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王选事迹
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
1992年,王选又研制成功世界首套中文彩色照排系统。先后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金牌,中国专利发明金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特等奖等众多奖项,1987年和1995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5年和1995年两度列入国家十大科技成就,是国内唯一四度获国家级奖励的项目。他本人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并多次获全国及北京市劳模、先进工作者、首都楷模等称号,1987年获得中国印刷业最高荣誉奖——毕升奖及森泽信夫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奖,2001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王选在计算机应用研究和科学教育领域里的重大成就,1991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5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还先后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教育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北京市劳动模范、“首都楷模”等称号,并被授予人民教师奖章。
1975年,王选对国家正要开展的汉字激光照排项目发生了兴趣。当时国外已经在研制激光照排四代机,而我国仍停留在铅印时代,我国政府打算研制自己的二代机、三代机。王选大胆地选择技术上的跨越,直接研制西方还没有产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针对汉字的特点和难点,他发明了高分辨率字形的高倍率信息压缩技术和高速复原方法,率先设计出相应的专用芯片,在世界上首次使用“参数描述方法”描述笔画特性,并取得欧洲和中国的发明专利。这些成果开创了汉字印刷的一个崭新时代,引发了我国报业和印刷出版业“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技术革命,彻底改造了我国沿用上百年的铅字印刷技术。国产激光照排系统使我国传统出版印刷行业仅用了短短数年时间,从铅字排版直接跨越到激光照排,走完了西方几十年才完成的技术改造道路,被公认为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后中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王选两度获中国十大科技成就奖和国家技术进步一等奖,并获1987年我国首次设立的印刷界个人最高荣誉奖——毕升奖,被誉为“当代毕升”。
王选是中国新一代科学工作者的杰出代表,具有强烈的市场判断力和前瞻意识,被人们誉为具有市场头脑的科学家。
从1981年开始,他便致力于研究成果的商品化工作,使中文激光照排系统从1985年起成为商品。占领国内报业99%和书刊(黑白)出版业90%的市场,以及80%的海外华文报业市场,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988年后,他作为北大方正集团的主要开创者和技术决策人,提出“顶天立地”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模式,积极倡导技术与市场的结合,闯出了一条产学研一体化的成功道路。
王选教授倡导团队精神,以提携后学为己任,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年轻的学术骨干,生动体现了一位新时代教师的价值观。江总书记为王选颁发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
1993年,王选主动表示自己的创造高峰已经过去,今后的贡献在于培养出超过自己的年轻人。这一年,他把三个年轻人同时推上研究室主任的位子,还随身带个笔记本,记录研究院每个年轻人的兴趣、特长、导师评语和进步,每天都在琢磨如何发挥每个研究人员的潜能,给予他们一个充分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在他的培养下,一批敢于创新、敢于拼搏的青年科学家走到了科研前沿。
2002年2月1日,获500万元奖金。3月18日,北京大学从并不充裕的经费中拿出500万元,重奖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王选院士,这一奖励在中国高校历史上尚属首次。
王选的选择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2月13日下午,我在报社开采编例会。半截儿的时候,总编辑告诉大家,“今天上午11点,王选去世了。”全场愕然。我不禁对身边的一位同事说:“如果没有王选和他的激光照排技术,我们的采编和出版工作会是多么的辛苦、繁琐……”。
是啊,在如今的激光照排车间里,您已听不见铸字机单调乏味的咔咔声和打字机的隆隆吼叫声,也看不见毒雾弥漫的熔铅炉及密密麻麻的排字架了。您把文稿输入电脑后通过“方正采编系统”传来,再通过组版员的巧手,瞬间就可以把标题、正文和图片安排妥当,并可随意、便捷地进行增删、修改。然后,把组好的版面输入激光照排主机,即可输出一张跟报纸版面一模一样的胶片。把胶片送到制版车间制成PS版,挂到印刷机上就可以大量印刷了。
我很幸运,在刚刚涉足新闻工作的时候,就赶上了并受益于由王选及其伙伴们所引发的汉字印刷术和汉语文明传播的一次划时代的革命。也算有缘,我在来到《科技日报》之后不久参与筹办《科技文摘报》时即受领导指派,做了两件与王选先生有关的工作:一是把《王选传》一书改写成9篇短文,以《告别铅与火的拼搏——王选的故事》为题,在报上连载;二是配合王选派来的一位弟子,进行智能排版可行性调研。那是在1993年春夏之间的事儿,这使我得以较早地了解到王选和他的业绩,并领略到他独特的魅力,虽然我从未与他有过面对面的交谈。
记得在三年前,从电视上看到王选回答记者提问时这样说过:我的成绩不在前10名之内。但在我的一生中,每到一个关键时刻,似乎都有一种洞察力帮助我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这个洞察力是我一生中最占便宜的一种能力。
王选曾打趣说自己“人如其名”,一生都在“选”,有9个选择贯穿了他的一生;而刺激或者说支撑他的,则是2个刺痛和10个梦想。刺痛之一,是解放50多年了,中国除了火箭、卫星外,竟没有一项自主开放的民用高科技产业;刺痛之二,是世界高科技企业中不乏华人身影,而中国公司一直没能在世界百强中占有一席之地。不过,我觉得多少还可以让王选感到欣慰的是,他一生中做出的9个重要的选择,使得他在有生之年至少圆了5个梦想。
按照王选本人的说法,在1961年24岁的时候,病中的他做了一生中最重要 的一个决定,即从硬件跨入到软件中去,做两者相结合的研究。跨学科、跨领域的两种背景交叉、融合在一起,使王选一下子就豁然开朗,找到了创造的源泉,蹦出了创造的火花,“很多新思想就提出来了”。这是王选后来能够承担激光照排系统研制的决定性因素,由此也验证了控制论创始人维纳说过的一句话:在已经建立起来的学科领域之间的空白区上,最容易取得丰硕的成果。
王选在1975年所做的第4个重要选择,就是从事决定他一生命运的照排项目。当时还是一个无名小卒的他,顶着“玩弄骗人的数学游戏”的讥讽,采用了与众不同的技术途径,即跳过日本流行的第二代照版系统和美国流行的第三代照版系统,直接研究国外还没有商品化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最终实现了跨越式的创新和发展。
令人感怀的是,王选从未为清贫和利益所迷惑。他自信而不自负,执著而不僵化。在长路漫漫、一片空白的时候,他迎难而上,选择了自强奋进、开拓创新;在位高权重、声誉日隆的时候,他甘做人梯,选择了隐身让贤、扶植新秀……他所做出的一次次明智而又富于远见的选择,将他引向了成功,引向了卓越,引向了崇高。“半生苦累,一生心安”(王选夫人陈堃銶献给丈夫的挽联),当是对他最好的写照!
1:王选教授一声最重要的研究成果是?
2:1933年春天之间,我做了那两件与他有关的工作?它使我对王选教授有那些了解?
3:王选一生都在选,有8个选择贯穿了他的一生。其实最重要的一次选择是?
4:有2个刺痛激励着王选,它们是?
1激光照排技术
2一是把《王选传》一书改写成9篇短文,以《告别铅与火的拼搏——王选的故事》为题,在报上连载;二是配合王选派来的一位弟子,进行智能排版可行性调研。这使我得以较早地了解到王选和他的业绩,并领略到他独特的魅力.3即从硬件跨入到软件中去,做两者相结合的研究。
4刺痛之一,是解放50多年了,中国除了火箭、卫星外,竟没有一项自主开放的民用高科技产业;刺痛之二,是世界高科技企业中不乏华人身影,而中国公司一直没能在世界百强中占有一席之地。
第二篇:3.1王选教授简要事迹
广东教育出版社
王选教授简要事迹
王选,男,汉族,江苏无锡人,1937年2月5日出生于上海。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曾任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文字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电子出版新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北大方正集团董事,方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
王选教授为中国现代印刷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1976年,他针对汉字字数多、印刷用汉字字体多、精密照排要求分辨率很高所带来的技术困难,发明了高分辨率字形的高倍率信息压缩和高速复原方法,在世界上首次使用控制信息(或参数)来描述笔画的宽度、拐角形状等特征,以保证字形变化后的笔画匀称和宽度一致。这一发明获得了欧洲专利和八项中国专利。以此为技术核心研制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处于国内外领先地位,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占据了祖国内地99%的报业和80%的书刊(黑白)市场,以及港、澳、台、北美、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90%的华文报业市场。新增产值三十余亿元,使中国的印刷术从铅与火的时代,迈入电和激光的新纪元,引发了全球华文报业和出版印刷业一场深刻变革。其后又率领北大方正研制出日文、韩文和西文出版系统,成功打入日、韩及欧关市场,实现了民族软件产业走向国际化的目标。
以王选发明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核心的电子出版新技术的应用,使我国出版印刷行业实现了从铅排作业到计算机操作的彻底技术改造,形成了一个全新的电子出版产业,是我国计算机技术应用最为全面和成功的行业之一,成为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行业的典范。同时为我国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创造了必要条
/ 2
广东教育出版社
件,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播提供了科技保障,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王选教授发明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曾获得国内外二十多项重大奖励,其中包括:两次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两度国家十大科技成就称号,中国专利发明创造金奖,第十四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国家重大技术装备成果特等奖。王选教授个人先后荣获首届毕昇奖、陈嘉庚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王丹萍科学奖、台湾潘文渊文教基金奖等,多次被评为全国和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并获“首都楷模”、“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等荣誉称号,2001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王选教授是北大方正的主要开创者。他以强烈的市场判断力和前瞻意识,倡导技术与市场的结合、远大的学术抱负与追求产业进步的结合,并身体力行,与方正集团的干部和员工一道,艰苦创业,闯出了一条产学研一体化的成功道路。王选教授是面向21世纪科教兴国的先锋人物,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典范,是北大学者群体的杰出代表。他胸怀科技报国雄才大略,忘我工作,无私奉献,倡导团队精神,并以提携后学为己任,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年轻的学术骨干,生动体现了一位新时代教师的价值观。
/ 2
第三篇:学习王选事迹有感---
学习王选事迹有感(李清)
阅读着被誉为“当代毕昇”、“汉字激光照排之父”的王选院士的生平事迹让我感动不已,为我们国家失去这样一位当代伟大的、杰出的科学家而感到惋惜,为我们民主党派失去这样一位好领导、好榜样而痛心„„
这位享年70岁的科学家有三院院士的头衔: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王选院士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和技术负责人。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该成果引起了我国出版印刷业“告别铅与火、迎来电与光”的技术革命,拥有9项国内外专利,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1992年,王选又研制成功世界首套中文彩色照排系统。先后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金牌,中国专利发明金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特等奖等众多奖项,1987年和1995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5年和1995年两度列入国家十大科技成就,是国内唯一四度获国家级奖励的项目。他本人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并多次获全国及北京市劳模、先进工作者、首都楷模等称号,1987年获得中国印刷业最高荣誉奖——毕昇奖及森泽信夫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奖,2001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除了对科学作出的杰出贡献外,他还是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任九三学社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是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王选院士尽管身患重病,去年他还是坚持带队视察北京的高新技术产业,并提出了许多中肯而宝贵的建议。
王选院士把自己的一生都奉贤给了国家和人民。几乎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在工作让人感动:元宵节,京城弥漫着浓浓的节日气氛。身为北大计算机所所长的王选院士,躺在北京协和医院的病床上,认真地审阅一份所里要上报的文件。谁也想不到,这竟是他70岁人生的倒数第二天。
王选院士虽是优秀的科学家,中国计算机科技领域的领头人,但他平易近人、亲切、和蔼。对同事、学生都非常关心。学生的父亲得了癌症,病中的他两次让夫人买药寄去。王老师对所里的员工和家属总是这样,听到谁有困难,他总是想法帮忙。生活简朴给大家留下了印象。同学回忆说:“王老师生活一直非常简朴。在他身上,找不到任何奢侈品。在我的印象里,王老师似乎只有一条领带,平时放在办公室的抽屉里,会见外宾或有重要活动,他才拿出来打上。”他是我们党和国家领导干部学习的榜样。
从表面看,王选真的很普通,很平凡,不像个大人物、大科学家。然而,在他的内心深处,却蕴藏着许多高尚的东西、可贵的东西。他常说,什么是好人,能心里想着别人的人,就算好人。他还说,做学问,首先要做个好人。科学研究更需要好人。“一个好的科学家或企业家首先应该是一个好人,才能带领队伍。”王选还对“好人”下过一番定义:“什么叫好人?北京大学季羡林先生曾说过,‘考虑别人比考虑自己更多就是好人’。根据现实情况,这一标准我觉得可以再降低一点:‘考虑别人与考虑自己一样多就算好人’。”无论是科学家,还是企业家,政治家都应该学习王选的这一精神境界。要管好别人,首先应做个真正的好人!
王选20年获得诸多荣誉。顶级科技大奖就有二十余项,500万奖金的重奖曾有两次,但他把奖金几乎全捐了出去,自己依旧过着堪称简朴的生活。理由是“工作是大家做的,我不能一人独享”。而今我们社会里,诸多人为了名利明争暗斗,某些重要领导干部,不顾国家与人民的利益,贪图名利,贪污腐败,严重损坏了党在人民心中的伟大形象和威信。
王选杰出的科技成就和人格魅力,感召了一大批年轻的科技工作者。他非常注重对年轻人的培养与教育。他的一句名言所的好:“——有才华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自己不要把做官当成一种奋斗目标,甚至也不要把当上院士作为奋斗目标,如果老想着当院士,就不可能全心全意做好事业。”“——发展计算技术不但是国际潮流,也是国家的需要。一个人如果把自己的工作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很有可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王选院士,他在科技领域的创新精神、他为科技事业的献身精神和他本身的高尚的人格魅力,将永远是我们每一位科技工作者,民主党派人士学习的榜样和楷模。
第四篇:王选观后感
《大家——王选》观后感 班级:
姓名: 学号: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老师让我们看了很多《大家》的纪录片,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王选。
王选,江苏无锡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他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和技术负责人。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1992年,王选又研制成功世界首套中文彩色照排系统。先后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金牌,中国专利发明金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特等奖等众多奖项,1987年和1995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5年和1995年两度列入国家十大科技成就,是国内唯一四度获国家级奖励的项目。他本人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并多次获全国及北京市劳模、先进工作者、首都楷模等称号,1987年获得中国印刷业最高荣誉奖——毕升奖及森泽信夫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奖,2001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王选在计算机应用研究和科学教育领域里的重大成就,1991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5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2001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还先后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教育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北京市劳动模范、“首都楷模”等称号,并被授予人民教师奖章。1975年,王选对国家正要开展的汉字激光照排项目发生了兴趣。当时国外已经在研制激光照排四代机,而我国仍停留在铅印时代,我国政府打算研制自己的二代机、三代机。王选大胆地选择技术上的跨越,直接研制西方还没有产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针对汉字的特点和难点,他发明了高分辨率字形的高倍率信息压缩技术和高速复原方法,率先设计出相应的专用芯片,在世界上首次使用“参数描述方法”描述笔画特性,并取得欧洲和中国的发明专利。这些成果开创了汉字印刷的一个崭新时代,引发了我国报业和印刷出版业“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技术革命,彻底改造了我国沿用上百年的铅字印刷技术。国产激光照排系统使我国传统出版印刷行业仅用了短短数年时间,从铅字排版直接跨越到激光照排,走完了西方几十年才完成的技术改造道路,被公认为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后中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王选两度获中国十大科技成就奖和国家技术进步一等奖,并获1987年我国首次设立的印刷界个人最高荣誉奖——毕升奖,被誉为“当代毕升”。1988年后,他作为北大方正集团的主要开创者和技术决策人,提出“顶天立地”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模式,积极倡导技术与市场的结合,闯出了一条产学研一体化的成功道路。
王选教授倡导团队精神,以提携后学为己任,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年轻的 学术骨干,生动体现了一位新时代教师的价值观。1993年,王选主动表示自己的创造高峰已经过去,今后的贡献在于培养出超过自己的年轻人。这一年,他把三个年轻人同时推上研究室主任的位子,还随身带个笔记本,记录研究院每个年轻人的兴趣、特长、导师评语和进步,每天都在琢磨如何发挥每个研究人员的潜能,给予他们一个充分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在他的培养下,一批敢于创新、敢于拼搏的青年科学家走到了科研前沿。2002年2月1日,获500万元奖金。3月18日,北京大学从并不充裕的经费中拿出500万元,重奖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王选院士,这一奖励在中国高校历史上尚属首次。
王选教授因其杰出的科学成就,先后获得九项中国和欧洲专利,此外:1985年 因研制计算机-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获国家经济委员会表彰 从事科学研究一向是枯燥无味的,但王选他善于寻找其中的乐趣,他说:“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一种美,给人带来的愉快是最大的报酬,是一种高级享受。”王选研究并不是为了自己的荣誉,他说:“一心想得诺贝尔奖的,得不到诺贝尔奖。不要急于满口袋,先要满脑袋,满脑袋的人最终也会满口袋。要善于‘延迟满足’。”
当人们对一个新的构思说“cant do”(做不成)时,最好的回答是“do it yourself”(自己动手做)。中国古代有句话,上士忘名,将名利彻底淡忘;中士立名,靠自己的成就把名立起来;下士窃名,自己不行就窃取人家的。我做不到上士,但是我不会为了立名而去窃名。
一个好的科学家或企业家首先应该是一个好人,才能带领队伍。什么叫好人?季羡林先生曾说过,考虑别人比考虑自己更多就是好人。这一标准我觉得可以再降低一点:考虑别人与考虑自己一样多就是好人。
王选的座右铭是:“多做好事,少做错事,不做坏事”。“伏枥老骥”最好用“扶植新秀,甘做人梯”的精神实现自己“志在千里”的雄心壮志。今后衡量我贡献大小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发现了多少年轻才骏。王选对方正和计算机研究所的未来充满信心,年轻一代务必‘超越王选,走向世界’,希望一代代领导能够以身作则,以德、以才服人,团结奋斗,更要爱才如命,提拔比自己更强的人到重要岗位上。王选是真正的成功,还是要积累,和有绝招。我一直鼓励这些年轻人,需要长期积累和绝招,在年轻的时候就需要一种非常刻苦的精神,而且丝毫不能够急功近利。我非常赞赏西方一句话,“心里想得诺贝尔奖,反而得不到诺贝尔奖。”我当年做的,根本没有想到金钱上的报酬、名誉上的这种荣誉,这个当时没有想到。所以我始终有这么一种看法:没有长时间的积累,没有好的洞察力和这种执著的精神,想成就大的事业还是有困难的。
王选是一位优秀的科学家,同时他在推动高科技产业化方面也做得非常出色。作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他对科技创新一直给予高度关注。他主持研发的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我国的新闻、出版行业信息化奠定了基础,实现了印刷革命,使我们国家在这个领域处于世界的前列。他的这种追求不懈的科研精神,对科研人员起到了很好的启发和示范作用。同时,王选院士也是第一批把科研技术推向市场的人,通过创办方正,实现了中文激光照排技术的产业化,不仅实现了经济效益,还带来了思想的变革,推动了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的发展。黄伯云说,“王选院士首先是一位出色的科学家,但同时他在产业化方面也做得非常出色,他成功地将科技成果、高新技术转化成了生产力,最早把科研技术和产业化结合起来,是我们的典范。”“王选院士以不懈的科研精神和创新的科研方法,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对现在的科研人员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黄伯云评价说,“王选先生的离去,对中国知识届、对国家的损失都是无从估量的。他的奉献精神、他的贡献,将长留在我们心中;他的典范和楷模作用,都将激励我们前进!”
王选之后,不会再有王选。从科学到技术再到企业,王选用方正完成了他的科学商业化尝试。历史会汲取其中的经验,让同样的事情更加有章可循。在it界,直到今天,还没有任何人的研发成就,能和王选的激光照排技术相比。不仅不能相提并论,甚至都不在一个量级上。
正是这样一种崇高的信念,激励他面对各种困难百折不挠、矢志不渝。篇二:王选的选择读后感 读后感——《王选的选择》 王选,这个名字似乎就意味着他的一生要进行很多选择。“ 我人生中第一次大的抉择,是选择专业。”的确,即使是现在,选择专业对大学生们来说也是一个重大的抉择。而当时十九岁的王选,就在这个重大的抉择上冒了一个险。在他选择是还是冷门的计算数学,在他毕业时却成了最缺人才的专业。不论是运气还是他的远见,总之这是王选首次从自己的人生选择中获益。
“软硬兼施”是王选成年后的第二次选择。这让他在计算机方面有了更新的理解。他的第三个选择——收听英语广播——帮助他更好地进行“跨领域研究”,但却让他在“文革”中吃了大亏。王选收听英语广播的行为在“文革”中被视为“收听敌台”。在下乡劳动途中,他再次病倒了。这次比1961年那次更严重,在没有医疗条件的十三陵分校,更是没有一点好转,于是未婚妻陈堃銶把他接回了北京,救了他一命。1975年,王选对“748工程”研究的“汉字精密照排”技术产生了兴趣,于是他做出了人生中第4次重大抉择——研究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他的选择当时被人认为是天方夜谭,因为当时的中国连第二、三代机还没能研究成功。然而他却开创性的以“轮廓加参数”的方法简化了机械,他的成果也在1976年被认可。1979年,王选发现:英国、美国、日本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已经变为了商品,就要在中国登陆了。于是他做出了人生中第5次重大抉择——涉足商界,与进口产品决战市场。王选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在以后的十余年里获得了飞速发展,至1989年,所有研究激光照排系统的外国公司全部退出大陆市场。1993年,王选发现:自己老了。于是他做出了人生中第6次重大抉择——让年轻人接班。这是一个难以做出的抉择,但王选选择了它。1995年,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终于完成了产业化,王选完成了他人生中最后一次选择。
王选一生共做了7次重大抉择,每一次看似都是有些风险的。但他从来没有后悔过,他每做一次选择后都会按自己的路走下去。因此,他的每一次选择都是成功的。篇三:方正阿帕比员工参观王选纪念陈列室观后感(8篇)方正阿帕比员工参观“王选纪念陈列室”观后感 集锦
以上共8篇。篇四:参观王选纪念馆有感
坚持梦想——参观王选纪念馆有感 2013年11月27日,我们xx学院xx届xx班一行二十多人的来到无锡市参观王选纪念馆。说实话在来之前我并没有做太多的准备,对王选院士的了解也仅仅止于知道王选是一位有着三个院士头衔的科学家,方正集团的创始人,除此之外再无其他。可是这一次的收获却远远超出我的想象。王选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他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和技术负责人。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中国科协副主席,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曾任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等。
和我曾经参观的其他伟人纪念馆一样,王选一生所获殊荣不计其数。但是,与其他伟人不同的是,王选出生书香世家,家境优越,对他来说他所做的一切努力并不是为了所谓的“知识改变命运”,而是实现梦想。换句话说他的科技之梦在我看来是纯粹的,而他的逐梦之路却是漫长而枯燥、坎坷而艰辛的。
其实拥有梦想本身是一件幸福的事,但是通往梦想的道路同时是枯燥的乏味的充满阻碍的。在参观王选纪念馆的时候,王选先生的一句话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海里。“献身科学就没有权利再像普通人那样活法,必然会失掉常人所能享受的不少乐趣,但也会得到常人享受不到的很多乐趣。”我知道对科学家王选来说这些乐趣就是创造的乐趣,就是人生价值、人生梦想得以充分实现的乐趣,也正是人之为人的真正的乐趣,任何物质生活的享受都不可能产生这样的乐趣和生命愉悦感。
走在逐梦的路上,时常觉得梦想遥不可及,时常觉得孤立无 援,但是每当我想放弃的时候我就对自己说“do something”,那么即使是说出来被嘲笑的梦想,只要你不断的在做,你就不断的在向它靠近。我想说,在梦想面前,我们都很渺小,唯一能做的就是坚持吧。篇五:流程为王观后感
流程为王视频观后感
首先,我要感谢公司的培养,因为进公司不久就有培训!前几天我又有幸得观看著名培训专家章义伍主讲的流程为王视频集,通过观看这段视频,我对流程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懂得了流程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的重要性。下面我就根据视频及个人的经历谈谈流程的意义。流程是指一个或一系列连续有规律的行动,这些行动以确定的方式发生或执行,促使特定结果的实现; 而国际标准化组织在iso 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中给出的定义是:“流程是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
流程的定义就已经对流程的重要性做了一个初步说明,流程能将相互关联的活动转化,能促使特定结果的实现。对于企业来说,相互关联的活动就是指本职工作,特定结果是指工作成果,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特定结果就是盈利或者是发展。
流程是企业做大做强(发展)的必要条件。流程是一种标准规范,能将抽象复杂的东西大众化,专业化,标准化。当我们走在大街上看到一个个团队着装统一,言行统一,是否会想过这就是流程,又是否会有让人印象深刻的感觉?当我们安装空调时,是否一眼就能识别出人群中的安装师傅,通过安装师傅的着装是否感觉到一种值得信赖的感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流程能够给顾客周到的服务,而企业得到的是一种宣传与推广。
流程的制定要简单化,专业化,标准化。流程是为企业发展服务的,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大众,这就需要流程要简单易懂,就是将 复杂的东西分解成简单的东西,让社会大众印象深刻;流程的专业化是一种科学知识的武装,是一种质量的追求;流程的标准化是一种一致性,它能将推广功能放大。企业的发展靠的是流程的发展,流程的发展即是更简单,更专业,更标准。流程对应着人治、法治、心治中的法治。人治是被动工作,因为普通员工不会;法治是意愿工作,因为有简单化专业化标准化的流程支撑,员工可以通过自学由不会到会;心治是主动工作,员工在一个企业得到了满足感、归属感,为公司工作就是为自己工作。法治、心治都离不开流程,企业实现心治时,流程应该有对员工人文关怀那一章节。
流程的制定需要不同的人才。流程的制定要简单化、专业化、标准化,这是一份看起来简单但做起来难的工作这就需要具有不同能力的人才透过现象看本质,最终形成步骤详细、知识性强、规范的流程文件。
流程能作为一种商业投资。企业不光光可以投资实体产品,将商品的市场占有率做得很大,而且可以投资流程。前面分析了流程对企业的发展的重要性。好的流程能让企业得到发展,流程就具有商业价值。甚至可以成立一家专业编写流程文件的公司,为需求企业提供参考。
总之,流程的作用是很大的。从小的方面说流程能解放老板,能让客户得到一致满意的服务;从大的方面说流程能促进企业的发展。往更大方面说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第五篇:优秀教师事迹选
优秀教师事迹选
小学教师谢卫东
——用生命铸就师魂
还有3个月就要退休,却在护送学生回家的途中不幸遭遇车祸以身殉职!他的身后,是数十位闪着泪光深切呼唤“老师,别走!”的学生。庙岭乡大路村小学教师谢卫东——用生命铸就师魂
他走了,送行的队伍很长很长
12月6日上午,庙岭乡大路村千余名村民早早守候在村口,这天,他们敬爱的谢卫东老师要从20公里远的县殡仪馆“回家”了。
12月3日下午4时30分左右,在护送学生回家的途中,谢老师不幸遭遇车祸因公殉职。守候村口的村民手中拿着小白花,路旁还摆放着10多个来不及送到殡仪馆的花圈。几个小学生手擎一个花圈,上面写着“送给敬爱的谢老师”。他们是大路小学三年级学生刘伟、刘欣、刘雅茹和钟火生,父母都在外务工,是用自己的零花钱买来花圈。刘伟流着泪说:“自一年级开始谢老师就天天送我们回家,以后谢老师再也不能送我们了……”
11时20分,送葬车队缓缓朝大路村驶来。这时,从庙岭、戴家、安峰等村的数百名村民也赶来了。道路两旁的村民点燃了爆竹,迎接谢老师灵柩的归来。大路村一组66岁村民张治莲领着在大路村小学三年级读书的孙子何军业站在送葬队伍前面,张治莲含着眼泪说:“这么好的老师,真是舍不得啊!”刚从外务工回家的林智勇、谢艳生是谢老师生前教过的学生,他俩举着“谢老师,请您一路好走”的横幅走在送葬队伍中间。
凡送葬队伍经过的地方,村民都为送别谢老师燃起爆竹。戴家村距大路村有12公里路程,村民周中华在家开了一家小卖店,今天放着生意不做,特意赶来为谢老师送行。她说:“谢老师以前在我们村教过书,我们都了解他的为人,我现在在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读书的女儿是谢老师的学生,听说谢老师不幸遭遇车祸,叮嘱我一定要来送送谢老师。”说话间,周中华不住地抹着眼泪……安峰村8组71岁村民陈井英喃喃道:“多好的人,怎么说走就走了呢?”
从教28年,他用生命诠释师德
今年59岁的谢卫东出生在大路村一位普通农家。高中毕业后到部队服役,转业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先后在义宁镇桃里小学、庙岭乡戴家小学、乡中心小学和大路小学任教。由于他工作兢兢业业,待人诚恳热情,每到一地工作总是得到领导、同事和学生、家长的肯定。
2002年,谢老师调到大路村小任教。该校有4个年级,4位老师和70多名学生。谢老师每星期有22节课,任教三年级语文和四年级数学课,几乎没有休息时间。他每天带着教案和学生作业回家批改。校长陈运生介绍,谢老师撰写教案和批改作业极其认真,每次全乡抽查,均因撰写教案质量高,批改作业认真、仔细得到好评。每年全乡村小抽考,谢老师所教班级均列全乡前三名。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谢老师常常探讨有益的教学方法,为学习成绩一时跟不上的学生“开小灶”。村里移民新村20多名学生来自全县各地,学习成绩参差不齐,谢老师连续两个学期利用晚上时间,将新村里的学生集中在村民贾爱菊家补课。三年级学生吴海燕说:“谢老师对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从不责备,常常鼓励我们。”陈运生说,谢老师的书法较好,语文功底深,学校所有的宣传标语、黑板报都是他办的,为了不耽误上课时间,他经常利用双休日到学校加班。
谢老师不仅教学严谨、认真,而且爱生如子。师生中午全在学校吃饭,一次,学生邱梦超一只饭碗不慎摔破了,蒸出来的米饭全生的,谢老师发现情况后,在自己的饭碗里拣出大半碗饭给他。去年冬天,二年级学生梁毅在上学的途中不慎摔到水沟里,衣服湿透,谢老师赶紧生火帮他烘干。刚调到大路村小时,四年级学生何宗保因父母长年患病,家中十分困难,那年,何宗保家断粮了,谢老师将家中的粮食分给何宗保家,帮助他家渡过难关。此次谢老师遭受不幸,在外务工的何宗保刚好回家,听到谢老师的噩耗泪流满面,他说:“谢老师对我家的恩德我永远不能忘怀!”
他的家,走不出他爱的目光
12月6日下午,谢老师家。谢卫东爱人马仕菊将谢老师中午带饭的饭筒擦了又擦。马仕菊泪眼涟涟:“他答应过我,到明年三月后,就有时间陪我到外面散散步,和我一起带孙儿……”说话间早已泣不成声。
不一会儿,马仕菊从房间搬出一捆大小不一的红本本。她告诉记者,老谢几乎年年都是先进,有市里的、县里的,也有乡里的,这是他一生勤奋努力的写照。按照谢老师这个年纪,本来这个学期可以不去任教了,学校也同意,但谢老师说,现在学校老师不够,我要坚守最后一班岗。今年秋季开学不久,谢老师总感到浑身乏力,且全身发热,到医院检查患急性肝炎。医生叫他至少住一个月院,学校也同意了。可他只住了一个星期就出院了,他说:“快期中考试了,我放心不下学生,万一他们考得不好,我够后悔的。”
谢老师家离学校不到两公里,中午本可以回家吃饭。但为了照看学生,他坚持每天在学校吃饭。爱人马仕菊患严重风湿性关节炎,不仅做不了重活,而且不能下冷水。他的两个儿子、儿媳都在外务工,家中还有一个快一岁的孙儿。每天他不到6点就起床,烧水做饭,除了早上的饭菜,还给爱人做好中午的。为了节省时间,他早上都骑摩托车上班,晚上总是推着摩托车走在学生队伍最后护送学生回家。回家后忙着做饭,晚上经常批改作业到11—12点。“肇事车由于行驶过快,从前进方向右边穿到左边来的,老谢当时也是推着摩托车。”马仕菊不住地抹着眼泪,“我去收拾他的遗物时,摩托车旁除了一只饭筒,还有撰写的教案,以及没有来得及批改的作业……”
英雄代表—访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泗洪县界集镇实验小学教师裴昌彩
在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隆重召开期间,我们来到苏北革命老区——江苏省泗洪县。在这块英雄辈出的地方,在裴昌彩代表的学校,我们按约好的时间,采访了“殷雪梅式”女教师、第十届全国见义勇为英雄,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泗洪县界集实验小学教师裴昌彩。
奋勇救学生
2005年4月28日17时许,照片中的主人公——裴昌彩老师,在下班回家途经界集镇曹圩小学东侧约50米处时,一辆满载黄沙的手扶拖拉机为躲闪已停稳的中巴车向右侧猛冲过来,眼看就要撞上一名刚下车的7岁小学生杨月,在这危险时刻,裴昌彩奋不顾身地冲上前去,将学生推向路旁。杨月安然无恙,而裴昌彩却被迎面驶来的拖拉机撞飞出数米,并重重地摔倒在路旁,当场昏死过去。她的腰部至膝盖间有10多处软组织严重挫伤,部分韧带拉伤,右手肘关节严重骨折,落下终身残疾。而在医院苏醒过来的裴昌彩第一句话就问:“孩子没事吧?”她的先进事迹经新闻媒体报道后,先后受到宿迁市见义勇为基金会、江苏省见义勇为基金会的表彰,2005年9月,她被江苏省评为第九届文明新人新事先进个人。2006年11月20日,被中宣部、公安部和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联合评为“第十届全国见义勇为英雄”,2008年1月29日,当选为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关爱法院为民生
今年31岁的裴昌彩谦逊而又率直,说起话来开门见山:“我只是个小学教师,以前我对法院了解不多,在当选人大代表之后,县法院刘院长等领导同志只要一见面就和我谈法院的工作,他们还通过走访、开座谈会等方式征求我对法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泗洪县法院新一届领导班子,从加强法院建设的战略高度,提出争全省先进的目标,实现司法形象、司法便民、司法业绩三大突破,加强对干警的政治教育,业务培训,以提升个人的品位来打造法院的品牌。法院领导率先垂范,抓队伍作风建设,从文明接待、从接电话这些细小的事情入手,从解决立案难、执行难这些实事着手,让当事人申请立案和执行时与法官‘零距离’接触。了解的多了,也就对法院工作有了理性认识。我认为,泗洪法院工作目标与举措都很实在,事事处处关注民生,巡回审判、上门立案等便民利民措施很受老百姓欢迎。据我了解,今年县法院的案件特别多,到7月底收了近7000件案件,是去年同期的2倍,已经审结近6000件,审判质效14项基础指标在全市基层法院排名中有9项名列前茅。”
说起法院的事情,裴代表充满着感情。她说:“我从《人民法院报》上看到,全国法院都面临着案多人少的矛盾。就拿泗洪法院来说,今年的案件增幅在江苏省基层法院里是比较快的,干警主动放弃双休日节假日加班加点工作,基层法院的担子太重了。县法院关爱干警生活,组织老同志外出学习考察、为干警送生日礼物、生病看望都成为惯例。法官也是人,都是需要感情投入的,干警拼命工作除了是对职业的感情,更多的还是对人民群众的感情,没有感情的投入,老百姓也是不认同的。法院处理的案件应该说绝大多数都涉及到民生,比如商品房预售合同纠纷案件,半年下来就有很多件,如果得不到及时化解,就会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泗洪法院因此设立了房地产案件专门合议庭,调解结案达九成,这当中法官们所付出的劳动是难以想象的。”
民意时刻挂心间
谈到法院与人大的联络以及与人大代表的联络时,裴代表说:“最高人民法院王胜俊院长提出要把人大联络工作作为人民法院改进工作、完善制度的重要信息渠道。江苏各级法院都非常重视联络工作,从高院到基层法院,经常给我寄来一些反映法院工作的材料,县法院刘院长在今年新年上班第一天举行的‘泗洪法院争先进位创一流业绩’活动启动仪式上提出要向社会各界敞开心扉,接受监督,态度非常诚恳。每次见面,院领导都会说,你看到的、听到的我们法院有什么问题、错误或不足请随时告诉我们。”说话间,她从随身携带的包里取出一份文件说:“比如泗洪法院编印的工作通讯就非常好,审判工作进展、重大案件审理、热点难点问题等等,让人看了一目了然,还有院长热线、院长信箱,代表对法院有什么意见建议随时都可以通过院长热线和电子信箱进行联系沟通。在江苏高院和宿迁中院的工作简报上,我经常看到泗洪法院的信息,刑事附带民事案件调解,行政案件协调,代表联络等工作做得都是比较好的,泗洪法院要敢于争创全省先进法院。”
出于职业的习惯,裴昌彩更多地把话题说到了教育上:“现在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的心理压力普遍加重,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多,青少年犯罪现象比较严重,我认为一个人的心理问题都是从小积累起来的,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对农村中小学生加强法制和道德教育尤为重要,国家要对农村的中小学教育进行倾斜,加大普法教育的力度。在这方面,泗洪法院经常利用巡回审判的机会到农村普法,这个做法很好,希望法院能把普法延伸到学校,经常给学生上法制课,从小就要加强对孩子们懂法律、重品行、讲道德等方面的素质培养,有德有才,才能对社会有用。”最后,裴代表建议:“在法院内部要加强对干警的业务培训,多引进一些法律人才,加大审判方面的科技投入,以提高办案的效率,另外还要依靠地方党政部门和基层组织,寻求更多的解决纠纷的办法。”话语中,对法院干警的关爱之情溢于言表。
主人公小档案
裴昌彩,女,1977年出生在江苏省泗洪县界集镇,1999年从宿迁教师进修学校毕业并参加工作。先后在界集镇吕岗小学和泗洪县界集镇中心幼儿园担任教师。2006年11月20日,被中宣部、公安部和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联合评为“第十届全国见义勇为英雄”,2008年1月29
日,当选为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一所船头小学的历史变迁
44年前,一个叫阎成米的年轻人按照组织的安排,在洪泽湖的一条小木划子上,创建了一所“学校”。这个当时连名字都没有的学校,除了阎成米之外,没有教师,没有员工,甚至没有固定的学生。然而,就是这样一所学校承载了太多渔家子弟读书识字的希望,先后使1300多名渔家孩子告别了蒙昧与贫困,获得了知识与文明,并从这里走向了富裕和幸福。而这所学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湖到岸的历程也折射出了湖区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如今,这所船头小学已经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然而,这艘船和它的船长,就像当年赢得社会各界的赞誉一样,依然收获着人们的喝彩与掌声。
从无到有,小木划子上办起船头小学
名列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烟波浩淼。泗洪县临淮镇就是这湖上的一颗明珠。位于洪泽湖西岸的临淮镇,三面临湖,呈半岛状伸入湖内,全镇近70%是渔民。历史上,这里的人们大都漂泊湖上,靠打鱼为生,渔家孩子一直没有一个读书识字的地方。1964年,年仅15岁的阎成米根据组织安排在洪泽湖的一条小木划子上办起了洪泽湖上第一所“水上船头小学”,尽管小木船条件简陋,只能容纳20名学生,但终于给渔家子弟提供了读书识字的地方。而后来,这所学校成了全国最著名的“水上船头小学”。
来到泗洪县临淮镇,只要一提起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阎成米,当地妇乳皆知。泗洪县临淮镇水上希望小学,就是他44年前创办,并精心呵护的希望之舟。
谈起船头小学的由来,阎成米回忆说,“那是1964年,3年自然灾害刚刚过去,当地干部一定要让我参加创办洪泽湖水域有史以来的第一批船头学校。”
阎成米告诉记者:“那天早上,我刚丢下饭碗,拎起药箱准备出门,生产队长和大队书记迎头拦住了我。书记冲我笑了笑,说是想让我丢下药箱上讲台,改行当教师。”
当时身有残疾的阎成米一心想当一名医生。但实在不忍心看着那些渔家娃娃一个个都从小文盲长成老文盲。于是几经考虑后,决定同意接过这一重担。当天晚上,阎成米怎么也睡不着,他实在按捺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猛地打开日记本,写下了两句豪气冲天的话:“燃我青春之火,去焚烧二河村没有文化的历史;沥我青春之血,去洗刷乡亲们因不识字而被笑为愚民(渔民)的耻辱!”
不久,在一阵欢快的锣鼓声中,二河村有史以来第一所船头小学诞生了。
这个所谓的船头小学,其实只有阎成米一个教师。没有教干,没有勤杂人员。所有的管理、教学和后勤工作任务,全由他一人承担。他白天教学生,晚上还要教成人扫盲班。备课和批改作业,都得在深夜进行。
他正常每天都得工作14至15个小时。那条教学船长不过8米,宽不过2.5米,常年在距离码头10多公里的洪泽湖水面上漂来荡去。晴天还好,一旦到阴天,四周一片茫茫,哪是天空,哪是陆地,哪是水面,根本分不清楚。一年四季,除了夏天可以下湖里洗洗澡,春、秋、冬三季只能从船头踱到船尾,再从船尾踱到船头。学生个个席地而坐,以膝当桌。由于船舱低矮,身高1米8的阎成米只得弯腰跪着教学。“上课时,我只能盘腿而坐,坐累了就双膝下跪,跪累了再坐。以致后来双下肢静脉出现曲张现象。”阎成米回忆说。
从小到大,四代教学船承载渔家希望
船头小学共计经历了四代教学船。最初的教学船其实称不上是教学船。1964年,当时没有专门的船用来上课,就在一个小木划子上开始了教学。当时有20多个学生,有大人有孩子,教学多半放在下午和晚上,没有固定的时间。
进入70年代后,船头小学开始“鸟枪换炮”,一艘6吨的水泥船替代了破旧的小木划子。“当时没有桌椅,都席地而坐,后面的学生把本子贴在前面的学生的后背上写字。”阎成米告诉记者。“那时候教学条件还是很差,1970年我们刚结婚,白天是教室,晚上是新房,一顿饭做几次忙。”阎成米的爱人段广珍补充说。
尽管条件艰苦,但挡不住渔家孩子们求知的愿望。船头小学的学生越来越多,小小的水泥船已经挤不下了。正在校长阎成米愁眉不展的时候,船头小学迎来了一次发展的机遇。“当时我记得是1994年,淮阴有一个叫华联商厦的,搞开业非要让我去剪彩。我说剪彩行,你得给我打条船。后来就有了一条30吨的水泥船。”阎成米回忆说,“1999年,我们又争取到了一新船,这条船就是船头小学最后一条船,也就是现在这条船。41米长、8米宽的船,几百吨,全封闭,共有4个教室1个办公室,还有操场。”
这条几百吨的第四代教学船,见证了水上小学的“上岸”,如今它正默默地躺在洪泽湖西岸。
90年代以来,船头小学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不但教学的硬件在不断改善,同时,也开始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加入到了船头小学的教学,使这所水上希望小学的师资力量在不断的壮大。从一开始的只教语文、数学,到语文、数学、体育、美术、音乐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在不断提高。2000年以后,不断有船头小学的学生在各种比赛中获奖。从这里走出的学生不再仅仅是扫盲生,有的考上了大学,有的成了各行各业的骨干。船头小学教学成绩最好时,在全县统考中,一次就有10位学生每门课都得满分。洪泽湖上渔家第一位本科大学生段广明,小学就在阎成米的船头小学上的。而阎成米所在的二河村,已由以前的文盲村变成了全省扫除文盲先进村和县级普及教育先进村。
从湖到岸,水上小学校告别漂泊历史
2005年,在湖上坚持40余年教学的阎成米病倒了,两次脑出血加上半身不遂使阎成米从此告别了讲台。阎成米病倒后,当地政府对他十分关心,资助他在镇上买了房子,考虑到他行走不便,县残联给他送去了一部崭新的轮椅。而同时,当地政府也在思考着船头小学“上岸”的大计。2005年2月,省、市、县教育部门投资200多万元,着手在临淮中心小学内建设一栋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学生宿舍楼及学生食堂等,同时对学校的大门、道路、绿化、运动场以及辅助设施等进行改造。2006年秋季开学前夕,水上希望小学有113名学生被安排进入临淮中心小学就读。去年9月1日,水上希望小学仅剩的20名学生也全部上岸读书。
2007年9月1日上午7时,成了船头小学所有师生难忘的时刻,泗洪县临淮镇水上希望小学的最后20名学生在船上举行了一次升旗仪式,随后,集体乘车前往临淮镇中心小学读书。至此,这所有着43年历史的洪泽湖“水上船头小学”成为历史。
讲台虽然不能上了,但阎成米的心还和孩子们在一起。如今,阎成米还经常坐着轮椅到临淮小学看望他的学生。每次他去的时候,船头小学的学生们都会欢呼着跑过来,把阎老师抬进教室。而每当这时,阎成米的心就仿佛回到了那条曾经寄托渔家希望的教学船上,他正手持教棒伴着风声潮声在大声领读。
而现在,曾经承载着无数湖上孩子读书梦想的教学船已经没有了昔日的繁忙,正静静地停靠在洪泽湖西岸。而船头小学的学生们也已经告别了在湖上漂泊的历史。临淮中心小学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可以听到他们朗朗的读书声,不再有漂泊之苦和风雨的惧怕,享受着更好的教育。
“船头小学撤消的时候,还真有点不适应,老想着在船上,现在想来,这是时代的发展。”阎成米说。
采访手记:湖上的教学是艰苦的。40多年来,许多老师来了又走了,只有阎成米留了下来。留住阎成米的,是渔家孩子们向往外面世界的期盼的眼神。40多年来,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伴着荷香清风,抚慰着洪泽湖;40年,阎成米由意气风发的少年变成了两鬓斑白的老人;40年,二河村由文盲村变成了江苏省普及教育先进村。
世代打鱼为生的渔家孩子们从这艘希望之舟走出,去接受更高的教育,有了更加广阔的选择,或做教师,或做军人,他们的世界将从此变得不同,他们的人生将从此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我始终在想,正是有了许许多多个阎成米,才使得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变得如此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