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先争优与促进社会和谐调研报告
开展创先争优
促进社会和谐
果洛州委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0975-8382835)
苏忠德
开展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做优秀共产党员活动,是党中央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巩固和拓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而做出的重要部署和重大举措,从全党大局来讲,对于永葆党组织的先进性,不断提升战斗力,激发广大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创科学发展之先,争社会和谐之优,是党中央对各级党员干部提出的明确要求和鼓舞鞭策,也为我们如何在工作实践中推进创先争优指明了努力方向。要深入扎实地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必须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这一重大任务和难得机遇,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务求取得明显成效,为“十二五”的良好开局提供坚强的保证。这对于在青海这样的发展中省份实现发展跨越就更为关键。
一、正确把握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互动关系,把创先争优活动不断引向深入
经济社会发展说到底是经济社会运行模式的转变,也是各种利益格局、利益关系的调整,必然会触及深层次的矛盾、遇到
各种阻碍社会和谐稳定的难题。要把创先争优活动不断引向深入,就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正确领会和把握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之间互为作用的关系。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长期以来单一追求国民经济产值的增长指标,较为忽视经济发展的模式和可持续性,导致我国进入经济社会快速转型期后,伴随着利益主体和社会结构发生的重要变化,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城乡差距逐渐拉大,就业、公共医疗、义务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需求和公共服务方面的社会问题比较突出。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影响社会稳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
针对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和社会不和谐因素增多的问题,我们党敏锐地把握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脉搏,深刻总结了我国促进社会和谐的历史进程和实践经验,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提出了以“五个统筹”为主要内容、以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根本目标的科学发展观,以及构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代。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城乡发展与地区发展的关系、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经济增长同资源和环境的关系、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物质文明建设同政治文明建设和精
神文明建设的关系,以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全面构建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看到,科学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动力,而构建和谐社会则是科学发展的目标和使命。只有科学发展才能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反之,只有社会和谐才能体现科学发展的成果,为科学发展的持续性营造有利的氛围。
二、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有力抓手
建设和谐社会作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愿景,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个具有特定时代内涵的社会目标,它必然要立足于现实,得力于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才有可能得到落实。而全面深入地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正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有效载体和有力抓手,也是进一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和谐稳定的重要途径。
1、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有助于提高干部党员和广大群众的精神境界,为构建和谐社会筑牢根基。社会和谐,离不开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的和谐;说到底,离不开人的和谐,特别是人内心的和谐。创先争优活动所要求的党员干部带头创先进、争优秀,很重要的内容应包括在思想意识上创先进争优秀,这是干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党员干部须带头有理想、有追求,把心思和精力都用到干事创业上来;而不是浑浑噩噩,消极不满,无事生
非。党员干部须带头关爱、尊重、帮助他人和群众;而不是自私自利,损人利己,对群众蛮横无理。党员干部须带头讲党性、讲奉献、讲品行;而不是追名逐利,闹官位,闹待遇,不择手段打击陷害别人,制造社会矛盾。党员干部须带头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奋斗之中,使人生过得有意义,达到内心和谐、愉快;而不是患得患失,斤斤计较,整日烦躁不安;不仅自己内心痛苦,也给亲人、他人和社会带来痛苦。总之,就是要通过党员、干部带动群众,形成先进的价值理念和社会风气,消除落后、不和谐的因素。创先争优的过程,也就是先进的思想意识取代落后的思想意识的过程。只有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改造思想、转变作风,从内心深处认识创先争优活动的深刻意义,才算真正了具备构建和谐社会的先决条件。
2、创先争优活动跟人们提供了学习的模范和标杆,营造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良好氛围。自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全国各地各级党组织采取典型示范带动和品牌辐射影响的办法,选树了一大批先进典型,适应了创先进、争优秀的内在规律和需要,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虽然选树典型过去一直就有,但这次的数量之多、范围之大,并且直接深入到基层和党员群众之中去的做法,则是过去所没有的。只要思想和行为是优秀的,只要业绩是突出的;哪怕再普通的人,都会受到关注和重视。毫无疑问,这就在基层直接形成了大家能够感受得到的、容易被接受的争先进当先进的浓厚氛围,能够更及时、更直接地把大家的心思和精
力,都引导到干事创业上来。先进和优秀的榜样,也只有像这样在基层和群众中发生作用,才是最有价值的;先进与落后、美与丑、和谐与不和谐因素的较量,也只有在基层和群众那里,才能最终见到分晓。可见,基层是“主角”,是此次活动的一大特点。各个领域的基层单位,在自己的范围内,发现总结和表扬宣传的先进典型,在全国累计起来少说也有上百万、上千万之多,这是多么巨大的积极、和谐的力量啊!党性多增加一分,社会和谐就多增加一分。创先争优活动中发掘和涌现的不同领域、不同类型、大大小小的先进典型及其感人事迹,把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最和谐的因素充分激发出来了。再加上大批机关干部不断深入基层调研,肯定正面因素,并发现问题,化解矛盾,理顺情绪,消除不和谐现象等,都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的和谐建设。当然,我国社会目前处于矛盾的多发期,现在社会上还存在不稳定、不和谐的问题;这也更说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需要深入推进的创先争优活动。
3、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能充分体现党的先进性,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说到底,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党的先进性。党的先进性,很重要的一条是指我们党具有先进的思想意识、追求高尚的精神世界。不可否认,当今世界上,存在先进、高尚、美好、和谐的思想意识与落后、庸俗、丑恶、不和谐的思想意识之激烈交锋和较量。哪个地方前者占了上风,这个地方就和谐稳定;反之,这个地方就
会不和谐不稳定,甚至还会发生尖锐的冲突和对抗。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迫切呼唤先进的思想意识;人民群众在实践中,也迫切呼唤先进的思想意识。创先争优活动的重大意义就在于:它是实现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社会和谐的动力源泉和手段载体;在创先争优的过程中,我们按照党的奋斗目标以及宗旨、任务的要求去实践;那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为本、无私奉献、自强不息、改革创新等先进的思想意识,就会逐步取代那些落后的思想意识,直至最终完全取而代之,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安宁。和谐社会不是没有差别的社会,更不是没有任何矛盾和问题的社会,不能只靠调解社会分配来实现和谐,要靠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靠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来引领社会和谐,靠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来推动社会和谐。因此,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必须着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联系群众、组织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作用,有效地整合社会各方利益,让党组织创先,让广大党员争优,从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三、果洛州通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促进社会和谐的具体实践
自创先争优活动启动以来,果洛州紧密结合实际,着眼于党组织创先进、党员争优秀、群众得实惠的目标要求,州委提出“关注民生,服务群众,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活动主题,全州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着力改善民生,转变工作作风,进一步促进了全州和谐社会建设。
1、以维护社会稳定为抓手,围绕促进和谐开展创先争优。果洛是一个几乎全民信教的地区,地处反分裂、反渗透工作前沿,也是国内外敌对势力和**集团进行分裂渗透破坏活动的重点地区之一。结合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各地各部门主要领导切实负起维护稳定的政治责任,分管领导靠前指挥,深入一线督导工作。各级党组织认真研究解决措施,细化工作任务,在维护果洛地区社会稳定中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排查、化解矛盾纠纷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切实落实排查化解矛盾纠纷、排查整治突出治安问题和治安混乱地区、排查管控高危人群,针对草场纠纷、婚姻纠纷、邻里纠纷等引发的各类矛盾,逐村、逐户、逐件进行摸排梳理,做到不留盲点、不留死角,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及时消除社会治安隐患,防止个别别有用心的人插手制造矛盾事端。2010年全年排查化解涉及社会治安、企业改制、草场界限、婚姻等方面的矛盾纠纷256起。在全州65座寺院分四个阶段开展了寺院法制宣传月活动,期间,累计排查化解影响宗教和寺院稳定的矛盾纠纷18起。
2、以着力改善民生为抓手,围绕为民办实事开展创先争优。州委把创先争优活动作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拓展和延续,坚持把改善民生、转变作风作为检验创先争优活动成效一项重要内容。坚持把为民办实事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
点,坚持把实事办在基层,通过创先争优的开展,为民办实事的意识明显增强,一些群众希望解决的问题得到重视和解决。全州各级党委政府积极谋划,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工作,加快民族教育、医疗卫生、扶贫开发、就业再就业等社会事业发展。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通过开展设岗定责、公开承诺、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活动,搭建发挥作用、服务群众的平台,积极转变工作作风,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在树立良好形象的同时,进一步密切了与群众的关系,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创先争优活动带来的新变化。2010年全州共投资7.25亿元为民办实事,项目涉及生产和生活设施建设、水电路话“四通”工程、农牧民教育和培训、文化进村入户工程、扶贫整村推进工程、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新农村规划和村庄环境整治工程等。全州各级党组织共成立党员攻关团队46个,344个基层党组织开展了结对帮扶活动,共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3680件。共建立党员责任区229个,设立党员先锋岗221个、党员示范岗303个,设立党员示范窗口222个,共有3050名党员与困难群众实现结对帮扶。2011年上半年,全州党组织成立结对帮扶476对,党员结对帮扶群众3726人次,设立党员先锋岗387个,设立党员示范窗口119个,设立党员示范岗424个。州委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还适时召开了企业、窗口服务单位创先争优经验交流座谈会,进一步细化了活动方案,创新载体和形式,对创建优质服务窗口活动内容、方法步骤、考评办法、目标要求、量化标准进行再细化、再明确,确保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3、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抓手,围绕强基固本开展创先争优。全州各级党组织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结合开展 办实事”等主题实践活动,突出抓好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的创先争优,切实转变干部机关作风、改善服务质量、加强行政效能和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融洽党群、干群关系,切实帮助基层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为推动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维护了社会大局稳定。2011年上半年全州2743名机关党员干部参与下基层访民情活动,为基层组织和群众解决实际困难1169件。
5、以换届工作为抓手,围绕营造良好的换届环境创先争优。今年是州县乡村四级党组织集中换届之年,3月15日召开的全州创先争优活动视频会议专门强调,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坚持把创先争优活动贯穿换届工作的始终,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所激发出的政治热情为动力,有力保证换届工作的顺利完成;要求各级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正确对待换届工作和自身的进退留转,自觉接受组织遴选,正确看待组织安排,积极选贤举能,在换届工作中创先争优。全州各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把换届工作作为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良好契机,广泛开展“换届我承诺”活动,结合职能职责,把换届选举工作纳入新一轮公开承诺事项,制定了符合实际的目标承诺,并张贴公示,接受监督,影响和带动广大群众主动配合换届选举各项工作。如玛沁县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引导组工干部开展了“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公道正派,做严守换届纪律的表率”的承诺活动,以“五个严禁、十七不准”的换届纪律要求为标准,提出具体承诺事项,带头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 换届环境。
6、以群团工作为抓手,围绕发挥桥梁作用创先争优。果洛州总工会、妇联以创先争优活动为抓手,围绕“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等重要节点,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和妇女组织的纽带桥梁作用。妇女节来临之际,州总工会、州妇联开展多种形式的慰问活动,先后对河源新村、州江源公司困难妇女、女职工进行慰问,看望慰问环卫工人,向辛勤工作、默默奉献在环卫工作一线的广大环卫职工表示感谢,希望他们振奋精神、锐意进取,为建设整洁有序、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作出应有的贡献。组织召开“庆三八妇女先进事迹宣讲报告会”,来自州直机关和基层牧区的妇女代表做了先进事迹报告,她们的事迹生动感人,催人奋进,集中体现了我州广大妇女尊老爱幼、敬业奉献的崇高品质,充分展示了妇女崭新的巾帼风采和时代风貌。组织召开迎“三八”女职工代表座谈联谊会,为广大女职工交流搭建平台,广大女职工代表畅所欲言,共同为玛沁工会女职工事业发展建言献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河源新村举办农牧民工实用技术培训班,安排了兽医诊疗、天然草场保护及牧草种植、牧业生产机械化、常见病虫害防治、草原法和森林草原防火安全、农机操作与简单维修六个方面的内容,共培训农牧民工78人,耗资1.4万元。
7、以“大调解”活动为抓手,围绕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创先争优。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全省人民调解工作会议关于确定2011年为“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年活动”的要求,全州司法行政系统立
足“五个着力”,加强乡(镇)调解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化解矛盾纠纷、指导村(居)调解组织开展工作的作用,全力推动“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年”活动深入开展。开展全州人民调解委员会及人民调解员备案登记工作,健全完善全州人民调解资料库;借助“大调解”衔接工作,巩固和完善县、乡(镇)、牧委会三级人民调解组织,并不断延伸工作领域;加强基层调委会印章、标识、徽章的使用管理,巩固人民调解组织规范化建设水平;建立健全行业性人民调解组织,推进医患、交通事故等纠纷的合理、合法解决,同时加强全州六县集贸市场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开展全州人民调解员队伍集中轮训,重点解读《人民调解法》和人民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促进依法、公正调解;推进基层人民调解员队伍专业化、规范化建设;结合创先争优、“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和“争当人民调解能手”活动,积极挖掘宣传优秀人民调解员典型事迹,以点带面,提升人民调解员荣誉感和社会认同感。按照果洛州人民政府下发的《果洛州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保障办法》,全面规范我州人民调解工作指导经费、调委会工作补助经费和人民调解员补贴经费的保障范围和保障办法,从而激励全州各级各类人民调解组织和广大人民调解员参与化解矛盾纠纷的积极性。坚持开展定期排查、重点排查和跟踪排查,依托“大调解”平台 记录清楚、表达准确。按照《最高法关于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的若干规定》,加强与法院沟通配合,促进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的落实。
8、以系列活动为抓手,围绕庆祝建党90周年创先争优。为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果洛州在“七一”期间,通过唱红歌、知识竞赛、爱国影片展播、组织书画展、慰问老干部等多种形式,组织开展“红歌唱响玛域、谱写和谐新曲”为主题的建党90周年“九个一”系列活动,向建党90周年献礼。在党的90岁生日来临之际,果洛州委、州政府派出5个慰问组对458名异地离退休干部进行走访慰问。此次慰问活动涉及广东、云南、西藏、新疆、辽宁、上海等21个省、市、自治区,历时近两个月。走访慰问中,向离退休老干部通报了近年来我州改革发展及党的惠民利民政策给果洛带来的巨大变化和发展前景,并希望离退休老干部一如既往地关心果洛、支持果洛的各项事业,为推动果洛“四个发展”和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果洛献计献策。6月30日晚在州格萨尔影剧院隆重举办《高原歌舞颂恩情,谱写果洛新乐章》为主题的果洛州庆祝建党90周年文艺晚会,州委书记林亚松等领导观看晚会,与州直机关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离退休老干部共同庆祝中国共产党90华诞。全场歌舞艺术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大幅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伟大历程。一首首歌曲、一段段舞蹈,真切抒发了果洛各族人民热爱党、热
爱人民,歌颂党的丰功伟绩,祝福党的90华诞的真挚感情。
四、对通过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些思考
时至今日,创先争优活动时间过半、任务过半,我们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可是也暴露出了不少的问题,在通过创先争优活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也不例外。一是部分领导干部和党员的思想意识跟不上,没有充分认识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意义。由于近年来活动比较多,持续时间也比较长,导致一些领导干部和党员产生了懈怠情绪和消极应付的思想。活动的开展没有活力,毫无创新和主动性,许多地方纯粹以会议传达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而没有任何实实在在的动作。这样的思想对活动效果的影响很大很坏,不仅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毫无积极意义,反倒转化成了新的不和谐因素。二是各地区各部门之间差距较大,不协调。总体来看,领导重视的地区和单位,活动开展的就很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领导不够重视,抓的不紧的地区和单位活动开展就相对弱一些,个别单位甚至几乎就没有开展。而从部门和系统来看,各县的活动开展要比州直机关积极主动,效果也很明显。三是通过创先争优活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氛围不够热烈,原因是有些地区和部门并没有认识到创先争优活动和促进社会和谐之间的关系,在工作中没有明确起来。而还有一部分地区和单位的党组织完全按照上面的安排部署机械地开展活动,完全没有主观能动性,没有思考,更没有挖掘创新。甚至在一些地区和单位,认为
创先争优活动只跟党员有关系,其他人对此不闻不问,而党员在开展活动时也丝毫不考虑其他同志和一般群众,活动流于形式,范围狭小,又怎么可能成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动力和契机?
创先争优活动是一项经常性工作,甚至可以说是日常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如何结合创先争优活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也是一个值得我们长期研究、长期重视,常抓不懈的工作。一是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体党员干部的思想意识。加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质量意识教育,让党员干部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认识到创先争优活动不是一项单纯的政治活动,也不只是党员的事情,创先争优活动应该贯穿于一切工作之中,贯穿于日常工作之中,而且要发动、带动和依靠广大群众;要认识到创先争优活动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真正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地消除不和谐因素,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二是要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创先争优,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保证。社会管理的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本力量。要组织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上创先争优,充分发挥服务群众、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作用。要继续推进党群共建创先争优,把工青妇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等各方面力量凝聚起来,共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三是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创先争优,让人民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党组织争先进、党员干部作表率、人民群众得实惠,是胡锦涛总书记对创先争优活动提出的基本要
求。要把推动落实惠民政策、办好利民实事、解决群众实际困难作为创先争优的重要内容;要抓好窗口单位创先争优,让党员把身份亮出来,争创群众满意窗口、优质服务品牌;要改进干部作风。机关干部要走出大楼,党员干部要走进群众,真心实意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第二篇:创先争优与促进社会和谐问题的研
创先争优与促进社会和谐问题研究
中共西宁市委组织部(2011年7月28日)
自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来,西宁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始终坚持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建设更加繁荣、更加美丽、更加宜居的青藏高原现代化中心城市为着眼点,以推动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为目标,下大力气改善民生,着力化解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着力抓基层打基础,有效促进了全市和谐稳定发展。
一、创先争优与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联系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必须从基层党组织、共产党员本身出发,基层党组织是直接带领老百姓走上富裕之路,共产党员在人民群众中起着先进模范作用。因此,创建先进的基层党组织与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二者相辅相成。首先,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是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就是要组织动员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都来积极主动地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作出贡献。只有坚持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客观需要出发,才能保证这项活动符合党中央的要求,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创先争优活动的实际效果,既要体现在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建设上,更要体现在促进社会和谐的具体成效上。社会和谐反映着广大群众的利益和诉求,也反映着党员和党的基层组织的意志和愿望。其次,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正是为和谐社会的创建提供最根本的保障。创先争优是敢创一流的勇气,是永不懈怠的精神,也是共产党人勇往直前的具体表现。具体到一个岗位,就是要以创先争优的精神,勇创一流业绩。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要通过创先争优活动,进一步增强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和本领,提高党组织和党员在广大群众中的吸引力、号召力和影响力,为促进社会和谐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第一,基层党组织在促进社会和谐中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承担着引导、促进和保障的义务和职责。基层党组织是党的战斗堡垒,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促进社会和谐是新时期党的基层组织的重要任务。基层党组织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组织者、推动者。把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和凝聚人心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促进和谐的作用,以促进社会和谐的成效体现党的先进性,是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的一项重要任务。第二,共产党员在促进社会和谐中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是每个党员应尽的义务。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共产党员必须紧密联系本职岗位和工作的实际,明确自身在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维护稳定中的具体职责和任务,做到以模范行动影响和带领广大群众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要把模范履行党章规定的义务、努力做到“五带头”、争当优秀共产党员的要求,具体化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实际行动上。
二、我市通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促进社会和谐的主要做法
对象、受灾群众、重点优抚对象发放慰问费50余万元。市总工会党组为368名省部级以上劳模、36名低收入劳模、110名有特殊困难的劳模发放了低收入补助金、生活困难帮扶金和春节慰问金共计102.23万元。市委办公厅领导帮助解决联系点具体困难8件,协调近万元物资。市纪委监察局为联系点协调解决沙石款9万余元,解决面粉5吨。市直机关工委领导干部深入联系点湟中县田家寨阳坡二村,指导村两委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并与8个特困户结成帮扶对子,给每户送去2袋面粉和500元慰问金,并为建国前入党的老党员、优秀党员和生活困难党员、职工65人,发放慰问金3.25万元、慰问品价值2千余元。
(三)紧抓窗口工作,提升服务水平。全市各窗口单位党组织紧密结合工作实际,不断拓宽服务渠道、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努力打造“群众满意单位”,真正使群众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得实惠,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提升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市委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下发《关于深入推进窗口单位、服务行业创先争优活动的通知》,有力指导全市窗口单位党组织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市公安局党委按照“五统一”标准,全面推行“一窗式”、“一站式”、“一号窗口”服务举措,大力推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和挂牌上岗制,让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创先争优活动带来的变化和实惠。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委面对全市参保人员由1992年的2万人增长到目前140余万人的压力,努力建设“三型”社保经办服务机构,积极实施社会保险银行缴费制度,建立完善网上查询、6155000电话免费查询、触摸屏查
织10个、优秀共产党员10名,选树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38个、优秀共产党员45名、优秀党务工作者30名。
(五)广发动齐参与,共建和谐社会。全市各级党组织围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环保模范城市活动,发动全市广大党员,积极投身到创建活动中来,在“党员奉献日”深入社区整治卫生死角、上路进行文明劝导,给广大群众做好行为规范的表率、文明举止的榜样和践行社会公德的标兵,切实树立党员的良好形象。市直机关2800余名党员干部佩戴党徽分别深入联点农村、社区,开展“创卫”、“创城”知识宣传教育等党员服务群众活动。市房产集团党委为保障我市集中建设经济适用房项目顺利实施,不断加快安居工程建设进度,完成租房23.03万平方米,为低收入家庭带来了福音,并提前完成了原省第三、四运输公司棚户区改造项目,使得困难企业职工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安居房。市工商局党组认真组织开展“百乡千村万户农资防假知识宣传”和“红盾护农保春耕”等专项执法行动,进一步维护了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选派工作人员进驻市政服务大厅,坚决落实“一次性”告知、“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一个窗口”进出制度,简化工作程序,提升工作效率。2010年,全市共开工建设廉租房18426套、经济适用房1408套、棚户区改造6214套、公共租赁住房1100套,改造农村困难群众危房10734户,完成农村奖励性住房建设19700户;培训城乡各类劳动者2.5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4万人次,城镇新增就业2.65万人;提高城乡低保标准,7.4万城市低保和9.2万农村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不断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在
《西宁市重大信访事项责任追究办法》、《西宁市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管理暂行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在全市构建了以综治维稳工作中心(站)为平台,以乡镇(街道)调解委员会为主导,以村、社区居委会和企事业单位调解委员会为基础,以区域性、行业性调解委员会为“触角”的多层次、宽领域、规范化的新时期调解组织体系,做到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有调解组织,为化解民间纠纷,解决基层矛盾,提供优质服务。目前,全市各乡镇(街道)、村(社区)均成立综治维稳工作中心和工作站,成立190个企事业调解委员会,29个行业性调解委员会,共有调解员6768名,有1578名信访代理员执证上岗。三是破解社会组织管理这个难点。调整和完善社会组织登记管理程序,并将办理时限由规定的60个工作日提前到7个工作日。开展社会组织评估工作,为全市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水平的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依托社区平台,培育民间服务型组织。目前,全市已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42个,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168个,群众性文体组织247个,便民服务网点1056个,志愿者服务队611个,登记注册社区志愿者1万余名,部分社区还设立了“爱心超市”、“慈善超市”,社区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在为群体服务、勾通民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存在的问题
目前,全市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实践,虽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仍然不能完全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深层次矛盾,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应急能力和应对能力不
些基层党组织对如何抓这项工作缺乏经验,往往存在思路不活、办法不多、措施不灵的问题。有的虽然建立了一些发挥党员作用的制度和机制,如党员维稳承诺制、党员设岗定责等,但在具体实践中缺乏有效管理和监督,缺乏激励约束机制,使之流于形式。有的在工作中搞“一刀切”,不考虑党员个人实际和特长,往往出现作用发挥不了、发挥不好的现象。
四是一些欠发达的老城区,由于基础设施差、经济实力弱,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高,特别是困难群体面广,对教育、医疗、就业等需求十分迫切,这些民生问题成为了维护社会和谐的关键所在。
五是一些党组织负责人对创先争优活动还不够重视,认识不到位,工作总体进展不平衡,活动开展情况滞后,照抄照搬,没有特色、亮点;部分党员自身素质不高,已不能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思想松懈,意识淡化。
四、发展思路及方向
创先争优活动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的经常性工作,要想创先争优活动真正发挥实效,就必须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大局中找准定位,实现与中心和大局的紧密对接、合拍共振,不断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新要求。
一要在创建“责任性”基层组织和“先进性”党员队伍上下功夫。各级党组织要充分发挥在维稳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把维护稳定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组织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制定工作方案和工作预案,解决存在的问题,把维稳工作纳入各级
0一套以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责任制为龙头的制度体系,并在落实职责和严格考核与奖惩上下功夫,特别要抓住基层党组织“第一责任人”这个关键,充分发挥责任机制和激励机制的作用,扎扎实实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从转变工作作风入手,改变文山会海、发号施令、以会贯会的做法,大兴求真务实、真抓实干、雷厉风行之风,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摸清实情、了解民意,到群众最需要、工作最薄弱、情况最复杂的地方去开展工作、解决问题,把基层工作做好、做深、做细。同时,根据新情况、新变化、新要求不断充实、调整和丰富基层党组织活动的内容,把和谐社会建设的有关内容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创新活动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要在对原有工作领域提出的新要求和新的工作领域方面下苦功夫,花大力气,力求创新,务求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五要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党员素质上下功夫。努力提高基层党组织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能力,即服务于执政和发展的能力、开展群众工作的能力、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处理矛盾的能力、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推进基层民主的能力、调动党员干部和职工群众积极性的能力等。不断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责任感;以建设和谐领导班子为目标,优化领导班子结构;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促进领导班子的团结协调;严格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促进领导班子转变作风,促进党群干群关系的和谐。同时,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不断加强党员思想政治建设;认真做好党员管理工作,通过创新“三会一课”、党员领导干部的双重民主生活会、“创先争优”、党员目标管理、党员
第三篇: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调研报告
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决定,同时提出了“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任务和重大课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个方面和全体成员的共同参与。工会作为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自愿结合的群众组织,在发展和谐劳动关系过程中承担着极其重要的任务。
一、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就其实质讲是劳动力使用者与劳动者在实现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社会经济利益关系。简言之,是资本和劳动的关系,也可以说是利润与工资的关系。在现实生产生活中,企业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而劳动者追求的是工资最大化,解决这一矛盾最好的办法是把二者联合起来,共同把蛋糕做大,并能合理的分割。这样既能使投资者得到合理的回报,促进其持续发展,又能使劳动者获得应有的实惠。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就是要正确认识劳动关系的本质属性及其发展规律,使劳动者与投资者能够较好地结合,实现充分的就业,并使劳动都所得到的收入
1及社会保障水平与其贡献、绩效相适应,最终达到共建共享、互利双赢的目的。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认为,一个社会的存在发展状态,最终 取决于这个社会的经济关系的存在发展状态,只有当社会经济关系处于和谐发展状态时,社会的和谐才有可能实现。而在诸多社会经济关系中,劳动关系不仅是一个最基本的经济关系,而且是一种与社会和谐有序发展直接相关、并发生着重大影响的经济关系。这是因为一个社会的劳动关系,不仅仅反映着一个社会的生产关系性质、劳动者的利益和社会地位,而且关系着劳动的质量和效率。只有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者的利益和社会地位得到保障时,劳动关系才能和谐稳定,劳动的质量和效率才能提高,才能创造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因此,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首先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古人云:欲流之远,必浚其源;欲树之高,先固其根。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就是先固社会和谐之根,是构建和谐社会最基础的工作。
二、发展和谐劳动关系要体现共建共享的原则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当前我国的劳动关系 总体上是稳定的,劳动者的利益得于较好的实现,但随着利益分配的再调整,企业经营者与劳动者的矛盾也日趋增多。就准格尔旗来看,以下矛盾较为突出:一是地位互换矛盾,即一些企业改制后,职工下岗、分流、兼并或重新安置时,职工原有的待遇得不到有效保障,而经营者权力则至高无上,职工失去了“主人翁”的地位,从而失落不满情绪加重;二是利益分配矛盾,企业职工工资收入与
经营者年薪差距逐渐拉大,利益分配差距凸现;三是劳动关系呈低水平、脆弱化状态,一些企业特别是小企业不依法执行用工制度,不签订劳动合同或者只签订短期劳动合同,职工没有职业稳定感;一些企业不注重改善劳动环境,劳动条件和职业卫生状况较差,拖欠、克扣劳动者工资等情况,由此引起的劳动争议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有的还引起了职工群体性事件,造成许多不良影响,给社会和谐发展带来诸多不稳定因素。
从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宏观角度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关系应该是一种平等合作的关系,这是与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与雇用关系的区别所在,但共同点在于劳动力使用者和劳动双方始终存在既对立又协同的矛盾关系,在协调劳动关系中偏向哪一方都会动摇社会稳定的根基。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必须体现共建共享的原则,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这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规律。只有动员人民群众共同参与,才能使和谐社会的目标变成现实,只有让广劳动者得到实惠,才能使和谐社会建设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从而把广大职工的智慧和力量汇聚到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上来。因而,公平成为维系双方关系的重要纽带,工会组织要协调劳动关系双方围绕经济效益共创,发展成果共享这一目标来共同努力,真正实现“企业得发展,职工得实惠”。
三、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必须加强维权机制建设
近年来,准格尔旗总工会牢固树立“以职工为本,主动依法科 学维权”的工会维权观,坚持“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的原则,把握维权重点,完善维权机制,提升维权质量,推动形成党
委领导、政府支持、工会运作、社会参与的“大维权”格局,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以维权实效营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第一、创新建会形式,工会组织覆盖全旗。市场经济多元化快速发展催生了多种经济成份,形成了多种身份的职工群体,“把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是对工会组织在新形势下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工会维权的基础。准格尔旗总工会坚持把非公有制企业作为建会工作的重点领域,针对部分非公有制企业点多、面广,用工不稳定的实际,探索多种方式组建区域性、行业性工会组织。如建立餐饮产业工会、建筑产业工会、批发零售工会等模式,把难以单独建会单位的职工按不同形式组织起来,做到“量上扩大、面上覆盖、点上突破、质上提高”,尤其把农民工作为发展会员的重点对象,将他们最大限度地组织到工会中来。同时,采取“无会抓建会,有会抓规范”的措施,积极寻找建会空间,努力探索建会途径,加强建会督查力度,推动工作组建工作的有序进行。
第二、参与劳动仲裁,建立维权机制。受制于经济、人事上对企业行政的依附性,许多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工会为职工说话难、维权难、有理不敢说,侵权不敢维等现象较为普遍。针对这一现象,准格尔旗总工会积极参加劳动争议仲裁,将原来的行政处理变为有工会组织参加的多方干预机制。加强与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和企业代表组织的有机结合,行使工会代表的职责,使工会对涉及劳动争议的案件有话语权、法定建议权和一定的否决权。这样,工会的威慑性就加大了,恶意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用人单位因工会在处理机制上的发言权,对工会的调解行为和维权行为给予足够的重
视,最大限度地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
第三、工资集体协商,依法科学维权。“以职工为本、主动依法科学维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的体现,只有推动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双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才能把推动科学发展与实现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有机统一起来,更好地在共建共享和谐社会中肩负起工会组织的光荣职责。准格尔旗总工会以工资集体协商为切入点,规范协商程序,积极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由职工代表与企业代表就企业的内部工资分配制度、分配形式、工资收入水平、工资支付办法等事贡进行平等协商,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集体全同,保障劳动关系双方的全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同时,强化职代会制度建设,规范职代会内容形式,积极推进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厂务公开工作进入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良性循环轨道。
第四、实施职工素质工程,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准格尔旗各级工会组织以企业为主体,以创新为动力,制定“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当知识型职工”、“工人先锋号”和评选“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等活动,大力弘扬了劳模精神和工人阶级伟大品格,切实发挥工人阶级在推动当地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的主力军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主线,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积极推进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建设,通过开展《工会法》、《劳动合同法》、“安康杯”等竞赛活动,不断满足职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帮助他们搞好自我管理、自我调适,缓解心理压力,提高耐挫能力,营造良好的人
际关系,使广大职工有尊严地生活,实现体面劳动。
第四篇:服务社会促进和谐
服务社会促进和谐
红花岗区忠庄镇志愿者
招募卡
1、扶贫帮困志愿者:面向辖区贫困党员、群众开展志愿服务。
2、三关工程志愿者:面向辖区孤寡老人、空巢老人及留守儿童开展志愿服务。
3、禁毒志愿者:参与辖区禁毒宣传工作,结对帮教吸毒人员和两劳释放人员。
4、救灾志愿者: 参与各种抢险救灾工作
5、其他志愿者:服务其他工作
联系人:胡守丽联系电话:8438799
第五篇:社会流动促进社会和谐
社会流动促进社会和谐
舒绍福
2012-7-24 16:06:55 来源:2012-3-27 爱思想网
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合理的、公正的、流畅的社会流动能够化解阶层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相反,社会阶层固化,则会造成不同阶层之间的紧张关系,产生阶层摩擦与冲突,甚或带来社会震荡。在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中,美国、英国乃至韩国等国家的社会流动,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政治发展和社会和谐。
美国:自由流动的神话
在美国人看来,流动象征着独立,流动意味着机会,流动带来了希望。美国的移民史、西进史、城市发展史以及郊区发展史,彰显了美国人对流动的特殊情怀。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当自17世纪初欧洲移民源源不断从“旧世界”流向北美新大陆时,这种大规模的移民之举,促使了美国在世界的诞生。美国人深信,流动是不会停止的,所以他们又不断从大西洋沿岸奔向太平洋沿岸,上演了悲壮的西行记。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的渐进发展,美国人先后又开始了从农村流向城市,进而从城市流向郊区的迁徙过程。
社会层级之间的自由流动一直是美国的一个神话。“美国梦”的核心是持有从底层流向高层的信念。个人主义是美国政治文化的核心,深信个人是本源的。美国人普遍相信通过个人的努力能够实现有效的社会流动,能够从工人升为管理者,甚至从乞丐、平民做到国王、总统。社会阶层的有效流动,带来了美国社会的长期稳定与繁荣。
而美国当前的社会现实也再一次表明,社会流动带来和谐,阶层硬化、固化则带来不稳定和社会动荡。2011年出现在美国的“占领华尔街”抗议活动,暴露了美国陷入了“99%反对1%”的困局。产业“空心化”、经济“虚拟化”的“美国病”颠覆了美国自由流动的神话,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发现要上升到更高的社会阶层,不是容易了,而是更难了。美国社会阶层流动不是更自由了,而是更困难了。美国人感觉到自己正生活在一个不平等急速加剧的时代,社会流动的“硬化症”似乎已经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
英国:社会流动的“斯迈尔斯神话”
发轫于18世纪中叶的英国工业化,推动了英国社会生产方式的巨大变化,改变了英国传统社会阶层结构和社会流动机制,创造了“斯迈尔斯神话”。所谓“斯迈尔斯神话”,即指在工业革命和工业化过程中,后致性因素在社会流动机制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不断涌现的工业家们不是依靠先赋性因素而是通过后天努力,实现自我塑造,赢得了向更高阶层流动的机会。
在工业化和经济结构变迁的过程中,英国较早形成了以“土地贵族——中等阶级——工资劳动者”为主体的具有公开性和流动性特征的三层式社会结构。社会流动成为英国社会整合的有利形式,促使英国社会各个层级联结成一个整体,同时又形成了易于伸缩的社会分层系统,各个层级之间不是静止、封闭的,而是流动、开放的。各阶层都不是封闭的群体,在社会阶层的阶梯上,英国人相信只要不断努力,发挥出自己的能动性,就有可能实现向上流动,其结果是使社会结构内部充满活力。英国社会结构的不断分化和整合,各个层级之间形成了较为密切的联系,促进了英国各种社会关系之间呈现出动态平衡,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英国阶层之间的矛盾,促进了英国社会的平稳发展。
开放的中间阶层,既为英国社会注入了活力,也促进了英国社会和谐稳定。随着英国社会结构从封闭走向开放,大批生长在普通甚至贫穷家庭的雇主成为工厂主,提升了自己的社会地位,中间阶层的人数迅速增加,中间阶层日益增大。英国工业化过程中,大学教育在社会转型和社会流动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英国社会形态的平稳过渡。教育与职业的内在联系,使得大学教育成为获得一份好职业、实现向上流动的关键性因素。英国大学教育的世俗化、大众化,推动着越来越多的世俗人士获得绅士身份和职业身份,实现了从平民阶层向更高阶层的社会流动,提高了英国政府管理国家的水平,推动了英国社会的持续平稳发展。
无独有偶,当前英国也出现了类似美国的境遇,也再次证明,合理的社会流动促进社会和谐,反之,则带来失序。与20年前相比,当今的英国社会流动似乎不是更容易了,而是更难了,尤其是教育和机会不均阻碍了英国社会阶层流动。据有关媒体报道,由于家庭财力原因,出生于英国社会底层的青年很难进入私立学校接受质量更好的教育,而私立学校和高等教育已成为年轻人获得较好收入工作的关键。对出生于贫困家庭的青年来说,要想成为医生、公务员或金融工作者之类的专业人员都越来越难,社会阶层流动令人堪忧。2011年蔓延英国全国多个城市的骚乱也表明,英国社会阶层之间的社会流动出现深层裂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英国社会的不和谐。为此,2011年英国副首相克莱格宣布要打造公平社会中的社会流动策略,希望通过遏制裙带关系,给予每个年轻人同等的机会,以此改善社会流动性,消除社会失范。
韩国:后发国家的社会流动
作为一个后发现代化国家,韩国在短短几十年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政治社会结构的顺利转型,其中合理有效的社会流动和分化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韩国传统社会是机械、封闭、落后的,社会分化程度低,严格的身份制和等级制维系着社会秩序,阻滞了社会底层的人们通过个人的奋斗提高自己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但随着韩国走向现代化,其封闭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日益被打破,社会结构也因此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流动和社会分化瓦解了传统的身份制和等级制。尤其是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韩国社会经历了急剧的变迁,农民阶级出现了急速分化,其结果是20世纪60年代占全体劳动人口60%的农民人口,到了1982年降低到25%。伴随产业化而发生的农民阶级的社会流动和分化,既打破了身份束缚,解放了自己,又为产业化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成为了发展产业的必要条件。
但是,随着大量农业劳动力向城市无序流动,除了一部分人为产业所吸收,另一部分成了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边缘阶级。即使是在产业中获得职业的人,也进一步发生分化和流动,同时,韩国部分地区农业濒临崩溃的边缘。在这种背景下,韩国政府于1970年开始调整发展战略,推行“平准化教育”,撤销一批名门学校,推进学校办学条件均衡化,大大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合理转移。进而,韩国又开始了“新村运动”,进一步解决工农失衡,动员农民回流农村,改变农村落后的发展状况,共同建设农村社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韩国农村摆脱了贫穷与落后,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社会也逐渐趋向和谐。经过30多年的持续发展,韩国已经顺利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基本上实现了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同步提高的社会目标,有效地解决了城乡之间以及工农之间的发展失衡问题。
在现代化进程中,随着教育和文化水平的提高,民主体制的良好运行,韩国中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日益成为社会的主要阶层,社会结构因此逐渐由原来的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转变。韩国几十年的发展史表明,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流动,不仅改变了社会地位,打破了身份和等级束缚,而且推动了韩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概言之,无论是英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和现实,还是韩国等后发现代化国家的实践探索都表明,社会流动是和谐社会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协调机制,合理有序的社会流动对阶层关系具有有效的调节作用,尤其是底部阶层的向上流动,可以为社会构建起一个“安全阀”或“缓冲带”,从而有利于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结构。相反,“阶层固化”轻则损害到个人的积极性,重则破坏阶层循环,阻碍阶层之间的良性互动,不利于形成公正、合理、开放的社会结构,不利于和谐社会建设。因此,任何一个社会都应当通过一系列制度和政策设计,促进有序的社会流动,减少“阶层固化”现象,以实现整个社会动态的、有机的稳定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