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改革创新 攻坚克难 开创基础教育发展新局面
改革创新 攻坚克难 开创基础教育发展新局面
努力开创全省基础教育发展新局面,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创新课程实施方式、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以追求更实的教育改革;要公益普惠发展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多样发展高中教育,以追求更高的教育公平;要强化立德树人、深化课程改革、全面实施质量监测,以追求更优的教育质量;要强化师德建设、加强师资培养储备、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改革师资队伍管理方式,以追求更好的教师队伍。
一、努力追求更实的教育改革
一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落实部省共建江苏教育现代化试验区协议,推进教育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开展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估,提升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水平。二是创新课程实施方式。加强幼儿园游戏化课程建设,提升幼儿园课程实施水平。实施薄弱初中提升工程和小学特色文化建设工程,通过“以一帮
一、以强带弱”方式,联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校际差距。总结推广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经验,积极探索高中多样特色发展的有效路径。三是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出台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分类考试多元录取机制。合理设置中考科目,积极探索部分学科多次考试和等级呈现。推行中考和初中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招生录取模式。认真贯彻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制对口招生。四是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健全中小学校长负责制,在有条件的地区试行校长职级制,推行中小学校务委员会和家长委员会制度。推进简政放权,大力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使学校真正成为依法办学、自主办学的主体。
二、努力追求更高的教育公平
一是公益普惠发展学前教育。根据人口变化趋势,继续大力实施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将幼儿园建设纳入校安工程,不断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制订《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管理办法》,强化民办幼儿园公益普惠属性,逐步推行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服务区制度。以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创建为抓手,着力推进县域学前教育整体改革发展。深入开展省级优质幼儿园评估创建,推动幼儿园持续发展。二是优质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制订《关于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深入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工程的意见》。大力改善经济薄弱地区特别是集中连片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经济相对发达地区要使外来务工就业人员随迁子女享受同城待遇,推动不同群体间的教育公平。鼓励建立学校发展共同体,充分发挥优质学校对薄弱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整体提升办学水平。深化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示范区创建,合理设置高级职称教师的岗位,使县(市、区)域内教师高级职称比例大体相当。加大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力度,破解择校难题。三是优质多样发展高中教育。建立健全普通高中发展长效保障机制,解决学校日常运行和发展后劲问题。以课程实施创新促进高中特色多样发展,以切实化解债务促进高中可持续发展,以考试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成长。
三、努力追求更优的教育质量
一是强化立德树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强化诚信教育,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国梦”主题教育、“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八仪四礼”教育和“节粮节水节电”活动。建好用好未成年人综合实践基地,完善青少年志愿服务制度。二是深化课程改革。以幼儿园游戏化课程项目建设为抓手,深入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完善中小学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倡导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重视和支持学生社团建设,促进学生兴趣特长的发展。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改进美育教学,注重课程教学渗透美育,积极开展文艺活动,提高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三是全面实施质量监测。从2014年起,双年实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单年实施学前教育质量监测。完善全省初中毕业生英语口语听力自动化测试体系。开展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方案、结构、内容和测试结果研究,加强学科教学质量的评价诊断,推进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
四、努力追求更好的教师队伍
一是强化师德建设。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首要内容,严肃处理违反师德的行为。大力宣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增强教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二是加强师资培养储备。积极应对即将到来的生源高峰,加强各级各类教师的培养和储备。把好师范生源质量关,采取提前招生、免费定向等方式吸引优秀高中毕业生读师范。强化师范学校专业技能训练和实践能力培养,继续开展男幼儿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提升新师资培养质量。三是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完善省市县校四级教师培训体系,推进示范性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建设。落实5年一周期的教师和校(园)长全员培训制度。继续组织全省基础教育青年教师和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启动基础教育名师工作室建设。四是改革师资队伍管理方式。研究解决师资队伍中存在的城乡结构、学科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等结构性矛盾,建立健全教师转岗和退出机制。完善幼儿教师聘用管理、职称认定机制。探索提高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生均财政拨款和公用经费标准并落实到位后,按生师比核编和聘用幼儿教师的新模式。研究建立义务教育教师“县有校用”模式,为教师均衡配置、有序流动提供制度保障。鼓励和吸引综合性大学优秀毕业生获得教师资格后到普通高中任教。多措并举,缓解小学特别是农村小学音体美教师严重不足的“燃眉之急”。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教育工委书记、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本文系作者2014年4月11日在全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第二篇:加强改革创新开创发展新局面
据新华社合肥4月27日电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在安徽调研时强调,“十三五”规划纲要贯彻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体现了新发展理念对实践的新要求,反映了人民意愿和社会期盼,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行动指南。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立足自身优势,加强改革创新,努力闯出新路,奋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4月24日至27日,习近平来到六安、滁州、合肥等地,深入农村、企业、高校、科研文化单位,就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十三五”规划纲要进行调研考察。
位于大别山区的六安市金寨县,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24日上午,习近平驱车1个半小时来到金寨县红军广场,向革命烈士纪念塔敬献花篮,瞻仰金寨县红军纪念堂,参观金寨县革命博物馆。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总书记不时驻足凝视,并询问有关细节。习近平深情地说,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回想过去的烽火岁月,金寨人民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我们要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老区人民生活怎么样,习近平一直牵挂于心。24日下午,他沿着山路乘车1个小时,来到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考察脱贫工作。在贫困户家中,习近平详细察看住房和陈设,了解贫困原因、贫困程度,通过扶贫手册看脱贫措施定了哪些、落实怎么样。当地干部沿途向总书记介绍茶园、鱼塘、小型光伏电站等扶贫项目,习近平一一询问生产经营、成本效益,同大家一起算脱贫时间账。
习近平在农家院落同村民们进行亲切交流。乡亲们畅谈生活变化,感谢党和政府关心帮扶,表示要通过勤劳努力,寻找更多致富门路。习近平指出,脱贫攻坚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必须横下一条心来抓。要强化目标责任,坚持精准扶贫,认真落实每一个项目、每一项措施,全力做好脱贫攻坚工作,以行动兑现对人民的承诺。离开村里时,闻讯前来的村民们纷纷向总书记问好,为总书记送行。习近平同他们热情握手,祝乡亲们生活越来越好。
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是闻名全国的大包干发源地。25日下午,习近平来到这里考察,听取全村农业生产情况介绍,沿田埂步入麦田察看小麦长势,向种粮大户和农业技术人员了解高产示范田种植管理要诀。习近平指出,安徽是粮食生产大省,长期以来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要发扬成绩、再接再厉,优化技术措施,落实扶持政策,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着力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努力实现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发展和经济实力增强有机统一、农民生产粮食和增加收入齐头并进。
随后,习近平乘车来到小岗村18户农民发起大包干签字的“当年农家”院落,看当年的茅草屋,了解当年农户们商量搞大包干在这里签字的场景,称赞小岗村当年的创举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声春雷,叮嘱要好好记住这段历史。
离开“当年农家”院落,习近平又到村民吴广利、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家中看望。看到他们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用上了自来水,通上了宽带,公共服务进入社区,生活环境干净整洁,习近平很高兴。他表示,小岗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看了让人感慨万千。实践证明,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习近平希望小岗村继续在深化农村改革中发挥示范作用。
26日,习近平在合肥考察了中国科技大学、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上午,在研究院结合实物展示,详细了解安徽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情况,观看合肥市在智能语音、智能机器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公共安全、新材料、生物医药、无人机、智慧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方面的科技创新成果;察看量子通信等量子信息科学研究成果展示,到量子通信京沪干线运管中心了解量子通信网络建设、运行和应用情况。下午,到学校近代物理系了解实验室科研总体情况,在自旋磁共振实验室视察自主研发的低场核磁共振设备、电子顺磁共振设备,了解原创性单分子磁共振设备和超分辨磁共振谱仪在医疗、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实践应用,同近代物理系部分教师和正在图书馆上自习的部分学生亲切交谈。
习近平强调,安徽作为科技大省,中国科技大学作为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的大学,这些年抓科技创新动作快、力度大、成效明显,值得肯定。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我们要增强使命感,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奋起直追、迎头赶上。中国科技大学要勇于创新、敢于超越、力争一流,在人才培养和创新领域取得更加骄人的成绩,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语重心长地对学生们说,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希望同学们肩负时代责任,高扬理想风帆,静下心来刻苦学习,努力练好人生和事业的基本功,做有理想、有追求的大学生,做有担当、有作为的大学生,做有品质、有修养的大学生。大家要向我国老一辈杰出科学家学习,争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考察期间,习近平听取了安徽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对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和各项工作给予肯定。
习近平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思路和工作着力点的重大部署。各地要结合自身实际,认真贯彻新的发展理念,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现有生产要素配置和组合、增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优化现有供给结构、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提供新产品新服务。归结到一点,就是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新供给引领需求发展,为经济持续增长培育新动力、打造新引擎。良好生态环境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评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
习近平指出,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社会问题矛盾增多的情况下,尤其要履行好保基本、保底线、保民生的兜底责任。要从群众反映最强烈最突出最紧迫的问题着手,增强民生工作针对性、实效性、可持续性。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进,会有一些职工下岗,要更加关注就业问题,创造更多就业岗位,落实和完善援助措施,通过鼓励企业吸纳、公益性岗位安置、社会政策托底等多种渠道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尽快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习近平强调,啃硬骨头多、打攻坚战多、动奶酪多,是新一轮改革的特点。全面深化改革,首先要刀刃向内、敢于自我革命,重点要破字当头、迎难而上,根本要激发动力、让人民群众不断有获得感。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各级领导干部要把自己摆进去想改革、议改革、抓改革,争当击楫中流的改革先锋。列改革题目,定改革举措,要紧密对接群众需求,悉心听取群众意见,让人民群众在改革中建功立业、在改革中多得实惠。
习近平指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今年党的建设的一件大事,各级党组织务必精心组织、扎实推进,确保取得实效。“两学一做”,基础在学,首先要学好党章。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总依据和总遵循,也是全体党员言行的总规矩和总遵循。全党学习贯彻党章的水平,决定着党员队伍党性修养的水平,决定着各级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水平,决定着全面从严治党的水平。不论是高级干部还是普通党员,要做合格党员,学习贯彻党章都是第一位的要求。
习近平强调,学习党章是全体党员的基本功,这个功课要经常做。学习党章不仅要原原本本学、反反复复学,做到知其然,而且要联系实际学、深入思考学,做到知其所以然。要联系党的历史和今天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承担的历史使命的实际,联系党的理论发展和今天坚定理想信念的实际,联系党的基本路线和今天做好各项工作的实际,联系党的性质宗旨和今天更好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联系党员义务权利和今天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实际,联系党的纪律规矩和今天解决好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实际,深入思考党章对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要求是哪些、怎样身体力行,深入思考对照党章自己哪些没做到、应该如何提高,深入思考全面从严治党还有哪些环节需要加强、哪些制度需要完善。要通过这样的学习,把党章融会贯通,做到学而懂、学而信、学而用。
考察期间,习近平在合肥亲切接见驻皖部队师以上干部和作战团单位主官,代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向驻皖部队全体官兵致以诚挚问候
第三篇:努力开创项城改革发展新局面
努力开创项城改革发展新局面
——项城市市委中心组2011年1-5月学习总结
项城市委宣传部
针对当前学习的新形势、新问题和新要求,项城市委中心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带头学习,带头实践,不仅有效地带动与促进了各单位中心组理论学习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而且在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推进项城科学发展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成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开创项城改革发展新局面的强大动力。
一、基本情况
项城市委始终坚持把加强和改进中心组学习作为重要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学习计划、安排学习时间、精心组织、突出重点,抓好落实,坚持每月1次集中学习,参学率在95%以上。通过市委中心组集中系统学习、个人自学和集中研讨,中心组成员的综合素质、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道德素养得到了全面提高、运用理论学习成果分析解决社会经济发展新情况、新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各项工作的开展和任务的完成。
二、主要做法
(一)抓辐射带动,拓展中心组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为此,在工作中,我们多措并举,创新形式,以充分发挥市委常委中心组带动作用为切入点,狠抓中心组学习广度和深度的拓展。
一是领导带头,率先垂范,不断增强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市委中心组率先垂范,从自身做起,坚持每月安排一次集中学习。每次学习会,周口市委常委、项城市委书记王宇燕同志都亲自确定主题、审定学习计划、主持集中学习,带头谈学习体会、作学习总结,并定期对中心组其他成员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查和督促,成为理论学习的带头人。市委中心组其他成员在抓好自学的基础上,积极参加集中学习,踊跃发言畅谈体会。在市委中心组的带动下,全市各级党委(组)中心组学习自觉性明显增强,都把中心组学习作为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领导水平的有效途径,作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履行领导职责的内在要求,作为统一领导班子思想和民主科学决策的重要形式,摆在重要位置上,作为紧要工作来抓,确立了“一把手”抓学习的领导责任制,形成了党委(组)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协助抓的领导机制,极大地调动了中心组其他成员的学习积极性。其中项城市财政局党组开展了“干部大讲堂”活动,要求每个同志都要讲一节课,为确保大讲堂活动扎实有效,并拟定了百题调研题目,鼓励党员干部有针对性地调研、学习和总结,节约了培训经费,起到了一定效果。
二创新形式,改进方法,不断提升理论学习的档次。今年,市委继续邀请知名专家教授作报告,每两月一期。主要
围绕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社会民生、新农村建设、城市发展等方面的内容设置专题,参加范围扩大到市直、乡镇现职正、副科级领导干部。为领导干部提供了一个高层次、多视角、宽领域的接受知识和信息的平台,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场所。使参加学习的同志用较少的时间,获取了更多权威的、前沿的、准确的、有效的知识和信息,开阔了眼界,启发了思维。同时也增加了市委中心组理论学习的深度,提高了市委中心组理论学习的质量,增强了影响力。
三面向基层,贴近群众,不断扩大理论学习的覆盖面。市委还紧扣“和平九论”这个重点,开展大讨论活动,鼓励撰写学习调研材料,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理论联系实际,打破思维定势,放宽视野,拓展思路,求“真情”,务“实绩”。同时,我市还注重发挥基层党校、团校、业余讲师团、村活动室、村广播室等阵地的功能作用,整合理论宣讲力量,开展了送党课到基层活动,并拟定了10个主题,将课题内容、主讲教师、联系方式制成表格公布于众,让各单位点题授课,抓好了机关、乡镇(办事处)、社区、农村、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等基层党员群众的理论普及工作,受到各界好评,市委中心组理论学习的辐射带动效果得到了进一步放大。
(二)抓学习保障,促进中心组学习的规范化、经常化有效的学习制度是规范领导干部学习、增强学习自觉性、提高学习效果的必要保证。我们通过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学习计划、学习档案、学习预告、学习通报、学习交流和学习考核等一系列的学习制度,使市委中心组学习不断得到改进和加强,实现了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一是严格学习管理。规范了学习请销假制度,中心组成员如因事不能参加集中学习交流,事先应先向学习组长请假并经批准同意。中心组建立了集体学习档案,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了个人学习档案内容包括个人学习笔记、学习体会、调研文章。每次学习都要求中心组成员事先研读原文,做好笔记,同时撰写心得,不定期的组织交流和推荐投稿。
二是严格学习内容。为了便于学习,市委宣传部每月把月计划提前发到中心组每个成员手中,做到“年有计划,月有安排”,及时提供最新的学习书籍和学习材料。在学习内容上主要结合项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结合干部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重点围绕中央、省、周口市委重大决策部署和重大理论问题,深入研究项城在实现赶超型、跨越式发展进程中遇到的重大现实问题。
三严格学习形式。市委中心组在坚持系统学习与重点学习相结合、个人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集体学习与分组讨论相结合、请专家辅导与下基层宣讲相结合、理论学习和调查研究相结合、理论研讨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基础上,采取专题学习、专题讲座、专题研究等形式,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分专题定期进行,推动中心组成员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功夫。
(三)抓学用结合,促使学习成果转化为加快发展的思路、举措
把学习成果转化为促进发展、加快发展的思路是理论学习的目的所在。市委中心组在理论学习中自觉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真正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指导工作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锐意创新,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认真查找在思想观念、精神状态、工作思路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正确分析和把握改革和发展形势以及带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注重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努力把理论学习贯穿于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整个过程,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思路和发展良策。各成员结合各自分管的工作,按照统筹发展,深入基层和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认真研究和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途径和办法,形成调研论文,推进科学决策。成果运用坚持着眼于转变思想观念,不断解放思想;着眼于完善决策过程,实行科学决策;着眼于加强班子建设,提高干部素质;着眼于指导基层工作,发挥辐射作用。努力在发展中形成新思路,在改革中寻求新突破,在开放中开创新局面。
三、存在不足及下一步努力方向
虽然我市中心组理论学习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与中央、省、周口市委的要求相比,尚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理论学习精度、深度有待于进一步拓宽等等。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求新、求真、求深、求实上用心
使劲,进一步提升市委中心组学习的层面和实效,努力开创项城改革发展新局面!
第四篇:重温邓小平理论开创改革发展新局面
重温邓小平理论开创改革发展新局面
——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1978年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航程,逐步在实践中形成了邓小平理论。2012年12月,习近平同志在广东考察时指出:“我们来瞻仰邓小平铜像,就是要表明我们将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奋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邓小平理论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精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探索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情况新形势,经济转型任重道远,改革攻坚如箭在弦,社会矛盾易发多发,国际形势错综复杂。重温邓小平理论,特别是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发展、改革、开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对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与时俱进做好当前经济工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
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个简单而深刻的真理,是对我们党近半个世纪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高度总结,凝聚着对我国未来发展战略的深刻思考。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的这一概括,把发展生产力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根本任务和发展目标有机统一起来。一方面,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必须始终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另一方面,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收入分配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逐步达到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明确指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要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新要求,为今后经济社会发展指出了明确方向。
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邓小平同志科学分析当代中国国情,得出了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判断。党的十三大报告充分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这使我们真正回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国民经济保持高速发展,经济总量跃升到世界第二位,成为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和第二大吸引外资国,多项经济指标名列世界前列,人民生活水平大踏步提高,综合国力大幅跃升,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升。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完全建立在对国情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因此,我们研究任何问题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
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邓小平同志对我国发展战略目标和步骤的生动概括。第一步,从1981年至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经过不懈努力,2000年我们已经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目标。党的十五大把第三步战略目标分解为“两个一百年”目标。党的十八大重申了“两个一百年”,明确提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深刻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这为我国未来发展勾画了更为清晰的蓝图,极大地感召和鼓舞了全体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努力奋斗。
我国经历3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后,已进入到经济发展的转换期,经济增速开始趋缓,这实质上是经济发展驱动力的转换。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方针,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当前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国际竞争更加激烈,核心就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应当注重解决科技和教育更好地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问题,加大科研和人力资本投入,加快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二、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系列社会主义改革思想,打破了长期束缚人民思想的藩篱,指明了改革的方向。他深刻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精辟地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一论断突破传统观念和模式,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提出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
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机制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同时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弥补市场失灵,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这一重要论述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进一步明确了改革的方向,对我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邓小平同志认为,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改革作为一场新的革命,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当然,这种变革不是要抛弃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实践走过前半程后,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这项工程极其宏大,零敲碎打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搞好顶层设计,全面系统地推进,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才能牢牢把握改革的正确方向,才能使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定力和坚定信心。
“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提出为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标准,我们才能大胆地推进各项改革,那些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制度才能在中国成长壮大。当前,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做好承受改革压力和改革代价的思想准备,对党和人民事业有利的,对最广大人民有利的,对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有利的,该改的就要坚定不移改,这才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国家和民族负责。这一论述与“三个有利于”标准一脉相承,应当坚持用这一标准来衡量各项改革的得失成败,不断解放思想,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处理好事关改革全局的重大关系。邓小平同志指出,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维护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推进改革和发展中实现政治和社会长期稳定。他还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我们要坚持这些重要思想,注重协调改革力度、发展速度与社会可承受程度的关系,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避免一些转型国家出现过的经济严重衰退和社会剧烈震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坚持把经济改革同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做到相互促进、协调推进,形成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坚持“两手抓”思想,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确保社会稳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三、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
邓小平同志深刻洞察时代特征和国际局势,提出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国内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使我国抓住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邓小平同志指出:“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实践证明,只有实行对外开放,才能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水平上推进对外开放,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同时积极推动多边贸易谈判,参与国际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分步骤实现全方位对外开放。兴办经济特区,作为改革的“试验田”和对外开放的“窗口”,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对外开放,是邓小平同志倡导和支持的崭新事业,拉开了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序幕。他指出:“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要扩大对外开放,现在开放得不够”。30多年来,从设立经济特区到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地域,从单方面引进来到实施走出去战略,从被动接受国际贸易规则到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我国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必须抓住机遇进一步扩大开放。要改革投资管理体制,探索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确立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主体地位,允许发挥自身优势到境外开展投资合作。放宽投资准入,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在进一步扩大内陆沿边开放的基础上,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推动亚洲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谋划“一带一路”开放新布局。中央批准设立的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新形势下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随着一系列新举措的实施,我国将逐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现代化建设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邓小平同志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他一再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要“在争取和平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发展自己的国家”。党的十八大报告重申必须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经济之间的相互依赖不断加深,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亚洲地区成为世界经济重要引擎。面对世界格局的深刻调整,我们将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改善和发展与发达国家的关系,推动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秉承“亲、诚、惠、容”的理念,积极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打造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维护和平、公正、包容的国际秩序,为我国赢得更长战略机遇期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不断取得新突破、新成就,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正如邓小平同志1987年所说:“我们说的社会主义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要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共产党的领导是不可能的。我们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努力改善党的领导”。在全党集中精力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打铁还需自身硬”,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制定出台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与其一脉相承,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一系列新的机遇与挑战,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念,锐意进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第五篇:坚持改革创新 开创机构编制工作新局面
坚持改革创新 开创机构编制工作新局面——安徽省芜湖市编办事迹材料
时 间:2008年12月05日
作者:中国机构网
来 源:中国机构网
芜湖市地处安徽长江经济带的中段,素有“皖之中坚、长江巨埠”的美誉,是皖江开发开放的龙头。近年来,该市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坚持科学发展,谱写了“中部崛起、乘势而上、跨越发展”的新篇章。芜湖市机构编制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坚持“在大局中行动,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从2001年以来,连续5年被省人事厅、省编办评为“全省人事编制系统先进集体”。
一、强化管理,勇于创新,以制度建设立长效机制
长期以来,芜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机构编制工作,坚持把机构编制管理作为“四用”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即用制度管权、管人、管事、管钱,强化机构编制的“龙头”作用,建立“严格控制、规范管理”的长效机制。
建章立制,完善管理手段。坚持机构编制管理“三个一”、“五不准”、“七个不得”等制度和要求,形成了市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原则上不讨论机构编制事项,由编委会一家研究决定的良好工作氛围。1986年起,该市就实行编制实名制管理,把编制管理卡作为机关、事业单位调配人员、任免职务、核定工资基金的凭证和检查编制执行情况的依据。1990年,又以人事计划为调控手段统一管理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进口,人员调动实行“三把关”制度,即人事部门一把人员身份关,编制部门二把机构编制关,编委会三把最终决定关,防止了用人上的不正之风。2000年市委出台了《芜湖市机构编制管理办法》,将机构编制的审批权限和办事程序纳入了规范化、法制化管理的轨道。规范开展事业法人登记年检工作,事业单位登记率、年检率均达到100%。
创新制度,提高管理效率。一是实行事业单位进人计划审批制度。自2002年起,该市事业单位新进人员一直实行计划管理和结构控制相结合的办法,市编委会根据编制空缺及单位申报情况,在每年第三季度审批下一事业单位进人计划,面向社会,公开招考。事业单位引进急需的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可通过人才引进绿色通道。二是首创机构编制预报审核制度。2006年市编委制定了《芜湖市机构编制管理预报审核制度》,规定凡属机构编制管理的审批事项,一律应先向编制部门进行预报,阐明依据,经审核同意后,方可正式行文报市编委会研究。该制度充分发挥了编制部门的指导、协调、把关和监督作用,各类申报事项比以往减少70%以上,从源头上有效抑制了机构编制的膨胀。三是建立党政群机关工勤人员聘用制度。芜湖在全国较早进行了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管理体制改革,工勤人员一律采取不入编制,占编聘用,合同制管理的方式,彻底打破工勤岗位“终身制”。
严格督查,确保改革成果。坚持每年对市、县(区)机关、事业单位职能履行、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等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制定了“12310”举报电话和群众来信来访的受理工作规程,对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单位和人员进行通报,限期整改,切实维护了机构编制管理的权威性、严肃性。
密切协作,形成管理合力。市编办与组织、人事、财政等部门形成了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以编制管理为龙头,实行干部配备,录用调动、工资核定、核拨经费一条龙管理,充分发挥合力作用。
二、锐意改革,积极进取,以体制优势促发展优势
市编办充分发挥职能,积极组织实施各项改革工作,着力推进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权力型政府向责任型政府转变,全能型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不断释放体制、机制活力,集聚发展优势。
以职能转变为核心,党政机构改革不断深化。1998年,以理顺工业管理体制为目标,对八个工业管理局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先是整合为三局一办,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又撤销三局一办,职能收归政府相关部门。2002年,围绕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全面进行党政机构改革,市级党政机构由65个减少到46个,精简29%,市级行政编制由2167名减少到1517名,精简30%,分流人员1160人。2005年,以强化政府宏观指导、经济调节、市场监管职能为主要内容,在国有资产管理,宏观调控体系,安全生产监管等重点领域进行了改革,市政府机构进一步缩减为32个。通过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政府执政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以新农村建设为动力,乡镇机构改革成效显著。继圆满完成2000年乡镇机构改革任务后,该市在2004年结合乡镇区划调整,又率先启动了第二轮乡镇机构改革工作,探索建立农村基层工作新机制。在领导体制上采取“主官合一、交叉任职”的办法,乡镇领导职数由122名精简到68名。镇政府统一设置4个综合性办公室和2个事业单位,乡镇行政编制由改革前的1998名减少为1331名,精简33.3%,全市乡镇事业站所由367个精简为46个,精简87%,乡镇事业编制由1650名精简为1036名,精简37%,连续七年乡镇财政供养人员实现负增长,中央编办、省编办调研后对芜湖的做法给予了肯定。今年,该市又全面启动了第三轮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在乡镇机关运作中推进“效能建设”,在为民服务上推进“全程代理制”,在事业单位运作管理模式上推行“花钱买服务”,在转变乡镇政府经济管理方式上,着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新农村建设不断增添新的动力。
以事业发展为目标,事业单位改革全面启动。2007年,芜湖市全面启动了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市、县、区1千余家事业单位,3万多名职工同步进行改革,按照行政执行类、社会公益类、产业化类三种类型分类进行改革,重点抓好以转企改制为主要内容的产权制度改革,以全员聘用、竞争上岗、绩效考核、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为主要内容的人事制度改革,以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和公共财政投入机制为主要内容的财政国资管理体制改革,以及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以区划调整为突破口,探索新区管理新模式。2006年,以行政区划调整为契机,在三山区着力推进管理体制创新。一是统筹党委、政府机构设置,合理调配职能,加大机构整合力度,综合设置党政工作部门,成立了党政办公室、社会事业局等11个党政工作部门,数量比其他各区少近三分之一;二是改革党政领导体制,减少领导职数,实行交叉任职,区委试行常委负责制,不再设专职副书记职数;三是精简人员编制,全区行政编制共96名,比其他区少一半以上,各部门人员实行“一人多岗,一人多职”。新的管理体制使执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运行效率显著提高。
三、优化环境,提高效能,以卓越工作创新体制机制
芜湖市编办以打造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为目标,加大机构编制整合力度,优化政务环境,促进效能建设,在体制机制上不断推陈出新。
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打造亲民政府。2000年,芜湖市率先在省内成立行政服务中心,成为政府提供便民服务的窗口。为进一步提升中心“一站式”服务水平,2007年,又创新开展了行政审批 “两个集中”工作,将部门行政审批职能整合集中到一个科室,再成建制进入行政服务中心集中办公。“两个集中”工作大大缩短了审批时限,中心45个部门490个审批项目的平均办结时限由原来的36天压缩到现在的3.2个工作日,极大程度方便了群众办事。
规范招标采购管理,打造阳光政府。为加强对政府招标采购活动的监管,树立政府公信力,芜湖市于2004年创建了市政府招标采购交易中心,按照“管用分离”的原则,将政府公共物品采购、工程建设招标全部纳入统一的、透明的、竞争性的招标采购体系中运行。管委会办公室采取“机构常设、人不常任”的新机制,由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派驻人员,定期轮换,从体制、机制上保证了政府招标采购活动的公正、透明,优化了市场竞争环境。
理顺城市综合执法体制,打造法治政府。按照“重心下移、条块结合、以区为主”的模式,分级建立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将涉及城建、公安、环保、工商等部门城管领域的10多项行政执法职能整合后,授权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统一行使,变多头执法为一个部门集中执法,降低了执法成本,提高了行政执法水平和效率。
多年来,芜湖市编办始终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为市委、市政府严把机构编制关,积极建言献策,当好参谋助手,多次被市领导称赞为一支勤奋敬业,具有战斗力的队伍。今后,他们将在十七大精神指引下,不断增强自身素质,加强廉政建设,提高服务水平,为机构编制工作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