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隧道路面结构与材料研究现状及展望

时间:2019-05-13 06:25: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公路隧道路面结构与材料研究现状及展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公路隧道路面结构与材料研究现状及展望》。

第一篇:公路隧道路面结构与材料研究现状及展望

公路隧道路面结构与材料研究现状及展望

摘 要:本文通过调研分析隧道内气候环境对路面结构与材料的影响,分析隧道内特殊气候环境对路面结构与材料的要求,综述目前我国公路隧道内路面结构与材料的型式,论述隧道内路面结构的施工工艺与方法,针对目前公路隧道路面结构与材料现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关键词:公路隧道 路面结构 路面材料 研究及展望

1.前言

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迅速发展,公路隧道不断增多。据第二次全国公路普查统计,到’### 年底,全国已建公路隧道1684处,总长达628km。

为了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改变西部地区公路建设的落后面貌,交通部确定了加快西部建设发展的总体目标,计划利用20年的时间,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公路运输服务网络,基本适应西部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要实现这一目标,西部地区要建设1.26万公里的国道主干线、1.5万公里的八条省际公路大通道和22万公里的县乡公路。

由于西部地理环境特点,待建公路将向山区发展的趋势,公路隧道无论数量、长度都会有更多的增加,而且规模将越来越大,类型(陆上、水下)将越来越多。面对这一繁重建设任务,但又经济基础薄弱、建设资金匮乏的形势,降低公路投资和维修造价(包括隧道路面)是西部地区许多省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国对隧道路面结构和材料的研究比较薄弱,隧道路面大多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型式单一,由于没有针对不同隧道路面的特点进行结构与材料的研究,已建的隧道水泥路面出现了诸如:剥落、断板、接缝破坏、抗滑性能差、平整度低、噪声大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隧道通行能力和使用性能。

因此,开展隧道内路面结构与材料研究、调查、观测和分析隧道内气候环境对路面结构与材料的影响,分析隧道内特殊气候环境对路面结构与材料的要求,研究公路隧道内路面结构设计方法与材料设计方法与设计标准,研究隧道内路面的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方法,以及隧道内路面的修复技术,是十分必要和及时的。为此,交通部在’##’ 年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中列入了此项目的研究任务。

2.隧道内环境对路面结构与材料的影响

隧道内是一个相对封闭、空间狭小的管状环境。隧道内没有隧道外的日晒雨淋气候,一般夏季隧道内比洞外气温低,冬季气温较洞外高,全年气温相对稳定,温度变化幅度小,温差小;但隧道内湿度大,比较潮湿,地下水丰富。隧道内空气流动性小,空气易污染;隧道内没有日照,常年处于黑暗中,能见度低。因此,隧道内路面与一般道路、桥面铺装结构在使用环境上存在较大的差别,需深入调查、观测和研究隧道内气候、环境对路面结构和材料性能的影响。

2.1 隧道内环境对路面结构的影响

隧道内没有日晒雨淋对路面结构的影响。隧道内气温,一般夏季隧道内比洞外气温低,冬季气温较洞外高,全年气温相对稳定,温度变化幅度小,温差小,气温的年周期变化、日周期变化小,水泥混凝土路面板内的温度应力也小,路面结构的收缩变形小,不易开裂。

隧道内湿度大,比较潮湿,地下水丰富,易产生水损害和基础唧泥,直接影响路面的使用性能与耐久性,尤其是沥青路面。同时也影响到路表面的抗滑性能,不利于行车安全,对路表面的抗滑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2.2 隧道内环境对路面材料的影响

隧道内潮湿、地下水丰富,路面材料须有较好的水稳定性,抗水损害的能力要强,同时要求材料的抗滑性能优良,一般选用水泥混凝土路面;隧道内交通噪声大,路面材料最好具有吸收噪声的功能,或者具有一定的减噪能力;隧道内基础强度不均匀,路面材料的整体强度很重要;隧道内空间小,不利于大型机械化施工,路面须具有良好的施工性能。

2.3 隧道内环境对路面施工的影响

隧道内是一个相对封闭、空间狭小的管状环境。隧道内不利于大型施工机械作业,对需要大型施工设备的路面结构不适合,同时给施工及养护造成困难,尤其养护作业时交通组织与交通安全维护问题较大。

2.4 隧道内环境对交通的影响

隧道内管状空间噪声反射率高,交通噪声严重;隧道内废气污染严重,主要是汽车所排放的一氧化碳(CO)和柴油车所排放的烟雾,直接危害乘客的健康,且烟雾、尘土等又会使隧道内能见度降低,影响行车速度与行车安全。

3.隧道内环境对路面的要求

隧道内是一个相对封闭、空间狭小的管状环境,具有独特的气候环境,温差小、湿度大、空气污染严重、交通噪声大等特点,对隧道内路面结构与材料提出了一些特殊的要求。

公路隧道内路面由于特殊的气候与环境,要求其结构密实、路面平整、水稳定性好、强度高,并具有良好的抗滑性能、耐久性和抗磨耗性;不透水,抗水性好,有良好的排水系统;抗腐蚀能力强,漫反射率高,颜色明亮,易修补。

隧道路面材料一般按普通道路建筑材料的技术指标与标准来要求和进行材料组成设计,但隧道内其特殊的气候环境和功能要求,其材料性能指标与技术标准也应作一些调整和变动,以适应隧道路面的技术要求。

4.隧道内路面结构类型与材料

4.1 水泥混凝土路面

目前及多年来主要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型式,其主要优点是:水稳定性好,地下水对其影响小;结构强度高,承载能力强,耐久性好;颜色浅亮对照明有利。但水泥混凝土路面洞内噪声大,路面结构接缝造成平整度相对较差,行车舒适程度不如沥青路面,一般路面抗滑性能难以满足技术要求;由于颜色浅,路面标线与路面的对比度低,路面标线的效果受到影响;水泥混凝土路面一旦损坏,养护维修困难,由于空间狭小、亮度低,不利于作业和交通组织。

隧道内路面抗滑性能不足应引起重视。山西晋城至阳城高速公路中的牛王山隧道,长1860m,双洞、路面各宽8m,路线纵坡2.2%,水泥混凝土路面,1997年底建成通车。而南线混凝土路面抗滑性能急剧下降,表面构造深度由竣工初期的0.72mm下降到1999年6月(一年半)的不足0.2mm,从外观来看,路面横向拉槽逐渐变浅或消失,表面光滑,手感油腻,呈镜面现象;而交通事故大幅上升,1999年占全线交通事故的50%。养护单位采用纵向刻槽方式进行抗滑能力的恢复,效果良好。

4.2 沥青路面

以前隧道内路面较少采用沥青路面,由于隧道内温差小、潮湿,全年保持在一个较低、较恒定的温度,如采用层铺法或路拌法施工的沥青表面处治、沥青贯入式、乳化沥青混合料等,一般不容易成型良好;潮湿的使用环境直接影响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与耐久性,容易产生水损坏,耐久性不如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路面颜色黑,反射率低,直接影响路面的亮度(照明度),其优点是平整度好、抗滑性能易保障、噪声低,行车舒适、安全,且损坏维修方便,与路面标线颜色对比强烈,利于高速公路中的分道行驶。

因此,《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J 026-90)中,一般情况下,建议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隧道内干燥无水、施工方便时也可采用沥青路面。

近年来,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迅速发展,公路隧道越来越多,尤其是高速公路中的隧道建设,并对隧道路面的汽车行驶的安全性与舒适性、对隧道路面的表面抗滑性能和噪声要求比一般公路隧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行车安全性、舒适性和环保上的要求。因此,一般小型机具施工的水泥混凝土路面难以满足这方面的要求。

在国外大多数的公路隧道路面采用沥青路面。在我国也有专家提出,一般公路隧道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但高速公路隧道宜采用沥青路面,特别是高性能的沥青混合料,如SAC、SMA、OGFC等。如福建省章龙高速公路中的东家畲隧道,长205m,路面结构为:4cmSBS改性沥青SMA-10+改性乳化沥青粘层及自粘式玻璃纤维格栅+4cm改性沥青AC-13+25cmC35水泥混凝土基础+C10贫混凝土找平层,通过年半年的

通车运行,效果良好。而旁边的如山头隧道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性能急剧下降,短短3个月时间发生了近20起交通事故。

4.3 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

美国最先使用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早在1921年,在华盛顿特区修建了第一条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以探索其工作原理与使用效果,随后德克萨斯州、弗吉尼亚州、宾夕法尼亚州、马里兰州等地开展了大规模的工程试验,得到了比较满意的结果。现行的设计规范为1990年美国联邦公路局(FHWA)颁发的刚性路面规范。在美国全国大量修建高速公路和机场道面时(州际公路与国防公路系统)大量采用了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据统计,这种路面的总里程已超过32000km。经过20多年的使用实践,绝大部分路面完好无损。在亚洲,除日本之外,泰国于1988年在南北高速公路上铺筑了150km的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采用了英国交通部的设计规范进行设计。

在我国,由于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用钢量较大,造价较高,一般公路建设中受投资的影响极少采用,2000年以前,仅在江苏省的盐城和镇江等两地各修筑了1km的试验工程。现行《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J012—94)也只建议在高速公路与一级公路建设中使用。规范提出的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设计方法主要参考国外的设计方法和试验路的成果,同时,规范也指出许多问题有待深入研究。2002年湖南省耒宜高速公路建设有限公司在京珠主干线湖南耒阳至宜章段修筑了44km的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通过近一年的使用,目前状况良好,行车性能舒适。

由于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是一种在路面的纵向配置了足够的钢筋,取消了横向接缝的路面形式,它对减少路面水损害破坏,改善隧道路面的使用品质有明显的成效。5.隧道内路面施工特点

隧道内空间狭小、亮度低、空气潮湿,对施工操作不利,目前隧道内水泥混凝土路面大多采用小型机具施工,无法满足平整度的要求,而且施工质量控制困难。目前迫切需要研究采用大型施工机械进行隧道内水泥混凝土路面与热拌热铺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施工技术与质量保障措施。6.隧道内路面结构与材料研究展望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2-3左右的国土是山地或重丘,在公路建设中,公路隧道从无到有,从短到长,从简单“土洞”到设备功能齐全的现代化隧道。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级公路的发展,公路隧道建设的规模越来越大,通过这些隧道的实践,推动了科学技术进步,交通部门有关单位近年来围绕工程实际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但对隧道内路面研究不多,而隧道内路面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隧道的使用质量与使用效果。因此,有必要对隧道内路面开展更深入的研究,更好地提高隧道内路面行车舒适性、行车安全与通行能力,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更好地开展研究工作。

1)采用先进的电子测试技术和无损检测技术对隧道内气候、环境和路面使用性能进行周期性观测与调查,全面掌握隧道内气候、环境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结合平面温度场和三维温度场等理论,采用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方法,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把握其对隧道路面结构与材料的影响程度。

2)应用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提高高速公路隧道路面的整体强度、耐久性和行车舒适性能,以满足高速公路以及隧道路面对路面结构的功能要求。

3)采用混凝土板斜接缝、不等距刻槽、滑模摊铺施工技术提高水泥混凝土路面表面的抗滑性能、平整度与降低噪声水平;采用高性能减噪沥青混合料,提高沥青路面表面构造深度,降低行车噪声,提高行车舒适性能。

4)应用水泥混凝土、连续配筋混凝土、钢筋混凝土、贫混凝土基层提高隧道内沥青路面的整体强度,减薄路面结构总厚度,满足隧道内施工上的要求。

5)研究隧道内路面结构的综合防排水技术措施。

6)利用室内大型直道疲劳试验和先进的$%&’ 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设备进行路面新材料和新结构的试验验证,结合理论分析,提出隧道内路面结构设计方法。

针对目前公路隧道路面结构与材料现状,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供我国公路隧道尤其是西部地区公路隧道的建设及养护参考,以提高隧道路面使用性能、使用寿命及服务水平,降低行车噪声和养护成本,提高公路隧道运营的安全与综合效益。结论

应在深入调查、观测和研究气候、环境对隧道内路面结构和材料的影响基础上,以实体工程为依托,通过调研、现场观测、室内外试验、工后观测和理论分析,结合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新技术等的应用研究,科学、系统地提出隧道路面结构合理型式、合理厚度和结构组合,提出隧道路面材料设计指标与技术标准,提出隧道路面结构施工工艺以及隧道旧路面的修复技术,用以指导我国公路隧道尤其是西部地区公路隧道的建设及养护,提高隧道路面使用性能、使用寿命及服务水平,降低行车噪声和养护成本,提高公路隧道运营的安全与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行业标准.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J 02-90)[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0 2.行业标准.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042-94)[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4 3.行业标准.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 001-98)[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 4.行业标准.公路隧道勘测规程(JTJ 063-85)[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5 5.黄成光.公路隧道施工[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6.行业标准.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J 014-97)[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 7.行业标准.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 032-94)[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4 8.行业标准.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J 012-94)[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4 9.行业标准.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 034-2000)[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 10.邓学钧,陈荣生编著.刚性路面设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3 11.(美)黄仰贤著,余定选齐诚译.路面分析与设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5 12.蒋树屏.我国公路隧道工程技术的现状及展望[J].中国公路学会2001 年学术交流论文集,北京:中国公路杂志社,2001.9 13.吴德兴等.浙江公路隧道建设技术的现状及发展[J].中国公路学会2001年学术交流论文集,北京:中国公路杂志社,2001.9 14.W.O.Hadley, SHRP-LTPP overview: Five-year report, SHRP-P-416, 1994 15.A.C.Collop, D.Cebon, Parametric study of factors affecting flexible pavement performance, 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Vol.121(6),1995 16.L.Frechette, Continuation of the C-LTPP projectk: A strategic plan 1994-1999,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Road Federation Conference and Exposition, Calgary, Alberta, 1994 17.FHWA, Long-tem pavement performance: Staus report, FHWA-RD-98-063m1998 18.FHWA,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program 1996-2000: A summary of FHW As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progyam, FHWA-RD-96-094,1996 19.proceedings of the 6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reate Roads, Oct,1990 20.U.S.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Specifications of Rigid Pavement, FHWA, 1990 21.American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Synthesis of Current and Projected Concrete Highway Technology, SHRP-C-345, 1993 22.American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Evaluation of the AASHTO Design Equations and Recommended Improvements, SHRP-P-394, 1994 23.沙庆林.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现象及预防[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5 24.American National Highway Institute, Pavement Analysis and Design Checks-Participant’s Manual, FHWA-HI-95-021, Aug.1997

25.张补才.牛王山隧道混凝土路面防滑处治技术[J].山西交通科技,2001.4

第二篇:国内外生物制药研究现状及展望

国内外生物制药研究现状及展望

摘要:生物制药技术作为一种高新技术,首先通过分析其主要药物和药物趋势,紧接着了解它的市场和发展问题,以及技术研究对策和产业现状。

Summary:Biopharmaceutical manufacturing technologies as a high-tech, first by analyzing the major drugs and drug trends, followed by the market and understand its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strategies and industry status.关键字: 主要药物 市场概况 发展面临问题 技术研究对策 产业现状和发展 Keyword:Major drug,Market,Problems facing the development,Research measures,Industry status and development

生物制药技术作为一种高新技术,是以基因工程为基础的现代生物工程,即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DNA进行切割、连接、改造,生产出传统制药技术难以获得的生物药品。

三十多年来,生物制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医疗业、制药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因此,世界各国都把生物制药确定为21世纪科技发展的关键技术和新兴产业。

一.生物制药的主要药物

就目前来看, 生物制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向: 1.肿瘤

在全世界肿瘤死亡率居首位, 美国每年诊断为肿瘤的患者为100万, 死于肿瘤者达54.7 万。用于肿瘤的治疗费用1020 亿美元。肿瘤是多机制的复杂疾病, 目前仍用早年在期诊断、放疗、化疗等综合手段治疗。今后lO年抗肿瘤生物药物会急剧增加。如应用基因工程抗体抑制肿瘤, 应用导向IL一2受体的融合毒素治疗CTCL肿瘤, 应用基因治疗法治疗肿瘤(如应用C 一干扰素基因治疗骨髓瘤)。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frNMPs)可抑制肿瘤血管生长, 阻止肿瘤生长与转移。这类抑制剂有可能成为广谱抗肿瘤治疗剂, 已有3 种化合物进入临床试验。

2、神经退化性疾病

老年痴呆症、帕金森氏病、脑中风及脊椎外伤的生物技术药物治疗,胰岛素生长因子rh IGF)l已进入Ó 期临床。神经生长因子(NGF)和BDNF(脑源神经营养因子)用于治疗末稍神经炎, 肌萎缩硬化症, 均已进入Ó 期临床。美国每年有中风患者60 万, 死于中风的人数达l5 万。中风症的有效防治药物不多。尤其是可治疗不可逆脑损伤的药物更少,Cerestal已证明对中风患者的脑力能有明显改善和稳定作用, 现已进入Ó 期临床。Gen en tech的溶栓活性酶:(activase重组tPX)用于中风患者治疗, 可以消除症状30%。3.自身免疫性疾病

许多炎症由自身免疫缺陷引起, 如哮喘、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硬化症、红斑狼疮等。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多于4OOO万, 每年医疗费达上千亿美元, 一些制药公司正在积极攻克这类疾病。如G enen tech 公司研究一种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免疫球蛋白E 用于治疗哮喘, 已进入Ò 期临床;Cetor s公司研制一种TNF-A 抗体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有效率达80%。Ch iton公司的B-干扰素用于治疗多发性硬化病。还有的公司在应用基因疗法治疗糖尿病, 如将胰岛素基因导人患者的皮肤细胞, 再将细胞注人人体, 使工程细胞产生全程胰岛素供应。二.目前生物制药药物的趋势

1.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的生物技术药物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生物制药的发展初期都是表达一些分子量较小、结构简单的蛋白质, 如胰岛素、干扰素或集落刺激因子, 氨基酸残基都在以下, 一般只有对二硫键甚至没有二硫键, 因此采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既经济又简便。但是, 生物制药的发展趋势是从细胞因子等激动剂为主的产品, 转变为以拮抗作用为主的新生物技术药物, 如天然拮抗剂、中和作用的单抗如、拮抗剂受体一融合蛋白, 一一蛋白水解酶抑制剂、抑制与 细胞融合的等。越来越多的分子量大、结构复杂的功能性蛋白得到开发, 如抗体。2.治疗性抗体发展迅猛

由于抗体分子与靶标抗原具有高度特异的亲和力, 抗体类药物在治疗过程中表现出专一性强、疗效好、毒副作用小等特点, 成为各大制药公司研究开发的热点领域。年批准了第一个治疗性鼠源单抗川竹用于防止肾移植的超急性排斥。但是, 随后抗体药物的开发却陷人低潮, 在将近年的时间内, 都没有批准治疗性抗体药物。主要原因是在这段时间内, 许多用于临床治疗试验的单抗均源自小鼠细胞, 这些鼠源单抗在临床试验中疗效很不理想, 存在以下缺点半寿期很短, 只有一小时, 远小于完整人源抗体的半寿期天, 在人体中易被清除。人体免疫细胞受体结合鼠舀的段的能力很差, 不能有效引发抗体依赖性介导的细胞毒效应和补体依赖性细胞毒效应, 即不能发挥抗体的生物学功能。反复使用鼠源单抗会产生人抗鼠抗体认, 反应可以有效快速地破坏这种鼠源单抗, 并且反应可能会引发严重的过敏反应。3.分子大、结构复杂的蛋白质的生产

许多遗传性疾病如血友病、溶酶体贮积病、肺囊性纤维化等都是难于治愈危及生命的疾病, 其病因都是基因突变等导致体内缺乏某种生理活动代谢过程所需要的酶。这些酶都是分子量大、结构非常复杂的蛋白质, 在基因工程时代到来之前, 有的只能通过从人体血液或组织中提取才能获得, 不仅来技术可以制备人源抗体, 这些技术又为治疗性抗体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技术方法。么刃年勺批准的用于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的单抗, 就是使用噬菌体显示技术构建的人源抗体, 标志着治疗性抗体的研究与开发又上了一个新台阶。这些药物在治疗肿瘤、类风湿关节炎、抗器官移植排斥、防治病毒感染、抗血小板凝聚等方面表现出非常理想的疗效。

三、生物制药市场概况

1、国际生物技术药品市场发展迅猛。

2000年全球医药产业市场预计共3000~3250亿美元,其中生物制药市场240~260亿美元,占全球医药市场的8%,而市场占有率仍以EPO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为最大,占全球整个生物技术市场28%;其次为胰岛素(insulin)占18%;干扰素(interferon)及集落刺激因子各占15%,人生长激素占11%;纤维蛋白溶酸原活化剂占4%,其它药品类占9%。

在发达国家,医药工业已成为蓬勃发展的庞大产业,而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生物技术产业愈来愈成为医药产业中的焦点。目前全世界约有3600多家生物技术公司。有人预测到2025年美国生物技术市场的贸易额将达到25200亿美元,欧洲国家在5年内也将达到3360亿美元,日本到2010年将达到2080亿美元。

2、我国生物医药的发展也是令人瞩目的。

政府在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发展中给予了优惠和扶持;国内各大企业为生物技术产业投入了大量资金;我国金融界也积极参与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许多有实力的公司进行了生物技术开发,并且从金融市场融资从事生物技术研究和产业化。

据有关专家介绍,目前,我国生物技术产业总体水平在国际上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我国现有200多个单位在从事生物技术研究,有140多家生物技术公司正在从事生物医药制品的开发,预计2000年全国生物制药年产值将达72亿元。四.我国生物制药产业

在国际生物医药发展形势的推动下,政策强调“必须抓住世界生物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机遇,将生物产业培育成为我国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产业。” 生物技术产业经济中,生物医药产业产值所占比例达到70%以上,政策同时强调把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支持放在首位。

在这种形势下,很多地方也先后成立了生物医药产业园,出台了许多扶持生物医药的优惠政策。各大型医药企业行及业外资本,也纷纷积极介入生物医药行业。生物医药已经成为投资热点。我国生物制药产业与世界相比,差距仍很大,处于实力较弱、发展较快的产业化初期。该时期的特点是:1)生物技术药物发展速度和利润增长速度都高于化药和中药;2)与后两者相比,生物技术药物药在中国市场内,仍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竞争压力相对较小,因此,生物技术药物具有高附加值及高收益等市场优势。2009年,我国生物药物已突破400亿人民币,同比增长26.2%,远远高于化药和中药。

五.我国生物制药发展面临问题

1,关税下调给国产生物药品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入世使外药进入中国的门槛进一步降低, 进口药品在我国医药市场所占份额大幅攀升, 洋药的大量涌入势必严重冲击年轻的中国生物制药产业。根据世贸组织的要求, 在今后的10 年内, 我国制剂药品进口的关税将从20% 减到6.5%, 而目前我国的生物制药企业无论从规模、效益等方面都无法与国外大公司抗衡, 人世将使得国内的生物制药企业失去靠关税政策保护下的竞争力。2,外资企业蚕食国内医药市场的速度进一步加剧独资办厂、合资控股等多种方式进军我国。由于外资企业在我国可以享受特殊的优惠政策, 加上我国有廉价的劳动力市场及巨大的消费市场, 致使这一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

3,新药开发投入不够带来的压力

生物药品的开发费用是惊人的, 美国仅1997 年对生物工程的风险投资就已超过500 亿美元, 并以每年50 亿美元的速度追加。由于国力所限, 我国十几年来对生物制药的总投入还不到100 亿元人民币。开发经费上的捉襟见肘使得我国在新产品的研究上极其缺乏竞争力, 新药开发进程缓慢。有时因经费的原因导致国外竞争对手抢先申报药品专利权, 使得国内的前期开发投资落空。

六、生物制药技术研究对策 1.引进风险资金。

科技创新与企业运营规模是生物制药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两个主要手段。然而新药的三发往往需要投入巨额资金。据统计,仅1999 年,美国医药企业销售额的20.8%用于了新药的研发,而同期的用于美国电讯业的研发费为5.7%,其他行业的研发费甚至更低, 新药研发的资金需求可见一斑。

随着WTO 的加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已成为我国生物制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需求。过去传统的各自为阵的小本经营与开发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今日益激烈的竞争需求, 面对新的更加严峻的市场竞争,只有引进风险资金,才能有效地扩大研发资金的投入,促进科研成果向产业化的转变。2.建立吸引人才机制。

目前,中国生物医药技术的发展更多地依赖于人力资本集约,而不是设备集约。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和企业都是市场的主体,都有自己的经济利益。人力资源应通过市场,在利益的驱动下实现优化配置。因此,能否在利益驱动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是生物医药技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健全市场机制。

3.如规范市场竞争环境健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避免过度竞争,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同时发展市场中介服务机构,提供咨询新药、仿制药、出口药的政策信息和程序以及国内外的专利咨询,可以建立类似美国的生物技术工业协会等民间组织, 主要为我国生物技术企业服务,另外还可为建立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平台服务。4.创新、仿制并举。

在制药行业能销售的真正有价值的产品只有一种:那就是患者使用的药物。创新是一个商业过程而不仅仅是学术过程,而企业创新应当首先从需求开始,然后寻找满足这种需求的功能,由功能确认技术构思,再由技术构思考虑技术方案,从而可以降低产品研发的技术风险。

七.国内外生物制药的产业现状和发展

欧美出现拮抗作用为主的新生物技术药物, 而我国生物制药仍是以细胞因子等激动剂为主。以治疗性抗体为代表的拮抗剂, 在临床治疗中表现出副作用小、疗效好等突出特点。而以细胞因子为代表的激动剂, 可开发的空间已极为有限, 相反, 中和某些细胞因子的拮抗剂却成为欧美国家新药研发的热点。

基因重组治疗领域严重滞后国外基因重组治疗性抗体发展最迅速, 而我国仍停留在鼠源单抗层面。国外批准的治疗性抗体几乎都是基因重组嵌合、人源化或人源抗体, 只有ant i-CD20 交联放射性核素的治疗性单抗为鼠源抗体。尽管抗体药物的发展如火如荼, 但我国抗体药物的研发却举步维艰, 至今还没有一个基因工程抗体药物上市。我国不仅在基因重组治疗性抗体上游构建技术严重落后, 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绝大多数为鼠源抗体这种没有生物学效应的治疗性抗体, 而且大量生产抗体的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仍处于实验室制备技术层面, 即大量的鼠源单抗还是通过小鼠腹水这种难以控制质量的方法生产。目前主要有以下要点:

1、美国技术领先

继第一个基因工程药物上市以来,由于生物技术在解决人类疑难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因而成为发达国家竞相角逐的新的经济制高点。其后,又有53种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在美国上市。目前有用于200多种疾病的369种生物技术产品在进行临床试验,包括175个用于癌症及相关疾病的药品或疫苗。其中20个生物技术产品已在美国提出上市申请,107个正在进行或已完成皿期临床试验。在美国开发用于癌症以外疾病的生物技术产品有:传染病(39)、神经病(2)、心脏病(26)、呼吸病(22)、爱滋病/HIV感染和相关疾病门)、自体免疫病(19)、皮肤病(19)、移植(13)、消化病(11)、基因遗传病(回二)、血友病(9)、糖尿病及相关疾病()、不育(5)、眼病(3)、生长失调(3)、骨质疏松(2)、防止妊娠(2)。其它有可能使用生物技术药物治疗的病症包括:肥胖、尿失禁、精神分裂症、骨质疏松、甲状旁腺机能亢进、子宫内膜异位、良性前列腺增生、慢性肝衰竭、粘膜炎、郁积性静脉溃疡、部分肝切除术。骨折、牙周病、休克、急性肝衰竭、急性感染性多神经炎(枯一巴二氏综合征)、粘膜炎和创伤。

2、国内加大投入,进入发展阶段

我国生物制药始于70年代,90年代后才进人发展期,尤其是近几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有一大批生物制品取得了生产批准文号(见下表)。其中2000年上半年批准的一类生物制品有5个品种,分别为:治疗用粘质沙雷氏菌菌苗(商品名:雷舒宁)、外用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商品名:扶济复)(2种,不同申请单位和不同规格)、外用冻干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口服重组B亚单位瘤体霍乱菌苗(肠溶胶囊)。目前已建成一批投资规模较大的生物制药基地,主要有:国家人类基因组北方研究中心:自中心成立以来,除核心实验室正积极开展“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微生物基因组研究”等合作研究项目外,还就“人胎肝新的细胞因子的研究与开发”、“中国人H型糖尿病易感基因的定位和克隆”、“心血管疾病相关基因克隆”、“基因药物筛选和开发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相关的“CDNA大规模测序”、“精神神经疾病易感基因研究”、“遗传性乳光牙本质基因定位克隆”等项目与国内科研院、所、大学进行合作研究。目前,已在肝脏和人股脑等组织中发现新基因348个,测定EST13000条以上,已有10个新基因申报了专利。

参考文献

【l】吴梧桐,王友同,吴文俊.药物生物技术进展.药物生物技术,l995,2(3):4O.

【2】张国全.药学科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北京:科学出版社,l995:48.

【3】吴梧桐等.基因工程药物一基础与临床.人民卫生出版社,l996. 【4】李元等.基因工程药物.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l1,l,【5】唐冬生,夏家辉.新型基因工程药物.生命科学研究.第三卷第2期. 【6】胡显文, 陈惠鹏, 汤仲明, 等.美国、欧盟和中国生物技术药物的比较.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5, 25(2):82-94.【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司,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生物医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胡显文, 马清钧.中国生物技术产业 发展报告2005.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43-92.【8】张蕊, 田澎.生物制药产业现状分析及我国企业的发展战略[ J]工业工程与管理, 20 05,(05).【9】 朱俊晨, 孙晶丹.基因药物及其产业发展前景[ J] 中国药业,2004,(12).【l0】 吴翠玲, 李培进, 蔡国友, 张传本, 吴曙霞.对生物医药产业可

持续发展战略的思考[ 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3,(11).[11]田静.我国生物制药现状和对策的探讨[J].硅谷2008,(8):11.[12]王申.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分析[J].企业研究,2008,(6):69-71.[13]霍永良,杨建梅.生物制药产业集群式发展的原因探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1):84-86.[14]白远,罗风基.京市生物制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J].国际经济合作,2004,(5):19-22.[15]杜海洲,宋金燕.世界生物药品市场的现状[J].中国医药技术与市场,2007,(6):44-47.[16]文淑美.全球生物制药产业发展态势[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6,(1):92-96.

[17]熊宗贵.生物技术制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13. [18]王明亮.贵州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J].凯里学院学报,2010,28(1):46-49.

[19]何华,焦庆才.生物药物分析[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4-6. [20]许实波,主编.海洋生物制药(第二版)[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第三篇:公路隧道消防设计与探讨

公路隧道消防设计与探讨

摘要:

在缺乏行业消防设计规范的情况下,根据隧道火灾的起因、种类和特点,提出防火和灭火的措施,认为消火栓的布置间距应在保证最少,支水枪的充实水柱同时到达隧道内任何部位的前提下,根据具体情况经过计算确定,水喷淋灭火系统对隧道的消防的有效性还有待探讨.关键词:

公路隧道;防火;灭火;消防设计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家每年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福建属于多山省份,近年来,随着公路交通事业的发展,公路等级的提高,对公路线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克服高程障碍,优化线路,缩短里程,修建隧道必不可少,而且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隧道是公路交通的咽喉要道,结构复杂,环境密闭,空间狭窄,能见度差,流动车辆多,车速快,一旦发生火灾,扑救相当困难,往往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故在隧道设计时,应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采取有效的防火与灭火措施,使火灾控制在最低限度,使隧道真正起到安全输送人员和物资的作用.1

火灾的起因、种类及特点

1.1

火灾的起因

公路隧道一般远离市区,是车辆流通的必经之道,火灾的起因主要有以下5

种可能:(1)人为纵火;(2)汽车本身系统故障起火

;(3)汽车装载的货物遇明火或热源引起燃烧或自燃;(4)汽车相撞起火;(5)电气线路短路起火.1.2

火灾的种类及特点

根据隧道火灾的起因和物质燃烧的特性分析,隧道可能发生的火灾种类大致有A,B,C,E4类.A类指汽车装载的可燃固体燃烧的火灾或常温下呈半凝固状态的重油燃烧的火灾;B类指汽车装载的可燃液体燃烧的火灾或汽车本身的油箱燃烧的火灾;C类指汽车运载的可燃气体燃烧的火灾;E类为带电物体燃烧的火灾.其中以汽车相撞引发的A,B类火灾最为常见.这些火灾由于受隧道空间的限制,火焰和烟雾无法向上发展,迫使其往纵向扩散,并且很快充满隧道.据资料[1]报道,两辆货车或公共汽车相撞酿成的火灾,在起火25s后就充分发展,3min左右火源上方顶部温度已达到1000℃左右,10min内达1000℃以上.如此迅猛的火势给人员疏散和灭火造成很大的困难.2

防火与灭火措施

2.1

防火措施

根据隧道火灾的起因,设计时,通常采取以下几种防火措施:

(1)

在隧道进口设管理站,加强交通安全管理和消防管理;

(2)

限制车速,限制载有易燃易爆物品及其他危险品的车辆进入隧道或由专业车辆引入;

(3)

各种电气线路采取穿管保护,电缆采用阻燃电缆或耐

火电缆;

(4)

长隧道内设置电视监控系统,事故报警按纽,避难通道,应急灯,电话以及通风机等;

(5)

选用耐高温、耐潮湿环境的防火涂料;

(6)

所有的灯具、电话箱、灭火设施箱体均要求用非燃烧材料制作.2.2

灭火措施

2.2.1

灭火剂的选择

由于当前我国尚没有隧道消防设计规范,所以隧道消防设计时,通常根据隧道内可能发生的火灾种类选择灭火剂.一般有(1)干粉,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剂,可用于扑救除活泼金属外的其它各类火灾,对火灾种类复杂的隧道特别适用.设计时,通常选用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剂.(2)水,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天然灭火剂,取之方便,价格便宜,可用于扑救隧道内的A类火灾.同时,由于水在温度升高时,吸收大量的热,能有效地降低燃烧物质和周围物质的温度,使燃烧停止,所以,对于隧道内除A类外的其它各类火灾,还具有冷却降温和冲淡稀释作用.(3)泡沫,主要用于扑救隧道内的B类火灾,特别是隧道内最可能引发的汽油火灾.由于水成膜泡沫能在油类的表面形成一层很薄的水膜,抑制油品向上蒸发,依靠水膜和泡沫的双重作用,使燃油与空气隔绝,迅速而有效地将火扑灭.有实验[2]表明水成膜泡沫灭火剂的灭火效率约为普通蛋白泡沫的3倍.故目前我院隧道设计均选用水成膜泡沫灭火剂.但对于水溶性B类火灾,如醇、酮、醚、酯等火灾,水成膜泡沫很快被破坏而不起作用,所以本人认为,在经济条件许可时,应首选抗溶性水成膜泡沫灭火剂,因为它既适合扑救水溶性B类火灾,同样适合扑救非水溶性B类火灾.2.2.2

灭火设施

隧道内一旦发生火灾,受空间狭小的限制,容易造成交通混乱,为了疏散车辆和人员,必须尽可能地把火灾限制在最小范围内,要做到这一点,隧道内必须配置强而有效的灭火设施.根据隧道的长度,我们把隧道分为三类(与《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JO26-90

略有不同).第一类为500m以下的隧道,称之为短隧道,由于汽车在隧道内通行的时间不足1min,火灾危险小,故设计时一般只考虑配置便携式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第二类为500-1000m(含500m)的隧道,称之为中隧道,火灾危险性较大,除配置便携式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外,还配置水-水成膜泡沫两用灭火设施.这种灭火设施的配置只能根据火灾种类选择水或水成膜泡沫之一进行灭火,第三类为1000m(含1000m)以上的隧道,称之为长隧道,火灾危险性大,起火后容易造成重大的火灾损失,除配置便携式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外,还分别配置消火栓灭火设施和水成膜泡沫灭火设施.这种灭火设施的配置,在用水成膜泡沫灭火设施灭火的同时,还可用消火栓灭火设施对火灾周围进行冷却.根据火场灭火情况,一般首先发现火灾并面临火灾的是司机和乘客,他们没有专门的灭火技能,必须使用隧道内配置的消防设施,对他们来说便携式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是最好的灭火设施.随着火灾的发展,隧道管理所兼职消防人员到达隧道,他们具有专门的灭火技能,但不携带消防设备,对他们来说,使用隧道内配置的消火栓或水成膜泡沫灭火设施是最好的灭火手段.由于隧道一般都远离市区,.消防队员总是最迟到达火灾现场,他们具有特殊的灭火技能,且自带灭火设备,对于他们来说,一般只要求供给充足的水源,为满足他们的需要,我们在隧道进出口设置了室外消火栓和水泵接合器.由于福建公路建设起步较晚,隧道灭火尚无经验,根据上海延安东路过江隧道灭火统计资料[2],隧道通车5年多发生过中小型火灾十余次,其中65%的火灾是第一发现者即司机和乘客扑灭的,35%的火灾是第一发现者和随后到达的隧道管理所兼职消防队员共同扑灭的.日本道路公社团所属的隧道,1960年至1980年期间共发生24次火灾,其中15次是在.消防队员到达火灾现场之前,由司机、乘客以及隧道管理所兼职消防队员共同扑灭的.这些火场经验说明了隧道内配置消防设施立足自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3

工程实例

福建双湖公路寿宁段罗宁隧道,全长1368m,属二级公路长隧道,要求设计为单洞双车道双向行车,最大车速为40km/h,隧道横向宽度9m,双车道路面宽度7.5m,车道净高5m.本人认为该隧道虽然属二级公路隧道,但为单洞双车道双向行车隧道,交通事故概率相对双洞四车道即单洞双车道单向行车隧道高,火灾危险性较大,必须立足于自救,故设计时,按照上述的灭火措施进行隧道内灭火设施配置,即每隔50m设消防洞室一处,每处消防洞室内配置消火栓箱和水成膜泡沫灭火装置箱各一个.消火栓箱内设SNJ65

室内减压稳压消火栓1个,25m长直径65的衬胶水龙带2条,直径19水枪1支,同时还配消防水喉.水成膜泡沫灭火装置箱内设30L水成膜泡沫液贮罐1个,比例混合器1个,泡沫喷射枪1支,25m长直径20的喷射胶管1条.泡沫混合液流量为30L/min,混合液的质量分数为3%,喷射时间30min以上.同时洞内还配4具8kg的便携式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规定,B类轻危险级场所,灭火器最大保护半径为15m,考虑隧道内与建筑物内不同,从消防洞室取灭火器到火灾现场均可直线到达,参照1997年日本隧道设计要领,设置间距取50m).4

需要探讨的问题

4.1

消火栓的布置间距

按照《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J026-90要求,消防水栓每隔50m设一个,本人认为应按照隧道的宽度、配置的水龙带长度以及水枪的充实水柱由计算确定.下面以布罗宁隧道消火栓布置为例进行计算分析(参照室内消火栓的布置).消火栓保护半径

式中:R--消火栓保护半径,m;

Ld--水龙带敷设长度m;考虑水带的转弯曲折,折减系数取0.9.即Ld=2250.9m

Ls--水枪充实水柱在平面上的投影长度m;根据火场经验,水枪射流上倾角度一般不超过45,故按45考虑;

Sk水枪充实水柱,m;直径19的水枪,当流量为5L/s时,其充实水柱为11.3m

消火栓的布置间距S=(R2-b2)0.5

式中:S--2支水枪的充实水柱同时到达隧道内任何部位时消火栓的间距,m;

R--消火栓保护半径,m;

b--消火栓的最大保护宽度,m,即隧道的最大宽度9m.则S=(532-92)0.5=52m

按照《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J026-90要求,设计时消防洞室间距取50m.需要探讨的是,这是在每个消火栓配置2条水龙带串联使用的情况下计算的.但是国内很多隧道消火栓的间距按50m布置,而每个消火栓仅配置一条水龙带,本人认为这种布置只能保证一支水枪充实水柱到达隧道内任何部位,一旦火灾发生在该消火栓处,人们无法靠近使用,其他消火栓也爱莫能助,整个消防系统就形同虚设.要保证2

支水枪的充实水同时到达隧道内的任何部位,按上述公式计算,消火栓的间距不得大于29m.同样,隧道宽度不同,消火栓的布置间距也不一样.所以本人认为消火栓的布置间距应在保证最少2支水枪的充实水柱的同时到达隧道内任何部位的前提下,根据具体情况经过计算确定.4.2

水喷淋系统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J026-90中要求长隧道内应设水喷淋系统,每隔5m设喷头1只.这种设计方案国外很多国家持不推荐态度,他们认为隧道初期火灾通常发生在乘客内部,或车辆下部,或顶部为防水设计的发动机厢内,顶部喷水没有灭火效果.而且受空间限制,隧道顶部的温度极高,在巨热的火焰上喷水,不会压制火焰,相反使烟雾层向下移动,并与空气混合,不但降低了能见度,同时还威胁隧道中人员的人身安全[1].日本曾经在5座设置水喷淋系统的长隧道中,共发生6次火灾,投入运行的只有日本坂隧道1次,但没有效果.虽然水喷淋系统在起火后1min

就自动投入运行,但喷水25min后火势不但没有得到控制,反而继续扩大,而且还发生了爆炸,共烧毁汽车174辆!

死亡7人.在美国众多的隧道中,也仅有3座设置水喷淋系统.鉴于这些原因,我们在设计时没有考虑设置水喷淋灭火系统.对于火灾危险性特别大的长隧道,是否需要配置,有待于进一步探讨.5

结语

水火无情,火灾是各国人民难免遇到的灾难之一,一旦发生,将使人们辛勤创造的物质财产和宝贵生命,顷刻间化为灰烬.为了避免灾难,首先应重视安全防火,同时要配备强有力的灭火设施.特别对于公路隧道,.消防队往往不能保证及时到达现场,必须立足于自救.只有坚持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才能保证隧道畅通无阻.

第四篇:银行卡产业研究现状及展望

银行卡产业研究现状及展望

摘要:银行卡组织向商家收取的交换费的高低和费率结构一直是关注的焦点,也是近年来“银商之争”的根源,对银行卡交换费率的研究应依据银行卡产业的双边市场特征进行分析。本文对银行卡产业的双边市场特征、交换费的实质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对银行卡交换费的规制等现有研究观点进行了综述,并得出对我国银行卡产业研究的启示。

关键词:银行卡产业;双边市场;交换费率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1)06-0102-04

银行卡产业是建立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基础上,由发卡银行、收单银行及其他专业化服务组织等企业或机构组成,为社会提供电子支付产品和消费信贷产品的企业群体。银行卡现已成为全球范围内除现金之外的第二大支付结算工具。但近年来频频爆发的“银商之争”,即商场认为向银行交纳的刷卡手续费过高进而抵制银行卡消费,折射出银行卡产业中各利益主体的矛盾与冲突。从国外的实践看,银行卡的交换费也一直是关注重点。而银行卡的交换费最终是由银行卡产业的自身特征所决定的。因此,本文从银行卡产业特征、银行卡交换费的实质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对现有研究观点进行综述。

一、银行卡产业的双边市场特征研究

银行卡产业具有典型的双边市场特征,罗切特和泰勒尔(Rochet&Tirole,2002)指出,银行卡支付是一种由发卡行和收单行合作提供给商品消费者和商户(商品出售者)的一种支付服务,首次将双边市场理论引入银行卡网络研究。埃文斯(Evans,1993)也认为,在银行卡产业中,商家、消费者不能将由于银行卡带来的外部性内部化,因而银行卡产业具有双边市场特征。其后,国外很多学者都将银行卡产业纳入双边市场的理论分析框架中,研究银行卡产业价格结构及其影响。国内学者程贵孙、孙武?(2006)认为,银行卡产业是典型的具有“双边市场”特征的产业,在银行卡市场中存在消费者和商家两类需求相互依赖的消费群体,它们之间的交易要顺利完成,必须借助银行卡组织(网络平台)。胥莉等(2006)也认为,银行卡产业是典型的双边市场,具有复杂的网络外部性。银行卡产业的双边市场特征使对银行卡产业的研究不能按照传统的单边市场理论去分析,在分析银行卡产业过程中,除单边市场所研究的银行对消费者和商家所收取的服务价格外,还必须考虑在价格总水平(即银行卡组织对商家和消费者所收取的费用之和)一定的情况下,价格结构(即银行卡组织分别对商家和消费者收取的费用)对于银行卡产业的影响。而事实上,Tirole将价格结构作为双边市场与单边市场最本质的区别。

二、银行卡交换费的性质及最优水平和结构

银行卡产业存在多种错综复杂的联系,即商家与消费者、消费者与银行、商家与银行、银行之间(即发卡行与受卡行间),这些主体之间又存在利益冲突,而这些错综复杂的联系最重要的就是银行卡组织向商家收取的交换费。巴克斯特(Baxter,1983)指出,使用银行卡交易是一种由消费者和商户共同消费的服务,只有当他们的共同收益超过他们使用银行卡交易的成本时,银行卡才有可能被使用,而向消费者和商家收取费用的结构在支付卡推广、使用过程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从现实看,银行卡组织对消费者不收取费用(甚至有时是采用补贴的形式),因此,交换费成为银行卡产业利益的核心,目前关于银行卡产业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交换费上。

(一)银行卡交换费的性质

关于银行收取交换费的目的及作用,骆品亮(2006)认为,交换费是指由银行卡组织规定的,在每一笔跨行交易完成时,由收单银行支付给发卡银行的交易费用,主要用于补偿发卡银行在拓展市场和提供交换信息中的成本。交换费的大小是银行系统内收单行和发卡行之间的利益分配,它影响到发卡银行和收单银行制定的服务费标准,影响到消费者和商家是否使用银行卡支付的决策行为,进而影响到整个支付卡市场的运行效率。对于是否应收取交换费,Rochet和Tirole(2002)的研究表明:交换费是银行卡产业将商家和持卡消费者的网络外部性内在化的必要条件,只要交换费的价格是在商家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那么银行卡组织只向商户收取交换费是社会最优的。程贵孙、孙武?(2006)等人也认为,银行卡交换费的收取是银行卡网络正常运转的保障。

(二)银行卡交换费的最优水平及结构

“银商之争”的核心就在于商家认为交换费过高。那么交换费率多少才是合理的?骆品亮(2005)认为,在银行卡组织为利润最大化主体的假设前提下,卡组织将支付卡费率结构定义在这样一个水平上面是最优的:能最大程度地激励消费者使用银行卡支付的同时不会引起商家的抵制。程贵孙、孙武?(2006)在进行了横向比较后得出结论,相对于银行卡组织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我国银行卡组织向商家收取的交换费比例偏低。但从多个地方出现的“银商之争”的现实却不能支持这种观点,其根源还在于我国消费者刷卡消费习惯没有形成的情况下,即使在与其他国家相比交换费率较低的情况下,商家通过刷卡消费并没有从中得到太多的利益。

与交换费率高低紧密联系的另外一个问题是交换费率结构,即交换费最终由谁来承担。虽然在银行卡产业中采用的是歧视定价,即交换费由商家支付;而商家能否将交换费转嫁给消费者,这种转嫁将会对刷卡消费究竟有何影响?施马兰西(Schmalensee,1993)发现当允许商户对持卡消费者收取额外附加费时,交换费是中性的,即交换费不会对刷卡消费产生影响。甘斯和金(Gans & King,2004)则认为,商家的市场结构也对交换费的费率结构有重要影响,如果相互竞争的商家对使用现金和刷卡的消费者进行价格歧视,或者所有的商品都能从只接受现金支付的商家购买到,那么此时交换费与发卡行和收单行的市场力量无关,是中性的。Roehet和Tirole(2003)构建了一个收单银行完全竞争,发卡银行有市场势力的情况下,商家开展竞争的模型,并且分别讨论了在有无附加费规则下均衡交换费的大小以及其对银行卡交易量的影响。卡茨(Katz,2001)则探讨了无附加费规则可能产生的两种影响,一是可能造成竞争的扭曲,并会限制零售价格这一鼓励人们使用特定支付手段的机制;二是使交换费不再是中性的。但从实践看,各国银行卡组织都采用了无歧视原则,即商家不得对刷卡消费和现金消费制定不同的价格。在这种情况下,交换费必然要由商家承担。

虽然学者们从理论上分析了交换费的必要性和费率结构对银行卡产业的影响,但却没有明确提出银行卡交换费的定价方法和判断费用水平及结构合理与否的标准,导致目前关于银行卡定价始终还处于一个理论探讨的水平。

三、影响银行卡交换费的因素研究

(一)银行卡竞争对交换费的影响

银联组织的垄断一直是被认为交换费过高的重要原因。那么在竞争性网络平台的情况下,是否会存在更优的价格结构。Rochet和Tirol考察存线性需求条件下,在不考虑商家策略性行为情况下的网络竞争情形,结果表明无论在网络竞争还是存网络垄断(即单个网络)情形下的价格结构都是一样的。莱特等人(Ghtjrie andwright,2003)则在Rochet和Tirole模型的基础上,将商户的策略性行为纳入模型中,结果表明消费者持有银行卡的数量决定网络竞争的效果。也就是说,消费者只持有一张支付卡和持有两张支付卡,网络竞争会带来不同的结果,前者导致更高的交换费而后者将导致更低的交换费。他们还认为网络竞争并不一定能够带来较之于单个网络下更优的交换费以及价格结构。因此,对银行卡竞争能否带来更高的效率和更优的价格结构在学术界还没有定论。

(二)银行卡的联网通用对交换费的影响

银行卡产业的联网通用是指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存中国境内经营银行卡业务的商业银行和邮政储汇局、农村信用社等,利用自身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终端机具(ATM/pos)、特约商户以及技术服务手段等与银行卡跨行信息交换系统相连,实现银行卡业务的跨行通用。对于银行卡产业中不同银行的银行卡之间的兼容对于银行卡产业效率的提高,国内很多学者进行了研究。胥莉(2005)考虑了银行卡平台互联互通中持卡人转换成本和多归属行为对于发卡银行竞争策略以及社会福利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银行卡持卡人的持卡转换成本比较高,在平台互联未能有效实施情况下,具有优势的发卡银行将拒绝与收单市场规模较小的发卡银行进行互联互通,从而阻碍了市场竞争,消费者多归属行为会降低发卡银行实行互联的动机。多归属行为可以提高消费者剩余,但是互联互通使得消费者收益更多,社会福利在银行卡平台互联互通时会进一步增加。胥莉、陈宏民、潘小?(2006)也认为,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时间较短,长期以来,中国银行卡市场中不仅各商业银行之间不能联网通用。对持卡消费者而言,持卡消费并没有体现出电子支付的高效、快捷的优势,反而在一定程度上给消费者带来了不便。从整个银行卡产业运作效率的角度来看,只有联网通用才能推进中国银行卡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消费者利益的增长。纪汉霖(2006)的分析也得出类似结论,即大银行可以利用自己在发卡市场规模和收单市场规模的优势,通过一些策略性行为遏制中小银行的发展,而通过互联通用可以提高银行卡的效率。这点也为我国银行卡产业的实践所证明。2002年3月,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八十多家国内金融机构共同发起成立股份制金融机构――中国银联,总部设在上海。通过建立和运营全国银行卡跨行信息交换网络,中国银联旨在实现银行卡全国范围内的互联互通。从2002年到2003年底,银行卡交易量实现了翻两番。

(三)银行卡的网络规模对交换费的影响

由于银行卡产业具有典型的规模经济特征,因此按照一般理论,规模越大,那么效率也就越高,而费率也就越低。但伊文斯(Evans)认为,无论是在网络建立初期还是成熟期,交换费平衡消费者和商家的需求的属性不会因为网络规模的大小而改变。程贵孙、孙武?(2006)则认为,与银行卡组织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相比,我国银行卡组织对商户收取的交换费不算是过高,交换费比例还偏低。而从目前我国银行卡产业规模来看,增大发卡量、提高网络平台的交易量和交易效率是我国银行卡组织现阶段的首要任务。

虽然学者们分析了影响银行卡交换费大小的因素,但这些因素对银行卡交换费的影响还没有一个定论,还在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之中;影响银行卡交换费的因素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如银行卡组织中银行的规模和结构、消费者的消费习惯、银行卡组织自身的组织特征等,都可能对银行卡交换费产生影响。

四、银行卡的产业规制研究

由于银行卡产业中银联组织处于垄断地位,并且银行卡产业具有明显的网络规模经济,冈此对银行卡产业的规制也一直是产业经济学研究和关注的重点。如,世界各国银行卡产业关于交换费的反垄断诉讼案例层出不穷,而银行卡产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欧盟等,相继展开了对银行卡组织的定价、协调等问题进行的反垄断调查。但从目前研究看,普遍认为,银行卡产业具有典型的双边市场特征,因此,对于银行卡产业的规制,如果仅以传统的单边市场的理论和原理来研究,可能会导致不正确的结论。海雅希富美子和斯图亚特(Fumiko Hayashi&StuartE,Weiner,2006)分析了银行卡支付系统的特点及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各国在银行卡转换费中的实践与现有理论模型的匹配性;詹姆斯等人(James M,Lyon,2006)则以美国的商场和发卡行之间关于转换费问题的争论为例分析了对双边市场规制所面临的困境:首先,从定价水平看,商家认为目前转换费的确定与成本无关,是一种垄断定价。但由于双边市场的价格与成本之间的关系不像单边市场,因此,无论是经济学家还是政府都不能因此得出转换费是垄断定价。而且从其他国家关于转换费规制的实践看,并不是转换费低市场运行效率就高。其次,转换费的社会福利问题,即银行卡是否给社会带来了福利。从一些国家的实践来看,银行卡确实给社会带来了福利。再次,银行卡要求不允许加价和不接受其他卡等要求是否合理。程贵孙、孙武?(2006)等人以银行卡产业的运作机制和产业特征为例对双边市场的规制进行了分析,认为银行卡组织网络平台的正常运转,银行卡价值的实现,关键在于消费者和商户对银行卡的需求得到平衡。交换费规制政策和措施的制定,应该首先考虑如何最大化银行卡组织网络平台的交易量。

从目前关于银行卡产业的规制研究看,主要还是基于银行卡产业的双边市场特征,探讨传统单边市场条件下规制的不适用性,而没有明确提出基于双边市场视角下银行卡产业的规制手段和方法;另外,传统单边市场的规制标准和手段已经不适用于银行卡产业,以此为理论依据制定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等法律法规也面临着不适用性,因此必须对现有法律法规进行修订,才能增强现有法律法规的适用性,但目前还没有相关方面研究。也正因为如此,才导致现实生活中频频爆发的商家拒绝消费者刷卡消费的银卡之争等现象在出现后却没有得到合理的处理。

五、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通过对银行卡产业现有研究观点综述可以的发现,目前对银行卡产业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集中于理论层面的探索;而且,由于银行卡产业本身的复杂j生,也使得现有研究还不能有效解决银行卡产业发展中的很多实践问题。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沿着两个方向进行:一方面是理论研究的深人和拓展,这有助于更加深刻的认识银行卡产业自身的特性和发展规律;而另一方面则是应用理论研究成果,解决银行卡产业发展中的实践问题,如关于银行卡交换费的定价方法、银行卡产业规制方法及手段、现有法律法规的完善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将会涌现越来越多的与银行卡产业类似的具有双边市场特征的产业,而且这些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会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现代经济系统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些产业的运转。因此,从理论和实践上深入研究这类产业的运行规律,对于深入剖析现代经济系统、培育新型产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责任编辑:晓轩)

第五篇:海洋生物制药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海洋药物研究发展现状及展望

摘要:现代生物技术在制药产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海洋生物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推动了海洋生物药物的研究,是今后生物技术药物的发展方向。综述了生物技术在海洋药物开发中的应用,并展望了新世纪海洋生物制药的前景。

关键词: 海洋生物药物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研究展望

海洋生物是巨大的生物资源库,由于海洋环境的特殊性和科学技术手段的限制,以往人们对海洋生物的研究和开发受到严重的限制。现代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为研究和开发海洋生物搭建的平台,提供了锐利的武器。海洋生物技术是将现代生物技术的各种技术手段,基因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微生物技术、酶工程技术、生化分离技术等应用于海洋生物领域形成的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分支[1]。

海洋药物研究经历近半个世纪的探索和发展,已经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积累和丰富的研究资料,特别是近年来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海洋药物开发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发展方向。现代的化学研究方法与多种生物技术越来越紧密地结合,已成为当今海洋药物研究发展的主流,并且是今后数十年海洋药物研究的主要趋势。随着海洋开发步伐的加快和现代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从海洋生物中发现活性天然产物,并将其开发成新型药物得到了研究人员的普遍重视。

(一)海洋生物活性成分的研究

1、海洋生物药物

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着“人口剧增、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三大问题的严峻挑战,一直以来作为药物主要来源的陆地生物正面临着被开发殆尽的危险。向海洋进军,开发海洋药物迫在眉睫。海洋作为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在某种意义上,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培养体系。海洋生物处于高盐、高压、低温和无光照的环境中,相互间的生态作用多是通过物种间化学作用物质如信息素(pheromones)、种间激素(kairomones)、拒食剂(feeding deterrents)等来实现,远比陆生生物复杂和广泛,这导致海洋生物,特别是深海生物体内含有与陆地生物无法比拟的化学结构奇特、新颖并具有高活性、高药效的先导化合物,为新药研发提供了大量模式结构和药物前体[3]。

2、海洋天然活性成分的发现

海洋天然活性成分的研究是海洋药物开发的基础和源泉。海洋生物种类繁多,存在着许多特殊的次生代谢产物。然而,目前对海洋生物中活性成分的发现还仅仅处在开始阶段,[2]

经过较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的海洋生物还不到总数1%,还有大量海洋生物有待于进行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和活性筛选。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无脊椎动物等低等的海洋生物。海洋天然活性成分往往具有复杂的化学结构而且含量极低,建立快速、微量的提取分离和结构测定方法以及应用多靶点的生物筛选技术发现新的生物活性成分是当前科学家面临的挑战。

(二)开展海洋化学生态学研究

海洋化学生态学是结合海洋天然产物化学和生态学方法,探讨海洋生物化学防御机制、追踪活性天然产物的生物源头及其生态学作用,揭示海洋生态系统的化学本质。研究海洋生态环境中活性化学物质在生物间的信息传递方式、化学防御机制、生物间的相互关系以及食物链关系等,从生态的宏观角度探讨生物活性物质的作用机制。

1、海洋药物基因工程

海洋药物基因工程,是指利用分离自海洋生物的有药用价值的基因或以规模化养殖的海洋生物作为表达受体进行遗传操作,从而大量获得高值廉价的药物。根据其供体基因和表达受体的不同,可以分为3个方面:

(1)将海洋药物基因转入陆地生物中表达。将药物目的基因重组入适当的载体后,借鉴微生物基因工程、植物基因工程和动物基因工程的方法,可在陆地微生物、植物或动物中表达。

(2)将来自陆地的药物基因转入海洋生物中表达。某些海藻的养殖,如海带,已经形成大规模的产业,在产量上相对于某些高产的陆地作物也具有很大的优势。可以将海洋生物作为来自陆地的药物基因的理想表达受体,生产人们所需要的药物。

(3)将海洋药物基因转入海水养殖生物中表达。将稀有昂贵的药物基因转入产业化的海水养殖生物中表达,不仅可以获得药物,还可以促进多种优良性状的优化组合,培育海水养殖新品种,带动现代海水养殖业向纵深发展。

目前,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克隆的海洋药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存在于某些藻类藻胆体中的藻胆蛋白具有显著的抗癌、抗辐射以及促进造血功能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并能提高患癌生物的存活率。秦松等在克隆到别藻蓝蛋白(APC)基因后,将该基因转化到大肠杆菌后获得高效表达基因重组别藻蓝蛋白— — 镭普克(rAPC),该药物具有明显的抑制小鼠S,舯肉瘤的活性,相关的药理药效研究正在进行之中。中国药科大学生物技术中心在从鲨鱼肝脏中分离纯化肝刺激物质(sHSS),测定N.端氨基酸残基序列,根据序列分析结果合成简并引物并获得sHSS的cDNA序列。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该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后,利用半乳糖诱导,获得了重组产物。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海洋生物

功能基因组开放实验室从南海侧花海葵(Anthopleura sp.)触手毒腺cDNA文库中筛选、经基因工程技术改造后获得新型重组海葵肽类毒素hk2a,通过建立新西兰兔CCHF模型,给药后可即刻增加左室射血分数(LVEF),具有起效快、作用强,持续时间长,对心率无明显影响等特点,是一种新型的潜在正性肌力药物[4];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化细胞研究所克隆了芋螺毒素(Conotoxin)的cDNA,是神经科学研究的有力工具药和新药开发的新来源。

目前,在海洋药物的开发研究领域走在前列的是美国、日本等科技发达国家,在我国,对海洋药物的研究尚是一个方兴未艾的领域。

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已有6种海洋药物获国家批准上市:藻酸双酯钠、甘糖酯、河豚毒素、角鲨烯、多烯康、烟酸甘露醇等;另有10种获健字号的海洋保健品。我国正在开发的抗肿瘤海洋药物有6-硫酸软骨素、海洋宝胶囊、脱溴海兔毒素、海鞘素A(BC)、扭曲肉芝酯、刺参多糖钾注射液和膜海鞘素等药物,但其长期疗效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评价。此外,尚有多个拟申报一类新药的产品进入临床研究,如新型抗艾滋病海洋药物“911”、抗心脑血管疾病药物“D-聚甘酯”和“916”等,国家二类新药治疗肾衰药物“肾海康”等。

(三)海洋生物制药研究展望

21世纪的海洋生物技术,将向着水产养殖、天然产物获取和新能源开发3个方向发展,海洋生物技术的兴起,大大繁荣海洋药物的研究与开发。今后海洋生物制药的主要发展方向有:

(1)开发海洋生物基因工程药物。用细菌、酵母、蓝藻作为表达系统,选择海洋生物中药理活性强的多肽和蛋白质类物质为突破口,开展基因工程研究,促进基因工程药品的发展。如不仅从受体生物中分离纯化单一成分的目的产物,还可以直接以海产品为口服性药物,进行海洋基因工程疫苗研究。

(2)开发海洋生物细胞工程药物。选择海藻细胞为突破口,通过筛选和改良,选取药用价值高的细胞株,利用相应的生物反应器,进行规模化生产。

(3)增强海洋天然产物的活性。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酶工程为手段,培育出生长快、活性高、抗病性强的海洋药材新品种,并利用生物技术防治海洋药材人工养殖中的病虫害。

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依赖和开发,海洋生物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日益增加。海洋生物技术是海洋药物产业化的主导技术和关键手段,随着生物技术向海洋生物研究领域的渗透,必将加速海洋药物的产业化进程。

海洋生物制药产业化,应当坚持“务实、高效”的原则,一方面通过政府政策鼓励和

宏观管理,增加在海洋生物技术尤其是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方面的投入;另一方面在大学、研究所和企业间建立密切联系,发挥各自在人力、智力、财力上的优势,协调合作,重点发展几个社会效益高、市场前景广阔的项目。最终形成在基础研究方面不断取得进展,并将研究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反过来支持和促进基础研究这一良性循环的局面。

现代生物技术应用于海洋药物的研究,改变了以往单纯从海洋生物中提取活性物质制药的模式,解决了海洋药物开发中规模化和合理化的矛盾,使生物技术制药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为海洋科学和制药产业的发展以及人类可持续地开发海洋资源开辟了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姚文兵、吴梧桐 生物技术制药概论(第二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关美君,林文翰,丁源.海洋药物一二十一世纪中国药学研究的新热点.中国海洋药物,20Ol,20(1):1—5

[3] 相建海.跨越新世纪的海洋生物高技术前沿.高技术通讯,2000,10(7):1—4

[4] 19]刘彦波,王鹏,欧阳平,等.重组海葵肽类毒素hk2a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新西兰兔左心功能的影响.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4,24(3):269 272

下载公路隧道路面结构与材料研究现状及展望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公路隧道路面结构与材料研究现状及展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物疲劳断裂分析研究现状及展望

    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的疲劳及断裂分析研究现状与展望 摘要:由船海工程的发展趋势,进而引出疲劳裂纹分析在船海工程中;简述了疲劳分析以及断裂力学的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

    公路隧道养护检查与技术状况评定(土建结构)5篇

    公路隧道养护检查与技术状况评定(土建结构) 第1题 瓦斯检测是隧道环境监测的重要内容,瓦斯的主要成分是 A.CO B.CO2 C.SO2 D.CH4 答案:D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批注......

    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工艺研究论文(大全五篇)

    1工艺流程分析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注重每个工艺环节,从设计要求及规范出发,切实做好系统控制[1]。2高等级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工艺系统控制2.1混合料生产1)保养维护控制。混合料......

    微生物发酵饲料的研究现状及展望(5篇)

    微生物发酵饲料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杨翔,王浩 摘要:近年来,随着世界上许多国家限制和禁止使用抗生素,以及饲料资源日趋紧张,寻找高效、生态健康型饲料成为当务之急。本文综述了农作......

    武威汉代医简研究现状及展望

    武威汉代医简研究现状及展望甘肃省中医院张延昌(兰州 730050)摘要 1972年11月在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的出土地——甘肃武威的旱滩坡一带一座东汉古墓中发现了92枚医药简牍......

    公路水泥路面养护与维修分析

    公路水泥路面养护与维修分析导致水泥路面破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分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大类。主观原因有:结构设计不合理、现场施工不规范、材料选择不标准和养护管理不......

    铁路隧道施工机械化见证与展望

    铁路隧道施工机械化见证与展望 献给中铁西南科学研究院成立五十周年柴永模2009.09.10 我有幸见证了铁路隧道上下导坑-漏斗棚架式古老的矿山法施工、隧道钻爆法全断面综合机......

    中国公路交通运输发展回顾与展望

    中国公路交通运输发展回顾与展望 【摘要】公路交通运输在整个交通运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简要回顾我国公路运输业发展概况,分析公路交通运输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