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过程双导师制”培训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共5篇)

时间:2019-05-14 06:29: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全过程双导师制”培训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全过程双导师制”培训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第一篇:“全过程双导师制”培训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全过程双导师制”培训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3年10月,通过邀标资格审定,湖南省湘潭市和平小学从省内1万多所中小学中脱颖而出,成功承办了“国培计划(2013)”-湖南省中小学骨干班主任短期集中培训项目。培训对象为省内长沙、娄底、邵阳、株洲、湘潭五个地州市的34名小学骨干班主任,培训时间为10天,项目完成时间为2013年11月8日至11月17日。在培训中,我们采用了“双导师引领,同伴互助”的“双线并行”培训模式,达到了“低耗高效”的目的,并且重点就“全过程双导师制”培训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一、“全过程双导师制”建立的背景

湖南省从2012年启动了将国培项目放在一线学校的试点,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有益探索,改变了教师培训高高在上的“象牙塔”局面。在培训前期的学员需求调研中,我们发现90%的学员提到了培训要接“地气”,希望有更多的一线专家、教师进入导师团队。于是我们采用“全过程双导师制”培训模式,将“天线”与“地气”有效连接起来。在培训方式上,更注重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专题学习与反思体验相结合。任务驱动式和参与式的学习方式经常出现在课堂上,让学员在双导师的指导下“参与―分享”,主动建构,总结反思,学用结合。这一培训模式真正实现了参培学员从教育理论到教学行为的转变,并有利于他们今后创造性开展工作。

二、“全过程双导师制”培训模式的内涵

⒈导师配置

所谓“双导师”就是指专业导师(校外导师)和班组导师(校内导师)。校外导师一般由高校或外校的具有相关专业水平、丰富实际工作阅历和经验的导师担任,我们称为专业导师。校内导师就是指从学校优秀教师中聘请的班组导师。这样,学校就精心构建了一支结构合理、学术精湛的专家、教授和一线优秀班主任加盟的培训团队。事实证明,这样的专家团队既有效保证了培训内容的学术水准,又贴近了小学班主任工作实践,成功地实施了课程方案,受到了学员的欢迎。

专业导师指导学生一般不超过5人,为减少对专业导师工作的影响,专业导师一般以集体指导为主。班组导师所带学员一般不超过3人,以个别指导为主,指导时间与方式由导师和学员协商约定。班组导师与专业导师之间具有相对固定的对应关系,班组导师在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时,还要承担学员与专业导师联系的工作。专业导师与班组导师分工协作,共同指导、培训学员,这一做法贯穿培训的全过程,而不仅仅是培训学员进入集中培训阶段才由基地学校配备指导教师。

⒉导师职责

“全过程双导师制”要求导师训前沟通,训中陪伴,训后跟踪指导。专业导师主要是通过“专题讲座”“参与式研讨”等培训形式更新参培学员班主任工作理念,提高班主任师德修养,提升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能力,帮助参培班主任由经验操作型向教育专家型转变。班组导师则分别与2~3名学员结成对子,全程跟踪指导学员学习、实践,为学员提供最真实、生动的观摩、学习、实践现场。学员可以随时深入导师所在班级跟班学习,学习真实、完整的班级管理经验。班组导师也参与课程学习,与学员教学相长。

三、“全过程双导师制”培训模式的实施及意义

国培项目长期由高校承担,而高校培训一般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轻实践技能的训练,实践课程得不到很好的落实。而中小学承担国培具有高校所不具备的优势:一是整个校园为国培校园;二是每位教师为国培教师;三是所有课堂为国培课堂。国培由中小学承办,可以在整合高校和培训机构优势师资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一线基地学校优势,构建全方位开放,互为人师,教学相长的培训方式。而“全过程双导师制”就是这样一种培训模式。下面我从三个阶段来阐述它的实施及意义。

⒈训前沟通

在研修前期,我们的国培学员就已经和我们的专业导师和班组导师建立了联系。如:我们依据《学员需求调查表》认真设计了学生喜欢的课程,课程主题均来自于学员急需解决的问题,贴近学员的生活,满足了学员专业发展的需求,学员根据在班级群共享中的“项目实施方案”可找到专业导师所开设的课程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这样以便授课的专家、教授在讲课前就能根据学员的需求及时调整授课内容,而不是等到上课前匆匆忙忙才见到《教学互动卡》。我们要求所有的班组导师研修前期也要进入群共享,指导学员撰写德育论文、“我”的教育故事等,并且相互交流班级管理工作经验。学员们说:“我们喜欢这种接地气的培训。” “全过程双导师制”的这种训前沟通努力缩短了学员的培训适应期,使他们在培训前就对今后培训的工作环境和内容早熟悉、早了解、早准备、早进入状态,从而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也为国培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⒉训中陪伴

“全过程双导师制”培训模式要求学员根据培训目标和内容及时深入学校进行实地观摩、学习和实践等活动,并在导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对自己在校期间的班主任工作状况和未来从事班主任工作的能力状况进行动态的考量,发现不足,及时整改,同时,以此检验在培训中所学的专业理论与班队管理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和面对具体问题时的实际运用情况;以此及时反馈我们的培训实施方案和方案具体实施过程中的缺漏,其核心就是边学边做,边做边改,边改边悟,边悟边长。培训期间,专业导师与学员除了训前的沟通,还进行了课前的交流。专业导师就学员课前提出的一些具有代表性和有较高价值的问题进行现场解答,这种交流方式很受学员欢迎,也进一步提高了培训课程的针对性。我们还要求所有授课专家开放课堂,增加“案例辨析”等交流互动环节,为参培教师提供参与、辩论的机会,充分提供学员发表见解的时空与平台,以辩促研,产生了强大的学习“引力场”。学员们思维活跃,积极参加课堂讨论,开放式的课堂激发了学员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培训效率。

本次培训,我们每天都为学员安排了观摩、实践活动。12位班组导师挂牌上岗,上班队活动课、主题班会课、班级文化展示课共17节,这些活动课真实、新颖,质量高,极具示范性。通过观摩,学员能够具体感知相关活动课的操作方法,真实感受到一线优秀班主任的人格魅力,领略一线优秀班主任的教育艺术与风采,从而激发他们专业发展的热情,并习得有益的策略与方法。在这次培训中,我们还有一个最大的培训亮点就是我们设置的“班级团体心理辅导”课程,课程是由我们的专业导师与班组导师共同建构的。所有班组导师和学员一同学习专业导师开设的“班级团体心理辅导”课程,然后班组导师分组全程指导学员进行团辅课设计,第二天,专业导师和班组导师同时观摩学员上课,课后,又组织学员对课进行再反思、再重建。这样,学员在双导师的帮助下专业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导师训中高质量的陪伴既体现了培训的人性化,又保障了培训的实效性。

⒊训后跟踪指导

此次培训,我们要求所有专家都在授课时将自己的邮箱或电话号码留给了学员,方便学员训后请教。培训结束后,我们的导师仍然经常和学员联系,长期指导参训学员,给学员带来了良好的后续跟踪服务。学校构建了国培网络平台进行后续培训,如:组织学员在网络平台上互动交流,在线指导学员解决班级管理中的新问题,上传新的学习资料,研讨和点评学员班主任工作案例等。训后跟踪指导有效实现了培训的延续性。

双导师全过程的引领、大量任务驱动及参与式的学习,让此次培训内容和方式更直接、更朴素、更真实,更贴近学员的工作实际,让学员们学到了很多具体可操作的班级管理的“他山之石”。学员对此次培训的满意率达100%,其中“非常满意”达90%以上。一位学员在结业典礼中说道:“可亲可敬的导师们让我在培训中如同在家一样心情舒畅,充分感受到了心灵的放松!” 另一位学员在研修总结里写道:“此次国培带给了我思想上的洗礼,心灵上的震撼,收获了很多操作性强的班级管理方法,增强了我对班主任工作的兴趣和信心。”

“全过程双导师制”加大了培训指导力度,强化了实践性培训环节,丰富了实践培训的内容、方式和途径,增强了培训的吸引力与感染力,提升了培训效果,是一种值得深入探索和推广的教师培训新模式。

第二篇:基于“教学工厂”的“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基于“教学工厂”的“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摘 要: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近些年来引起中国职业教育实践者以及相关学者的关注和兴趣,并且成为人们研究和探讨的焦点之一。惠州市高级技工学校是广东省政府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共建的“粤新合作”示范性院校,惠州市高级技工学校的“教学工厂”下的“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正是合作的重要成果。本文重点论述学校数控专业,探索实施了“双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教学工厂 双导师 培养模式 探索实践

示范校建设期间,笔者学校基于“教学工厂”创新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基于“教学工厂”的“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取得预期成效。

一、实施背景

广东省惠州市装备制造业发达,技术工人缺口很大。笔者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存在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和经验、教学不能有效对接生产过程、人才培养质量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差距大、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不高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2011年学校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签订了框架合作协议,在学校建立机械“教学工厂”培养技术工人。

二、工作目标

一是建构基于“教学工厂”的“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并形成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弥补教师缺乏行业企业工作经历和经验的短板;三是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式,促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有效对接;四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缩小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的差距,提高企业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满意度;五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的满意度。

三、工作过程

1.建构“双导师制”培养模式

通过对行业、企业、院校、毕业生进行调研,邀请行业、企业专家与学校专业骨干教师一起,基于“教学工厂”建构“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及实施方案,经由专家评审、试行、修订后正式实施。

2.建设“双导师制”教学环境

“双导师制”人才培养环境即“教学工厂”,由笔者学校与合作企业共同投资兴建,具有生产、实训、教学、研发、培训、鉴定、竞赛和创业等功能,于2011年6月正式投产,厂房建筑面积1万余平方米,拥有360余台机械设备,总价值近6200多万元。拥有钳工、车工、铣工、数控车工、数控铣工、CAD/CAM、检测等实训室,实现各工种的实训能力。并拥有像美国哈斯五轴加工中心、南通机床厂出品配套西门子系统的五轴加工中心、南通机床厂四轴加工中心、辛辛那提加工中心、辛辛那提车削中心、南通车削中心、沈阳机床厂的斜床身数控车床SL50等一批高端、精密的设备。采用“两个平台、四个中心” 的运作模式,“两个平台”就是基本功训练平台和综合训练平台,“四个中心”就是学生基本技能训练中心、设计中心、制造中心、数控机械加工中心。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在“两个平台、四个中心”同时进行生产性教学。

3.开发“双导师制”教学资源

校企合作开发《车工工艺与项目技能训练》《数控车工工艺与项目技能训练》《钳工工艺与项目技能训练》《铣工工艺与项目技能训练》《数控铣工工艺与项目技能训练》和《CAD项目技能训练》等课程的教学资源库,包括课程标准、教材、“项目式”合作案例书等,汇编了基于“教学工厂”的生产性实训案例集。

4.优化“双导师制”教学过程

学生在校期间,在“教学工厂”基本技能训练中心进行为期35周共七个模块的基本技能训练,课题来源于工厂的生产任务,并由工厂师傅和学校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学生经严格考核合格后,根据志愿分别进入数控机械加工中心、设计中心和制造中心进行5~10周的综合技能训练,由教师和师傅“二带一”指导学生实训教学,实现真正意义上“工学结合”的一体化教学。

5.创新“双导师制”质量评价

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共同实施对学生的学习实施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按照企业管理制度,对学生的整体素质及生产能力进行定级定岗,企业师傅和学校教师进行互评,学生对企业师傅和学校教师进行评价。

四、条件保障

1.组织保障

成立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专业建设出谋划策,保障专业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成立基于“教学工厂”的“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小组,下设各个子项目组,落实人员,明确责任。

2.制度保障

严格按照学校《财务管理办法》《校企合作实施管理办法》《教学工厂项目式校企合作管理规定》进行项目建设和管理,根据建设需要制定有关制度,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3.资金保障

预算总投入58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240万元,地方财政专项配套资金230万元,行业企业投入110万元,主要用于人才培养模式建构与师资队伍建设等。每年引进项目合作企业,累计投入100万元用于设备维护保养。同时切实加强经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果。

五、成果与成效

1.主要成果

(1)完成“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建构,见下图。该人才培养模式以“教学工厂”为主要教学环境,以“精加工、善维修、会管理”为人才培养目标,注重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职业行动能力培养与评价,注重教师、师傅的教学经验、育人理念和企业经验、企业理念的修养。

(2)完成“教学工厂”升级改造。达到了“一流的设备、一流的管理团队、一流的管理制度、一流的技术工人、一流的培训方法、生产一流的产品”的建设要求。

(3)建成“双导师制”教学团队。学校教师在知识面的拓展、加工理念、工艺优化等方面提升变化显著增强。教师以企业项目为案例,撰写论文16篇。合作企业选派的导师全程参与教学。

(4)刷新技能大赛及学生培养业绩。师生共获得国家级奖项2项、省级奖项17项、市级奖项27项。在第43届技能大赛塑料模具工程项目全国选拔赛中,学生陈新兴获广东省第四名、全国第八名;在第六届全国数控大赛广东地区选拔赛中,学生王伟亮和高硕分别获得四轴加工中心学生高级组第三名和第五名,赖茂青获数控铣学生高级组第七名;李永周获数控铣职工组第七名。教师陈懋、张长卢获五轴数控加工中心职工组第一名,并在全国数控大赛决赛中荣获第三名,刷新惠州市在该项目比赛中的最好成绩。

2.主要成效

(1)提升学校社会声誉。学校在2012年和2013年荣获广东省“校企合作先进单位”;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视察学校时对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社会贡献给予充分肯定。

(2)赢得企业更加信赖。基于“教学工厂”的“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缩小了人才培养质量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的差距。吸引12家企业主动来学校洽谈合作并签订协议,其中世界500强企业――普利司通(惠州)轮胎有限公司为制造工程系设立企业奖学金,每年为制造系捐资10万元为学生颁发奖学金。

(3)辐射带动他校发展。建设期间总计接待了惠州市惠东县技工学校、广州市轻工高级技工学校、北京市汽车工业高级技工学校等省内外学校达到160多所、500多人次。

六、体会与思考

基于“教学工厂”的“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虽取得突出成效,但目前还局限于企业需求量大、操作性强的机械、电子、汽车等工科专业。此模式能否推广应用到其他专业,尚需组织教师、职教专家和行业企业骨干等进行充分论证,研究出多元化、个性化的应用范式。

(作者单位:惠州市技师学院)

第三篇:导师制论文:普通高中德育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导师制论文:普通高中德育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中文摘要】代的发展要求教育的变革,伴随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进行,追求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如何不断的加强与改进德育教育,开创新的德育工作思路与方式,积极拓宽德育工作的渠道,探索有效的德育模式已经成为学校工作的当务之急。在此情形下,在普通高中尝试实行“德育导师制”是适应学生不同需要和个体差异的有效形式。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希望为高中阶段的德育工作提高一个基本的研究模式,也有助于指导德育实践的创新。本论文共分四个部分。论文的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了德育导师制度尤其是普通高中德育导师制在国内外同一领域实施现状,同时也界定了德育、导师制和德育导师基本概念,明确了德育导师制是学校德育管理的有益尝试。论文的第二部分阐述了目前普通高中实行德育导师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针对普通高中德育管理存在的现状,提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德育方式——高中德育导师制。在必要性方面:

1、对我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现状的审视;

2、提高学校德育管理有效性;

3、适应新课程背景下课程改革的需要;

4、转变教师教育观念,促进教师素质提高;

5、尊重学生个性,实现学生健康发展;

6、尊重学生个性,实现学生健康发展。在可能性方面:1.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导师制度的可行性;

2、新的课程改革和国家的重视为导师制实施的创造了条件;

3、社会教育资源可以为德育导师制的实施提供积极帮助;

4、各级各类德育导师制可以成为普通高中德育导

师制的有益借鉴。因此,在普通高中的德育导师管理和尝试,在实现“教书育人”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方面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管理模式。论文的第三部分探讨了如何在普通高中实施德育导师制具体措施。构建新型的“普通高中德育导师制”体系主要包括:首先提出了实施普通高中德育导师制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其次介绍了普通高中实施德育导师制的具体步骤:从德育导师步骤来看重点要做好宣传工作、明确导师的职责、确定德育导师的人选、建立相关的导师制度等。普通高中德育导师制所确立管理制度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完善,对其执行过程进行监控与反馈。论文的第四部分是对普通高中实施德育导师制度的几点思考。在普通高中推行德育导师制既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依然要处理好一些问题:关于德育导师制度的定位问题;关于德育导师的评价、考核问题;关于针对不同类型学校、不同年龄段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德育导师制问题等,在实践中通过对以上问题深入探讨反思,进一步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从扩大导师群体队伍,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英文摘要】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with the education reform demands new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in nationwide, the pursuit of all students’ all-round development, advocating the human-oriented idea, has become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how to continuously strengthen moral education and improvement, and create a new moral education idea and mode, actively broaden channels of moral

education work, explore the effective moral education mode has become has become school is urgent.In this case, in the ordinary high school try “moral education system executes is adapting student different needs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of effective forms.Through this topic research hope for high school moral education work to improve a basic research pattern, also conduce to guide the practice of moral education of innovation.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The first part is the introduction.Introduces the moral tutorial systems especially ordinary high school moral education system at home and abroad, the same field research status, simultaneously also define the moral education, system, and the moral education teacher basic concept, has been clear about the moral education system is the school moral education management the beneficial attempt.The second part of the thesis expounds the present average high school moral education system executes the necessity and possibility.For ordinary high school moral education in the management of situation, this paper proposes an effective way of moral education of high school moral education system.-In necessity aspects: 1st, to our country the juvenile moral situation;oppugning the 2, improve school moral education validity.3, adapt to the new curriculum

background the need of curriculum reform, 4, education idea, promote transformation teacher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ers, 5, respect the student individuality, realize the students’ healthy development, 6, respect the student individuality, realize the students’ healthy development.In possibility aspects: 1.The high school student’s body and mind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decided the feasibility of tutor system, 2,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and national attention to create conditions of the tutorial system implementation, 3, social education resources for moral education system can provide active help;the implementation of 4, at various levels and moral education system can become ordinary high school moral education system of beneficial reference.Therefore, in the ordinary high school moral education teacher management and attempts to realize “teaching” for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health development provides a good management mode.The third part of the thesis discusses how to implement in ordinary high school moral education system concrete measures.Establishing a new “ordinary high school moral education system” system mainly includes: the first propos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average high school moral education system of guiding ideology, the basic principles.Secondly

introduces ordinary high school moral education is implemented system of the specific steps: from the moral education teacher steps to see the key point is to do propaganda work, clear mentor’s responsibilities, determine the candidate, moral education teacher establishment relevant tutorial systems, etc.Ordinary high school moral education system established by management system in practice need to constantly perfect, for it’s implementation process monitoring and feedback.The fourth part is to ordinary high school moral education is implemented mentoring some considerations.In ordinary high school moral education system implementation is feasible and necessary, but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we still have to deal with some problems: the moral mentoring localization problem;Moral education teacher evaluation, evaluation problem;About of different types of schools, different age paragraph the student to carry out various forms of moral education system problem and so on, in practice by on the above issues discussed thoroughly reflection, and further puts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for improvement, from expanding tutor group team,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students’ all-round development.【关键词】导师制 德育导师制 探索

【英文关键词】Tutorial system Moral education tutorial system Exploration 【目录】普通高中德育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4-6Abstract6-7

引言10-1

2中文摘要一 普通高中德育导师制度在国内外实施现状10-1111-1212-2

3二、核心概念界定第一章 普通高中实行德育导师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普通高中实行德育导师制的必要性12-17

(二)提

(一)对我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现状的审视12-13高学校德育管理有效性13-14改革的需要1414-1515-16

(三)适应新课程背景下课程

(四)弥补传统班级管理模式中的不足

(五)转变教师教育观念,促进教师素质提高

(六)尊重学生个性,实现学生健康发展16-17

17-2

3(一)高中学

(二)新的19-

21二、实施普通中学德育导师制的可行性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导师制度的可行性17-19课程改革和国家的重视为导师制实施的创造了条件

(三)社会教育资源可以为德育导师制的实施提供积极帮助21-2

2(四)各级各类德育导师制可以成为普通高中德育导

第二章 普通高中德育导师制体系的构师制的有益借鉴22-23建23-2723-2

4一、实施高中德育导师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2

3(二)基本原则23-2

4(一)做好宣传发动24

(三)确定德育

二、实施高中德育导师制的步骤24-27工作2

4(二)明确德育导师职责

导师人选24-2

5(四)导师和受导学生实行互动25

(五)建立相关常规制度25-27

(六)组织和管理27

一、关第三章 对普通高中实施德育导师制的几点思考27-37于正确认识德育导师制度的定位问题定位27-28

27-28

(一)自身角色

二、关于德育导师应该

(二)对象定位28注意处理好的几种关系28-30主任的关系28

(一)要协调好德育导师与班

(二)处理好德育导师与家长的关系

(三)正确处理与受导学生的关系28-29其它导师的关系29-3030-3

3(四)正确处理与

三、关于德育导师队伍建设问题

(二)德育

(一)德育导师人选的确定30-

3131-33导师聘任、变更问题题33-3

4四、关于德育导师的评价、考核问

五、关于不同类型学校、不同年龄段学生开展不同形

34-3537-38

六、关于德育导师制度的落实问题附录一38-39

致谢47

附录二式的德育导师制问题35-3739-45 结束语主要参考文献45-47

第四篇:“双师教学”模式探索与思考

(数、语、外、物教研组教师写)

鹤岗市第二十六中学业务培训

内容“双师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二)主持人:马雪滨 地点:会议室 时间:2017.10.16

一、背景意义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教学活动往往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填鸭式、满堂灌、一言堂,往往不能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师生之间的教学活动背离了交流互动的原则。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学习能力的增强,更不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我校改变了原有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师与学生互动方面,仍有缺陷。为了适应新课改的需要,一方面,教师必须拥有扎实的知识和技能,具备广博的知识背景。这就需要教师自觉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补充必要的学科知识,努力丰富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教师之间的合作成为必需。同学科教师之间,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思考,独特的授课方式,因此,在一堂课中需要教师之间的互补和合作,需要以协同的方式进行,将学科知识完美的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收获更多的知识。另外,我校班额人数少,利用多媒体两位教师同进一堂课,对学生将会有更进一步的交流与互动。在这种情况下,我校探索尝试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双师教学”,即由同一学科的两个教师,一个是我校的老师,一个是多媒体网络老师来共同完成某一学科的授课活动。

二、双师教学构想

1、“双师教学”模式将是一种极具互动性的教学模式,它可以有效地促进师生双方互相交流、沟通和补充,构建起了一种互动的师生关系。它不仅可以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还可以实现教师乐教和学生乐学的和谐统一。对学生而言,“双师教学”是学生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和创造性的解放,实现了“学习中感受,感受中学习”的目的,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对教师而言,则意味着上课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一个在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出现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过程,是教师在“工作中学习,学习中工作”的具体体现。

2、“双师教学”模式将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更能焕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学习兴趣。我们知道,激情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激情和兴趣的课堂,是一潭死水,教者声嘶力竭,学者昏昏欲睡,实在是无效果可言。“双师教学”教学模式下,两位教师可以实现角色之间的迅速转换,根据教材内容即兴的情景表演与对话,以及随后师生之间的反串,把教师与学生融为一个整体,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互动,赋课堂以活力、激情和兴趣。

3、“双师教学”模式可以弥补教师之间学科认识、思考、授课方式的不足。由于新教材取材广泛,学科之间渗透强,一位教师的认识总是有局限性的,这就需要更多的老师产生思想的碰撞,这样的情况在“双师教学”模式下将会得到妥善的解决。

总之,“双师教学”模式探究还只是一个起点,是一种探讨性的思考设计和实践摸索,还有许多很具体的问题有待深入研究,例如,如何合理设计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整合;如何有效控制课堂教学的整体结构;如何使双师课堂模式逐步成形并完善成熟;如何制定可行性的方案、“双师教学”是否会增加教育成本等等。但我们相信:在不断地探索、总结和革新中,我们一定能走出一条理想的、富于个性化的课堂教育途径。

第五篇: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全员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全员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可靠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的重要阵地,造就坚定信念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党赋予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浙江大学农学院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与中央16号文件精神,坚持从“以人为本,求是创新,整合培养,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出发,紧紧围绕学校、学院人才培养工作,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以迎接建校110周年、本科教学评估、平安校园验收、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试点工作为契机,规范学生工作、创新学生工作,集中精力推进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全员育人的教育方式,提出了“培养和造就能够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和生命科学发展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了以培养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为方向的本科教育改革思路,在创新中努力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一、树立“三重育人”理念,创新载体,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越来越表现出多样性、多层性、多变性,这就要求思想道德教育要有针对性。我院始终在思考教育的两个根本问题:“为谁培养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作为我们共同的思想基础,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我们共同的宏伟目标。围绕学生总的培养目标,用“两个共同”构建学生的精神支柱和价值取向,在“三重育人”理念的指导下,创新载体,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1.重基础,树立学生是树苗的理念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苗向上长,根在向下扎,提示我们育人工作的两个方向。我们提倡打基础好比育树苗.不是造房子打地基,而是动态的、变化的、全面的。

我们鼓励学生珍惜大学生活,全面完善自我。千百年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也是许多学生进入农学院以后学习热情不高的主要原因。学院从新生始业教育入手,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向新生介绍现代农业的广阔前景,介绍本院国家级重点学科、省部级重点学科、重点开放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和在学术领域的地位,使学生们认识到生命科学是21世纪最具发展前途的科学之一,农学学科又是生命科学中重要而极具活力的学科;组织参观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园区,让学生对生物信息、生物技术在设施农业、效益农业、生态农业中的广泛应用有了进一步的感性和理性认识。正确引导和实地参观,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吸取专业知识由被动变为主动。

另外,学院十分重视大学生的基础道德文明建设,通过各种主题教育、组织专题的理论学习活动、创新理论实践活动等形式对团员青年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从低年级学生抓起,形成一个健全的覆盖全院的理论学习网络。2.重过程,树立学生是主体的理念

学院本着“源自学生、服务学生”的原则,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三自”机制的作用,探索与实践以学生党支部、学生团总支、学生会、宿舍自管会和学生助理等为载体的学生自律新模式,让学生在参与中得到锻炼,在锻炼中得到提高。

学院建立了学生活动项目化管理制度。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做“项目负责人”、当“小干部”的平等参与和锻炼的机会。为此,学院学生会下设了素质拓展部,专管学生活动第二课堂活动项目的申报和素质拓展分数的审核,此举极大鼓舞了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院校园文化建设的系列活动,如中秋晚会、春季博览会、校庆百米长卷、新生始业教育、学长交流会以及各类讲座等,均由“项目负责人”承办,学生们普遍体会到了第二课堂的系列活动是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

3.重评价,树立学生是人才的理念

人才是第一资源。“多元智能理论”和“相对优势理论”提示我们,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效性的评价,应该更加关注过程评价和多元评价。为此,我院提出实现素质教育纪实化、评价指标多样化的工作目标,积极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学院改变以往以第一课堂成绩作为学生评价指标的单一模式,制定了一系列学生评优秀推先进的制度规范。学院几年来评出并表彰和资助了各类优秀基层班级活动和暑期实践活动,涌现出了一大批校级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向党组织推荐优秀青年多名。学院还推出了学生品德测评纪实化新体系,该体系遵循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有效化、纪实化的原则,变学校评定为主为学生自我评定为主,更注重对大学生的日常道德行为和素质教育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活动的综合量化考核,受到了师生们的好评。

二、构筑“立体式”体系,突出重点,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为了使学生们能够在优势互补中充分发展个性特长,学院根据素质教育的总体要求,科学制定培养计划,关注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使广大学生在出色完成第一课堂学习任务的同时,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在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文体艺术活动等方面锻炼成长,着力营造良好的全员育人的氛围,较有成效的主要工作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 以学习贯彻中央16号文件为契机,扎实推进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在中共中央16号文件的指引下,农学院深入贯彻其中的指导方针: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扩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深入社会实践,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大力建设校园文化;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扎实推进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试点工作为着力点,统一思想,奠定基础

为提高试点工作的实效性,农学院本科生总支通过制定“二个八”教育活动提升党员素质,以实践活动促进党员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与领悟,发挥大学生党员先进性,走向社会、服务社会。自学习实践活动第一阶段全面展开以来,农学院本科生总支领导、老师高度重视、深入调研、通过多种形式抓好理论学习。学院党委副书记赵建明带领总支委员、支部书记深入学习,多次专题研讨制定学生党员学习计划。通过组织召开学生党员动员调研专题座谈会、“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就是最大的爱国” 主题学习讨论会、学习“温家宝总理回信精神”支部会、科学发展观理论知识专题学习会等理论学习形式,不断提高党员理论水平;通过组织党员观看红色影片《走出西柏坡》熏陶革命优良传统;通过开展学生党员《优秀读书报告》评比活动提高党员对于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学生党员在理论学习中综合素质不断得到提升。本科生总支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党员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浙江省革命烈士纪念碑前的“重温入党誓词、践行科学发展观、立志报效祖国”宣誓仪式让党员意识到了自己所肩负的历史重任,树立努力学习、报效国家的理想;以“科学发展观指引我前行”为主题的演讲比赛锻炼党员能力,提高学习成效;组织学生党员深入农村调研活动使得大学生了解三农,培养农科学生与农村农民的感情。

本科生总支重视党员参加实践活动,让党员在实践中领悟、在奉献中成长。组织“向奥运献礼,向祖国致敬”倡议许愿活动,倡导大学生理性爱国、为奥运加油的爱国主义情怀;利用五一长假组织开展“改革开放30年风云录—与老干部、老党员企业家面对面访谈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感受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培养民族荣誉感与自豪感;组织党员进社区宣讲科学发展观活动让普通百姓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共建和谐社会;五四青年节那天组织党团员志愿者开展“西湖环保行”活动,倡导“保护环境、构建和谐、科学发展、从我做起”的理念,一个老人的评价反应了本科生总支开展教育活动以来所取得的成效:‘你们这一代青年有如此强烈的环保意识,真是很令人高兴!落实科学发展观务必要求从身边做起,而你们已经出发„„看到你们,我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

3.建立组织制度保障体系,营造全员育人的氛围

为使本科教育的各项改革落到实处,学院首先在体制上进行改革。学院组建后,学院在全校首先召开了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统一思想,建立了推进本科教育改革的组织体系与制度保障体系,营造了全员育人氛围,建立健全高素质本科人才培养的组织制度保障体系。

(1)本科教育一把手负责制。学院党政班子高度重视本科生教育工作,把教书育人工作作为学院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学院建立之初,为推动本科教育改革,成立了由学院院长担任组长的本科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由分管副院长担任组长的本科生教学指导委员会,使学院的教书与育人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学院领导班子多次在院党政联席会议上,都把教风学风建设、教学改革、教学质量、导师制、毕业生就业、学生思想教育等工作作为主要议题,认真研究讨论,制定目标、规划。同时明确规定,学院本科生教学由分管院长全权负责,系里由系主任一把手全权负责。

(2)本科教育一票否决制。本科教育是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建设一流学院的根本保证。学院规定教授、副教授必须上本科生的课,规定凡是在本科教育中,学生评价教师的成绩没有达到优良的教师,不能晋升高一级职称,在岗位聘任中下浮一级聘任。同时规定连续两次学生评价教师成绩最低的停止本科教育任务。做到了在本科教育中教师在职称晋升、岗位聘任的一票否决制。例:在2002年岗位聘任中我院有一位教师按照业绩,根据聘任条件可以聘8级岗,但是他在学生评价教师的成绩只有合格,最后只能聘7级;另一位教师同样原因下浮一级聘3级。

(3)本科教育全院一盘棋。学院的一切工作必须围绕学生的培养来开展,建立以育人为中心的,全院教师积极参与重视本科教育的局面已经形成。在2001年学院在浙江大学首先实行了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建立了以学院党政领导重视参与本科教育,全院教师积极行动,全院各级组织、群众团体积极工作的本科教育良好氛围。为了统领全院的本科教育,学院在每次聘岗中,降低科研、研究生教育的比例,把本科教育的比例提高到学校规定的2倍,同时对从事本科教育工作的班主任、暑期社会实践的带队教师给与业绩点。通过几年来的实践全院形成人人关心重视本科教育的良好氛围。

(4)本科教育出台了一整套规章与制度。为使得本科教育的各项工作能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几年来,学院围绕教学工作条例、教学工作规范、提高教学质量与监控、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等工作。《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实施细则》、《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班主任工作条例》及《考核办法》、《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导师制实施办法》、《免试研究生推荐办法》、《基层党组织目标管理责任制》实施意见。规定发展党员必须有班主任、导师的推荐意见等等。

4.坚持本科生导师制,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我院在浙大率先实行了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学生从大一入校并逐渐适应大学生的学习、工作环境后即安排一位思想素质好,学术水平高的教师担任导师,全程指导大学四年的学习、工作和实践活动。推行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是我们学院不断深化教育改革,进一步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创办一流学院的重要举措之一。

在本科生导师制中,教师与学生形成了一种平等、互动、宽容的师生关系和朋友关系。教师与学生通过双方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相长,形成一种全新的教与学的关系。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本科生导师制下得以充分发挥。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实施,促使本科教育与教师的科学研究以及研究生教育的紧密结合,让学生早进实验室、早了解学科、早与教师接触,以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创新意识和敬业精神。我们积极鼓励教师、学生申报大学生挑战杯和SRTP(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三年来,我院学生申报的校级课题数及获奖数均列学校前茅,我们的一大批教师都作为学生科研的指导教师,与大学生一起制订方案。通过相互接触与交流,让导师在思想和学业等多方面给予学生具体的指导,使其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奋发学习的自觉性,并能根据自身的特点,正确选择发展方向,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潜能,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导师制有利于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强化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

5.推行首席主讲教师制,强化本科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整个大学教学体系中的基础,课程建设水平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和体现。因此,课程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我们学院率先在全校内开展首席主讲教师制度。实现首席主讲教师负责制是为了打破系与(所)相互间的界线,把原来分散的教学师资、设备等教学资源优化组合,建设一支热爱教学工作,素质优秀、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为积极推行完善首席主讲教师制度,学院院长带头担任全校公共课的首席主讲教师。2000年首批确定了10门系列课程的首席主讲教师,这些教师均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较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对本科教学认真负责,其中教授所占比例达63%,2002年主讲教师中教授比例已达82.8%,2003年教授比例已达82.7%。博士生导师给本科生上课比例占全校之首。

首席主讲教师制推动了本科平台课、精品课程建设,以及多媒体和“双语”课程教学。加强本科生平台课及精品课建设:平台课建设要求以现代农业、设施农业为主要内容,能体现生物技术和生物信息科学的前沿领域,课程具有探索性和前沿性的特点,如:植物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农业生物技术等,课程采取招标形式,并由学院学科经费给予资助,从2001年开始,学院已推出本科生平台课9门;此外,自1999-2001年先后有四批共计20门课程被列为学校“211”重点建设课程,另外还积极申报校精品课程建设项目,2002年有7门课程被列为学校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在学科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中,已有27%课程被列为校级以上的重点课程或精品课程,20门课程被列为学校“211”重点建设课程;增加“双语”课程教学力度,目前已有8门本科生课程实行了双语教学。6.率先召开家长大会,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我院还在全校率先召开家长大会,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听取家长对学院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和学科发展的意见和建议,积极探索“学院—学生—家长”互动的教育模式,努力研究家长在人才培养中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学院组建以来已经召开了三次学生家长大会,大会期间学院院长和分管教学副院长亲自向家长介绍学院的基本情况、学科的发展前景及学院本科人才培养的举措,优秀学生的代表向家长汇报了学习、工作的经验,此外,学院还组织本科学生家长参观了学院各系实验室和现代化的实验农场、召开各系学生家长座谈会和学生班级家长会并组建成立学院本科学生家长委员会,充分听取家长们对我院发展、建设的意见和建议,让家长充分了解学院,宣传学院,并和学院一道关注学生成长、成才。学生家长大会的召开,建立了“学院—学生—家长”互动的教育模式,让家长了解了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及各方面表现情况,进一步引导和帮助学生端正思想,尽早树立大学阶段的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为学生成才起到保证和监督的作用,为学院实现办学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扩大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对于实现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完善学院的人才培养体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进一步加强学院与广大学生家长的交流与联系,听取学生家长对学院建设和本科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建立起了良好的沟通平台,同时也扩大学院的社会影响。本科学生家长会的召开是对我们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探索,得到了广大师生及学生家长的广泛认可和赞同。7.建立教育质量监控体系,优化教育管理模式

教学质量的管理与监控首先要有一个组织完善、运转效率高的教学管理组织体制,来从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管与评价等工作。根据不同的管理与监控职责,建立和完善了相关的本科教学管理体制,学院形成了院、系二级教学管理组织,学院设有分管本科教学副院长和本科教育科;由系主任分管本科教学,并配设教学秘书,明确了系一级机构的主要职能就是本科生的教学管理。学院的两级教学管理组织负责全院本科教学工作的日常运转,同时学院还设立了本科教育指导委员会,由院长任主任,负责重大本科教学事项管理,如专业设置、教学制度制定、师资和教学资源的规划与建设等,另外还成立了学院教学督导组,由教学经验丰富的资深教授担任,负责对教学过程中教学质量的检查和评价。这种纵向的教学管理体系,构成了较完整的教学监管体系和教学信息通道。

三、完善“互动型”机制,形成合力,增强教育的规范性 1.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两课”教学的主线

近年来,学院在“两课”教育教学中,注重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主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方面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作为“两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思想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中,我们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三义”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三观”教育融入到“两课”教育中去,并渗透到“两课”主干课程的教学中去。第一,用科学理论塑造大学生的精神支柱。第二,凸现民族精神教育的时代特点。“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点内容,在教学计划上突出民族精神教育专题,在内容上注重三方面:其一,民族精神的传统品格;其二,结合时代的发展要求,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丰富了民族精神;其三,保持健康向上的民族心态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时代要求。在教学目标上,“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着重培养青年大学生责任意识、团结统一意识、自强意识。第三,用辩证思维方式促进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强调辩证思维方法在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社会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强化知行统一,将民族精神教育落到实处。理论教育不仅要使学生达到认知,还要使学生把这种认知通过社会实践内化为一种信念,并落实到行动中去。因此,在思想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中,我们注重用多种教学方式来达到参与式教学,形成教学互动,并通过开展社会实践,促进学生的内化过程,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切实地树立起民族精神。在“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课程教学中,我们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强调教学的互动性,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同时,将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民族精神内化为坚定的内心信念。

2.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精神文明共建基地、社会德育实践基地的建设

学院鼓励学生开展了与校外各种社会公益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的共建活动,加强军民共建联系。创造条件让学生参观中共一大会址、革命烈士纪念馆等,对学生开展以“四情(爱国情、民族情、改革情、世纪情)”、“三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党在我心中”为主题的理想信念教育活动。学院和系部、班级积极与乡镇企业、农村建立联系,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为民服务意识。

3.建立一流的本科实践教学基地

实验教学向学生传授知识是认识世界的方法,在实验室里学习和锻炼是本科生在校学习期间,接受知识、培养能力,进行各方面创新素质教育、训练和提高的一个重要途径。现在国家正在大力提倡科技创新、技术创新,实验室在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高素质过程中,尤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要建设一流的研究型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就要建设硬件、软件和环境都一流的实验室。实验室要建设成为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本科生新思路、新理论和新方法、创新的发源地。为此,学院在本科教学实验中心建设过程中学院做了大量的工作,如确定分管领导,组织班子,负责种子楼的改建与内部建设。学院出加强重点投入,现建成的本科教学实验中心,为深化学院本科教学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实验中心4个实验室总使用面积1300平方米,一年来实际承担的实验人时数达75000人次,承担分子生物学等实验达18000人次。开设了作物遗传育种、植物保护、生物技术、生物信息四个实验平台,目前学院实验教学中心拥有2230平方米实验室和辅助用房,本科教学用仪器设备总金额近600万元,优良的实验实习条件能满足教学的要求。本科生实验中心设施建设在全校处于领先地位,本科生实验中心基建项目在全校同类项目建设中夺魁,获学校优质工程奖。4.全面推进第二课堂思想道德教育功能

一是思想与人文教育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院抓好三导:导向、导读、导讲。“导向”是引导大学生的政治方向,要紧随形势、关注焦点、联系实际、有的放矢地选择主题教育,抓好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导读”是引导大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导讲”是每学期都有重点、有选择地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开办讲座,传授治学之道,指点成才之路,介绍前沿知识。

二是课外科技学术活动。在大学生中开展以加强科研创新、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为目加强宣传和动员,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努力营造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勇于创新的学术氛围。学院积极组织广大同学申报浙江大学“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浙江大学学生课外科研训练项目(SRTP)和农学院学生创新计划项目等学校和学院的学生课外科技活动项目,做好浙江大学“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项目的立项、中期检查和结题工作。在已经取得国家奖、多项市级奖的基础上,力争在市乃至全国获取更多科技奖项。

三是暑期社会实践和青年志愿者活动。利用暑期,围绕“全面提高思想素质,学以致用,服务大众,构建和谐社会”的主题,坚持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服务农村经济建设结合的原则,以“学知识,长才干,作贡献”为目标,引导学生深入农村和基层,自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青年志愿者活动。通过实践,经受锻炼,接受教育,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是强化制度育人功能。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育人体系,努力探学生工作的教育、管理、服务的职能。通过规章制度约束、引导学生的行为,促进学生的行为向社会规范认可的方向发展,主要包括学籍管理、行为管理、奖学金以及各种评价制度等。在服务学生、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奖学助学、勤工俭学、心理咨询等的同时,帮助学生建立规则意识。

四、“三全”育人工作的具体成效和未来展望

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知行统一的过程,所以“三全”育人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重而道远。在追求时效性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注意到育人工作的长效性,更要注意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的潜移默化的养成过程。既重视贴近大学生情感的教育,又重视思想理论的教育,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我们要转变观念,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深刻地认识到治校先治德,教书先育人,德育工作是一项复杂而系统工程,只有各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才会抓出成效;学校无小事,事事都育人,要真正形成“三全”育人的教育观,树立全员育人意识;要完善政策,从制度上保障“三全”育人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要加强党的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增强他们育人的政治责任心,用自己出色的工作和模范行为去带领和团结广大教师一起搞好教书育人工作;尤其是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农业生产也不断地向现代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我们应适时调整农学类专业的培养方案,培养适应我国科技和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更多的具有国际竞争力、面向未来的科学家、企业家和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下载“全过程双导师制”培训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全过程双导师制”培训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工学结合模式下实践教学实施全过程督导的探索与实践

    对工学结合模式下实践教学实施全过程督导的探索与实践 -------以大连职业技术学院服务类专业为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深化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建立与其相适应的实践教学......

    高职学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最终定稿]

    高职学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唐建生刘红普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导师制是因材施教、促进优秀人才快速成长的人才培养模式。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创造性地将导师......

    应用型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发布时间:2011-8-8信息来源:《计算机教育》 作者:李 祥1绪论我国软件产业的年销售额和出口额递增速度保持在35%左右,2005年销售额将达到2......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当前的数学高效教学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构、轻过程,重理论、轻应用,注入式多、启发式少,学生参与不够深入、教学过程比较封......

    学工交替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学工交替”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学工交替”产学合作教育模式是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成功实施的一种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企业生产实践与学校学习相互交替,学用......

    “学案导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学案导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自主探究,学案导学”模式就是指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主导,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一......

    “双元制”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双元制”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在职业学校招生普遍困难的情况下,淄川第二职业中专连续三年招生突破1300人,使在校生达到90个班4000余人,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淄川二职专何以......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双导师制教学模式探讨(精)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双导师制教学模式探讨 【摘要】双导师制教学模式有效促进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提高的优势能较好地弥补现有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模式的不足。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