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设和谐社区促进社会和谐
建设和谐社区促进社会和谐
建设和谐社区 促进社会和谐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项重要内容和一个有力抓手就是建设和谐社区。近年来,河南省平顶山市卫东区把建设和谐社区摆在重要位置,创新方法,健全制度,建成了一批设施齐备、管理规范、服务完善、环境优美、关系和谐、风尚良好的新型文明社区,提升了城市文明程度和居民生活质量。
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建设和谐社区,必须充分发挥党组织的
领导核心作用。我们坚持把整合资源、协调关系、形成合力作为工作重点,不断探索和完善党组织统领社区建设工作的协调体制,充分发挥社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的作用。同时,以群众性、社会性和公益性活动为基础,积极探索社区与业委会及物业公司等社区组织的合作机制,彻底解决社区与业委会和物业公司“两张皮”的问题。通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动员和带领群众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增强了社区居民的归属感。
大力推进社区居民自治。社区居民是和谐社区建设的主体,居民自治是社区管理的有效方法。扩大社区民主,推进社区自治,是建设和谐社区的重要方向。这就要求保障社区居委会的自治地位,充分发挥其作为社区群众性自治组织的作用。针对目前大部分社区实际上是政府的下属办事机构、职能错位的问题,我们坚持从依法治国的战略高度出发,把保障社区享有自治权作为建设和谐社区的首要任务来抓,认真贯彻落实《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努力把居委会建设成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充分发挥其协助政府及派出机构做好有关公共服务和社区管理工作、反映居民要求和意见、提出建议等方面的职能,维护好社区居民的利益。
不断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和谐社区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素质。这就要求社区建设必须把服务居民作为重点,把营造安居乐业、文明祥和的社区环境作为目标,努力满足社区居民多方位、多层次的物质文化需求。在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坚持把社区居民是否得到实惠、是否满意作为评估、检验工作绩效的根本标准,全面改进和创新社区服务的内容、形式、方法和机制,着重健全和完
善区、街道和社区三级服务体系,不断拓展社区服务的领域和功能,努力为居民提供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
高度重视社区文化建设。建设和谐社区,应充分发挥社区的文化功能,完善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立社区文化服务体系,营造和谐的社区文化氛围。在这方面,我们坚持在抓好硬件建设的同时,积极开展各种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团结互助的道德风尚,丰富居民的精神生活,提升居民的文化品位,从而促进了和谐社区建设。
积极营造良好生活环境。和谐社区首先是各种社会关系、各个社区群体和谐共处的社区,是社区内部各种矛盾能得到及时化解的社区。因此,我们始终把营造安定有序的生活环境作为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着力构建社区排解纠纷、调解矛盾的工作机制,努力把各种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受到了广大社区居民的欢迎和好评。
第二篇:和谐城管促进和谐社区建设
和谐城管促进和谐社区建设
社区是城市社会的最基本单元,和谐社区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构建和谐社区是创建和谐社会和文明城市的基石。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和今后社区建设工作的总体要求,我们要建设的和谐社区,应是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社区。就“环境优美”来讲,是一项系统而庞大的工程,涉及到规划、市政、园林、建设、房产、市容等各个部门,就街道职能而讲,在现有范围之内只能就市容管理(行政执法)服务社区、管理社区。从公共管理角度看,社区是城市管理的“神经末梢”。切实把城市管理的触角延伸到居民社区,是实现城市精细化管理、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途径,也是构建和谐社区的必然要求。
创建和谐社区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城市管理方式在社区延伸的变革过程。和谐社区的管理模式,应该是在政府的控制和引导下,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的一种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的主要目标在于增强城市管理的科学性、民主性,体现公平、公正、公开和高效原则,从而使各系统之间分工合作、相互协调,以保持社区长期、健康和持续发展。这些目标正是和谐社区的内涵和关键所在,因此,构建和谐社区,对于城市管理职能定位、城市管理的资金筹措、城市管理的政策定向、城市管理观念的变革、城市管理机制的创新问题1 以及城市管理与市民参与等问题,有重大的改善和促进作用。
我们南京市鼓楼区华侨路街道地处南京市最繁华的新街口商业中心,面积3.68平方公里,下设7个社区居委会,人口约10万人。街道辖区特点一是景观路、主干道多,同时因处在老城区,背街小巷,老旧小区多,管理压力大。街道紧紧围绕和谐社区建设的总体要求,特别是在和谐社区创建工程中,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加强老旧小区出新后的自治管理,强化小区院落保洁卫生,在和谐城管促进和谐社区建设中探索出一定的经验。
一、和谐城管在构建和谐社区中的政策导向
1、改变城市管理行政化倾向。加强社区建设必须坚持社区居委会的自治性质,改变城市管理工作中的行政化倾向。因此,各级城市管理部门(包括街道办事处)在行使城市管理职能过程中,应该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自身行为,增强服务意识。要依法尊重社区居民委员会的自治地位和社区居民的意愿,依法保障社区的自治权和对国家行政机关贯彻执行法律法规的监督权。要支持社区的工作,支持社区居民委员会履行其工作职责,努力为社区建设创造条件,提供服务,不断增强社区内在活力。城管部门作为职能部门,要积极配合社区搞好社区环境治理,科学指导社区建设,努力在健全社区运行机制,强化社区功能,发挥社区作2 用等方面提出有益的指导意见。街道办事处更应在做好辖区卫生工作过程中,指导社区执行相关法律法规,积极引导社区通过自治管理社区。
2、坚持依法行使管理权。构建和谐社区,创建和谐城市,必须遵循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社区建设走上法制化轨道。要把社区建设纳入城市管理工作的总体规划,在制定和谐社区评判标准中,细化城市管理的的具体规范性、可操作性项目,保障社区建设的顺利进行,为构建和谐社区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和良好的操作平台。城市管理部门应加强与属地街办的业务联系,建立起联动机制,在城市管理职能方面形成良性互动,构建城管一体化格局。
3、加大和谐构建的资金支持。目前的社区建设基本上属于政府主导型建设模式,政府资金投入力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着社区建设的进程。因此,为构建和谐社区,为创建和谐城市奠定坚实的基础,政府必须加大对社区建设的资金投入。一方面要继续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社区建设专项资金,用于社区的日常环境治理等,并列入财政预算,其额度随经济增长同步提高。另一方面,切实保障城管部门的日常工作经费,确保各项管理工作扎实到位。
二、和谐城管在和谐社区构建中的途径
1、推进社区自治。民主是社区建设的灵魂,自治是社3 区建设的方向。城管部门应坚持政社分开的原则、把社区环境治理工作的主导权放在社区方面。从实现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目标出发,理清政府和社区的职责。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剥离那些原本属于非政府的社会组织应具备的社会职能,把城管部门作为社区环境治理工作中的组织规划者、裁判者和执法者的行政管理角色。扩大社区民主,实行居民自治,保证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社区内的环境治理和决策,充分保障居民对社区建设行使的管理权、参与权、监督权、知情权,使社区居民委员会由政府的“腿”逐步成为居民的“头”,使居民真正成为社区自治的主体,成为社区的主人。
去年南京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在全市掀起了创建热潮,社区环境卫生工作是其中最为基础的一项。华侨路街道在加强社区环境整治力度的同时,积极引导各社区在有条件的小区实行居民自治,实现自治管理。我街道在4个社区的5个小区实行了自治管理,通过召开居民自治会议,确定自治章程,由小区自管会自治管理小区。首先由自管会确定每户每月缴费数额,然后在本小区居民中安排门卫,并落实卫生责任制。街道作为奖励,资助部分费用给其建立公共自行车棚。通过这种形式的小区自治,既解决了卫生问题,小区居民关心的安全问题也得到了很好的保障。
2、创新体制机制。要创新体制机制,切实实行执法重4 心下移,推进城管综合执法的构建模式,更好开展城市管理执法工作,实施城市管理联合执法工作片区管理制。
我们街道的模式是建立分片包干制,按地理位置将7社区分成10个片,成立相应的联合执法工作站,执法工作站由城管执法队员、城管协管员、社区主任、社区卫生干事、社区保洁员组成,工作站点所在的社区居委会主任担任片长。定期由片长召集相关人员互动办公,社区民警每次必须列席会议,一般性的问题现场解决,难度较大的统一由城管局与街道办事处协调各职能部门解决,由片长跟踪落实问题解决情况。片区工作站使社区互动参与,简化了工作程序,减少了管理层次,变垂直管理为扁平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3、多种模式加强环境管理。一是创导式管理,为有效提升社区环境管理品位,城管部门要加强对社区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分批次对所有工作人员进行业务指导;二是前期介入式管理,组织对辖区管理人员进行现场培训,介入式明确要求、规范管理,力求环境管理水平上台阶;三是堵疏结合式管理,“堵”即联合驻街工商、城管、城警等各单位进行联合整治,“疏”即疏导式帮扶,切实帮助社区弱势人群解决实际困难,以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四是投入人力、物力,因地制宜、实事求事抓好长效管理。
4、加大设施投入。一是多方筹集资金,改扩建道路。全面推进小街小巷改造工程,协调开发商、物业公司,对居5 民小区卫生、休闲设施进行合理布局和兴建,对老城区居民区进行综合改造。二是修建景点式小区绿化,形成社区绿化品位;三是限时尽力、想方设法牵头组织多部门协作,解决小区居民生活中的不便,重点帮助弱势群体解决生活保障问题,集体处理小区养狗、噪音扰民、破墙开店等难点。
去年文明城市创建期间,街道广泛征求社区群众意见,共发放社区居民意见征求表2万余份,主要集中反映在小区环境、配套设施、安全问题等与居民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一些问题。街道从中筛选了“为民服务10件实事”,拿出建设资金50余万,集中解决了这些长期困扰社区的疑难杂症,受到社区居民的广泛赞誉。今年,街道又列出了“为民服务10件实事”,其中大部分已建设解决完毕。通过街道的逐年投入,社区面貌得到很打改变,社区群众的凝集力日益增强。
5、加强违章建筑管理。很多老社区由于没有及时阻止居民违章搭建的行为,使社区的违章搭建泛滥成灾,造成社区环境乱七八糟,居民怨声载道苦不堪言。新社区,尤其是新城区的居民社区基础设施条件好,环境优雅。如果管理不当尤其是违章搭建不及时处理,不出几年老社区的处境将会在新社区当中重蹈覆辙。因此要在新社区目前违章现象刚刚萌发时期一定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违章的管理,采取行政执法手段强行拆除和行政处罚,确保社区整洁和优美,推进和谐社区构筑。
6、增强服务理念。城市执法管理直接与社会底层群众面对面接触,其中部分居民为弱势群体,执法不是简单地解决表面问题,而要尽可能设身处地为执法相对人解决生计问题。如:为合适条件的人进入低保,帮助有条件者安排工作,充分吸收部分有劳动能力的人从事社区公益岗位等。努力将执法管理与亲情服务融为一体,让居民群众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
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开始刚刚起步,建设城市和谐社区是其中的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需要付出不懈的长期努力。当前应着重加快推进城市和谐社区建设及其运行机制的重建与再造,保障城市和谐社区建设的有序进行。我街道正在努力争创“南京市和谐社区示范街道”,通过这两年的和谐城管促进和谐社区建设的尝试,我街道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下面的工作中,我街道将紧扣和谐社区创建的主题,在和谐社区创建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第三篇:建设生育文明促进社会和谐
建设生育文明促进社会和谐
努力促进社会和谐是我们党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当前各项工作需要着力解决的紧迫课题。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之后,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把“促进社会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计划生育作为政治社会的一个有机组织系统、计划生育工作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新的形势下,计划生育系统应该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找准新的工作着力点,全面加强生育文明建设,共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深刻认识建设生育文明和社会和谐的关系。
所谓生育文明,是指在生育及其相关领域内形成的积极成果和进步状态,它是人类社会总文明的重要分支,涉及到生育及相关领域内一切具有时代精神和进步特征的内容。生育文明反映着社会的进步,代表着生育文化的发展方向,在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始终占据重要位置。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共同构成人类文明。
所谓和谐社会,就是社会系统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就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就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生育文明和社会和谐具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生育文明是社会和谐的发端和基础;社会和谐是生育文明向高端的发展和必然结果。二者相辅相成紧密相伴,互为促进,其关系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认识:
1、生育文明体现社会和谐。
生育文明标志着发展和进步,渗透着“和谐”的理念,代表着生育及相关领域内各种关系的协调。这些关系既包括抽象的主体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也包括作为生育行为的社会结构家庭、社区和社会的关系,当然也包括在此基础上拓展的人口与经济和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和谐关系。进一步来讲,一是在权利与义务统一方面,生育是生育主体不可剥夺的权利,是人权的基本内容之一,在充分保障权利和自愿履行义务中体现和谐;二是在家庭与社会和谐方面,当前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矛盾在于家庭生育需要与社会生育需求的冲突,在工作的协调中体现和谐;三是在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发展的和谐人口问题上,所产生的两个矛盾,即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和人口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在措施制定和政策落实中体现和谐。
2、构建社会和谐离不开生育文明,即人口自身的和谐。
人口自身的和谐主要表现为适度的人口规模,不断提高的人口素质、合理的人口结构等几个方面。这些方面的和谐发展,也就是现了实际意义上的人口安全。适度的人口规模,要求人口规模与经济发展速度、资源总量、环境保护相适应,不断提高人口素质,以适应知识经济和科技进步的需要。人口的自然结构和社会结构,都需要有一个合理的人口结构。构建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和谐关系是
人口安全的核心。人口自身的和谐是构成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
3、建设生育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构成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已成为当前我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关心、关注的主题。生育文明作为一种先进的文化动力,在促进人口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方面正在也必将继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借助新的科学技术成果,保护和改造自然生态环境,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调整人口结构,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战略目标,人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也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
4、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协调人口与社会的关系,建设生育文明实现人口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对社会和谐具有促进作用。
生育文明,就是要努力搞好计划生育工作,就是要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工作中起到促进作用,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迅速提高人口质量,适当调整人口结构,使人口发展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是有中国特色的“生育文明”的建设,推动了社会的全面发展与和谐进步。
二、认真总结建设生育文明、促进社会和谐的实践经验。
刻总结生育文明建设的实践经验,并以此引领今后统筹解决人口和计划生育问题的工作实践,对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宁晋县是河北省中南部的一个计划生育困难较多、特别是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突出的人口大县。多年来,该县致力于新型生育文化建设,曾两度荣获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县,也是全国“关爱女孩行动”试点县。去年以来,该县又启动了生育文明“双评双建”(创建生育文明乡(镇)、村,评选生育文明家庭和标兵)活动,在生育文明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初步成效,比较有代表性。据此,以该县为例,进行总结,以期共同探讨。
1、坚持与乡风、村风、民风文明建设共同推进。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大环境下,以“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关爱女孩行动”等为突破口和有效载体,在县计划生育领导小组领导下,统一部署和开展生育文明“双评双建”活动,教育和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生育观。一是与社会主义“大文化”共建。将生育文明的创新点放在促进社会和谐,满足群众多方面需求上,与农村群众文化一道纳入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文明生态村建设)的总体规划中,使农村生育文明始终体现“时代性、科学性、群众性。二是大力倡导先进生育文化。广泛深入地开展科学的生育文化教育,使群众真正认识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依法生育和优生优育优教的对社会和家庭的好处,同时,突出“关爱女孩行动”,大力倡导男女平等。三是全方位、多渠道开展宣传。在利用文艺形式,教育培训,宣传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地方新闻媒体以及开展多种群众文化活动,向广大农民群众传播先进的生育文化,在农村形成良好纯朴的乡风、村风、民风。
2、坚持把稳定低生育水平作为首要任务,认真抓好落实。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人均纯收入是农民最现实的要求。稳定低生育水平,控
制人口增长,仍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口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一是强化整体合力。在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领导体制下,明确职责分工,部门协调联动,社会齐抓共管。人口计生部门积极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把生育文明建设作为推进人口计生工作的新举措。二是严格考核制度,把生育文明“双评双建”活动列入人口计生工作责任目标,实行定性和定量考核。三是促后进转化,加强后进村转化管理。对计划生育工作基础较差的村,实行重点管理,落实责任,限期改变落后局面,以此消除不和谐的社会因素。
3、坚持以突出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为重点。
人为选择性别是一种极不文明的行为,由此,导致的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是当前社会最敏感、对人口安全威胁最大、也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解决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促进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平衡,是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一项综合性社会系统工程。在工作中,一是落实三级(县、乡、村)两全(已婚育龄妇女的全部和工作全程)包保服务责任制,对持生育证的已婚育龄妇女实行分级负责制,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特别是加强对已经生育一个女孩、再照顾生育的怀孕妇女的跟踪服务,教育孕妇及其家庭生男生女顺其自然。二是依法整治“两非”。建立和落实定点B超检测,定点接生、定点终止妊娠手术的“三定点”制度,定期和不定期开展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非法选择性别终止妊娠行为的“两非”专项整治活动。建立“两非”行为信息采集网点,查处到位,奖罚严明,三是地方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整体协调动作,在部门协调上,明确责任,联合执法,建立跨区域协作治理组织,以利及时沟通情况,共同打击。
4、坚持以利益导向为驱动。
首先让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充分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引导和促进计划生育家庭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一是切实兑现政策,认真落实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扶助制度,独生子女父母养老保险制度、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制度、计划生育公益金制度,使计划生育家庭真正在经济上得实惠、生活上有保障。二是实施重点帮扶,积极探索对计生家庭帮扶的新思路与新方法,把扶贫开发、传播科技知识面、调整产业结构、全民创业结合起来,发挥计划生育志愿者队伍作用,积极为计生户提供技术、信息、项目和启动资金服务,促进计生家庭自身致富能力的提高。三是抓住有利契机结合新农村建设中实施的有关普惠政策,从本地实际出发,补充制定一些地方性的优先优惠政策和措施。如:将计生家庭纳入免费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把农村困难计生家庭优先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为考入大中专院校的优秀独生子女给予奖学金,让计生户在发展致富项目时优先享受贴息低息贷款等。
5、坚持与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相结合。
生育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实行村民自治,推进民主管理,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也是生育文明建设的政治基础保障。一是健全党组织领导下充满活力的计划生育群众自治组织,充分发挥计划生育协会的基础作用以及广大农民的主体作用。二是完善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制度、计划生育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计划生育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增强农民群众依法维护权益的能力和履行义务的自觉
性,让农民群众在生育文明建设中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三是引导群众开展自我服务,加强对群众服务组织的指导,鼓励其开展各种形式的便民利民、互帮互助活动。
6、坚持不断提升技术优质服务水平。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关系育龄群众的身心健康,反映了计生科技文明程度、工作水准,体现了政府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能力水平。一是稳步推进计划生育“民心工程”即农村已婚育龄妇女生殖健康检查免费服务工作,确保农村已婚育龄妇女在每年都能享受一次免费的生殖健康检查。二是加强乡(镇)、村两级计划生育服务室建设。结合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实行“二室合一,共建共享”的方法,切实解决阵地服务问题。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真正做到重心下移到村。服务室做到季普查有专用房间、专用妇检床等生殖健康服务用品。三是全面实施避孕节育措施知情选择、出生缺陷干预、生殖道感染干预“三大工程”。通过宣传教育,便育龄群众达到“两个知情”,即对自己的生理健康状况知情和对避孕方法的种类知情。在选择上,通过签定《避孕措施知情选择》责任书,协议书,保证书解决群众在知情选择上的疑虑和盲目性,随意性。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的目的是预防和降低残疾儿出生机率,通过建立县乡村三级优生优育科技咨询服务网络,随时解答群众提出的问题,建立孕期档案和病残儿数据库,进行专家分析,免费发放监测干预药品,实行产后跟踪干预等措施,有效提高出生人口质量。实施生殖道感染干预工程的目的是提高生命质量,在广泛宣传普及生殖健康科普知识的基础上,开展普查普治工作,要采取育医结合”的方法进行。计生技术人员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为每一名患病妇女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四是加快计生科技服务的信息化建设步伐,育龄女信息管理系统经过引入、试点、推广、普及等几个阶段,逐步实现计划生育服务的科技信息化管理,不断提升计划生痛服务的科技服务水平。
7、坚持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针对当前农村的生产力不发达、剩余劳动力众多、人口素质较低、人口与发展之间的矛盾突出等问题,摆脱人口问题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必须切实解决好农村人口问题。生育文明就是为了实现和保持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和谐而对人们的生育行为提出的要求,文明的生育观念和行为与倡导生育权利和义务的统一,较好地整合了家庭和社会的需求。在整个社会形成适度的人口规模、合理的人口结构和较高的人口素质,以缓解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此外,生育文明建设还推动着家庭关系的变革,是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的重要动力。
三、全面推进生育文明建设,以和谐计生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建设生育文明要求我们各级计生机构和人员,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认清自己的使命,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全面完成各项人口和计生任务,切实解决人口和计生改革创新发展中的不和谐因素,着力打造和谐计生,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1、建设生育文明,要做到宣传教育工作创新。
首先,宣传工作思路创新,生育文明代表着生育文化的发展方向。因此,我们要
把如何广泛深入推进生育文明建设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把生育文明建设的内容体现在《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发展规划》中,作为推进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和“关爱女孩行动”的重点内容,宣传部文明办等部门在开展社会文明创建活动时,对“生育文明建设”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考评,全面推进生育文明“双评双建”活动,使生育文明建设工作在广大农村健康有序地展开。其次是宣传工作机制创新。要整合宣传资源,协调电台、电视台、报纸等新闻媒体开办生育文明专题(栏)节目,利用人口学校人口文化大院,人口文化活动室等宣传阵地,和在互联网站设立生育文明建设专页等形式,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再是,宣传工作内容创新,要从宣传少生优生拓展到稳定低生育水平、改善人口结构的宣传;从宣传人口国情拓展到社会发展战略和人口安全的宣传;从宣传生育政策拓展到计生法律法规、依法行政的宣传;从宣传独生子女奖励措施拓展到对计生奖扶、社会保障制度的宣传;从宣传男女平等拓展到关爱女孩男女平等等文明婚育观的宣传;从宣传公民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拓展到以人为本、维护群众实行计划生育和享有生殖健康优质服务权利的宣传。
2、建设生育文明,要做到执政为民公平公正。
各级计划生育人员要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公平公正做事。务必摆正自己人民公仆的位置,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要把群众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要当作第一选择,把群众的满意度当作第一标准。第二是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从小事做起,树立亲民、爱民、为民的形象,要继续开展便民服务的“五上门”活动,送计划生育政策、送生殖健康知识、送避孕药具,送致富信息、送关怀温暖上门,帮助育龄群众解决生产、生活、生育方面的困难。第三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探索县乡村人口计划生育的“亲和型”管理模式,四是要全面实行工作重心下移,做到管理服务到基层,问题解决在乡村,优惠优惠政策落实到农户,扎扎实实地为群众办成几件看得见、摸得着,真正感受到的实事、好事。
3、建设生育文明,要做到依法行政,便民维权。
第一,摆正便民维权与依法行政的关系。工作中,我们既要严格执法,又要文明执法,尊重和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做到德治与法治并重,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第二,要维护好群众的计划生育合法权益,坚决取消过去一切不适应的工作做法,保证群众利益不受损害。第三,依法维护群众计划生育的基本权利,严格执行“七个不准”规定,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第四,贯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执法中要体现宽严相济、区别对待。要综合运用法律、法规、法纪等方式和手段,注重提高依法行政的社会效果,实现计划生育法治与民治的有机结合。
4、建设生育文明,要做到模式创新、方法创新。
建设生育文明是人口计生工作新形势下的工作创新和深化,工作中一是要将过去由单纯控制人口增长转为既控制人口增长、稳定低生育水平又改善人口结构、控制出生人口性别比、保障人口安全的新方法;二要将过去行政型管理转为服务型管理,防范型管理转为体贴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提升管理水平。通过模式和方法的创新,使生育文明建设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使广大人民群众自觉成为计划生育的主人。
5、建设生育文明,要做到社会监督阳光行政。
计划生育干部是建设生育文明的主体,他们能不能公平、公正地行使行政权利,实行阳光行政,进行社会监督非常重要。一是要围绕计划生育行政审批权实施监督。把政策交给群众,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二是要围绕计划生育行政执法权实施监督。切实解决超范围执法、低标准执法、执法不作为、乱作为的问题,防止和遏制执法腐败现象。三是围绕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资格确认实施监督,确保政策的严肃性。四是要围绕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过程实施监督。使计划生育干部切实把握好自己,不为利所动、不为欲所惑,做到廉洁自律、一心为民。
6、建设生育文明,要做到部门协作共同推进。
建设生育文明等于扩大了人口和计生工作平台,需要在党委、政府统一协调下,多个部门共同参与来实现。如政法部门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实现文明执法,公正执法,为生育文明建设提供法制环境;科技卫生部门要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改进和提高计生技术和避孕方法,研究开发先进的避孕药具,减少副作用,提供安全有效的技术保障,深入开展优质服务。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需求;宣传教育部门要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普及科学知识,引导人们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规划信息部门要从发展战略的角度搜集和整合生育文明的有关信息,为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干部人事部门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够承担起生育文明建设的历史重任。
第四篇:大力发展新农村建设,促进社会和谐
大力发展新农村建设,促进社会和谐
问题:
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1998-2005年的五年间,农民人均纯收入一直处在低水平上徘徊,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年平均增长5.5%,远远低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增收最慢的一个时期。
2、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农民看病难,吃药难,受教育难,上学难,社会保障难,文化享受难等等问题。
3、农民自身的问题:农民整体文化程度低,整体素质不高,思维方式较为保守和僵化。
4、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
5、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基层干部和一些党员不能起到带头作用,个别村甚至连正常办公地点都没有,成为“无办公用房、无办公设施、无活动场所”的“三无”支部。
原因:
1.近年来,农民收入虽然逐年增多,但城乡居民收入扩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依然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为突出的矛盾。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将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2.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导致农村基础设施脆弱,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渠道变窄。
3.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但由于历史原因,大多数农民受教育的年限比较短,文化程度比较低,特别是一些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村青壮劳力都在外务工,留守人员多为年龄较大或年龄较小的老人或儿童,难以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担。
4.随着农村的不断发展,各项改革也在不断深化。但是城乡二元结构仍未彻底打破,土地、资金等影响农村发展的因素未能得到有效、合理地配置,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农村综合改革和其他各项改革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
5.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现状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有的党员干部“双带”作用发挥不好,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不强;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不能成为领导农村发展的核心。
对策:
1、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1)继续加大农村剩余劳力的转移力度。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开展定向培训和订单培训,促使农村劳动力尽快就业;要切实保护好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免费为外出务工农民提供政策咨询和就业服务。
(2)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精品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深入实施科技农业,提高科技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使农民在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中获得更多的收入。
(3)积极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广大农民自主创业。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在乡农民自主创业,是解决农民增收难的客观需要。要制定出台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农民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引导农民领办、创办、合办民营企业,就地吸收消化本地富余劳动力,在致富自己的同时实现共同富裕。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
(1)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探索建立长效的管养机制。
(2)继续推进农村公路建设。要继续抓好农村公路建设,逐步把乡村公路延伸到规划的农民集中居住点。
(3)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要做好农村改水工作,优先解决农民饮水安全问题,让农民都能饮用上清洁、安全的自来水。
(4)加强农村能源建设。要积极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以民用沼气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切实改善农民群众的生活和居住环境。
3、培养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1)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抓好教育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要大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的的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要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注意调动和保护长期在农村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的积极性,促进城乡教育事业均衡协调发展。
(2)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要充分发挥基层农技部门和科技人员的作用,分期分批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等的培训,促进科学种田;要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强农民就业创业的能力。
(3)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要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开展“文明家庭”、“和谐村组”等的创建活动,提倡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
4、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改革,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1)深化农村土地使用权制度改革。要在切实保护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不受侵犯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有序推进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解决当前农村部分外出务工家庭“土地抛荒”、“胡种胡收”的现象,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要全面推行农户“贷款证”制度,加大小额贷款的支农力度,积极为农民申办小额贷款提供信用担保,解决农民发展生产和创业致富过程中资金不足问题。
(3)深化村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在坚持林权集体所有的前提下,积极鼓励农民通过招投标、竞买、租赁等方式取得林地使用权,落实林地管护责任,促进林业产业健康发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5、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1)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要切实加强以村级党组织为重点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改进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方式和活动方法,深入开展农村“三级联创”活动,进一步丰富“三级联创”的内涵,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2)加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不断提高农村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进一步提升农村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
(3)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要进一步搞好村务、财务和党务“三公开”,积极推行村务民主听证制度,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建立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真正实现农民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构建民主和谐的新农村。
第五篇:建设学习型社区,促进社会和谐
创建学习型社区 促进社会和谐
中共衢州市柯城区委宣传部
[工作背景] 2003年1月2日,柯城区委下发了《关于创建学习型社会的意见》(区委发[2003]2号),确定2003年为全区的“学习型社会创建年”,明确了确立先进的学习理念、健全系统的学习体系、形成社会化学习网络和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等四个方面的五年创建目标,并开展了一系列的创建工作。2003年9月22日,市委下发了《关于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决定》,启动了学习型城市创建活动。按照相关工作要求,从2004年起我区的学习型社会创建工作纳入学习型城市创建系列,在市有关部门的牵头下做好有关学习型组织创建指导工作,其中学习型社区的创建是我区在学习型城市创建工作中的主要任务之一。[主要做法] 2003年1月,我区制定下发了《柯城区创建学习型社区的实施意见》(柯宣[2003]6号),就创建的指导思想、创建目标、创建内容方式要求以及工作要求等作出了具体部署。《意
为学习活动的主阵地,营造出浓厚的社区学习整体环境;建好一个社区电脑房,开通上网服务,为社区居民学习电脑知识、上网查询等提供服务;各社区建成一个拥有电脑、电视、影碟机、录音机等电教设备的电化教育室,条件成熟的社区(坊门街社区)建成了一个集演示、教学、培训、电视转播为一体的多媒体教室,为社区教育增添了现代化的内容。
四是以人为本,丰富内容。从居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出发,合理利用资源,借助全民学习日等载体,在社区中构筑人人参与的学习课堂,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教育活动,增强群众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自觉性。各社区大力开展了全民学习日活动、全民读书活动、党员教育活动、典型教育活动、社区培训活动、社区文化活动和社区服务活动。在全民学习日活动中,围绕每个学习主题,精心设计活动方案,广泛开展知识讲座、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社区论坛、英语沙龙、文艺汇演、书画展览、事迹报告会、专题研讨会和技能培训班等学习活动,学习的快乐伴随着精彩的生活,使全区的学习氛围更加浓烈,使广大市民的眼界更加开阔。在全民读书活动中,通过社区开办的市民学校、小巷论坛等各种学习阵地,广泛开展“新三学”(学电脑、学外语、学科技)全民读书活动;针对社区
队,努力构建起了城市社区“15分钟文体活动生活圈”。在社区服务活动中,把提高人、教育人、关心人作为出发点,以千方百计满足群众的需求,千方百计让居民满意作为服务宗旨,建好社区服务设施,完善社区服务体系,要健全社区服务组织和队伍,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手段,不断完善社区服务工作。
五是健全制度,完善机制。在推进学习型社区建设工程中,全区建立健全六项制度:一是建立工作制度。健全学习型组织网络,确定工作职责,确定工作任务,明确工作目标。二是建立目标管理制度,实行岗位责任制,将任务层层分解落实。三是建立奖励机制。每年进行一次达标升级考评活动,对学习型社区等相关组织进行总结表彰;同时对学习日活动先进社区给予经费奖励。四是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对社区的创建工作特别是学习日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督查。五是建立评估制度。依据《衢州市创建学习型社区考评办法》,采取听汇报、看资料、召开社区座谈会等形式,对各街道社区进行考评。六是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建立街道、社区信息员队伍,形成街道、社区系统信息反馈网络,及时、准确、全面地反馈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采取的新措施、取得的新经验。
的素质。[主要成效] 五年来,随着学习型城市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各类学习活动广泛开展,学习型组织创建水平不断提高,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巩固、的分层实施,一是各类学习活动丰富多彩。五年来,我们以学习日活动为主载体,结合实际,广泛开展各类学习活动,给居民群众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的平台。全区各级组织把“学习日”活动作为创建学习型社区的主要抓手,并纳入创建学习型社区工作计划之中,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参与率,不断丰富内容和形式,把“学习日”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既有声势,又有实效。同时,各街道社区结合社区实际,分别开展科普社区、绿色社区、文化社区、环保社区、平安社区、科技社区等10类特色创建活动,努力创特色、亮品牌。如府山街道坊门街社区利用多媒体教室长期坚持开展系统性电脑教学;信安街道紫荆社区开办社区四点钟学校,借助市园林管理处的师资长期开展园林绿化及花卉养护知识的培训;府山街道县学街社区开展围棋培训活动,荷花街道新荷社区充分发挥社区“五老”的作用,经常与辖区三所学校开展联合教育活动。
众的个人愿景,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学习型家庭、学习型楼道、学习型庭院、学习型社区深入开展,学习型社区共同愿景相继形成,并最终构建社区建设与发展的合力。
2008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