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关于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建设体育强县的意见

时间:2019-05-13 06:17: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县关于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建设体育强县的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县关于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建设体育强县的意见》。

第一篇:县关于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建设体育强县的意见

县关于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建设体育强县的意见

各乡、镇人民政府,团风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县政府各部门:

为全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有关文件精神,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建设体育强市的意见》(黄政发[2008]12号)文件要求,现就加强我县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建设体育强县,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 总体要求:

建立奥运会、世界冠军培养机制,完善青少年业余训练网络,改善训练基础设施和条件。大力发展学校体育,全面增强青少年体质,提高竞技运动水平。

工作目标:

(一)未来10年内实现全国综合性运动会上有奖牌,全省运动会上有金牌,全市运动会上进入先进行列;

(二)市年度比赛成绩逐年提高,2012年第三届市运会上总成绩进入前六名;

(三)全县每个周期省级注册的青少年运动员达到50人,市级注册人数达到100人,优秀后备人才储备量保持在10人左右。每年在训人数保持在150人以上。

二、体教结合,广泛培养体育后备人才

(四)县文体局要会同县教育局,制定我县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规划,科学合理布局青少年训练项目。建立以团小、实小、实中为“龙头”,各乡镇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各单项体育运动学校为支撑,社会力量兴办的各类体育培训机构等为补充的多层次、多渠道的业余训练网络。继续抓好田径、篮球两个基础项目,重点搞好游泳、武术、体操、乒乓球等传统优势项目,大力扶持羽毛球,督促指导全县各学校除开办田径、篮球两个必办项目还必须至少开办 2个以上的优势项目,多层次、多形式地发现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积极向市体校、省队输送优秀体育人才。

(五)县文体局、教育局要密切配合,积极推进体教结合,共同督促指导学校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规定,认真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广泛开展“阳光体育”活动,落实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体育锻炼不少于1小时。要督促指导各级已确定并注册的传统项目学校发挥各自特色运动项目上的优势,做到科学选才、科学训练、科学管理,切实解决好训练和文化学习之间的矛盾,文化学习必须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规定的全部课程,每年用于专项训练的时间不少于300个训练日,每个训练日保证不少于2.5小时的集中训练,保证体育后备人才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其他学校的学生被传统项目学校录取的应按照《学生学籍管理》有关规定转入或办理借读手续,保留原所在学校学籍,学生毕业时,由学籍所在学校组织考试并核发毕业证书。

(六)县文体局、教育局要共同举办学校和青少年体育竞赛,建立健全各项青少年体育竞赛制度。每年举行全县田径、篮球、乒乓球等项目的年度比赛;每年举行一次全县各类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比赛,我县注册运动员必须参加。县直乡镇中小学每年要举行一次中、小学生的田径运动会,每两年举行一次中、小学生篮球运动会,有条件的还应积极举行地方特色项目的比赛;全县各中、小学校每学年都要举行两次全校性的运动会。要进一步完善中、小学生体育竞赛综合评比制度,把各项竞赛成绩纳入学校年度综合评比的范围并给予奖励。

三、建立激励机制,营造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

(七)加强各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建设,夯实业余训练基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是业余训练的重要基础,要在培养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学习体育运动的技能、增强体质的基础上,重点发现、培养和输送优秀体育苗子。“十一五”期间,全县共评定县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0所,由县全县中小学申报、县文体局和县教育局组织评估验收,通过评估验收的学校给予授牌并获得体育器材和资金上的扶持。

(八)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业余训练项目,社会力量兴办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构,按照民办教育法律法规办理审批手续,享受民办教育法律法规规定的优惠政策。鼓励县直、乡镇和有条件的学校、社会体育培训机构组建县代表队参加市各项比赛,该代表队享受县级业余体校相同的招生政策和相关待遇。

(九)加强教练员和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从事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教练员和体育教师必须取得国家规定的任教资格。体育、教育部门要制定教练员和体育教师的业余培训计划,通过办培训班、外派学习等途径,更新训练理念,努力提高思想素质、专业素质和执教能力。注重优秀教练员的引进工作,采取特殊优惠政策引进一批外地优秀教练员,优化教练员队伍结构,提高整体素质。切实改善教练员的生活和训练环境,落实国家、省有关教练员奖励、训练补贴、服装补贴等方面的政策。制定教练员管理制度,教练员的各项待遇与选材、训练、输送、比赛成绩等各个环节挂钩,做到优胜劣汰、奖惩分明。注重体育师资的配备,各学校必须根据教师配备的标准,配齐专职体育教师,并在福利待遇、课时量计算、职称评定等方面与其他科目教师同等对待。

(十)教育部门要将学校体育工作纳入学校总体考核评估体系,在升学等方面对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给予必要的特殊政策。对获得省运会前十名(或集体项目前十名的主力队员)的运动员,在三年内可直接升入高中(职业学校)学习,考试成绩达到县级重点中学录取分数线60%以上的可进入县级重点中学学习;对获得市年度比赛前六名(或集体项目前六名的主力队员)或在县以上正式比赛中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以上标准的运动员,在两年内可直升高中(职业学校)学习,考试成绩达到县级重点中学录取分数线70%以上的可进入县级重点中学学习;对获得全县体育竞赛前三名(或集体项目前三名的主力队员)或在县以上正式比赛中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标准的运动员,在一年内可直升高中(职业学校)学习,在报考县级重点中学时降低录取分数线30-50分。各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面向全县招生,学校不得向体育后备人才收取寄读、择校等费用。

(十一)设立体育人才“输送奖”和“省运会贡献奖”。对培养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作出贡献的单位和教练员、体育教师、相关工作人员以及在省运会上获得奖牌和分数的运动员和教练员、体育教师定期予以表彰和奖励,在评先、职称评定、晋级等活动中,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获奖人员。

四、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切实解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

(十二)县文体局、县教育局要切实加强对青少年体育工作的领导,把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成立加强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领导小组,明确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切实解决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困难和问题。

(十三)建立团风业余体校管理体制。县教育、文体、财政、人事等部门要认真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意见》和黄政发[2008]12号文件精神,探索建立适合团风实际的业余体校,要把我县业余体校纳入国家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序列,享受同级同类学校的同等政策和待遇。县文体部门负责学校的业余训练和日常管理工作,县教育部门负责学校文化课教师的配备、培训和学生的学籍管理,县财政、人事部门负责落实各级体校与同级同类学校的同等政策和待遇。

(十四)加大经费投入。实施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新苗工程”,全县每年入选总人数控制在50人以内。财政部门要将“新苗工程”经费、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补助经费、全县中小学生运动会会费以及输送奖励经费列入本级年度财政预算。各类高中要将“三限生”收费总额的10%用于本校体育工作。

二〇〇八年十月二十日

第二篇:关于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意见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意见

(鄂政发[2007]31号)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发〔2002〕8号)和《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鄂发〔2003〕8号),切实加强我省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统一认识,明确目标,高度重视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一)体育事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高水平竞技体育对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弘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竞技体育的基础是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要根据奥运、全运战略和竞技体育发展总体规划,建立符合省情、富于创新、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培养机制,努力构建层层衔接的人才培养训练网络,深入推进体教结合、赛训结合,全面提高训练、选材和竞赛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力争全省注册青少年运动员保持在6000人左右,参加省比赛的青少年运动员保持在5000人左右,体育后备人才储备量保持在500人左右,每年输送到省优秀运动队的后备人才保持在100人左右。

(二)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要遵循竞技体育规律,立足“选好苗子,着眼未来,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积极提高”,不断发现、培养、输送更多的体育后备人才。各地要结合实际,整合资源,突出体操、跳水、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和赛艇/皮划艇等传统优势项目,注重游泳、射击等优势项目,抓好田径、篮球 1

等基础性项目,多层次、多形式地发现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积极向省优秀运动队、国家队以及高等院校和部队专业运动队输送优秀体育人才。

(三)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是社会公益性事业,要坚持政府主导、主管部门实施、社会参与的原则。各市、州、县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领导,体育、教育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负责具体组织实施。要积极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创办各种形式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构,并加强指导和管理,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逐步形成政府与社会共同兴办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格局。

二、体教结合,完善网络,广泛培养体育后备人才

(四)省体育部门要会同教育部门根据我省竞技体育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全省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规划,科学合理布局全省青少年体育训练项目。建立省、市、县三级训练网络,健全以学校体育为基础,以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为骨干,以国家级和省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以及各级各类体育运动学校、少儿体校为重点的多层次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五)市(州)体育、教育部门要根据全省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规划,制定本市(州)人才培养计划,指导县(市、区)抓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重点办好本级体育运动学校和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指导本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对遴选的体育后备人才进行培训提高。要对县(市、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实行目标管理,定期检查,加强对体育后备人才的登记注册工作,防止人才流失。武汉市要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龙头作用,利用区位和人才优势,建立基础雄厚、层次分明、独具特色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阵地。

(六)县(市、区)要夯实学校体育基础,办好少儿体校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要根据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规划,结合本地人才资源的特点,选择和确定

本地重点训练项目,突出各地体育后备人才特点和项目优势,集中力量,形成特色和品牌。

(七)各级体育、教育部门要密切配合,积极推进体教结合,着力解决在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探索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新思路、新形式和新途径。要共同监督指导学校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规定,认真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广泛开展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积极创建学校体育园地,落实学生每天体育锻炼1小时,开好春、秋季体育运动会,发现和选拔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对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成绩突出的中小学校,省体育、教育部门要共同组织考核验收,命名一批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推动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广泛、持久地 开展体育教学和训练活动。

(八)各级教育部门要把体育运动学校纳入国家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序列,由同级人民政府体育、教育部门共同管理,享受同级同类学校的同等政策和待遇。社会力量举办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构,按照民办教育法律法规办理审批手续,享受有关优惠政策。要重视体育后备人才的文化课程教育,保证体育后备人才全面发展。

(九)各市、州、县人民政府及教育部门要将学校体育工作纳入学校总体考核评估体系,在升学等方面对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给予必要的特殊政策。中小学向省优秀运动队、部队运动队和高等院校、省体育运动学校输送的体育后备人才应纳入该校毕业生升学统计;体育后备人才参加省优秀运动队集训或试训期间,原中小学应当保留其学籍;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在升高中时,实行文化课成绩和体育专项成绩综合评价录取;对参加省级以上体育比赛取得优异成绩的体育后备人才,按照高考招生录取的有关规定,实行政策性照顾。

三、赛训结合,科学选材,建好体育后备人才库

(十)各级体育、教育部门要共同举办学校和青少年体育竞赛。要科学制定竞赛计划、竞赛规程;合理确定竞赛规模、项目设置;优化完善参赛办法、计分奖励等措施。组织青少年儿童参加体育竞赛活动,必须坚持公平竞争原则,不得弄虚作假、徇私舞弊,不得使用兴奋剂。加强体育竞赛中的安全防范工作,确保青少年在健康、安全的环境中参加体育竞赛。

(十一)省体育部门要充分发挥全省运动会在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面的导向激励作用,坚持运动会总规程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规划相衔接,突出优势和基础项目,并保持相对稳定性。强化赛风赛纪,充分发挥其锻炼和促进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作用。举办和组织好青少年儿童体育竞赛,科学设计竞赛规模,提高比赛质量。通过竞赛,检验训练工作,丰富参赛经验,提高竞技水平,层层选拔人才。

(十二)省体育部门要按照国家青少年儿童体育教学训练大纲和选材要求,结合我省实际,逐步建立健全科学选材组织管理和实施体系。各市、州、县也要成立相应的科学选材专班。选拔有体育运动能力潜质的青少年儿童,应当根据体育项目选材标准,进行骨龄检测、机能评定、心理测试等考核。

(十三)继续实施“新苗工程”,规范人才输送制度。对全省适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进行科学筛选,进入“新苗工程”人才库,适当集中全省适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进行重点扶持、系统培养、科学训练、动态管理,确保我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库的数量和质量。省优秀运动队要按照公开、择优的原则,优先招收后备人才,充实竞技体育队伍。选拔集训时间一般不超过30天,试训时间不得超过1年。未经输送单位同意,省优秀运动队不得将集训、试训人员输送到其他单位,禁止教练员私自输送体育后备人才。

四、健全机制,强化培训,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

(十四)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教练员管理办法》,坚持教练员考核及聘任制度,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不断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从事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教练员应当取得国家规定的任教资格。

(十五)建立教练员培训基地,加大对教练员的培训力度。要发挥武汉体育学院及在鄂高校体育院系、省体育运动学校的教学培训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教练员和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省体育、教育部门分别负责制定教练员、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规划并组织实施。省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要组织和开展有利于提高教练员水平的观摩、岗位培训等活动,帮助和指导基层教练员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十六)各市、州、县人民政府及教育部门要督促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配齐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鼓励和吸引优秀教练员、离退休教练员以及优秀退役运动员到基层执教或进行短期培训。省体育部门应会同教育、人事、劳动保障等部门挑选一部分适合当教练的优秀退役运动员,组织进行系统的教练员学历教育和专业知识学习,充实基层教练员和和学校体育教师队伍。教育、人事、劳动保障等部门应积极配合,大力支持。

五、加强领导,齐抓共管,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环境

(十七)县级以上政府要将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作为公益事业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议事日程,履行好指导、协调、监督和服务等职责,明确落实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切实解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的困难和问题。要加大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经费投入,把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专项经费足额列入本级财政部门预算,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逐年增加;有条件市、县应建立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专项资金,确保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基本需要。政府举办的体育

运动学校建设要列入当地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加大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专项设施建设的力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破坏或者违法拆除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构的场地和设施。政府举办的体育运动学校,对从事训练的教练员和运动员要按规定给予伙食和训练装备补助。体育彩票公益金收入,应按不少于规定的比例用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

(十八)省体育、教育、财政、人事等部门应明确落实各级体育运动学校、少儿体校的编制和行政事业经费预算标准,建立完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考核、奖惩机制,成立联合督导小组,对各市(州)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进行检查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予以奖惩。人才培养输送的奖励办法和奖励标准,由省体育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另行制定。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各自职责,密切配合,主动为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创造条件,提供服务。对阻碍人才培养工作,造成影响的单位和个人给予批评、教育、处罚直至追究法律责任。

湖北省人民政府

第三篇:湖北省关于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意见

湖北省关于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意见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发〔2002〕8号)和《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 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鄂发〔2003〕8号),切实加强我省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统一认识,明确目标,高度重视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一)体育事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高水平竞技体育对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弘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竞技体育的基础是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要根据奥运、全运战略和竞技体育发展总体规划,建立符合省情、富于创新、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培养机制,努力构建层层衔接的人才培养训练网络,深入推进体教结合、赛训结合,全面提高训练、选材和竞赛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力争全省注册青少年运动员保持在6000人左右,参加省比赛的青少年运动员保持在5000人左右,体育后备人才储备量保持在500人左右,每年输送到省优秀运动队的后备人才保持在100人左右。

(二)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要遵循竞技体育规律,立足“选好苗子,着眼未来,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积极提高”,不断发现、培养、输送更多的体育后备人才。各地要结合实际,整合资源,突出体操、跳水、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和赛艇/皮划艇等传统优势项目,注重游泳、射击等优势项目,抓好田径、篮球等基础性项目,多层次、多形式地发现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积极向省优秀运动队、国家队以及高等院校和部队专业运动队输送优秀体育人才。

(三)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是社会公益性事业,要坚持政府主导、主管部门实施、社会参与的原则。各市、州、县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领导,体育、教育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负责具体组织实施。要积极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创办各种形式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构,并加强指导和管理,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逐步形成政府与社会共同兴办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格局。

二、体教结合,完善网络,广泛培养体育后备人才

(四)省体育部门要会同教育部门根据我省竞技体育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全省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规划,科学合理布局全省青少年体育训练项目。建立省、市、县三级训练网络,健全以学校体育为基础,以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为骨干,以国家级和省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以及各级各类体育运动学校、少儿体校为重点的多层次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五)市(州)体育、教育部门要根据全省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规划,制定本市(州)人才培养计划,指导县(市、区)抓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重点办好本级体育运动学校和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指导本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对遴选的体育后备人才进行培训提高。要对县(市、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实行目标管理,定期检查,加强对体育后备人才的登记注册工作,防止人才流失。武汉市要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龙头作用,利用区位和人才优势,建立基础雄厚、层次分明、独具特色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阵地。

(六)县(市、区)要夯实学校体育基础,办好少儿体校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要根据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规划,结合本地人才资源的特点,选择和确定本地重点训练项目,突出各地体育后备人才特点和项目优势,集中力量,形成特色和品牌。

(七)各级体育、教育部门要密切配合,积极推进体教结合,着力解决在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探索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新思路、新形式和新途径。要共同监督指导学校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规定,认真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广泛开展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积极创建学校体育园地,落实学生每天体育锻炼1小时,开好春、秋季体育运动会,发现和选拔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对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成绩突出的中小学校,省体育、教育部门要共同组织考核验收,命名一批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推动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广泛、持久地开展体育教学和训练活动。

(八)各级教育部门要把体育运动学校纳入国家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序列,由同级人民政府体育、教育部门共同管理,享受同级同类学校的同等政策和待遇。社会力量举办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构,按照民办教育法律法规办理审批手续,享受有关优惠政策。要重视体育后备人才的文化课程教育,保证体育后备人才全面发展。

(九)各市、州、县人民政府及教育部门要将学校体育工作纳入学校总体考核评估体系,在升学等方面对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给予必要的特殊政策。中小学向省优秀运动队、部队运动队和高等院校、省体育运动学校输送的体育后备人才应纳入该校毕业生升学统计;体育后备人才参加省优秀运动队集训或试训期间,原中小学应当保留其学籍;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在升高中时,实行文化课成绩和体育专项成绩综合评价录取;对参加省级以上体育比赛取得优异成绩的体育后备人才,按照高考招生录取的有关规定,实行政策性照顾。

三、赛训结合,科学选材,建好体育后备人才库

(十)各级体育、教育部门要共同举办学校和青少年体育竞赛。要科学制定竞赛计划、竞赛规程;合理确定竞赛规模、项目设置;优化完善参赛办法、计分奖励等措施。组织青少年儿童参加体育竞赛活动,必须坚持公平竞争原则,不得弄虚作假、徇私舞弊,不得使用兴奋剂。加强体育竞赛中的安全防范工作,确保青少年在健康、安全的环境中参加体育竞赛。

(十一)省体育部门要充分发挥全省运动会在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面的导向激励作用,坚持运动会总规程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规划相衔接,突出优势和基础项目,并保持相对稳定性。强化赛风赛纪,充分发挥其锻炼和促进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作用。举办和组织好青少年儿童体育竞赛,科学设计竞赛规模,提高比赛质量。通过竞赛,检验训练工作,丰富参赛经验,提高竞技水平,层层选拔人才。

(十二)省体育部门要按照国家青少年儿童体育教学训练大纲和选材要求,结合我省实际,逐步建立健全科学选材组织管理和实施体系。各市、州、县也要成立相应的科学选材专班。选拔有体育运动能力潜质的青少年儿童,应当根据体育项目选材标准,进行骨龄检测、机能评定、心理测试等考核。

(十三)继续实施“新苗工程”,规范人才输送制度。对全省适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进行科学筛选,进入“新苗工程”人才库,适当集中全省适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进行重点扶持、系统培养、科学训练、动态管理,确保我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库的数量和质量。省优秀运动队要按照公开、择优的原则,优先招收后备人才,充实竞技体育队伍。选拔集训时间一般不超过30天,试训时间不得超过1年。未经输送单位同意,省优秀运动队不得将集训、试训人员输送到其他单位,禁止教练员私自输送体育后备人才。

四、健全机制,强化培训,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

(十四)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教练员管理办法》,坚持教练员考核及聘任制度,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不断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从事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教练员应当取得国家规定的任教资格。

(十五)建立教练员培训基地,加大对教练员的培训力度。要发挥武汉体育学院及在鄂高校体育院系、省体育运动学校的教学培训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教练员和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省体育、教育部门分别负责制定教练员、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规划并组织实施。省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要组织和开展有利于提高教练员水平的观摩、岗位培训等活动,帮助和指导基层教练员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十六)各市、州、县人民政府及教育部门要督促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配齐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鼓励和吸引优秀教练员、离退休教练员以及优秀退役运动员到基层执教或进行短期培训。省体育部门应会同教育、人事、劳动保障等部门挑选一部分适合当教练的优秀退役运动员,组织进行系统的教练员学历教育和专业知识学习,充实基层教练员和和学校体育教师队伍。教育、人事、劳动保障等部门应积极配合,大力支持。

五、加强领导,齐抓共管,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环境

(十七)县级以上政府要将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作为公益事业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议事日程,履行好指导、协调、监督和服务等职责,明确落实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切实解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的困难和问题。要加大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经费投入,把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专项经费足额列入本级财政部门预算,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逐年增加;有条件市、县应建立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专项资金,确保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基本需要。政府举办的体育运动学校建设要列入当地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加大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专项设施建设的力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破坏或者违法拆除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构的场地和设施。政府举办的体育运动学校,对从事训练的教练员和运动员要按规定给予伙食和训练装备补助。体育彩票公益金收入,应按不少于规定的比例用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

(十八)省体育、教育、财政、人事等部门应明确落实各级体育运动学校、少儿体校的编制和行政事业经费预算标准,建立完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考核、奖惩机制,成立联合督导小组,对各市(州)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进行检查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予以奖惩。人才培养输送的奖励办法和奖励标准,由省体育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另行制定。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各自职责,密切配合,主动为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创造条件,提供服务。对阻碍人才培养工作,造成影响的单位和个人给予批评、教育、处罚直至追究法律责任。

第四篇: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大力培养体育后备人才

着力提升陕西体育软实力 ————陕西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情况调研报告

一、前言

介绍和提出问题

随着陕西省经济实力的发展和提高,陕西体育的发展也行驶在了快车道上。尤其是近一两年来,借着申办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的契机,陕西省体育事业呈现出了井喷式的发展。竞技体育是地方体育工作的重要标志。我省向来重视竞技体育发展,2010年成功举办了陕西省第三十三届运动会,按照竞技体育每四年一周期的惯例,为我省发现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体育人才。

二、正文

(一)我省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发展现状

十二五”时期我省体育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十二五”期间,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与现实体育资源供给相对不足的矛盾,仍将是体育事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竞技体育方面,我省优势项目不足,项目总量偏小,布局不尽合理,尖子运动员、高水平教练员较少,整体发展水平和训练科技含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没有形成各项目的高精尖人才群和人才梯队。全省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严重滑坡,原有各青少年业余训练层次衔接脱节,业余训练中“读训矛盾”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青少年运动员文化 课教育水平有待提高,体育后备人才多元化发展保障机制亟须建立。优秀运动员退役安置和伤残保障等长远性、根本性问题尚未得到系统、全面地解决。

(二)肯定我省竞技体育人才突出成绩

竞技体育实力明显增强。紧紧把握奥运会、全运会的项目设置变化,结合我省实际,着力巩固射击、射箭、跳水、武术、体操、摔跤等重点项目,提升田径、赛艇、游泳等潜在优势项目,恢复开展乒乓球项目,新增足球、高尔夫球等后续项目,论证设立网球等新兴项目。坚持科技强训,重视和发挥西安体院、体科所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作用,整合资源,集中攻关,努力促进训练、科研、教育一体化。与各训练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实施周期跟踪评估、动态管理。设立训练督查室,全程跟踪检查,保证了各项训练安排和要求落到实处。积极配合总局相关项目管理中心做好青奥会、亚运会的备战参赛工作,先后有5名教练员、59名运动员进入国家队。成立青少处,专门致力于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举省一致”体制,加大扶持力度,带动市县少儿体校发展。精心组建备战“十二运”队伍,顺利完成15个项目1082名运动员的注册工作。组团参加国际国内大赛,年内我省运动员共获得33枚金牌、19枚银牌、25枚铜牌,特别是在广州亚运会上取得了7金3银2铜的优异成绩。同时,争取承办全国青年举重锦标赛、全国竞走大奖赛、全国武术散打冠军赛、全国摩托车越野锦标赛等全国性单项赛事,我省的知名度、影响力和大赛组织能力均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成功举办陕西省第十四届运动会,发现和选拔了一大批竞技体育优秀 后备人才,特别是开闭幕式文艺表演异彩纷呈,引起较大反响。

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稳步发展

竞技体育所带来的成绩是衡量体育事业发展的最直观的表现。然而要真正实现全面的发展,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才是最根本的。陕西省体育事业迅猛发展自然也离不开这两项事业的发展。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全省体育战线励精图治,奋发进取,不断开创新局面,各项体育工作都实现了新的突破。竞技体育层面,“十一五”期间,陕西省共产生世界冠军35名、亚洲冠军34名、全国冠军93名。其中,在北京奥运会上荣获了2枚金牌,创造了陕西省运动员参加奥运会历史最好成绩;在广州亚运会上取得了7金3银2铜的优异成绩,金牌总数为历史最好;在全国十一运会上,陕西省体育代表团取得了9枚金牌、19.5枚奖牌、总分537分的成绩,而且这三项指标均创历史最佳,综合排名位居全国第十七位、西部第二位。为国家培养出了秦凯、郭文君、武柳希、吴雅楠、吉珍等多名优秀运动员。可以说在竞技层面,陕西省近年来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三)分析制约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因素

政府领导的重视程度、训练体系因素、管理因素、运动员因素、教练员因素等5大因素 在竞技体育方面,项目布局不够合理,发展不均衡,高水平运动员相对较少,后备人才匮乏,备战奥运会、全运会的压力很大。

1、政府主管部门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

2、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主要是体育行政部门投资的三级训练网,也存在社会力量投资的培养机构

3、管理比较粗放,科技管理的含量较小,在工作中有权责不明、工作混乱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浪费

4、竞赛制度相对完善,采用了“追踪竞赛法”,发挥了竞赛的杠杆作用

5、运动员的数量少、质量差训练动机不强学训矛盾出现新的问题出路难社会保障差

6基层教练员文化水平偏低,执教水平不高,很难适应科学训练的要求,且工资、待遇较差,严重挫伤教练员的训练积极性

(四)提出解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不足现实对策

加强后备人才队伍建设。这是促进我省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所在。要坚持“举省一致”,重点扶持15所省级单项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和20所体教结合特色示范学校,努力培养选拔更多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要认真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保障工作的意见》,主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和操作办法,完善专业运动队运动员学习培训、就业安置政策,完善普通中小学业余 训练运动员分流就学保障政策,促进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要切实抓好各级各类体校学生的业余训练和文化课教育,既充分发挥其业余训练的龙头带动作用,又确保孩子具备基本的文化知识,做到对体育事业负责、对孩子成长负责。

(十九)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不断巩固和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各级体育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运动员文化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和督导制度,形成以体育行政部门为主,体育、教育行政部门各负其责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重新筛选和布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特色示范学校,积极探索“体教结合”新路子,完善普通中小学业余训练运动员分流就学保障政策,确保为业训中期分流的青少年运动员提供优质文化课教育资源。不断扩大业余训练参与群体基数,形成小学层面做大做广,初中层面做优做精,高中层面做专做强的人才梯队格局,“十二五”期间,全省业训规模保持在12000人以上。进一步细化全省体育后备人才建设工作评估政策,大力加强省级体育项目传统学校建设,省财政每年拿出8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80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后备人才专项资金增加到每年1000万元,用于支持市、县体校发展。力争到2015年,全省国家奥林匹克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达到7所以上,努力创建10所以上国家级单项体育学校,巩固和完善现有45所省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5、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建设。重视学校体育,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主动争取教育部门的支持,积极探索体教结合的新路子。省上每年拿出800万元专项资金,按照每所学校10万元标准,重点加强80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体育 特色示范学校建设,以点带面,推动学校阳光体育工作的开展。体育后备人才专项资金由每年300万元增加到1000万元,用于加强全省15所省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和60所省级单项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

根据陕西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结合国内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经验,综合各方面的优势,因地制宜,与时俱进,提出了新时期陕西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模式建议——在教育部门中一条龙培养模式和社会力量投资模式的并存,并说明了这种理想模式的优势所在由于改革有阻力和难度,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在掌握大量详实资料的基础上,针对陕西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的优势和不足,本研究对我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在新时期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对策

1、引起领导的足够重视

2、合理利用现有资金投入,扩大资金渠道,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

3、科学管理,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绩效

4、坚持走“体、教结合”的道路,解决学训矛盾,给运动员提供一个全面发展的空间

5、加强后备人才教练员队伍的建设在研究中提出新时期陕西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模式建议,以期对陕西省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并在提出新的发展模式的基础上,针对陕西的省情,提出了现阶段陕西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对策,希望能对新时期陕西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提供可行的方法,为下一步的改革做好铺垫

三、结尾 由于受到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目前陕西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主要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三级训练体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这种培养模式已逐渐显露弊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队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萎缩,业余训练无法开展,业体校、体育运动学校处于瘫痪、半瘫痪的状态在新时期出现了非体育行政部门投资的体育项目学校、体育项目俱乐部等,但这种培养模式还处在初级阶段,对陕西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贡献还没有很好的彰显我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不容乐观,难以支撑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综观当今世界体育强国,大都将业余竞技体育纳入教育系统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国家,则已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在教育系统中培养出了一批竞技体育成绩顶尖、文化素质高的优秀运动员我国其他体育强省采取了一些应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出现问题的措施,如加强了“体教结合”的力度、制定法制法规支持等,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竞技体育做优做精——全力打造“十大夺金点”。根据申办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和建设西部体育强省的需要,进一步扩大竞技体育项目规模,建设复合型专家型教练员团队,健全后备人才培养选拔体系,完善竞技体育奖励办法等政策措施,巩固优势项目,提升潜优项目,突破落后项目,发展新上项目,促进全省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

第五篇:关于加强我省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建议

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建议

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是事关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也是青少年体育的重要内容和标志。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重视和体育、教育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省建立了以市、县体校为主题的较完善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培养、输送了大量优秀体育人才,为国家和我省争得了荣誉。但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竞技的逐步建立,我省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出现了一些心的问题,总体规模呈现萎缩现象,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

一、我省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

1996年,我省曾对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情况进行过调研,全省在训人数为3.4万,绝大多数市、县都设有体校。但2007年最新调研发现,全省在训人数已下降至不足2万人。市级体校中,有3所与当地高校合并,有3所濒临关停;县级体校仅余50多所,减少近1/3,其中有部分难以为继。整体形式非常严峻。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训练、教学经费不足。调研发现,大多数市级体校、绝大多数县级体校学生没有生活补助,学生伙食难以保障,食宿条件艰苦。由于经费不足,大多数市、县两级体校没有图书馆、微机室、语音室,场地设施、训练器材陈旧短缺,年久失修。甚至有些体校教学条件、训练设施已不能满足正常的教学、训练需要。

(二)学校编制较少且增编困难。很多市、县两级体校由于编制增加困难、人员流动少,造成体校教师、教练年龄结构不合理、知识老化、教学、训练质量不高,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三)学生招收和分配困难。与普通学校相比,体校学生在现行的“双向选择”分

配制度下就业面临很大困难,而且大多数体校不能享受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两免一补”、“教育附加费”等政策,加上体校教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等原因,直接造成市、县级体校招生、分配困难。

(四)地方体育行政机构体制不统一。后备人才培养必须从小抓起,且专业性强,宜采取由体育部门单独办校厚与教育部门联合办校。但目前,我省县级体育部门中,体制很不统一,既有独立的体育局和与教育结合的“教体局”,同时也有大量的地区是体育与文化结合的“文体局”,另外还有“体育中心”、“体育发展中心”、“体育工作办公室”、“体育服务中心”、“体育管理中心”等等,而且有的是政府部门、有的是直属事业单位,有的是二级单位。

三、建议

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制的意见》(中发[2007]7号)。全国部分省、市政府结合贯彻文件精神,专门出台了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意见。我省作为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和体育大省,应抓住北京奥运和十一运会机遇,进一步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培养工作。鉴于后备人才培养问题涉及体育、教育等多个部门,建议以省政府名义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提高各级、各部门的思想认识,加强协调合作,构建新形势下的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保障和促进我省竞技体育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下载县关于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建设体育强县的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县关于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建设体育强县的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固县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输送硕果累累

    城固县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输送硕果累累近年来,城固县体育工作始终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和服务于建设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山东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奖励办法

    山东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奖励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我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调动业余训练单位培养和输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以下简称体育后备人才)的积极性,提高培养......

    关于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情况的调研报告

    (四)经费投入情况 经费的投入和是制约青少年业余训练发展的瓶颈。我们对相关数据进行了比较分。 1、总体投入不足 2006年我国业余训练经费投入为110413万元。各省市平均投入......

    对我国后备体育人才培养以及竞技体育未来发展的建议和意见

    对我国后备体育人才培养以及竞技体育未来发展的建议和意见 7月9日体育专电(记者刘恺)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司长郭建军说,从长远观点看,中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形势不容乐观。郭建军对......

    后备人才培养和措施

    *****支部后备干部 培养计划及措施 为进一步完善我支部后备干部人才,不断提高干部人才综合素质,结合我公司的实际,制定后备干部人才培养计划及措施:一、指导思想:做好后备干部人......

    后备人才培养计划

    后备人才培养计划一:企业后备人才培养计划与实施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现状 企业核心竞争力本质上是结合战略、人才、管理、技术等基础上形成的保持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能......

    后备人才培养方案

    后备人才培训方案 总则 一、目的 建立和完善公司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制定有效的关键岗位继任者和后备人才甄选计划以及岗位轮换计划、内部兼职计划、在职辅导、在职培训等人才......

    后备人才培养管理办法

    后备人才培养管理办法 1、目的:建立和完善公司后备人才培养管理办法,通过制定有效的关键岗位继任者和后备人才甄选计划,合理地挖掘、开发、培养后备人才队伍,解决这些职位空缺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