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意见(全文5篇)

时间:2019-05-13 05:11: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意见》。

第一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

发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扶贫开发,是我国扶贫开发事业的成功经验,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重要特征。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党政机关、军队和武警部队、国有企事业单位等率先开展定点扶贫,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贫困地区结对扶贫协作,对推动社会扶贫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参与扶贫开发,社会扶贫日益显示出巨大发展潜力。但还存在着组织动员不够、政策支持不足、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为打好新时期扶贫攻坚战,进一步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全面推进社会扶贫体制机制创新,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要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扶贫开发的决策部署,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兴友善互助、守望相助的社会风尚,创新完善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的社会扶贫参与机制,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引导。健全组织动员机制,搭建社会参与平台,完善政策支撑体系,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坚持多元主体。充分发挥各类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和社会各界作用,多种形式推进,形成强大合力。

――坚持群众参与。充分尊重帮扶双方意愿,促进交流互动,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的积极性。

――坚持精准扶贫。推动社会扶贫资源动员规范化、配置精准化和使用专业化,真扶贫、扶真贫,切实惠及贫困群众。

二、培育多元社会扶贫主体

(三)大力倡导民营企业扶贫。鼓励民营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发挥资金、技术、市场、管理等优势,通过资源开发、产业培育、市场开拓、村企共建等多种形式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培训技能、吸纳就业、捐资助贫,参与扶贫开发,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

(四)积极引导社会组织扶贫。支持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各类组织积极从事扶贫开发事业。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对社会组织开展扶贫活动提供信息服务、业务指导,鼓励其参与社会扶贫资源动员、配置和使用等环节,建设充满活力的社会组织参与扶贫机制。加强国际减贫交流合作。

(五)广泛动员个人扶贫。积极倡导“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全民公益理念,开展丰富多样的体验走访等社会实践活动,畅通社会各阶层交流交融、互帮互助的渠道。引导广大社会成员和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华侨及海外人士,通过爱心捐赠、志愿服务、结对帮扶等多种形式参与扶贫。

(六)深化定点扶贫工作。承担定点扶贫任务的单位要发挥各自优势,多渠道筹措帮扶资源,创新帮扶形式,帮助协调解决定点扶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做到帮扶重心下移,措施到位有效,直接帮扶到县到村。定期选派优秀中青年干部挂职扶贫、驻村帮扶。定点扶贫单位负责同志要高度重视本单位定点扶贫工作,深入开展调研,加强对定点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

(七)强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协作双方要强化协调联系机制,继续坚持开展市县结对、部门对口帮扶。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协作、社会帮扶、人才交流、职业培训等多种形式深化全方位扶贫协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协作双方建立定期联系机制,加大协作支持力度。加强东西部地区党政干部、专业技术人才双向挂职交流,引导人才向西部艰苦边远地区流动。各省(区、市)要根据实际情况,在本地区组织开展区域性结对帮扶工作。

三、创新参与方式

(八)开展扶贫志愿行动。鼓励和支持青年学生、专业技术人才、退休人员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扶贫志愿者行动,建立扶贫志愿者组织,构建贫困地区扶贫志愿者服务网络。组织和支持各类志愿者参与扶贫调研、支教支医、文化下乡、科技推广等扶贫活动。

(九)打造扶贫公益品牌。继续发挥“光彩事业”、“希望工程”、“母亲水窖”、“幸福工程”、“母亲健康快车”、“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春蕾计划”、“集善工程”、“爱心包裹”、“扶贫志愿者行动计划”等扶贫公益品牌效应,积极引导社会各方面资源向贫困地区聚集,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雨露计划”、扶贫小额信贷和易地扶贫搬迁等扶贫开发重点项目,不断打造针对贫困地区留守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一对一结对、手拉手帮扶等扶贫公益新品牌。

(十)构建信息服务平台。以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信息为基础,结合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按照科学扶贫、精准扶贫的要求,制定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社会扶贫项目规划,为社会扶贫提供准确的需求信息,推进扶贫资源供给与扶贫需求的有效对接,进一步提高社会扶贫资源配置与使用效率。

(十一)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加快推进面向社会购买服务,支持参与社会扶贫的各类主体通过公开竞争的方式,积极参加政府面向社会购买服务工作,政府部门择优确定扶贫项目和具体实施机构。支持社会组织承担扶贫项目的实施。

四、完善保障措施

(十二)落实优惠政策。按照国家税收法律及有关规定,全面落实扶贫捐赠税前扣除、税收减免等扶贫公益事业税收优惠政策,以及各类市场主体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带动就业增收的相关支持政策。降低扶贫社会组织注册门槛,简化登记程序,对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给予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对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符合信贷条件的各类企业给予信贷支持,并按有关规定给予财政贴息等政策扶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自主设立扶贫公益基金。

(十三)建立激励体系。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名义定期开展社会扶贫表彰,让积极参与社会扶贫的各类主体政治上有荣誉、事业上有发展、社会上受尊重。对贡献突出的企业、社会组织和各界人士,在尊重其意愿前提下可给予项目冠名等激励措施。

(十四)加强宣传工作。把扶贫纳入基本国情教育范畴,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扶贫系列宣传活动。创新社会扶贫宣传形式,拓宽宣传渠道,加强舆论引导,统筹推进社会扶贫先进事迹宣传报道工作,宣传最美扶贫人物,推出扶贫公益广告,倡导社会扶贫参与理念,营造扶贫济困的浓厚社会氛围。

(十五)改进管理服务。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适应社会扶贫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需要,深入调查研究,强化服务意识,搭建社会参与平台,提高社会扶贫工作的管理服务能力。完善定点扶贫和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考核评估制度。加强对社会扶贫资源筹集、配置和使用的规范管理。建立科学、透明的社会扶贫监测评估机制,推动社会扶贫实施第三方监测评估。创新监测评估方法,公开评估结果,增强社会扶贫公信力和影响力。加强贫困地区基层组织建设,开发贫困地区人力资源,提高农村致富带头人和贫困群众的创业就业能力。充分尊重贫困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把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和外部帮扶有机结合,不断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

(十六)加强组织动员。国务院各部门和有关单位要密切合作,加强协调动员,按照职能分工落实相关政策,推进各项工作。扶贫部门要加强社会扶贫工作的组织指导和协调服务。财政、税务、金融部门要落实财税和金融支持政策措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落实挂职扶贫干部、驻村帮扶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相关待遇。民政部门要将扶贫济困作为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支持社会组织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工商联要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参与扶贫工作。地方各级政府要完善工作体系,建立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要汇全国之力、聚各方之财、集全民之智,加快推进扶贫开发进程。

国务院办公厅

2014年11月19日

第二篇: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司法行政社会治理研究

浅谈人民调解在基层

——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司法行政社会治理研究

常德市鼎城区司法局

胡泽瑜

众所周知,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拥有者繁复多样的文化内涵,自然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文化差异。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必定会有摩擦和矛盾,彼此之间的妥协退让是化干戈为玉帛的最好途径。我国自古就有“和事佬”,现在更是在法治领域实践和完善着人民调解制度。

在我国法治建设的道路上,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法的运行是基本。但是,在传统思想指挥下大多数人还是拒绝与“衙门”打交道,这往往阻碍了民众对法律运行的监督,非常不利于在此过程中的法律普及和法治建设。庞德曾经说,“民众对权利和审判漠不关心的态度对法律来说是一个坏兆头”。

法律的价值从实践中体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群众的智慧来源于劳动,劳动就是实践,实践中出真知。

任何人在实践中所接触和领悟的东西最容易被理解和深刻记忆。因此,法律既不应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应铭刻在铜表上,而是应铭刻在每一个公民的内心里。

而恰恰,最贴近人民生活的制度就是基层人民调解制度,最可能为广大群众广泛参与的制度就是基层人民调解制度,最能将普法融于实践的制度就是基层人民调解制度,最能被广大人民群众普遍接受和径口相传的就是在基层人民调解对法律进行实践而产生的一个个真实的、在身边的鲜活案例。故而,基层人民调解制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基层人民调解制度的作用力显而易见,那么我们该如何将他们广泛运用,利益最大化呢?

一、保证过程的合法和结果的情理法相融

在我国的法律发展史中,历来承载着“重实体,轻程序”的思想,在中国引进和推广程序正义的观念,强调法律程序的独立价值,就具有重要的意义。程序法治是实现和谐社会的主要途径和重要表现,这不仅体现在司法中,还贯穿于社会治理的各方面,理所当然的也作用于人民调解制度当中,也应当贯穿基层人民调解的始终。

作为一名基层司法行政工作者,在平时的工作中,对此颇有不同的体会。在基层,许多的矛盾纠纷都是突发性的,偶然性的,甚至可以说是“鸡毛蒜皮”的,一般不会上升到法律层面。如果说严格执行上级文件下达的文书程序,实然是不现实的。从群众的角度来说,文书程序意味着一个简单的矛盾纠纷案件中,群众至少签名四次,他们往往会觉得“我就一件很小的事情,几句话的事情,为什么要签字?你们拿我的签名要干什么?”繁琐的文字程序往往会导致群众对基层调解的排斥甚至是不信任,如果不加以大量的沟通,长久之下是否会导致基层人民调解制度的举步维艰?事与愿违呢?

程序的正当固然有利于保障纠纷当事人的正当权益和最终的调解的效力。但是僵化的、不切实际的、繁琐的程序是否真的一概而论呢?在我看来,大量的基层人民调解中,我们要约束和规范的是人民调解员的行为,而不是群众。人民调解制度本就是从现实生活提炼出来的优秀经验加以理论化,它追求的最终目的是将矛盾大而化小、小而化无。将矛盾纠纷在群众身边解决,消灭在萌芽状态。而现在上级对于人民调解工作的检查多以书面材料为准,要求了一套非常完备的文书体系,这其实在基层人民调解实践中是非常棘手甚至是拦路虎。群众不理解,“鸡毛蒜皮”的小事我说没事了,为什么你们还要反复来找我。古语有云:家丑不可外扬。在大多数群众还是传统观念,事情过去了就过去了,如同风过无痕,你非要留下痕迹加以证明,反倒留下了隔阂。

关于上述方面的考量,是否还值得我们深究和摸索探寻呢?

二、要灵活的运用多种方法和技巧

1、注重人民调解中的人文关怀

所谓人文关怀,通俗点说就是“暖人心”,通俗点做就是换位思考,站在矛盾纠纷当事人的角度理顺事情的来龙去脉,从当事人的实际利益和根本目的出发化解矛盾,平息事件。许多的事情在生活中没有是非对错,更多的是情理沟通,求同存异。只要是在不违反法律法规和各项政策的大前提下,在人民群众接受和自愿的原则下,各方面的妥协和利益平衡。

2、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矛盾调解

家长里短,乡里乡亲,远亲不如近邻居……在基层人民调解中,社会的力量是惊人的,群众的作用是无穷的。我们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到人民调解中,特别是在乡镇基层地区范围内,要充分的动员出各组各村里有名望有声誉广受群众尊敬的老人、前辈和领头人。“唯马首是瞻”——我们是不是一直都有领袖情结?我们的骨子里是不是都是信服那个站在队伍前面的人?在基层人民调解工作中,我认为一个很大的工作重点和精力重心应该是加强对这批人员的培养和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在案件的具体解决过程中,有他们的参与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他们的法律水平和法制观念的提升,就如同“允许一批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共同富裕”。从我个人的思想观念出发,我的崇拜者,我的榜样就是我前进的动力,我仰望他,信服他,就会追随他的步伐,提升自我的能力水平。我想这样的思想感情应该是普遍的,我们要充分发挥好社会力量,树立群众榜样,将普法工作日常化,扩大工作效能。

三、充分运用好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帮扶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目前在我国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第一阶段是向西方社会管理制度的学习与模仿阶段,第二阶段是适应自身社会变化的改造与创新阶段,近年来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也就是我在这里所指的第三阶段:适合我国国情发展的规范与完善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服务体系和制度建设不断推进,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逐步多样化,政府购买服务,将社会力量纳入到日常的社会管理和服务实践中,让政府的服务职能更贴近群众,形成社会分工各方面的良性互动,此项举措其实在当下各种社会管理实践中已经得到了足够的认可。政府购买服务俨然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在社会治理中所采取的普遍而有效的一项重要举措。

基层人民调解制度在长期实践中一直有大量的社会力量参与其中,特别是在许多农村地区范围内,“和事佬”发挥了重要的,甚至是最主要的作用。在许多的基层调解中,当事人不一定信服调解委员会的成员,会认为他们是“坐在办公室吹空调看报纸的官”,不了解群众,不能站在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但是,对于他们熟悉的人,普遍会更容易接受,会带着类似于“天然的”信任。在基层人民调解工作中,矛盾纠纷的解决更多的是在法律大框架下,情和理的博弈,情理之间的平衡。群众在纠纷的解决中需求的不是长篇大论的法律依据,而是发自内心的认同,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人情观念和乡规民俗。恰恰,地方社会力量在这方面是具有先天优势的。

实践已经在许多方面予以证明,推行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是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加快服务业发展、引导有效需求的重要途径。

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司法行政社会治理,特别是在人民调解制度的理论和实践中都体现出了一种力量的积蓄,等待一个很好的时机迸发,我国法治建设的成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蛰伏,一定会在某个点实现井喷。对于深化社会法治领域的改革,推动普法工作的进行,整合利用社会资源,增强公众法律意识,激发法治建设的活力,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和普法效率,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

【发布单位】国务院办公厅 【发布文号】国办发〔2013〕96号 【发布日期】2013-09-26 【生效日期】2013-09-2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

国办发〔2013〕9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新一届国务院对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公共服务作出重大部署,明确要求在公共服务领域更多利用社会力量,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经国务院同意,现就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充分认识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服务体系和制度建设不断推进,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逐步多样化,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同时,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相比,不少领域的公共服务存在质量效率不高、规模不足和发展不平衡等突出问题,迫切需要政府进一步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有效动员社会力量,构建多层次、多方式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提供更加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就是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把政府直接向社会公众提供的一部分公共服务事项,按照一定的方式和程序,交由具备条件的社会力量承担,并由政府根据服务数量和质量向其支付费用。近年来,一些地方立足实际,积极开展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探索,取得了良好效果,在政策指导、经费保障、工作机制等方面积累了不少好的做法和经验。

实践证明,推行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是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加快服务业发展、引导有效需求的重要途径,对于深化社会领域改革,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整合利用社会资源,增强公众参与意识,激发经济社会活力,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效率,都具有重要意义。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地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工作,不断创新和完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

二、正确把握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总体方向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牢牢把握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事分开和政社分开、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的要求,进一步放开公共服务市场准入,改革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和方式,推动中国特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努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

(二)基本原则。

——积极稳妥,有序实施。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从各地实际出发,准确把握社会公共服务需求,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有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服务供给,形成改善公共服务的合力。

——科学安排,注重实效。坚持精打细算,明确权利义务,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用到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公开择优,以事定费。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坚持费随事转,通过竞争择优的方式选择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社会力量,确保具备条件的社会力量平等参与竞争。加强监督检查和科学评估,建立优胜劣汰的动态调整机制。

——改革创新,完善机制。坚持与事业单位改革相衔接,推进政事分开、政社分开,放开市场准入,释放改革红利,凡社会能办好的,尽可能交给社会力量承担,有效解决一些领域公共服务产品短缺、质量和效率不高等问题。及时总结改革实践经验,借鉴国外有益成果,积极推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健康发展,加快形成公共服务提供新机制。

(三)目标任务。

“十二五”时期,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工作在各地逐步推开,统一有效的购买服务平台和机制初步形成,相关制度法规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到2020年,在全国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制度,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高效合理的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体系和供给体系,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

三、规范有序开展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工作

(一)购买主体。

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主体是各级行政机关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纳入行政编制管理且经费由财政负担的群团组织,也可根据实际需要,通过购买服务方式提供公共服务。

(二)承接主体。

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主体包括依法在民政部门登记成立或经国务院批准免予登记的社会组织,以及依法在工商管理或行业主管部门登记成立的企业、机构等社会力量。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主体应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具备提供服务所必需的设施、人员和专业技术的能力,具有健全的内部治理结构、财务会计和资产管理制度,具有良好的社会和商业信誉,具有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险的良好记录,并符合登记管理部门依法认定的其他条件。承接主体的具体条件由购买主体会同财政部门根据购买服务项目的性质和质量要求确定。

(三)购买内容。

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内容为适合采取市场化方式提供、社会力量能够承担的公共服务,突出公共性和公益性。教育、就业、社保、医疗卫生、住房保障、文化体育及残疾人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要逐步加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力度。非基本公共服务领域,要更多更好地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凡适合社会力量承担的,都可以通过委托、承包、采购等方式交给社会力量承担。对应当由政府直接提供、不适合社会力量承担的公共服务,以及不属于政府职责范围的服务项目,政府不得向社会力量购买。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降低服务成本,有利于提升服务质量水平和资金效益的原则,在充分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基础上,研究制定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性目录,明确政府购买的服务种类、性质和内容,并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及时进行动态调整。

(四)购买机制。

各地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机制,及时、充分向社会公布购买的服务项目、内容以及对承接主体的要求和绩效评价标准等信息,建立健全项目申报、预算编报、组织采购、项目监管、绩效评价的规范化流程。购买工作应按照政府采购法的有关规定,采用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询价等方式确定承接主体,严禁转包行为。购买主体要按照合同管理要求,与承接主体签订合同,明确所购买服务的范围、标的、数量、质量要求,以及服务期限、资金支付方式、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等,按照合同要求支付资金,并加强对服务提供全过程的跟踪监管和对服务成果的检查验收。承接主体要严格履行合同义务,按时完成服务项目任务,保证服务数量、质量和效果。

(五)资金管理。

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所需资金在既有财政预算安排中统筹考虑。随着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发展所需增加的资金,应按照预算管理要求列入财政预算。要严格资金管理,确保公开、透明、规范、有效。

(六)绩效管理。

加强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绩效管理,严格绩效评价机制。建立健全由购买主体、服务对象及第三方组成的综合性评审机制,对购买服务项目数量、质量和资金使用绩效等进行考核评价。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布,并作为以后编制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预算和选择政府购买服务承接主体的重要参考依据。

四、扎实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

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把这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统筹协调,立足当地实际认真制定并逐步完善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政策措施和实施办法,并抄送上一级政府财政部门。财政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各地开展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总结推广成功经验,积极推动相关制度法规建设。

(二)健全工作机制。

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要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社会参与、共同监督的要求,确保工作规范有序开展。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可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建立“政府统一领导,财政部门牵头,民政、工商管理以及行业主管部门协同,职能部门履职,监督部门保障”的工作机制,拟定购买服务目录,确定购买服务计划,指导监督购买服务工作。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协调沟通,做到各负其责、齐抓共管。

(三)严格监督管理。

各地区、各部门要严格遵守相关财政财务管理规定,确保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资金规范管理和使用,不得截留、挪用和滞留资金。购买主体应建立健全内部监督管理制度,按规定公开购买服务相关信息,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承接主体应当健全财务报告制度,并由具有合法资质的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告进行审计。财政部门要加强对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实施工作的组织指导,严格资金监管,监察、审计等部门要加强监督,民政、工商管理以及行业主管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将承接政府购买服务行为纳入年检、评估、执法等监管体系。

(四)做好宣传引导。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广泛宣传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工作的目的、意义、目标任务和相关要求,做好政策解读,加强舆论引导,主动回应群众关切,充分调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国务院办公厅 年9月26日

2013

第四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的意见

【发布单位】国务院办公厅 【发布文号】国办发〔2017〕44号 【发布日期】2017-05-16 【生效日期】2017-05-1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的意见

国办发〔2017〕4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鼓励社会力量提供医疗服务,是深化医改、改善民生、提升全民健康素质的必然要求,是繁荣壮大健康产业、释放内需潜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对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新一轮医改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化医改取得重大进展和明显成效,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可及性显著提升,健康服务业政策环境明显改善,社会办医加快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健康需求持续增长,社会办医服务内容和模式有待拓展升级,同时仍存在放宽准入不彻底、扶持政策不完善、监管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在切实落实政府责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激发医疗领域社会投资活力,调动社会办医积极性,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围绕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坚定不移深化医改,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确保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领域坚持政府主导并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在非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领域市场要有活力,持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落实政府责任,加强规范管理和服务监管,加快推进医疗服务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满足群众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健康需求。

(二)基本原则。以人为本、统筹推进。把提升全民健康素质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利用全社会资源加快补齐医疗事业发展短板,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

需求引领、供给升级。瞄准供需矛盾突出领域,以先进技术、特色服务、品牌质量为重点,充分释放社会办医潜力和活力,促进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合理流动、充分发展,推动社会办医服务创新、业态升级,与政府办医共同发展、有序竞争。

放宽准入、优化服务。加大力度消除社会办医的体制机制障碍,降低准入门槛,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对社会办医疗机构在准入、执业、监管等方面与公立医疗机构一视同仁,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促进社会力量踊跃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

严格监管、有序发展。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把工作重心从事前审批转到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强化政府在制度建设、标准制定、市场监管等方面职责,加强指导监督,严厉打击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促进社会办医守法诚信经营、规范健康发展。

(三)目标任务。到2020年,社会力量办医能力明显增强,医疗技术、服务品质、品牌美誉度显著提高,专业人才、健康保险、医药技术等支撑进一步夯实,行业发展环境全面优化。打造一大批有较强服务竞争力的社会办医疗机构,形成若干具有影响力的特色健康服务产业集聚区,服务供给基本满足国内需求,逐步形成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新格局。

二、拓展多层次多样化服务

(四)鼓励发展全科医疗服务。发展社会力量举办、运营的高水平全科诊所,建立包括全科医生、护士等护理人员以及诊所管理人员在内的专业协作团队,为居民提供医疗、公共卫生、健康管理等签约服务。符合条件的社会办医疗机构提供的签约服务,在转诊、收付费、考核激励等方面与政府办医疗机构提供的签约服务享有同等待遇。鼓励社会办全科诊所提供个性化签约服务,构建诊所、医院、商业保险机构深度合作关系,打造医疗联合体。

(五)加快发展专业化服务。积极支持社会力量深入专科医疗等细分服务领域,扩大服务有效供给,培育专业化优势。在眼科、骨科、口腔、妇产、儿科、肿瘤、精神、医疗美容等专科以及康复、护理、体检等领域,加快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品牌服务机构。鼓励投资者建立品牌化专科医疗集团、举办有专科优势的大型综合医院。支持社会力量举办独立设置的医学检验、病理诊断、医学影像、消毒供应、血液净化、安宁疗护等专业机构,面向区域提供相关服务。

(六)全面发展中医药服务。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鼓励社会力量以名医、名药、名科、名术为服务核心,提供流程优化、质量上乘的中医医疗、养生保健、康复、养老、健康旅游等服务。促进有实力的社会办中医诊所和门诊部(中医馆、国医堂)等机构做大做强,实现跨省市连锁经营、规模发展。有条件的地方可相对集中设置只提供传统中医药服务的中医门诊部和中医诊所,打造中医药文化氛围浓郁的中医药服务区域,并推动从注重疾病治疗转向同时注重健康维护,发展治未病、康复等多元化服务。推进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示范基地和示范项目建设。

(七)有序发展前沿医疗服务。鼓励有实力的社会办医疗机构瞄准医学前沿,组建优势学科团队,提供以先进医疗技术为特色的医疗服务。适应生命科学纵深发展、生物新技术广泛应用和融合创新的新趋势,稳妥有序推动精准医疗、个性化医疗等服务发展。推动经依法依规批准的新型个体化生物治疗产品标准化规范化应用。推广应用高性能医疗器械。持续推动成熟可靠的前沿医疗技术进入临床应用的转化机制建设。

(八)积极发展个性化就医服务。鼓励社会办医疗机构建立方便快捷的就医流程,营造舒适温馨的就医环境,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远程会诊、专人导医陪护、家庭病房等多种个性化的增值、辅助服务,全面提高服务品质。积极探索诊疗、护理、康复、心理关怀等连续整合的服务,进一步提升就医体验,多方位满足患者身心健康需要。

(九)推动发展多业态融合服务。促进医疗与养老融合,支持社会办医疗机构为老年人家庭提供签约医疗服务,建立健全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兴办医养结合机构。促进医疗与旅游融合,发展健康旅游产业,以高端医疗、中医药服务、康复疗养、休闲养生为核心,丰富健康旅游产品,培育健康旅游消费市场。促进互联网与健康融合,发展智慧健康产业,促进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健康服务深度融合,大力发展远程医疗服务体系。促进体育与医疗融合,支持社会力量兴办以科学健身为核心的体医结合健康管理机构。

(十)探索发展特色健康服务产业集聚区。医疗资源和区位等基础条件较好的地方,可以探索以社会力量为主,打造特色鲜明、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健康服务产业集聚区,更好满足国内外较高层次健康消费需求。坚持合理定位、科学规划,在土地规划、市政配套、机构准入、人才引进、执业环境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和倾斜,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打造健康服务产业集群。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医疗与养老、旅游、健身休闲等业态融合发展,健康服务与医药研发制造、医学教育相协同的集聚模式。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挥企业在产业集聚中的主体作用,地方各级政府要统筹好本行政区域内的集聚区差异化发展,并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和配套支持。坚决避免脱离实际、一哄而上、盲目重复建设,杜绝简单园区建设或变相搞房地产开发。有关部门要加强跟踪指导,及时总结经验,发挥示范作用。

三、进一步扩大市场开放

(十一)放宽市场准入。各地要统筹考虑多层次医疗需求,制定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完善规划调控方式,优化配置医疗资源,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凡符合规划条件和准入资质的,不得以任何理由限制。对社会办医疗机构配置大型医用设备可合理放宽规划预留空间。个体诊所设置不受规划布局限制。在审批专科医院等医疗机构设置时,将审核重点放在人员资质与技术服务能力上,在保障医疗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动态调整相关标准规范。根据群众健康需求和社会办医发展需要,完善眼科医院等部分医疗机构基本标准。及时制定新型机构标准,引导和支持医疗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十二)简化优化审批服务。国家制定社会办医疗机构执业登记前跨部门全流程综合审批指引,各地要出台实施细则,优化规范各项审批的条件、程序和时限,精简整合审批环节,向社会公布后实施。积极推进一站受理、窗口服务、并联审批,推广网上审批,进一步优化政府服务。取消无法定依据的前置条件或证明材料,严禁违反法定程序增减审批条件,相关规划和政策要向社会及时公开。落实连锁经营的服务企业可由企业总部统一办理工商注册登记手续的政策,鼓励健康服务企业品牌化连锁化经营。加快规范统一营利性医疗机构名称。

(十三)促进投资与合作。支持社会办医疗机构引入战略投资者与合作方,加强资本与品牌、管理的协同,探索委托知名品牌医疗实体、医院管理公司、医生集团开展经营管理等模式。发展医疗服务领域专业投资机构、并购基金等,加强各类资源整合,支持社会办医疗机构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培育上水平、规模化的医疗集团。允许公立医院根据规划和需求,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新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鼓励公立医院与社会办医疗机构在人才、管理、服务、技术、品牌等方面建立协议合作关系,支持社会力量办好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严格落实公立医院举办特需医疗有关规定,除保留合理部分外,逐步交由市场提供。

(十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吸引境外投资者通过合资合作方式来华举办高水平医疗机构,积极引进专业医学人才、先进医疗技术、成熟管理经验和优秀经营模式。外资投资办医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进一步简化优化审批核准事项。大力发展医疗和健康服务贸易,贯彻落实“一带一路”战略,加强健康产业国际合作与宣传推介,支持包括社会办医疗机构在内的各类经营主体开展面向国际市场和高收入人群的医疗和健康服务贸易,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医疗和健康服务贸易机构及健康旅游目的地。鼓励举办面向境外消费者的社会办中医医疗机构,提升中医药服务贸易规模和质量,培育国际知名的中医药品牌、服务机构和企业。积极发挥龙头中医医疗机构和行业组织作用,主动开展中医药服务贸易规则和标准制定,构筑面向全球的中医药服务贸易促进体系。

四、强化政策支持

(十五)加强人力资源保障。适应健康服务产业发展,调整优化医学教育专业结构,加强急需紧缺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加大健康服务人才培养培训力度,强化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支持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出国(境)培训,提升国内医学人才培养水平。改革医师执业注册办法,全面实行医师执业区域注册,医师个人以合同(协议)为依据,可在多个机构执业,促进医师有序流动和多点执业。建立医师电子注册制度,简化审批流程,缩短办理时限,方便医师注册。推动建立适应医师多点执业的人员聘用退出、教育培训、评价激励、职务晋升、选拔任用机制。鼓励公立医院建立完善医务人员全职、兼职制度,加强岗位管理,探索更加灵活的用人机制。医师可以按规定申请设置医疗机构,鼓励医师到基层开办诊所。鼓励医师利用业余时间、退休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业或开设工作室。在社会办医疗机构稳定执业的兼职医务人员,合同(协议)期内可代表该机构参加各类学术活动,本人可按规定参加职称评审。各地要制定具体办法,切实落实社会办医疗机构在科研、技术职称考评、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公立医疗机构享受同等待遇相关政策。

(十六)落实完善保险支持政策。落实将符合条件的社会办医疗机构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的有关规定,医保管理机构与社会办医疗机构签订服务协议,在程序、时限、标准等方面与公立医疗机构同等对待。协议管理的医疗机构条件及签约流程、规则、结果等要及时向社会公开。丰富健康保险产品,大力发展与基本医疗保险有序衔接的商业健康保险。加强多方位鼓励引导,积极发展消费型健康保险。建立经营商业健康保险的保险公司与社会办医疗机构信息对接机制,方便患者通过参加商业健康保险解决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之外的需求。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和健康管理机构联合开发健康管理保险产品,加强健康风险评估和干预。支持商业保险机构和医疗机构共同开发针对特需医疗、创新疗法、先进检查检验服务、利用高值医疗器械等的保险产品。加快发展医疗责任保险、医疗意外保险等多种形式的医疗执业保险。推动商业保险机构遵循依法、稳健、安全原则,以战略合作、收购、新建医疗机构等方式整合医疗服务产业链,探索健康管理组织等新型健康服务提供形式。落实推广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政策。

(十七)推进医药新技术新产品应用。推动企业提高创新、研发能力,实现药品医疗器械质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更好支持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发展。支持自主知识产权药品、医疗器械和其他相关健康产品的研制应用。推进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加快临床急需的创新药物、医疗器械产品审评。对经确定为创新医疗器械的,按照创新医疗器械审批程序优先审查。将社会办医疗机构纳入创新医疗器械产品应用示范工程和大型医疗设备配置试点范围,鼓励社会办医疗机构与医药企业合作建设创新药品、医疗器械示范应用基地和培训中心,形成示范应用—临床评价—技术创新—辐射推广的良性循环。促进医研企结合,支持社会办医疗机构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医学院校、医药企业开展医学科技创新合作,搭建医学科研成果转化平台,为医疗新技术新产品临床应用提供支持,打造一批医学研究和健康产业创新中心。

(十八)加强财税和投融资支持。各地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全面落实社会办医疗机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对社会办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按规定免征增值税,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对社会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企业所得税支持政策。由政府负责保障的健康服务类公共产品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提供,逐步增加政府采购的类别和数量。鼓励各类资本以股票、债券、信托投资、保险资管产品等形式支持社会办医疗机构融资。积极发挥企业债券对健康产业的支持作用。加快探索社会办医疗机构以其收益权、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作为质押开展融资活动的政策,条件成熟时推广。在充分保障患者权益、不影响医疗机构持续健康运行的前提下,探索扩大营利性医疗机构有偿取得的财产抵押范围。

(十九)合理加强用地保障。鼓励各类投资主体按照统一的规则依法取得土地,提供医疗服务。根据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社会实际需求,有序适度扩大医疗卫生用地供给。包括私人诊所在内的各类医疗机构用地,均可按照医疗卫生用地办理供地手续。新供土地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依法可按划拨方式供应;不符合划拨用地目录且只有一个意向用地者的,依法可按协议方式供应。土地出让价款可在规定期限内按合同约定分期缴纳。支持实行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的土地供应方式。

五、严格行业监管和行业自律

(二十)完善管理制度和标准。探索包容而有效的审慎监管方式,推动制修订相关法律法规、规章、规范和标准,规范提高服务质量。健全医疗机构评审评价体系,对社会办医疗机构和公立医疗机构的评审评价实行同等标准。鼓励行业协会等制定推广服务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推行服务承诺和服务公约制度。鼓励社会办医疗机构取得医疗服务质量认证。拓宽公众参与监管的渠道,研究建立医疗服务社会监督员制度。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支持社会办医疗机构开展创业创新。

(二十一)加强全行业监管。建立监管主体的统筹协调机制,转变监管理念,提升监管效能,强化医疗卫生全行业监管。加强监管体系和能力建设,强化卫生计生监督机构特别是基层机构的监管能力。推行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的“双随机”抽查。逐步将所有医疗机构接入全民健康信息化平台,实现信息共享、统一监管。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医疗欺诈,严肃查处租借执业证照开设医疗机构、出租承包科室等行为,加强医疗养生类节目监管,依法严惩虚假违法医疗广告宣传等行为。加强对社会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产权归属、财务运营、资金结余使用等方面的监督管理,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不得将收支结余用于分红或变相分红。加强对营利性医疗机构盈利率的管控。对医疗机构损害患者权益、谋取不当利益的,依法依规惩处。加强健康医疗数据安全保障和患者隐私保护。

(二十二)提高诚信经营水平。落实主体责任,引导社会办医疗机构加强各环节自律,公开诊疗科目、服务内容、价格收费等医疗服务信息,开展诚信承诺活动。建立健全医疗机构及从业人员信用记录,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其中涉及企业的相关记录纳入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并依法推进信息公开。对严重违规失信者依法采取惩戒措施,提高失信成本。鼓励行业协会等第三方开展医疗服务信用评价。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定期公开医疗机构服务质量、违法违规行为查处情况,并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示相关行政许可、行政处罚、“黑名单”、抽查检查结果等信息,形成监管信息常态化披露制度。对进入“黑名单”的机构和人员依法依规严肃处理,情节严重的坚决曝光。

六、强化组织实施

(二十三)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对扩内需、稳增长、促就业、惠民生、保健康的重要意义,作为深化医改、发展健康服务业、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精心实施,密切协作,形成合力。各省级人民政府要按照本意见以及国务院已出台的促进社会办医发展相关政策精神,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任务分工和时限要求。要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及时清理修订相关政策规定,完善配套细则。

(二十四)加强督查调研。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对照国家促进社会办医发展的部署要求,逐项检查审批事项是否放到位、事中事后监管措施是否及时跟上、扶持政策是否有力有效等,对发现的问题要逐项整改,切实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各级发展改革、卫生计生等部门要对政策落实情况加强监督检查、跟踪分析和通报,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基层意见和群众诉求,及时提出解决办法。

(二十五)加强探索创新。各地要发扬基层首创精神,针对社会办医“痛点”、难点问题,主动作为、勇于攻坚,创造积累经验,不断丰富完善促进社会办医发展的政策措施。各有关部门要营造有利环境,支持地方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国家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及时总结推广有益经验。要建立促进社会办医发展常态化考核评价机制,畅通举报投诉渠道,对促进社会办医发展工作扎实、成效显著的地方予以表扬激励,对工作开展不力、进度滞后的及时督促整改。

国务院办公厅 2017年5月16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动员社会力量(发言)

动员社会力量,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日前,从惠城区老龄办、民政局获悉,惠城区至今共有60周岁以上老人约8万人(城镇户籍约4.3万人,农村户籍约3.7万人),占全区人口总数的11%; 65岁以上老人约6.3人,占全区总人口的6.95%;80周岁以上约1.3万人,占全区老年人人口总数的16%;其中空巢老人约5000人,在老人中占6%。并且,老年人口正以每年3.4%的速度增长。按照国际划分人口类型的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达到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达到总人口的7%时,即称之为“老龄社会”。惠城区将快速进入老龄社会将是不可回避的现实,对此,区委区政府未雨绸缪,采取措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如加大对公办养老机构建设的投入,完善综合福利院各项设施,筹建新的综合福利院;落实老人优待政策,如65周岁以上老年人可免费乘坐公共汽车、免费进公园;为60周岁以上的困难空巢老人购买服务;8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享受高龄补贴等,然而,与人口老化快速加深相比,社会养老体系建设严重滞后,供需矛盾日益显现,今后必将成为全社会要面对的热难点问题。

在继续加快对公办养福利院新院的建设,改建、扩建乡镇农村敬老院,推进桥西街道办事处居家养老服务示范中心试点外,建议政府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建立居家老人服务信息平台,为老人提供全面快捷、高效优质的居家便利服务。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各种因素制约,惠城区老人绝大多数都选择

家庭养老。而由于生活方式、住房条件、亲情观念等在社会转型期的急剧变化,尤其是30年来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家庭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很多子女与老人分开居住,这就出现了为数不少的空巢老人;即使与子女一起居住,也由于工作、时间、“少孩化”等原因,子女无暇全力照顾老人。那么,在生活起居、物品采购、行动安全、看病就医、身体护理、紧急事故排除等方面的事情,成为居家老人时时要面对的,但很多又无力解决的问题。尤其是老人突发疾病时,如果不及时向外界报警,则会面临极大的危险。近些年来,电视、报刊不时有报道说老人死在家中多日无人知晓的消息。惠城区也曾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从有关资料了解到,近年来,国内一些大中城市针对居家老人生活需要,已开始老人服务信息平台的建设,并取得初步经验。如唐山市,由政府有关部门与社会企业共同建设社区信息服务中心。中心主要职能是以老人需求为主导,以信息化服务为手段,构建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社区养老呼叫服务网络,开办10大类50多项服务项目,主要有紧急救助、家政服务、养老服务、医疗服务、法律服务、生活琐事等。省内中山市三角镇也于去年在全省率先启动老年人“关爱铃”计划,免费为全镇5000多户家有65周岁以上老人的家庭安装“关爱铃”话机。老人家在家中只需按下一键,便能拨通电话,联络亲友,需求服务,同时“关爱铃”还与120 急救系统无缝结合。

今年4月,市民政局局长黄小妮在全市社会养老服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要“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以省研究开发的相关信息系统为平台,以县区社会福利机构或街道社区服务中

心为管理节点,以社区福利设施及家庭为使用端,建设关爱老人服务平台,实现紧急呼叫信息网络与现有公共服务平台对接,基本实现区域内老人紧急救援和生活服务全覆盖。

所以,建立居家老人服务信息平台,不仅是社会形势需求做的事情,也是上级政府要求做的事情。建议由政府有关部门如老龄办等,与社会上有资质的企业合作,将区级老人信息服务平台尽快建立起来。

二、动员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以解决越来越多有需求的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惠城区现有养老机构13家,其中,区级公办社会福利机构1家,镇级公办农村敬老院9家,民办福利机构3家,共有老人床位524张。其中,公办的311张,入住213人,入住率?%;民办的213张,入住165人,入住率?%。

按照我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力争到2015年,7%左右的老年人可由社区提供日间照料和托老服务,3%的老年人可入住养老服务机构的目标计算,现有的6.3万65岁的老人,就有6300老人应进入到养老机构或受到托老服务,而现有公办的服务机构的床位只有311张,可以想像,如果仅靠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去达到目标,是难以实现的,所以,应大力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兴办福利机构。民间社会力量,如果用得适当,应是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这方面,可参照社会力量办学的做法。

现有的民办托老所,大都居所简陋,条件落后,没有足够的娱乐场所,没有运动康复设施,有的仅仅只有一个床位。如位于桥东的桃

子园托老所,一幢陈旧的小楼,三层,共约500平方米,入住老人在3、40之间,收养的老人80%以上的在80岁以上,基本上生活都不能自理。平时,能走动的老人就在一楼活动,有的还能上街买东西,不能走动的就在床上看电视。老人的精神状态还算好,对托老所的服务也比较满意,因为对这些老人来讲,他们最怕的就是孤独,托老所虽然简陋,但为老人提供了基本的生活照料,并解决了他们的孤独感。而对于经营者来看,每个老人收费在月800~1200元,雇请工作人员4~6人,除去老人的伙食、房租、人工、水电等,还有微薄的利润。对于民办养老机构,最大的问题不是条件差的问题,也不是利润薄的问题,是政府和社会对他们的态度问题。在走访中,笔者强烈地感觉到,不论是入住的老人、工作人员和开办者,都有一种被社会遗弃的感,有一种对生活的压抑感。桃子园托老所开办人郑育平说,面对艰难的经营局面,她好几次都想停办,但想到如果停办,现在入住的几十个老人没地方可去,于心不忍,才又坚持下来。

所以,作为政府,不但要办好公办的养老服务机构,还要制定优惠政策,对现有的民办养老机构加以鼓励扶持,并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开办养老服务机构。

三、开展对老年服务业人员专业训练工作。

按照社会老龄化的趋势,将来需要专门服务的老年人口是一个庞大的人群,服务老人将是一门具有专业知识的行业。而现有从事养老工作的人员,很多都是上些四、五十岁的阿姨,不仅没有专业知识,也不具备基本的文化。

我们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除要引进高级的管理人才外,还要立

足本地,结合实际,利用职业教育的优势,在职业学校开设“养老服务”专业,采取半工半读、工学结合或助学金形式,对现有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人员进行职业培训,以提高对老人的护理水平;并向社会招收学生,培养专职养老护理人员,为将来的养老事业发展打下地力基础。

不可否认,快速推进的老龄化,给我区社会发展带来一定压力,但是,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不仅要看到社会老龄化带来的负面影响,还要看到一些积极效应,努力发现挖掘蕴藏在其背后的机遇和契机。按“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方针,动员社会力量,整合相关资源,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鼓励私人企业加盟到老人服务事业上来;先易后难,先点后面,区别对待,稳步推进,最后达到到广泛覆盖。

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将变老。如何破题,不仅是每一个家庭面对的难题,也将是整个社会面对的挑战。但愿惠城区能在这方面作个探险者,为建设文明幸福的惠城区加分。

下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意见(全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意见(全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调研

    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社区矫正是指将符合法定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社会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

    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

    为认真贯彻落实六部委《关于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近年来,为进一步提高我市社区矫正工作水平,在不断配齐配强专职执法队伍的基础上,广泛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参......

    关于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司法部)

    关于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 社区矫正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是将管制、缓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人民团体、社会组......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

    【发布单位】国务院办公厅 【发布文号】国办发〔2013〕99号 【发布日期】2013-10-02 【生效日期】2013-10-0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中国政府网......

    民政部关于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救灾工作的指导意见

    【发布单位】民政部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15-10-08 【生效日期】2015-10-0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民政部 民政部关于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

    社会力量参与消防事业调研报告

    社会力量参与消防事业调研报告社会力量参与消防事业,有助于发挥其自身优势,弥补国家消防力量不足,形成消防安全共治格局。《消防法》第7条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开展消防......

    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的若干理论问题探讨

    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的若干理论问题探讨 中国的社区矫正工作正在迅速发展。随着社区矫正工作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涌现出来,需要加以探讨。本文探讨关于如何利用社会力量......

    关于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工作的建议大全

    关于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 工作的建议 我局收到市司法局转发的《司法部 中央综治办 教育部 民政部 财政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