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阿里噶尔县基本情况

时间:2019-05-13 05:25: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西藏阿里噶尔县基本情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西藏阿里噶尔县基本情况》。

第一篇:西藏阿里噶尔县基本情况

噶尔县基本情况简介

噶尔县是阿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信息、物流中心,位于西藏自治区西北部,阿里地区西南部,喜玛拉雅山和冈底斯山之间的噶尔河谷地带,北邻日土县,南接普兰县,东连革吉县,西隔阿依拉山和扎达县相望,西北同印控克什米尔地区接壤,土地总面积1.8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狮泉河城区海拔4273米。

噶尔藏语意为“账篷、兵营”。1841-1842年西藏地方政府在抗击克什米尔的森巴(道格拉族)军队入侵时,蒙古人甘登次旺率兵打败森巴军队后曾在此扎营,由此得名。1960年1月成立噶尔县,1988年迁至狮泉河镇。

全县辖4乡1镇、12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城区居民590户7683人,农牧民1550户6565人,加上当地驻军、流动人口,总人口4万余人。全县共有党组织40个(党委6个、机关工委1个、党组5个、县直机关党支部9个、乡镇机关党支部5个、农牧区村党支部12个、城镇居委会党支部2个),党员1008名(农牧民党员595名、机关党员413名),村(居)干部69名,12个村和2个居委会均实行村两委班子“一肩挑”。

噶尔县矿产资源丰富,现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铁、铜、金、水晶、锑、铅、锌、石灰石、硼砂、盐等矿产品,分布

面积广,矿质好,极具开发价值,是继革吉、改则之后的第三大矿藏资源县。

噶尔县境内共有大小湖泊12个,其中较大的有朗久湖、心噶湖。主要河流有3条(狮泉河、噶尔河、门士河),主要分布在噶尔县西南的喜马拉雅山脉、冈底斯山脉、阿依拉山的高峻山体之间,均属印度洋水系。狮泉河又名森格藏布,发源于冈仁波齐峰北侧,源头海拔5164米,全长430公里,流域面积2.7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约7亿立方米,途经革吉、狮泉河镇等地,在扎西岗与支流噶尔藏布汇合,出境进入克什米尔后称印度河。

噶尔县属高原亚寒带干旱气候区,干燥寒冷,太阳辐射强,日照时数长。年平均气温为0.2℃。最低气温-34.6℃。每年除7、8两个月份外,其他月份都有不同程度的霜冻出现。年降水量53毫米,年平均风速3.2米/秒,最大风速23米/秒,太阳能,风能资源丰富,具有极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噶尔县边境线长98公里,通外山口2个,是西藏18个边境县之一。目前,有4寺(扎西岗寺、古入江寺、顿久寺、扎达布日寺)、1拉康(加木拉康)。近年来,噶尔县委、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区党委关于维护稳定工作的一系列指示和决策部署,旗帜鲜明反分裂,扎扎实实保稳定,确保了社会政治局势的持续稳定。

近年来,噶尔县委、政府在区党委、政府和阿里地委、行署的坚强领导下,在陕西省的大力援助下,紧紧围绕区党委提出的“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发展战略,统筹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强党建等各项工作,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和2010年的各项目标任务。2010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21亿元,县级财政收入达到1338.6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59.3元,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亿元,粮食总产达到287.5吨,牲畜存栏控制在20.8万头(只、匹)。截至2010年,累计完成1028户安居工程及配套设施建设,实现了70%以上农牧民群众住上安居房的目标。全县呈现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群众逐步富裕的良好景象。

2010年,县委、县政府在全面总结“十一五”期间噶尔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噶尔区位优势和地域特色,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建设藏西中心城市、建设阿里经济强县、建设边境模范县”三大战略目标。明确了2011年经济发展目标,即生产总值实现1.4亿元,同比增长16%,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08元,同比增长15%,县级财政收入完成1512.6万元,同比增长13%,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2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287吨,农畜产品综合商品率65%,城镇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边防更加巩固,社会局势持续稳定。

建设藏西中心城市。以“十二五”规划制定实施为契机,积极争取建设项目,大力整合各类资源,完善城镇体系,扩大城市规模,提升城市品位,扎实推进狮泉河城市科学规划工程、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绿化精品建设工程、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地标建设工程和新区开发工程,进一步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品位管理狮泉河城区,加快推进中心城市建设。2011年推进环卫体制改革,打造西藏最干净城市。2012年计划推进城市园林化,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

建设阿里经济强县。坚持在扩大经济总量的过程中,不断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是加快推进农牧业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牧业特色产业,不断促进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二是依托阿里城市总体规划,广泛宣传城市产业规划布局,扩大招商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三是以狮泉河城区为中心,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不断拓展第三产业服务项目,发展现代物流、中介服务、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实力。

建设边境模范县。把维护边疆地区和谐稳定作为第一政治责任,认真做好寺庙管理工作,全力做好边境一线防控工作,扎实做好社会局势维护工作,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着力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广泛宣传和正确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创建国家级

双拥模范县,促进军政、军民团结。加强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边境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度,把我县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生态良好、边防巩固、民族团结、人民富裕、社会和谐的边境模范县。

今年上半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4946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5%。县级财政收入完成333万元,占全年任务的22%,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350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77.9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5%。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局势持续稳定,农牧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农牧民收入逐渐增加,噶尔县正在按县委描绘的宏伟蓝图奋勇前进。

噶尔县加木村基本情况简介

加木村位于噶尔县狮泉河镇东北部,距狮泉河城区8.6公里;地处狮泉河中游河谷区,地势南北高、中部低,属盆地地貌,村委会所在地加木村海拔4297米;阿里四大河流之一的狮泉河由东向西贯穿全村境内,村委会旁的小河叫朗久河,是狮泉河支流,沿河两岸是加木村重要的农牧业基地。

加木村是以牧业为主的半农半牧村,下辖两个作业组共69户225人。党员23名,农村低保户9户14人,五保户4户6人,2010年全村人均收入4500元,各类牲畜存栏5492头(只、匹),其中优质奶牛63头,耕地面积79亩,退耕还林面积近1000亩,人工种草面积800亩,粮食总产量4.8吨。加木村成片红柳林是夏季休闲度假的好地方。

阿里和平解放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党的强农惠农政策的大力实施下,加木村两委班子紧紧依靠党的好政策,大力开展农牧业生产基础建设,紧紧依托狮泉河镇大市场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以人工种草、奶牛养殖、短期育肥为主的城郊特色畜牧业,区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向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不断迈进。

加木村两委班子积极组织全村群众参加基层项目建设,进行劳务创收;建设高原无公害蔬菜大棚6座,种植的蔬菜

已在市场上出售,拓展群众增收渠道;大力开发红柳资源,建设休闲度假村,增加农牧民现金收入。2010年全村实现现金收入59.7万元。

2006年建设安居工程以来,加木村积极组织群众筹资投劳,完成了全村69户安居适用房建设,总投资555.69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77.5万元,群众筹资投劳161.5万元,贷款16.69万元),总建设面积达4480.7㎡,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从此,全部村民都住上了与以前低矮、简陋、破旧的土块房屋有天壤之别的宽敞明亮的新房子,彻底改变了千百年来逐水草而居的贫穷落后的放牧生活。

近年来,随着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和党的惠民政策的不断深入,加木村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农村医疗合作实现了全覆盖,养老保险得到了全面落实,家家户户基本上都有了拖拉机、摩托车、电视机、手机等现代产品,吃上了干净水,用上了方便的电,坐在家里就能看到国家发展变化,受压迫、吃不饱、穿不暖的苦日子一去不再复返,全村农牧民群众从心底感谢党、感谢祖国。

近年来,加木村党支部坚决贯彻落实地委、县委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四观、两论”和反分裂斗争集中学习教育、“反对分裂、维护稳定,加强团结、促进发展”主题教育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及创先争优、加强基层建设年等活动,扎实有效地推进“双带”、“三培养”、“三级联创”、争创“五个好”村党支部活动,全面加强了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充分发挥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全村基层党建工作取得了良好成绩。2005年2月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2006年6月被评为“全区先进基层党组组织”、2007年9月获得中共阿里地区“五个好”村党支部荣誉称号、2009年1月被评为第四届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2010年4月被评为第二批自治区文明乡镇村。

“十二五”期间,加木村两委班子将紧紧围绕阿里地委、行署的总体部署和噶尔县委提出的“建设藏西中心城市,建设阿里经济强县、建设边境模范县”的发展目标,抢抓机遇、开拓创新,积极开展创先争优、加强基层建设年等活动,以基层组织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让党旗、国旗永远高高飘扬在雪域高原;加木村将进一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努力建设成为团结、民主、富裕、文明、和谐的阿里“第一村”。

第二篇:党建先进集体--阿里噶尔法院

先进集体事迹材料

-----记西藏阿里地区噶尔县人民法院

近年来,噶尔县人民法院在县委的领导、人大的监督和上级法院的指导下,在政府和政协的支持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区党委七届七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发展工作主线,突出“公正与效率”主题,践行“公正司法、一心为民”指导方针,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快的进展。

一、以建设高素质法官队伍为龙头,狠抓自身建设 树立人才兴院的素质意识,稳步推进队伍建设。近年来,该们把队伍建设作为履行职责、完成任务的决定性因素,以造就“既懂政治,又要懂法治;既有法律智慧,也有政治智慧”的法官队伍为目标,狠抓队伍建设,增强能力素质,树立人民法官公正廉洁司法的良好形象。通过积极开展效能建设年、创先争优等主题活动,进一步坚定了干警政治信念,教育广大干警始终坚持“三个至上”法院工作指导思想,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广大干警的大局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纪律意识不断增强,确保了法院队伍正确的政治方向;结合各项主题活动的开展,对原有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了认真的清理,修订完善了《党组学习制度》等6项规章制度,为该院步入科学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为了充分发挥队伍整体潜在能量,形成良性用人机制。2010年上半年,该院从符合条件的全院干警中,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对中层干部进行了一次以公开聘任选拔为主要形式的轮岗交流。通过公开竞聘选拔一批年轻有为的干警走上了领导岗位,进一步优化了院中层领导结构,对于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机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以优化发展环境、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目标,狠抓审判和执行工作

近年来,该院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加强刑事审判工作,依法惩处刑事犯罪;做好民商事审判工作,化解矛盾纠纷;强化行政审判,保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加大执行力度,提高合法权益的兑现率。就2010年共受理各类案件170件,结案166件,结案率为97.6%,同比上升7.3%。

在开展民商事审判工作中,该院始终把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作为提高司法保障的着力点,从和谐社会的高度对待矛盾纠纷,克服“就案办案”、“孤立办案”和“机械办案”的做法,以“定纷止争、案结事了”为目标,把每一件纠纷的调处,都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项具体实践。2010年共受理民商事纠纷案件121(旧存15件,新收106件)件,涉案总标的为5917372.68元,审结116件,结案率为95.9%,同比增长6.3%。

近年来,该院始终坚持审判与执行并重,清理执行积案与杜绝产生新的积案相结合的方针,积极探索执行工作的新途径。通过加大强制执行力度,积极探索执行工作威慑机制,推行执行联动机制等手段,合力破解“执行难”。2010年,共受理执行案件41件(旧存4件,新收37件),执行案件总标的为2695126.93元,执结36件,执结率为87.8%,与2009年同期持平,执结标的2040143.23元。实际结案31件,实际结案率86%,实际到位标的1689542.5元,到位率82.8%。

三、以司法利民便民为宗旨,狠抓便民诉讼措施的落实 2010年,噶尔县法院从方便群众诉讼出发,积极创新服务举措,认真落实“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工作主题,取得了显著成效。

畅通便民诉讼的“绿色通道”。把立案窗口办成“便民窗口”,向群众提供诉讼须知,告知诉讼风险,引导群众行使好诉讼权利,减轻当事人的诉累。积极探索建立信访工作长效机制,落实判后答疑制度,尽力使当事人赢得清楚、输得明白,努力预防和减少涉诉信访,防止当事人越级上访。今年,该院在办理各类案件的审查立案的同时,接待来访案件54件88人次,办理来信2件2人次,办理集体访5件60人次。

建立便民诉讼的“审理程序”。从提高审判质量和效率入手,大力推行繁简分流,努力缩短举证期限,缩短办案周期。根据案件的难易程度,探索刑事案件普通程序简易审和民事案件速调机制,加强案件调解力度。2010年共调解民事案件72件,调解率为68%,其中采用速调方式结案33 件,占审结案件的23%。落实便民诉讼的“救助制度”。严格执行《诉讼费交纳办法》,对经济确有困难的群众实施司法救助,全年共减交诉讼费4025元、免交诉讼费850 元、缓交诉讼费13051元,发放执行救助款1742元,从根本上保障了在法院这个环节没有人民群众因没有钱打不起官司。

四、以服务中心工作为抓手,服务大局各项工作中创先争优。

近年来,该院紧跟县委的工作部署,识大体、顾大局、开拓进取、团结奋斗,在全面完成各项审判任务的同时,圆满完成了县委、县府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全力维护噶尔县社会局势稳定。在维稳重任面前,该院始终以大局为重,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全县维稳工作的需要,随时调集警力、车辆,积极协助公安等部门,搞好社会面防控工作,共出动警力107人次,车辆18台次,行程1085公里,较好地维护了县辖区内社会局势的稳定;同时坚持敏感时期24小时值班制度和“有事报事、无事报平安”的报告制度。

全力关心基层群众疾苦。一是全院干警慷慨解囊,继续推行为教育事业献一份爱心的行动,每人为左左乡小学学生捐款360元,共计人民币11880元,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二是不讲条件,不讲困难,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为基层农牧民解决粮食、衣物等物资,折合人民币4000余元; 全力加强法律宣传工作。一是以案讲法以外,为了全面推动普法工作的全面开展,在12.4、3.15、9.16等关键日期进行法律宣传,发放宣传资料2000余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营造了良好的法治氛围;二是开展“法律进校园”活动,为孔繁森小学学生开展有关法律基础知识、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法律素质的法制讲座,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噶尔县法院以“服务抓作风、岗位比奉献”为活动口号,通过开展党性教育、效能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人民法官为人民等活动,深入开展好“创先争优”活动,提升法院文化建设的同时推进法院各项工作取得新成绩。活动开展期间,创新设立了“流动法庭便民卡”、“诉讼指南”、“举证须知”等便民服务;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强化社会监督,促进司法廉洁,提高司法公信力。该院把“党风廉政”活动、“纪律作风建设年”活动、“审判质量年”活动等与审判、执行工作结合起来,制作《噶尔县人民法院廉政监督卡》及该卡的试行办法,《执行听证制度》等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监督,推进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水平,提升人民满意度同时加强审判队伍建设。

法正民自敬。在党委和上级法院的关心与支持下,噶尔县法院取得了一定成绩,得到了各界的肯定。新的形势给前 进中的噶尔县法院带来了新的挑战,更带来了新的机遇。噶尔县法院全体干警决心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自觉接受监督,全面落实“司法为民”宗旨,奋发有为,与时俱进,为“十二五”规划开好头、起好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三篇:西藏阿里导游词

阿里地处西藏的西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的屋脊”或“西藏的西藏”的称谓,这里地形独特。该地区湖泊众多,人烟稀少,有众多美丽绝伦的的雪山,且险峻多姿,气势磅礴;有着数不清的湖泊和走不到尽头的宽阔草原,各种高原珍奇动物和名贵的植物让您博览世界而不知疲倦。被佛教信徒视为“世界中心”的神山岗仁波钦和圣湖玛旁雍措不管您以何种角色去审视,都会产生一种无形的肃穆和敬畏。还有古格王国遗址、托林寺、斑公湖自然风景区、鸟岛、科加寺、独特的地貌扎达土林、东嘎皮映洞窟壁画、“古象雄文化”以及具有500年历史的“普兰国际市场”等,都宛如一颗颗璀灿的明珠,让您顾盼流连。这里有四条著名的河,即狮泉河、孔雀河、象泉河和马泉河,分别是印度河、恒河、萨特累季河、雅鲁藏布江的源头。

在这片大约30万平方公里辽阔的高原上生存着六万六千多位藏族同胞,主要从事牧业和半农牧业。阿里地区共有七县一镇,狮泉河是阿里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这里的海拨高达4200米,距拉萨1587公里,距新疆叶城1085公里,空旷的大地上,几十里不见人烟。

西藏是世界的屋脊,而阿里则是屋脊上的屋脊。尽管阿里的海拔非常之高,路途异常艰险,补给不足,交通不便,但它奇特的高原风貌势不可挡地吸引着无数探险者们去征服它、体验它、欣赏它。如今阿里越来越成为到西藏旅游,或者说时尚旅游中最热门、最时尚的一程。

第四篇:“英雄先遣连”进军西藏阿里

“英雄先遣连”进军西藏阿里

□彭清云/口述 陈伍国 顿时春/整理

1950年8月1日,新疆军区独立骑兵师奉命派第一团第一连作为先遣连向藏北进军。该连在李狄山、曹海林、李子祥、彭清云等率领下,历尽千辛万苦,胜利完成解放阿里的任务。新疆军区授予该连进驻西藏“英雄连”的光荣称号。本文详述了这段鲜为人知的艰辛历程,读来感人至深。

进军西藏,宜早不宜迟

新疆和平解放以后,党中央、毛泽东作出进军西藏的决策。1949年12月,毛泽东在出访莫斯科的专列上,急电中央:“进军西藏,宜早不宜迟。”中央决定,分路从西康、云南、青海和新疆四个方向往西藏进军。

中央根据新疆军区代司令员王震上报的进藏线路、准备情况,令新疆部队进藏任务由驻南疆地区的第二军担负。这样,以第二军第四、五师为基础,于1950年5月组建了新疆军区独立骑兵师,师长兼政委何家产,副政委田星五,政治部主任肖林达。我由第四师抽调到独立骑兵师侦察科当参谋。

在骑兵师成立前,王震多次给西北野战军和党中央去电,详细报告新疆部队进藏路线的一些情况,建议先派一支侦察分队进藏摸摸情况。1950年5月2日,彭德怀根据中央军委关于西北加派两路骑兵,分经青海、新疆进藏的指示,考虑到西北部队进藏线路、给养、后方补给等实际困难和新藏、青藏公路的修筑需要较长时间的情况,再次向中央建议:“根据青藏地区自然条件,进军西藏亦只有采取先设站后进军,站站扎连,步步张营,梯次延伸前进的方针。”党中央采纳了彭德怀、王震的建议,下达了新疆进藏部队可先派一个连队先行进藏的命令,并将新疆方面将派一个连队先行进藏的情况通知了西南进藏部队。

一天,我被叫到驻疏勒县的第二军郭鹏军长办公室。他问:“知道我找你干啥?”我说:“不知道。”他说:“交给你一个任务,怎么样?”我马上回答:“一定完成!”郭军长高兴地对我说:“你真不愧是特等战斗英雄。根据兵团的指示,我们准备让你带一个侦察小组先行进藏,把道路情况摸清楚,为先进去的那个连做一点准备。根据王震司令员的推荐,我们还准备让你到这个连去任职,你要有点心理准备,把侦察任务完成好,连队进去时,把握就更大了。你有没有信心为解放西藏再立个头功?”我当时就说了请首长放心,一定会把任务完成好之类的话。这时,他手拿望远镜、指北针说:“你还记得你们师活捉的那个国民党旅长吗?这就是他的东西,不过也跟了我好几年了,今天就把它送给你了。”

回到师里,师部给我配发了一张从国民党部队缴获的英文版军用地图。当我翻开地图一看,藏北地区是一片空白,什么都没。这时我才明白,这次需要探明的进藏路线,是一条没有任何资料说明、也没人走过的一条路线。王震知道我们要去打前站,特地派人把当时非常珍贵的4支盘尼西林送到我们侦察分队,说在路上遇到特殊情况急用。

“英雄先遣连”整装待发

1950年5月17日,我带9名侦察员,从师部出发,向昆仑山前进。走了16天,到了昆仑山。由于高原反应比较大,两个侦察员得了肺水肿牺牲了。说实在话,当时我也是比较害怕,任务没有完成,又不敢往前走了,就撤了回来。

在山下休息一周之后,我们又往山上赶。这一回,我挑选了15名身体比较好的侦察员,走了22天,后由于后勤无法保障,只好再一次撤回到师里。根据两次探路的经验教训,为了多带些物资,我们增加了骆驼和牦牛。

休息一周后,我又带着11名侦察员上路。这一次,我们走了31天,到了有座小山的湖边,从遗弃的羊圈来看,我们肯定这里有人住过,因为这个地方比较暖和,我就给它取了个名字叫“暖海子”。几天后,我们走到一个小山边,为了记住我们走过的路线,就把几件随身携带的旧衣服埋在山包上,并给这个山取名为“埋衣山”。虽然这次没有找到一个牧民,但我们断定,沿着牧民走过的路线,就可以到藏北,并绘制了行军路线图,还把“暖海子”、“埋衣山”标在地图上,这些地名后来被正式标在阿里地区图上。

根据我们三次到昆仑山侦察的情况,新疆军区决定派一个加强连到藏北执行先遣任务。这个连是以独立骑兵师一团一连为基础组建的,由汉、藏、维吾尔、哈萨克、蒙古等7个民族的干部战士136人组成,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进军西藏阿里“英雄先遣连”。老八路、团政治处保卫股股长李狄三任总指挥兼党代表,随连进军阿里,连长是国民党起义的军官叫曹海林,指导员是李子祥,我除了继续任侦察参谋外,还兼任副连长,主要负责连队军事工作。

当晚,何家产从和田赶回于阗,在途中了解了三进昆仑山侦察的情况。等我们赶到于阗的时候,已经是凌晨1点多钟了。连里所配备的电台、翻译、兽医和各单位调来的30名骨干全部到齐,正在进行最后的准备工作。

深夜3点,王恩茂政委从军部打电话来,询问准备情况。当他听说只差一部分防寒物资时,当即表示全部由军里解决,还让何师长抓紧最后几天,认真组织部队学习政策。

据王恩茂身边工作的同志后来说,那天晚上,他放下电话后,马上找来后勤部的领导说,一是要想尽一切办法,保证我们连每个人至少要有两件防寒皮衣,也就是除每人一件皮大衣外,必须要有一件皮裤或一件皮背心;二是要保证每人有一条毛毡或一条毛毯;三是把军师级干部配发的翻毛皮鞋全部收回,连同库存的,全部发给我们,另外还给每个人发了一双毡筒;四是我们所需要的帐篷全部换成棉制的,规定在30日前必须送到我们手里。

由于库存皮大衣不够,还差20多件,赶制也来不及,王恩茂就说,这个好办,军首长不是都有皮大衣吗?每个人送一件,另外还可以发动机关干部捐几件,不就够了嘛。他当场就把自己的大衣脱下来,还说军里领导的他来要,明天来取就是了。

8月1日,在于阗县普鲁村一个靠河边的麦场上临时搭了检阅台,我们就在这里举行了进军藏北誓师大会。上午约10点左右,师政治部肖林达主任宣布,进藏先遣连出征誓师大会开始。何师长代表王震司令员举行授旗仪式,他说:“请全国特级战斗英雄彭清云同志接旗。”我骑着一匹披红挂花的马跑到主席台前,从何师长手里接过写着“向西藏大进军”的旗帜,然后骑马绕了三圈。宣誓结束后,何师长正要宣布出征命令,师机要参谋骑马跑来说,有王震司令员的紧急电报。田星五副政委宣读了电报。王震司令员在电报中向我们表示热烈的祝贺,预祝我们征程顺利,出师大捷。

接着,田星五还转达了郭鹏、王恩茂等军首长的问候。

用生命挑战极限

誓师大会后,我们沿着前三次探明的上山路线出发。

进入昆仑山以后,各种各样的困难开始多起来。第五天早上,我们走出赛虎拉姆峡谷。又经5天行军,到达阿克苏大坂。当我们走到快半山腰的时候,天突然变脸了,乌云翻滚,大风夹着大雪向我们扑来。我们被吹得东倒西歪,周围都是雪,什么东西都看不到。当时最大的威胁还不是冷,而是由于高山缺氧所引起的高山反应。我们都开始出现头疼、恶心、呕吐、心跳加快、呼吸困难的症状。有的战士走着走着就倒去了,再也没有站起来,而且越来越多。没办法,我们就发动党员把重病号抬起来走。随着海拔的增高,连马都不走了,有的马鼻孔也开始流血。

好不容易过了埋衣山,我们就在高原上一个从来没有见过的草甸上休息了两天。在这么高的山上,还有几个水是碧蓝的湖,由于野马非常多,我们就给这个地方取名为“野马滩”。

过了野马滩,我们进入藏北高原。太阳照在雪上的反光,使我们的眼睛睁不开。刚开始,只觉得脸上比较烫,像火烧的一样,接着两眼又肿又胀,眼球好像要跳出来。后来我们才知道这是雪盲。此时,炊事班要做饭,由于他们的眼睛也看不见,好几个人抹了一脸锅灰。这黑的东西抹在脸上后,慢慢眼泪流得也少了,眼睛也能看到东西了。吃完饭,他们就用雪洗脸,眼睛也不像以前那样痛了。大家都试了这个办法,没有想到,还真管用。当天晚上,我们就让大家都用雪球檫洗眼睛,第二天出发的时候,用锅灰抹了黑眼圈。后来,巴利祥子等几个蒙古族、哈萨克族战士还用黑马尾,给每人编了一个纱网一样的眼罩戴在眼上。我们终于走到了界山,走出了雪地。

过了雪山,我们又走进一大片戈壁滩。一天,我们正走着,突然吹过来一阵干热的风,天上的老鹰这阵也飞得很低。一个藏族战士说,这是沙尘暴快要来的前兆。当时,我们已经走了50多公里,想回走也来不及了。过了约15分钟,风突然变了方向,并且越来越大,我们只能弯着腰走。风把小石头刮起来,一阵阵打在我们的脸上,钻心地痛。由于风大,行走十分艰难,有的战士干脆抓着马尾巴,让马拖着走。后来马也不走了,我们就推着马走。由于看不清路,担心大家掉队,李狄三给后面的人传话:“抓住马尾巴,不要掉队。”就这样,走了接近八九个小时。

经过一个多月的行军,我们于9月15日到达阿里地区改则宗(相当于县级政府——笔者注)两水泉,建立了第一个转运留守据点,并把这个消息电报师部。9月18日,王震亲自起草电文,把我们的情况向彭德怀和党中央报告。

彭总并党中央:

我一兵团独立骑兵师进藏先遣连136人,经过45天艰苦行军,跨越海拔5000米以上的昆仑山区,于本月9日翻过新(疆)(西)藏交界处海拔6000多米之界山达坂,到达西藏阿里嘎本政府所辖改则地区,行程约计1300华里,并于本月15日在改则境内建立第一个据点。该连在两水泉短暂休整后,将留少数人员留守此地,就地转入侦察情况,寻找藏民,发动群众,其余大部将继续向噶大克推进。

王震

1950年9月18日

当天,我派一个藏族战士去通知改则宗本,也就是县长,主要是同他们具体协商我们进军的事宜。经过两天的谈判,我们达成了三项协议:第一,我们不准拿藏族群众的东西;第二,我们在进军的途中遇到什么问题,不要开第一枪;第三,藏族官员要协助解放军做调查研究工作。改则宗本跟我们签订的协议,很快报送到阿里葛尔本(相当于我们现在地级市市长——笔者注)。

我们在改则两水泉、长流水、多木一带完成寻找藏民、调查研究、政策宣传、建立据点等任务后,根据西北军区和兵团首长的命令,除留守一部分人看守两水泉、多木两个据点,继续开展群众工作,为后续部队开路,转运给养外,其余人员在李狄

三、曹海林和我的带领下,继续向前开进。

10月底,我们到达扎麻芒堡,在红沙山建立了第三个留守据点。作了短暂休整后,我们准备继续往前走,到普宗兰去建第四个据点。这时,大雪已经封山,山上除了雪,还是雪,非常冷,再加上高山反应和后勤供应跟不上,为保存力量,我们开展了过冬自救运动,其中主要内容就是打柴。当地野牦牛比较多,牛粪是非常好的燃料。可惜大雪封山,地上的雪有1米多深,牛粪都埋住了,只捡到一点。打柴就更别说了,除了扎麻,其他什么都没有。扎麻是一种荒漠植物,就像一团长满刺的毛一样,秆子非常细,刺非常多,而且非常少。

当时李狄三病情非常重,即便如此,照样天天带队出去打柴,他还给我们编了一首《打柴小调》:背起那个毛绳去打柴/众位战友跟我来/心中好愉快/心中好愉快/咱们打柴比赛看谁快/不怕冷来那个不怕刺/打柴为备战/备战多打柴/解放西藏守边防/帝国主义势力一扫光/红旗插藏北/红旗插藏北/待到明年四五月/欢迎大军进山来/共同向前进/共同向前进!这首小调至今我都忘不了,因为那是李狄三用生命写就的。体弱多病的战斗英雄、通信员王万明,在打柴中还赢得了“毛驴子”的美称。他每天背回来的柴最多,毛刺把棉衣都扎透了,背上是密密麻麻的小血点,衣服贴在肉上脱不下来,只能趴着睡。

在被风雪围困的200多个日夜,由于没有吃的,住的都是地窝子和帐篷,大家身体都非常虚弱,很多人得了肺炎和浮肿病。没有吃的,我们就去打野羊、野驴、野牛、野马。被服进藏前就不够,加上长期行军、打柴、打猎,衣服早就烂得衣不遮体,屁股都露在外面。到1951年春,全连只有21件打着补丁的衣服能穿着走出去,也只能留着外出谈判和做群众工作的同志穿。没办法,我们就用野牦牛毛拉毛线,用羊角做针,用装粮食的麻袋补衣裳。到最后,麻袋没有了,就把剥下来的牛羊皮在边上扎眼,用毛绳穿起来,连成筒子,毛朝里披在身上。那东西一干,就像打石膏一样紧紧绷在身上,连腰都弯不了,身上还长满了虱子。没有办法,我们就用刀从背后割开扒下来。后来,我们有了经验,等皮子快干时就脱下来,用刀割成一圈一圈,再用毛线缝,就像现在的海军衫,一道道的,再穿到身上就可以弯腰了。但是皮窝子不行,必须用整块新鲜的皮子包在脚上才像鞋子,干了也没法脱下来,只有等到磨烂了。

11月下旬,阿里噶尔本派代表才旦彭加以赤门色专员全权代表的身份,在扎麻芒堡的东南20公里峪崆一个临时搭起来的帐篷里,和我们进行了3天“和平谈判”。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耐心工作,3天之后,我们与嘎本政府的全权代表签订了《五项协议》:

(1)嘎本政府承认人民解放军进驻改则江索郭,并尽力协助人民解放军和平进军阿里;

(2)人民解放军保证尊重藏族风俗、宗教信仰,实行民族平等,保护僧俗生命财产安全;

(3)人民解放军保护藏民利益,不买藏民一粒粮、一斤盐;

(4)人民解放军保证尊重地方政府,不干涉其任何行政管理和内部事务;

(5)嘎本政府保证以兄弟态度对待人民解放军进藏先头部队,协助开展群众工作。此外,协议还规定,为便于双方协调,防止摩擦,人民解放军进藏先头部队承认嘎本政府在峪崆代表站的代表扎西才仁合法。这是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过程中与西藏地方政府达成的第一个协议,直到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后,才告废止。《五项协议》是用藏汉两种文字写在布上的,大概有两三米长,内容非常详细。汉文由周奎棋写,藏文由才旦彭加写,一式两份,李狄三和才旦彭加在两份协议上都签了字。可惜《五项协议》的原本在陈信之干事送往新疆的途中丢失。

谁都知道盘尼西林在当时是好药,可以救人命,但大家宁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把药节省下来,留给其他病中的战友。这一段时间,经常有战友离开我们,但没有一个人提出用盘尼西林。到后来,全连能背动牺牲的战友去埋的也没几个了,有几个地窝子里的人甚至都死光了。尤其是春节过后,几乎天天都有人牺牲,就连送葬的路上都死人。有一天,我们一共举行了11次葬礼。可每当军医拿出药给大家用,都遭到拒绝,有的甚至以自杀相威胁。军医非常为难,也非常伤心,不知道哭了多少回。没有办法,李狄三就组织我们召开支委会,让大家讨论,形成决议,要求病人服从党的决议,使用盘尼西林。

我们从和田出发的时候,带的东西很多,平均每人2匹马,还有一些骆驼和骡子,加在一起大概400多匹(峰)。到了1951年春天,死得只剩20多匹了,可还在不停地死。在入冬前,我们挖了8个大马棚,到安子明带后续部队上来的时候,全连包括多木、两水泉3个据点,只剩下7匹马了,还有两匹站不起来。

人就更惨了。巴利祥子牺牲没有几天,卫生员许金金也牺牲了。到现在我还清楚记得,卫生员许金金牺牲前连里的病号非常多,谁都不知道是什么病,一染上,开始几天不管你吃多饱,还是觉得饿。维吾尔族战士木沙刚得病的时候,接连三天顿顿都要吃一个羊腿,后来连续几天不吃不喝,然后就开始从脚往上肿,一直肿到脸,整个人肿得亮亮的,非常可怕,没几天皮就裂开,不停地流黄水,再过几天眼睛发红,什么都看不见了。

有一天,二排长杨福成跑来对我说:“李股长出去3天了,都没有看见他吃一点东西,只看见他喝了一些茶水。”我听到杨福成的报告后,马上召集连里的3个支委研究决定:第一,李股长不要再工作了,注意休息;第二,发电报把李股长的身体情况报告师首长。我一进他住的帐篷,就闻到一股熏人的味道。我到处找,结果看见他的脸盆里泡着一条裤子,上面有很多血。我走过去揭开他的被子,看见他周身流着黄水和脓血。即使这样,他照常给我们上党课,接待来访的藏族上层人士。我们决定,让军医给李狄三打一支盘尼西林,但他坚决不让。直到第二年5月28日12时15分,我们和大部队会合那天的前几分钟,在他没有知觉的情况下,安子明命令军医为李狄三注射了最后一支盘尼西林,但他还是没有醒过来。我们立即向师部报告了李狄三牺牲的情况。

当天晚上,我、安子明、曹海林等8名干部集体给李狄三守灵。安子明和我是流着泪看完李狄三留下的两本日记的。日记是从1950年8月1日进藏行动开始后记的,每天都有详细记录,大到崆峪的谈判,小到风土人情,记得都非常详细。日记的最后一页是1951年5月7日写的,内容我至今记得非常清楚。他写道:

曹海林、彭清云同志:我可能很快就不行了,有几件事需要请你们帮助处理。第一个是两个日记本是我们进藏后积累的全部资料,万望交给党组织;第二个是几本书和笛子留给陈干事;第三是皮大衣留给拉五瓜同志,他的大衣打猎时丢了,茶缸一个留给郝文清。几件衣服送给炊事班的同志,他们衣服烂得很厉害;第四是金星钢笔一支是南泥湾开荒时王震旅长发给的奖品,如果有可能请组织上转交给我的儿子五斗,还有一条狐狸尾巴是日加木马本送的,请转交给我的母亲。

李狄三的葬礼非常隆重。5月29日,王震、郭鹏、王恩茂等都发来唁电。6月1日,王震发来电报,要求我们为李狄三举行隆重的追悼会,还要厚葬、立碑。6月1日下午6时安葬李狄三的时候,附近的群众来了不少,还有两个**为他诵经。墓地在我们营区东北方向50多个坟地的正中,坑里铺了4张牦牛皮,遗体是用马皮裹的。我和安子明、曹海林、陈信之、周奎棋、王永平6人抬的遗体。在当时的条件下,这就是厚葬了。立碑是不可能的,别说石头,方圆几十里连棵小树苗也找不到。我们只好在他的墓前插了一根帐篷杆子,也像藏族人那样挂了一块白布,周奎棋写了“李狄三同志之墓”几个字,就算立碑了。下午,我们又给师部去电请示,建议等阿里解放后重新安葬李狄三,还要立碑。一直到1952年阿里骑兵支队成立后,我们才根据王震的指示,重新迁葬李狄三的遗骨。今天,人们只要上到阿里狮泉河的向阳坡,就可以看到他的墓,墓的前面是一块高大灰色的石碑,上刻“李狄三烈士之墓”几个大字。

安葬完李狄三,我们联名给师党委发电报,坚决要求担负进军噶大克的任务。第二天,何家产师长给我们回了电报:

英雄连全体同志请战报告收悉,经与喀什、新疆军区首长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撤销5月30日命令;

二、进军噶大克先遣任务仍由英雄连担负,人员、装备由曹彭二人决定,彭清云负责开进;

三、英雄连全部病号一律留驻扎麻芒堡,并由安部留足够之护理人员、药品、粮食和武器装备,所留人员由曹海林负责;

四、危重病号尽快组织后送,所需人员由安部派出,由陈信之负责;以上各条决定后,统一由安上报师司。

何家产

1951年6月2日

在山上的8个多月,我们总共牺牲了68人。

阿里人民不会忘记你们

何师长回电当天,由45人组成的进军噶大克先遣分队在扎麻芒堡成立。6月6日,我们分成两个梯队,我和王永平、斯拉蒲带一队,分队和分队之间保持半个马站(约25公里)的距离开始往噶大克走。7日,安子明也带领部队开拔。一路要经过羌塘、十三圣湖、冈底斯山。当时我们想得非常简单,逢山爬过去,遇水蹚过去,摔倒了站起来,走不动了就爬,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坚持往前走,就是死,头也要朝着噶大克倒 下去。

离开改则不久,走入羌塘大草原。初时,我们并没觉得有多害怕,只是感到荒凉到了极点。除了有一些暗黄、褐红的沙砾,其余什么都没有。一连三天的狂风夹着黄沙和小石头,不停地吹打在我们身上。即使这样,我们硬是走出了“十三圣湖”的无人区。18日,我们到了冈底斯山主峰的康仁波青山脚下,这是从改则到普兰唯一的一条路。

我们在山脚下住了一晚上,第二天一大早就开始爬山。到快中午的时候,我们爬上了第一个鞍部,从雪道进入全冰道,越往上爬越困难,一不小心就会摔下去,马根本没法走。开始,我让朱友臣带5个人在前面开路,用十字镐在冰面上挖台阶,一个多钟头才挖40多米。由于海拔高,大多数人脸色发青,血管暴涨,有的开始昏迷;马也是乱踢乱咬,口吐白沫,有的突然倒下就死了。如果我们当天爬不过去,不饿死,也会冻死。就在我和排长王永平着急的时候,通信员王万明把被子和毡子铺在冰上,一块一块往前移。我看这个办法行,就让王永平往后传,把全部毡子解下来,铺在一起,就这样铺路前进。40多条毡子,一下子就铺出了几十米。到晚上7点多钟,我们到了山顶。当时后续部队离我们还有一个多马站的路程,没有电台,怎样才能把过冰坂的经验告诉他们呢?王永平说,好办,在我们铺毡子的地方写上几句话不就得了。我就让王永平先带部队下山,我和王万明返回去接收尾的三排长斯拉浦,并在冰上给安子明带领的后续部队写了两句话,把我们的经验告诉他们。王永平带部队下到海拔5000多米的地方时,天已经黑得什么都看不见了。当我和斯拉浦等人赶上他们时,已是下半夜了。看到冰上横七竖八地躺的都是人。心想,坏了,怎么能睡在冰上!等我把部队集合起来时,已经晚了,有个战士都冻硬了。我把王永平臭骂了一顿,驮上那个战士的遗体,点上火把,领着大家往山下走,走了两天多才翻过了康仁波青主峰大坂——东君拉。

6月22日,我们到达普兰宗境内的巴格海子。这个地方有水有草,背山向阳,我决定在这里休整两天,等安子明率领的后续部队。在海子边上,我们把牺牲的战士安葬了。

到达巴格海子的第二天早上,一排长王永平起得特别早,我起来遛马的时候,他回来给大家烧水。牛粪半干不干的,光冒烟,不着火,他就使劲吹。我回来的时候,锅里的水开了,火也烧得红红的,就对他说,别吹了,水都开了。他抬起头笑笑说,这里海拔高,六七十度就开了,要多烧一阵。谁知道,我走了最多10分钟的时间,王万明就哭着跑来找我,说一排长牺牲了。我不相信。王万明硬拉着我去看,跑到他身边的时候,火还通红通红的,水也还翻滚着。我抱起王永平的尸体,坐在那里大概足足有半个多钟头,没说一句话,也没掉一滴眼泪。

6月24日下午,后续部队到达巴格海子。

6月25日,我们到达普兰的巴噶。普兰宗本索南红乾和嘎本专员赤门色的全权代表才旦彭加带着200多名僧俗迎接我们。当天,我和才旦彭加联合签署声明,废除了在峪崆签定的《五项协议》,坚决拥护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签订的《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

6月29日,我和安子明带部队继续前进。

8月3日,我们到达阿里嘎本政府的所在地——噶大克。当天下午,在赤门色专员的住地举行了庄严的升国旗仪式。

我们经过一年零三天的艰苦进军,圆满完成了党中央交给我们的“挺进藏北,解放阿里”的 任务。

1952年3月,我代表英雄先遣连到北京参加第二届全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代表大会。3月18日,中南海怀仁堂举办晚会,选了一部分解放军代表参加,我被安排坐在第五排。我落座不久,晚会主持人宣布,毛主席来接见我们了!同毛主席一起来的还有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毛主席和周总理坐在第4排。我当时刚好坐在周总理的后面。周总理转过头时看到我,就问我是哪个部队的?叫什么名字?我马上站起来说:“我是从西藏阿里来的,叫彭清云。”坐在旁边的毛主席听到我的回答,也转过身问:“你们能不能适应上面的气候?那个地方的社会情况和人民群众生活怎么样?”我就把进藏的具体情况向他作了简要汇报。毛主席要我代向我们阿里的指战员问好。

晚会快要开始的时候,周总理对我说:“彭清云同志,你和你的战友都是硬汉子,你们为党和人民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阿里人民不会忘记你 们的!”

毛主席和周总理的话,对我们是莫大的鞭策和肯定。那时的情景和感受,我终生难以忘怀。

第五篇:马噶尔尼访华有感

马噶尔尼访华有感

读吗噶尔尼访华,再现那段屈辱历史背后的真实,让我感慨万千。

清帝国时期,历次外国使臣来朝拜,必行跪拜礼,只是因为清帝国在当时的实力很强盛,也可以说是处于经济和军事实力最鼎盛的时期。这一点毫无疑问。清帝国有实力去让其他国家臣服,甘心做清帝国的附属国,从而获得清朝的庇护和经济贸易上的更多优惠。但从马噶尔尼这次访华中可以看出,马噶尔尼所代表的日不落帝国并不臣服于清帝国,马噶尔尼他们要求行单膝礼和要求清帝国派出同他职位相当的官员对英国女王行同样的礼,从中可以看出,马噶尔尼是在维护他们的利益,追求同清帝国平等的地位。

虽然当时英国处于工业革命,进入工业文明,清帝国依然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还是农业文明;还有就是当时英国的战略目标是努力扩展世界市场,把工业产品销往全世界,以获得更多的原始积累,从而加快资本主义发展的步伐;而且当时英国也不具有用武力打开中国国门的实力。基于此,英国在当时才没冒然发动对中国的侵略,以打开中国市场,逼迫清政府开放沿海通商口岸。

马噶尔尼的这次访华任务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马噶尔尼访华失败,是一次中西方文明的冲突,是传统文明对外强烈排斥性。马噶尔尼不行跪拜礼破坏了清帝国文明的结构,但由于文明是不可以相互解释的,不能拿别的区域文明来解释这个文明。造成这种文明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国情制度存在很大的不同。在当时,这两种文明既不能相互解释,也不能相互包容。清帝国当时是高度集中的君主集权,又是大一统的政治局面,还是宗法家族的社会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等导致了清帝国政治上的故步自封。而政治上的故步自封必然导致对外的排斥性,它没有任何的向外进行交往的需要,对国外的事情也不了解,所以长期以来,清帝国盲目自大,不思进取,最终导致了一个帝国的陨落。

虽然马噶尔尼访华失败了,但他却在这次行程中看到了清帝国的弱点。他说,清帝国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它之所以在过去的一百五十年没有沉没,仅仅只是由于有幸运,有能力,又警觉的一般军官的支撑,清帝国强大的船舰,只是在于庞大的体积和外表,如果没有能干的人在甲板上指挥,那就没有纪律。马噶尔尼的这一番话,正是说中了清帝国的实情。马噶尔尼还说,只需几只战舰就可以控制住清帝国从广州湾到直隶湾的整个航海线。基于马噶尔尼所述,英国加强制定策略,认真筹备,积极准备用武力打开中国国门。而这一切清帝国从来都不知道,正当英帝国大步前进的时候,清帝国还在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当英国用大炮开始猛烈轰击清帝国领土时,清帝国还在昏昏欲睡;当英舰一路北上打到直隶时,清帝国才反应过来,但却以束手无策,清帝国的军队以前的威风已不复存在,大多数军队望风而逃,无任何抵抗能力,英军如入无人之地。这正正是如马噶尔尼的预言那样。英国人的眼里除了看到胜利,更多的是金银。清帝国如同一颗摇摇欲坠的陨石,光芒在逐渐消退。

马噶尔尼访华,清帝国强行要求行跪拜礼,不仅打破了他们的文明结构,而且还不尊重他国的文明和文化。在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中,应该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平等,这是最重要的;其次是相互尊重。这样,才能营造一个和谐的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才能使国与国之间的相互往来可持续发展,才能达到文明文化的相融,贸易往来频繁,国与国之间的经济繁荣;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摩擦,才能造福于全世界人民,推动世界文明历史的进程。

更应该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现在讨论历史,更多的是用现在的眼光去看待历史,评判历史。也许我们应该还原历史,在当时那个大环境下去探索它,才能得到我们想要的答案。从而才能真正读懂历史,才能从历史中得到经验教训。

姓名:叶桂根 班级:国贸5班 学号:10051060510

下载西藏阿里噶尔县基本情况word格式文档
下载西藏阿里噶尔县基本情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生态建筑论文 以西藏阿里小学为例

    生态建筑技术地域性应用研究 ——以西藏阿里苹果小学为例 【摘要】在我国海拔较高的高原地区,选用常规的建筑材料时间及其奢侈的行为,昂贵的运输成本会大大超出材料本身的价值......

    二万里单骑 甘南青海西藏阿里新疆日记[范文大全]

    二万里单骑 甘南青海西藏阿里新疆日记(1) 生命很短,想走的路很长。这里的行走不是炫耀式的自驾达多少省市,多少公里或者跟旅行团到达什么地方,也不是在多高海拔的山口留张到此一......

    少年阿里

    《Dream Maker》:马云和他永远的少年阿里,看哭了 不要放弃,你的梦想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事情! 电影大片《Dream Maker》主演:马云、 阿里巴巴!16年来首次曝光的阿里创业记录大片,......

    阿里工作制度

    阿里巴巴员工工作制度 公司员工工作内容及守则 一、 员工工作制度 1、 提前10分钟到岗,做好考勤制度和各项准备工作。 2、 每天每人做好当日值日工作。 3、 积极参加公司的每......

    阿里校友会

    浓情,聚也依依,散也依依。5月10日,是属于所有阿里巴巴人的“阿里日”。那一天,不仅仅是阿里巴巴员工的盛会,阿里巴巴还将自己的祝福送给了一起曾经战斗的阿里校友们,祝福他们在外......

    阿里汇报

    阿里工作汇报 张经理: 现根据阿里的实际情况,把阿里最近的工作情况向您汇报。 原计划在阿里的两个室内机房各新增一台OLT设备,经过对阿里审计局室内机房和阿里总工会机房【电信......

    阿里文化

    阿里巴巴从不认为自己是一间科技公司,他们一直认为自己是一家服务型的企业。在阿里巴巴的实时成交显示屏上,马云口中的电商生态系统一目了然。在电商交易平台之下,阿里巴巴还搭......

    阿里价值观

    客户第一共享共担,平凡人做非凡事 1分:积极融入团队,乐于接受同事的帮助,配合团队完成工作——基本 2分:决策前积极发表建设性意见,充分参与团队讨论;决策后,无论个人是否有异议,必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