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实施三维目标(xiexiebang推荐)
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实施三维目标
所谓三维目标就是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它们的关系可以形象地比喻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认知的根本;过程与方法是认知的枝干;知识与技能是认知的花果;错误与失败是认知的绿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能,形成实效性过程和科学性方法的动力型目标。它必须通过科学的方法与过程以及必须的知识与技能逐渐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在探索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和方法中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反之,好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又反作用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材不应该是教学的唯一依据,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学校的情况,充分合理的利用教育资源,灵活性、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如力的概念的教学传统的做法是讲授法,但我们也可以采用阅读自学式,教师给出阅读提纲,然后教师答疑点拨;也可以是讨论式汇报式,老师在要求学生预习后,让学生汇报这节课的提纲;也可以采用一种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重新审视人类对力的概念的认识历程,尤其要求学生不要忽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力学领域所作的贡献。由于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对力的概念有了一定的基础,教师也可以将教材后面的库仑力、安培力、核力等提到前面来讲授,以给学生对力的概念的图式的有一个完整的概貌。当然,也可以将侧重点放在概念术语的相应的英文表达上。如:教材中有许多例题,对这些例题,不应该是照本宣科,而要有所选择。可以布置给学生自学,也可以先将题目打在屏幕上,让学生板演(因课本上有详细的解答,老师亦毋须多讲)。老师再作点评,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又如在“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这一节课里,老师可以将演示实验改成边教边实验。对电动势概念的教学,既可以通过知识的横向迁移,从水流和电流的类比来启发,以帮助学生对电动势概念的理解,也可以从化学上的电极电位概念考虑来突破,以实现知识的横向迁移。
另外,由于教材变更的滞后性,我们使用的教材,会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但我们仍然要用新的观念,不断从各种资源中汲取素材以充实教学内容,同时根据科学和社会的发展决定教学内容的取舍。2.教学过程学法化,还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和其他学科一样,物理学科的课堂教学的着力点应放在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学习素质上,学生具备了良好的学习能力,在学校才能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工作后,才能有较强的获取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也才能更好的选择环境,适应社会,创造生活。实现人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指导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的方法,就等于获得了一杆猎枪,就等于获得了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在概念和规律新授课中,老师要凸现过程与方法,不要轻易地将结论抛给学生。应该从学生的科学前概念出发,多讲现象,通过问题组织教学,使学生从纷繁复杂的物理现象中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演绎,概括出实质性的东西。这个概念规律形成的过程是只能延缓的而不能速成的,否则的话,学生就失去了物理意义建构的平台。
当然,凸现过程与方法,并不意味着在方法和过程上做过多的强调,脱离了知识来抽象的讲方法。而是多让学生感悟和体验,如:注重归纳,而不是演绎。又如在学了牛顿运动定律后进行处理各种具体的问题时,教师不要急于将现成的解题的步骤抛给学生,而应该通过一定数量的问题以后,让学生有一定的感性基础后,再让学生总结得出。这样的东西才是学生真正自己的东西。让知识成为能力的载体,认知结构才能向能力结构变化,才能扩大知识的再生能力,真正实现“为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而教”。
3.教学过程问题化,还学生成为问题解决者。
例如,在习题教学上,既要注意解题策略的教学,更要注意解题教学策略的研究。要克服将物理学科教学变成习题教学的倾向,引入“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多让学生交流,讨论碰撞,发表意见,充分暴露他们的思想和思维轨迹,归纳解题方法,提炼解体的策略,优化解题过程,把培养迁移能力作为宗旨,而不是机械地、条件反射式地讲题、做题。在习题教学过程中,应该是一种上意识的学习,应“多讲大法、少讲中法、不讲小法”,多让学生体验感悟,不要生硬地教给学生所谓解题的“宝典”,干瘪瘪地教给学生所谓解题的“秘籍”。比如,在解决带电粒子的偏转类问题时,通过一系列的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类问题是来自于实际问题的需要,如示波器,然后通过一定量的问题的讨论和解决,让学生总结出解题规律----类平抛问题。然后再作以下的拓展:
如图所示是静电分选器的原理示意图,将磷酸盐和石英的混合颗粒由传送带送至两个竖直的带电平行板的上方,颗粒经漏斗从电场区域中央处开始下落,经分选后的颗粒可分别装入a、b筒中,混合颗粒离开漏斗 进入电场时磷酸盐颗粒均带正电,石英颗粒均带负电,所有颗粒的带电量与质量之比均为10-5/kgc。若已知两板间的距离为10cm,两板间的竖直高度为50cm。设颗粒进入电场时的初速为零,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忽略不计。如果要求两种颗粒离开两极板间的电场区域时有最大的偏转量且又恰好不接触极板,则两板间所加的电压应为多大?(重力加速度g取10m/s2)
通过这样的变式训练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在物理学科中的sts意识,同时也扩充了学生的认知图式----虽然是偏转类的问题,但问题的类型已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沿电场轴线的方向不再是匀速运动),解题的方法已经不在拘泥于原有的方法,即已经不需要通过平抛类的方法来解决。这样,通过题组的训练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解题无定法”的道理,培养学生的灵活运用知识解决新情境问题的能力和意识。4.挖掘教材中物理学史、资料活页等阅读素材的内涵,还学生成为有知识有文化的人。
物理学史,也应该作为是一种知识----特殊知识的呈现,镶嵌在特定的社会发展的背景上,鲜活的事例对学生有着单纯的知识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受着应试教育的功利色彩的影响,老师们在讲到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物理学史时往往一带而过,即使是书中已附有的,也不愿稍有提及,而是把注意力完全锁定在习题教学上,认为那才是“正事”,忽略了物理学发展历史的字里行间中所蕴涵的深邃的东西。众所周知,我国学者在国际上尤其是理科知识的扎实和技能的熟练都比人家强。这种优势是以牺牲学生的情感与价值观、牺牲学生的自尊与自信、牺牲学生的创造性为代价的,学生成了“有知识没文化”的人了。我们不能再忽视学生的情感需求,这种状况确实到了要非转变不可的时候了。
实践证明,以讲故事的形式向学生讲物理学史,不仅能调节课堂气氛,而且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的方式。物理学史本身有着丰富的内涵: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这种科学方法超越于一般的物理习题的解题方法,这种科学精神实际上也就体现着一种价值取向,这些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构建的健康高尚人格有着其他学科的知识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介绍物理学史时既可以是将课本中的物理学史的零星内容的作一些系统化,展示科学探索、发展的轨迹,给学生以原始而又清晰的认识,获得情感上的体验。例如,在讲自由落体运动时,可以较为系统地介绍伽利略----的生平事迹,比萨斜塔实验,关于轻重物体下落快慢的对话,也可以补充一些书中没有的内容如物理学发展史中的逸事、花絮。如在学习牛顿动力学过程中,介绍牛顿的生平和牛顿热衷科学研究废寝忘食的等脍炙人口的故事;还有居里夫人将金质奖章作为给女儿玩耍的玩具的佳话;爱因斯坦拒绝了每分钟一千美元的演讲的逸事。当然,还要介绍科学家研究过程中的一些教训,如小居里夫妇与中子的发现失之交臂的沉痛教训以及战胜挫折顽强发奋,发现人工放射性同位素的感人事迹,原子核之父卢瑟福既做伯乐又做千里马,善于与人合作,培养新人的故事。关于物理学史的教学方式,既可以采用老师讲故事,也可以采用学生讲故事的形式,将物理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与科学家之间的对话,让学生受到熏陶和渐染,弘扬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充分挖掘科学史话中的人文价值。
除了与课本密切相关联的内容外,可以拓展性的讲一些逸事:在讲了高中物理《序言》课以后,在介绍宇宙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的插图以后,可以补充史蒂芬.霍金的有关的宇宙大爆炸理论以及他的生平,这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和学习的热情。如在讲宇宙飞船后,可以介绍关于前苏联因设计失误,而导致飞船无法回收的文章《宇航员之死》,在讲原子核聚变时,可介绍意大利科学家将因操作失误后,舍身将达到临界状态的两块钚拉开,避免一场悲剧而自己被烁伤致死的可歌可泣的悲壮事迹。
教材中的资料活页等阅读材料对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兴趣也有一定的价值。如磁场这一章中,有这样的阅读材料----“地磁场改变宇宙射线中带电粒子的运动方向,对宇宙射线起了一定的阻挡作用”,就此可以借题发挥,对此多做些介绍,也可以开展研究性的学习,让学生充分感受sts(科学.技术.社会)意识,体现了科学以人为本的人文情怀,缩短物理学与学生的距离。
5.教学过程实践化,还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和时间。教学过程的着力点应放在,学生活动的开展和学生学习空间的拓展上,让学生参与卷入教学活动中,必要时教师要让出自己的三尺讲台。较早前,就有一些名校的老师让学生“讲课”的习惯,当时,人们也许会认为上述这些学校的是一些名学校,生源比较好,自己的学生无法企及。事实上,学生所蕴藏的学习潜力是巨大的、无穷的。关键就在于老师们是否有这种意识,是否具有这种对学生的爱心,不要以学生的基础差为借口,老师代替学生思考,剥夺学生思考的机会,剥夺学生推销展示自己的机会,忽视了教师的唤醒的职责。正如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所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教育中成为一个知识的激活因子。今天,我们也欣喜的看到在新课程理念的实践中已看到了这种令人振奋的曙光。如,在研究性学习的观摩课上,老师们给学生提供舞台,展示汇报了学生们的研究成果:作为学习的组织参与者,他们不仅从网上查阅资料收集了各种型号类型火箭资料的,而且自己动手制作了水火箭,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的非常的成功,获得了出人意料的效果。
又如,我在教授《静电与新技术》一节课里,花费了将近三分之一的时间,让学生汇报自主学习的成果: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微波炉、闭路电视到it技术,介绍的各种静电新技术的应用多达八个种类,这种在态度层面上,就是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在情感上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在价值取向上,使学生认识到科技与现代社会的联系,知道物理学是现代科技的基石这个道理,学生自然而然的认识到物理学的重要性,学习物理的兴趣也就大增了,要求学生关注科技和社会的联系,三维目标得到了很好的整合。
让学生走向讲台,有时会耗时较多,教学任务难以完成,但在这“消耗”的时间中,学生获得了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和释放,也使得课堂教学有效地向课外作了延伸,学生的学习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拓展,有时候这种课看起来是“失败”的但也是“成功”的。6.教学评价多元化,敦促学生全面发展。
和以往一样,物理学科目前的教学评价仍以考试这种方式来进行,平时的考试偏向于选拔性,淘汰式。考试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检查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教学过程中的考试,要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是否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要求,同时给教师提供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目前的这种倾向淡化了评价的激励功能,没有能够体现“让评价在学生的认知活动中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手段,而不仅是一个终极的手段”。在评价中要学会肯定学生,赏识学生是现代物理教师的必备的教学技能。
2002年新颁布的物理新大纲实际上对新课程的教学评价理念作了进一步的诠释,提倡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加强对学生的平时成绩的考核与评估,倡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我评估,学生之间相互的评估,并提供考核和评价的方式。笔者建议可以作如下一些细化:
考核内容
考核方式 物理知识
提问、作业、书面测试 实验操作 实验设计和操作 研究性课题
小论文、调查报告、实验报告、阶段总评 情感、态度
观察、谈话、问卷调查、行为分析等
老师应对学生的一学期或一学年物理学科的成绩在各个方面都有记载,最后有一个综合的评定(尽管现在的高考还没有也不能体现这一点),不只是也不应是书面考试的分数。这种评价一方面可以通过反馈单的形式及时评价以体现评价的时效性,对学生有很好的导向性。另一方面体现了对学生评价的过程性和发展性,尤其体现激励功能。总之,从这几年的新课程理念的实践来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通过创造环境,使师生平等对话,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通过有效的训练,使知识内化,完善智能结构,达到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创造性学习的豁然贯通,使课堂教学既包含着由教材的知识结构向学生认知结构的转化,同时也包含着认知结构向能力结构的转化,达到“学力因素、智能因素和人格因素”的和谐统一,即实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完全而且应该能够做到的。
第二篇: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教师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和灌输,而对学生学习兴趣、自主学习的培养不够重视;学生做习题成为应用知识的唯一方式,缺乏与实际生活、现代科学技术的联系;重结果轻过程,学生很少能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只能被动地跟着教师的思路走,难以发挥创造性。针对当前教育的缺点,教育部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制定了物理课程的三维培养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学生通过知识与技能的探索去获得研究、学习、思维的方法,并体验探究过程,同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使学生形成某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使物理教学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那么如何把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落到实处,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营造气氛,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物理课堂是获取知识与技能的重要场所,传统的物理教学是以教师传授知识为重点,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师生间缺乏交流沟通,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而新课堂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师生间是平等的朋友式关系。教师评价学生的语言要多样化,如“你的想法有新意”、“你的见解有独到之处”;即使学生回答错了也要给予鼓励:“你想到了这方面,再想想还有其它方面的因素吗?”不伤学生的自尊,他们很容易接受。相反,如果一味地斥责,只能引起学生的反感。教师要把爱心、微笑、激励带进课堂,形成平等宽容、相互理解和尊重的格调,营造一种民主愉快的氛围,使学生身心处于最佳活动状态。
在物理课堂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启发和激励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例如学习“声音”这一节内容时,要求学生自带乐器,并允许音乐方面有特长的学生讲解他们对声音特征的理解,有一个平时对音乐感兴趣、物理成绩较差的女生在这节课中找回了自信。在讲“音色”这一抽象概念时,我让前后排各两个学生站起来,让后面其中一同学问:“我是谁?”前排同学猜出后,我问大家:“他们是怎样猜出他是谁的?”“因为他们的音色不同”。就这样在不知不觉的游戏中,学生很轻松明白了“音色”这一概念。和谐的师生关系应当建立在平等、自由、民主、信任、理解和宽容的基础上,它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找回自我,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传统的物理教学关注的主要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多少,较少关注学生全面素质。实验课往往是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得出结论学生就记住。重结果,轻过程,学生很少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有的教师可能认为:学习同样的内容,如果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学生要花更多的时间,影响了教学效率。之所以有这种想法,是因为没有全面了解教学目标。新课标并不是单纯以学习知识多少来衡量,而是以培养全民的科学素养为目的,这种强调过程与方法的课程目标,体现了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教育过程的思想。教师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要开展形式,要求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发现和解决问题。例如,在实验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时,教师仅仅起一个指导者的作用,先让学生自己猜想电磁铁的磁性可能与那些因素有关?实验中电磁铁的磁性如何显示出来?电流的大小如何改变?然后设计方案,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想,最后师生交流,教师总结,并对学生们的表现给予充分肯定,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得出结论→交流讨论的过程。这样做虽然占用了一定的时间,但加深了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独立思考、互相合作、敢于质疑、敢于挑战,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象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虽然中学课程不可能也不应该盲目地追求培养物理学家,但是,引导学生面对自然、面对社会、面对生活、面对今后的学习与工作,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去探索、去实践,则是义不容辞、不可或缺的。
三、加强情感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很多教师都遇到过这样的现象:学生刚学物理课时充满了好奇,上课前跃跃欲试,兴趣昂然;然而随着学习的进展,面对一堆堆繁杂抽象的原理、公式,他们原来的热情开始消退;如果考试成绩不好,学生就可能丧失对物理的学习兴趣,进而厌倦物理课。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是由于传统的物理教学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只传授知识,但给学生积极情感的食粮却很少。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很少去引导、鼓励学生,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走出困境。因此,新课标着重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一个教学目标,其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重视教书,也要重视育人,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使他们身心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例如,教师经常给学生讲牛顿、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爱迪生等科学家的动人事迹,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勇于进取、百折不挠的精神。另外,让学生关注身边的物理现象,感受身边处处有物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物理的志趣,提高学生的物理意识。例如,教师经常引导学生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比如在家里修理一些简单机械,安装电灯、插座、更换保险丝等(当然要注意安全),鼓励他们搞一些小发明、小制作之类,学生从中就会有一种成就感,体会到物理是有用的,也是有趣的,无形中提升了学习的动机。同时,教师要利用教材中的素材,搜集课外资料并结合现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国古代文明灿烂辉煌,很多科学论述和发明都在世界上遥遥领先,如《墨经》中关于杠杆的论述、小孔成像的观察研究,《春秋》中哈雷慧星的记载等。在现代科技中,我国超导技术的研究与实践,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尖端科技方面,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的实验成功,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与回收,神州七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等,都处于国际前列。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这些内容,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能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立志振兴中华,树立崇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综上所述,物理教学过程中只有坚持科学的三维目标,才能培养出具备科学文化素养、敢于挑战、勇于创新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当然,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学习,不断充电,不断探索与钻研业务,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与手段,让物理课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
第三篇:浅谈初中物理教学如何有效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如何有效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张春卫(繁峙县砂河第三中学)
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许多新课改的理念已深入人心,特别是新课程倡导的三维目标的要求,广大教师已经耳熟能详了。目前,大多数老师对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的设置,都能够较好地体现出来,但具体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却不尽人意。大多数的课堂呈现出的仍是仅关注知识目标的落实,即使是对其它方面有所关注,但大多也仅是停留在浅层面上,整个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和达成率均不尽人意。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落实、体现新课程的目标要求呢?笔者就初中物理谈一下如何有效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一、重视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激发热情,使学生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
创设情境、激发热情,使学生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服务者。初中物理与生活联系紧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可利用的简单试验器材,物理科学小故事,都可以拿来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景,不仅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可以让学生体验知识的获得途径。如在教学摩擦起电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情景:秋天的晚上,脱掉身上的化纤或尼龙衣裤的时,会发出“啪啪“的响声,甚至出现火花;女同学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等等。这究竟是什么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学生在思考的同时会会感觉到知识是从生活中来的,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又如教学密度时可以播放新闻片断(骗子利用假金
佛、假金元宝进行诈骗),或者组织学生表演这样的小短剧,顺势提出这种不能从颜色、气味上鉴别,该如何鉴别?这些情景的创设,拉近了学生跟物理之间的距离,让他们带着好奇去学,带着问题去学,学习主动了,效率自然就高了,效果也就出来了。
营造民主氛围,优化课堂环境,鼓励自主探究,充分释放学生的个性和潜能。面对新奇的物理知识,学生是好奇的,同时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疑问。因此,在课堂上,要充分尊重学生自己的想法,哪怕是他们对伟人结论的质疑,绝对不能树立教师和书本的绝对权威,相反应鼓励他们敢想、敢质疑,再对他们加以引导,从想引入到敢于动手,自己探究、实践。我想这样获得的知识绝对比老师的多次强调和学生的死记硬背记忆要深刻的多,更主要的是这样的课堂的环境,能充分释放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即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
二、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务实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中应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质疑和进行自我批评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素养,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尊重自然规律、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素材去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如通过了接科学史上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和优秀事迹,给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和现代在物理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如我国宋代科学家沈括,于11世纪末著的《梦溪笔谈》中,在记述用天然磁石摩擦钢针可以指南的时候指出:“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这是世界上关于地磁偏角的最早发现。《墨经》关于杠杆的论述、小孔成像的观察研究,《春秋》中哈雷彗星的记载,足足比西方早六百多年。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在其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说中国是“世界发明摇篮”,书中用英文字母列举出26种重大发明传入欧洲,推动了西方产业革命。在现代科学技术中,我国超导的研究与实践,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尖端技术方面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的实验成功,人造卫星的发射与回收,神州六号、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等。这些素材都将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只要我们抓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那么知识与技能的落实,也就顺其自然,学生也就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老师也就不再是知识的载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将三维教学目标放在了更加突出的地位。这个三维的课程目标不仅明确了基础教育培养对象应达到的素质要求, 同时也规定了教学活动的基本准则———有效的教学在于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教学目标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行为起点。一堂课的成功或失败,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目标是否合理, 它也直接关系着整个课程目标的实现。
第四篇: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一、什么是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教与学,都是通过知识与能力来体现的。知识与能力是传统教学合理的内核,是我们应该从传统教学中继承的东西。
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过程的体验、方法的选择,是在知识与能力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开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
三者的关系:
知识与能力是教学目标的核心,它通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过程而最终实现;过程与方法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它渗透在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实现中而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它伴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而实现。三维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只能作为一个整体来达成,不能分割。二、三维目标的确立。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是保证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效率的必然要求。教学目标的确定,可以为执教者选择教材内容、手段方法和科学评价教学结果提供相关依据,也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明确的学习方向。因此,课堂教学必须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
新课标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提高。”教学中,我们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而不是把三个维度简单地叠加,要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
(一)、注重课堂评价的科学、明确,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
1、注重科学。
科学是教学的生命线,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必须是正确的,对于学生的课堂评价更应该如此。对小学生来说,有一些知识性的错误是在所难免的,课堂的回答不可能每次都完全正确,教师不能简单以“错了,请坐。”“不对。谁再来?”这些语言来否定学生的回答。教师要在他们出现错误时,热心地提出一些建议性意见,引导学生去获取正确的知识,帮助他们取得成功。
2、注重明确。
现在的教育存在这么一种现象,为了尊重学生,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有些教师对于学生回答中的一些知识性错误、不良的价值倾向,盲目地给予表扬。这样的做法显然是不恰当的,明显地违背了“知识与技能”目标。我认为,教师的课堂评价要注重明确,就是对于学生的进步,要明确地提出表扬;对于学生的不足,要明确地指出应该努力的方向。老师的评价只有不流于空洞,不失之泛滥,只有适时、适当、具体、切实,才能起到对学生引导和点拨的作用。
(二)、注重课堂评价的激励、导向,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注重激励。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有一个态度、情感倾向的,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而且有可能,有相当多的学生是带着消极的情感在学习。我们现在就是要把它变成积极的,让学生热爱学习,甚至有意识地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觉化。那么在课堂评价中,就应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激励,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2、注重导向。
(三)、注重课堂评价的指导,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美国教育学家斯蒂芬表示,课堂评价是评价学生学习过程的。好的评价语言,不仅给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而且更注意关注了学生学习的过程,使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并且弥补自己的不足,获得更好的发展。
(四)、注重课堂评价的整合。
1、注重整合。
前面三点,是从理论上来讲的,事实上,在平时的实践中,是不可能将三者分开的。好的评价既教给了学生学习的知识,同时又有过程与方法的指导,而且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我们在评价的过程中,就要注重有效整合,落实三维目标。
2、各有侧重。
在实践中,要真正将三维目标有效地整合是存在很大的难度的。正如有的老师说,从课堂的效果看,三维目标很难一起落实,不是这个体现不足,就是那个有所忽略。我倒认为,允许存在“这个体现不足,那个有所忽略”的情况,因为受教学内容、教师教学风格等因素的影响,我们不可能对三维目标的三个方面平均用力,应该是各有侧重的。
虽然不能肯定地说每节课都能达到既定的目标,特别是能力的要求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不可能*一节课或短时间完成。但在教学中,教师要尽最大努力去落实和实现教学目标。那种不注重过程与方法而专注于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获取是不可取的;同样,如果只追求课堂教学中热热闹闹、华而不实的外在形式,弱化知识与技能,或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从教学中剥离出来,企望通过讲授来实现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
总之,新课程提倡的三维目标,是着眼于“人”的整体发展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对一个人的一生意义深远,是不可忽视的。而这些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因此,作为教师,首先应将这一理念领会透彻,并力求每节课都体现这些目标。而这些目标的实现又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通过一节又一节的课堂教学,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每一个学生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使其积淀成为人的最深厚、最基本的东西。
第五篇:物理教学如何实现三维目标
物理教学如何实现三维目标
〔关键词〕 物理教学;三维目标;基础知识; 实验;教学过程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07(B)―0054―01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这三个并列的、互为支撑的目标,要求我们在课程的教学中不能过分或者一味地强调知识的传授,而是要在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过程中使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学会学习,增强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为此,教师要坚守“以人为本”理念,要在教学的设计、实施和展开的诸多环节中时刻关注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和均衡落实,让物理课堂教学成为“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那么三维目标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又如何实现呢?
一、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知识和技能目标是三维目标中的基础目标,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是课堂教学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常规性任务,它是教师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教学中一方面要通过合理的教学方式达到课标的要求,特别要注意不能摆“花架子”,为“热闹”而每堂课都“探究学习”;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的体验,情感的提升,这二者并不矛盾,在知识与能力的教学中,重视知识的产生、发展、应用与再发展,重视学习知识的基本方法与方法选择的意义,使学生受到方法论的教育;重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与合作性,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使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与自觉性。
二、加强物理实验教学,重视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培养
过程和方法是三维教学的核心,物理教学不仅要使学生知道、理解和应用物理知识和规律,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学生获得这些知识的全过程。在教学中,不但要重视、狠抓双基的落实,更要重视落实双基的全过程。所以事实上也恰恰是在探究这些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掌握探究的科学方法,受到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的熏陶,提高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例如,我在教学《流体的压强》时,学生通过动手做吹平行纸实验,再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归纳出流体压强的特点,整个过程完全围绕预先设立的教学目标来进行,学生通过亲历这个过程,不仅能够牢固掌握并熟练运用,而且对物理思想方法有了初步体验,在物理思维和学习方法上进行了一次有效积累,感受了成功的快乐,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贯穿教学始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隐性的目标,它不等同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在一些课堂上尤其是在一些公开课中,教师为了突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尽其所能地创设了各种“生动”的教学情境,安排了大量的实验、游戏,以及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等活动,并在教学中不时地加入一些贴标签式的“道德情感教育”,这是不可取的。只有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并得到物理思想方法的熏陶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物理虽然作为自然科学,但教学也要以人为本,确立科学与人文融合的新教学价值观,和学生一同探讨、分享、创造美好的生命经历;要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心理品质;重视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良好习惯的养成、兴趣和态度的培养、自信心的建立、愉悦情感的体验和思维品质的锻炼与提升;要结合物理课程的特点,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素材,挖掘它的内在思想性,联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的主观性、体验性、内隐性等特点,有机地向他们渗透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热爱物理学的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情感意志、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总之,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新教育理念的要求,对三维课程目标不断加以整合并付诸于实践,才能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与发展。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构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作用支撑起人的智慧和素养培养体系。同时使知识与技能既成为物理教学目标,又成为学生价值观变化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成为物理教学的核心环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为物理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真正做到物理课堂教学与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统一起来。
编辑:张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