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刘义桂事迹材料
感恩的心
感谢有你们
肥西县梁岗学校 刘义桂
“刘老师,我考上啦,我没有辜负您的期望,我考上肥西中学啦!”电话那头,潘礼红同学激动得有些语无伦次。她说,她刚拿到通知书,第一个通知的人就是我。
放下电话,往事如电影镜头般浮现在我的眼前。
2013年开学不久,我就发现新来的潘礼红同学每天只吃一顿中餐!她还在每晚下自习同学们都回到寝室后,一个人偷偷地在学校的垃圾池和垃圾桶里翻找捡拾饮料瓶等废品卖。后经调查走访得知,她幼年时期患有精神病的母亲就不幸走失,父亲患有腿疾,家庭无经济来源,父女二人全靠社会救济度日。于是,我就自掏腰包,一次性替她交了一学期的伙食费,让她在食堂里吃包伙,并为她买来新衣新鞋和各种文具,替她交纳了各种杂费,以后每学期都是如此,直到去年初三毕业,她有了新的资助人为止。
除潘礼红同学外,每年我都会尽我所能地帮助班里的那些贫困学生和学困生。曾有记者不解地问我:“你上有老,下有小,还要负担弟弟一家四口的生计,家庭经济并不宽裕,为什么还要一直资助那些孩子呢?”每次听到这样的问话,耳畔总会响起父亲临终前千叮咛万嘱咐那句话。
父亲是个孤儿,解放前和逃荒来的母亲结合。母亲智力不好,不会干农活。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真的很贫穷,我家就更不用说了,是乡邻们一碗粥一个馍地接济,我们兄妹十人才健康快乐地长大成人。
永远忘不了1986年的那个金秋,全村人东拼西凑为我筹学费,送我上大学。永远忘不了从小学到初中,我敬爱的老师们一次又一次地替我交上凑不齐的学费,给我买本买笔买文具。
更忘不了父亲临终前的千叮咛万嘱咐:“丫头,记住人家的恩情,好好念书,将来长大了,一定要好好报答他们啊!”
„„
吃水不忘挖井人。1989年师范学校毕业后,牢记着父母的嘱托,怀揣着教育的梦想,我义无反顾地回到了家乡——当时号称“肥西西伯利亚”的高店乡高店小学,担任全校 十个班的音乐、舞蹈、一个班的班主任以及语文教学等工作。我第一次把音乐和舞蹈教学带入到家乡那所偏僻的乡村小学课堂。第二年,我协助乡领导创办了高店乡第一所幼儿园并兼任园长。2006年,教育硕士毕业后,我三次放弃了去省城工作的机会。我舍不得家乡的孩子和教育,舍不得我善良朴实的乡邻。我想,报答家乡父老最好的方式莫过于永远留在他们身边,把我所学到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的孩子,尽我所能地帮助教育他们的孩子。
从教二十八年来,从幼儿园到初中,从偏远的乡村到贫瘠的山区,我从未离开过乡村一线教学岗位。即使身患乳腺癌,仍对我热爱的教育事业和孩子们不离不弃。我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把全部的爱和热情都奉献给了家乡的教育,奉献给了爱我和我爱的乡民们。
一、爱生如子,以爱育心,用爱心呵护创造教育传奇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农村还特别穷,大部分学生们穿着破烂,我就在家里置办了一台缝纫机,平时给学生们缝缝补补,或把亲朋好友和同事们不穿的衣物拿来裁剪缝改,给那些家里贫穷买不起衣服的孩子们穿(那时候,我自己也很穷,我和爱人王世文每月总共一百二十元左右的工资要养活一家老小七口人)。最近十几年,随着外出打工人员和独生子女的增多,学校留守儿童、单亲孩子和问题学生也越来越多。并且,随着县城和省城学校吸收了农村大部分优质生源,农村学校的生源质量越来越差。梁岗学校的生源曾被当地居民称之为“三蛋生”,即走不掉的穷光蛋,没学校要的捣蛋、糊涂蛋。作为山区寄宿制学校的班主任,面对这样一群特殊的孩子,我的角色是多重的,平时我不仅是学生们学习上的老师,思想上的朋友,生活中的保姆,有时还要充当父母的角色。教新入学的孩子们洗衣叠被,给贫困的孩子和留守学生买衣服买鞋买文具,替他们交纳生活费和各种杂费,或把有问题的留守学生带回家里同吃同住进行感化教育,都是常有的事。
来自高刘的单亲女孩刘婷自小养成了许多恶习,也因此饱受同学们的嘲讽与欺凌,小学一至六年级她几乎上遍了周边所有的小学。2013年8月底,其父慕名来到我校将其女儿交给了我„„一年过去后,刘婷的学习成绩由入校时的全校96名到学年末的第41 名,后来还曾一度上升到全校第21名,各方面的不良习惯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纠正,并且还被同学们推选为班级财务管理员。学生座谈会上,当记者们问及她变化的心得时,她激动地说:“我不知道以前为什么总是想和别人吵架,每天总想闹点事。看到那些被我打的同学们的一个个狼狈相,我有一种快感,一种长期被人忽视甚至嘲弄的复仇的快感!直到刘老师成了我的班主任后,我的心才慢慢地暖起来、静下来。因为,她总是苦口婆心地教育我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必须尊重别人。当父亲被我气得不愿再管我、甚至不让我进家门时,是刘老师一次又一次地收留我,给我洗衣、做饭,语重心长地教育我要学会感恩,学会做人,并不厌其烦地给我讲解父亲一人持家的艰辛。当她知道我没有妈妈后,就更加地关心我、爱护我,每逢过年过节,她都会像妈妈一样给我买来新衣新鞋。当她在日记中看到我想自杀后,就一次次地找我谈心,她用名人和她自身苦难的童年经历开导我鼓励我,她用母亲般温暖的怀抱安抚我包容我,她告诉我,当我们因为没有新鞋穿而痛苦失意时,就多想想那些没有双脚的人,然后勇敢地走下去!只有不停地往前走,人生才有希望„„看到她为我烦恼、为我痛心、为我流泪,为我做的好吃的饭菜,我真的很难过。于是我决定痛改前非„„”
印象中还有这么个学生。2008年,我曾去紫蓬山明德小学支教(四年级),班里中途转来一个特殊的女孩,名叫小红(化名)。这个女孩平时从不与同学们有任何交往,下课也是经常一个人坐在位子上发呆或是莫名其妙地独自流泪。课堂上老师提问她问题,她要么装作没听见,原地不动,要么站起来瞪着敌视的眼睛缄默不语。同学们都说她清高、自傲,性格古怪,因而都疏远他,不愿和她相处。我对她也是尝试了各种办法,但效果都不佳。后来,我多次去她家中家访,和她的母亲交流沟通,最后,小红的母亲才向我吐露了实情。原来,小红也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孩。但三年前,父亲死于一场车祸后,母亲重新组织了家庭。继父对她的态度非常恶劣,轻则打骂,重则不给饭吃。现在,小红的母亲虽然已经离开了那个男人,但孩子的心灵创伤却再也无法抚平。了解了小红的痛点之后,针对她的现状,我查资料,访专家,利用一切机会去接近她,帮助她,用真心去感化她。周末她不愿回家时,我就把她接回家中同吃同住,甚至骑车带她去县城买书买衣服、狂游乐园等。终于,我的真心换来了孩子的信任,三个月后的一天夜晚,一夜的倾心长谈后,小红在被窝里搂着我嚎啕大哭,向我倾诉了许多从未对任何人(包括她母亲)说过的被继父侵犯的细节……很难想象,一个八九岁的孩子内心竟承受了那么多的痛苦、无奈,甚至是恐惧!在我的关心呵护下,小红渐渐地学会了说话,学会了笑,学会了和同学们友好相处,重新走上了一个小学生应有的正常轨道……五年前,她的一篇题为《最美的妈妈》征文获全省一等奖,文中的妈妈竟是我!
当然,我和孩子们之间的故事远不止这些。
从教二十八年来,在我的关心呵护和帮助下,我的学生从没有出现因贫困而中途辍学的,没有出现一例心理安全事故!
正如省教育厅的颁奖词中所说,我们用爱的力量在农村和山区教育的园地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教育的奇迹!
二、感恩生活,勇战病魔,用自身言行教育学生永不言弃
由于多年的积劳成疾,2012年5月下旬,我被多家医院确诊为乳腺癌!
手术前一天,我谎称回家拿东西,偷偷地溜回班里给孩子们上了“最后一课”。因为当时我的主治医生把我的病情说得特别严重,我担心自己以后再也没机会站上那个我所热爱的讲台了。我爱那些孩子,爱我的班级,爱那个我站了二十多年的讲台。当发现死神已悄悄向我走来的时候,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热爱更加留恋这个美好的世界。我舍不得这么早地离开,我觉得自己还很年轻,还能为教育再服务十年、二十年,甚至是三十年。对于我来说,离开讲台比动手术更痛苦!
但终究拗不过爱我和我爱的人,我最终还是勇敢地走上了手术台。
手术后三个月,新学期开学了。因控制不住强烈的思生之情,又因学生们已经步入了毕业班,课程耽误不得,我不顾多方反对,边化疗边毅然决然地重新走上了讲台!因为我知道,作为一名教师,我的价值在学校,我的精彩在课堂,学生们就是医治我病魔最好的良方。另外,我更想用自己的坚强、坚持、永不放弃的精神去给我的那群三蛋生们上好初中的最后一段课程。但由于手术的创伤面太大,两腋和胸部挖去的筋肉太多,我的两臂软弱无力,抬不起来,不能板书,我就精心制作课件,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上课,需要书写时就用电脑打出来输送到大屏幕上。遇到化疗回来的那几天身体虚弱站不 稳,学生们就会搬来椅子让我坐着讲课。毕业班的课程是繁重的,学生们中考前的学习任务更重,压力更大,但我们都坚持着、努力着。我的学生们曾在日记中写道:“大病之后的刘老师更坚强、更乐观、更豁达,面对如此美丽坚强的老师,再苦再累,我们也没有任何理由轻言放弃!”
天道酬勤,最终,那群三蛋生用他们优异的中考成绩回报了我:2013年中考,我班的语文成绩是:及格率100%,全县第一;平均分111.5分,全县第五。创造了梁岗学校自办校以来学生们在文化课上人人都及格的神话(县局颁奖词)!(2016年中考,我班的语文成绩是:及格率100%,全县第一;平均分122.60分,全县第六;优秀率全县第五)在班级毕业联欢会上,九(2)班全体同学集体动情地朗诵了他们写给我的散文诗:“刘老班——我们永远的妈妈”!
看着那些纯真灿烂的笑脸,听着他们稚嫩动情的声音,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三、扎根山区,硕果累累,用奋斗的汗水书写无悔人生
更让我感到幸福和自豪的是,称我“妈妈”的,还不止那早已经毕业了的九(2)班的孩子们。
“ 闻着隔壁办公室飘来的一股股刺鼻的中药味儿,我们知道,老班又在喝药了!真的该好好学习了,否则对不起每天起早贪黑带病陪我们上早自习晚自习、给我们烧茶倒水的刘老班牛妈妈!”
“刘老师,您怎么又病了?看着您憔悴的身影,听着您嘶哑的讲课声,我们心疼极了。亲爱的牛妈妈,您一定要像爱我们一样爱护好自己,憔悴的您再也伤不起了。”
“刘老师,谢谢您在我最叛逆最无助的时候给了我最温暖的呵护和帮助!”
“刘老师,今天是大年三十。一大早起床,我就穿上了您为我精心挑选的羽绒袄、牛仔裤、耐克鞋,从它们身上,我再次闻到了妈妈的味道。同学们都说,作为女孩子,没有妈妈我是不幸的;但作为学生,能拥有您这样一位妈妈老师,我又是多么幸运啊。刘老师,新年的钟声就要敲响了,请允许我再偷偷地喊您一声妈妈,我想妈妈,想您了!”
.......看着现在所带的孩子们的一篇篇真情日记,每天幸福着他们的幸福,快乐着他们的快乐,感恩着他们的感恩,这些都让我倍感幸福和温暖。
现在,我的身体恢复得很好,每天早出晚归,早晨6:30到校,和学生们一起参加阳光晨跑。接着是上午的四节课、中餐、中自习、下午的四节课、晚餐、晚读、三节晚自习,9:30下晚自习后把学生送到寝室,回家就十点多了。在学校,我和学生们同学习、同锻炼,看到孩子们生龙活虎、朝气蓬勃的,我也觉得自己浑身充满了力量。
辛勤付出换来的是我和学生们的一个又一个优异的成绩。从教二十八年来,我和学生们在国家和省市县举办的各种语文竞赛中多次获得了一二三等奖。我的学生们多次荣获市县级“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优秀共青团员”等光荣称号;我的班级多次荣获“先进班集体”、“文明班集体”、“先进团支部书记”等光荣称号;我本人曾先后荣获“全国模范教师”、“中国好人”、“身边的好老师”(教育部关工委颁发)、“安徽省三八红旗手”、“安徽省最美教师”等光荣称号。
我和学生们的故事被中央和省市县多家媒体报道宣传过;合肥市电视台将其拍成了纪录片“紫蓬山下飘桂香”、市委宣传部拍成了微电影“我与孩子们有个约定”全市播映宣传。
今天在这里说了一些我的教育故事和感动,并不是为了宣传我自己,而是想用自身的言行来诠释我所理解的一名人民教师应尽的职责和应有的操守。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平凡的共产党员,离习总书记对“四有教师”的要求还相距甚远,和全国优秀的中小学教师相比,我所做的更是沧海一粟。但是,我想,正是有了千千万万个像我这样平凡而又热爱教育的人民教师无怨无悔地耕耘在祖国教育的热土上,祖国的花朵才能开得如此之美、如此之艳,祖国的今天才能如此的美丽和谐、辉煌灿烂!
有人说我是“怀揣大爱的师者”,也有媒体说我是“坚强的生命斗士”,其实,只有我自己知道,这一切都源于爱,源于我对生活的热爱,对工作的热爱,对学生和家乡人民的热爱。
因为爱,所以坚守!因为爱,所以从教二十八年来,尽管奔波忙碌,但从不觉得辛 苦;即使重病缠身,也舍不得放弃。在未来的教学路上,任凭岁月更迭、世事变换,任凭青春流逝、憔悴红颜,我将永远坚守这片教育热土,用我所有的热情和汗水,争当习总书记提出的“四有教师”,在山区教育的园地里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快乐教育,阳光奉献!用实际行动履行一名人民教师光荣的职责,用奋斗的汗水书写一名人民教师无悔的人生!
第二篇:学习刘义权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刘义权事迹心得体会
解放军档案馆馆员刘义权模范事迹被各大媒体广泛报道以后,保管利用处组织全处人员进行了认真学习,对照本职工作,开展了深入思考,大家一致表示,学习刘义权,就要像他那样用平凡的人生,照亮漫漫航程;用辛勤的工作,绽放光芒彩霞;用高尚的品德,沁润他人肺腑;用坚强的意志,谱写时代新篇。
通
过学习大家认为,刘义权同我们一样,有着相同的本文来源:公务员在线http://www.xiexiebang.com工作岗位,有着相同的工作性质,有着相同的工作内容,有着相同的身心感受,他的模范事迹,对于我们有着特别的感召力和说服力,是我们学习的最好榜样。
学习中大家感到,刘义权曾在大山沟的后库连续工作一年多,之后又从事档案保管和整理近30年,这种甘于寂寞,甘于奉献的高尚精神,常人无法理解和体会,只有从事过这项工作的人,才能体会其中的酸甜苦辣。为了丰富馆藏档案,他走遍25个省市区,300多个市县,亲手把83万件档案征集进馆,这种不辞辛劳,认真敬业的高尚精神,只有我们才能感觉其中的艰难辛苦。为了档案利用,他翻遍了几十万件档案,实现利用者查找失散亲人的愿望,开展中美军事档案合作的浩大工程,这种献身使命,服务大局的高尚精神,也只有我们才能领悟其中价值真谛。
通过学习大家表示,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刘义权忠诚于党、献身使命、立足本职、服务大局敬业精神,咬定档案保管这座大山不放松,为党和人民保管好这些珍贵财富,确保档案的完整与安全。认真学习刘义权坚毅顽强、乐观向上、甘于奉献的高尚品质,牢牢把握档案管理这个关键环节,确保档案管理科学有序。认真学习刘义权诚实守信、诚恳敬业乐于助人的传统美德,紧紧围绕档案利用这个中心,实现档案工作服务于党和国家、服务于中心工作、服务于人民大众的工作目标,实现档案工作的价值。
第三篇:学习刘义权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刘义权事迹心得体会
急诊科解放军档案馆馆员刘义权模范事迹被各大媒体广泛报道以后,我们急诊科在医院转发相关文件后组织全体同志进行了认真学习,对照本职工作,开展了深入
思考,大家一致表示,学习刘义权,就要像他那样用平凡的人生,照亮漫漫航程;
用辛勤的工作,绽放光芒彩霞;用高尚的品德,沁润他人肺腑;用坚强的意志,谱写时代新篇。
刘义权同志是四川德阳人,1950年7月出生,1968年3月入伍,1970年7
月入党。原为解放军档案馆馆员、技术6级,2006年4月退休后返聘,从事志
愿军档案鉴定工作。现为该馆中美军事档案合作办公室专家成员。2008年9月,刘义权被确诊为直肠癌晚期,但他仍以惊人的毅力工作在中美军事档案合作一
线,坚决不放弃工作。在刘义权强忍病痛工作的8个月中,他完成了5000多件
档案的查阅,与同事们一同找出了近千份涉美信息。6月12日,刘义权再次住
进解放军总医院,病情危重,但他依然惦记着尚未完成的9000多件档案。刘义
权同志身患绝症仍忘我工作,在特殊岗位上体现出革命军人的坚强意志,用生命
践行了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为了丰富馆藏档案,他走遍25个省市区,300
多个市县,亲手把83万件档案征集进馆。他作为一名档案征集人员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拼命三郎”的精神,不怕苦、不怕累,常年奔波在外,为建设我军档案
资源体系作出了杰出贡献。我们深切的感到,刘义权同志虽然处于平凡的工作岗
位,但是在工作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的模范事迹,对于我们有着特别的感召
力和说服力,是我们学习的最好榜样。
通过学习,刘义权的事迹深深打动和震撼了我,他身上闪耀着如此多闪光的品格,诸如: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档案工作的那股子痴迷劲、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以及淡泊名利,坚守平凡、创造非凡的高尚情操等等,都值得我们认真
地学习。学习刘义权同志,就要学习他忠诚于党、献身使命、立足本职、服务大
局敬业精神。学习他坚毅顽强、乐观向上、甘于奉献的高尚品质。学习他诚实守
信、诚恳敬业乐于助人的传统美德。
学习刘义权同志,就要他那样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平凡之
中见伟大,于无声处闻惊雷。刘义权同志作为一名普通档案工作者,虽然没有惊
天动地的壮举,但他的事迹却深深打动了我们每人。这份感动的力量源自哪里?
走进刘义权的精神世界,追寻他几十年奋斗的足迹,我们不难找出答案——坚守
平凡、创造非凡。他的事迹说明,在平凡的岗位上,只要有神圣的使命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同样可以创造出不凡的业绩。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社会价值多元、利益格局多元的社会大背景下,来自方方面面的诱惑考验着每一个人的定力。有的人,因此迷失了方向。刘义权对平凡的坚守,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显示了一个
共产党员崇高的精神追求。每一个有理想追求的人,都应该像他那样,把个人理
想与党的事业紧密联系起来,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在平凡岗位上执著追求,实现人生价值。
最后,我们表示:我们在急诊工作中,也应踏踏实实干好日常工作,更好
地为病人服务。
第四篇:刘义权同志个人事迹
刘义权同志出生于巴蜀山区的一个贫苦家庭,入伍后,因为表现出色,不到3年就从地处大山深处的某导弹基地工程建筑团,调到第二炮兵司令部办公室保密档案科工作,并被提拔为干部。
当时,二炮机关办公地在北京的繁华地段。但没过多久,他作出了一个让很多人都难以想象的抉择。
那是1979年5月,总部从全军抽调一批干部到豫西山区军
委后方档案库,整理1927年至1949年期间我军历史档案。刘义权就是其中一员。那时,我军100多万份历史档案,就装在一个洞库中的近千个麻袋里。在这里,他平生第一次看到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的珍贵手迹,看到从战火硝烟中保存下来的带血的文件、烧焦的照片。这些珍贵档案,在青年军官刘义权的心中激起了巨大波澜,他由此作出的人生选择让我们至今震撼,那就是:离开北京机关,调到地处至今仍是国家级贫困县河南洛宁的后方档案库干档案!
1981年,刘义权如愿正式调入解放军档案馆,被分配到第一档案库工作。
从此,他就开始了一种与常人不同的生活状态,那就是:怀着一种神圣的责任、一种忘我的虔诚,沿着我军征战的足迹,走向偏远老区、走向穷乡僻壤、走向大山深处,走向不知沉睡在何处的珍贵历史档案。
谁也没有想到,他这一走,就是38年!
收集,是档案工作的源头,是开发利用档案的基础性工作。刘义权从事军队历史档案收集工作的时候,正是我军档案资源体系建立和形成的重要时期。为完成好这个历史性的任务,他一个空白一个空白的填补,一个全宗一个全宗的建立,为此,他走遍了千山万水,吃尽了千辛万苦。他曾翻越秦岭山区,沿着嘉陵江畔迂回,先后十几次徒步涉过湍急的江面;他曾连续在外奔波好几个月,去的时候穿冬衣,回来的时候树都发芽了;他曾带着严重的十二指肠溃疡和胃病,揣着医生开的住院治疗通知单,就奔赴大西南征集档案;他曾在闽北山区路途中遇到车祸,差一点儿车毁人亡。这些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苦和危险,对于刘义权,却是生活的常态。看到一批批濒临危境的我军历史档案重见天日,得以保全,他体验到的是一种真正的幸福。
38年来,从海滨到边陲,从北国到南疆,刘义权的足迹遍布25个省市自治区、300多个县市,他查访的老将军、老红军、老战士和普通群众数以万计。就这样,83万多件珍贵历史档案,被刘义权源源不断地收集到解放军档案馆。这些档案,时间上涵盖了我军建设与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内容上涉及到党领导武装斗争和军队建设的方方面面,其史料价值和文物价值之高,难以估量。依托这些档案,我军档案资源体系逐步建立、丰富和完善。
有人给刘义权算过一笔账。38年,连节假日全部计算在内,满打满算13870天,刘义权亲手征集接收军事档案83万余件。这就是说,38年当中,刘义权平均每天收集档案近60件!在军队档案系统中,大家称赞刘义权是“军档收集第一人”。
档案工作不是经天纬地的工作,但经天纬地的历史都珍藏在档案中;档案不用它时默默无闻,一旦需要和利用起来,也会惊天动地。刘义权千辛万苦征集的历史档案,在党、国家和军队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许多世人瞩目的重大事件中,都直接运用了这些重要的档案资料。
上半年,他的身体开始出现警讯:小腹疼痛,大便带血……这年9月,在馆领导和同志们一再催促下,刘义权抽出时间到医院检查,被确诊为直肠癌晚期。
他揣着检查报告,直接从医院赶到办公室,红着眼圈对处领导说:“我的时间不多了。任务没完成我不甘心,请你替我保密,让我把工作干完。”老刘一辈子没有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惟一一次张口,竟然是要求让他继续工作!
第二天,老刘照常上班。以后的8个月中,他先后做了8次化疗、10次放疗,每次治疗后,都不顾领导和同事劝阻,回到工作岗位。最后一次化疗出院时,癌细胞已扩散到胯骨,他强忍疼痛,一步一步挪到办公室,又坚持工作了4天。为了让他多休息一会儿,同事从库房调档案时,有意少给他一点。他却一再恳求:“再给点,再给点。”“再给点”是老刘收集档案时向人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他一辈子都在抢时间,这一次,他是在人生终点前竭尽全力地冲刺啊!
一天,我看望老刘,临走时,他眼睛里流露出依依不舍的神情。我知道他有话要说,就留了下来。我没有想到,老刘躺在病床上强忍剧痛向我交待的,竟然是三条工作建议。
此时此刻,我们全馆同志都有一个真诚的期盼,盼望老刘挺住,坚强地挺住,能够与我们一起,亲眼看到我们伟大祖国和人民军队更加辉煌、更加强大的明天!
义权,我为你骄傲
刘义权同志的妻子房素
我和老刘一样,也是一名档案工作者,共同的事业和追求使我们走到了一起,相扶相携走过了32个春秋。如今老刘病倒了,我不知道还能陪他走多久……
我和老刘是1971年初认识的,当时我们都在二炮司令部机关。几年后,我们走到了一起。
婚后不
第五篇:2010年刘义权同志个人事迹
刘义权同志出生于巴蜀山区的一个贫苦家庭,入伍后,因为表现出色,不到3年就从地处大山深处的某导弹基地工程建筑团,调到第二炮兵司令部办公室保密档案科工作,并被提拔为干部。
当时,二炮机关办公地在北京的繁华地段。但没过多久,他作出了一个让很多人都难以想象的抉择。
那是1979年5月,总部从全军抽
调一批干部到豫西山区军委后方档案库,整理1927年至1949年期间我军历史档案。刘义权就是其中一员。那时,我军100多万份历史档案,就装在一个洞库中的近千个麻袋里。在这里,他平生第一次看到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的珍贵手迹,看到从战火硝烟中保存下来的带血的文件、烧焦的照片。这些珍贵档案,在青年军官刘义权的心中激起了巨大波澜,他由此作出的人生选择让我们至今震撼,那就是:离开北京机关,调到地处至今仍是国家级贫困县河南洛宁的后方档案库干档案!
1981年,刘义权如愿正式调入解放军档案馆,被分配到第一档案库工作。
从此,他就开始了一种与常人不同的生活状态,那就是:怀着一种神圣的责任、一种忘我的虔诚,沿着我军征战的足迹,走向偏远老区、走向穷乡僻壤、走向大山深处,走向不知沉睡在何处的珍贵历史档案。
谁也没有想到,他这一走,就是38年!
收集,是档案工作的源头,是开发利用档案的基础性工作。刘义权从事军队历史档案收集工作的时候,正是我军档案资源体系建立和形成的重要时期。为完成好这个历史性的任务,他一个空白一个空白的填补,一个全宗一个全宗的建立,为此,他走遍了千山万水,吃尽了千辛万苦。他曾翻越秦岭山区,沿着嘉陵江畔迂回,先后十几次徒步涉过湍急的江面;他曾连续在外奔波好几个月,去的时候穿冬衣,回来的时候树都发芽了;他曾带着严重的十二指肠溃疡和胃病,揣着医生开的住院治疗通知单,就奔赴大西南征集档案;他曾在闽北山区路途中遇到车祸,差一点儿车毁人亡。这些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苦和危险,对于刘义权,却是生活的常态。看到一批批濒临危境的我军历史档案重见天日,得以保全,他体验到的是一种真正的幸福。
38年来,从海滨到边陲,从北国到南疆,刘义权的足迹遍布25个省市自治区、300多个县市,他查访的老将军、老红军、老战士和普通群众数以万计。就这样,83万多件珍贵历史档案,被刘义权源源不断地收集到解放军档案馆。这些档案,时间上涵盖了我军建设与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内容上涉及到党领导武装斗争和军队建设的方方面面,其史料价值和文物价值之高,难以估量。依托这些档案,我军档案资源体系逐步建立、丰富和完善。
有人给刘义权算过一笔账。38年,连节假日全部计算在内,满打满算13870天,刘义权亲手征集接收军事档案83万余件。这就是说,38年当中,刘义权平均每天收集档案近60件!在军队档案系统中,大家称赞刘义权是“军档收集第一人”。
档案工作不是经天纬地的工作,但经天纬地的历史都珍藏在档案中;档案不用它时默默无闻,一旦需要和利用起来,也会惊天动地。刘义权千辛万苦征集的历史档案,在党、国家和军队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许多世人瞩目的重大事件中,都直接运用了这些重要的档案资料。
2008年上半年,他的身体开始出现警讯:小腹疼痛,大便带血……这年9月,在馆领导和同志们一再催促下,刘义权抽出时间到医院检查,被确诊为直肠癌晚期。
他揣着检查报告,直接从医院赶到办公室,红着眼圈对处领导说:“我的时间不多了。任务没完成我不甘心,请你替我保密,让我把工作干完。”老刘一辈子没有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惟一一次张口,竟然是要求让他继续工作!
第二天,老刘照常上班。以后的8个月中,他先后做了8次化疗、10次放疗,每次治疗后,都不顾领导和同事劝阻,回到工作岗位。最后一次化疗出院时,癌细胞已扩散到胯骨,他强忍疼痛,一步一步挪到办公室,又坚持工作了4天。为了让他多休息一会儿,同事从库房调档案时,有意少给他一点。他却一再恳求:“再给点,再给点。”“再给点”是老刘收集档案时向人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他一辈子都在抢时间,这一次,他是在人生终点前竭尽全力地冲刺啊!
一天,我看望老刘,临走时,他眼睛里流露出依依不舍的神情。我知道他有话要说,就留了下来。我没有想到,老刘躺在病床上强忍剧痛向我交待的,竟然是三条工作建议。
此时此刻,我们全馆同志都有一个真诚的期盼,盼望老刘挺住,坚强地挺住,能够与我们一起,亲眼看到我们伟大祖国和人民军队更加辉煌、更加强大的明天!
义权,我为你骄傲
刘义权同志的妻子房素
我和老刘一样,也是一名档案工作者,共同的事业和追求使我们走
到了一起,相扶相携走过了32个春秋。如今老刘病倒了,我不知道还能陪他走多久……
我和老刘是1971年初认识的,当时我们都在二炮司令部机关。几年后,我们走到了一起。
婚后不久,老刘突然被抽调到千里之外的河南洛宁后方档案库整理我军历史档案,一去就是15个月。他春节回不了家,我去探望他。当时,正值隆冬时节,老刘在阴冷的库房里忙碌的情景,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里:他裹着厚厚的军大衣,脚穿一双黑棉鞋,蹲在成捆成捆的档案堆里,低着头,一件一件整理着档案,耳朵冻得通红,不时地搓手哈气。
完成这项任务回京后,我发现老刘变了,他常常一个人沉思不语。我问他,他同我讲起在后库的工作:“上百万份的革命历史档案,浸染着革命烈士的鲜血,铭刻着老一辈革命家和共和国缔造者的丰功伟绩,这是一份值得毕生去做的事业。”听了他的话,我知道在这短短的15个月里,他不仅仅是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他的心灵也受到了震撼,思想境界得到了升华。这时,他做了一个重要选择:回后方档案库,一辈子干档案。我的父母是从战争年代过来的,我是军人的女儿,虽然感情上一时也难接受,但最终没有理由不理解他、不支持他。
没过多久,老刘就正式调到解放军档案馆第一档案库,专门从事档案收集工作。这是一个千里奔波、跋山涉水、整天不着家的苦差事。他是苦孩子出身,十几岁就一个人背着生米、带着咸菜,赤着脚走几十里的山路去上学。所以工作中的苦、累、险对他来说不算什么,他从不爱惜自己,生活上能凑合就凑合。长期征集档案,总是奔波在外,吃不好,睡不好,生活没有规律,身体逐渐垮了下来。
1996年,他到偏远山区征集档案,出差前感觉胃疼,去医院检查,发现患了严重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医生开好了住院单,待有床位后马上住院治疗。我当时也担心他的身体,可他却说:“工作都联系好了,挺不容易的,这点病不要紧,还是坚持一下。”几天后医院通知我,让老刘去办住院手续,当医生得知他已去外地出差时,非常生气地问我:“溃疡病在活动期容易出血,病情这么重,怎么还让他出差。”我心里也很着急,可老刘走了一个星期了也没个音信。回来后才知道,他出差没几天就病情发作,住进了当地的医院。
1987年7月,是我们结婚10周年,老刘说要送给我一件礼物。我很奇怪,因为他不是一个浪漫的人。结婚10年,连花都没有送过一朵。我在想,他会送什么呢?
几天后,他交给我一个包装精美的盒子。里面装的全是档案管理工作方面的资料,既有各类业务报刊上的文章,也有老刘写的心得体会,正是我所需要的。顿时,我心里充满了温暖。老刘对我的这份情,让我感到幸福、满足。这件“礼物”对我工作帮助很大,我一直珍藏到现在。
几十年来,我们就是这样互助互爱、互帮互学,平淡中伴随着快乐。
老刘无职无权,但有情有义。他心里有我,有这个家。就在查出病的10天前,老刘还跟我商量,说家里的房子装修好了,是不是把老父亲接过来。老刘是最孝顺父母的。他家境贫寒,母亲去世的早,父亲一个人把他们兄弟姐妹八个拉扯大,很不容易,吃了不少苦。他把孝心和爱都倾注在父亲和弟弟妹妹身上,对老人总感到有尽不完的孝,对弟弟妹妹总感到有尽不完的责任。
老刘做完手术后,同事到医院去看他,他还念叨着工作的事。我知道,工作是他生命的一部分,“工作着幸福着,工作着快乐着”是他的真实写照。他是我一生的骄傲和自豪,嫁给他,我无怨无悔。
然而,我没有想到的是,恰恰是这样一个平凡而没有修饰的人,恰恰是这样一份看似没有激情的职业,让我的心灵深处受到了最强烈的震撼和感动。他的与众不同在于,他是一个就在我们身边,我们都可以学习,都可以仿效的英雄,是一个不需要特定条件出现的英雄。
过去,我对档案几乎一无所知,而当这些由老刘和他的战友们亲手收集而来的尘封档案,如历史长卷一样在我面前展开时,我才惊讶地发现,原来,在我们身边还有这样一份凝固的历史,她的名字叫做档案;原来,还有这样一份支撑信息社会向前发展的幕后工作,这就是档案事业;原来,还有这样一批人,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守卫着我党我军的历史原貌,他们就是档案工作者。
到底是什么力量,使老刘对这样一项工作充满了激情?老刘对此并没有做过更多的讲述。但他用38年的行动告诉我们,那是因为他的生命已经和这些档案融合到一起。档案,成了他人生奋斗的目标,成了他生命的支柱。他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自我,他就是为这些档案而活着。他把自己对党、对人民、对军队的全部的爱,都倾注到了他心爱的档案上。
采访老刘的日子里,我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老刘是个好人”。
在解放军档案馆,只要是老刘值班,老刘会连办公楼的门厅都打扫干净。同事的自行车丢了,老刘把自己孩子的山地车让出来,同事几次给他钱,老刘说,车子闲着也是闲着,你拿去用就是了。馆里的年轻人装修房子,老刘自己找到装修工人说,这孩子大学刚毕业,没钱,你们少赚点她的钱。早些年,年轻人的家属随军到北京,老刘家的煤气罐、煤气本没少借来借去。老刘还总忘不了送袋米,送袋面,帮助年轻人把家安顿好。
老刘得病后,每次下班的时候都会带着愧疚对同事说:“我要去做化疗,提前走一会啊。”其实老刘已经退休了,又身患癌症,来不来上班都没关系,他却因为提前下班去做化疗而惭愧。
见到病重的老刘,好多同事都偷偷地抹眼泪。同事们说:老刘都病成这样了,但只要有同事去看望他,他那憨厚的笑容却始终挂在脸上。军委、总部领导到病房看望慰问,首长们共同的感受也是这样,老刘不像是个癌症病人,他神采奕奕,和蔼可亲。他那张憨厚的脸庞,留给我们的,是不变的微笑。
那天,我在解放军总医院见到了病重的老刘。此时,他的行动已经非常困难。医生割除了他癌变的直肠,但癌细胞又侵蚀了他的淋巴、髋骨,并向全身转移。癌症晚期的病痛到底有多痛?护士告诉我,这种痛,就像骨头被别人一块一块地掰裂。大家知道吗?这样的疼,24小时伴随着老刘,一刻都没有停息。但是,我要告诉大家的是,我没有听到过老刘一声痛苦的呻吟,我没有看到老刘一丝痛苦的表情。不仅如此,老刘由于牵挂着档案工作,担心止痛药会影响思维和记忆力,他甚至执意不吃止痛药。爱人见他倍受病痛折磨,含泪劝说,他才勉强吃两片。这种痛苦,有谁可以知道?
我当时就在想,一个人对待疾病的态度,其实就是他对待人生的态度。38年来,老刘一路走来,就如同档案馆门前那条昆玉河里的水,从容向前,永不停歇,远离喧哗和躁动。如果没有这种淡定,一个人到底能走多远?如果没有这种坚守,他38年的漫漫征途靠什么来支撑?这种支撑着老刘生命和事业的力量,不正是我们正在苦苦找寻的精神和灵魂吗?
让我们所有的人,用我们内心最善良的灵魂,为59岁的刘义权祈福。祝好人一生平安,愿这位普通共产党员的崇高精神永存。
闪耀在红色档案上的生命之光
解放军档案馆副研究馆员宋传富
我从1982年起就和刘义权同志一起共事。在20多年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亲眼目睹了刘义权是用什么样的劲头干档案、爱档案,一点一滴书写对党的忠诚。
在刘义权眼里,党和军队的档案最珍贵,档案就是他的命。他是管档案收集的,见到革命历史档案就像见到稀世珍宝,拿不到要征集的档案,他比什么都着急;拿到了,比什么都高兴。
1990年,老刘和我赶到秦岭山区征集档案。当时,暴雨引发的山洪冲垮了路上的石桥,我提出先到附近旅馆住下,等路通了再说。老刘不同意。他看见有人趟水过河,便对我说:“我们好不容易和人家协商好,可不能因为去晚了再有什么变化。当地人能过去,我们也能过。”他当即带着我趟着齐腰身的水徒涉过河。到了河对岸,又踩着泥泞的山路徒步走了10多公里,才到了目的地。这一次,征集到档案资料800余件。回来的路上,老刘兴奋得眼睛放光,一个劲地念叨:“太好了!总算拿到了!”
老刘把档案看得比什么都重。一次,他到闽北山区征集档案,在乘车返回县城的途中,下起了大雨,道路泥泞,小车前半部突然钻进了前面一辆运输车的底部。当时,现场乱成一团,刘义权却紧紧地将装档案的皮包抱在怀里。这批档案入馆时,大家感慨地说:“这是老刘冒着生命危险征集来的!”
2003年,老刘和我到河西走廊征集一批重要军事档案,拿到后坐火车硬座连夜返回。从兰州到天水途中8个多小时,老刘一直抱着装档案的箱坐在座位上。我多次想替换他,他就是不肯,说:“我一拿到档案就兴奋,就睡不着觉,你们年轻人觉多,我年纪大瞌睡少,还是我抱着吧。”就这样一直抱到终点站。
刘义权最容不得的是,管档案的人没有把档案整理好。他常说的一句话是:“档案整理不好,活档案就会变成死档案,就是对党的事业犯罪。”他工作较真、不留情面,在军队档案系统中是出了名的“死心眼”。那一年,总部机关组织档案达标试点工作,老刘是验收组成员。看到有个单位档案柜很漂亮,标签很精致,档案盒整齐划一,什么都好,就是里面档案没按标准整理。老刘直截了当地说:“这是做表面文章,外面光里面糠。”同事劝他说:“这是总部抓的试点,亮点很多,能过就过吧”。但老刘坚决不签字,直到单位真正达到了验收标准。
档案馆的很多老同志,都知道老刘有一个保持了一辈子的习惯,就是在有档案的办公桌上绝不放水杯,生怕不小心打翻了,淹了档案。老刘拿档案的时候,从不在桌子上拖,都是轻轻拿起来再轻轻放下;翻档案的时候,总是带橡胶指套,不在有字迹的地方摸;咳嗽的时候,一定要站起来,扭过头去……
这些年,红色档案在文物市场非常抢手,不少私人收藏家视如珍宝。馆里的同事为此感慨:国家重点图书《红军将帅手迹选》收录的有红军经历的78位将帅珍贵手迹380多幅,选用我们馆藏档案就有200多件,其中50多件是老刘直接征集进馆的。老刘把一生献给了档案事业,千辛万苦去淘宝,他要是个人收藏家,身价不可估量。
可是,他从来没有利用工作之便谋一分钱的私利。相反,他总是珍惜有限的经费,想方设法把每一分钱用在工作上。这些年出差在外,为了多收集一些档案资料,他总是住条件最简陋的招待所,有时连招待所的饭菜也舍不得吃,在路边吃一碗面条就算一顿饭。
在我的眼里,老刘是一个取舍特别“极端”的人。对于散失各地的我军历史档案,对于那些常人认为难以完成的任务,他千方百计去“抢”;然而,凡是涉及到个人利益,哪怕是一丁点的好处,老刘却总是在“让”。这几十年,老刘评职称时让,评科研成果时也让,让来让去,他退休时还是中级职称。他在档案馆负责编纂的各类重要图书中做了重要贡献,出版时都坚持不让在书上署名。
去年9月,老刘查出直肠癌晚期。我得知这个消息,一下子就惊呆了。没想到,确诊后的第二天,他还像往常一样来到办公室,再次戴上老花镜,拿起放大镜,一页页认真查看档案,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
看着老刘的笑脸,他征集档案走千山、涉万水的身影,又好像浮现在我的眼前。此时此刻,我想对他说——老刘,你牵挂的红色档案还有很多没有收集完,我们脚下的路还很长,我还想和你一起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