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二论语期中试卷
出题人 韩百兴 2015年4月15日
宁波神舟学校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
高二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分四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颛臾(duān)后羿(yì)社稷(jì)鳏寡孤独(guān)....B.阙如(quē)期功(qī)弑君(shì)鲜为人知(xiān)....C.忝居(tiǎn)怃然(wǔ)击磬(qìng)荷枪实弹(hè)....D.孝弟(tì)忠恕(shù)左衽(rèn)被发行吟(bèi)....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狩猎 修葺 钻燧改火 及及可危 B.渎职 沮丧 如琢如磨 克己复礼 C.迂阔 便佞 譬如北辰 发愤忘食 D.曲肱 轻裘 始作俑者 分崩离析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A.保垒是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我们如果不加强廉政建设,就会祸起萧墙,自己搞垮自己。....B.比赛开始了,远动员们陈力就列,发令枪一响,就箭一般地向前跑去。....C.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思想阵营日益巩固,资产阶级思想阵营分崩离析。....D.片面追求升学率,只能培养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于国于民都有害处。........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春秋战国时代,许多政治家和士人都充斥急功近利的情绪,他们提出了许多政治策略和措施都是短视的。
B.孔子认为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然而他的主张被人们视为迂腐。
C.孔子在奔走于列国之间的年代里,曾多次受到暴力威胁,但是他仍能凭坚定的信念克服困难。D.无论历史条件还是自身条件,孔子若实现改造社会的理想,其困难都比汤、武大得多。5.《论语》里有很多句子演变为今天的成语或熟语,请根据下列句子的意思写出相应的成语或熟语。(共4分,每词1分)
①不担任那种职务,就不考虑那方面的事情。
②表示遇到应该做的事,就要积极主动地去做,不应该推委。③工匠要把活儿做好,首先要使工具精良。④比喻内部发生祸乱页
高二语文试卷 共7页 第
6.从下列两句中任选一句,谈谈你对这一名句的体会。(50字左右)(4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阅读下面有关《论语》的材料,请用50左右的文字,谈一谈你对它们的看法。(4分)材料一:臣与君行礼,先在堂下磕头,升堂之后再磕头,这是合乎礼法的;现在大家直接到堂上磕头,这是骄慢的表现。虽然违反大家的做法,孔子还是赞成原来先在堂下磕头、上堂再磕头的礼法。
材料二:《子罕》篇记载了孔子这样一段话:礼帽用麻料制作,这是合乎礼法的;现在大家都用丝线制作,这样更省俭一些。孔子赞成大家的做法。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儒家的价值观
①儒家的价值学说,可称为内在价值论或道德至上论。孔子主张“义以为上”(《论语·阳货》),即以道德为最高价值。孔子又有“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之说,即认为道德实践有两种境界,一种是为道德而实行道德,一种是以道德有利而实行道德。前者较后者要高。孟子更有“天爵良贵”之说,这天爵良贵就是天赋的道德意识。人们的道德实践,就是实现这种天赋的内在价值。
②儒家虽然主张内在价值,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一个最高的价值标准。儒家最高的价值标准是“和谐”。孔子弟子有若讲“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周易大传》讲“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礼记·礼运》讲“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的“大同”,《中庸》讲“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在儒家看来,道德虽然是超功利的,但道德实有极大的功用,这功用就是达到人己物我的和谐。正因为如此,孔子将中庸视为一种最高的道德。中庸就是要反对过与不及,以保持事物的均衡协调。
③儒家的价值观以重义崇德为特色。但重义崇德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轻利贱力。孔子、孟子不讳言功。孔子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论语·泰伯》)孟子说:“当今之世,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孟子·公孙丑》)孔子不完全排斥利,要求“见利思义”(《论语·宪问》),“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语·尧曰》)。《周易大传》讲“崇德”,也很注重“利用厚生”,高度评价古圣先贤在发明创造各种器用方面的功绩,说“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页
高二语文试卷 共7页 第
下利,莫大乎圣人。”(《系辞上传》)孔子、孟子贱力,荀子则相当重视力。他说:“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时,载万物,兼利天下。”(《荀子·王制》)这些情况表明,在重义轻德的前提下,给以利和力一定的地位还是可能的。但是,在与其他各派特别是法家的论战中,在反对世俗价值观的努力中,儒家却越来越把利与义、德与力分裂开来,对立起来,造成了价值观上的严重偏颇。如孟子把“利”与“仁义”对立起来,把“为利”与“为善”对立起来,把“以力假仁”的“霸道”与“以德服人”的“王道”对立起来,并且主张对发展生产、奖励耕战的法家“服上刑”,这就很成问题了。汉代的董仲舒提出:“正其义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而《汉书》又将此二语改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问题就更严重了。宋明理学特别是程朱陆王学派大力宣扬“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造成了严重后果。尽管宋元明清时期也有一些儒者在义利、王霸、德力、理欲等问题上提出了一些较全面的观点,但毕竟未能取得主导地位。
④儒家重义轻利、崇德贱力的传统有严重的偏弊,但在评价时,仍应注意分析,不可歪曲夸大。儒家反对的“利”,乃指私利而言。利这个概念,本有公利、私利两重含义,义利问题包含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关系问题。孟子说:“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孟子·梁惠王上》)其实国家的安定也是利,而且是统治阶级的公利、大利。儒家在反对“私利”的含义上笼统地反对“利”,在用语上有辨析不清之弊,但我们今天在评述时应当辨析清楚。“理欲”问题也是这样,儒家所谓“人欲”也是指私欲而言,而非指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及按照封建等级制度合法的物质享受。因此,把“存天理,灭人欲”概括为“禁欲主义”并与宗教的禁欲主义等量齐观,是不正确的。力在古代哲学中也有多种含义。它既包含自食其力之力,即体力和脑力劳动之力,也包含军事刑罚之类的暴力。儒家反对的主要是暴力,但也有轻视身体的锻炼、生产能力的提高的倾向。
8.下列不能作为“儒家最高的价值标准是‘和谐’”的依据的一项是()A.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B.仁者安人,知者利仁。(《论语·里仁》)C.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周易大传》)D.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9.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在儒家看来,由于道德的超功利性,道德实际上有达到人己物我的和谐的功用。B.孔子、孟子和荀子的言论表明:儒家重义轻德,轻利贱力。
C.儒家在与法家的论战中,程朱陆王学派的大力宣扬造成了价值观上的最严重偏颇。D.在“利”、“人欲”和“力”等方面,对儒家的观点应辩证分析,不可以偏概全。10.根据原文,下列真正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是()A.反对过与不及,以保持事物的均衡协调的中庸之道,是儒家的最高道德。B.儒家虽重义崇德,但并非绝对轻利贱力,给以利和力一定的地位不是不可能的。
C.从孟子把“义”与“仁义”对立起来以后,以后的历代所有儒者越来越偏激,造成严重后果。D.把“灭人欲”概括为“禁欲主义”是正确的,但与宗教的禁欲主义等量齐观,是不正确的。页
高二语文试卷 共7页 第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
曲阜寻根
①曲阜孔庙的大成殿和北京紫禁城的太和殿、泰安岱庙的天贶殿,被誉为东方三大殿。近年农历八月廿七日孔子诞辰,都要在这里奏中和韶乐,演八佾舞,向至圣先师顶礼膜拜,把今人引入远哉悠悠的春秋末岁西狩获麟的古老风气之中。
②我是暮春三月到曲阜开“鲁迅与孔子学术研讨会”的,未能躬逢其盛。
③站在清朝雍正皇帝手书的“大成殿”金字匾额下方挡驾的绿栏杆之外,远远地望着头戴十二旒冕、身着十二章王服,手捧镇圭,一如古代帝王威仪的孔子坐像,敬则敬矣,却没有多少亲切感。当一个人被历代权贵显儒拜至高不可攀的天云之际,我辈平民书生只有敬而远之的份儿。
④记得多少年前,到处绘作“横眉冷对”的鲁迅肖像,连孩童也问他爸爸:“鲁迅爷爷很厉害吧?”圣人、伟人能否带点人情味?鲁迅晚年对此有所警觉,有所疑惑。他孝其母而爱其子,写了《答客诮》诗,自我辩解道:“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他写《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向被视为非孔之作,其实行文提示权势者的利用和后儒的僵化,使民众对孔子惟有恭谨,却不亲密,又于孔子生前落魄,身后暴荣,体悟到人生荣辱如白云苍狗的悲凉感。这对后人如何看待伟人(包括孔子和鲁迅本人)和伟人之学,是富有启迪价值的。
⑤吾非孔门圣裔,这番曲阜寻根是要寻文化之根。中国成为数千年文明古国而不堕,成为礼仪之邦而富有风流儒雅趣味,甚至士人阶层列为“四民之首”成为历代社会的共识,孔子之功是不可没的。但圣人也是人,其学惟有与时俱进、从善如流、不断生发新机,后人寻根时,才会感到与血肉相连。在大成殿盘龙翔凤、金碧辉煌的灵光中,我感到圣人离我弥远,感到寻根的失落。惟有回首殿前一株挺拔苍翠的桧树,辨读“先师手植桧”的刻石,才渐渐辨认出孔子的身影,似乎这位身材魁伟的慈祥老人也荷锄培土,和我们一道参加植树节。
⑥孔子植桧相传有二株,唐朝封演《封氏闻见记》称:“曲阜县文宣王庙内并殿西南各有柏叶松身之树,各高五丈,枯槁已久。相传夫子手植,永嘉三年其树枯死。”原树历经兵灾火劫,在废墟上重生,在祸难后仅存的树桩上复发新条。今存者已历二百六十年风雨,老干如铁,繁枝似盖,显示了在风火雷电中不可摧磨的生命力,其树冠已在同大成门争日光中越过大成门的屋脊了。
⑦《孟子·万章下》载:“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孟子这段话,为孔子形象定型化。于今的孔庙,已树起“金声玉振坊”、“圣时门”、“大成门”、“大成殿”,组合成坚强的自南而北的孔庙中轴线,比生命力,先师手植桧终于日益一日地高出大成门屋脊,便是极妙的象征。因为这时存在一条深植于泥土,并不息地抽出枝叶而迎接日日其新的阳光的根。
⑧曲阜“三孔”中引起我留连仰慕的树木,还有孔府花园的五君子柏。这株经历四百余年风雨的柏树,有若匪夷所思的巨掌伸出五指,采摄阳光和云霞,拥抱着寄居其间的一株古槐。我钦佩其博大胸襟,在树前留影。我想,柏与槐的根系是无心自立门户的,它们互相纠结,共同抗御风雨雷电。一者枝杆如虬,一者翠叶婆娑,相互掩映,相互扶持,各抒所长,荣辱与共,创造了“五柏抱槐”的旷世奇观。页
高二语文试卷 共7页 第
⑨由根深叶茂,我联想到水源。老根无水,其生命势必枯竭,是不能重生的。孔子的根,孔子的降生地在尼山,那里的水名曰:“智源”。我这次来去匆匆,未及踏访。据《阙里志·山川》:“沂水出鲁城东南,尼丘山是也;流下注为智源溪。”其他有观川亭,相传是孔子观五川汇流之处。孔子在川上叹光阴易逝,一川秀水融汇着多少浩茫的人生感触。
⑩孔庙之旁有孔子故宅,大概能唤起游人的亲切感吧,但它已改作奉祀孔子先人的家庙,而且每个先人都封了王爵,宅中有孔子当年饮水的古井,据称那井水是“既清且渫”的,如今已成暗浊的止水。井旁有乾隆皇帝“故宅井赞碑”。镌刻有这位盛世群王的“饮水拜师”铭文:“我取一勺,以饮以思,呜呼宣圣,实我之师。”不过,井之四周已筑起雕花石栏、四角碑亭,俨然“圣水”的模样。这也就失去了我去年在绍兴鲁迅故居看百草园中的水井,尚能联想到少年鲁迅听蟋蟀弹琴、看云雀高飞,挖掘何首乌、采摘覆盆子的自然趣味了。
11.纵观全文,参观曲阜“三孔”作者主要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4分)
12.在第5段,作者为什么“感到寻根的失落”?(4分)
13.结合原文,应该如何理解第4段中的“人情味”?(4分)
14.第9段划线句有何含义?请结合本段内容谈谈你的理解(4分)
15.有人认为,以“在鲁迅故居看百草园中的水井”结尾有偏题之嫌,对此,你怎么看?(4分)
三、《论语》阅读(共3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6-20题。(19分)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页
高二语文试卷 共7页 第
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6.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A.后世必为子孙忧 必:一定 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 疾:厌恶,痛恨 C.不患寡而患不均 患:忧虑,担心 D.既来之,则安之 安:安定
1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何以伐为?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B.则修文德以来之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C.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某所,而母立于兹 ..D.且在邦域之中矣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18.对文章的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孔子尖锐指出季氏的忧患在萧墙之内,表现了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B.孔子批评了冉有口是心非、编造借口、不说老实话的两面派态度。C.季氏攻打颛臾的主要目的是防止鲁国国君削弱自己的权力。
D.孔子反对季氏攻打颛臾,主张以德服人,用礼乐教化人,实行仁义之政。
19.根据上面文段,你认为孔子是一个______________的人,这可以从______________看出。(引原文相关句或自行概述皆可)(4分)20.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①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2分)
②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2分)
③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2分)
(二)阅读有关《论语》的材料,完成21-24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21.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3分)页
高二语文试卷 共7页 第
22.你认为哪种停顿更能体现孔子的仁爱观?请说明理由(3分)
阅读《论语》中的三则文字,完成23~24题。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23.根据上文,写出一个相应的成语。(2分)
24.分析上文内容,说说君子与小人的区别。(4分)
(三)《论语》默写。(6分)
2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任选3小题)
①,不令而行;其身不正。②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不亦重乎? ③饭疏食饮水。
④不愤不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不复也。
⑤,;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四、作文(60分)
26.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 ”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论语.颜渊》)
[译文]棘子成说:“君子只要有好的本质就够了,哪里用得着文饰呢?”子贡说:“可惜了,先生对君子的这种解说!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文饰如同本质一样重要,本质如同文饰一样重要。(如果否定文饰,就像兽皮去掉毛色花纹,那么)虎豹之皮便犹如犬羊之皮了。”
材料二:“文灭质,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庄子.缮性》)[译文]文饰浮华毁坏了质朴之风,广博的俗学掩没了纯真的心灵,然后人民才开始迷惑和纷乱,没有什么办法返归本真而回复原始的情状。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所思所感,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注意】①自拟题目,选好角度,确定立意。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页
高二语文试卷 共7页 第
第二篇:高二语文期中试卷分析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一、对命题的整体评价:
本次试卷考查的范围是语文拓展模块第四、六单元的内容。内容较少,难度较低。满分100,共分选择、阅读、写作三个大题,时间100分钟。试卷的题型着眼于考查现阶段学生的基础知识及基本写作技能。整份试卷难易适中,保护了学生的学习信心并激励学生继续学习的热情。
二、试卷分析:
本试卷共三道大题,选择、阅读和写作。选择主要是基础题,着眼于基础知识的掌握,阅读题是综合题,着眼于阅读能力的考察。选择题学生丢分较少,说明识记的还不错。阅读题有一部分学生都不能正确运用基础知识去解答,不能正确理解文章。丢分有两个原因:第一、基础知识记忆不牢,第二、不注重综合考虑问题。写作情况就是选材没有代表性,不能认真、详细的写作。
三、学生情况分析。
1、我校属于职业高中,绝大多数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不愿学习。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在一些语文知识上存在漏洞,致使后续学习存在一定的障碍;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缺乏自主学习能力,语文素养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反复强调的题目学生拿不到分,本次考题中有部分为平时教学中反复强调的语文基础知识题目,但还有大部分学生拿不到分,分析其原因是这部分学生课上听讲不是很认真,课下不能独立完成作业,而是等着别人的结论往自己的作业上抄,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3、多数学生懒惰,思想懒,行为懒,不爱动脑。这也是阅读差的一个原因。从各个大题的得分情况来看,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基础题目得分较好,但能力题型得分偏低,学生的语文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四、今后的教学措施:
1.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本次不少学生之所以没有考得好成绩,就是因为平时学习习惯不好,不能静心考虑问题。
2.加强双基训练:有效的利用课堂时间解决课堂上的基础问题,同时在课后对不懂问题予以解决。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3.4.加强课堂管理:从本次考试来看,成绩不好的相当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认真听课,导致知识掌握不到位,从而引起不必要的失分。所以加强课堂管理是十分有必要的。
第三篇:职中高二语文期中试卷(定稿)
2012_____2013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题高二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执着着想着落棋高一着无处着力 .....
B称职称赞称心称体裁衣瞠目结舌 .....
C闪烁硕大朔望数见不鲜媒妁之言 .....
D讥诮俊俏捎带悬崖峭壁悄然落泪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街坊嗫嚅炯乎不同笔走龙蛇
B窈窕轮廓胡服骑射不盈不溢
C烦燥啃噬敝帚自珍青红灶白
D停泊蹲伏理值气壮步步为营
3.依次填入下面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春天把无穷无尽的生命力_________在万物的身上,使一切都充满了生机。
②常德一种文化底蕴深厚,办学理念先进,是一所很有__________的学校。
③长沙一种的老师经常教育学生,人家的先进经验________要学,但邯郸学步,亦步亦趋,终会_________自己。
A贯注品味固然迷失B灌注品味虽然丧失
C贯注品位虽然丧失D灌注品位固然迷失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榜上无名,脚下有路,屡试不爽的蒲松龄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就是一个明证。
B父亲去世后,他无比悲痛,经常伫立在父亲墓前吟咏诗句,长歌当哭。
C班主任老师告诉我们,现在离高考还有三个月的时间,千万不能行百里者半九十,中途松懈,功败垂成。
D我本来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硬要派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
5.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B“不对,这不是将军家里的狗......”巡警深思地说,“将军家里没有这样的狗。他家的狗,全是大猎狗。”
C人,每天除了要吃进一定量的水和盐以外,还要吃淀粉、蛋白质、脂肪。
D他们说得很快,听不清说些什么?
6.选出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北京人每个人一辈子吃的大白菜摞起来大概有北海白塔那么高。
B有些胡同很小,如耳朵眼胡同。
C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
D除了少数“宅门”还在那里挺着,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经很残破。
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网络的出现和日益普及,丰富并扩展阅读的空间和阅读的形式,使传统阅读生活受到了冲击与挑战。
B走进九寨沟,如同进入仙境,那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风貌把我陶醉了。
C我的身体、业务水平和思想水平比一年前提高了许多。
D干旱是最常见、影响最大的气候灾害,我国每年因干旱造成的粮食减产和其他经济损失占灾难损失的50%左右。
8.把后面的句子填到下列两段话的横线上,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春,仅仅作为一个季节,就有其他季节无可比拟的色态,只有春天能使其在总趋势上发生良性巨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除夕守岁的热闹景象,表面上看,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笔下一片片浪漫的文字与一幅幅亮丽的风俗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山为之绿,草为之青,花为之艳,水为之盈。
② 山为之绿,水为之盈,花为之艳,草为之青。
③ 与其说它是一种风俗、一种传统,不吐说它是一种文化。
④ 它不仅是一种风俗、一种传统,更是一种文化。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9.下列对课文内容表达有误的一项是()
A《胡同文化》用审视的眼光展示了以“忍”为精义的胡同文化,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眷恋之情。语言朴实雅致,富有表现力。
B《废墟的召唤》道出了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不要忘记民族历史上的耻辱,所以作者呼唤人们保留这“凝固的历史”,让后人凭吊。笔法简约含蓄,语言富于形象性和节奏感。
C《过万重山漫想》以游三峡所见之景为依据,讴歌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和历史上无数“第一人”的首创精神,号召人们要发扬光大这种精神,创造新的辉煌。文章语言用词生动,具有感染力。
D《内蒙访古》从众多的见闻中精选三处古迹加以叙述,结合议论与抒情,表达了“加强民族团结”有利社会进步的观点。语言简洁流畅、活泼好动。
10.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是()
A蒙故业,因遗策B天下云集响应,嬴粮而景从
C合从缔交,相与为一D百有余年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1—12题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①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① 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1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B“自愁”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12.对这首试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态,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身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树是一部活档案,树干的年轮就是历史的记录。1901年,美国人道格拉斯发现居住地附近新近砍伐留下的树木桩上,都有相同的图案纹理。譬如说,这些树木年轮的外面三圈都较宽,这表明近3年居住地附近环境与气候条件较好,树木生长较快。相反的结论也可以由此得出。这个发现促使道格拉斯致力于树木年轮的深入研究。他用“同一地区同时期年轮模式相同”的假设,以“接龙”方式推算老树的初生年份。比如一颗被砍伐的百年古树,其砍伐年代不详,但是它的年轮中却有一圈与当地一颗1864年砍下的大树年轮最外圈相吻合。由于最外圈是被砍伐当年的年轮,因此推出这相吻合的一圈为1864年的年轮,由此向内按每进一圈是一年推算,就可以算出这棵树的初生年份。
一些科学家还根据年轮推算出发生过酸雨的年份。哥伦比亚大学的雅格比解释说,随着树木越长越老,年轮也变得越来越窄,而酸雨对树木恰恰起着相反的作用。年轮还可以记录下火山爆发与地震。火山爆发时,大量灰尘与气体进入同温层,遮住了阳光,这会使温度降到冰点以下,给树木留下一道叫做“霜轮”的特殊标记。东印度群岛坦波拉火山爆发曾使1816年成了“没有夏天的一年”,这个标记甚至出现在南非的树木上。地震也可以给树木造成损害,使树在以后的一些年中形成较窄的年轮。由此看来,倘若说树木年轮“泄露天机”,似乎并不为过。
13.对下面的说法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相反的结论”如果树木某一年的年轮比较窄,那就证明该地区这一年环境与气候
条件不好。
B“初生年份”指树的栽种年份。
C“这相吻合的一圈”:指导1864年砍下的大树年轮的最外圈。
D“这个标记的作用”是指“霜轮”,即冰点以下生长时留下的年轮。
14.“相反的作用”是指:()
A酸雨会改变年轮的图案纹理模式。
B酸雨会刺激树木的生长。
C酸雨会加速树木的老化,使树木的年轮变窄。
D酸雨会延缓“越长越老”的树木的生命。
1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树木年轮的图案都是相同的。
B道格拉斯的假设是从“相吻合的一圈”中提出来的。
C树木的“霜轮”与“酸雨”没有关系。
D树木的年轮变窄,这是地震给树木造成的损害。
16.下列说法不符合本文意思的一项是()
A“接龙”是一种分析、比较同一地区两棵树年轮模式的方式,用这种方式可以推知
其中一棵树的初生年份。
B通过年轮研究酸雨、火山爆发与地震,所依据的主要原理是自然条件对树木生长
会产生的直接影响。
C树木年轮可以记录下历史上发生的某些自然现象的时间、地点。
D说“树木年轮‘泄露天机’”,是因为树木的年轮可以使人类更好地预知某些自然
现象的发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7.选出与“谷不可胜食也”的“也”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B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18.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寡人之民不加多B谨庠序之教
C是寡人之过也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9.选出与“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不同的一项()
A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王好战,请以战喻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20.选出与“木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
A无乃尔是过与B何以伐为
C莫之能御也D豫州今欲何往
四、填空(每空1分,共6分)
21.《废墟的召唤》的作者是________,原名________。
22.被鲁迅先生称赞为“西汉鸿文”的是_______的《过秦论》一文,其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
23.《祝福》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集______,在这篇小说中作者重点为我们塑造了__________的形象。
五、按要求完成下列各句。(每题2分,共4分)
24.用“儒、道、佛”作开头,重组下面这个句子,不得改变原意。(2分)
苏轼的生活与创作充满了矛盾,因为他曾受到儒、道、佛各方面的影响,思想比较复杂。
25.依照下面例句的内容与修辞手法,再写一个句子。
例句:流星划破黑夜,彩虹驱散风雨,热情战胜气馁。
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共1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26—29题
生命的本质
楚女
夜幕降临,对门那人家又传出熟悉的和生疏的音乐,响起时紧时缓的舞蹈脚步。那是一对才搬来的残疾夫妻,男的一双脚掌向后撇,女的是哑巴。那天初次见到他们 时,一股怜悯之情在我心头升起:这样的人生、这样的家庭,该怎样艰难!这不是我鄙视他们,我认为作为一个正常人,是应该有一点这样的怜悯之心的。
但接下来的事实却让我大吃一惊,这些天来,他们的那些残疾人朋友络绎在夜幕之后前来集会,空气里传来他们的音乐、舞蹈和欢笑。我看不到他们的表情,但我可以感觉到他们的舞蹈火一般忘情、热烈。
面对着这样的一群人,我感到世人所有的词汇变得苍白、不贴切。说残疾人也爱生活、也需要音乐和舞蹈,这样的解释是那么的无力、词不达意。只有用火的舞蹈,才恰如其分。火在舞蹈,那扭动、变形的舞姿是火的生命的表达。燃体在火的舞蹈中发出毕毕剥剥的吟唱,燃体不尽,火的舞蹈不停。
熟悉的和陌生的音乐像一支焰火,一下子照亮了我记忆的天空。我透过遥远岁月重又看到生命在另一种形式下的舞蹈:那是在一座简陋的砖瓦窑,我三十年前下放劳动的地方。窑师傅的小女儿才七八岁,就开始帮大人做事了。这个小姑娘一身衣服缀满补丁,正当读书和游戏的年龄,就过早地承担了生活的艰辛。当时我也以怜悯的目光注视这个小女孩,但艰辛的劳动在小女孩身上却成了舞蹈,她蹦蹦跳跳舞着工具,全无一点悲愁。她一下子就让我陷入对生命的沉思和叩问:生命的本质是什么?是什么让生命以这样欢乐的形式前行的?
用童心无邪、用不谙世事、用乐观主义来解释都是不够的。上苍仿佛有意安排,让我看到不同形式的两次生命的舞蹈。生命从一降生,就穿上了一双红舞鞋。这是生命的本质,是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会歌唱、都会欢乐的原因。
人类的生命史穿越了数千年,其间战争、灾难、病痛、死亡都阻挡不了生命欢乐的舞蹈。废墟上一次又一次出现辉煌的殿宇,灾难之后,人类又一代代繁衍生息。没有畏惧、从不悲观,生命就这样一路舞着唱着前行,这一切都因为生命的本质就是舞蹈。
26.第二段,作者说:“一股怜悯之情在我心头升起。”是因为这对夫妻有残疾而怜悯
吗?有必要吗?试做分析。(2分)
27.第五段,作者说:“熟悉的或陌生的音乐像一支焰火,一下子照亮了我记忆的天空。”
分析这个比喻的含义。(3分)
28.第六段,作者说:“生命从一降生,就穿上了一双红舞鞋。”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
方法?试分析这句话的作用。(3分)
29.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2分)
A文章旨在说明生命的本质。通过对残疾人、小姑娘的抒写,作者用极其形象的语言作了回答:“生命从一降生,就穿上了一双红舞鞋。”
B文章先写作者对残疾人的怜悯,后写对他们的敬仰,是一种欲扬先抑的写法,受到较好的效果;这种写法如果同样用于对小姑娘的叙写上就更好了。
C第六段所说的“不同形式的两次生命的舞蹈”,一是指残疾人,一是指小姑娘。文章由此生发开去,阐述了生命的本质意义。
D文章表现了作者的怜悯之情,从三十年前对小姑娘的怜悯,到现在对残疾人的怜悯,怜悯之情自始至终贯穿于全文,说明作者是一个善于怜悯别人的人。
E文章先写残疾人,后写小姑娘,最后再写对整个人类的遐思,由点及面,试图在更普遍的意义上去探寻生命的本质,结果适得其反。
七、作文(60分)
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都希望能得到别人的肯定,而来自他人的依据普普通通的喝彩,也将给我们的生活注入鲜活的美丽,有时甚至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请以“喝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 要求 ]①思想健康,感情真挚,立意白定;
② 文体不限;
③ 题目自拟;
④ 不少于800字。
答案
选择1-5cbdbd6-10cdaba11-15caaad16-20bcdbc
填空21宗璞冯钟璞
22贾谊人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3彷徨祥林嫂
24.儒、道、佛各方面对苏轼都有影响,使得他思想比较复杂,生活与创作充满了矛盾。
25.堤岸引导河流,土壤固定树干,法律规范人生。
阅读:
26没有必要怜悯,因为他们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会唱歌、都会快乐
27音乐就像焰火着凉了天空一样“照亮”了记忆,勾起我的回忆。
28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诠释了生命的本质
29ac
第四篇:2017-2018高二期中语文试卷
绝密★启用前
兰州五十一中2017~2018第二学期期中试卷
高二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生肖
对于一种古老的民俗文化——十二生肖的起源,历代学者众说纷纭。有人认为生肖与地支同源,可以追溯到史前的传说时代。清代学者赵翼则认为生肖最早源于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有的学者甚至持生肖外来说的观点,认为十二生肖是由古巴比伦传入中国的,持这种观点的代表有郭沫若,认为生肖为中东地区居民模仿巴比伦黄道十二宫而制定,其传入中国的时间,当在汉武帝通西域之时。以上观点见仁见智,作者不敢主观判断是非,但大量的文献资料证明,生肖的确起源于中国,是华夏先民动物崇拜、图腾崇拜以及早期天文学的结晶。
关于十二生肖的记载,现有文献资料中,以《诗经》为最早。《诗经•小雅•吉日》里有:“吉日庚午,即差我马”八个字,意思是庚午吉日时辰好,是跃马出猎的好日子,这是将午与马相对应的例子。可见在春秋前后,地支与十二种动物的对应关系已经确立并流传。1975 年,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十一号墓出土的竹简,进一步证明十二生肖在春秋前后已存在。出土竹简中的《日书》中有一章标题为《盗者》,其内容为占卜盗者相貌特征,其中记载有:“子,鼠也,盗者兑口希须;丑,牛也,盗者大鼻长颈;寅,虎也,盗者状希须,面有黑焉„„”《日书》中所记十二生肖大体近似于现在流行说法。据考证,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墓出土的竹简,记载了与十二生肖的兽名、排序等文字,竹简葬于秦始皇三十年,因此十二生肖的产生至少可以追溯到秦以前的春秋时期。学者们认为,这是迄今为止,在我国发现的关于十二生肖的最早而又较系统的记载。
和今天流行的十二生肖说法完全一致的是东汉王充的记载,王充《论衡•物势》中,十二生肖动物谈到了十一种,唯独缺了辰龙。该书《言毒篇》说:“辰为龙,已为蛇。辰、已之位在东南。”如此,十二生肖便齐了,且与现今流行的十二生肖配属完全相同,这的确算是古文献中关于生肖的较早的最完备的记载。
到了南北朝,生肖已普遍使用,南朝《南齐书•五行志》中已经有具体的按人的出生年份称属某种动物的记载。沈炯(南朝•陈)曾创作了一首十二属相诗,明显是按十二地支所配动物的顺序写成的,说明当时十二生肖已为人们所熟悉。
依据生肖外来说的观点,生肖是汉代由中东传入中国的,与佛教传入时间差不多,以上文献已证明早在春秋时期我国便有有关生肖的记载(《日书》、《诗经》),说明生肖的产生以及生肖与地支的相配是早在汉以前就产生了的,因此可以肯定生肖是产生于我国本土的一种古老文化。
那么生肖的由来究竟是怎样的呢?部分学者认为生肖起源于原始时代的动物崇拜,中国科技大学张秉伦先生便持这一观点。他认为在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认识自然能力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对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动物(如马、羊、牛、鸡、犬等)产生一种依赖感,对危害自身安全的动物(如虎、蛇等)产生一种恐惧感,对一些超过人类的动物器官功能(如狗的嗅觉等)产生崇敬感,从而产生对动物崇拜。十二生肖便是人们在动物崇拜的原始信仰 影响下产生的用来纪年的兽历。
1.根据原文,下列材料能证明十二生肖起源于中国的一项是()(3分)
A.1975 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十一号墓出土的《日书》中有关于十二生肖的记载。
B.东汉王充《论衡•物势》一书中对十二生肖的记载与现今流行的十二生肖配属完全相同。C.南朝《南齐书•五行志》中已经有具体的按人的出生年份称属某种动物的记载。D.南朝•陈•沈炯创作的十二属相诗,是按十二地支所配动物的顺序写的。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关于十二生肖的起源,学者们说法不一,作者虽然没有直接指出学者们的观点谁对谁错,但从下文看,作者的观点还是明确的。
B.据《诗经》和《日书》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十二生肖已经存在,而且与地支已经确立了对应关系,而《日书》中的说法与现在流行的说法大致相似。
C.持生肖外来说的郭沫若认为,生肖传入中国的时间,应在汉武帝通西域之时,与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一致。D.古人对动物产生的依赖感、恐惧感和动物某些器官功能的崇敬感,导致他们对动物产生崇拜,这是十二生肖产生的心理基础。
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生肖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十二生肖的起源,对研究早期天文学和民俗文化都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B.从《诗经》的记载来看,当时人们把生肖和吉凶联系在了一起;从《日书》的记载来看,当时人们用生肖来进行占卜活动。
C.作者据现有文献资料推断,十二生肖至少产生于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那么,十二生肖也可能产生得更早,只是现在还没有发现确切的证据。
D.按照部分学者的观点,生肖起源于原始社会人们的动物崇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随着人类对自然了解的不断深入,生肖将会淡出人们的生活。
试卷第1页,总6页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4-6题。(14分)
柴门小院
王本道
记忆的底片中,似有幅图画,那是一棵老树掩映下的一个方方正正的小院。院墙底部砌有尺把高的青石,上部多由稀疏的树木枝条拼凑而成,高不盈米。院门十分简陋,由薄薄的木板条钉制而成,门上无锁,通常是四敞八开的,夜间也只是虚掩着。透过院墙和院门的缝隙,清晰可见院中栽种的瓜果菜蔬、欢蹦乱跳的鸡鸭猫狗、墙上挂着的农具、墙角立着的磨盘,还有那一串串金灿灿的玉米和红艳艳的辣椒。有时候,能看到院里老人拉着幼小的孩子蹒跚学步,系着围裙的女人安静地择菜,“咯咯咯”地召唤着鸡鸭吃食„„这是当年我在辽南山区插队时,每天都司空见惯的柴门小院。
这样的柴门小院,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不计其数,千百年来,它们供一代代子民繁衍生息。从呱呱坠地、牙牙学语,到十年寒窗、面壁苦读,一个个孩子在柴门的进进出出中长大成人,而后告别小院,走上各自的人生舞台。他们生于斯、长于斯,对柴门小院怀有厚重的情感,寄托了无限情思,无论走到哪里,无一不葆有质朴的家国情怀,涌动着割舍不断的乡愁。
那一幢幢质朴无华的柴门小院,演绎着许多动人的故事,续写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风雪交加的夜晚,出门在外的游子归心似箭,远远看见柴门内微弱的灯光,听到门前的犬吠,那是何等温暖与亲切。“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诗圣杜甫在饱受安史之乱的磨难之后,与家人久别重逢时发出这样的感慨。柴门虽然简陋,然而它淡泊宁静,里里外外的人和事都清晰可见。“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当年那位风流倜傥的才子崔护,若不是透过柴门的缝隙,一睹那位面若桃花的姑娘的风采,如何能最终成就一段佳话?
在中国,由于“门第”观念,“门”有着诸多讲究,历来颇受重视。旧时男女谈婚论嫁,首先想到的是“门当户对”,女孩子出嫁被称作“出门子”,迎娶新媳妇称为“过门”。而“门”的种类更是林林总总,“五花八门”。所有的门中,柴门当属造型与材质最为简陋、价值最为低廉的,却也是数千年来中国老百姓用得最多的门。近30多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条件的改善,华夏大地随处可见“向阳门第春长在”。然而有一段时间,一些“先富”起来的人们对于“门”的内涵有过误解。他们过分注重装点“门面”,门楼越砌越高,金碧辉煌,且户户朱红的大门终日紧锁,只留一个“猫眼”用以察看外面的动静。一幢幢封闭的宅院如同一座座戒备森严的堡垒,让人望而生忧,望而生畏,寄托着游子乡愁的那一个个小院已无从可寻。
一个秋日,在从红海滩归来的途中,我顺路去了盘锦市大洼区石庙子村。距村口不远处,就看到几户乌瓦白墙的民居,透过柴门和院墙的缝隙,清晰可见院中栽种的五彩斑斓的鲜花,以及几株硕果盈枝的苹果树、梨树、枣树。我似乎又回到了当年插队的村庄,见到了那一个个修缮一新的柴门小院。在那里,我与知青同学们交谈、嬉戏,周遭树上是熟透的苹果、红枣、香梨,秋意正浓。朦胧之中,辽南山区的那些柴门小院,与如今我生活的辽东湾的乡村小院连成了一片,与祖国江南塞北广袤土地上所有的柴门小院连成了一片——华夏大地上,一眼望不到尽头的柴门小院,蜿蜒曲折,一直通向遥远的地平线,如同古老的大河、大江,绵延不绝。
(有删改)
4.文章开头不惜笔墨描绘了记忆中的柴门小院,下列关于柴门小院的特点及作用论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A.作者笔下的柴门小院院墙古朴低矮,院门简陋敞开,院内生活气息浓厚。B.作者借柴门小院表达对乡村朴素生活的怀念留恋。
C.文段开头的描绘与下文柴门小院近年的逐渐消失形成对比,引起人们思索,有揭示主旨的作用。D.作者用寥寥数笔即描绘出了柴门小院的温馨,既开篇点题,又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中引用杜甫、崔护等人写到柴门的四篇,不仅丰富了内容,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而且也从艺术作品塑造形象的角度展现了柴门小院另一番风采。
B.作者当年作为知青来到辽南山区插队,每天住在柴门小院之中,生活虽艰辛苦闷但也不乏乐趣,故能将记忆中普通的小院写得生动形象,别有趣味。
C.受“门第”观念影响,中国人对“门”很重视,由此衍生出“门当户对”“出门子”等熟语。与其他种类的门相比,中国农村的老百姓用得最多的就是柴门。
D.“门上无锁,通常是四敞八开的”与“朱红的大门终日紧锁,只留一个‘猫眼’”,表面上说两种不同形式的门,背后却反映了截然不同的文化心态。E.文章善用虚实描写,记忆中柴门小院为虚,现实中朱门大户为实,诗词中的柴门为虚,辽东湾的乡村小院为实,虚实交替融合,使柴门小院富有神秘色彩。
6.柴门小院不仅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更蕴含着特定的文化和精神,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概括文中的柴门小院具有哪些内涵。(6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2分)
材料一:
因为需要,所以繁荣。走出国门的孔子学院,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向前发展着,一年大约有50所学院诞生。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国家汉办主任许琳说:“目前,还有71个国家的约400所大学强烈要求办孔子学院。”
试卷第2页,总6页 孔子学院以文化的姿态向世界发出强有力的中国声音,显现正面的中国形象。美国圣玛丽中学孔子课堂负责人弗兰克·菲利普斯8年前参加该国孔子学院的会议,会上一句“让我听懂你的声音”启发了他。孔子课堂的使命,就是传递和平的信息,面对质疑的声音,找到听众,让听众了解我们在做什么。
文化的交流、观念的碰撞、思想的升华,孔子学院并非简单地教授与传播,它的一些活动对当地的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利比里亚大学副校长沃特·韦尔什说,孔子学院对大学而言意味着多样性。美国特洛伊大学孔子学院的陈女士说,该院活动涉及41所学校,举办过67场会议、11次培训,组织过15次专家旅行等,足迹几乎遍布整个州。
爱丁堡大学校长提摩斯·奥谢赞赏孔子学院的建院模式,由外方先提出申请,双方在充分协商基础上签署合作协议。这种模式造就了平等、友好、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校长、孔子学院美国中心主任纳普说:“在全球化背景下,孔子学院可以成为教育文化交流的典范。”
(摘编自杨桂青等《孔子学院给世界带来了什么》,2013年12月9日《中国教育报》)
材料二:
2006-2014年全球孔子学院分布情况
(资料来自高永安《十年来孔子学院的布局及其相关性报告》)
材料三:
孔子学院已经成为汉语推广和体现中国“软实力”的文化品牌。2010年至今,孔子学院的发展呈现多元化和专业化趋势,成立了一系列特色孔子学院和特色课程,其中包括中医孔子学院、农业特色孔子学院、纺织服装特色孔子学院、舞蹈和表演孔子学院、音乐孔子学院、饮食文化孔子学院、茶文化孔子学院等,促进了汉语的推广和对外文化的传播。当前,孔子学院在文化传播方面,也面临着缺乏中国文化品牌、传播理念不够创新、传播方式过于单一等问题,同时也被一些西方国家鼓吹成“中国威胁论”的说辞。未来,应加强孔子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
(摘编自《文化建设蓝皮书·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15-2016)》)
材料四:
创建孔子学院是一项大规模行动,它无疑是本千年之初最重要的地缘文化之举。有人将其比作是“语言上的人类登月工程”。该工程创建于2004年,被描述为“中国公权强力参与的文化攻势最亮的名片”。孔子学院主要传播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培育汉语教育。按照中国领导人的说法,其既定目标是弥补该国遭受的国际文化赤字。从现在到2020年,该学院将拥有1000个分校,分布在全球各大陆,它将成为一支庞大的无敌舰队,征服人类的精神和心灵。该工程肩负的使命是让中国以外的1亿人学习汉语,确保中国语言的国际扩展,让普通话成为另一种国际语言。《中国日报》2007年3月发表了一篇题为《让汉语成为世界通用语言》的文章,汉语是当今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和屏幕上的第二大语言,但不久的将来,汉语将位居第一。
(摘自让·路易·鲁瓦著、袁粮钢译《全球文化大变局》)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在美国建立首个孔子学院的时间最迟不会超过2005年。B.2009-2014年亚洲孔子学院数量的增长速度落后于北美洲。C.中医孔子学院以中医为特色开展汉语言教育和中医文化推广。D.到2020年,汉语将会超越英语,成为国际社会第一通用语言。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5分)A.材料一中有较多引语(新闻写作时插入采访对象或有关人士的话),包括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间接引语使得新闻报道丰满生动、可信可读。
B.材料一报道孔子学院事业发展与促进世界教育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的骄人成绩,说明我们应该吸收世界先进文
试卷第3页,总6页 化,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
C.根据材料二可知,欧洲、北美洲、亚洲的孔子学院数量明显高于非洲、中美洲、大洋洲,说明孔子学院的设立与所在国的经济实力成正相关。
D.材料三先肯定孔子学院创建工作取得的突出成就,再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最后指出努力方向,遵循了报告类公文撰写注重逻辑性的要求。
E.材料四将创建孔子学院比作“人类登月工程”“名片”和“无敌舰队”,说明适当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并不会影响实用性论著的真实性。
9.关于创办孔子学院的目的,材料一和材料四在表达观点时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完成10-13题。(19分)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始皇三十四年,置酒咸阳宫,博士仆射周青臣等颂称始皇威德。齐人淳于越进谏曰:“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患,臣无辅弼,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等又面谀以重陛下过,非忠臣也。”始皇下其议丞相李斯。李斯谬其说,绌其辞,乃上书。曰:“„„臣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同文书,治离宫别馆,周遍天下;明年,又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
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李斯喟然而叹曰:”嗟乎!吾闻之苟卿曰‘物禁太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
始皇三十七年十月,行出游会稽,并海上,北抵琅邪。丞相斯、中车府令赵高兼行符玺令事,皆从,始皇有二十余子,长子扶苏以数直谏上,上使监兵上郡,蒙恬为将。少子胡亥爱,请从,上许之。余子莫从。
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皇崩书及玺皆在赵高所,独子胡亥、丞相李斯、赵高及幸宦者五六人知始皇崩,余群臣皆莫知也。李斯以为上在外崩,无真太子,故秘之。置始皇居辒辌车中,百官奏事上食如故,官者辄从辒辌车中可诸奏事。
(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侍》)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
B.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
C.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
D.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陛下,原来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后来借用为对帝王的敬称。
B.会稽,中国古代郡名,因会稽山而得名,秦朝始置。今一般为绍兴的别称。C.崩,古代指帝王和王后去世,也叫“驾崩”。而诸侯和大夫去世称“薨”。D.太子,指我国封建时代帝王法定继承人的称谓。有时也用东宫来借指太子。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斯借秦始皇让他处理淳于越谏言的机会,促使秦始皇没收并焚烧《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的文章。B.李斯为秦初统治秩序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如修明法制、制定律令、统一文字、平定四方少数民族等,他都出了不少力。
C.李斯的大儿子李由请假回咸阳,在家中设酒宴,文武百官都前去向李由敬酒祝贺,李斯慨然长叹,不知道归宿在何方。
D.秦始皇死后,李斯认为皇帝在外面去世,没有正式确立太子,于是跟宦官赵高等人一起隐瞒秦始皇病逝的消息。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李斯谬其说,绌其辞,乃上书。(5分)
(2)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5分)
(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10分)
芳草渡
宋▪贺铸
留征辔,送离杯。羞泪下,撚青梅。低声问道几时回。秦筝雁促①,此夜为谁排。君去也,远蓬莱。千里地,信音乖。相思成病底情怀。和烦恼,寻个便,送将来。
试卷第4页,总6页 注①:“雁”即雁柱,为筝上支弦之物,古筝的弦柱斜列有如飞雁斜行,故称。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与先写别前思绪纷乱,再写别时依依不舍,最后写别后相思难诉不同,这首词主要写临别时的场面,笔墨集中,匠心独运。
B.“撚青梅”的“撚”字是用手指搓转的意思,与前文的“羞”字相应和,非常形象地刻画出女子欲说还羞,低首撚梅的形象。
C.下片“相思成病底情怀。和烦恼,寻个便,送将来”几句,借女子幽怨的口吻,写丈夫远去之后,把诸多烦恼都留给自己。
D.这首词语言浅近自然,朴实无华,不事雕琢;细节处,从容写来,有条不紊,读来似与人对面而语,让人耳目一新。
E.这首词写妻子与丈夫依依惜别时的情景,在表达方式上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写出了夫妻离别时难分难舍之情。
15.这首词中对抒情主人公形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这首词塑造了一个分别时与丈夫难分难舍、内心伤痛,深爱丈夫,愿为丈夫付出的痴情女子形象。B.这首词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表现女主人公的形象。
C.从“低声问道几时回”一句以后,全是对女子的语言描写。她告诉丈夫,你在他乡相思烦恼,不妨把你的烦恼送来给我,让我一人承受。表现了这个痴情女子深爱丈夫,愿意为丈夫付出的一面。
D.“留”“送”“撚”“泪下”“问”等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女子离别时内心的伤痛和对丈夫的埋怨。E.“羞泪下,撚青梅。低声问道几时回。”三句,接连以三个动作,极为委婉细腻地刻划出女主人公悲痛欲绝的心理活动。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1)《诗经·卫风·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2)《赤壁赋》中用蛟龙、寡妇听箫声的感觉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归去来兮辞》中,诗人用“______________,鸟倦飞而知还”来表现山野的宁静和恬淡。
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无误的一项是()(3分)
A.面对众人的啧啧称赞,他谦逊地表示:“除了舞文弄墨,别无长物了。” ....B.针对在台湾高调行善引发的争议,陈光标坦然表示:之所以高调,只是希望能推波助澜,激发更多的企业家投....身慈善事业。
C.近日有评论指出,特权阶层上下其手,已经严重危害到高考招生的公信度,必须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D.对教育问题的长期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对不同观点的广泛涉猎和兼收并蓄,使得他能够高屋建瓴,见仁见智,....写出极有价值的学术著作。
18.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比尔﹒布莱森在他的《万物简史》里介绍了超级火山的巨大破坏性。以美国为例,①______境内有一座超级火山喷发,②______其产生的巨大能量将摧毁数千公里范围内的所有东西,无数人会因此丧命,③______会导致整个国家被深达6~20米的火山灰覆盖,随后④______会出现其他许多可怕后果,⑤______目前人类还无法预测美国超级火山会在何时喷发,⑥______了解它的杀伤力有利于我们制订各种减损预案。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一旦 则 / 也 即使 然而 B.倘若 那么 进而 / 由于 所以 C.只要 / 而且 还 虽然 但 D.假如 则 甚至 更 / 那么 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朝鲜艺术家这次来华表演的歌剧《红楼梦》,受到了中国观众的热烈欢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B.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对人的情感世界的刻画与对整个社会及其文化传统的反省结合起来,极大地提高了作品的艺术容量。
C.据西藏自治区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在自治区常住人口中,藏族人口占九成以上,为271.6万人。D.中国戏曲在海外如何跨越不同文化间的鸿沟,让海外观众从文化猎奇走向欣赏与认同,这是需要思考的问题。20.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3分)A.李华起草了一份寻物启事:“7月11日,我在图书馆丢失了一本《2017年全国中小学生行为准则》,如有拾获,请速速归还。”
B.我刚在姑姑家坐下来,她就有事失陪了,我只好无聊地翻翻闲书,看看电视。C.这种壁纸是最近才研制出来的,环保又美观,贴在您家里会让寒舍增色不少。
试卷第5页,总6页 D.这么珍贵的书您都毫不犹豫地借给我,太感谢了,我会尽快璧还,请您放心。21.将下面五句诗删去一句,再把余下的排序组成七绝,顺序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绿阴不减来时路 ②梅子黄时日日晴。③秋水芦花一片明 ④添得黄鹂四五声 ⑤小溪泛尽却山行
A.①③②⑤
B.②④①⑤ C.②⑤①④ D.③②①④
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空气是地球上的动植物生存的必要条件,动物呼吸、植物光合作用都离不开空气。它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一般说来,①____________,这对于人类和其他动植物的生存是非常重要的。但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烟尘,改变了空气的成分,②____________。被污染了的空气会严重地损害人体的健康,影响作物的生长,造成对自然资源以及建筑物等的破坏。空气包裹在地球的外面,厚度达到数千千米。这一层厚厚的空气被称为大气层。大气层的作用很多,比如,可以使地球上的温度保持相对稳定,③____________,白天温度会很高,而夜间温度会很低。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①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孔子)②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③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④与人为善就是善于宽谅。(美•弗罗斯特《新罕布什尔》)
⑤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詹天佑)⑥对人来说,最大的欢乐,最大的幸福是把自己的精神力量奉献给他人。(苏霍姆林斯基)
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试卷第6页,总6页
试卷第7页,总1页
第五篇:高二政治期中印刷试卷
A.意识可以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上
B.人们想得到的东西都能在实践中制造出来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C.人们可以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1.下列关于哲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①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②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③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总是起着促进的作用
高二政治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④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无论是唯物主义哲学家,还是唯心主义哲学家,都只是从客体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对象、现实、感性,把人类活动排除在实践之外,是一种纯粹的“经院哲学”。据此回答2~3题。
2.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包括()①朴素唯物主义者 ②机械唯物主义者 ③辩证唯物主义者④历史唯物主义者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唯心主义哲学家的根本观点是()A.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B.思维不能反映存在
C.意识是世界的本原
D.物质世界是永恒不变的
4.马克思认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这是因为它()①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 ② 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 ③ 正确地总结了时代的实践经验 ④正确地概括了时代的认识成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世界的本质是物质”。此处的“物质”是指()
A.世界上存在的一切事物
B.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
C.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D.客观存在的自然物
6.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是()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所有的物质都是运动的C.所有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D.所有的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所有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7. 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目的是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由于人们从大自然索取过多而投入、返回过少,导致生态系统的耗竭,如水土流失、地表沉降、湿地退化、景观破坏等,产生了危害人们身心健康的生态负效应。可见,仅凭主观愿望不顾及生态环境的快速发展,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这是因为()A.人与自然界是难以和谐相处的
B.人在自然界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C.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D.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8.“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9.据2006年6月号《大众科学》报道,开车的人最怕汽车相撞出事故,所以没有汽车事故的未来一直是尖端技术研究的目标。最近,科学家透露了一个好消息:到2026年,人们将会拥有一辆永远也不会相撞的汽车。材料中体现了()10.有同学认为,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和照相机、摄像机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原理是一样的。这种观
点()A.是正确的,因为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B.是错误的,没有看到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可以把握客观存在的本质和规律 C.是正确的,看到了意识和照相机、摄像机对客观存在的反映的共同点
D.是错误的,因为意识与客观实际是不相符的 11.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
A.客观性
B.条件性
C.反复性
D.主观性 12.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都要关注社会公平”,党的十七大对发展观、公平观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表明()A.真理会随着时间地点的变化而不断改变
B.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的认识,真理不止一个
D.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相对的 13.两年来,中国电信、民航、电力、汽车等多个产业实行大重组。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②整体功能总是小于部分功能之和
③部分以优化结构形成整体时,其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④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2008年11月4日,伴随着美国总统大选投票开始,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开盘上涨164点,涨幅
1.77% A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上述材料主要体现的哲学原理是:
()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处于与周围其他事物的普遍联系之中
C.整体和部分是不可分割的 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与周围的任何事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 15.一个男人在社会上可能扮演父亲、儿子、学生、教师、管理者、被管理者等不同角色。这种现象从哲学上说反映了()A.联系的多样性
B.联系的客观性
C.联系的主观性
D.联系的普遍性 16.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这是因为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①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地、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
②汲取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
③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④彻底否定了违背客观规律的旧事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④ 17.量变和质变的根本区别是()A.事物的变化是前进还是后退
B.事物的数量是增加还是减少
C.事物的变化是大还是小
D.事物的性质是否发生了根本变化 18.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10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全会指出: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际经济环境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国内经济运行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积极应对挑战。这说明()A.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C.联系的多样性
D.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19.手机、互联网等各种现代化通讯传播手段在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新的困扰,如“信息焦虑症”。上述材料表明()A.矛盾具有特殊性
B.矛盾具有必然性 C.事物是一分为二的 D.事物的性质是不确定的
20.“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工作要做到点子上”。这些说法表明()A.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B.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 C.要善于抓住事物的内部矛盾
D.要善于解决特殊矛盾
21.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实现就业、社会保障、扶贫、教育、医疗、安全等社会方面的全面进步。这表明()A.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 B.坚持重点论不能不讲两点论
C.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D.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22.唯物辩证法的扬弃范畴是指:()A.新事物彻底抛弃旧事物
B.事物发展过程的非连续性
C.事物发展过程的连续性
D.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
23.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之所以强调自主创新,是因为创新()①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③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④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③④ 24.辩证法的本质上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这是因为()A.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处于不断的发展过程之中
B.没有一种事物是绝对的、永恒不变的,每一事物都会被彻底否定、抛弃 C.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和源泉
D.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主张抛弃过去的一切
25.下列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错误的是()
A.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B.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C.这一矛盾是对立的,需要通过阶级斗争来解决 D.这一矛盾要通过改革来解决
2009年3月27日至28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动员会议在北京召开。回答26—27题:
26.科学发展观是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产物,同时它又指导我们不断取得改革开放的新胜利。这一论述主要体现了()
A.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道理 B.社会历史由人的目的决定的道理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27.从社会历史观的角度看,我国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哲学依据是()
A.意识对于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B.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D.社会意识总是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 28.2008年以来,《社会救助法》、《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成品油价税费改革方案》、《政府工作报告》等相继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政府问政于民,问计于民成为我国政治生活的一大亮点。政府的这一做法
①坚持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②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③说明政府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④说明政府是我国社会历史的主体
A.③④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29.塑料袋的发明在一百多年前被视为“一次革命性的解放运动”,但现在却被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这表明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
A.稳定性特征 B.实践性特征 C.阶级性特征 D.社会历史性特征 30.2009年3月30日,《人民日报》报道了张绪老人二十多年如一日把学习党的理论、践行党的理论当做一个共产党员的终生使命,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他把一切都无私地奉献给党、奉献给祖国、奉献给人民。他的事迹说明
①每个人经过奋斗都可以为社会作贡献 ②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③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④实现人生价值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_-_--_-_--_-_--_-_--_-_--_-_ :_ 线---号-------考-------------------------_-_--_-_--_-_--_-_--_ _ _订-_--_-_--级---班----------------_-__装_--_-_--_-_--_-_--_---名---姓-------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哲学思想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也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厚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12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是什么?理论来源是什么?(2)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什么?
32.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国各地都进行了一些有益尝试。被誉为“中国冬暖式大棚之父的山东寿光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带领群众在冬暖式蔬菜大棚实验成功并推广后,他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带领村民,发挥民智,大搞科技开发,使三元朱村的蔬菜生产技术始终保持着领先水平。十多年来,他还多次到全国各地传授大棚技术和致富经营,指导蔬菜生产,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贡献。结合上述材料,依据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对如何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建议。(12分)
33.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济学家马寅初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应当实行计划生育,然而这一观点在那时却遭到批判。随后我国人口进入了高速增长期,在1962年到1972 年的十年间累计出生了3亿人。由于人口增长过快,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大规模提倡计划生育。进入21世纪,我国已成功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与认识辨证关系的?(1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