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爱贫困生教育活动2014-2016年
开展“关爱弱势群体,奉献一份爱心”
主题教育
近日,全校师生中开展了以“关爱弱势群体、奉献一份爱心”为主题的“捐资助残”活动,为积极、顺利地开展好此项活动,我校采取了“四项措施”:
一是宣传发动,明确助残意义。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和宣传范围,召开专题会议,造浓宣传氛围,积极争取社会、家长及全体师生的关注、理解和支持,竭力减少活动的负面影响,切实提高大家“捐资助残”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是开辟阵地,落实活动措施。学校围绕“助残一日捐”活动主题,充分发挥政教处、工会、少先队组织的阵地,有计划地开好主题校会、班队会,并结合“八荣八耻”教育活动,把“捐资助残”融入到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中,教育和引导广大师生为残疾学生奉献爱心。
三是全员参与,积极奉献爱心。动员全体师生广泛参与“助残一日捐”活动,激发大家奉献爱心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号召全体教师捐出一日的工资收入,学生捐出一日的零花钱,积极奉献自己的点滴爱心,帮助社会弱势群体,造福残疾人事业。四是加强管理,宣扬先进事迹。专人负责捐资款项的管理与缴付工作,认真记录个人捐资数额,及时宣传、报道“助残日”期间感人事迹,不断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和扶困助弱的传统美德。
关爱贫困学生主题教育
大同镇中学(2014年9月)
本学期,根据大同区教育局的工作计划,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弱势群体帮扶方面,打算开展如下工作:
一、开展“校园手拉手”活动,给予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特殊的爱。
1、课外辅导。一有时间了解他们“课堂知识掌握怎么样?”并有针对性地单独补课。
2、发挥优生的优势,利用“一帮一”方式帮助他们。优生介绍学习方法,让差生懂得怎样学。安排特殊座位,以优带差。
3、课堂上创造机会让学困生多表现,让他们多动脑,动口,动手。对学困生实施多提问方式,让他们牢固掌握基础知识。
4、采用激励机制,对他们适当放宽一些学习要求,对学困生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肯定,并鼓励其继续进取,让他们体验成功感。
5、及时与家长联系,协助解决学困生的学习问题。
6、定期做好家访,及进了解学困生的学习和思想状况,努力形成学校、家庭教育的合力,切中时机,“传情报”、“送喜报”促进学困生的转化。
二、开展“校园心连心”活动,给特困家庭学生温暖的爱。
(一)建立有效的帮扶贫困生工作运行机制。
1、学校成立由党支部挂帅,学校教导处具体负责,大队部、团支部协助管理的特困生工作小组,向全校各班发放特困生登记表,然后整理备案,以便于对特困生进行长期有效的帮扶。
组长:付卫东
副组长:张文军 张彦龙 刘春兰
组员:李振兴 董雪梅 初一到初四年部主任
2、定期开展有效的帮扶活动。固定的活动内容是: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大队部针对特困生的具体情况给予帮扶。如赠送校服、赠送学习用品等。每学期的开学,对部分特困生给予杂费的减免。
(二)物质资助和精神关怀齐头并进。
对大多数特困生而言,往往经济贫困,精神生活也很贫乏。
1、学校党支部首先在全体党员中开展了“结对帮扶”活动,要求每一名党员结合工作实际,联系一名特困生开展长期的帮扶活动,对他们的学业、生活等方面全面关心。
2、工会组织开展爱生工程。义务为学生补课,从思想品德上关心学生,对于特殊家庭的学生给予精神上的关爱。团支部组织青年教师,对特困生开展心理咨询、家访等活动,关心心理“贫困”的孩子。
二、开展“心心相通美校园”活动,给思想品德较差的学生以特别的爱。
1、在教学工作贯注思想品德教育,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2、建立健全的班级规章制度,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3、定期举行“品德星”测评活动,检测学生思想品德的变化。
大同镇中学关爱贫困学生主题教育
大同镇中学(2015年3月)
本学期,学校继续主动践行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继续打造“爱心奠基未来”教育品牌,关注弱势群体成长,促进学生知识性和社会性的全面发展。
一、同等“政策”,关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落实同等待遇,保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平等入学,与本地孩子一样享受平等优质的教育资源,在校享受平等待遇,与本地学生一样统一管理、统一编班、统一教学、统一安排活动。每年学校都会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定期走访,引导这些孩子健康成长。根据外来务工人员流动性大、就业不稳定、住所不固定的特点,加强了其子女转入转出制度管理,防止出现辍学现象。学校要求教师,特别是班主任随时洞察这部分学生的心理状况,帮他们树立起稳定、健康和积极奋发的正常心态。
二、亲情弥补,关爱留守儿童。
我校每个班级都有家长为谋发展外出打工,孩子成为“留守儿童”的情况。这部分学生享受不到父母的温暖,只能在亲戚或邻居有心却无力的关爱中徘徊。如何让他们和正常家庭孩子一样健康成长,如何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健康成长环境,成为学校思考的问题。为此,学校全面推广“关爱工程”,把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不断提高留守儿童综合素质作为工作目标,充分发挥学校在“关爱工程”中第一阵地的作用。学校通过结对帮扶、开办午托班、开展文体活动等措施和办法,进行“亲情弥补”,使留守儿童形成与抚养人、老师、同伴间的深厚感情,避免他们情感世界的“荒漠化”。
三、倾情奉献,关爱特困儿童。
学校开展了师生结对帮扶活动。通过开展学习活动,讲清“师生结对帮扶活动”的目的和意义,本着教师完全自愿的原则,自己认定帮扶对象,每学期给予物质帮扶,可以给现金,可以给文化用品,可以给学习用品,形式不限。另一方面,学校召开特困生座谈会。让他们明白目前的困难只是暂时的,困难有大家的关心帮助,关键是把大家的关爱化成自己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靠自己的努力学好本领,改变家庭困难现状。学校加强了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打消思想顾虑,消除心理障碍,激励他们发愤学习文化知识,靠知识改变命运,目前大多数特困生在我们的关怀下都能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弱势全体帮扶工作在学校各级领导和全体教师积极配合、相互协调下,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氛围。学校将本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原则,不断创新工作思路,让帮扶工作的各种措施更加符合弱势群体的需要。
大同镇中学关爱贫困学生主题教育
大同镇中学(2015年9月)
一学期以来,依据教育局的总体部署,在学校党政领导的 关心与老师的密切配合下,学校有步骤、有措施地实施落实了弱势群体的帮扶工作,计划中要求达到的目标基本能实现。
一、学校帮扶,实施关爱工程。
学期初,学校通过班主任教师了解学生的家庭生活情况、家庭教育现状,教师针对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家庭教育现状等方面进行帮扶。
一是物品帮扶。每逢节假日,为他们购买学习用品,送上节日的祝福。
二是思想帮扶。学校领导及教师自觉把弱势学生当成自己的帮扶对象,经常进行家访,学习上关心他们,生活上帮助他们,经常与他们交流,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有的放矢地化解他们心中的困惑,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动力,使他们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二、教师引导,立足养成教育。
为深入了解弱势学生的家庭和个人学习情况,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规范他们的言行和文明礼仪,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学校立足养成教育,发动教师,与这些学生结成帮扶对子。
教师对学困生做到 “ 四优先 ”,即:优先个别辅导、优先解答提问、优先课堂板演、优先批改作业。为了让每位学生都能尽快学好,教师调动学生帮扶力量,辅之以教师在课内外特别关爱,调动情感力量,使他们重新找回自信,建立起学习的兴趣,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针对部分家长文化层次低,无能力辅导孩子的实际情况,对学业困难的学生,老师利用休息时间,对他们进行课外辅导,使其尽快赶上班里的其他同学。
同时,班主任针对班级学生的情况,充分发挥家访、电话沟通、短信平台以及班级博客的作用,及时与家长交流学生的情况,家校联手,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
三、学生互助,共同成长进步。
为进一步营造团结和谐的良好氛围,帮助学生培养和树立勤俭节约、刻苦学习的优秀品质,鼓励学生相互发现,相互欣赏,相互学习,促进弱势群体子女与班级其他学生的交往,将学生结成对子,“ 一帮一,一对红 ”。另外,鼓励弱势学生自主选择那些让他们觉得可信赖的同学在合作交流中多给予他们帮助。其次,有意识在交流中给他们特权,让这些 “ 弱势群体 ” 代表小组向全班同学展示小组合作、探究的成果,这样,既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又让他们得到了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也可以让他们从中获得成功的快感。
大同镇中学关爱贫困学生主题教育
大同镇中学(2016年3月)
一、农村中学弱势群体学生产生的原因
农村中学学弱势群体的产生是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一是弱势学生本身的原因,主要是其先天性、后天性生理缺陷或是智力低下等因素。二是家庭方面原因。首先是部分家长工作繁忙,从时间上忽视了与孩子的沟通和教育,其次是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再次是家庭经济困难。三是教师方面的原因,如教师因为教学工作繁忙,从关心角度上无法全面顾及全班几十个学生。四是社会方面的原因,主要表现在社会不良风气对少年儿童的影响。
二、农村中学学弱势群体学生的类型与性格表现
农村中学学弱势群体学生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特困生。这些学生缺乏经济来源,或因兄弟姐妹多人上学,或丧失父母,或父母外出打工遭遇金融风暴被迫回家而无固定的经济来源等原因造成经济困难。他们在自己的穿着、生活质量上、零用钱的花费上都不如别人,怕被人瞧不起,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从而对学习失去信心,交际范围狭窄,不善于沟通,性格孤僻。
(二)留守生。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越来越多的家庭或丈夫或妻子,甚至夫妻双双离开故土,有的外出经商,有的外出打工,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将孩子留给农村家中的老人或亲戚代管,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群体——留守儿童。这些学生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把孩子寄宿在公奶家或亲戚家,由于监护人文化水平低、隔代抚养、家庭事务多等原因,导致与孩子不能进行思想沟通,对孩子教育管理处于游离状态。这些孩子由于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陷,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他们就像乡村的小草一样,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生长着。因而小孩便形成了孤僻、胆小、自卑、心理严重、固执等性格特点。
(三)学困生。人的智力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大,但智力障碍不仅仅指先天因素的,还有后天因素的,如在记忆、思维过程中出现的不协调或错误定势。又如,有的学生因为生病导致缺课,使得知识学习不连贯而造成记忆障碍,情绪低落和自卑感强烈等等。这样他们会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而时常为考试感到焦虑,表现出担心、害怕考试,时间一长就会厌学,甚至逃学。
(四)残疾生。这类学生因为先天性或后天原因导致身体残疾,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他们的性格表现为孤独、自卑心理强烈,感觉低人一等;行为上孤独,不愿与同学为伴;特别是聋哑儿童,由于语言表达能力和听力的障碍,甚少与同学交流、沟通;肢体残疾的学生由于行走不便,也可能不愿与同学结伴而行。
(五)孤儿。这类弱势群体学生通常是因失去单亲或双亲或父母离异而造成。很多人因为从小生活在缺少父爱或母爱的家庭,从而形成扭曲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取向。他们往往抑郁、孤独、叛逆、粗暴或怯懦自卑,狭隘自私或情绪不稳定,意志力薄弱,志向水平低,厌恶学习。同时他们因失去亲人后倍感痛苦、孤独,家庭教育欠缺,因而在性格上显得沉默寡言、孤僻,不与同学为伍,学习上不思上进。
三、关爱农村中学学弱势群体学生措施的尝试
如何做好中学校园弱势群体学生的工作,是摆在学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现实而迫切的问题。学校对弱势群体学生要给予极大的关爱,使他们能从阴影中走出来,愉快地学习和生活,并在学校这个大家庭里茁壮地成长。
(一)建立弱势群体学生档案。学校在每学期学生入学报名时,应及时建立弱势群体学生的档案。内容包括弱势群体学生的姓名、弱势类型、家庭住址、不良爱好、身体特异表现,家长职业、家长的务工地、联系电话等,为学校特别是班主任做好家访、信访、电话访提供方便。
(二)建立互帮互助小组。一是通过互帮互助小组为留守儿童、少年做一些家务、农活,使他们能安心在校学习。二是通过互帮互助小组,采取“一对一”、“几对一”的方式,辅导学困生,为学困生解决学习上的困难,使他们不至于在学习上掉队。三是通过互帮互助小组对残疾学生予以关爱,如他们是肢残的可以在其行走时扶他一把,如果他们是聋哑学生,可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与其正常沟通,使其不觉得孤独。
(三)开展捐赠活动。班级、学校在一定的时间里可开展为特困学生捐款捐物活动,这样既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又使他们倍感学校、班集体的温暖,从而感化他们遵守学校纪律,努力学习。
(四)开办心理咨询室。成立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健康课,配备专职心理辅导员,培养弱势群体学生克服挫折和承受挫折的能力。让学生明白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是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面对挫折我们应积极地面对,努力地克服,不能被挫折吓倒,要努力提高自己承受挫折的能力,让学生能深刻领会李白的“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含义。同时,面对自己的缺陷也要面对现实,告诉学生“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还可以通过设立悄悄话信箱的形式,让弱势群体学生把心里的种种困惑告诉心理辅导员,让心理辅导员为其答疑解惑。
(五)让学生学会人际交往。帮助弱势群体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让他们积极参与班级或学校的活动;其次教会他们抛开自卑,主动与同学交往,懂得尊重他人,与人平等相处。再次,要鼓励他们虚心向朋友或长辈学习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有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惑大胆与家长、老师或朋友交流,消除疑惑情绪或自卑心理。
(六)办好家长学校。首先利用家长学校,举办教育弱势群体学生的知识讲座,让家长懂得教育子女的方法和技巧。其次学校心理咨询室要对家长开放,家长通过与心理辅导教师的沟通、交流,掌握一些教育弱势子女的知识,以便对孩子进行教育。最后,学校在关注弱势群体中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前提下,扩大信息途径,把关于孩子变化、发展的最新信息及时向家长通报,让家长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鼓励孩子、教育孩子,最终达到共同教育孩子的目的。
大同镇中学关爱贫困学生主题教育
大同镇中学 2016年9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家园,让每位学生在这大集体里感受家的温暖,尤其是那些弱势群体的学生,让他们在充满关爱的家园中快乐成长,才是我们办学受教的目的。我校继续为了关爱适龄儿童的弱势群体,加强弱势群体的思想教育与管理方面做以下安排:
一、调查及建立档案,加强对弱势群体的管理。
首先,通过班主任认真调查摸底,掌握学生信息,摸清本班弱势群体的 数量和基本情况。包括:学生方面(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联系电话 等),监护人方面(姓名、联系电话),家长方面(姓名、务工地址、联系电话)。然后,建立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孤儿,单亲子女,学困生,贫困生”专项个人档案。建立学校“弱势群体”情 况统计表。档案的建立,有利于帮助发现问题学生,分析问题行为的成 因、制定策略、选择方法,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学校要求班主 任努力做到:弱势群体不辍学、弱势群体在班里学习不掉队、弱势群体能享受公平教育
二、开展帮扶活动,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关爱活动要求我校的教师参加,每年学校的贫困生和学困生的弱势 群体分给每个教师,按“一帮一”的形式进行帮扶,让学生在生活,学习,教育等各方面得到帮助。与学生常常交流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及时给与正面相对的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四观,培养他们乐观 向上的品质和积极上进的精神。每位老师要经常力所能及的帮助弱势群 体,关心他们的学习情况,指导他们的学习,给予符合的学习方法。
三、开展关爱活动,共创良好的成长环境。
开展关爱活动要求我校的每位师生要参加,活动主要内容大致包括以下 几个方面:
1.开展弱势群体的物质上的帮扶活动。师生自愿参加,可以是生活上的帮助,也可以是学习上的帮助。
2.开展弱势群体的精神上的教育活动。必须要由班主任和学校领导分次 开展此次活动,先由班主任对本班的弱势群体进行教育,之后校领导集 体性的教育。
3.开展弱势群体的学习上的辅导活动。辅导活动主要由科室负责人负责 安排,在弱势群体中的学困生进行不同学科的辅导。4.开展弱势群体的关爱文艺活动。关爱文艺节目主要围绕弱势群体的生 活和学习等各方面,通过这样的节目,让弱势群体感受到大家的关爱,主要由班主任和学生参加,另外学校的少对负责安排。
四、开展思想教育活动,减少对弱势群体的心理问题。
对弱势群体来说开展思想教育活动是非常需要,弱势群体跟其他学生不 一样,他们的心理总会表现出问题,举止上迟早出现异常,在这样的情 况下特别的需要心理思想教育,思想教育有学校的党支部书记的学校的 校长来负责教育。可以引用一些先例的名人的事迹来进行教育。
五、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教育 体系。
有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双向配合和支持,实现了共同教育的目的,在弱势群体的各个方面有了很大的帮助,让他们慢慢脱离心理的问题,生 活的问题,久而久之,让孩子从黑暗的心灵里走出来。这方面学校要建 立好制度,让广大的家长也学习制度的内容,使进一步了解对弱势群体 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帮助,督促,家长履行监护职责。
第二篇:关爱贫困生活动
节约零花钱,关爱贫困生
(关爱贫困生活动纪实)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切实关心困难学生的学习,生活问题,加大助学救助力度,搞好向贫困学生送温暖活动,推进和谐校园建设,我校决定开一次“节约零花钱,关爱贫困生”活动。
一、辅导员致开幕词
二、宣读倡议书
三、开始捐款
四、校长作总结
本次扶贫助学活动,因为宣传到位,组织得力,受到师生一致好评。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以本次活动为契机,在学校中开展互助活动,采取“一帮一”“多帮一”的方式,使困难学生在生活上,精神上,学习上得到集体的关心和帮助。我深信:爱心无价,真情永远!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关爱贫困生活动记录
平房子蒙古族小学
2012年4月24日
第三篇:“关爱贫困生”活动策划书
为关爱勤工俭学同学,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改善学院的卫生环境,在学院领导的支持下,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助困办公室将于11月12日晚7:00于a#101举行“关爱贫困生”活动。
一.活动主题:“心连心,情暖闽科;手拉手,爱在助困”
二.活动对象: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贫困生
三.活动时间:xx年11月12日晚7:00
四.活动地点:a#10
1五.主办单位: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助困办公室
六.活动形式
1.播放ppt现场对岗位同学进行培训
2.对优秀岗位同学嘉奖,鼓励他们再接再励,树立自立、自信、自强的 观念
3.“ 现场大互动,冬季送温暖” 通过游戏传递爱心,给当月生日的岗位同学过一个温馨的生日,让他们感受到学院对其的关心,体会家的温暖
七.活动流程:
活动前期,对活动的相关内容进行宣传,培训岗位同学,并把活动的相关任务下达到各个干事并做好准备工作;活动中期于11月12日晚7:00在a#101举行”关爱贫困生”活动;活动后期,总结活动,谈谈此次活动感想.八.活动费用;
布置宣传费用200元,奖品350元,蛋糕150元,总计700元
请学院领导审批
策划书: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助困办公室
xx年11月6日
第四篇:“关爱贫困生、德育后进生”活动方案
关爱困难学生
“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习惯、遵纪守法的公民。我校德育工作从关爱留守学生、感恩教育、家长学校三个方面:
一、关爱留守学生,共建和谐校园
我县很多农民常年外出务工经商,由于种种原因,大批未成年人不能随父母身边读书,成为“留守儿童”。调查显示,“留守儿童”普遍存在亲情缺失和家教缺位,在学习、生活、安全、健康等方面存在突出问题。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我校在关爱儿童工作中,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
1、开展“留守儿童”普查。
各个班级的班主任在学校领导的统一部署下,对班级的“留守儿童”情况展开细致的调查,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安全、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登记,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和成长需求。在深入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立足实际,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营造关爱“留守儿童”氛围
我校教师将关爱留守儿童问题作为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在班级内、少先队中对留守儿童充分关注,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给予关心,全校师生在看似简单的“问一问”、“拉一拉”中营造了爱的氛围,尊重留守儿童的人格,滋润了他们渴望爱的心灵。
3、组织丰富多彩的关爱活动。
对于每个人来说,家是温暖的,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学校就是他们温暖的第二家,老师就是他们对他们全权负责的“父母”,除了在学费方面进行减免,各班还在日常活动中格外照顾留守儿童:班队会上给留守儿童更多倾诉的机会,课外辅导时让留守儿童位于最前面,组织“六·一”演出也让留守儿童有更多的参与面,实践活动中细致地教他们自主生活、自护自救的知识,这一切就是让留守儿童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也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4、形成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合力。
我校在原来的家访制度基础上,依据现有情况,实行定期不定期的家访,与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沟通,增进了解,寻求互助,并对农村的老年监护人(如学生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给予一定的家教指导,帮助他们正确地管教留守儿童。
我校教师还充分利用节假日、开学这些时间段,争取与留守儿童的父母进行直接对话,互通信息,或利用电话访问的形式及时通报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达到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增强“留守”学生教育合力。
总之,留守学生是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全社会都要关心、关爱留守学生,关注留守学生问题,学校更应该站在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政治高度,扎实解决好留守学生问题,为社会培养出一代合格的接班人。学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努力探索促使留守学生健康发展的工作思路,对他们要严慈相济,使留守学生享受到同其他学生一样的教育和关爱,利用“留守”这一资源,教育留守学生学会自理、自立、自强,自律,锻炼他们的意志,培养坚韧、独立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促使他们健康的茁壮的成长。
二、感恩教育
一年来,我校坚持以中心校关于开展感恩教育活动为指导,做到以人为本,贴近生活,让学生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离不开家长,离不开社会,学会对别人为自己的付出要感恩,要回报。
(一)、明确意义
通过组织学习有关文件,全体师生认识到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开展感恩教育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需要。开展感恩教育能促进校园和谐,融合师生关系,促进校园平安;促进家庭和睦,完善人际关系;促进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各项工作
1.健全组织,成为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制定行之有效的计划,使各项活动有序进行。
2.积极做好发动。学校通过感恩教育动员会、黑板报、告家长书、张贴标语、播放感恩歌曲等形式,大力营造浓厚的氛围,使全体师生、家长统一认识到开展感恩教育的重要性,人人树立为感恩教育活动做出应尽的努力。
3.学校领导做到坚持以“感恩教育实施方案”为指导,把“方案”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并有机结合学校德育工作,积极组织开展各项活动。
(1)新学期开始,学校开展以“感恩”为主题开展活动,指导学生感激老师的教诲之恩。做到每天到校后和放学时向老师问好,在校外见到老师主动点头招呼,听老师的话,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2)利用国旗下讲话、班队课、早会课等主要阵地进行感恩教育。让学生在整个活动中进行熏陶,受到一次又一次的感恩教育。
(3)开展向老师献真情活动。发动同学为老师做贺卡、帮老师做小事等,让老师感到温暖。
(4)在三月份,学校开展了“我们都是小雷锋”活动,学生走出校园,为老人打扫卫生,整理房间等。
(5)在国庆节,我们以开展爱国主义讲座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关爱,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大大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树立了报效祖国的思想。(6)在母亲节、父亲节做到为妈妈爸爸洗一次脚,揉揉肩、捶捶背,培养学生感激父母之恩。
(7)开展做家务活竞赛。据统计,全体学生每天都能自觉为自己的家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8)学校举行感恩汇报,组织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4.及时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共同做好感恩教育活动。
5.建立感恩记录本,每个学生做好记录自己的言行,学校组织检查。
6.积极开展演讲比赛和论文撰写,学校组织活动,语文教师辅导学生的论文撰写和演讲。
(三)、今后工作
随着感恩教育的深入开展,学生逐步认识到在自己成长的道路上,得到帮助太多,需要感激的人和事也太多。十分迫切需要我们来指导,我们将进一步努力学习有关感恩的知识,学习其他学校的先进事迹,更好地搞好我校的感恩活动。
三、家长学校
一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要接受三个方面的教育,即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如何在丰富学校教育内涵的同时,不断扩大学校教育的外延,充分调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积极因素,各取所长,使这三方面力量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在发挥更大的效率来促进孩子的成长,已成为许多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共同思考的一个重大课题。我校的家长学校正是在这种认识上成立并不断发展起来的。具体来说,我校家长学校自成立以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组织管理
1、学校领导重视,是办好家长学校的关键 举办家长学校犹如一只大鹏鸟,学校是主体,家长、社会是两翼,只有两翼展翅,鹏鸟才能飞翔。为了做好主体工作,提高家长的素质和教学水平,校长亲自担任家长学校的领导工作,并指导教导处主任专门负责。校长十分关注家长学校的规划和发展,在全校大会和行政会上多次专门研究家教工作。
2、建立正规的组织机构
在全校范围内选拔出思想品质好,有一定文化修养,教学经验较为丰富的学生家长担任家教会的工作。家教会分三级管理,即校级、年级、班级。家教会实行主要领导相对稳定,会员根据情况可及时调整。家教会的主要职责是: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研究安排家教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及时进行家长学校工作总结等项工作。家教会成员关心学校发展,有较强的参政议事能力,在推动家教工作开展,改变学校面貌的建设中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二)、素质提高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道德品质、思想作风、文化程度、对待自己所从事职业的态度,以及家庭内部的人际关系等各种因素,都会对孩子的一生成长起到无法估量的影响。家长素质的高低,修养的好坏是决定家庭教育是否有效的关键。
(三)、活动成效
家庭教育是培养人的系统工程的起点和根基。通过家长学校这种形式,将以前相对独立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对孩子全方位的教育网络,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时时处处都能在家长、社会和学校老师密切配合的关怀和帮助下健康成长。同时,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网络的形成也有利于学校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
近几年来,学校的家教工作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提高。在素质教育必然取代应试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在思想道德素 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各方面综合素质全面健 康发展已经成为学校现代化教育的目标和方向,这些目标的实现仅靠传统单一的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我校将继续坚持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区教育有机结合的素质教育之路,将我校的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入开展下去。
关爱教育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构建和谐校园,让“自主和谐发展,创建儿童精神乐园”充满校园,学校开展“同献一片爱心,手拉手共同成长”的活动,并以此活动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的意识,培养有爱心的人,建设有爱心的班集体,成就我们高尚的人生。
二、活动主题
同献一片爱心,手拉手共同成长
三、关爱对象
本校1—6年级贫困生、留守孩、德育后进生
四、领导机构 组 长:罗世发 成 员:各班主任
五、帮困助弱特别关爱内容
1、互写一封信,向小伙伴介绍自己的家庭、学习、生活情况(中年级以上,低年级可以采用说一说的形式)
2、做好谈心记录,教师家访及时了解孩子在家的学习、生活情况。
3、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共同确定一个进步的目标,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激励。
4、每月安排一次互助活动。(活动形式可以互访,活动需在辅导老师或家长的组织下进行)
通过这“四个一”的活动达到搭建奉献爱心的平台,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尚,培养有爱心的人和建设有爱心的人和有爱心的社会。
六、活动安排
1、各班搜集资料,了解每个困难家庭,掌握真实情况,填好表格,建好档案交政教处。(如不存在经济困难学生的班级可开展学习和心灵上的关爱活动)
2、制定活动计划,开展活动。
3、成立帮扶结对小组。
4、给贫困生过生日,召开贫困生、留守孩座谈会。
5、“六一”、“元旦”慰问贫困生、留守孩。
第五篇:关爱贫困生
关爱贫困生,防止被边缘化
一、案例概述
贫困生,这个高校内普遍存在的群体,一直是需要辅导员特别关心的对象。学生小J就是这样一个因病致贫的学生。入学伊始,她母亲就提到学生患有疾病,身体比较差,不能参加学校的军训和体育活动,希望老师平时能多关心。
2010年5月接到班团支书的电话说到,小J去的情绪比较激动,一直在哭。问其原因是感到自己的疾病对家庭的经济压力太大,现在看自己的病每个月需要万余元药费,家庭的经济状况已经不能负荷她庞大的医药费开支。
据了解,小J 2006年8月开始吃一种每盒12000的进口药,原本医生说吃6个月即可,但是按照目前的进度无法停药,只能一直吃下去。面对每月的巨额医药费小J的母亲感到很无助、有很大的压力。在我询问之下小J的母亲告诉我女儿的事情她一直没有告诉任何人,连街道也不知道,所以什么补助也没有。
二、案例分析
小J的医药费实在是比较高昂,不是短时间内简单的组织一两次捐款就能解决的问题。必须一方面需要借助政府和社会的力量去帮助她。另一方面帮助她申请学校可申请的助学金或者助学贷款、励志奖学金等。此外,作为同班级的同学和老师要不断的关系她,不能出现歧视或者孤立她的行为。
三、解决方案
1、解决方法和理念
(1)一定程度上帮助缓解经济上的苦难;
因为目前小J和她的家庭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医药费的问题,然而每个月庞大的医药费不是光靠家庭或者学校就可以解决的,学校的资助也只能一定程度上缓解她的学费压力,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所以还是要依靠社会和政府的资助。
(2)关爱学生,杜绝贫困学生产生不良心理;
贫困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问题有以下几种,第一,敏感、自卑、封闭。
走进高校的经济困难学生基本上都会把上大学看作是改变人生的重大转折,心理上要求得到尊重和社会的认同,但经济困难往往使他们不善言谈,封闭孤立,不愿和经济条件好的同学在一起,不愿意和别人进行沟通、袒露心迹,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害怕别人知道自己的境遇伤及自尊,处事敏感、多疑、小心、少言,自卑感强,总拿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比,长久以住,就形成了消极的自我评价,独来独往,有意疏远别人。
第二,焦虑与抑郁。
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引起的复杂情绪反应,在日常生活中,因预感到困难将要到来或有祸事降临,感到没有把握、无能为力又无法有效地加以预防和解决而产生的一种担心、紧张情绪。接受高等教育所需的费用对经济困难的家庭来说是一笔很大的开支,这类家庭常会因教育费用开支高,经济无来源而背上新的债务,贫困生不仅为学费和生活费发愁,还要担心家人多年积劳成疾的身体,这些都增强了心理歉疚感,形成紧张、忧虑、恐惧的情绪,觉得自己的存在增添了家庭负担,久而久之产生健忘、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等现象。抑郁是一种感受到自己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常伴有厌恶、痛苦、羞愧和自卑等多种情绪体验
(3)防止学生被班集体孤立、被边缘化
像小J这样的学生心理是很敏感而脆弱的,而现在一般的学生从小是独身子女,不太会关注他人的感受。因此要注意不要让小J这样的贫困学生被班级孤立,而是应该让班级更多的同学关心她,悦纳她。同时鼓励小J多参加班级的集体活动。融入班集体当中。
四、经验与启示
经过小J的案例的启示,我深深地感觉到目前对因病致贫的学生的社会救助体系还不是很完善,事实上小J的家庭经济任然很拮据。高校的资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的学费压力。但是对于这种因兵致贫的政府也没有制定完善的救助措施,有了小J的启示,更加希望这种资助体系能出台。帮助学生更好的成长。
其实作为辅导员所带的那么多学生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贫困生只是其中的一种问题,对于这类学生辅导员肯定会更加关注关心在案例中的感受是我首先被学生和学生家长表现出来的乐观和坚强感动,其次如果我能做的能帮助到她的话我很开心,特别是当我选的书刚好是她很喜欢、但想买又舍不得买的时候更加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