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态建筑论文 以西藏阿里小学为例
生态建筑技术地域性应用研究
——以西藏阿里苹果小学为例
【摘要】在我国海拔较高的高原地区,选用常规的建筑材料时间及其奢侈的行为,昂贵的运输成本会大大超出材料本身的价值,如何通过地域性的生态技术,利用当地的传统材料、低成本低能耗的满足建筑试用功能已成为目前被广泛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在生态可持续理念的指导下,研究生态建筑的特点及设计策略,并以西藏阿里苹果小学为重点案例分析了其在材料、墙体、群落、单体、色彩和景观等方面的设计策略,讨论了所运用的建筑与自然生态协调的方法,通过简单方式赋予建筑地域特征和当代性的建造手段。并提出了生态建筑地域性应用的切实可行性,希望能推动生态建筑技术更快更好的付诸实践,建立更完整更成熟的生态建筑技术实际应用体系。
【关键词】生态建筑技术
地域性
传统材料
西藏小学
1、生态建筑介绍
1.1生态建筑定义
什么是生态?《现代汉语词典》将其定义为“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
什么是生态建筑?生态建筑,有时又被称作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20 世纪 60 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提出了生态建筑学的概念,即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认识建筑,将生态学的理论应用到建筑中去,生态建筑应具备节能的特征,充分考虑绿色能源的使用;其次应注重使用可再生和循环利用的材料,注重环境保护,尊重地域的环境和历史文化,与乡土结合,继承城市脉络。
我们可以暂且把生态建筑视为一个小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我们聚集一定数量的人口,然后通过对室内外环境的建筑设计和改造,添加一定的适用的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进而可以使这个小的生态系统能利用尽可能少的能源带给居住或者工作于其中的人以更舒适的生理和心理感受,同时尽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最好能利用所在地域的自然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以及生物能(如沼气等),从而减少对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1.2生态建筑特点
节约能源和利用可再生能源。
大量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利用太阳能、风能转化产生的电能等二次能源。结合不同区域的气候特点,利用自然采光、通风、遮阳等被动节能措施来达到节约能耗,并利用新材料所建造的外围护结构等达到防寒、防冻、保温、隔热的需求,为改善建筑物理环境采用多种节能技术措施,以此来提高室内外环境的舒适性。材料的循环再利用。
积极利用可再生和循环利用的资源和建筑材料。提倡使用本地的建筑材料,以减少运输费用。在建筑使用过程中,水资源的分类循环利用,如生活用水与生产用水分离,饮用水与非饮用水分管进户,雨水污水分流,水的二次利用等,废物分门分类处理以及建筑废弃物的充分利用,并处理和回用污水等。
保护环境,减少废弃物排放。
更多的关注室内外物理环境:自然通风、室内外空气质量、建筑隔声和遮阳等。1.3国内外生态建筑技术现状
发达国家如德国、日本、美国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开始了生态建筑的研究工作,太阳能等新能源利用、建筑节能及屋顶绿化等各种节能技术和设备已在建筑设计中广泛应用。1969 年英国麦克哈格的《设计结合自然》,是从整体上研究人及其环境相互关系的著作,提出了在城市设计中应用生态学的设计思路。作者提出以生态原理进行规划操作和分析的方法,对城市、乡村、植被、气候等问题均以生态原理加以研究,并指出正确利用的途径。1987 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把人们从单纯考虑环境保护引导到把环境保护与人类发展切实结合起来,改变传统的资源利用模式,走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
我国的生态建筑研究起步较晚,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在此背景下,1994年我国颁布了《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等文件,内容涉及人口、资源、环境、社会和资源等各个方面。1999年6月23日,国际建协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在北京召开,通过了《北京宪章》,并在分析和整合20世纪的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成就与问题以及各种新思路和新观点的基础上,展望了21世纪建筑学的发展方向。2001年《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作为第一部生态住宅评估标准出台,内容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主题。从小区环境规划设计、能源与环境、室内环境质量、小区水环境、材料与资源等五个方面对居住小区进行全面评价,并兼顾社会、环境效益和用户权益。2005年6月1日——2005年6月3日“二十世纪人居环境回顾”全球学术论坛提出了“人居环境”。
2.1生态建筑技术
生态建筑包含3个技术层次 低技术
传统民居在选址上以“负阴抱阳,背山面水”为最佳选择,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小气候。传统民居普遍采用的四合院建筑也较好地协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传统居民就地取材,应用自然材料的生态精神。西藏的石屋、内蒙古的帐篷等,它们均是就地取材,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高技术
高技术生态建筑则强调建筑与自然和人文环境的融合共生,利用先进的结构、设备、材料和工艺,结合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因地制宜地创造理想的人工建筑环境
德国法兰克福商业银行大楼常被人们称作是。世界上第一座生态摩天楼。
塞维利亚博览会英国馆建筑展现了白天/夜晚的不同建筑效果,运用太阳能帆板、水幕墙等高科技技术以支撑环保思想,成就了“有活力的生命有机体”理念。
适宜性技术
所谓适宜性技术生态建筑是针对地方气候条件,融合生态建筑创作原则,运用现代生态技术与传统节能技术相结合而创作的建筑。相比传统地域建筑被动地应对自然环境,适宜性技术生态建筑则是被动应对自然环境和主动维护生态环境相结合。
棚屋设计者针对不同风速和风向,通过调节百叶的开合和不同方向上百叶的配合来控制室内气流,从而卖现被动式自然通风,达到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的目的。
2、地域性生态建筑设计策略
生态建筑理论都强调了生态建筑设计中回应地域建筑材料的重要性。在做建筑设计前,建筑师就应该了解建筑项目当地的建筑材料状况,就地取材,找到适合所设计的建筑的当地建筑材料,并且将其作为建筑构思出发点的一部份,而不是漫无边际的纸上谈兵,在做出基本方案后很勉强地辅以地域建筑材料。运用地域建筑材料,不仅要体现在结构和装饰上,更要了解地域建筑材料的物理、化学、美学和文化性能,避免使用高蕴能量、破坏环境、产生废物以及带有放射性的建筑材料,争取重新利用旧的建筑材料和构件,同时积极探索传统地域材料的现代更新及创造性运用,扩大和推广传统地域建筑材料的应用范围,最后对地域建筑材料的运用还要考虑经济和文化的因素,满足人性的审美需求。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回应地域材料的建筑设计。
地域性生态建筑设计策略包括 1“就地取材”的生态建筑设计策略 2 传统地域建筑材料的现代更新运用策略 3 废旧材料的重复利用策略 4 回应地域经济的材料运用策略
回应地域文化的材料运用策略
2.1“就地取材”的生态建筑设计策略
建筑材料金字塔
新华字典中对“就地取材”的解释为:“在本地找需要的材料。比喻不依靠外力,充分发挥本单位的潜力”。生态建筑设计中的就地取材,不仅包括就近的天然建筑材料,也包括就近(通常以小于 500 公里为标准)生产的人工建筑材料,更包括就近回收利用的废弃材料,要针对每种地方材料的不同的特性,不同的优缺点,以合乎其性能、经济性和生态性的方式运用于不同的部位。“就地取材”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因为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地域性,因此也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就地取材”,“就地取材”的精髓和关键在于减少原材料在生产、加工和运输中的成本、能量消耗、污染物排放和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例如王晖设计的西藏阿里苹果小学,选址于海拔 5000 米的高原,如果选用非地域材料,所带来的高昂运输成本和环境污染会使建筑具有非生态的一面。因此,王晖选择了遍布高原的卵石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除了平整的水泥屋顶和正面的太阳能玻璃幕墙外,墙和地形都是由鹅卵石做成的混凝土砌块垒砌而成的,节省造价、方便施工的同时具有较好的生态性。
3、西藏阿里苹果小学案例研究
阿里一年中大多数时光都是—夏季短暂而冬季漫长。阿里苹果小学位于佛教胜地——海拔48com的冈仁波其峰脚下。这是由今典集团捐资的苹果教育垂金所启动的第一个新建项目。
最初的设计问题来自五个方面:
1、如何能让新建筑不去破坏这里的自然环境,2、如何能对建筑与自然生态的关系有所促进,3、如何能让孩子们有一个丰富的空间体验:呼,4、如何能将当代性引入到建筑中来,5、如何能最节省但又让建筑的存在较为久远。
1、材料
这几乎是一个以材料开始的设计,因为在这样的海拔高度,仅有一种当地材料——鹅卵石可以大量地使用。距此不远的普兰县。在中一印一尼三国交界处的民贸市场。所有的”建筑“都是用较大的卵石干垒而成,没有任何砌筑的痕迹。在西藏的很多的地方人们用石头垒起牲口的放养地,同时。也用石头垒起“玛尼堆“。石头在西藏随处可见。由于人们的使用方式。这种对不同石头的不同使用方式本身也就具有了文化特征。在进一步比较设计和建造的各种方法的经济性后我们大量地采用了自制鹅卵石砼砌块的这种材料。建筑的新建体量和原有的基地由于材料相同的关系。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像是一种生长。
2、墙体
鹅卵石的墙体顺着坡地与群落式散布的建筑一起将整个学校划分成一个个院落,纵向布置的墙体起起伏伏。有着山体的自然形态。墙体有着非常重要的物理作用——挡风。位于阿里腹地塔尔钦,年均大风天气为149天,山谷中的西风几乎是影响这里建筑设计最主要的因素之一。风和阳光在一年当中的每一天都相伴着出现。阳光是美妙的,特别在极为寒冷的冬天。如果没有风,即使在零下二三十度的气温条件下。当地的人们还是喜欢在室外。晒着太阳,这一组间距不等的墙体的初始功能就是来源于此。在没有风的院落里阳光里的紫外线产生的热效应让这里的人们享受替室外的快乐。
墙体的不规则形态和间距来源于对西藏当地的建筑研究。藏式小院的墙体高度和距离就是在解决风和安全的前题而形成的。藏式小院的规模不同。但房子的面宽、院子的大小和院墙的高度却有着一定的关系。院子越大院墙也相对越高以起到挡风的作用。周边地区的院子宽度一般在9m到16m之间,我们选用了这些高地建筑的研究成果更为自由的布里方式。同时采用使得这些室外空间的时间感觉产生变化。像手风琴一样的墙体可以向两侧增减也为以后的发展留有改变的可能。3群落
墙体最后以一种不规则的。由鹅卵石堆成的地形隐没在基地当中。更重要的是这些墙体在完成了对风的阻挡的同时。形成视觉导向。将人们的视线引向神山。神山冈仁波齐峰是藏传佛教的宇宙中心。是这里的独特景观。
建筑的布里随著大致三层高度不同的基地。采取了一种群落的方式。群落的布置方式源自我们对周边的100km左右的几个村镇的建筑群体空间研究。尤其是帕羊镇。由建筑形成的多种不同的室外空间。相互间通过道路或更小的院落连结,由空间形成的时间感受十分丰富。此外,群落的布置方式可以在施工操作阶段采取分片同时施工的方法。能够有效地缩短工期,在塔尔钦。每年的可施工时间共有二个半月。建筑群落和成组出现的墙体形成更为丰富的院落关系,这些20多个形态相近,但又各不相同的院子为孩子们的居住和学习生活增添乐趣。由于台地之间的高差形成建筑之间的南北向间距变化。所以建筑也分为三层,标高布里。这样。就像观影厅的座位从后排的建筑南望,可以越过前面建筑看到绵延的雪山美景
4单体
所有单体建筑都是朝南的,这样就可以在完全没有电能的条件下。更为充分地利用太阳作为能源。南面的整个墙体都用双层钢框玻璃窗加上对土太阳能的改良而形成透光、通风、采暖等综合功能。土太阳能实际上是一种传统的黑色瓦楞铁,放在朝南的双层大玻璃窗之间,白天的阳光将铁晒热后。打开朝向室内的窗户热空气完全可以满足取暖要求。太热了就把两层窗都打开。形成对流。这就像藏袍的设计,只有一半袖子方便随冷热调节。对风能的利用也是我们的设计的内容之一,将风能转化为可资利用的电能是对绿色能源的利用。但是简单风车形设备将会破坏这里的自然景观。所以我们设计了“风洞“式发动机的设备用房,体量很小,而且同样的建筑形态。
建筑结构设计的要求和最后的结果,是最可能的条件下用最经济的方法完成的。所有的建筑都采用了单层的设计,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结构的设计和施工难度,同时。对于需要现场制作的鹅卵石砼砌块而言,也有效地降低其强度要求,从而达到减少水泥用量的目的,提高建筑的经济性指标。因为考虑抗双和耐久性,钢筋砼结构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同时砼的主材料之一鹅卵石得到了大量的使用。而水泥和钢筋的运输由于对结构设计的要求而使其运量减到了最少。
5、色彩 建筑的檐口部位使用了阿里藏区人们最为喜欢的象征雪山和白云的白色,而其它的十多种颜色,我们从传统西藏建筑中选出,由学校的师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而自主决定颜色的使用。我们希望通过使用颜色选择的方法将当地人们对建筑的某些理想带到他们自己使用的建筑中来。这样建筑也就比较自然地带有了地域的特征,以及当代性。
6、景观
最后。我们再回到材料,鹅卵石堆起的折线形地形成为了一种多功能的景观装置,可以是运动场的看台。可以是孩子们室外躺卧,读书的地方。也可以是师生升旗的地方。
阿里这个地方的天气是多变的一片云飘过来。就可能下起小雨。但雨后的景色却很不同。
阿里苹果小学雨后也有变化。因为表面灰色的鹅卵石在雨后却变成了彩色。
7、整体评价
建筑布局舒展而紧凑,但有意思的是,布局的灵感与高原无关,而来源于运河与船只,一次威尼斯之行让王晖目睹了堵船,当时他正好站在桥上,看到很多船只间距适度却又动弹不得的情景,由此他想到了正在设计的阿里苹果小学,于是便将其移植在了苹果小学的平面布局之中,高原盛行狂风,因此防风是建筑不可忽略的功能,王晖巧妙地把挡风体与自然地形结合,同时将神山的天然景色引入学校的每一个院落中。
对于很多人而言西藏是最神秘而遥远的世界屋脊,而阿里地区无疑是这屋脊上最荒凉的地方,在这里生命变的格外单纯、真实。王晖的实践是成功的,无论是从无偿设计的立场还是设计过程中的因地制宜的种种作法,都体现出来设计者纯然的创作状态。
4、总结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由于经济基础的提高,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及生态建筑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生态技术应用于新建筑和旧建筑的改造。生态建筑技术的应用、生态建筑的建设,极大的降低了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的能源损耗,提高了人体在建筑中的舒适度,并将建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生态建筑技术的地域性的应用,可以真正的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国内国外已经建成的生态建筑以及尚未建成的生态建筑,可以为以后生态建筑技术应用于实际建筑中提供充分的实践经验与教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地域性生态建筑技术必将更广泛的应用于实际建筑,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态建筑必将越来越多。
【参考文献】
[1] 李海英,白玉星等编著.生态建筑节能技术及案例分析[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3)[2] 林宁.地域性生态建筑技术策略研究——川东地区生态技术应用[D].南京:东南大学,2007 [3] 周曦,李湛东著.生态设计新论——对生态设计的反思和再认识.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3.22~92 [4] 涂逢祥, 建筑节能技术,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1996, p69-73 [5] 李湘洲.生土建筑的今天和明天[J].小城镇建设,1992(6)
[6] 黄 磊.回应地域自然环境的生态建筑设计策略初探.重庆大学 2010.[7] 王晖.西藏阿里苹果小学[B].时代建筑2006 [8] 支文军;朱金良;;中国新乡土建筑的当代策略[J];新建筑;2006年06期 [9] 姚侃;传统建筑材料在现代建筑创作中的运用[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第二篇:生态文明建设的论文(以武汉为例)
生态文明建设之我见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五位一体。这在以前提出的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基础上又加入了生态建设。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他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二是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四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十八大的成功召开以及中国梦的顺利推行,说明当今的中国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就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走可持续发展路线,不能再以牺牲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要谨慎使用粗放型的经济增长发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但发展中所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突出,生态退化、环境污染加重,反过来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人与自然不能和谐相处,最后受害的还是人类。根据长江日报通讯报道,2013年1月12日,雾霾锁武汉,城区许多地方全天都是灰蒙蒙的。在环保部公布的报告中,武汉空气污染指数排位全国第10。12日上午9时许,汉口江滩能见度不足10米。浓浓的大雾加剧了霾的浓度。环境监测报告,武汉已连续3天空气污染程度达到最高等级的严重污染。从4日起,受持续多云少风无雨天气的影响,武汉空气污染指数持续走高,从52飙升至359。其中,10日污染指数为359,11日为326,均属于严重污染等级,在空气质量新国标中位列污染最重级别。12日20时,武汉9个空气质量监测点中,吴家山污染指数为431(最近24小时污染指数)、汉口花桥
423、青山钢花388、汉口江滩341、汉阳月湖359、武昌紫阳站
326、东湖梨园278、东湖高新264、沌口新区251。最低的污染指数都超过重度污染。而首要污染物则全部是PM2.5。
雾霾天气形成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大气空气气压低,空气不流动时主要因素。由于空气的不流动,使空气中的微小颗粒聚集,漂浮在空气中。
2.地面灰尘大,空气湿度低,地面的人和车流使灰尘搅动起来。
3.汽车尾气是主要的污染物排放,近年来城市的汽车越来越多,排放的汽车尾气是雾霾的一个因素。4.工厂制造出的二次污染。
5.冬季取暖排放的CO2等污染物。
我们可以看到。形成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还是空气受到污染导致自然环境的失衡。这些被污染的气体进入人体后不易排出,停留在肺泡,会造成危害。长期吸入易致鼻炎、支气管炎等症。气溶胶颗粒凝聚后悬浮在空中,还会造成人视程障碍,甚至引发交通事故。这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都有重大影响。十八大报告中增加了生态建设这一内容,就说明了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为了使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加健康,为了我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早日建成,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首先,从国家角度,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国家要起到领头羊的作用,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相关制度和宏观调配政策必不可少。
第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使得五种建设相得益彰、共同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可以把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新型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坚持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二,制定并实行资源环境保护制度,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督体系,用严格的制度从上至下地规范人们的行为。从上到下严格遵守相关法纪,明确目标和责任,同时严惩破坏生态环境的不法分子。
第三,积极做好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工作,提高全民的生态意识。马克思曾说过;“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如果每一个公民都能有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都能在日常生活中节能减排、保护自然,那么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中国梦的实现指日可待。
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除了会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也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所以,除了国家的政策和号召,我们还应该从自身做起,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第一,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国家的政策方针,增强自身的道德文化素质。现代化的社会,电视网络都报道了很多商家使用地沟油,过期肉等产品,我们常常听到人们评价那些商家没有道德,没良心。这些不良行为不仅触犯了法律,更危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如果每个人都有高素质和公德心,那么这样的事情也不会层出不穷了。我们的社会也会多一些信任,多一些和谐。
第二,我们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和自然和谐相处。我们要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不管是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还是日常生活中,我们都要有生态意识地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我们应该从小事做起,比如说尽量不要使用一次性碗筷和塑料袋。
在我国面临着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之际,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就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作保证。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更有义务去为生态平衡呐喊,响应党的号召,贯彻落实十八大的精神,增强生态文明的意识,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三篇:生态建筑小论文
附加小论文:《生态建筑与经济学的关系》
引语:
我是学国贸专业的,算是比较典型的经济学专业。学习了一学期的《生态建筑》之后,心里多多少少也有点想法,觉得这门选修课除了与地理知识、物理知识、生态环境知识相关之外,也与经济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觉得自己认识尚浅,写不出深刻的长篇大论,只在此简单地写下一点浅薄的认识,还望老师耐心过目。关键词:生态化 建筑业 生态建筑策略
生态危机本质上是由于人类的经济活动方式、内容、规模和价值取向与自然环境和资源的冲突造成的。生态化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改造人类的经济活动方式和价值取向,使其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因此人类的生态建筑实践从这一层意义上讲是人类的一种经济策略。
建筑产业是许多国家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房地产业的冷暖是经济变化的晴雨表,同时建筑能耗占人类能源消费的50%以上,其所占有的土地、消耗的资源、使用的材料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正如1999年10月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在其研究人类居住环境的调查报告《为人类和地球彻底改造城市》中所指出的:城市虽仅占地表面积的2%,但排出的碳占总排放量的70%,工业生产中木材消耗占全球消耗量的76%,自来水消耗占全球消耗量的60%。所以他们主张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均必须将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放在长期发展的战略地位,其发展方向只能选择生态化的道路。
在生态建筑实践中,著名的3R原则,即Reuse(再利用、重复使用)、Reduce(减少消耗和污染)、Recycle(循环使用),更多情况下可理解成经济原则。与此相同的是美国富勒学派提出的“少费多用”原则,这种思想的前提同普通系统论中的整体协同思想是一致的,即整体表现大于部分之和,并认为整体性原则是自然界各种物质的构成原则。按此原则设计的建筑自然有很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现代仿生学,不但给人类提供了许多灵感与妙想,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样,具有生态价值的仿生建筑的经济效益、特别是长期效益亦十分巨大,如日本建筑师提出的“新陈代谢”城市设想,通过对生命周期和循环的分析,探求一种将不断更新变化的设备部分和能够长期使用的巨大结构体分开的设计方法,其经济效益是不言而喻的。
建筑行为作为一种经济活动,人类本来可以选择多种道路,但在目前面临的环境现状下,作为一种经济策略,人类只能走生态建筑之路,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这样,生态建筑就与经济发展密切联系,生态建筑发展的良好前景必定会在社会上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第四篇:华兹华斯生态自然观———以《咏水仙》为例
华兹华斯生态自然观
———以《咏水仙》为例
今天我们主要是通过华兹华斯的诗歌代表作《咏水仙》来探究华兹华斯的生态自然观,先请大家欣赏这首优美的自然颂歌《咏水仙》!
(放诗歌朗诵,ppt上中英文双语分左右两栏展示)
全诗从总体上看,诗人以自上而下的视觉,以动静结合的笔法,描绘了水仙之美,给我们展现了一幅以青山碧湖为背景,以金色水仙为主体,对比强烈、动静结合的山水画。诗人在自然景物影响之下产生的强烈的感情激流是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呈现出来的。
诗人借诗歌所表达的正是他自己作为一个实实在在的个体的真实的思想、感情、经历、认识等。所以,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把这里的“我”看作诗人华兹华斯本人。这是“主人公”类型的第一人称叙述方式。此时的诗人、诗中的叙述者、诗中的“主人公”和诗外的读者四位一体,进入诗的状态,感受诗的韵致。
下面我们就从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华兹华斯通过《咏水仙》向我们传达的内心深处对自然神力的悸动和震撼。
1、对自然的崇拜和赞美
诗作的开篇诗人就以孤云设喻,勾勒了一幅随风嬉舞的水仙的动人风景,当大片的水仙花突然出现在他的视野之中,诗人的欢喜之情溢于言表。“遍染出满地金黄”,初春之时,万物复苏,这充满了活力的蓬勃绽放的水仙无疑就成了孤傲的诗人自由纯粹的灵魂和精神的象征。
华兹华斯在第二与第三节中,采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创造了一个鲜明的意象水仙。我们随着诗人的视野看到了“金色的水仙”,“
摇曳的花枝随风飘荡”,看到它们“不绝如缕似银河的星斗,隐约闪烁出一片光芒” “颔首嬉戏,浪舞轻妆”,看到它们同粼粼的波光一同起舞。所有的这一切显得那么的生机盎然,怎能不叫我们随同诗人一起“满心欢喜”!
第四节描写了诗人在这自然美景的影响下,激情澎湃而出。曾经为诗人排遣寂寞的水仙花,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在他的记忆中越飘越远,而总是与他相随,总能在他落寞时让他快乐。
可以说,全诗滥觞于一种对于纯洁优美的自然的歌颂和崇拜,华兹华斯毫不吝啬对于水仙的赞美之词,他的笔下绽放出一片随灵魂而飘动的自然。
与同时代德尔任何作家相比,华兹华斯是更乐于写大自然的,他写的这方面的诗,既是他诗歌中最有造诣的部分,在英国的同类诗歌中也是获得最高成就的,他一生中的绝大部分都是在他出生地所在的湖区度过的,他的诗歌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直观的描绘那里的自然风貌。无怪乎艺术评论家罗斯金称他为那个时代英国诗坛上的“风景画家”。正如他自己比喻的,华兹华斯像一架风一吹就会响起和谐乐音的竖琴,对周围的世界感觉极为灵敏,自然界中的千姿百态都逃不过他的身影,而他的观察力又颇不寻常,它不仅能从最平凡的事务中清楚地看到美,而且往往能透过表面,找出事物的内在含义。然后,在真实而准确的把这种美描绘出来的同时,又使之带有不寻常的色彩。
让我们通过几首同主题的诗歌来深入了解华兹华斯的风格—— 《致蝴蝶》:
我整整半个钟头看着你, 你在那朵黄花上歇息,小小的蝶儿,我真的不知你 是在安睡还是把花蜜吮吸? 纹丝不动,即便冰封的海洋 亦不过如此凝然静止!尔后轻风吹来 唤起欢乐的期待,你又出没在绿色的树海。
《致杜鹃》:
杜鹃哪!你这受祝福的鸟!
你使世界起了变化,她像是成了缥缈的仙岛,成了配得上你的家。
《致雏菊》:
你漫游在广阔的世界里,没有骄气和犹疑妨碍你,不管是否有谁向你致意,总是那么乐意和高兴,驯服的听从机遇的吩咐,尽管受过各种各样的苦,你把自己使徒般的任务,在安宁平静中完成。
可见,不管是舞步欢畅的水仙、纹丝不动的蝴蝶、备受祝福的杜鹃还是顺从平静的雏菊,诗人都毫无保留、热情洋溢地流露出心底对这一切强烈的赞美之意,如此自然而然,如此浑然天成···
2、自然对心灵的救赎和对精神的慰藉
诗人开始以孤独流云自比,既点明了他高傲的性格,又暗示了他一片忧郁孤寂的心情。可当一簇簇水仙进入诗人的眼帘,整个诗作就洋溢着欢欣,激动的情绪,和最开始诗作的情绪完全不同;因为,孤傲的诗人发现了一大片金色的自由自在生长的水仙,它们欢快地遍地开放。以水仙为代表的为诗人所崇尚的不被现代工业文明浸染的质朴自然之美被诗人神奇的笔描写得淋漓尽致。在诗人看来,这种自然之美可以丰富人的情感、净化人的思想,构筑人类灵魂的激情,可以一扫都市生活的喧嚣浮华、世故无情。于是,在大自然中,诗人的心灵得到了救赎、精神找寻到了慰藉。“多少次,每当我卧榻独处,无端的思绪里慵倦迷茫,这景象便会如返照的回光,送轻温抚慰我寂寞的心房。我的灵魂于是又注满了,伴水仙同乐舞步飞扬。”这最后一节诗表明这种自然的力量在长时间内都不会消退,成为诗人心中永恒的安慰。
华兹华斯自然观概括为一句话:自然是神性、理性和人性的结合,这也是他诗学理论的基础。
在华兹华斯那里,自然主要是指“与城市相对的乡村,在城市生活中,人们忘记了他们生活所依赖的土地,他们已经不再真正认识它,他们记得田地和森林的一般外貌,但不记得自然生活的细节,不记得那些微笑的、清醒的、光荣的和可怕的景象的不同变化”。城市的生活与现代的文明已使人丧失了对自然的敏感,以至于大多数人说不出各种森林里的树木和牧场上的花卉的名称,不知道云彩疾急飘过,薄雾从山上升起,牛群羊群的动作对天气变化预示着什么。华兹华斯却依然珍藏着一颗感应自然的灵敏之心,并在孤独的生活境遇中养成了与大自然交流的习惯,自然成了滋养他心灵成长的温床,自然也是他精神与情感的寄托与归宿。他对自然的无限崇拜之情,达到了宗教化的程度,因而有人称他的这种感情为“宗教化的自然之爱”(religious love of nature)。而在这背后,寄寓着华兹华斯对纯真人性的沉思与追寻。
在华兹华斯的自然观中,自然是神性、理性和人性的结合;儿童是成人(人类)重返自然的中介;自然是拯救人类社会的良药。人在幼年时期对自然感受比较敏感,是世界上欢乐和美的集中体现,因为婴儿直接来自创造了大自然的造物主,带有对生前那个世界的回忆。按照他的说法,人在童年时与自然界、造物主之间所具有的这种亲密关系,员应贯穿于人的一生,使人的整个一生崇高而又幸福,然而社会生活和反自然的城市生活却在剥夺和扭曲人的天性,因此只有返回自然,去过简朴的生活,才能使人免除各种不幸。不仅如此,它还感到人在童年时的天然本能和欢乐是人间正正的幸福,而一切人为的欢乐很快就会使人厌倦。
华兹华斯显然不接纳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认为这种所谓的文明使人迷失了自我,他认为“城市生活及其烦嚣已经使人忘却自然,人也已经因此受到惩罚;无尽无休的社会交往消磨了人的精力和才能,损害了人心感受淳朴印象的灵敏性”。他在与柯勒律治合著的《抒情歌谣集》的序言中,明确表示了他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厌恶,认为只有远离工业文明的乡村才是纯洁和富有诗意的,他说,乡村人“交际的范围狭小而又没有变化,很少受到上流社会虚荣心的影响,他们表达感情和看法单纯而不矫揉造作”。所以,这些乡村人就是处于自然状态的人,因而是人性不被异化的人。因此,诗歌应当描写那些处于自然状态的“事件”与“情节”,“诗的主要目的”,是表达“单纯状态之下”的人的“基本情感”。华兹华斯高度肯定远离城市喧嚣的乡间生活与自然风光,并将其作为诗歌描写的主要对象。他的诗歌大量描写田园生活和抒发对自然风光赞美之情,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以此与工业文明形成对照甚至对抗,更深一层的是借此寻找并讴歌“单纯状态之下”的人的“基本情感”,也即未被异化状态的纯净的人性。华兹华斯可以说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卢梭主义”者。
华兹华斯总是怀揣着一颗纯真的童心,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沉思、静听,等待着捕捉纯然的人性之美。他的代表作《致布谷鸟》传达出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而独特的感受,给人们描摹了人与自然亲和交融的似真如梦的佳境:阳春三月,山谷幽幽,绿枝掩映,芳草蒌蒌,布谷鸟的叫声隐隐地从绿树丛中飘然而至,悠悠回荡在融融的阳光下寂静的山涧。诗人没去描写那有形的布谷鸟,而是沉醉于如梦的幻景去追寻飘忽不定的鸟鸣。正是这无形的和灵化了的鸟鸣,给人们编织了一个“如梦年华的童话”,让人回忆起金色的童年岁月。华兹华斯希望人永远保留着童年的天性。他尊崇儿童,显然与尊崇自然相通,而尊崇自然又与尊崇天然纯真的人性相通。按基督教的说法,人类原本生活在伊甸园中,那时,园中的一切都未受文明的熏染,生活于其中的人也就像儿童一样保存着天然本性。亚当和夏娃偷食禁果意味着文明人类的开端和人性的“堕落”,所以,上帝把人类的祖先赶出了伊甸园,伊甸园永远成了人类可望而不可归的家园。伊甸园是与人类文明相对的自然状态,或者说是人类追寻的自然人性的理想国。华兹华斯认为:“人在出生之前就有灵魂存在,而且是天国中领受上帝的圣恩,对于人来说,那是一种至圣完美的‘前存在’,那里才是人类永恒的家园。”既然只有上帝所在的世界才是至圣完美的“自然”的世界,那么,刚刚接受上帝的圣恩来到人间,纯然的天性尚未被成年人类的文明所改变,因而,在追寻人的自然天性的意义上,儿童无疑更贴近于上帝,更贴近于自然,儿童便是自然的对等物,天然人性的象征。无怪乎,在他的诗歌中,如此频繁地出现了儿童的形象以及对儿童的讴歌。《致布谷鸟》通过鸟的啼鸣勾起人们对金色童年的回忆,人们在心府悠悠再现往昔金色的岁月的同时,顿然也如处身于如梦的幻境,心灵得以净化,情感之泉怦然开启,汩汩而出的是天然人性之清流,在超然俗世、人性回归的意义上,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诗人描绘的如梦的幻景,不只是“如梦年华的童话”,而且是上帝之神光普照的伊甸园。在此,人性自然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然而,这毕竟是一个“伊甸园式”的家园,是可望而不可归的,因而,诗的字里行间又透出了一缕缕淡淡的哀怨与忧伤。那是来自诗人沉积于心腑的关于文明与现实之思的无奈,那里透出了追寻自然人性的艰辛。然而,“金色的岁月”毕竟伴随那份清澈的情感珍藏在心府,那是“一种爱,一种希望,永不可见,但仍被追求”。天然人性的伊甸园显然永不可及,但它永远是人们尊崇与追求的精神家园。
这里,我们也通过华兹华斯的另外两首诗印证其生态自然观—— 《序曲》:
呵,轻风带来了祝福 它轻轻拂着我的脸,像是特意从绿野的蓝天,给我送来了喜悦。
何用问它来意!
这风来得及时,令我十分感激。
我刚逃出了,曾经长期困居的庞大城市,把抑郁换成了今天的自由,自由的像小鸟,到处为家。
什么房舍将我接待?
什么溪谷将我收容?
在什么树下成家?
什么清澈的溪流将低吟,用它的潺潺给我催眠?
整个大地在等着我。<夜思> 在赞美月亮的同时说:
我们任性的人类却大不相同,万千的人虽很幸运,很富有,心中却不快,脚步很沉重,慢慢走自己的路,这些不知感恩的人,整年里,脸上都没有笑意。
回到《咏水仙》,我们就不难知道,诗中通过对水仙花“随风嬉舞,随**荡”,“像群星在闪烁一片晶莹”以及“粼粼湖波也在近旁欢跳”等大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示了一幅大自然恬淡快乐的画面。以水仙花为代表的大自然的欢快、美好、淡泊和充实,恰恰是丑恶社会所不具有的,从而暗喻了他对城市文明说带来的丑恶现实的否定。其次,诗作也展示了诗人在大自然中寻找理想,寻找安慰,寻找人性最后归宿的情怀。
3、天人合一的不懈追求
初春之时,万物复苏,水仙花象征了诗人生命的复苏。只有融合到自然环境中,诗人那被现代工业社会压抑的人性和生命才能复苏。华兹华斯接连使用对个意象:湖畔,树下,银河,星星,海湾。这些意象就像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和前面出现的诗人,山谷和浮云共同构成了一幅天人合一的美好画卷,有像一章交响乐,既优美和谐,又仿佛无穷无尽没有休止符。
诗篇从一开始就带有极其强烈的个人意识,开篇就说“我宛若孤飞的流云,闲飘过峡谷山岗”。诗人是孤独的,在孤独中求索的诗人其实渴望有人相伴与人交流。他想和旅伴一起分享他旅途中的种种感受和发现。水仙花被世人赋予了深刻的内涵,它们既象征了诗人和自然融为一体后获得的新生命,又被人性化,象征了诗人在城市中苦苦寻觅不到转而在自然中所找到的“自然人”旅伴。与自然人的交流让他欣喜若狂,让他忘记作为一个孤独者的寂寞。诗人在脑海中一遍遍的重温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与水仙花对话交流的快乐。诗情画意真正进入了他的生命。虽然现实中人类的精神状态令她忧心忡忡,他是他作为个体的精神却达到了这种诗意栖居的状态。在这种理想的精神状态中,他也看到了人类和自然消除对立,人与人之间冲破隔阂的希望。所以他的心中各有重新充满了欢乐。
正如华兹华斯自己所说的那样,一切好的诗歌都是强烈情感的流露。诗人在诗中与大自然交流、对话、沟通,与自然和谐相处,感到无比的欣喜,天赋受到灵感的启迪,进入与自然相互交融的忘我境界。“我只是凝望,凝望,却未曾想到,这美景将于我价值无双!—— ”诗人在此用破折号把我们的注意引向最后一节,得出财宝价值的真正含义,当诗人一个人心中茫然或默默沉思时,水仙在脑海中闪现时所带来的极大的幸福,孤独中永远的福祉,这里与第一节遥相呼应——我 已不必 像云一样孤独和漫游 而是伴水仙同乐共舞,这就是自然带来的极乐世界。
诗句字里行间不仅饱含了诗人对自然的深深赞美和眷顾之情,更重要的事传神的表达了“我”的感受,“我”与在自然的关系。诗人飘转在自然之中,并不是对自然的征服,而是自然对他的承托和包容。自然不在人之外,人更不是自然的主宰,人的生存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就是天人合一。
华兹华斯的诗作,着力表现人与大自然在情感上的共鸣,既注意自然的可感性而着意捕捉细节,又注意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挖掘出情感变化;既有宁静的沉思,又有丰富的想象力。诗作淳朴自然,风格清新,开创了英国乃至欧洲浪漫主义诗风。在水仙花这样的自然景物中,华兹华斯认为它们有着与他一样相近的精神和个性,个自然界都充满了不朽的宇宙精神。它与人真正的生活、真正的人生本质相通。“既有这快活的旅伴相依,诗人们怎能不心花怒放”的诗句,就深刻地体现了人的情感与大自然的精神之间的互动关系:谁的精神与自然的精神达成一致与和谐,谁就会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欢乐。诗人向人们发出了回到自然中去并与大自然精神沟通的呼唤。
以上三个观点是我们在阅读华兹华斯的诗歌时发现的他的写作主题,大家不禁要问,《咏水仙》是怎样把这三个主题统一起来的呢?
《咏水仙》整首诗洋溢着一种巨大的生命激情和愉悦之感,我们都能感受到诗人当时心灵的激荡。突然闯入视线的奇异的自然美景拯救了诗人苦闷抑郁的情绪,激发出诗人对美好生命的无限渴求,诗人被激发出的精神力量与这种伟大的自然景象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在自然完成对精神救赎的同时诗人完成了天人的融合,这样的美妙感受在今后的时间里也持续影响着诗人,所以诗人涌起对自然的无限赞美和崇拜,深深陶醉于这种自然之美中。
第五篇:大学校园环境分析论文——以同济为例
大学校园环境艺术设计理念思考
——以同济大学校园环境艺术设计调研为例 1.调研案例思考分析
1.1 调研思考一:同济世纪樱花大道
(图1)樱花所在位置(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图2、3)樱花盛开时观赏者人流如潮
1时间(when):2011.04.30 ○2地点(where):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 ○3调研对象(who):樱花大道 ○4目的(why):提高环境品质 ○5做了什么(what)及场景分析: ○樱花性喜阳光,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对土壤的要求不严,以深厚肥沃的砂质土壤生长最好,根系浅,对烟尘、有害气体及海潮风的抵抗力均较弱。不耐盐碱土。根系较浅,忌积水低洼地。有一定的耐寒和耐旱力,但对烟及风抗力弱。樱花花朵极其美丽,盛开时节,满树烂漫,如云似霞,是早春开花的著名观赏花木。
同济的樱花是当初为发展中日友好关系日本友人送的,位于同济的四平路校区北二门入口处,尽管樱花大道并不在同济大学最重要的中轴线上,但或许纪念性意义的缺席反而为它提供了成为日常的场所的可能。在夕阳下穿越世纪樱花大道被我认为是最美好的时光。不容易察觉的是,在这里看天空,还有逆光 的樱花树枝干作画框。每年到了毕业季,在樱花大道总像是有点大赶集,一堆一堆的人拿着各种各样的专业相机对着一棵棵樱花树开始猛拍,记录这四年的大学美好时光,人山人海,总是人比花多,这里的樱花大概不仅仅是赏花的功能,它更是学生们对于他们生活过的校园的情感的寄托,尤其在这离别的时刻,这大概就是这个环境的意义所在。我觉得同济的童鞋们会不会很无奈,在他们赶着去教室上课的路上被一堆一堆的路上所挡路==。不过,今年我去的时候樱花已经落了,但仍有毕业生在那里合影留念,可这条樱花道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花。
“樱花随雨飘零,落英缤纷,总让人为一夜花开而欣喜,为一夜花落而心碎...”可不是,樱花花开时绚丽缤纷,浪漫无比,但花期短暂,一朵樱花从开放到凋谢约7天,整棵樱树从开花到全谢约16天,所以通常樱花都是一边花开一边花落,樱花凋零时节,一阵风吹来满树的樱花便纷纷飘落,如花瓣雨,美不胜收,让人不由感叹花开花败的无奈、生命的凄美和短暂。
高校校园环境设计归根结底就是在设计中做到“以人为本”,满足校园人的各种需求,人们已不仅仅满足与物质条件方面的提高,也开始重视精神需求。清新的空气,宜人的绿化、贴切的设施等许多审美因素结合在一起,可以让人们在其中充满舒适感以及归属感。这样的环境重要性在于,它能潜移默化地更新学生的观念,改善他们的素质。情感设计是通过特定的物质环境载体,满足人们丰富的内心体验的一种设计方式。它协调了人的情感行为与场所精神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具体的空间环境中得以具体的体现,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陶冶情操和形成完美人格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济的樱花大道设计的恰到好处,希望以后在其它一些大学校园里也可以常见到类似的设计。
1.2调研思考二:园林景观植入校园
(图4)同济园林景观点
(图5)凉亭
1时间(when):2011.04.30 ○2地点(where):校园内园林景观(位于建筑系西北侧)○3调研对象(who):园林 ○4目的(why):塑造人文环境、传承文化 ○5做了什么(what)及场景分析: ○著名设计师路易斯.康的学校建筑理念就认为,“学校是两个人坐在大树下面 交流思想”,大学里的草坪、树林、林荫道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灵感。应 该说,教育空间不只是在特定的教室中,而是在精彩的校园景观中。这句话对大学校园设计也是适用的。
中国古典园林的园景上主要是模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达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所以,园林中除大量的建筑物外,还要凿池开山,栽花种树,用人工仿照自然山水风景,或利用古代山水画为蓝本,参以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如诗如画的景。所以,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山池、园艺、绘画、雕刻以至诗文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园林的面积一般都比较小。要在一个不大的范围内再现自然山水之美,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是突破空间的局限,使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无限丰富的园景。在这方面,中国古典园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所在。
在上海坐地铁的话在国权路站下车,步行大约15分钟就到了(从同济北侧的校门进入),同济的园林景观位于四平路校区的北端,毗邻国康路,在建筑学院的西北侧。拿着相机穿梭在教学楼林立的校园里,当眼前突然闯入一片绿树掩映的河流与凉亭时,那种感觉似乎是到了桃花源,远离了繁重的课业与各种杂事,同济的园林点不单单是园林,设计者还嵌入了三叶草咖啡屋,用统一的色调建造的,在这个环境里一点也不显的突兀(就是咖啡屋里的饮品价格高了点==),走在蜿蜒的小桥上面,终于和水面有了近距离接触,仿佛更有一种置身于自然中的悠然情怀。建议,在高建筑密度的校园里园林景观是很可贵的,如果距离嘈杂的学生活动室以及运动场则破坏了这种静谧,希望规划者在做类似的规划时可以考虑这些细节。
大学是文化的传播原点,在某种意义上,校园的景观规划设计也体现着学校的精神风貌。中国的一些大学可能没有像同济这样的经济条件造这样的园,但我们可以仿这样的园林,用现代的手法营造僻静的环境园,目的都只有一个,为师生们提供一个良好的修身养性的场所,以便用饱满的状态更好地投入繁忙的工作学习当中。
1.3调研思考三:校园建筑披绿衣
(图6)红楼透视图
(图7)红楼外墙的爬山虎
(图8)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平面图
1时间(when):2011.04.30 ○2地点(where):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生楼 ○3调研对象(who):爬山虎 ○4目的(why):防室内过热 ○5做了什么(what)及场景分析: ○上海位于北纬31度14分,东经121度29分。地处长江三角洲前沿,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中春秋季不是很分明,夏季和冬季感觉上比较长,冬天的冷不同于北方,属于湿冷风比较有穿透力。不经常下雪,降雪量一般也不大(去年那次是我所见到的历史之最了),以冰霜为主。夏天的热主要体现在黄梅雨季的闷热,气压比较低,呼吸不畅快;和大伏天的炎热,气温高,风力小,阳光强烈。午后、傍晚多短时强雷阵雨也是一大特点。2008年平均气温17.5℃,日照1534.7小时,降水量1512.8毫米。全年70%左右的雨量集中在5至9月的汛期。总体来说,四季以晴天居多。
根据资料介绍,爬山虎的茎叶密集,覆盖在房屋墙面上,不仅可以遮挡强烈的阳光,而且由于叶片与墙面之间的空气流动,还可以降低室内温度。它作为屏障,既能吸收环境中的噪音,又能吸附飞扬的尘土。爬山虎的卷须式吸盘还能吸去墙上的水分,有助于使潮湿的房屋变得干燥;而干燥的季节,又可以增加湿度。爬山虎是垂直绿化的优选植物。垂直绿化又称攀缘绿化,是利用攀缘植物向建筑物或棚架攀附生长的一种绿化方式。爬山虎是最常用也是最理想的攀缘植物,它依靠吸盘沿着墙壁往上爬。种植的时间长了,密集的绿叶覆盖了建筑物的外墙,就像穿上了绿装。春天,爬山虎长得郁郁葱葱;夏天,开黄绿色小花;秋天,爬山虎的叶子变成橙黄色;这就使得建筑物的色彩富于变化。
同济的爬山虎墙壁主要用于西墙面和南墙面,相应的房间为教师办公室,和接待室,这些房间都需要长时间在里面工作,如果不处理好直射光对房间的负面影响,便会影响工作效率和不适。到了春天爬山虎便长的极其茂密,从图片可以看到,一些窗户已经有被遮蔽的趋势,这样难免影响了建筑的室内采光。建议在做类似爬山虎墙的设计时可以对爬山虎的长势予以人工 4 控制,防止负面影响。
1.4调研思考四: 亲近绿色的室内环境
(图9)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C楼平面图
((图10)共享空间部分的室内绿化
笔者在室内中庭,室内以植物绿化为主
1时间(when):2011.05.01 ○2地点(where):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3调研对象(who):C楼内植树 ○4目的(why):营造绿树环境 ○5做了什么(what)及场景分析: ○据资料显示,植物可以调节空气,影响着室内的湿度,改善空气质量,他们会吸收二氧化碳和一些其它的有害物质,释放出氧气。同时,它们还会吸附灰尘,并有效降低室内温度。例如,当室外温度高达26摄氏度的时候,种植有很多植物的房子的室内温度一般都在21—22摄氏度。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含量越高,人就会感到越疲劳。研究表明:室内植物的绿叶面积越大,所释放的氧气就越多。干燥空气中的灰尘含量比湿润空气中的含量要多,因为灰尘颗粒在没有水分的时候总是会更轻一些。同时静电也会吸附住那些浮游在空气中的灰尘颗粒。室内的植物对人的健康是有益的,它们创造了个性化的工作生活环境。并且使室内环境多姿多彩,装点了人们的工作生活,营造了一种生机勃勃的氛围,可以使人拥有良好的精神面貌,也可以缓解工作压力。
同济在二层的共享空间设计了大约8平方米的空间种植的竹子,通高三层,围绕竹子设立两张茶座,在这里休息时,还会是不是听到楼下飘来的钢琴声,这是我去过好几个大学发现的第一个大学在室内种植这么高的树的建筑,有些学校的室内虽然也设置了一些树,但都不是真树==。除此以外,这栋建筑的室内没有进过粉刷,全是裸露的混凝土墙面和钢结构,可这并没有影响视觉效果,反而觉得这么做是那么恰到好处,这大概是建筑厉害的地方吧。整个建筑给我的感觉 5 就是绿色、无污染!
我们生活的室内环境大多是经过装饰的,人为的美化元素,这样装修容易带来室内环境污染。城市居室、办公等室内环境的室内装修使用的大量“人造板”中的有害物质就成了室内环境的主要污染源。因此提倡少用这们的“人造板”的“简装修”,而非“过度装修”,有条件尽量使用天然的竹、木、材料的装修观念应该成为我们的共识。然而,只有积极植树造林、保护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才能保证这一共识成为现实。室内植花、种草,进行“天然草木”美化。合理造选用对净化室内空气有好处的花、草、树,并给人以自然“绿色”,是一举两得的好方法。实践已经证明,植物可以净化室内空气,让我们过得更好。更重要的是,它还会对我们产生积极的心理上的影响。
1.5调研思考五: 欢乐的建造节
(图11、12)建筑系学生在建造“纸房子”
1时间(when):2011.04.29 ○2地点(where):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广场(如图8)○3调研对象(who):建造活动 ○4目的(why):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
5做了什么(what)及场景分析: ○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在每年都会组织一年级学生用纸板(包装箱纸板/瓦楞纸板)进行建筑设计及建造活动,同学们还要在自己建造的纸屋里住一晚,通过真实的感性体验把握建筑最基本的要素。同学们与教师在学生自己建造的纸板建筑中进行交流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增进了同学们之间的感情,成为校园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是我见过的特别打动人心的活动,同学们在互相合作中学会成长与增进经验,既动手又动脑,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极其有效的途径。这样的建造节也是同济大学所特有的。希望我们学校有朝一日也能在这方面投入些精力与资金。
2.通过以上调研分析我们得出:大学校园环境艺术设计理念
1.大学校园景观应以人为本,发展特色 ○大学校园环境景观是指在校园地域范围内不同的土地和环境单元镶嵌而成 6 的嵌块体。它既受自然环境条件的制约,又受校园人文活动的影响。嵌块体的大小、形状和配置上具有很大的不同,它有自己独特的生态价值、美学价值和社会价。每一所大学都有其不同的发展历史,因此,大学校园环境的景观设计和建设应区别于城市建筑景观,担负起积淀学校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的价值取向等重任。良好的校园景观给在校师生一种为某种精神而奋斗的感染力,因而大学的校园景观整体设计应努力体现大学的精神,将设计理念融入景观之中,通过对它的物化,以具象的形态表达思想,传达丰富的文化内涵。2.大学校园景观设计应多样化 ○大学校园景观应多样化,现代社会给与当代设计师材料与技术手段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多,可以较自由的应用光影、色彩、声音、质感等形式要素与地形、水体、植物、构筑物等形体要素创造景观,景观构成要素异常丰富(张家骥,1991)。如同济大学利用现代材料和光影变化形成一处水边的新颖景观——船桨,寓意同舟共济。校园应该是充满自由活泼气氛的环境,一方面是体现学术本身的特征,自由化的校园景观利于师生无忧无虑地研讨;另一方面是适应青年学生这个群体,他们求知欲强、思想活跃、生动活泼,自由活泼的环境可以使他们发挥各自的特长,健康地成长。宁静是校园环境适应教学、科研、工作的基本要求。嘈杂喧闹的校园背离了这个基本需求,也失去了校园的特点。不仅校园内部应该是宁静的,校园周边环境也应该是宁静的。让学生内心中的任何变化都能够在宁静的氛围中被捕捉到。
3.结束语
大学校园是一个独特而丰富的场所环境,是美好的自然景观与充满人文气息的学术群体的结合。大学校园还代表着一种坚持不懈的“学院精神”,或是一种“智慧的场所”的概念。这些涵义都或多或少地渗透在了校园建筑以及校园环境景观的设计和建造活动中。
大学校园环境景观的意义有如花园之于别墅,又似公园之于城市;其意义之重大令我们对其建设的关注与日俱增,让我们为大学校园能够建设为充满人文气息的大学校园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