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写作中选取典型材料

时间:2019-05-13 06:01: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在写作中选取典型材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在写作中选取典型材料》。

第一篇:如何在写作中选取典型材料

如何在写作中选取典型材料

典型,意思是“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材料,指的就是具有代表性的材料。那么,怎样的材料才算是“具有代表性的材料”呢?概括地讲有两点:一是这个材料能表现、突出中心思想;二是这个材料能代表其它的材料——选取其它任何材料而不选这个材料不行。可见,选取典型的材料作文,可以节省笔墨,使文章短小而精悍、有力。大家读读下面这篇短文,想想文章写得怎么样?

我的二婶儿

我的妈妈非常孝敬瘫痪的奶奶,这在全村是出了名的。可是凭心而论,在孝敬奶奶这一点儿上,妈妈比起我的二婶儿来,还差得远呢!

做好了饭菜,二婶儿总是先把奶奶扶到桌前,把好吃的菜拉到奶奶一边。新买来席梦思床垫,二婶儿让二叔先给奶奶铺上,好让奶奶躺在床上能舒服一些,换下来的木板床他们自己用。为了让奶奶的皮肤保持清洁,二婶儿每周给奶奶擦一次身,从里到外换洗一次衣服。

有一天,我去二婶儿家,见二婶儿正背着奶奶走下楼来。我问这是要去哪儿,二婶儿说:“前几天天气不好,今天好不容易晴天了,我背奶奶到楼下晒晒太阳。”二婶儿把奶奶背到楼下,轻轻放在小凳上,让奶奶坐稳。随后,二婶儿又上楼拿来梳子,端来一盆温水,坐在奶奶身旁,一边和奶奶谈着家常,一边为奶奶梳头、洗脚。梳洗完毕,二婶儿又把奶奶的腿托起来,平放在自己的怀里,认真地给奶奶剪起趾甲。看着二婶儿的动作、神态,真像是在雕刻一件十分精细的物品。我说:“二婶儿,我来给奶奶剪吧!”二婶儿抬起头,笑着说:“我来吧!等我的眼睛花了,再由你来为奶奶剪。”

多好的二婶儿啊,我真为奶奶有这样的好儿媳自豪、高兴。

本文所选材料很具有典型性。仅二婶儿背奶奶晒太阳,为奶奶梳头、洗脚、剪趾甲这一件事,就足以表现二婶儿无微不至地孝敬奶奶的高尚品质。它比选取其它十个、二十个材料更能说明问题;除这个材料之外,再多选取哪怕只是一个材料,都是多余的。这再次提示我们:在选取作文材料时,务必要增强“典型”意识,无论是选取真实的、熟悉的、新颖的材料,还是选取独有的、感受深的、藏匿心底的材料,都要与“典型”挂钩,都必须是典型的材料。

【思考练习】

(1)什么是典型的材料?作文时为什么要注意选取典型的材料?如何选取典型的材料?

(2)写一位自己最尊敬的人,要求选取典型的材料来表现人物,自拟题目。

第二篇:要选取典型的材料 作文技巧

材料不仅要真实,有生活气息,而且要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因为只有典型的材料才足以表达中心思想。为此,写一个人,要写他做的事中最有代表性的事;写很多人参加的事,要写最突出的一个人;记一件事,要写给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东西。

有一句话叫做“窥一斑而见全豹”,说的就是借典型来反映一般。当代作家魏巍在谈他写作《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体会时说:“在朝鲜时,我曾写了一篇《自豪吧,祖国》的通讯,里边写了二十多个我认为生动的例子。带回来给同志们看了看,感到不好,就没有拿出去发表。因为例子堆得太多了,好像记账,哪一个也说得不清楚,不充分。以后写《谁是最可爱的人》,就只选择了几个例子,在写完后又删掉了两个。事实告诉我:用最能代表一般的典型例子,来说明本质的东西,给人的印象是清楚明白的,也会是突出的。”这就是材料以少胜多、以质胜量的典型例子。

怎样选取典型的材料呢?

首先,必须克服面面俱到的毛病,要学会“剥笋”,从纷繁的材料中,选取典型的材料,由表及里,抓住事物的特点和本质。

其次,采用比较法。可以选择一组相同或相近的材料加以分析、比较,看哪一个材料更具有代表性,更能够说明问题。

要选取典型的材料

典型,意思是“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材料,指的就是具有代表性的材料。那么,怎样的材料才算是“具有代表性的材料”呢?概括地讲有两点:一是这个材料能表现、突出中心思想;二是这个材料能代表其它的材料——选取其它任何材料而不选这个材料不行。可见,选取典型的材料作文,可以节省笔墨,使文章短小而精悍、有力。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这样一篇文章,题目是《忆铁人》。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文章先概括地写铁人王进喜关心群众,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接着,便具体记叙有一天他去托儿所查看这件事。他听到孩子的哭声,便急步推开保育室的门进去,并且狠狠地批评了那位阿姨;在回去的车上,当得知批评错了,身为钻井指挥部副指挥的王进喜,立即让车调头回去,当面向那位阿姨赔礼道歉;这还不算完,晚上他还为此事万分不安、自责不已,夜都很深了,还在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只这一件事,就足以表现出铁人王进喜“关心群众、勇于自我批评、严格要求自己”的高尚品质,无需再举他例。

大家再读读下面这篇短文,想想文章写得怎么样?所选的材料是否典型:

我的二婶儿

我的妈妈非常孝敬瘫痪的奶奶,这在全村是出了名的。可是凭心而论,在孝敬奶奶这一点儿上,妈妈比起我的二婶儿来,还差得远呢!

做好了饭菜,二婶儿总是先把奶奶扶到桌前,把好吃的菜拉到奶奶一边。新买来席梦思床垫,二婶儿让二叔先给奶奶铺上,好让奶奶躺在床上能舒服一些,换下来的木板床他们自己用。为了让奶奶的皮肤保持清洁,二婶儿每周给奶奶擦一次身,从里到外换洗一次衣服。

有一天,我去二婶儿家,见二婶儿正背着奶奶走下楼来。我问这是要去哪儿,二婶儿说:“前几天天气不好,今天好不容易晴天了,我背奶奶到楼下晒晒太阳。”二婶儿把奶奶背到楼下,轻轻放在小凳上,让奶奶坐稳。随后,二婶儿又上楼拿来梳子,端来一盆温水,坐在奶奶身旁,一边和奶奶谈着家常,一边为奶奶梳头、洗脚。梳洗完毕,二婶儿又把奶奶的腿托起来,平放在自己的怀里,认真地给奶奶剪起趾甲。看着二婶儿的动作、神态,真像是在雕刻一件十分精细的物品。我说:“二婶儿,我来给奶奶剪吧!”二婶儿抬起头,笑着说:“我来吧!等我的眼睛花了,再由你来为奶奶剪。” 多好的二婶儿啊,我真为奶奶有这样的好儿媳自豪、高兴。

本文太感人了,所选材料太典型了。仅二婶儿背奶奶晒太阳,为奶奶梳头、洗脚、剪趾甲这一件事,就足以表现二婶儿无微不至地孝敬奶奶的高尚品质。它比选取其它十个、二十个材料更能说明问题;除这个材料之外,再多选取哪怕只是一个材料,都是多余的。

这再次提示我们:在选取作文材料时,务必要增强“典型”意识,无论是选取真实的、熟悉的、新颖的材料,还是选取独有的、感受深的、藏匿心底的材料,都要与“典型”挂钩,都必须是典型的材料。

【思考练习】

(1)什么是典型的材料?作文时为什么要注意选取典型的材料?如何选取典型的材料?(2)写一位自己最尊敬的人,要求选取典型的材料来表现人物,自拟题目。

2.选材要典型

典型的材料,是指那些有代表性的,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最能打动人心的,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这样的材料能以一当十,具有典型意义。

典型的材料,应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应该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它能够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要选出典型的材料,就要学会在比较中挑挑拣拣。人们常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在比较时,要强调一个“严”字,也就是要将我们想到的符合题意的那些材料,一个个地从各个角度比一比,权衡一下,看看哪个材料最有说服力。这样,我们就不怕选不到典型的材料了。

例文43:

世上不只妈妈好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又听见那首歌了,我再次想对《世上只有妈妈好》的作词者提出“抗议”,因为我认为世上不只妈妈好。

我的爸爸、妈妈工作忙,很少抽出时间来陪我,家里常常只剩我一人。每当这时候,邻居王大妈就来到我家,陪我睡觉,给我做饭,对我照顾得无微不至。一次我生病了,王大妈一直守在我床前喂药、喂饭。连在幼儿园的小孙子也忘了去接。结果,她的小孙子还是被幼儿园阿姨送回来的。在家里,王大妈是最关心我的人。

期中考试那天,爸妈又不在家,恰巧王大妈去住院了。我只好饿着肚子去考试。在教室门口,王老师看见我散乱的头发和一副似乎没有精神的样子,把我带到办公室问:“你怎么了?”我哭着说:“妈爸他们不在家,没人做饭。”王老师从抽屉里拿出面包、冲了杯麦乳精递给我说:“别哭,快吃吧,吃饱了好去考试,有为难事找我啊。”她又帮我梳头、洗脸,送我进考场。学校里,王老师对我的关怀胜过妈妈。

一天,我去姑姑家,走上公共汽车,人都坐满了。售票员阿姨拉着我到她的位置上,和我说说笑笑。到了站,她又对我说:“路上小心,别乱跑。”我第一次去姑姑家,路不熟,是一位叔叔带我找到地址,而他不留姓名便走了。我到处都得到别人的帮助、关怀。我是一个幸福的孩子。我要让《世上只有妈妈好》的作词者改词,应该是“世上不只妈妈好,没妈的孩子照样像块宝,到处都有人关怀,幸福享不了„„”你说改得好吗?

小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选取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材料,写出了“王大妈”、“王老师”、“售票员”、“一位叔叔”„„对自己的帮助。这几个典型材料,充分地叙述了“我到处都得到别人的帮助、关怀。我是一个幸福的孩子。”从而认识到“世上不只妈妈好”。从小作者叙述的几件典型的事例中看出新的社会风貌,赞美了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的呼应独具特色,改动的歌词非常切合叙事的内容,小作者的构思是多么的巧妙。

《世上不只妈妈好》这篇文章,看来小作者是精心地选择典型材料:有邻居王大妈,有班主任王老师,有售票员阿姨,还有不相识的一位叔叔。这些材料代表的面很宽,足以说明全社会的人都非常关心青少年。事情虽小,含义却很深刻,使主题更具积极的意义。

例文44:

风趣的叔叔

傍晚,落日的余辉撒满了大地,给杭州城铺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马路上,行人们都匆勿地赶回家。我却独自在马路上徘徊。我迷路了。后悔刚才从浙江人民广播电台录好音出来,还向老师逞能,说自己会回家。我强忍着眼泪,鼓了鼓勇气,去向一个叔叔问路。

他转过头来,向我投来一束惊讶的目光。他头上戴一顶建筑工人的防护帽,身上穿着建筑工人的工作服,肩上搭着毛巾。一看便知道他刚下班。

“请问,这里到延安新村乘几路车?”我问。

“怎么,成了迷路的羔羊了?”他眨了眨眼,巴掌一伸,说,“乘51路!”

我感激地谢了谢他,刚要走,他拉住了我,说:“让我这叔叔来送送你吧!”他把我领上车,又送我下了车,还要送我到家里呢。我说不用了,从这里回家,我闭着眼睛也能回去!他拗不过我,便风趣地说:“闭着眼睛?可别撞在汽车上。”说着,他作了一个倒下的动作,逗得我哈哈大笑。他摘下帽子,向我一挥手,说:“拜拜——!”回头走了。

我才走了两步,他忽然又追了上来,拍了拍我的肩说:“小兄弟,我得送你回家,要是你再迷了路,我可对不起你爸爸妈妈呀!”说着,不容我推辞,把我送到了家。我返身要谢他,他又调皮地挤了挤眼,学着我们在作文里常写的“套话”,说:“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

他匆匆走了,但那风趣、幽默的声音依然萦绕在我耳际„„

这篇文章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像这种为问路人指路的小事,在自己的身边时时出现,为他人做好事更是举不胜举。在众多的材料中,小作者选取这个典型事例,这位工人叔叔不仅指路,而且还送作者回家。这种帮人帮到底的精神,不正像雷锋叔叔大雨夜送婆孙俩回家的情景吗?小作者写得是那样的逼真,那样的风趣,使文章更加感人,这感人的材料就是典型的材料。你在一篇文章里写几件平淡的事例,也顶不上这一个典型的事例,可见典型的材料对突出文章的中心有多大的作用。看来要很好地表现中心思想,不仅要注意围绕中心选择材料,还要注意选取最典型的材料,做到以一当十,以少胜多。有时候几个人(或几件事)都可以表达这个中心,但有的人或事比较突出,有的人和事则比较一般;有的材料相当感人,有的材料却十分平淡。在这种情况下,选材就要注意突出那些最典型、最感人的东西而舍去或少写一般平淡的材料。但同学们的作文中,常常对此注意不够,不知道、也不善于选取最典型的材料来表达中心,而往往只要是能够围绕中心的材料,则不加选择,不管典型与否,随随便便写上几个。

比如为了表现一个同学自觉遵守纪律,使用的材料是: ①上课不随便谈话,不交头接耳,不做小动作; ②不迟到,不早退,遵守学校的作息时间; ③有事向老师请假;

④不调皮,不捣蛋,集体活动时能服从统一指挥。

又如为了表现一个同学讲文明、懂礼貌的好思想、好作风,安排的几件事情是: ①不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不乱扔瓜皮果壳; ②到公园春游时,不任意攀枝折花; ③给一个外地人指点寻找的地址方向。

以上两例,从提纲上看,使用、安排的材料,都没有偏离中心思想,换句话说,都是围绕中心选材的;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最突出的毛病——“选材不典型”。

这些被选用的材料,虽然可以表达各自的中心,但材料都显得一般化,平平淡淡,没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比如一个同学能做到上课不随便谈话,不交头接耳,不做小动作„„这又有什么特别的呢?文中所列举的事情,不仅其他大多数同学都能做到,而且也是被表扬的同学所应该做到的、实在是“微不足道”。运用一些应该做的事来表现某一同学的所谓自觉遵守纪律的精神,就显得不够典型、不够深刻了。又如第二例中选用的材料,也是显得极其一般化。对一个小学生来说,不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等,都是最起码的要求、是应该做到的事。

. 立意要新颖

新颖,即新而别致。立意新颖,指的就是文章立意要新,不落俗套。选取材料讲求新颖,立意更讲求新颖。文贵创新。立意新颖,文章才吸引人,鼓舞人,耐人寻味。

怎样才能做到立意新颖呢?(1)打好选材基础。注意选取紧扣时代脉搏的材料,注意选取自己亲身经历、亲眼目睹、与众不同的材料,就可以使立意直通“新”的彼岸。因为这些材料中往往就包含着有新意的中心。

大家读读下面这篇短文,体会一下本文的立意特点:

拜神

一天,姨妈去“高庙”拜神。出于好奇,我也跟随着姨妈去了。

步入大门,里面乌烟瘴气,你拥我挤。透过浓浓的烟雾,我看到一批批善男信女焚香、烧纸钱。有的三拜九叩,求神保佑富贵平安;有的祈求自己前程无量;有的向主持求签,他们各自拿着一张小小的纸条,脸上流露出或懊丧,或高兴,或愤恨,或恐惧的表情。我想:就这小小的纸条,不知坑骗了人们多少钱财。听说,这个庙里的正堂有关羽的神像。我使劲地擦亮眼睛,想看清楚这个流芳百世的义胆英雄。但,我看到关羽那原本红色的脸膛儿被烟熏黑了,他身上落满了农民的血汗钱,跟前摆着丰富的贡品。他昔日的英姿仿佛被钱财掩盖了。

突然,门外有一个老婆婆跌跌撞撞地冲进来,“扑通”一声跪在神像面前,哭诉道:“关老爷,救救我孙子吧,他现在卧床不起了。呜„„”。这时,主持从人群中走出来了,对老婆婆说:“不用怕,关老爷会救你孙子的。你带我去你家,让我给你孙子施法。”接着,老婆婆带着主持向门外走去。我本想拦住他们,告诉老婆婆这是骗人的,但是一句话能动摇被迷信侵浸了大半生的心吗?

我走出高庙,发现烟雾悄悄罩上了小乡村,村庄好似睡着了。是的,村庄睡着了,人们睡着了,他们何时才会醒来呢?

本文立意既深刻又新颖,反映了有些人“被迷信侵浸了大半生的心”至今还未醒悟的现象。文章立意如此深刻、新颖,这主要得益于小作者选取了好的材料。

(2)学会从多侧面分析材料的意义,从材料新的侧面去立意。多个材料可以表现同一个中心,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而同一个材料,从不同的侧面去分析,往往又会得出不同的中心思想。这就提示我们:遇到或选取一个材料后,要注意从多侧面去分析材料的意义,从正面想想,从反面想想,尤其要重视联系当前实际,从新的侧面去开掘材料的意义,然后通过反复比较、选择,进而确立出富有新意的中心思想。

例如,有这样一个材料:“我”和小妹在家里画画玩,为了争用一支颜色笔吵了起来,妈妈回来后不问青红皂白就打了“我”一顿。从正面想想,“我”很气愤,恨妈妈;从反面想想,“我”又很惭愧,应该谦让小妹。显然,从后者立意,要比前者新颖,文章的教育意义也更大一些,这也正体现了“要学作文,先学做人”的道理。

又如:一位老爷爷退休之后,仍坚持为邻居做事。从这个材料中提炼为“助人为乐”当然可以;如果从“老有所为,发挥余热”或“老牛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的角度去提炼,就显得很有新意。

【思考练习】(1)立意新颖,指的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立意新颖?

(2)看看下面的题目、材料,然后选取一个富有新意的主题,写一篇短文。题目:我的叔叔

材料:叔叔是体操教练,负责全县小学生体操尖子的培训工作。一天,大雨倾盆,雷电交加,叔叔照常准时到体育馆去上班。这一天,只来了一个小运动员,叔叔耐心地辅导他。晚上八点了,叔叔把小运动员送回家后,才回到自己的家里。

主题:①叔叔遵守纪律;②叔叔喜欢自己的工作;③叔叔关心运动员;④叔叔对工作认真负责;„„

选材要新颖

新颖的材料,就是说,材料本身既要新鲜不俗气,又要反映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思想新风貌。新颖的材料,生动有趣,本身就是最有吸引力的。

不少同学选材落俗套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选那些人所共有、人所共知的材料。其实,我们每个人居住的环境不同、生活的家庭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性格脾气不同、经历的事情不同、所见所闻也不同。因此,如能把自己那些与众不同之处当作选材的宝库,那么你选的材料一定是自己独有的,它决不会和任何人重复,而且肯定含有新意。

例如,有个同学写《在家里》,她没有像一般同学那样去写爸爸严格要求她,妈妈连夜为她缝制新衣裙,也没有写过生日、吃蛋糕之类的内容,而是写了她家里特有的生活内容——家庭新闻发布会。小作者选择了三个内容。一次是星期新闻发布会,由妈妈宣布邀请左邻右舍举行一次元旦音乐会,会上,爸爸的口技《八面埋伏》共谢幕三次,是最受欢迎的节目。另一次是春节新闻发布会,由爸爸宣布举行家庭烹调比赛,爷爷做的松鼠黄鱼,因色香味俱佳被评为一等奖,小作者的虾仁炒蛋也荣获鼓励奖。还有一次是生日新闻发布会,由小作者宣布全家给爷爷做六十大寿的礼物,礼物中除定制的大蛋糕外,还有妈妈的“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的证书,爸爸自己写的一首祝寿诗,最精彩的是小作者画的一幅水墨画,上面画着高山青松和滔滔大海,象征爷爷“寿比南山不老松,福如东海长流水”。这篇作文避开了一般同学常写的那些内容,从作者自己的特殊经历来选材,所以使人感到十分新鲜。

譬如,题目《我做了一件有益的事》,有的写上学时扶盲人过马路,有的写放学后留在教室里修桌椅,有的写下雨天为怀抱孩子的妇女撑伞,有的写冬天为军属王大爷扫雪等等。切题吗?都切题,这些事都反映了我们的好思想、好品德。但是,老师在作文后面的批语上,常常有这样一句话:“材料平淡,比较一般,以后希望选一点新鲜材料。”

其实,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扶盲人过马路这种材料,不少人已经写过,是人家写烂的材料。就好像别人嚼烂的蛋糕再放你嘴里去嚼,肯定你觉得无味,吃起来无精神,甚至要吐出去。卢俊同学在下面这篇作文里记叙的也是一件有益的事,但这件事就很新鲜,很有特色。

例文45:

我做了一件有益的事

水塘边,有一群小孩子手里拿着石块,向一只全身青灰色的动物掷去,嘴里喊着:“快!快!快堵住,别让它跑了。”我十分好奇,奔上前去,提起来一看,原来是一只蟾蜍,也叫癞蛤蟆。透过它身上沾着的黑色的泥巴,可以看出它身上长着褐色的斑点,略微突起的眼眶。

突然身后有人喊:“快放下,它有毒!”我吓了一跳,蟾蜍“啪嗒”一声掉在地上。我回头一看,原来是那群追打蟾蜍的人喊的。他们见蟾蜍掉在地上,马上围成一圈,把手中的石头继续向下掷,高兴地喊着:“打呀,打癞蛤蟆哟!”

“别砸了!”我猛地想起我们生物兴趣小组里的指导老师说过,蟾蜍是益虫,应该保护它,便大声喊:“癞蛤蟆是吃害虫的!”

他们住了手。一个小男孩站出来,身上到处是泥,闪动着两颗黑色的眼珠,说:“别骗人,上星期天,我到郊区的水塘边去玩,回到家,脚就肿了。外婆说是被癞蛤蟆咬的。”

“不可能,癞蛤蟆根本不咬人!”我反驳道。

“那我的脚怎么会突然肿起来的呢?”小男孩又提出了疑问。别的孩子也纷纷响应。

我大声说:“癞蛤蟆的确不咬人,不信,咱们就试一试。”说着,我把手指头放在癞蛤蟆的嘴边,只见它不但没有咬我的手指,反而向后跳去。我又说:“我们的生物兴趣小组的老师说,癞蛤蟆一天可以吃二十只到三十只害虫,不信,你们可以去问!”

他们终于相信了我的话,闪出一条道,看着癞蛤蟆慢慢地跳进水塘边的草丛里。在他们的眼里,癞蛤蟆不再那么丑陋了。

只要我们仔细地想一想,像卢俊同学记叙的这种“新鲜而有特色”的事,每个同学几乎都能在自己的经历里找到。因为每个同学都有:

①自己独有的兴趣、爱好——你喜欢打乒乓球、拉二胡,他爱好钓鱼、种花;

②自己独有的条件、环境——你住在月湖边,父亲是高科技人员,他住在闹市中心,母亲是汽车司机; ③自己独有的个性、脾气——你爽朗、活泼,他拘谨、腼腆;

④自己独有的亲戚、朋友——你的舅舅在国外留学,你的好朋友是个国际象棋迷,他的姑姑是一个脑外科医生,他的好朋友是个猜谜大王;

⑤自己独有的志向、抱负——你将来想当个建筑师,他将来想当个宇航员等等。

如果你在作文时,能选择自己独有的材料,写出独有的感受,那么,你选择的题材就不大可能跟别人雷同。你的选择就新颖,这就具备了优秀作文的条件之一。例文46:

我的课外生活

“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猫哭老鼠——假慈悲”„„搜集这些饶有风趣的歇后语是我课外生活的内容之一。也许会有人说,歇后语嘛,无非是一些俏皮话。可我要说,这是因为你不懂歇后语的缘故。我国的歇后语,语言是那么风趣,比喻是那么形象,文字是那么精练,含义又是那么深刻。

那还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促使我对歇后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76年春节,一位伯伯来我家作客。吃饭时,那位伯伯喝了几口酒,话多起来,只听他说:“我们厂里调来几个年轻工人,他们工作时说说笑笑,很不认真,简直是猴子屁股——坐不住,大象屁股——推不动,老虎屁股——摸不得。我对他们真是没有办法啊!”我一听,乐了。这伯伯说的那些诙谐的话怎么这么有趣啊!

那位伯伯走后,爸爸问我:“刚才那位伯伯说的那些风趣的歇后语,你觉得怎样?”我回味回味琢磨琢磨,说:“歇后语的前半句像谜语,后半句像谜底。”爸爸满意地点了点头,并叫我要好好学习歇后语。从此,我对歇后语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准备了歇后语搜集本。我主要从三条渠道搜集。一是看书,我从书上找到了许多歇后语,如“螃蟹上岸——横着走”,“狗撵鸭子——呱呱叫”等等。这些我都一一记了下来。二是听广播。记得在一次少年儿童广播节目里,听到了这样两个歇后语:“狗熊钻烟囱——太难过”,“聋子的耳朵——配搭”,我就连忙记到了本子上。三是注意听大人们的谈话。一天,我和爸爸去王府井百货大楼买衣服,买完后,我们刚要走,忽听两位阿姨高声谈话。一位身穿青布衫的说:“我们那儿最近分房子„„我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啊„„我说大妹子,我对你可是灶王爷上天——有一句说一句啊!”我一听,这不是歇后语嘛?我怕忘了,赶忙掏出纸和笔,蹲下来,把纸垫在膝盖上写起未。周围的人都用惊奇的目光看着我,我顾不得这些,迅速记下歇后语,就像得到了什么心爱的东西似的,心里美滋滋的。

日积月累,我搜集的歇后语已有八百余条。这些歇后语,像一首首名诗绝句,耐人寻味;像一朵朵思想的火花,发人深思。它对丰富我的语言,提高我的作文表达能力给了很大的帮助。记得去年“七一”前夕,老师布置了一篇歌颂党的作文。我在文章开头,写了这样一句话:“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在文章结尾,我又写到了“我们一定努力学习,不做墙头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不当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老师在讲评作文时还表扬了我呢!

这篇作文首尾都用了歇后语,开门见山,点明文题,结尾含义很深,从作文写到做人,值得回味。但更值得回味的是:这篇文章选材新颖,写出小作者独有的兴趣、爱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不像有的同学写一些别人常用的旧材料,你的文章一开头,别人就知道你下面要写什么,这样的文章读起来就太无味了。选材时,有时候还会发生这样一个奇妙的现象:材料是常见的、平淡的,但由于小作者对它有独有的感受,并情真意切地写下来,这样文章也会显得十分新鲜,不一般化。我们平时用的铅笔盒是司空见惯、人人都有的。如果对它没有一种独有的感受,为了写“铅笔盒”,那材料很可能“平淡无奇”。然而谢燕军同学却不同,她把家里的三个很平常很平常的铅笔盒写得新鲜而不平常。

例文47:

三个铅笔盒

在我的抽屉里静静地“躺”着两个铅笔盒,它们是爸爸和姐姐用过之后留给我的。虽然它们破破烂烂的,没人喜爱,可是,我对它们却有着特殊的感情。

一个铅笔盒是木头做成的。盒子上贴着一张破了角的白纸,上面落着一层细细的灰尘,写着“努力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几个字。我小心翼翼地打开来,里面很干净,精巧的手艺把里面分成几格。爸爸告诉我,这是他用自己的双手做成的。这个铅笔盒陪伴着爸爸度过了艰苦的小学和中学时代。

另一个铁皮铅笔盒是姐姐读书时用的。铅笔盒的面上生了锈,漆也弄掉了许多。上面模模糊糊地画着三个小朋友。里面铺着一张白纸,还贴着一张课程表。姐姐说,这个铅笔盒在当时是班级里最漂亮的一个,大家都羡慕它。

如今,我上学了,妈妈特地为我买了一个塑料铅笔盒。铅笔盒上画着两个小学生,他们背着书包,眼睛出神地凝视着前方;他们右边,一台崭新的拖拉机奔驰在广阔的田野上,好像在向他们招手微笑;他们左边,一艘万吨轮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航行,一枚带着卫星的火箭正腾空而起。我久久地注视着这优美的画面,爱不释手。什么时候,我也能驾驶着拖拉机,在田野上奔驰;什么时候,我也能驾驶着轮船,在蓝色的大海里航行;什么时候,我也能坐上火箭,飞上祖国的晴空,去探索宇宙的无穷奥秘!

爸爸、姐姐用过的铅笔盒和我的相比,无论从质量上,还是从装帧艺术上,都黯然失色。可是,这三个铅笔盒,都各自记录着三个人的踪迹,有着祖国五十年代、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的影子。透过这三个铅笔盒,我仿佛看到伟大的祖国正在大踏步地前进!

两个破旧的铅笔盒,怎能和我的一个相比!我喜欢自己的一个铅笔盒,但我更珍惜那两个不起眼的铅笔盒,因为它们记载着一段不寻常的历史„„

1.“开门见山”开头法

文章一开始,就把要描写的主要人或事物直截了当地摆出来,叫做“开门见山”,让人一看就知道你要写什么人,什么事。“开门见山”的优点是可以一下子就抓住读者的注意力,使读者注意文章中的主要事件——直接表达中心思想的事件。所以,“开门见山”是一落笔就接触中心思想的。

例文51:

游圆明园遗址

天气晴朗,碧空万顷,凉风袭人。我、奶奶、妈妈和表弟一同去圆明园遗址游览新开辟的福海公园。来到圆明园大门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门口那对威武的狮子。它们身上伤痕累累,但雄姿犹存,似乎随时准备与敢于来犯之敌决一死战,把他们吞下似的。继续往里走,只见废墟上长出了嫩绿的小草,路两旁松墙内盛开着五彩缤纷的花朵,充满了无限生机。这真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啊!走到旧址旁,我看见了一匹石马屹立在那里,怒视着远方,它好像在咒骂那些夺我中华之宝,杀我中华儿女,毁我中华园林的帝国主义侵略者。

侵略者虽然烧毁了我们美丽的圆明园,但是摧毁不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不畏困难的精神。这边虽还是伤痕累累的劫后遗址,但在那边却已建起了漂亮的福海公园,使它成为第二个圆明园。

继续往前走,我眼前一亮。啊,福海真美呀!湖水环绕着一个小岛,碧水又在群山之中。小岛的中央有不少的亭台楼阁,显得典雅秀丽。湖水清澈见底,像一块晶莹透亮的水晶石;湖水平静极了,像一面光亮的明镜;湖水清绿,又好似一块无瑕的翡翠。湖水映着蓝天,好像一条艳丽的蓝纱巾,映在水中的山、阁、桥、树,就像纱巾上的点点花纹。群山就像个大托盘,翡翠、珍珠盛得满满的。那一座座小桥就像一条条翡翠上的彩带,与群山相连。微风吹过,湖水泛起鱼鳞似的花纹,一闪一闪的。阳光照在上面,万点金光,灿烂夺目。湖水映照着怪石林立,鸟语花香,苍松挺立的群山,群山环绕着景色宜人,好像美玉、珍珠的湖光水岛。这里湖映山,山环水,一片湖光山色,真是美不胜收。

啊!圆明园,你的景色如此多娇。你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你是侵略者罪行的见证,你永远激励着华夏子孙为振兴中华而奋发向上。

文章一开始就把要描述的主要的事——我、奶奶、妈妈和表弟一同去圆明园遗址游览新开辟的福海公园,直截了当地摆了出来,让人一看就清楚地知道文中要写的是什么事。

例文52:

“雷锋”来到运动场(开头)

学校十三届田径运动会结束了。在总结会上,老师和同学们纷纷赞扬一位不知名的“雷锋”。[下略] 开门见山,点明题旨,一下子把读者注意力吸引到中心思想上,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例文53:

两个调皮蛋

我院有两个调皮蛋,远近闻名。一个叫胡拥军。一个叫刘亚兵。

这个胡拥军才十二岁。长得腿粗腰圆,浑身是肉,很是有劲。他的声音粗,音调像大人。尤其是吃饭,一顿起码要三碗;饿了,四五碗也不在话下。他整天闲不住,不是搞这,就是搞那。一看,就知道是个调皮鬼。

有一回,隔壁邻居的单车没取钥匙,胡拥军一见,等四下里无人,偷偷地推出院门,眉飞色舞地骑起来。这个人,劲是有,就是骑单车不能上梁。这一回,他骑了几次“三角眼”,觉得没味,便创造新花样——骑车不握把。也是偶尔,竟然滑行了十几米远。这一下,他以为自己行了,得意洋洋地几个吆喝,把他的喽罗兵喊出来,大声宣布:“今天,本将军学会了一个杂技——不扶把能骑车。现在表演给你们开开眼。”说罢,骑上“三角眼”,放开龙头,一个劲地蹬起来。刚蹬几下,车子便失去平衡,往一边倒下了,“胡将军”被压在下面,哇哇乱叫,我们哈哈大笑起来。

那个邻居,发现车没了,只当贼偷了,急得团团转。听到外头笑声大作,跑出来一看,见车子压在胡拥军身上,说:“你这个调皮大王,我非要你爸爸管你不可!”胡拥军一骨碌起来,冲那个人做个鬼脸,一溜烟儿跑了。

再说那刘亚兵,穿的衣冠楚楚,戴着六百度的近视眼镜。显得老实巴交,文质彬彬,而实际上也调皮着呢,跟胡拥军可说是一对兄弟!

去年冬天,我家窗上的一块玻璃被胡拥军打碎了,爸爸用一块薄板子挡风。这时刘亚兵正在做飞机模型,可是缺一块薄板子。他到对面基建工地去找,叫管理木材的轰了出来。他回来路过我家窗口,一眼瞅见那块薄板子,高兴极了,听听我家无动静,便小心取下,飞快地跑了。

碰巧那天晚上北风呼啸,我钻到被子里还觉得冷。

第二天,我妈告诉刘亚兵他妈,他妈一听,气得脸都青了。取出竹棍子向他打去,他一闪,他妈打了个空,他趁势夺路而逃,一路做着滑稽动作,出门去了„„

这两个人如此调皮,什么时候能改呢?

读了《两个调皮蛋》的文题后,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两个调皮蛋究竟是谁吧,小作者没有绕弯子,一开头就明确地告诉我们:两个调皮蛋,一个叫胡拥军,一个叫刘亚兵,他们不仅调皮,而且调皮的知名度远近闻名。

1.“开门见山”开头法

文章一开始,就把要描写的主要人或事物直截了当地摆出来,叫做“开门见山”,让人一看就知道你要写什么人,什么事。“开门见山”的优点是可以一下子就抓住读者的注意力,使读者注意文章中的主要事件——直接表达中心思想的事件。所以,“开门见山”是一落笔就接触中心思想的。

例文51:

游圆明园遗址

天气晴朗,碧空万顷,凉风袭人。我、奶奶、妈妈和表弟一同去圆明园遗址游览新开辟的福海公园。来到圆明园大门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门口那对威武的狮子。它们身上伤痕累累,但雄姿犹存,似乎随时准备与敢于来犯之敌决一死战,把他们吞下似的。继续往里走,只见废墟上长出了嫩绿的小草,路两旁松墙内盛开着五彩缤纷的花朵,充满了无限生机。这真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啊!走到旧址旁,我看见了一匹石马屹立在那里,怒视着远方,它好像在咒骂那些夺我中华之宝,杀我中华儿女,毁我中华园林的帝国主义侵略者。

侵略者虽然烧毁了我们美丽的圆明园,但是摧毁不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不畏困难的精神。这边虽还是伤痕累累的劫后遗址,但在那边却已建起了漂亮的福海公园,使它成为第二个圆明园。

继续往前走,我眼前一亮。啊,福海真美呀!湖水环绕着一个小岛,碧水又在群山之中。小岛的中央有不少的亭台楼阁,显得典雅秀丽。湖水清澈见底,像一块晶莹透亮的水晶石;湖水平静极了,像一面光亮的明镜;湖水清绿,又好似一块无瑕的翡翠。湖水映着蓝天,好像一条艳丽的蓝纱巾,映在水中的山、阁、桥、树,就像纱巾上的点点花纹。群山就像个大托盘,翡翠、珍珠盛得满满的。那一座座小桥就像一条条翡翠上的彩带,与群山相连。微风吹过,湖水泛起鱼鳞似的花纹,一闪一闪的。阳光照在上面,万点金光,灿烂夺目。湖水映照着怪石林立,鸟语花香,苍松挺立的群山,群山环绕着景色宜人,好像美玉、珍珠的湖光水岛。这里湖映山,山环水,一片湖光山色,真是美不胜收。

啊!圆明园,你的景色如此多娇。你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你是侵略者罪行的见证,你永远激励着华夏子孙为振兴中华而奋发向上。

文章一开始就把要描述的主要的事——我、奶奶、妈妈和表弟一同去圆明园遗址游览新开辟的福海公园,直截了当地摆了出来,让人一看就清楚地知道文中要写的是什么事。

例文52:

“雷锋”来到运动场(开头)

学校十三届田径运动会结束了。在总结会上,老师和同学们纷纷赞扬一位不知名的“雷锋”。[下略] 开门见山,点明题旨,一下子把读者注意力吸引到中心思想上,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例文53:

两个调皮蛋

我院有两个调皮蛋,远近闻名。一个叫胡拥军。一个叫刘亚兵。这个胡拥军才十二岁。长得腿粗腰圆,浑身是肉,很是有劲。他的声音粗,音调像大人。尤其是吃饭,一顿起码要三碗;饿了,四五碗也不在话下。他整天闲不住,不是搞这,就是搞那。一看,就知道是个调皮鬼。

有一回,隔壁邻居的单车没取钥匙,胡拥军一见,等四下里无人,偷偷地推出院门,眉飞色舞地骑起来。这个人,劲是有,就是骑单车不能上梁。这一回,他骑了几次“三角眼”,觉得没味,便创造新花样——骑车不握把。也是偶尔,竟然滑行了十几米远。这一下,他以为自己行了,得意洋洋地几个吆喝,把他的喽罗兵喊出来,大声宣布:“今天,本将军学会了一个杂技——不扶把能骑车。现在表演给你们开开眼。”说罢,骑上“三角眼”,放开龙头,一个劲地蹬起来。刚蹬几下,车子便失去平衡,往一边倒下了,“胡将军”被压在下面,哇哇乱叫,我们哈哈大笑起来。

那个邻居,发现车没了,只当贼偷了,急得团团转。听到外头笑声大作,跑出来一看,见车子压在胡拥军身上,说:“你这个调皮大王,我非要你爸爸管你不可!”胡拥军一骨碌起来,冲那个人做个鬼脸,一溜烟儿跑了。

再说那刘亚兵,穿的衣冠楚楚,戴着六百度的近视眼镜。显得老实巴交,文质彬彬,而实际上也调皮着呢,跟胡拥军可说是一对兄弟!

去年冬天,我家窗上的一块玻璃被胡拥军打碎了,爸爸用一块薄板子挡风。这时刘亚兵正在做飞机模型,可是缺一块薄板子。他到对面基建工地去找,叫管理木材的轰了出来。他回来路过我家窗口,一眼瞅见那块薄板子,高兴极了,听听我家无动静,便小心取下,飞快地跑了。

碰巧那天晚上北风呼啸,我钻到被子里还觉得冷。

第二天,我妈告诉刘亚兵他妈,他妈一听,气得脸都青了。取出竹棍子向他打去,他一闪,他妈打了个空,他趁势夺路而逃,一路做着滑稽动作,出门去了„„

这两个人如此调皮,什么时候能改呢?

读了《两个调皮蛋》的文题后,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两个调皮蛋究竟是谁吧,小作者没有绕弯子,一开头就明确地告诉我们:两个调皮蛋,一个叫胡拥军,一个叫刘亚兵,他们不仅调皮,而且调皮的知名度远近闻名。

2.设问开头法

这种开头方法,是依据题目提供的线索,提出问题,造成疑问和悬念,引人入胜,然后围绕提出的问题展开情节。而问题的答案正是文章情节展开所需要表达的中心。设问开头法的好处就在于读者看到了问题就会关注文章的中心思想。

例文54:

星期天,我浇花时,水只浇在泥土上,而后,花儿越发茂盛了。这是怎么回事呢?于是,我去问爸爸。爸爸听了我提出的问题,顺手拔起一根草,指着底部沾满泥土的地方说:“是根把水吸收了。我们给花草树木浇水、施肥的时候,根就能把养料吸收,维持植物的生命。而且,它深深地向地下扎,使植物不至于被风吹倒。植物要是没有了根,就活不成了。”

听了爸爸的话,我才知道,原来这又脏又丑的根,竟然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

想到这里,我不禁怜悯起它来:“根起着这么大的作用,可它偏偏那么丑陋,又长在地下。它用自己吸收的养料供给花木,而当人们对鲜艳的花朵,参天的古树赞叹不已的时候,又有谁想到,这正是根辛苦劳作的结晶啊!唉,根啊根,出了那许多力却连一句夸奖的话也得不到,真是太可怜了!”

“不!”爸爸打断了我,说:“这不是‘可怜’,而是‘可敬’。它确实比不上花儿的艳丽,也比不上树木的高大。可是如果没有它,世上还会有花儿、树儿么?不但如此,它看到人们欣赏花儿的美丽,并不因而去争取华丽的外衣;它听到人们赞叹树木的高大,并不因而与树木争功。它不在乎自己被人们遗忘,只知道埋头苦干。这就是根的精神,根的风格。”

听了这番话,我不觉对根增添了几分敬意,对爸爸说:“那么,我们也应该学习根的精神。”“对!”爸爸又说:“我希望你具有根的品质,不要计较名利,有埋头苦干的精神,不能光追求外表的美丽,要踏踏实实为人民服务。”

我牢牢地记住了爸爸的话,再看这根,看着看着,我似乎从它的身上悟出了一种美,一种无可比拟的美。

文章一开头就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我浇花时,水只浇在泥土上,而后,花儿越发茂盛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一问题的提出,颇具吸引力,读者势必以急切的心情把结果了解,当我们读完全文后,不仅很快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而且还知道了文章是借根的形象,根的风格,来歌颂革命队伍中那些不计较名利,不追求享受,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好同志的这一中心思想。

例文55:

别吵了

一张黄瘦的、哭丧的脸,一头零乱的短发,一身早该换了的衣服和一双早已看不出是什么颜色的鞋。这就是张晓燕。不,她以前决不是这个样子的。在我以前的记忆中,她是一只快乐的小燕子,整天又蹦又跳,谁见了都会喜欢。可她现在怎么成了这副样子了呢?事情还得从去年夏天说起。

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晓燕父母间的感情产生了裂痕。那天,我去找晓燕,正要敲门,却听见里面“哐啷”一声,像是什么东西给摔碎了,接着传来晓燕父母的吵骂声。我从门缝里看进去,只见晓燕的父亲正举着一只花瓶,说:“我砸死你这个臭女人。”正在这时,又见晓燕“扑通”一声跪倒在地上,抱着父亲的腿说:“爸爸,不,你不要再摔了„„”她又转过脸对妈妈说:“妈,你们别吵了。”听着那嘶哑的哀求,我不由得落下了泪,张晓燕你太可怜了!突然,晓燕泪流满面地冲出了房间。我连忙追了上去。跑到很远的地方,晓燕她倚在墙壁上,两眼发呆似的望着前方,泪水默默地滴在那条红领巾上。我唤醒了她,她哭着告诉我:“他们吵架了,还说要上法院,要离婚,他们再也不要我了„„”听着那充满哀怨的话,我也忍不住哽咽了,我不知道该怎样去安抚这颗充满伤痛的心。从此,张晓燕变了,变成一个我所陌生的人了。

天下的爸爸、妈妈,你们不要吵了。我恳求你们别吵了。你们可曾知道,你们吵架会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带来的不只是儿女们流不尽的眼泪,更带来了幼小的心灵上永远难以弥补的创伤!

“别吵了,你们再也不要吵了。”我想我这话并不只是我一个人的心愿,是所有的孩子们发自内心的呼唤。

文章的开头,首先就展示了晓燕的两幅肖像——眼前的晓燕和记忆中的晓燕。通过两幅肖像对比后,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可她现在怎么成了这副样子了呢?我们读到这里,不禁产生疑问:为什么昔日快乐、活泼的晓燕,变得忧郁、变得发呆呢?为什么晓燕会有这样大的变化呢?催人带着好奇心,带着问号,读完全文。

我们再来看三个开头:

世界上没有一个妈妈不爱自己的女儿。但是不是每一个妈妈都了解自己的女儿呢?这可难说了,我的妈妈就„„

一提起我那“杰作”,全家人就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你知道这“杰作”是什么吗?

说起我的生活来,可谓之“单调”极了。每天,就像钟摆一样,从家里“摆”到学校,再从学校“摆”到家里。可是就在这无数次的“摆动”中,逐渐地形成了我的性格。你想了解我吗?请看我的第一次“摆动”吧!

以上三个片断,一开头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但是不是每一个妈妈都了解自己的女儿呢?你知道这“杰作”是什么吗?你想了解我吗?这样的设问开头,必然引起读者的关注,扣住读者的心弦,吸引读者往下读。

3.联想开头法

这种开头方法,就是先用一件与文章内容相关联的物或事作为契机,联想到要写的内容。联想中,甲乙两事物之间,必须有一定的联系,这种联系,不管是外表的,还是内在的;不管是横向的,还是纵向的。

例文56:

一次有趣的校外采访

每当我看到摆在书桌上的“小不点”记者证时,便想起暑假里的一件事。清晨,我们“小不点”文学社的小记者们在张老师、王老师和校外辅导员董叔叔的带领下,高高兴兴地去进行校外采访,采访的目标是“古安梨”节、百岁老人„„

汽车在公路上飞奔,透过窗口,我们欣赏着沿途美好的风光,远处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像碧绿的地毯;路边一棵棵小树,摇摆着枝叶不停地离去;草丛里的野花万紫千红,不时飘来阵阵芳香„„ 一会儿,我们来到果园,同学们一看,都惊呆了。啊!到处是梨!人们手里拿的是梨,桌上放的是梨,盘子里盛的是梨,筐里装的是梨,地上堆的是梨,树上挂的也是梨„„这里真像是梨的天地。棵棵梨树,果实累累,树枝上那可爱的梨娃娃真喜人,有的仿佛在向我们点头微笑,有的却像害羞似的躲在叶子后面,有的压弯了枝条蹲在地上,还有的沾上了黄泥呢!这儿真的是梨的世界呀!

欢庆“古安梨”节大会开始了,果园里的徐叔叔向我们介绍“古安梨”名字的来历和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尼姑庵的尼姑们种下了梨树。她们勤勤恳恳地浇水、除草、施肥„„丰收的季节到了,树上结出了黄澄澄惹人爱的梨,因此,梨名就叫“姑庵梨”,后来叫成了“古安梨”。接着他又告诉大家,这种梨传说皇帝最喜欢吃,其特点是:个大、皮薄、水多、核小,又没有渣滓„„周玲同学还代表“小记者”们发了言。临走时,同学们都亲口尝了尝叔叔们热情相送的“古安梨”。我刚咬破梨皮,那比蜜还甜的梨汁,就一下子从嘴里甜到了心里。

离开果园,我们又去采访了一百零七岁的老人。汽车离开公路,在坎坷不平的路上颠簸了约十分钟,我们就来到百岁老人家里。老人坐在躺椅上,只见她白发苍苍,满面皱纹,纹沟很深很深,可两腮红润,精神抖擞。老人高兴地对同学们说:“小乖乖,你们都来看我呀,太好了,太好了!”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老奶奶好!祝您长寿!”老人听了,高兴得说不出话来,握住我们的手,越握越紧。突然,“咔嚓”一声,老师为我们和老奶奶留下了珍贵的合影。

接着,我们又赶去采访了“葡萄大王”——朱爷爷、个体运输万元户张叔叔等。那满园的葡萄、漂亮的楼房,那黑红的脸膛,满手的茧子,连同他们那勤劳致富的事迹,都深深印在我们的心中。这次采访,大家既开阔了眼界,又增长了知识,我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连云港,更加热爱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也更加热爱创造美好生活的人们!

文章的开头,由一张“小不点”记者证作为“契机”,很自然地联想到了暑期“小不点”文学社的小记者们采访“古安梨”、百岁老人、“葡萄大王”的事。开头简洁明了,读了文章的开头,并可知道文章的下文要写的内容。

例文57:

一个核桃

每当我看到珍藏在小盒子中的那个核桃,便想起崔征来。

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们俩一块回家。我忽然看见在一块草地上有一棵核桃树,上面已经结小核桃了,青绿的皮非常好看。我看了,特别高兴,便四处寻找掉在地上的核桃,果然发现了两个。他也非常喜爱,我就送给他一个。我们俩一块儿高兴地往家走,就像捡了块金子似的。第二天,我决定把核桃送给常识老师做标本,就带到了学校。偏巧常识课挪到了下午,我中午就把核桃放到位子里。我下午来到学校一看,呀,核桃不翼而飞了。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把位子翻个遍也没找到,原来是崔征拿走了。我找到了他,问他为什么要拿,他说:“对不起,我只想和你开个玩笑,不料把核桃弄丢了。”我生气地说:“谁叫你不小心,谁叫你拿我核桃的,你非赔不可,要不我就和你绝交!”他也急了,说:“就不赔,绝交就绝交,有什么了不起的!”从此以后,我们俩的友谊破裂了。

几天过去了,我们俩谁也不理谁。一天放学回家,我走前面,崔征走在我后面。忽然,他几步追上我,从兜里掏出一个核桃,激动地说:“对不起,那次我不应该拿了你的核桃。我的爸爸妈妈就要到海南工作了,明天我们就要搬家了,我找到你送我的那个核桃,就把它留给你,做个永久的纪念吧!”我接过他手中的核桃,心里难过极了,泪水在眼眶里直打转,说:“谢谢你,还是留着吧。咱们还是好朋友,我永远不会忘记你!”他勉强露出了微笑,向前猛跑了几步,忽然一转身,向我挥了挥手,大声喊:“谢建勋,但愿我们还能再次相见!”我也向他大声喊:“崔征,我一定会给你去信的!”

崔征走了。但我经常在梦中与他相见。我梦见了我们俩在核桃树下捡拾绿色小核桃的欢快情景。文章紧扣题目,一开头由一个核桃联想到崔征。一个核桃与崔征之间有什么联系呢?那是因为这个核桃曾引起了作者与崔征友谊的破裂,又因为这个核桃使他们恢复了友谊,留下了永久的纪念。

例文58:

谈圆(开头)

一提起圆,人们往往会联想那些为人处世很圆滑的人,因而对圆不抱好感,而我却认为圆是一种最漂亮的几何图形、是和谐与美的化身。每当我看到圆就想起了那些为人民贡献一生的人们。

他们的生命有长有短,但他们却用这根有限的生命线,为人民做出了最大贡献,尽了全部力量,围成了一个面积最大的几何图形——圆。

由圆联想到和谐与美的化身,联想到那些为人民贡献一生的人们,他们用这根有限的生命线,为人民奉献了一切,围成了一个面积最大的几何图形——圆。开头新颖,耐人寻味,由圆展开联想,引出下文。

4.肖像描写开头法

写人的文章,常常在开头对人物的身材、体型、衣着、容貌、神情、姿态、风度等特征进行描绘,使读者在一开始就能对人物的外形特征有所了解。同学们在运用这种方法开头时,一定要注意:写人物肖像一定要抓住人物的特点,为揭示人物性格、表现文章主题服务,切忌为写肖像而写肖像,从头写到脚,面面俱到。

例文59:

同桌

我的同桌是个男同学,叫过瑞。他长着长长的睫毛,乌黑的眼珠,眼睛出奇的水灵。他是如此的俊,可又是非常的调皮捣蛋。

有一次上音乐课,大家都背着手认真唱歌,可他的手不知在下面摸什么。我好生纳闷,用手打了他一下。再斜眼看他时,他脸上却露出一丝得意的神色,朝一个栩栩如生的“小人头”努了努嘴。我恍然大悟,原来刚才他在底下用橡皮刻“小人头”。我看了一眼“小人头”,啊!金栗色的头发,配上一个用金丝线系成的金边眼镜„„他得意极了,压低声音说:“老师不会看见的,把橡皮拿来,我给你刻。”我瞪了他一眼,再也没理他。

他的家庭作业不是交空本,就是瞎写一气。有一次,他的作业一点也没做,我去找他,他冷冷地看着我,好像不认识我,那目光令人难堪,我只好耐住性子。他笑起来,说道:“我不会写„„你可以走了,小姐!”我气得话也结巴了,“你怎么可以这„„这样说呢?”他大笑起来„„

文章一开头就给我们描绘了一个调皮捣蛋而又不失机灵的形象,接着通过两个具体事例进一步来表现人物的这一性格特征。

例文60:

我的大朋友

一捧刺猥似的头发,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高高的鼻梁,厚厚的嘴唇,身上一块块隆起的肌肉如馒头大小,好似希腊神像:他就是我的大朋友——全国举重冠军李伟男叔叔。

我妈妈是篮球教练,和李叔叔都在先农坛体工大队。一天,我去妈妈单位玩,猛听得有人亲昵地向我打招呼:“毛头,你来了!”我回头一看,原来是李叔叔。他微笑着对我说:“我请你去看我的训练怎么样?”看李叔叔训练,是我盼望已久的事,今天见他主动提出,便爽快地应允道:“好啊!”于是,我们俩有说有笑地朝训练房走去。

到了训练房,他对我说:“你在长凳上歇着,别乱动。”说罢,他就朝训练器械走去。

只见李叔叔先把八公斤一根的拉簧挂上四根,然后抓住两头,用力拉了起来。他每拉一下还“啊——”地大喝一声,似乎在给自己打气。过了许久,二百声大喝过后,他才气喘吁吁地放下拉力器。这时,他已经是汗流浃背了。他大约还不甘心,定了定神,又蹦上了仰卧起坐器。不看不要紧,一看惊得我直吐舌头。原来,这个仰卧起坐器构造虽然简单,主要部分只是一块板而已,可是这块板头部方位却向下足足倾斜四十五度之多。我在平地上连续做五十个仰卧起坐还累得腰酸腿疼,几乎站不起来。可李叔叔要在这块板上做二百个仰卧起坐,真是不可思议!十分钟过去了,二十分钟过去了„„李叔叔才从仰卧起坐器上站起来,慢慢地走到我身边,大汗淋漓地坐下了。

我见了,急忙关心地问:“怎么样?累不累?”

他听了,喘了口气,用沙哑的声音回答道:“说不累是假的,想为祖国争光才是真的。” 我听了,心里暗暗佩服,又说:“你今年三十了,在运动员里也是老头了,再说已经获得三块金牌了,见好就收吧!”

他顿时严肃起来,用激动的口吻对我说:“是的,我是不小了,也该退队了。可是咱们国家的举重还远远比不上美国、苏联等国,就让我再为祖国做点贡献吧!”

我不禁为我刚才的话感到害臊。

这时,他对我说:“我又该训练了。”说完,他就起身向器械走去。片刻,就又响起了器械的碰撞声和他粗粗的呼吸声。

我听着这声音,看着他的身影,不禁感动了。是啊,他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这篇文章,作者先从李叔叔的外貌写起,突出了李叔叔粗犷、健美的特点,引出作者在训练房看见李叔叔训练的实际情况,又突出了李叔叔的拼搏精神。

例文61:

创造奇迹的人(开头)

右手,五指全无,手掌截去三分之一,只在虎口处有一个小叉;左手,差不多一样,只是多了小半截大拇指。这是一双不能称之为手的手。然而,由这双手设计的花布图案,却是那么逗人喜爱;它获得了全国花布图案设计一等奖,赢得了无数姑娘的赞美。这是奇迹,绝对是的!那么创造奇迹的人是谁?他,就是截去十指和一双小腿的特等残废军人、花布设计工程师李广同志。

文章一开头就从手描写起,告诉读者这是一双极度残废的手,引出由这双不能称之为手的手设计的花布图案,深得人们的喜爱,并获设计一等奖,创造了奇迹的事。表现了特等残废军人李广同志身残志坚的优秀品质。

5.景物描写开头法

这种方法是对景物、环境进行描写,以此展现人物活动和故事发生的场所和背景。它对于展示故事情节,衬托人物心境,表现文章的中心,抒发作者的情感,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把读者引入作者所创造的意境中去,唤起读者的想象、联想和对人生、世事的思考,从而为理解全文作好思想准备。

例文62:

冰淇淋惊魂

窗外,一朵云也没有,只有那火球般的太阳。太阳的光像一支支金色的箭直射下来,把我晒得汗流浃背。于是,我便到附近的冰淇淋摊那儿买支冰淇淋吃。

买了以后,我便把纸撕开,正准备在上面大咬一口时,冰淇淋里钻出了几条虫来,我吓得把冰淇淋扔掉,然后转头,准备去和那个小贩讲理。可是,当我见到那个小贩时,又吓得尖叫了起来。

那小贩转眼间竟变得那么可怕。他的脸流了很多血,小虫从他那可怕的脸上钻出来,而他的手也流出了一些黑血。我连忙转头就跑,可是那妖怪一直向我追来。一不留神,我踢到了一块大石头,就这样,我跌倒了,那妖怪趁我来不及爬起来时,把我捉住了。就在这时,听到一阵“叮咚叮咚”的声音,那妖怪不见了。

我这时才发现自己躺在沙发上,而刚才所发生的事,只不过是一场梦。忽然“叮咚叮咚”的声音又响了。我吓了一跳。向四周一看,才知道原来是门铃在响。于是,我便起身开门。门一打开,只见爸爸手上拿着一支冰淇淋。那支冰淇淋,跟我做梦时见到的一模一样。我吓得快步跑进房间把门关上。我相信父亲当时一定感到莫名其妙。

这篇文章先写梦中的事,最后一段写醒来的事。文章的开头,对所写做梦发生的环境作了描写,突出了天气的酷热,从而引出“冰淇淋惊魂”的故事。同时,这梦境与现实生活画面的连写,也表现了爸爸对女儿的关怀。

例文63:

美就是这样创造的

在我家楼下,展示给人们的,是一片美的环境:干干净净的街道;一尘不染的水泥花坛;洁白的石桌石凳;整齐翠绿的米兰、松柏;还有那郁郁葱葱的鲜花和青草。再加上彩霞飞舞,蜜蜂采蜜,使这美的环境,又增添了几分勃勃生机。

当你陶醉在这美的环境中时,你是否会想到,这四季如春的美的环境,却是由一双双布满老茧的手和一滴又一滴辛勤的汗水换来的呀!

每当清晨,当我还在做着香甜的梦时,“沙、沙”的扫地声便把我唤醒,我连忙伏在窗台上向下望去,噢!原来是几位阿姨,正戴着白色的口罩和帽子,穿着半旧不新的工作服,专心地扫着地呢!落叶、纸屑、尘土,从大扫把的下面聚到了垃圾车里,路面“洗”了个“脸”,变得整洁多了!好像在说:“美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

花坛怎么总是那么干净?一尘不染的?几位清洁工人用一条又一条抹布掸去浮土,赶跑沙石,让灰褐色的花坛在红花绿叶的映衬下展示给人们。花坛仿佛在冲着人们微笑,好像在说:“美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

一排排米兰,一棵棵翠柏,一株株苍松,像士兵一样站立着。是谁把它们变得这样整齐?“咔嚓,咔嚓”的修枝剪叶声做了比说明、解释更有说服力的回答。一把乌黑发亮的大剪刀,在一张一合的移动,把多余的枝叶一扫而光。枝叶被修得整整齐齐,真像一把半打开的绿色雨伞。一位满头白发,额头上布满皱纹的老爷爷在精心地整理小树。微风一吹,“哗啦哗啦”,它们好像在齐声说:“美就是这样创造的!” 蜜蜂和蝴蝶怎么飞得这么勿忙?是去哪儿做客?原来它们是去花坛中采蜜,传花粉。玫瑰、牡丹、月季、菊花、腊梅„„各种花卉,再加上绿叶青草的映衬,形成了一幅“百花迎春图”。没有小溪,哪里来的流水声?原来是园艺工人在给花浇水。他们把花坛装点成了一个蜜蜂、蝴蝶和花草的天堂。“嗡、嗡、嗡”,小蜜蜂好像在说:“美就是这样创造的!”

自然的美,清新的美,勤劳的美汇聚在一起!这个美的环境,不正是由那些环境保护工人用心灵和勤劳的美换来的吗?

美就是这样创造的。

文章一开头就着力描绘了一片美的环境——干干净净的街道;一尘不染的水泥花坛;洁白的石桌石凳;整齐翠绿的米兰、松柏„„这种美的环境创造,不仅衬托了清洁工人、园艺工人的心灵美和勤劳美,还为下文故事的展开作了准备。

例文64:

龙卷风

7月1日下午放学后,我刚回到家,只见天空一股急速翻腾的云浪,仿佛一条黑色的长龙,从西南方滚滚而来。顷刻间,狂风大作,飞沙走石,粗壮的大树竟被连根拔起,高压电线在空中剧烈地晃动,发出尖利的叫声,紧接着,电线杆断了。“轰”、“轰”,一座座房屋塌了。一瞬间,我家房屋也成了一堆瓦砾。

大人小孩在狂风中挣扎着,搏斗着。附近的农民、干部、学生、医护人员,都冒着风雨赶来了,摸黑连夜投入了紧张的救灾工作。第二天一早,一路路支援大军开来了。一车车救灾物资送来了。同学们闻讯后,也纷纷赶来灾区,赶来我家安慰我。张季伟望了望这堆残砖碎瓦,再看看浑身沾满泥水的我,她两眼湿润了。她顾不得询问,随手将带来的一袋热气腾腾的馒头塞给我,后来的同学有送来鞋子的,送来钢笔的,多好的同学们啊!

龙卷风刮倒了许多家房屋,吹散了无数的衣服,然而它刮不倒吹不散我们同学间姐妹般的情谊。生活在这样的集体中,是多么温暖,多么幸福啊!

开头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龙卷风肆虐的情景,突出风灾来得突然和遭灾的严重。读完开头,不能不使人忧虑:在这重灾面前,灾民们怎样救灾呢?他们往后的生活将怎样过呢?因此,这样的开头,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同时为表现文章的中心起到了映衬的作用。

6.倒叙(悬念)开头法

就是在文章的开头先写事件的结局或最精彩的部分,再按事件发展的顺序从头说起。倒叙开头法可以造成悬念,让人们急于知道结局是怎么来的,从而津津有味地去阅读先前的情节,具有较强的艺术效果。但是要注意从写作的内容和特定的写作目的的需要去考虑是否适合采用倒叙的方式,不应故弄玄虚,为倒叙而倒叙。此外,运用倒叙开头时,还要特别注意由倒叙转为顺叙时的衔接,要做到过渡自然,交代清楚,不然就会造成行文脉络的混乱。

例文65:

他准是打架了

星期四早晨,我和肖明、李永来到学校,一眼就看到走在前面的温洪华手上包着纱布,纱布上还可以清楚地看到斑斑点点的血迹。

我怀着疑惑的心情走进了教室,果然听到同学们三五成群地谈论温洪华手上包着纱布的事。有的说:“肯定是和人家打架打伤的。”也有的说:“说不定是摔伤的呢!”不知是谁接了一句:“如果是摔伤的,为什么问他他不肯讲呢?”许多同学听后赞同地点点头。

正当同学们议论纷纷时,一位叔叔带着一个小孩匆匆地走进教室问:“三(1)班在什么地方?”李永说:“这里就是。”“洪温华呢?”我们一听,都愣住了。我连忙说:“我们班里只有个叫温洪华的,没有叫洪温华的。”其他班的同学也纷纷挤进教室来看到底出了什么事。当我想把温洪华叫过来时,发现他已走出教室,不见人影。

那位叔叔把小孩的帽子摘下来,只见那孩子的头包着纱布。我着急地问叔叔:“你为什么要找温洪华?”那位叔叔滔滔不绝地说开了„„

原来是星期六那天,温洪华同他爷爷一起去金溪姑妈家做客。回来时,路过一座还没有建造好的水泥桥,看见几个小朋友在桥上玩。突然“扑通”一声,有个小孩掉到溪里去了。其他几个吓得哭了起来。这时,温洪华看到小孩掉进水里,急忙爬到桥下,趟着水到了溪中间,摸呀摸,摸了好长时间也摸不着。由于桥下建筑材料没有清理掉,毛竹、木头横七竖八地堆积在桥下,温洪华的手被铁钉戳了一个洞,鲜血直往外流。温洪华咬着牙忍住痛又继续摸。他自言自语地说:“那小孩会不会被溪水冲走了呢?不,绝对不会。”他拼命地往前趟着、摸着,终于摸到了那孩子的脚。他急忙把那孩子抱在手里,用尽全身力气走到岸边。这时,温洪华赶紧上岸,同他爷爷一起把那孩子送到卫生所,又叫其他人通知孩子的家里。孩子的爸爸、妈妈赶来了。这时,小孩的伤口已经包扎好了。温洪华和他爷爷两人转告孩子的父母:这个孩子应立即送到县医院治疗。然后他们就悄悄地走了。后来,孩子的爸爸打听到救他孩子的是金岸小学三(1)班的温洪华同学„„

那位叔叔正叙述着,不知是谁已经把温洪华找来了。叔叔看到了温洪华,说:“是他,是他,是他救了我的孩子。他真是一个好学生。”说着,拿出一个大红包:“这是我家的一点心意,谢谢温洪华同学救了我的孩子。”温洪华听了以后,摇摇手,一边跑,一边说:“我是少先队员,这是我应该做的,红包我决不收的,还是给孩子养伤要紧。”大家用敬佩的眼光看着温洪华同学手上包着斑斑点点血迹的纱布,不约而同地说:“噢,原来是这样!”

文章先写温洪华手上包着纱布,纱布上还可以清楚地看到斑斑点点的血迹。读者至此自然会产生疑虑,是呀,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温洪华受伤的?这样的开头,一下子抓住了读者,引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然后让“叔叔”道出事情经过,最后真相大白。例文66:

我的父亲

近来,我爹突然对我客气起来。往常摊派我的所有家务活,全部摊到哥、姐身上。他还专程到集上花六元多钱为我买了一支英雄金笔。

爹的变化,使我不可理解。过去,为五分钱的铅笔,三分钱的写字本,我不知要费多少唾沫,爹才瞪大双眼,皱着眉头把钱扔到桌上。其实,我家并不算穷,是爹不想让我继续读书。你没见,我姐只上了二年小学,我哥也勉强读到三年级。我能读到五年级,全靠我哭闹赖来的。爹常说:“庄稼人只要一勤二俭,日子就过不孬,读那么多书有啥用!”眼下,爹怎么关心起我的学习来了呢?

吃罢早饭,爹脸上堆着笑,招呼我:“来,跟爹坐会儿。”我一惊,不知是凶是吉,便耷拉着脑袋凑过去。

“小柱,爹过去不想让你读书,是爹糊涂。”爹说着话,烟锅里的火都灭了,他还一个劲叭嗒。“今个,爹求你点事。”说着,随手从炕底下拿出一个有棱有角的长方形小纸包,轻轻拍去上面的尘土。爹的神色那样庄重、严肃。

“小柱,这本书是专讲种小麦的,我斗大的字识不了半升,你姐、你哥也识字不多,你给我念念吧。”啊,原来是这样,我心头一喜,麻利地打开书本,大声地念了起来。

我刚念完小麦的播种和管理这一章,爹就一拍脑门,自责地说:“单凭老经验不行喽,还得学科学呀!去年力没有少出,粪没少上,产量可比人家技术户低了一大截子呀!„„”

“爹,你不会让我退学了吧?”我兴奋地叫起来。

“那还用说,只要你有志气,爹供你上大学!”爹嘿嘿地笑着,两眼闪着希望的光„„

这篇文章属于倒叙中的对比叙,即先写当前的情况,再写过去的事情,从而形成鲜明的对比。文章先写爹突然对“我”客气起来,还专程到集上花六元多钱为“我”买了一支英雄的金笔。然后写过去“我”向爹要几分钱买文具,不知要费多少唾沫,爹才瞪大双眼,皱着眉头把钱扔在桌上的情景。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啊!原来是爹从生产实践中已经悟到了科学种田的道理。

7.引用名言名句开头法

在文章的开头引用与内容密切相关的名言、成语、谚语、诗句,可以起到统领全篇,提纲挈领的作用。引用的内容往往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所在。

例文67:

游九华山

唐代诗人李白曾有“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的千古名句。暑假中,我有幸跟爸爸到九华山一游。

天台是华群峰之冠。古人有不到天台不算游过九华的说法。因此,我与爸爸到九华山的当天早晨,便立即向天台进发。

一场大雨刚过,唤起了漫山云雾。我和爸爸穿云破雾踏上山径。山路两旁松竹成林,泉水淙淙。远远望去,天台峰高插云间,如一把穿天银剑耸立在云雾之中。我们一边赶路,一边欣赏沿途景色,经过百岁宫,回香阁,直至天台峰下的凤凰古松前。

仰望天台,峰上云雾缭绕,山径蜿蜒曲折,像一条彩带从云间掉下来,游人似一个个小白点,零零星星散布在彩带上,缓缓地向上移动着。

起初,我劲头十足,赶过了几位白头发的老教授,但是随着山路的明显变陡,我的冲劲渐渐的小了。走不一会儿,已汗流浃背,“呼哧、呼哧”地直喘粗气。我停下来俯视山脚,凤凰古松已像小树苗一般,再仰望峰顶,它仍旧隐现在云雾深处。到峰顶还有多少路?我想打退堂鼓了。爸爸说:“走完石阶便到山顶。”于是,我又鼓足气向前冲去。走了不到十来步,我一屁股坐在地上,实在走不动了。

“难道你还比不上古代三步一磕头上山拜佛的人吗?你脚下的路是筑路工人用血汗开的。登山不畏难,畏难不登山。”爸爸激励着我。这时,赶上来的一位老教授也帮爸爸说服我:“小朋友,怎么不走啦?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古人这句话说得多么正确!你要看到九华山全景,就必须登上峰顶。走吧!咱们一起上。”听了父辈们的教诲,我激动万分,疲劳顿时消失了大半,跳起来继续前进。到了最后一段,石阶已成了“碰鼻阶”,两侧是万丈深渊,叫人看了头晕。我好像头顶着前面人的脚,脚踩着后面人的头,一步步向上爬着。

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我们终于登上峰顶。这里耳听松涛流泉,环顾四周,但见莽莽苍苍,九华峰犹如朵朵莲花在云海中若隐若现。被目远眺,大江如练。再远处,黄山、庐山等名山隐约可见。此时再看刻在石壁上的“非人间”三字,觉得更加传神了。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啊,攀登高峰,必须付出极其艰辛的努力。

文章开头就引用了唐代诗人李白的“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的千古名诗。这个开头,既描绘了九华峰的壮观景色,又引出下文,起到了一石二鸟的作用。

8.先闻其声开头法

即在开头写人物说话的声音。这样的开头,一是易于表现人物的特点;二是可以通过先闻其声的开头展示故事情节。不过要注意:用人物语言开头,不是随心所欲的,想怎样写就怎样写,而应该像鲁迅先生指出的那样:“人物语言的描写,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所谓“由说话看出人来”,意思是说从人物语言的描写中看出人物鲜明的特点。其次,用人物语言开头,一定要为下文情节的展开作好铺垫。例文68:

张老师病了

“你们知道吗?张老师病了。”班里“小灵通”张义气喘吁吁地跑进教室说。消息像闷雷,在教室里久久滚动。同学们有的呆若木鸡,有的急切地问:“张老师得的什么病?”张义喝了口水,轻声说:“听说得了眼病,如果治疗无效,那么张老师的眼睛就要瞎掉,就不能教我们了。”大家唉声叹气,我心里也别提有多着急。我班是个差班,换过七八个数学老师。自从张老师来了,我的数学成绩才有了明显的提高。如今,张老师病了,该怎么办呢?

在一边沉默的班长终于说话了:“我建议,每人带个鸡蛋,六十四人就是六十四个鸡蛋。我们选几个代表把鸡蛋给张老师送去,让她补补身体,病可以好得快些。你们说好吗?”“好!”六十四个同学异口同声回答。

午饭后,中队长带来了个篮子,同学们纷纷把鸡蛋放入,我也带来了四个。中队长一数,啊!超额完成,篮里有八十六个鸡蛋,多了二十二个。谁去送呢?大家争论不休。我出了个主意:“来个无记名投票。”结果我、张义、班长和李英当选为代表。

放了晚学,我们四人拎了鸡蛋急冲冲去医院,分头寻找张老师的病房。我想一定要先找到。找呀找,看啊看,只见张老师躺在病床上痛苦地闭着眼睛。我不愿打扰张老师,轻手轻脚地叫来了伙伴,悄悄商量一阵后,我便伏在楼梯上写了一封短信。

张老师:

得知您生了眼病,我们很着急,全班同学送来八十六个鸡蛋,希望你吃了眼睛好得快些,早日来教我们。

早日恢复健康!

您的六十四位学生

我们把信连同鸡蛋一起放在张老师床边,悄悄地退出病房。

下楼后,当我再次抬头看四楼窗口时,只见有个熟悉的身影。啊,是张老师,我们四人情不自禁地喊道:“张老师——!”

文章的开头很有特色。它舍弃了那些不重要的交代,开头就从“小灵通”张义的闷雷一样的消息写起,不拖沓,迅速展开情节。由此可见,这样的开头,不仅写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还为下文的“收鸡蛋”、“送鸡蛋”这一全过程的展示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记叙文开头的方法还有许多,但不管哪一种开头,都是为表达文章的主要意思服务的,因为都要做到文字简洁,不要绕远道,兜圈子,戴帽子。这样的开头才具有吸引力.二、过渡技巧

有的同学写作文,不注意过渡,使看的人感到文章不连贯,跳跃太大。一篇作文,当一层意思说完转到另一层意思时,不仅要注意内在的联系,而且要注意形式上的衔接,让读者的思路顺利地由前者过渡到后者,不致感到有什么空隙。这就是说,要重视文章的过渡。

什么是过渡呢?过渡就是指文章的层次之间,每段和段落之间互相连接起来的方法。

有的文章,层次之间,段落之间具有自然过渡的属性,上下意思很紧密,就不必考虑另加什么过渡段或过渡句。

1.四种需要过渡的情况

在什么情况下,必须采用过渡的手法呢?又怎样过渡呢?除了意义逻辑上的自然过渡外,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需要过渡:

①由这件事转到另件事时需要过渡(表示事件转换时需要过渡)。如《我的自画像》,作者记叙了“任性”、“爱唱歌”和“爱读书”三件事。这三件事怎样联系起来呢?在叙述“任性”的事情后,作者写了“我渐渐长大了,脾气也好些了,还爱上了唱歌,成了个小音乐迷”,这样就引出了“爱唱歌”的事情。后来又用“我还有一个爱好”语句,转入叙述“爱读书”的事情。由于恰当地使用过渡句,段与段之间脉络分明,衔接自然。

②由倒叙转入顺叙时需要过渡。

运用倒叙的写法,一定要有过渡。当引入倒叙时,要交代清楚,当事情倒叙完毕,仍回到顺叙时,也要交代清楚。

有篇题为《威信》的作文,作者一开头就写了“我”看到臂上佩带的二道杠。这“二道杠”的标志怎么来的呢?这是作者顺叙时写的内容。在作者先写结果,后写原因之间,作者写上了过渡句:“每当我看见臂上佩带的二道杠,就想起了改选中队委的情景。”这个过渡句,就使“果”和“因”的内容自然而然地衔接起来。

③记叙的时间发生转换或地点发生转移时需要过渡。如《我得向妈妈学语言》,作者主要写了“我”和妈妈的三次较量:“杨柳嫩芽”的较量;“黄瓜秧苗”的较量;“懒汉”的较量。这几个描写较量的片断是怎样衔接起来的呢?作者通过“春天来了”、“上星期天”、“昨天晚饭的时候”等表示时间的词语,使文章前后连贯。

④运用插叙时在起止处需要过渡。例如《我明白您的心愿》一文,作者叙述了妈妈买被冰雹砸落的生柿子这件事。在顺叙中插叙了“妈妈的‘抠’和‘我’为了买鞋与妈妈争吵的事”。插叙前,用了一句“‘啊,柿子’!我立即跑过去,拿起一个大的就往嘴里送,我刚要咬,又犹豫了,这是妈妈买的吗?”自然地过渡到插叙的内容上——妈妈用钱节俭。插叙结束后,又用了“今天妈妈买来这么多柿子,真是破天荒的事,我别弄错了”这样一个过渡句,又回到顺叙的情节上。这样,文章段与段之间衔接自然,全无雕琢痕迹。例文69:

告诉你一件新鲜事

告诉你一件新鲜事,妈妈向我认错了。

说起来你也许不相信:一个大人怎么会向一个小毛孩儿认错呢?但它确实是真的。让我来慢慢告诉你吧。

那是一个星期一的晚上,我在家里复习功课,妈妈在一旁辅导弟弟学习。我一边写作业,一边听妈妈给弟弟默生字。忽然,我听到妈妈把“酿蜜”的“酿”字读成了“r4ng”,便及时给妈妈纠正说:“妈,你读错了,应该读‘ni4ng’蜜,不读‘r4ng’蜜。”哪知妈妈挥了挥手说:“我哪读错了,我教学生时也是这样读的,也没见有一个学生说我这个字读错了呀!好了,快复习你的功课吧。”这时,弟弟也在一旁插嘴道:“就你聪明,你才上了几年学呀,妈妈可已经教了18年学了,不比你懂得多?哼,逞能!”我一听这话,气得眼泪直在眼眶里打转转。但是,我忍住了眼泪,暗暗下了决心:我一定要找出正确答案,让你们服输。我想查字典,但是字典好像在和我作对,也不知道躲到哪里去了。我这才想起来,今天我把字典拿到学校,没有带回来。去借邻居的字典吧,可今天下午我才和她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吵了几句,谁知她愿不愿借给我呢?再说,我也不好意思去找她借。这可怎么办呢?最后,为了坚持真理,取得胜利,我决定就是厚着脸皮,也得把字典借来。

好在人家是个性情豁达的人,二话没说,就把字典借给了我,一句也没提下午我们吵架的事。我欢天喜地地回到家里,想到就要战胜妈妈,情不自禁地哼起了歌。但我查到了“酿”字音序,却找不到“酿”这个字。我急得头上冒出了汗。啊,终于找到了!找到了!我举起字典,高兴地跳了起来。原来它藏在最后面。我兴高采烈地跑到妈妈跟前说:“妈妈,我赢了。我赢了。”妈妈看了看字典里的“酿”字,对我说:“是妈妈错了,你就是妈妈的一字之师。”妈妈说着郑重其事地把这个“酿”字记在了笔记里,又说,明天她也要向她的学生承认错误,这个字读“ni4ng”,不读“r4ng”了。对了,弟弟也向我承认了错误,还说要向我们学习呢!

事情就是这样。妈妈——一个人民教师,给一人13岁的小学生认错,您说新鲜不新鲜!文章一开头写道:“告诉你一件新鲜事,妈妈向我认错了。”什么事使妈妈向我认错呢?作者就用“说起来你也许不相信:一个大人怎么会向一个小毛孩儿认错呢?但它确实是真的。让我来慢慢告诉你吧。这几句话作为过渡句,很自然地倒叙了妈妈向我认错始末。倒叙完毕后,文章又用“事情就是这样”这句话作过渡,使文章回到顺叙。使用了过渡,读的人清晰地了解事情的先后顺序和来龙去脉,十分吸引人。

2.常用的过渡方式

至于过渡的方式,那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 ①用承上启下的段落过渡。如《伟大的友谊》中,第二段与第三段之间,用了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使两段紧密地连接到了一起:“在生活上,恩格斯热忱地帮助马克思,更重要的是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他们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地合作。”

②用承上启下的句子过渡。《李时珍》的第三段的第一句话就是过渡句:“李时珍一面行医,一面研究药物,”“行医”承上,“研究药物”启下,使两段连为一体。

③用词语过渡。如用表示时间的词语,就有过渡的作用。《繁星》的第二段的开头有“三年前”,第三段的开头有“如今”,它们都表示叙述进入了新的阶段。

除了时间词可以表示过渡外,写地点的词语、关联词语也可以表示过渡。就在本段的第一句,由于用了“除了„„也”一组关联词,两段的过渡就完成了。

过渡的方式还有许多,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采取的是空行过渡,《海滨小城》采取的是“提示句过渡”,《董存瑞舍身炸暗堡》采取的是自然过渡,《信箱》采取的是序数过渡(即标出一二三四段来)„„希望大家在实践中细心领会,学习运用。

三、照应技巧

这是与伏笔(一篇文章里,将后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发生的事件,在前边先作些暗示或提示。)相对应提出来的,一般的说,文章中前有伏笔,后必定有照应的。如果说,伏笔是对文章后边出现的人或事的暗示,那么,照应则是对文章中前边暗示的呼应。简单地说,照应就是对伏笔的呼应,或者说是指前后内容的关照呼应。

一般来说,叙事中的照应有三种情况:

1.文题照应。在叙事过程中,我们所写的内容务必切题,要和文章的标题相照应。例如《变了,家乡》中,内容中多次出现和题目照应的情况,如:“变了,家乡真的变了”。“伯父家昔日的茅屋变成了一幢三层高的楼房。”“自从农村实行了承包制,我们的生活就一天比一天好起来,现在光家庭副业,每年就收入八九千元。”

2.首尾照应。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遥相照应,可以使文章结构紧凑。《我最怕过春节》的开头:“春节,家家户户欢天喜地。可我最怕的却是过春节„„”结尾“这就是春节吗?那响不完的鞭炮声,那早听厌了的客套话,真叫我害怕。我最怕——春节”与开头照应,点明中心。

3.前后照应。在一篇文章中,前面的内容和后面的内容要互相照应。如《意外》一文,作者首先写“我的画——《球迷》在市里获得一等奖,这是我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接着又写道:“想起这件事,话就长了。”接着,作者就追叙了《球迷》的创作经过,最后完成了全文。

总之,呼应能使文章内容环环相扣,层层加深,我们应注意对它的掌握和运用。例文70:

“抠”妈妈

我的妈妈样样都好,她对工作兢兢业业,操持家务辛辛苦苦,对我的关心无微不至。可就是有一样我看不惯,那就是太“抠”了。

说起妈妈她可真“抠”。每次我向她要钱,总是刨根问底,“干什么用啊,不买行不行啊„„”如果理由正当,她就可钉可铆地给我,如果理由不正当,甭想从她手里要出一分钱。

就说今年夏天,天热得要命,同学们都带几角钱中午买冰糕吃,可我就是要不来钱,只好用白开水解渴。有时我背着她向爸爸要钱,如果被发现,她不但全部没收,还埋怨爸爸,滔滔不绝地说什么:“小孩从小要养成艰苦朴素的习惯,花惯了钱长大是毛病„„”这些话,我耳朵都听出茧子来了。心想:就你什么都懂,别的家长都不如你。

使我记忆犹新的是我四岁那年,在幼儿园里,看见别的小朋友都带桔子,唯独我带苹果。在妈妈接我回家的路上,我向妈妈要桔子。妈妈说:“家里有一筐苹果,还买桔子干什么?”我哭着闹了一通,妈妈好说歹说我不听,回家就揍了我一顿,到底没给我买桔子。现在我想起这桩往事,感到既可笑,又觉得妈妈太“抠”了。总之,妈妈的“抠”在我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了。

妈妈不但对我“抠”,对自己更“抠”。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家里有点好吃的,总是留给我和爸爸,给自己花一分钱,也要算来算去,一拖再拖,总是和自己过不去。

然而,今年夏天白城地区发生了洪灾,居民组组织捐款捐物活动,妈妈二话没说,翻箱倒柜。把爸爸的中山装、我的毛衣毛裤,还有她自己的西装,都捐了出去,同时又捐了100斤粮票和30元钱。妈妈如此大方,使我目瞪口呆,妈妈对自己“抠”,可是她的心胸能装满天下啊!

更使我难以相信的是,今年五月份妈妈竟专程到浑江钢琴厂用省吃俭用“抠”出来的钱,给我选购了一台最好的钢琴,满足了我多年的愿望。这是妈妈多年的心血啊!这里凝聚着妈妈对我的殷切的希望。现在,每当我弹起妈妈亲手选购的钢琴,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啊!我的“抠”妈妈,您“抠”得多么令人羡慕,多么令人敬佩。我多么想奏一曲赞美您“抠”的歌啊!

这篇文章在“照应”这个方面做得比较好。

①文章的内容与题目相照应。作者始终扣住题目中的“抠”字进行叙述,为了说明妈妈“抠”这个特点,小作者列举了几个有力的事例:一是在夏季大热天,不让“我”买冰糕;二是妈妈去幼儿园接“我”回家的路上,“我”要桔子,妈妈不但不买,还揍了“我”一顿;三是对自己更“抠”,花一分钱也要算来算去。当“我”明白了妈妈“抠“的原因后赞美道:“啊!我的‘抠’妈妈,您‘抠’得多么令人羡慕,多么令人敬佩。”这句话直接照应文章的题目。

②文章的开头与结尾相照应。开头:“我的妈妈样样都好,她对工作兢兢业业,操持家务辛辛苦苦,对我的关心无微不至。可就是有一样我看不惯,那就是太‘抠’了。”结尾:“„„啊!我的‘抠’妈妈,您‘抠’得多么令人羡慕,多么令人敬佩。我多么想奏一曲赞美您‘抠’的歌啊!”开头“我”对妈妈太“抠”看不惯与结尾“我”对妈妈“抠”的羡慕、敬佩相照应,点明中心。

③前面的内容与后面的内容相照应。前面写妈妈“抠”的三件事与后面写妈妈在救灾的活动中捐款捐物和为“我”买钢琴的两件事相照应,使文章的来龙去脉清楚、自然,叙事也显得和谐完整。

1.“编筐织篓,全在收口”

结尾表示一篇文章写完了,它是文章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编筐织篓,全在收口。”一篇文章,不仅应该有好的开头,好的中间,而且应该有好的结尾。有了好的结尾,才能给人以完美的印象,大大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如果结尾不好,那就像一个人津津有味地吃着香喷喷的花生米,谁知吃到最后一颗,竟是个苦的,霉的。不仅把这颗霉花生米吐掉了,而且恨不得把前面吃的也吐出来。因此,一定要写好结尾。

和开头一样,结尾也没有固定的公式。一篇文章应该如何结尾,要根据文章的中心、内容、结构和体裁决定。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结尾;同一个题目,同一个题材的文章,可以有多种多样的结尾;而在同一种结尾中,也可能有两三种结尾的方法暗含其中„„可见,每篇文章都应有属于自己的结尾,结尾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那么,结尾有没有规律可循呢? 有。

无论什么文章的结尾,概括起来,不外乎属于以下几种情况,要达到以下目的: 第一种情况,表示叙述事情的完结;

第二种情况,需要对全文作一个总结,使人更明白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第三种情况,给人以启发与教育,让读者去思考,去体味。为此,人们创造了各种各样的结尾方法。

2.常见的结尾方式

常见的结尾方式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自然性结尾。这种结尾的特点是:事情说完了,问题讲清了,文章也就自然而然地结束了。这样的例子很多,俯拾皆是:

巨大的响声震得地动山摇,前进的道路炸开了。战士们冲过烟雾,沿着董存瑞开辟的道路杀向敌军司令部,消灭了全部敌人。胜利的红旗在隆化中学上空迎风飘扬。

——第9册《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红军的主力渡过了天险大渡河,浩浩荡荡地奔赴抗日的最前线。

——《飞夺泸定桥》

以上例子选自课文。这两课全是记事文。结尾写的都是事情的结果,没有加任何议论,很自然。例文:《照像真有趣》(结尾)

“全家福,全家福,全家幸福!”在一阵笑声中,我们收起照像机,一道欣赏起姑姑家的菊花来。这属于自然结尾。姑姑家有一小花园,菊花盛开季节,小作者一家来这里看菊花。姑父提议在花团锦簇的菊花丛中照全家福的像,接着写了照像时发生的一系列有趣的事,来体现各个家庭的幸福、和睦。这个结尾,主要事情已写完,来得自然、简洁,又与中心相符合。自然结尾要注意,不要转弯抹角,画蛇添足。如果这段结尾,作者为了修饰文章加上几句如何欣赏菊花,那显然是多余的了。

例文:《我的后爸爸》(结尾)

从此,我和后爸爸相处得很好,我们全家过上了和睦欢快的生活。

这是一篇写人文的结尾,通过一件事写作者的后爸爸。他生动地记叙了后爸爸冒雨四处寻找自己而生病的事。这样,“相处很好”,“家庭和睦”的结果就自然而然。

有人问:“姑娘,你是个气象员吧!”

“嗯”,她老老实实地回答,“我是公社气象站的气象员。”

——《避雨》

这是一种对话性结尾,最终使人明白了这个姑娘的身份。因此,这也是一种自然性的结尾。例文:《芒哥》(结尾)

芒哥这时调皮地对我眨眨眼:“怎么样?不比街上买的差吧!”我高兴地说:“芒哥你真是心灵手巧呀!”芒哥听了不好意思地说:“我再给你做一个吧!”

这个对话性结尾含有两点,一是自然而然写了事情的结果,是自然性结尾;二是点明了中心:芒哥心灵手巧。这属于综合性结尾。下面还要讲到。放到这里,是为了与上例进行必要的对比。

第二种,总结性结尾。这种总结,主要对全文的内容进行总结。由于中心内容和中心思想是不可分的,所以在总结内容时,点明中心,点明主题。这种结尾方法十分常用。

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养花》 “喜、忧、笑、泪、花、果、香、色”,这是全文内容的总结。而将其又归纳到“养花的乐趣”上,这就点明了中心。

例文:《水果湖的前天、昨天和今天》(结尾)

爸爸讲了水果湖前天的变化,妈妈讲了水果湖昨天的变化,当我讲水果湖今天的变化时,全家人都笑了。爸爸说:“水果湖变化这么大,我们祖国不也是这样的吗?”我拍着手说:“是呀!是呀!” 这是属于总结全文归纳中心的结尾。第一句话总结了全文,爸爸的话点明了中心:由水果湖这个小小地区的变化升华到祖国的变化,展现了祖国突飞猛进的发展,结尾妙在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要注意的是,画龙点睛,这个“睛”要点得好,点得不好,龙不但不能腾飞,甚至还不像龙了。也不是每篇文章都要有几句点睛的话,有的在叙述中已体现中心,就不必要生搬硬套,到结尾再点一通。

例文:《买酱油》(结尾)

想到这里,我觉得当今少年应该多在实际中去锻炼,不要做小皇帝。我深深地理解那位摇头的阿姨。这也是点明中心结尾法。上街买酱油找不到地方,好容易找到了地方又忘了付钱,结尾是小作者发出的内心感叹,当代少年应当多到实际中去锻炼,这也是文章的中心。结尾既点明了中心,又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例文:《故乡的海》(结尾)

每当傍晚,海滩上人散去的时候,海滩恢复了它的平静。你在海边散步,你一天学习的疲劳消散得无踪无影,因为此刻你的情感完全被陶冶在海滩低沉的曲调之中。你躺下静思,大海为你伴奏;你散步,色彩奇异的贝壳为你引路。总之,站在海滩上,你会感到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美好的。

这是抒情结尾,是总结性结尾的一种,在抒情中点明了中心。海的喧闹、宁静,海边少年的欢乐,海边人家的繁忙这一幕幕景象已够人向往,而结尾这一段饱含深情的抒情更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你怎么会不和作者一样来热爱大海,来感受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呢!抒情要有真情实感,不要矫揉做作,无病呻吟。

例文:《我最恨抽烟》(结尾)

烟啊,我恨你,恨之入骨!你还我爸爸五分之四的胃!还我健康的体魄!还我家为你付出的代价!还我妈妈充满笑容的脸!烟啊,你还我幸福美满的家庭!

这个结尾,既总结全文的内容:怎样使爸爸开刀切除了五分之四的胃,怎样使自己患了呼吸道疾病——支气管扩张及肺炎,怎样使妈妈整夜啜泣,泪挂满脸,怎样破坏了幸福美满的家庭,又点明了中心,表达了对吸烟的强烈仇恨!真是一箭双雕。

第三种,启发联想性结尾。这种结尾,常常不直接点明中心,而是留给读者想象的余地,使读者在思考中受到教育,得到启示。可见,这种结尾的最大特点是含蓄,给人以“言已尽而意未尽”的感觉。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画——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多年来不曾换掉,因为我需要它。

——《挑山工》

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启发性结尾,含意深刻,令人沉思。我需要什么?是这幅画吗?显然还得深入思考。联系全文,才明白作者需要的是挑山工精神——向着目标,踏踏实实,一个劲儿地向前攀登的精神。这就给读者以深深的教育。

小马跑到河边,刚刚抬起前蹄,松鼠又大叫起来:“怎么,你不要命啦!”小马说:“让我试试吧。”他一面回答,一面下了河,小心地趟了过去。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小马过河》

这个结尾很含蓄,给人留下了思索的余地。深入理解最后一句话,就会明白一个道理:不论做什么事,都不能光听别人说,应该自己试一试。

例文:《挑选稿件难》(结尾)

难道篇篇打“√”,篇篇采用?我为难了。老师们,你们能帮我挑一挑,选一选吗?

这篇文章用问句结尾,发人深思。“够了,三篇了!然而一个比一个醒目的标题又像磁铁般地吸引着我看下去„„”联系全文看,稿件又多又好,正展现了当代少年儿童美好的心灵和优秀品质。

例文:《爸妈今天不在家》(结尾)

一天过去了,我躺在床上,想着今天发生的一切,听着闹钟嘀嘀嗒嗒的声音,我知道了,明天应该怎么做„„

这个结尾很含蓄,但联系全文,结论又很明白。爸妈一天不在家,“我”在家中乱了套,吃饭、穿衣,整理书包都成了问题。这使“我”知道了从第二天起该怎么做——学习自己管理自己,学会独立生活。所以,文中说明的道理是很明确的,能给人以启示和教育。

第四种,呼应性结尾。这又是最常见的一种结尾。它的特点是用结尾呼应开头,使全文前后贯通。例文:《“偷”衣服》 开头:

哈,你们知道吗?为了给班集体做贡献,我还当过一回“小偷”呢!结尾:

回到家里,哥哥一见我,就瞪起了两眼,看样子真可怕,可我心里却乐滋滋的。因为我为班上的“六一”活动做出了一点贡献,当了一次光荣的“小偷”。这里的“偷”当然不是真偷,而是未经哥哥的允许将衣服拿到班上,借给了同学。请看结尾,刚好与开头相呼应,这样,就强化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第五种,综合性结尾。所谓“综合”,就是运用以上二种方法结尾,使结尾显得更好。

后来,部队过了雪山,组织上决定让我把团旗交给另一个战士。我双手紧握旗杆,把鲜红的团旗举到他面前,激动地说:“同志,无论什么情况下,红旗决不能倒下。这是旗手的责任!”

这个结尾,用了三种结尾方法:①交旗是“我”当旗手的自然结论,因为“我”另有工作了。②开头“接旗”,结尾“交旗”,相互呼应。③点明了中心思想:“无论什么情况下,红旗决不能倒下。这是旗手的责任。”正因为这样,所以这是一个综合性结尾。

3.结尾常见的毛病

①离题太远,不为中心服务的结尾。如《叔叔,你真好》内容是小作者的父母都出差不在家时他突然病了,邻居的叔叔连夜送他上医院并精心照料他,直到他爸爸妈妈回来。这是件非常感人的事,中心很明确。可是小作者是这样结尾的:“今后我一定要不怕困难,克服困难,当我一个人在家的时候,让爸爸妈妈放心。”这就是离题远,不为中心服务的结尾。

②画蛇添足,罗嗦重复的结尾。有这样一个结尾:“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美丽的公园,回到学校,坐在教室里,我就写了这篇作文。”本来文章已结束,偏偏转弯抹角又加几笔,不是画蛇添足吗? ③公式化的结尾:这是同学们常见的毛病,每次作文结尾总是几句原话,或表决心:“我一定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为四化作贡献„„”或作检讨:“我要改正缺点,团结同学„„”或无病呻吟:“啊!„„”

一、叙

“写文章须善于叙述。”这是著名的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的经验之谈。

我们写人记事的时候,少不得介绍人物的主要事迹,记述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要介绍,要记述,就得发挥叙述的作用了。所以,简单地说,叙述就是把事情的经过记载下来。它是我们写记叙文的最基本的表达方法之一。

1.要素交代技巧

我们叙述一件事情,起码应交代清楚,这个故事写的是什么人?他做了什么事?这件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事情因何而起,过程怎样,有什么结局。这些问题交代清楚了,文章才显得完整、有条理。所以,我们把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统称为叙述的六要素。

六要素很重要,但是不是说每篇文章中,这六个要素都一个不能少呢?这也不尽然,要视文章的内容和你采用的表达方式而定。你如果特别强调你文章的真实性,那么完备而具体准确的六要素将为你的文章提高可信度。如果这件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是人所共知的,或者有无它们对文章的表达没有很大的影响,也未免不可省略。

如果事情的结果显而易见,或者为了给读者回味的余地,事情的结局可以不写出来,而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至于它们在文章的位置、时间、地点一般应先交代,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如果事情的结果特别吸引人,或作者感到它特别有意义,那么倒叙的手法有引人入胜的感觉。同样,如果安排得好,先叙述事情的经过、结果,最后导出事情的起因,这样悬念的设置,使读者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例文71:

吃年饺子

耀眼的礼花在空中闪烁,鞭炮声打破了夜的寂静。这是除夕之夜。今天,全家团聚,人人喜笑颜开。奶奶特别兴奋,絮絮叨叨和爸爸说个没完。

厨房里热闹,姑姑和面,妈妈剁馅,准备包猪肉饺子。我也上去凑热闹,擀起了饺子皮。妈妈从菜盆里夹了一些咸菜,包了一个咸菜饺子。她说:“谁吃了这个咸菜饺子,我们大家向他祝福。”正在包饺子的叔叔和大哥连声说好。

我默默地望着那个饺子„„突然,灵机一动,趁别人不注意,我悄悄地在饺子上做了一个记号。不巧,被妈妈看见了。

一会儿,姑姑把一碗碗热气腾腾的饺子递到各人面前。我心里想着那只饺子,两眼不断地搜寻着每一只碗。呀,咸菜饺子在妈妈的碗里呢。我舒了一口气,因为妈妈一年辛苦,在全家人身上倾注了她全部的爱,应该祝福她才对!谁知妈妈却和姑姑换了一碗。姑姑是个精细人,一下子明白了,就把她的一碗换给了我。这叫我怎么办呢?忽然,我有了主意,调皮地对奶奶说:“奶奶,我这一碗吃不完,拣几个给你吃。”奶奶不知我的用意,转过头来对我说:“你这小鬼,今天怎么吃不了?”一边说,一边吃饺子。“啊,咸菜——”

满屋子沸腾了。“奶奶吃着咸菜饺子喽!”大哥跳着欢呼起来。“啪”的一声,叔叔打开了录音机。顿时,录音机里传出了优美动听的《祝福歌》。奶奶两眼噙着泪水,嘴唇在微微地抖动着,深情地望着大家说:“托社会主义的福,祝合家欢乐、幸福!” “托社会主义的福,祝合家欢乐、幸福!”祝福声、欢乐声交织在一起,荡满整间屋子,飘向节日的夜空。

表现社会主义好,人民安居乐业的题材非常多,本文的作者独具慧眼,借用了除夕之夜吃年饺子的民间习俗,在一片乐融融的暖人之情中,很好地突出了主题。

文章的六要素交代得很出色。时间:除夕之夜,只有在这个特定的时间内,才有后面吃饺子的故事;地点:家里;人物:全家人。作者对人物的描写,虽然着墨不多,却很传神,使妈妈的宽厚、姑姑的精细、我的机灵以及奶奶的兴奋满足跃然纸上,极富感染力;事情的起因:妈妈包了一个咸菜饺子,谁吃着了这个咸菜饺子,大家就向他祝福;事情的经过:妈妈认出了咸菜饺子,让给了姑姑,姑姑又让给我,而我却又让给了奶奶。这是作者着力的地方,一个“让”字,把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表现得既淋漓尽致又不露声色。而事情的结果:奶奶吃到了咸菜饺子,这位饱经风霜老人的心声:“托社会主义的福,祝合家欢乐、幸福!”使文章的主题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又并不显得牵强。

2.顺序安排技巧

在写记叙文时,要想把事情的发展过程交代得既清晰明了,又有一定的感染效果,就不得不动动脑筋来斟酌叙述的顺序。常见的叙述顺序有顺叙、倒叙和插叙。

顺叙——水到渠成

顺叙就是按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依时间的顺序进行的叙述。它的最大好处就是因为文章的层次条理与事情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因此可以很方便地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交待清楚,而它又最适应人们的理解和接受习惯,所以读者读起来也觉得思路清晰,脉络分明。

但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采用顺叙容易使文章显得平淡,没有什么感染力。因为一些小作者常常是事无巨细,有闻必录,且平铺直叙,令人读起来像在翻一本流水帐,留不下什么印象。解决这个问题,最关键的,是要突出事情的重点,也就是那些最能突出文章中心的部分,要不就是特有趣或特动情的部分。如果同学们做到了这点,那么哪怕你顺叙写来,也能收到扣人心弦的效果。

例文72:

灌田鼠(片断)

走着,走着,我忽然看见首蓿地里有一只田鼠在探头探脑,就小声喊:“看,前面有一只田鼠!”说着,丢下手中的工具我们就赶紧去追。眼看就要追上,田鼠一窜,尾巴一晃,钻进洞去了。我连忙说:“快,把桶抬来往洞里倒水。”玲玲将水倒了进去,我急忙在洞口放了一个铁夹子,等田鼠出来,好夹住它。等了一会,不见田鼠露面,我心里很急,说:“再倒一桶水。”花花拎来小水桶,又一桶水灌进去了。只见洞里直往外冒气泡,花花低声对我说:“田鼠呛水了,马上就会出来。”话音刚落,只见田鼠贼头贼脑地慢慢往外爬,小脑袋刚露出洞口就被夹子夹住了。玲玲用绳子边绑边狠狠地说:“该死的东西,看你还偷吃庄稼不?”

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几位小同学利用星期天去捉田鼠,作者语言也比较朴素,但我们读起来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就好像亲眼见他们在那儿手忙脚乱地捉田鼠。

作者成功的原因在于他比较好地运用了顺叙的方法来写他们捉田鼠的经过。就拿我们看到的这一段来说:“发现田鼠”,“追田鼠”,“灌田鼠”,“捉住田鼠”,层次分明,历历在目,其间穿插小小的波折,有起有伏,使文章显得具体生动,生活气息浓。

原文中,作者他们一共抓了十几只田鼠,但他重点只写了抓第一只的过程;在写捉第一只田鼠的过程中,又突出了一个“灌”字,这样突出了重点,避免了重复累赘。

倒叙——先声夺人

倒叙是把事情的结局或事情中最吸引人的部分提到前面来叙述,然后再按事情发展的过程,从头到尾,一步步叙来。

倒叙最大的优点,就是开篇设置悬念,一下子抓住读者,引起他强烈的阅读兴趣,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倒叙一般有这么几种:

一是把事情的结局提前,因果倒置,制造悬念,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事情的起因和发展。

二是把事情中最精彩,最紧张的片断写在前面,一下笔就紧扣读者的心弦,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事情的发展过程。

三是由眼前想到过去,多是用眼前的与过去有关联的人、物、景等,触动心弦,于是追忆往事,形成倒叙。

倒叙如果使用恰当,能吸引读者,增强表达效果,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不能为倒叙而倒叙。哪些事往前提,如何提才能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需要我们精心设计,不能随便截住一段就往前提,那样常常弄巧成拙。二是倒叙完了转入顺叙时的衔接要顺畅,既要界限分明,又要过渡自然,以免造成叙述上的混乱和整体布局的割裂,并且还要注意在恰当时候的照应,使整个叙述既波澜起伏,又浑然一体。

例文73:

我被扔进了大海

一点也不骄傲地说,在我的影集里,能吸引你目光的照片还真不少。有一张更是“触目惊心”——是我受难的杰作!两个大人把我高高举起,扔进呼啸而来的浪峰——那情景,你以为我一定是必死无疑了!

看着照片,当时的情景,当时的滋味,一下子涌了出来。

那天咱们去游泳,我凭着自己水性好,第一个冲进了大海。真痛快!

只见郑叔叔笑盈盈地在向我招手,我过去了。郑叔叔说:“你怕海吗?”我挺起胸脯,用手拍了拍说:“我才不怕呢!”郑叔叔听了,看了看我,把我一下子从海面上举起来,我脱离了大海。正在这时,一个大浪打来,“扑通”,郑叔叔重重地把我扔进了大海。浪把我淹没了,我毫无防备,吃了几口海水。心里真气郑叔叔,可他却格格地大笑起来。

我怕他再“攻击”我,挥臂游开了。谁知,半路上杀出了个“程咬金”,黄伯伯又要扔我了。怎么着?盯着我个子小,好练手艺?这可不是闹着玩的,要是一失手,那我可就„„想到这儿,我便猛逃起来。可黄伯伯像抓小鸡一样拽住了我。他说:“你水性不错,我也要来考验考验你!”说着和郑叔叔把我举了起来。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我憋足了气,等待他们把我扔下海。

浪来了,他们一看时机一到,便一起喊:“一、二、三”,像扔沙包似的把我甩了出去,两个人的力气真够大的,只这么一甩,我就给甩出丈把远。可我一会儿就露出了水面,没吃一口水。

我悠闲地随着海浪颠簸,心里美滋滋的。这时,我觉得被人扔进海里是一种享受,一种乐趣,是男子汉的骄傲!当我出没在风口浪尖时,我感到大海是最慷慨的,它给了我快乐和享受,给了我勇敢和胆量。别看我个子小,可我的胆子是第一流的!在普陀,能有这样光荣历史的,唯有我。不信?有照片为证!两个大人,把一个孩子高高举起,“扔进呼啸而来的浪峰”,谁见了这幅情景,都不得不把心提到嗓子眼来。本来是游泳时大人逗小孩的“即兴之作”,却让作者运用先声夺人的倒叙法一渲染,仿佛一桩人命案马上就要发生,你不得不怀着强烈的好奇心读下去。

“看着照片,当时的情景,当时的滋味,一下子涌了出来。”一句简短的过渡,把我们带进了事情发生的现场。在小作者绘声绘色的描绘中,我们长舒了一口气,喔,原来是这么回事,“大人练手艺”,小孩练胆量。随着作者洒脱的笔调,我们已不由得为他的勇敢和胆量竖起大拇指。

文章的结尾也有特色,“„„不信?有照片为证!”巧妙而精练地回应开头,令人回味。

插叙——滴水不漏

在叙事的过程中,往往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正在叙述的中心事件密切相关的事情,这种方法叫插叙。

插叙的事情不是发生在故事进展的当时,有的是对中心事件的背景说明,有的是对中心事件的原因的补充交代,有的是对内容多侧面的描写,它对情节的发展,内容的丰富以及主题的深化,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还可以使文章的叙述显得曲折生动。运用插叙,一要注意选好插叙的内容,必须是与主题紧密相关,不介绍它则影响表达效果的内容。不能使插叙成为文章的游离部分,且以简洁为要;二要注意选好插叙的时机,不影响原来引文的脉络;三要注意自然地引进,自然地退出,不可拖泥带水,让读者摸不着头脑。

例文74:

涩柿子

甜柿子

“啊,柿子!”放学一回到家,我就发现摆在桌上的一盆柿子。我立即跑过去,拿起一个大的就往嘴里送。我刚要咬,又犹豫了,这是妈妈买的吗?„„

我们家的生活不太宽裕,妈妈在花钱上小气得可怜。我的衣服一般都是用大人的旧衣服改制而成。夏天,每当我看到院子里的小朋友拿着冰棍咂得甜滋滋时,我试着找妈妈要几分钱,妈妈总是说:“家里有凉白开,比冰棍还解渴!”妈妈就是这么抠!

今天妈妈怎么买来这么多的柿子,真是破天荒。别弄错了吧? “妈,这柿子是您买的吗?”我向在屋里的妈妈问道。“嗯。”

我高兴极了,忙咬了一口,马上又吐了出来。真倒霉,柿子是涩的!一盆生柿子?简直是花冤枉钱。我忍不住了,拿着柿子向妈妈开了“机关枪”,“你买这些没用的东西干什么?你平时总是说有钱要使在刀刃上,这就是刀刃?„„”

妈妈看看我没说什么,拿了一张报纸朝我面前一放,转身又干活去了。我不解地拿起了报纸,突然一则报道吸引了我:蓟县遭到冰雹袭击,未成熟的柿子都被砸落在地,灾民损失惨重„„

啊,妈妈原来是„„我全明白了,妈妈,你这钱真是花到刀刃上。望着妈妈干活的身影,一股暖流涌遍全身。突然我觉得嘴里的柿子不那么涩了,甚至还有一股甜甜的味儿。

买点柿子尝个鲜,一般的家庭不算什么过分的事情,但在作者家里,一下子买这么一大盆柿子却是有点破天荒,为什么呢?自然地过渡到第二段的插叙。

这段插叙用得恰到好处,一是吊起了读者的味口,增添了文章的起伏;二是有了这段插叙,妈妈的形象一下子高大起来;平时连一根冰棍都舍不得买的她,为了减轻灾民的损失,竟一下子买了这么一大盆“毫无用处”的涩柿子,前后对照,读者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作者的赞扬对象是妈妈,虽然花在妈妈身上的笔墨极为俭省、含蓄,但她的形象却能在读者的心目中立起来,这全赖插叙的妙用。

3.人称选择技巧

我们在叙述事情的经过的时候,有一个叙述视角的问题,即作者站在哪种角度来叙述事情。是以故事的参与者的身份,还是以旁观者的身份,是纯粹讲故事给读者听,还是与故事的主人公进行交流。这里面就存在一个叙述的主体问题,简单地说,即采用哪种人称来叙述。

第一人称:直叙

所谓第一人称叙述法,是指叙述人以文章中的人物的身份出现,用“我”自称。这是我们作文中最常用的叙述方式,比较得心应手。

运用第一人称的最大好处,就是文章显得自然、真实,而读者读起来似乎亲耳聆听作者讲他的经历,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另外,因为“我”作为人物出现在作文中,所以作者能自如流畅地描写自己的心理活动,甚至可以站出来指手划脚,发表感想议论,对深化文章的中心有一定的好处。

但与之相伴随的是一个比较大的局限,“我”的经历与活动范围毕竟有限,没看到,没听到,特别是别人的心理活动不好表现。对“我”的外貌、神态更难直接描写。

值得注意的是,大家没有必要把“我”与作者自己绝对划等号。例文75:

窗口

唉,完了,这怎么办,谁让自己太顽皮,摔断了腿,难道我再也站不起来了吗?在枯燥的病房里,我一次一次地想着。疼痛的折磨使我失望了,几次从病床上摔下来,可每次都只能引起更大的痛苦。靠窗口边上躺着一位从乡村来的大姐姐,据说是她主动帮村民看管砖窑,不幸砖窑塌了一角,她被压断了几根肋骨。半个月了,我从没有听见她唉声叹气,她还时常对我说:“小妹妹,相信医生,你的腿一定能治好。” 从此,她每天给我讲窗外发生的一些事情,什么马路边新建了一家百货公司好漂亮啦,一队少先队员举着红旗唱着歌走过去了啦„„窗外的事经她一描述都活灵活现,使我觉得自已不是在病房里,而是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好羡慕她呀。

一次,我说:“好姐姐,我们换一换位置,让我也亲眼看一看窗外好吗?”她脸色顿时变了,惊慌地说:“不,不,不换,我喜欢我的位置,我把看到的一切都说给你听,不也一样吗?”她照例给我讲窗外发生的一切,我照例听着,可心里总有点不舒服:真小气。

不久,她病情加重,转到大医院去了。我连忙要求护士给我换到了靠窗的病床上。我的愿望实现了,心里不知有多高兴,喜滋滋地向窗外望去:“天啦!”我不由得惊叫起来,接着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滚落下来,原来窗外是一堵高高的白墙。不久我的腿可以活动了,是她鼓舞了我,给了我生活的勇气,大姐姐,我错怪了你。

透过小小的窗口,我觉得看到的不是一堵白墙,而是一个洁白、纯净的心,一个无瑕的心灵。这是一扇心灵的窗口。

带着病痛的折磨,置身于单调、枯燥的病房,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她的心境好得起来吗?被失望、痛苦的阴影笼罩着的作者一开篇就细腻地表现了自己的这种心情。只有窗边大姐姐对病房外事情的活灵活现的讲述,才冲淡了“我”的寂寞,鼓励“我”与病痛做斗争的勇气。

但当“我”要与她换一换位置时,却遭到了拒绝,于是淡淡的怨怒自然流露出来。而到故事的末尾,当发现窗外除了一堵白墙,别无他物时,“我”醒悟,“我”惭愧,“我”激动,对大姐姐的崇敬感激之情自然地流于笔端,即使最后一段的直抒胸臆,也并不使人感到多余、做作。

设想一下,如果作者不采用第一人称直接叙述,有这么好的效果吗?

第二人称:倾诉

第二人称的叙述方式,就是作者称读者或者文章的主要人物为“你”的叙述方法。

有的文章中,当作者有时叙述到感情激动之处,常常直接与读者交流,碰撞读者的思想火花,而增强表达效果。

在有些情感比较丰富的文章中,作者直接称文章的主人公为“你”,把埋在心底的话,向对方倾诉,这样直抒胸臆,有其他人称达不到的效果。似乎只是写给某个人的,但读者却从中受到巨大的感情震荡。

所以,严格地说,第二人称的文章的叙述的主体还是“我”。

同学们要注意的是,第二人称比较难以把握,常常流于空泛做作,所以要慎用。例文76:

爸爸,我对您说

爸爸,您知道吗?有些话在我心中压了好久好久,今天,我要对您说了。

爸爸,自从您当上局长以来,您的变化有多大。有时候,我都要禁不住问自己:这是我的父亲吗?从前衣着简朴的“陈焕生”,已变成了风度翩翩的“阔先生”。

我清楚地记得在一个凉爽的夜晚,饭桌上您笑呵呵地对妈妈说要配一副价值昂贵的眼镜框。理由是为了不让别人笑话您寒酸。可是您知道吗?这一副镜框就用掉了咱家全月生活费的三分之一。爸爸,您知道吗?妈妈为了您吃好,千方百计为您煮饭做菜,早上的牛奶,晚上的鱼肉,哪样不是妈妈费尽心思做出来的。可您还不满意,说咸了,说淡了。您的嘴巴真的被宴会“吊”高了。

我知道,您已不满已经发福的妈妈的胖身材。有一次,电视节目里有一个大胖子,您看见了品头论足,指责和嘲笑剧中的胖子。您笑够了。我转过头去,看看妈妈,她颤巍巍地站起来,满脸通红,扶着床沿,走向卧室。借助卧室昏暗的灯光,我看见那皱纹密布还有点发福的脸颊上滚落下几滴泪珠。我感到这不是妈妈的眼睛在流泪,而是她的心在流泪,您刺耳的笑声犹如尖刀一般扎着妈妈的心。这些,您都知道吗? 我真弄不懂,您不就是一个局长吗?您忘了吗?在您竞选局长的时候,妈妈给您当助手,她向您提供了多年来整理、翻译的资料!您忘了吗?中选那天,妈妈在饭桌上告诫您“官好当,公仆难当”时,您连连点头。晚饭后,您还手书一句:“俯首甘为孺子牛”。如今,您怎么忘得一干二净了?

我真不懂,爸爸,您向往的是什么?追求的又是什么?

一位当了局长的父亲,生活作风方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按说,这类题材不算太新,但作者采用第二人称的方式向父亲诉说自己的看法,而使文章有了新意。

母亲为了父亲的体面、工作,节衣缩食,“千方百计”,当助手,提建议,这样的妻子应该说是贤内助。但当了官的爸爸看不中妈妈做菜的手艺,不满妈妈发胖的身材,引起了女儿强烈的反感。但诸如此类的问题,一个当女儿的怎么好开口对父亲讲,于是,这样的表达方式就比较好地弥补了缺陷。正因为采用了第二人称的叙述方式,所以,对父亲不满的规劝,对母亲同情的倾诉,都显得真切、自然,较好地升华了“官好当,公仆难当”的主题。

第三人称:旁叙

第三人称,即叙述人并非文章中的人物,而是以旁观者的身份来讲故事。

采用第三人称的最大好处,是作者完全跳出了作品所局限的环境,能把笔触伸向任何一个方面,具体、细致地再现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比第一人称叙述的方法更自由灵活,能描绘更广阔的场景,描写更复杂的事情,表现更多的人物,正因为如此,第三人称在文学作品中是用得最多的一种。

因为作者不露面,所以采用第三人称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文章的客观性,由此而来它也不可避免地有了它的局限,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第一人称那样给人亲切的感觉。

例文77:

摘桃子

一天,韩燕和熊艳一块儿到后山上去玩,韩燕看见一棵桃树上面挂着几个熟透了的大红桃子,便指给熊艳看,两人直咽口水,都非常想吃。熊艳说:“我们爬上去摘吧?”韩燕说:“好!”

可是,她们怎么也爬不到树上去,就想用一根长些的棍子打,可这桃树林里又到哪儿去找长棍子呢?她们急得直跺脚。熊艳忽然神秘地说:“听说,济公是疯了才成仙的,成了仙就无所不能,一定能摘到桃子。”谁知她真的装起疯来了。她一个劲地“哈哈”傻笑,惹得韩燕也忍不住笑了起来,连眼泪都笑出来了。可是韩燕看着熊艳老这么笑下去,不由得害怕起来,莫不是真疯了?熊艳见韩燕傻乎乎地看着自己,知道她害怕,心想,索性再吓吓她。于是她一本正经地说:“我成仙了!”同时,作着木偶一样的怪动作,然后她往一个四、五尺高的土坎走去。上了土坎,她回过头来:“韩燕听着,我熊艳如今已成了神仙,马上要起飞了,飞到桃树上把桃子摘给你们吃,普救众生!”说完,她用那僵硬的姿势往土坎下一跳,谁知她不但没有飞上天去,倒仰八叉地摔在土坎底下了。韩燕赶忙跑上前去,熊艳已迅速地坐起来,摸着屁股“哎哟,哎哟”直叫。韩燕见她眉头不皱,眼泪没一滴,认定她是穷开心,便也逗趣地说:“熊大仙,还是让我这凡夫俗子为你揉揉屁股吧!”说罢,她们俩滚成一团,大笑起来,再也说不出话来。她们笑累了,坐在地上直喘气,熊艳指着桃子说:“等着吧!你早晚是我们口中食!”说着,她拉住韩燕的手,两人一溜风地往山下跑去。

一个三年级的学生,也能写出这么富有情趣的文章,实不多见。

文章题为“摘桃子”,实际上并没有真写摘桃子,而只重点写了为摘桃子熊艳装疯这一细节。那么,采用第三人称对这篇文章来讲有什么好处呢?在于作者既能分别写两个人的外貌、动作,又能分别写两个人的内心,熊艳先是为打趣装疯,后来为吓一吓韩燕装疯;韩燕先是为熊艳装疯而“不住地笑”,后来怕她真疯而“害怕”起来,“傻乎乎地看着”熊艳,这一切,如果不是采用第三人称,难以表现得这么细腻、丰富、生动。

4.线索设置技巧

“线索”是个形象说法,譬如一堆散乱的珍珠,当有一根丝线把它们串起来时,才能变成光彩照人的项链。

所以,文章中的叙述线索是指一种事物贯穿文章的始终而成为情节发展的脉络。它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对文章的全部材料起着组织作用。把握准了叙述的线索,整个文章就能显得自然连贯,浑然一体。

“线索”的设置视不同的叙述内容而定,有的选择具有象征意义的“物”;有的选择具有特定意义的“事”;有的用某种思想感情的变化历程为线索;还有的用时间空间的推移转换为线索。

线索虽然千差万别,但并不是说任何一个事物都可以作为线索。能作线索的,必须与表现主题有关,与情节有内在联系,贯穿整个叙述始终。

例文78:

这次,我们准拿第一

唉,今天真是倒了八辈子霉!不知学校哪位领导人物头脑发热,要搞一次什么“儿童韵律操比赛”。大概我们的这套操做得实在是太差劲了。唉,你不知道,这套操简直像配乐舞蹈,我们这些手脚比钢筋还要硬的男孩子要做好它,简直比登天还难。特别是第十节:抬手,偏头,屁股还得一扭一扭的,真是天下最“难看”的动作。偏偏老师又把我选进了参赛队伍。唉,真没劲,这不,又是一下午的训练。下午放了学,李锐对我们几个说:“大家别憋气,我们到后山玩个痛快去。”大家欢呼起来。我们没拿书包,像小鸟一样飞出学校后门。

爬上后山——好清爽!我们在草地上打滚追逐,还进行翻跟头比赛。刚才训练时的一切不愉快早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不知不觉一个钟头过去了,我们也疯够了,玩累了,才溜回学校。当我们背上书包,正准备回家时,吴炳清说:“有动静。”有的同学说:“到现在还有什么动静?”“不对,仔细听听!”大家竖起耳朵一听,真的,好像是从办公室里传出来的。“有贼!”不知谁喊了一声。“嘘——轻点声!”大家悄悄靠近办公室,探头一看,都呆住了:班主任傅老师正在做“儿童韵律操”,大概是为了更好地辅导我们。傅老师年纪大了,腹部突出了,每一个动作都非常吃力,但她却做得那么认真,就连第十节也不例外:抬手,偏头,扭臀„„我们忽然觉得这些动作不那么难看了。老师头上渗出了一粒粒豆大的汗珠,滴落在地上,就像一滴滴滴落在我们心上一样。

我们都不说话,只有录音机里传出的韵律操的音乐声。挂钟“当、当„„”敲了七下。我们默默地退了出来,录音机仍然在响着。我最先说话:“这次比赛,我们一定要让我们班得第一名。”“对!”“好!”“来,我们拉拉勾。”几只手的小指勾在一起。

发现了没有?这篇文章用什么做的线索?——情感。对了,从开始大家对抗韵律操比赛到后来决心一定要拿第一名,这里面贯穿一条作者的感情变化线索。

你看,得知进行韵律操比赛,“真是倒了八辈子霉”,进行了一下午的训练,“真没劲”“憋气”,原因是韵律操像舞蹈,“我们”男孩子做好它“比登天还难”。可当他们看到“年纪大了”的傅老师却那么吃力、认真地做这套操,“连第十节也不例外”时,他们沉默了,在反省,最后,终于下定了决心,“这次比赛,我们一定要拿第一”。

小作者本想表现身教的作用,但他并不直接从傅老师着笔,而极力渲染自己的感情发展变化,先抑后扬,起伏波折,而使文章颇有新意。

二、说

说明,是指在文章中对事物进行介绍、解释的一种表达方法,在说明文及写景状物的记叙文中用得比较普遍。

好的说明,言简意赅,能抓住事物的本质,把事物的有关特点准确、清晰地介绍给读者。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掌握一些具体技巧。

1.顺序说明

我们要介绍一个事物,必须讲究一定的条理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言之有序,才能把介绍的对象解释得清楚明白,也使文章的眉目清晰,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们说明的事物虽然千差万别,但它们本身是有规律可循的,那么我们说明的顺序,尽可能地遵循客观事物本来的“序”。

一般说来,说明静态的事物,如风景区的方位、建筑物的结构、物品的形状等,多用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方位次序进行说明。

说明动态的事物,如人的成长经历,事物的发展变化,多用时间顺序,即按时间先后的顺序来说明事物。

如果说明的是某种物品的制作过程,某项实验的操作步骤,可用程序顺序,即按一道道工序,一项项步骤顺次介绍。

而如果说明的是动植物的栽种、培育,那么按照它们生长的顺序介绍当然是最好的选择。说明的顺序还有一些,同学们要注意的是,一篇文章中,常常是几种顺序结合在一起。例文79:

应山出“贡面”

如果你到我们应山来做客,知道主人会捧出什么来款待你?应山人出门走亲戚,你知道最常带的礼品是什么?不是别的,那就是魁面——从前的皇帝老儿称为“银丝贡面”。

魁面下锅不浑汤,煮熟后盛在碗里,像根根龙须,香气扑鼻。使人见了,馋得垂涎三尺,恨不得一下子吃个够。如果加上肉汤或者鸡汤,其味就更加鲜美了。

魁面的做工非常讲究。新麦一上市,作坊的师傅就选用最好的面粉,配上适量的精盐、香油、鸡蛋,用水和得熟熟的。接着就是“盘条”师傅把粗粗的面条坯子一道道地盘缠在两根面杆上过夜。第二天一大早,把盘好的面条插在架子上,小心翼翼地,但又是有力地往下扯。慢慢地,面条逐渐变长,变细。高明的师傅能一直把面条扯得两米多长而纹丝不断地挂在架子上。太阳出来了,一架架挂面,在阳光的照射下,飘飘忽忽,洁白晶莹。等到面条干透,工人师傅把中间那最细、最好的一段切下,包上精美的包装,就成了魁面了。魁面白得像银,细得像丝。更绝的是,根根都是空心的。

魁面被家乡的人们称作长寿面。过生日时几乎都要煮魁面。有一次弟弟过生日,妈妈盛了满满的一碗面给他吃。弟弟馋得很,一口没吃完,接着又吃第二口,魁面就在他的嘴上挂了起来。弟弟越吃越高兴,高兴得手舞足蹈,面条在嘴边摇摇晃晃。一下子,弟弟变成“小老头”——魁面变成了白白的胡子了。我在一旁笑弯了腰。妈妈也笑着说:“这魁面不是让人变成老头的,而是让人们长寿的。” 山区小镇,能制作出进贡皇帝老儿的魁面,煮熟后“像根根龙须,香气扑鼻。使人见了,馋得垂涎三尺”。小作者开篇的渲染,一下子吊起了作者的胃口:这么绝妙的“贡面”是怎么做出来的呢? 别忙,作者自有交待:选料、和面、盘面、扯面、晾晒、包装等工序,一一展示在我们的面前。原来选料那么讲究,做工那么细致,难怪能制出“白得像银,细得像丝”“根根都是空心的”“银丝贡面”。读到这里,你不得不佩服小作者的观察能力。

可贵的是,本是比较枯燥的制作过程,在作者富有感染力的描绘下,也变得很有吸引力了。看:“太阳出来了,一架架挂面,在阳光的照射下,飘飘忽忽,洁白晶莹。”是否蕴含着诗意

2.数字说明

说明应力求准确、清楚,那么数字说明法就大有用武之地。它能用具体的数字把物体存在的历史,数量的多少,形体的大小等方面完整准确地介绍给读者。有时,一个简单的数字能取到许多文字都达不到的作用,确实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用数字说明时,数据尽量做到准确,这不光靠大家的敏锐的观察能力,必要的时候,应该查阅有关资料,做到言之有据。

另外,还要注意的是,数字说明容易使文章显得枯燥、单调,所以一般应与其他说明方法并用。例文80:

东关桥

你见过有屋顶的桥吗?永春东关桥就是这样的一座桥。

东关桥,古代叫通仙桥。它建于1145年,距今已经有800多年历史了。桥全长85米,宽5米,桥上有屋顶遮蔽,保证桥身不受雨水侵蚀。站在远处,只见铺着青瓦的桥顶,飞檐重重,犹如一列横溪而过的火车。桥下4个船形桥墩,都用青石砌成。桥墩上每孔铺着梁木,全部是大杉木,每根至少18米长。桥面用5寸厚的巨杉板铺成。

走进桥内,只见“古通仙桥”匾额悬挂在桥顶的第一个屋架上。屋架共有20套,整整齐齐地伸向桥尾。中间是通道,两旁是供人休息乘凉的长椅,椅边有护栏和雨篷,整座桥结构精密,雅致牢固。

我坐在长椅上,放眼溪面,只见溪上小舟片片,游人欢声笑语。我想起很多:昔日的东关桥,你为往返泉州的商旅提供了方便,不是吗?当年弘一法师来永春隐居,不是经过这里?今天,人们不需骑马徒步经过你,但你却以古朴典雅的身姿,给游人带来欢笑声,给这绿水青山增添了多少诗情画意啊!读《东关桥》,你印象最深的肯定有它的历史,它的长和宽,它的巨杉桥面等,这得益于作者具体的数字介绍,从而使我们对这座“有屋顶的桥”的风貌有了准确清楚的了解。文中所用数字虽多,但由于有恰到好处的联想来画龙点睛,所以读来不觉乏味。

3.举例说明

有些抽象、复杂的事物,往往几句话难以说清楚,这时,就得靠举例说明法来发挥作用了。它能用具体的例子使说明的对象变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显。

需要注意的是,举的例子要真实可靠,不仅不能凭空捏造,道听途说,似是而非的例子也不能用来说明事物。

并且举的例子要有代表性,确实能够准确、充分地说明事物,令人信服。例文81:

应城处处皆石膏

早上,每当听到“卖豆腐啰,又白又嫩的豆腐啰”的吆喝声时,我就联想起应城石膏。

应城石膏,量大质纯,闻名世界,仅国营膏矿就有三家,集体膏矿就更多了。所以,人们把我们应城誉为“膏都”。

应城石膏分为两种,一种是青膏,一种是白膏。

青膏是制作水泥的原料。在我们应城,还有不少农户就用大块大块的青膏砌猪圈,打围墙。远远望去,别有一番风味。

白膏的用途可大啦!用它磨制的膏粉是上好的建筑材料。我们应城石膏制品厂的天花板结实、美观、白净、防潮,畅销全国。记得有一次,日本客人到我们学校参观,看到教室和走廊上面的石膏天花板时,翘起大拇指,连声赞叹。

白膏还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在医学上的用途也很多。它可以做成石膏床、石膏夹、石膏枕、滑石粉„„有一回,我奶奶犯高血压,爸爸买回一个石膏枕头,我好奇地问:“石膏枕头难道能治奶奶的病?”爸爸笑着说:“当然啰,不信?走着瞧!”也怪,奶奶的血压还真的慢慢降下来了。

白膏还能制作精美的工艺品。我们应城大大小小的商店橱窗里,都摆着慈样的圣诞老人、美丽的维纳斯、圆眼的双丝猫„„我们应城公园里用石膏雕塑的各种动物、玩具,更是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我的写字台上有一对膏雕的小白兔,一只头上扎着蝴蝶结,好像害羞地往一边躲;另一只抬起前爪,好像在招呼同伴,仿佛在说:“喂,过来一起玩,好吗?”

这不,人们生活离不开石膏,而我们应城处处皆石膏,你说我们应城好不好? “应城石膏,量大质纯”,何以见得呢?作者从“白膏”的用途着手,运用真实、典型而又具体的事例,娓娓道来,读完后你不得不连连点头,应城不愧为“膏都”。

你看,白膏粉是上好的建筑材料,引得外国朋友的称赞;白膏医学上用途很多,石膏枕竟治好了奶奶的高血压;白膏还能制作精美的工艺品,在应城更是随处可见,商店、公园,就连我的写字台上也有。作者就是用这些看得见摸得着而又有说服力的事例,真实、自然地表现“应城石膏”,“闻名世界”,从而抒发自己热爱家乡之情。

4.比较说明

有时,一些抽象的或陌生的事物,用一般的说明方法难解讲清。这时,可以引进一个事物,与被说明的事物相互比照,就能把抽象、陌生的事物说得具体、生动、好理解了。这种说明方法就叫比较说明法。由比较说明法的特点,我们可以知道,用来作比较的事物必须与被比较的事物有共同点,用“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比较,读者只有越搞越糊涂。另外,引进的事物必须是常见的,易懂的,只有这样才能使被说明的事物变得具体、生动。

另外,比较说明有时是在两种事物之间比较,有时是同一事物不同时期的情况的比较。例文82:

眼睛的话

小朋友,你们当然都认识我了,我名叫眼睛。可你知道我是怎么工作的吗?

关于我的学问可深、可复杂啦!简单地说,我就像一架照相机。照相机,你见过吧?一架照相机,你只要对准景物,调节好光圈和焦距,一按快门,影相就落在感光片上了。

不过我比照相机精密得多,我能自动取景,能对运动着的物体进行跟踪拍摄。我的外层是一层很结实的白色膜,俗称“眼白”。外壳虽是白色的,但它里面却被一层很结实的棕黑色的脉络膜衬托着。就像照相机暗箱的四壁一样,使光线不能从周围进入。我最前面的黑眼睛珠称为角膜,它像一个透明的窗口,有照相机镜头的聚光功能,在它后面正中有一个圆孔,俗称“瞳仁”,医学上叫“瞳孔”,它可以随着光线的强弱而自动扩大和缩小,就和照相机的光圈一样,控制和调整进入眼内的光线。瞳孔后面的部分叫晶状体,就像一个凸透镜片。这与照相机的镜头作用差不多。调整远近,使物体变得清晰。还有视网膜,就同照相机内的胶片一样。加上我外面的六条小肌肉的伸缩作用,配合头部的转动,就能像照相机一样,摄取各种景色了。

但是,我要在适当的光线下工作;工作了一段时间还要休息片刻,才能使我的功能保持健全。有些小朋友看到一本好看的书,就什么都忘了,连走路也看,躺在床上也看。有的小朋友黄昏时看书写字不开灯。这样就使我疲劳过度,我的照相机镜头——晶状体的调节功能就要受到影响,日子久了,我的直径就拉长了,视力就会减退。这样,就严重地影响了我的工作效能。所以,大家要保护我,认真地做“眼保健操”。这样,我才能更好地为人们工作。

眼睛的结构、工作原理该是多么复杂,要想在一篇简短的说明文里把它介绍清楚,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且慢,我们的小作者把照相机拿来和它做比较,就将事情简单化了。

原来“脉络膜”就像相机的四壁,眼珠有相机的聚光功能,“瞳仁”像照相机的光圈„„因为照相机对现今的少年儿童不是什么稀罕物,即使不太熟悉,拿过来摆弄摆弄也就清楚了,由此来认识眼睛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更可贵的是,作者还运用拟人的方法,使枯燥的科学知识的介绍也变得活泼有趣了。

5.拟人说明

拟人说明法就是将被说明的对象拟人化,以“它”的第一人称“我”为表述角度的说明方法。它具有寓科学性、知识性于形象性、趣味性的特点,便于读者接受。

运用拟人说明法既要活泼形象,又必须符合事物的本来面目。不能为了追求形式的活泼,而胡编乱造,偏离客观性、科学性。这就要我们仔细观察事物,认真查阅资料,掌握有关科学知识,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真实、生动。

如上节中例文《眼睛的话》就比较好地运用了拟人说明法。

第一段中“我名叫眼睛”就定下了表述的角度,以眼睛的自白来说明它的结构及工作原理。由于作者进行了细致的观察——照相机的有关知识,查阅了资料——眼睛的知识,所以第三段说明的科学性非常强。

而第四段介绍保护眼睛的知识,似乎是面对面地与读者谈话,读来非常亲切。使你不得不同意第五段中的呼吁:“大家要保护我„„”

三、描

描写,就是对人物、事件、环境作形象的描绘和具体的刻画,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和深刻的感受。它是构成文章总体表达不可缺少的部分,常常同“叙述”相伴随,结合起来使用。

描写有多种类型,从描写的“对象”上看,有人物描写、环境描写;从描写角度上看,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从动和静的角度看,有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从整体和部分上看,有整体描写和局部描写;从描写手法上看,有简笔勾画(白描)和工笔细描(工笔)。其中,我们通常将工笔和白描作为描写的两大技法。下面,我们来谈谈白描和工笔。

1.白描手法

白描也叫素描。白描手法原来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相近于西洋画法上的速写或素描。它们的特征是用简炼的墨色来勾勒画面,塑造形象,不施加色彩和渲染。这种绘画手法运用到文章的描写上,就是用不浓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辞语,也不精雕细刻,大加渲染,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准确有力的笔触,简炼的语言,寥寥数笔就写出活生生的形象来,表现出自己对事物的感受。鲁迅爷爷就善于运用白描手法,他把这种手法概括成十二个字,即“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例文83:

小摊主(节录)

摊主是一位四十开外的中年人,他黧黑的面孔,两道浓眉,一对大眼睛凹进眼眶,嘴里一口结实的牙齿,好像能把嘴里的鞋钉咬断。他身上老是穿着一件很旧的中山装,一双又黑又粗的手上长满了老茧。这里勾勒的是一位修鞋匠的肖像,运用的是白描的手法。“黧黑的面孔”、“两道浓眉”、“眼睛凹进眼眶”、“结实的牙齿”,简要传神的几十个字,写出这个长年在户外工作的修鞋匠的外貌特征,尤其是“好像能把嘴里的鞋钉咬断”这句既形象地表现出他的牙齿结实的特点,又勾起我们的想象,嘴里咬住鞋钉不是一位老鞋匠的惯常举动吗?这段话虽然还不是那样的细致丰满,却抓住了人物特征的关键之处,给人以鲜明的印象,显示出白描勾勒的妙处。

白描手法具有相对独立性,是一种不设喻,少修辞,以“叙”代“描”的写法,它可以运用于文章内容、思想、情感表现的各个方面。下面,我来举例分析它在各方面的运用技巧。

勾勒人物肖像

肖像描写也叫外貌描写,是对人物的容貌、身材、衣着和表情的描写。要写好记人的作文,虽然主要靠写好人物的行动和语言,但要用简略的语句勾画出人物的外貌,使人物一出场就让人们认识,也是很有必要的。例如《雨中的故事》中,对一位叔叔的外貌描写比较好:

我喜出望外,回头一看,一位约三十岁的叔叔,身着雨衣,脚穿皮靴,长长的脸上有许多小疙瘩,眼睛显得过小,脸皮十分粗糙。

这段描写,用词简洁,没有对人物外貌进行细致入微的刻画,却抓住了人物的主要特征,如长长的脸上有许多小疙瘩,眼睛过小,脸皮十分粗糙,勾画出一个其貌不扬的人物形象。正是因为他的貌丑,当他帮小孩子撑伞时,小孩子才会产生担心他是坏人而时刻提醒自己小心的心理,这段描写朴实无华,对后文起了反衬作用。

交代人物的言行细节

第三篇:典型材料写作

典型材料写作方法

典型材料是把先进集体或先进人物的事迹,或把犯错误党员干部、发生问题单位胡的情况加以综合整理而写成的书面材料。整理典型材料的目的在于研究问题,推动工作。因此,典型材料应确实具有典型意义。

典型材料包括正面典型材料和反面典型材料。

典型材料内容包括标题、正文两部分。包括单位或个人名称,典型事例的发展过程,典型事例的价值或意义,典型材料中的经验,以及有关编写者的批评、表扬、建议等。这里着重介绍一下先进典型材料的写法。先进典型材料又可分为先进事迹材料和典型经验材料。

写作先进事迹材料,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先进个人,如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劳动模范等;一是先进集体或先进单位,如先进党支部、先进车间或科室,抗洪抢险先进集体等。无论是先进个人还是先进集体,他们的先进事迹,内容各不相同,因此要整理材料,不可能固定一个模式。一般来说,可大体从以下方面进行整理。

(1)要拟定恰当的标题。先进事迹材料的标题,有两部分内容必不可少,一是要写明先进个人姓名和先进集体的名称,使人一眼便看出是哪个人或哪个集体、哪个单位的先进事迹。二是要概括标明先进事迹的主要内容或材料的用途。例如《王××同志端正党风的先进事迹》、《关于评选张××同志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的材料》、《关于评选××处党支部为省直机关先进党支部的材料》等。

(2)正文。正文的开头,要写明先进个人的简要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工作单位、职务、是否党团员等。此外,还要写明有关单位准备授予他(她)什么荣誉称号,或给予哪种形式的奖励。对先进集体、先进单位,要根据其先进事迹的主要内容,寥寥数语即应写明,不须用更多的文字。然后,要写先进人物或先进集体的主要事迹。这部分内容是全篇材料的主体,要下功夫写好,关键是要写得既具体,又不繁琐;既概括,又不抽象;既生动形象,又很实在。总之,就是要写得很有说服力,让人一看便可得出够得上先进的结论。比如,写一位端正党风先进人物的事迹材料,就应当着重写这位同志在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方面都有哪些突出的先进事迹,在同不正之风作斗争中有哪些突出的表现。又如,写一位搞改革的先进人物的事迹材料,就应当着力写这位同志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改革的,已经取得了哪些突出的成果,特别是改革前后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都有了哪些明显的变化。在写这些先进事迹时,无论是先进个人还是先进集体的,都应选取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具体事实来说明。必要时还可运用一些数字,以增强先进事迹材料的说服力。

为了使先进事迹的内容眉目清晰、更加条理化,在文字表述上还可分成若干自然段来写,特别是对那些涉及较多方面的先进事迹材料,采取这种写法尤为必要。如果将各方面内容材料都混在一起,是不易写明的。在分段写时,最好在每段之前根据内容标出小标题,或以明确的观点加以概括,使标题或观点与内容浑然一体。

最后,是先进事迹材料的署名。一般说,整理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的材料,都是以本级组织或上级组织的名义;是代表组织意见的。因此,材料整理完后,应经有关领导同志审定,以相应一级组织正式署名上报。这类材料不宜以个人名义署名。

写作典型经验材料-般包括以下几部分:

(1)标题。有多种写法,通常是把典型经验高度集中地概括出来,一般不采用公文标题的写法。这种集中概括出来的标题,既包含正文中各部分典型经验的内容,又不是这些内容的简单重复,可以说就是典型经验的主题。(2)开头。一般是展示典型经验的背景材料和突出的成果。背景材料包括典型的自然情况、社会背景等,既要写出典型经验出现的环境,又不要冗长、罗唆。成果,要概括写出最为突出之点,并尽可能与背景材料相映衬。有的也把成果放在材料的尾部来写,这要根据具体材料安排。

(3)主体。对典型经验的具体展开,是典型经验材料的核心部分。写作这部分内容,一般是从总体上把典型经验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分成几个部分。几部分都是紧紧围绕标题,服务于标题,说明标题;各部分之间要有内在联系,但不能互相重复,互相包含,要相对独立地处在一个统一体内。

一般来说,这部分内容的表述,应当既要有思想,又应有具体做法或实例,既要有面上的综合,又应有点上的说明,最好还要有一些必要的数字。

写作先进典型材料,应当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事实必须真实、可靠。先进典型材料的先进事迹是否真实,直接关系到先进典型的生命力。只有绝对真实9才能使先进典型真正具有教育人、鼓舞人的作用。因此,凡是材料中反映的先进思想、先进事迹和典型经验,一定要认真核对清楚,不允许有半点虚假、拔高或拼凑及张冠李戴的情况,不能把道听选说、未经核实的先进事迹和经验写入材料。如果确实一时难以搞清楚,宁可暂时不写,也不能勉强凑数。(2)观点和提法要分寸恰当。在叙述先进典型的先进事迹和经验时,要注意摆正先进典型和其他群众、集体的关系。许多先进个人、先进集体的事迹,都不是单枪匹马干成的,是与周围群众和其他集体、单位的大力支持分不开的。因此,讲先进典型的事迹、经验,一定要注意切不可讲那些脱离群众、脱离整体观念的过头话。否则,就不能起到先进典型的带动作用。

(3)文字要朴实、简明。整理先进典型材料,主要是通过实实在在的事实说话。这就要求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一定要善于选择那些实在、贴切的词语。不要过多选用做修饰成分或言过其实的形容词。不要讲空话、套话,硬拉架子做文章。话要说得简洁明了,凡是能用较少的话把事情说清楚的,就不要把话拉长。

第四篇:在写作中成长

在写作中成长

——浅谈高一记叙文写作流程的指导

北京延庆一中陈金华

从学生刚刚升入高中时的作文看,最让人不安的是在作文中看不到学生的心灵。其它一些写作上的通病,如审题不到位、描写不具体、思路混乱这还在其次。我认为就记叙文写作而言,无论是写景、状物、还是写人、记事,关键还是让学生从少年阶段进入青年阶段,从对生活的观察中,对社会、对人生、对历史的思考中,引导学生在作文里说真话,写出自己真诚的体验。

在《语文课程指导意见》中说写作的过程,就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这就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耳朵来倾听,用自己的大脑来思考,用自己的心灵来感悟,“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的精神”,作文的过程,就是学生成长的过程,就是反思自己生活的过程,就是领悟人生哲理的过程。

回顾近一年的作文教学实践,我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引领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阅读中感悟、并在积累中整合,让写作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浑然一体,让写作与学生的阅读生活浑然一体,这也就是课标所强调的欲“为文”先“为”人。

首先,要指导学生捕捉生活中感人的一瞬间,进行片断写作,在写中正确地认识生活,真诚地反思生活,这是学生写好记叙文的根基。

在《语文课程指导意见》中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培养健康的写作心态、良好的写作状态和在写作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避免为文造情,说空话套话。但长期以来,不少学生的作文是在背和编中度过的,背别人的作文,编虚假的故事,以制造感动、制造崇高,一些学生笔下的感动常常让读者肉麻,这就是为了让别人感动,而刻意地去制造的结果。高一学生中有这种毛病的不在少数。而原因正是由于平时感情粗糙麻木,再加之任性自私,所有关爱他的人都是应该的,而他们自己生长的蜜罐中觉得甜也是苦,哪有什么感动可言呢?要作文了,只好编生活“传奇”了。

如在写“感动”的片断时,学生就写了这样的情节:

周六回家,妈爸特意给我做饺子吃,而有胃病的爸爸却执意要吃米饭,于是他就热泪盈眶了。而老师再问他家的经济状况时,却说家中并不困难。

初三了,她感冒了。爸爸早上送她去医院输液,再回去给她做中午饭。爸爸再来医院接她时,就晚了,她就在医院的楼道里走来走去的发脾气。但爸爸很宽容,于是就又感动了,热泪盈眶了。

冬天,妈妈却要在院子里为我洗校服,手冻得红红的。于是就又感动了,又热泪盈眶了。

初三练兵学校开家长会,妈给我拿了坐垫,我却死活不要,妈就又返回家为我拿报纸,我还嫌她太慢,要迟到了。但看着她那气喘吁吁的样子,自己就又感动得热泪盈眶了。

在这样的情节中,学生感动不已,父母就既伟大又崇高。

而细问学生,生活中真的会是这样吗?不是这样的,用了夸张的手法编的。是这样的,但那是他们过于任性,父母过于溺爱。而作为高一的学生却不能反思这样的生活、认识这样的生活,也意识不到自己和父母的错,自己还在继续地任性下去,父母也还在一味地溺爱下去,乃至于让孩子滋长出更多的骄横。这也是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缺失,孩子不能健康地成长,自然也就难以写好的记叙文。用自己的幼稚任性、父母过分宠爱来描绘出满眼的泪光,满心的伟大崇高就诞生了。为此,我上了“用爱来捕捉生活的瞬间”的作文指导课,还上了“为感动会诊”的作文指导课。指导学生不要把自己一味的低幼化,把父母矮弱化。自然真实的还原生活的本真,在对生活细心的观察和感悟中体会感动,反省自我,提高认知水平。并指导学生在节日中,在日常生活琐事中,体会爱,并施予爱。如我们师生共同交流过如何为妈妈过三八节、给爷爷奶奶过重阳、过母亲、父亲节、过感恩节;怎样过自己的生日,是否记住了家人的生日等话题。在父母的唠叨中,在爷爷奶奶的牵挂中体会爱、感受爱,并学着“唠叨”那些天天叮嘱自己的人,一句话,一杯茶,一个眼神就是你的孝心。“细腻产生伟大”“细微之处涌动真情”。我也把自己的生活感受告诉学生,如在我老父亲63岁时,我才想到为他过第一个生日,今天想来都是一件不能原谅的事。再与学生一起背《论语》中的句子:“父母之年不可不知矣,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当然,在今天我们则要有自己新的理解:每次你有事不能按时回家,要想着告之他

们,以免让他们牵挂。引导学生能够细心地观察生活,真诚地品味生活,才能让自己的作文平淡而不平庸,自然而不生硬,情节的发展既在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以自己对生活真诚的解读,为读者带来的心灵上的共鸣。从一定意义上说,学生的人品决定了学生的文品,只有人品升格了,文章才能升格。

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从生活中具体指导学生该如何观察,如何培养自己丰富细腻的情感,用一颗仁爱之心来医治情感的粗糙和麻木,在感悟爱中回报爱,使自己的心灵日渐丰厚和饱满,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在完善学生的人格中提升他们的人生品味。一年来我们师生已经共同诵读了近一百句的《论语》名句,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为作人打下艰实的基础。这也是新课改的方向。

其次,还要向文本借鉴,在阅读鉴赏中感悟并创新。既要从文本之外走进去,又要从文本之中走出来。所谓走进去,就是在阅读中就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细节进行圈点评注,能记住,能生动地描述,能准确地解读,能理解作者对人物细腻的情感。学《故乡人》时每个学生能描述出十多个感染自己的瞬间,学生能在这种描述中体会汪曾祺对家乡的热爱,对家乡人的一片真情,有了这份情,才能写出生动的感人的细节。我还给学生印发了选自各种报刊杂志的千字左右的亲情散文,如《留给母亲满院香》《谁知妈妈有多冷》《午夜问平安》等十余篇亲情散文,让学生在摹仿中创造。

另外,在学古诗文时,学古今中外的小说时,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作家的生活经历、社会背景、各个时期的作品及他们人生追求的研读,焕发学生对作家的敬仰之情。在周记上尝试着写“走近„„”“我想握着你的手”等一些相对要求宽泛的作文。也可以写读后感、写小说、写诗歌、写小剧本等,练笔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以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对营建我们精神家园的诗人、学者、将军有一份情怀。从屈原到李白到苏东坡,从勾践到范仲淹到岳飞,从《氓》中的女主人公到李清照到唐婉,鲁迅到巴尔扎克。学生从敬仰崇拜,到同情怜爱,而这份情怀就是学生在高三能写好文化随笔、文化散文的情感基础、思想源泉。

这就是走进去来摹仿,走出来再创造的过程。在高一阶段,一些优秀学生的这种记叙文或小说的写作也已经初具规模,为其他同学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在我们年级出版的《纸月集》“历史回响”“传奇志异”这些章节中,就有不少这

样的作文,虽说还多少有些稚气,但也能看到学生对自己心目中的人物那份爱戴、崇拜、景仰之情。而这些文章,也是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研习探究的结晶,是他们对文学的一份爱。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一种意识,把阅读与作文自然的融为一体的意识。这不仅是写作的原材料的积累,关键是情感的濡养。生活中学生情感的粗糙麻木,文学是医治这种病最好的药方。但长期以来,我们老师也会不自觉地把阅读和写作割裂开,学生在生活中没有品味,在阅读中没有熏陶,那作文也就只好编了。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在阅读鉴赏中感悟,是提高学生的人生品味、是写好作文的活水源头。

第三,当学生的片断写作、读后感写作的积累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就应加强复杂记叙文的命题作文、考场作文的辅导。这也是我设计以“声音”为话题,进行复杂记叙文写作指导的原因。而每一次的大作文其实都是教师引领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材料积累和情感贮备进行的一次检阅、一次整合。而在这样的整合中,不少学生还无所适从。一些学生能在练笔中写出好文章,却在考场上发挥不出应有的水平,这也是学生喜欢写日记,却不能适应考场作文的原因。因为在我们作文教学中又把日常的文学积累和考场作文割裂了,而我们平时的作文教学,正缺少这样的整合训练。

在考场作文或命题作文中,学生思维延展的基本规律应该是:一看作文要求审题,二联系生活(社会生活、日常生活、学习生活),搜集信息,三选定文章主题(或题目),四根据主题来筛选信息,五列出作文提纲,六写作文,七在行文中对主题再进行升格,对使用的材料再进行调整,使文章的主题更深刻,使文章的逻辑更严谨。在考场上每位学生大约要在10----15分钟内完成前五个基本环节。

但事实上,多数学生在考场作文或命题作文时,没有这样清晰的思维流程,常常是仓促落笔:或是离题万里,或是思维混乱,或是索然无味——这些学生中也包括平时练笔很勤奋、周记写得较有水平的学生。学生在作文时,难以正常地发挥出应有的水平,与平时作文教学中缺乏基本的思维指导与练习有关。这节作文课力求沿着学生作文思维发展的脉络,与学生共同体验一篇作文从孕育到诞生的全过程。指导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以“声音”为话题打开思路,以片段为中心延展思路,又能以主题为中心聚敛思路。在散与聚的训练中提高学生发散、聚合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而这一过程,旨在于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日常生活、平时练笔、课内外的阅读鉴赏的情感积累和写作储备,在让思路充分展开后,才能更好地锁定自己占有的最为新颖的材料、自己认识最为深刻的角度、自己驾驭最为自如的结构。这样,学生才有可能在考场上发挥出最佳的作文水平。而这节课,也旨在于为学生今后完成命题作文、考场作文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思维流程。

另外学生在初中时写的记叙文,在内容和结构上都相对单薄,高一的复杂记叙文写作无论是从内容上、从形式上较初中记叙文都有了明显的不同。指导学生明确初、高中记叙文写作的差异,顺利地完成初高中记叙文的衔接,体会复杂记叙文中点要细(细致具体)、形要散(思路要充分展开)、神要聚(主题要集中)的特点。在高一时如果复杂记叙文写作落实得好的话,也能为高三真情散文和文化散文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重视每次作文后的升格训练,重视作文修改。如果每次作文都在热热闹闹的写作之后,老师给个分数,学生在或多或少的分数中叹息一番,就偃旗息鼓了,那不少学生会长期滞留在一个分数段上。高三的学生还只能写出初中水平的作文,乃至于小学生的作文,这在我们远郊区县不足为奇。长此以往,学生对写作文也就没了兴趣。

因此,每次作文后的升格指导很重要。要鼓励学生改,把自评、互评、老师面批、集体讲评等多种手法结合起来,如果家长能参与更好。有一位学生家长,就曾自己给孩子写范文,还拿给我看,我真的非常感动。修改后,对有明显提高的作文,老师也要以用WORD文档的形式把前后两稿对比着展示给学生或印发给学生。还可以组织学生小组,集体来讨论修改一个学生的作文,由作者来选择谁的方案更好。对认真修改后的作文可以让学生在家里的电脑上为自己建作文档案,还可以建立班级作文档案,也可以出专栏,出小报。来鼓励学生积极地修改自己的作文,升格是无止境的。

每次命题作文或考场作文都是学生用时最多、耗费精力最大的一道大题,一

定要指导学生把这道大题改透、用足,让学生在改中看到自己的进步,体会到在考场上体会不到的成功感,为下次作文做好心理上的准备,用一个更为积极的心态自信地去面对下一篇,这一点非常关键。否则好作文只能长期锁定在那几个作文尖子上,更多的学生都只能长期地望之兴叹,而在对调动班级写作的积极性上,黑马的作用则会大大超过常胜将军。因此黑马不能只是偶然杀出来的,老师要在作文修改中帮助学生培育黑马。

总之,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写作是一体的,学生的阅读积累和写作是一体,而在命题写作中对生活场景、对阅读感受的积淀进行有效的整合,又能使学生更敏捷、更聪慧。在作文之后,对全体学生的作文资源又要用足用透,并从中总结出本次作文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鼓励学生在自评互评中进行反复修改,这又是每次作文最关键的环节。

高一记叙文的写作过程,就是老师引领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和感悟、在阅读中品味并摹仿、在作文中思考并创新、在修改中体验进步的过程,我愿与大家一起在实践中探索。

第五篇:英语写作中典型病句实例剖析

幻灯片1

Week 13 Error Analysis

英语写作中典型病句实例剖析

幻灯片2

一.不一致(Disagreements)

所谓不一致不光指主谓不一致,它还包括了数的不一致, 时态不一致及代 词不一致等.

例1. When one have money ,he can do what he want to.(人一旦有了钱,他就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剖析:one是单数第三人称,因而本句的have应改为has;同理,want应改为wants.本句是典型的主谓不一致.

改为: Once one has money, he can do whatever he wants(to do).幻灯片3 二. 修饰语错位(Misplaced Modifiers)

英语与汉语不同,同一个修饰语置于句子不同的位置,句子的含义可能引起变化.对于这一点中国学生往往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而造成了不必要的误解.

例1. I believe I can do it well and I will better know the world outside the campus.剖析:better位置不当,应置于句末.

幻灯片4 三. 句子不完整(Sentence Fragments)

在口语中,交际双方可借助手势语气上下文等,不完整的句子完全可以被理解.可是书面语就不同了,句子结构不完整会令意思表达不清,这种情况常常发生在主句写完以后,笔者又想加些补充说明时发生.

例1. There are many ways to know the society.For example by TV, radio, newspaper and so on.剖析:本句后半部分"for example by TV, radio, newspaper and so on.”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仅为一些不连贯的词语,不能独立成句.

改为:There are many ways to know society, for example, by TV, radio, and newspaper.幻灯片5

四.悬垂修饰语(Dangling Modifiers)

所谓悬垂修饰语是指句首的短语与后面句子的逻辑关系混乱不清.

例如:At the age of ten, my grandfather died.这句中"at the age of ten"只点出十岁时,但没有说明” 谁”十岁时.按一般推理不可能是my grandfather, 如果我们把这个悬垂修饰语改明确一点,全句就不那么费解了.

改为:When I was ten, my grandfather died.例1. To do well in college, good grades are essential.剖析:句中不定式短语 “to do well in college” 的逻辑主语不清楚.

改为:To do well in college, a student needs good grades.幻灯片6

五. 词性误用(Misuse of Parts of Speech)

“词性误用”常表现为:介词当动词用;形容词当副词用;名词当动词用等. 例1. None can negative the importance of money.剖析:negative 系形容词,误作动词。

改为:None can deny the importance of money.幻灯片7

六. 指代不清

(Ambiguous Reference of Pronouns)

指代不清主要讲的是代词与被指代的人或物关系不清,或者先后所用的代词不一致。试看下面这一句:

Mary was friendly to my sister because she wanted her to be her bridesmaid.(玛丽和我姐姐很要好,因为她要她做她的伴娘。)读完上面这一句话,读者无法明确地判断两位姑娘中谁将结婚,谁将当伴娘。如果我们把易于引起误解的代词的所指对象加以明确,意思就一目了然了。这个句子可改为:

Mary was friendly to my sister because she wanted my sister to be her bridesmaid.例1.We can also know the society by serving it yourself.剖析:句中人称代词we 和反身代词yourself指代不一致。改为:

We can also know society by serving it ourselves.幻灯片8

七. 不间断句子(Run-on Sentences)什么叫run-on sentence? 请看下面的例句。

例1. There are many ways we get to know the outside world.剖析:这个句子包含了两层完整的意思:“There are many ways.” 以及“We get to know the outside world.”。简单地把它们连在一起就不妥当了。

改为:There are many ways for us to learn about the outside world.或:There are many ways through which we can become acquainted with the outside world.幻灯片9

八. 措词毛病(Troubles in Diction/The Matter of Word Choice)

Diction 是指在特定的句子中如何适当地选用词语的问题.有些学生在写作中没有养成良好的推敲,斟酌的习惯,他们往往随心所欲,拿来就用;所以作文中用词不当的错误比比皆是。

例1. The increasing use of chemical obstacles in agriculture also makes pollution.(农业方面化学物质使用的不断增加也造成了污染。)剖析:显然,考生把obstacles“障碍”,“障碍物”误作substance“物质”了。另外“the increasing use(不断增加的使用)” 应改为“abusive use(滥用)”。

改为:The abusive use of chemical substances in agriculture also causes/leads to pollution.幻灯片10 九. 累赘(Redundancy)言以简洁为贵。写句子没有一个多余的词;写段落没有一个无必要的句子。能用单词的不用词组;能用词组的不用从句或句子。如: In spite of the fact that he is lazy, I like him.本句的“the fact that he is lazy”系同谓语从句,我们按照上述“能用词组的不用从句”可以改为:In spite of his laziness, I like him.例1. For the people who are diligent and kind, money is just the thing to be used to buy the thing they need.剖析:整个句子可以大大简化。改为:Diligent and caring people use money only to buy what they need.幻灯片11 十. 不连贯(Incoherence)不连贯是指一个句子前言不对后语,或是结构上不畅通。

例1. The fresh water, it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s of the earth.剖析:The fresh water 与逗号后的it 不连贯。It 与things 在数方面不一致。

改为:Fresh water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the world.幻灯片12 十一. 综合性语言错误(Comprehensive Misusage)所谓“综合性语言错误”,是指除了上述十种错误以外,还有诸如时态,语态,标点符号,大小写等方面的错误。

例1.Today, Money to everybody is very importance, our’s eat, cloth, live, go etc.幻灯片13

Your Mid-Term Exam  Improv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paying attention to unity, coherence, conciseness, and emphasis. 1.It snowed heavily at 8 o’clock.(x) It began to snow heavily at 8 o’clock last night. 2.The earthquake only damaged a few houses.(x) The earthquake damaged only a few houses. 3.Instead of taking physics, chemistry was chosen by most students in the class. Most students in the class chose chemistry instead of physics.幻灯片14

 4.The singing in the film is good and the actors act wonderfully well. The singing in the film is good and the acting wonderful. 5.Football is more popular in Europe than North America. Football is more popular in Europe than in North America. 6.In fact, he is usually realistic and sometimes he is also quite romantic. In fact, he is usually realistic and sometimes quite romantic.幻灯片15

 7.Some people like to say “that’s neat” when they mean to say “that’s good.” It is a slang expression. Some people like to use the slang expression “that’s neat”

for “that’s good.”  8.The referee raised his right hand in which he was holding a yellow card. The referee raised his right hand in which was a yellow card.幻灯片16

9.Altogether 12 novels were written by this famous novelist during his lifetime. During his life time this famous novelist wrote altogether 12 novels. 10.She does not care too much about prices;she thinks the quality of things is more important. She does not care too much about prices;she cares much about the quality.幻灯片17

 1.He read the magazine in the reading-room, which contained a lot of latest information about computer science. The magazine, which he read in the reading-room, contained a lot of latest information about computer science. 2.Many people believe that one should eat garlic every day to prevent disease in that region. Many people in that region believe that one should eat garlic every day to prevent disease.幻灯片18

 3.Mary called Beth every day when she was in hospital. When Mary was in hospital, she called Beth everyday. When Beth was in hospital, Mary called her everyday. 4.The landslide destroyed several houses and five people were killed by it. The landslide destroyed several houses and killed five people. Five people were killed and several houses destroyed by the landslide.幻灯片19

 5.If Jane were given the choice of doing the laundry or a movie, she would choose the movie. If Jane were given the choice of doing the laundry or seeing a movie, she would choose the movie. 6.He has tasted the wines produced in different places and he says the red wine made in Beijing is the best. Having tasted the wines produced in different places, he says the red wine made in Beijing is the best.幻灯片20

 China has a population of 1.2 billion.She must do much to limit the growth of population. China must do much to limit the growth of its population of 1.2 billion. 8.She enjoys talking with friend and is never tired when she is chatting with her good friends. She enjoys talking and is never tired of chatting with her good friends.幻灯片21

 Moral integrity is more important than life, position, or wealth, according to Confucius. According to Confucius, moral integrity is more important than position, wealth, or life. 10.Meaningful content is the most important quality of a composition, above all. Meaningful content is above all the most important quality of a composition.幻灯片22 Practice

 Shakespeare was one of the greatest dramatists. He said he would take the exam and pass it, but he was not certain of it. The chef cooked the shrimp for thirty minutes and then it was allowed to cool. In respond to the problems identified in the self-study, several activities have evolved at this college to meet the ever-expanding needs of our students, but the traditional goals of the college, which are to educate the whole person in the basic skills of liberal education, are not neglected by this new programs.幻灯片23 Keys for Practice

 Shakespeare was one of the greatest dramatists in the world. He said he would take the exam but was not certain whether he could pass it. The chef cooked the shrimp for thirty minutes and then allowed it to cool.幻灯片24

4.In respond to the problems identified in the self-study, this college has evolved programs to meet the ever-expanding needs of its students.But the new programs do not neglect the traditional goals of educating the whole person in the basic skills of the liberal arts.Or In respond to the problems identified in the self-study, this college has evolved several programs to meet the ever-expanding needs of our students.But the new programs do not neglect the traditional goals of the college – to educate the whole person in the basic skills of the liberal arts.幻灯片25

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

下载如何在写作中选取典型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在写作中选取典型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英语写作中典型的病句实例

    英语写作中典型的病句实例 一. 不一致(Disagreements) 所谓不一致不光指主谓不一致,它还包括了数的不一致 时态不一致及代词不一 致等. 例1. When one have money ,he can do what......

    典型材料写作(定)

    典型材料是把先进集体或先进人物的事迹,或把犯错误党员干部、发生问题单位的情况加以综合整理而写成的书面材料。整理典型材料的目的在于研究问题,推动工作。因此,典型材料应确......

    做好士官选取中的思想

    海军基层政工数据库大连舰院政治系图书馆 做好士官选取中的思想工作 刘益国适应新情况,积极为解决士官选取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出谋划策,使选取者拔尖、留队者安心,切实保证部队......

    在写作中提升自我

    在写作中提升自我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老师,我对写作尤其是教育写作,充满兴趣,而多年的写作锻炼,也让我自身的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受“品味书香”热情相邀,今天,说说自己的感受。一......

    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写作

    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写作 作文问题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师较为头疼的问题。学生写出的作文空洞没有情感,单调、僵硬,大话连篇。主要原因是学生生活经验不足,思想感情贫乏。作文的......

    让我们也在写作中(范文模版)

    让我们也在写作中“妙笔生花” ——谈《观舞记》的语言技巧 三北中学郑寅川 《观舞记》是一篇精美的散文,著名作家冰心在欣赏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优美的舞姿后有感而作的。......

    在创新写作教学中

    在创新写作教学中,我注意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使写作成为学生自觉自愿的行为.而强化学生主体意识的理想途径是实......

    在游戏中学习写作

    在游戏中学习写作 作文是衡量学生认知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环节,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写作也是一个难点,学生怕写、厌写现象普遍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