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工学结合模式下实践教学实施全过程督导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19-05-13 06:18: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工学结合模式下实践教学实施全过程督导的探索与实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工学结合模式下实践教学实施全过程督导的探索与实践》。

第一篇:对工学结合模式下实践教学实施全过程督导的探索与实践

对工学结合模式下实践教学实施全过程督导的探索与实践

-------以大连职业技术学院服务类专业为例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深化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建立与其相适应的实践教学过程管理机制。对高职服务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其毕业后主要是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为消费者提供最终服务,服务的对象是人,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岗位技能和职业素养,相应地对其实践教学要求是增加学时、增加服务性实训的比例、保证学生有半年以上顶岗实习的时间等。本文仅以大连职业技术学院服务类专业(老年服务与管理、涉外旅游、酒店管理专业)为研究对象,针对学院督导工作,从实践层面探究如何对服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实施全过程督导。

一、服务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督导现状

教学督导是高职院校内部质量监控体系的组成部分,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对服务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督导总体上属于粗犷型管理,处于比较随意的状态,缺乏全程的引导和制度的约束。具体表现为:

(一)实践教学督导机制方面,有的院校没有按照专业群设立专门的实践教学督导组,对服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没有实行督导教师专人负责制。

(二)没有建立顺畅的信息循环系统,信息收集不够及时全面,信息反馈形式单一;没有建立全过程督导机制,督导工作往往是针对实训课堂等某一环节;没有建立适应服务类专业特点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对实践教师的评价随意,主观成分较重。

(三)对服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改革热点问题没有进行专题督导研究。

(四)实践教学管理方面,没有做到督导并重。对服务类专业实践教学以检查监督为主,缺少评价和及时反馈;缺少对实践教师在观念更新,专业化发展等方面的引导。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服务类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环节和特点

在实践中,我们认真分析工学结合模式下服务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将其归纳为如下几个阶段:

1、校内实训阶段。校内实训过程中,实训教师主要采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训练和强化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并且将职业资格必备的技能培训

内容设置成实训项目,使学生通过训练掌握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必备的技能。

2、校外实习阶段。该阶段包括岗位认知和实习两个环节。前一环节主要集中在专业基础能力培养阶段,通过聘请专家、优秀毕业生、工作一线的专家到校做报告和组织学生参观考察企业,使学生初步了解专业及其相关岗位;后一环节集中在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期间,学生到企业拜师学艺,协助一线工作人员完成岗位工作,通过该环节的体验学生不断强化核心能力、熟悉工作流程、提高岗位能力,为顶岗实习打下基础。

3、顶岗实习阶段。在完成专业核心能力训练后,学生利用假期、第五学期的部分时间和第六学期,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强化专业核心能力和岗位技能,校内教师和企业教师明确分工共同承担学生的指导和考核任务。通过该阶段实习,学生提高了综合实践能力,树立岗位服务意识,为就业做好心理和技能两方面准备。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高职服务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阶段性很强,各个环节又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因此,必须对其进行全过程的督导。

三、对我院服务类专业实践教学实施全过程督导的探索

“对实践教学实施全过程督导”指的是督导人员通过经常性的检查、监督和评估等手段,对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调控,具有事前预防、过程监控、科学调控的功能,对确保实践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近两年来,我院督导室成立了专门负责服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督导小组,实行专人负责制,针对工学结合模式下服务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任务和主要环节,以“对实践教学实施全过程督导”为专题开展专题督导,并以此做为突破口,探索并完善适合“工学结合”的多层次全过程的实践教学督导模式。具体做法是:

(一)明确全过程督导的目标和任务

我院督导室从督管、督教、督学三方面明确了对服务类专业实践教学实施全过程督导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1、通过监督和指导学院各级管理部门对实践教学管理的决策和执行情况,促进实践教学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重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践教学过程管理的规章制度的制定及落实情况,二是教学管理部门组织和管理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2、通过督教对实践教学计划制定和执行、教学过程等方面实施督导。督教任务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实践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的制定和落实情况,二是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和相关保障措施,三是对教师实践教学活动的督导。

3、通过督学对学生学习技能的方法、效果及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实施督导。督学任务主要包括四方面:一是校内实训期间学生岗位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二是校外实习期间学生实习的具体内容和实习效果,三是岗位体验期间学生的安全意识、对企业的规章制度遵守情况,四是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的专业基础、核心和拓展能力的应用情况和职业道德养成情况。

(二)全过程督导的实践

在对服务类专业的督导过程中,我院督导室通过创新督导工作方式,提高督导效率。具体如下:

1、以教学检查为切入点,加大校内外实践教学监督的力度

教学督导采取开学周集中检查、平时随机与定期结合的方式检查课前课间的教学秩序、师生实训前的准备情况和授课情况,发现师生教风和学风中存在的问题,从总体上了解校内实践教学的运行和执行情况;定期到实习企业巡视,从教学管理部门、岗位指导教师、企业相关负责人、学生四方面了解实习情况。此外,定期深入教务处和服务类专业,通过重点检查校外实习过程的文件和材料,监督校外实习计划的执行情况,包括各专业是否制定规范完备的校外实习计划、任务书、指导书和成绩评定方案、学生实习报告的质量和成绩评定的规范性等。

2、以听课为核心,深化实践教学的督导层次

宏观层面上,教学督导对服务类的重点专业和相对薄弱的专业进行随机和跟踪听课,微观层面上对具体专业的单个实训项目及相关的项目群进行贯穿式听课,全面客观地了解实践教师对项目教学法等先进教学方法的运用情况、对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的使用情况及学生的学习效果等,第一时间积累素材,展开专题督导,引导实训教师积极探索适合工学结合模式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同时,深入到实践教学第一线听课,并以此为契机深入到专业建设中,和专业教师共同探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实施、“职业活动导向”的教学安排和课程开发等全局性的问题,探索问题的实质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服务类专业教学和管理决策提供建议和依据。

3、建立适应工学结合模式需要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学院督导人员与行业企业一线专家、实践教师代表组成专家组,借鉴优秀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经验,制定出操作性强、体现高职教学改革精神、针对服务类专业群特点的实践教学过程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于实践教学的评价,并通过对所得信息和数据的科学分析与适时反馈,达到对实践教学进行调控,促进教学规范化,提高督导效率,为决策部门提供考核和决策依据的目的。

(1)完善了校内实训过程评价指标体系。以教师为评价对象,采取以定量为主,与定性评价结合的评价方式,督导人员通过听课对实践教师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教师的最后得分取几次得分的平均分。

(2)初步建立了校外实习质量过程评价指标体系。以教学管理部门为评价对象,把评价过程和实践教学过程紧密结合。通过督导人员对整个实习过程的检查、督导和评价,将所得材料数据分阶段汇总、分析,对该专业的校外实习进行定性评价。

4、畅通信息收集与反馈体系,实施过程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是以信息收集与反馈为基础的,我院督导室通过及时全面的收集和反馈服务类专业实践教学运行和执行过程中的信息,向决策系统提出科学可行的措施和建议,达到监控实践教学质量的目的。

(1)注重信息反馈的开放化和社会化。教学督导通过阶段性地到校外实习基地检查学生校外实习情况,了解企业需求热点和行业的发展趋势、了解企业对学生技能标准的要求及对技能训练、实习安排等方面的建议;学院督导室建立并实施毕业生质量跟踪制度,通过对毕业生及其所在企业相关负责人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听取他们对相关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实训实习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获得社会和企业对服务类专业实践教学的评价;院督导人员定期组织服务类专业实践教师座谈会和学生座谈会、成立了该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学生信息员队伍。

(2)注重信息反馈形式的多样化。督导人员对服务类专业实施督导的过程中采取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的反馈方式,注重实时反馈与程序式反馈相结合、口头反馈与书面反馈结合、传统反馈与数字化反馈相结合。即根据发现问题的性质不同,在听课、检查结束后或者当场同实训指导教师进行交流、探讨,初步提出改进的建议,或者通过实践教学质量监控表将实践教学情况及相关建议及时反馈给

系、分院,并要求教学管理部门一周后反馈改进措施,督导组进行过程跟踪督导并适时验收。同时我院督导组还利用校园网络信息和督导简报等方式加大对服务类专业实践教学信息的反馈力度。

通过“对服务类专业实践教学实施的全过程督导”的专项督导工作,服务类专业的专业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也带动了学院整个督导工作的不断深入。在专业建设方面,正在建立突出职业素质和能力的质量标准,逐步完善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大纲、专业实践教学计划、实训指导书;在制度建设方面,带动了学院制定出一系列适应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保证了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较强的职业能力。

(督导室 许峰)

第二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校企深度合作,产学研紧密结合:民办高职院校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民办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也越来越多的受到社会的关注和政府的重视,它在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不同需求,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方面发挥出了重要作用。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民办高职教育与社会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可以说,目前的民办高职教育既处在一个发展机遇期,也处在一个发展挑战期,而如何在面对机遇和挑战中形成特色,脱颖而出,关键还是在于其人才培养模式是否具有特色,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实用性人才。

近几年来,我院作为一所民办高职院校,努力切合高职教育特点和学院自身特色,克服困难,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探索以生产性实训为抓手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笔着认为,这些的宝贵的经验和做法对其他民办高职院校进一步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

所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作为培养方的高职院校与作为用人方的企事业单位,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通过采取灵活的教学形式和时间、工学交替的方式,让学生一部分时间在学习基础知识和进行技能的训练,另一部分时间学校统一组织学生到企业参加岗位生产实习,形成了学习—实习—再学习—再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实质是学校和企业将共同承担起对学生的培养任务。

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做到五个方面的结合:职业学校与企业的结合;学生在校学习与在企业顶岗实习结合;专业知识学习、技能操作训练与企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结合;生产与教学、科研结合;学校对学生的培养与企业用人结合。其特点是岗位针对性强,结合的广度较强,结合的深度强。

二、当前民办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难点及存在的问题

(一)理念认识不清。一种形式表现为“以工代学”,简单地认为把学生推到社会上实习就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最常见是“放羊式”的顶岗实习。另一种表现形式是“以学代工”,把工学结合等同于以往的“见识实习”,仍然强调学生以课堂学习为主,学生的综合技能得不到训练。由于实施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必然会带来学校管理模式、教学体系的全面改革,对学校职能部门以及专业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上好课,还要处理好与企业的关系,因此,很多学校管理部门和教师都存在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师,作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直接参与者和执行者,由于每个人的认识不同,实践能力不同,对教学的理解把握也不同,推进的难度很大。

(二)自身优势不明显。本科院校有科研优势、技术服务优势和人才培养质量优势,能吸引知名企业、大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开展合作;一些中小企业由于需求的人才中职学校就能培养,而且廉价,因此更乐意与中职学校合作。高职院校难以吸引企业参与开展深层次的合作,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自身实力不强,优势不明显,尤其是作为民办高职院校,因办学年限一般都较短,存在着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仍有脱节、课程开发多数还不能适应职业岗位需求、实训条件仍需改善等问题,因此,相对而言,民办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更是存在很大困难。

(三)传统的教学管理体系不能适应需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需要建立相应的创新教学管理体系。其理由有三:(1)在教学管理运行中,由于行业、企业的参与,工学交替进行,必须做到工学过程科学,工学衔接合理,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已经无法适应工学结合的要求。(2)由于教师习惯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对下企业、进车间指导实训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因此工学结合在具体落实到每一门课程时往往会遇到很多阻力,而且由于下企业指导教师的业绩考核、工作量难以计算等原因,对校内的业绩考核、津贴分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在教学质量监控上,由于学生分散在不同的企业顶岗实习,实习成绩的考核很难统一标准,而且当前

多数院校工学结合质量管理停留在末端检验阶段,缺乏过程管理和实时监控,使工学结合的实效大打折扣。

(四)民办高职院校负担过重。当前民办高职院校在寻求与企业的合作中,往往既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发起者,也是组织者、策划者和主要的实施者,在出现问题和困难时,还是主要的解决者、协调者。校企合作前,学校要找市场,找专业对口的合作企业,不仅要了解、掌握行业状况和前景的任务,还要处理与企业和相关行业部门的关系。校企合作意向确定之后,学校不仅要考虑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还要考虑如何建立相关机构和组织,使工学结合能顺利、持久地开展,同时要与企业商讨学生顶岗实习的报酬,还要组织相关人员编写有关实习材料,安排实训项目,监控实训质量和效果如何等,这样也往往使得很多民办高职院校在开展校企合作中,负担过重,存在一定的不稳定因素。

三、民办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大胆尝试“2+1”“产学融入”“半工半读”等教学改革试点,为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实践基础。

“2+1”模式,即“学生前两年在校内学习与生产实训,后一年到企业顶岗生产(工作)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模式”。我系自2008年以来,在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施了教学改革试点,先后与宁波慈溪迈思特电子有限公司、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共有80余名学生先后进入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同时,在实习期间,我系还与企业共同开展学生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共同研究确定指导方案,以学生顶岗实习工作任务为主线,确定毕业实践课题,实施相关岗位的轮岗实训,效果较好,也获得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而已毕业的2009届、2010届毕业生部分已走上了基层管理岗位或技术研发岗位。

“产学融入”模式,即“企业提供软硬件设备,在学校建立技能培训中心、实验室或实训车间,将企业的标准、规范和工艺要求等融入到实践教学中,并通过开展生产性实训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模式”。2010年6月,我系与嵊州明升电子照明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同合作,主要面向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在校内建立建设电子节能灯生产实训车间,从而推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等改革,并以实训基地为平台,通过积极开展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学生生产实训等产学结合活动,使学校在为企业提供技术开发与服务的同时,企业也充分参与学校的建设、改革与发展,从而达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

“半工半读”模式,顾名思义是一半时间工作,一半时间学习,其工学交替具有明显的周期性。2009年下半年,我系与浙江京东方显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主要面向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安排其于每周末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训,这即解决了作为民办高职院校教育资源有限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经济困难学生解决了生活问题,即缩短了岗位适应周期,又提高了从业就业竞争力,效果较好。

目前,我系还在继续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思路,将计划与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方太班”,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实行“订单式”培养。

2、从调整专业和开发课程入手,为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造有利的施展空间。第一,调整专业。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就是围绕区域和地方经济发展,为企业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从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出发,把企业岗位、技能要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课程教学的组织实施有效结合起来,让企业由配角变成主角,参与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决策则是至关重要的。我系于2010年3月在走访了绍兴地区多家行业企业,如绍兴通用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绍兴雪花机电有限公司和环球光伏等企业的基础上,根据目前企业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进一步明确了我系各专业的方向。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方向和设备电气控制方向,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模具设计与制造发展方向,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单片机方向和节能灯方向,并积极申报了一门新专业:汽车电子维修技术专业。同时,我系还邀请多名行业企业专家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如:绍兴市雪花机电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建国等,共同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

第二、开发课程。以企业生产活动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为基础,校企共建课程体系,并以此推

动课程建设与改革。2009年,我系在通过了省级精品课程“单片机原理与技术应用”中期验收后,根据课程体系建设需求,成功申报了《数控加工技术》和《电气控制与PLC技术》两门院级精品课程,还有两项课题被确定为2009学年院级课题立项项目,分别是“利用Pro/E进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实践研究”和《数控加工技术的仿真教学与实践》,这些工作的开展都大大推动了我系的课程建设的力度,进一步培养学生符合企业生产活动和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与此同时,我系还结合新课程的开发,积极开展配套的教材建设和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

3、将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课程和生产性实训有机结合,为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基本平台。

所谓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课程,就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体系,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我系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课程外,另一方面以各级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和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项目为载体,通过基于制作某一件电子作品为任务,要求学生学会制作、调试。其工作任务包括读懂电路图、器件插装、线路板焊接、电路调试、撰写项目报告等。通过亲手制作和最后研讨,学生掌握了基本技能,培养了创新精神。

同时,把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课程和生产性实训有机结合,则将更好地让学生在掌握高技能的同时,缩短岗位差距,培养良好职业道德,提高就业从业竞争力。如电子节能灯生产实训车间的建设,一方面,我们将安排学生按周参加实训(轮训),另一方面,在生产实训过程中,选拔优秀学生与专业教师共同参与新产品的研发。这样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完成整个生产过程,并在此基础上,研发产品,既符合企业培养规律,又可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精神。因此,适应职业要求应当成为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本源,而开展项目课程和生产性实训是直接体验职业生活的过程,比传统课堂教学更直接、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4、建立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为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有力保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关键,是要有一支能够“工学结合”的教师队伍。因为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专业调整模式整合、课程体系及内容的设计并实施、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都要靠这样的教师队伍去操作完成。所以,要真正创设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而建立起完整的高职教育的教育教学制度,必须下苦功夫建设“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

因此,近几年来,我系一方面在学院有关文件政策的指导下,不断完善“双师”队伍建设制度,要求每位教师在假期下企业锻炼学习,并每年不定期的选派优秀教师参加省市各级各类培训,鼓励考取“高级技师”证书等。同时,在不影响基本教学的前提下,鼓励倡导教师参与企业横向课题研究,提高个人研究水平,并为其个人成长和发展积极搭建平台,如:成立“单片机应用研究所”、“电子节能灯研发室”等。另一方面,我系还主动聘请来自企业一线的技术核心人员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使学校教学与生产实际始终保持着最紧密的联系,始终与前沿的技术与工艺保持着最迅速的对接和应用。

5、共建共享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造必要条件。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真正实施,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是不可或缺的条件,这是以往主要制约民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瓶颈”之一。因此,我们认为要解决这个“瓶颈”问题,就必须走校企合作、校内校外结合的双轨建设之路。

首先,着力建好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目前,随着学院加大了对我系实验实训室建设的力度,部分满足了多门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训需要。特别是数控加工中心的建立,实现了我系机电一体化、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离校前操作数控车床的愿望,同时通过数控加工实训,增加了学生心理筹码,提高了我系学生的初次就业率。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作为一所民办高职院校,投入往往是有限的,因此,2010年,我系与嵊州明升电子照明有限公司在校内共建“电子节能灯”生产实训车间,这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将基本保证我系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校内生产性实训教学。

其次,大力建设满足各专业顶岗实习需求的校外实习基地。近年来,我系一直致力于将教学实习基地与学生就业基地相互结合,同步建设,从而建立学生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三位一体的实施运作机制,且这一做法取得了初步成效,特别是与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的合作,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对这一种合作方式,有多家绍兴地区的企业表现出了强烈兴趣,如:绍兴虎彩激光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康迈尔机电(绍兴)有限公司等,我系也将进一步通过制定完善《学生毕业顶岗实习手册》,实施网络管理平台,提高学生就业从业的竞争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结语

通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实践,将有助于改革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对顶岗实习、工作实践等环节的管理,从而进一步提升办学质量,把学院建成一所具有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

第三篇: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德育探索与实践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的德育探索与实践

【摘要】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岗位工作结合起来,给学校德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围绕德育目标,学校在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激活课堂教学、加强校企合作、强化服务意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沟通等方面开发德育资源,进行德育实践,使中职生早日形成良好的职业能力、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道德素质,成人成才,实现就业和企业用工的对接,成为社会中的人。

【关键词】工学结合、成人成才、职业人生、德育探索

近年来,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创新能力,也为了减少学生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帮助家庭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我们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运用科学发展观作指导,积极推行了工学结合的教学培养模式。一方面我们积极推进学生到富士康、华为集团、浙江人本、富港电子、亚南电子、昆山仁宝等公司顶岗实习,努力形成了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我们引进了武汉泓淋电子、北京汉旗电子、巴顿轴承公司到我校共建实训园,还在华博数控的援助下筹建了数控实训基地,积极推进了校企合作,既安排学生在校内实训,又安排学生到校外实习。

校企合作、工作结合的教学模式给我们学校的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它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岗位工作结合起来,把学生成才成人的教育始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不但有利于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而且有利于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要求的适应能力,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变革,对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有很现实的意义,也给学校德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我校德育工作者和广大教师紧跟时代步伐,适应新形式的要求,针对工学结合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改变德育工作思路和德育工作方法,研究了新形势下的德育工作途经、方法,注重增强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我校围绕德育目标,在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激活课堂教学、加强校企合作、强化服务意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沟通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成人成才的教育,使学生获得了知识、增长了才干、积累了经验、提高了信息

1判断力,实现了就业和企业用工的对接,顺利成为社会中的人。

一、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健全德育工作管理体制。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一种以职业人才培养为目的的教育模式,是学校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它的主要作用有两个:一是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动手能力。二是把只有书本知识的学生转化为不但有生活知识而且有实践经验的社会人。要完成这两个转变,使学校的学生真正成为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学校在加强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职业素质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等,这就要充分发挥学校德育的作用,加强学校德育工作队伍的建设。在工学结合过程中我校非常重视德育工作,学校党总支牵头,学工处挂帅成立了以班级为主阵地,以班主任为核心,政教处、团委会、保卫科、妇委会、学生团队全员参与的德育工作队伍,还专门成立了学校德育工作研究室。学校每期对班主任进行了岗前培训和定期轮训,指导他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遵循德育规律,开展班级活动,加强班级建设。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通过他们的辛勤劳动和慈母般的关爱,引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政教处、团委会、学生会根据时事需要,结合重大节日,定期有组织地开展了科技、文艺、体育、安全、环保等适合学生特点,令学生喜闻乐见的,健康有益的活动,使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活动中培养了健康的情趣,发展了个性特长,提高了审美能力,锤炼了意志毅力,健全了个性品质。德育研究室注重对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现状和发展趋势的调查,在探索德育工作规律、德育工作途径,推广德育工作经念,确立德育研究方向方面为我校实施德育工作计划提供事实数据和理论依据,确保了我校德育工作和德育研究水平不断提高,走上新台阶。学校党总支、校委会、行政会在工学结合过程中发挥了德育的指导和监督保证作用。德育队伍的建设,为我校开展德育工作,探索德育规律,开辟德育新途径提供了广阔平台。

二、围绕德育目标,开发德育资源,激活课堂教学。

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目标是:使学生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理想信念,具有为人民服务、奉献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养成科学的思想方法;自觉地遵纪守法,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热爱专业、勤奋学习,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具有良好的职业习惯和安全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

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创业意识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单纯的德育课是枯燥乏味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注重理论的灌输,要把教学目

标和内容细化在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和社会实践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在顶岗实习中遇到的现象进行抛描式教学,让学生在创设的生活情景中唤起学习兴趣,学会思考问题,养成态度观念。比如,在泓淋电子生产线的实习中,我们结合实习岗位,让学生懂得了自觉遵守纪律、遵守岗位规范和分工合作的重要,明白了团队合作和团队纪律对于组织产品生产,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益的意义。这样,学生会在润物无声中潜移默化,不知不觉地接近了我们的培养目标。在文化课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充分发掘德育要素,利用教材中生动典型的事例,对学生适时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生活的教育,有机地渗透德育内容。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各专业特色和技术要求,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职业道德与创业精神教育,同时提高学生的质量、安全、效益和环保意识。

三、加强校企合作,培养锻炼学生,促其成人成才

为了达到培养学生成人成才的目的,我校一方面加强了课堂教学和校内实训,另一方面加强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与巴顿轴承有限公司的合作中,我们引进了企业培养模式,把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引进校园。先是由公司人力资源部派出教育培训人员对学生进行一个半月的军训,按部队要求,对学生进行队形队列、生活作息训练,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分工协作精神和遵规守纪意识。然后,将学生分派到公司各生产线上,由各部门主管对学生进行岗位培训,不仅让学生懂得岗位工作要领,而且让学生懂得岗位工作纪律。在生产过程中,强化了学生岗位责任意识。通过生产产品和生产速度,还让学生提高了质量和效益意识,明白了协作在产品生产中的作用,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是将学生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学生一方面在校内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的活动。另一方面在校外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在企业环境中,学生不但接触了真实的产品生产,营销过程以及所要求的行业行为规范、企业文化,而且接触到了复杂的人际关系,处世之道。在企业环境中学习,打破了学校德育固有的时空限制,呈现出一种使学生随时随地获取真实思想道德经验的状态。学生学习不仅指向知识、理论内容,更多地体现为人生、职业、生活、社会等实际问题。应该说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不仅仅只是让学生获得“真知”,而且还能让学生在岗位工作中获取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性认识的“灼见”。学生在这个结合过程中,不但学会了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而且经历了观察社会,观察生活的亲身体验,获取了真正意义上人生感悟,从而学会并逐渐完成了由校园文化中的学生向社会洪流中的职业人的转变。

(一)在工学结合过程中,学生接受了具体的岗位工作,明确了岗位规范的现实意义。在生产岗位中学生明白了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要注意哪些细节,如何避免出现安全事故和质量问题等等。结合这些工作中的要求,我们德育工作者和实习指导老师要结合正反两个方面的事例,特别是哪些漫不经心,不遵守要求,吊儿郎当导致工作失误、事故频出的教训事例,进一步让学生明确遵守规范、守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培养学生模范遵守工作纪律、工作规范、工作流程的自觉性,进而达到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令、法规,自觉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崇高境界。

(二)在工学结合过程中,学生会接触产品生产,会亲身感受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问题。在生产的过程中,有的学生会感受到知识和技能的得心应手,也有的学生会感受到力不从心。这种质量和效益意识会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激发起竞争意识,会让他们暗中较劲,自觉地去钻研业务,苦练技术,进而掌握过硬的本领。既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良好行为习惯又锻炼了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良好品格。数控(1)班的方炳同学进入岗位实习后,感到了自己知识和能力的不足,他迅速找来专业教科书,利用工作之余加强学习,他还经常向业务主管吴建国请教,向厂里的优秀员工学习。实习结束时,他的工作、学习都有很大的进步,得到了工厂“勤学好问,进步很快,表现优秀”的好评。

(三)在工学结合过程中,学生直接感受到企业文化的重陶,会自觉按企业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提升了素质,加快了他们的成长。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有很大的不同,企业文化源于社会,源于生活,具有真实性和现实性。在企业环境中映入学生眼中,听到学生耳中,深入学生心中的是质量、是管理、是效益,是人与人之间的真切的生活和工作交往。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亲身体验到国家政策、经济环境、文化知识对一个“社会人”的重要性,真正意识到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成为受社会和企业欢迎的人。结合学生这些工作中的经历、感悟,我们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这种转型时期的教育,使学生自觉地按照社会和企业的要求进行自我发现、自我调整、自我磨炼、自我完善,提高自觉性,由他律转为自律,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和社会使用价值的人。通过工学结合,我校学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学生夏朗在廷邑制模科技有限公司实习中获得了很大的提高,公司主管程斌对他的评价是:“做事踏实,能和周边同事融为一体,能积极配合他人完成工作”。在工学结合过程中,学校引进企业文化,宣传企业精神,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质量、效益、竞争、创新意识和秩序、纪律、时效观念有具大的促进作用。

(四)在工学结合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把所学的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实现了知行的统一。在工学结合模式中,教师指导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用知识指导行动,用行动体验知识,使学生在实际岗位工作中培育情感,磨炼意志、提高综合素质,培养生存能力、职业竞争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工学结合的过程本身就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工学结合不仅为知与行的统一提供了适宜的土壤,而且工学结合的过程本身又是知与行统一的生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诸方面都得到了锻炼。

四.跟踪服务,全面关心,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在工学结合过成中,一方面我们引进了合作企业的文化元素,在校园内营造了合作企业的文化氛围,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企业规章制度的教育,另一方面我们让学生深入企业,亲身感受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不同所在。他们在企业文化环境中生活、工作,经常会遇到一些实际的问题或困惑。为了让学生尽快适应企业环境,分析、理解社会现象,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我们对学生进行了跟踪服务,全面关心。

(一)、帮助学生处理工作中、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如生活不习惯问题、岗位不适应问题、转换工作问题、安全问题,纠纷问题等等。我们经常深入学生中,深入到企业里,了解学生在实际工作、生活中的情况,引导学生与企业协商沟通,解决他们所遭遇的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观察周围现象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引导帮助学生在职业岗位实践中加强道德修养,规范职业行为,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学生文健在亚南电子厂实习时,不按时上下班,还与生产线上的组长发生摩擦,受到了厂里的处罚。学校带队老师结合这一事例及时对他本人和全体同学进行了教育,使我们的学生明确了岗位工作的规范性,体验到只有自觉地遵守岗位和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才能解决和战胜在岗位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挫折,保证职业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指导学生调整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帮助学生开创丰富多彩的职业人生。在工学结合过程中,学生对来自岗位的素质要求及自我能力特质有了亲身的体验,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了新的构想和努力方向。我们教师分别深入到学生顶岗实习的各企业,深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了解他们真实具体的感受和想法,就他们各自的职业发展方向、职业行动计划、职业素质提高、工作岗位适应等进行指导,引导他们制订更实际更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使学生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顺利向就业过渡。“战功只青睐有准备的人”,学生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不但炼就了技术能力,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而且对未来职业的发展有了科学的规划,可想而知,他们今后的职业人生一定会理想、精彩得多。

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身体心理尚不成熟,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还不全面。他们情绪不稳定、敏感、自卑、缺乏信心,对学习、生活、工作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常常感到困惑、迷茫、焦虑不安,有的甚至因此产生

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学校老师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职业发展的需要,分阶段、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设立心理咨询室,对部分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心理诊断、心理沟通、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进行心理调适,缓解心理压力,解除心理障碍,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正确地看待人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呈现在他们面前的各种问题,不怕困难、不怕挫折、不怕失败,有临危不惧的勇气和逾挫逾奋的决心。

此外,我们还广开门路,积极开发德育资源,加强了学校与家庭与社会的沟通。家庭的影响,社会的干预,特别是各级政府和社会部门的关心,对于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品德的形成、个性的发展同样有着重要影响。在工学结合中,我们通过家访和家长会密切了同家长的联系,使家长了解并配合学校的教育,也改进了家庭教育的方法。我们还与政府、社会部门特别是文化部门、公安部门、交通部门主动联系,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打击腐蚀、毒害青少年的违法犯罪行为,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治安环境。加强了学生的法纪教育,增强了学生的纪律观念和法制意识。

“生活即德育”。在中等职业学校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不但有利于学校教学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掌握劳动技能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学校德育教学目标的达成。我们要利用好这一契机,结合学生的实际,多元启动,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发德育资源,提高学生认识水平和思辨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道德素质,帮助学生早日实现学校与企业用工的对接,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四篇:高职财务管理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探索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高职财务管理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探索 作者:宋森

来源:《财会通讯》2012年第05期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企业的财务系统逐步完善,财务活动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因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对财务人员的要求不断提高。原来那种单纯记账的会计和出纳人员,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因此既能进行账务处理又能进行基本的资金运营和财务分析的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大。然而,高职财务管理专业在专业定位、课程设置,尤其是实践教学方面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为民营中小企业服务的特色,大力开展内涵建设和教学改革,尤其是通过教育部对我院人才培养工作的评估,我院在“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第五篇:01“工学结合,产教研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工学结合、产教研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文章摘要]实践证明,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产教研合一”可以打破以理论教学为主导、实践教学为辅助的教学模式的束缚,发挥出职业教育的人才师资优势,体现出职业教育特色。本文从“工学结合、产教研合一”的目的、过程、成果,结合我校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专业建设具体实施过程,论述了职业教育开展“工学结合、产教研合一”人才培养的目的与意义,使学生最终实现毕业与上岗零过渡,对我校其它专业建设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专业 工学结合 产教研合一 职业教育

“工学结合、产教研合一”对于职业类院校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是培养职业师资和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我校在浙西地区担负着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要完成好这一任务,必须走工学结合、产教研合一的改革发展之路。加强对这一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是学校增强办学实力,提高办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这是一种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及就业能力出发,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应用性专门人才;同时也是培养高素质师资的一种教育模式。在学校依托行业,走“工学结合、产教研合一”办学的总体思路指导下,结合我校自身的特点,形成了以社会需要为导向,积极主动地为制造类行业企业服务,行业企业积极参与的校企合作办学的体制、机制,并且成效明显。同时,我校为企业提供业务指导,人员培训、技术攻关、技术推广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效益。

以下是通过我校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专业培养实践来具体的阐述“工学结合、产教研合一”的可行性。

一、“工学结合、产教研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1.根据企业和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和课程

我国数控技术发展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通过“六五”期间引进数控技术,“七五”期间消化吸收,我国数控技术和数控产业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特别是最近几年,我国数控产业发展迅速。2003年开始,中国就成了全球最大的机床消费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数控机床进口国。目前机械加工设备的数控化率也在提高,1999年,我们国家机械加工设备数控化率是5-8%,目前预计是20-30%

之间。

我国现有数控机床生产厂家100多家,生产数控产品几千种以上。随着数控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领域的扩大,他对国计民生的一些重要行业(IT、汽车、轻工、医疗等)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为这些行业所需装备的数字化已是现代发展的大趋势。中国数控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广阔的发展市场和无限的发展潜力。

由于市场中数控机床的不断增加,企业需要的数控机床装配和维修人才也必然加大,所以催生了我校对该专业的技术人员的培养。在课程设置方面,以市场为导向,实用和够用为目标。课程开发和教学计划的制定,都是根据企业的需要由企业组织专家提出方案,学院专业教研室结合学院实际进行适当调整合作完成的,理论与实践一比一开展教学。

2.企业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

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学生。企业和学院联系紧密,成立相关的冠名班或签订联合培养协议。这样企业会感到学生质量的高低,就像自己的产品一样,影响着企业的声誉,所以企业也会全力以赴的投入到人才的培养中。

我院具体的培养方式是:以典型产品为载体的1年校内打基础、1年交替做实训、1年企业去顶岗实习,使学生能力不断提升,最终实现毕业生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岗位需求对接。

学生按企业的标准实习,不仅学到了技能,还锻炼了企业所需的职业素养。使学生最终理论与实践合一,能动手会动脑。

3.积极推进校企全方面合作 1)本专业教师服务企业

我校教师一方面担任学校正常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还组织时间下厂学习实践、替企业解决难题。

在浙江永力达数控机床有限公司实习期间,我校教师为浙江永力达数控机床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攻关。为企业设计更加安全、可靠的电气图纸,使企业生产的数控机床控制性能更加稳定,并且节省造价;在该企业机械装配工艺方面,提出了不少合理的建议供其参考;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把学校的先进检测设备——激光干涉仪,用于该企业产品的精度检测,使该企业生产的数控机床质量和性能都

有大的提高。

除此之外,我校与杭州友佳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杭州乔友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浙江凯达机床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重汽集团杭州发动机有限公司、浙江开山集团等省内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资源共享,学校教师也多次给这些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2)学校为企业培训员工、技能鉴定

我校立足于为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在培养我校学生的同时也为企业培养员工,提高企业员工的技能水平。建校以来开展至今的车工、机修钳工、维修电工、数控车、数控铣、加工中心操作工,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等工种,从初级到高级技师各层次的培训和技能鉴定累计达五万多人。

利用在制造业及相关专业领域的技术优势,大力开展多层次、多种形式的培训工作,学校的技术资源不同程度地向企业和社会开放;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开展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帮助企业进行上岗培训和技术等级考证培训,为衢州市乃至浙江省的各大企业培养了大批技术骨干。

4.以该专业为特色开展专业群建设

我校与浙江工业大学教科学院签订“高技能人才培养院校合作协议书”,该项目是衢州市山海协作48个重点投资贸易项目之一。具体合作内容:一是由教科学院指导我校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和实训基地建设;二是由教科学院帮助我校提升师资和教科研水平;三是由教科学院支持和指导我校完成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专业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

通过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重点建设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及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教改成果,引领机械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建设方向,提升整个机电设备类专业群的整体建设水平,构建以数控专业为龙头的优化专业群,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通过项目建设,使数控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在省内职业学校中起到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成为优质教学资源能够共享的省级品牌专业。

二、“工学结合、产教研合一”,校企“双赢”

学校教师在产教研合一的活动中,不仅熟悉了专业技能,还学会适用于职业

院校管理方面的企业7S管理方法。使教师成为上讲台能讲课,到车间能动手的真正的“双师型”教师。更使学校在这活动中收获了一些合作项目,让学生在真正实用的产品开发和技术改进中得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锻炼与提高。

在工学结合实训过程中,企业提供设备及实训材料,派出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当指导教师,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把产品直接作为实训教学的仪器设备,实现学生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既密切了校企关系,也丰富了学校实训教学的内容,也让学生能及时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际。锻炼了技能和适应企业的能力。

在“工学结合、产教研合一”的过程中,学校为企业带去了新技术新工艺。企业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能够及时得到解决,为企业省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对于中小企业显得更为重要。

三、“工学结合、产教研合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现在“工学结合、产教研合一”的模式教育正如火如荼的进行中,虽然已经初见成效,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投入还不足,校企联合基础薄弱,合作机制不完善,以及合作理论研究滞后等。因此,职业教育应加大投入力度;强化校企合作力度;建立多样的合作形式;构建良好的运行机制;积极探索合作的理论与方法。具体如下:

职业院校要充分利用技术市场的中介功能,积极参加技术市场的各项活动。一方面,在配合技术市场的工作中,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及交易会,展销会等宣传手段,宣传自己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向企业发布自己的最新科研成果信息,推广自己的科研成果;另一方面,利用技术交易会,技术洽谈会等活动,了解企业急需的技术,随时调整自己的科研方向,为企业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促进学校的科研成果流通与交易,实现科研成果向工业化生产转化,人才服务于企业。学校以技术入股,“工学结合,产教研合一”等多种形式与企业联合。

四、“工学结合、产教研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推广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所以把建立工学结合、产教研合一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产业的升级换代,教育的改革探索,科技体制的创新,都在深情呼唤“工学结合、产教研合一”的真正实现。

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产教研合一”,可以打破以理论教学为主导、实践教学为辅助的教学模式的束缚,办出职业教育特色;可以保证所设专业、教学计划、技术技能等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可以创造出更多、更广泛的物质条件和教学实践手段,培养与提高学生的技能和实践能力;可以保证毕业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和较高的就业率;可以为培养“双师素质”师资队伍提供保障;同时,可以提高合作企业职工队伍素质和经济效益。适于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童山东,任开隆.职业方法能力.人民出版社,2007.7 [2]冯伟过,徐静,姜红.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教育与职业.2006

下载对工学结合模式下实践教学实施全过程督导的探索与实践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工学结合模式下实践教学实施全过程督导的探索与实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