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法院没收个人财产执行难的调查报告
关于法院没收个人财产执行难的调查报告
一、没收财产刑执行难之现实考察
从我国现行刑法来看,有59个法律条文规定了没收财产刑,占全部条文的17%左右。其中有200多个罪名单独或可选择适用罚金或者没收财产。适用没收财产刑的对象包括危害国家安全罪,经济犯罪及贪利性的犯罪。
笔者根据某地中级人民法院刑庭关于没收财产刑的适用和执行情况作出如下一组数据:
(一)没收财产刑的判处情况。2002—2005年(1-6月),判处没收财产案件28件33人,主要涉及盗窃类、抢劫类、贪污受贿类(包括贪污罪和受贿罪)、诈骗类。其中,盗窃类4件6人,抢劫类16件17人,贪污受贿类6件6人,诈骗类2件3人。以上所列的判处没收财产案件中,均为“并处”没收财产的情形,且有21案25人为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只有7案8人判处了具体的没收财产金额。
(二)没收财产刑的执行情况。在判处的没收财产案件中,执行了3案3人,占判处案件数的10.71%,占判处人数的9.09%,执行没收财产总额63万元,占判处没收财产总额的42.86%。判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的21案25人无一案一人得到执行。执行方式均为主动缴纳,无一案采取强制执行。此外,被判处死刑、无期徒刑附加没收个人全部财产的执行率为0。
从以上数据以及现实法院的实际情况来看,没收财产刑的适用和实际执行情况让人堪忧,尤其是被判处没收全部个人财产的,其实际执行率几乎为0。长此以往,国家刑罚权得不到有效的实现,严重的损害了刑法的权威性,亵渎了罪责刑相适应的刑法基本原则,弱化了刑法的预防功能。法院刑事判决中的没收个人财产刑执行难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没收财产刑执行难之原因分析
(一)没收财产刑的立法不明确致使财产认定困难
法律规定没收财产刑的意图在于:通过剥夺其个人的全部财产(包括不动产)来防止其利用个人非法所得的财产继续进行犯罪活动,并彻底剥夺其继续犯罪的
财产能力,从而实现刑法在打击犯罪同时的预防功能。《刑法》第59条规定:“没收财产是没收犯罪分子个人所有财产的一部或全部。没收全部财产的,应当对犯罪分子个人及其抚养的家属保留必需的生活费用。在判处没收财产刑的时候,不得没收属于犯罪分子家属所有或者应有的财产。”在刑法的该条规定中那些财产属于犯罪分子个人所有的财产,以及犯罪分子个人财产中的一部或全部如何进行认定都存在着争议。我国刑法关于没收财产刑的立法规定不明确。纵观各国立法多数国家刑法中没有关于没收财产的明确规定。用德国刑法学者耶赛克的话说:“设立财产刑无论如何在刑事政策上是失误的”,“这一不成功的法律制度应该废除”。所以,没收个人财产的执行难问题,从根本上说是立法的问题。立法问题存在那么就会影响之后的判决以及执行问题。
(二)法院作出的没收财产刑的判决
我们没有一个能让法官确定没收个人财产数额的具体标准,亦未将被告人个人财产状况明确规定为判罚依据,因此在审判阶段就没有必要对其进行审查及析产,因而造成被告人财产状况不清,使法官在确定判罚数额时感到无从着手,进而给执行工作也带来很大困难。同时由于我国法律对于财产刑的判处没有设置诉辩程序,因此法官在作出判决没收个人财产时的判决不需要经过查明和认定,直接根据被告人的所犯罪行和法律规定直接判处没收全部和部分财产没收财产。因而,本应针对被告人的现有财产,但由于被告人财产状况不清,致使审判实践中时常发生判决没收部分财产的数额超过被告人实际所有的全部财产的尴尬。
(三)对法院作出判决的执行
1、执行主体缺乏法律的明确规定。
在现有法律框架下,执行庭作为财产刑执行主体的合法性存在疑义,因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规定执行机关对刑事部分只负责执行刑事附带民事法律文书,从而以司法解释的形式排除了执行庭对财产刑的执行。同时,现行法律也没有规定由法院的其他机构来行使财产刑的执行权。
目前对审执分离的强调进一步剥离了刑庭自行执行财产刑的职能。也就是说,财产刑的执行主体是法律规定的一个空白。法律只规定了由法院执行财产刑,但对具体由法院内部的哪个部门执行则没有作进一步的规定。
2、没收财产刑的执行程序规定不到位。
我国的刑事立法虽然规定了没收财产性的刑罚制度,但是在其他刑事程序法中对没收财产性的执行程序规定的却是非常的简洁。《刑事诉讼法》及司法解释中关于财产刑执行的一共仅有四个条文,规定了财产刑的执行机关和罚金的缴纳方式及减免、折抵。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财产刑若干问题的规定》也只有短短的十一条内容,可见,整个刑事诉讼法体系对财产刑的执行规定相当粗略。这直接导致了我国法院在执行没收财产刑之时,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造成了两种不利的法律后果,第一,执行机构没有合法的,合理的规范所遵循,执法虽然有生效的法律判决,但是没有明确的程序,于法不符;第二,由于没有明确的执行程序,这导致执行机关在执行财产刑之时,经常会发生侵害犯罪分子或者其家人合法权益的事件。在申请相关机关的配合之时,也不能提供合法的程序保障。这在客观上造成了财产性执行难困难的局面。
3,被执行人方面的原因。
社会之所以会发生犯罪行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就是犯罪分子迫于某种客观生活需要而实施犯罪行为,这表现在因为贫穷而实施盗窃,抢劫等侵害财产性或者人身的违法犯罪行为,通过实施违法犯罪行为来满足个人或者家庭的消费与生活,另一个原因是基于犯罪分子心理满足的需要,犯罪分子由于童年或者成长过程中,受到某种刺激或者诱惑,对违法犯罪行为会给心理带来某种刺激,这种以犯罪行为带给自己心理上的刺激的行为已经属于心理疾病的一种,在社会生活中较为少见。普遍存在的时前一种原因造成的犯罪。犯罪的发生是迫于一种无可奈何,那么犯罪分子本身就没有很多的财产可供生活,更何谈财产刑的执行?同时,犯罪分子的亲属,会基于家庭财产和个人财产难以分割的原因,积极实施对犯罪分子个人财产的处置和隐藏,这就导致了犯罪分子即使有一定的个人财产,再等到法院对其进行执行之时,已经无财产可供执行,毕竟犯罪分子的个人财产始终处于其家庭家人的管理之下。当前我国并没有建立犯罪分子财产先行执行或者保全的制度。
三、没收财产刑执行难之完善建议。
1、立法完善刑事执行制度内容,规范执行程序
结合我国当前的社会治安现状,本着打击犯罪,对罪犯造成一定心理震慑作
用的角度出发,不应该废止没收刑。恰恰相反,应该加强没收刑在执行过程中的力度。这就需要从立法角度对执行的机构、执行的程序、执行的方式、执行的救济等角度进行细致的规定。纵然有学者积极主张应该废止没收个人财产性该刑,废止该刑是我国构建和谐与理性的刑罚体系的必然要求。但这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实现的。
2、建立法院、检察、公安机关协调机制,共同促进执行
检察机关和公安机关对特定案件都有侦查的权力,法院的职能就是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居中的审判。其中立的角色特点决定了法院在犯罪嫌疑人在实施犯罪之后或者审判过程中采取的毁弃或者隐匿个人财产的行为无法采取适当的手段进行防止和阻止。而侦查和审判阶段,侦查机关具有一定的法律授权可以对犯罪嫌疑人的以上行为阻止。从刑罚的刑事政策角度出发,对犯罪分子的刑罚也不应该由法院独自承担执行的责任。本着执行的有效性以及执行的充分性角度出发,应建立法院、检察、公安机关协调机制,共同促进执行
3、对处没收财产刑的罪犯建立财产报告制度,防止隐匿财产
针对当前没收个人财产执行难的现状,一方面是由于法院在执行方面没有行之有效的执行依据可供参照,以及公检法机关的职能不统一的缘故;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无法对已决罪犯的个人合法所有的财产进行明确界定和登记制度。从而导致当前普遍存在的毁弃和隐匿财产行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参照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对被处没收个人财产的犯罪人建立财产报告制度。如果被刑罚人如实申报自己合法所有的个人财产,那么也就确定了法院的执行范围,如果被刑法人没有如实申报自己合法所有的个人财产,那么法院的执行机构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对被刑罚人隐匿或者转移自己财产的行为追究其行政责任或者民事责任。
结论
对犯罪分子处没收个人财产刑而执行难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和价值原因的。一方面,我国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财产申报和登记制度,这主要表现在国家在对个人纳税所得方面始终在国家财政收入中处于较低水平。没有完善的财产申报以及登记制度使得公民的财产无法得到有效的查实。这给刑罚的处以带来了巨大的难度,同时从价值原因角度来讲,没收犯罪人的财产,纵然历史有之,但是这
与一般的公民对私产所有的观念是冲突的。尤其是在西方法治文明,私权神圣不可侵犯的观念深入人心,故对处没收个人财产执行难问题还需要从社会观念,价值选择以及制度构建多角度进行完善。
第二篇:破解法院执行难
关于法院执行难问题的调研报告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但从调查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县法院2005年存案126件,2006年存案180件,增长了42.8%。至今年10月底,尚余未结执行案件227件,占今年总执行案件的53.9%。存案较多,呈增长趋势,法院“执行难”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执行方面的法规不完善
目前,我国尚未制定一部独立的强制执行法;适用的法律主要是《民事诉讼法》第三编执行程序第207-236条,这些条文赋予法院执行的强制措施少,对妨碍和抗拒执行的被执行人、相关人员和单位的制裁力度不大;刚刚修改的《民诉法》对执行篇目虽有较大修改,但对于执行难问题未有实质性突破。这是执行难问题的大气候。
2、社会客观条件制约。
一是群众法制观念淡薄,被执行人恶意逃债问题普遍。如李某为办学,四处借款,至今仍欠本息6万余元,个人7.5万元债务未还。2007年经法院判决和执行人员多次催缴,李某总是以“现在没钱,等有钱了再还”为借口,迟迟不履行还款义务。*县 “农家山庄”倒闭后,经营者石某早已外出躲债,下落不明,拖欠借款、工程款、土地租金、员工工资、购物款等债务高达200多万元。据调查了解到,被执行人为躲避债务,长期在外打工不回;对法院传票、执行通知书和生效法律文书臵若罔闻;提前动用、变卖、转移或藏匿财产,造成无财产执行;为逃避义务不惜暴力抗拒、阻碍执行的行为时有发生。二是部分被执行人履行能力弱。如在许多交通肇事的刑事附带民事赔偿案件中,不少被执行人家境贫困,靠借贷买车贩运,发生事故后赔偿困难;有的车辆特别是摩托车为省钱未参加保险,人为加重经济负担;肇事后车辆被损或长期停用造成贬值,被执行人甚至支付不起吊车费、拖车费、车辆损耗费及每天20元的停车费,更谈不上支付动辄上千、上万甚至十几万的赔偿费了。赔偿金额大,履行能力低,使不少被执行人不堪重负,消极执行或抗拒执行。
3、执行工作配套法制手段不落实
执行工作缺乏统一指挥、统一管理、统一协调,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执行的力度。一方面公检法机关协调配合不够,就执行中的财产诉讼保全而言,侦查机关往往将侦查的重点放在查清犯罪事实上,对犯罪嫌疑人的财产状况一般不询问,不调查取证,不控制犯罪嫌疑人的财产。法院审执脱节,审判阶段没有深入调查被告人的财产状况。检察院实际工作中也不会提前介入法院的执行活动,导致从司法程序的开始到终结,罪犯的财产状况都在被忽视和失控之中,给被执行人转移、隐匿财产提供了时机,给执行增加了难度。另一方面当法院执行中需在异地执行或其他部门配合时,有的行政部门过份强调自身的权利,对法院要求协助的事项,不积极协助甚至拒绝协助。许多涉及政府部门、乡镇、村组的案件普遍存在这一问题。
4、对不法行为惩处不力
法院对不积极履行义务、外出逃债赖帐、转移处臵财产、辱骂围攻暴力抗拒执行等行为的执行力度不大,法律制裁措施较少,惩处不力。据统计,*县自刑事诉讼法颁布至今10年来,拒执罪仅办理了2件,移送到检察机关批捕的案件及移送法院判决的案件至今仍为0。
5、法院解决执行难力量薄弱
一是法院积极解决执行难问题的办案工作管理和考核机制未形成。二是执行队伍人力不足,案多人少。*县至今存案有227件,负责执行工作的干警仅14人,工作量很大,还常常得不到当事人和社会舆论的理解,久了容易引发消极执行和畏难倦怠情绪。三是执行装备不够齐全。车辆是与别的科室共用一台,摄像机等取证器材尚未配备,这些装备的缺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执行工作的进展。
三、几点建议
法院执行难侵犯了公民的正当权益,损害了人民法院的司法权威,影响了党和国家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影响了社会稳定和谐。为有效地解决当前法院执行难问题,建议:
1、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为解决执行难问题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一司法部门要多形式多渠道开展专项法制宣传。要经常深入农村、深入社区,通过张贴宣传横幅、印发宣传资料、开辟法制宣传栏、组织宣传流动车等形式,对群众开展法制宣传,为群众提供法律信息和法律服务,解答日常生活中的法律疑惑问题,增强公民自觉维护法律权威,自觉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的意识。二是要充分利用电视台、报刊等新闻媒体的优势,选择一些典型案件、强制执行案件进行公开报道,并对拒不执行生效判决裁定书的被执行人予以曝光,以示教育、威慑,营造舆论环境。
2、健全执行工作程序,加大执行力度。
建议法院进一步加大对拒执罪的打击力度。要敢于和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用好用足法律赋予的强制措施和执行手段,维护司法的公正。对那些有能力履行义务但却抗拒执行的被执行人,要果断采取拘传、罚款、拘留、搜查等强制措施,直至追究其刑事责任。在执行工作中兼顾执行艺术,在对破产、集团诉讼、涉农、特困企业和影响企业改革、生产经营及社会稳定等案件适用强制措施时,要做到既严格执法,又注重法律宣传,做好调解工作。
3、构建联动机制,合力解决执行难。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部门要将法院执行工作纳入综治目标责任考核范围,建立起协助执行的工作网络。公安、检察机关要与人民法院密切配合,共同运用法律,严厉打击暴力抗拒法院执行的违法犯罪行为。建议公检法三家每年选择3-5起典型的案件,集中协调办理。各部门要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综合解决执行难问题。
4、引入诚信机制,促使自动履行义务。
建议一是健全信用查询系统。通过建立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系统,并与工商行政管理、房地产管理、工程招投标管理、出入境管理、车辆管理等部门信息管理系统链接起来,形成联动机制和信息共享,方便查询和监管。二是要增大违约失信成本。通过限制或禁止被执行人融资、臵产、出境、高消费,在诚信系统记录、通过媒体公布不履行义务信息等手段,加大被执行人拒不履行法院裁判的成本和代价,使被执行人感受来自法律、行政、经济、行业、道德等方面的压力,敦促其自动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
5、加强执行队伍装备建设,为执行工作提供强力保障。
一方面建议要进一步加强执行队伍建设,充实和加强执行力量。通过开展法治、职业道德教育,不断强化执行人员的公正意识、为民意识,提高执行人员政治素质、业务素质,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过硬的执行队伍。另一方面要建议政府加大对法院执行的支持,落实好执行经费,解决执行器械装备差,配套设施不足等问题,为执行工作提供必要的物资保障。
第三篇:关于法院执行难问题和建议
关于法院执行难的问题和建议
当前,法院执行难已成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民群众通过司法途径解决纠纷的信心,进而损坏了党和国家的司法权威。近年来,各级法院对解决执行难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付出了艰苦努力,取得了大量的成效,执行难得到了一定缓解。但是,还仍然面临着不少的问题和困难,法院执行难依然是社会一大难题。
一、执行难的主要表现
一是执行存案压力依然沉重。法院执结案件数量几年来虽然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旧案积案仍然具有相当的数量,在一定程
度上制约着法院工作的顺利开展和人民群众对社会公信力的信赖。
二是被执行人经济困难。无论是被执行人难找造成执行难,还是被执行人无履行能力造成执行难,都与贫穷有关,而基层法院受理的案件中大部分涉及到农民或者农村,由于农民的收入水平低,人员外流严重,涉诉的农民一旦外出,就下落不明,法院执行案件就陷入僵局,对于那些没有外出打工的被执行人,虽然可以找到他们,但大多没有财产或者只有少量的财产可供执行。
三是执行阻力大,执结周期长。尤其是以政府机构或其下属
企业为被执行人的案件,以国有企业为被执行人的案件,后台硬、关系多的案件,以有关部门的配合、协助为执行关键的案件等等,这些案件在执行过程中难度较大周期较长。
四是委托执行流于形式,异地执行困难重重。外地一些法院对委托执行或请求协助执行的案件借故推诿,迟迟不予执行,涉及外省、市、县的债务案件,往往很难执行。
五是依法行政水平不够规范。在案件审判过程中,有的法官依法行政意识还不够强,业务不精,案件审判不尽合理,对自由裁量权应用不当,甚至徇私枉法,执人情法、办人情案等,而引起被执行人强烈不满,产生抵触心理。
六是基层法院公信力和权威性不高。有的被执行人采用不断上访来对付基层法院的执行,有的被执行人强硬地对抗执行人员甚至谩骂殴打执行人员,有的被执行人用手中的权力干扰法院的执行等等。
二、执行难的主要原因
执行工作中产生的种种困难,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体制不完善。对于执行中遇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由于强制执行法律、法规规定相对滞后,使解决执行难问题缺乏明确、有力的法律保障,公安等部门的执行援助问题没有法律规定,没有强力部门的后盾力量支持,执行威慑机制的具体运用没有明确规定,申请执行期限、执行通知、财产调查及报告等制度不完善。
二是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阻碍。抵制、查处保护主义的效果不明显,对执行的干预由过去的主要为徇私情而以个人名义打招呼、批条子,转变为以维护社会稳定,保障改革为理由的组织行为,有些地方和部门对一些企业实行挂牌保护,执行效率低,委托执行和异地执行效果差。
三是社会信用体系的缺失。社会上仍未形成重诚信、守法律的良好氛围,不讲信用的行为被发现和追究责任的可能性还较低,对失信行为的惩罚程度远不够严厉,加之深层次的基层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司法权威的弱化,导致当事人自动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的意识低下,相当数量的债务人千方百计逃避执行,长年外出打工者更是尝到甜头。
四是客观因素障碍。法院的人事权和财政权受制于行政机关,导致在行使执行权时受行政机关的制约和影响,在执行中常常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障碍,一些地方和部门领导法制观念淡薄,经常从地方和部门利益出发,向基层法院施加压力,法院执行人员不足,执行装备落后,欠缺一个良好的执行环境。
五是执行法官的素质影响。
第四篇:综合治理解决法院执行难
创新执行手段,构建支持体系
——建德市充分发挥综合治理执行难工作体系的作用
一段时间以来,“执行难”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执行难”特别是积案执行问题凸显,不仅损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破坏社会主义法治尊严,而且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近几年来,建德市创新执行手段,构建支持体系,形成“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支持、社会各界配合”的执行工作新格局。2008年以来,该市充分发挥综合治理执行难工作体系的作用,扎实地开展了集中清理执行积案专项活动。截至目前,梳理出的166件有财产可供执行的积案、2644件无财产案件均已全部执行到位,同时化解涉执行信访案件290件。
一、创新理念,坚持动态执行。
1、建立特殊主体通报制度。市法院与纪委、组织部、综治委等部门联动,加大对特殊主体案件的执行力度,通过建立特殊主体通报制度,法院及时向纪委、组织部、综治委等部门通报党员、公务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特殊主体拒不履行行为,进一步强化特殊主体案件的督办执行力度。
2、建立执行工作快速反应机制。通过成立执行指挥中心并与公安110指挥中心实现24小时对接,及时处理执行线索和处置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已初显威力,如今年3月20日(周六),执行指挥中心接到了申请执行人童某的电话,说已发现被执行人洪某下落,执行员迅速赶往被执行人所在地将其控制,成功执结这起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案件。
3、实行悬赏执行措施。出台《关于悬赏执行措施的规定》,根据申请执行人的悬赏申请,实行悬赏执行,将被执行人的信息
公布,借助社会公众力量,加强执行力度,提高执行效率,目前通过悬赏已执结9起案件。
4、建立完善执行救助制度。该市制定了《建德市司法救助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建德市司法救助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等制度,完善司法救助制度。执行救助的案件,大多数是执行中的“骨头案”,生活困难的申请执行人往往意见很大。通过执行救助有效化解了执行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2008年至今,共计对61件执行案件申请人发放执行救助金93万余元。
二、加强沟通,坚持联合执行
1、建章立制明确职责。2007年9月,该市出台了《关于建立“综合治理执行难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和《综合治理执行难工作机制各成员单位职责》,明确市纪委、组织部、宣传部、综治办、公安、检察、司法、财政、税务、国土资源、工商、金融机构等十九家成员单位职责。
2、设立执行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确立由市委政法委牵头设立执行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只要涉及社会稳定,需要市委、市政府协调解决的执行案件就由联席会议讨论,确定解决方案,并将集中清理执行积案活动领导小组作为解决“执行难”问题的常设机构。同时每月定期召开清理执行积案协调会,由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及疑难复杂执行积案所在乡镇(街道)、部门的主要领导参加会议,通过此种协调方式,11件疑难积案顺利完成清理。
3、借助公安平台协助执行。该市建立通过派出所发现被执行人、通过公安信息查询被执行人、通过交警部门协助查扣被执行人车辆、通过出入境管理部门限制被执行人出境、通过公安刑侦部门依法及时侦查涉嫌拒不执行犯罪案件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公安查控优势协助执行。2008年至今,通过公安查询被执行
人的基本信息4273人次,请求公安协助控制被执行人187人次,通过公安查询车辆61次,通过公安协助查控执结案件123件。
4、建立基层协助执行队伍。设立乡镇、街道执行联络员、街道社区执行联系员以及村警三支基层协助执行队伍,将协助执行网络从城镇扩展到农村,实现执行工作从法院走向社会。同时,由市委政法委将三支基层协助执行队伍的执行工作纳入所在单位考核。目前,该市的协助执行网络覆盖面从原先的16个乡镇街道扩大到88个行政村,有效提高了办案效率,缓解了“被执行人难找、执行财产难寻,应执行财产难动、协助执行人难求”现象。
三、搭建平台,坚持征信执行
该市健全和完善执行信息管理系统,将法院执行征信系统建设作为“信用建德”创建的重要内容,在杭州地区率先实现银行、法院执行信息共享。对不履行生效裁判确定义务的被执行人,通过与人民银行、工商、国土等部门信息共享,构建执行征信系统。对于被执行人的拒执和履行情况信息,工商部门将其做为企业信誉等级评定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国土部门将其做为办理土地使用权、采矿权、探矿权的变更、抵押等审批手续的前置条件;金融部门将其做为在办理贷款、信用卡等金融业务时的必要条件。
2009年以来,建德法院共向人民银行传输了1101条企业和3749条个人的征信信息。该市金融机构受理贷款业务中因申请人有诉讼执行信息而拒绝办理贷款238人次,拒办金额2116万元;限制办理贷款27人次,限办金额148万元。如2008年上半年,该市法院受理了三件以杭州雅仕达电器有限公司为被执行人的执行案件。该企业在和解协议达成后,只履行了部分还款义务就拒付剩余款项。2009年,该公司向金融机构寻求贷款时发现
因有未执行信息被列入银行“黑名单”,后被执行人主动履行了还款义务,方获贷成功。
综合治理执行难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执行联动机制的确立,扭转了法院执行工作中孤军奋战的被动局面,形成“党委领导、综治牵头、法院主办、社会联动”的执行工作新格局,有力地促进了执行工作的顺利展开。
第五篇:破解法院执行难问题初探
执行难问题解决思路初探
一、当前执行难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审判与执行协作配合机制还不够完善。
有的案件审判与执行脱节,造成执行困难,如在立案和审判阶段采取保全措施不力,没有及时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措施,结果错失执行良机。(二)有些被执行人和少数部门法制观念还不够强,一些被执行人不自觉履行、拒不履行的现象难以杜绝,隐匿、转移财产的现象较为普遍。
(三)案多人少、经费不足等问题比较突出。
受机构编制的限制,目前县法院内部各部门普遍存在着警力不足的现象,加上历年遗留的积案,一些地区人均每年要办案达100多件,案多人少的矛盾日趋突出。办案经费相对紧张需外出执行的案件,不敢轻易行事。(四)外界干涉执行。
法院在开展执行工作的过程中,常因触及到地方政府,利益集团,社会势力的切实利益,而受到巨大阻挠,首先是来自政府的行政压力,一些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滥用权力,采取打招呼、批条子、强令等方式干预、阻碍人民法院依法执行案件;其次是来自地方保护主义的重新抬头,部分地方政府负责人为搞个人政绩,保地方经济繁荣,利用撑竿跳职权对法院执行工作施压,对外地法院的委托执行置若罔闻,严重侵害了国家法制的统一性。二、解决执行难需把握的问题
(一)进一步推进执行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执行信息化水平。
为扭转被执行人难找、执行财产难寻、协助执行人难求的现实问题,各级法院要进一步推进执行信息化建设水平,牢牢把握信息化发展带来的难得历史机遇,大力推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等技术在执行领域的广泛应用,实现传统执行模式向信息执行模式转变。实现与土地、房产、金融等单位的对接,形成多部门、多行业、多领域、多手段联合对失信被执行人进行信用惩戒的格局。(二)进一步落实综合治理措施,努力探索执行工作机制。
一要全面构建综合治理执行难的工作机制,努力创造良好的执行工作环境,要进一步争取地方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努力形成“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参与、政协支持、部门配合”的法院执行工作新格局。进一步加强与公安、工商、国土、城建、金融等单位的联系与协作,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舆论等手段,全面而有效地发挥执行威慑联运机制的作用。二要努力建立健全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从源头上化解执行难的问题。进一步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的工作制度,积极探索非诉讼解决方法,缓解法院的诉讼压力。三要进一步拓展和创新执行工作方式方法,加大对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义务的被执行人的公开曝光力度,深化审执兼顾、协警参执等方式,积极探索并运用悬赏执行、担保执行、抵偿质押执行,等新举措,努力克服执行难问题。(三)进一步规范内部管理机制,切实提高执行工作效率。
要进一步完善统一管理和协调分工的工作新体制,畅通审执、立执和上下级法院内部信息沟通机制。在已经建立执行实施机构的裁决机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各自职责,建立起分权制约、相互协调、动作高效的运行机制,充分利用执行信息管理系统,规范执行工作程序,完善执行案件流程管理,落实执行公开、充分保障当事人的知情权。进一步推进执行评估、拍卖、变卖等环节,严格执行款项的管理、发放工作,自觉接受当事人及社会各界的监督,增强执行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四)进一步树立司法为民的工作理念,努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对被执行人无执行能力,申请人又属社会弱势群体的执行案件,要慎重采取中止或终结执行措施,做好申请人的工作,取得理解,减少这类案件的申诉上访,对需要公开曝光的执行案件,要事先告知,讲清利弊,在曝光区域和范围上适当加以划定,避免矛盾激化,对涉及需要村委会协助执行的案件,要加强沟通和协调,力求取得一致意见,以促进执行工作的顺利开展,对需追究担保人负连带责任的执行案件,要在查明被执行人的确无财产执行的前提下进行,决不可图方便,草率行事,尽量减少担保人的损失,对涉及企业和银行的借贷案件,要根据不同案件,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特别是对资金一时紧张而有“造血”功能的企业,必要时要做好银行的工作,暂缓执行,给企业以回旋的空间。(五)进一步加强队伍自身建设,全面提高执行工作水平。
要教育广大干警,始终坚持“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指导方针,严格遵守“依法执行、及时执行、文明执行和注重执行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执行行为规范。加强对执行干警的廉洁自律教育,加大业务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干警的执行能力和业务水平,引导干警克服怕当事人上访、怕领导过问案件、怕承担责任风险的消极畏难思想,严格依法、大胆工作,切实做到执行有力,司法公正。进一步建立健全执行人员的奖惩机制,激发执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对执行人员在工作中不依法履职或执法违法违纪行为,要按照有关规定,予以严肃查处。(六)进一步健全司法保障机制,不断增强执行工作活力。
一要加强与上级法院的联系与逃难,及时反映困难和问题,力争扩大人员编制,解决案多人少的矛盾。二要党委、政府重视和支持,加大对法院执行经费保障力度,三要努力改善执行工作环境和执行装备,解决好执行干警的后顾之忧,确保执行工作安全、有效地开展。(七)进一步加大执行宣传力度,积极营造良好的司法环境。
要以普法教育为契机,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有关执行工作的法律法规,努力提高全体公民尤其领导干部、行政执行人员、企业法定代表、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的法律素质。要通过宣传,提高当事人履行法律文书的自觉性和风险防范意识,使更多的人理解和支持执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