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工作的建议大全
关于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
工作的建议
我局收到市司法局转发的《司法部 中央综治办 教育部 民政部 财政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通知及局领导的批示后,立即组织了全体工作人员对该意见进行深入学习和讨论,深刻理解文件精神,努力做好我区社区矫正工作。现就我区如何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推进社区矫正服务工作 在公共财政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根据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将市场机制引入,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对推进我区社区矫正工作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区社区矫正服务工作包括教育学习、社区服务、心理矫正咨询、困难帮扶、就业指导等,主要通过购买社会工作者服务岗位的方式落实。
建议司法行政部门、民政部门根据职责分工,按照“公开、透明、竞争、择优”的原则向社会力量购买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服务。以政府为主导者,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将有利于落实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以服务提供方作为实施者,透明与竞争将打破传统垄断,使社区矫正服务更加职业化、专业化与社会化;司法行政部门作为监督者,定期进行严格考核,将有利于提升和保障服务质量和政府资金效益。
二、组织多方社会力量参与,协同开展社区矫正工作 社区矫正是一项繁杂、持续的工作,仅靠司法行政部门难以形成社会合力,建议组织各方面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发挥社会组织协同作用。
(一)发挥群众性自治组织基础作用,推进村(居)社区矫正工作站建设。作为社区矫正工作的“第一道防线”,村(居)民委员会是协助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基础力量。在基层建设社区矫正工作站,其优势在于最能贴近社区矫正人员生活,发挥第一道防线作用,有利于及时了解社区矫正人员的行为表现,掌握其思想动态,及时向各街道司法所反映,协助司法所做好困难帮扶和社区服务等工作,促进社区矫正人员融入社会、回归社会。
(二)鼓励和引导社会团体参与到社区矫正工作中来。经验显示,新加坡是社会团体和社区矫正工作结合的成功典范,近来为世界各国借鉴推广。我区司法行政部门亦可为热心参与这项工作的社会团体创造条件、提供便利,打造一个专门性平台,对这些社会团体统一进行相关法律和政策的指导、统一给予资金和场所等支持,既能给各社会团体自由发挥的空间,又能与社区矫正工作紧密结合;既能给社会团体带来社会声誉,又能推进矫正工作的开展。
(三)以优惠政策激励企事业单位参与社区矫正工作。一方面,司法行政部门可根据当地就业和行业人才需求情况,组织有意向参与社区矫正服务工作的企事业单位给矫正人员提供专门的职业规划指导和职业技能培训,同时为这些企事业单位建立名册档案,定期考查,并根据考查结果给予政策优惠。另一方面,对积极接收社区矫正人员、为社区矫正人员提供工作岗位的企事单位也进行考核,以接收社矫人员的数量多少和工作时间长短等为依据,灵活地进行不同幅度的政策优惠。
(四)引进专业力量,做好心理矫治和法律咨询工作。2014年,我局与深圳市妇女儿童心理健康中心共同设立了一个社区矫正心理咨询室,聘请专业心理咨询师为我区社区矫正人员进行心理健康评估、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制定心理辅导计划等。此外,基于社区矫正工作中法律咨询方面的需要,建议引进专业律师参与社区矫正工作。以我区丰富的律师资源为依托,可与区域内资质、信誉良好的律师事务所合作,在各个街道司法所设立社区矫正律师服务点,为社区矫正人员免费提供法律咨询服务,以提高社区矫正人员的法律意识。
(五)加强社区矫正志愿者队伍建设,进行规范化管理。社区矫正志愿者是热心社区矫正工作、自愿无偿协助社区矫正工作的公益性群体,在心理辅导、法制教育、社会认识等方面工作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首先,司法行政部门应在社会广泛宣传、吸引各方面人才加入志愿者队伍;其次,要建立志愿者服务机制,落实对社区矫正志愿者的注册和志愿服务记录工作,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同时对服务态度好、服务成果显著的志愿者进行表彰。
三、加强社工队伍建设,保障社区矫正基本工作 目前,我区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基本是以司法行政部门执法工作者为主体、社会工作者为辅助,可见,社会工作者在社区矫正工作的实施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社工队伍尤为重要。
(一)根据省司法下发的《广东省社区矫正规范化建设指引》的要求,结合我区社区矫正工作的实际需要,建议增加我会社会工作者的人数,以满足我区社区矫正人员不断增长的趋势,保证社区矫正工作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的顺利开展。
(二)保证社会工作者有良好的工资收入和相应的福利待遇,有利于提高其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也有利于避免人才流失,从而保障社区矫正工作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
(三)从制度上和资金上支持和鼓励社会工作者积极参与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参加人力资料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组织的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对取得相应证书、获得奖励、工作表现优异者进行表彰,从而提升整个社工队伍的专业水平,为社区矫正工作保驾护航。
第二篇:关于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司法部)
关于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
社区矫正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是将管制、缓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和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刑罚执行活动。社区矫正是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和社会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方面,社会力量的参与则是健全社区矫正制度、落实社区矫正任务的内在要求。为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关于健全社区矫正制度的要求,根据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和社区矫正工作全面推进的实际,现就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性
我国的社区矫正从2003年起经过试点、扩大试点、全面试行两个阶段,目前已进入全面推进阶段。社区矫正把符合法定条件的罪犯放在社会上监督管理和教育改造,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是其显著特征。在工作力量上,既要有专职执法队伍,也要广泛动员社会工作者、志愿者以及社会组织、所在单位学校、家庭成员等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做好社区矫正工作;在工作方法上,需要充分发挥专业组织、专业人员的作用,综合运用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法学、社会工作等专业知识,实现科学矫正;在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上,需要依托村居,依靠基层组织,充分发挥各有关部门的职能作用,落实相关政策和措施,为社区服刑人员顺利回归社会创造条件。社区矫正工作开展以来,1 各地始终坚持紧紧依靠基层组织,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参与社区矫正工作,从实际出发,积极研究探索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充实社区矫正机构工作人员,发展壮大社会工作者、志愿者队伍,专群结合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目前全国从事社区矫正工作的社会工作者79万人,社会志愿者642万人。我国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还存在着制度不健全、政策不完善、规模范围小、人员力量不足等问题,与社区矫正工作全面推进的要求相比尚不适应。新形势下,进一步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是完善我国非监禁刑罚执行制度,健全社区矫正制度的客观需要;是提高教育矫正质量,促进社区服刑人员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客观需要;是创新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客观需要。我们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从政策制度上研究采取措施,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积极作用。
二、进一步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
(一)引导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服务。司法行政部门、民政部门可根据职责分工,按照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降低服务成本、有利于提升服务质量和资金效益的原则,公开择优向社会力量购买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服务。要明确购买服务的数量、质量要求以及服务期限、资金支付方式、违约责任等,加强购买服务资金管理,指导督促服务承接机构履行合同义务,保证服务数量、质量和效果。
(二)鼓励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矫正工作。鼓励社区矫正机构将疏导心理情绪、纠正行为偏差、修复与家庭和社区关系、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引导就学就业等项目,通过多种方式向具有社区矫正服务能力的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提供社区矫正服务的社会组织符合规定条件的可以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要引导其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加强服务队伍建设,提升在社区矫正领域提供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水平。鼓励热心于社区矫正事业的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矫正工作,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司法行政部门通过建立完善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机制和渠道,及时提供需求信息,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矫正创造条件、提供便利。
(三)发挥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作用。村(居)民委员会是协助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力量。村(居)民委员会应发挥其贴近社区服刑人员日常工作、生活的优势,及时掌握社区服刑人员的思想动向和行为表现,积极协助社区矫正机构做好社区服刑人员的困难帮扶、社区服务等工作,及时向社区矫正机构反映社区服刑人员情况,发动引导社区社会组织、志愿者和居民群众广泛参与社区矫正工作,扩大交往融合,促进社区服刑人员融入社区、回归社会。要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要求,为村(居)民委员会落实协助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经费。各级民政部门要将社区矫正工作纳入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加强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和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指导村(居)民委员会协助、参与社区矫正工作。
(四)鼓励企事业单位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积极动员企事业单位 3 参与社区矫正工作,通过捐赠物资、提供工作岗位、提供技能培训、提供专业服务等方式,为社区服刑人员回归社会提供帮助。录用符合条件社区服刑人员的企业按规定享受国家普惠政策。
(五)切实加强社区矫正志愿者队伍建设。社区矫正志愿者是热心社区矫正工作,自愿无偿协助对社区服刑人员开展法制教育、心理辅导、社会认知教育、技能培训等工作的人员。要广泛宣传、普及社区矫正志愿服务理念,切实发挥志愿者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作用,建立社会工作者引领志愿者开展服务机制,扎实推进社区矫正志愿者注册和志愿服务记录工作,有计划、分层次、多形式地开展知识与技能培训,提升社区矫正志愿者服务的专业化水平,着力培育有一定专业特长、参与面广、服务功能强、作用发挥好的社区矫正志愿者队伍。对工作成绩显著的社区矫正志愿者,依国家规定给予表彰,形成有利于志愿者开展工作的良好氛围。鼓励企事业单位、公益慈善组织和公民个人对社区矫正志愿服务活动进行资助,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筹资机制。
(六)进一步加强矫正小组建设。矫正小组是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平台。社区矫正机构按照规定为每一名社区服刑人员建立矫正小组,组织有关部门、村(居)民委员会、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社区服刑人员所在单位、就读学校、家庭成员或者监护人、保证人以及其他有关人员共同参与,落实社区矫正措施。矫正小组要因案制宜,因人制宜,融法律约束、道德引导、亲情感化为一体,促进社区服刑人员顺利融入社会。
三、做好政府已公开招聘的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的保障工作
对于社区矫正工作试点以来已由政府有关部门公开招聘的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可依据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相应的工作待遇,按照社会保险制度规定,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实现应保尽保,保障其合法权益,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实行规范管理。鼓励其参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组织的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用人单位可以根据需要对已取得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人员通过竞聘上岗聘任相应级别专业技术职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支持民政部门、司法行政部门为其提供公益性和示范性业务培训平台,以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为契机,进一步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完善教育培训政策。工作表现突出的,由主办单位按程序报批进行表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积极配合做好表彰工作。
四、着力解决社区服刑人员就业就学和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等问题
(一)促进就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对有需求的社区服刑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并将其纳入本地职业技能培训总体规划。符合条件的社区服刑人员可以申请享受相关就业扶持政策,接受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提供的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服务。
(二)帮助接受教育。对于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司法行政部门应当配合教育部门,协调并督促其法定监护人,帮助其接受义务教育。对于非义务教育阶段有就学意愿的社区服刑人员,5 地方教育部门应当对其予以鼓励和支持。
(三)做好基本生活救助。民政部门对基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确实需要救助的社区服刑人员依法给予临时救助。将生活困难、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社区服刑人员家庭依法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四)落实社会保险。已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并实现再就业或已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按规定继续参保缴费,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或养老保险待遇领取年龄的,可按规定领取相应基本养老金,但服刑期间不参与基本养老金调整。社区服刑人员可按规定执行基本医疗保险等有关医疗保障政策,享受相应待遇。符合申领失业保险金条件的社区服刑人员,可按规定享受失业保险待遇。
五、进一步加强对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地要把进一步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提上重要议事日程,立足实际建立完善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的政策措施和制度办法。要紧紧依靠党委政府的领导,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和衔接配合,做到各负其责、齐抓共管,落实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各项政策措施。要将政府购买服务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资金列入地方财政预算。各级综治组织要按照中央要求,进一步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进一步组织社会力量,整合各方资源,积极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司法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主动协调各有关部门完善政策,健全制度,引导社会力量更多地投入社区矫正工作。要总结推广 6 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的成功经验。积极发挥各类新闻媒体作用,加强对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成就的宣传,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表彰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事迹和先进典型,为全面推进社区矫正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做出积极贡献。
司法部办公厅
2014年11月14日
第三篇: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调研
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社区矫正是指将符合法定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社会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明显的开放性与社会参与性,基于该特点,广泛的吸收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是有效的实现矫正效果确保矫正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手段,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具有无可比拟的价值优势,可以有效地改善矫正工作人员不足,专业水平较低的情况。
一、社区矫正工作基本情况
从调研情况看,全县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社区矫正工作的有关规定,紧紧围绕工作大局,积极推进社区矫正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建设,认真落实监督管理、教育矫正和社会适应性帮扶三项工作,为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闽侯做出了积极的贡献。2011年以来,全县累计接收社区服刑人员2776人,在矫389人,重新犯罪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没有出现脱漏管现象。
(一)强化社区矫正保障工作。
加强组织保障。闽侯县于2010年2月开始试点实施社区矫正工作,立足实情、创新思路,于2011年8月在县司法局增设社区矫正科,为闽侯县辖区内的社区服刑人员提供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服务。并在甘蔗校园路130号投资200万元改建县级社区矫正中心。加强队伍保障。在全县15个乡镇(街道)司法所配备了1名以上的司法助理员。同时,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组织6次招聘,现在册专职社会工作者人数为88人。从总体上看我县现有专职社工呈现如下特点:一是年轻。全县专职社工中,35岁以下占95%,一大批年轻人进入基层司法行政部门,为基层司法所队伍增添了新鲜血液。二是学历高。全县88名社工中,学历普遍是在职大专以上。三是专业强。专职社工中有法律专业人才,也有具备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专业特长的人才,具有良好的多学科、交叉学科专业素养。四是素质好。我县招考时全部经过严格的笔试面试,品行良好,文字能力、口头表达强,适应工作快,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每年上下半年对全县司法工作人员开展一次社区矫正工作专业培训,有效提高社区矫正工作队伍的业务素质。同时吸纳德高望重、责任心强、具有一定法律知识的职工、村干部、律师担任社区矫正志愿者,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县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不足。加强经费保障。闽侯县按规定将社区矫正经费列入县财政预算,一定程度保障了社区矫正工作的正常开展。加强律师参与社区矫正,我县已落实“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各基层司法所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选派政治素质高、业务水平好、职业经验丰富的律师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切实做好组织协调和业务指导工作,充分发挥律师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职能优势,扎扎实实地推动我县社区矫正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强化社区矫正的惩戒作用。
社区矫正是与监狱矫正相对应的新型刑罚执行方式,各级都能准确把握其刑罚的实质,加强监管工作,充分发挥社区矫正的惩戒作用。加强制度建设。制定下发了社区矫正工作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社区服刑人员外出请假管理办法、社区服刑人员居住地变更管辖争议处理办法、社区矫正重大事项报告工作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制度,进一步规范了矫正对象的接收、日常管理、迁居、请销假、解矫等事项,完善了定期排查、跟踪管理、重点对象管理、信息通报、责任追究等一系列管理监督的配套工作制度。加强信息管理。通过司法所对社区服刑人员实行“一人一档”,及时记录矫正人员监管过程形成的个人基本情况报告、走访记录、教育学习、社区服务、请销假、考核、解矫等个人信息,及时、完整、准确地将相应信息录入到社区矫正信息管理系统,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强监管力度。认真做好社区矫正适用前社会调查评估、接收、宣告、请销假审批、奖惩等环节,细化报告、核查、走访等日常管理要求。实施分类管理,根据社区矫正人员的犯罪类型、矫正期限、认罪悔罪态度、日常表现等情况,按照宽管、普管、严管三个级别进行管理。突出管理重点,加强行政司法部门与公、检、法等部门的联动,严防社区矫正人员脱离监管、参与群体性事件、暴力犯罪等突发性事件的发生。
(三)强化社区矫正的改造功能。
加强道德法制教育。针对不同社区服刑人员制定个性矫正方案,因人施教,加强思想、法制和道德教育,通过开展读报讲报、集中训诫等方式,增强教育效果。同时,认真做好社区服刑人员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咨询、心理测评等手段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加强社会适应性帮扶。通过司法行政部门与民政、人社、教育等部门沟通,协调解决社区服刑人员的就业、就学、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社会保险等问题。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就业培训和就业指导,为生活特别困难的社区服刑人员提供临时救济和落实低保政策,促使其顺利融入社会。全县还建立了24个社区服务基地,并通过定期组织开展社区服务,有效增强了社区服刑人员的劳动观念,修复其社会关系。加大辅助干预力度。
(四)发挥区位优势
福州大学城位于闽侯县上街镇,我县依托大学城高等院校的师生资源联合地方其他院校,建立起志愿者团队,参与社区矫正工作,打造了法治品牌项目--闽侯县检察院福州大学城检察室,依托其已建成的青少年维权警示教育基地,闽侯县司法局与检察院、教育局联合当地实验中学、荆溪中学、闽侯四中、祥谦中学、虎峰中学、东南学校、上街实验学校、闽侯八中、大湖中学、小箬中学、廷坪中学、洋里中学、竹岐中学、鸿尾中学、良存中学,通过内容和模式复制,形成法制教育网络。同时与团县委联合出台社工介入未成年人帮教、社会调查、心理咨询等活动相关制度文件,落实青年司法社工介入涉案未成年人帮教工作。促进丰富的教师,学生,心理咨询师、法律援助工作者等各领域专业性人才均参与到社区矫正工作中来,发挥专业人才团队化优势,在社区服刑人员心理辅导、普法宣传、法律援助、就业培训和指导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不断提升教育矫正工作品质。
二、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一)工作衔接缺乏有效机制。相关职能部门之间法律文书的传递、社区服刑人员的交接、监督管理等衔接工作,还出现不到位、不合拍等情况,影响了刑罚执行效果。司法行政机关与公、检、法、监狱间的配合协作、信息互通、共享平台以及工作对接、反馈的长效工作机制还没有建立,司法、行政资源未能有效整合、统筹。
(二)队伍建设急需进一步加强。近年来我县社区服刑人数每年不断递增,监管任务十分繁重,但目前有些社区矫正专门机构和乡镇(街道)司法所都只配备2至3名工作人员,司法所聘用的协理员因待遇低很不稳定,队伍力量跟不上工作需求。社区矫正法律性、政策性、专业性要求高,目前司法所还有一部分工作人员不具备开展工作所需要的法学、教育学、社会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社会志愿者自发参与,目前我国志愿者参与矫正工作的法律规范空白,大多数志愿者缺乏工作经验,并且人员流动性大,不能提供长期稳定的服务,而且志愿者提供服务完全为自愿性质,没有任何经济补偿,缺乏激励机制和资金保障,此外还存在参与人员少程度低,专业水平不高等制约因素,这些都导致志愿者服务流于形式,无法深入人心,难以形成规模。
(三)工作保障经费偏低。7年来我县社区服刑人员人数不断增加,办案费用大幅增长,但矫正经费财政预算并未随之增加,社区服刑人员矫正经费年人均1500元,难以满足工作需要。现有的经费既要用于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的工作业务指导管理,又要用于司法所的日常管理工作经费,而村(居)委会参与社区矫正的工作经费却为零,无法充分发挥村、居委会的作用。
(四)管控教育手段不足。矫正机关主要通过定位手机来掌握矫正对象的行踪,但定位手机与社区服刑人员不能有效捆绑,人机分离现象时有发生,在监管上存在掌握社区服刑人员实际行踪滞后的状况。司法行政机关缺乏强制手段,不能对社区服刑人员心理形成强大的震慑作用,在入户走访调查、收集证据时难以得到群众的认同和有关部门的配合,阻碍了社区矫正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意见和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社会认知度。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高度,进一步深化对社区矫正工作的认识,增强做好社区矫正工作的紧迫性和使命感。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利用各种载体,加大对社区矫正工作的社会宣传工作力度,使人民群众充分了解社区矫正工作的内涵、意义和相关规定,提高社区矫正工作的社会认知度,消除人民群众对社区矫正工作和社区矫正人员的偏见与误解。加强对社区矫正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其形成良好的家庭社会责任感,实现感化、帮扶、教育的目的。
(二)强化责任意识,进一步健全体制机制。要着力建立和完善政府统一领导、司法行政部门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司法所具体实施、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社区矫正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并进一步完善领导责任制、部门责任制、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奖惩机制,把开展社区矫正工作责任逐级落实到位。要进一步加强部门配合,切实做好对社区矫正人员教育矫正、监督管理和帮困扶助工作的无缝对接,充分发挥民政、财政等部门作用,帮助解决矫正人员的就业、就学、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社会保险等实际困难,切实提高社区矫正服刑人员教育改造积极性;完善社区矫正工作信息化管理平台、社区矫正人员信息库等,加强与监狱及公安、检察院、法院等部门相关网络平台之间的联接和资源共享,最大限度防止脱管、漏管现象的发生。要进一步完善矫正衔接、监督管理、教育矫正、适应性帮扶、制度流程、解除矫正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制度,规范工作流程,细化工作标准;强化日常监管,完善回访帮教制度,定期对矫正人员的思想、学习、工作、生活情况进行跟踪了解,及时掌握矫正人员的动态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矫治和人文关怀,增强社区矫正的工作实效。
(三)强化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综合素质。要下大力充实基层社区矫正工作力量,着力建立专群结合的社区矫正工作队伍。一方面,要配齐配强矫正机构专职工作人员,以适应日益繁重的工作需要;进一步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招聘社区矫正辅助工作人员,引进具有法律知识和心理咨询知识的专业人才,并切实提高其工作待遇,确保队伍稳定;进一步壮大社会志愿者队伍,尽量招募一些专家学者、知名人士、离退休干部、青年学生、村(居)社干部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引导志愿者从事社区矫正志愿工作,从而形成以司法机关执法工作者为核心、社会工作者为辅助、社会志愿者为补充的“三位一体”社区矫正工作队伍。同时,要加大业务培训力度,建立一整套的培训和教育机制,切实提高教育管理人员在法律知识、矫正监管、心理疏导、危机管理、突发事件预防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四)强化保障机制,为社区矫正工作提供保证。要进一步完善社区矫正保障制度,将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经费、行政运行经费、办案业务经费、业务装备经费等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以社区矫正人员数量核定社区矫正工作经费,给予必要的监管经费,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实际工作需要建立社区矫正经费动态增长机制。要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快社区矫正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充分运用GPS等科技信息化手段,提高技防能力,把人防和技防结合起来,建立信息化管理长效机制。建立相应的奖励政策。对积极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社工、志愿者及其他人员,给予就业、上学、晋升等方面的倾斜政策,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录取和提拔,并对有关人员给予表彰和物质奖励。
四、前景展望
社区矫正工作开展以来,各地始终坚持紧紧依靠基层组织,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参与社区矫正工作,从实际出发,积极研究探索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充实社区矫正机构工作人员,发展壮大社会工作者、志愿者队伍,专群结合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我县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还存在着制度不健全、政策不完善、规模范围小、人员力量不足等问题,与社区矫正工作全面推进的要求相比尚不适应。新形势下,进一步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是完善非监禁刑罚执行制度,健全社区矫正制度的客观需要;是提高教育矫正质量,促进社区服刑人员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客观需要;是创新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客观需要。我们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从政策制度上研究采取措施,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积极作用。
第四篇: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
为认真贯彻落实六部委《关于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近年来,为进一步提高我市社区矫正工作水平,在不断配齐配强专职执法队伍的基础上,广泛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形成了专业社会组织、基层自治组织、矫正小组、群众组织等多股社会力量参与格局,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积极培育社会组织承接社区矫正服务。全市各级民政与司法行政部门积极培育发展承接社区矫正服务的社会组织,建立完善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矫正的机制和渠道,并围绕社区矫正任务,探索开发专业服务岗位和项目,通过多种方式向社会组织购买社区矫正服务。自去年以来,各地通过组建司法行政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并借助孵化基地的平台功能,先后成立5家社区矫正工作协会、1个阳光社会事务所和1个“阳光中途之家”。
积极引导社会工作者开展社区矫正服务。充分运用社会管理理念,将社区服刑人员的日常帮教工作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给社区矫正专职工作者,各级司法行政机构坚持从社会上通过考试、面试层层选拔的方式,从应聘者中公开录取文化程度高、精神面貌好、奉献意识牢、专业对口的优秀人员进入专职社工队伍。如我市沭阳县及时抓住教师转岗的有利时机,将教学经验丰富、收入稳定的45名教师充实到社区矫正岗位上,各地还吸纳一定数量的大学生村官充实到社区矫正专职工作者岗位。目前,全市在职社区矫正专职工作者213人。加强社区矫正工作者的业务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社区矫正的概念、社区矫正的适用人员、社区服刑人员的交付接收程序、社区矫正小组成员的组成及矫正小组成员的职责、对社区服刑人员的具体监管措施等方面,措施灵活、效果明显,达到以执法监管保稳定,以帮扶互动促和谐,以教育感化显真情的目的。
积极鼓励志愿者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积极引导志愿者参与到社区服刑人员帮教工作中,全市注册志愿者达到了2200余名。一是吸收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等专业志愿者建立专业帮教志愿者队伍,开展心理测试、风险评估、心理辅导、心理危机干预等,如沭阳县积极发挥县脑科医院和县心理咨询协会的人才资源,定期让经验丰富的老专家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调适,并根据测试结果,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在心理调适的同时进行行为矫治。自建立合作关系以来,共接待社区服刑人员心理咨询和心理调适120人次,为80名咨询对象解开了心理疙瘩,使他们能够以健康、平和、积极的心态接受教育管理,最终顺利回归社会、融入社会。泗洪县邀请聋哑学校老师对聋哑社区服刑人员进行教育,先后为36人次上课140余课时,解决了聋哑社区服刑人员管理教育难题。二是组建社区矫正大学生村官志愿者队伍,依托专业特长,发挥大学生文化素养高、沟通表达强、活动方式新等优势,运用“朋辈教育”模式,通过个案帮教、心理辅导等形式参与青少年矫正人员帮扶教育。三是突出发挥“五老”志愿者的作用,通过实施挂钩结对帮教,采取生活上不嫌弃、思想上不放弃、政策上不歧视的原则,实施“一对一”、“多对一”的帮扶,大力加强对高风险和生活贫困等重点社区服刑人员的帮扶工作,确保每名重点人员都有人帮扶。如沭阳县社区服刑人员张某因犯滥伐林木罪被社区矫正。在刘集镇“五老”志愿者吴克贵、潘松立等人的“包带”帮教下,自主创建了旋板厂,现有工人24 人,固定资产80多万元,年创产值达170万元。据统计,近2年全市“五老志愿者” 对社区服刑人员实施“包带”帮教率达 87.5%,为有效促进社区服刑人员思想转化、顺利回归社会做出了重大贡献。
积极发挥基层自治组织的作用。积极整合村居(社区)等基层组织资源和社会力量,广泛开展村居(社区)司法行政服务站建设。工作站负责人从村居(社区)妇委会、调委会等组织和人员中确定,主要承担工作站的日常事务及配合协助乡镇(街道)社区矫正机构做好本辖区内社区服刑人员的帮教与帮扶工作。如:协助社区矫正机构了解本辖区内社区服刑人员思想、工作、生活,活动范围、社会交往等情况。目前,实现全市1467个村居(社区)矫正工作站全面覆盖,承担本地的社区矫正社区服务等活动。此外,通过搭建社区服刑人员与社区、社会不同人群间的互动交流平台,组织系列社区活动,让社区服刑人员走进社区,参与文艺表演、管理现场、维持秩序、发放礼品等活动,从而逐步熏陶社区服刑人员感悟人生,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归属感。
积极引进企业、社会组织等提供培训、帮扶等服务。利用全市100余家爱心企业把社区服刑人员职业技能培训纳入再就业培训体系,定期公布就业和培训信息,组织有接受能力和实际需求的社区服刑人员免费参加技能培训和专场用工招聘会,为有就业愿望的社区服刑人员和用人单位提供洽谈平台。如泗洪县联合县人社局、泗洪中等职业学校对全县部分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网络技能培训,共培训5期680多人次,有30人多名社区服刑人员到相关企业和单位当了网络管理员,有20多人开办网店。沭阳县司法局与该县虞美人瓜果专业合作社共同成立特殊人群过渡性安置基地,自基地成立以来,已为80余名“三无”等特殊人群解决临时就业问题。此外,还积极鼓励企业提供临时救助、过渡安置等服务,如宿豫区司法局在2011年和秀强玻璃工艺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成立的“阳光中途之家”,先后为8名社区服刑人员通过了临时救助、过渡性安置等服务。
一是借助青年志愿者力量,提升监管效率。建立由机关单位青年志愿者、大学生志愿者等13人组成的“社区矫正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协助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落实日常监管措施,参与社区矫正人员的调查评估、信息录入、信息核查、档案整理等工作,提升社区矫正监督管理效率,推动社区矫正工作规范化。
二是借助社会工作者力量,保证帮教质量。建立由4名社会工作者组成的“社区矫正社工服务队”,协助开展教育矫正,参与社区矫正人员心理矫治、制定矫正方案等工作。积极开展社区服务,对生活困难的社区服刑人员、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开展发放生活物资、一对一心理辅导等帮扶活动。
三是借助义务工作者力量,开展公益活动。建立由社会义务工作者和社区服刑人员等12人组成的“社区矫正义工服务队”,协助开展社会适应性帮扶工作。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开展社会公益活动,邀请有多年慈善事业经验的老义工谈经历、说感受,激发社区服刑人员从事社会公益事业的主动性。
四是借助社区矫正协理员力量,进行结对帮扶。创新实施社区矫正协理员制度,广泛吸收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由司法行政机关牵头,聘任社区内热心社区矫正工作、具备较高政治素质和较强群众工作能力的人,从事社区矫正辅助工作。目前共选聘社区矫正协理员109名,每名社区矫正协理员协助管理1-3名社区服刑人员,实现社区协理员村级全覆盖。
一是借力社会工作者力量,提升训诫教育水平。浦江县矫正办邀请监狱、检察院、法院、公安局等相关部门具有丰富专业工作经验的优秀人才组成社区矫正教育团,负责每月一期社区矫正集中训诫教育的授课。教育团成员需协助司法局制作符合社区服刑人员需求的学习教育课件,不定期应邀到司法所开展集中教育活动,并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纠正行为偏差、修复与家庭和社区关系等服务项目。邀请心理咨询师、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人力资源专家等组成社区矫正个性化服务团,针对社区服刑人员个性差异,主要在心理辅导、社会认知教育、法律服务、就业指导等方面开展“一帮一”、“多帮一”等个性化帮教服务。目前集中训诫教育已开展2期,集中教育开展45次,共760人次受教;开展法律服务157人次,指导就业65人次,提供心理咨询20人次。二是借力社会培训平台,拓展就业帮扶渠道。争取县委县府农业农村办公室的支持,已将社区服刑人员和归正人员“两类特殊群体”就业技能培训纳入县“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培训工程”计划,为其提供免费的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目前共有450余人次完成了技能培训工作。联合县民政局等职能部门为想要自主创业的刑释解教人员提供经商渠道的政策和信息支持,切实帮助其顺利回归社会。到目前,共有340余名刑释解教人员通过帮助实现就业创业。同时,在全县共建立15个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基地,主要为生活困难、需要就业帮助的刑释解教人员安排过渡性就业,共安排过渡性就业400余人次。
三是借力社会志愿者队伍,提高矫正监管效果。扩大志愿者队伍的选聘范围,积极动员组织青少年工作者、调解员、“五老”人员、妇女主任、村干部、新居民协管员等参与到社会志愿者队伍中,不断充实社区矫正工作站力量,目前全县共有社区矫正志愿者1180名。制定下发《浦江县社区矫正志愿者管理办法(试行)》,对社区矫正志愿者的基本条件、工作职责、应终止社区矫正志愿者帮教协议的六种情形进行了细化规定。年底对优秀社区矫正志愿者根据上级相关文件规定按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一定奖励,不断激发其工作积极性。
始终坚持“衔接好、监督好、引导好”每一名社区矫正对象为工作思路,既加强专职执法队伍建设,也广泛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形成了专业社会组织、基层自治组织、矫正小组、群众组织等多股社会力量参与的格局,杜绝脱管、漏管和重新违法犯罪现象发生。
一是借力基层自治组织发挥本地优势。积极整合村(居)等基层组织资源和社会力量。村委会配合协助司法所做好本辖区内社区服刑人员的帮教与帮扶工作;
二是成立社区矫正小组实施个性化矫正方案。对每一个矫正人员及时成立矫正小组。明确并细化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社区民警、社区服刑人员家属、村干部社会管理网格成员各自的职责,充分发挥矫正小组网络化监管作用。及时掌握社区服刑人员详实动态,并制定或调整矫正计划和方案,确保方案同步、措施灵活、效果明显,达到以执法监管保稳定,以帮扶互动促和谐,以教育感化显真情的目的;
三是把社区矫正帮扶工作落到实处。日常管理上,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要不定时地入村到户,深入家访。与社区服刑人员面对面谈话,掌握其思想动向,妥善解决他们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引导帮助社区矫正人员减少压力,增强信心;
四是动员企事业单位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对在职在岗的社区矫正人员,在社会调查评估时首先必须与单位有关领导、同事进行座谈,调查情况,征求社区矫正意见,且至少有一名领导必须作为矫正对象保证人,单位同意协助司法所进行监管教育,做到互相配合,互通信息。
一直以来,社区矫正面临人手少、任务重、专业力量薄弱等瓶颈。近日,北仑区政法委牵头,区司法局等多部门协同,在北仑新碶街道探索特殊人群服务机制改革,率先引入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矫正,并由政府购买此项服务。经过3个月试点运行,目前颇有成效。
去“标签化”
被矫正人员,往往被贴上罪犯标签,要顺利地融入社会,比常人更为艰难。
1990年出生的小王是一个河南到北仑打工的小伙子,学历不高,在一次纠纷中他以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年六个月,缓刑三年。最近,他按时参加新碶街道“红领之家”社会服务工作室组织的法制教育、心理知识等讲座。他说:“上课后,受到了不少教育,让我受益最大的就是面对现实接受矫正。”如今,他开了一家汽配店,一家人共同经营,生活步入正轨。
新碶街道“红领之家”一直从事公益事业,在北仑当地有较高的知名度。今年9月,成立“红领之家”社会服务工作室,配合司法所对社区服刑人员每月进行法制教育和组织公益劳动。作为试点区域,目前新碶街道共有社区矫正对象122名。
“红领之家”负责人陈军浩表示,以社会志愿组织的形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社区服刑人员是平等的主动的,可淡化由政府组织的强制特征,更大程度传递正能量。
由“管”到“帮” 在以往的社区矫正中,“管”的成分往往占得比较大,被矫正人员也容易产生逆反情绪。为此,北仑试点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参与矫正工作,提供更为专业的服务。协议中,“红领之家”社会服务工作室需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开展每人每月2小时以上法制学习教育活动,开展每人每月2小时以上社区服务活动和社会公益劳动,以及落实每名社区服刑人员与两名志愿者结对,志愿者可采取“一对多”等多种帮扶方式。
今年18岁的小金因偷盗手机被判拘役五个月,缓刑八个月,被学校开除后,他显得更为孤僻。芝兰社区党总支书记黄伟君主动对他及家长开展心理辅导。每次帮教谈话,黄伟君刻意营造轻松、融洽的氛围,以友善、尊重、真诚的态度跟小金及他母亲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经过几次辅导,小金开始学会与人正常交往。
北仑区司法局副局长刘德方认为,社区矫正人员、归正人员、吸毒人员、重性精神病人等四类特殊人群是比较容易影响社会稳定的敏感人群,也是需要给予特殊关爱的重点人群。引入专业的社会组织力量,可以使得社区矫正由单纯的“管制”,到量身定做的“帮扶”,帮助矫正人员走出阴影,在阳光下生活。
培养感恩社会之心 日前,“红领之家”提出项目菜单式服务,激发主动性,每月制订活动、学习菜单,特殊人群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时间安排等,进行自主选择、申报活动;同时,把特殊人群的义务劳动融入敬老、护绿等志愿服务活动中,逐渐培养他们感恩社会、回报社会之心。
有关法律人士认为,社区矫正,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需要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比如,社会组织具有心理、教育等方面专业人才优势,他们以兼职的形式参与活动,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可大大提高社区矫正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北仑区司法局副局长刘德方表示,民间组织本身就设立在民间,组织的成员大多来自社区,相对于官方组织而言,他们更易接近群众,使大家产生认同感。据悉,下一步,北仑区司法局将积极配合“红领之家”社会服务工作室推进归正人员的服务工作,逐步完善“政府主导推动,社团自主运作,社会多方参与”的格局。
第五篇:关于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
关于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调研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参与社会管理,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这对妇联组织建设提出新的要求,也带来新的契机,拓展了妇联组织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空间;既为妇联工作提供了新的舞台,又要求妇联组织开发一批有活力、有实效的工作项目,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影响的工作品牌,为巩固党的群众基础、推动社会进步、实现妇女发展作出新贡献。
一、利辛县妇联在社会管理中发挥的作用
(一)发挥工作优势,科学搭建妇女创业平台。
1、强化培训,提高妇女增收致富的能力。近年来,利辛县妇联坚持分类指导,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对基层妇女干部进行综合培训,定期举办乡镇妇联主席培训班和妇代会主任培训班,使乡村妇女干部成为“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行家。对广大女农民,大力开展栽桑养蚕、食用菌、果树栽培等实用技术培训,帮助她们增强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本领。对农村有致富能力和资本积累的女能手进行转移技术培训,积极引导她们由一产向二、三产业转移。对下岗失业妇女开展免费创业技能培训,让她们掌握一技之长,提升创业本领,捕捉创业商机。
2、强化宣传,营造妇女增收致富的环境。近年来,每年利辛县妇联都采用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巾帼创业典型,进一步发挥了女能人的示范带动效应。典型引路,全县创建了“三八”标准示范基地、“三八”绿色工程等妇字号基地有力地提升了全社会妇女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做贡献的知晓率和认同感。
3、强化服务,搭建妇女增收致富的平台。每年利辛县妇联都与劳务局联合举办女性专场招聘活动,共有100多家单位进场招聘,提供2000多个女性用工岗位,约1000多名女工上岗就业。建立创业女大学生人才库,为创业女大学生提供学习交流平台。动员科技专家与女能手、女干部与贫困妇女牵手结对,促进了城乡妇女资源、信息、工作的有效对接。2011年,利辛县妇联把落实妇女小额担保贴息贷款惠农富民政策,作为帮助妇女创业就业,引导妇女参与经济建设的民生工程来抓,主动作为,主动参与。通过妇联的宣传培训、示范引导、协调服务,全县发放妇女创业小额担保贷款 199万元,帮助24名妇女解决了创业资金瓶颈难题。
(二)建立良好机制,科学推动妇女工作发展。
1、创新工作机制,不断加强妇女组织建设。县妇联遵循“党建带妇建”的原则,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在党的建设大局中不断推进妇联自身建设。圆满完成了基层村妇代会换届选举工作。延伸了妇女工作的手臂,强化机关事业单位妇联基层组织、制度和阵地建设,推动在“两委”组织中建立妇女组织。为妇女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2、创新工作方式,不断加强工作作风建设。近年来,县妇联以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活动、创造学习型机关等为载体,组织全体机关干部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提高辨别事物的能力。在全县县镇机关事业单位女干部、女职工中开展“爱岗敬业争贡献,巾帼建功争一流”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开展一场知识竞赛、组织一场征文活动、举办一场演讲比赛的“三个一”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女干部、女职工敬业奉献、创先争优的意识。
(三)深化家庭建设,科学开展思想道德教育。
1、多内容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近年来,利辛县妇联通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引导广大妇女加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围绕建设和谐社区,组建社区妇女健身队。
2、多形式推进家庭文明创建活动。围绕和谐社会建立,以“五好文明家庭”创建为载体,重点推进了道德治家、文明立家、平安保家、节约持家、廉洁护家、和谐兴家等创建活动。围绕创建“平安家庭”,层层下发了《意见》,签订了创建承诺书,发放了创建倡议书,召开了创建工作现场推进会和总结表彰大会。围绕创建“廉洁家庭”,成立了领导干部家属联谊会,举办《廉政准则》专题讲座,发放“争做廉内助”倡议书。邀请县政协委员视察平安家庭创建工作,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意见。
3、多载体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利用“三八”维权宣传周、“11.25”反家庭暴力日、“12.4”法制宣传日等,通过宣传咨询、培训讲座、媒体专栏、走进电台“法治热线”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法律宣传,共举办大型法律咨询12次,接受咨询8000多人次,发放宣传资料数万份。举办培训班,邀请县法院专业人士对有关法律法规和调解艺术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妇女干部和特邀调解员的调解能力和水平。联合公安局建立了家庭暴力投诉中心,建立妇女维权站23个,建立和完善了妇女法律援助、妇女干部人民陪审员等制度,将各种社会资源有效地整合到妇女维权工作中去,提高了妇女维权的社会化程度。发挥信访窗口主渠道作用,明确专人负责信访接待。
(四)实施帮扶工程,科学解决妇女儿童利益。
1、实施春蕾助学计划。为帮助贫困儿童解决上学难的问题,利辛县妇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深入实施“春蕾计划”经过利辛县妇联的艰苦努力,募集年资助额2万多元,49名春蕾学员得到长期资助。
2、开展艾滋孤儿救助行动。县妇联争取“12.1”爱心基金资金70500元,使165名艾滋单亲孤儿生活得到了基本保障。
二、妇联组织在社会管理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分析
一是经济实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工会、团委、妇联同属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工会有会费,团委有团费,唯独妇联没有任何政策性的会费收入,除办公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外,开展工作、举办活动所需费用全靠临时向政府打报告要一点,大部分向社会拉赞助解决,而妇联参与社会公共服务是一项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长期效益大于短期效益的工作,必然需要在人、财、物等方面有相应的投入,在现行财政体制下,要解决这些经费显然不现实,靠社会力量支持既存在不确定性,也存在有限性,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赞助都要有相应的效益回报,而妇联拥有的有效市场资源又十分有限,不可回避的现实矛盾致使妇联难以全面参与社会公共服务。
基层妇联组织经费不足更是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县级妇联经费原则上要求详细计划,一事一请,镇村妇女组织则是根据实际情况,有时给点有时拖欠。妇联举办就业培训、技能培训、业务培训经费严重不足。按照省妇联分解的培训任务指标,每年必须对妇联干部进行业务培训,对城镇、农村妇女技能培训,各级政府从减轻农民负担出发不允许收取村级的培训费,而各级妇联组织又没有专项经费,因此,村级妇代会主任的岗位培训和农村妇女的技能培训工作没有良好的资金做保障。
二是组织基础有待进一步打牢。随着社会组织结构的深刻变化,妇联的组织建设还要进一步改进。传统的组织优势受到挑战,基层妇女干部力量配置不足。在直接面对群众、任务最为艰巨的乡(镇)妇联,只有一名兼职干部,里里外外“一人独舞”;村妇代会主任多数是兼计生专干,这种被称为倒三角现象的妇联组织机构设置,使组织资源最为缺乏的基层妇联组织处于疲于奔命工作的重负之下,严重影响了参与社会管理工作在基层的有效落实。
三是能力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多年来各级妇联积极履行参与社会管理的功能,促进了妇女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但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各妇女群体需求的不断增加,以及妇女干部队伍的更新,领导妇女运动和妇女发展新知识、新技能还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新要求;面对年轻的知识女性群体、女农民工群体,不少基层妇联干部感到思想难沟通、感情难交流、工作难开展。正如调研时一位妇女所呼吁:“我们希望妇联提供生活上的公共服务,更希望提供精神上的公共服务。”
三、妇联组织创新社会管理的几点思考
(一)把握三点原则,找准自身工作定位。
一要坚持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群众基础。党的领导保证了公共管理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党在公共管理中的领导地位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所决定的,也是历史经验所证明的。在一切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都要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贯穿始终。当然,党在公共管理中的领导地位并不意味着党要作为一个权力组织直接管理公共事务,党的核心地位和领导作用主要是通过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来实现的。也就是说,人民群众接受党的领导并不是因为党拥有权力,而是因为党是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党要依靠正确的纲领和政策来发挥其领导核心作用。妇联在参与社会管理过程中,首要的任务是坚持好、宣传好、贯彻好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明确参与的角色定位,做到不越位,在党的领导下有序参与。
二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引领方向。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发展”,按照十七大精神的要求,妇联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妇女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统筹兼顾参与社会管理过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男女平等发展的和谐局面。
三要坚持服务意识,全面加强妇联组织建设。通过强素质、树形象,抓培训、建队伍,重服务、讲效能,提高妇联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21世纪,社会管理核心理念更加强调服务功能,更加强调公民的权利。服务为民、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妇联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工作效能所必须坚持的原则,也是参与社会管理的前提。现阶段,向市场经济过渡和向更高水平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各种社会矛盾的积聚效应更加突出,同时,我们还面临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政治民主化、行政程序民主等重大历史课题。完成这些任务,不仅需要我们掌握和具备更多的现代经济、政治及文化知识与理念,而且需要我们具有强烈的时代紧迫感、责任感和创新意识。否则,我们就根本不能跟上这个世界飞速发展和变化的节拍,也不能适应我们中国社会转型和发展新阶段的需要。目前妇女在社会构成、职业分布等方面已呈现出多元化、多层化的特点,妇联应加强自身的组织服务功能,扩大网络覆盖和工作渗透,与各种女性社会团体建立紧密型的联系,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和专业人员、志愿者的作用,努力发展成为妇联工作的有效力量,增强妇联组织的包容性与开放度。同时,妇联应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地开展各类培训,尤其是要加强对女性社团成员的参政培训,使她们掌握政治参与和权利维护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式,以提高广大女性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觉悟与技能。
(二)抓住三个环节,发挥维权发展职能。
1、抓住源头环节。积极利用妇联领导在人大、政协担任一些职位的优势,充分发挥各级人大女代表、政协女委员参政议政的作用,就目前女性在就业再就业、劳动保护、城市拆迁和农村“外嫁女”权益保护、妇女维权、农村妇女妇科病检查纳入新农合报销范畴、关爱“留守儿童”等问题方面大力呼吁,增强妇联对人大立法、政府制定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的影响力,推动政府把妇女问题真正看作社会问题,从源头上强化解决妇女问题的政府行为、法律行为,确保妇女儿童平等享有基本权利和发展资源。
2、抓住操作环节。坚持党建带妇建,推进农村村落社区妇助会建设工作,形成“行政村妇代会—妇助会—农村妇女”三级呼应的组织模式,延伸妇联工作手臂;组织农村妇女深入开展 “双学双比”活动,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主体作用;组织城镇妇女深入开展“巾帼建功”活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创造一流业绩;组织妇女积极参与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公共事业管理,参与家庭和社区事务管理,协助党和政府处理事关妇女儿童的社会公共事务;组织妇女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在妇女和家庭中大力开展绿色环保宣传教育和“建设绿色环保家园我先行”等主题实践活动,为建设节约环保型社会做贡献。引导妇女积极参与和谐家庭、平安家庭等各类家庭创建活动,促进家庭成员综合素质提高、人际关系平等和谐、生活方式科学健康。争取政府支持领办、承办和兴办面向妇女的家政职业化培训、“春蕾计划”等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为妇女儿童提供就业指导培训和维权指导、科技支持、法律咨询和扶贫帮困等服务。
3、抓住评估环节。加大高层推动、统筹协调、跟踪问效的力度,重点关注妇女儿童整体利益,从破解妇女创业就业,贫困妇女基本养老、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基层公共卫生和妇幼卫生网络建设等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推动有关部门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全面完成妇女儿童的卫生保健、妇女儿童的教育、妇女就业和劳动保障、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妇女儿童的法律保护、妇女儿童的环境保护等重点监测指标,让妇女儿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增强三点意识,努力提升能力水平。
一要增强妇联干部的大局意识,围绕中心开展工作。妇联干部要自觉把妇联工作放到全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格局中认识和把握,自觉对政府每年的社会管理思路、举措,对政府阶段性的社会管理重点、难点及对策措施,做到了然于胸,确保妇联配合与政府主导的有效衔接,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要增强妇联干部的发展意识,牢记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作为妇联工作的头等任务,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谋划和设计妇联工作,提出组织妇女参与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谐社会创建的能力和水平,推进城乡之间妇女统筹发展、区域之间妇女协调发展、不同妇女群体共同发展,在发展中突出重点,打造精品,抓好龙头,用精品来扩大妇联的影响,用龙头来带动工作的发展。
三要增强妇联干部的探索意识,系统学习社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核心技能。要遵循社会发展和妇女工作的规律,联系妇联参与社会管理的实际,系统学习公共项目融资与评估,非政府组织管理,政府、非政府组织与媒体关系,组织绩效评估管理等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知识。通过学习,进一步明确妇联组织在社会管理体制中的地位,研究如何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接政府转移出的社会管理职能,思考如何科学把握协同定位、完善协同机制、提高协同实效;进一步总结基层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新做法新经验,从中提炼出规律性的思路,用以加强对基层工作的指导;进一步创新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方式方法,创新妇联组织宣传教育方式、组织服务方式、妇女利益汇集传输方式、社会政治参与方式,创新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机制,为构建南通社会管理体系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利辛县妇联会 20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