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东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奖励办法
山东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奖励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我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调动业余训练单位培养和输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以下简称体育后备人才)的积极性,提高培养质量和效益,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我省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奖励坚持有利于促进业余训练,有利于省优秀运动队选材,有利于调动市县为奥运、全运作贡献的原则。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体育后备人才,是指输送到我省优秀运动队的正式运动员,输送到解放军并代表我省参加全运会、与我省两次记分的运动员,输送到高等院校、职业体育俱乐部并代表山东参加全运会以上比赛的运动员。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全国以上比赛,是指奥运会、世界锦标赛、亚运会、全运会、年度全国最高水平比赛。
第五条 申报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奖,其所培养和输送的运动员从事的运动项目,必须是奥运会、全运会所设正式比赛项目。
第六条 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奖项主要用于奖励为培养和输送体育后备人才作出贡献的业余训练单位和教练员等有关人员。下列单位和人员可申报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奖:山东体育学院体育运动学校,市级业余训练单位(包括市体校、市级竞技体校、市级单项运动学校),县级业余训练单位,实行体教结合的中小学,社会力量兴办的体校,以及上述单位的有关教练员和其它人员。
第七条 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奖的奖项设置,分为人才输送数量奖、人才输送成绩奖、伯乐奖和奖训金四种。
第八条 人才输送数量奖
(一)以业余训练单位年度输送体育后备人才的数量为依据。
(二)每向省优秀运动队输送一名正式运动员,向解放军或高等院校输送一名代表山东参加全运会、与我省两次记分的运动员,奖励市级输送单位2000元、教练员4000元,奖励县级输送单位500元、教练员1000元。
(三)山东体育学院体育运动学校每向省优秀运动队输送一名正式运动员,向解放军或高等院校输送一名代表山东参加全运会、与我省两次记分的运动员,奖励山东体育学院体育运动学校2000元、教练员4000元,奖励市级输送单位1000元、教练员2000元,奖励县级输送单位500元、教练员500元。
(四)业余训练单位年度输送体育后备人才人员名单的确定
1.凡输送到省优秀运动队的正式运动员,以省体育局公布的年度省优秀运动队选招运动员名单为准。
2.凡输送到解放军并代表山东参加全运会、与我省两次记分的运动员,以省体育局竞技体育处确定的名单为准。
3.凡输送到高等院校、职业体育俱乐部并代表山东参加全运会以上比赛的运动员,以省体育局各有关运动项目管理单位参照全运会以上比赛秩序册确认的名单为准。第九条 人才输送成绩奖
(一)以所输送体育后备人才代表山东在本年度全国以上比赛中最好的一次成绩为依据。
(二)奖励奥运会冠军运动员的市级输送单位2万元、教练员2万元,县级输送单位5000元、教练员5000元;奖励奥运会亚军运动员的市级输送单位1万元、教练员1万元,县级输送单位3000元、教练员3000元;奖励奥运会季军运动员的市级输送单位8000元、教练员8000元,县级输送单位2000元、教练员2000元。
(三)奖励全运会冠军运动员的市级输送单位6000元、教练员4000元,县级输送单位2000元、教练员1000元;奖励全运会亚军运动员的市级输送单位4000元、教练员3000元;奖励全运会季军运动员的市级输送单位3000元、教练员2000元。
(四)奖励世界锦标赛、亚运会冠军运动员的市级输送单位3000元、教练员2000元。
(五)奖励年度全国最高水平比赛冠军运动员的市级输送单位3000元、教练员1000元。
第十条 奖训金
(一)奖励志愿从事体育运动的市、县级体育运动学校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帮助解决其训练、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
(二)奖励条件
1.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好、遵纪守法,家庭生活困难、生活俭朴,训练、学习刻苦且成绩优秀; 2.热爱体育,在市、县两级体校从事业余训练,体形特征突出,生理机能优秀,具有运动天赋,在市级以上中小学生运动会或单项运动会上取得过优异成绩具有较大发展潜力;
3.本人为在山东省体育局人才库中注册运动员。
(三)省体育局每年从奖励专项经费中提取20万元建立体育后备人才奖训基金。
(四)各有关体校每年向所在市体育局提出申请,省体育局根据市体育局的审核意见审批。享受奖训金学生原则上不超过在训学生比例的2%。
第十一条 伯乐奖
(一)以体教结合中小学的体育教师培养、输送体育后备人才的数量为依据。
(二)每培养、输送一名体育后备人才,奖励直接输送运动员到市、县级体校的体育教师500元。
第十二条 省体育局每年从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留成中提取200万元,用于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奖励。
第十三条 省体育局于每年年初,对上年度人才输送数量奖、人才输送成绩奖、伯乐奖和奖训金进行核实、确认,并向有关单位拨付。
第十四条 根据各市体育局年度输送体育后备人才数量和成绩情况,省体育局每四年进行一次“山东省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先进单位”、“山东省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先进工作者”、“山东省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优秀教练员”和“山东省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优秀教师”的评选表彰活动(具体评选标准另行制定),并给予表彰、奖励。
第十五条 凡未按省体育局及各直属训练单位要求参加试训或调入的,每发现1例扣发该输送单位年度人才培养奖总额的50%,自第2例开始每增加1例加扣20%,直至扣完为止,并追究该输送单位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第十六条 凡未经省体育局批准,擅自将运动员输送到外省(区市)并造成不可挽回影响的,未按照省体育局规定将运动员在国家体育总局注册在山东的,每发生1例扣发相关教练员年度全部人才培养奖和所属单位年度人才培养奖总额的50%。
第十七条 奖励输送单位的奖金,主要用于奖励该单位有关人员和改善训练条件、设施。
第十八条 本办法由山东省体育局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原输送奖励政策同
第二篇:《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认定办法》
附件1 “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认定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实施2010年后备人才工程,在全国建立一批“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以下简称“基地”),进一步推动各级各类体育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促进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为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认定条件是“基地”认定的唯一标准。
第三条 认定条件满分为100分,90分及以上为优秀。第四条 体育运动学校、竞技体育学校、单项运动学校、少年儿童体育学校、体育中学均可申请参加“基地”认定。认定过程中涉及项目为奥运项目。
第五条 “基地”认定周期中受到国家、省(区、市)处分的学校不得参加认定工作。
第六条 国家体育总局负责“基地”的认定与管理工作。
第二章 申报、审批程序
第七条 根据“基地”认定条件,对达到“基地”认定条件优秀标准,且大赛成绩满40分的学校可作为“基地”备选学校 进行申报。
第八条 按照国家体育总局统一制定的“基地”认定申报表和时间要求进行申报。
第九条 各省(区、市)体育局负责组织所属各级各类体育学校“基地”认定的自评、复评和申报工作。
第十条 国家体育总局有关运动项目管理中心负责对所属项目“基地”备选学校的复审工作。
第十一条 国家体育总局负责对“基地”备选学校进行最终的统评审定工作。
第三章 认定时间
第十二条 “基地”认定工作按奥运会周期每四年进行一次。第十三条 每届奥运会举办当年9月为学校申报和自评时间。
第十四条 每届奥运会举办当年10月为各省(区、市)体育局复评时间。
第十五条 每届奥运会举办当年11月为各省(区、市)体育局向国家体育总局申报“基地”备选学校和有关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复审时间。
第十六条 每届奥运会举办当年年底为国家体育总局统评和公布认定结果时间。
第四章 命名与奖励
第十七条 凡经统评达到“基地”认定条件优秀标准的学校,由国家体育总局统一命名为该奥运周期的“基地”。
第十八条 “基地”认定工作实行动态管理,已被命名“基地”的学校,在新的认定周期仍须向所属省(区、市)体育局申报重新参加认定,经认定达到“基地”条件优秀标准的学校,继续命名为新一轮奥运周期的“基地”。未申请参加“基地”认定或经统评未达到“基地”条件优秀标准的学校,不再命名为新一轮奥运周期的“基地”。
第十九条 凡被命名“基地”的学校,国家体育总局将予以表彰奖励,在本周期内每年对学校进行适当资金投入,“基地”学校所在省(区、市)体育行政部门应按照不低于1:1的比例进行配套投入。
第二十条 资金投入主要用于“基地”学校改善训练、科研、教学等条件。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一条 凡被命名的“基地”学校,每年12月底须向所属省(区、市)体育局上报本校工作总结和经费使用情况。
第二十二条 各省(区、市)体育局须于第二年的2月底前将所属“基地”学校工作总结和经费使用情况汇总上报国家体育总局竞技体育司。第二十三条 国家体育总局每年将与有关省(区、市)体育局不定期对“基地”学校的工作和经费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凡发现工作中弄虚作假或挪用资金的学校,视情节予以处罚,严重者,取消“基地”命名。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解释权和修改权属国家体育总局。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执行。凡原国家体育总局及运动项目管理中心或全国单项运动协会的文件与本办法不相符的,按本办法执行。
第三篇: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大力培养体育后备人才
着力提升陕西体育软实力 ————陕西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情况调研报告
一、前言
介绍和提出问题
随着陕西省经济实力的发展和提高,陕西体育的发展也行驶在了快车道上。尤其是近一两年来,借着申办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的契机,陕西省体育事业呈现出了井喷式的发展。竞技体育是地方体育工作的重要标志。我省向来重视竞技体育发展,2010年成功举办了陕西省第三十三届运动会,按照竞技体育每四年一周期的惯例,为我省发现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体育人才。
二、正文
(一)我省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发展现状
十二五”时期我省体育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十二五”期间,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与现实体育资源供给相对不足的矛盾,仍将是体育事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竞技体育方面,我省优势项目不足,项目总量偏小,布局不尽合理,尖子运动员、高水平教练员较少,整体发展水平和训练科技含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没有形成各项目的高精尖人才群和人才梯队。全省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严重滑坡,原有各青少年业余训练层次衔接脱节,业余训练中“读训矛盾”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青少年运动员文化 课教育水平有待提高,体育后备人才多元化发展保障机制亟须建立。优秀运动员退役安置和伤残保障等长远性、根本性问题尚未得到系统、全面地解决。
(二)肯定我省竞技体育人才突出成绩
竞技体育实力明显增强。紧紧把握奥运会、全运会的项目设置变化,结合我省实际,着力巩固射击、射箭、跳水、武术、体操、摔跤等重点项目,提升田径、赛艇、游泳等潜在优势项目,恢复开展乒乓球项目,新增足球、高尔夫球等后续项目,论证设立网球等新兴项目。坚持科技强训,重视和发挥西安体院、体科所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作用,整合资源,集中攻关,努力促进训练、科研、教育一体化。与各训练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实施周期跟踪评估、动态管理。设立训练督查室,全程跟踪检查,保证了各项训练安排和要求落到实处。积极配合总局相关项目管理中心做好青奥会、亚运会的备战参赛工作,先后有5名教练员、59名运动员进入国家队。成立青少处,专门致力于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举省一致”体制,加大扶持力度,带动市县少儿体校发展。精心组建备战“十二运”队伍,顺利完成15个项目1082名运动员的注册工作。组团参加国际国内大赛,年内我省运动员共获得33枚金牌、19枚银牌、25枚铜牌,特别是在广州亚运会上取得了7金3银2铜的优异成绩。同时,争取承办全国青年举重锦标赛、全国竞走大奖赛、全国武术散打冠军赛、全国摩托车越野锦标赛等全国性单项赛事,我省的知名度、影响力和大赛组织能力均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成功举办陕西省第十四届运动会,发现和选拔了一大批竞技体育优秀 后备人才,特别是开闭幕式文艺表演异彩纷呈,引起较大反响。
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稳步发展
竞技体育所带来的成绩是衡量体育事业发展的最直观的表现。然而要真正实现全面的发展,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才是最根本的。陕西省体育事业迅猛发展自然也离不开这两项事业的发展。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全省体育战线励精图治,奋发进取,不断开创新局面,各项体育工作都实现了新的突破。竞技体育层面,“十一五”期间,陕西省共产生世界冠军35名、亚洲冠军34名、全国冠军93名。其中,在北京奥运会上荣获了2枚金牌,创造了陕西省运动员参加奥运会历史最好成绩;在广州亚运会上取得了7金3银2铜的优异成绩,金牌总数为历史最好;在全国十一运会上,陕西省体育代表团取得了9枚金牌、19.5枚奖牌、总分537分的成绩,而且这三项指标均创历史最佳,综合排名位居全国第十七位、西部第二位。为国家培养出了秦凯、郭文君、武柳希、吴雅楠、吉珍等多名优秀运动员。可以说在竞技层面,陕西省近年来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三)分析制约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因素
政府领导的重视程度、训练体系因素、管理因素、运动员因素、教练员因素等5大因素 在竞技体育方面,项目布局不够合理,发展不均衡,高水平运动员相对较少,后备人才匮乏,备战奥运会、全运会的压力很大。
1、政府主管部门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
2、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主要是体育行政部门投资的三级训练网,也存在社会力量投资的培养机构
3、管理比较粗放,科技管理的含量较小,在工作中有权责不明、工作混乱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浪费
4、竞赛制度相对完善,采用了“追踪竞赛法”,发挥了竞赛的杠杆作用
5、运动员的数量少、质量差训练动机不强学训矛盾出现新的问题出路难社会保障差
6基层教练员文化水平偏低,执教水平不高,很难适应科学训练的要求,且工资、待遇较差,严重挫伤教练员的训练积极性
(四)提出解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不足现实对策
加强后备人才队伍建设。这是促进我省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所在。要坚持“举省一致”,重点扶持15所省级单项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和20所体教结合特色示范学校,努力培养选拔更多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要认真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保障工作的意见》,主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和操作办法,完善专业运动队运动员学习培训、就业安置政策,完善普通中小学业余 训练运动员分流就学保障政策,促进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要切实抓好各级各类体校学生的业余训练和文化课教育,既充分发挥其业余训练的龙头带动作用,又确保孩子具备基本的文化知识,做到对体育事业负责、对孩子成长负责。
(十九)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不断巩固和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各级体育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运动员文化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和督导制度,形成以体育行政部门为主,体育、教育行政部门各负其责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重新筛选和布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特色示范学校,积极探索“体教结合”新路子,完善普通中小学业余训练运动员分流就学保障政策,确保为业训中期分流的青少年运动员提供优质文化课教育资源。不断扩大业余训练参与群体基数,形成小学层面做大做广,初中层面做优做精,高中层面做专做强的人才梯队格局,“十二五”期间,全省业训规模保持在12000人以上。进一步细化全省体育后备人才建设工作评估政策,大力加强省级体育项目传统学校建设,省财政每年拿出8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80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后备人才专项资金增加到每年1000万元,用于支持市、县体校发展。力争到2015年,全省国家奥林匹克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达到7所以上,努力创建10所以上国家级单项体育学校,巩固和完善现有45所省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5、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建设。重视学校体育,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主动争取教育部门的支持,积极探索体教结合的新路子。省上每年拿出800万元专项资金,按照每所学校10万元标准,重点加强80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体育 特色示范学校建设,以点带面,推动学校阳光体育工作的开展。体育后备人才专项资金由每年300万元增加到1000万元,用于加强全省15所省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和60所省级单项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
根据陕西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结合国内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经验,综合各方面的优势,因地制宜,与时俱进,提出了新时期陕西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模式建议——在教育部门中一条龙培养模式和社会力量投资模式的并存,并说明了这种理想模式的优势所在由于改革有阻力和难度,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在掌握大量详实资料的基础上,针对陕西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的优势和不足,本研究对我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在新时期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对策
1、引起领导的足够重视
2、合理利用现有资金投入,扩大资金渠道,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
3、科学管理,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绩效
4、坚持走“体、教结合”的道路,解决学训矛盾,给运动员提供一个全面发展的空间
5、加强后备人才教练员队伍的建设在研究中提出新时期陕西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模式建议,以期对陕西省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并在提出新的发展模式的基础上,针对陕西的省情,提出了现阶段陕西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对策,希望能对新时期陕西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提供可行的方法,为下一步的改革做好铺垫
三、结尾 由于受到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目前陕西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主要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三级训练体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这种培养模式已逐渐显露弊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队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萎缩,业余训练无法开展,业体校、体育运动学校处于瘫痪、半瘫痪的状态在新时期出现了非体育行政部门投资的体育项目学校、体育项目俱乐部等,但这种培养模式还处在初级阶段,对陕西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贡献还没有很好的彰显我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不容乐观,难以支撑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综观当今世界体育强国,大都将业余竞技体育纳入教育系统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国家,则已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在教育系统中培养出了一批竞技体育成绩顶尖、文化素质高的优秀运动员我国其他体育强省采取了一些应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出现问题的措施,如加强了“体教结合”的力度、制定法制法规支持等,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竞技体育做优做精——全力打造“十大夺金点”。根据申办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和建设西部体育强省的需要,进一步扩大竞技体育项目规模,建设复合型专家型教练员团队,健全后备人才培养选拔体系,完善竞技体育奖励办法等政策措施,巩固优势项目,提升潜优项目,突破落后项目,发展新上项目,促进全省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
第四篇: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附件1
全国乒乓球后备人才基地中期考核评分细则
一、基本条件
(一)教练员队伍
1、教练员是指学校从事人才培养训练工作的专职、兼职、聘任的人员。
2、高级教练员是指具有高级职称的教练员(含副教授、高级讲师、高级教师、小教超高)。
3、认定依据:
(1)高级教练员或副教授、高级讲师、高级教师、小学超高职称资格证原件,教练员聘任证书;
(2)教练员考核资料(包括兼职、返聘人员资料);(3)退休返聘教练员批文;(4)聘任时间不少于3年;
(5)专兼职教练员不少于5人,高级教练员不少于2人得5分;专兼职教练员不少于3人,高级教练员不少于1人得3分;其它情况不得分。
(二)训练设施设备
1、具有保证全天候训练的标准场(馆、房),场馆内不少于16张球台得5分;场馆内不少于14张球台得3分;场馆内不少于12张球台得1分.2、乒乓球训练器材齐全,有辅助的力量训练房、专业的乒乓球训练辅助器材、医疗室、田径场,少一项扣1分。
3、认定依据
学校须提供场地平面图;无所有权的场(馆、房)须同时提供使用、租用场地协议书。
(三)学生状况
1、学校保证学生正常的教育和训练,其中每天训练时间不少于2小时。
2、认定依据
(1)学校提供总课表、训练学生考试成绩统计表、单科成绩表等证明学生正常接受教育的资料,如有必要可找学生座谈。
(2)学校提供学生训练计划、训练总结、课时计划等证明学生每天训练不少于2小时的资料。
二、人才质量 运动员输送
(一)输送是指在本学校或单位系统训练1年及以上时间后向上级学校或单位的输送,同级别输送无效。
(二)向上级输送的界定:各类学校或单位向国家队、省级优秀运动队、解放军队输送;市级体校向省级体校输送;县区级体校向省级、市级体校输送;少体校向中等体育运动学校输送。
“直接输送”是指由本学校或单位直接输送到省级优 秀运动队、解放军队、行业体协运动队。
(三)输送证明的界定:向国家队输送的,须提供国家 队录用文件复印件;向省优秀队输送的,须提供当年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录用文件等证明复印件;向解放军队输送的,须提供入伍通知书复印件;向中等体育学校输送的,须提供入校当年省、市教育部门招生办审批的复印件;向上级少体校输送的,须提供入校当年上级体育部门出具的证明、升学(转学)材料等能够证明输送的相关材料。
(四)向外省上一级训练单位输送的,须提供输送原件,其计算方法同本省;在上级训练单位代训、培训的不统计在输送人数内。
(五)认定依据:2012年至今学校输送学生名单及有关证明材料。
三、人才效益 大赛成绩
(一)以国家体育总局乒羽中心每年统计的大赛成绩为准。
(二)在校系统训练时间1年以上的学生,输送后取得的成绩方可计算在内。
(三)统计年限:2012年至今取得的大赛成绩。
(四)计算方法:累计加分,团体、单项都计算在内。
(五)认定依据:取得大赛成绩的运动员名单及成绩统计表;取得大赛成绩的运动员输送及参赛成绩的有关材料。
第五篇:关于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意见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意见
(鄂政发[2007]31号)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发〔2002〕8号)和《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鄂发〔2003〕8号),切实加强我省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统一认识,明确目标,高度重视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一)体育事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高水平竞技体育对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弘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竞技体育的基础是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要根据奥运、全运战略和竞技体育发展总体规划,建立符合省情、富于创新、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培养机制,努力构建层层衔接的人才培养训练网络,深入推进体教结合、赛训结合,全面提高训练、选材和竞赛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力争全省注册青少年运动员保持在6000人左右,参加省比赛的青少年运动员保持在5000人左右,体育后备人才储备量保持在500人左右,每年输送到省优秀运动队的后备人才保持在100人左右。
(二)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要遵循竞技体育规律,立足“选好苗子,着眼未来,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积极提高”,不断发现、培养、输送更多的体育后备人才。各地要结合实际,整合资源,突出体操、跳水、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和赛艇/皮划艇等传统优势项目,注重游泳、射击等优势项目,抓好田径、篮球 1
等基础性项目,多层次、多形式地发现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积极向省优秀运动队、国家队以及高等院校和部队专业运动队输送优秀体育人才。
(三)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是社会公益性事业,要坚持政府主导、主管部门实施、社会参与的原则。各市、州、县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领导,体育、教育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负责具体组织实施。要积极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创办各种形式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构,并加强指导和管理,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逐步形成政府与社会共同兴办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格局。
二、体教结合,完善网络,广泛培养体育后备人才
(四)省体育部门要会同教育部门根据我省竞技体育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全省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规划,科学合理布局全省青少年体育训练项目。建立省、市、县三级训练网络,健全以学校体育为基础,以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为骨干,以国家级和省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以及各级各类体育运动学校、少儿体校为重点的多层次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五)市(州)体育、教育部门要根据全省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规划,制定本市(州)人才培养计划,指导县(市、区)抓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重点办好本级体育运动学校和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指导本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对遴选的体育后备人才进行培训提高。要对县(市、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实行目标管理,定期检查,加强对体育后备人才的登记注册工作,防止人才流失。武汉市要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龙头作用,利用区位和人才优势,建立基础雄厚、层次分明、独具特色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阵地。
(六)县(市、区)要夯实学校体育基础,办好少儿体校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要根据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规划,结合本地人才资源的特点,选择和确定
本地重点训练项目,突出各地体育后备人才特点和项目优势,集中力量,形成特色和品牌。
(七)各级体育、教育部门要密切配合,积极推进体教结合,着力解决在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探索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新思路、新形式和新途径。要共同监督指导学校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规定,认真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广泛开展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积极创建学校体育园地,落实学生每天体育锻炼1小时,开好春、秋季体育运动会,发现和选拔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对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成绩突出的中小学校,省体育、教育部门要共同组织考核验收,命名一批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推动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广泛、持久地 开展体育教学和训练活动。
(八)各级教育部门要把体育运动学校纳入国家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序列,由同级人民政府体育、教育部门共同管理,享受同级同类学校的同等政策和待遇。社会力量举办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构,按照民办教育法律法规办理审批手续,享受有关优惠政策。要重视体育后备人才的文化课程教育,保证体育后备人才全面发展。
(九)各市、州、县人民政府及教育部门要将学校体育工作纳入学校总体考核评估体系,在升学等方面对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给予必要的特殊政策。中小学向省优秀运动队、部队运动队和高等院校、省体育运动学校输送的体育后备人才应纳入该校毕业生升学统计;体育后备人才参加省优秀运动队集训或试训期间,原中小学应当保留其学籍;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在升高中时,实行文化课成绩和体育专项成绩综合评价录取;对参加省级以上体育比赛取得优异成绩的体育后备人才,按照高考招生录取的有关规定,实行政策性照顾。
三、赛训结合,科学选材,建好体育后备人才库
(十)各级体育、教育部门要共同举办学校和青少年体育竞赛。要科学制定竞赛计划、竞赛规程;合理确定竞赛规模、项目设置;优化完善参赛办法、计分奖励等措施。组织青少年儿童参加体育竞赛活动,必须坚持公平竞争原则,不得弄虚作假、徇私舞弊,不得使用兴奋剂。加强体育竞赛中的安全防范工作,确保青少年在健康、安全的环境中参加体育竞赛。
(十一)省体育部门要充分发挥全省运动会在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面的导向激励作用,坚持运动会总规程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规划相衔接,突出优势和基础项目,并保持相对稳定性。强化赛风赛纪,充分发挥其锻炼和促进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作用。举办和组织好青少年儿童体育竞赛,科学设计竞赛规模,提高比赛质量。通过竞赛,检验训练工作,丰富参赛经验,提高竞技水平,层层选拔人才。
(十二)省体育部门要按照国家青少年儿童体育教学训练大纲和选材要求,结合我省实际,逐步建立健全科学选材组织管理和实施体系。各市、州、县也要成立相应的科学选材专班。选拔有体育运动能力潜质的青少年儿童,应当根据体育项目选材标准,进行骨龄检测、机能评定、心理测试等考核。
(十三)继续实施“新苗工程”,规范人才输送制度。对全省适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进行科学筛选,进入“新苗工程”人才库,适当集中全省适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进行重点扶持、系统培养、科学训练、动态管理,确保我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库的数量和质量。省优秀运动队要按照公开、择优的原则,优先招收后备人才,充实竞技体育队伍。选拔集训时间一般不超过30天,试训时间不得超过1年。未经输送单位同意,省优秀运动队不得将集训、试训人员输送到其他单位,禁止教练员私自输送体育后备人才。
四、健全机制,强化培训,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
(十四)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教练员管理办法》,坚持教练员考核及聘任制度,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不断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从事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教练员应当取得国家规定的任教资格。
(十五)建立教练员培训基地,加大对教练员的培训力度。要发挥武汉体育学院及在鄂高校体育院系、省体育运动学校的教学培训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教练员和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省体育、教育部门分别负责制定教练员、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规划并组织实施。省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要组织和开展有利于提高教练员水平的观摩、岗位培训等活动,帮助和指导基层教练员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十六)各市、州、县人民政府及教育部门要督促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配齐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鼓励和吸引优秀教练员、离退休教练员以及优秀退役运动员到基层执教或进行短期培训。省体育部门应会同教育、人事、劳动保障等部门挑选一部分适合当教练的优秀退役运动员,组织进行系统的教练员学历教育和专业知识学习,充实基层教练员和和学校体育教师队伍。教育、人事、劳动保障等部门应积极配合,大力支持。
五、加强领导,齐抓共管,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环境
(十七)县级以上政府要将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作为公益事业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议事日程,履行好指导、协调、监督和服务等职责,明确落实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切实解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的困难和问题。要加大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经费投入,把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专项经费足额列入本级财政部门预算,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逐年增加;有条件市、县应建立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专项资金,确保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基本需要。政府举办的体育
运动学校建设要列入当地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加大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专项设施建设的力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破坏或者违法拆除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构的场地和设施。政府举办的体育运动学校,对从事训练的教练员和运动员要按规定给予伙食和训练装备补助。体育彩票公益金收入,应按不少于规定的比例用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
(十八)省体育、教育、财政、人事等部门应明确落实各级体育运动学校、少儿体校的编制和行政事业经费预算标准,建立完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考核、奖惩机制,成立联合督导小组,对各市(州)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进行检查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予以奖惩。人才培养输送的奖励办法和奖励标准,由省体育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另行制定。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各自职责,密切配合,主动为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创造条件,提供服务。对阻碍人才培养工作,造成影响的单位和个人给予批评、教育、处罚直至追究法律责任。
湖北省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