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和化解基层警察执法风险对策的研究(一等奖)(共五则)

时间:2019-05-13 05:23: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防范和化解基层警察执法风险对策的研究(一等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防范和化解基层警察执法风险对策的研究(一等奖)》。

第一篇:防范和化解基层警察执法风险对策的研究(一等奖)

防范和化解基层警察执法风险对策的研究(一等奖)

高明监狱 钟自会 张世扬

人们常常把监狱比喻为“火山口”、“炸药库”并非危人耸听,而是喻示监管压力和从事监狱工作的风险系数大,担负一线执法直接管理罪犯的基层警察更是首当其冲。从近年发生的内蒙古自治区某监狱出现几名重刑犯合伙串谋杀害值班警察越狱逃跑事件;湖南省某监狱罪犯乔装打扮成警察企图利用监门值班警察的疏忽蒙混过关,脱逃未遂事件;广东某监狱一新投犯因丧失改造前途信心悲观失望而自杀等事件,在危及监管安全的同时也显现监狱警察面临着极大的执法风险。一桩桩个案充满血泪教训,一次次敲响警钟。因此,客观审视监狱基层警察的执法风险,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防范和化解,这是监狱工作面临现实而又紧迫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监狱押犯数量和结构的变化,担负着直接监管和教育改造罪犯的一线基层警察面临的执法风险形势有日益增大的趋势。当前,仍有少部分基层警察因不能正确认识面临的执法风险而在实际工作中消极作为或不作为,成为目前执法中的一大瓶颈。监狱警察必须明确了解我国现阶段规范执法的基本情况,促进监狱执法行为规范化,公正执法,文明管理,促进自身在对罪犯执行刑罚过程中降低执法风险。

一、当前监狱系统基层警察的执法风险意识及履职能力概况

(一)风险一词的含义是指发生伤害、毁损、损失的可能性。笔者认为监狱基层警察执法的风险性是指在监狱的刑罚执行过程中从事直接监管改造罪犯的一线岗位警察在日常的执法管理中存在的遭受导致严重后果的的危险,主要包括人身伤亡、财产损失、刑事责任追究或被行政处分等。在监管改造实践中,这种风险表现形式多样,包括暴力袭警、罪犯非正常死亡、脱逃等突发性事件。

(二)当前由于基层警察队伍的年龄结构、工作履历经验、学历专业背景等多种因素成为制约基层队伍整体执法水平提高或成为执法风险存在的客观原因。近年来,为了适应监狱工作需要,同时为了应对监狱外流人才较多的情况,监狱系统招考的新警察较多,队伍结构趋向年轻化。以高明监狱为例,基层一线的警察队伍人数庞大,中青年警察占多数。绝大多数年青警察由于毕业后直接进入监狱系统工作,社会阅历、工作经验尚浅,对自身从事的职业性质特点特殊性认识不足,低诂潜在的风险。基层警察中老、中、青年龄的梯级结构的不合理没法为执法管理经验的传、帮、带产生有利条件因素。加之学历文化水平、专业及社会阅历参次不齐,成为在基层警察队伍中全面贯彻推行监狱执法规范化一大阻力。如当中政法专业科班出身的只占基层警察总量中的小部分,毕业于监狱学或狱政管理的更占少数。大多数基层警察只在入职时经历简短的专业培训,对监狱实际的执法环境、执法风险认识不足,导致风险意识淡薄。

(三)分析近年全国监狱系统发生的典型大案、要案,不难总结基层警察面临的执法风险有如下几个显著特点:

1、突发性和隐蔽性。由于监狱通常羁押罪犯数量大且高度集中,在没有实施分类监管和教育改造的情况下犯情、狱情显得异常复杂。担负直接监管责任的警察处于明处;而被监管的个体处于暗处。往往违法违规案件的事发前期征兆不易被发现和及时排查,尽管事发后有处置预案,但仍出现措手不及,防不胜防,导致严重后果的情形发生。

2、多样性和有针对性。构成执法风险的情形在实际中呈现多样性,出现的形式、破坏程度也各不相同。在长期的改造与反改造的监管环境下罪犯的目的、动机、手段及诱因可随环境因人、因事、因地而显得狡猾多端。他们针对的大多是思想麻痹、缺乏警惕或对犯情、狱情不熟悉的警察,以及利用平时执法能力不强、处事不公的警察做突破口。

3、可预测性和可防范性。其实事出有因,几乎倒查每一案件的发生都有前期征兆,任何的蛛丝马迹都逃不过警惕性高、狱情敏锐的警察。科学健全的风险评诂机制和狱情排查机制对监管安全起着不可或缺作用。监狱警察遵循具体的操作指引,对潜在风险预测和研判事态的发展变化可做到早发现、早措施防患于未然,把执法风险降至最低。

二、影响监狱基层警察执法风险的几个主客观因素

从近年来发生的监狱警察违规办理罪犯“减假保” 案件到罪犯杀害监狱警察而脱逃的血案中分析,监狱警察面临的执法风险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上来源于执法环境的变化及执法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和管理规章制度;有主观上来源于执法者自身的素质能力。

(一)客观上是因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而面临的风险。由于《监狱法》本身规定比较抽象,其并没有涵盖整个刑罚执行活动,监狱对罪犯进行日常管理时,难免会有所偏差或部分执法活动缺乏依据的现象,往往会造成执法不公。日常执法实施细则可参照性不强,如对罪犯进行的日常管理、罪犯奖惩制度等,使监狱警察在执法操作上缺乏规范、统一性标准,给极少数警察违法违纪留下了制度的空子。另外,部分罪犯家属利用这种制度上的漏洞,找关系、托人情,向监狱警察进行贿赂,妄图使罪犯逃避法律的制裁与惩罚,也由于个别监狱警察由于防腐拒变能力薄弱抵挡不住金钱的诱惑,在劳动岗位、日常行政奖励甚至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等方面上“关照”行贿的罪犯,这种主观上故意偏离执法公正轨道的行为,往往是要自食其果。其一,这种违法违纪行为最后往往是当事人被查处、撤职、开除、甚至被追究刑事责任的结果;其二,这种执法不公往往会导致受到不公对待的罪犯产生妒疾心理,遂产生报复警察、同改的潜在监管安全隐患。

(二)因监狱管理体制不科学而面临的风险。当前,监狱既是刑罚执行机关,也是生产单位,监狱警察既要承担管理教育罪犯职能,又要组织罪犯进行劳动;既是法律的执行者,又是生产的组织者。即使在近年进行监狱体制改革试点的省份,实行了监企分开,但监狱仍对过渡期监狱企业负有相当的责任。管理体制的双重性决定了监狱职能的复杂性,监狱追求行刑效益,同时又追求经济效益。在背负双重责任的环境下,监狱警察往往错位使用手中的执法权力,影响执法的公正性。

(三)主观上因基层监狱警察执法规范化观念不强、管教手段方法不恰当而面临潜在风险。在执法水平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个别监狱警察仍习惯于按经验办事,我行我素,对监狱内外执法环境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反应不敏锐。如日常管教中个别人仍使用打骂体罚等违法违规手段处理违纪行为,并借口以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使之合理化。其实使用不规范手段处理违纪行为就是执法的不公正行为。执法实践中,重实体轻程序,总认为只要处理结果没有问题,程序的事可以变通或以后补正,甚至认为执法程序和手续“麻烦”、“多余”。这表现在个别监狱警察对罪犯警告、记过、禁闭的处罚没有遵守呈报审批、公示公开和告知复议的程序,最终使自身工作陷于被动,甚至引发对自身的行政、刑事诉讼。

(四)因监狱警察本身管教业务水平不高、遭遇执法难的尴尬处境而背负责任风险。客观上一方面由于近年来国家加强法制宣传力度和确立狱务公开制度,罪犯的“片面维权”的现象较为突出或想方设法投机改造,加之网络媒体对监狱事件关注炒作,使得部分基层警察在遇到复杂问题时由于缺少具体的操作指引而出现“执法难”的困局;另一面出于明哲保身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极态度,部分警察只满足于“押得住、跑不了”的最低要求,没有积极用好手中的执法权而是采取消极执法的态度应付工作。实践中往往在处理警囚问题时缺乏技巧和时效就影响到执法的公正性。如手段过于强硬、绝对化或办事拖拉、时效观念不强而导致不利后果。

三、在分析执法风险的特点及其产生原因的基础上,积极采取策略防范及化解执法风险

(一)建章立制,完善监狱执法机制。

监狱制度是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一部分。这个制度越完善,越文明,越有利于惩罚矫正罪犯,越有利于监狱机关对罪犯进行刑罚执行。完善监狱执法机制,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要完善监狱职能管理体制,大力推行监企分开,纯化监狱的执法功能,实现监狱职能单一化,加大财政保障力度,保证监狱执法所需经费,防止出现以经济利益主导执法工作的现象。以保证监狱公正执法,最终实现刑罚执行与生产经营各自独立、规范运行的监狱管理机制,从客观上杜绝监狱警察因经济利益诱惑而违法犯罪。

其次要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明确监狱警察的执法行为。规章制度对监狱警察的行为起到约束作用的同时也起到保护作用。随着依法治监的大力推进,监狱要进一步完善执法工作的制度和程序,对罪犯的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等重要执法环节要制定操作性强的办法细则。如刑罚执行的实施细则、日常管理的工作指引等,程序规定要明确、具体、便于操作,还要相互制约,利于监督,以制度的形式对其条件程序以及操作行为进行规范,为监狱警察公正、文明、严格执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二)完善执法监督配套机制,健全落实执法责任制,规范监狱警察的执法行为。

内部监督对执法活动有纠正、促进、提高的作用。监督方法上要变被动监督为主动监督,变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全程监督,变人为监督为制度监督。同时,要进一步建立完善执法责任制、执法工作评议考核制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执法单位、执法警察在执法过程中,因执法不当、不及时,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对相关责任单位及责任人予以扣分处理,并要求限期整改,将纠正情况作书面报告;一旦发生执法过错,造成严重后果的,必须按照法律、法规和规定承担相应的行政、刑事或民事赔偿责任,对其单位和有关领导也应当追究相应的责任。

(三)坚持不懈增强警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建立高素质执法行政队伍

1、加强政治理论教育。作为国家政权维护者之一的监狱人民警察,必须要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保持对党和国家对司法行政的方针、策略、要求的敏锐性。

2、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定期开展反腐倡廉、执法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教育培训能使监狱警察的法律意识、执法能力等方面有全面的提高。加大道德教育力度,要致力提高警察职业道德教育,引导警察爱岗敬业,遵循职业操守,公正执法。

3、加强业务培训。按照司法部、省监狱局及监狱干警发展规划安排及要求,加强干警监狱现代执法理念、法律法规、业务知识等培训,使广大干警业务知识不断提高,以满足科学执法、文明执法及监狱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4、加强干警继续教育。鼓励警察参加学历、职称、执业资格等考试,如心理咨询师、师等考试,以试促学。同时还应经常性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从社会上聘请一些资深专家来狱授课,以改变干警在封闭环境下,知识老化及更新周期长等现况,不断提高干警综合素质。

(四)建立执法风险预警机制,提高防范执法风险的能力

执法风险预警机制,能使监狱警察时刻保持职业危机的警惕心理,须知手中的执法权力是把双刃剑,清楚明白权力与责任并存,并趋利避害。建立监狱警察执法风险预警机制,一是建立监狱警察履行岗位职责评估制度。在对监狱各个岗位工作进行量化、细化的前提下,定期对监狱警察履行岗位职责情况进行评估,对达不到工作标准或不符合工作标准的监狱警察,进行黄牌警告或离岗学习予纠正。二是政工部门应制定和组织经常性的警示教育制度,改变实践中存在的处分多、教育少的情形。多以发生在身边人、身边事作正反面具体典型案例进行生动说法。及时总结分析执法环节中存在的执法风险和漏洞,增强警觉性,从而有效地规避风险。

(五)多管齐下破解当前基层警察日常工作中存在的执法难和消极执法现象

首先,健全完善各项执法管理操作流程和指引以便基层警察在日常的执法工作中遇到问题有章规可循,避免陷入茫然被动或不知所措的困局;同时明确遇到具体情形的执法责任或免责情形,消除基层警察后顾之忧,增强警察充分行使执法权的保障力度,促使其树立敢管敢抓的积极态度。其次,从财力、物力上提高基层警察的执法资源配备保障力度。如现场处突所需的防护功能器械或制止功能器械;完善监控设施、现场处置可随时方便使用的摄录设备,其目的在必要时记录留存好处置过程信息以备考查。最后,整合科室和监区执法资源形成联动效应,综合支援基层警察日常执法管理罪犯活动,包括增援执法现场的警力配备,共同制定处突预案和联合演练,避免执法管理过程出现孤立无援的困局或队伍中出现畏难情绪和疲惫状态。当前,随着监狱工作的规范化建设不断深入推进,防范和化解基层警察的执法风险亦必然顺应执法规范化建设的主流趋势,并借此契机提高基层警察队伍的整体执法管理水平,从根本上降低基层警察所承担的执法风险,应对今后日益复杂的新问题和高难挑战,确保对罪犯的刑罚执行任务得到顺利完成及为提升教育改造质量筑牢基础。

第二篇:浅谈基层行政执法风险的防范

浅谈基层行政执法风险的防范

当前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监管执法的过程中存在着各种潜在风险。如何合法规避和预防这些风险的发生,已成为新形势下各级工关和广大工商干部不得不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就此问题做一些探讨。

一、各类执法风险及产生的根源

(一)内因引起的几种执法风险

第一是执法能力不足导致的风险。部分工商执法人员对相关法律法规的理解出现偏差,对当前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职能认识,造成执法随意性大,执法质量不高。如制作执法文书不严谨、不规范,使用文书或引用法律条文错误;执法过程中超越执法权限用自由裁量权,不注意收集证据或收集的证据证明力不强等。

第二是监督机制不健全导致的风险。实际执法办案中,特别在基层,一个案件从立案到处罚往往由一个单位办到底,法制机只是从法律依据、书面呈报的程序、事实材料上把关,而对执法过程中的显失公正以及结案后的各项工作不进行后续监督。

第三是作为风险。工商执法要受各种法律实体的、程序的制约,由于执法主体在执行或解释法律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所赋职责职能中应作为而“不作为”、未完全作为或作为了未赋予的职责职能范围内的管理事务的“乱作为”,都可能受到党纪、政纪纪的追究,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四是缺乏严格的考核、激励制度引起的风险。在工商行政执法中,缺乏一个完善、有效的考核与激励制度。执法人员办案办案、办案多少、大小对自身的利益影响不大,相反,执法人员办案越多,承担错案追究风险的可能性也会越大。在这种只罚不奖制下,多数执法人员在一般情况下会力求稳妥,尽量少办案或不办案。

(二)外因引起的几种执法风险

第一是干扰执法。在当前各地都在努力发展经济的大环境下,地方政府出于地方利益的考虑和需要,采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对执法行为加以限制或干涉。这种风险危害较大,直接影响到一个地区的工商执法环境和市场经济秩序。还有来自各方面各种形式的,影响执法公正,导致执法“放水”、“缩水”。

第二是暴力抗法。工商执法中的对方当事人由于法制观念淡薄,追逐个人私利,故意违反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以暴力、的方法与执法机关进行对抗。这种风险直接危及工商执法人员的生命健康和安全,有时可能间接地危及到工商干部家属生命健康和,负面影响较大。

第三是政治因素引起的外部风险。主要表现在政府职能部门和行政相对人对工商执法的依法监督,如行风评议、案件回访等果工商执法不能得到满意的评价,相关人员很容易遭到追究,责任人的政治前途受到影响。

二、关于防范与化解执法风险的思考

(一)端正思想,树立正确的风险观、责任观。由于风险与职权、责任相伴相生,职权和责任是法定的,是必然的,而风险可能的,是偶然的。我们只有正确、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工商行政管理法定职权和责任,才能够全面认识工商执法风险。要正确认识和责任的辩证关系,克服麻痹思想,坚持以使命为重、责任为先,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阵地意识,增御风险的能力,确保队伍安全。

(二)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素质。要化解执法风险,工商执法人员就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够正确开展执法活动的综质。这些素质包括正确的思想观念,端正的工作态度,必要的法律知识,熟练的业务技能和计算机操作技术以及协调能力等。因此统筹兼顾,有针对性的加强执法人员的政治教育和业务技能培训,学好用好法律法规,明确“须为”、“可为”和“不可为”。

(三)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质量。第一,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根据目前所掌握的案例类型,设置的执法具体指引、工作标准及追究实施办法,理顺执法规程,做到有章可循,使各基层执法单位有统一的执法标准,降低由于理解造成的执法风险。第二,落实对执法办案业务信息系统的推广应用,实现从立案、办案、审案、结案全部在计算机上完成的目标,办案人员擅自作主、瞒案不报、压案不查等违纪问题的发生。第三,要求工商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的过程中自觉依法行事,努力克法随意性,作出行政处罚决定要严格在法定幅度内行使自由裁量权,不得随意降低处罚标准,不得滥用行政权力搞“区别行政”。

(四)强化宣传和协调,营造和谐的执法环境。主要是强化工商法律法规宣传,做好行政协调,力求社会广泛支持,努力构商部门与人民群众的和谐关系。一方面,做好普法宣传。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努力普及法律知识,既注重对群众的纵向宣传抓好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橫向宣传。另一方面,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争取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在工商执法过程中,不仅要争会群众的理解、支持,配合我们开展执法工作,还要取得相关部门的配合,避免工作陷入被动或僵局,减少行政执法中可能出现的和冲突,规避执法风险,提高工作效率,确保执法安全。

(五)健全机制,实行有效的执法监督。首先,要积极推行执法责任制。明确工作职责,要对市场巡查、便民措施等制度进行细量化,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建立相应的考核评比制度,并纳入目标任务考核和党风廉政责任制考核范畴,与干部的评优评先结合起来,实行下管一级,上究一级的原则进行管理考核,真正构建成工商系统干部队伍勤政廉政的“安全网”,做到关口前移,将风险化解于未然,确保党员干部零违纪。其次,要落实过错责任追究制,对执法监管不到位、不作为、乱作为,造成不良后果的决进行责任追究;开展执法廉政风险防范承诺,在查找风险点和提出防范措施的基础上,每名工商执法人员有针对性的进行廉政风范书面承诺,提醒自己做一名廉洁奉公的工商人。同时,在完善内部监督机制的过程中,也要拓宽外部监督渠道。本着管好干部、干部、预防为主,防患未然的原则,实行设置意见箱、跟踪督察、群众评议、教育引导的全方位动态管理方法,把工商行政执法行于社会监督之下,随时倾听社会各界人士对工商执法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执法水平。再次,建立健全政务制度和基层工商行政执法人员向服务对象代表述职述廉制度,实行公开办事制度,形成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物的管制。进一步推进阳光行政,按照行政处罚结果公开透明的原则,利用网络、公告张贴栏向社会公示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执法及其法律依据、执法人员应履行的义务以及行政处罚结果,增强依法行政的透明度,使行政执法权力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第三篇:基层工商执法的风险及防范

国务院批准的国家工商局“三定”方案,更加明确了工商部门的职能,突出了工商机关监管社会主义大市场的地位。在国家的行政法律体糸中,工商部门是涉及法律法规最多的机关,这是其他行政部门无一能比的。然而,监管市场地位的提高,职能领域的扩展,行政权利的增大,无疑加重了行政的责任,其执法风险就越来越大。按职能划分,可分为市场主体准入监管、市场交易和竞争行为监管、市场退出行为监管等三大类执法风险。工商部门是综合监管和行政执法机关,反映出的具体执法风险很多,尤其是《行政许可法》颁布实施后更显得突出。本文在此只就基层行政执法中存在的主要执法风险及其防范作肤浅的探讨。

一、存在的主要执法风险

基层工商的行政执法实践中,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执法风险:

(一)“作为”执法风险。所谓“作为”执法风险,即在行政执法过程中,代表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人虽实施了行政行为,但因行政行为人实施的行政行为不完全彻底,而显现出来的执法风险。比如:

1、收取证照费而不予颁发证照,使当事人履行了法定义务,而不能依法获得市场主体资格;

2、收取年检费而不予办理年检手续,使当事人履行了法定义务,而不能得到市场主体资格的确认;

3、延误当事人的登记受理期限,使当事人的请求事项不能依法得到登记核准等。此类表现形式有两个方面:一是因行政行为人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利用职权将所收款中饱私囊,但其却是在利用行政执法过程中实施的,有损的是工商部门的形象;二是确实存在有部门的问题。无论是何种情形都具有潜在的执法风险,应当严厉禁止。

(二)“不作为”执法风险。所谓“不作为”执法风险,即在行政执法过程中,代表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人,应当依法作出行政行为,却不作出行政行为而带来的执法风险。诸如:

1、应当对申诉举报案件进行处理而不处理;

2、应当对已发现的违法行为查处而不查处;

3、本属职责监管范围而不去监管等。上述情形应当引起各级的高度重视,切不可疏忽大意,从安徽阜阳的奶粉事件中汲取血的教训。

(三)“乱作为”执法风险。所谓“乱作为”执法风险,即代表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人在行政执法过程中,不依据法定程序、职权等作出行政行为引起的执法风险。譬如:

1、对无照经营户征收工商管理费。缴纳工商管理费是依法取得主体资格的个体工商户对国家应尽的法定义务,缴纳工商管理费的前提是依法取得主体资格。如无照经营网吧,本应是依法取缔的对象却征收其工商管理费,势必造成对其主体资体的一种默认;

2、超国家规定标准收取证照费、年检费;

3、对先开业后登记者,采取不缴纳工商管理费,不予办理营业执照的行为;

4、对不符合市场准入条件而随意颁发证照;

5、越权执法;

6、以罚代刑等。该类情形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具有故意性,即行政行为人懂得法律法规而故意为之,应当在我们的行政工作中加以禁止;二是无意性,即行政行为人根本不懂法律法规或者一知半解而无形中为之,应当加强法律和业务知识的学习。

二、执法风险的防范

(一)建立学法激励机制,学好用好相关法律,防止执法风险。

1、认真坚持每周一法一学一考制度,采取“填压式”的办法督促学;

2、利用奖励办法,鼓励自学;

3、选拔有培养前途的同志到学院深造;

4、选拔有培养前途的干部到沿海开放城市工商部门带职学;

5、长期坚持执法人员轮岗,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总结,理论联系实际等。

(二)建立制约机制,减少执法风险。

1、要建立健全收费不办证照和不办理年检手续等的相关管理制度;

2、收回基层登记初审权,实行高度集权制,同时建立基层与注册分局登记手续的快速传递制度等。

(三)强化内部管理制度,切实搞好市场巡查。要对市场巡查制度进行细化和量化,实行谁主管谁负责,出现问题坚决追究责任,不能心慈手软。

(四)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干部职工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五)严肃纪律落实制度,确保令行禁止,政令畅通。

第四篇:新形势下防范和化解税收执法风险的思考

新形势下防范和化解税收执法风险的思考

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不断推进,纳税人维权、行政监察及司法监督力量日益增强,对税务机关执法水平和执法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有效防范和化解税收执法风险成为摆在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正确认识税收执法风险

税收执法风险是税收执法过程中潜在的一种风险,是指因为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作为和不作为可能使税收管理职能失效,以及这种作为和不作为行为致使国家利益或税收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需要承担或被追究有关责任的可能性。理论上讲在税收执法的任何岗位都可能会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在领导干部和执法管理一线的关键岗位,岗位风险尤为突出。

(一)税收执法风险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一是客观性。执法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是因为决定风险的各种因素对于风险主体来说是独立存在的,不论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否意识到风险的存在,只要风险的诱因存在,一旦条件成熟,风险就会导致损失。风险的客观性提示我们风险是普遍存在的,不论职务高低、能力大小,每个岗位、每个人都面临潜在的风险;而且,职务越高、责任越重、风险越大。而且,损失往往与风险相随,风险的危害会引发连锁反应,造成连锁性损失。

二是隐蔽性。风险都是以一定的概率存在的不确定性危险,因而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能够准确预见从而有效控制的危险,就称不上是风险。税务人员之所以容易忽视身边的风险,在风险发生之前掉以轻心或心存侥幸,就是因为风险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也即隐蔽性。在国税工作中,执法和管理风险也潜藏在日常工作的大量细节中,从萌芽、发展到演变成显性问题,往往都有一个过程,但很容易被人忽视。如在一般纳税人认定环节,审核把关不严就埋下了被不法分子钻空子的隐患,这一隐患未必一定爆发,但一旦爆发就与此管理疏漏直接相关,并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三是可控性。尽管风险是客观的,但它是可控的,可以按照一定的方法、程序对风险进行事前的识别和预测、事中的防范和事后的化解,可以借助科学的方法、有效的风险防范工作程序,分析风险的性质、产生条件,辨别可能导致损失的因素,为控制风险提供前提。可以根据现代科技信息手段和概率统计,建立各项风险的技术参数,为控制风险提供技术手段。可以通过建立良好的制度体系,规范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执法行为,进而把风险纳入制度控制的轨道。

(二)新形势下防范税收执法风险的重大意义

一是防范和化解执法风险,有利于推进依法治税,实现税收工作的根本宗旨。依法治税的过程,既是实施法律赋予的税收管理职权的过程,也是实现“为国聚财,为民收税”工作宗旨的过程。防范执法风险的根本,在于通过制度建设以及科学规范的管理,从源头上防止和减少税收违法行为,降低税务人员受到法律追究的机率,促进税收管理的法治化和规范化,从而深化依法治税。

二是防范和化解执法风险,有利于构建和谐的税收征纳关系,减少涉税争讼的发生。加强税收执法风险防范,可以通过明晰税收执法各环节存在的执法风险形式及其法律后果,警示税务人员时刻遵循法治原则,正确履行税收管理职责,树立良好的税收执法公信力和执法形象,减少各类涉税争讼的发生,营造和谐的税收征纳关系。

三是防范和化解执法风险,有利于正确履行税收管理职责,促进税收事业健康发展。随着民主与法治的进步,公民维权、行政监察以及司法监督力量日益增强,潜在的执法风险演变为现实法律责任的机率增大,能否准确判断、识别、预防并有效抵御各种执法风险,不仅关系到税务人员的切身利益,更关乎税收事业的长远发展。有效防范和化解执法风险,可以减少税务人员的执法压力,激发其工作潜能,保证税收法律制度的正确施行,更有助于提升税务机关的执法公信力,有益于税收事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四是防范和化解执法风险,有利于提升征管质量,适应税收专业化管理的需要。管理是税收工作的基础,税收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决定着税收执法风险的大小,二者之间呈反比关系,即:管理水平越高,管理漏洞越小,税收执法风险也越小;反之,执法风险也就越大。税源专业化管理的一个重要工作理念是“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建立建全风险内控机制,合理化解税收执法风险”,因此,专业化管理对税收执法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唯有有效地防范和化解执法风险,才能更加顺利地推进税收专业化管理。

二、新形势下税收执法风险的成因

(一)内生性原因

一是税收立法本身的缺陷会导致风险。税收法律中很多要素不确定,一旦把握不准,则存在“渎职”的风险。同时,对于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生事物,相应的税收征管配套政策出台不够及时,税收管理难以及时跟进到位,会埋下引起争议的隐患,税务机关将不可避免地承担由此造成的执法风险。

二是“行政本位”的管理理念、管理机制会导致风险。目前“行政本位”的管理理念在税务机关比较突出,但过多地强调“行政本位”往往与法治的理念相左,可能会形成执法风险。比如有些基层税务人员为了片面追求考核指标的正确率,不顾客观实际,人为弄虚作假,甚至有干部代替纳税人办理纳税事项,为税收执法埋下了隐患,从而带来了执法风险。三是系统内缺乏风险管理机制会导致风险频发。近年来,各地税务机关都开始关注税收执法风险的防范,也积极探索建立了风险管理和控制机制,但很多税务机关及税务干部的法治观念依然较淡漠,风险意识比较薄弱,从整体上讲风险管理机制的实践成果有限,再加上多数是零散的经验和做法,不足以抵制各种复杂的执法风险。

(二)外部原因

一是日益完善的监督机制带来的压力。众所周知,执法风险与执法行为及结果受到监督的程度有密切的关系,社会整体对税收执法行为的关注度越高,监督力度越大,执法风险由潜在转变为现实的可能性也越大。与此同时,纪检监察与司法机关加强了对税收执法与执纪

行为的监督检查,新闻及社会舆论也成为较强的监督力量,使税收执法过程中潜在违法行为转变为实际法律责任的机率增大。

二是日益增强的公民维权意识带来的压力。税收行政管理相对人的维权意识和维权行为能力日益增强,对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依法行政的要求越来越高,纳税人在履行纳税义务的同时,也在寻求法律赋予的权利。通过法律途径,包括复议、诉讼、控诉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已为越来越多的纳税人所接受和采用,纳税人逐渐从人际关系维权转化到法律维权,给税务人员的依法行政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三是组织收入工作带来的压力。一些地方政府为推进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大力推行招商引资,并为引进项目,留住客商投资,制定出台一些与现行税法规定冲突的税收优惠政策,导致税务部门难以应对,出现问题税务机关要承担相应的责任,给税收执法带来风险。其他有关部门配合不力,管理和监控的失位、缺位也给税务机关执法带来很大的风险。

三、防范和化解税收执法风险的建议

税收执法风险的内容及表现决定了税收执法风险在税收管理过程中将始终存在。然而,防范执法风险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持之以恒,长抓不懈。当务之急,是在全面、彻底、深入地落实好现有工作制度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防范和化解税收执法风险的长效机制,将依法治税工作推向深入。

(一)建全税收法律,提高税收执法依据的统一性

完整的税收法律体系是规范税收执法和降低执法风险的前提和基础,要进一步提高执法制度建设质量,增强执法制度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首先,严格执行税收规范性文件制定管理规定,提高制度建设的科学性,充分揭示和反映税收管理的客观规律和要求,避免文件、制度与上位法相冲突;制定的制度要具有操作性,防止脱离实际或超出执法人员承受能力,既要避免制度陷阱,又要防止制度泛化,不成熟或者不必要的制度不宜出台。其次,坚持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制度,对矛盾冲突或者内容不适当的规范性文件和规章制度,要及时修改或废止。再次,深入推行税收政策评价反馈制度,并探索建立涉税规范性文件及管理办法实施效果评价制度,促进税收管理制度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二)提高队伍素质,增强税收执法风险意识

一是强化法制观念。税务人员对于新形势下的税收执法环境要有清醒的认识,要知法、懂法,树立法制意识,强化法制观念,正确对待和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谨慎执法,克服执法行为中的侥幸和麻痹心理,做到警钟长鸣,防微杜渐,使自己的执法行为不偏离法律的轨迹运行。二是转变执法方式。要改变习惯的、传统的工作思维和征收方式,屏蔽求简单而忽略程序,求快捷而忽略方式的现象,避免和减少执法过程中的拖拉和随意性。要在税收管理理念、税收服务意识、税收征收习惯、职业道德观念等方面与时俱进,提高对事务的判断力,提升处事经验,尽可能减少风险的发生。三是加强税收业务培训,提高税务干部的执法水平。税务部门是政策业务很强的部门。因此,一定要把税收业务培训放在重要位置,要完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干部的主观能动性,使干部主动学习钻研税收业务,提高执法水平,鼓励干部报考注册税务师、注册会计师等,按照人员的不同层次或工作需要,安排干部分期分批接受专业培训或知识更新教育,为干部应对和防范风险打下基础。

(三)规范执法程序,健全各项执法管理制度

一是优化分解税收执法业务流程。要进一步梳理流程,对运行制度过于复杂、操作手续繁琐、要求不切实际、超出职责范围的项目予以调整;对执法权力过于集中、难以有效制约的部位适当分权控制,同时,要避免执法监督的交叉重复,使各部位、各项执法监督制度、流程、职责相互配套、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形成合力。二是加强具体执法事项的管理,进一步提高税收执法的质量和水平。坚持依法治税和依法管理,严格执行税收法律、法规规定,熟练掌握履行管理职责所必需的法律依据、执法权限、方式方法、时限等内容,全面、准确、适当地实施执法活动,依法履行管理职责。三是重视涉案证据的搜集和论证。真实、合法、有效的税务涉案证据能够有效降低执法风险。加强对基层执法人员有关证据收集、认定和适用规则的实务培训与实地指导,提高执法人员收集与制作证据的能力与技巧。四是进一步发挥税收执法检查的功效与作用,通过日常、专项和执法检查,查摆问题,纠正错误,加强整改,消除隐患。同时通过落实执法责任制度,进一步增强干部职工的依法履责意识和自我控制、自我纠错能力,降低风险概率。

(四)强化内外监督,完善目标考核体系

一要坚持全面落实税收行政执法责任制度,以岗位设定为基础,依岗定责,明确具体岗位的执法内容与执法程序,减少不作为、慢作为或任意作为等行为。二要切实发挥税收执法检查的功效与作用,通过日常、专项和执法检查,查摆问题,纠正错误,落实责任,并加强整改工作的跟踪问效管理。三要健全完善评议考核与执法责任追究制度,采用计算机考核与人工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评价税收执法质量,增强评议考核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四要进一步加强对税收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的监督,同时要积极拓宽监督渠道,完善群众举报制度,全面推行政务信息公开,重视人大、政协、司法等部门监督以及新闻舆论监督,对新闻媒体反映的问题要认真调查核实,并依法及时处理。

(五)加强部门协作,形成防范税收执法风险合力

一是与司法部门建立健全部门联席会议和信息共享机制,加强打击涉税违法犯罪的协调和配合。基于提高打击涉税违法犯罪能力这一共同目标,税务、公安、检察院和法院应进一步建立健全联席会议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确保在打击涉税违法犯罪过程中,相关执法部门能够各司其职、通力合作。要建立案情通报机制,及时交流涉税违法案件情况,研讨解决遇到的问题。要建立健全信息交流、共享办法和合作制度,形成日常化的信息交流渠道。二是加强与政府以及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等政府有关部门的联系,明确外部监督部门对税收执法的监督内容及评判标准,减少因内外认识标准不一致而引发的执法风险。认真做好与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工作,积极提供有效的管理建议,增强政府工作的系统性、协调性与科学性,减少政府对税收执法的不适当干预。

第五篇:基层工商部门监管风险分析及防范对策研究

基层工商部门监管风险分析及防范对策研究

近年来发生的海南“毒豇豆”、三鹿奶粉、深圳“9.20”火灾等事件中,一批工商机关领导干部和监管人员因“监管缺失”被问责甚至追究刑事责任,监管风险客观存在于基层工商部门的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实践中,尤其是基层工商部门处在市场监管执法第一线,工作繁重,任务艰巨,每天都和市场主体面对面,每事都和当事人零距离,处处事事都处在监管风险的风头浪尖。为此,有效防范监管风险,把监管风险降到最低点,不仅是工商基层干部加强自我保护的需要,更是树立工商部门良好公众形象的迫切要求。

一、基层工商监管风险的内涵及表现形式

风险一词的含义是指发生损失的损害程度的大小和发生的可能性;是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基层工商监管风险是指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执法过程中,由于人为或者客观条件等种种不确定性因素而面临的有可能给执法对象和社会带来危害,并被司法、纪检监察部门追究责任的一种潜在危险。它与职权和责任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是执法监管人员因主观和非主观因素不依法履行职责、监管缺失而引发的责任风险。是执法人员在履职过程中必须高度关注的一种自我防范。

从基层工商部门主要职责和近年来发生的工作人员因违纪违规而受到相关部门责任追究和党纪政纪处理的案例剖析调查来看,监管风险主要存在于市场准入、监管执法两个领域,表现为8种形式。

(一)市场准入环节

一是失职性风险。不按法定程序法定条件登记、变更、吊销、信息传递,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领导指示,有的是地方文件,在地方政府“ 打招呼”、“给压力”式干预下,擅自降低准入门槛,放宽准入条件,以支持当地经济发展为由,把不符合条件或不该进的市场主体放进来,一旦出事,工商执法人员就要承担相应的承担;

二是失责性风险。对形式审查和实质审查界定不清;对市场主体准入审查不严、把关不到位、准入手续不全或“先上车后买票”;变更手续不符合程序等等。

(二)执法监管环节

一是落后监管风险。因信息化、专业化、精细化等方面滞后带来的监管风险。例如对假冒伪劣商品,特别是问题食品以及一些高危行业的监管,基层常常因专业知识的匮乏、监管手段的局限、检测监测设备的欠缺而流于形式的监管,潜在风险日益增大;

二是不作为、不到位的“缺位”风险。“缺位”风险是指没按照法定职责保证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职能行使到位,导致不良社会后果带来的责任风险。

三是作为不当的“错位”风险。在具体工作中,“错位”风险主要体现为“三化”:执法趋利化,把行政执法权作为谋取部门经济利益的手段,与执法者自身利益挂钩,造成执法行为与执法目的严重背离,导致社会后果;监管情绪化,一些执法人员不依法履职,放任情绪,避重就轻、管而不当、难管就放、无利则让,造成不良社会后果;处罚随意化,不合理使用自由裁量权,处罚标准不统一,损害了法律的公平和统一,造成不良社会后果;

四是乱作为的“越位”风险。在履职过程中,行使了一些本单位不能或不该行使的权力,导致乱作为,造成不良社会后果带来的责任风险。如将调整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的法律法规运用到生产、消费领域等;

五是暴力抗法的风险。主要是指工商执法人员在查处端掉制假售假大要案、传销案件、取缔黑网吧少数民族人员无证照经营等专项整顿时,当事人以不理智的态度,采取谩骂、围攻自残、殴打、诬陷工商执法人员,制约、阻碍和抗拒执法所造成的风险;

六是理想监管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上级部门对基层严格履职的理想预期与基层实际监管水平、监管力量、监管手段、监管环境不相适应而引发的职业风险。特别是近年各地制定的企业个体信用分类监管办法,对基层市场巡查监管制定了很多很细且超出法定职责的工作要求,例如对高危行业的监管要求每月甚至半月搞一次实地巡查;又例如国家局在食品安全监管上提出的两个百分之百,这些工作就基层实际落实而言因诸多原因确难到位,在目前的司法实践中,特别是在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后,法院及当地政府、以及舆论都常常拿我们内部的一些工作要求、规定、制度等作为尺子来衡量工作的履责情况,然后以监管不到位而追究其行政责任或刑事责任。

另外,基层工商部门在执法过程中还存在法律竞合的风险。工商是一个综合性的行政执法部门,涉及法律法规、规章400多个,但大多是一些与专业法竞合的一般普通法,因此法定职责的模糊或者交叉不仅易造成基层工商干部角色的错位,也更容易增加监管的风险,导致存在部分不应由工商部门承担的责任,却由工商部门“买单”的潜在职业风险。

二、基层工商监管风险成因分析

基层工商市场监管风险的形成有主、客观等多方面的因素,从大的方面看:既有国家现行政治经济体制和法制、文化背景的关系,也有工商系统自身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的关系。从小的方面看:现有的干部队伍素质还不适应现行的综合市场监管。

(一)主观因素方面:

一是风险意识淡薄。有的干部职工认为只要自己做事无私心、不吃拿卡要,行政赔偿、职务犯罪离自己很遥远,就不会有问题,更有甚者认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有责任、无风险。

二是法制意识不强。有的干部职工认为只要是为公家办事或谋利,犯了错误也不会受到追究;有的干部职工认为自己只要少作为就少责任,认识不到不作为的行为也将会受到追究的。还有相当一部分干部认为违规行政只是吃拿卡要,违反禁令。其实不然,违规行政已经不仅局限于犯“恶意之错”,行政质量不高,效能低下,程序错误都将受到责任追究。

三是依法监管执法观念不够强。在基层,监管执法人员监管执法理念落后,停留于监管就是执法、管理就是处罚层次,对“四统一”观念缺乏清楚认识和正确把握,“重监管、轻服务,重处罚、轻规范,重形式、轻实效,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野蛮执法”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监管风险隐患突出。

四是监管水平不高。部分基层干部受到业务素质不高的制约,不能全面落实好监管职责,在开展新兴市场主体监管、重点行业主体监管、专项检查、行政执法办案、疑难消费调解等工作时往往感到不知所措,力不从心,处于“不干与错干”都要“挨板子”的两难境地。

(二)客观因素方面:

一是考核监督机制不完善。虽然工商部门建立了各种责任制度,但难以真正全面落实。当前的考核监督机制大多存在着要求严、执行弱的现象,以致考核的目的和意图未能有力贯彻下去,考核压力未能传递到具体责任人,责任追究制并未落实到人头上,导致部分工商干部责任心不强,甚至存在应付心理,必然导致工作质量不高,容易出现监管风险。

二是问责机制不完善。相对于其他行政执法部门而言,工商职能具有涉及法律法规多、监管执法范围广、监管对象庞大、工作的群众性强、专业性弱、职能内在联系不紧密等特征,在基层工商部门表现尤为明显。作为运用国家公权力进行行政执法和市场监管的工商部门,在国家政策法律赋予众多行政执法权利的同时,也赋予了相应的监管执法风险。以《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为例,第四条第一款第一项和第五项规定的两种行为既可以由工商部门查处,也可以由公安、国土、建设、文化、卫生、质检、环保、安全监督管理等许可审批部门进行查处,从追究安全事故责任的惯例来看,多数地方都会将责任划给工商部门,而其他许可审批部门却安然无恙。

三是各方利益博弈的结果。体现在:一是各部门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利益最大化趋势,在现实工作中,有利益就上,没有利益就推。工商部门由于职能涉及面广往往承担其他诸多部门推卸而来的风险。二是地方利益。为了利益最大化,地方政府往往要求工商部门在监管执法工作中予以权限制约或放大,导致潜在的风险。三是管理相对人的利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的逐利性不断增强,管理相对人违法获利、扰乱经济秩序的行为屡禁不止,导致工商部门存在潜在的风险。

三、基层工商部门规避监管风险的对策研究

(一)加强教育培训,增强基层工商干部抵抗风险能力

一是强化职业道德意识教育。要通过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提高监管执法能力和水平。引导干部树立“法无授权即禁止”的意识,在此基础上来理解、理清、履行职能,明确每一岗位的职权和责任,有效控制风险。该主管的要认真履行主管职责,该牵头的要充分发挥牵头作用,该配合的积极予以配合。

二是开展警示教育。应结合各地工商部门行政问责及职务犯罪的典型案例对监管人员进行警示教育,必要时邀请司法机关开展预防职务犯罪专题讲座,将防范责任风险的意识灌输到每一干部职工的脑中,引导工商干部走出风险认识的误区,促使他们强烈意识到履职缺位、越位、不到位都将给风险爆发埋下伏笔,留下问责隐患。

三是加强执法风险意识教育,确立“责任”新理念。现在,行政问责制越来越完善,问责力度越来越大,只要有了过错,就必须承担责任,这是躲不掉也绕不开的。所以,基层工商部门和工商干部要进一步明确权责对等的理念,敢于正视风险,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强化“责任”新理念,才能规避、减少和化解风险。要从以往“我有多大权力”转到“我有多大责任”的理念上来,实现权力本位向责任本位转变,每一位工商干部充分确立“全面履职就是全面承责”的意识,尽职尽责。要充分认识到工作意味着责任,责任就是份内应做的事。要确立“自己的作为只有自己负责”的理念,一旦有了过错而被“问责”时,不要指望上级领导为自己开脱责任,也不要指望他人来替自己承担责任。

(二)是梳理职能职责,明确岗位责任

明确职能职责和岗位责任,是确保工作规范有序的重要前提,是依法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也是实行绩效考核的重要标准。非规范的和模糊的职责权限,将严重制约和影响工作职能的正确履行、权力的正确行使与工作效率的提高,也将无法实施责任追究。

从过去的实践和目前的情况来看,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需尽快加以研究解决:

1、理清并明确界定工商部门与公安、商务、质监、卫生、农业等部门在市场监管中职能交叉的领域,防止监管真空、相互推诿等问题的出现。

2、根据新形势和任务的需要,调整规范各级工商机关内设机构与基层工商所的职能,依法明确其职责权限。

3、按照明确的职能职责和权限,科学确定人员岗位职责。按照新“三定”方案核定的职能,围绕行政审批权、行政执法权、干部人事权、财物管理权等的行使,对每个部门、每个岗位、每个人员的工作职责、法定权限和运行流程进行认真梳理,合理编制工作程序,建立健全工作岗位目标责任制,以实现部门职能法定化、岗位职责明晰化、责任主体明确化、责任链接无缝化,切实解决工作越位、缺位和错位等问题,提高行政效能。

(三)完善、落实制度,有效规避风险

各部门和工作人员要在梳理职能职责流程的前提下,努力构建科学的监管风险防控机制。一是制定切实可行的风险防控体系。按照“风险定到岗、制度建到岗、责任落到人”的要求,结合各自工作职责,有针对性地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控措施,对内部有些不合适的制度要适时进行清理,建立相应的确实能起作用的制度,使监管风险防控机制真正融入到执法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

二是完善考核监督机制。通过推行分类分级履职考核办法促进履职到位,减少履职缺位风险。考核组直接对基层同志进行考核评定,通过直接考核到人,减少考核层级,畅通压力传递渠道,迫使基层同志增强责任意识,严格依法履职。提供履职指南,减少盲目履职风险。设定基本、良好和优秀三个等次,分别对应不同的标准和要求。

三是严格落实过错责任追究制。对执法监管不到位、不作为、乱作为,造成不良后果的要坚决进行责任追究;要开展执法监管风险防范承诺,在查找风险点和提出防范措施的基础上,每名工商执法人员有针对性的进行风险防范书面承诺,提醒自己做一名廉洁奉公的工商人;要强化落实意识、责任意识,切实规范执法行为,解决“疏于管理、淡化责任”问题。

四是完善内部监管机制。从技术层面上讲,要防控风险,特别重要的是从完善内部制度入手,提高规章制度建设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以制度的完善来堵塞监管过程可能出现的漏洞。

五是强化巩固外部监督机制。人一旦没有监督就很容易犯错,权力失去监督必然导致腐败,监督是促进办事公正、控制风险发生的重要手段。因此,既要广泛发动群众查找风险环节,更要充分依靠群众监督制度落实。要把风险防范管理工作,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之中,并同干部的考核奖惩相结合,特别是跟评先选优和选拔任用结合起来,使人人感到有压力、有动力、有目标、有责任,切实形成“目标明确、责任清晰、监督有效、考核科学、奖惩分明”的管理新机制,努力实现对风险岗位的全程监控。最后在开展各项监管执法工作中,都需要以制度管人、管理,坚决改变以往“巡而不查、查而无痕”的做法,保证每个环节都留下工作“痕迹”,提高执行力。同时,还需要在过程控制方面突出制度的刚性,采取有效措施,对工商干部执法实行全程控制、预警、处置,做到监督关口前移、防范预警前推,切实增强风险防范的有效性。同时,要充分运用科技手段,运用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案源线索,固化流程条件和处理时限,减轻基层干部的管理难度和运转时间,提高监管效能和水平。

(四)借鉴风险管理理论和质量管理方法建立监管风险防范管理模式

监管风险防范工作,应是一个持续管理过程,只有引入风险管理理论和质量管理理论,实施质量管理方法,才能形成长效推进机制。所谓风险防范的PDCA循环管理方法,就是以为一个工作周期,将执法工作分为计划阶段、组织实施阶段、检查考核阶段、修正提高阶段“四个环节”实施系统管理。

一是计划准备阶段(Plan)。主要任务是查找风险点,进行风险等级评定,并认真、全面、细致制定防范监管风险具体措施。根据谁主管谁防控的原则,按条线组织干部职工根据岗位实际进行自查、互查、公示,认真研究部门法定职责,分解工作事项,制定工作流程图,从自身思想道德、岗位监管职责、廉政纪律三方面,找准单位、岗位、个人易发风险点,制定科学、有效的前期预防措施、中期监控措施和后期处置措施,经分管领导审查后报领导小组确认认可,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相关标准科学、客观评定风险等级,征求意见后公示执行。

二是组织实施阶段(Do)。主要任务是落实风险防范工作各项措施,发挥“三道防线”对监管风险的防范作用,防止执法过程中违法行为的发生。首先开展执行情况检查。每季度结束时,根据统一安排,抽取10%的单位,通过听取汇报、检查记录、问卷调查等形式,检查各部门各单位风险防范各项工作任务执行情况,形成检查记录,提出评价督导意见;其次构建风险监控网络。畅通监管风险监督渠道,通过利用电子监察系统、设立监管风险举报箱、公开监督举报电话、开设网上投诉专栏等方式,及时收集各类反映意见。综合运用行政监察手段,定期汇总分析信访举报、行政投诉、政风行风热线、案件检查相关信息,进行跟踪调查,全面监控。最后实施风险处置。定期召开领导小组工作会议,通报阶段性检查和风险监控情况,研究讨论各种风险表现,明确本阶段风险处置任务。对单位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规范意见;对个人存在的问题,按照干部管理权限,采取警示提醒、诫勉纠错等惩戒性处理措施。

三是检查考核阶段(Check)。主要任务是对风险防范管理工作进行质量考核。按照单位定期自查与阶段性检查相结合、动态考核与综合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全面系统地考核评价各单位及个人风险防范管理工作情况,形成全年考核报告。

四是修正提高阶段(Action)。主要任务是改进完善风险防范工作和运用评价结果,按照过程管理、持续改进的原则,通过查漏补缺、纠偏纠错、超前设计防范,及时进行总结提高,进一步优化风险防范措施,形成阶段性、相对完善的防范工作体系,为启动下一防范周期奠定基础。

下载防范和化解基层警察执法风险对策的研究(一等奖)(共五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防范和化解基层警察执法风险对策的研究(一等奖)(共五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基层税务机关的执法风险及对策

    浅析基层税务机关的执法风险及对策 税务执法风险,是指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以下称税务人员)在履行税收管理职责过程中,未按照或者未完全按照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实施执法行......

    新形势下的税收执法风险以及防范对策

    新形势下的税收执法风险以及防范对策 税收执法风险,是在税收执法过程中潜在的可能给税务执法主体和税务执法人员带来不利后果的各种因素。 税收执法涵盖了税务机关和税务执法......

    银行防范和化解风险预案

    XXXXX银行有限责任公司 防范和化解风险预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防范和化解XXXXX银行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本行)风险,落实有关岗位和人员的责任,促进本行平稳运行与健康发展,改......

    防范和化解风险预案1

    隆昌兴隆村镇银行 西昌金信村镇银行有限责任公司 防范和化解风险预案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防范和化解西昌金信村镇银行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本行)风险,落实有关岗位和人员的......

    防范化解风险工作小结

    六中安全风险防范化解工作小结 本学期自开学以来,学校十分重视校园安全工作,校长多次组织召开总支会、行政会、教职工会,安排部署相关校园安全工作,现将本学期本校安全风险防范......

    防范税收执法风险范文

    安阳县地税局四强化积极防范税收执法风险安阳县地税局结合实际情况,以强化征管为主线,运用四强化着力防范和化解税收执法风险,切实提高依法治税水平和税收工作质效。一是强化培......

    工商行政执法风险及防范

    工商行政执法风险及防范 工商机关作为综合性的经济管理部门,承担着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重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化进程的推进,公民及法人的法律意识逐步提高,经营者的维......

    银行基层营业网点风险防范对策(推荐阅读)

    银行基层营业网点风险防范对策当前,随着银行各项业务的发展,案件及各类违规行为呈上升趋势,各类风险控制已成为紧 迫而又繁重的工作任务。 从发案和违规情况看, 基层营业网点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