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考研政治各个老师押题大题总结以及2011考研政治5道分析题答题技巧
2011考研政治各个老师押题大题总结以及2011考研政治5道分析题答题技巧.txt吃吧吃吧不是罪,再胖的人也有权利去增肥!苗条背后其实是憔悴,爱你的人不会在乎你的腰围!尝尝阔别已久美食的滋味,就算撑死也是一种美!减肥最可怕的不是饥饿,而是你明明不饿但总觉得非得吃点什么才踏实。这是文都的蒋中挺,徐之明,李海洋,王向明四位老师的押题,带星的题目为几位老师押的重题或者强调的重点。此文章仅供大家参考,至于押的准不准楼主不敢保证,嘻嘻。这些题老师大多数只说了答哪,没说具体详细的答案,所以我也只写了大概答哪,没写具体答案,还要靠大家自己总结。马上就要上战场了,大家一起加油加油加油!
马原:
1.关于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问题
材料:家电下乡,自主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
回答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2.社会发展决定性与主题选择性的关系
材料:节能减排等
回答客观规律性,主观能动性以及可能性空间的辩证关系
3.关于联系的普遍性的问题
材料:人和自然,人和人,人和社会的关系
回答普遍联系的方XX意义
4.关于新生事物的问题
材料:十七届五中全会,改变经济发展方式
回答新生事物的意义以及与旧事物的关系
★★★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原理
5.关于矛盾的问题
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方XX意义(辩证认识的实质)
材料:成功与失败
★★★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原理
★★6.关于否定之否定规律的问题
7.关于价值评价的问题
材料:亚运会 王治郅
回答价值评价以及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毛中特
1.毛泽东思想与近现代史结合(辛亥革命 建党)
★★★A.关于辛亥革命
材料1:辛亥革命的一段材料
材料2:毛泽东思想(共产党成立)
问题1:辛亥革命的意义(积极意义 失败教训)
问题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
★★B.与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有关(回答走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原因及意义)
2.与发展有关的题目(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江)
材料1: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例如宏观的数字,微观的家庭变迁,外国对我们的评价等)
材料2:领导人讲话
问题1:为什么说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问题2:关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的问题
★★★★3.与分配有关的题目
(材料会给出十七届五中全会,或者十二五规划的内容)
回答分配不公以及先富与公富关系的问题
★★4.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题目
★★★★5.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
(材料会给出十七届五中全会以及十二五规划的主题)
★★6.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问题
材料一:正面的例子(例如舍己救人助人为乐)
材料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
★★★7.《七个怎么看》中关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材料一:《七个怎么看》关于区域的一段话
材料二:西部大开发十周年
材料三:中西部南北部发展不平衡的表现(数字)
回答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相关知识
★★8.《七个怎么看》中关于教育的问题
材料一:《七个怎么看》中关于教育的一段话
材料二:关于我国在教育中的投资以及政策(科教兴国)
材料三:胡、温关于教育的讲话
问题一:为什么优先发展教育,怎样发展
问题二:关于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问题
9.关于低碳的问题
材料一:节能减排的行为
材料二:十七大报告
回答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相关知识
10.关于世博的问题
回答对外开放的相关知识
史纲:
1.怎样评价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2.改良与革命的关系
3.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问题
★★4.关于抗日战争的问题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
背诵抗战胜利的意义以及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
5.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和条件(中国为嘛要选择社会主义)
思修: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相关内容全部背诵
2.关于人生价值问题和婚恋观问题
材料:拜金女,炫富男,相亲节目
回答从价值,道德以及正确的婚恋观三方面回答
3.关于民族精神的问题
材料:玉树地震,泥石流。背诵民族精神相关知识
4.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
材料:低碳生活,环境问题等
背诵人与自然和谐的相关知识
5.与人生价值观,榜样作用有关的题目
材料:先进人物事迹(郭明义)
从人生价值,模范的作用以及社会公德三方面回答
6.与就业创业有关的题目
材料一:大学生就业难
材料二:《七个怎么看》关于大学生就业的问题
回答创业与就业的相关知识
7.诚信道德建设的问题
材料: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
回答:A.大力倡导诚信美德,公民道德建设以诚实守信为重点
B.大学生要自觉加强诚信道德建设
8.有关网徳的问题
材料:大学生沉迷网络,以及网络滥交 回答关于网络道德的相关知识
9.选举法的修改与宪法相关知识
材料:十七大确定的城乡按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
回答宪法中对公民基本权利规定的相关知识
时政:
★★★1.和谐世界
2.中国地位论
3.世界多极化发展
2011考研政治5道分析题答题技巧。详细啊
掌握知识量最基本相同的情况下,答题技巧的不同可能使总分相差10到20分。政治的考研试卷中大题的分值占百分之六十,而实际上大题也是技巧性最强的题型。下面向大家介绍大题答题三步曲:
第一步:看完问题,回到材料分析,看下涉及哪些理论,哪些知识点,统统写上去,只要有关联的都写上去,那些不敢确定有没有关联的有些犹豫的也写上去,因为多写是不扣分的,而少写则要扣分。各个理论之间可用a,b,c。其实我们要记的东西就是这些理论和原理了,我们知道其实政治的理论是很简短的,特别是马哲与马经部分。比如,涉及到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这个理论,我们只需要写“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意识,而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这样就可以了。理论之间当然可以用些连词来衔接这样文字不会很生硬。纵如,“唯物主义认为”“我们知道”“而且”等等
第二步:写完了涉及的理论和原理了,恭喜你,你一般得到这个问题差不多一半的分值。这个时候你就是联系材料了,记住,材料是给你分析的,无论题目有没有要求你按照材料,这一步工作你一定要做。第二步的工作就是用材料中的内容把第一步写到的理论和原理再复述一遍,也可根据需要做适当的加工。做完第二步,你可得到七成,八成的分数了。
第三步:联系实际,并结合自己的话再次论述和完整答案。有些问题本来就是要求结合实际的,没有要求你也可以这样做。第三步其实就是个人的发挥问题了,这个有一到两成的分数。这三步做完应该就是比较完美的答案了,不漏知识点,十分可得八分以上。如果字迹清晰,并且条理清楚的话,就可能是满分。
下面以最新真题为例
题目要求: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
34.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华佗是我国东汉名医。一次,府吏倪寻和李延俩人均头痛发热,一同去请华佗诊治。华佗经过仔细地望色、诊脉,开出两付不同的处方,给倪寻开的是泻药,给李延开的是解表发散药。二人不解:我俩患的是同一症状,为何开的药方却不同呢?是不是华佗弄错了?于是,他们向华佗请教。华佗解释道:倪寻的病是由于饮食过多引起的,病在内,应当服泻药,将积滞泻去,病就会好。李延的病是受凉感冒引起的,病在外,应当吃解表药,风寒之邪随汗而去,头痛也就好了。你们病症相似,但病因相异,所以治之宜殊。二人拜服,回家后各自将药熬好服下,很快都痊愈了。
中医是我国宝贵的医学遗产,强调辨证施治,华佗对症下药治头痛发热的故事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1)指出其中所涉及的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并分析其内涵。(6分)
(2)这个故事对我们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何启示?(4分)
答案要点:
(1)华佗对症下药的故事涉及的辩证法基本范畴主要有:原因和结果、现象和本质。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它揭示和反映事物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在现实中因果关系的表现是多样的。两府吏生病,饮食过多、受凉感冒是原因,头痛发烧是结果,是异因同果。现象和本质是揭示事物的外在表现和内在根据的一对范畴。本质决定现象,现象表现本质,人们可以通过现象认识本质。华佗通过望色、诊脉认识了两人发烧的不同原因,就开出了不同的药方。(6分)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依据是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要求我们具体分析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华佗对症下药的故事对我们的启示是,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分清现象和本质,原因和结果的区别和联系。(4分)
【解读】(1)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原因和结果、现象和本质以及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理解和运用。(2)华佗“对症下药”这个故事出自《三国志》中的《华佗传》。
(3)第一问采取演绎分析法回答,首先回答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原因和结果中还可以回答因果关系的多样性,有一因多果、多因多果、同因异果、异因同果,运用这些原理分析华佗看病的故事。
第二问首先回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以及其理论依据:矛盾的特殊性原理,阐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意义。
35.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注:CPI(消费物价指数)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城乡居民家庭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的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一般认为,CPI的增幅大于3%时,就存在通货膨胀的压力。PPI(生产价格指数)是衡量工业企业产品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指标。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
材料二
我国经济自2003年进入新一轮上升期,经济增长速度从2003年的10%一路上涨,2006年突破11%,并于2007达到11.9%。然而经济偏快增长也带来一系列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经济增长有可能由偏快转为过热。2007年12月初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宏观调控任务是:“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
2008年,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加深,国内许多外向型出口企业经营出现困难,出口持续出现下滑势头。上半年经济增长开始放缓,GDP同比增长10.4%,比去年同期回落1.8%,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上涨7.9%,这表明“防过热”已见效,但物价涨幅较高仍未得到有效控制。2008年7月25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了下半年经济工作的任务: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放在突出位置,即“一保一控”。财政部等部门宣布自2008年8月1日起提高部分出口商品的退税率。央行8月初调整了商业银行信贷规模,9月16日起又下调了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和中小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担保难以及流动资金短缺等问题。
2008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增速同比回落了2.3个百分点,经济增长5年多来首次低于10%。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日渐显现,国内经济的下行风险逐步加大。中国经济已经从持续升温转入降温状态。11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特别是拉动内需十项新举措的公布,释放出“保增长”的强烈信号,4万亿元的投资将对经济产生最直接的拉动。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指出,必须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要着力在保增长上下功夫,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把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作为保增长的强大动力,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资料来源:财政部网站、新浪财经网等
请回答:
(1)CPI和PPI的走势及其变化反映我国经济运行出现了什么问题?结合材料分析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4分)
(2)结合材料分析我国政府是如何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施宏观调控的。(6分)
答案要点:
(1)CPI与PPI直线上升表明,通货膨胀压力逐步加剧,存在着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趋向;CPI与PPI的迅速回落表明,存在着由通货膨胀转为通货紧缩的风险,国内经济的下行风险逐步加大。(2分)CPI一路上扬的原因是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而通货膨胀预期则是价格持续上涨最为关键的因素。CPI和PPI回落的原因:国家采取“两防”的调控政策初见成效;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2分)
(2)我国政府在不同时期、不同经济形势下采取不同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当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经济趋向过热时,采取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提高银行存贷款利率和准备金率,减少货币供应量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以抑制总需求,防止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2分)当经济呈现下滑风险和CPI指数有所下降而仍处高位时,政府对税收结构、财政支出结构和信贷规模、信贷方向等作了适时的调整,以实现保增长和控物价。(2分)当物价回落和经济下行风险加大时,政府采取了增加财政支出,降低税率,降低银行存贷款利率和准备金率,增加货币供应量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扩大内需,提高就业水平,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样的政策选择与组合以及调控政策的适时转变,体现了中央政府在宏观经济调控方面的前瞻性、及时性和灵活性。(2分)
【解读】 本题考查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提高宏观调控水平这一知识点的内容,是政治经济学的常考点。本题作为分析题共包括两问,第一问主要是根据材料回答从2007年到2008年受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和国际经济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从两防(防通胀防过热)到“保字当头”的变化。第二问主要是回答随着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宏观经济政策所作的调整与变化。简言之,2007年主要实施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2008年,面对国际经济金融危机的影响,为了保持经济增长,则转而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35(1).材料
从上一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主题,但当经济全球化正以强劲的实力伸展它的触角时,却遭遇了由美国华尔街演绎出来的国际金融海啸,显然,这是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危机。这场危机以意想不到的速度迅速蔓延和扩展到世界各地,形成美国患病,全世界吃药的局面。
摘自《参考消息》2008.10.15
国际金融危机使中国经济发展也受到了影响。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条件下,中国政府将继续采取有效措施,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为促进世界经济稳定发挥建设性作用。
摘自胡锦涛在20国峰会上的讲话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1)如何看待国际金融海啸背景下的经济全球化?
(2)说明我国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对策。
答案要点:
(1)最近爆发的国际金融海啸和经济衰退充分说明: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产生着重大影响,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具有二重性。其积极作用表现在:①有利于生产要素在国际范围内流动,实现合理配置和资源优势互补;②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③有利于国际贸易的扩大和发展;④有利于解决资源、环境、人口等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性问题。其消极作用表现在:①经济全球化把市场经济的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等消极功能扩展到世界范围,造成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周期性波动和经济危机爆发的世界性。②经济全球化把资本主义追求最高利润的动机和目的扩展到世界范围,使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实现利润最大化。③经济全球化把一国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扩展到世界范围,对发展中国家形成新的经济霸权的威胁,损害了这些国家的主权和经济的正常发展。④经济全球化把一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两极分化扩展到世界范围,加剧了贫富差别全球化。
(2)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我们不能因经济全球化具有二重性而否定经济全球化,也不能因为爆发了全球金融海啸和经济衰退而反对经济全球化。我国应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的机遇,积极参与改变国际经济旧秩序,加强同世界各国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既促进本国经济的成长,又让合作方获得利益,取得互利和双赢的结果。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我国应和世界各国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经济上互助合作,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
35(2).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
请回答:
(1)运用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阐述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国民经济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2)在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你认为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应该采取哪些主要措施。
答案要点:
(1)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通过两大部类之间及其内部的交换,阐述了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过程的条件和规律,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必须按比例发展,这对一切社会化大生产,尤其是社会主义生产都是适应的。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要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首先要保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保持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和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之间必须建构起合理的比例关系。比例协调、结构优化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按照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要求,发展国民经济必须坚持又好又快的原则。“又好又快”,简单地说,就是好中求快,优中求进,坚持把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在“好”的基础上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发展。而提高质量和效益的一个重要条件是比例协调、结构优化。在过去一个时期我们曾经强调“又快又好”,现在又把“好”置于“快”之前,这不是简单的文字顺序调整,而是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和发展理念的重大发展,意义重大。又好又快,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2)在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有:①加强宏观调控,保证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的合理和协调;②坚持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③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大内需;④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千方百计扩大出口。总之,面对当前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党中央提出的保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措施是: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
3.材料
2007年夏天以来,美国发生了次贷危机并引起了美国和国际社会的金融危机。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已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给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也使中国经济发展受到影响。
请回答:
(1)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分析这场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
(2)国际社会如何应对?
(3)我国政府的有效措施。
答案要点:
(1)造成这场金融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不当的原因,也有金融监管缺失的原因。但是其最根本的原因或根源是资本对高额利润的追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表现在消费领域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需要相对缩小的矛盾,特别是房地产无限扩张和普通老百姓的收入相对缩小的矛盾。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达到尖锐化程度时,就引起经济危机的爆发。
(2)国际社会的当务之急是继续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尽快恢复市场信心,遏制金融危机扩散和蔓延。主要发达经济体应该承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实施有利于本国和世界经济金融稳定和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积极稳定自身和国际金融市场,维护投资者利益。同时,各国应该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扩大经济金融信息交流,深化国际金融监管合作,为稳定各国和国际金融市场创造必要条件。
(3)我国政府采取了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了扩大内需的重大举措和其他措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36.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不过按事物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性质也就不同。
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同旧社会的矛盾,例如同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是根本不相同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表现为剧烈的阶级斗争,那种矛盾不可能由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而只有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够加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另一回事,恰恰相反,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罢了。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以外,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
摘自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2月27日)
材料二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关于基本矛盾,我想现在还是按照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的提法比较好。毛泽东同志说:“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他在这里说了很长的一段话,现在不重复。当然,指出这些基本矛盾,并不就完全解决了问题,还需要就此作深入的具体的研究。但是从二十多年的实践看来,这个提法比其他的一些提法妥当。至于什么是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也就是目前时期全党和全国人民所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和中心任务,由于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来,实际上已经解决了。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
摘自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79年3月30日)
(1)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历史背景以及这一理论的重大意义。(6分)
(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深入的具体的研究”所取得的理论成果主要有哪些?(4分)
答案要点:
(1)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的历史背景既有国际背景,又有国内背景。国际背景是苏联、东欧等一些社会主义国家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已经不存在矛盾,促使中国共产党回答这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国内背景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新时期以后也存在着许多矛盾。(2分)
毛泽东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马克思在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导言中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理论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但与旧社会的基本矛盾性质不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和完善加以解决。这一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矛盾学说,为我们的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4分)
(2)邓小平认为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判断是正确的,并在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只有通过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生产力来解决。(4分)
【解读】(1)1957年2月,针对国内外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学说,主要内容有: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发展动力,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充满着矛盾。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的运动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些矛盾的运动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即它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旧社会的基本矛盾,例如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根本不同的,它是非对抗性的矛盾,而不是对抗性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加以解决。即通过调整和改善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使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地得到巩固和完善。这正是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之所在,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毛泽东首次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矛盾运动特点和解决途径、方法等的论述,丰富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学说,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改革奠定了哲学基础,提供了理论依据。(2)但限于历史条件,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并没有作“深入的具体的研究”,尤其是没有认识到要通过改革和发展生产力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各种矛盾。邓小平对此作了进一步的完善,重点是把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统一了起来,并把发展生产力作为解决各种问题的根本途径,这是邓小平在这个问题上的主要贡献
第二篇:考研政治大题答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34题考点)第一章
总论
无
第二章
辩证唯物论
人与自然的关系模板(主要从实践角度):
(1)(2)(3)实践是人类不同于动物的特殊生命形式,即它是社会生命的特殊运动形式,是人类的存在方式。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正确的实践观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
人与自然的关系(新大纲新增):
(1)当今世界出现的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全球危机问题,并不单纯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坏,实际上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重要性;
(2)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若是不当的实践活动,会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带来环境问题;而适当的实践活动,会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环境问题。构建生态文明,推动绿色发展;
(3)习近平指出,在当代中国,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新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规律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违抗的。规律是普遍的,事物在运动变化中都遵循着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
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方法论:
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三章 唯物辩证法
两大特征: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最核心、最前提,万能模板):
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的特点。
发展: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新事物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没有的新内容。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此必然战胜旧事物。
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肯定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1)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原理
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并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
A.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
B. 矛盾双方相互包含,一方可以从另一方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C. 矛盾双方彼此相通,双方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斗争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
A. 推动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 B. 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方法论:
(若不需要转化)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种把握对立。
(若需要转化)(出现如何对待和处理错误与失败等)我们要正视…(错误和失败),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发挥主观能动性,遵循客观规律,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的措施和办法加以应对,积极创造实现转化的条件,促成事物朝着有利的方向转化。
新大纲方法论增补:
构
1、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反对把斗争性和同一性相割裂的形而上学观点。
2、揭示了任何事物发展的关系都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3、在当前和平发展全球化的时代下,我们要学会求同存异(和为贵)、取长补短、双赢共赢,建和谐世界。
(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
普遍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特殊性:
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A.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 B.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统一的 C. 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新大纲补充要点(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方法论:
普遍性: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不能回避矛盾。
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出现“分类”概念时)。只有如实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才能采取正确的方针和办法去解决矛盾。
(3)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
A. 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B. 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C. 全面看待问题需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方法论: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结合,既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全面看问题,兼顾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
新大纲补充要点(如何对待矛盾)
质量互变规律: 质量变辩证关系:
A.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B.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D.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质和量的统一为“度”
认识度才能确切把握事物的质,才能为实践活动提供正确的准则即适度原则,防止过犹不及。
肯定否定规律: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A. 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B. 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C. 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D.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方法论: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要同时看到事物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不能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五对范畴:原因和结果、现象和本质、偶然和必然、可能和现实、内容和形式
1.原因和结果
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叫原因,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叫结果。原因和结果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
复杂多样性: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异因同果、多因多果、复合因果。方法论: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是自觉的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
2.现象和本质
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
现象:看得见摸得着,人可通过感官感知;本质:看不见摸不着,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把握。方法论:透过现象看本质(第一次飞跃)
3.必然性和偶然性
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范畴。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受必然性的支配。
方法论: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把握事物发展的机遇。
4.可能性和现实性
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范畴。把握事物的可能性,要注意区分:
A. 可能性和不可能性;
B. 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非现实)的可能性; C. 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
方法论:要求人们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应对不利情况的准备,争取实现好的可能。
5.内容和形式
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方法论:根据内容的需要决定形式的取舍、改造和创新;又要善于运用形式发挥其积极作用。
第四章 认识论
认识与实践的本质(什么是认识、什么是实践)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一种创造性的反映。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与认识(辩证统一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万能模板):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D.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作用的,认识反映对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表现在:
A. 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
B. 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践,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1)两次飞跃,无限循环
第一次飞跃: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
A. 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B. 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
第二次飞跃:从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A. 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形成正确的实践观念; B. 把理论的正确性与现实的可行性统一起来,寻求正确的具体途径和工作方法; C. 理论必须被群众掌握,内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反复性:人们对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上升到实
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无限性: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
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
认识过程中的理性与非理性因素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肯定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强调非理性因素受到理性因素的制约,也承认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全面分析了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积极作用和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从而同非理性主义划清了界限。
(2)真理与价值
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的主要体现:
A. 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B. 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C.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极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凡真理都具有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这种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价值的特性:
A. 价值具有客观性; B. 价值具有主体性; C. 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 D. 价值具有多维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第五章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等)
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带来消极后果。科学技术作用的实现要受一定客观条件,诸如社会制度、利益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也要受到一定的主观条件如人们的观念和认识水平的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更多地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但是,由于对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等原因,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有的是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技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而产生的;有的则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无 第七章
科学社会主义
无
《毛中特》(35题考点)35:
一、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关系
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好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这个问题。
市场的作用/好处: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
政府的作用:
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二、经济新常态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第一,增长速度要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 第二,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
第三,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 第四,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
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注意克服几种倾向:
其一,新常态不是一个事件,不要用好或坏来判断。新常态是一个客观状态,是一种内在必然性;
其二,新常态不是一个筐子,不要什么都往里面装;
其三,新常态不是一个避风港,不要把不好做或难做好的工作都归结于新常态。
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要主动得力:
1、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实施宏观调控;
3、调整产业结构;
4、推进城镇化;
5、促进区域发展,重点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三大战略;
6、保护生态环境;
7、保障和改善民生。或
1、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2、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
3、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4、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5、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6、始终把“三农”工作牢牢抓在手上;
7、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原因)
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供给侧管理和需求侧管理是调控宏观经济的两个基本手段。需求侧管理,重在解决总量性问题,注重短期调控,主要是通过调节税收、财政支出、货币信贷等来刺激或抑制需求,进而推动经济增长。供给侧管理,重在解决结构性问题,注重激发经济增长动力,主要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和调整生产结 构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必须把改善供给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从政治经济学角度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简言之,就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要通过一系列政策举措,特别是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实体经济、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 政策措施,来解决我国经济供给侧存在的问题,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四、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文化强国(措施)
(1)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要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2.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 3.要突出道德价值的作用 4.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5.要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弘扬红色文化。
所谓文化强国,是指这个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这种力量既表现为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国民,也表现为发达的文化产业,还表现为强大的文化软实力。1.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 2.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3.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4.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2)建设文化强国
毛中特万能模板:
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立足中国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依据),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改革开放(总动力),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供给侧改革,在2020年建党一百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2050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意义: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实践新成果,是对党治国理政经验的科学总结和丰富发展,几种体现了时代和实践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行动纲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2)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针。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1)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2)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3)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问题解决型问题的万能句: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阶段,在不同时期会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只有既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大的发展阶段,又认真分析不同时期具体的阶段性特征,才能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我国社会的具体国情,并据此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政策。
中国共产党和三件大事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更为远大的目标。正是在这充满希望的历史节点上,习近平提出了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什么我们需要共产党?
1、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党的领导;
2、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党的领导;
3、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需要党的领导;
4、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挑战,需要党的领导。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三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建国)
(36题考点)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第二件大事(社会主义改造)
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创造性地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始全面社会主义,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第三件大事(改革开放)
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这三件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决定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在世界上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
进入新世纪以来,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深刻变化,党面临着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的考验,面临着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危险,党的自身建设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迫切。另一方面,党肩负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肩负着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任。党所肩负的重任与党所面临的新的、更大的考验与风险,要求党必须更加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所以说,“赶考”远未结束。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7题考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意义:
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意义:
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支撑;
2、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精神动力;
3、引导大学生进德修业,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
思想版块:
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如何实现理想):
1、辩证看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2、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曲折性;
3、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
社会理想规定、指引着个人理想;
社会理想是对社会成员个人理想的凝练与升华。
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二者有机结合构成了中国精神的基本内容。
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紧密相连,都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撑。
民族精神为时代精神提供生长根基和发展动力,是时代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和依托; 时代精神则是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体现,牵引着民族精神的发展方向,并赋予民族精神以时代内涵。一切民族精神都曾经是一定历史阶段中带动潮流、引领风尚、推动社会发展的时代精神。同时,一切时代精神都将随着历史的变迁逐步融入民族精神之中。
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表现为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对他人所具有的价值。衡量人生的社会价值的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
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3、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
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
4、平等原则;
5、诚信原则;
6、宽容原则;
7、互助原则。
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8、正确认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关系;
9、正确人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关系;
10、正确认识享受个人权利与承担社会责任的统一关系。
道德版块:
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国传统道德是一个矛盾体,具有鲜明的两重性。属于精华的部分,表现出革新、进步的一面;属于糟粕的部分,表现出消极、保守、落后的一面。中华传统美德作为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部分,为今天的道德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要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怎么做才能做到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创新性发展?
1、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挖掘和阐发;
2、用中华传统美德滋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3、以开放的胸怀和视野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道德成果。
法律版块:较少出分析题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38题考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模板:
1、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面对国际竞争的压力,担心自身优势地位丧失,竭力维护其经济、科技的主导地位,不断地抛出类似“中国威胁论”;
2、西方一些国家和民众长期以来对中国缺乏了解,心存疑虑和误解,甚至是根深蒂固的偏见。只有
3、亚洲新一轮的发展,使该地区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性超过其他地区;中国日益提升的国际与地区主动融入世界,加强沟通,增进了解,建立互信,才能消除误解,让世界了解一个全面真实的中国; 影响力,使美国有种“霸权焦虑”,要平衡中国的影响力,主导亚太事务。我们要充分准备、积极应对,协调好国际国内两个大局;
4、西方某些人士关于中国“责任”的种种言论,仍是冷战思维,其实质是推卸责任、掩盖矛盾、打
5、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即使强大了,也不会走西方国家“国强必霸”的老路。压和遏制中国的发展;
中国和平发展道路:
中国崛起模板:
中国的发展成果惠及世界,中国好了,世界得利;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即使强大了,也不会走西方国家“国强必霸”的老路。
中国梦对世界的影响: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是为了中国的发展,而且也是为了对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与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是相通的。
中国对外工作新思想、新论断:
1)外交理念有重大创新 2)宣誓维护领土主权信心 3)凸显对外政策主动性
4)首提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 5)高度关注非传统安全
第三篇:2011考研政治多个名师押题大题总结
马克思主义原理:
1.关于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问题
材料:家电下乡,自主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
回答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2.社会发展决定性与主题选择性的关系
材料:节能减排等
回答客观规律性,主观能动性以及可能性空间的辩证关系
3.关于联系的普遍性的问题
材料:人和自然,人和人,人和社会的关系
回答普遍联系的方XX意义
4.关于新生事物的问题
材料:十七届五中全会,改变经济发展方式
回答新生事物的意义以及与旧事物的关系
★★★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原理
5.关于矛盾的问题
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方XX意义(辩证认识的实质)
材料:成功与失败
★★★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原理
★★6.关于否定之否定规律的问题
7.关于价值评价的问题 材料:亚运会 王治郅
回答价值评价以及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毛中特
1.毛泽东思想与近现代史结合(辛亥革命 建党)
★★★A.关于辛亥革命
材料1:辛亥革命的一段材料
材料2:毛泽东思想(共产党成立)
问题1:辛亥革命的意义(积极意义 失败教训)
问题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
★★B.与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有关(回答走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原因及意义)
2.与发展有关的题目(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江)
材料1: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例如宏观的数字,微观的家庭变迁,外国对我们的评价等)
材料2:领导人讲话
问题1:为什么说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问题2:关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的问题
★★★★3.与分配有关的题目
(材料会给出十七届五中全会,或者十二五规划的内容)
回答分配不公以及先富与公富关系的问题
★★4.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题目
★★★★5.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
(材料会给出十七届五中全会以及十二五规划的主题)
★★6.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问题
材料一:正面的例子(例如舍己救人助人为乐)
材料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
★★★7.《七个怎么看》中关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材料一:《七个怎么看》关于区域的一段话
材料二:西部大开发十周年
材料三:中西部南北部发展不平衡的表现(数字)
回答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相关知识
★★8.《七个怎么看》中关于教育的问题
材料一:《七个怎么看》中关于教育的一段话
材料二:关于我国在教育中的投资以及政策(科教兴国)
材料三:胡、温关于教育的讲话
问题一:为什么优先发展教育,怎样发展
问题二:关于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问题
9.关于低碳的问题
材料一:节能减排的行为
材料二:十七大报告
回答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相关知识
10.关于世博的问题
回答对外开放的相关知识
史纲:
1.怎样评价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2.改良与革命的关系
3.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问题
★★4.关于抗日战争的问题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
背诵抗战胜利的意义以及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
5.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和条件(中国为嘛要选择社会主义)
思修: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相关内容全部背诵
2.关于人生价值问题和婚恋观问题
材料:拜金女,炫富男,相亲节目
回答从价值,道德以及正确的婚恋观三方面回答
3.关于民族精神的问题
材料:玉树地震,泥石流。
背诵民族精神相关知识
4.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
材料:低碳生活,环境问题等
背诵人与自然和谐的相关知识
5.与人生价值观,榜样作用有关的题目
材料:先进人物事迹(郭明义)
从人生价值,模范的作用以及社会公德三方面回答
6.与就业创业有关的题目 材料一:大学生就业难
材料二:《七个怎么看》关于大学生就业的问题
回答创业与就业的相关知识
7.诚信道德建设的问题
材料: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
回答:A.大力倡导诚信美德,公民道德建设以诚实守信为重点
B.大学生要自觉加强诚信道德建设
8.有关网徳的问题
材料:大学生沉迷网络,以及网络滥交
回答关于网络道德的相关知识
9.选举法的修改与宪法相关知识
材料:十七大确定的城乡按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
回答宪法中对公民基本权利规定的相关知识
时政:
★★★1.和谐世界
2.中国地位论
3.世界多极化发展
第四篇:个人总结2013政治分析题答题方法和考研答题技巧
2013年考研政治 主观分析题精讲 主讲人:杨加宁
分析题答题思路
分析大题之永远三步走:①是什么?联系原理,照抄方法该材料联系的是.原理,该原理认为.;**原理要求我们.②怎么讲?联系材料,解释说明;批驳错误观点(如果有)这个材料告诉我们.;③怎么干?提出行动,建议措施调动三个积极性:人+科技+自然条件
实战感受.2008.选做题.选做题Ⅱ
.材料1.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2007年2月2日就气候问题发出了警告:从现在开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的“最可能升高幅度“是1.8摄氏度至4摄氏度,海平面升高幅度是18厘米至58厘米。美国著名智库国际战略研究所的报告认为,“如果温室气体排放仍得不到控制,其灾难性后果不亚于发生一场核战争。”
实战感受
.2008.选做题.选做题Ⅱ.材料2.现在国际上担心中国很快就会成为世界头号污染物排放国:而且再过25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将超过其他发达国家总和。……中国的高速崛起,会用掉全球大半的能源,加重能源危机;由于巨大的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污染源,中国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威胁。
实战感受
.2008.选做题.选做题Ⅱ.材料3.从1950年到2002年,中国化石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占世界同期累计排放量的9.33%(同期发达国家排放量占77%,而此前的200年间,发达国家更是占到95%);1950年到2002年的50多年间,中国人均排放量居世界第92位,实战感受.2008.选做题.选做题Ⅱ.材料3
.从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的弹性系数看,1990年到200
4年的15年间,单位GDP每增长1%,世界平均二氧化碳排放增长0.6%,中国增长0.38%。
.(摘自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
实战感受.2008.选做题.选做题Ⅱ
.2007年12月14日,刚刚参加完印尼巴厘岛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来到中国,针对近年来中国为节能减排所付出的努力,佐利克说,中国已经形成强烈共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关注环境保护,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他认为,中国政府在降低能耗、提高车辆排放标准,以及发展全球碳市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不仅对中国本身发展意义重大,也将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做出贡献。.(摘自中国广播网有关报道)
实战感受.2008.选做题
.选做题Ⅱ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上述材料中所反映的气候变化的严峻事实对我们理解自然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何启示?
.(2)评析“中国气候威胁论”并指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战略选择。
分析题可能之科目.马原.毛中特.近现代史.思修法基.世经与形势政策
分析题可能之形式 34-38题:10×5=50分.34.马原(哲学).35.中特+马原(政经).36.毛概+近现代史.37.思修法基(思修).38.世经
1.实践(人与自然)2.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
3.必然性和偶然性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认识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5.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008.选做题.选做题Ⅱ
.2007年12月14日,刚刚参加完印尼巴厘岛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来到中国,针对近年来中国为节能减排所付出的努力,佐利克说,中国已经形成强烈共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关注环境保护,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他认为,中国政府在降低能耗、提高车辆排放标准,以及发展全球碳市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不仅对中国本身发展意义重大,也将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做出贡献。
.2008.选做题.选做题Ⅱ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上述材料中所反映的气候变化的严峻事实对我们理解自然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何启示?
.(2)评析“中国气候威胁论”并指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战略选择。
一、是什么
1.定义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范畴①生产②处理社会关系③科学实验
3.基本特征
①物质性(直接现实性); ②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 ③社会历史性(受历史条件制约)
4.实践是形成社会关系的基础(发源地)
①人与自身意识
②人与人
③人与自然
二、怎么讲
1.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①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实践使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②由于人在改造自然地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时,首先要遵循客观规律,所以人和自然需要和谐相处③人类社会与自然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协调共同发展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遵循客观规律
①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人类能够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达到自己的目的; ②但人类不能不顾自然规律,为所欲为; 否则,最后受伤害的还是人类自身。
3.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坚决践行科学发展观
①中国坚持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②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③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怎么干:4点行动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②依靠技术进步,改善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和可持续能源③“少生孩子多种树”:ⅰ.控制人口,实行计划生育ⅱ.绿化改善环境,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④加强环保的法制宣传
.2008.选做题.选做题Ⅱ
.材料1 [联合国]全球温室效应;材料2 国际污蔑中国.材料3 中国说自己污染不严重;材料4 中国其实真不严重.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上述材料中所反映的气候变化的严峻事实对我们理解自然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何启示?
.(2)评析“中国气候威胁论”并指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战略选择。
.2006.选做题Ⅱ
.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人类社会面临着三种主要因素的制约,即经济增长、资源以及环境。人们将发现我们面临的是相互制约的三重困境,人类必须从这种三重困境结构中寻找出路。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1)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说明人类发展所面临的三重困境。.(2)分析人类发展走出三重困境的战略选择。
.2002文.材料题
.36.以下是关于我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材料:
.材料1 中国可利用的水资源仅占世界的7%,全国年人均淡水量24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而且长江以南的水资源占全国的80%,长江以北占20%,其人均占有量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0。1999年全国年污水排放总量为606亿立方米,其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库。缺水的北方农业,采用传统的漫灌方法,浪费十分严重。1998年中国长江等流域发生特大洪灾,表面上是水多了,实质上是森林过度采伐,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蓄水保水作用减弱所致。摘自《光明日报》2001年5月21日
.材料2当人类改造自然能力显著提高,有能力迅速将自然环境和物质转化为经济效益之后,就往往偏爱于眼前利益,忽略了所取得效益的由来和根本,演变为国家、地区、部门、集团对资源的竞相占有,甚至导致总体失控,进而遭到自然
界的报复。滥垦滥伐导致水土流失;围垦河湖滩地导致洪水
泛滥;不注意珍惜和合理配置、节约、保护水资源导致干旱缺水;超采地下水导致地面下沉等,都是明显的例证。摘自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在全国水利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3 20世纪90年代以来,水资源危机日益突出,把海水转化为淡水的海水淡化工程日益获得广泛应用。反渗透技术已相当成熟,并有约20年的经验积累,已成为海水制取饮用水最廉价的方法。目前世界淡化水日产量已达到2700万立方米,并以10%~30%的年增长率攀升。实施此项工程的不仅有中东国家,还有美国、俄罗斯、日本、意大利等许多发达国家的部分地区。其中美国有一家反渗透淡化厂规模就达到日产38万吨。大型海水淡化吨成本一般在1美元左右或以下,在许多国家其价格与自来水价格相差无几或接近持平。
.相比之下,我国海水淡化事业进展缓慢,在整个40年的发展过程中每跨一步都要经历10年之久。1958年起步,1965年开始研究反渗透技术,1986年建设日产3000吨的海水淡化装置,1997年建成舟山日产5000吨海水反渗透淡化装置,与国际水平相差甚远。造成我国海水淡化进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思想不够解放,担心海水淡化技术不可靠,成本过高等等。摘自《中国化工报》2001年3月10日
.材料4 甘肃省张掖自古并不缺水,历史上黑河充沛的水量,曾经浇筑了河西走廊的辉煌,而张掖就位于河西走廊的腹地,人称“金张掖”。但是随着人口和耕地的增长,近几十年来,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了。为了缓解水事矛盾,100多万张掖农民在调整农业结构的时候,把水的压力变为动力,以节水为出发点,选择节水而高效的种植业品种,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实现节水与增收双赢,而且转变了农业生产方式,使农业发展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并最终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摘自《人民日报》2001年5月22日
.请回答:①结合材料1、2,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原理,分析我国水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②根据材料3,分析人们在解决水资源的过程中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矛盾的转化原理。.③结合材料4,分析人类在应对水资源挑战的实践活动中主观目的和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
2005.分析题
34、在数月前由国家有关部门举办的一次大型科普展中,有一个别具匠心的设计:三扇门上各有一个问题:“污染环境的是谁?”“饱受环境恶化之苦的是谁?”“保护环境的是谁?”拉开门,里面各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参观者自己。请回答:(1)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中的什么基本关系?
(2)如何理解“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3)用辩证法关于度的观点说明:“地球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人类的贪婪。”2011.分析题
34、结合材料回答问题:人类每天都在产生垃圾、垃圾总量一天比一天多,由此带来的问题非常棘手,不产生垃圾是不可能的,既然如此,那就退而求其次,倡导大家减少垃圾,然而减到多少才是少?这里并没有一个标准,而且从总体上看,生产和消费必然产生垃圾,减少垃圾很可能抑制生产和消费,接着往后退,把垃圾收集起来填埋或焚烧,但填埋只是把垃圾从地上转移到地下,既与人争地,也有再次污染土壤和水源的隐患,焚烧不过是把污染从地上转移到空中,产生二恶英等有害物质。
于是,人们进一步追问:还有没有比填埋、焚烧更好的出路?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让人茅塞顿开,垃圾可以回收利用,前提是垃圾的有效投放—别把垃圾放错了地方,何谓放错?到处乱扔是放错,不同的垃圾搅混在一起也是放错,不同的垃圾只有不同的地方放,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投放避免不了要填埋,焚烧那些没有利用价值的垃圾,也得把他们分出来。垃圾分类举手之劳换出绿色,好处多多不言而喻,但如何让人们了而行之,今年5月起,上海开始普遍推广新的垃圾分类理念,开展以“提升更绿色的上海”为主题的“绿色账户活动”何为“绿色账户”?这是居民对垃圾分类回收,再生笔记本,绿色小植物,环保手电筒.....上海推出"绿色账户”实现模式,办法是可以想出来的,关键是愿不愿意琢磨,中国的垃圾问题,我们没有退路就多想出路。
1、从实践是人和自然关系的基础的角度说明为什么“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2、运用矛盾分析方法说明“没有退路就多想出路”。
1.实践(人与自然)2.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 3.必然性和偶然性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认识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5.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是什么: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①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同一性: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1)互为对方存在的条件,相互吸收利己的因素;.2)双方可向各自对立面转化(需一定条件).3)规定事物发展的方向;.★斗争性:相互排斥、相互制约.造成量变,实现质变。
.二、怎么讲?永远之第二步:.①贯穿始终的“一分为二”:A+B
.一方面,我们在干A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做B;.另一方面,我们在干B的时候,也要注意做A。.②批判割裂的“形而上学”:
.如果我们只注重A,忽视了B,我们就会…严重后果.如果我们只注重B,忽视了A,我们就会…另一个严重后果
.三、怎么干:矛盾分析法.⑴“两点论”: 16个字
.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再16个字
.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求同存异、共同发展.⑵“重点论”:
.①干事情,多选一:.抓关键--抓主要矛盾
.②对一个人或事情做判断、评价:.看主流--看矛盾的主要方面
.2008.分析题
.34.最近,四川省搞了一次“医患换位体验”活动,让医生以患者的身份挂号、排队、看病、拿药……结果,医生跑前跑后,既受累又受气,一名全程体验了“患者”的医生感慨道:“医生就像拿着个遥控器,把患者指挥得团团转,当患者确实很苦。”
.美国医生爱德华·罗森邦行医50年,忽然患上了喉癌,当他重新审视医学、医院和医生时,感慨地说:“站在我病床边和躺在病床上所看到的角度完全不同”。他后来在《亲尝我自己的药方》一书中写道:“如果我能从头来过的话,我会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行医,很不幸的是,生命不给人这种重新来过的机会。”
.多年前,有位年轻医生患上甲状腺病,当中国医学科学院著名头脑外科专家屠规益为他主刀。当手术结束时,屠教授低下身来说:“对不起,让您受苦了!”这是屠教授术后经常对病人说的一句话,虽然简短,却让这位年轻医生深感震撼。
.著名医学家袁法祖早年从医,曾在老师的带领下,为一名中年妇女进行开腹手术。术后没几天,那名妇女就去世了,经解剖发现,患者的死亡与手术并无关系,当时,袁法祖的老师轻轻说了句,“她是4个孩子的妈妈”,就是这句简单的话,让袁法祖至今念念不忘,他知道这句话包含了多少情感,懂得了医生的责任有多重大:医生不仅要看到人身上的病,更要看到生病的人。
.2008.分析题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医患换位体验”活动中蕴含着何种哲理?
.(2)从人的本质属性说明为什么“医生不仅要看到人身上的病,更要看到生病的人”。
.(3)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医患关系的矛盾,按照矛盾辩证法该如何对待和处理?
.1999文.材料题
.35.1997年,我国经济在总体上出现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某鞋厂实行一些新的生产和营销策略,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其材料如下:
.材料1 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他们认为,现在的市场不能仅仅用供大于求四个字来概括,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才是对当前市场供给状况的准确把握。在供过于求的大市场里也有供不应求的产
品,明智的企业家就在于创造出这种产品。于是他们着力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实行产品分流策略,一是男女鞋分流,二是风格分流,三是档次分流,四是市场零售与团体消费分流,五是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分流。五大分流,大大提高了该厂产品的市场应变能力,常年保持淡季不淡、旺季更旺。
.35.材料2
.在市场开拓上下功夫。他们认为,生产出好产品是开拓市场的基础,没有好产品就没有好市场,但是光有好产品,还不一定有好市场,有了好产品以后,还要加强企业产品的市场建设。他们从柜台形象的树立、户外广告的设置和强化服务功能等三个方面大力进行市场建设,使生产(产品)与销售(市场)比翼齐飞,鹏程万里。
.35.材料3
.实行一区一策。他们认为,统一的大市场也有区域的差异,市场的共同规律是以各地区不同的特点表现出来的。他们把销售总公司分为南方总公司和北方总公司,同时把分公司化小,由原来的5家分公司裂变为28家分公司,一个公司只管一个省份的销售,每个公司都提出了自己的销售策略。这种小公司大市场和一区一策战略大大增强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
.1999文.材料题.35.材料3.请回答:
.①在上述三个材料中,某鞋厂分别处理的主要矛盾关系是什么?.②用矛盾同一性原理分析材料1中所讲到的无效供给和有效供给的关系。.③通过材料3,说明该企业是怎样运用辩证法分析、解决矛盾,来增强产品的市场渗透力的?
.2007.38.选做题
.选做题II: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在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自己的方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存在差异,各种文明才能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强求一律,只会导致人类文明失去动力、僵化衰落。各种文明有历史长短之分,无高低优劣之别。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应成为各国交流的障碍,更不应该成为相互对抗的理由。
.选做题II:
.我们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而不是刻意排斥,取长补短而不是定于一尊,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实现振兴和发展;应该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努力消除相互的疑虑和隔阂,使人类更加和睦,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应该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
——摘自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的《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讲话结合材料回答问题:.(1)运用辩证法的观点说明为什么不同文明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2)简述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对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意义。
1.实践(人与自然)2.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 3.必然性和偶然性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认识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5.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是什么?.①区别:
.内外根源、稳定性表现、地位.②联系:
.ⅰ.…存在于…之中、通过大量的…表现出来、为自己的发展开辟道路;
.ⅱ.…背后隐藏着…、受…支配;.ⅲ.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二、怎么讲?理论与题目概念对应的关系.三、怎么干?
.方法论意义:积极发现并总结规律
.要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
2009.材料题
34、阅读下列材料:早年,梅兰芳与人合演《断桥》,也就是《白蛇传》,剧情是白娘子和许仙两个人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梅兰芳在剧中饰演白娘子。剧中,白娘子有一个动作就是面对负心的丈夫许仙追赶、跪在地上哀求她的时候,她爱恨交加、五味杂陈,就用一根手指头去戳许仙的脑门儿,不想,梅兰芳用力过大,跪在那里扮演许仙的演员毫无防备地向后仰去。这是剧情里没有设计的动作,可能是梅兰芳入戏太深,把对许仙的恨全都聚集在了手指头上,才造成了这样的失误。眼见许仙就要倒地,怎么办?梅兰芳下意识地用双手去扶许仙。许仙是被扶住了,没有倒下。
阅读下列材料:可梅兰芳马上意识到,我是白娘子,他是负心郎许仙,我去扶他不合常理,这戏不是演砸了吗?大师到底是大师,梅兰芳随机应变,在扶住他的同时,又轻轻地推了他一下。所以,剧情就由原来的一戳变成了一戳、一扶和一推,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白娘子对许仙爱恨交织的复杂心情。这个动作,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演得出神入化,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从此,在以后的演出中,梅兰芳就沿用了这个动作,而且,其他剧种也都移植采用了这个动作处理,这个动作成了经典之作。
阅读下列材料:
由此可见,不仅在舞台上,在各行各业,在各个岗位,在工作中,在生活中,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关键是出现失误和错误以后怎么去对待,怎么去处理。处理不当,会酿成事故,导致全盘失败;处理得当,能败中取胜,化腐朽为神奇。
(1)为什么“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2)梅兰芳为什么能“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变为成功的“经典之作”?
(3)当我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出现错误或失败该怎样对待和处理?
1.实践(人与自然)
2.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 3.必然性和偶然性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认识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5.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是什么?
1.感性认识vs理性认识
①区别:认识的初级阶段vs高级阶段(具体vs概括)②联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③实现从感~到理~的飞跃ⅰ.获取丰富实际的感性材料ⅱ.加工制作,上升为理性认识:16字箴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④实现从理~到感~的飞跃:检验认识
二、怎么讲?
三、怎么干?
①辩证唯物主义要求我们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矛盾普遍性vs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工作实践中将理论和实践不断地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理论中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实现理论的与时俱进。
2007.分析题
34.成仿吾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他是由“文化人”成为“革命人”的典型之一。成仿吾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作家丁玲在未跟他谋面之前,曾产生过一系列的“合理想象”:“在文学上,他主张浪漫主义。创造社最早就是这样主张的;他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一定很洋气,很潇洒,因为曾见过一些傲气十足的诗人,趾高气扬,高谈阔论;
他在国外学军械制造,或许是庄重严肃之人;他在黄埔军官学校担任教官,一定有一种军人气概;他曾经跟鲁迅进行过革命文学队伍内部的文学论争,写过火气很重的文章.是不是有点张飞李逵式气质呢?”后来,丁玲在陕北见到成仿吾时.第一个感觉就是“我想象的全错了”。原来成仿吾是一个“土里土气、老实巴交的普通人”,一个尊重别人、热情、虚心、平等待人的人。
丁玲十分后悔:“为什么我单单忽略了他是一个经过长征的革命干部、红军战士、一个正派憨厚的共产党员呢?” 另据老红军杨定华回忆说,在长征中见到的成仿吾完全是士兵的装扮:破旧的棉军衣,斜挎干粮袋,手持着一枝手杖。杨定
华说,成仿吾在红军大学当政治教员。有人说出他的名字。
但谁也不知道他是文学家。请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加以分析:
(1)丁玲对成仿吾的“合理想象”为什么“全错了”?
(2)丁玲对成仿吾认识的“转变”过程对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有何启示?
2003.分析题
34.秦穆公见伯乐年事已高,请伯乐推荐继任者,伯尔说九方皋可堪此任,九方皋奉穆公之命外出找马,三月后复命说,马已找到。穆公问:何马也?九方皋答道:是一匹黄色的公马。穆公派人去取马,取马人回报说是一匹黑色的母马。穆公不悦,责备伯乐道:你推荐的那位相马者连马的黄黑公母都分辨不清。怎能鉴别马的好坏呢?伯乐答道:“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千里之马。
伯乐之子把伯乐写的《相马经》读得烂熟。《相马经》上说,千里马是额头隆起,双眼突出,蹄如摞起的酒曲块。他按照书上绘出的各种图形,与他所见到的一一加以对照。结果,他找到一只癞蛤蟆。请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①九方皋相马方法的高明之处何在?②伯乐之子“相马”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③为什么说九方皋相马的思维方法比找到千里马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一、是什么?
2.理性因素vs非理性因素 ①定义:
情感、意志(冲动、欲望、想像、直觉、灵感)②作用:
理性因素:指导、解释、预见 非理性因素:动力、作用、诱发 ③两者关系:
理性因素是主导,理性因素制约非理性因素,但也承认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 ④怎么干: 创新!科学的创新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合力
理性分析、严密论证+自信、意志力、发散思维、怀疑精神 在工作中敢于打破成规,勇于探索,突破前人,创建全新的工作方法
.2004.分析题
.34.闻一多有一次给学生上课,他走上讲台,先在黑板上写了一道算术题:2+5=?学生们疑惑不解。然而闻先生却执意要问:2+5=?同学们于是回答:“等于7嘛!”闻先生说:“不错。在数学领域里2+5=7,这是天经地义的颠扑不破的。.但是,在艺术领域里,2+5=10000也是可能的。”他拿出一幅题为《万里驰骋》的图画叫学生们欣赏,只见画面上突出地画了两匹奔马,在这两匹奔马后面,又错落有致、大小不一地画了五匹马,这五匹马后面便是许多影影绰绰的黑点点了。闻先生指着画说:“从整个画面的形象看,只有前后七匹马,然而,凡是看过这幅画的人,都会感到这里有万马奔腾,这难道不是2+5=10000吗?”
.①既然在数学领域2+5=7是颠扑不破的,为什么在艺术领域2+5=10000也是可能的?.②在认识活动中,正确处理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对科学创新有何重要意义?
.预测题目: 两种学科、两种工作的结合.钱学森+蒋英
.预测题
.我国航天之父、杰出的科学家钱学森先生一生致力于我国的航空航天科技的研究与人才的培养,为我国的两弹一星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他的夫人蒋英女士是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是我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培养了很多著名的歌唱家。
.钱学森谈到他的夫人蒋英:“我们结婚44年的生活是很幸福的。尽管蒋英是女高音歌唱家,她与我的专业相差很远,但正是由于她为我介绍了音乐艺术,使我丰富了对世界的深刻认识,学会了广阔的思维方法。
.预测题
.或者说,正因为我受到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所以我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他们夫妇还合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对发展音乐事业的一些意见》,这篇文章中谈到怎样吸收西洋音乐的长处,和怎样继承我国民族音乐遗产的问题。
.(1)请指出该材料涉及的认识论中的哲学原理并分析其内
涵。
.(2)这个故事对我们今后的学习与工作有何启示。
1.实践(人与自然)2.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 3.必然性和偶然性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认识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5.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真理的特征:⑴客观性——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真理(内容+标准)⑵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绝对性=客观性 相对性:有待深化
⑶二者联系:①任何真理都是两者的统一(二者相互包含、相互转化)②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真理:反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教条主义、机械僵化怀疑科学、诡辩论▲我们应该怎么办?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同
2006.分析题【材料】34.从前,沧州城南有一座临河寺庙,庙前有两尊面对流水的石兽,据说是“镇水”用的。一年暴雨成灾,大庙山门倒塌,将那两尊石兽撞入河中。庙僧一时无计可施,待到10年后募金重修山门,才感到那对石兽之不可或缺,于是派人下河寻找。
按照他的想法,河水东流,石兽理应顺流东下,谁知一直向下游找了十里地,也不见其踪影。这时,一位在庙中讲学的先生提出他的见解:石兽不是木头做的,而是由大石头制成,它们不会被流水冲走,石重沙轻,石兽必然于掉落之处朝下沉,你们往下游找,怎么找得到呢?旁人听来,此言有理。不料,一位守河堤的老兵插话:
我看不见得,凡大石落入河中,水急石重而河床沙松者应求之于上游。众人一下子全愣住了:这可能吗?老兵解释道:“我等长年守护于此,深知河中情势,那石兽很重,而河沙又松,西来的河水冲不动石兽,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了,还冲成一个坑,时间一久,石兽势必向西倒去,掉进坑中。如此年复一年地倒,就好像石兽往河水上游翻跟头一样。”众人听后,无不服膺。寻找者依照他的指点,果真在河的上游发现并挖出了那两头石兽。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请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原理,结合材料回答问题(1)庙僧按照常理,认为石兽应顺流而下,从真理的具体性分析其失当之处?(4分)(2)守河堤老兵关于石兽“逆流而上”的见解对我们辩证的思考问题有何启示?并举一例说明之。(6分)
34.诺贝尔奖获得者、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在谈到他的科学研究体会时说:“20世纪70年代,人们已经知道所有的基本粒子是由3种夸克组成的。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只有3种夸克?为了寻找新夸克,我决定建造一个高灵敏度的探测器。当时所有的人都认为只有3种夸克,因为3种夸克可以解释所有的现象,所以这个实验被费米国家实验室和西欧核子中心拒绝了,认为是不可能的。1972年到1974年间,我们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用一个比较低能的加速器来做这个实验,终于发现了一种新的夸克。这就表示,以前说只有3种夸克的观念是错的,有第四种夸克。有了第四种就有可能有第五种、第六种,把以往的观念改变了。”【结合材料回答问题】上述科学发现过程在认识论上对我们如何发现和发展真理有哪些启示?
1.科学发展观: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联系人与自然的关系)2.收入分配、社会保障3.农业与新农村(三农问题)
37.材料1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原定经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这种增长主要是依赖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来实现的。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再翻两番,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国单位GDP消耗的资源能源数量远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印度等发展中国
家。
按现行汇率计算,2003年我国单位资料的产出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德国的1/6。单位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是德国的4.97 倍,日本的4.43倍,美国的2.1倍,印度的1.65倍,是世界上单位产值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
37.材料1而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比较贫乏,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的25%,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人均占有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大多数矿产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50%。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形势十分严峻,1/5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1/3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174万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37.材料2“十一五”时期资源节约方面的主要指标结合材料回答问题:(1)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挑战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出何种要求?(2)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国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科学发展观: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2.收入分配、社会保障 3.农业与新农村(三农问题)
1.基本理论:按劳分配:分配个人消费品的社会主义原则。即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对社会总产品做了各项必要的社会扣除以后,按照各人提供给社会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
1.基本理论1)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基本理论2)为什么按劳分配是主体?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1.基本理论2)为什么按劳分配是主体?首先,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所有制基础。其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2、结合材料1)如何体现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体现在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分配领域中主体的分配原则,也体现在是公有制经济内部主体的分配原则。
2、结合材料2)坚持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重要意义?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分配方面的体现,只有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才能体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最终实现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2、结合材料3)反对错误观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根据是存在着生产要素的多种所有制。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同劳动价值论并不矛盾。
3.怎样做---方法论1)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一、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在消费资料分配问题上存在一种误解:即把共同富裕看成是全体人民在同一时间以同等的速度富裕起来,如果社会成员的收入出现了较大差距,就认为是两极分化,背离社会主义。该种误解犯了“平均主义”的错误。
3.怎样做---方法论1)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可能导致的两种错误思想及结果:从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出发,如果不谈“先富”、只谈“共富”,不仅不可能为实现“共富”逐步创造物质基础,相反地,只能回到平均主义的老路上去,导致共同的贫穷。当然,如果不谈“共富”,只谈“先富”,就可能导致两极分化,偏离社会主义的目标。
3.怎样做---方法论1)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一、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依靠什么手段富裕起来的问题?先富起来的条件必须和只能是依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
从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出发,在处理“先富”与“共富”关系上,在不同的时期也应该有不同的重点。
3.怎样做---方法论2)怎样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要从5个统筹的高度,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统筹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统筹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统筹城镇社会保障和农村社会保障统筹公平和效率统筹政府作用与市场效率
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等制度。现有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有: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3)具体措施★①体现了量力而行、循序渐进;②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③切实保障各方面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4)社会保障的功能①调节收入差距②缓解各种社会矛盾③稳定社会的基本功能,是经济发展的安全网,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能为维护社会安定提供可靠的保证④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5)社会保障可能的外延、横向联系的考点 ①与分配制度相结合(先富与共富下的社会保障)②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结合 ③与和谐社会的结合(公平正义)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所需的制度保障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5)社会保障可能的外延、横向联系的考点④与科学发展观的结合(以人为本)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正是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这一本质和核心是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是贯彻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⑤与改革中的稳定相结合
.6)解决就业问题的具体措施:.培育.发展.鼓励.落实.强化.建立..①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②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作用,.③鼓励人们自谋职业和灵活就业;
.④继续全面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实施就业援助制度,增加就业和再就业资金投入,.⑤强化就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⑥逐步建立城乡统筹、规范运行的劳动力市场,完善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
.2006-
37、.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是贯彻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要“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切实保障各方面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2006.37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说明,为何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体现着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本质和核心?(2)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从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说明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与实现公平正义之间的内在联系。
2012.35.结合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初次审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将个人所得税免征额由现行的每月2000元调至3000元。随后,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国人大网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共收到82707人提出的意见23万余件。
材料182536人对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发表意见,其中要求提高起征点的意见高达83%。2011年5月10日和20日,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联合召开座谈会,还分别听取11位专家和16位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职业、不同收入群体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社会公众对草案的意见。
6月27日,个法修正案草案再次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时,二审稿对3000元起征点仍未作修改。在审议过程中,有委员表示,网上征求意见中,要求提高起征点的占83%。对如此集中的意见,草案未充分回应,很难向公众解释清楚。更有委员指出,个人所得税法不是5000元、3000元的问题,而是如何更认真地对待群众意见和老百姓的关注问题。
6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以134票赞成、6票反对、11票弃权,决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作如下修改:
一、第三条第一项修改为:“工资、薪金所得,适用超额累进税率,税率为百分之三至百分之四十五。”
二、第六条第一款第一项修改为:“工资、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三千五百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摘编自中国人大网(2011年6月30日、2011年7月1日)
材料2此次个人所得税法的修改将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首先,大幅度减轻中低收入纳税群体的负担。一方面,减除费用标准由2000元提高到3500元后,纳税人纳税负担普遍减轻。工薪收入者纳税面调整后,纳税人数由约8400万人减至约2400万人。另一方面,通过调整工薪所得税率结构,使绝大部分工薪所得纳税人在享受提高减除费用标准的同时,进一步减轻税负。这两个措施是不一样的,减除费
用的提高是普惠。
通过税率级距调整进行结构性的变化,是使中低收入纳税群体在减税的基础上进一步减税。此外,适当扩大低档税率和最高档税率的适用范围,使低税率向大部分纳税人倾斜。其次,适当加大对高收入者的调节力度。实行提高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和调整工薪所得税率结构变化联动,能够使一部分高收入者在抵消减除费用标准提高得到的减税好处以后,适当增加一些税负。摘编自中国人大网(2011年6月30日)
(1)此次个税法修改过程如何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
(2)结合此次个税法的修改,分析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趋向和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的要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下表的数据反映了我国20世纪80~9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的演变状况。单位:%
.*就业弹性系数指就业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的比值,即经济增长每变化1个百分点,所对应的就业数量变化的百分值。.请回答:(1)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说明为什么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在保持高增长速度的同时,却没有带来较高的就业增长速度。
.(2)当前为了扩大就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
1.科学发展观: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2.收入分配、民生问题(社会保障)3.农业与新农村(三农问题)
1.关于农村改革: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人民公社,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初步构筑了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
2.农村存在的问题: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城镇化水平低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
3.三农问题的必要性、紧迫性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三个“没有,就没有”)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全面进步,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
4.解决三农问题:⑴目标:降低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以工促农、以城带乡⑵具体措施有:①改变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使更多农民能够从事非农产业②为农民进城镇变就业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加快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使农民变为城镇居民
5.新农村建设的要求:⑴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面貌、培养新型农民、增加农业和农村的投入⑵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⑶还要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⑷“加快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6.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5个要求 “生产发展 生活宽裕 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
.党的十六大指出,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下表反映的是我国2000年农业现状及2020年农业发展目标等方面的具体数字。
.①请结合材料说明为什么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②对比表中农业劳动力占总就业比重的数字,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来降低农业劳动力的比重?
.在《人民日报》“说句心里话”栏目,重庆市城乡统筹综合改革先行示范区的一位农民说出了这样的心里话:
.这些年,党和政府在想办法给农民更多实惠,直补种粮农民,免除了农业税,让我们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这些以前真是想都不敢想啊!
.现如今,我们这个村先搞了“农民转市民”试点,全村131人今年全部将农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由农民开始变为市民啦!
.我家承包的土地自愿流转给集体统一经营,每亩补贴我们青苗费4880元,以后每年按照亩产1000斤粮食的市场价补偿我们,村里把流转出来的土地集中起来,引进一些现代农业项目,经营赚了钱,我们可以分红,这些项目优先从村里招聘劳动力,我儿子就可以回来打工,离我们更近了。以前大家都出去打工,地荒在那里,流转以后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我们又能从中受益,对村里经济也有好处。
.我们现在住的房子是17年前盖的,已经破旧了,根据农民转市民的政策,房了拆迁以后,会补偿给我们两套75平方米的搂房,新房子离这不远,政府承诺我们明年9月搬家。.最高兴的是变市民以后,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像我们这样的老人,一次性缴4320元钱,男的从60岁起,女的从55岁起,就可以每个月领156元养老金。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结合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说明为什么一些过去农民“想都不敢想”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或正在解决。.(2)通过该示范区的变化,指出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途径。
分析题:毛概+近现代史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新民主主义社会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新民主主义社会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提出的原因:
要解决中国革命所面临的问题
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分析题:毛概+近现代史 2.中国化的过程: ①1938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毛泽东《论新阶段》
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②1935年遵义会议
确立了毛泽东的实际领导
开始从理论上系统总结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
分析题:毛概+近现代史
③延安整风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的思想成为全党共识
④七大
刘少奇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
进一步从理论上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 分析题:毛概+近现代史
⑤七大党章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分析题:毛概+近现代史
3.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
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 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 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4.中国化的必要性
①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需要:中国革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
家不同,而且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具体道路同其他国家也不
可能相同。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
也证明,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科学,而且它同中国革命、建设
和改革的实践发生了联系,实现了结合。分析题:毛概+近
现代史
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结合中国具体实际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经验又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内容。
5.中国化的伟大意义(胜、支、风)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6.中国化的伟大代表—毛泽东思想
这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既体现了…又体现了… 既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
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
①毛泽东思想是带着中国特点的马克思主义,融入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
②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实践经验的结晶。
2.新民主主义社会
1.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发展阶段。
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资本主义因素,也有社会主义因素
但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社会主义因素显然居主导地位 分析题:毛概+近现代史
⑴国家独立富强的客观要求和必要条件:社会主义工业化⑵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制度条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⑶满足农业和手工业,满足工业化需求,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力的需要,也有利于农民和个体手工业者走共同富裕之路: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分析题:毛概+近现代史
⑷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物质基础和实践基础:
全国大陆的解放和统一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利用、限制私营工商业和引导农民进行互助合作的实践 ⑸为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国际上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和发展。
2.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
(1)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大规
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开辟道路①土改胜利以后,分散落后的小
农经济要变为大规模生产的合作经济。②资本主义的生产关
系妨碍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因此必须把私人资本主义所有制的生产关系改造成社会主
义的全民所有制,以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2)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
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 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3)总结概括:
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在这种经济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分析题:思修法基
1.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民族精神的核心
爱国主义
具体要求:
捍卫国家利益、参与全球化竞争
2.时代精神的核心
改革创新
(1)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2)其他一切创新的重要保障:
制度创新
分析题:思修法基
(3)国家竞争力的核心:
科技创新能力
(4)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需要: 大力推进文化创新
(5)创新的基础、创新的希望 人才、希望
3.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分析题:思修法基
1.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人生需认真、务实、乐观、进取
2.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
⑴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
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
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⑵人生价值评价的普遍标准:
①是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作出的贡献
②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的统一
3.怎么创作有价值的人生?
⑴与人民群众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⑵个人价值取决于一个人的社会价值,即其社会贡献的大小;
⑶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 ①人与自身
自我身心的和谐(三观、调节、集体活动)②个人与他人的和谐平等、诚信、宽容、互信
3.怎么创作有价值的人生? ⑶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 ③人与社会的和谐
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 ④人与自然的和谐
4.道德模范的作用
⑴自觉践行社会道德要求的典范,印证了社会主义道德的丰富内涵
⑵反映社会进步的时代精神,诠释了社会的主流价值 ⑶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⑷给人以直观、鲜活的印象以及极大的精神鼓舞和感染 ⑸深化人们对道德的理解和认同 ⑹构成人们在道德实践中的标准和参照
2011.37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郭明义,鞍山钢铁集团矿山公司齐大山铁矿采场公路管理员,几十年来,他照着雷锋那样去做,“把雷锋的道路作为自己的人生选择,把雷锋的境界作为自己的人生梦想”,连续15年每天提前2小时上班,相当于多奉献了5年的工作量,连续20年先后55次无偿献血,捐献血小板,累计近6万毫升,连续16年为希望工程、工友灾区群众捐款12万元,资助180多名特困生,可是,他一家至今还是住在一间不过
43平米的旧楼里。有人曾不解地问郭明义,你这么做究竟
值不值得?“如果发出一点光,放出一点热,换来孩子幸福的笑脸,换来他人生命之花的绽放,换来人与人之间温暖和谐,我无怨无悔!”“给人温暖就是给自己幸福”,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30年来,郭明义就像一支火把燃烧着自己,也燃烧着志愿者和社会上更多的人的爱心,他8次发起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倡议,得到解决了1700多人的响应;他7次发起无偿献血的建议;600多人无偿献出15万毫升热血;他发起成立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俱乐部,汇聚了200多名志愿者;他发起成立“郭明义爱心联队”,从12人已经发展到2400多人,捐款40余万元,资助特困生1000多名。郭明义的精神是一块磁石,在鞍钢,在辽宁,在全国吸引汇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爱心行动,为他人奉献,为社会分忧,为国家尽责,凝聚成巨大的道德力量,******,中国社会稳定和谐发展,郭明义的先进事迹体现了“简单中的伟大” 摘选自《人民日报》
2011.37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如何理解“给人温暖就是给自己幸福”? 6分
2、为什么说郭明义的先进事迹是“简单中的伟大“? 4分
2010.37
交通环境是由人、车、路构成的公共生活之一,目前,我国机动车拥有量已超过1.78亿辆,拥有驾照的公民已超过1.3亿人。由此带来一系列的交通安全问题,引发社会公众强烈反响。下列是有关交通问题的一些调查数据:
有专家指出,道路交通上普遍存在的交通不文明现象看似个人的私事,但却折射出某些公民在公共生活领域社会公德和法律意识的缺失。要构建文明出行风尚,既是道德呼唤,也是法律要求。回答问题:
(1)为什么文明出行“既是道德呼唤,也是法律要求”?(2)我们应如何从自身做起,构建文明的公共生活秩序?
分析题:世经 1.经济全球化
2.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一、是什么?
主要表现:三个“国际化”
材料关键字: 国际投资、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的数值变化
二、怎么讲? ⑴经济全球化的两面性
①加大南北发展差距、使发展中国家更易受外部波动影响 ②问题根源:
Ⅰ.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居于主导地位 Ⅱ.制定现有世界经济规则,这些均对发展中国家不利
二、怎么讲?
⑵错误观点:(大题第二步补)①贴标签:西方(美日)当政的高级官员/右翼、保守分子 “单极稳定论”、全盘“美国化”、“新干涉主义”、“人权高于主权”.二、怎么讲?
⑵错误观点:(大题第二步补)
2002文-37(材料4)摘自赖斯:《促进美国国家利益》:我们清楚地知道,中国是一个有着尚未解决的关键利益——特别是涉及到台湾和南中国海——的大国。这就意味着中国不是一个“维持现状”的国家。仅此一点,就使中国成为一个战略竞争者。
摘自《解放军报》2000年6月28日:现在美国国会有极少数右翼议员提出,既然冷战期间美国用军备竞赛拖垮了苏联,那么今天美国为什么不重演这段历史,拖垮中国?按这些议员的逻辑:美国有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2001文-37(材料2)花600亿美元拖垮中国算不了什么。这600亿美元将给美国带来更大的“和平红利”。
2003-37选做题Ⅰ
摘自[美]威廉·沃尔弗斯:《稳定的单极世界》,1999年:传统学派认为,单极从根本上是不稳定的,美国任何轻微的违规之举都有可能引发危险的动荡。
我认为情况正好相反:单极是持久的,也是和平的。最大的危险是美国的行动太少。作为一个拥有无可争议的优势的国家,比任何国家更有可能轻视这一国际系统和总的挑战。但
由于这一系统是围绕美国建立起来的,这就要求美国进行约
束和管理,美国对挑战的反应及提出的法令越有效,这一系统将越长久和越稳定。
二、怎么讲?
⑶错误观点:(大题第二步补).②揭露其丑恶面目:“永对3句话”
.所谓的“.”理论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表现(“单极稳定论”、全盘“美国化”、“新干涉主义”、“人权高于主权”.).是毫无根据,且别有用心的,有着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其意在维护西方发达国家的根本利益,是对世界和平的严重威胁。
.三、怎么干?
.对于发展中国家,机遇or挑战(大题第三步)
.①既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又要其中趋利避害;
.②既要积极参与规则的制定,又要加快自身发展;
.③最终目标:实现各国“共赢”、平等、公平、共存的经济全球化
.1.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的外交政策):大题第三步.⑴旗帜+政策+两个始终不渝:
.①中国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②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③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⑵中国外交“永对3句话”.①中国的主张建立国际新秩序:
.中国的正确主张与国际旧秩序完全对立,.倡导国家的平等和国家之间关系的民主、文明,.符合世界和平、共同发展的方向;.②中国的主张符合.代表了..中国的主张符合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代表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意愿和利益;
.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核心.本质..内容是相互联系的,核心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本质是反对侵略和扩张,维护国家的独立自主权利
.⑶推动构建和谐世界.①永不称霸
.现在不称霸,将来即使强大了也永不称霸.②承担责任
.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将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③和谐世界的前景——胡主席“八个字”.持久和平、共同繁荣.Ⅰ.和谐世界的基本前提:
.Ⅱ.和谐世界的重要保障:各国相互尊重,平等对待
各国互信合作,和睦相处.Ⅲ.和谐世界的坚实基础:
.Ⅳ.和谐世界的鲜明特征:各国普遍发展,共同繁荣
不同文明平等对话,共同发展
.2011.38 分析题
.金融危机发生后,某些西方国家的政要、媒体经常发表关于中国的言论,有“ ”我“救世”之说,也有“责任”之论--林林总总,网词翻新,人们可看到唱红脸者夸大中国的经济表现,动辄将一些不符实际的高帽加诸中国,真成了世界经济的“救世主”;唱白脸者却将国际金融危机、全球失衡等责任加到中国头上,无论是明“捧”实“压”,还是错“批”却“责”,.万变不离其宗的都是吹嘘“中国责任论”,这既透露出他们所谓“中国责任”的用心,也反映出其对“真实中国”的误解。.针对材料中所反映的西方某些人士对中国的“捧”与“批”,谈谈什么是“真实的中国”以及中国的责任是什么?
.描述固定套路:.①地理位置重要
.②地理位置→“兵家必争之地”→大国关系
.③描述顺序:
.从地图上看,.具有重要的国际战略地位
.东(与.接壤)→西(接.)→北(邻.)→南(与.隔.相望)
.→介于.与.(地理概念)之间,处于.与.(政治集团)的交叉点/连接处;
.历史上属于.的缓冲地带、能源供应地/运输通道
.2005-37.选做题Ⅰ.乌克兰
.从地图上看,.具有重要的国际战略意义.东(与.接壤)→西(接.)→北(邻.)→南(与.相望)
.从地图上看,乌克兰具有重要的国际战略意义
.东与俄罗斯接壤,西接东欧,北邻白俄罗斯,南与土耳其隔黑海相望
.→介于.与.(地理概念)之间,处于.与.(政治集团)的交叉点/连接处;
.历史上属于.的缓冲地带、能源供应地/运输通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介于俄罗斯与欧洲之间,处于独联体与北约的交叉点;.历史上属于俄与西方的缓冲地带,是俄罗斯重要的运输通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2007-38.选做题Ⅰ
2013考研政治分析题答题技巧(毛中特和近代史)
毛中特分析题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是概念解释型。
这类题目中有很明显的两到三个概念,通常的表述是:A是如何体现B的;或者A对于B有什么重要意义。如2006年毛中特的分析题第一问:“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说明,为何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体现着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本质和核心?”这类题目的答题方法一定要突破常规的方法,通常可以从三个步骤去答。一是回答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二是回答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概念;三是用一句话去总结“所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体现着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本质和核心”即可。假设2014年考查这个题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哪些重要意义?”这类题目就是典型的概念解释型。答题的方法可以按照我刚才讲的三个步骤去套即可。一是回答什么叫科学发展观;二是回答什么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是总结一句话“所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重要意义”。当然这类题目千变万化,不管怎么样,只要搞清楚是这类题目,就可以按照上面三个步骤去套。二是标题列举型。
这类题目表面上看复杂,实际上很简单,考的就是章节的标
题,比如:2009年考查“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在经济体制的创新”,主要考查的就是毛中特第八章前三节的标题,2010年考查“如何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考查的就是第11章第2节关于民生问题的六个方面。2014年要注意:1.如何推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个题目的答案也是第八章第4节的标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农村建设;统筹区域发展;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这个题目的答案是第9章第一节的标题(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除了这些外,我在上课的时候也讲过不少,不在一一列举。三是现象举措型。
这类题目是毛中特最难的。通常需要从材料中看出我们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如果考生看不出来问题,接着第二问“如何解决材料中反映的问题”,考生就很难答对。这种题目第一问往往是这种问题:“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为什么要强调民生问题(2010年)”,或者“为什么要进行文化体制改革”等。这种题目的答法除了大家背的知识点外,今年一定要答三句话“因为强调民生或者进行文化体制改革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二问一定要把书上的措施背下来。2014年需要注意的这类题目主要包括: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生态文明。3.文化体制改革。4.就业问题。四是改革方法型。
这种类型考题今年需要注意一些,主要回答六个字“你是谁”,为了谁”,这样形象记忆更加牢固。以政治体制改革为例:所谓“你是谁”,因为你是代表党在说话,所以,第一点: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既要态度积极,又要步子稳妥。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所以,第二点: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因为我们是发展中国家,所以,第三点: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不能够照搬西方政治模式。前三点回答的都是“你是谁”。所谓“为了谁”,记住:我们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所以,政治体制改革也是一样,第四点“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是为了保证人民当家做主。(注意:文化体制改革连续3年考查选择题,很热的问题。考生一定要注意。另关于文化的还要注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近现代史分析题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是切口小的问题。
比如:土地问题;统一战线问题;国共两党关系问题等。这类问题考前一定要把相关的专题背好。考试的时候对症下药即可。这类题目近3年几乎没有考。二是跨度大的问题。
近3年几乎考查的都是这种类型,但是在考查这类题目的时候,往往第一问以某一个事件作为切入点,(比如2010年以中华人民共和国60周年作为切入点,2011年以中国共产党成立作为切入点,2012年以辛亥革命作为切入点。)第二问去考查“四个选择”即历史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为什么选择改革开放”。考生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考查“历史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一定要围绕“中国共产党90年所做的三件大事去回答”,比如2012年;如果考查“历史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制度”,一定围绕中国共产党4代领导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毛泽东)、开创(邓小平)、坚持(江泽民)、发展(胡锦涛)去回答,这个选择还没有考查,2014年考生需要注意;如果考查“历史为什么要选择马克思主义”,一
定要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去回答,比如2011年;如果考查“历史为什么选择改革开放”,一定围绕“改革开放的30年我们取棏了巨大成就,从这个成就中我们得出的重要结论去回答”,这个选择也没有考查,2014年需要注意。
.中东地区
.从地图上看,…具有重要的国际战略意义
.东(与…接壤)→西(接…)→北(邻…)→南(与…相望)分析题:世经
.从地图上看,中东地区具有重要的国际战略意义
.东与中国、印度接壤,西接非洲和巴尔干地区,北与俄罗斯隔黑海相望,南邻印度洋
.→介于…与…(地理概念)之间,处于…与…(政治集团)的交叉点/连接处;
.历史上属于…的缓冲地带、能源供应地/运输通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处于亚、非、欧三者的交叉点;
.有着丰富的资源,是全世界重要的能源供应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第五篇:考研政治试题分析题实用答题技巧总结.
2010年考研政治试题分析题实用答题技巧总结
一、回答分析题的具体要求: 回答分析题一定要按照2010年的大纲评价目标的要求来作答,以下是2010年大纲的评价目标。思想政治理论科考试在考查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注重考查考生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生应能:
1、准确地再认或再现学科的有关知识。
2、正确理解和掌握学科的有关范畴、规律和论断。
3、运用有关原理,解释和论证某种观点,辨明理论是非。
4、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比较和分析有关社会现象或实际问题。
5、结合特定的历史条件或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背景,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
问题。
6、准确、恰当地使用本学科的专业术语,层次清楚、有论有据、合乎逻辑地表述。
一、回答分析题的具体步骤:(1回答分析题前,首先要看分析题材料后面的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一般材料里往
往隐含着很多对回答问题有用的信息,只不过比较零碎,需要考生去理解和分析,去归纳和总结。
(2作答时候最好在草稿纸上列上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多多益善,然后根据这些知识点结合题
目中的材料再在试卷上引申发挥。在这里我强调的是,考生在回答分析题时,切忌泛泛而谈,尽量做到思路清晰、语言精练、逻辑性强。
(3如果分析题选取的材料不是围绕某一主题设置的一组材料而是蕴含深刻涵义的某一句或某一
段话时候,要结合材料做适当引申,分析其中要旨作答。
(4回答分析题时一定要层次分明。分析题中如果有两个问题,你在答题时就要标上(1(2等符
号分别回答每个问题,以此类推。在回答每个问题需要展开的时候,一般标上“第一、第二、第三…….”或“①、②、③……”等“分类性”词语或符号。
(5答题时一定要注意字迹工整,卷面清晰,切勿涂改,一般只须把写错的划下就可以了。另外
答题的字数要适当多一些,尽量把字写得稍大一些,争取把卷面写满。
三、回答分析题的实例解析(以下就2009年考研政治真题的部分分析题展开解说
34.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华佗是我国东汉名医。一次,府吏倪寻和李延俩人均头痛发热。一同去请华佗诊治,华佗经过仔细的望色、诊脉,开出两付不同的处方。给倪寻开的是泻药,给李延开的是解表发散药。二人不解:我俩患的是同一症状,为何开的药方却不同呢?是不是华佗弄错了?于是,他们向华佗请教。华佗解释道:倪寻的病是由于饮食过多引起的,病在内,应当服泻药,将积滞泻去,病就好了。李延的病是受凉感冒引起的,病在外,应
当吃解表药,风寒之邪随汗而去,头痛也就好了。你们病症相似,但病因相异,所以治之宜殊。二人拜服,回家后各自将药熬好服下,很快都痊愈了。
中医是我国宝贵的医学遗产,强调辩证施治。华佗对症下药治头痛发热的故事含蕴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1指出其中所涉及的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并分析其内涵。(6分(2这个故事对我们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何启示?(4分 【答案要点】:(1上述故事涉及的辩证法基本范畴主要有:原因和结果、现象和本质。(评注:回答分析题要按题目的要求作答,材料涉及的有哪些辩证法基本范畴都要写出来,如果写多了也不要紧,也不会扣分,但其中的上述两点必须列出来,2分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
系范畴,它反映事物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因果关系具有复杂多样性。(评注:这是材料涉及的思想理论相关知识点阐述部分,注意回答时候务必要准确,做到符合考试分析的评价标准1、6条,1分“病症相似,但病因相异”是其中的一种表现,即同果异因,因果关系中存在着同因异果和多因多果等复杂现象。(评注:这是运用材料的实例并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关知识点作答,这正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考核的重点所在,所以考生在作答时候做到理论结合实际<例>,这样阅卷老师才会做出高分的回应,1分华佗通过望色、诊脉,透过现象揭示了本质。(评注:评注:同上,这是运用材料的实例并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关知识点作答部分,1分现象和本质是揭示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现象和本质是有区别的。人们可以通过感官感知现象,而本质则要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现象和本质又是统一的,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本质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评注:这是材料涉及的思想理论相关知识点阐述部分,注意回答时候要准确,做到符合考试分析的评价标准1、6条,1分
(2华佗对症下药的故事对我们的启示是: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科学的认识事物的基础和正确地解决矛盾的关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要求我们具体分析具体
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即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
(评注:这个4分的小问题,正是当今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的答案要点趋向于开放性的具体体现,给那些知识记忆能力弱,但分析能力较强的考生发挥才华提供余地,但考生回答时候一定要通过问题中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联想到所学的思想政治理论相关知识点做出适当的自由发挥,可以从细微层面扩展到宏观层面,比如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联想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问题。
36.材料1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不过按事物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性质也就不同。
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同旧社会的矛盾,例如同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是根本不相同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表现为剧烈的阶级斗争,那种矛盾不可能由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而只有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够加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另一回事,恰恰相反,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罢了。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以外,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
——1957年2月27《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材料2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关于基本矛盾,我想现在还是按照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的提法比较好。毛泽东同志说:“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他在这里说了很长的一段话,现在不重复。当然,指出这些基本矛盾,并不就完全解决了问题,还需要就此作深入的具体的研究。但是从二十多年的实践看来,这个提法比其他的一些提法妥当。至于什么是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也就是目前时期全党和全国人民所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或中心任务,由于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来,实际上已经解决了。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
——1979年3月30《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1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历史背景及这一理论的重大意义(6分(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深入的具体的研究”所取得的理论成果主要有哪些?(4分
【答案要点】:(评注:这个2009年的跨学科的分析题正好透露出2010年大纲改革的信息,说明今年的毛中特部分的分析题多半也是一道毛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综合的题目,也表明了思想政治理论考试的对考生综合能力考查的目的和要求。
(1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客观上要求中国共产党回答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1956年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促使中国共产党回答这个重大的理论问题。(2分(评注:材料中间接隐含着这个小问题的答案要点,比如“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这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时期。所以说,考生在回答材料信息较多的分析题时候千万不要忽视材料中的有用
信息,如果为了节约时间不顾阅读材料,看了题目就随意发挥,这是错误的,也是有害的。总之,考生在遇到材料较多的分析题时候一定要快速浏览,再通过所学的思想政治理论相关知识点适当引申一下,把材料中的间接答案变成符合思想政治理论的直接答案。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但与旧社会的基本矛盾性质不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和完善加以解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为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通过改革解决这种矛盾提供了根本的理论依据。(4分(评注:回答这个小问题其实很简单,材料的信息已经告诉你问题所在,只不过你要回答出如何解决,考生在阅读到材料2的信息就应该联想到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方式和途径,这也正是大纲的评价目标5的体现。总之,材料中信息是有用的,所以考生一定要快速浏览材料,结合题目要求作答。
(2邓小平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区分开来,找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不相适应的根源主要在于体制;明确了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指明了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4分
(评注:考生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善于联想到“改革开放的具体细节”来结合材料回答,自己可以做适当的引申发挥。这个问题从侧面体现2008年的时代主题,即体现着2008年的12月18日,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发表重要讲话。也是大纲评价目标5的要求。按照命题者的这种命题思路我们可以联想到2010年的毛中特部分的分析题所反映的时代主题就是:科学发展观、民生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建设问题等等。所以考生平时一定要强化复习与上述问题相关的知识点,做到基本功扎实,考试时候就得心应手了。
38、选做题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知名人士开始热议“中国贡献”,关于中国在地区和全球事物中发挥重要建设性作用的话语频现于国际社会。
阿拉伯国家联盟负责政治事务的副秘书长本?哈拉2007年4月14日介绍,在会见中国驻阿联盟全权代表吴恩科大使时说,阿盟高度赞誉中国在解决苏丹达尔富尔问题上发挥的积极作用,中国关于解决该问题的立场是公正积极和平衡的,所发挥的作用是建设性的,有深远的影响力。第一届东盟秘书长、泰国前外长素林2008年1月7日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中国积极支持东盟组织的发展,同时积极参与解决本地区以及国际事务,中国为提升整个东亚地区自信力做出了很大贡献,中国在东亚地区所做的贡献,对地区发展给予的大力支持以及所发挥的建设性作用让东盟信服。
摘自《理论热点面对面〃2008》 材料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和人民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加强与世界各国的联系和交往,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以实际行动在世界上发挥着重要建设性作用。中国认真落实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迄今已向120多个国家和区域组织提供了2000多个援助项目,已累计对49个不发达国家免除到期政府债务374笔。中国已签署了300多个国际公约,参加了130多
个国际组织,并在军备控制,贸易投资等国际机制中扮演重要角色。有了中国的参与,许多国际热点问题呈现出积极的变化态势。迄今为止,中国共参与了22项联合国维和行动,累计派出维和人员上万人次,现正在执行维和任务的有1900多人。中国自1990年首次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以来,累计新建、修复道路7300多公里,桥梁200多座,排除地雷及各类未爆炸物7600多枚,运送人员12万多人次、物资26万多吨,接诊病人3.6万多人次,先后有3名军官和5名士兵在执行维和任务中牺牲。
摘自《理论热点面对面〃2008》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2中国在当今国际事务中能够做出“中国贡献”的原因何在?(4分 【答案要点】:(1在国际政治斗争中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平等互利,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中积极参与,承担更多的责任;在国际热点和地区冲突问题上成为一个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稳定的重要力量。(6分
(2中国之所以在当今国际事务中做出自己的贡献,主要是因为:不断提升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明确的国际政治角色定位;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坚定不移的和平发展战略。(4分
(评注:最近几年考查的世经分析题大多是与中国有关的题材,体现的都是中国的外交主张,贡献及与大国的关系,2009年的世经分析题体现着间(2007年底-2008年底中国与世界联系所反映的时代主题和现实问题,按照这个命题规律,2010年的世经分析题体现的时代主题是中美关系、中俄关系、中非关系等以及胡锦涛时代观的五大中国主张<详见下列链接1>等等。所以建议考生复习世经部分的时候一定要熟练掌握中国的外交主张及与大国间的关系,具体可以参考一下新华社关于中国外交的总结<详见链接2>。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掌握好这些原理,考生在面对2010年的考研政治试题分析题应该说是可以高枕无忧的,但这里要提醒的是,考生回答世经分析题要结合材料做适当的自由发挥,材料中隐含着很多有用的信息,需要你们去归纳和总结,去把问题言之成理,尽量做到符合2010年大纲评价目标2和5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