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革命先烈事迹简介
革命先烈事迹简介
邱少云
1952年12日12时左右,美军盲目发射燃烧弹,其中一发落在他潜伏点附近,草丛立即燃烧起来,火势迅速蔓延到他身上。邱少云身后就是一条水沟,只要他后退几步,就势一翻,就可在泥水里将火苗扑灭。但为了不暴露目标,确保全体潜伏人员的安全和攻击任务的完成,他放弃自救,咬紧牙关,任凭烈火烧焦头发和皮肉,坚持30多分钟,直至壮烈牺牲。董存瑞
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危急关头,他毫不犹豫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年仅19岁。
刘伯承
受党的委托,为配合北伐战争,他与杨阐公一起组织了沪州、顺义起义。蒋介石叛变革命,国共合作破裂之后,刘伯承从四川东下,奉党的指示,到南昌与朱德等将一起组织了南昌起义。起义失败之后,刘伯承等人潜往香港,1927年冬转到上海。在上海躲避期间,正遭通缉的 1 刘伯承被染上恶习的儿子告发,几遭逮捕。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刘伯承到苏联学习,躲过了追捕。
徐向前
徐向前率部历尽千辛万苦,行程三千余里,战斗数百次。到1933年初,在川陕边界找到了立足之地。徐向前在这里抓了三个月的大练兵,然后,发动了仪陇南部战役、营渠战役和宣达战役,歼敌二万,缴枪一万二千件,还缴获了敌人的兵工厂,造市厂,被服厂等全套设备。他利用这些缴获的武器,投入到反对蒋介石发动的六路围攻之中,蒋军出动二十多万兵力,而徐部仅有近8万人。经过十个月的战斗,歼敌八万多,仅最后二个月,就缴获枪支二万多支,火炮一百多门。这是红军时期缴获武器最多的战役之一。
刘胡兰
刘胡兰(1932—1947)原名刘富兰,1932年10月8日出生于文水县的一个中农家庭。8岁上村小学,10岁参加儿童团。曾任文水县云周西村妇救会秘书,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1947年1月12日,年仅15岁的刘胡兰,怀着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视死如归,从容地躺在敌人的铡刀下,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毛主席为她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黄继光
黄继光 男,汉族,四川省中江县人。1931年1月出生,1951年4月入伍,195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4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授予他“特级英雄”荣誉称号,授予称号时任15军135团2营通信员。1952年10月,他所在营向上甘岭597.9高地反击。当打下4、5号阵地后,部队有了伤亡,前面又发现新的火力点,反击受阻。这时他挺身而出,带领两名同志去执行爆破任务。打下几个地堡后,前面仍有一个地堡火力点的机枪在疯狂扫射。他忍受7处伤痛,直扑上去,以自己的身体堵住了敌机枪射孔,用生命换取了胜利。
王二小
王二小牺牲时才七岁,在日本鬼子扫荡一条山沟的时候,为了掩护几千名老乡和干部,他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气急败坏的日本鬼子把王二小挑在枪尖摔死在大石头的上面。干部和老乡脱离了危险,小英雄王二小英勇牺牲了。王二小的动人事迹很快传遍了解放区,每一个老乡都含着眼泪,歌唱二小放牛郎,《晋察冀日报》在头版报道了王二小的英勇事迹。晋察冀边区的文艺战土方冰和劫夫很快创作了后来传唱全中国的著名儿童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八女投江的抗日小英雄王惠民
1925年生于黑龙江省林口县刁翎镇的四合村。因父亲“王皮袄”参加“抗联”并任第五军军部副官,房屋被日寇烧毁。她和弟弟妹妹们跟着妈妈到处躲避日伪汉奸的追捕,王惠民12岁时就随父亲上山参加“抗 联”第五军。不久,她爸爸英勇牺牲了,小惠民在战场上表现更加英勇。1938年10月下旬在乌斯浑河激战中,她为祖国的解放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献出宝贵的生命,当时只有13岁。
第二篇:革命先烈事迹简介
革命先烈事迹简介
邱少云
1952年12日12时左右,美军盲目发射燃烧弹,其中一发落在他潜伏点附近,草丛立即燃烧起来,火势迅速蔓延到他身上。邱少云身后就是一条水沟,只要他后退几步,就势一翻,就可在泥水里将火苗扑灭。但为了不暴露目标,确保全体潜伏人员的安全和攻击任务的完成,他放弃自救,咬紧牙关,任凭烈火烧焦头发和皮肉,坚持30多分钟,直至壮烈牺牲。董存瑞
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危急关头,他毫不犹豫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年仅19岁。
刘伯承
受党的委托,为配合北伐战争,他与杨阐公一起组织了沪州、顺义起义。蒋介石叛变革命,国共合作破裂之后,刘伯承从四川东下,奉党的指示,到南昌与朱德等将一起组织了南昌起义。起义失败之后,刘伯承等人潜往香港,1927年冬转到上海。在上海躲避期间,正遭通缉的 1 刘伯承被染上恶习的儿子告发,几遭逮捕。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刘伯承到苏联学习,躲过了追捕。
徐向前
徐向前率部历尽千辛万苦,行程三千余里,战斗数百次。到1933年初,在川陕边界找到了立足之地。徐向前在这里抓了三个月的大练兵,然后,发动了仪陇南部战役、营渠战役和宣达战役,歼敌二万,缴枪一万二千件,还缴获了敌人的兵工厂,造市厂,被服厂等全套设备。他利用这些缴获的武器,投入到反对蒋介石发动的六路围攻之中,蒋军出动二十多万兵力,而徐部仅有近8万人。经过十个月的战斗,歼敌八万多,仅最后二个月,就缴获枪支二万多支,火炮一百多门。这是红军时期缴获武器最多的战役之一。
刘胡兰
刘胡兰(1932—1947)原名刘富兰,1932年10月8日出生于文水县的一个中农家庭。8岁上村小学,10岁参加儿童团。曾任文水县云周西村妇救会秘书,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1947年1月12日,年仅15岁的刘胡兰,怀着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视死如归,从容地躺在敌人的铡刀下,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毛主席为她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黄继光
黄继光 男,汉族,四川省中江县人。1931年1月出生,1951年4月入伍,195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4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授予他“特级英雄”荣誉称号,授予称号时任15军135团2营通信员。1952年10月,他所在营向上甘岭597.9高地反击。当打下4、5号阵地后,部队有了伤亡,前面又发现新的火力点,反击受阻。这时他挺身而出,带领两名同志去执行爆破任务。打下几个地堡后,前面仍有一个地堡火力点的机枪在疯狂扫射。他忍受7处伤痛,直扑上去,以自己的身体堵住了敌机枪射孔,用生命换取了胜利。
第三篇:林东村无名烈士墓革命先烈事迹简介
武强中学德育基地
林东村无名烈士墓革命先烈事迹简介
(李志檩口述,刘金库整理)
同学们,今天在清明时节,我们怀着无比沉重的心情齐聚烈士墓前,重温那段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1938年春,日本兵首次进入武强,在武强境内,日本帝国主义犯下了滔天罪行,到处烧杀抢掠,在东辛庄,民兴、民建等村,日本兵残杀了不少无辜百姓。据说在民兴村有一次十几名妇女和儿童被赶下河,开枪扫射,河水都被染成了红色。
日本兵毫无人性,相当残忍,尤其到后来大扫荡时期,实行惨无人道的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面对敌人的侵略,国民党政府的无能,在当时的情况下,是共产党组织起广大人民,开展了长期艰苦的抗日游击战争。当时在我县境内的抗日组织叫“民抗”,就是由共产党所领导。
1938年末,日本帝国主义在武强驻军,据点设在了街关。民抗战士则驻扎在小范、中旺、肖庄等东部村庄。
1939年春天,日寇企图占领整个武强县,由于小范紧靠沧石路和滏阳河,又是一个集镇,战略位置突出,所以,日军出兵准备占领小范,并在此设立新据点,驻扎在小范的“民抗”战士得到消息,早就做好了伏击的准备,同时派人通知其他村的战士,准备联合阻击敌人的进攻,当敌人进入伏击
圈后,双方展开激烈的战斗,当时的交战地点就是现在小范汽车站以北的地带,此地叫做张家坟,当时都是荒地,坟堆,“民抗”战士依靠有利地形,打得敌人措手不及,经过近一个小时的交火,我方打退了敌人的进攻,由于肖庄的战士没有对敌人形成合围,有一小撮敌人逃回了街关据点,此次战斗被称为“张家坟阻击战”。
战斗中双方都有大量伤亡,日本兵死伤过半,我方牺牲了30名战士,后来有15名战士遗体被家属领走,剩下的15人被我当地群众抬到了北小范的这块地方安葬,这些战士的籍贯都在石家庄、保定等西部地区,为了武强人民的安宁,为了全国人民的解放,为了和平,15位烈士献出了年轻的生命,长眠于武强这块大地,遗憾的是没能留下他们的姓名,但是武强人民会永远怀念他们。
武强大地人杰地灵,武强人民不屈不挠,不怕牺牲,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我县共有424名烈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武强籍战士在全国各个战场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学们,英雄血洒武强,不朽的英魂将托起画乡崭新的时代,让我们不辜负英雄的期待,努力学习,立志报国,踏着烈士的足迹奋勇前进。
2010年4月1日
第四篇:革命先烈的事迹
谭健群,1934年1月出生于本市杨林乡善扶村,中师文化,系地下党领导的武装人员(离休人员),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人民教师,在社会上形象较高大的女性,于2009年8月去世。一生在平凡的工作中放射光环,至今不少人眼前还闪烁着她鲜活的面容。
一、她,地下党领导的新声歌剧团队员。
解放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布宣言,号召蒋管区的人民群众,自动拿起武器,抗丁抗粮,减租废债,利用敌人空隙,开展游击战争。中共湖南省工委领导于1949年春组建了湖南人民解放总队。总队湘中一支队第四团活跃在韶山、宁乡、湘乡一带。这年的5月上旬,四团政委周政、政治部主任彭卓夫、宣传股长庞昌成等地下党员领导组建了一支部队宣传队,也是中共潭湘宁县工委(县工委书记是周政)领导的一支唯一的宣传队新声歌剧团,谭健群是新声歌剧团的队员,她随团经受了战斗的洗礼。
新声歌剧团25人,除5人是社会青年外,全是复兴中学的师生,且是全校中能歌善舞、会唱戏、擅长写作又自愿参加并经批准入伍的。她和她哥哥谭以文同时被批准入伍,高兴之余,兄妹俩与父母商量,特意将家里的一匹白马捐献给了歌剧团,解决了团队巡回演唱缺运输工具的困难,受到了四团政委周政同志的表扬。
歌剧团隶属湘中一支队四团政治部,并受中共潭湘宁县工委直接领导。歌剧团经过半个月的学习和演练,即随部队深入实地宣传,披星戴月、沐雨栉风,先后分赴如意亭、永义亭、银田寺、朱石桥、花明楼、夏家湾、城前铺等方圆百里的地方巡回演出。所到之处,张贴标语、海报、大字报、出墙报、黑板报,还到群众家宣传访问,晚上点燃煤油灯演出,演唱《一根竹竿容易弯》、《天上的太阳红彤彤》等,演出老解放区传来的《兄妹开荒》、《送鸡蛋》等歌剧和自己编写的《两角钱》等话剧,普遍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群众情绪高涨,不时爆发出掌声和口号声,高呼:打倒土豪劣绅、反对剥削压迫等口号。她个人表演的歌舞《团结就是力量》、《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为群众拍手叫好。
6月,四团团长沈诚惨遭杀害。一时腥风血雨,谣言四起,恐怖笼罩在她和战友的头上,可她和战友没有被吓倒,而且愈加坚强起来,还特意在团长遇害地不远的杨林庙进行了两场演出,有效地鼓舞了群众的士气,提高了群众的革命警惕性。
她(他)们迎接解放的宣传和斗争,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注意和仇视。国民党48师先后两次派军队前来围剿,她(他)们毫不畏惧,与之斗智半勇,在群众的帮助下巧妙周旋。一次在宁乡县朱石桥附近,与国民党军遭遇,她(他)们将演唱道具、乐器分散藏在群众家里,人员化整为零,有的从敌人的眼皮子底下大摇大摆地走出来而安然无恙。一次她(他)们正在复兴中学排演,一个村民慌忙赶来报信:敌军一个连已到如意亭(距学校一里许),正奔学校而来。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本来可以从后山出走躲避,为了不暴露形迹,她们没有这样做,而是在最短的时间内,一齐动手,将演唱器材全部藏到了办公室的天花板上,人员则三三两两地分散到教室、操场和办公场所,像平时读书模样。就在这时,荷枪实弹的敌人赶到了,她(他)们个个镇静自若,她和战友成凤英则在操场上嘻笑着拍打篮球,没有让敌人看出半点破绽。待敌人灰溜溜地走了以后,她们互相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地拍手大笑起来。
当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的部队,先后从宁乡、韶山过境,她(他)们沿途载歌载舞欢迎,并给解放军送茶送水,热情服务。当解放军停下来休息时,同解放军拉歌对唱,合唱《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等,她个人高展歌喉唱起了《团结就是力量》,解放军为她拍手叫好!
她,在参加新声歌剧团迎接解放的活动中,克服了生活上的很多困难,忍受四团团长被杀害的痛苦,与国民党48师和地方反动势力作过顽强斗争&&没有被打垮,没有被拖垮,增长了见识,锻炼了意志,经受了考验。
当时,她还不满16岁,就找到了人生的目标,奠定了人生的发展基础。
二、她,为党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的人民教师。1951年初,当地党政领导安排她在地处深山老林的杨林乡凤形村周家庵小学教书,一个人办一个学校,白天教复式班的学生,晚上替青壮年扫盲。吃饭、睡觉同庵内一个尼姑一起,工作和生活都非常艰苦,可她满腔热情地工作,群众称赞她:人小神通大,年轻好老师。1956年,她被调到湘潭师范进修。结业后,在党的教育路线指引下,先后在光古塘、东湖、梅湖等七所学校任教,教与学相长,工作很认真,较快地成为了教学骨干、合格的老师。
千教万教,教育求真。从1951年起到1982年离休的30多年里,她热忱教育,勤奋如一日,德以修已,教以导人,热爱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工作的劳累和生活的艰苦,使她从60年代的中期起身体就瘦弱多病,可是从来没有请过病假,总是打起精神抓好教学。1970年,她得了一场重病,她唯恐请代理教师影响教学质量和班级工作而不请假,学校领导要为她请代课教师也被她婉然谢绝了。她的工作精神使全校师生无不为之感动,也感动了周边的群众,有的家长赶来学校慰问她。
她的课堂教学质量高,先后38次在学校、学区主讲公开课(示范课),其教态、教法、教学质量等均为优秀,堂堂课受到好评。平时,她对年轻的老师传、帮、带,与人亲密无间,教人不厌、诲人不倦。至今,还有些老师对她的表率作用记忆犹新,有的说:我是谭老师带出来的,谭老师是我们老师的老师!
她,担任过14届学生的班主任,积累了一套做学生工作的经验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抓两头(优秀的和后进的),带中间,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凡她担任班主任的班级,几乎期期是学校、学区的先进班级。
她,与学生及其家长关系好,不止是平时的家庭访问工作稠密,而且长时间对学生及家长尊重。农村在大跃进、农业学大寨的年代,别看学生每个学期只交23元钱的学杂费,竟有不少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交不起。学校无奈只好规定不缴费就不发书籍课本。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家长纷纷来学校请求班主任担保。她无不给以同情,每个学期都要替几个或十几个学生作出担保。每个学期都有还不起学杂费的,要为学生掏腰包。那时她自己每月的工资只28元,可是视学生的困难为自己的困难,乐此不疲,克已助人。
在她晚年,特别是患病期间,不少学生前来看望慰问她,热泪盈眶地叫她老师,也称呼她妈妈、奶奶。
精育桃李遍天下,锤炼丹心照后人。她,教过的学生成千上百,现在分布在各个不同的战斗岗位上,闪光发热,放出光彩。正谓:蚕烛精神欣乐业,成灰犹护百花红。
三、她,营造文明家庭的贤妻良母。
她,继承优良传统,发扬时代精神,为构建和谐社会而精心营造文明家庭,是一个出色的贤妻良母和治家能手。
她的丈夫是干部,与丈夫较长时期过的是牛郎织女生活。家务劳动、家庭教育、家庭建设的担子重心落在她的肩上。她在营造和美家庭方面,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发挥率先作用。
环境影响人,教育起主导作用。在这里有必要谈及她的身世。她出身一个书香门第的大户人家。她祖父谭文炳系民国时期湖南省的参议员,与当时湖南省督军、省长谭延闿交往甚厚。谭下乡视察民情,曾来他家住过3天,对他的修身齐家之道倍加赞誉,临行前给他题留了一幅对联,联云:正直为人,哪怕奸邪生百计;公平处世,何愁律法有千条。又传:她父亲与韶山五位烈士之一的庞叔侃是郎舅关系,农民运动期间,庞多次到过她家。正直为人,公平处世,积善福世,读书成才,是她家和家里人的处世哲学和治家之道。她家读书的人多,参加革命的人多,这些对她有着潜移默化的环境影响。
她,把传统的伦理治家方法,紧密联系自己家庭的实际和时代需要,坚持家庭关系以和为贵,家庭经济量入为出,家庭教育琢玉成器,家庭建设文明为先&&,精心营造文明家庭。
在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她工资收入低,物资奇缺,生活困难,工作繁重,恰值儿女们出生、抚养、教育的当儿,全家大小饿肚子的事时有发生,真的不知是怎么熬过来的?可她从来没有叫过一声苦,以超人的毅力度过了难关。
她,亲情寓于家情,对儿女们、孙子们关爱有加。在她的主导下,全家14口人,事业上互相支持,爱好上互相尊重,生活上互相体贴和关怀,有了欢乐合拍共鸣,有了困难同舟共济。她与儿女、媳、婿关系水乳交融,情融理顺,不闹意气,连一句伤和气的话都冒说过。
她,突出家庭教育,重视家庭读书。家里常藏书一千多册,常备报纸和杂志。长期坚持藏书、读书和用书。她天天读,特别是离休以后,把读书作为第一要务,只要有时间就读书阅报。她严格要求子女、孙子们认真读书。大外孙当年参加中考,当时韶山初中升高中的升学率只26%,担心孙子中考失落成了她心头上的石头。于是自己花上几个月的时间替孙子补习功课,直到考上韶山学校,尔后又考上了长春航空大学。目前在空军18师任职,已有8年军龄。
她,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影响力大,儿女们、孙子们在家庭浓厚的读书氛围中成长。儿、女、媳、婿8人中,有大学文化的6人,高中2人;有中共党员6人;有公务员6人。4个孙子均有大学文化(含两个正在读书),其中2人已是共产党员和公职人员。
她丈夫退休以后作文著书,她不仅在精神上支持和生活上照顾,而且帮助审阅书搞,提出修改意见,在付印书搞时替其校对,使《家庭和谐与进步》、《感悟人生》等三本书相继问世,成为了给世人留下的精神哲学。
她营造文明家庭的成绩受到群众的赞许,经过民主评定,1997年被中共韶山市委、韶山市人民政府授予十佳文明家庭称号;同年被湘潭市妇联授予五好文明家庭称号;2002年被中共韶山市委宣传部、市新华书店授予十佳藏书家庭称号;2005年被中共湘潭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农村工作部等八个部门授予学习型家庭称号。
她的一生,回首往事,不因虚度华年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自己是自己生命的主宰,在平凡的生活中,她活出了人生价值,达到了完美境界。
作家臧克家有句名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谭健群正是后者,她还活在我们心中。
第五篇:革命先烈事迹介绍
革命先烈事迹介绍
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你们好:
又是一年清明节。伴随着浓浓的春意,我们聚集在这里以我们自己的方式来缅怀革命先烈,站在这里,我们心中感慨万千。并不是为烈士生命的消失而悲叹,而是被那伟大的生命价值所震撼。他们不愧为炎黄子孙的后代,我们将永远记住他们。
在烽火连天的岁月,范家楼人不畏强暴,舍生忘死,前赴后继,同日、伪、顽、匪殊死搏斗,使该村成为坚强的堡垒村,八路军驻日照办事处、滨海地区主力部队老六团指挥部一度移驻该村。至1949年建国,从该村奔赴全国各地并走向各级领导岗位的干部达100余人。其中,有十几名成为党和国家的高级干部。
葡萄山烈士陵林始建于1956年,由区政府修建,因战争年代范家楼驻过八路军野战医院,医治伤病员期间不幸牺牲了好几位烈士,当时把他们葬在了村西岭野林里。又因该村曾牺牲了11位烈士(范崇学、范干民、范熙迎、范伟晋、房守松、范伟光、范伟方、范奉法、王宜兴、范奉德),是当地烈士最多的村庄。因此,区政府决定将散葬的烈士墓迁到葡萄山脚下,建起了这座庄严肃穆的烈士陵林。
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特别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马列主义迅速在中国传播。此后不久,范家楼村的进步学生范熙彭、范干民、范奉吉、范熙信、范奉进、范象明、范熙合、范熙正、范熙瑞等人就受到了影响,满怀激情参加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回乡传播新思想、新文化。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抗日烽火燃遍全国,日照地区也群情激昂,一些杂牌队伍则打着抗日旗号乘机招兵买马、占山为王。范家楼的9名学生满怀着民族解放的正义感,四处奔波寻找共产党、八路军。范熙(希彭)彭和范干民经几个月奔波,于1938年秋终于找到从延安抗大返回日照的共产党员杨心培。经其介绍,进山东抗日军政干校所在地沂水岸堤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11月,范熙彭、范干民从岸堤干校结业后,由鲁东南特委安排回日照与当地党组织接上关系,开展地下工作,宣传抗日,动员青壮年参军打鬼子,很快就有范庆服、范庆德参加八路军。同时,发展范崇学、房振英、范熙信3人入党,成立范家楼村第一个党支部,范崇学任书记,范熙信任组织委员。1939年夏,日寇对沂蒙山区大扫荡,烧杀抢掠,妄图短时间摧垮刚刚建立起来的抗日民主政权。同时,在范家楼周围的陈疃、官庄等设据点,对范家楼造成很大威胁。对此,范家楼党支部按上级指示,一方面选拔30名精明强干青年,委派党员范熙瑞负责,拉起抗日队伍——自卫团,站岗放哨,盘查行人。另一方面,派党员范熙合、范惠东打入官庄据点,混进维持会当了书记官,掩护地下党开展工作。后来,又派范庆吉当了伪军大队长,这样鬼子的据点就成了我党的掩护所。同时,建立情报站,及时收集情报向上级传送。当年12月,党组织决定从据点撤回范庆吉,临走时又带回5名不愿为敌人效劳的士兵和步枪4支、子弹200发,连人带枪交给县大队。
有一次,陈疃的鬼子和汉奸出动大批人马扫荡范家楼,情报站及时送出情报,各班、排在东岭、西岭和村南公路埋地雷,并分别设伏截击,鬼子、汉奸一进入伏击圈,一声喊“打”,顿时枪声四起,地雷成片爆炸,手榴弹铺天盖地,鬼子、汉奸被打得晕头转向,还没来得及还击就以为县大队来了,抬着死尸和受伤的鬼子、汉奸窜回据点。战斗中,一枝枪由于打子弹过多,枪筒子裂了一道大口子。
又一次,鬼子到三庄扫荡,范家楼自卫团配合区中队奋勇作战,狠狠打击了敌人,敌人夹着尾巴逃窜了。这次战斗中,队长范伟学在北岭负了伤。
1943年1―4月,滨海地区主力部队老六团进驻范家楼,准备消灭盘踞在窝疃的惯匪、汉奸朱信斋部,团部设在积极支持抗日的开明士绅范聚东(范熙彭之父)家,并有电台等通讯设备。是年,鬼子为控制莒日公路,在范家楼东岭建了碉堡。对此,范家楼自卫团不屈不挠,组织群众“躲反”,坚壁清野,把衣食用具全部藏在山洞,群众转移到窝疃、上卜落崮的山涧,自卫团昼夜不停打游击,弄得敌人晕头转向。
1944年,上级决定派滨海六团、十三团、新百十一师,配合当地民兵消灭惯匪、汉奸朱信斋,一举拔除石沟崖据点,生擒朱信斋以下官兵400余名,群众称“杀朱(猪)过年”。当时,指挥部设在范家楼村范伟行家。在这次战斗中,范家楼自卫团作出很大贡献。随后,他们参加了攻打石沟崖、甲子山等一系列战斗,拔除了村东岭敌人的碉堡。
抗战胜利后,范家楼自卫团接着投入到解放战争,大部分成员参加了人民解放军,转战大江南北。
下面我为大家介绍几位埋在葡萄山下的烈士:
范崇学烈士,生于1903年,1939年8月21日英勇牺牲。曾任日照县七区武装自卫团团长。妻房振英,1939年入党,地下工作干部,1946年当选为县、专署参议员,1965年去世。
范崇学祖辈打铁为生,少年时就受到爱国主义教育。1938年经范干民介绍入党,成为范家楼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由于有特殊的打铁手艺和僻静住处,范崇学家成了我党的活动场所和秘密联络站,他白天以打铁为掩护游走四乡联络工作,夜间常为八路军修造枪械。同时,配合据点里的地下党员,里应外合,扰乱、打击敌人。
1938年下半年,范崇学被任命为日照县七区武装自卫团团长。1938年8月18日,他带病前往陈家沟参加会议,被顽匪杨百福部逮捕,在酷刑面前坚贞不屈。1939年8月21日,在日北闫马庄(今属五莲县)被杀害,时年36岁。
范干民(名崇财),生于1914年,少年时在本村小学读书,毕业后留校任教。1936年考取莒县中学,毕业后被组织分派到本区陈家沟以教书作掩护做地下工作,期间注重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常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教育学生,启发他们的革命思想,深受师生爱戴。
1938年8月范干民带领一批学生在黄墩参加抗日队伍。同年秋,他同范熙彭被介绍到岸堤干校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1月,从岸堤干校毕业,由鲁东南特委介绍到日照,与当地党组织接上关系,在日照临时县委工作。1939年,被派回家乡做组织工作,在家里成立了“乡动委员会”,在此工作一年左右。这期间,利用合法身份,先后在本村和邻村发展了一批党员,组建了好几个党支部。
1940年12月,任抗日民主政权日照七区区长,在黄墩办公,生活十分艰苦,斗争也十分残酷。
1941年3月2日晚,范干民同50多人在黄墩开会,遭遇敌人突然袭击,所有与会人员被捕,敌人用铁丝拧住范干民的“锁子骨”。同年3月6日,被押送给土匪杨百福部。敌人为防其越狱,在他小腿上锲入铁钉,百般折磨。范干却大义凛然,坚贞不屈。同年8月在上蔡庄壮烈牺牲,时年27岁。
范熙迎,1924年出生,1931年至1937年在范家楼小学读书,受到进步思想的熏陶。1937年高小毕业后到蒙阴中学读书,积极投入抗日宣传。1938年秋,由于日寇反复扫荡,学校停办,中断学业回家。不久即与本村范伟善、上卜落崮刘成汉一起参加革命工作,次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工作后,他在文艺宣传队工作,其间努力发挥自己才干,积极宣传抗日救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成为宣传队的骨干。1942年,国民党五十七军百十一师在常恩多师长的率领下,弃暗投明,党随即选拔该师连以上干部成立军官学校,范熙迎受组织委派,出任该校校长。经3年时间,为党教育改造了一大批有知识、有能力的军队干部。1945年春,百十一师奉命开往东北,范熙迎受组织安排到藏马(今胶南)县某区任指导员,开展地方工作。其间,深入发动群众,使该区各项工作搞得轰轰烈烈,受到县委的表彰。1945年,在一次执行任务途中被国民党特务杀害,时年21岁。
为有牺牲多壮志!范家楼,日照“小延安”,在民族危亡关头,以其卓越的贡献写下了浓重一笔,留名青史示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