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苹果研究现状与展望

时间:2019-05-13 12:01: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转基因苹果研究现状与展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转基因苹果研究现状与展望》。

第一篇:转基因苹果研究现状与展望

转基因苹果研究现状与展望

摘要: 从转基因苹果受体基因型、选择标记基因、报告基因及外源基因等方面综述了转基因苹果研究现状,着重论述了外源基因在转基因苹果中的应用。同时综合文献提出了苹果转基因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苹果; 转基因; 基因型; 外源基因;

Prospect and Research Status of Transgenic Apples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ransgenic apples from the genotype of transgenic apples receptors,selective marker gene,reporter gene and exogenous gene and so on,moreover,the application of exogenous gene in transgenic apples were mainly discussed.Meanwhile,problems in the study of transgenic apples and the research direction in the future were put forward by summarizing literature.

Key words: Apple;Transgenic;Genotype;Exogenous gene

苹果是世界四大水果之一,是我国第一大水果,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培育优良苹果品种已经成为广大消费者的迫切要求。目前,培育出的苹果品种 虽然已有800 多个,但是培育具有综合农艺性状的品种仍然是一大难题。其主要原因是: ①苹果是高度杂合的树种,遗传背景比较复杂,有性杂交后代广泛分离,选育结果难以控 制;②苹果童期(5 ~ 7 年)比较长,育种周期长;③苹果育种工作已有上百年的历史,长期的人为定向选育使苹果品种的遗传性趋于一致,基因型范围越来越窄。以上原因对苹果育种造成诸多不利影响,使培育具有优良综合农艺性状的苹果品种极为困难。20 世纪80 年代发展起来的转基因技术为苹果品种的遗传改良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 首先,转基因技术只对个别性状进行改良即可获得理性个体;其次,转基因植株不存在童期问题,可以缩短育种周期;最后,转基因技术可以打破物种界限,极大地丰富基因来源 转基因技术给苹果育种工作展现了良好的前景,笔者就苹果转基因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苹果转基因受体基因型

1989 年 James 等首次获得转基因绿袖苹果,此后,苹果转基因研究迅猛发展 迄今为止,用于苹果转基因研究的受体基因型越来越多,除绿袖外,还包括 M26、元帅、皇家嘎拉、嘎拉、Braeburn、Elstar、乔纳金、富士、辽伏、Marshall、McIntoshM.

9、M29、粉红佳人(Pinkla-dy)、Jork9 Queen Cox、王林(Orin)、金矮生(Jon-agored)17 个品种。选择标记基因

转化的植物中存在着转化细胞和未被转化的细胞,它们之间存在着生长竞争,需要插入选择标记基因来选择转化了的细胞以获得转化植株 植物基因工程中常用的选择标记基因主要有两大类: 一类是编码抗生素抗性的基因,如新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Ⅱ(npt II)潮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hpt)和二氢叶酸还原酶基因(dhfr)等;另一类是编码除草剂抗性的基因,如草丁膦乙酰转移酶基因(bar)在苹果转基因中应用最多的选择标记基因是 nptⅡ,其作用原理是 nptⅡ基因编码新霉素磷酸转移酶,通过酶促磷酸化使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失活,从而解除毒性,使转基因植物对卡那霉素 巴龙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产生抗性。报告基因

报告基因是指其编码产物能够被快速地测定,在转化的早期阶段可以快速检测外源基因是否成功导入受体细胞 组织或器官,并检测其表达活性的一类特殊用途的基因 在苹果转基因研究中,常用的报告基因有新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Ⅱ(nptII)β-葡萄糖醛酸乙酰转移酶基因(gus)胭脂碱合成酶基因(nos)和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19 ]等。苹果品种改良基因

1989 年 James 等首次获得转基因绿袖苹果后,苹果转基因研究迅猛发展,外源基因涉及到改良植物性状的目的基因范围也越来越广 目前苹果改良基因研究有以下几个方向:抗病虫害基因 开花相关基因 矮化植株基因 促进生根基因 抗除草剂基因 耐贮藏基因及调控基因等。

4,1 抗病基因

在苹果的遗传转化中,抗病基因研究主要集中在抗火疫病(Erwinia amylovora)方面 与此相关的有Cecropin B、Attacin A、SB-

37、Shiva-

1、Attacin E、hrpN、NPR1、MB39 gene、mbr4、等基因 CecropinBAttacin A 和 Attacin E 是从天蚕体内分离出来的细胞溶解酶蛋白;SB-37 Shiva-1 是人工合成的细胞溶解酶类似物 此外还有抗真菌基因β-1,3-葡聚糖酶双价基因、内切几丁质酶基因、stilbene synthase gene、PGIP 以及抗苹果黑星病基因 pinB。

4,2 抗虫基因

到目前为止,导入苹果的外源抗虫基因有抗鳞翅类和鞘翅类昆虫的 CpTI 基因、苏云金杆菌毒蛋白基因(Bt)、生物素绑定蛋白基因、CpTI 对于许多害虫都具有抗性,广谱性是其应用于植物基因工程最主要的优点;Bt 是从苏云金杆菌分离出的杀虫结晶蛋白(ICP)基因,ICP 以原毒素形式存在,昆虫取食后,在消化道被活化,与肠道上特异性结合蛋白结合,使 ICP 全部或部分嵌合于细胞膜上,产生孔道,昆虫幼虫停止进食,最终死亡;生物素绑定蛋白基因通过表达抗生物素蛋白或卵白素蛋白提高苹果的抗虫性。4,3 开花相关基因

果树童期长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延长了果树的育种周期 开花相关基因的研究,为缩短果树的童期,从而缩短育种周期提供了分子理论基础 目前已经从多种植物上克隆到

MdTFL、BpMADS4等基因,并应用到苹果的遗传转化中 MdTFL 基因是从苹果(Malus × domesti-ca Borkh.)中克隆得到,该基因与拟南芥中的 TERMINALFLOWER1(TFL1)基因为同源基因,可以抑制花的分生组织形成 Kotoda 等向苹果中转入反义 MdTFL 基因可以抑制MdTFL 的表达,从而使苹果可以在嫁接8 ~ 15 个月后就可以开花 BpMADS4 是从欧洲白桦(Betula pendula)中克隆出的MADS-box 家族基因,其主要在欧洲白桦的花序 茎尖和根尖中表达,作用主要是促进早起花的形成 Flachowsky 等将BpMADS4 基因转入苹果 Pinova 中,3 ~ 4 个月就可以开花

4,4 矮化基因

矮化栽培因具有结果早、品质好、管理方便、品种更新快等优点,已成为果树业发展的趋势。由于果树有很长的生命周期,使得传统的育种方法选育矮化品种非常缓慢,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大大提高矮化品种培育的速率。目前已经从病原体农杆菌中鉴定和克隆出一些与矮化有关的基因,在苹果中得到应用的主要有 rolA、rolC、phyB、gai基因等 Holefors 等及Zhu 等将rolA 基因转入砧木M26,获得的转化植株与对照相比,树体矮小,节间缩短,树叶面积减小。Holefors 等获得的转化植株叶、根干重均降低,Zhu 等获得的转化植株的根明显缩短。Igarashi 等将从拟南芥中克隆出的 rolC 基因转入 Marubakaidou 砧木,获得的转基因植株有1 ~ 3 个拷贝的 rolC 基因整合到基因组 DNA 中,转基因植株的节间缩短、叶片面积减小、顶端优势减弱。2000 年 Hole-fors 等将拟南芥 phyB(光

敏色素 B)基因导入 M26 获得13个株系的转基因植株,该基因在转基因植物体内过量表达。其中9 个株系主干明显缩短,13 个株系的茎、根和植物体干重均降低。此外,Zhu 等将从拟南芥中克隆出的 gai 基因导入苹果砧木 A2 以及栽培品种 Gravenstein 和

McIntosh 中,得到的转化植株大部分表现出矮化特征,同时还表现出节间距减小、节数变少等表型特征。转基因植株的矮化使得节数变少,但是否可以缩短童期尚未见报道

4.5 促进生根基因

受基因型的影响,有些苹果砧木采用扦插和压条繁殖时,生根极其困难 利用转基因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Welander 等将 rolB 基因导入砧木 M26 中,发现与对照相比,转基因植株根系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增强,生根能力也相应提高 Igarashi 等将从拟南芥中克隆出的 rolC 基因转入 Marubakaidou 砧木,获得的转基因植株除了表现植株矮化性状外,其生根能力也有了相应提高

4.6 抗除草剂基因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现在已经有能力通过遗传工程的方法来培育耐除草剂的作物品种 根据抗性机理不同,目前耐除草剂的基因工程主要有 2 种策略: ①修饰除草剂作用的靶蛋白,使其对除草剂不敏感,或促使其过量表达以使植物吸收除草剂后仍能进行正常代谢;②引入酶或酶系统,在除草剂发生作用前将其降解或解毒 ALS 的靶位点突变体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人们已在细菌 酵母 植物细胞培养物及种植于田间的作物中发现了这种突变酶将来自拟南芥的 als 基因,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化皇家嘎拉苹果获得转基因植株在后续研究中,获得的种子用60 mg /L 绿贫隆(Glean)喷洒检测其抗性,发现 als 基因按1∶1 分离比例稳定遗传。

从链霉菌中分离出的编码乙酰 CoA 转移酶的基因被称为 bar 基因 乙酰 CoA 转移酶具有使除草剂草丁膦代谢失活的作用 其作用机制在于在乙酰 CoA 存在的情况下,乙酰 CoA 转移酶催化乙酰 CoA 与草丁膦的游离氨基结合,从而使草丁膦失去除草剂的活性Dolgov 等把 bar 基因导入苹果砧木 No. 545 并获得抗除草剂转基因植株

4.7 耐贮藏基因

苹果在贮藏过程中,由于果实熟化过程难以控制,常常导致过熟 腐烂,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常规育种方法选育耐贮藏苹果品种周期太长 效果不理想,不能满足生产的需求近年来,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良苹果贮藏性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效

果实耐贮藏基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乙烯的合成途径相关基因的研究上,乙烯在对苹果果实的成熟转变扮演着重要角色 Pesis 等向苹果绿袖中转入反义 ACCS 和 ACCO 基因,然后将转基因苹果果实0 ℃冷藏3 个月,之后转入20 ℃环境中存放 结果表明,与未转化的苹果果实相比,转基因苹果的乙烯含量明显降低,转基因苹果对苹果贮藏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虎皮病和苦陷病抑制效果不明显

4.8 调控基因

近20 年来利用转基因技术进行苹果的遗传改良取得了很大进展,外源基因涉及到改良植物性状的目的基因范围也越来越广 很多转基因植株的性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良,但外源基因的表达强度不够,其效果尚不尽人意 2000 年 Gittins 等提出遗传改良作物转化基因的表达受限于组织特异性的编码活性 他们将非同源的SSU RBCS3CP SRS1P 和CaMV35S 启动子,以及GUSA 标记基因连接转入到苹果绿袖中,研究了不同启动子启动的GUSA 在绿袖中不同组织的表达状况 研究表明,SSU 启动子首先在苹果的绿色营养组织中起作用;在根部 RBCS3C启动子活性要远远高于 SRS1 启动子;SRS1 启动子的活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光照 2001 年 Gittins 等又对 Bras-sica napus extA 启动子的调控作用作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启动子在苹果茎段中的调控作用非常明显 以上结果表明,不同基

因在不同组织中有特异的启动方式,因此,改进调控基因表达的特异启动子有助于提高目的基因的表达强度和减少表达蛋白的损耗。存在问题及前景展望

5.1 安全的转基因系统

目前由于转基因技术的一些限制性因素,在转基因过程中一般要与目的基因一起转入 1个筛选标记基因 常用的筛选标记基因为抗生素抗性基因和抗除草剂基因,大多数的筛选标记基因在转化后也同时存在于转基因植物中,因此引起了转基因植物安全性问题的讨论 如人们担心抗生素抗性基因有可能从摄入的转基因食物转移到人体内,从而使人体的消化道内产生抗性菌株;另外,除草剂抗性基因也有可能在野外引起基因扩散,造成 超级杂草 的出现 尽管目前并没有证据证明其危害性,但公众对安全性的关注大大推迟了转基因作物的商品化和市场运作,从而阻碍了转基因研究的发展 因此,探索一种新的无抗性筛选标记的转化系统,可以更好地激励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尽快地应用到生产之中

5.2 外源基因表达强度不够

尽管目前通过转基因方式获得了很多各种苹果改良转基因植株,如苹果的抗病虫害转基因 虽然离体检测其抗性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其效果并不能达到人们所期望的目标 所以应该从基因表达调控以及特异性表达的启动子方面进行研究,以尽可能地提高目的基因的表达强度

5.3 品种改良基因型范围太窄

苹果转基因研究主要集中在抗病虫害方面,而抗病基因研究又主要集中在抗火疫病方面,抗其他病害的基因很少有报道;以提高果实品质及抗逆性如抗寒 抗盐碱等为目的的转基因研究也不多见

References

[1]JAMES D J,PASSEY A J,BARBARA D J,et al. Genetic transformation ofapple(Malus pumila Mill)using a disarmed Ti-binary vector[J].PlantCell Rep,1989,7: 658 -661.

[2]MAHESWARAN G,WELANDER M,HUTCHINSON J F,et al. Transforma-tion of apple rootstock M26 with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J] .J PlantPhysiol,1992,139(5): 560 -568.

[3]SRISKANDARAJAH S,GOODWIN P B,SPEIRS J. Genetic transformationof apple scion cultivar‘Delicious’via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J].Plant Cell Tiss Org,1994, 36(3): 317 -329.

[4]JIA L Y,COHEN D,ATKINSON R,et al. Regeneration of transgenic plantsfrom the commercial apple cultivar Royal Gala[ J] . Plant Cell Rep,1995,14(7): 407 -412.

[5]SCHAART J G,PUITE K J,KOLOVA L,et al. Some methodological as-pects of apple transformation by Agrobacterium[ J].Euphytica, 1995,85(1 /3): 131 -134.

[6]PUITE K J,SCHAART J G. Genetic modification of the commercial applecultivars Gala,Golden Delicious and Elstar via an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mediated transformation method[J].Plant Sci,1996,119(1 /2): 125-133.

[7]BONDT A D,EGGERMONT K,PENNINCKX I,et al. Agrobacterium medi-ated transformation of apple(Malus domestica Borkh): an assessment offactors affecting regeneration of transgenic plant[J].Plant Cell Rep,1996,15: 549 -554.

[8]裴东,田颖川,刘群禄等.苹果叶片再生的改进及抗虫基因植株的获得[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96,19(4): 23 -27. [9]BOLAR J P,BROWN S K,NORELLI J L,et al.Factors affec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Marshall McIntosh’apple by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J].Plant Cell Tiss Org,1998,55(1): 31 -38.

[10]ZHU L H,HOLEFORS A,AHLMAN A,et al.Transformation of the applerootstock M. 9 /29 with the rol B gene and its influence on rooting andgrowth[J].Plant Sci,2001,160(3): 433 -439.

[11]SRISKANDDARAJAH S,GOODWIN P.Coditioning promotes regenerationand transformation in apple leaf explants[J]. Plant Cell Tiss Org,1998,53(1): 1 -11.

[12]SEDIRA M,HOLEFORS A,WELANDER M.Protocol for transformation ofthe apple rootstock Jork 9 with the rolB gene and its influence on rooting[ J].Plant Cell Rep,2001,20(6): 517 -524.

[13]WILSON F M,JAMES D J.Regene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premi-er UK apple(Malus × pumila Mill.)cultivar Queen Cox[ J].The Journalof Horticultural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2003,78: 656 -662.

[14]KANAMARU N,ITO Y,KOMORI S,et al. Transgenic apple transformedby sorbitol-6-phosphate dehydrogenase cDNA:Switch between sorbitoland sucrose supply due to its gene expression[J].Plant Sci,2004,167(1): 55 -61.

[15]程家胜,鄂超苏,田颖川等.转Bt 抗虫基因苹果植株的再生[J].中国果树,1994(4): 14 -15.

[16]WELANDER M,PAWLICKI N,HOLEFORS A,et al.Genetic transforma-tion of the apple rootstock M26 with the rolB gene and its influence onrooting[ J].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1998,53: 371 -380

[17]HANKE V,HILLER I,KLOTSCHE G,et al.Transformation in apple forincreased disease resisitance[J].Acta Hort,2000,538: 611 -616.

[18]BOLAR J P,NORELLI J L,WONG K W,et al. Expression of endochiti-nase from Trichoderma harzianum in transgenic apple increases resistanceto apple scab and reduces vigor[J].Phytopathology,2000,90(1): 72 -77.

[19]HILY J M,LIU Z A.simple and sensitive high-throughput GFP screeningin woody and herbaceous plants[J].Plant Cell Rep,2009,28(3): 493 -501.

[20]NORELLI J,ALDWINCKLE H,DESET FANO-BELTR N L,et al.In-creasing the fire blight resistance of apple by transformation with genesencoding antibacterial proteins[ J].Acta Hort,1993,338: 385 -386.

[21]NORELLI J L,MILLS J Z,JENSEN L A,et al. Genetic engineering of ap-ple for increased resistance to fireblight[J] . Acta Hort,1998,484: 541 -546.

[22]ABDUL-KADER A M,NORELLI J L,ALDWINKLE H S,et al. Evaluationof the hrpn gene for increasing resistance to fire blight in transgenic apple[ J].Acta Hort,1999,489: 247 -250.

[23]LIU Q,INGERSOLL J,OWENS L,et al. Response of transgenic Royal Ga-la apple(Malus domestica Borkh.)shoots carrying a modified cecropinMB39 gene,to Erwinia amylovora[J].Plant Cell Rep,2001,20:306 -312.

[24]FLACHOWSKY H,PEIL A,ROLLINS J,et al.Improved fire blight resist-ance in transgenic apple lines by constitutive overexpression of the mbr4gene of Malus baccata[ J].Acta Hort,2008.793: 287 -291.

[25]徐凌飞,王贵章,梁东,等.抗真菌病害基因转化苹果的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7,35(9): 127 -131.

[26]SZANKOWSKI I,BRIVIBA K,FLESCHHUT J,et al. Transformation ofapple(Malus domestica Borkh.)with the stilbene synthase gene fromgrapevine(Vitis vinifera L.)and a PGIP gene from kiwi(Actinidia deli-ciosa)[ J].Plant Cell Rep,2003,22(2): 141 -149.

[27]FAIZE M,SOURICE S,DUPUIS F,et al. Expression of wheat puroindo-line-b reduces scab susceptibility in transgenic apple(Malus × domesticaBorkh.)[J].Plant Sci,2004,167(2): 347 -354.

[28]达克东,崔德才,张松,等.超强表达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CpTI)转化苹果的研究[J] .园艺学报,2001,28(1): 57 -58.

[29]MARKWICK N P,DOCHERTY L C,PHUNG M M,et al. Transgenic to-bacco and apple plants expressing biotin-binding proteins are resistant totwo cosmopolitan insect pests,potato tuber moth and lightbrown applemoth,respectively[J]. Transgenic Res,2003,12(6): 671 -681.

[30]KOTODA N,IWANAMI H,TAKAHASHI S,et al. Antisense expression ofMdTFL1,a TFL1-like gene,reduces the juvenile phase in apple[J].J AmSoc Hortic Sci,2006, 131: 74 -81.

[31]ELO A,LEMMETYINEN J,TURUNEN M L,et al. Three MADS-boxgenes similar to APETALA1 and FRUITFULL from silver brich(Betulapendula)[J].Physiol Plant,2001,112(1): 95 -103.

[32]FLACHOWSKY H,PEIL A,SOPANEN T,et al. Overexpression of Bp-MADS4 from silver birch(Betula pendula Roth.)induces early-floweringin apple(Malus x domestica Borkh.)[J] .Plant Breeding,2007,126(2):137 -145.

[33]HOLEFORS A,XUE Z T,WELANDER M. Transformation of the apple ro-otstock M26 with the rolA gene and its influence on growth[ J] . Plant Sci,1998,136(1): 69 -78.

[34]ZHU L H,WELANDER M. Growth characteristics of apple cultivar Grav-enstein plants grafted onto the transformed rootstock M26 with rolA androlB genes under non-limiting nutrient conditions[J]. Plant Sci,1999,147(1): 75 -80.

[35]IGARASHI M,OGASAWARA H,HATSUYAMA Y,et al. Introduction ofrolC into Marubakaidou[ Malus prunifolia Borkh. var. ringo Asami Mo 84-A]apple rootstock via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J].Plant Sci,2002,16(3): 463 -473. [36]HOLEFORS A,XUE Z T,ZHU L H,et al. The Arabidopsis phytochrome Bgene influences growth of the apple rootstock M26[J] . Plant Cell Rep,2000,19(11): 1049 -1056.

[37]ZHU L H,LI X Y,WELANDER M. Overexpression of the Arabidopsis gaigene in apple significantly reduces plant size[J]. Plant Cell Rep,2008,27(2): 289 -296.

[38]WELANDER M,PAWLICKI N,HOLEFORS A,et al. Genetic transforma-tion of the apple rootstock M26 with the rolB gene and its influence onrooting[J] .Plant Physiol,1998,153(3 /4): 371 -380.

[39]王关林,方宏筠.植物基因工程[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2: 56.

[40]YAO J L,COHEN D,ATKNSON R,et al. Regeneration of transgenicplants from the commercial apple cultivar Royal Gala[J] . Plant Cell Rep 1995,14: 407 -412.

第二篇:中国烟草物流现状与展望研究及对策[范文模版]

中国烟草物流现状与展望

摘要:对中国烟草物流现状进行了解、分析,探讨中国烟草未来发展方向及其将遇到的困难

关键词:

中国烟草;物流;信息化

引言: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烟草物流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使物流研究向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这不仅使物流企业和烟草企业建立了更为密切的关系,同时物流企业也为烟草业客户提供了更高质量的物流服务。在全球经济运行日趋高效的环境下,物流产业必将走向时代的前沿。在与外资与内资的博弈中,国内物流产业必须迎头赶上,烟草物流企业只有做大做强才能在这场不见烽烟的战场上取得主动。国外

物流企业在对国内物流资源、人力资源不断整合的进程中,逐渐适应中国的国情,适应中国企业特色形成自己的竞争力;同时,国内物流企业通过横向比较,相互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物流管理技术、经营经验,也会加速促进国内现代物流体系的形成。

烟草物流

物流系统是现代社会经济系统的主动脉。没有流通,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都无法实现。首先,从宏观的角度看,经过物流过程,不计其数的原材料流人庞大的制造体系中,然后再通过千千万万的市场营销渠道,把各种各样的产品配送到亿万顾客手里。在发达国家和在我国,社会物流总成本在国民生产总值中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其次,从微观的角度看,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物流能力被看作企业的核心能力,尤其是在发达国家物流能力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资源。

1.1烟草物流产业运作模式分析

1.11自营物流运作模式

自营物流模式在很多烟草工业企业比较普遍,所谓自营物流就是由企业自主投资兴建物 流体系或者投资参股组建第三产业运输公司等,包括物流硬件、软件、人力资源配备、费用结算等全部或部分在烟厂内部循环,整个物流过程如计划、执行、控制、结算等相关环节全部在烟草工业企业内部控制。

1.12自营物流与第三方物流相结合的运作模式

目前,自营物流与第三方物流的混合模式也比较普遍。所谓自营物流与第三方物流的混合模式是企业采取的一种灵活过渡的物流形态。对于烟草工业企业而言,部分物流运作自主运营,部分物流运作外包第三方。这种运作形态多见于卷烟成品的公路运输和航空运输。

1.13第三方物流运作模式

第三方物流模式是第三方物流企业独立承包一家或多家生产商或经销商的部分或全部物流业务。烟草行业也存在这种模式,实际上这种方式是混合模式的一种创新和进步。这种方式以烟草产品产地和烟草产品销售地为中心,尤其在卷烟公路运输方式上基本采取第三方物流模式在烟草工业企业中,(尤以红塔烟草集团)比较突出,在烟草商业企业中,以省外为销售对象的烤烟省外调运基本采取第三方物流模式

1.2烟草物流配送的实际情况如下

烟草物流中心负责全市烟草零售网点的物流配送任务,零售网点分布在全市各地,其总体数量大致稳定,但仍有少量增长,零售网点的地理位置有时会有改变,甚至撤销该网点。物流配送车辆由单个物流中心出发,配送到全市各零售网点,配送完成后车辆返回该物流中心,而且所有配送车辆为同一型号,装载量相同。

2我国烟草物流现状

2.1我国烟草物流发展的有利条件

我国烟草行业已经具有了现代物流成长的沃土,具备了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配送的基础条件。

2.11雄厚的资金作保证

现代物流体系的建设需要耗费大量的财力物力,而烟草行业在我国属发展迅速,经济效益明显的行业,已连续多年上缴税利居各行业之首,烟草行业的税收已经占到我国财政收入的1/10强,财力十分雄厚,完全有资金实力来建成自己的专业物流配送体系。另外,卷烟属于高税高利的易耗品,它资金周转快,包装相对比较单一规范,能使物流速度更快,利用率更高,使得烟草行业成为最适合开展物流配送的行业。

2.12制度的优越性

我国烟草行业是垂直管理,专卖专营的管理体制,国家对其实行一定的保护政策。1981年5月国务院正式决定对烟草行业实行国家专营,1982年成立中国烟草总公司,1983年实行烟草专卖,1984年1月国家烟草专卖局成立,199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1997年国务院又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从法律法规上确定了我国烟草行业的特殊经营地位和独特的管理体系,既为我国烟草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为烟草行业现代物流配送的推行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条件。

2.13是短路性 即缩短中间环节,减少利益主体。现在烟草流通渠道是生产厂一各级批发商一零售户.每个环节都有库存.短路化就是要求减少中间阶段,使卷烟直接从配送中流向零售户.这样不仅减少了烟草销售的流通成本.而且使消费者得到实惠。

2.14是社会性

我们现在的卷烟销售网络及配送中心实质上是烟草自建的物流中心,待卷烟市场规范及净化到一定程度并且自建的物流中心不能再满足社会分工专业化精细化的要求后,可将其剥离出来,独立运作,建立专门的物流企业,面向社会,实施更大程度,更大范围的配送,走市场化之路。

2.15先进性

充分利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构造烟草物流体系体系中要有强大的信息处理系统和传输系统。配备有效客户信息反馈即ECR系统(ECent Custome Response)对供需双方的要求能够迅速、准确地响应,为烟草企业提供有益的信息来源,架起烟草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现在.烟草行业内已经有物流方面的动作。如上海烟草集团准备建成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

物流中心除了为行业内配送卷烟外还面向社会提供别的配送服务。安徽省烟草公司建立起以企业为核心的企业对企业的电子商务平台和集中资金管理与结算系统,在调拨、批发、采购等流程通过先进的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技术来实现使得企业的信息流、实物流、资金流更为通畅,使管理者能够更为准确、及时地获取市场信息.从而更为合理地安排生产、销售和配送。总之,我国烟草行业已经运用现代物流理论.正在构筑和完善自己的物流体系,以增强烟草行业的竞争力做好了参与市场竞争的准备。另外,现代物流业在我国的迅猛发展也为我国烟草现代物流配送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2.2 GIS、GPS等技术在烟草物流上得到应用

基于GIS、GPS等技术的烟草物流配送系统、总体系统设计采用C/S、B/S、M/S相结合的模式,实现了地理数据采集、配送线路设计、车辆监控等物流管理基本功能,并重点提出了利用便携GPS设备和手持GIS系统采集卷烟零售户位置信息的应用新思路物流配送的工作量最终根据配送所需的时间(在途时间)来衡量.由于配送车辆上都装有GPS定位终端,GPS监控中心能实时监控每一辆物流车辆的动态信息,为以时间作为工作量考核标准打下了基础。总体工作量(配送所需的总时间)一定的情况下,在物流配送线路规划时考虑各配送线路的配送工作量大致平衡,避免出现某些配送运输线路超负荷工作,而其他却有些配送运输线路工作量很低。

2.3我国烟草物流遇到的困难

烟草行业城乡配送的最重要环节在于直接面用户的末端配送,卷烟能否及时送达、客户是否满意与配送环节有很大的关系。烟草行业的城乡配送具有小批量、多批次、送货点分散等特点,对配送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国内烟草行业城乡配送还存在手工安排作业和粗放经营现象,造成车辆利用率低、配送成本高、管理人员无法有效监控配送过程、客户满意度低等问题。目前.我国烟草物流标准化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物流规范实施制度不健全,同时,有利于物流标准化发展的政策法规环境尚未形成。货物运输中缺乏基本设备的统一规范。由于烟草物流和整个物流企业联系紧密.而我国物流企业标准不统一,也影响了烟草物流配送系统的效率与效益。商品信息标准化工作滞后。目前许多烟草企业都在建立自己的商品信息数据库,但数据库的字段、类型和长度都不一致.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不一致的数据无法实现交换和共享.影响了烟草物流企业与外界企业的接口.也影响物流管理和电子商务的运作。物流标准化管理工作落后。传统的条块分割体制使烟草物流被割裂成各个不同的部门.部门问缺乏高效协作.致使运输过程中转运环节耗费大量时间和成本,制约了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

2.31烟草专卖制度的制约

尽管来自市场的需求将推动烟草物流中心向现代化的物流企业转型,并加大对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和设备的大量采用。但是,要实现烟草物流本身的现代化,阻力仍然不小。阻力首先来自于烟草管理的块状分割。受制于烟草经营的条块管理,国内的烟草物流配送也仍以地市级为主体。很明显,这种地域性很强的物流配送方式阻碍了全国性的大物流模式,这既使得一些先进但又昂贵的技术和设备得不到规模化的应用,使成本难以下降,也令烟草物流本身难以实现真正市场化意义的现代模式。其次,在国家专管专卖的情况下,香烟行业的特点是市场变化比生产变化快。烟草物流中心即便是实现了对下游客户订单管理、信息理、货品包材管理的规范化,分配送作业流程管理也较为完善,却无法使来自下游市场的信息快地作用于上游生产方。这使烟草流中心的作用基本上仍等同于一仓库加一个运输队。而功能的有限,也决定了其市场化的有限,对自动化信息系统的采用也是不完的。事实证明,部分物流中心虽上了不少自动化设备,却没有做优化组合,效果依然不好。

2.32相关物流软件开发不完善

在目前国内众多烟草软件开发公司中,能够提出完整的多点物流配送算法的专业公司还非常少,原因是开发商只有经过长期的积累,才能了解烟草物流行业相关的复杂业务和管理流程,而一些物流软件开发公司虽然对物流的环节比较熟悉,但是对GIS特别是适应烟草物流大集中业务模式的Web/GIS技术方面比较陌生,而城市多点物流配送的算法很难和这方面脱离开,所以造成没有太多公司能提供完善而成熟的烟草多点物流配送算法模型。而国外的路径算法模型软件,很难符合中国路网规则、城市交通禁则以及频繁的变化需求,更难符合改革中的中国烟草企业的管理流程。国内的烟草物流企业对于GIS的应用也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大部分的烟草物流应用只单纯利用GPS技术实现烟草物流配送车辆的位置、轨迹查询。这对于干线运输来说基本可以满足要求,但是对于基层地市烟草公司,特别是城市网点和乡村网点烟草的多点配送应用来说,只知道车的位置是远远不够的。合理的配送线路优化和按动态烟草订单配载,将直接提高配送和运输效率,大大降低烟草物流成本。另外,这一领域还存在着一定认识争议,因为香烟分拣是一个劳密集型的工作,很多人从吸纳就业角度出发,不赞成短时间内大量地用自动化设施。这也使得烟草物流自动化再上一个台阶比较困难。事实上,已有业内人士分析认,国内的烟草物流发展水平想要赶国外的先进水平,还需要相当的一段时期。

3展望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中烟草的卷烟销售络建设成绩斐然.已初步建成了一个在国内具有较大规模的以烟草为主的物流网。同时紧跟时代步伐.重视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加强推行电子商务和办公自动化在信息化技术支撑下,行业的运行成本有昕下降.管理水平有较大提升,各省烟草基本上已经构筑了一个遍布全省的卷烟销售络.使卷烟的凋拨、批发、采购等流程以及实物流更为通畅:但是,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网络成本高、效率低还是一个基本以”人海战术”为主的粗放型络现在我国各市县都有烟草公司各省都有烟厂.烟草产地部有收购站,存在的问题是分散的管理操作和多级法人。加入WTO后,随着关税降低和配额的取消,中国的烟草面临空前的压力,在提升中国烟草国际竞争力的过程中,物流占有重要的作用,它涉及到烟草公司的未来发展走势。所以我们应该主要朝信息化方面来加强烟草物流的建设

3.1加强烟草人士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管理工程,实施信息化首先要规范管理流程,再辅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使数据采集准确、信息流转及时、流程规范合理,使整个管理在有序中进行,从而提高管理效率。管理层必须掌握现代化的物流新理念,充分认识到物流信息化的重要性,加强学习,提高认识,从思想上武装自己,才能带动全企业做好物流信息化工作。管理者必须重视信息化所需要的硬件环境建设,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投人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购置计算机,做好物流信息化的硬件资源配置。广泛使用计算机和各种终端设备。

在无时空限制的网上进行交易,建立大型的配送中心和配送体系,使物流业实现信息化、协作化和一体化,实行长途运输与短途配送相结合,专业配送与社会配送相结合,使物流信息化过程转化为物流企业的增值过程。

3.2建设行业信息化。重点是加强统一和规范

目前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水平还不是太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信息化的规范化不够,思想行动还不够统一。国家烟草专卖局组织开发和推广的行业卷烟工业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和商业基础网建软件,是从行业的一般性和先进性抽象出来的。需要实施信息化的企业首先对自己的业务流程和相应的体制进行必要的改革和调整,同时,再考虑本企业的特殊性和竞争性所在,进行二次开发。行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整体,为了体现行业整体的统一性,保证信息、数据的及时性、真实性,必须强调“统一和规范”,要坚持“实用、可靠、先进、经济、完整”的建设原则,保证“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的建设要求。

3.3建设烟草信息化,要在财务处通用会计系统全面接口的前提下。开发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将物流作业流程标准化。

所有的单据采用计算机处理.基础信息一次性输入,账、料单据信息统一。进行统一结算,实现财务、物资信息共享。要有申请计划、分配计划、合同管理、招标采购管理、收发料管理、仓库管理、材料核算管理、报表管理、网络查询等功能,对节约资金,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加快企业物流的信息化建设是大势所趋,物流信息化建设有利于促进物流企业管理水平的发展和提高,可以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物流企业的竞争能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个人见解

从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和烟草行业的需要此方面看,我国烟草行业的流通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漏洞。因此建立一条高效,便捷,可行,可持续的烟草物流高速通道,就显得尤为重要。以便于我国烟草行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同时为更快的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认真贯彻十八大的重要精神指导,为我国早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卖出关键的一步。

第三篇:两岸关系现状与展望

自古以来台湾就是属于中国的领土,国际社会也普遍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然而由于国、共内战和美国的介入,1949年以后两岸一直处分离状态,两岸治权统一成为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的一件大事。50多年的两岸关系有两大重要变化,一是两岸人民由老死不相往来发展到相对自由的交往,二是台湾当局由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转变为否认“一个中国”原则。21世纪的今天,两岸人民往来十分频繁,两岸经济与文化趋向融合,虽突破了诸多政治僵局,但很多政治难题仍然存在,但是我们坚信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终将归于祖**亲的怀抱。

一、两岸关系现状观察

现状由历史发展而来,解读现状必须从历史开始。胡锦涛是这样描述的:“1949年以来,大陆和台湾尽管尚未统一,但不是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分裂,而是上个世纪40年代中后期中国内战遗留并延续的政治对立,这没有改变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这是对两岸关系现状的客观解说,也是实行维持两岸关系现状政策的基础。

事实上,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一直是两岸人民的共识。

据台湾媒体报道,岛内有关方面最近曾就两岸关系进行

108项民调,主张两岸维持现状的占64.9—,肯定两岸关系目前缓和趋向的占52.2—。两者,一是对两岸维持现状的肯定,一是对当前缓和趋向的认可。

从目前看,各方在“一个中国”问题上,至少表面上是比较一致的。中国政府是最坚定的,不会有任何退让;美国政府也一再重申坚守“一个中国”政策;现台湾当局,既承认“九二共识”,也坚持说它是“一中宪法”,两者本质上都是认同“一个中国”的。但实质上要求确实不同的。

台湾方面要求的现状,是“不统、不独、不武”;美国方面要求的是“不统、不独、不战”; 两者基本上一致。而中国大陆方面要求的,则必须是 “一个中国”。因为,两岸虽然还未统一,但“同属一个中国”的现状并无任何改变。还有,两岸实行的也是不同的社会制度,因而,“一国两制”实际上也是两岸的现状。尽管民进党千方百计把“一国两制”污名化、妖魔化,但就是无法驳倒这个客观存在的事实。

总之一句话,我的两岸“现状观”,就是要把两岸“客观存在”的现状,也就是“一国两制”,转化为“主观认同”,即通过两岸平等协商,使之共识化,合法化,完善化,正常化,从而使两岸关系持续的和平发展和共创两岸人民的永久福祉。

三、两岸关系未来展望

多年来两岸各方面的交流不断增强,随着两岸的经济,文化,政治的往来,两岸人民更加的相亲相爱,两岸关系趋向融合。

在一个有关海峡两岸问题的学术会议上,中国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常务副秘书长辛旗,就两岸关系未来发展与他进行了交谈。

海峡两岸的对话不仅仅是学术对话,更是历史的对话、民心的对话、未来的对话”。辛旗先生做专题发言“登高望远,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所谓“历史的对话”就是两岸在中华民族近代史悲情方面要有设身处地的体谅;所谓“民心的对话”就是相互理解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愿望,以民为本,遂民所愿;所谓“未来的对话”就是根据两岸现状,寻找实现现代化和国家统一的交集点,保证稳健、和平地推进这一进程。

辛旗先生说,“天下太平”是中国历代追求的政治理想,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是和平统一,和平是根本,和平是百年大计,和平统一应当成为两岸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而维护统一首先要推心置腹地理解中国这一丰厚的历史、现实、文化、政治多面向的观念,承认各地中国人取得的正面成就,无论政治观念的差异有多大,祖国大陆和台湾取得的成就都是中国人的成就,都是中国人的经验。

最后,我坚信,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只要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中华儿女团结奋斗,两岸关系终将朝着和平稳定的方向发展,台湾问题一定能够早日解决。

第四篇:转基因技术的现状与未来

转基因技术的现状与未来

我查阅了有关转基因生物技术的有关资料,大多数的资料都偏向于转基因技术与食物的联系。生物技术的巨大进步,增强了人类应对食物短缺、能源匮乏、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全球挑战的能力。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可提高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技术之一。虽然中国粮食已基本实现自给,但仍然面临粮食安全的巨大挑战,而生物技术为粮食增产带来新机遇,转基因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被称为‘人类历史上应用最为迅速的重大技术之一’,推进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和应用是大势所趋。尽管袁隆平发现了水稻杂交技术,但在转基因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方面与先进国家相比,仍存在明显的差距。生物技术是关系粮食安全和科学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中国无论如何不能落后,更不能放弃。

对于转基因技术的利弊,在弊的方面,人们,媒体与国家等都相当关注。转基因生物本身是否对生态环境不利?(有杂种优势和多样性被破坏)对人类的健康是否产生不利?(因为含抗生素基因)产生的我只是否是过敏物质,是否会产生生物毒素??而在利的一面,在大量的资料研究文字中,我总结出以下几点:1 进行转基因的物种,只是插入小部分其他物种的基因,这不会也不可能改变该物种的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对于可能产生类似超级杂草的物种从而威胁环境,我们应该看到,转基因作物的花粉其传播的范围和存活时间都即为有限,不可能对周围环境产生破坏。对于转基因作物其可能带有的毒性从而对其他物种产生影响的问题,至今只在高浓度的实验条件下出现,未在自然界发现。而科学家对于转基因作物的实验有科学严谨的态度,发现对环境和其他物种产生危害,即会销毁。

综上,转基因技术的产物会对环境产生危害是站不住脚的。在权衡利弊,在发展研究的过程中,中国应加强原始科学和技术创新,改变我国在转基因技术知识产权方面跟踪研究的局面,通过加强转基因安全性研究、加强科普宣传及加强对转基因产品的管理来打消公众对转基因技术的质疑。用科技的力量提高人类生活质量。

所以,转基因技术是把双刃剑,但其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本身并不存在对与错,好与坏,人类是利用它斩破现在诸多方面面临的困难,将人类带入更加美丽的天堂,还是因为使用不当,让它反噬人类甚至对整个生物圈造成不可挽回的毁灭性打击,就看现在人类是否能正视其所可能引发的危险并积极地寻找解救的方法。

第五篇:国内外城乡基本养老保险研究现状与展望

国内外城乡基本养老保险研究现状与展望

[摘要]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入和改革逐渐进入深水区,学界越来越关注城乡基本养老保险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关于城乡基本养老保险的研究较多。文章主要从国外和国内两个层面对城乡基本养老保险的研究现状进行述评,其中国内部分主要包括城乡基本养老保险碎片化、城乡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城乡基本养老保险一体化等三个方面进行综述,通过对众多成果的研究发现,我国城乡基本养老保险迈向一体化是大势所趋和群众所望。

[关键词]社会保障;基本养老保险;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3)03-0105-04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家庭结构小型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养老问题日益突出。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使得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伊始就没有将城乡居民同一而待,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的非均衡发展以及城乡户籍制度的现实存在,至今仍是以居民身份来划定参保对象,城乡二元分割特征明显,养老保险制度互济性和公平性缺失。现在,城镇居民已经拥有了较农村居民完善的基本养老保险体系。而农村基本养老保险体系建设仍显滞后,广大农村居民还是依靠土地及家庭养老,缺乏制度保证。养老保险的二元分割模式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愈加不适应,亦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城乡差距扩大、社会和谐稳定及三农问题等等。这种城乡二元分割的养老保险制度也阻碍了劳动力在市场的自由流动以及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公民权利的平等性也无法得到体现。

一、国外关于基本养老保险的研究综述

西方工业国家对于基本养老保险的研究,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随着全球范围内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深入,养老保险的理论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多种学科对养老保险表现出了浓厚的研究兴趣,研究重点也不断向纵深发展。西方养老保险理论的两大主流学派为政治学派和经济学派,它们研究的侧重点各有不同。政治学派侧重从养老保险制度的变迁和绩效来证明政治决策是制度变迁的内生变量;经济学派则侧重研究养老保险制度的内在机理和经济绩效,进而分析养老保险的制度安排和经济变量的相互作用。

Diamond(1977)和Kotlikoff(1979)等认为个人存在短视主义即虽可预见养老风险但却不愿牺牲当下的消费,去为将来养老作准备。与个人短视相反,政府体现出父爱主义,政府强制下的养老保险使人们在年轻时进行养老储蓄用以保障其年老所需。Dilnot,Kay&Morris(1984)认为国家参与下的现收现付养老保险制度有利于社会公平,因为市场不能自发解决养老问题,需要政府发挥职能实现老有所养。Disney(1985)强调市场经济下,政府需要对市场失灵担负起调节员的作用,必须建立及管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近年来,国外学者对基本养老保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构建多层次的养老保险模式,以期解决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保持现有制度框架下,深入剖析基本养老保险的运行机理合理性及其与经济的关系并尝试提出具体改革措施;基本养老保险金管理与运营、基金管理与资本市场的协调发展等问题。作为弥补市场分配缺陷和以社会公平为目标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西方学界都是以公平为基础来建构基本养老保险经济理论的。

如上所述,在长达100多年的时间里,国外学者对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西方发达国家城乡差距较小,大多数国家实行的是城乡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城乡采取的养老保险制度相差无几,因此对城乡养老保险统筹及一体化进行专门论述的文献极为鲜见,这就需要我国学者不断探索和实践。

二、国内关于城乡基本养老保险的研究综述

(一)关于城乡基本养老保险碎片化的研究综述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流入城市及城市人口跨地区流动工作已经变得相当频繁。而我国现行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存在不同人群模式不一,不同地区模式各异,这就导致了养老保险在跨城乡和跨城市的过程中呈现碎片化,无法有效衔接的局面。国内学术界对社会保障碎片化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讨论并基本达成了共识,认为碎片化会对社会保障带来危害。早期学界对基本养老保险碎片化问题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区域分割和城乡分割两方面。叶汉雄(2001)认为我国区域之间基本养老保险协调程度低主要是因为各地区养老保险负担不一造成的。吴湘玲、高红岩(2009)指出各地区社会、政治缺乏整合以及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造成了基本养老保险出现地方分割,影响了劳动力市场的流动,应从广覆盖、强责任、重管理等方面加以解决。郑秉文(2009)撰文深入分析碎片化起源和弊端,认为“碎片化”养老保险制度潜存制度隐患而我国现在已经具备构建“大一统”养老保险制度的九大优势。李长远(2010)认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处于低效均衡的碎片化状态,要改变这种状态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实行强制性制度变迁并统筹全国基本养老制度。当然,也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如陈仰东(2008)认为在当前经济社会条件下社会保障出现碎片化是一种必然现象,我国城乡二元分治的现实情况不可能实行完全统一的社保制度。

(二)关于城乡基本养老保险统筹的研究综述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这一政策的提出促使国内学者对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虽然学者们对于城乡基本养老保险统筹的实施模型和路径意见不一,但是大多数学者认为统筹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刻不容缓,应该依据国情分步骤、分阶段实施。韩良诚、焦凯平(1998)认为省级统筹的养老保险不但能减轻企业负担、分散风险、有利于基金完整安全,还能为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积累实践经验。杨玉民(2002)认为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状况具备了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条件,统筹城乡社会保障既是社会和谐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制度建设的重要目标。而郑秉文(2004)则认为省级统筹的养老保险存在缺陷,会造成社会风险、经济损失和资源浪费,最终以制度的扭曲变形收场。吴湘玲(2005)指出省级统筹的养老保险模式会影响社会稳定,需要打破区域分割,建立全国统筹现收现付形式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景天魁(2006)认为养老保险的统筹并不是等同划一,强调的重点是协调,保障方式具有灵活性,保障模式具有多样性。封铁英、贾继开(2008)以社会分层为视角,认为城乡养老保险统筹有利社会资源流动,改善部分人群的保障状况,促使人群在不同阶层流动,从而保证社会公平。彭浩然(2009)指出要实现全国统筹的养老保险,缩小区域间的养老保险差距,首先需要缩小区域间的工资增长率和差距。

(三)关于城乡基本养老保险一体化的研究综述

国内学者对于城乡基本养老保险一体化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城乡统筹等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统筹进程的加快,最终要向城乡一体化迈进。曹信邦(2006)提出城乡养老社会保险制度一体化是指城乡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统一,养老社会保险资源能够在城乡自由流动,城乡劳动力在自由流动过程中可以自由选择养老社会保险投保机构,让所有人都能覆盖在养老保险社会保险制度范围内。同时,他也认为城乡养老社会保险制度一体化并不是城乡养老社会保险的完全等同,由于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城乡劳动者收入的计量方式、城乡居民生活指数等有区别,城乡养老社会保险的缴费比例、缴费方式、待遇水平等也有差异…。袁彦东、张军田(2007)认为从国家政策、经济水平以及公民对社会保险认知的加深等方面阐述了城乡基本养老保险一体化的可行性,并认为西方国家实行的一体化社会保障模式为我国城乡基本养老保险一体化制度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借鉴。袁文全、邵海(2009)指出实行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不仅是城乡协调发展的需要,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姚金海(2010)基于社会公平的视角,指出城乡二元格局使城乡居民在养老保险方面待遇不公,为体现社会公平,政府应承担起职责,打破不公平现状,构建城乡基本养老保险一体化体系。部分学者对于如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养老保险进行了制度设计。岳宗福(2009)认为新的制度设计应采取“大个人账户与小统筹账户”相结合的模式,即个人账户为个人缴费工资的16%(个人负担一半,单位负担一半)、全国统筹账户为3%(全部由单位负担)、地方统筹账户为5%(全部由单位负担)。而且还应建立养老保险“一卡通”,即每个劳动者,不论农民、市民还是进城务工人员,都要拥有一个与身份证号码相关联的社保卡,用以记录每个劳动者的缴费情况、查询养老金卡中的累计金额、转移接续养老关系等。袁文全(2009)主要是从完善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方面来建构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他认为农村养老保险是薄弱环节,政府要加大投入并调动农民参保的积极性,为农保与城保的衔接建立桥梁。他指出城乡养老保险一体化的实现需要制度上进行有序衔接,因此在制度设计上就要使参保者在缴费和保险待遇方面能够自由转换。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城乡基本养老保险的一体化建设存在障碍。迟翔(2010)指出目前养老保险制度存在两方面的问题,其一是城市养老保险和农村养老保险无论是在制度设计还是在缴费方式上都具有较大差异;其二是城乡分割的存在造成彼此相对独立、封闭,不适应新形势下的社会发展需要。

概而言之,城乡基本养老保险一体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虽然学界对城乡基本养老保险一体化建设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城乡一体化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制度设计等方面,研究比较松散零星,且主要是定性描述为主。目前对城乡基本养老保险一体化进行系统研究、实证研究的还很缺乏。

三、评述与展望

社会保障制度本具有全面性和公平性的特征,它所保障的对象不仅仅是城镇居民,还包括农村居民。但是,现实生活中城乡养老保险实行的是两套不同的制度,无形中继续扩大了城乡差距。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基本养老保险一体化是刻不容缓的战略目标,我们需要做好制度设计,寻求一条合理的路径。这条路径既要符合我国的国情,又要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随着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不断深入和完善,城乡基本养老保险一体化将势在必行。国内研究者可在借鉴国外城乡基本养老保险一体化的基础上为我国的城乡基本养老保险一体化提供更富有建设性的政策意见。在城乡基本养老保险一体化的研究方面,应由定性和规范的研究转向定量和实证的研究,还可采用统计和精算的理论与技术方法,进一步丰富和拓宽现有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曹信邦,城乡养老社会保险制度一体化障碍性因素分析[J],理论探讨,2006,(5)

[2]岳宗福,城乡养老保险一体化的制度设计与路径选择[J],山东工商学报,2009,(3)

[责任编辑:周志华]

下载转基因苹果研究现状与展望word格式文档
下载转基因苹果研究现状与展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研究现状与展望

    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研究现状与展望 [摘 要]为了更好地发挥科研对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实践的支撑和指导作用,未来研究需要从关注宏观转移到关注中观和微观,在研究内容上要注重对......

    清远楼市现状与展望

    清远楼市现状与展望 广州北部包括花都区、从化市、清远市,这三个区域一直是是广州的“后花园”。在新国十条和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限购、限贷等房地产调控政策严厉执行下,大部......

    网络安全技术现状与展望

    计算机前沿讲座论文《网络安全技术现状与展望》 班级: 计算机民本(12-1) 姓名:吐尔逊阿依.达吾提 学号: 5011107127 讲师: 李鹏 日期: 2011-12-02 塔里木大学教务处制 网络安全技......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现状与展望稿件来源:《教育研究与实验》发布时间:2011-06-01 15:50:08 摘要: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研究在内容和方法上都有了一定进展,在对近年来的研究进行......

    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展望

    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展望2009-11-06作者:佚名来源:来自网络入论坛 进导读:从总体上来看,对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研究并不多,其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还处在探索的初......

    转基因食品安全研究感想

    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研究的感想 前一段时间,崔永元和方舟子关于转基因食品在网上抄得火热,很多人通过这个事件了解了“转基因食品”。当看到这个课题时,我就很快做了决定。 我通......

    单细胞蛋白研究现状和前景展望1

    单细胞蛋白研究现状和前景展望 曾智科刁治民徐广王坚肖前青 (青海师范大学 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青海西宁81008) 摘要: 本文概括了生产单细胞蛋白的单细胞生物特性、生产单细......

    灌浆材料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灌浆材料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摘要:灌浆工法作为防渗补强加固的一种重要手段,其灌浆材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灌浆材料的种类及其使用性能作了详细的描述,同时对今后浆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