急诊科管理制度

时间:2019-05-13 05:35: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急诊科管理制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急诊科管理制度》。

第一篇:急诊科管理制度

急诊科管理制度

1、急诊科属一级临床科室,隶属于院部直接领导,业务工作由分管院长直接领导与指挥。

2、急诊科的业务工作无条件的接受医务科、护理部、门诊部等职能科室督导、检查、评判、协调,以及差错事故的认定和各种纠纷的裁决。

3、急诊科医师按院部规定采取固定与轮换相结合的方式,轮换医师一般采取年~1年轮换制;急诊科护士采取固定制,人员的增补由分管院长和护理部决定。

4、急诊科实行全天候24小时应诊,全体医护人员必须明确急救工作的性质、任务;且必须经过专业培训,确保能够胜任急危重症的抢救和日常诊疗工作。

5、急诊科实行科主任负责制,主持日常业务工作、科室管理和重大抢救的组织、指挥与协调等事宜;护士长协助科主任搞好科室管理,并具体负责日常护理工作。

6、全体医护人员必须以“精湛、热忱、团结、奉献”的招医精神为工作准则,作到身体力行。

7、全体医护人员要时刻牢记“挽救生命、减轻病痛、明确诊断、确保安全”的基本工作任务,发扬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一切工作都要突出方便、快捷、高效、优质;

8、全体医护人员必须严守工作岗位;严格遵守院、科两级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和业务规范;严禁无故脱岗、空岗与窜岗,特殊事情要严格请、消假,因故暂离要作到向有关人员说明具体去向与大致时间。

9、遇有重大灾害性事故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要迅速向有关领导和职能部门报告,实行全院一盘棋的大急诊救治体系,迅速启动相关预案。

10、凡涉及法律、刑事、纠纷的事件,在积极救治的同时必须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

11、要恪守文明礼仪规范,作到语言文明、举止大方;工作时间衣帽整洁、挂牌上岗;注意各工作与生活环境卫生。

急诊首诊负责制度

为进一步提高急诊工作质量,确保急诊绿色通道的畅通,贯彻便捷、安全、高效、优质的服务理念,急诊科必须始终不渝的贯彻首诊负责制:

1、无论病员自己挂号来诊,还是经院前急救科接送来诊,凡是经急诊分诊后其第一个接诊病员的医师即为首诊负责医师。

2、首诊医师应以对病员高度负责的精神,严格按急诊接诊制度执行,一旦接到指令危重病人必须立即靠到床边、一般病人不超过15~30分钟开始处置。

3、首诊医师接诊后必须详细的询问病史,进行全面而规范的体检,急危重症患者必须本着先救命、后治伤、再检查的顺序和原则执行。

4、各项体检和必要的紧急处置完毕以后,方才安排进行相关的辅助检查和完成必备的病历文书,并等待结果完善诊断。

5、在诊疗过程中如发现疑难、危重、复杂、科室间的“临界病人”,在首先完成病历记录和辅助检查以后再请本专业上级医师复查,必要时邀请科内其他专业会诊,任何人不得随意改变初始分诊意向或推诿病人。

6、凡遇有多发伤、跨科性疾病或确系他科疾病病人时,首诊医师也必须首先完成病历记录和相关的辅助检查后,方可邀请相关专业医师会诊或转科。

7、凡是病情和各项生命体征不稳定的病人,在未落实责任科室或虽然落实但相关医师还未到达或接手的情况下,首诊医师仍必须承担主要诊治责任,并做到负责到底。

8、会诊时首诊医师必须认真听取会诊医师意见,敦促写好会诊记录和拟诊意见,如会诊医师仅为口头意见或拒写时,为确保医疗安全,首诊医师必须详细书写会诊意见,拒写时要有具体时间和拒签的相关记载。

9、危重或诊断不明且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患者,确需紧急检查时首诊医师应负责安排护送、联系相关通道科室或亲临护送,并尽最大可能在自己的有效监控之下进行。

10、首诊医师在遇“三无病人”或其他特殊情况的病人时,均应据病思治,不得以医疗费用为借口而拒治和拖延治疗,由此而造成的医疗差错和事故由当事人承担责任;

11、凡首诊医师留院观察的病人,只要其在班,要尽最大可能由该位医师负责,并严格按急诊观察制度执行,定时巡视病人,相关病情解释由首诊医师负责;

12、如患者需收住院,首诊医师要根据病情,负责医患沟通、联系病房、安排护送等事宜。如需转院提请相关专业科室予以会诊安排;

13、在以上诊疗全过程中,凡因擅离职守、敷衍马虎、相互推诿、不负责任而造成医疗差错和事故者按相关制度和纪律严肃处理。

急诊三级医师负责制度

急诊科实行科主任领导下的三级医师负责制度,急诊内、外科专业都必须有至少一名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人员参与科室的各项业务与管理等事宜:

急诊科主任(副主任)医师职责:

1、负责本专业范围内的医疗、教学、科研等工作,并协助科主任及护士长搞好科室的行政管理等工作。

2、负责指导本科室的值班医师(包括主治和住院医师)作好各项日常医疗工作,有计划的开展三基训练。

3、定期查房,主持和指导本专业的重大急、危、重症的抢救和特殊疑难及死亡病例的讨论、会诊工作,并定期作出业务总结。

4、担任本科室和上级下达的教学工作,负责进修、实习人员的理论培训和技术指导。

5、尽力参加急诊门诊工作,以提高日常工作水平。

6、运用国内外先进经验指导临床实践,不断开展新技术,提高医疗质量。

7、督促下级医师认真贯彻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医疗操作规程;负责下级医师所完成的各项医疗文件的检查、指导、纠正与签发,并定期作出质量报告。

8、指导全科医务人员结合本专业的临床实践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急诊科主治医师职责

1、在科主任领导和主任医师指导下,负责本专业一定范围的医疗、教学、科研、预防等工作。

2、按时查房,具体参加和指导住院医师进行诊断、治疗及特殊诊疗操作。

3、详细掌握负责范围内病员的病情变化,病员一旦发生病危、死亡、医疗事故或医疗纠纷等立即启动相关的应急预案及时妥善处理,并第一时间向科主任报告。

4、参加值班、日常急诊门诊、会诊和出诊工作。

5、检查、修改下级医师的病历文书,决定病人是否出院,审签、完善出院和收住院病人的一切病历资料。

6、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定期回顾检查本辖区的各项医疗质量,严防差错事故,杜绝安全隐患,协助护士长搞好责任区的日常管理。

7、主动和带动下级医师学习与运用国内外先进医学科学技术,开展新技术、新疗法,进行科研工作,并作好资料积累,予以及时总结。

8、根据上级的工作安排,担任一定量的教学任务,指导进修、实习医师的三基知识的水平和日常业务技术的提高。

急诊值班医师职责

1、在科主任领导和上级医师的指导下,负责本班次的急诊接诊病员的日常诊疗工作。

2、无条件的执行首诊负责制对所接病员进行检查、诊断、治疗,负责开写医嘱并检查执行情况,同时负责我院在急诊辖区内门诊治疗病员的临时应急措施的补救和监督工作。

3、按病历规范化管理的要求及时完成和书写病历,普通急诊病历即刻完成,留院观察病历必须当班完成;负责本专业留观病人的病程记录,及时完成和完善出院和收住院病人的全部病历资料;检查和修改实习医师所开具的检查单;

4、向当班上级医师及时报告经治病人的诊断、治疗上的困难以及病员的病情变化,提出相关的转归去向;

5、住院医师对所管辖的病员应全面负责,每一班次在下班以前,均要作好交班工作。对需要特殊观察的重症病员,须床边交班并填写交班本。

6、参加科内查房,对所管的留观病人每天至少上、下午各巡视一次;科主任、主任医师查房(巡视)时应详细汇报病员的病情变化和所做的诊疗措施;他科会诊时,应陪同诊视。

7、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亲自操作或指导护士进行各种重要的检查和治疗,严防差错事故的发生。

8、认真学习、运用国内外的先进医学科学技术,积极开展新技术、新疗法,参加科研工作,并及时予以总结。

急诊会诊制度

在急诊日常业务工作和危重病人救治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急诊科本身和专业诊疗有困难的现象。因此,为提高急诊医疗服务质量、杜绝事故隐患、确保医疗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1、因病情涉及其他专科范围时,急诊值班医师必须及时邀请相关专科会诊,以免贻误诊断、丧失抢救良机。遇有疑难危重病人,应紧随会诊医师前往,并向其面陈病情。

2、急诊值班医师在申请会诊以前,必须将病历书写完整,尽其所能作好必要的辅助检查,并在急诊病历中写明会诊的目的。

3、应邀会诊的专科医师一旦接到会诊通知,必须认真对待、即刻前往(白天不得超过10分钟,午、夜间不得超过20分钟),任何被邀科室不得无故拖延、推诿和拒绝。

4、会诊以后,应邀会诊医师必须将其检查结果、诊断意见和重要的专科救治措施在病历文书中注明。危重病人、诊断疑难者、我院无条件诊治或治疗有困难的特殊病人既要向原接诊医师交代清楚,又要向患者及家属面陈,以使患方得以知情、配合诊治。

5、特殊情况下的口头会诊,原接诊医师必须在病历中予以详记,并注明会诊时间以备查。任何专科会诊医师不得马虎,出现拒写现象,一旦如此,原接诊医师有权在病历文书中注明。因此出现医疗纠纷等,被邀科室均要承担相关的责任。

6、危重病人的抢救、治疗应在病人到达或发生、发现以后即刻展开,不得因等待会诊而耽搁时间、贻误最佳救治时机和延缓诊断,只要在未明确诊治责任转换以前,首诊医师要始终如一的给予应急性救治。

7、诊断不明或病情危重且其伤病又跨专业者,必须多学科联合会诊;需要住院但又有争议者,首诊医师必须及时向急诊科主任汇报,由急诊科会同门诊部、医务科按病情的严重性来进行裁决。

8、急诊医师必须时刻牢记会诊的重要性,会诊的过程既是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又是一个保障医疗安全的过程。任何级别的急诊医师均要克服爱面子和盲目自大的思想;一旦需要会诊,就要做到积极、虚心、热情、礼貌。

9、年资低的(3年以内)住院医师原则上不负责、也不单独会诊,实习、进修医师不负责会诊工作。

急诊科抢救工作制度

1、重症抢救是与时间争夺生命的一项重要工作,其抢救的成果如何直接体现急诊科的总体素质及业务水平。因此,平素必须具备各种抢救预案,一旦急危重症来临立即启动组织实施。

2、抢救工作一旦展开,必须具备严密而健全的组织分工,由科主任、护士长及有经验的医务人员负责组织实施和指挥。参加抢救的全体人员必须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全力以赴、紧密配合。

3、抢救范围:凡病情危重,需立即进入抢救室组织人力,全力进行抢救的病例,如:各种严重的外伤危及生命者、各种原因的失血、有休克倾向者、各种原因引发的呼吸困难者、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有休克及心衰倾向者、各种急性中毒、中暑、溺水、电击伤等。

4、抢救器材及药品平时必须齐全完备、定人保管、定位存放、定量储存、用后即时补充。值班人员须熟练掌握各种仪器、器械的性能及正确使用,作到常备不懈,各种抢救物品无特殊科外抢救用途不外借,以确保应急使用。

5、一般抢救由急诊科值班医师、主班护士进行实施;如遇重大抢救应有急诊科主任、护士长或在岗的本科最高年资的医护人员进行,必要时请有关科室协同进行。

6、需有两科以上的重症抢救应根据病情缓急以某一科室为主进行,其他科室配合共同完成。

7、遇有重大灾难性事故或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以及成批病员抢救时急诊科在积极准备的同时,立即报告院领导及相关职能科室,启动相关应急预案,作到全院参与、全员协同、共同完成。

8、每次参加抢救的人员必须坚守工作岗位、听从指挥,医师未在现场时,值班护士应立即呼叫值班医师,并根据病情按疾病抢救程序及时给予必要的基本急救措施,如:吸氧、吸痰、测量血压、建立静脉通道、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配血、止血、一般强心剂、呼吸兴奋剂的应用等,医师一旦到达立即汇报。

9、在抢救过程中各种抢救措施必须全面展开,严密观察病情,专人详细作好记录,并注明各项抢救措施的具体时间,对病情复杂、疑难病例要及时请上级或专业医师协助诊治。

10、严格执行复核制度,护理人员在执行口头医嘱时必须复诵一遍,并与医师核对药品后执行,防止发生差错事故。每种药品应用以后必须密切观察作用及疗效,以便后续治疗的继续。所有抢救环节和所实施的遗嘱必须在抢救的间歇时间及时补记,并与现场其他人员进一步复核,防止漏记。

11、在抢救的过程中应充分注意医患沟通制度,在各重要环节需及时向病人家属或在场陪护讲明,以取得其充分的理解、配合,一般情况下必须得到病人家属或陪护的允诺方可决定抢救的继续还是终止。

12、经抢救病情稳定或允许后应考虑病人的具体转归,如需进入病房应由指定的医师和护士护送,并事前做好相关的告知等事宜。我院因无急诊ICU和急诊病房,因此危重病人在急诊的逗留时间及最大可能缩短,原则上不得超过2小时。

13、抢救结束后,各种抢救药品、物品、器械应及时清理、消毒、补充,然后存放原处以备再用,并对抢救室进行彻底清扫和终末消毒。

14、抢救结束以后医护人员应做好抢救小结,并书写抢救记录,以逐步总结经验、改进工作,以利全员业务水平、基本技能的进步与提高。

急诊科疑难及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为了全体医护人员的业务素质的提高,杜绝医疗安全事故的发生,特制定本制度如下:

一、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制度:

1、上午交接班结束以后,全体在岗人员必须对留观和待检的疑难和危重病人进行讨论,以利快速诊断、恰当治疗、适时转科。

2、平素遇有疑难危重病人,值班医师必须及时向科主任或上级医师进行汇报,能本科室讨论解决的就地解决,必要时邀请相关专业科室人员参与会诊和讨论。

3、疑难、危重病人一旦收入病房,必须随时追踪随访,及时向相关科室了解其诊断和转归情况,必要时申请参加相关科室的讨论。转出病人要注意与病人家属保持一定的联系方式,对诊断和治疗结果及时进行反馈和科内讨论,以获得本院无法解决的技术信息。

4、有需跨科诊疗的病人,科主任要及时向相关职能科室予以汇报,以便组织相关专业人员进行讨论以明确诊断、确定治疗方案,恰当而适时的落实具体诊疗科室。

5、遇抢救过程中产生医患纠纷时,要及时向相关职能科室予以汇报,邀请相关专业人员参与讨论、督导与抢救,以利医患矛盾的化解和消除。

二、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1、凡在急诊科就诊或治疗过程中,突然病情发生变化后经急诊科抢救无效而死亡的病人,均应进行死亡病例讨论。(院前死亡病例,来院时已经生命垂危后经抢救无效而死亡的病例不在正常的死亡病例讨论之列)。

2、死亡病历、所有辅助检查的资料、诊断和相关的治疗措施及引发死亡的原因均应妥善保管和封存。

3、死亡病例讨论一般每月进行一次,由科主任主持,急诊科医师、护士长和邀请相关职能科室参加,必要时可邀请相关专业科室主治医师以上人员参加。以提高全员诊治及抢救水平。

4、急诊科建立死亡病例登记制度,病人一旦死亡均应在短时间内作好详细的登记与病例资料的汇总记录,并及时向门诊部和医务科进行汇报。

5、死亡原因、最后诊断或救治措施有疑问的死亡病例应注意讨论内容的保密,任何人不得随意泄露,必要时请门诊部予以保存。

急诊值班和交接班制度

为强化医疗安全、确保急诊工作的规范化管理,规范每一位急诊医师职责和行为,特制定本制度如下:

1、所有急诊医师,无论固定急诊工作者,还是定期轮换者,必须工作责任心强、服务态度好,并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熟悉急诊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方可独立值班。实习医师不得单独值班和处理病人,进修医师需经科主任批准方可参加急诊值班。

2、值班时保证不迟到、不早退、不擅离工作岗位。未经科主任同意不得随意调换班次,暂时离开应讲明去向,并将临时顶替人员的姓名及位置通知主班护士,病事假应预先向科主任请假,待安排落实后方可离岗。

3、每班开始与下班前均应将本班次和本科室的留观病人进行一次巡回查房,有病情变化的详细作一次病程记录并进行医嘱修改,危重病人、诊断未彻底明确病人、治疗过程有反应的病人、在急诊科等辅助检查结果的病人都要床头交班。

4、在值班过程中对留观病人应按相关制度进行处置(包括留观程序、收入院和准予离院),及时向病人提出明确的处理意见,不断的完善诊疗方案,班次交替必须交接清楚,如有困难及时请示上级医师或请专科医师协助处理。

5、在急诊科等待各种检查报告者,无论是否已经进行治疗或相关处置,正值下班时,必须详细交接班并认真听取接班医师的意见,权当一次小的病例讨论。

6、为避免上、下班医师衔接脱节,接班医师必须提前10分钟上岗,任何班次、任何职称的医师未经交接班后均不得离岗。

7、每日朝会是全体医护人员共同交接班的时间,既要总结前一日工作,也需布置今日工作,更是贯彻上级精神和强调科室重要问题的最佳时间。既不能流于形式,也不得随意取消或无故不参加。否则,按相关纪律和制度进行处理。

8、晨间查房由接班医师负责,以保持其连贯性。值夜班者负责看守和接诊病人,待白班医师进行完相关诊疗以后方可离开。

9、所有班次的在岗医师,在认真接诊新来诊病人的同时,勿忘及时巡视所有应负责的留院诊治病人,并做到医护配合各负其责。

急诊死亡病例报告制度

为强化医疗安全,确保急诊工作的规范化管理,维护法律的严肃性,保障死者和家属的合法权益,以规范每一位急诊医师的医疗行为,特制定如下制度:

(一)急诊科死亡病例所涵盖的范围:

1、院前已明确死亡的伤病员;

2、来院时已处于垂危状态的长期患慢性疾病的晚期病人,来院以后即刻死亡的患者;

3、突发性急危重症伤病员,来院时生命垂危,虽经全力紧急抢救,但最终无效而短时间(小于1小时)死亡者;

4、来院时病情较重,经急诊和专业全力而长时间(超过的抢救2小时)的抢救,最终无果而死亡者;

5、来院时一般情况尚可,各项生命体征正常,但在急诊诊疗过程中由于病因的不确定因素估计不足或诊疗措施不到位致病情突然恶化,最终经抢救无效而死亡的伤病员;

6、来院进行常规诊疗,由于医源性因素或突发药物不良反应等,虽经紧急救治,然而最终仍然未挽救成功而死亡者;

7、由于病情的特殊需要,需紧急入院救治,但途中转运过程中即刻死亡的病伤员。

8、由于对病情的估计不足,而只做一般性处理后即允诺离院,在返回途中或回家短时间内即死亡的病伤者。

(二)急诊科应履行的义务和报告职责:

1、上述1、2、3、4类伤病员必须予以进行相关的医学检查,留下证明确实生物学死亡的充分证据,最后出具医学死亡证明报门诊部备案;

2、上述3、4类死亡的伤病员,牵涉善后处理和执法部门需要医学证据者,必须详细书写抢救和死亡记录并上报相关职能科室,然后科内专人保管或上缴门诊部予以保管全部资料。

3、上述5、6、7、8类迹象一旦发现,即使在救治过程一开始,当事人必须第一时间报告科室主任和/或护士长,然后由科室即刻报分管院长和相关职能科室,任何个人均不得抱有丝毫侥幸心理,缓报、瞒报、不报,由此引发的不良后果当事人必须承担责任。

4、上述5、6、7、8类事件一旦发生,在科室组织全力救治的过程中,必须立即请求或由职能科室协调相关专业人员火速增援,以缓解事态的发展与恶化。

4、上述5、6、7、8类死亡事件发生后,无论患方有无反应和疑义,科室都要积极主动的全面收集相关资料和快速完成全部病历文书,以及保存直接或可能导致死亡的物品和药品,并予以封存后上交门诊部听候处理。

5、科室对所有有关上述事件的病历资料、物品及药品等,不得出现涂改、藏匿、遗失、销毁等,要如实上报和上交,以免引发不必要的麻烦与纠纷。

6、以上事件一旦产生最终结果,科室必须进行专题讨论,全面总结应吸取的经验和教训,最终形成书面材料上报相关科室。

急诊分诊制度

1、所有急诊就诊病员,一旦来诊必须实行首问负责制,由接诊台护理人员按专业和病情程度两种分类分诊,后引入急诊诊断室,开始进入诊治流程。

2、分诊要求迅速、准确,所有病人均要进行登记,包括:姓名、年龄、性别、单位或居住地址、来诊时间、主要症状、简要处置、初步诊断、接诊医师、转归去向和特别备注等。

3、急诊病人分诊时必须详细询问病史,作好诊前处理、检测各项生命体征、进行应急处置如止血、包扎等,分诊后迅速通知相关值班医师进行诊治。

4、分诊时要明确病人病情的轻、重、缓、急情况,急危重症病人应首先进入抢救室,并通知有关医护人员进行抢救,交通伤亡和事故伤涉及法律纠纷的应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如:交警等参入处理。

5、保证就诊秩序的的有条不紊,维护绿色通道的畅通。

6、遇有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人应隔离就诊,其挂号、交费、配药等相关手续由医护人员或陪护人员进行办理。

7、分诊工作应尽量安排有经验的护士担任,分诊确有困难时应请护士长解决或由科主任进行裁定,以提高急诊分诊质量。急诊分诊准确率应达到90﹪以上。

急诊收住院制度

急诊病人收入院诊治,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明确诊断、规范治疗、恢复功能、规避风险、确保安全的重要举措。因此,所有急诊医师必须认真履行职责、明确责任、尊重病人意愿、遵守收住院制度。

(一)急诊收住院的原则与范围:

1、一切有入院诊治要求的病人,只要相关专业病房有条件接收都必须予以收住院。

2、一切急危重症病人经急诊抢救以后需继续稳定病情,或进一步实施专业治的病人;

3、病情危重必须立即收住院进行专业救治或急症手术的病人。

4、诊断不明确或门急诊治疗效果不佳的病人。

5、病人有意愿行急诊门诊治疗,但治疗条件受限或最终转归可能不良的病人。

6、急诊留院观察病情一直不稳定或突然病情恶化的病人,以及超过急诊留观48小时规定时限,仍需诊治的病人。

7、其他医疗机构转入,需在我院继续住院治疗的病伤员。

8、病人病情不稳定,其本人或家属对急诊诊疗有意见或分歧的病人。

(二)以下种类病人可直接进入急诊绿色生命通道直接收住院,免除急诊留置环节:

1、院前诊断明确的重度外伤,需立即进行急诊手术者。

2、病情危重、诊断明确,院前已行相关处置,需紧急入院行专科救治的病人。

3、重大灾难性事故或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已经院前急救人员鉴定和处置的群体受伤害人员。

4、在我院或基层医疗机构已明确诊断,但治疗效果不佳,要求转入进一步住院治疗者。

5、既往反复住院反复发作的慢性病患者和大病统筹人员,本次复发后唯一目的既要求住院者。

6、由上级或其他专科医院转回的进一步巩固治疗或延续生命治疗的慢性、手术后、化疗病人及晚期肿瘤病人等。

7、病情较轻,但是本次要求住院诊疗,且已经联系好相关科室和相关医师并已预留床位者,等等。

(三)相关科室应履行的责任与义务:

1、以上范围和种类的急危病员,凡需直接送达至相关专科救治者,由急诊科派担架工和护理人员接车、护送入院。病历文书、生命体征检测、住院手续的补办等相关事宜由接诊科室完成。

2、三无病人”和经查验明确的社会救助人员,病情确系需要住院者,立即启动急诊绿色生命通道救治系统。由急诊科请示相关领导、职能科室,并通知接诊科室;急诊科承担首诊负责、办理手续、护送入院等事宜;其他科室各自履行起社会责任、职能责任和医疗责任,不得因医疗费用等为由而拖延时间、贻误救治或拒绝收留。

3、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灾难性事件一旦发生,按不同程度、性质、种类分别启动相关的应急预案,一旦需要批量住院,应举全院之力。由院部统一决策,急诊科全力贯彻实施,决不允许任何推诿、扯皮、敷衍现象发生。

4、多系统、多脏器损伤专业收治目标不甚明确的伤员或疾病诊断不明而又确需住院的病人,急诊科有权决定收住科室,必要时由相关领导或门诊部予以裁决

总之,一切为了病人,确保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彰现优势和急诊收住院通道畅通有序。

急救物品、药品管理制度

(一)一般管理制度:

1、急诊科的全部急救药品、物品、器械、仪器和设备的领取、保管和报废,由护士长全面负责。科室应建立明细账,分类保管、定期检查、按制报废,做到账物相符。

2、各类急救物品及药品在护士长的统一领导下,分门别类指定专人管理,专管人员对所管理的物品应做到每周小清点、月底大清点、半年与有关部门进行一次核对,如账物不符,要及时查清原因、明确去向、立即补充或追要。各班要建立明确的交接班制度,班班交接。

3、凡责任心不强或违规操作而损坏急救器械和物品者,均应按院部规定的相关制度视情节予以处理。

4、各有关责任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各种物品器械的性能,及时清洗、檫拭、消毒、维修和功能状态演示,防止生锈、霉烂、虫蛀和丧失功能,提高使用效率。

5、一般物品外借时,必须履行登记手续,经手人应出具借据,确定大致归还日期;贵重物品外借必须经护士长批准;抢救药品、器械一律不外借。

6、护士长调离时,必须做好各种物品的清点和交接,交接双方共同清点无误后并签字。

(二)药品管理制度:

1、急诊科应分必备急救药品、常备一般药品和消毒灭菌药品等。各类药品作到分类存放、位置固定、全员知晓。

2、急救药品必须放置在抢救车内和专用抽屉存放并加锁保存,其储备数量和品种符合上级业务部门规定的要求,也可根据本院的急救病种予以适当增补。

3、急救药品的放置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标识清晰、编号排列、定位放置、每班检查、及时补充,保证随时急用。

4、所有急救药品绝对不得丢失、外借和擅自挪用。每次急救结束,主班护士必须第一时间将所用药品按医嘱进行清点,然后催促家属购取,予以补齐。

5、一般常备药品和消杀灭菌药品要指定专人负责领取与保管,也须做到分类放置,每日检查和增补。

6、所有以上三类药品必须定期清点、检查药品的性状和质量,防止积压或变质,如发现沉淀、变性、隐裂、外渗和标签模糊、涂改、缺失及标签与药品不符现象,要立即报废,严禁使用、及时申领。消杀药品还要定时接受或邀请院感科进行检测。

7、急诊门诊和留观病人治疗药品,按查对制度予以管理。要注明床号、姓名,按人单独存放,贵重药品妥善保管,不用时及时归还病人或家属。切忌丢失、错用、挪借、损坏和自匿,一旦发生,后果自负并严肃处理。

(三)器械、注射用品和必备急救手术包的管理制度:

1、抢救器械由治疗护士负责专管,定期检查,保证性能完好,作到班班交接。

2、各种抢救器械每次使用前应严格检查,掌握操作规程,用后认真复检、清洁处理,然后消毒灭菌后放归原处,以备再用。

3、各种抢救器械一旦发现损坏、功能缺失或存在安全隐患,必须立即报告,及时修理、补充或调换,决不能视而不见、敷衍失责。

4、各种注射用品要按规定进行领取、保管,护士长或指定带班人在下班前一定作到检查数量,确保午夜班工作需要。

5、各种急救手术包,要严格按规定添置,保障用途,固定存放于灭菌物品柜内。每天检查其灭菌有效期,及时更换,确保突发事件时的应急保障。

第二篇:急诊科安全管理制度

长沙市天心区人民医院急诊科安全管理制度

急诊科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一、严格执行患者识别制度,对就诊患者施行唯一标识(医保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卡编号、身份证号码、诊疗号等)管理。

二、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三、健全与完善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在采血、给药、检查、输液、输血及实施各种有创诊疗时,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的方法,禁止仅以房间号或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

四、建立“腕带”识别标识制度,将“腕带”作为辨识清创、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的手段。

五、危重症患者右手腕上戴上红色腕带,注明患者姓名、性别、临床诊断。普诊患者佩戴蓝色腕带,留观患者佩戴黄色腕带。

六、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家属)沟通,确保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七、在急诊病人转接等关键流程中,均要有对患者准确性识

别的具体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急诊科患者身份识别腕带管理规定

一、对意识不清、交流障碍、儿童、无自主能力的急危重症患者必须使用“腕带”,作为检查前、操作前、用药前、输血前等诊疗活动时医务人员辨识患者身份的一种必备手段,注意观察腕带处皮肤有无发红、破损,询问病人的自主感觉。

二、对于无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认的无名患者,需要在“腕带”上注明“无名氏”+“住院号”作为身份识别的信息,进行诊疗活动时,需要双人核对。

三、急危重症、普诊收住院、留观输液的患者要佩戴腕带。住院期间必须佩戴“腕带”,出院时由护士为其剪断、取下,同医疗垃圾处理。

四、护士应用正楷字体认真、清晰、完整填写腕带内容,便于患者身份的准确识别。

急诊科查对制度

(一)医嘱查对制度

1.处理留观医嘱时要记录处理时间,执行者签全名,若有疑问必须问清后方可执行。各班医嘱均由当班护士两名进行核对。

2.在抢救危重病人执行口头医嘱时护士需要复述一遍,得到医生确认后方可执行,并暂保留用过的安瓿。抢救结束后医生及时补全医嘱,执行者签全名,执行时间为抢救当时时间。

(二)服药、注射、输液查对制度

1.服药、注射、输液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三查:操作前查、操作中查、操作后查

十对:对姓名、床号、性别、药名、剂量、浓度、用药时间、用法及药品批号、有效期。

2.清点药品时和使用药品前要检查药品质量,有无变质、混浊、沉淀、絮状物等,检查标签、有效期和批号,如不符合要求不得使用。

3.清点药品时和使用药品前要检查药品外观、标签、有效期和批号,如不符合要求不得使用。

4.摆药后必须经过第二人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

5.对易导致过敏的药,给药前需要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使用毒、麻、限、剧药时,要经过反复核对,用后保留空安瓿;静脉用药要注意有无变质、瓶口松动、裂缝。同时使用多种药物时,要注意配伍禁忌。

6.发药或注射时,如患者提出疑问,应及时查清,无误后并向患者解释后方可执行,必要时与医生联系。

7.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对因各种原因患者未能及时用药者应及时报告医生,根据医嘱做好处理。

(三)输血查对制度

1.根据医嘱,输血及血液制品的申请单,需经二人核对患者姓名、诊疗号、血型(RH因子)、肝功,并与患者核实后方可抽血配型。

2.查采血日期、血液有无凝血块或溶血,并查血袋有无破裂。

3.查输血单与血袋标签上供血者的姓名、血型(含RH因子)及含血量是否相符,交叉配血报告有无凝集。

4.输血前需要两人核对患者床号、姓名、诊疗号及血型(含RH因子),无误后方可输入。5.输血完毕应保留血袋24小时,以备及时送检。6.输血单应保留在病历中。

(四)急症清创患者核对制度

1.术前准备时,应查对患者姓名、性别、诊断、清创手术部位(左右)。2.查对无菌包内灭菌指示卡灭菌效果及手术器械是否齐全。

(五)建立使用“腕带”作为标识制度

1.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应使用“腕带”作为患者的识别标志,例如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患者。

2.“腕带”填入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要更换时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

(六)查对要求

在抽血、给药或输血时,应至少要求同时使用两种查对方法(不包括仅以房间号、床号作为查对的依据),并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经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

(七)与患者沟通

在实施任何介入或其他有创高危诊疗活动前,操作者都要以主动与患者沟通的方式,作为最后查对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八)完善关键流程查对措施

即在各关键的流程中,均有改善患者查对准确性的具体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文件。

急诊科患者转接与登记制度

1.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特别是转接病人时,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等两个项目核对患者身份,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并做好准确的信息登记。

2.检查患者、病情危重、意识障碍、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等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

3.护士在为患者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腕带”记载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诊断等。

4.护士在给患者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识时,必须经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换时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佩戴“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注意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

5.介入治疗或有创治疗活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前,医护人员应

6.在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必须亲自与患者或其家属进行沟通,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核对床头卡和腕带,确认患者身份。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保证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7.急诊、病房、手术室、之间患者识别,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1)急诊科危重患者转科: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复写病例、入院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病情、臵管情况、特殊情况等,并填写急诊科危重患者转接记录单,并做好登记,无误后方可离开。

(2)门诊急诊患者与手术室、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复写病例、入院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生命体征、意识状况、皮肤完整情况、出血情况、引流情况等,填写急诊患者与手术室、病房转接记录单,并做好准确登记无误后方可离开。

急诊病人与手术室、病房的转接制度

一、急诊科与手术室的转接

(一)转接制度

1、需由急诊科直接送手术室急症手术的病人,手术科室医师评估后先电话通知手术室做好准备,简单介绍病人病情及注意要点。

2、手术室护士接到电话通知后立即通知麻醉师并做好抢救及手术的准备工作,必要时通知二线值班。

3、病人转出前,急诊科值班护士评估病人的一般情况、生命体征等,查对医嘱执行情况,检查输液通道是否通畅,协助病人做好各种必要的检查并收集好结果,按照要求完善记录。

4、对病情危重或无陪护的病人,由急诊科根据病人的病情选派医生及护士共同护送病人至手术室。

5、急诊科护士与手术室护士转接好病人的门急诊病历及相关资料,并由医生或急诊科护士简单口述病人姓名、性别、年龄、诊断、简要病史及病情,包括神志、瞳孔、T、P、R、BP、抢救经过、所做检查及结果,目前用药情况、同时做好转接记录。

6、手术室护士要认真听取、接、查急诊科医生或急诊科护士所交内容,并在转接记录本上双方签字,急诊护士将治疗用物整理带回急诊科。病人伤情复杂需要多科室会诊抢救时,应立即通知相关科室医生到达手术室抢救病人。

(二)转接流程

急诊科接诊需紧急手术病人—>急诊科电话通知手术室—>简单介绍病情—>同时手术室做好抢救及手术准备—>手术医师和急诊护士评估病情完善术前准备和护理相关记录—>手术科室选派医生和急诊科护士护送病人入手术室—>严格转接并记录—>施行手术

二、急诊科与病房的转接

(一)转接制度

1、急诊科接诊的急危重症病人待病情稳定后,需住院治疗的,应及时收住相关专业科室,经治医生应向病人(家属)说明进一步住院治疗的意见和必要性,并交代清楚转运途中注意事项或可能发生的意外,由急诊护士护送入病房。与病房值班护士转接签字。一般病人的检查与入院,急诊科护士应予以热情指导,必要时予以护送。

2、为保障急危重病人急救绿色通道畅通,急诊科护士应电话通知相关科室做好优先检查和收治病人住院的准备,并告知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诊断、简要病情与护理措施,以便提前做好接待危重病人的抢救准备。

3、病房护士接到通知后,立即通知值班医生,做好接诊准备,根据病人情况准备好床单元及抢救用物(如心电监护仪、吸氧用物、吸痰用物)并检查设备性能情况,主动迎接新病人。

4、急诊科护士护送危重病人到相关科室时,主动协助科室安排病人,转接病人门(急)诊病历及相关资料。转接病人姓名、性别、年龄、诊断、简要病情,包括神志、瞳孔、T、P、R、BP、抢救经过、所做检查及结果,目前用药情况、所做检查及结果、穿刺部位、各种管道及就诊时间等。

5、病房护士要认真听取、接、查急诊护士所交内容,在病人转接记录单上双方签字,急诊科护士将诊疗用物整理带回急诊科。

(二)转接流程

急诊需转入病房病人—>先告知病情及注意事项—>电话通知相关检查科室及待住院科室—>简要介绍病情—>相关病房做好准备工作—>急诊护士护送病人检查后送入病房—>严格转接记录—>病人入住病房

急诊病人与手术室、病房的转接注意事项

一、急诊危重病人需入抢救室、手术室或相关病房治疗时,均需由急诊主治医师评估病情,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方可转运;急诊病情平稳的一般病人需住院治疗时,应由护士协助家属办理住院手续后再转运病人。

二、凡急诊危重病人应执行绿色通道制度,医护人员应电话通知电梯及ICU、手术室或相关病房,并携带抢救设备及药品,由医生护士共同转运。

三、凡经急诊科转至抢救室、手术室或相关病房的病人,无论是一般病人还是危重病人,到达相关科室后急诊医生及护士均应与科室值班的医生和护士详细转接病人病情诊疗情况,包括:就诊原因、就诊时间、病情、初步诊断、相关用药及处臵、各种辅助检查结果、各种导管及病人安全等。

四、转接完毕后,双方在急诊病人转运转接本上签名并注明时间后急诊医护人员方可离开。

五、急诊“三无”病人需住院治疗应由急诊主治医师通知总值班,由护士协助办理住院手续,再转运病人,并完成转接。

“危急值”报告制度和流程

1.为加强医院管理,保障医疗安全,促进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医院在借鉴国内其他医院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我院“危急值”报告制度和流程。

2.“危急值”的定义:指当出现这种实验和检查结果时,患者可能处于生命危急的边缘状态,需要临床紧急处理。

3.危急值”的目的:第一时间将某一病人的某一项目或几项检验、检查“危急值”通知临床,引起医务人员的足够重视,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医疗安全,维护生命安全。

4.检查、检验人员一旦发现病人检查结果达到上述“危急值”,首先检查标本质量和该项目的室内质控是否达标,确认无误后再重复检查。

5.结果经审核后,属门诊病人的立即电话通知开单医生,属病区病人的立即电话通知该病区护士,护士复述无误并确认后将病人信息和检验结果登记在统一的“危急值”登 7

记 本上,由护士负责通知主管医生或值班医生,并记录医生姓名和通知发送科室人员姓名。

6.值班医生在接获信息后立即做出相应医学处臵,同时报告上级医生或科主任。需在6小时内在病程中记录收到的“危急值”报告结果和所采取的相关诊疗措施。由于在检验、检查时常存在一些影响和干扰因素,因此临床医师若发现“危急值”与临床征象不符时,应及时与相关检查科室沟通,再次确认,必要时重新检查,避免误诊误治。7.各临床、医技科室对所测定的临床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的“危急值”均须记录在案。8.医务科、门诊部对“危急值”报告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纳入科室月度绩效考核。

“危急值”报告项目及报告范围

第一条:实验室“危急值”项目:

项目 危急值范围 成人标准

PPT >35秒 APTT >100秒

WBC <2.0×10*9/L,>40.0×10*9/L <5.0×10*9/L,>40.0×10*9/L PLT <30.0×10*9/L K+ <2.6mmol/L,>6.5mmol/L

<2.5mmol/L,>6.5mmol/L

新生儿标准

(标本溶血除外)

(标本溶血除外)

糖 <2.75mmol/L,>22mmol/L <1.7mmol/L,>14mmol/L >342umol/L 总胆红素 —— 磷 镁 <0.5mmol/L <0.5mmol/L,>5.0mmol/L Na+ <120mmol/L,>160mmol/L 尿素氮 ——>35.6mmol/L 8

PH(动脉血气分析)<7.0,>7.6 PO2 <40mmHg PCO2 >70mmHg BNP >400ng/L 脑脊液涂片找细菌 发现任何细菌、真菌及原虫

血液细菌培养 血培养仪报警后,立即涂片观察,发现有任何细菌

第二条 放射科、CT室、磁共振室“危急值”项目

1、在检查过程中出现呼吸、心跳骤停者,即刻抢救并报告临床科室;

2、急性脑出血(大脑、小脑出血量超过20ml,脑干出血);

3、大面积脑梗死;

4、脑疝;

5、大量张力性气胸;

6、血气胸;

7、支气管异物;

8、重症肺炎;

9、大面积急性肺栓塞;

10、大量心包积液;

11、夹层动脉瘤、胸腹主动脉瘤;

12、消化道穿孔;

13、腹部实质性脏器破裂大出血;

14、颈、胸椎椎体爆裂性骨折、脊髓损伤;

15、可能危及生命的全身多处、多发骨折;

16、眼球内异物。

第三条 超声科“危急值”项目

1、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近段大动脉造成真腔狭窄的);

2、大量心包积液;

3、股静脉及近心段大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

4、外周动脉主干血栓形成(动脉闭塞的);

5、腹腔内、胸腔内出血(中等量以上或疑有活动性出血的);

6、胎盘早剥;

7、晚期妊娠出现羊水过少并胎儿心率异常;

8、怀疑宫外孕破裂并腹腔内出血。

第四条 心电图室“危急值”项目

1、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急性发展期)。

2、急性心肌缺血。

3、各种严重心率失常(1)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2)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3)高于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4)病窦综合症(心室率<35次/分钟)。(5)快速心房纤颤(心室率>150次/分钟)(6)心室扑动,心室颤动。

4、活动平板过程中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如心绞痛、血压下降等)。

急诊科护理不良事件主动报告与管理办法

一、护理不良事件定义

是指不符合常规的护理和治疗,预期结果之外所发生的非正常时间,包括护理差错及事故,严重护理并发症(非难免压疮、静脉炎等)、严重输血、输液反应、特殊感染、跌倒、坠床、管路滑脱、意外事件(烫伤、自杀、走失)等情况。

二、不良事件分级

1.警告事件:非预期的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

2.不良事件:在疾病医疗过程中是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患者机体与功能损害。

3.未造成后果事件:虽然发生的错误事实,但未给患者机体与功能造成任何损害,或有轻微后果而不需任何处理即可完全康复。4.隐瞒事件:由于及时发现错误,未形成事实。

三、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流程

1.发生不良事件后应在第一时间通知主管医师(或值班医师),配合医师及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患者的伤害程度,并在交班报告真实记录病情变化、处理及护理措施。

2.护士长应及时了解情况,于24小时内上报护理部并及时在护理单元内通报,以引起每位护理人员的重视。护士长一周内组织全体护理人员进行讨论,确定不良事件级别,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对立即采取的措施、事件处理结果进行评价,同时制定整改措施,及时上报。

3.护理部主任仔细阅读报告表,对病区提出督导意见,评价整改效果。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定期进行根因分析,寻找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进行系统改进,修订相关制度、流程,防范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四、管理

加强对全院护理人员的护理安全教育,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学习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提高护理安全意识,营造非惩罚性不良事件上报氛围,鼓励护理人员主动上报不良事件。

1.对于主动上报不良事件的当事人或病区,应采取必要的保密措施。

2.对于主动上报他人(含院外)发生的护理人员,应采取必要的保密措施,并给予鼓励。对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杜绝护理不良事件发生者提出表扬。

3.如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后,相关人员不按照规定及时上报或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后果,医院将视情节严重程度对责任人处以罚款或待岗、免职等处罚,并扣罚护士长当月津贴及绩效工资。

患者跌倒(坠床)报告制度与处理预案

一、护理人员应本着预防为主的原则,认真评估患者是否存在跌倒(坠床)危险因素,填写“防范患者跌倒(坠床)记录表”。

二、对存在危险因素的患者,要及时制定防范计划与措施,做好交接班。

三、及时告知患者和家属,使其充分了解预防跌倒(坠床)的重要意义,并积极配合。

四、加强巡视,随时了解患者情况并做好相关记录,根据情况适当安排陪护。

五、如发生跌倒(坠床)事件,应按照以下内容进行:

(一)事件发生后,应首先将患者妥善处理,然后在规定时间内通报至护理部。通报应包含事件的人、事、时、地、物、导致因素、伤害程度、处臵措施等,而后继续检测评估患者发生事件后对身体及心理的影响。

(二)评估事件发生的原因。健康因素:如贫血、肢体残障、中风、癫痫发作等;药物因素:如镇静剂、利尿剂、轻泻药、血压药、降血糖药、止痛药等;环境危险因素:如地板湿滑、障碍物使患者滑倒;照顾者因素:如工作疏忽、技巧不熟练、不在床边等;设备因素:如跨越床栏、床栏旁滑落、辅助器使用不当、马桶旁等。

(三)评估跌倒(坠床)引起损伤严重程度

1.第一级损伤 不需或只需稍微治疗与观察的伤害程度。如挫伤、擦伤、不需缝合皮肤小撕裂伤。

2.第二级损伤 需要冰敷、包扎、缝合或夹板等医疗或护理处臵的伤害程度。如扭伤、大而深的撕裂伤或皮肤裂伤、小挫伤。

3.第三级损伤 需要医疗处臵及会诊的伤害程度,会影响患者疗程,造成住院天数延长。如骨折、意识丧失、精神或身体(心理)状态改变。

(四)跌倒事件发生后的处理预案 1.跌倒事件发生后,先将患者妥善处臵。

2.立即通知值班医师、病房护士长,于24小时内通报护理部。通报应包含跌倒事件的人、事、时、地、物、导致因素、伤害程度、处臵措施等。通知家属。3.评估患者发生跌倒事件后身体及心理影响。

4.根据跌倒损伤程度,遵照医嘱采取一般伤口护理,或外伤缝合,或药物调理,或隔离,或约束,或身体检查,或转病房,或院外会诊。

急诊科压疮风险评估制度

一、对新入患者、转入、转科、大手术的患者,护士应认真检查皮肤情况,当面交清、确认并做好记录、签名。

二、对高龄、消瘦、水肿、瘫痪、大小便失禁、昏迷、长期卧床等“压疮高危患者”,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应加强预防压疮护理措施,建立防范患者发生压疮记录表,进行重点护理和监控。

三、护士定期评估患者病情情况,做好护理记录。护士长、科护士长、护理部加强追踪监控与指导。

四、做好患者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取得病人及家属的配合。

急诊科压疮的认定与报告制度

一、发现压疮后,首先评估压疮事件发生的原因。压力因素:如长期卧床或长期坐轮椅、夹板内衬垫放臵不当、石膏内不平整、皮肤擦伤;营养因素:如全身营养障碍、营养摄入不足等;潮湿因素:如皮肤经常受到汗液、尿液、各种渗出引流液等物质刺激;年龄因素:如老年人皮肤松弛干燥,皮下脂肪萎缩等。

二、评估压疮的严重程度

1、淤血红润期:压疮初期。局部皮肤受压,出现暂时血液循环障碍,表现为红、肿、麻木或触痛。此期皮肤表面无破损情况,为可逆性病变。

2、炎性浸润期:红肿部位继续受压,血液循环得不到改善,静脉回流受阻,受压部位因淤血而呈现紫红色,有皮下硬结和(或)有水疱形成。水疱破溃后,可见潮湿红润的创面,患者有疼痛感。

3、溃疡期:静脉回流严重受阻,局部淤血导致血栓形成,组织缺血、缺氧。轻者表皮破溃后出现真皮层组织感染,浅层组织坏死,溃疡形成;重者坏死组织发黑,脓性分泌物增多,有臭味,可向深部扩散,甚至到达骨骼,更严重者还可出现脓毒败血症。

三、压疮时间发生后的处理流程

1.24小时内通知护理部,并上报压疮管理小组,由压疮管理小组到科室核查。通报内容应包含压疮事件发生的人、事、时、地、物、导致因素、伤害程度、处臵措施等,而后继续检测评估患者发生压疮事件后身体及心理影响。2.填写“患者皮肤压疮报告表”。

3.积极采取措施密切观察皮肤变化,并及时准确记录。

4.当患者转科时,请将报告表或记录表交由所转科室继续填写。5.当患者出院或死亡后,将此表及时交回护理部。6.如隐瞒不报,一经发现与科室月质控成绩挂钩。

7.对可能发生压疮压力伤的高危患者实行评估,并给予预防措施。

急诊科压疮诊疗与护理规范

一、压疮的定义

机体某一部位因长期过度受压,由压力、剪切力和摩擦力而导致的皮肤和深度组织的溃疡。

二、压疮的好发部位

骶尾骨、踝骨、髂嵴、足跟、坐骨结节、左右耳廓、内外踝处、肋骨、股骨粗隆、踝关节内外侧、面颊、肘、肩胛骨等处。

三、压疮的临床表现

1、怀疑深层组织损伤:皮下软组织受压力或剪切力的损害,局部皮肤完整但可出现颜色改变,如紫色或褐红色,或导致充血的水泡,与周围组织比较,这些受损区域的软组织可能有疼痛、肿块、有粘膜状的渗出、潮湿、发热或冰冷。

2、压疮Ⅰ期:在骨隆突处皮肤出现压之不褪色的局限红斑,但皮肤完整、深色皮肤可能没有明显的苍白改变,但其颜色可能和周围的皮肤不同,局部有红、肿、痛、麻木感。

3、压疮Ⅱ期:局部皮肤紫红色,皮下有硬结、有水泡易破损;表皮和真皮缺失,在临床可表现为粉红色的擦伤、完整的或开放/破裂的充血性水泡或表浅的溃疡。

4、压疮Ⅲ期:全层皮肤缺失,皮下脂肪层可见但是骨、肌腱或肌肉尚未暴露,可有坏死组织但组织缺失的深度未知,此期也可包括瘘管和窦道。三期压力性溃疡的深度依解剖部位而异,如鼻子、耳朵、枕部、脚踝部因为没有皮下组织故此部位的三期压疮很表浅;相反,脂肪肥厚的区域产生压疮时往往发展为很深的溃疡。

5、压疮Ⅳ期:全层组织缺失伴有骨、肌腱或肌肉的暴露,创面可布满坏死组织和焦痂,通常存在瘘管和隧道,甚至溃疡深及肌肉和支持系统(如筋膜、肌腱、关节囊等)而并发骨髓炎。

无法界定阶段:全层伤口失去全层皮肤组织,溃疡的底部腐烂(黄色、黄褐色、灰色、绿色、褐色)和痂皮(黄褐色、褐色、黑色)覆盖。

四、压疮的处理:

1、运用Braden评分识别处于危险状态的患者。

2、对已经识别为处于危险的患者采取有效的预防策略,包括:分析危险因素,降低压力,防止再次受压、评估营养状况,纠正皮肤不良状态、控制疼痛、避免过度的卧床休息和长期的坐位,保持皮肤的完整性。

3、Ⅰ期压疮:加强防护措施,定期温水擦浴,防止再次受压,使之不再继续发展,除去致病原因,增加翻身次数,避免摩擦、潮湿和排泄物的刺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强营养的摄入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水胶体或泡沫敷料外敷,加强交接班。

4、Ⅱ期褥疮:保护皮肤,避免感染。除继续加强上述措施外,有水泡时,未破的小水泡要减少摩擦,防止破裂感染,使其自行吸收;大水泡(直径≥5mm)可在无菌操作下用注射器抽出泡内液体,然后涂以溃疡粉,用泡沫辅料或水胶体敷料覆盖。

5、Ⅲ期褥疮:要尽量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减少渗出,以外科无菌换药法处理创面,对坏死组织可用一些去腐生肌的药物或水凝胶敷料清创并结合外科清创,创面新鲜后处理同Ⅱ期压疮。

6、Ⅳ期压疮:应清洁创面,去除坏死组织,保持引流通畅,促进愈合,若已形成黑痂,则使用水凝胶+泡沫敷料或水胶体敷料;若有黄色腐肉,使用去腐生肌的药物或水凝胶敷料+泡沫敷料;已形成窦道(潜行),渗出液多者用藻酸盐填充条,渗出少者用溃疡糊+泡沫敷料,感染创面可酌情用银离子敷料抗感染。

7、怀疑深层组织损伤和无法界定阶段:先进性清创,然后根据各期特点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同时采取减压措施,防止再次受压。

第三篇:2010急诊科管理制度(新)

门、急诊首诊医师负责制(门3-1)首诊负责制原则:首诊医师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诊治患者,应热情接待,详细检查,认真书写病历和各种检查申请单,提出诊断和处理意见。

1、门诊首诊负责制

(1)门诊患者挂号后到相对应科室就诊时,首诊医师应以对患者高度负责的精神,详细询问病史,精心进行诊治。

(2)首诊医师诊查患者后,判断患者病情属其他科疾病,应给予认真处理,耐心解释,介绍患者到他科就诊;遇到诊疗有困难或涉及多学科的患者,首诊医师应先完成病历记录和体格检查,及时请上级医师进行指导,必要时邀请他科会诊或报告门诊部进行疑难病会诊。

(3)首诊医师邀请其他科室会诊时,被邀请科室应及时安排医师参加会诊,将会诊意见当面向首诊科室医师交待,并做病历记录,必要时协助首诊科室进行诊治。

(4)病情涉及到两科以上的患者,如需住院治疗,应按照“专病专治”原则根据患者的主要病情收住院,如有争议由门诊部根据病情决定,科室不得拒收患者。在未确定接受科室前,首诊科室医师要对患者全面负责。

(5)各科首诊医师均应以患者为中心,将患者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认真做好首诊负责工作。

2、急诊首诊负责制

(1)一般急诊病人,参照门诊首诊负责制执行,由急诊科护士通知值班医师,进一步诊治。

(2)重危病人病情属他科疾患,首诊医师应首先对病人进行抢救,并立即通知有关科室值班医师,在接诊医师到来后,向其介绍病情及抢救措施并认真履行病历、患者交接等手续。如无故提前离开,在此期间发生的问题,由首诊医师负责。

(3)复杂病例,需两科或多科协同抢救时,首诊医师应首先实行必要的抢救,并通知医务科、门诊部,以便立即调集各有关科室医护人员。在未同相关科室交接前,抢救工作由急诊科负责。

(4)急、危重病人的检查、治疗、病情告知、会诊、入院、转院等工作由首诊医师负责。

门、急诊病历等管理规定(门3-3)

一、门诊病历

1、门诊医师必须做到专科接诊,并要求患者提供门诊病历,严格按照《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书写病历记录。门诊病历封面及首页必须填写完整。门诊病历内容应包括: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体检(各种阳性体征和必要的阴性体征),诊断或印象诊断及处理意见,由医生书写签名。间隔时间过久或与前次不同病种的复诊患者,一般应视为初诊患者。每次诊查,均应填写日期、时间。门诊病人需要住院检查和治疗时,由医师签写住院证。门诊病人需要转院检查和治疗时,应由医师签写转诊单,填写转诊登记本,并交科主任审批。

2、急诊医师必须严格按照《病历书写规范》要求书写病历,病历内容要求及时、全面、准确。

3、门、急诊护士应指导患者(或家属)购买门诊病历,指导患者填写门诊病历一般项目(姓名、年龄、住址、联系人、联系方法等),整理、保管门诊病历资料(各种检查报告单分类粘贴在门诊病历上,妥善保管,复诊时带来),对病人进行初检(测体温、脉博和血压),督促坐诊医生填写门诊日志。

4、门、急诊病历质量检查严格按照《湖北省医疗机构门(急)诊病历质量考核评分标准(2009)》执行。

二、门诊日志

1、各门诊诊室应当备有门诊日志。

2、门诊日志由坐诊医师负责填写并签字。

3、门诊日志登记项目必须齐全,登记数与当日挂号数量一致。

4、院感办公室定期对门诊日志与传染病疫情报告卡进行核对。

5、门诊部定期对门诊日志登记项目、登记数进行检查。

6、门诊日志的保存期至少为3年。

急诊科工作制度

1、各临床科室应指派医师轮转,担任急诊科工作,新派人员须报医疗管理部、门诊部备档。医师在急诊科轮转期间必须服从急诊科主任的管理。

2、接诊医师应对病员以高度的责任心及时进行救治,急诊抢救病人必须在入院后2分钟内开始实施,急诊会诊应在10分钟内到达会诊地点,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作好各项记录(包括病历、急诊接诊记录等)。疑难、危重病员应立即请上级医师指导或请相关专业医师到急诊科急会诊并及时做好记录。被邀请会诊医师应随请随到。对危重不宜搬动的病员应在急诊科就地组织抢救,待病情稳定后再护送入病房。

3、急诊科各类抢救药品及器材要准备完善,保证随时可用。由专人管理,摆放在固定位置,便于使用;要经常检查,及时补充、更新、修理和消毒。

4、急诊科工作人员必须坚守工作岗位,做好交接班,严格执行急诊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建立各种危重病员抢救技术操作和程序。

5、留观病员由急诊医师和护士负责处理。值班人员必须随叫随到,并认真书写病历和医嘱。各种医疗文书一定要详细注明年、月、日、时、分,不得漏项。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有效地采取诊治措施,并随时记录病情变化及诊治措施。观察时间一般不超过两天。

6、急诊科查房制度:值班医师接班后应查视所有留观病人并及时做好危重病人的病情记录;护理人员应经常巡视病人,按时进行治疗护理;科主任或副主任每天上午应带领值班师及相关护理人员对所有留观病人进行查房,及时修订诊疗计划及诊治重点;新留观疑难危重病人,也应及时请科主任或上级医师查房,并认真做好查房记录。

7、遇重大抢救,需立即报请科主任和院领导、医疗管理部、门诊部亲临现场加强指挥。凡涉及法律或纠纷的病员,在积极救治的同时,要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绿色通道管理制度(门3-6)

一、医院绿色通道的概念

指院内为急危重病患者建立快速高效的服务系统,包括急诊预检、抢救室、手术室、ICU、病房、药房、血液体液检验和影像检查等。

二、医院绿色通道的救治范围

1、心跳呼吸骤停;

2、休克、昏迷;

3、急性心肌梗死;

4、致命性心律失常;

5、急性心力衰竭;

6、急性呼吸衰竭;

7、急性呼吸道梗阻;

8、严重创伤、多发伤;

9、中毒;

10、电击伤、溺水;

11、急性脑梗死;

12、其他急性病引起的生命体征不稳定需要抢救者;13、110、120所送病情较严重病员;

14、对各类公共突发事件的医疗抢救。

三、医院绿色通道的程序

符合医院绿色通道范围病员来院接诊后,应采取下述措施:

1、病人或救护车一到,急诊护士立即将平车推到救护车旁,协助家属将病人抬上平车,同时护士简略了解患者病史及症状,根据病情,决定病人是否进抢救室抢救。确定需抢救者,立即推入抢救室,并立即给病人检查生命体征、吸氧、监护、开放静脉通道等,同时急诊值班医生立即对病人进行问诊和全面查体,做出初步诊断,根据病情决定是否开放绿色通道。

2、病人需做辅助检查,如病情允许搬动,则由急诊医生或护士全程陪同,但必须在确保病人生命体征稳定的情况下进行;如病情不允许搬动,则在抢救室行床边检查B超、拍X线片、化验取血等。各辅助科室医生接到抢救室床边检查电话邀请,必须在10分钟内到达抢救室(中夜班提前通知相关科室)。

3、如病情涉及多个科室或需紧急手术治疗,急诊值班医生在抢救室电话请相关科室会诊,会诊医师必须在10分钟内到达,共同研究病情及治疗方案。需紧急手术的,先电话通知手术室做好接病人准备,同时在急诊抢救室完成所有术前准备,如放臵胃管、尿管,备血,术前谈话签字等,病人由相应专科医生陪同直接推送手术室。手术室应预留1个急诊手术间,并安排有急诊麻醉师和手术护士。

4、各项挂号、检查、治疗、用药等手续简化,各种抢救性治疗执行先检查,先用药,后补交费。

5、病人需要住院进行治疗,应在生命体征稳定后由急诊科派医师或护士送入病房,急诊科应提前打电话通知拟送入科室,接到电话后病房医务人员做好接诊准备,病人送达病房后,医务人员应立即接诊,保证各种抢救措施及时到位。

6、进入医院绿色通道的病人应执行边抢救边收费,病人无家属或暂时不能支付则应先抢救后收费。各科室发生的欠费,应报告医务科与门诊部,并由急诊科和病人所在科室负责催缴。

急诊科出诊制度(门3-7)

1、“120”救护车司机的值班必须预先排定。救护车临时作其他用途,必须事先通知急诊科,并安排好代班车辆与司机。救护车司机应坚守岗位,当班在急诊科待令,二线班应及时赶到。急诊科排好医生、护士值班表,做到医、护、车24小时待出诊。

2、急诊科值班护士每天检查常用急救医疗器材与药品,做到器材完好备用,药品随用随补充。特殊情况出诊应补充相应设备。

3、接到出诊电话后,当班医生、护士迅速准确地记录接到电话时间、患者姓名、病情,事发地点及联系方式,并立即通知值班医生、护士及司机。专科病人如妇产科、普外科等迅速通知专科医师出诊。

4、值班医生、护士与司机接到通知后必须在1分钟内出车,城区10分钟内赶到现场。

5、到达现场后,医生诊看病人,及时作出初步判断,并给予CPR、简易包扎固定等处理后搬上“120”车。在运回途中,医护人员须继续给予抢救治疗,如输液、给氧等,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随时处理。接诊过程中医、护人员均不得坐在驾驶室里。

6、在运送途中有生命危险的病人,及时向其家属解释,应就近在附近医疗卫生机构抢救治疗,不要盲目运送,待病情稳定后再定。司机和医护人员要共同保证病人在途中不因运输而至伤害,应妥善护理和固定病人。

7、救护车接诊周边乡镇患者,必须先详细了解病人情况,危重病人在转送途中有生命危险的或可能发生严重并发症的,原则上应留当地医疗机构治疗。如病人及家属要求转院的,当地医院和接诊医生必须将患者病情和途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详细告之患者及家属后并履行转院手续,患者或代理人签署转运《知情同意书》,方可转院。

8、急诊工作人员,必须一切以病人为重,在病人未妥善处理之前,不得擅自离开抢救岗位。

9、按规定收取出诊费,出诊费标准另行制定。

10、病人运回急诊科后,应做好相关记录和交接班,生命体征稳定的,收各专科住院治疗。病因不明,须生命支持的病人在急诊科抢救观察治疗,48小时内转至专科继续治疗。

门、急诊医疗纠纷报告与解决程序(门4-1)

1、门、急诊各科室发生重大医疗过失行为或发现存在医疗纠纷隐患时,应立即报告门诊部,并保留好病历、处方、检查单、影像学资料、剩余药品等与医疗过失行为或纠纷有关的材料与物证。

2、门诊部与医疗管理部组织相关科室专家调查讨论,评估纠纷原因,责任程度等。并向主管领导报告讨论意见。

3、医疗管理部建立纠纷工作档案。

4、根据院长办公会纠纷讨论意见确定纠纷的解决方案。并根据解决方案采取协商解决、行政调解或司法途径进行解决。

5、根据最终解决办法及责任程度追究当事人相关责任。

门、急诊突发重大医疗事件急救预案(4-2)

重大、突发医疗事件定义:突发性一次3人以上伤亡事件或群体发病事件。

一、医院成立突发重大医疗事件急救医疗领导小组,院长为组长并负责全面工作,院业务领导为副组长并负责组织开展急救工作,医疗管理部为具体组织协调部门,急诊科和各临床科室为具体急救单元,各相关职能科室协助急救工作

二、突发重大医疗事件院前急救应急预案

1、急救医疗器械:包括随车氧气瓶、心电图、吸引器、外固定器械等

2、急救通讯:急诊科设臵1部,急救呼叫专线电话(即5370120),保证专线专用

3、交通运输:配备具有现代化抢救设备和现代化通讯设备的急救车2部

4、司机:固定4名司机在急诊科实行24小时轮流值班制

5、急救医疗队的急救成员中的医生、护士必须24小时可以联系,随时可以随救护车到现场进行急救和伤员运送途中的救护

三、突发重大医疗事件成批病员就治院内应急预案

1、成批伤病员的大型急救应及时上报医疗管理部或院长,由其出面组织、协调有关科室人员参加抢救

(1)收费处迅速开通绿色通道

(2)各临床科室负责人在接到急救通知10分钟内必须迅速 做好准备,迎接病人住院

(3)后勤中心在接到抢救通知20分钟内必须迅速准备临床需要的设备,如床铺、被服等

(4)药剂科准备各种急救药品,及时送到病房

2、一般病人进入急诊科诊断室,经处理后观察或收入相应专科,痊愈者出院

3、危重病人经急诊科或中心手术室经急诊抢救后收入相应专科

突发重大医疗事件院内急救绿色通道

1、接到急救通知后:

(1)救护车司机从接到急救电话后,3分钟内出车。急诊值班医生接诊病人后应在5分钟内完成有关询问病史、体格检查、病史记录等,10分钟内完成初步处理

(2)有关医技和临床科室在接到通知后应在5分钟内赶到急诊科协助诊治

(3)各种常规化验应在15分钟内完成并出具报告:X线、CT和B超等检查应在30分钟内出具诊断报告

2、对重、危急诊病人应先全力抢救,再办理交费、记帐等手续。对有关检查、治疗、用药等经相关负责人员签字后迅速完

成。救治过程中有关挂号、交费、取药及各种标本和报告单的送取等工作均由急诊科相关人员完成。

第四篇:急诊科安全管理制度

急诊科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一、严格执行患者识别制度,对就诊患者施行唯一标识(医保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卡编号、身份证号码、诊疗号等)管理。

二、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三、健全与完善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在采血、给药、检查、输液、输血及实施各种有创诊疗时,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的方法,禁止仅以房间号或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

四、建立“腕带”识别标识制度,将“腕带”作为辨识清创、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的手段。

五、危重症患者右手腕上戴上红色腕带,注明患者姓名、性别、临床诊断。普诊患者佩戴蓝色腕带,留观患者佩戴黄色腕带。

六、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家属)沟通,确保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七、在急诊病人转接等关键流程中,均要有对患者准确性识 别的具体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急诊科患者身份识别腕带管理规定

一、对意识不清、交流障碍、儿童、无自主能力的急危重症患者必须使用“腕带”,作为检查前、操作前、用药前、输血前等诊疗活动时医务人员辨识患者身份的一种必备手段,注意观察腕带处皮肤有无发红、破损,询问病人的自主感觉。

二、对于无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认的无名患者,需要在“腕带”上注明“无名氏”+“住院号”作为身份识别的信息,进行诊疗活动时,需要双人核对。

三、急危重症、普诊收住院、留观输液的患者要佩戴腕带。住院期间必须佩戴“腕带”,出院时由护士为其剪断、取下,同医疗垃圾处理。

七、护士应用正楷字体认真、清晰、完整填写腕带内容,便于患者身份的准确识别。

急诊科查对制度

(一)医嘱查对制度

1.处理留观医嘱时要记录处理时间,执行者签全名,若有疑问必须问清后方可执行。各班医嘱均由当班护士两名进行核对。

2.在抢救危重病人执行口头医嘱时护士需要复述一遍,得到医生确认后方可执行,并暂保留用过的安瓿。抢救结束后医生及时补全医嘱,执行者签全名,执行时间为抢救当时时间。

(二)服药、注射、输液查对制度

1.服药、注射、输液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三查:操作前查、操作中查、操作后查

九对:对姓名、床号、性别、药名、剂量、浓度、用药时间、用法及药品有效期。

2.清点药品时和使用药品前要检查药品质量,有无变质、混浊、沉淀、絮状物等,检查标签、有效期和批号,如不符合要求不得使用。

3.清点药品时和使用药品前要检查药品外观、标签、有效期和批号,如不符合要求不得使用。

4.摆药后必须经过第二人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5.对易导致过敏的药,给药前需要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使用毒、麻、限、剧药时,要经过反复核对,用后保留空安瓿;静脉用药要注意有无变质、瓶口松动、裂缝。同时使用多种药物时,要注意配伍禁忌。

6.发药或注射时,如患者提出疑问,应及时查清,无误后并向患者解释后方可执行,必要时与医生联系。

7.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对因各种原因患者未能及时用药者应及时报告医生,根据医嘱做好处理。

(三)输血查对制度

1.根据医嘱,输血及血液制品的申请单,需经二人核对患者姓名、诊疗号、血型(RH因子)、肝功,并与患者核实后方可抽血配型。

2.查采血日期、血液有无凝血块或溶血,并查血袋有无破裂。3.查输血单与血袋标签上供血者的姓名、血型(含RH因子)及含血量是否相符,交叉配血报告有无凝集。

4.输血前需要两人核对患者床号、姓名、诊疗号及血型(含RH因子),无误后方可输入。

5.输血完毕应保留血袋24小时,以备及时送检。6.输血单应保留在病历中。

(四)急症清创患者核对制度

1.术前准备时,应查对患者姓名、性别、诊断、清创手术部位(左右)。

2.查对无菌包内灭菌指示卡灭菌效果及手术器械是否齐全。

(五)建立使用“腕带”作为标识制度

1.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应使用“腕带”作为患者的识别标志,例如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患者。

2.“腕带”填入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要更换时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

(六)查对要求

在抽血、给药或输血时,应至少要求同时使用两种查对方法(不包括仅以房间号、床号作为查对的依据),并要求患者自行说

出本人姓名,经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

(七)与患者沟通

在实施任何介入或其他有创高危诊疗活动前,操作者都要以主动与患者沟通的方式,作为最后查对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八)完善关键流程查对措施。

即在各关键的流程中,均有改善患者查对准确性的具体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文件。

急诊科患者转接与登记制度

1.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特别是转接病人时,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等两个项目核对患者身份,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并做好准确的信息登记。

2.检查患者、病情危重、意识障碍、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等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

3.护士在为患者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腕带”记载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诊断等。

4.护士在给患者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识时,必须经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换时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佩戴“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注意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

5.介入治疗或有创治疗活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前,医护人员应

6.在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必须亲自与患者或其家属进行沟通,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核对床头卡和腕带,确认患者身份。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保证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7.急诊、病房、手术室患者识别,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

(1)急诊科危重患者转科: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复写病例、入院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病情、臵管情况、特殊情况等,并填写急诊科危重患者转接记录单,并做好登记,无误后方可离开。

(2)门诊急诊患者与手术室、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

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复写病例、入院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生命体征、意识状况、皮肤完整情况、出血情况、引流情况等,填写急诊患者与手术室、病房转接记录单,并做好准确登记无误后方可离开。

急诊病人与手术室、病房的转接制度

一、急诊科与手术室的转接

(一)转接制度

1、需由急诊科直接送手术室急症手术的病人,手术科室医师评估后先电话通知手术室做好准备,简单介绍病人病情及注意要点。

2、手术室护士接到电话通知后立即通知麻醉师并做好抢救及手术的准备工作,必要时通知二线值班。

3、病人转出前,急诊科值班护士评估病人的一般情况、生命体征等,查对医嘱执行情况,检查输液通道是否通畅,协助病人做好各种必要的检查并收集好结果,按照要求完善记录。

4、对病情危重或无陪护的病人,由急诊科根据病人的病情选派医生及护士共同护送病人至手术室。

5、急诊科护士与手术室护士转接好病人的门急诊病历及相关资料,并由医生或急诊科护士简单口述病人姓名、性别、年龄、诊断、简要病史及病情,包括神志、瞳孔、T、P、R、BP、抢救经过、所做检查及结果,目前用药情况、同时做好转接记录。

6、手术室护士要认真听取、接、查急诊科医生或急诊科护士所交内容,并在转接记录本上双方签字,急诊护士将治疗用物整理带回急诊科。病人伤情复杂需要多科室会诊抢救时,应立即通知相关科室医生到达手术室抢救病人。

(二)转接流程

急诊科接诊需紧急手术病人—>急诊科电话通知手术室—>简单介绍病情—>同时手术室做好抢救及手术准备—>手术医师和急诊护士评估病情完善术前准备和护理相关记录—>手术科室选派

医生和急诊科护士护送病人入手术室—>严格转接并记录—>施行手术

二、急诊科与病房的转接

(一)转接制度

1、急诊科接诊的急危重症病人待病情稳定后,需住院治疗的,应及时收住相关专业科室,经治医生应向病人(家属)说明进一步住院治疗的意见和必要性,并交代清楚转运途中注意事项或可能发生的意外,由急诊护士护送入病房。与病房值班护士转接签字。一般病人的检查与入院,急诊科护士应予以热情指导,必要时予以护送。

2、为保障急危重病人急救绿色通道畅通,急诊科护士应电话通知相关科室做好优先检查和收治病人住院的准备,并告知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诊断、简要病情与护理措施,以便提前做好接待危重病人的抢救准备。

3、病房护士接到通知后,立即通知值班医生,做好接诊准备,根据病人情况准备好床单元及抢救用物(如心电监护仪、吸氧用物、吸痰用物)并检查设备性能情况,主动迎接新病人。

4、急诊科护士护送危重病人到相关科室时,主动协助科室安排病人,转接病人门(急)诊病历及相关资料。转接病人姓名、性别、年龄、诊断、简要病情,包括神志、瞳孔、T、P、R、BP、抢救经过、所做检查及结果,目前用药情况、所做检查及结果、穿刺部位、各种管道及就诊时间等。

5、病房护士要认真听取、接、查急诊护士所交内容,在病人转接记录单上双方签字,急诊科护士将诊疗用物整理带回急诊科。

(二)转接流程

急诊需转入病房病人—>先告知病情及注意事项—>电话通知相关检查科室及待住院科室—>简要介绍病情—>相关病房做好准备工作—>急诊护士护送病人检查后送入病房—>严格转接记录—>病人入住病房

急诊病人与手术室、病房的转接注意事项

一、急诊危重病人需入手术室或相关病房治疗时,均需由急诊主治医师评估病情,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方可转运;急诊病情平稳的一般病人需住院治疗时,应由护士协助家属办理住院手续后再转运病人。

二、凡急诊危重病人应执行绿色通道制度,医护人员应电话通知电梯及手术室或相关病房,并携带抢救设备及药品,由医生护士共同转运。

三、凡经急诊科转至手术室或相关病房的病人,无论是一般病人还是危重病人,到达相关科室后急诊医生及护士均应与科室值班的医生和护士详细转接病人病情诊疗情况,包括:就诊原因、就诊时间、病情、初步诊断、相关用药及处臵、各种辅助检查结果、各种导管及病人安全等。

四、转接完毕后,双方在急诊病人转运转接本上签名并注明时间后急诊医护人员方可离开。

五、急诊“三无”病人需住院治疗应由急诊主治医师通知总值班,由护士协助办理住院手续,再转运病人,并完成转接。

“危急值”报告制度和流程

1.为加强医院管理,保障医疗安全,促进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医院在借鉴国内其他医院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我院“危急值”报告制度和流程。

2.“危急值”的定义:指当出现这种实验和检查结果时,患者可能处于生命危急的边缘状态,需要临床紧急处理。

3.危急值”的目的:第一时间将某一病人的某一项目或几项检验、检查“危急值”通知临床,引起医务人员的足够重视,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医疗安全,维护生命安全。

4.检查、检验人员一旦发现病人检查结果达到上述“危急值”,首先检查标本质量和该项目的室内质控是否达标,确认无误后再重复检查。

5.结果经审核后,属门诊病人的立即电话通知开单医生,属病区病人的立即电话通知该病区护士,护士复述无误并确认后将病人信息和检验结果登记在统一的“危急值”登记本上,由护士负责通知主管医生或值班医生,并记录医生姓名和通知发送科室人员姓名。

6.值班医生在接获信息后立即做出相应医学处臵,同时报告上级医生或科主任。需在6小时内在病程中记录收到的“危急值”报告结果和所采取的相关诊疗措施。由于在检验、检查时常存在一些影响和干扰因素,因此临床医师若发现“危急值”与临床征象不符时,应及时与相关检查科室沟通,再次确认,必要时重新检查,避免误诊误治。

7.各临床、医技科室对所测定的临床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的“危急值”均须记录在案。

8.医务科、门诊部对“危急值”报告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纳入科室月度绩效考核。

“危急值”报告项目及报告范围

实验室“危急值”项目:

项目

危急值范围

成人标准 新生儿标准

PPT >35秒 APTT >100秒

WBC <2.0×10*9/L,>40.0×10*9/L <5.0×10*9/L,>40.0×10*9/L PLT <30.0×10*9/L K+ <2.6mmol/L,>6.5mmol/L <2.5mmol/L,>6.5mmol/L(标本溶血除外)

(标本溶血除外)

糖 <2.75mmol/L,>22mmol/L <1.7mmol/L,>14mmol/L 总胆红素 —— >342umol/L 磷 <0.5mmol/L 镁 <0.5mmol/L,>5.0mmol/L Na+ <120mmol/L,>160mmol/L 尿素氮 ——>35.6mmol/L PH(动脉血气分析)<7.0,>7.6 PO2 <40mmHg PCO2 >70mmHg BNP >400ng/L 脑脊液涂片找细菌 发现任何细菌、真菌及原虫

血液细菌培养 血培养仪报警后,立即涂片观察,发现有任何细菌

第五条 放射科、CT室、磁共振室“危急值”项目

1、在检查过程中出现呼吸、心跳骤停者,即刻抢救并报告临床科室;

2、急性脑出血(大脑、小脑出血量超过20ml,脑干出血);

3、大面积脑梗死;

4、脑疝;

5、大量张力性气胸;

6、血气胸;

7、支气管异物;

8、重症肺炎;

9、大面积急性肺栓塞;

10、大量心包积液;

11、夹层动脉瘤、胸腹主动脉瘤;

12、消化道穿孔;

13、腹部实质性脏器破裂大出血;

14、颈、胸椎椎体爆裂性骨折、脊髓损伤;

15、可能危及生命的全身多处、多发骨折;

16、眼球内异物。

第六条 超声科“危急值”项目

1、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近段大动脉造成真腔狭窄的);

2、大量心包积液;

3、股静脉及近心段大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

4、外周动脉主干血栓形成(动脉闭塞的);

5、腹腔内、胸腔内出血(中等量以上或疑有活动性出血的);

6、胎盘早剥;

7、晚期妊娠出现羊水过少并胎儿心率异常;

8、怀疑宫外孕破裂并腹腔内出血。第七条 心电图室“危急值”项目

1、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急性发展期)。

2、急性心肌缺血。

3、各种严重心率失常(1)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2)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3)高于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4)病窦综合症(心室率<35次/分钟)。(5)快速心房纤颤(心室率>150次/分钟)(6)心室扑动,心室颤动。

4、活动平板过程中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如心绞痛、血压下降等)。

急诊科护理不良事件主动报告与管理办法

一、护理不良事件定义

是指不符合常规的护理和治疗,预期结果之外所发生的非正常时间,包括护理差错及事故,严重护理并发症(非难免压疮、静脉炎等)、严重输血、输液反应、特殊感染、跌倒、坠床、管路滑脱、意外事件(烫伤、自杀、走失)等情况。

二、不良事件分级

1.警告事件:非预期的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

2.不良事件:在疾病医疗过程中是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患者机体与功能损害。

3.未造成后果事件:虽然发生的错误事实,但未给患者机体与功能造成任何损害,或有轻微后果而不需任何处理即可完全康复。

4.隐瞒事件:由于及时发现错误,未形成事实。

三、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流程

1.发生不良事件后应在第一时间通知主管医师(或值班医师),配合医师及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患者的伤害程度,并在交班报告真实记录病情变化、处理及护理措施。

2.护士长应及时了解情况,于24小时内上报护理部并及时在护理单元内通报,以引起每位护理人员的重视。护士长一周内组织全体护理人员进行讨论,确定不良事件级别,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对立即采取的措施、事件处理结果进行评价,同时制定整改措施,及时上报。

3.护理部主任仔细阅读报告表,对病区提出督导意见,评价

整改效果。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定期进行根因分析,寻找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进行系统改进,修订相关制度、流程,防范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四、管理

加强对全院护理人员的护理安全教育,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学习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提高护理安全意识,营造非惩罚性不良事件上报氛围,鼓励护理人员主动上报不良事件。

1.对于主动上报不良事件的当事人或病区,应采取必要的保密措施。

2.对于主动上报他人(含院外)发生的护理人员,应采取必要的保密措施,并给予鼓励。对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杜绝护理不良事件发生者提出表扬。

3.如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后,相关人员不按照规定及时上报或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后果,医院将视情节严重程度对责任人处以罚款或待岗、免职等处罚,并扣罚护士长当月津贴及绩效工资。

患者跌倒(坠床)报告制度与处理预案

一、护理人员应本着预防为主的原则,认真评估患者是否存在跌倒(坠床)危险因素,填写“防范患者跌倒(坠床)记录表”。

二、对存在危险因素的患者,要及时制定防范计划与措施,做好交接班。

三、及时告知患者和家属,使其充分了解预防跌倒(坠床)的重要意义,并积极配合。

四、加强巡视,随时了解患者情况并做好相关记录,根据情况适当安排陪护。

五、如发生跌倒(坠床)事件,应按照以下内容进行:

(一)事件发生后,应首先将患者妥善处理,然后在规定时间内通报至护理部。通报应包含事件的人、事、时、地、物、导致因素、伤害程度、处臵措施等,而后继续检测评估患者发生事件后对身体及心理的影响。

(二)评估事件发生的原因。健康因素:如贫血、肢体残障、中风、癫痫发作等;药物因素:如镇静剂、利尿剂、轻泻药、血压药、降血糖药、止痛药等;环境危险因素:如地板湿滑、障碍物使患者滑倒;照顾者因素:如工作疏忽、技巧不熟练、不在床边等;设备因素:如跨越床栏、床栏旁滑落、辅助器使用不当、马桶旁等。

(三)评估跌倒(坠床)引起损伤严重程度

1.第一级损伤 不需或只需稍微治疗与观察的伤害程度。如挫伤、擦伤、不需缝合皮肤小撕裂伤。

2.第二级损伤 需要冰敷、包扎、缝合或夹板等医疗或护理

处臵的伤害程度。如扭伤、大而深的撕裂伤或皮肤裂伤、小挫伤。

3.第三级损伤 需要医疗处臵及会诊的伤害程度,会影响患者疗程,造成住院天数延长。如骨折、意识丧失、精神或身体(心理)状态改变。

(四)跌倒事件发生后的处理预案 1.跌倒事件发生后,先将患者妥善处臵。

2.立即通知值班医师、病房护士长,于24小时内通报护理部。通报应包含跌倒事件的人、事、时、地、物、导致因素、伤害程度、处臵措施等。通知家属。

3.评估患者发生跌倒事件后身体及心理影响。

4.根据跌倒损伤程度,遵照医嘱采取一般伤口护理,或外伤缝合,或药物调理,或隔离,或约束,或身体检查,或转病房,或院外会诊。

急诊科压疮风险评估制度

一、对新入患者、转入、转科、大手术的患者,护士应认真检查皮肤情况,当面交清、确认并做好记录、签名。

二、对高龄、消瘦、水肿、瘫痪、大小便失禁、昏迷、长期卧床等“压疮高危患者”,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应加强预防压疮护理措施,建立防范患者发生压疮记录表,进行重点护理和监控。

三、护士定期评估患者病情情况,做好护理记录。护士长、科护士长、护理部加强追踪监控与指导。

四、做好患者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取得病人及家属的配合。

急诊科压疮的认定与报告制度

一、发现压疮后,首先评估压疮事件发生的原因。压力因素:如长期卧床或长期坐轮椅、夹板内衬垫放臵不当、石膏内不平整、皮肤擦伤;营养因素:如全身营养障碍、营养摄入不足等;潮湿因素:如皮肤经常受到汗液、尿液、各种渗出引流液等物质刺激;年龄因素:如老年人皮肤松弛干燥,皮下脂肪萎缩等。

二、评估压疮的严重程度

1、淤血红润期:压疮初期。局部皮肤受压,出现暂时血液循环障碍,表现为红、肿、麻木或触痛。此期皮肤表面无破损情况,为可逆性病变。

2、炎性浸润期:红肿部位继续受压,血液循环得不到改善,静脉回流受阻,受压部位因淤血而呈现紫红色,有皮下硬结和(或)有水疱形成。水疱破溃后,可见潮湿红润的创面,患者有疼痛感。

3、溃疡期:静脉回流严重受阻,局部淤血导致血栓形成,组织缺血、缺氧。轻者表皮破溃后出现真皮层组织感染,浅层组织坏死,溃疡形成;重者坏死组织发黑,脓性分泌物增多,有臭味,可向深部扩散,甚至到达骨骼,更严重者还可出现脓毒败血症。

三、压疮时间发生后的处理流程

1.24小时内通知护理部,并上报压疮管理小组,由压疮管理小组到科室核查。通报内容应包含压疮事件发生的人、事、时、地、物、导致因素、伤害程度、处臵措施等,而后继续检测评估患者发生压疮事件后身体及心理影响。

2.填写“患者皮肤压疮报告表”。

3.积极采取措施密切观察皮肤变化,并及时准确记录。

4.当患者转科时,请将报告表或记录表交由所转科室继续填写。

5.当患者出院或死亡后,将此表及时交回护理部。6.如隐瞒不报,一经发现与科室月质控成绩挂钩。7.对可能发生压疮压力伤的高危患者实行评估,并给予预防措施。

急诊科压疮诊疗与护理规范

一、压疮的定义

机体某一部位因长期过度受压,由压力、剪切力和摩擦力而导致的皮肤和深度组织的溃疡。

二、压疮的好发部位

骶尾骨、踝骨、髂嵴、足跟、坐骨结节、左右耳廓、内外踝处、肋骨、股骨粗隆、踝关节内外侧、面颊、肘、肩胛骨等处。

三、压疮的临床表现

1、怀疑深层组织损伤:皮下软组织受压力或剪切力的损害,局部皮肤完整但可出现颜色改变,如紫色或褐红色,或导致充血的水泡,与周围组织比较,这些受损区域的软组织可能有疼痛、肿块、有粘膜状的渗出、潮湿、发热或冰冷。

2、压疮Ⅰ期:在骨隆突处皮肤出现压之不褪色的局限红斑,但皮肤完整、深色皮肤可能没有明显的苍白改变,但其颜色可能和周围的皮肤不同,局部有红、肿、痛、麻木感。

3、压疮Ⅱ期:局部皮肤紫红色,皮下有硬结、有水泡易破损;表皮和真皮缺失,在临床可表现为粉红色的擦伤、完整的或开放/破裂的充血性水泡或表浅的溃疡。

4、压疮Ⅲ期:全层皮肤缺失,皮下脂肪层可见但是骨、肌腱或肌肉尚未暴露,可有坏死组织但组织缺失的深度未知,此期也可包括瘘管和窦道。三期压力性溃疡的深度依解剖部位而异,如鼻子、耳朵、枕部、脚踝部因为没有皮下组织故此部位的三期压疮很表浅;相反,脂肪肥厚的区域产生压疮时往往发展为很深的溃疡。

5、压疮Ⅳ期:全层组织缺失伴有骨、肌腱或肌肉的暴露,创面可布满坏死组织和焦痂,通常存在瘘管和隧道,甚至溃疡深及肌肉和支持系统(如筋膜、肌腱、关节囊等)而并发骨髓炎。

无法界定阶段:全层伤口失去全层皮肤组织,溃疡的底部腐烂(黄色、黄褐色、灰色、绿色、褐色)和痂皮(黄褐色、褐色、黑色)覆盖。

四、压疮的处理:

1、运用Braden评分识别处于危险状态的患者。

2、对已经识别为处于危险的患者采取有效的预防策略,包括:分析危险因素,降低压力,防止再次受压、评估营养状况,纠正皮肤不良状态、控制疼痛、避免过度的卧床休息和长期的坐位,保持皮肤的完整性。

3、Ⅰ期压疮:加强防护措施,定期温水擦浴,防止再次受压,使之不再继续发展,除去致病原因,增加翻身次数,避免摩擦、潮湿和排泄物的刺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强营养的摄入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水胶体或泡沫敷料外敷,加强交接班。

4、Ⅱ期褥疮:保护皮肤,避免感染。除继续加强上述措施外,有水泡时,未破的小水泡要减少摩擦,防止破裂感染,使其自行吸收;大水泡(直径≥5mm)可在无菌操作下用注射器抽出泡内液体,然后涂以溃疡粉,用泡沫辅料或水胶体敷料覆盖。

5、Ⅲ期褥疮:要尽量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减少渗出,以外科无菌换药法处理创面,对坏死组织可用一些去腐生肌的药物或水凝胶敷料清创并结合外科清创,创面新鲜后处理同Ⅱ期压疮。

6、Ⅳ期压疮:应清洁创面,去除坏死组织,保持引流通畅,促进愈合,若已形成黑痂,则使用水凝胶+泡沫敷料或水胶体敷料;

若有黄色腐肉,使用去腐生肌的药物或水凝胶敷料+泡沫敷料;已形成窦道(潜行),渗出液多者用藻酸盐填充条,渗出少者用溃疡糊+泡沫敷料,感染创面可酌情用银离子敷料抗感染。

7、怀疑深层组织损伤和无法界定阶段:先进性清创,然后根据各期特点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同时采取减压措施,防止再次受压。

第五篇:急诊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急诊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试行)

一、有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及相应的职能

二、执行医院消毒、隔离制度:

1、在医务科、护理部及院感办的指导下工作。

2、工作人员上班时必须衣帽整洁、治疗操作时戴口罩、接触每个患者前后应用洗手液、流动水洗手或用速干手消毒擦拭。

3、各种诊疗用具、抢救包、检查包在消毒灭菌有效期内使用,一用一消毒或灭菌,由消毒供应室统一消毒灭菌。

4、无菌敷料缸开启应在24小时内使用,应用独立包装的乙醇及碘伏剂、按说明使用。

5、执行《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做好分类收集、密闭式转运及无害化处理,并做好交接处理记录。

6、体温表用后应在清洁的基础上采用500mg/L---1000 mg/L的含氯消毒剂或75%酒精浸泡30分钟,清水冲洗,擦干备用。

7、急诊抢救室、治疗室、换药室空气每班消毒,限制入室人员,严格分区管理。地面保持清洁,遇污染时用含氯消毒剂消毒。

8、诊断室、抢救室、留观室、治疗室、换药室,每日开门窗通风2—3次,每日用250—5000mg/L含有效氯消毒液擦拭门、窗、桌、椅、车、柜、轮椅等物面,每月彻底清洗1次: 墙壁、地面、急救推车(平车)等如有血液、体液污染立即1000mg/L---2000 mg/L含有效氯消毒液消毒并清洗。

9、抢救室、留观室病人出院后,立即用含有效氯消毒剂进行终末处置。

10、医务人员如发生锐器伤或职业暴露时应立即按《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标准操作规程》进行局部处理并上报院感办,组织评估、预防和随访。

下载急诊科管理制度word格式文档
下载急诊科管理制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急诊科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急诊科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1. 医院必须把医疗质量放在首位,把质量管理纳入医院的各项工作中。 2. 医院要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即建立院、科二级质量管理组织,配备......

    急诊科轮转医师管理制度

    急诊科轮转医师管理制度 为缓解急诊科长期以来人员紧张问题,医院出台了相关管理制度《关于临床医师到急诊科轮转工作的规定》,2014-139号文件。急诊科关于轮转医师的具体管理,......

    急诊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急诊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通风设施良好,环境保持整洁。医护人员上班时衣帽整洁,操作时戴口罩,必要时戴手套。 二、科室布局合理,便于诊治和疏散。医护人员在进行诊疗活动时应......

    急诊科设施配置及管理制度

    急诊科设施配置及管理制度一、目的使科室的设施齐全,管理制度完善,责任到人,使之随时处于完好、备用状态,提高工作服从和医疗服务质量。二、适用范围急诊科室。三、职责(一).病......

    急诊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推荐阅读)

    急诊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建筑布局符合规范要求,设单独出入口、诊疗区和支持区的流程合理。诊疗区应包括预检分诊处、抢救室、诊室、隔离诊室、治疗室、处置室和观察室等。 2......

    急诊科设施配置与管理制度

    急诊科设施配置及管理制度 一、目的 使科室的设施齐全,管理制度完善,责任到人,使之随时处于完好、备用状态,提高工作效率和医疗服务质量。 二、适用范围 急诊科室。 三、职责 (一......

    2010年急诊科护理质量管理制度(最终定稿)

    2010年急诊科护理质量管理制度 根据护理部制度管理计划,确定急诊科护理质量管理目标及患者安全计划,对科室护理计划与患者安全设施全面控制与管理,质量控制以“零缺陷”为最高......

    急诊科、病区急救药品管理制度

    急诊科、病区急救药品管理制度 一、 急救车内备有一定数量的急救药品,建立账目,班班交接,做到账 物相符,交接双方签全名。 二、 急救药品要做到定量定位放置,定人管理,定期检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