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孝道的发展

时间:2019-05-13 05:59: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孝道的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孝道的发展》。

第一篇:中国孝道的发展

中国孝道的发展

你们感觉自己是一个孝顺的孩子吗?

大家知道我们现在有个口号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确,在小学的思想品德书上有好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比如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谦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等等等等。作为一个文明大国,没有一点传统美德的话还真是说不过去哈,那么今天就来聊一聊这众多美德中的一个,孝道。

在我中华文明史中,有一个家喻户晓并影响后世几千年的民间传说,它就是“孝感动天”。

这个故事,讲了我中华民族上古时代的一位帝王:舜。他能够成为帝王的一件至关重要的业绩,就是:孝行。

据史料记载:舜二十岁时,他的孝行,已传闻各地。三十岁时,尧访求天下有才德可任用的人才,四方群臣,都推荐舜。于是尧帝先将两个女儿娥皇、女英都嫁舜为妻,以便观察他内在的品德,还替舜筑了粮仓,分给他很多牛羊。

再来说夏朝

《孝经 五刑》记载夏朝“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不孝老人判重罪,直至处以死刑。周朝,虽无具体的处罚制度,但有一套比较严格具有礼仪含义的具体要求。如,对50岁以上的老人要给他们吃细粮;60岁以上的饭菜中要配肉。

而到了西周,孝的含义就更具体化了

“孝”作为一个伦理观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在西周,孝的含义有:

一、尊祖敬宗。施孝(尽孝)的方式主要是祭祀,在宗庙通过奉献供品祭祀祖先,尽孝的对象是死去的人,这带有一定的宗教形式。

二、传宗接代。在周人看来,祖先是我辈的生命之所生,因此,崇拜祖先就是把祖先的生命延续下去,生生不息。《易经》:“先祖者,类之本也,无先祖,恶出?”孝的这种初始含义在儒家早期经典里也有描述.,《孟子。离娄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把传宗接代摆在首位。总之,西周时期的孝是一种宗教伦理。

当时间轮盘转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知识分子在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也就是百家争鸣。诸子百家都能够自由地著书立说和四处奔走宣传自己的思想和主张,并不受到地主阶级统治思想的排挤和束缚。而这个时期

对孝的概论与说法是最多的最系统的,也是对后世影响很大的。

孔子认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也就是说,孝乃第一忠,是“仁”的根本所在。那么,什么是孝呢?《论语·为政》记载: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不违礼)。”那么,什么是无违呢?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活着时按礼侍奉;死之后按礼安葬、按礼纪念)”。由此可见,孔子对孝有两个标准,即对老人生前的无违和死后的无违。所谓生前的无违,就是 “生,事之以礼”。怎样才是“生,事之以礼”呢?1.《论语·为政》记载: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翻译过来就是关心父母的健康)。” 《论语·为政》记载:子游 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是说现在的孝顺,只是能赡养老人。即使是犬马,都会得到饲养。不敬重,有何区别)?”

《论语·为政》记载: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也就是说和颜悦色很难。有事情,子女都去做;有酒肉,老人随便吃,这样就是孝了吗?)”也就是说。孔子的“生,事之以礼”绝不仅仅是应付差事和对老人物质生活的关心和满足,更是要发自内心、关心和满足老人的精神生活。儒家对孝有了很系统的总结与论述,其他的,像墨子对孝的理解就是“孝,利亲也” 意思是:(所谓的)孝就是为父母谋利。注意这里的利字,解释应同“损人利己”,强调亲子之间的相应的权利义务,认为父子相爱则慈孝,父子相慈孝,则天下大利。而老子说:“六亲不和,有孝慈。”,他认为家庭出现了纠纷,才能显示出孝与慈。暂且不去评论他们谁可为谁不可为,不可否认,这些思想对后世,对在座的我们都有一定的影响。

特别是儒家的思想,在秦朝虽焚书坑儒,但儒家对孝的认识早已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了,仍旧把侍奉老人作为孝的标准。更不应说摆出百家,独尊儒术的汉朝了,“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的思想让不只是读书人领悟,更慢慢让越来越多的老百姓接受。

唐朝继承西汉以来孝治天下的基本国策,把儒家的孝道伦理普片运用于政府的施政实践。唐朝统治者将孝进一步的政治化,一是力图理清孝与忠的关系,达到移孝于忠;二是将孝伦理变为更具体,详细的法律条文。唐太宗以谏为忠,他说:“主欲知过,必藉忠臣”需要提到的是在唐汉时期统治者都是十分看重孝道的,不同的是汉朝统治者更突出的是孝道中的忠,希望天下人都忠于刘氏汉朝。到晋魏南北朝统治者是以不忠的形式篡夺政权因此不便于大张旗鼓地宣传忠,但他们视忠和孝为一体,自然宣扬孝也是想臣子对自己尽忠。也就是说尽管“善事父母”是孝的基本要求,完全彻底的孝子却还要报效国家,尽忠君主。如此,他们就不可避免地面对忠与孝的关系问题了。也可以这么讲从西汉到唐,统治者一直是想实现孝与忠在理论上的统一,从而为为实践中解决忠孝不能两全这一难题提供理论支持。

我个人认为宋朝是忠孝逐渐分开的一个过渡,一个对后世忠孝观有巨大影响的一个朝代。为什么这么说呢?在这之前的几个朝代都认为忠孝是和谐的,“孝”甚至是“忠”的基础。而到了宋朝,情况有所改变,“孝”成为士人们所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所有的权臣首先必须尽一个为人之子的孝道,然后才能恩荫入士。一个不尽孝的臣子是无法在仕途上长足发展的,这种上层阶级的行孝方式即反映了这种“崇孝”的社会风尚。司马光所倡导的孝义精神更能代表宋代的整个社会风尚。《宋史·忠义列传》收录了许多“忠义之士”的事迹,他们在面临强敌准备拼死一搏时,避免因私念负国,便亲手或让他人杀死自己的至亲或令其自尽,这类事情在唐代也属稀见。这些都标志着忠与孝在理论上分开了。

最能体现一个朝代思想的东西必然是这个朝代的思想产物—--书,《二十四孝》你可能没听说过,但里面的故事你一定耳熟能详。比如说董永卖身葬父(虽然这个故事没讲他后来跟七仙女相爱,但他确实是遇到七仙女的),郭巨埋儿奉母,王祥卧冰求鲤等,是元代郭居敬所编撰的,从故事中不难看出这个朝代所理解的孝已完全回到对上辈的关心与照顾以及内心的尊敬与爱戴的层面上来了。

明代的孝文化也是蛮有特色的。第一点体现在明代女子的《孝经》教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女性《孝经》教育”形成了自己的规模和系统,这些首先是促成了自家孝道观念的确立,她们大多孝敬公婆(这个其实现代社会也蛮需要的,婆媳关系是蛮难处理的)、友于姊妹兄弟,使家道和和美美;其次是提高 了自家的文化修养,造就了性行淑娟的良妻贤母、淑媛闺秀的品行,为夫妻和谐、家庭和睦、伦理调顺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第二点体现在将孝道神学化,孝顺之人“生集百福,死到仙班,万事如意,子孙荣昌,世系绵延” 反之,不孝则必受天遣。“不孝之子,天地不容,雷霆怒殁,摩煞祸侵”可能我们现在说的你这个不孝之

子,一定会遭天谴的这种思想就是从明朝开始的吧!

明朝孝道文化在整个中华历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而朱元璋作为一代帝王在行孝过程中展现出来的虔诚的确不愧他自称的“孝子皇帝”称号。

最为遗憾的是孝道文化在清朝出现了断层,没有延续前人思想而且更出现了“孝道就是奴性文化”的观点。总结一下,资料上是这么说的 宋元明清这几个时代的孝文化极端化,愚昧化,对父母无条件顺从成为孝道的基本要求,“父母有不慈儿 子不可不孝”(意思是说你爸妈可以对你不好,但你绝对不能对你爸妈不好)成为世人的普遍信念,孝道进一步沦为强化君主独裁、父权专制的工具,在实践上走向极端愚昧化。但我个人认为这几个时代的孝道才是对现代人影响最大的。

到了近代,我们的口号便变成了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了。从我上面对历史中孝道的发展可以看出孝的确历史渊源深厚。本人太过愚钝,不能也不好对现代孝道进行评论,所以我就引用相关文献中的一段话来谈一下,这句话是这么说的,我跟大家读一下“近代:孝道的变革与社会适应,随着中国现代化的步伐加快,西方文化的渐渐侵入,民主、自由的思想开始深入人心,人民的自觉性和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一大批文化先驱站在时代的高度,从自然人性的角度来揭露封建孝文化的专制性、绝对性,并且使孝文化融入时代内,到了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受到严厉批判的传统孝文化开始洗去陈封多年的封建专制性,转而向新型孝文化发展。孝道文化的核心是敬老养老作为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优良传统,它强调幼敬长、下尊上,要求晚辈尊敬老人,子女孝敬父母,爱护、照顾、赡养老人,使老人们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这种精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摘自孝道网。说的蛮好的,我也是醉了。

至此,中国孝道的发展就就讲完了。

诶,还有几个我看过故事跟大家分享一下。第一个是11年在电视上看到了孟佩杰,她不放心瘫痪在床的养母,她决定“带着母亲上大学”,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悉心照料着养母。她感动了我,也感动了中国,因为她有一颗孝心就感动了中国,感动中国为这位孝子留下了一个位置,你们知道为什么吗?第二个故事是昨天在报纸上看到的,说韩大娘将三个儿子告上法庭,韩大娘有三个儿子但她却无人赡养,生活没有着落,我把这个故事讲给室友听,他们却说这又不新鲜,现在好多这样的事情好不好?好吧,你们也应该知道好多这样的故事。第三个是小时候我妈告诉我的,我们村的一个小学女语文老师每次她过生日都是大清早的割几斤肉送到娘家来看望她的母亲,问她为什么,她说自己的生日其实也是娘的受难日,生个你不容易啊!但我看到我的同学都觉得生日那天自己蛮大,别人都应该来给自己送生日礼物写祝福语什么的,怕是很少人想到过生日打个电话回家吧!我想现代社会的孝道应该从这几个故事去理解吧,你们觉得呢?

新能源产业班2014级

刘一铮

联系电话:*** 2014年11月24日星期五

第二篇:《中国孝道故事》读后感

《中国孝道故事》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孝道故事》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孝道故事》是一本记叙了64篇关于孝顺的故事,每一篇都感人肺腑,引人深思。封面上的'两句话更是富有哲理:孝亲敬老是人的高尚品德的一面镜子。关爱今天的老人,就是关爱明天的自己。

孝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伦道德的基石,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她像一颗闪耀着人伦之光的璀璨明珠,始终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读完这本书,我感到十分震撼,多少伟大的儿女,多少伟大的父母!尤其是看到《我的疯子娘》,那一篇时,我怔住了。有一天,一个疯女人流落到他们村里,穿着破烂,见人就傻笑。他的父亲还没有娶媳妇,于是他奶奶决定让她为他家续上香火。父亲也不情愿,但家里太穷,也只好答应了。

有一天,她生下了一个儿子,他奶奶十分高兴,但从不让她接近她的亲生儿子。一个儿子给家里增加了不少负担,他娘在家里吃闲饭,还经常惹是生非,他奶奶狠心将他赶出了家门。

五年后,她又回来了,还是一样傻乎乎的,但是母爱却是清楚的。奶奶和他爹又把她领进了家门。有一次,他娘给他送伞,路上摔了好几跤,班上的小范带头笑了起来,他拿起文具盒拍去,却被小范掐住了。他娘冲了进来拎起小范把他丢进了池塘。后来事情变得严重,小范的家人找上门来索赔。

奶奶渐渐老了,没办法再给他送饭菜了。于是,他娘担起了每天给他送饭的事。有一次,娘顺带了十几个野山桃,我顺口说了声甜,第二天婶婶来找我,问我今天娘有没有来送饭,还没回家呢。难道走错路了?后来在峭壁下发现了母亲,但是是尸体……他肝肠寸裂,撕心裂肺地痛哭起来。后来他被录取了,但母亲不在了。

孝顺父母是每个儿女应尽的义务,百善孝当先。

第三篇:中国的孝道文化

中国的孝道文化

一、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主要内涵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是一个复合概念,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从敬养上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即: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

1、敬亲。中国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首先要“敬”和“爱”,没有敬和爱,就淡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也就是说,对待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父母的爱,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没有这种爱,不仅谈不上对父母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同时,孔子认为,子女履行孝道最困难的就是时刻保持这种“爱”,即心情愉悦地对待父母。

2、奉养。中国传统孝道的物质基础就是要从物质上供养父母,即赡养父母,“生则养”,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纲领。儒家提倡在物质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如果有肉,要首先让老年人吃。这一点非常重要,孝道强调老年父母在物质生活上的优先性。

3、侍疾。老年人年老体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国传统孝道把“侍疾”作为重要内容。侍疾就是如果老年父母生病,要及时诊治,精心照料,多给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关怀。

4、立身。《孝经》云:“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这就是说,做子女的要“立身”并成就一番事业。儿女事业上有了成就,父母就会感到高兴,感到光荣,感到自豪。因此,终日无所事事,一生庸庸碌碌,这也是对父母的不孝。

5、谏诤。《孝经》谏诤章指出:“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於父”。也就是说,在父母有不义的时候,不仅不能顺从,而应谏诤父母,使其改正不义,这样可以防止父母陷於不义。

6、善终。《孝经》指出:“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儒家的孝道把送葬看得很重,在丧礼时要尽各种礼仪。

二、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历史作用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孝道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1、修身养性。从个体来讲,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通过践行孝道,每个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则,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码的德性。因此,儒家历来以修身为基础。在今天,倡导孝道,并以此作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融合家庭。从家庭来说,实行孝道,可以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则社会稳定,家庭不稳定则社会不稳定。故此,儒家非常重视家庭的作用,强调用孝道规范家庭。在新时代,强调子女尊敬和赡养老年父母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3、报国敬业。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导报国敬业。在封建时代,君与国有时候是同一个意思。据此,儒家认为,实行孝道,就必须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达于至高无上的国君。虽然其对国君有愚忠的糟粕,但蕴藏其中的报效国家和爱国敬业的思想则是积极进步的。

4、凝聚社会。儒家思想产生于乱世。孝道的思想可以规范社会的行为,建立礼仪的一些制度,调节人际关系,从而凝聚社会,达到天下一统,由乱达治。客观地讲,孝道思想为封建社会维持其社会稳定提供了意识形态,为中国的一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塑造文化。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于诸子百家,历代都有损益变化,但孝道的思想和传统始终统领着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够同化无数外来文化,其根本原因在于孝道文化。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成为古代世界文明延续至今的唯一的古文明,其根本原因也在于孝道文化。中元节【盂兰节】是这个文化一个典型的缩影。

三、关于中元节【盂兰节】的来历

每年农历7月15日是中元节又叫鬼节或着叫盂兰节是祭祀孤魂野鬼的大节日。中元节源自道教,后来佛教改为现现在俗称的鬼节。盂兰节在印度语中意指“倒悬”,“倒悬”指的的是释迦十大弟子目连的母亲死后受饿鬼之苦,不能吃东西。后后来得到释迦帮助。用百味五果供养十方神佛并藉功德救母亲。所以现在为了祭祀孤魂都在鬼月农历7月举行普渡会,现在叫鬼节。一般来说古时候都不愿在这个月作嫁娶等重要事。关于鬼节的来历,传说地藏菩萨,他的母亲去世后来到阴曹地府,被关在牢房里少不得受十八层地狱的种种折磨,地藏菩萨是个孝顺的女儿,看到母亲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这天竟恂私情,让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门打开放他母亲出来,谁知这一开牢门不要紧,牢房中的小鬼们蜂拥而出跑到人间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乱窜”之说。那些跑回家乡的鬼纷纷向家人索要钱财以便回去用来生活和打通关节希望早日托生。后来人们把这一天就定为[鬼节].鬼节这天,人们要烧纸钱,摆供品祭奠故去亲人的亡灵。农历七月十五这天,同是佛道两家总结批评的日子,两家都相应的考籍讲评活动;不同的是,道家的考察、汇报指向民众,即校籍辰。佛家的总结讲评则在内部进行。不管是对外的校籍辰还是内部的批评会,都说明佛道两家对七月十五日的重视。或者说明这个日子在佛道节日中的重要。再加上民间的所谓鬼节,这个时日更显得多彩多姿。校籍辰和自恣日仅只是这个时节俗活动中极小的一部分,此外尚有祭祖荐新、放灯照冥、盂兰盆会等在一年中也属重要的节俗活动。盂兰盆会是佛教岁节仪规中重要的仪式,例在每年有七月十五举行,因此中元节也有“盂兰盆节”之称。

尽管经过千余年主动的顺俗和被动的归化,佛教的踪影还是清晰地留在一般民众的中元节俗活动中。首先是那名目。盂兰是梵语的音译,是“倒悬”意思,盂兰与盆合起来是救器,即“救倒悬器”;另外,盂兰盆也可以解释为“救倒悬盆”,突出它“安放百家味饭食”的特点。照佛门的盂兰盆会仪规来看,放河灯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节目,并不显得多么要紧。而在民间的中元节俗活动中,放灯则是比较重要的。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现代女作家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灯这件事是件善事。可见活着的正人君子们,对着那已死的冤魂怨鬼还没有忘记。

第四篇:中国孝道与和谐社会

中华孝道与和谐社会

孝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它起源于公元前十六世纪的商朝,兴盛于三千年前的西周,自春秋末年的孔子、曾子对其做过系统地理论上的阐述后,遂成为中国儒家伦理的重要内容,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发生过重大的影响,时至今日,对于建立和谐社会仍有其现代价值。

一、孝敬父母天经地义

传为孔子指导,曾子作的《孝经》中记孔子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就是说孝道在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中,天经地义,人人应该也必须奉行。古人认为这一伦理观念绝对正确,毋庸置疑。

孔子、曾子为什么把这一思想推崇这么高呢?可从下面三点说起。

1、从社会伦理回报的角度来看

千万年来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劳动创造了世界和人的本身,思维使人类越来越聪明,合群劳动使人们在战胜自然中不断取得胜利。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一代生一代,一代教一代,一代传一代,人类才不断战胜自然,发展、前进。后人对前人的尊重,是对社会文化成果的尊重,是对自己生存条件不断改善、提高这一事实的尊重。前人开路后人走,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社会上的一切文化成果都是前人创造遗留下来的,没有前人一代代的努力,社会就会停滞不前,今人还处于蒙昧状态。仅只笼统地说对待那些披荆斩棘为后人铺路的前人来说,后人就应对其尊敬、爱护与奉养。这些前人如果正是自己的父母,他们更直接地为自身的生存发展铺好道路,那不更应该尊敬、爱戴与奉养吗?

2、从家庭伦理的亲情来看

父母生儿育女,绝对不等同于一般生物的繁殖后代,其最大的特点是亲情和爱。人与动物最大的不同是有思维。思维使人有了灵性,此灵性即指人的性、情。情产生爱。天下的爱有多种:大到对国家、民族的爱,小到对异性的爱。还有对亲朋的友爱,对世人的关爱,对事业的钟爱等。但是在一切爱中,最重要的是父母对子女的亲子之爱。子女出生后,父母在对子女抚养、教育到长大成人过程中,父母无不付出无怨无悔的劳动,最大的代价。对子女灌输以深厚、持久的爱。“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子女,父母可以忍受各种艰苦,爱护子女胜过爱护自己,保护子女胜过保护自己。子女在父母的爱河中成长,父母对子女的爱表现在各个方面,自然应该换取子女对父母的爱。从思想、情感上的爱,到行动上的爱,表现为子女对父母的尊敬、爱戴与奉养。这便是子女对父母的孝。

3、从生态伦理发展观上来看

地环上自从有了生物之后,由低级向高级,由植物到动物。发展中分门别类,各自独立生存。以动物来说,他们生育后代以后,又不停地设法教育后代生存的手段。如鸟学飞,兽学走。小鸟逐渐变作成鸟,小兽变作成兽。他们的后代,有的成长后,也回过头来对自己的前辈奉养。如乌鸦反哺等。这是动物的本能。但此本能却是维系他们生存、发展的一种手段。这正好体现出社会上的生态伦理观。尽管这些动物不像人一样在社会上生活,但这些行为却体现出他们自身发展的规律,子女孝敬父母,自然也符合生物界生存和发展的规律。难怪有人说一个人如果不孝敬父母,他还达不到一般动物的水平。

二、孝道促进社会和谐

家庭是社会上最基本的单位,孝道是人际之间伦理关系最起码、最重要的规范。人际关系协调就能使社会和谐,因此孝道在社会和谐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1、孝源于自身和谐

“和”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不论是自然界还是社会上,相互和谐,便可稳定、安乐、发展向前。曾子总结孔子的主要思想是“忠恕”,就是和谐的具体体现。忠是尽力做好自己工作,恕是搞好周围的人际关系。把各种事情做好了,把各种关系处好了,社会便可安宁,生产就能发展。一个人要使社会稳定,首先自己要稳定,曾子所说的自身稳定,正是建筑在孝的基础上。自身稳定有两个方面,一是身体上,一是思想上。其一身体上,曾子认为“身体肤发,受之父母”,因而“不敢毁伤”,“身者,亲之遗体也。行亲之遗体,也不敬乎?”“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可谓全矣”。父母完整地生下儿女,儿子要把自己的身体,不受伤害地完整地归还父母,正是孝。其二,思想上,“孝子恶言死焉,流言止焉,美言兴焉。”孝子要远离坏话,不说没根据的话,多说有益的话。在社会生活中为坚持自己的正确意思,可以激烈争辩,顾不得什么方式等等。但从总的看来,曾子希望一个孝子在保全身体、搞好人际关系上的主张,对于社会安定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2、孝亲可使家庭和睦

中国有句古语“家和万事兴”。“家和”主要表现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父母从来对子女慈爱,这是天性,兄弟之“悌”建立在孝的基础上,因此“家和”的主要内容、主导方面是子女对父母的孝。曾子在说到孝的三层含义中,最起码的是瞻养父母。高一层是不要以自己的行为给父母造成精神上的伤害,最高要求是继承父母的遗志,做出大的事业使父母受到世人的尊敬。孟子说不孝的表现有五种:第一,因为懒惰不劳动,不能养活父母。第二,经常赌博、酗酒,不养活父母。第三,贪财好利,听信妻子的谗言,不孝敬父母。第四,整日迷恋歌舞声色,不孝敬父母。第五,经常与别人打架斗殴,惹祸招灾。使父母受到危险和威胁。上述正面与反面对孝的论述,都在于使家庭稳定、和谐。不论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一个人孝亲的各种内容都体现家庭和谐。做子女的孝敬父母,自然会尊敬兄长、爱护幼弟,做到兄友弟恭。例如晋时的王祥,继母对他不好,仍然孝敬不违。继母生病要吃鲜鱼,时值三九严寒,王祥破冰求鱼,给继母食用。王祥的种种行为,教育了幼弟王览。王览对兄长尊敬、呵护,其故事也传为历史佳话。

3、孝亲可使社会和谐

《孝经》开头便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把孝当作一切道德的根本,说人们的教化从这里开始产生。孔子说,一个人如果能做到孝和悌的话,这种人不会做出犯上的事,更不会在社会上作乱。就是说做到孝悌的人,能促使社会和谐,决不会成为社会上的不安定因素。接着又说,一个君子应努力做到为人最根本的事,为了这种根本,各种良好的道德因素就会生出来。协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是仁,而孝正是仁的根本。正确的顺德、合理,就是从敬爱自己的父母开始。这又体现出孝为社会和谐的基础。人们常说一个家庭是整个国家、社会中最小的细胞,许多细胞组成人体,许多家庭组成国家。家中和谐了,社会便和谐了。所以“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事亲孝”、“事兄悌”,扩大到社会上,就可以忠、顺。在社会上、国家中,人人做到忠、顺,社会就稳定了、和谐了。《孝经》中说天子“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反之,君子成人之美,处理民间的事情十分慎重,能使社会和谐。如前述孟子所说五种“不孝”表现为懒惰、赌博、酗酒、贪财、信谗言、迷恋声色、打架斗殴,都是一些不安定因素。孝亲的人不会那样,这又从另一方面证明孝能促进社会和谐。

孔子、曾子多次阐明通过孝可使社会和谐、稳定的道理。曾子引孔子的话说古代的“五刑”有三千种,“罪莫大于不孝”。最大是三种罪恶,一是不尊重君主,一是诽谤圣人,一是不孝敬父母,这三件事都是“大乱之道”。在过去,每逢年节、室内正中牌位上写着“天地君亲师”。这五项最受人间尊敬者,君”之下就是“亲”。尊敬他们,说明尊敬权威、尊敬他们,为了祈求社会和谐。孝不但促进社会和谐,曾子也曾在爱护自然方面作过比较。他说,树木应按时伐,禽兽应按时杀。如果滥伐树木,乱杀禽兽,肆意对自然界进以摧残,反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应该和不孝一样的罪过。

4、孝亲可使“民德归厚”

《论语》中记曾子说过“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是说在孝敬父母上,对他们临终时,更要好好地孝敬。先人死后,应追忆、追念、祭祀。孟懿子向孔子问什么叫孝,孔子回答“无违”后,接着解释“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父母在时,按照一般人之常情,予以事奉,父母死后,依礼安葬,日后对父母按时祭祀。人们认为祭祀似乎是一种迷信举动,其实不然,祭祀是怀念先人的一种仪式,是怀念先人的事功,追忆先人的道德的举动。怀念先人正是要向先人学习,要继承先人的遗志,形成一种文化代代相传,道德代代相传的风气。时人学习先人的好道德、好作风,不就是“民德归厚”了吗?

孔子说“上敬老则下益孝,上尊齿则下益悌”。可知孝是双向的,这也正与孝可提高人们的道德相应。自古以来,孝敬父母的人,其儿孙对其必然孝敬,不孝敬父母的人,其儿孙也对其不孝。因为孝是一种世间伦理道德中最起码的品德,孝敬父母的人,自身做出榜样自然教育、影响了下一代,把这一好的道德品质传下去,将人民的素质有效地提高。

三、孝道的现代意义

中国古代的孝道,是奴隶制度及封建制度一切道德的根本。它体现子女对父母的爱,也明显地表现出宗法等级制的亲疏原则,是中国古代宗法制的基础。但它在中国历史上曾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时至今日,仍有其时代价值。具体表现为:

1、孝亲体现人类“永恒的范畴”

俄国的列宁1884年在一篇文章中提出一个人的思想中有“阶级(历史的)的范畴”和“永恒的范畴”两方面的内容。例如生儿育女是“永恒的范畴”,但生下儿女后,在什么条件下,用什么内容,什么方式教育儿女,却是属于历史的(阶级的)范畴。这种“永恒的范畴”自有人类以来就有,直到人类不存在才不存在,它不受历史阶段及阶级的制约。即父母对子女的亲情是永恒的。在子女来说,不但对父母孝的感情与生俱来,而且是父母死后也还存在。

子女对父母的孝,决不是一般的尽义务,儿女不应把父母当成包袱,而应当成财富,这可从几方面来说:其一,人类为了生存与延续,就要生儿育女。父母对子女的生育、抚养,一是付出精神代价,付出无私的爱心,一是付出经济代价,令其饱暖,才能成长、成才。随着岁月的流逝,父母老了,儿女理应对年迈的父母赡养、照顾,此乃事之常理。其二,父母抚育子女,不是只让儿女吃饱穿暖,就算了事,主要以一番爱心对子女的灵魂进行塑造。用各种方式教育、陶冶子女。要求与鼓励,批评与鞭策,都是父母对子女疼爱的方式。同样,子女对父母,也应从思想和态度上尊敬、尊重,此亦人之常情。其三,父母、长辈具备很多知识、技能,们饱经沧桑,积累了许多经验与教训。到了晚年,很愿意把自己的知识财富、经验体会传授给子女及晚辈,子女及晚辈应认真向他们学习。而这正是建立在父母、长辈生活可靠,受到尊重的基础上。其四,父母都是社会中的一员,他们都有一定的生活目的和理想追求。他们为此奋斗一生,也以此教育子女,希望子女继承他们的事业,不一定指具体行业,而是指理想、抱负。尽管他们的政治思想属“历史的范畴”,但在继承志愿这一点上却有共通性。其五,社会在发展、父母希望子女也象自己一样,甚至超过自己,有一番造诣或干出一番事业来,这不仅对社会有利,对父母也增添光彩。“人往高处走”是通常的规律做子女的应在父母前进的基础上更加奋力前进,更上一层楼。而不是坐吃山空,每况愈下。这不仅是父母的要求,也是社会的要求。

上述赡养、尊重、学习、继承、发扬几个方面,都体现出子女应该孝敬父母的道理也是一种“永恒的范畴”。

2、孝亲体现人道主义 孔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是说孝悌是“仁”的根本。“仁”是协调人际关系的一种手段,充分体现我国古代的人道主义。主要有下列表现:其一,仁者“爱人”。在奴隶社会中,广大奴隶是“会说话的工具”,孔子发现人、尊重人、爱护人。孔子说“立爱自亲始,教民睦也。”从孝敬自己的父母开始,然后做到与民和睦,即仁者“爱人”。其二,惠民、利民,孔子主张“养民也惠”、“使民也义”,努力为百姓办好事。曾子在说到“孝有三”之“大孝不匮”时,说到“博施备物”,就是孔子所说广博地对民应做些好事的“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其三,亲民,孔子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此指对父母要和颜悦色,由此推广到对民众也亲切、和蔼。其四,《尚书·康诰》中把“元凶大恶”说作因“不孝不友”而成,可知对亲孝,对人友,是与元凶大恶完全相反的,防止元凶大恶,正要施民以惠。其五,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明确地说出“亲亲”与“仁民”,即对人民施以人道,“仁民”与“爱物”,即由爱人到爱生物,爱自然本是一回事。

孔子及儒家由孝发展成的爱人学说,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人道主义,而这正建筑在“亲亲”即“孝”的基础之上。

3、孝可促进社会稳定

我国自古忠孝并提,忠孝结合。孔子明确地说过“孝慈,则忠”,《礼记》记“先王所以治天下者五,贵有德,贵贵、贵老、敬长、慈幼。”,除珍贵有德者及珍贵与国王亲近的贵族外,后三者都和孝悌有关。曾子说“居处不庄,不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不孝也,战阵不勇,非孝也。”五种非孝的表现中大都与政治有关,与社会有关。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做到孝,就应对君忠心,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作战时勇敢等等,这都是服务于政治,服务于社会的措施。孝为伦理道德的根本,只有在家孝敬父母,才能努力忠于事业、为国尽力。宋代岳母,教育儿子岳飞从军抗敌、精忠报国,并将这四个字刺到岳飞背上。岳飞驰骋疆场、报国杀敌,既是孝母亲尽孝,又是遵母命尽忠。中国古时有个谚语“不孝的人,不能与之交朋友”。一个人对父母不能尽孝,在社会上对朋友也不会讲信实。历史上清官多孝子,孝子多清官,正体现忠孝结合。以现代中国的现实来说,朱德对母大孝,以此孝移于革命事业,做出轰轰烈烈的业绩。孔繁森对母大孝,以此孝移于自己的工作,爱护藏胞。当今社会,应首先培养孩子孝敬父母,他才能友爱同学、努力学习。那种养尊处优,不知孝敬父母,从小被捧到天上的孩子,到社会上也不会好好工作,将来对国家贡献也不会大。

因此可以说孝是做人的基础,是从事社会活动的基础,是从事政治活动的基础。这个基础稳固了,就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对社会稳定,发展到起到积极作用。

4、孝可促进经济发展

孝既然是伦理道德的基础,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形势下,也应有其相应的作用。如孝从爱亲推广到仁、爱人,就应很好地贯彻经济伦理思想。即自己从事的经济活动对社会是否有利,同样是高科技,是为广大人民造福呢,还是用高明的手段毒害人民呢,在企业内部对自己的职工是否有爱心,是否关心自己的职工,是否能用各种形式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对自己的经商伙伴是否讲信义,共创条件,力争双赢,而不是自己发财,伙伴遭殃。由孝推行到对别人讲信义。义者,宜也,适宜的干,不适宜的不应干,在经济活动中,应贯彻“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精神,重义轻利,义中取利,就能保证质量第一,信誉第一。做一个从正当渠道发财高素质的商人,中国称儒商。由孝亲推衍到善待自然,在从事经济活动中应很好地爱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不要竭泽而渔。现在世界各国,尤其是东南亚一带,家族企业不少。一个企业中的主要成员或重要成员多属于同一个家族、亲属。除工作关系外,还有血缘关系。这更需要传统的孝悌作为润滑剂,使他们之间的关系更加滋润,更加密切,孝悌及亲属之爱在家族企业中起到积极作用。

当今世界。十三亿中国人民、五千万华侨、华人。都对中国的孝道很熟悉,正在奉行,并教育自己的子女在奉行。孝这一中国伦理道德的重要内容,在中国历史上及现实中均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我们也希望世界各国对此加强了解,使人类文化宝库中的这一文化遗产,在新世纪中更放异彩。

参与文献:

[1]郭相颖.孝道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J].重庆社会科学,2009,(01):118-122.[2]骆承烈.中华孝道促进社会和谐[J].中国成人教育,2010,(15):14-17.[3]李宝库.中华孝道的传承[J].文明,2011,(04):8-9.[4]记者韩忠智.弘扬中华孝道 共建社会和谐[N].中国老年报,2010-03-23(001).[5]李仁君.论孝的起源、形成与发展[D].四川社会科学院,2010.[6]申志兵.论儒家“以孝治天下”孝道理论的形成[D].吉林师范大学,2008.[7]任景信.弘扬中华孝道 构建和谐社会[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7:2.

第五篇:孝道材料

我对孝道的一点看法

“百善孝为先”。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抚养、送终等等,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乌鸦都懂得“反哺”,人更应该孝顺自己的父母,这不仅仅是个人的道德行为,不仅仅是个人家事,也是为人应对社会承担的一份责任。然而在当今的社会中,“孝心”似乎已经是一个“过时”的词语,它在年轻人中已经引不起强烈的感情,人们似乎已经淡漠了。

一、现在很多人不懂得孝顺

俗话说“养儿防老”。可是看看农村某些老人,天天生活在儿和儿媳妇的责怪批评声中,尽管他们每天都小心翼翼地看着儿子儿媳的脸色,做力所能及的农活,却总不能得到最起码的尊重。有的老人甚至绝望的自杀。这是社会的悲哀,人人都生孩子,养孩子,但是如果不教育孩子,他们就只是人类传宗接代的机器。养儿防老,到自己暮年的时候才觉得养活了一条白眼狼。乌鸦反哺,羊羔跪乳,连畜生都懂得回报自己的母亲,为什么那么多农村的儿子,却不如畜生呢?

举个例子:有一对年仅50出头的父母,被成家后的独生子逼出家门,无家可归,流浪了几年,最近母亲自杀,了结了辛酸的一生。有谁能相信,在现在不缺吃喝的社会,和平年代,亲生儿子用软刀子把父母逼上不归路!父母甚至不愿意“告状”,怕政府“抓”他儿子。至死用他们还保护着他们的逆子。但这并没有唤醒儿子儿媳的良知„„

二、古人孝心故事

1、“卧冰求鲤。”说的是古时候有个叫王祥的,天寒地冻的时节,继母想吃活鱼。王祥来到河边,脱掉衣服卧在冰上,想用身体来融化坚冰。忽然,河面上的坚冰自动裂开了,从裂口处蹦出两条活鲤鱼。王祥拿着活鲤鱼回家孝敬继母。

2、“扇枕温席”说的是东汉人黄香,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他的孝心被广为流传。

三、现代孝心故事

1、田世国换肾救母:山东汉子田世国在瞒着母亲的情况下,将自己的一个肾脏移植给身患尿毒症的母亲。手术很成功,但老母亲至今不知道捐肾的“大善人”正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上海中山医院接受的几百例捐肾手术中,子女给父母捐肾的这是唯一一例,多数都是父母给子女肾脏。

2、张尚昀背母求学:2001年7月,张尚昀在长春税务学院申请休学,背着患病的妈妈打工。边打工边自学,其间,张尚昀参加长春税务学院6个学期的考试,5次拿到奖学金。

3、陈毅元帅不仅仅是我们党的好干部,而且也是一个“孝子”的楷模。1962年陈毅出访,途经成都探望重病的父亲,他亲手给母亲洗尿布。母亲有难色。他说:“娘,我小时候,您不知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今天洗上十条,也报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啊!”

四、如何孝顺?

1、孝顺从现在做起

有人会想自己住房太窄,等挣了钱有了宽余的房子,就把父母接到身边;有人想,自己手头紧,等再挣一些钱之后,尽量让他们晚年享几天清福;有人说;目前工作不理想,等谋到好工作,再和父母住一起生活;有人说;她们没给我好的前程,没供成我上出满意的学界,不可理会他们;还人说;她们没给我留下基业和治下家产,不赡养他们„„这话对吗?殊不知,岁月无情,生死难料。父母一天天变老,很快就步入风烛残年,一不留神就踏入黄泉;人生短短几十载,能和生我们养我们、疼我们爱我们的父母一起度过的时光又有多少?平时只顾挣钱,当挣到一大笔钱后,准备孝敬父母时,却见到了母亲的灵柩。那悲痛,是一种迷茫、一种懊悔、一种欲哭无泪。“子欲养,而亲不在”啊!

朋友们,珍惜这仅有的时光孝敬自己的父母吧。

2、孝顺从小事做起

父母是最容易得到满足的,就像歌里唱的那样:“常回家看看,帮爸妈刷刷筷子洗洗碗”,足以让老人家得到安慰。“可怜天下父母心”,他们不需要每天大鱼大肉,每月有多少赡养费;只需求的是作为子女的几声亲切的呼唤,几句温柔的语言;哪怕是一句真诚的问候,偶尔的嘘寒问暖,他们就会倍感欣慰。

3、孝顺从心灵做起

“每月给父母寄点钱花花,就敬到孝心了”。这是一些人的“常规做法”。其实,这也是对“孝心”的曲解。孔子在论孝道时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说,如果只注重物的供养,那和养狗养马有什么区别?

同志们,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善待老人其实就是在善待自己。普天之下人人都会老;你也要做父母,也愿父慈子孝。自己不孝父母,何能期望子女敬孝你呢?因此从教育后辈而言,也应从自身做起,以自我的实际行动树立孝顺的榜样。

下载中国孝道的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孝道的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孝道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论文浅 谈 孝 道 引言 中国有句老话:“百善孝为先”。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源,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根......

    浅谈孝道文化的发展与弘扬孝道文化

    浅谈孝道文化的发展与弘扬孝道文化 四川省南江县文化馆职工 李天惠 素以文明古国著称的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其中,孝道文化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用孝道感动中国阅读答案

    篇一:用孝道感动中国阅读答案 病榻上的母亲王春来给母亲剪趾甲 颁奖典礼上的王春来 王春来给服刑人员讲孝道□首席记者赵蕾/文记者王富晓/图核心提示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你......

    论中国孝道之形成及其政治作用

    论中国孝道之形成及其政治作用 “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孝”也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孝道......

    管窥基督教孝道与中国孝道的异同(本站推荐)

    管窥基督教孝道与中国孝道的异同一、导 言 中国文化中的孝道,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可是新文化运动中,孝道与其它大多数传统文化一样,遭到了强烈的谴责,以致孝道在中国逐......

    中日文化差异之——中国之孝道(共5则)

    在隋唐时期,日本派出大批量学者和僧侣前来中国,大规模地学习中国的工艺、文化及律令制度。由此可见,中华文明对日本文化的深远影响,中日文化间的大同之处不言而喻,众所周知。既然......

    孝道观后感大全

    孝道文化观后感王新艳“百善孝为先”,说明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根本。世界上最不能等的,就是孝敬父母。记得有一次在公交车上看见了一则公益广告,主要内容是讲当年......

    浅议孝道[精选5篇]

    孝悌忠信四德,是我国的人伦之本,孝悌又为家庭伦理的根本。孝以事父母,悌以事兄长。我国过去以农立国,农业社会安土重适,父子终身相处,家业世代相袭,亲子之间感情甚为亲密。在如此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