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湖南省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条例(2007年1月25日湖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A4
【发布单位】湖南省
【发布文号】湖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77号 【发布日期】2007-01-25 【生效日期】2007-03-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国务院法制办公室
湖南省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条例
(2007年1月25日湖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 2007年1月25日湖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77号公布 自2007年3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第一条 为了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提高竞技体育运动水平,保障体育事业持续发展,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及其监督管理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体育后备人才,是指在身体和心理上具有较高体育运动能力潜质、由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构选拔进行业余体育训练的青少年、儿童。
本条例所称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构,是指开展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体育运动学校、具有体育传统项目的中小学校、体育社会团体等其他组织。
第三条第三条 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实行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体育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体育后备人才体育训练的监督管理;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体育后备人才文化教育的监督管理;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有关工作。
第五条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组织领导;其体育行政部门应当会同教育、财政等有关部门,按照统筹安排、整合资源和突出重点的原则,根据本行政区域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规划,拟定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构建设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六条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采取独立举办、与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举办等多种方式举办体育运动学校,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举办体育运动学校。
举办体育运动学校,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体育、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国家规定的审批权限进行审批。
纳入国家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序列的体育运动学校,享受同级同类学校的权利。
第七条第七条 中小学校应当为开展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创造条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体育、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将开展学生体育活动形成传统、并在体育运动项目技能上具有特色的中小学校,确定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第八条第八条 鼓励体育社会团体、体育俱乐部、体育专项馆(社)等组织开展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
第九条第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体育行政部门可以将具有体育优势项目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构,确定为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第十条第十条 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构应当根据体育项目选材标准选拔体育后备人才;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跨行政区域选拔体育后备人才。
鼓励中小学校、社会组织和个人向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构推荐具有体育运动能力潜质的青少年、儿童。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构应当与体育后备人才或者其法定监护人依法签订培养协议,明确双方在运动训练、文化教育、费用待遇等方面的权利与义务。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构开展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应当遵守国家青少年儿童体育教学训练大纲,遵循体育运动训练规律和青少年儿童身体发育规律;用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以及为体育后备人才提供的住宿、膳食条件,应当符合国家规定。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为体育后备人才接受义务教育创造条件,其教育、体育行政部门应当相互配合,解决体育后备人才就读的实际困难。
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构应当按照培养协议做好体育后备人才接受文化课程教育的相关工作。
中小学校应当为体育后备人才就读提供方便,为户籍在外地的体育后备人才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提供条件。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从事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教练员应当取得国家规定的任教资格,忠于职守,科学执教,爱护体育后备人才,不得对体育后备人才进行体罚或者侮辱,不得私自输送其训练的体育后备人方。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定期举办青少年儿童体育竞赛活动,促进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
组织、参加青少年儿童体育竞赛活动,应当坚持公平竞争原则,不得弄虚作假,不得使用兴奋剂。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省、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体育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同级教育行政部门建立体育后备人才数据库,加强对体育后备人才的管理。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省体育专业运动队从体育后备人才中招收运动员应当遵守公开、择优的原则。
政府举办的体育运动学校应当根据省体育专业运动队的需要输送体育后备人才。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省体育专业运动队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构中选调体育后备人才进行集训或者试训,应当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构以及被选调的体育后备人才或者其法定监护人签订协议。
体育后备人才参加省体育专业运动队集训或者试训期间,其所在的中小学校应当保留其学籍。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其举办的体育运动学校的经费和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扶持资金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和省人民政府的规定从体育彩票公益金收入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进行捐赠,捐赠人可以依法对捐赠的工程项目留名纪念,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享受税收优惠。
受赠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构对捐赠的财物应当妥善管理,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构的训练或者比赛提供优惠和便利。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构应当为教练员和体育后备人才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体育后备人才在升高中时实行文化成绩和体育专项成绩综合评分录取,具体办法由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制定。
对参加省级以上体育比赛取得优异成绩的体育后备人才,在升大学时予以优待,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会同体育行政部门制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构以及有关教练员给予奖励:
(一)向省体育专业运动队输送运动员的;
(二)从体育后备人才中招收的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比赛取得名次的;
(三)在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有其他突出贡献的。
对在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教练员,在职称评定时按照国家或者省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予以优待。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体育、教育等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本条例自2007年3月1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大力培养体育后备人才
着力提升陕西体育软实力 ————陕西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情况调研报告
一、前言
介绍和提出问题
随着陕西省经济实力的发展和提高,陕西体育的发展也行驶在了快车道上。尤其是近一两年来,借着申办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的契机,陕西省体育事业呈现出了井喷式的发展。竞技体育是地方体育工作的重要标志。我省向来重视竞技体育发展,2010年成功举办了陕西省第三十三届运动会,按照竞技体育每四年一周期的惯例,为我省发现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体育人才。
二、正文
(一)我省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发展现状
十二五”时期我省体育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十二五”期间,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与现实体育资源供给相对不足的矛盾,仍将是体育事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竞技体育方面,我省优势项目不足,项目总量偏小,布局不尽合理,尖子运动员、高水平教练员较少,整体发展水平和训练科技含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没有形成各项目的高精尖人才群和人才梯队。全省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严重滑坡,原有各青少年业余训练层次衔接脱节,业余训练中“读训矛盾”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青少年运动员文化 课教育水平有待提高,体育后备人才多元化发展保障机制亟须建立。优秀运动员退役安置和伤残保障等长远性、根本性问题尚未得到系统、全面地解决。
(二)肯定我省竞技体育人才突出成绩
竞技体育实力明显增强。紧紧把握奥运会、全运会的项目设置变化,结合我省实际,着力巩固射击、射箭、跳水、武术、体操、摔跤等重点项目,提升田径、赛艇、游泳等潜在优势项目,恢复开展乒乓球项目,新增足球、高尔夫球等后续项目,论证设立网球等新兴项目。坚持科技强训,重视和发挥西安体院、体科所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作用,整合资源,集中攻关,努力促进训练、科研、教育一体化。与各训练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实施周期跟踪评估、动态管理。设立训练督查室,全程跟踪检查,保证了各项训练安排和要求落到实处。积极配合总局相关项目管理中心做好青奥会、亚运会的备战参赛工作,先后有5名教练员、59名运动员进入国家队。成立青少处,专门致力于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举省一致”体制,加大扶持力度,带动市县少儿体校发展。精心组建备战“十二运”队伍,顺利完成15个项目1082名运动员的注册工作。组团参加国际国内大赛,年内我省运动员共获得33枚金牌、19枚银牌、25枚铜牌,特别是在广州亚运会上取得了7金3银2铜的优异成绩。同时,争取承办全国青年举重锦标赛、全国竞走大奖赛、全国武术散打冠军赛、全国摩托车越野锦标赛等全国性单项赛事,我省的知名度、影响力和大赛组织能力均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成功举办陕西省第十四届运动会,发现和选拔了一大批竞技体育优秀 后备人才,特别是开闭幕式文艺表演异彩纷呈,引起较大反响。
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稳步发展
竞技体育所带来的成绩是衡量体育事业发展的最直观的表现。然而要真正实现全面的发展,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才是最根本的。陕西省体育事业迅猛发展自然也离不开这两项事业的发展。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全省体育战线励精图治,奋发进取,不断开创新局面,各项体育工作都实现了新的突破。竞技体育层面,“十一五”期间,陕西省共产生世界冠军35名、亚洲冠军34名、全国冠军93名。其中,在北京奥运会上荣获了2枚金牌,创造了陕西省运动员参加奥运会历史最好成绩;在广州亚运会上取得了7金3银2铜的优异成绩,金牌总数为历史最好;在全国十一运会上,陕西省体育代表团取得了9枚金牌、19.5枚奖牌、总分537分的成绩,而且这三项指标均创历史最佳,综合排名位居全国第十七位、西部第二位。为国家培养出了秦凯、郭文君、武柳希、吴雅楠、吉珍等多名优秀运动员。可以说在竞技层面,陕西省近年来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三)分析制约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因素
政府领导的重视程度、训练体系因素、管理因素、运动员因素、教练员因素等5大因素 在竞技体育方面,项目布局不够合理,发展不均衡,高水平运动员相对较少,后备人才匮乏,备战奥运会、全运会的压力很大。
1、政府主管部门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
2、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主要是体育行政部门投资的三级训练网,也存在社会力量投资的培养机构
3、管理比较粗放,科技管理的含量较小,在工作中有权责不明、工作混乱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浪费
4、竞赛制度相对完善,采用了“追踪竞赛法”,发挥了竞赛的杠杆作用
5、运动员的数量少、质量差训练动机不强学训矛盾出现新的问题出路难社会保障差
6基层教练员文化水平偏低,执教水平不高,很难适应科学训练的要求,且工资、待遇较差,严重挫伤教练员的训练积极性
(四)提出解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不足现实对策
加强后备人才队伍建设。这是促进我省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所在。要坚持“举省一致”,重点扶持15所省级单项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和20所体教结合特色示范学校,努力培养选拔更多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要认真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保障工作的意见》,主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和操作办法,完善专业运动队运动员学习培训、就业安置政策,完善普通中小学业余 训练运动员分流就学保障政策,促进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要切实抓好各级各类体校学生的业余训练和文化课教育,既充分发挥其业余训练的龙头带动作用,又确保孩子具备基本的文化知识,做到对体育事业负责、对孩子成长负责。
(十九)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不断巩固和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各级体育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运动员文化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和督导制度,形成以体育行政部门为主,体育、教育行政部门各负其责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重新筛选和布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特色示范学校,积极探索“体教结合”新路子,完善普通中小学业余训练运动员分流就学保障政策,确保为业训中期分流的青少年运动员提供优质文化课教育资源。不断扩大业余训练参与群体基数,形成小学层面做大做广,初中层面做优做精,高中层面做专做强的人才梯队格局,“十二五”期间,全省业训规模保持在12000人以上。进一步细化全省体育后备人才建设工作评估政策,大力加强省级体育项目传统学校建设,省财政每年拿出8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80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后备人才专项资金增加到每年1000万元,用于支持市、县体校发展。力争到2015年,全省国家奥林匹克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达到7所以上,努力创建10所以上国家级单项体育学校,巩固和完善现有45所省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5、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建设。重视学校体育,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主动争取教育部门的支持,积极探索体教结合的新路子。省上每年拿出800万元专项资金,按照每所学校10万元标准,重点加强80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体育 特色示范学校建设,以点带面,推动学校阳光体育工作的开展。体育后备人才专项资金由每年300万元增加到1000万元,用于加强全省15所省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和60所省级单项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
根据陕西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结合国内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经验,综合各方面的优势,因地制宜,与时俱进,提出了新时期陕西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模式建议——在教育部门中一条龙培养模式和社会力量投资模式的并存,并说明了这种理想模式的优势所在由于改革有阻力和难度,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在掌握大量详实资料的基础上,针对陕西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的优势和不足,本研究对我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在新时期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对策
1、引起领导的足够重视
2、合理利用现有资金投入,扩大资金渠道,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
3、科学管理,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绩效
4、坚持走“体、教结合”的道路,解决学训矛盾,给运动员提供一个全面发展的空间
5、加强后备人才教练员队伍的建设在研究中提出新时期陕西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模式建议,以期对陕西省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并在提出新的发展模式的基础上,针对陕西的省情,提出了现阶段陕西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对策,希望能对新时期陕西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提供可行的方法,为下一步的改革做好铺垫
三、结尾 由于受到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目前陕西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主要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三级训练体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这种培养模式已逐渐显露弊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队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萎缩,业余训练无法开展,业体校、体育运动学校处于瘫痪、半瘫痪的状态在新时期出现了非体育行政部门投资的体育项目学校、体育项目俱乐部等,但这种培养模式还处在初级阶段,对陕西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贡献还没有很好的彰显我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不容乐观,难以支撑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综观当今世界体育强国,大都将业余竞技体育纳入教育系统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国家,则已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在教育系统中培养出了一批竞技体育成绩顶尖、文化素质高的优秀运动员我国其他体育强省采取了一些应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出现问题的措施,如加强了“体教结合”的力度、制定法制法规支持等,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竞技体育做优做精——全力打造“十大夺金点”。根据申办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和建设西部体育强省的需要,进一步扩大竞技体育项目规模,建设复合型专家型教练员团队,健全后备人才培养选拔体系,完善竞技体育奖励办法等政策措施,巩固优势项目,提升潜优项目,突破落后项目,发展新上项目,促进全省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
第三篇:湖南省第十届大学生运动会足球比赛
湖南省第十届大学生运动会足球比赛
参赛运动员公示名单
经湖南省学生体育协会秘书处赛前资格审查,现将“湖南省第十届运动会足球比赛”参赛运动员名单公示于“湖南省学生体育竞赛活动网”,公示期为2014年7月14日至8月20日。对运动员参赛资格如有疑异,可在公示期内按照相关规定向本次比赛运动员资格审查委员会提交书面申诉书。
联系人:周铭华
电话: ***
大学组
参赛单位:国防科技大学 男子足球代表队
01毛惠生
10何忠益
65金
御
11王
奎
22罗
汉
70王心杰
55陈太愚
04徐兆璞
99李
霁
06王耀萱
23高
升
21韩永瑞
14郑晓松
08李
竣
28马
晨
07张
程
张
熙
高宏景
赵英杰
傅
萌
参赛单位:中南大学 男子足球代表队
01聂明哲
03常
欣
04莫振祥
07钟喻迪
08马海强 09杨
珂
10李
澎
15张文理
16李
卓
18欧阳啸天 19谭
咏
20刘健炜
21穆祖翼
23李致杰
25刘
杨 26王
琛
28莫啸雄
29王立春
36张家源
吕沛航
参赛单位:湖南大学 男子足球代表队
01张
炯
02白
川
03陈
旺
04郑旨林
05彭
鹏 06刘扬宇
07杨佳龙
08周思豪
09刘鸿宇
10向
勋 11张
挚
12朱修远
13李诗晨
16符圣峰
17金
锐
18张邓宇
替补队员:
李泊稼
黄凯
康智琦
参赛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男子足球代表队
01张鹏翔
02徐一炎
03李俊桦 尘
06李宗俊
07彭鸿涛
08伍
光
11童心阳
12何圳超
13刘
骞
16周万邦
参赛单位:湘潭大学 男子足球代表队
01苏波宇
02聂士雄
03朱天成 06范嘉洲
07王天俊
08胡
博
11李鑫尧
12何翼龙
13盛英夫
14丁嘉鑫
19王衍滔
04邓宇轩09窦文涛
14李兰勇 04吴鸿韬
09许
超
15谭棋凌
15韩
臻 20尹怡诚
05陈逸毛
博 15杨明佩 05甘
维 10刘周翼 16孔泽洲
17曾
淏
18赵树勋
22史崧正 女子足球代表队
04潘敏聪
02雷艳艳
05寻莎莎
06李彩彩
07李若宁
08陈永霞
10田资梅
12连悦羽恫
15曹志菲
16李 琦
17文 静
18王
瑶
19张 扬
20熊曼琪
21李
霞
22邓兰兰
23黄嘉盈
24李蒙蒙
25李
丹
26李梦鸽
参赛单位:长沙理工大学 男子足球代表队
01黄驾宇
02郑
江
03石
权
05杜鑫宇
07周雄
08陈知放
11李柯辰
15熊先哲
11黄子骏
16张颖健17丁宇翔
23卢飞龙
33梅恒睿
32陈
奔
替补队员:苏玄基 女子足球代表队
徐佳玲
唐紫娟
侯
蕾
田艺林
蒋诗谣
费雅娆
倪燕林
高雅君
王梦君
钟
馨
雷春莉
王悦婷 应雅琦
陈
媛
周俏
李阳阳
孙翠芬
陈
卓 欧佳乐
臧晓旭
参赛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女子足球代表队
吴璇妮
肖
莹
杨佳亮
张一婷
许
帆 盖
畅
沈艳萍
陈寒露
高
帆
罗
源 谢佳祺
李
雪
丑
卉
刘
聪 贺
婷
王
阳
李
欢
参赛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男子足球代表队
01张
翔
02陈弘毅
03田
雨
06王
晋
07宋诚智
08刘海通
11孟方醒
12潘
奇
13沈礼辉
16张
翔 替补队员:
参赛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
男子足球代表队
01赵志飞
02徐文杰
03张仲楠
06李
然
07莫小锋
08宁莅桓
11吴震南
12周翔
13严嘉祥
17纪嘉豪
18龚智超
19高
飞
替补队员:
李彦敏 04严中意 09罗振宇 14俞
罡 04张子壮 09张天奇 14刘大杰 20李纳平05黄耀贤 10阳
洋 15马胡用 05李
琦10赵传鹏15颜
浩
参赛单位:南华大学
女子足球代表队
02姬建娟
04胡
敏
05徐诗雨
06陆
茜
06白兰迪07何
烨
08唐
婷
09龙
爽
10隆媛媛
12赖
婧
13李金徽
14粟
仑
15胡
姣
16康
慧
17段智勤
18苗
欢
19朱
熹
20唐
静
23廖
桑
63王
超
参赛单位:、湖南科技大学
男子足球代表队
01李东晖
02李勇军
03王先权
04姚
骏
05朱恩峰
06李念泽
07欧阳喆浩
08李
天
09刘
强
09张
健 10蔡笃辉
11胡
尧
12刘
健
13郑智慧
16欧宇鎏
17张
航
赵
滔
20刘
仁 女子足球代表队
邓
莉
李燕青
李
颖
凌群星
刘
飘
姜琳玲 刘紫箐
唐宝玉
王美艳
文
蓉
吴帅琦
寻鑫娟
姚颖超
张
姣
赵红梅
周广荣
参赛单位:、湖南工业大学
女子足球代表队
02何
初
03王
婷
05黄雅婷
06伍安琪
07何
敏 08甘
露
09王
艳
10刘
捷
11李思洁
12何亦佳15陈香华
18陆瑛瑛
19伍
瑛
20唐于琼
21张怡妍
22郭
蕾
学院组
参赛单位:、湖南商学院 男子足球代表队
李祁峰
任洪伟
郑家鹏
王明勇
毛
宇 白
金
彭劲超
龙骁戎
廖文贤
许
鹏 夏
骏
谢贺颖
李光召
谭
笑
刘峣峥 刘天翔
杨文泰
李为仪
曹航维
罗博文
参赛单位:湖南理工学院 男子足球代表队
向洪阳
黄
昱
明德海
陶永强
陈嘉龙 胡显波
李
晗
邓
捷
王
澎
刘
源 刘
斌
贺伯林
袁
超
彭
涛
王子逸 周华俊
赵国彬
胡承超
于
博
彭兴鹏
参赛单位:衡阳师范学院
男子足球代表队
01李
实
02刘
炽
03张
杭
04林云志
06张扬帆
07李金鑫
08杨子豪
09文家豪
11赵炳和
12彭伟东
13祝
凯
14李 松
05王
鑫 10刘永刚 15邓
航
16张
烽
17周游
18周靖文
19彭 鑫
20张晓东 女子足球代表队
01唐秋艳
03欧
姿
04张
晶
05唐轮秀
06熊鑫 07许
清
08吴宇佳
09吴伊莉
10李春艳
11欧阳琴 12王
金
13唐
吉
14何
丽
15高
鑫
16周懿思 17刘超棋
18钟月梅
参赛单位:怀化学院
男子足球代表队
01史凌飞
02刘鸿光
文
06欧建兴
07陈子强
11张东东
12许洪阳
16冉龙霖
17王
杲
参赛单位:湘南学院
女子足球代表队
01彭
炼
02张先桃
06张晓玲
0 7彭梦云
11何
婷
12王
丹
16赵
萍
17戴炎秀
替补队员:
19龙
倩
03陈国政
08卢小宝
13刘正文
18陈呈虎
03陈晓盼
08刘忠明 13文
美
18严
梦
20黄璐敏
04罗
剑 09谭定喜
14陈吉雨
19宋立新
04吴秀芳
09胡
蝶
14周娜
19周爽
21刘又嘉
05纪定10王盛波 15杨
成 20徐梓凯 05李冬凤 10杨
琳 15唐文秀
22周娜
参赛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女子足球代表队
王亚倩
陈
洋
成蔚
刘
琼
肖
乐 王
艳
王
棋
彭海潮
屈玲琳
闫
昕 孙
瑜
黄惠欣
杨
茜
罗
璐
欧阳柳柳
参赛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男子足球代表队
01车华男
02彭发均
03张
添
04包敦喜
05罗 06毛开棋
07黄书垚
08胡
清
09李
浩
10向 11韦
力
12易泽宇
13于
浩
15向
晟
16罗 17汤子健
18李文强
19于东东
20程
颂
参赛单位:长沙医学院
男子足球代表队
吾布力卡司木·阿布都克力木
祖力哈尔·萨勒合别克 米热扎提·麦提尼亚孜
阿依马克·吐尔生汗
努尔买买提·玉素甫 牙克甫江·艾斯卡尔
郑振尧
杨宇恒
帕尔哈提江·吾买尔 努尔艾力·凯赛尔
艾尔斯兰·艾克拜
艾合麦提·纳曼 斯坎达尔·依力哈木
艾力亚·卡德尔
喀斯木江·努尔麦麦提
格 波 亢
买乌兰江·艾尼瓦尔
瓦尔斯江·吐尔逊
周畅然 依力斗斯·阿不都外力
刘炼佐
参赛单位:湖南财政经济学院
男子足球代表队
02何苏伟
03杨瀚程 07程梓洋
08殷子健 14孟煜乾
15叶诚浩 42郭
鹏
26符耀熙
参赛单位:湖南警察学院 男子足球代表队
袁文杰
金贻锟
张 刘
烨
刘昌茂
周 王
斌
邢孔健
罗 匡增亮
刘宇翔
曹
参赛单位:湖南女子学院 女子足球代表队
01黄丹娜
02王仙礼 06严雅培
07谭宇欣 11曹嘉爱
12蔡美清
04袁子淇
05胡
泽
10王子健
11李
星
16李明勇
18冯添琳
27戴红伟
28许宏彬 瑞
潘
军
黄耀辉 俊
曹天晓
成可人 浪
王小波
向麒鲜 珺
03李梦瑶
04姚
芳
08邱颖琼
09王
博
13文雁青
14叶
林 06张雅阁 13施嘉艺 22龙逸皓 29伍正华 05黄
丽10曹
旋15向陈颖
16张
娟
17郝子英
18刘超然
19孙路兰
20杨美娴
高职专科组
参赛单位: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男子足球代表队
01唐绍晨
02丁
铭
04卜辞璪
05木出小洛 06周正刚
07谭伟昕
08丰云子帆
10尼玛桑布 11旺
记
12贡嘎巴登
13嘎玛士邓多吉
15周玮璇
16陈茂捷
17毛
俊
18郑元杰 女子足球代表队
02王一鸣
03谢呓洁
04李杨月晗
05雷均桃
06旦增德姐
07彭佳梦
08蒋
圆
09帅
誉
10邹
敏
参赛单位: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男子足球代表队
01郑
鑫
02唐
凯
03刘中原
05刘子毅
06吴
浪
07陈锴鑫
09唐煜炟
11蒋慎唯
13孙罗志
14汪 伟
15胡继军
16李江文
17黄
祥
18杨
赴
20郑益鸣
参赛单位:湖南科技职业学院 男子足球代表队
01刘
鑫
02黄
鑫
03王
蓉
04罗慧娟
05颜
彤 06彭含玉
07颜文洁
08丁玉娟
09欧阳永绚
10欧阳丽 11袁小兰
12周容
13薛如玉
14贾昭蕙
15谭智瑶 16王
晴
参赛单位: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男子足球代表队
02李凌峰
03李知来
04康
庆
05王
欢
08谢安世 09石顺超
12廖
杰
14印书威
15孙
凯
19谭彬彬 吴鹏飞
陈彦学
符小聪
罗庄诚
朱威龙 张
克
柳
源
张雪松
孙德胜
参赛单位: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女子足球代表队
杨
梅
夏
佳
周文君
张
慧
李亿知
马红花 冯文丽
丁
可
参赛单位: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男子足球代表队
01李洋辉
06陈
江
07黄
宏
08陈
智
10蒋
彬
11陈礼彬
13邓程波
15曾国放
16邱
涛
16刘
浩
17孙大才
21吴
鹏
参赛单位: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男子足球代表队
余维渊
刘宇豪
滕小强
张
淋
陈德昌
顾元壁 张会彬
孙天宇
胡可瑞
徐少波 任超豪
曾俞淞
符家瑜
吴大钎
参赛单位: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男子足球代表队
谭
煦
袁天文
张开钱
覃怀锟 张
宇
谢伟田
王彦达
冯
源 毕世杰
张晨祥
谭文佳
傅
阳 张
胜
李维诺
参赛单位:湖南高速铁路职院 男子足球代表队
01杨泽华
02张庆文
03符仁贵
06谢煜兴
07魏大顺
08王梓睿
12鞠宗桥
13陈
权
14程子豪
18卢德伟
19沈
祥
20龙
程
陈南雄
杨仕云
熊泽彬
陈
森
曾
日 04白富文
10郭卫东
15严国强
龙
飞 05莫
松11付激扬16陈文博
参赛单位:张家界航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女子足球代表队
01罗
琦
02王
芳
03彭琴敏
04罗
敏
05王钰芬 06王瑞婷
07王迎春
08向
婷
09杨涔波
10杨茜茜 11宋珈慧
12周倩
13董巧妍
14刘
芳
15李新姿 16袁一丹
17陈
恋
18赵一诺
19李
婷
20刘杨杨
第四篇:湖南省散装水泥条例(2007年11月30日湖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最终版)
【发布单位】湖南省
【发布文号】湖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92号 【发布日期】2007-11-30 【生效日期】2008-02-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国务院法制办公室
湖南省散装水泥条例
(2007年11月30日湖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 2007年11月30日湖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92号公布 自2008年2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第一条 为发展散装水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根据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水泥生产、使用及其他相关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散装水泥,是指不用包装,通过专用设备装运、储存的水泥。
第三条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散装水泥推广应用工作的领导,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工作目标和措施,促进散装水泥的发展。
第四条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散装水泥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散装水泥推广应用的监督管理工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有关工作。
各级散装水泥管理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散装水泥推广应用监督管理的具体工作,其工作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
第五条第五条 在散装水泥推广应用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散装水泥管理机构给予表彰、奖励。
第六条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散装水泥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散装水泥发展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七条第七条 对符合散装水泥发展规划的散装水泥生产、储存和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生产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以及相关设备的购置和维修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在项目核准、用地、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支持。
第八条第八条 鼓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生产企业等进行散装水泥推广应用技术及配套设施设备的研究与开发。鼓励单位和个人对散装水泥推广应用技术及配套设施设备的资金投入。
第九条第九条 省人民政府散装水泥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适时发布散装水泥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目录。
第十条第十条 新建和扩建水泥生产项目,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散装水泥发放能力的要求进行设计和建设。
本条例实施前建成投产的以生产袋装水泥为主的水泥生产企业应当逐步进行技术改造,淘汰落后的生产技术、工艺和设施设备,提高散装水泥发放能力。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新建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生产项目应当符合散装水泥发展规划;项目核准部门在核准前应当征求同级散装水泥管理机构的意见。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的运输应当使用专用车辆。
装载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的专用车辆需要进入城市市区禁行、禁停路段的,其所属单位应当到当地人民政府规定的部门办理通行手续,有关部门应当及时办理。
装载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的专用车辆发生交通违法行为的,有关部门应当及时处理,处理时间需要一小时以上的,应当先予记录放行,待卸载后再行处理。
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专用车辆交通规费的缴纳标准,按照省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水泥制品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健全产品质量控制体系,执行国家标准化管理、计量管理、工序控制、质量检测等规定,确保产品质量。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和水泥制品企业的生产不得使用袋装水泥。
鼓励需要使用水泥五百吨以下的建设工程使用散装水泥。
需要使用水泥五百吨以上的建设工程应当使用散装水泥,确需少量使用袋装水泥的,袋装水泥使用总量不得超过三十吨。
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水泥制品企业的生产以及需要使用水泥五百吨以上且袋装水泥使用总量超过三十吨的建设工程,确有下列特殊情形之一的,经所在地散装水泥管理机构批准,可以使用袋装水泥:
(一)散装水泥专用车辆无法到达施工现场的;
(二)施工现场五十公里以内没有散装水泥供应的;
(三)使用特种水泥的。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城市按照省人民政府的规定分期分批禁止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具体区域和数量标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
禁止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的建设工程确有下列特殊情形之一的,经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确认,可以现场搅拌混凝土:
(一)预拌混凝土专用车辆无法到达施工现场的;
(二)施工现场三十公里以内没有预拌混凝土供应的;
(三)使用特种类型混凝土的。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有第十四条第三款、第十五条第二款所列情形,需要办理使用袋装水泥或者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手续的,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申请报告;
(二)施工(生产)许可证复印件;
(三)企业营业执照、资质证书复印件。
散装水泥管理机构或者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收到前款规定的材料后,应当在五个工作日内作出决定。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散装水泥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做好禁止施工现场搅拌砂浆的有关工作。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水泥制品的生产、运输和使用以及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砂浆,应当符合环境保护和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规定,减少噪音和粉尘污染。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做好农村散装水泥推广应用工作,在农村规划建设散装水泥销售网点,鼓励使用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袋装水泥生产企业和需要使用水泥的工程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缴纳散装水泥专项资金。
工程建设单位已经使用散装水泥的,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国家和省人民政府的规定向其返还散装水泥专项资金。
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的征收、使用和管理办法,按照国家和省人民政府的规定执行。
除国家和省人民政府规定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改变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收对象、范围、标准或者减征、缓征、免征散装水泥专项资金。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散装水泥行政主管部门及散装水泥管理机构应当提供散装水泥生产、运输、储存、使用等方面的信息咨询服务,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散装水泥推广应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协调解决散装水泥推广应用工作中的问题,及时查处违法行为。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水泥制品生产企业,应当向所在地散装水泥管理机构报送有关统计报表。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第一款、第三款规定使用袋装水泥的,由散装水泥管理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按照使用袋装水泥每吨六十元的标准处以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第四款规定擅自使用袋装水泥的,由散装水泥管理机构责令改正,限期补办审批手续;逾期不改正的,按照使用袋装水泥每吨三十元的标准处以罚款。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现场搅拌混凝土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按照搅拌的混凝土每立方米二十元的标准处以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第二款规定擅自现场搅拌混凝土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限期补办确认手续;逾期不改正的,按照搅拌的混凝土每立方米十元的标准处以罚款。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第一款规定,未按规定缴纳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的,由散装水泥管理机构责令限期缴纳;拒不缴纳的,从滞纳之日起按日加收未缴专项资金的万分之五的滞纳金;仍不缴纳的,由散装水泥管理机构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第四款规定,改变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收范围、标准或者减征、缓征、免征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的,按照《湖南省非税收入管理条例》的规定处理。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其他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了处罚的,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处罚。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国家工作人员在散装水泥推广应用的监督管理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本条例自2008年2月1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关于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意见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意见
(鄂政发[2007]31号)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发〔2002〕8号)和《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鄂发〔2003〕8号),切实加强我省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统一认识,明确目标,高度重视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一)体育事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高水平竞技体育对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弘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竞技体育的基础是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要根据奥运、全运战略和竞技体育发展总体规划,建立符合省情、富于创新、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培养机制,努力构建层层衔接的人才培养训练网络,深入推进体教结合、赛训结合,全面提高训练、选材和竞赛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力争全省注册青少年运动员保持在6000人左右,参加省比赛的青少年运动员保持在5000人左右,体育后备人才储备量保持在500人左右,每年输送到省优秀运动队的后备人才保持在100人左右。
(二)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要遵循竞技体育规律,立足“选好苗子,着眼未来,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积极提高”,不断发现、培养、输送更多的体育后备人才。各地要结合实际,整合资源,突出体操、跳水、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和赛艇/皮划艇等传统优势项目,注重游泳、射击等优势项目,抓好田径、篮球 1
等基础性项目,多层次、多形式地发现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积极向省优秀运动队、国家队以及高等院校和部队专业运动队输送优秀体育人才。
(三)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是社会公益性事业,要坚持政府主导、主管部门实施、社会参与的原则。各市、州、县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领导,体育、教育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负责具体组织实施。要积极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创办各种形式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构,并加强指导和管理,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逐步形成政府与社会共同兴办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格局。
二、体教结合,完善网络,广泛培养体育后备人才
(四)省体育部门要会同教育部门根据我省竞技体育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全省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规划,科学合理布局全省青少年体育训练项目。建立省、市、县三级训练网络,健全以学校体育为基础,以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为骨干,以国家级和省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以及各级各类体育运动学校、少儿体校为重点的多层次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五)市(州)体育、教育部门要根据全省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规划,制定本市(州)人才培养计划,指导县(市、区)抓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重点办好本级体育运动学校和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指导本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对遴选的体育后备人才进行培训提高。要对县(市、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实行目标管理,定期检查,加强对体育后备人才的登记注册工作,防止人才流失。武汉市要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龙头作用,利用区位和人才优势,建立基础雄厚、层次分明、独具特色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阵地。
(六)县(市、区)要夯实学校体育基础,办好少儿体校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要根据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规划,结合本地人才资源的特点,选择和确定
本地重点训练项目,突出各地体育后备人才特点和项目优势,集中力量,形成特色和品牌。
(七)各级体育、教育部门要密切配合,积极推进体教结合,着力解决在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探索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新思路、新形式和新途径。要共同监督指导学校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规定,认真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广泛开展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积极创建学校体育园地,落实学生每天体育锻炼1小时,开好春、秋季体育运动会,发现和选拔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对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成绩突出的中小学校,省体育、教育部门要共同组织考核验收,命名一批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推动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广泛、持久地 开展体育教学和训练活动。
(八)各级教育部门要把体育运动学校纳入国家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序列,由同级人民政府体育、教育部门共同管理,享受同级同类学校的同等政策和待遇。社会力量举办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构,按照民办教育法律法规办理审批手续,享受有关优惠政策。要重视体育后备人才的文化课程教育,保证体育后备人才全面发展。
(九)各市、州、县人民政府及教育部门要将学校体育工作纳入学校总体考核评估体系,在升学等方面对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给予必要的特殊政策。中小学向省优秀运动队、部队运动队和高等院校、省体育运动学校输送的体育后备人才应纳入该校毕业生升学统计;体育后备人才参加省优秀运动队集训或试训期间,原中小学应当保留其学籍;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在升高中时,实行文化课成绩和体育专项成绩综合评价录取;对参加省级以上体育比赛取得优异成绩的体育后备人才,按照高考招生录取的有关规定,实行政策性照顾。
三、赛训结合,科学选材,建好体育后备人才库
(十)各级体育、教育部门要共同举办学校和青少年体育竞赛。要科学制定竞赛计划、竞赛规程;合理确定竞赛规模、项目设置;优化完善参赛办法、计分奖励等措施。组织青少年儿童参加体育竞赛活动,必须坚持公平竞争原则,不得弄虚作假、徇私舞弊,不得使用兴奋剂。加强体育竞赛中的安全防范工作,确保青少年在健康、安全的环境中参加体育竞赛。
(十一)省体育部门要充分发挥全省运动会在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面的导向激励作用,坚持运动会总规程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规划相衔接,突出优势和基础项目,并保持相对稳定性。强化赛风赛纪,充分发挥其锻炼和促进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作用。举办和组织好青少年儿童体育竞赛,科学设计竞赛规模,提高比赛质量。通过竞赛,检验训练工作,丰富参赛经验,提高竞技水平,层层选拔人才。
(十二)省体育部门要按照国家青少年儿童体育教学训练大纲和选材要求,结合我省实际,逐步建立健全科学选材组织管理和实施体系。各市、州、县也要成立相应的科学选材专班。选拔有体育运动能力潜质的青少年儿童,应当根据体育项目选材标准,进行骨龄检测、机能评定、心理测试等考核。
(十三)继续实施“新苗工程”,规范人才输送制度。对全省适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进行科学筛选,进入“新苗工程”人才库,适当集中全省适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进行重点扶持、系统培养、科学训练、动态管理,确保我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库的数量和质量。省优秀运动队要按照公开、择优的原则,优先招收后备人才,充实竞技体育队伍。选拔集训时间一般不超过30天,试训时间不得超过1年。未经输送单位同意,省优秀运动队不得将集训、试训人员输送到其他单位,禁止教练员私自输送体育后备人才。
四、健全机制,强化培训,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
(十四)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教练员管理办法》,坚持教练员考核及聘任制度,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不断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从事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教练员应当取得国家规定的任教资格。
(十五)建立教练员培训基地,加大对教练员的培训力度。要发挥武汉体育学院及在鄂高校体育院系、省体育运动学校的教学培训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教练员和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省体育、教育部门分别负责制定教练员、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规划并组织实施。省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要组织和开展有利于提高教练员水平的观摩、岗位培训等活动,帮助和指导基层教练员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十六)各市、州、县人民政府及教育部门要督促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配齐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鼓励和吸引优秀教练员、离退休教练员以及优秀退役运动员到基层执教或进行短期培训。省体育部门应会同教育、人事、劳动保障等部门挑选一部分适合当教练的优秀退役运动员,组织进行系统的教练员学历教育和专业知识学习,充实基层教练员和和学校体育教师队伍。教育、人事、劳动保障等部门应积极配合,大力支持。
五、加强领导,齐抓共管,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环境
(十七)县级以上政府要将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作为公益事业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议事日程,履行好指导、协调、监督和服务等职责,明确落实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切实解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的困难和问题。要加大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经费投入,把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专项经费足额列入本级财政部门预算,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逐年增加;有条件市、县应建立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专项资金,确保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基本需要。政府举办的体育
运动学校建设要列入当地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加大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专项设施建设的力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破坏或者违法拆除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构的场地和设施。政府举办的体育运动学校,对从事训练的教练员和运动员要按规定给予伙食和训练装备补助。体育彩票公益金收入,应按不少于规定的比例用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
(十八)省体育、教育、财政、人事等部门应明确落实各级体育运动学校、少儿体校的编制和行政事业经费预算标准,建立完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考核、奖惩机制,成立联合督导小组,对各市(州)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进行检查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予以奖惩。人才培养输送的奖励办法和奖励标准,由省体育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另行制定。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各自职责,密切配合,主动为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创造条件,提供服务。对阻碍人才培养工作,造成影响的单位和个人给予批评、教育、处罚直至追究法律责任。
湖北省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