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步骤三结合模式探索与实践(最终版)
职业院校顶岗实习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
“所谓顶岗实习就是学生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参加与一般职业人一样的工作。” [1]顶岗实习是实践证明了的高职院校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之一,是高职教学由校内向企业岗位延伸的必要过程,是高职学生学习与工作结合的主要形式,是高职生就业的过渡期和准备期,是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是高职院校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指出:实验、实训、实习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三个关键环节;要求高等职业院校积极推行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2]。在教育部2008年下发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中,对顶岗实习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顶岗实习覆盖率高;顶岗实习时间原则上不少于半年。不管是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角度,还是落实教育部文件精神要求角度,还是迎接人才培养质量评估的需要角度,高职院校都必须认真落实好顶岗实习工作,并在实践中探索顶岗实习有效的管理模式。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多年来扎实推进顶岗实习工作,全员参与,校企合作、规范管理,探索并形成了“五步骤三结合”的顶岗实习管理模式。所谓“五步骤”,是指顶岗实习规划为五个步骤或五个阶段:宣传动员、找岗、定岗、巡岗、总结表彰;“三结合”是指:顶岗实习与就业相结合,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相结合,学校、企业、学生、网络多重管理与评价相结合。
1.五步骤——科学规划,分步实施
我们将为期六个多月的顶岗实习分为五个阶段(或五个步骤),明确每个阶段的工作重点,全员参与、校企合作、齐心协力完成阶段任务。
1.1宣传动员
顶岗实习能否顺利地落实到位,关键之一在于学生树立了正确的顶岗实习观念,形成了正确的顶岗实习态度。宣传教育阶段的重点就是解决学生的观念和态度问题。为此,我们在学生离校实习前一个半月就开展了顶岗实习宣传动员工作。我们成立了学生顶岗实习宣传教育工作小组,干部、专业研究室主任、辅导员、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人力资源部门领导共同参与宣传教育工作,认真分析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当前的就业形势,拟定各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任务,分专业着重抓好四个层面的宣传教育。
一是院系层面的教育。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当前的就业形势、顶岗实习及其目的意义、顶岗实习观念与态度等方面,以讲座的形式进行。通过教育,使学生认清就业形势的压力,正确认识顶岗实习,认真对待顶岗实习,积极参与顶岗实习,努力完成顶岗实习任务。二是教务科层面的教育。围绕顶岗实习工作方案进行宣讲,重点讲解顶岗实习的规划、管理、任务与考评办法。让学生了解顶岗实习工作的整体部署和管理措施,明确顶岗实习各方责任、义务和权利,明确实习的任务及实习成绩的考评办法,侧重于操作层面的方法教育。三是研究室层面的教育。围绕专业顶岗实习大纲、实习任务书和毕业设计要求进行宣讲,重点讲解专业顶岗实习的具体任务及任务书的填写要求、毕业设计相关要求等。四是企业教育。邀请顶岗实习单位人力资源部门的领导来校为学生进行企业文化教育和安全教育,使学生提前了解企业,感受企业文化,为顺利进驻岗位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1.2找岗
顶岗实习能否顺利地落实到位,关键之二在于能否找到数量充裕、专业对口、技术含量适宜的实习岗位,也就是说,联系到的实习岗位要大于实习学生人数,有选择余地,并且尽量做到岗位与专业对口、岗位要有一定的技术含量,保证学生实习的稳定性。在找岗阶段,重点解决的就顶岗实习岗位问题。在找岗阶段,我们重点瞄准实习基地、本地企业和经济发达地区企业三类企业单位为学生联系顶岗实习岗位。
首先是实习基地。实习基地是高职学生顶岗实习与就业、教师挂职锻炼、产学合作、社会服务的重要平台,学生在实习基地顶岗实习,不仅可以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创新与创业能力,还可以增强劳动观念、岗位意识、纪律意识和职业素质。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中首次提到了顶岗实习覆盖率的概念,顶岗实习覆盖率是指落实顶岗实习的专业数比例和落实顶岗实习的学生人数比例,它客观地反映了高职院校对待顶岗实习的重视程度和工作的落实程
度[3]。提高顶岗实习覆盖率的根本措施是建立一批数量足够、合作稳定、专业对口的校外实习基地。由于高职院校与校外实习基地大多签订有合作协议,学生在实习基地顶岗实习将更有质量保障。多年来我们在本地和外地都建立了一批稳定的实习基地,保证60%以上的学生在实习基地顶岗实习。其次是本地企业。高职院校必须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专业设置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立足本地企业寻找顶岗实习岗位,既是现实必需,也是长远需要。我们与本地企业,特别是汽车及其零部件制造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顶岗实习是其中重要的合作内容),为学生在本地顶岗实习奠定了良好基础。最后是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比如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等。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岗位技术含量相对较高,对人才需求旺盛。为满足学生实习、就业的多元需求,我们在经济发达地区也为学生找到了一定数量的实习岗位。
除了学院出面为学生寻找实习岗位之外,我们也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自主联系实习岗位,只是学生自主联系的实习岗位要通过一定的审查程序方能认可。
1.3定岗
顶岗实习能否顺利地落实到位,关键之三在于“人岗匹配”,即每个学生都有确定的、较满意的实习岗位。在定岗阶段,我们采取企业招聘、学院推荐、学生自主联系三种方式确定每位学生实习岗位。对于企业有明确招聘计划(用工需求)的岗位,我们依据企业招聘的方式确定顶岗实习的学生;对于学生自主联系的实习岗位,我们通过一定的审批程序后,派遣学生到岗;其他情况,我们采取学院推荐的方式派遣学生到岗。在定岗阶段,我们既充分尊重企业和学生的愿望,同时也综合考虑专业对口等相关问题,为顶岗实习稳定提供保障。
1.4巡岗
顶岗实习为期半年以上,保证顶岗实习效果和质量关键在于管理,也就是第四个阶段——巡岗阶段。在巡岗阶段,我们着重加强了管理队伍和管理组织建设,健全顶岗实习考评体系,加强过程考评。
管理队伍建设方面,我们采取兼职管理人员(干部、研究室主任)与专职指导教师相结合、学院指导教师与企业指导教师相结合(双导师制)、实习指导教师与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相结合、专业教师与辅导员相结合等办法,组建了管理队伍。管理组织建设方面,我们成立了校企共同参与的实习领导小组和实习指导小组,以及学生实习自治组织三级管理组织,明确各级管理组织的职责,加强顶岗实习管理工作。实习指导小组、学生实习自我管理组织按实习区域或集中实习单位分别建立。我们还通过QQ群等网络手段,加强对分散顶岗实习的学生管理。我们建立了一套校企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顶岗实习考评体系,从考勤、工作态度、工作质量、创新能力等方面加强对顶岗实习的过程考核,为保证顶岗实习效果和科学评价学生顶岗实习成绩提供依据。
1.5总结表彰
顶岗实习工作经验的积累和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最后的总结表彰阶段。每年学生顶岗实习结束,我们都要对顶岗实习工作进行认真的总结和反思,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同时,对实习期间涌现出的优秀实习生和优秀指导教师进行表彰。
2.三结合——统筹兼顾,提高效益
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就业是密切相关的,统筹兼顾三者关系,提高顶岗实习的质量和效益,也是顶岗实习管理中应处理好的重要问题。
2.1顶岗实习与就业相衔接
顶岗实习是就业的过渡期和准备期,两者密不可分。在落实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我们做到了实习与就业的有机衔接。根据实习与就业的相关性,我们把顶岗实习分为三种类型:就业式顶岗实习、准就业式顶岗实习和学习式顶岗实习。所谓就业式顶岗实习,就是企业有用工计划,并按规定的招聘程序招聘与用工计划等额的学生到岗位工作,学生与企业达成就业意向,成为企业的准员工,实习期结束,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所谓准就业式顶岗实习,就是企业有用工计划,并按规定的招聘程序招聘大于用工计划数的学生到岗位工作,在顶岗实习期间,企业对学生再进行考察筛选,顶岗实习结束后确定正式录用学生并与之签订劳动合同,淘汰的学生重新寻找就业岗位;所谓学习式顶岗实习,就是企业没有用工需要,但愿意提供顶岗实习岗位供学生学习,学生顶岗的主要目的是学习。为了保证实习效果,我们针对不同类型的顶岗实习,采用了不同的管理办法。
从近年的实际情况来看,就业式顶岗实习和准就业式顶岗实习所占的比例在80%以上,这为我们后期做好就业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习式顶岗实习所占比例不大,并且实习岗位一般都
是技术含量较高的岗位,学生通过半年的学习,就业竞争力大大提高,就业质量得到提升。
2.2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相融通
毕业设计是高职学生在完成专业课程学习基础上,结合生产、管理、服务工作实际,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训练过程,其成果形式多样,主要有论文、报告、产品等。毕业设计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非常重要。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一样,都是高职教学的重要环节和学生毕业前期必须完成的重要学习任务。为了统筹两者关系,我们将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一起都安排在第五学期末和第六学期进行,要求学生结合顶岗实习岗位工作实际做毕业设计,没有给学生另外安排专门做毕业设计的时间。我们要求学生在到岗的一个月内提交毕业设计选题,选题可以涉及岗位生产技术革新、设备与工艺改选等方方面面,在得到校企双方指导教师的审查同意后,在校企双方指导教师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4]
通过结合岗位工作实际做毕业设计,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以往抄袭、低劣的论文大大减少。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相融通,既使学生“学以致用”,又使学生“用以促学”;既节约了学生的时间,又提高了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和水平。
2.3学校、企业、学生、网络多重管理与评价相结合
顶岗实习具有别于其它教学活动的特点:打破了原有班级建制、学生分散到多家企业、围绕企业生产进行组织、校企共管等。其管理与评价难度相当大,若不加强管理与考评,必然会流于形式,收不到应有效果。我们在集中实习的单位(实习学生人数在5人以上)都成立了三级管理组织:校企干部参与的实习工作领导小组、校企指导教师参与的实习指导小组(双导师制)和实习学生自我管理组织,加强对实习学生工作、学习、生活、安全管理,为顶岗实习提供组织保障。同时,对于分散实习的学生,我们通过QQ群等网络手段加强管理,每个班级都建立了自己的QQ群,方便学生间、师生间交流与沟通。在顶岗实习评价方面,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评价内容和标准,加大企业评价的权重,共同实施评价。评价结果做为企业为学生出具《工作经历证明》、评选优秀实习生、学生毕业的主要依据。事实证明,多重管理与评价相结合,有力地保障了顶岗实习的质量和效益。
3.结语
近年来,我院积极推进顶岗实习工作,在落实上下功夫,在规范上做文章,在模式上求创新,每年顶岗实习覆盖率都在90%以上,特别是08年下半年,面对金融危机不利因素影响,我院06级学生顶岗实习覆盖率仍然达到了97.6%(有2.4%的学生参军入伍)。多年来,我们探索形成的“五步骤三结合”的顶岗实习管理模式有力地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受到了学生和企业的好评,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赢。
第二篇:五环节教学模式实践探索研究
《五环节教学模式实践探索研究》结题报告
天津市梅江中学 刘秀霞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结合初中物理教学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对“五环节教学模式”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收到一定的成果,现结题如下:
一、引言 1.课题提出的背景
教育改革的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天津市河西区教育局提出《提高课堂效率三年质量工程》,梅江中学提出我的模式我的课,同时确立了我校“二主四多”教学模式,在这样的环境下,结合物理学科特点,尝试了“五环节”教学模式。
2.提出课题的意义:
五环节教学模式把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主体学生、教学指导者、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基本要素在教学过程中统筹运作。首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提出问题能力,再教师的指导下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再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相互交流提升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再通过知识的运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通过本教学模式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3.研究目标:
探索出初中物理教学一种可执行的模式,在梅江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应用并推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力,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是只记结论。一个学科教学模式的形成特别是对于青年教师在成长更有帮助,他们没有经验,若只是给他们一些教学原则、教学理论等,可是他们还是不知道怎么教,若有一个成型的教学模式,他们就可以模仿和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把不适合他自己的地方进行改进和发展。这就像你学习了“太极 拳”先掌握了套路,然后再体会其精髓,这样青年教师就会快速的成长。
二、研究文献综述
《天津市河西区教科所提出的“科研聚焦课堂教学”专题研讨》,天津市河西区三年质量工程文件
梅江中学提高“高效课堂”材米、新的教材和教学目标的要求。国内外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等。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的步骤分工 1.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课题的研究内容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分析以前教学方法,提出并论证物理学科的教学模式(2)探索以学生体验为主的教学模式的内容和形式及操作手段。
(3)探索“五环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科学模式,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质疑”品质和教师的教学程序可操作性。
(4).探索“五环节教学模式”怎样实现“自主学习”、“面向全体”与“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5)探索不同层次学生对“五环节教学模式”科学体验的差异。
(6)从教材、教师和学生的角度论证“五环节教学模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7)“五环节教学模式”的推广应用。2.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文献资料研究法、观察实验法、归纳对比法、调查研究法、案例研究、实践探索法等等。主要通过实践探索进行总结创新,探索五环节教学模实效性。
思路是:“现实课堂教学的分析—寻找理论依据—实践研究-推广应用”。具体做法是:全体物理教师:由我(学科组长)牵头-备课组讨论—课堂体验—讨论总结—确定教学模式的内容-各年级进行推广;资深望重教师根据实践探索情况论证教学模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整合后再实践。3.研究过程:
(1)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物理学科教师全员参与
课题申报时,区级科研部门和学校领导就高度重视,首先是区科研室拟定专家帮助我来辅导课题的研究有关事宜。本研究课题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务之急,也是围绕物理常规教学展开。它是从课堂中来,到课堂中去,从课堂教学中不断改进,不断总结形成的教学模式。所以把课题研究参透到教研活动各个环节:准备—课堂—教研讨论—总结—交流等。(2)系统的理论学习和严格的培训 教学模式是课程改革深入的产物,记得我们校长在一次教学研讨会上说到:课程改革难在何处?无论当下变革还是未来课堂发展,当务之急是建立一套符合自主学习理念、科学化、本土化的可操作的课堂模式。
我参加了校内外关于教学模式的培训和理论学习:在网上学习有关教学模式的理论知识,课题开题后,我组织物理学科的教师定期集中开会,学习相关教学模式的理论知识,明确课题研究目标、内容、研究方法,明确各成员在课题组的研究任务,制定研究计划,定期汇总研究成果,交流心得。比如:教学模式的内涵,五环节教学法的内容,教学模式现在国内一些学校开展情况,及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教学模式等,从不知道教学模式是什么,到人人在学科教学中体现教学模式。在应用过程中我们区分开了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不是一回事,体会讲授法的优缺点,学生体验和学生探究联系。讨论以学生体验为主的教学与毕业班升学成绩是否矛盾、“满堂灌”是否一无是处、高中物理知识点是否都适合学生探究、初中物理实验和高中物理实验要求对比、“洋思模式”对我校教学的启发等。通过一年来的研究与探索,我已收集了很多篇的理论和有关教学模式的材料,丰富了物理组全体老师的理论水平,逐步提高了老师们对“教学模式”的认识,提高了业务水平,使学科组的学术研究氛围越来越浓。(3)课堂教学实践 展示研究成果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我们尝试了“五环节教学模式”,并两次学校组织的《助推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展示课活动中,物理组的每位老师都参加了该活动,效果良好。我展示的课题分别为《压强》和《浮力》,第一次是全校教师听课,学校领导及物理组全体教师进行评课。第二次是全区物理研究课,全区物理教师参加,深受好评。(4)形成教学模式 “265”农村骨干教师参与学习
2012年九月我受天津市“265”工程办的委托指导“265”农村骨干教师,他们研修过程中带领他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参与了梅江中学物理学科“五环节教学模式”,并在研修时作了一节汇报课,深受领导和听课老师的好评。
四、课题研究结果分析
1.理论学习和教学研究了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使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了更新,更能适应新课程改革,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这个结论符合课题研究的初衷,适应新的课程改革。
2.教学模式形成有利学生掌握新知识。“五环节教学模式”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使学生在学习和体验过程中理解物理过程,感受生活的美好,掌握实验操作流程,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感受物理研究的乐趣,认识自然界的奥秘,学习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对科学的不懈追求,掌握正确的方法和实验手段是科学探究重要保证。3.多媒体利用是实现教学模式应用的重要环节。完成了教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信息来源有利于使学生获得物理情景,解决实验无法完成的任务。借助互联网,学生可以轻松地做到师生互动,在丰富的情景和资源中自由地遨游。4.“五环节”教学模式构建:
物理课堂学生体验教学模式的整体框架、流程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如下图:
从教学模式的结构图看,教师教学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导演,学生既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和又是课外实践者。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重在“启中教”,起“质疑---引导---指导---启发---激发”的“主导”作用,学生是“带着兴趣参与---探究---评估交流---运用---质疑”的“主体”,教师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指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规律得出结论;最终进行评估交流、运用。教学中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的能力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得到提高,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将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5.收获
五环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成效,把课堂还给学生,营造了愉快、宽松、开放的教学氛围,形成了师生互动,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使课堂充满勃勃生机,学生学习物理氛围很浓了。提高了教师的教研水平,提升了教师的综合素养。
五、研究的主要成果和所形成的理性认识
1、“五环节教学模式”在探索概念和规律形成的过程中领悟知识和方法,适用于以实验为基础的新授课的教学,如:《牛顿第一定律》、《压强》、《平面镜成像》等等。
2、五环节教学模式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由管理者变为指导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由掌控者变为帮助者,全力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能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以更广的视角,设计出最佳学习路径供学生参考、选择;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也为了提高课堂效率,为学生的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留下充足的时间。
3、“五环节教学模式”的优势
由教师演示实验转为学生探索实验,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到主动去探索新知,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学生体验,学生思维活动、学生的实验探究形成知识,较好地达到了培养学习品质的目标。
有利于培养交流能力、合作精神。该教学模式激励学生积极发言,大胆创新,在交流和合作中学习。
六、问题和讨论
五环节教学模式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发现:
物理教学中有些章节并不能完全适用,比如说高中物理的计算课,用起来比较生硬,所以要有选择的应用,同时一种教学模式可能有多种教法方法,不能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做支撑。
现在各校班里学生人数都多,当学生实验探索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在指导过程难免有照顾不到的,小组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开展好小组合作是接下来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七、研究结论
有效的教学模式是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个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是成功的重要标志。如何在教学模式中实现与教学方法的有机的结合是我要解决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一个好的学科教学模式是一个学校该学科所有是否老师成功的关键。经过一年的研究和实践证明“五环节”教学模式是成功的,实现了原来的假设。
第三篇:初中目标教学“五步法”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初中目标教学“五步法”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科学的教学模式,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必要条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是课标的基本要求。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并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我们的培养目标。根据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结合“目标导学—自主探究—交流点拨—建构拓展—效果评价”五步课堂教学模式,努力践行新课程标准,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模式结构:教学环节:目标导学-自主探究-交流点拨-建构拓展-效果评价。模式特点: 1.强调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稳定。2.强调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主动学习。3.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合作探究、自主学习。
实践应用:在该模式实验过程中,由于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方法不会相同,教学方式有所改变。在实际操作中学科老师应有模式而不惟模式,恰当应用、完善创新、灵活掌握,探索出了不同课性型下的课堂教学模式。下面是“五步导学法”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成熟的做法,在此与同行交流,不妥之处希望提出宝贵意见。
“五步导学法”教学模式强调以教师的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主线,围绕问题让学生在阅读教材、实验操作、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自主地获取新的知识,形成新的能力。其教学过程主要体现在以下环节。
1、激情导学
该环节是基础环节,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就是在这里形成的,恰当的引入非常重要。教师在进行该环节的设置之前,应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确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有意识地引导到新课所要解决的一系列问题中,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自学兴趣,挖掘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在潜力,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看书、思考,探究问题的答案。明确学习目标,学生朗读目标,老师解读目标。
2、预习检测,检测评价,尝试小组长检测成员,科代表检测小组长。问题点拨,学生点拨和老师点拨相结合。
3、自主学习,鼓励创新。该环节是教学的重点环节,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就是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在学生学习兴趣比较浓厚的情况下,教师展示自学提纲,学生根据自学提纲阅读课本,进行自学。合作探究,明确、布置讨论任务。小组站起来讨论。展示及评价,培养学科组长。问题点拨,巩固落实,背诵、演板等。例如:几何复习中的习题课,对每一道要讲的题目,教师可以先启发学生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每一种方法应用的前提条件。然后再与题目中的已知条件相对照,最后确定解题方法。这种课堂教学在整个过程中几乎都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只是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不仅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而且会让学生各抒己见,开拓思路,对学习产生兴趣,从而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还要善于运用“一题多解”、“多题一解”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解应用题”、“一元二次方程和分式方程的解法”和“几何证明”的教学中,应鼓励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的学习态度。那样,会获得更多的“连老师都还没有想到的解题、证题方法”。
4、合作展示
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每组可能有着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能存在着不同的问题,所以要设计集体讨论交流的教学环节。在学生交流时,教师要对回答较好的同学予以肯定;对回答有困难的同学予以指导,即使是学生回答错误,教师也要给予鼓励,以免扑灭学生的智慧火花,阻碍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学生交流时,教师要有意识的通过一系列环环相扣的设问,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起个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切不可包办代替,也不能急于求成。课堂检测,当堂做检测题,展示及评价。疑难点拨,老师点拨。要充分地相信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取知识,并逐步形成能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5、测评巩固
为了检查学生自主学习和随堂训练的效果,给学生享受成功的机会,教师 可及时设置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达标测试题,让学生限时完成。对于完成情况及时评价,对完成较好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信心。针对存在的疑难问题可以作为新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思考,作为下节课的引入。达标训练是课堂练习的延伸,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层次完成了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为进行下一节新知识的学习埋下伏笔。
“五步导学法”课堂教学模式有别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它是以教师的“引导”为手段,以学生的“自学”为目标,提倡“以问导学,以学代讲,以教促学,教学相长”的教学思想,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与掌握,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五步导学法”教学活动,不仅使能课堂教学过程更科学、教学结构更优化,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具体措施如下:
1、包任务到人,六人一组重点研究一部分内容,制定计划和目标,做出阶段安排,力争有所突破。具体分工如下:概念安排两人负责。定理公式安排三人负责。应用安排两人负责等.每组第一个人为组长。
2、熟悉本班学情,尝试学生学习过程分层评价机制。
3、教材分析、钻研教材,预做资料,补充有关背景知识。
4、学案二次加工并设计好课堂教学
5、小组学科组长培养,教师负责。
6、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平时落实。
7、实用性学法指导,找出具体办法来。
8、阶段总结反思交流,组长负责,每周一次。
9、本方案第5周宣传,第10周正式实践,每周至少解决一个问题,直至比较成熟。最后为了提高我们备课组的整体素质,我们对青年教师提出以下要求
1、认真研究和加工学案,精心设计自己的课堂,树立课堂目标意识。
2、深入了解学情,实施分层教学。
3、要做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充分体现学法指导。
4、课堂上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运用好评价机制。
5、通过检测加强落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6、及时反思、总结得失、探讨措施、解决问题。
7、坚持听课,每周不少于2节。
总之,我们都在为实现高效课堂而努力,我们会坚持以“课型”为突破口继续探索形成适合我们学校各学科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四篇:应用型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1-8-8信息来源:《计算机教育》 作者:李 祥
1绪论
我国软件产业的年销售额和出口额递增速度保持在35%左右,2005年销售额将达到2500亿元,出口额将增至50亿美元。按合理的金字塔型软件人才结构比例进行测算,到2005年我国需要软件高级人才6万人,中级软件人才28万人,初级软件人才46万人。2007年我国IT市场总值将达到519亿美元,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提高到8%。世界IT产业生产基地和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正陆续在我国设立,全球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正在推动我国由IT大国向IT强国转变。据测算,我国为了发展信息产业,每年至少需要100万人才,其中专业人才需求在40万人以上,我国每年只能培养20万左右,缺口很大。
目前,我国软件高级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软件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瓶颈。在中国,国内市场对软件人才的需求每年高达20万人,而高校计算机毕业生中的软件工程人才还很缺乏,尤其是高素质的软件工程人才的极度短缺。尽快培养起适合信息产业所需要的高素质软件工程人才,已经成为信息化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与此同时,中国的软件产业正遭遇着人才悖论的尴尬:软件工程人才过剩。深层次分析表明,软件工程仅仅多的是没有实际工作经验、技术掌握层次低、缺乏诚信的人员。事实上,中国软件工程人才问题是结构性问题。如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新课程教学体系,培养出合格的、适应我国软件产业需要的软件工程人才,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
2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
社会对人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类,从生产或工作活动的目的来分析,现代社会的人才可分为学术型(理论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四类。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其具体内涵是随着高等教育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能力为中心,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与其他类型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
1.这种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围绕着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的,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特别强调基础、成熟和适用的知识,而相对忽略对学科体系的强烈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
2.这种人才的能力体系也是以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在能力培养中特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比较而言,对于科研开发能力就没有了更高的要求。
3.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强调与一线生产实践的结合,更加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实验教学、生产实习,等,通常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而对于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特别重视的毕业设计与学位论文,一般就不会有过高的要求。
总之,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应用知识而非科学发现和创造新知,社会对这种人才有着广泛的需求,在社会工业化乃至信息化的过程中,社会对这种人才的需求占有较大比重,应该是大众化高等教育必须重视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同样需要经历一个复杂的培养过程,同样也能反映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
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层次
目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全校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学校总体主动适应社会的表现。当国家的经济、科学技术、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体制进行重大变革时,高等学校为了适应这种重大的变革,需要进行全校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它是以社会需要为参照基准,首先优化学校的专业总体结构,并对每一个专业,包括增设的专业、合并后的专业的培养目标重新定位、设计新的培养规格、制定新的培养方案、选择新的培养途径。
第二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专业整体适应社会的表现。当专业的人才培养结果(毕业生的质量)交付社会检验,社会认为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外显特征)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不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时,就需要进行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它是以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类型、规格要求为参照基准,对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进行调整,进而根据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调整专业的培养方案及培养途径,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符合时代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第三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途径的改革,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局部适应社会的表现。当某一专业的人才培养结果(毕业生的质量)用原定位的培养目标予以评价时,学校认为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高等教育内部质量特征)不能很好地符合学校的定位和专业的培养目标时,需要进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途径的改革。它是以学校的定位和确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为参照标准,对该专业的培养方案与培养途径进行调整,使之更好地符合学校定位及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要求,即更好地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相协调。
上述三个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还需要根据新的教育思想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不断的改革和优化。
4我院应用型软件技术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结构及特点
软件工程专业是我院为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软件产业跨越式发展,在依托计算机类专业优秀的军工特色力量的基础上,充分整合中外教学资源,于2002年建立起来的一个面向IT领域的全新的特色专业。作为一个新型专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始终在不断的调整与优化过程中,从最初的两个专业方向,到目前拥有信息处理软件(开发与工程)方向、电子商务软件(开发与工程)方向、网络应用软件(开发与工程)方向、财务管理软件(开发与工程)方向、科学计算软件(开发与工程)方向、资源信息软件(开发与工程)方向等六个专业方向多样化与个性化教学的完备的课程教学体系,以适应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专业人才培养课程框架体系如图一所示:
整个课程培养体系包括公共基础、核心专业基础、专业技能培养、实践教学培养四个方面构成: 公共基础:主要从学生整体知识需求出发,按德、智、体全面发展要求及高校教学整体框架需求设置,包括语言基础、体育类基础、数学基础、工程基础、经济类基础等课程;核心专业基础:按软件工程专业知识体系的整体需求,重点加强学生在操作系统类、软件方法类、数据结构类基础课程的教学,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够用,实践为主的原则,按按学生在应用中体会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课程体系:按照当前技术发展及企业需求,侧重于培养学生工程管理、程序开发、数据库应用、网络应用四大方面的技能,在程序开发技能侧重于系统开发级、应用开发级和网络开发级三个方面;实践教学技能是与专业教学体系同步,更侧重于从单一技能到综合技能培养的过程性。
作为新型IT类专业,在办学上有如下特点:
(1)双语教学:采用美国电脑行业软件人员最新教学方法和原版教材,大部分专业课程由美国莫斯理工学院派遣专业教师进行中、英双语执教,并配有东华理工学院计算机专业教师参与教学与辅导,同时大量增加英文课程及专业英语课程。
(2)职业证书教育与学历教育相结合:参照美国莫斯理工学院软件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莫斯软件学
院将实行学历教育与国外权威证书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合格毕业生须拿到两个以上权威软件专业证书,如国家计算机等级(三级)考试证书、计算机水平考试证书(中级)、思科的CCNA、微软的MCP或甲骨文的OCP等认证证书;同时获得东华理工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学士学位。
(3)工程化与实用性。在课程设置上加大实践和工程方面的课程,结合最新软件发展潮流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重视案例教学和实用技术教学,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和工程能力培养,加强CMM、ISO9000等工程管理以及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建立多样化教学体系与模式,使学生熟悉现代软件生产的流程,建立起符合软件工程思想和软件生产工厂化要求的培养体系。
(4)双毕业证书:当莫斯软件学院的学生通过了教学计划要求的课程与学分后,可取得中国教育部颁发的东华理工学院毕业证书,与此同时还可获得美国莫斯理工学院颁发的毕业证书
(Certificate of Graduation)。
(5)产学研结合。将与软件园、著名软件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途径和条件优越的软件实习基地,使学生能够参与实际的软件开发工作。允许用高水平的开发成果和管理成就作为学生的毕业论文,用研发来加强学生的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密切教学与软件产业的联系,并进一步促进教学工作。
5我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几点探索
自我院软件工程专业2002年开始招生以来,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方面一直在进行相应的改革尝试:
(1)双语教学模式的探索:自2002年来,双语教学一直是本专业坚持卓有成效的一个特色。在聘请师资、教学方式等方面都进行了不少尝试,曾聘请过欧美外教、印度外教、海归留学人员,现有外教5人,在各年级中共开设了近20门专业双语课程,并先后尝试过中外双师同步授课、中外双师异步授课、外教授课等多种模式,积累了大量的专业课程双语教学资源。
(2)个性化教学模式探索:在专业教学中,即坚持专业主线一致性原则,对于重要专业课程要求统一要求,又针对学生兴趣,广泛开展个性化教学模式教学。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在课程体系中设置成多模块、多方向教学。在06级教学计划中,分为英语和日语两个语种进行教学,同时,还设置了信息科学、电子商务、网络软件、嵌入系统四个专业方向,供学生自由选择;②在实践技能培养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师根据学生特性进行个性化引导,并通过教师导师制工作模式,将不同兴趣的学生纳入不同的工作小组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并通过小组为中心辐射扩大影响,从而达到整体教学质量提高的效果。
(3)实践教学模式探索:首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强调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管理,提高单项技能水平。课程实验中普通要求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并在课程设计的指导与检查中,特别强调学生过程管理及协作精神培养;其次,坚持与企业相结合,将产学研相结合,建立了企校联合实验室,让学生在校期间直接参与到企业实际的项目中去,现已与北京文思合作成为了联合实验室;再次,在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等综合性实践环节上,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分散模式管理,即请企业的技术骨干到学校指导学生实习,也将一部分同学送到企业实际生产环境中去。软件工程专业02、03级的生产实习,都分为校内和校外实习两部分进行,为保证实习效果,学校除了将一部分同学直接送到软通等大型软件企业之外,还先后从文思、软通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携带公司实际分解项目,来校指导学生的实习,模拟公司化的生产与管理流程,取得较好的效果。
6结束语
总之,应用型人才培养应根据社会与应用型人才需求相适应,它要求人才培养模式在遵循高校教育基本规律的前提下,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不断调整,充实新的内涵,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作为培养应用型
软件技术人才的软件工程专业来说,更是如此,这也奠定了这种教学模式的探索将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过程。
第五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当前的数学高效教学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构、轻过程,重理论、轻应用,注入式多、启发式少,学生参与不够深入、教学过程比较封闭。面对这种教学现状,必须改进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
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说过“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抓课程改革,就是抓素质教育,抓素质教育必须抓课程改革”。从课堂改革到课程建构,再回归课堂。他们先将国家教材校本化,把教材整合成“授课模板”,组建的教学单元,随即又按照“各取所长,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了教师模块授课调配,教材知识资源的重构、教师教学资源的重组,扮靓了课堂的精彩,课改的精品——高效课堂。根据当前教育教学的形式,结合我校的具体实际情况,对高效课堂模式正在进行探索,下面就是我的对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与探索的心得体会。
一、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改理念指明“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把课堂交还给真正的主人——学生。先从改变学习状态入手——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从提高学习效益开始——让效果好起来。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动,既要求身动,更要求心动和神动。课堂上让学生大声说、相互讲,走到黑板前写。课堂45分钟,先预习,再交流,最后把学习成果展示出来。使预习——展示——交流,贯彻课堂。
二、高效课堂要改变教师观念,关注教与学的过程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变了。我们对高效课堂关注的重点也要变,新课标要求学生全员、全程和全身心地参与教与学的活动。学生的情绪状态要关注,老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学生要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并能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对学习能保持较长的注意,要具有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要表达的观点,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变“学会”为“会学”从而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养成这样一种勤于思考的学习好习惯。高效课堂要求教师要成为“四者”:促进者、学习者、决定者、幸福者。1.教师首先要完成角色的转变,教师应由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2.实现教学相长,教师还应该成为终身的学者,与学生一起“同学”。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改变自身知识结构的单一和知识面的狭窄,才能促进自己的专业持续发展,才能适应社会进步及教育改革的要求,这也是未来教师必须具备的素养。3.一节高效课堂,它是由教师和学生合力打造而成的,这其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因为教师决定着一节课能否成为优质课、高效课,也就是说“优秀的教师才能上出高效课,责任心不强的教师只能上出低效课来”,所以说“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有什么样的课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国家”。4.从职业特点上讲,教师还要改变生命现状,做一个幸福的职业者。
三、高效课堂重在操作
真正的高效课堂重在具体操作,他们把学习状态解读成“课堂生存状态”,狂欢其实是一种精神存在的状态,而不在于形式本身——动或者静,一旦课堂执迷于动,那么这样的动和静一样都显得可怕。课堂即生态、课堂即情感、学习即自然生长和自由选择,以杜郎口中学的课堂评价为例,他们推进“快乐不达标”一票否决制,用“直观判断”来厘清快乐的内涵——一察表情、二看动作、三听声音,与此相对应的是基于自主课堂构建的三个参照——自主指数、合作指数和探究指数的评判。高效课堂教育围绕自主性、主动性、生长性来建构“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超市的隐语是丰富性、自主性、选择性;狂欢的隐语是生命的状态——教育者有责任和义务让每个学生享受学习成长的快乐。
四、高效课堂强调“三段一体” 完整的课堂是指将“课中45分钟”向前后延伸,课前、课中、课后三段构成一个整体概念。课前教师“三备”:编制导学案——备学习目标、备学情、备学法指导 课中教师“抓两头、促中间”——一头抓前端预习、一头抓后端反馈,促进中间的“开放搞活”。课后学生“自查、修复”——整理纠错本、整理学案,发挥课代表、小组长、对子三种作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讲究“先学模后教,以学定教”,要课前延伸,进行预习;要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要课后提升,拓展延伸。学生通过自己的说与做,通过与同学老师的互动交流去建构起自己的认知结构和知识结构,形成一定的能力,获得一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样亲历学习的过程学生才能有深刻的体验和认识,才是真正着眼与学生终生发展的有效策略。优质高效课堂模式是对教师业务能力和敬业精神的挑战。没有对教材内容的整体把握、深入挖掘、透彻理解,没有对学情的深入洞察,没有对自己知识结构的组合,仅仅凭借备课中的预设,生硬的“照读”备课,无视课堂鲜活的生成和课堂的多变性,就难以实现“以学定教”,不能达到“三讲三不讲”“精讲点拨”的要求。用高效课堂模式去规范教师的课堂流程和教学行为,改善传统课堂教学的现状,通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来“解救”我们水深火热中的孩子们,从而不断提升教育整体的办学质量和服务质量。
五、落实“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中出现问题和自己存在的困惑。
1、导学案的适度性与适量性。难度往往过难,量往往过大,加之学生之间的知识层次及理解能力的不同,就不好把握操作的尺度。
2、巩固检测与反馈。当堂检测落实时间不足,形式单一,知识面狭窄。
3、小组口头汇总,交流展示发现对于疑点、难点、易错、易混、易漏点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明显把握不足。特别是像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及函数等章节,在理解和应用中有一定的困难。在应用高效教学模式时学生的反馈意见比较大,要求老师细讲、精讲以致形成了老模式满堂灌。
4、学生多分组讨论受制约。
5、教学设备落后,资金不足导学案、课堂检测不能人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