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法院发布非法集资类犯罪十大典型案例(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3 06:48: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江苏省法院发布非法集资类犯罪十大典型案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江苏省法院发布非法集资类犯罪十大典型案例》。

第一篇:江苏省法院发布非法集资类犯罪十大典型案例

江苏省法院发布非法集资类犯罪十大典型案例

一、潘璐等集资诈骗案

2008年5月,被告人潘璐为骗取他人财物,注册成立南京瑞鼎轩茶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瑞鼎轩公司”),并以公司名义聘用业务员到南京闹市区向不特定的中老年被害人分发传单邀请其到公司免费品尝普洱茶,并使用宣传册、影像资料等对普洱茶的功能及收藏价值等作夸大宣传,虚构公司可代为免费收藏所购普洱茶及投资款用于公司投资办茶楼、开设茶叶销售连锁店等,承诺以14%-22%的年利息返还投资款,一年或三年期满后退还本金,诱使被害人签订购销合作协议书,以现金方式一次性支付投资款。2009年4月至5月,为迅速骗取大量资金,被告人潘璐以瑞鼎轩公司名义,先后成立多个分部,分别聘用被告人周睿、袁红、朱鹏飞担任各分部负责人,共同以上述诈骗方法继续非法集资。2008年5月至2009年10月间,共计非法集资人民币1433万余元。其中,被告人周睿参与412万余元;被告人袁红参与208万余元;被告人朱鹏飞参与380万余元。非法集资所得款项除用于购买少量普洱茶等因非法集资所需的开支外,余款均被潘璐、周睿、袁红、朱鹏飞等人瓜分并肆意处分,导致314名被害人的上述钱款无法归还。

被告人潘璐归案后,协助公安机关抓获了被告人周睿,并退出赃款11万元。案发后,公安机关扣押、冻结赃款人民币127万余元以及普洱茶、办公用具等价值87万元物品。

江苏省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被告人潘璐、周睿、袁红、朱鹏飞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特别巨大,其行为已构成集资诈骗罪。被告人潘璐分别与被告人周睿、袁红、朱鹏飞构成共同犯罪;被告人潘璐有立功表现,依法可以从轻处罚;其案发后退赃且认罪态度较好,可酌情从轻处罚。根据各被告人犯罪及量刑情节,于2011年4月依法判处潘璐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判处周睿有期徒刑十五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三十万元;判处袁红有期徒刑十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二十万元;判处朱鹏飞有期徒刑十四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二十五万元。

二、无锡市奥特钢管有限公司、潘建萍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

2001年至2008年11月间,被告单位无锡市奥特钢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奥特公司”)因生产经营需要资金,由被告人潘建萍承诺约定支付利息或收承兑汇票按面额还款,先后向张美媛等36人和无锡泰富投资有限公司等30家单位非法吸收存款共计人民币68286万余元,造成未归还损失共计18340万余元,其中个人损失3231万余元,单位损失15108万余元。

2009年6月11日,被告人潘建萍向无锡市公安局投案,并如实供述了犯罪事实。

江苏省无锡市北塘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江苏省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裁定认为,被告单位奥特公司违反国家有关规定,采用书面或口头承诺还本付息的方式,以借款、资金周转等名义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数额巨大,其行为已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被告人潘建萍作为奥特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是单位犯罪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依法应当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追究刑事责任。被告单位奥特公司、被告人潘建萍有自首情节,依法可以从轻处罚。根据各被告单位及被告人犯罪及量刑情节,于2011年8月 依法判处无锡市奥特钢管有限公司罚金人民币三十万元;判处潘建萍有期徒刑八年六个月。

三、吕文明等集资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

2008年底,被告人吕文明在因先前放高利贷部分无法收回,形成巨额亏损的情况下,为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于2009年1月注册成立了泰兴市明丰理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明丰公司”)。2009年1月至2010年7月间,被告人吕文明以“明丰公司”名义,采用发布公告、虚构将集资款投资到生产企业、允诺支付高息、“拆东墙补西墙”等手段,骗取卞同生、蔡华芳等311人共计人民币2076万余元,并将所得集资款用于放高利贷、支付集资本息、投入“标会”及豪华装修、购买高档轿车等个人挥霍,致使上述被害人实际被骗1874万余元。2010年7月,被告人吕文明逃至泰州藏匿,并将73万元存至他人名下。

2008年5月至2010年7月,被告人吕文明与被告人陈雪兰计议,以高额回报为诱饵,采用“标会”形式非法吸收他人资金,由被告人吕文明召集“会员”,被告人陈雪兰负责记账和收发“会钱”,以图赚取利差。通过“请会”、“应会”并高息竞标及承诺还本付息等手段,变相非法吸收“会员”资金共计人民币1254万余元。

江苏省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被告人吕文明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其行为已构成集资诈骗罪,且数额特别巨大。被告人吕文明、陈雪兰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以“请会”、“应会”形式非法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其行为均已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被告人吕文明犯有数罪,依法应数罪并罚;其愿意以其财产变价偿还被害人,可酌情从轻处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共同犯罪中,被告人陈雪兰作用相对较小,可酌情从轻处罚。根据两被告人犯罪及量刑情节,于2011年1月以集资诈骗罪判处吕文明无 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财产人民币八十万元;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判处其有期徒刑八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三十万元;决定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财产人民币八十万元、罚金人民币三十万元;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判处陈雪兰有期徒刑七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二十五万元。

四、王付荣挪用资金、集资诈骗案

2003年6月至2007年4月间,被告人王付荣利用其先后担任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泰州公司(以下简称“泰州公司”)团体部负责人、副总经理的职务之便,从本单位收取的团体长险保费中非法截取5646万余元,其中3400万余元被其投入个人开办的泰州市众诚乳业制品有限公司等单位用于营利活动。

2007年4月至2009年10月间,被告人王付荣为弥补之前挪用资金形成的巨大亏空,在其调入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分公司(以下简称“江苏分公司”)后,明知自己对泰州公司团体部已无管理职能、泰州公司团体部已停止接受团体保险新业务,却擅自使用私刻的“泰州公司保险合同专用章”、另行租赁办公场所,以“发放工资和奖金”等利诱指使泰州公司相关人员继续违规经营团体长险业务,采取“收取保费”、“整单退保”等手段骗取资金。被告人王付荣以泰州公司团体部名义收取“团体长险保费”计人民币30221万余元,其中仅有60万元缴入公司账户并承保,另从公司承保系统退出资金10519万余元,兑付、退保计23035万余元,仍处于公司有效承保状态的金额计4609万余元。被告人王付荣个人占有使用保费计人民币17706万余元,其中4920万余元被用于兑付、退保2007年4月9日前挪用的资金,其余被用于个人办企业、挥霍、随意处置等。

2009年10月9日,被告人王付荣在无法兑付投保人到期保费的情况下,向江苏分公司主动说明情况,并退还本人所购房产、车辆、所办企业等资产,价值计人民币3500万余元。

案发后,公安机关依法追回赃款计人民币800.7万元、价值280万元的汽车7辆、价值71万余元的南通志诚网吧等,并已发还给江苏分公司。

江苏省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裁定认为,被告人王付荣身为公司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从事营利活动,数额巨大,其行为已构成挪用资金罪;被告人王付荣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特别巨大并且给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特别重大损失,其行为已构成集资诈骗罪,应当数罪并罚。被告人王付荣自首,依法可以从轻处罚。根据被告人犯罪及量刑情节,于2012年3月以挪用资金罪判处王付荣有期徒刑八年;以集资诈骗罪判处其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决定执行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五、华安公司、黄应龙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

被告单位华安公司于2004年9月登记成立,被告人黄应龙担任该公司法定代表人。因经营煤炭需要资金周转,被告单位华安公司于2006年至2009年间,以高息为诱饵,通过被告人黄应龙及其他人的介绍,以借款的形式先后向钱俊锋、顾进、海阳公司等单位和个人吸收资金,合计人民币13196万元,用于该公司经营煤炭,造成被害人及被害单位的经济损失7967万元。

2009年7月28日,被告人黄应龙主动到公安机关投案,交代了主要犯罪事实。公安机关共追回赃款合计人民币418万余元。

江苏省海安县人民法院认为,被告单位华安公司因经营煤炭需要周转资金,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以高息回报为诱饵,单独或伙同他人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扰乱金融秩序,数额巨大,其行为已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被告人黄应龙系单位犯罪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依法应当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追究刑事责任。被告单位华安公司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系主犯。根据被告单位和被告人犯罪及量刑情节,于2010年6月依法判处华安公司罚金人民币四十九万元;判处黄应龙有期徒刑九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四十五万元。

六、李广盛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

2005年至2008年间,被告人李广盛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自制“全国农村合作社云安代办站凭证”,承诺以银行同期利息结算,先后向附近群众非法吸收存款1029人次,共计人民币361万余元。至案发时尚有376人次共计人民币148万余元未兑付。案发后被告人李广盛及其家人退赃计人民币82万余元,用物品给群众折款11万元,实际造成损失人民币55万余元。

江苏省射阳县人民法院认为,被告人李广盛非法自制凭证,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数额巨大,其行为已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依法应予以惩处。根据被告人犯罪及量刑情节,于2012年2月依法判处李广盛有期徒刑四年,并处罚金人民币十万元。

七、江苏乐园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周平、周军等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系列案

自2003年起,江苏乐园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乐园”公司)因开发项目多,通过低价取得土地使用权、购买物业用于储备、增值,致资金短缺。2003年, 董事长周平决定并形成决策,采取“商铺认购”的形式吸收公众存款。乐园公司遂以高额利率和高额 提成为诱饵,以“认购商铺使用权” 和“内部职工集资”的名义,制定吸收公众存款的方案、政策,变相在淮安市、南京市向社会公众非法吸收存款,经审计,自2003年至2008年12月,乐园公司向社会公众5.26万人次变相非法吸收存款合计33.85亿元,至案发时,已退存款23.92亿元,有7000余户9.93亿元未兑付。案发后退款3.78亿余元。

2003年至2008年12月,乐园公司其他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被告人叶从清、吕秀华、邵念德、丁宏盛、衡兴亚、杨文俊、杨桂春等7人,在明知乐园公司进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情况下,先后多次参与乐园公司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相关方案、政策的研究、制定和修改,并积极组织实施。被告人沈洪友、徐西玲、黄国英、刘建丽、李志祥、汤美玲、韩爱涛、孙德红、童丽娟、骆公梅、夏艳燕、吴士俊、徐梅等13人,在乐园公司工作期间,为获取手续费报酬,积极执行、实施乐园公司相关规定,向社会公众变相吸收存款。上述各被告人分别积极为乐园公司非法吸收264万余元至6160万余元不等数额的存款。

被告单位乐园公司及全部22名被告人均能在案发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犯罪事实。被告人吕秀华协助侦查机关清理账册、查封冻结资产、审计等工作。被告人吕秀华、丁宏盛、黄国英、刘建丽、李志祥、韩爱涛、孙德红、夏艳燕、吴士俊等9人分别退缴了2万至22万元不等的非法所得,共计93.6万元。

江苏省淮安市清河区人民法院认为,被告单位江苏乐园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巨大,严重扰乱国家金融秩序,其行为已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被告人周平、周军、叶从清、吕秀华、邵念德、丁宏盛、衡兴亚、杨文俊、杨桂春作为乐园公司单位犯罪中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参与乐园公司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决策、方案制定及组织实施;被告人叶从清、吕秀华、邵念德、丁宏盛、衡兴亚、杨文俊、杨桂春、沈洪友、徐西玲等20人直接为乐园公司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巨大,依法应当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追究刑事责任。被告单位及各被告人均具有自首情节,依法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根据被告单位及各被告人犯罪及量刑情节,于2012年7月依法判处周平有期徒刑六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三十万元。于2011年7月依法判处被告单位江苏乐园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罚金人民币四十五万元;判处周军有期徒刑五年,并处罚金人民币十五万元。分别于2012年7月、11月,2012年7月、8月依法判处叶从清、吕秀华等20人一至六年不等的有期徒刑,并处人民币二万至二十万元不等的罚金;对犯罪情节较轻,符合缓刑适用条件的吴士俊、徐梅两被告人依法予以适用缓刑。

八、石军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

2011年4月至2011年5月,被告人石军为牟取非法利益,以高息为诱饵,采取口口相传的方式,向社会公众非法吸收存款,合计约人民币5100万元。被告人石军将非法吸收的资金放贷给他人,造成大部分非法吸收的存款无法返还。

案发后,被告人石军于2011年7月22日主动到公安机关投案,并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

江苏省泗洪县人民法院认为,被告人石军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数额巨大,其行为已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被告人石军案发后自首,依法可以从轻处罚。根据其犯罪及量刑情节,于2012年1月判处石军有期徒刑六年,并处罚金五十万元。

九、李庆玲、吴兆顺等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

2010年8月至2011年6月间,被告人李庆玲、吴兆顺、凌绍民、张桂英、张茂权、薛美未经有关部门批准,以沈阳颐和轩房地 产开发有限公司及沈阳颐和轩投资担保有限公司开发沈阳曹台新村住宅楼、砂山老年生态城等项目融资为由,向社会公众公开宣传,许以月息6%、每三个月为还款周期的高额利息,并提前扣除三个月18%的利息收取本金的方式,向社会公众吸收资金,先后在徐州地区与796名投资人签订了1618份合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合计人民币11565万余元。其中被告人李庆玲、吴兆顺共同吸收9035万余元,被告人凌绍民吸收1966万余元,被告人张桂英吸收1124万余元,被告人张茂权、薛美共同吸收1224万余元。

2011年8月26日,被告人李庆玲到公安机关投案自首,其余被告人均被公安机关抓获,并能够如实供述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实。案发前后,通过银行转账或现金方式,被告人李庆玲返还1067万余元,被告人吴兆顺返还0.84万元,被告人凌绍民返还544万余元,被告人张桂英返还391万余元,被告人张茂权返还人民币189万余元,被告人薛美返还3万余元。

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人民法院认为,被告人李庆玲、吴兆顺、凌绍民、张桂英、张茂权、薛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数额巨大,其行为均已构成非法吸收公共存款罪。被告人李庆玲与吴兆顺、薛美分别系共同犯罪,被告人吴兆顺、薛美为从犯。根据各被告人的犯罪及量刑情节,于2012年9月依法判处李庆玲有期徒刑七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三十万元;判处吴兆顺有期徒刑四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二十万元;判处凌绍民有期徒刑四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二十万元;判处张桂英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二十万元;判处张茂权有期徒刑四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二十万元;判处薛美有期徒刑二年,并处罚金二十万元。

十、北京分红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刘苏等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

2006年11月至2009年8月,北京分红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分红公司)在经营“分红广告招商网”期间,为了达到推销该网站上的网络广告位、提高网站知名度的目的,将网站的页面分割成不同区域的广告位,并设定相应的价位。分红公司先后在江苏、浙江等七个省、直辖市设立了34个市县级直属机构及代理办事处,通过招聘的经纪人以高额分红回报为诱饵,以宣传册等方式向社会公众公开宣传“一年投资几万元,每年回报几十万元”,诱使社会公众与该公司签订“广告位代理招商合同”,并以交纳“广告位代理订金”的名义购买公司广告位,从而成为该公司的“广告位代理商”。北京分红公司为了支付“广告位代理商”到期的高额分红回报,维持公司的正常运行,不断地收取“广告位代理商”的代理订金,并以收取后期参与者的“广告位代理订金”,支付前期参与者的到期分红及给予办事处、经纪人一定比例的业务提成等方式,吸收参与者资金累计达人民币17821万余元,涉及人数7859人。截止2009年8月,仍处于分红期间的集资金额为11952万余元,其中已分红金额4975万余元。至案发时,尚有6976万余元未兑付,涉及参与者多达5100人。

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浦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江苏省连云港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裁定认为,被告单位分红公司借用经营网络广告位的形式,以定期高额回报的方式向社会公开宣传,并以收取广告位代理订金的名义向社会公众变相吸收资金,数额巨大,情节严重,严重扰乱了国家的金融管理秩序,其行为已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被告人刘苏系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被告人吴护通系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两被告人的行为均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根据各被告人的犯罪及量刑情节,于2011年4月依法判处北京分红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罚金人民币五十万元;判处刘苏有期徒刑六年,并处罚 金人民币三十万元;判处吴护通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十万元。

第二篇:江苏省法院发布十大婚姻家庭典型案例

江苏省法院发布十大婚姻家庭典型案例

日前,江苏省法院民一庭发布了近期审理的十大婚姻家庭典型案例,这些案例涉及离婚、房产分割、夫妻债务、子女抚养、彩礼返还、家庭暴力等多个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家庭问题,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下社会婚姻家庭纠纷的全貌和民生案件的矛盾集中点,具有较强的指导教育意义。

一、家暴是毁灭家庭的罪魁祸首

【案情】张某(女)与李某(男)于2003年10月登记结婚,2004年11月生一女小李。婚后初期夫妻感情尚好,后因家庭琐事产生矛盾,并多次发生殴打现象,于2008年8月起分居生活。2008年5月4日,李某曾写保证书一份,载明:“兹保证再也不打张某,否则女儿和房产归张某所有”。2008年7月30日,当地派出所接到张某报警后赶到双方住地,发现张某又被李某打伤。2008年8月,张某以李某实施家庭暴力导致夫妻感情破裂为由诉至法院,要求与李某离婚,由李某支付离婚损害赔偿金,依法处理子女抚养问题和分割财产。诉讼过程中,张某提供证人尹某、江某出庭证明李某曾多次殴打张某,张某与李某的女儿小李虽然只有4岁,也对法官表示李某经常殴打其和妈妈张某。张某还提供了医院病历和照片证明李某存在家庭暴力。诉讼期间,张某以李某不断对其进行恐吓,极有可能继续对其实施家庭暴力为由,申请法院采取措施保护其人身安全。

法院经审理后认为,结合双方现已分居,且居住地点临近,接触机会多,张某多次报警,现处于恐惧之中,李某有一定暴力倾向等诸多因素,可以认定张某在离婚诉讼期间存在遭受李某暴力或者暴力威胁的可能性。遂裁定禁止李某殴打、威胁、骚扰张某。

案件经过审理,法院认为,张某提供的病历、照片、李某书写的保证书、证人尹某、江某、小李的证言及派出所的出警记录,已形成一系列证据锁链,足以证明李某对张某多次进行殴打,实施家庭暴力,导致夫妻感情确已破裂,张某的离婚请求应予准许。按照有利于子女身心健康、保障子女合法权益的原则,小李由张某抚养为宜,李某应按月给付抚养费。因李某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对张某实施家庭暴力,过错较大,张某可适当多分得部分财产。同时,李某因其实施家庭暴力的行为,应支付张某离婚损害赔偿金。遂判决准予张某与李某离婚,小李由张某抚养,李某按照每月1000元的标准支付抚养费至小李独立生活时止,张某分得夫妻共同财产的70%,李某分得夫妻共同财产的30%,李某支付张某离婚损害赔偿金10000元。

【点评】家庭暴力是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破坏家庭和谐、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杀手。因此,《婚姻法》第三十二条将实施家庭暴力作为导致夫妻感情破裂准予离婚的法定事由。区别于其他类型案件,家庭暴力具有极大的隐蔽性,因此取证比较困难,近亲属尤其是子女的证言往往成为家庭暴力案件中重要的证据形式。与此同时,法律还赋予受害人可以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的权利。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在“保全”一章中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对于可能因当事人一方行为造成当事人损害的案件,可以根据对方当事人申请裁定责令其作出一定行为或禁止其作出一定行为”。该规定对人身安全保护裁定提供了更明确的法律依据。对有家庭暴力情形的,根据《婚姻法》及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受害人可以要求施暴者给予损害赔偿,并可适当多分得部分财产。

二、夫妻一方对外欠款到底由谁偿还?

【案情】盛某(男)与韦某(女)原为夫妻,二人于2001年8月因感情破裂分居生活,2003年9月25日离婚。连某是盛某的表哥,2003年9月20日,盛某向连某出具借条一份,言明:今有盛某借连某20万元,期限为3个月,年利率为10%。因盛某一直未归还借款,连某认为韦某与盛某虽然已经离婚,但仍应对上述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遂诉至法院,请求判令盛某、韦某共同归还借款20万元及利息。

法院经审理后认为,本案中,借款不是以盛某与韦某二人共同名义所借,盛某未提供证据证实该借款是在与韦某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为夫妻双方的共同利益所借,在夫妻拥有存款和财产的情况下,也不能合理解释借款是用于夫妻共同生活的开支,况且,借款五日后盛某与韦某即离婚,由此推知该笔款项未用于家庭生活。因此,盛某向连某所借的20元款项应当认定为盛某的个人欠款,由其个人承担清偿责任。遂判决盛某归还借款20万元及利息,驳回连某要求韦某承担连带偿还责任的诉讼请求。

【点评】夫妻债务涉及两层法律关系:夫妻关系内部和夫妻关系外部。就夫妻关系内部而言,当夫妻离婚时,如借款人提出借款为共同债务要求配偶共同承担偿还责任时,借款人必须举证证明借款是否基于夫妻合意或用于家庭共同生活,如证明不了,应自行承担。但在涉及外部关系时,即债权人主张夫妻共同偿还时,应如何处理,则应结合司法解释和《婚姻法》的规定进行认定。也就是说,债权人如证明借款是发生于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则推定为双方共同债务,但如出借人与借款人明确约定为个人债务、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约定归各自所有且出借人知道该约定、出借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所借款项并非用于家庭共同生活的,则应由借款人对外承担责任,配偶无义务偿还。

三、婚后一方父母全资购买的房屋算赠与吗?

【案情】沈某(男)与高某(女)于2006年9月登记结婚,婚后生育一女。沈某是“富二代”,又是家中独子,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2007年4月,沈某父母为沈某全资购买了一套高档别墅,但为了防止将来产生矛盾,别墅产权登记在沈某名下。近年来,沈某和高某逐渐产生纠纷并矛盾不断。2010年6月后双方分居。2011年5月,高某诉至法院,要求与沈某离婚,并认为登记在沈某名下的高档别墅系双方共同财产而要求依法分割。沈某虽同意离婚但认为登记在其名下的高档别墅系其个人财产,高某要求分割的请求应予驳回。

法院经审理后认为,双方当事人因家庭矛盾产生纠纷并长期分居,感情破裂,应准予离婚。婚生女年龄较小,由高某抚养为宜,沈某应支付抚养费。涉案房屋经查证系沈某的父母以沈某的名义购买,产权证登记在沈某名下,应视为沈某的父母对沈某个人的赠与,不属于夫妻共同财产。遂判决准予沈某与高某离婚,婚生女由高某抚养,沈某每月给付抚养费1000元,至孩子独立生活时止。

【点评】结合《婚姻法》及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子女婚前父母的赠与当为子女的个人财产,不因子女结婚而导致财产转为夫妻共同财产,而子女婚后接受父母的赠与,原则上应认定为对夫妻双方的赠与,系子女与配偶的夫妻共同财产,但如父母明确表示赠与子女个人的,仍属于子女的个人财产。为避免日后产生纷争,建议父母在赠与子女财产时明确财产系赠与子女个人还是子女夫妻双方。《婚姻法解释三》第七条第一款规定:“婚后由一方父母出资为子女购买的不动产,产权登记在出资人子女名下的,可按照婚姻法第十八条第(三)项的规定,视为只对自己子女一方的赠与,该不动产应认定为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该规定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将产权登记主体与明确表示赠与一方联系起来,可以使父母出资购房真实意图的判断依据更为客观。

四、不动产物权变动未经登记不发生效力

【案情】2006年12月,刘某与张某签订了《房屋买卖合同》,约定张某将某小区302室房屋以100万元的价格出售给刘某,刘某需一次性付清全款,张某在收到款项后一个月内协助刘某办理房屋过户手续,任何一方违反约定,则支付对方违约金10万元。合同签订次日,刘某付清全款,张某将房屋钥匙交给刘某。事后,刘某要求张某协助办理房屋过户手续,张某总以种种理由推脱。刘某认为,自己付清全款,也拿到了房屋钥匙,房屋已经属于自己,办理过户手续不必急于一时,遂未再催促张某。2007年2月,刘某按照单位安排出国学习一年。2007年房价大幅上升,302室房屋按照市价已经涨到150万元。张某认为自己当初以100万元的价格出售房屋损失甚剧,遂将房屋以165万元的价格出售给王某,并办理了房屋过户手续。刘某回国后发现房屋已经被王某入住,遂起诉到法院要求确认张某与王某的房屋买卖行为无效,由王某返还房屋。

法院经审理后认为,张某虽违反诚信原则,将房屋一房二卖,但由于王某系善意购买房屋,支付合理对价,并办理了房屋过户手续,故王某取得302室房屋所有权。刘某虽签订合同在先,但由于未办理房屋过户手续,故房屋所有权尚未发生转移,刘某仅能依据《房屋买卖合同》向张某主张违约责任。遂判决驳回刘某的诉讼请求。

【点评】本案系典型“一房二卖”的案例。《物权法》第九条规定:“ 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经依法登记,发生效力;未经登记,不发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物权登记是房屋所有权变动的生效要件,未经登记,房屋所有权不发生变动。这则案例提醒广大购房者,在签订了房屋买卖合同后,一定要及时办理房屋过户手续。否则,万一出卖人“一房二卖”,将会直接影响将来物权的实现。

五、民间借贷中高利贷不受法律保护

【案情】宋某在焦某经营发廊时认识,2008年1月20日和3月6日,宋某向焦某出具借条,分别借款30万元和10万元,通过汇款形式支付,汇款金额分别为27.6万元和9.2万元。宋某于2008年3月19日起陆续归还合计5.8万元。2009年1月22日,宋某向焦某出具借条,借款90万元,约定还款期限为2009年6月22日。后焦某起诉要求宋某归还欠款90万元。宋某主张90万元系高利贷,双方约定了月息8%,30万元和10万元分别预扣了一个月的利息。90万元系之前两笔本金40万元按月息8%计算,利息为50万,合计正好90万元。

法院经审理后认为,银行汇款36.8万元结合宋某每个月归还的数额,90万元的构成与宋某主张的8%月息相吻合,焦某没有证据证明实际支付了90万元,且无合理理由,遂判决宋某返还焦某本金36.8万元及利息(按银行同期同类贷款利率四倍计算)。

【点评】民间借贷案件中,高利贷现象较为普遍,约定的利率往往高于银行同期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对此法院应予以适当调整,以最高不超过四倍为限。出借人不得预先扣除利息,预先扣除利息的,以实际出借数额计算本金。对于借款本金数额的确定,不能单单依据借条认定,而应综合全案证据和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如果债权人不能提供证据证明款项交付事实,且不能就借款发生的具体情况作出合理说明的,对其请求不予支持。

六、汽车借给饮酒伴郎 出事后车主担责

【案情】王某和李某系朋友关系。2009年5月,王某结婚,邀请李某做伴郎。婚宴后,李某想用王某的面包车送朋友回家。王某认为李某已在婚宴上饮酒,因此不同意其开车,李某则表示以自己的酒量,这点酒根本不算事,而且发生什么事由其自行承担。王某再三考量,认为李某平时酒量确实很大,朋友住得也不远,李某又当了自己的伴郎,碍于情面,遂同意李某开车送人,并再三叮嘱一定要注意安全。后车辆在通过一三叉路口时,由于李某对路况观察不足,将一正常行走的行人张某撞倒,致张某重伤。交警部门认定李某对事故发生承担全部责任。事后,张某诉至法院,要求面包车保险公司在交强险范围内承担赔偿责任,余额由李某和王某承担。王某认为,自己虽是面包车的所有人,但发生事故时车辆由李某实际管理和控制,李某也承诺发生什么事责任自负,因此其不应承担赔偿责任。

法院经审理后认为,王某在明知李某饮酒的情况下,仍将车辆出借给李某,主观过错明显,应承担相应的责任。遂判决王某对交强险范围外的赔偿数额承担40%的赔偿责任。

【点评】近年来,交通事故案件稳居各类案件榜首,且仍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车辆出借后,车辆所有人已丧失了对车辆的实际管领和控制,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应由车辆使用人承担责任。但如果车辆所有人在出借车辆时有过错,如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机动车存在缺陷、知道或者应当知道驾驶人无驾驶资格或者未取得相应驾驶资格、知道或者应当知道驾驶人因饮酒、服用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或者麻醉药品,或者患有妨碍安全驾驶机动车的疾病等依法不能驾驶机动车等等情形下,仍出借车辆,则应承担与其过错相应的责任。

七、过量饮酒致人死亡劝酒者应担责

【案情】2011年5月5日,谢某为了感谢李某对其生意上的帮助,邀请李某到家中就餐,并邀请好友王某、张某作陪。席间,四人推杯换盏,没一会儿,李某即表现出醉意。但谢某、王某和张某仍不罢休,继续轮番劝酒,李某盛情难却,来者不拒,四人越喝越兴奋,直至当晚11时左右方才散去。李某被谢某送回住所地时已经不省人事。谢某见状立即拨打“120”,将李某送至急救医疗中心抢救。经医生诊断,李某已经死亡。诊断记载:“心跳呼吸骤停。

1、酒精中毒;

2、窒息。”事后,李某的妻子孙某诉至法院,要求谢某、王某和张某共同承担赔偿责任。

法院经审理后认为,李某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对自己大量饮酒产生的后果应当有充分认识,其对饮酒过度致死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应承担主要责任。谢某、王某和张某应当预见到过量饮酒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在李某已经不胜酒力的情况下,非但不予劝阻,反而轮番劝酒,主观过错亦非常明显,应对李某的死亡承担次要责任。遂判决谢某、王某、张某共同承担30%的赔偿责任。

【评析】酒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然而,过度饮酒、极度劝酒则有悖于社会公序良俗,为法律所不倡导。以上案例,对喝酒和劝酒两方面都有警示。本案中,谢某与作为陪酒者的王某、张某

明知李某已经不胜酒力,仍不断劝酒,未尽到安全注意义务,对于李某的死亡应基于其过错程度承担相应的责任。在此提醒大家,为了生命健康及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喝酒需适量,劝酒需谨慎。

八、违法装修噪音扰民为法律所禁止

【案情】周某与王某是上下楼邻居。2013年8月,住在楼上的周某装修房子。考虑到装修噪音会影响邻居的正常生活,物业公司告知周某施工时间为上午8:30至11:30,下午为2:00至6:00。然而装修人员为了赶工期,并未按照规定时间施工,经常干到晚上9点多种,严重影响了王某的正常生活。王某多次找到周某交涉,但周某每次都草草应付,事后任然我行我素,最后甚至关机不再接听王某的投诉。王某忍无可忍,诉至法院,要求周某立刻停止在非规定时间内施工,同时赔偿精神损失费2万元。本案在法院的调解下,周某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保证以后规范施工,并自愿补偿王某5000元精神损失费。

【评析】本案是一个因噪音污染引发的案例。室内装潢噪音产生的污染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但是很少有人去考虑这种行为是否具有违法性。室内装潢是生活中所必须的,也是法律所允许的。周围邻居应当给予一定的容忍和谅解,但是因为其产生的噪音毕竟给周围邻居带来不便,影响他人正常的生产生活,所以,我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对室内装潢的时间做出了严格限制,该法第47条规定:“在已交付使用的住宅楼内进行室内装修活动,应当限制作业时间,并采取其他有效措施,以减轻、避免对周围居民造成环境污染。”对于违反上述规定的,其行为必为法律所禁止。因此,提醒大家,在装潢施工时,应当事先做好周围邻居的思想工作,取得别人的谅解与宽容,同时要严格遵守施工的时间,文明施工,尽量减少对别人的影响,防止产生邻里纠纷。

九、物业服务存在瑕疵怎能拒交物管费?

【案情】唐某是某小区的业主。2010年,唐某入住小区后发现该小区物业公司的服务不到位,保安服务态度差,小区环境脏乱差,小广告满天飞,而且还不时发生偷盗事件。唐某认为,该物业公司提供低质量的服务却要求很高的物业管理费,显然不公平,遂向物业公司投诉,要求物业公司整改。物业公司接到唐某的投诉后,也进行了部分整改,但唐某始终不满意,从2011年开始唐某拒交物业管理费。物业公司与其多次交涉未果,遂诉至法院,要求唐某交纳拖欠的物业管理费4000元。

法院经审理后认为,交纳物业管理费是业主应承担的一项基本合同义务,也是物业公司开展服务需要的资金保证。业主拒绝交纳物业管理费,必然导致物业公司经费不足,无法维持正常的物业服务水平,损害其他业主的合法权益。本案中唐某以物业公司提供的物业服务存在瑕疵为由拒交物业管理费不妥,遂判决唐某向物业公司补交拖欠的物业管理费4000元。

【点评】近年来,随着物业管理行业持续快速发展,如何理顺物业管理企业和业主的关系,使“管家”更好地服务于“主人”,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交纳物业管理费是业主应承担的一项基本合同义务。作为业主,发现问题时应当通过正常的途径,如向物业公司反映通过协商解决,也可向业主委员会反映,通过业主委员会与物业公司沟通解决,必要时也可向物业行政主管部门投诉,如果物业公司服务质量确实差而无法通过上述途径解决,业主还可以通过业主大会决定解聘物业公司,选聘新的物业公司,并根据物业合同的规定,追究物业公司的责任。业主不能随意拿不交物业管理费作“挡箭牌”,否则可能造成恶性循环,侵害到其他业主的合法权益。

十、老爸遗嘱处分老妈财产 依法认定为无效

【案情】李某(男)和张某(女)老两口生有一儿一女,即小李和小张。李某和张某婚后拥有一套房屋,产权登记在李某名下。1998年,张某因病去世。2001年1月,李某立下遗嘱,载明:“我夫妻二人拥有一套房屋,在我死后,归儿子小李所有。以此为证。”2003年,李某亦去世。小李和小张因继承问题产生纠纷。小张诉至法院,要求对房屋及遗嘱没涉及的李某个人存款5万元依法继承。

法院经审理后认为,李某在遗嘱中处分了张某对房屋的份额,违反了法律规定,该部分遗嘱依法应认定为无效。涉案房屋为李某和张某的夫妻共同财产,张某先于李某去世,故张某在房屋中拥有的1/2份额应予法定继承,由李某、小李和小张各继承1/6。李某在房屋中所占2/3的份额应由小李继承。对于遗嘱中未涉及的李某个人存款5万元,应按照法定继承处理。遂判决小李继承房屋份额的5/6,小张继承房屋份额的1/6,李某个人存款5万元由小李继承2.5万元,由小张继承2.5万元。

【评析】现实生活中,遗嘱人在遗嘱中处分配偶或家庭成员财产的情形较为常见。根据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遗嘱人以遗嘱处分了属于国家、集体或他人所有的财产,遗嘱的这部分,应认定无效。对于遗嘱无效部分所涉及的财产,根据《继承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应按照法定继承办理。同时,根据法律规定,对于遗嘱未处分的遗产,同样应按照法定继承办理。本案中,李某在遗嘱中处分了张某对房屋的份额,该部分遗嘱应为无效,所涉份额应按法定继承处理。对于李某个人存款5万元,虽然遗嘱并未涉及,但为李某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属于遗产范畴,应依法定继承依法分割。

第三篇:非法集资典型案例

非法集资典型案例

投入是有保障的,回报总是诱人的,可结局往往都是一场空欢喜。对许多人来说,“非法集资”四个字,让他们有着刺骨之痛。

1.高安冰等集资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

2012年4月,高安冰、贾某商量以开展保险业务为名向社会公众融资,并先后在茌平县贾寨、肖庄等五乡镇建立渤海财产保险(后改名为“华安财产保险”)代办点,向社会公众吸收资金。

2012年4月至2013年1月期间,高安冰捏造“渤海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茌平支公司”及该公司“保险股金”业务,以该公司的“保险股金”用于建设车辆检测线、重大车险提前赔付需要大量资金为名,通过五乡镇保险代办点向社会公开宣传,贾某招聘了10余名业务员帮助被告人高安冰向社会公众吸收资金;在渤海“保险股金”业务无法继续开展后,高安冰转而捏造“华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茌平支公司”及该公司“保险股金”、“福满堂家庭财产保险”业务,继续通过业务员向社会公众吸收资金。吸收资金后,高安冰未将所吸资金用于车辆检测线投资及重大车险提前理赔业务,并造成60余万元无法归还。

2013年7月5日、7月26日高安冰、贾某分别因涉嫌集资诈骗罪被民警抓获。

经法院审理,最终判处高安冰犯集资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七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万元;贾某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判处有期徒刑二年,缓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一万元。

2.徐飞集资诈骗案

在担任保险代理员期间,自2008年至2011年3月,徐飞以到保险公司存款利息高并送大礼包为名,骗取滑县小铺乡大张庄村张国徽、徐万锯、徐万桥等55户存款共计人民币925760元。所得赃款用于赌博全部挥霍。

同时,在代理保险过程中,徐飞向投保人宣称如一次性缴纳数年保险费,保险公司有免除部分保险费、打折或送烧鸡、购物卡、太空杯等礼品的优惠活动,在收取被害人徐建丽、张振凯、杜春霞、张俊辉、张国卫等42人三至七年不等的保险费后,除缴纳了当年应当缴的保险费外,下余保险费共计人民币215614.7元据为己有。所得赃款用于赌博全部挥霍。

经查,徐飞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其作为保险公司保险代理员的身份,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律规定,编造在保险公司存款利息高的事实,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925760元,数额巨大,后将诈骗的资金肆意挥霍,其行为符合集资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法院经审理,最终认定徐飞犯集资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六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0万元,犯合同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5万元,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有期徒刑八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5万元。

3.王某某挪用资金、集资诈骗案

犯罪分子利用保险公司代理人身份,打着保险公司旗号,采用以下手法集资诈骗。一是谎称保险公司开展高息存款业务,按存期长短每1万元月返还300至900元;二是鼓动购买“分红保险”获得高额返利并享受分红。视买保长短,每一万元每月可以获得600至800元返利;三是首次帮助客户购买正规保险取得其信任后,于次年将投保金据为己有。而在客户交纳保金时,他们往往开具白条或涂改他人保单收据,所投资金无任何保障。

2003年到2007年间,王某某曾担任某保险公司泰州公司的副总经理。在此期间,他利用职务之便,从单位收取的团体长险保费中非法截取5646万余元,其中3400万余元被投入个人开办的单位用于营利活动。

此后,他调离原岗位后,仍擅自使用私刻的公司用章,采取“收取保费”“整单退保”等手段骗取资金。

在此期间,王某某以泰州公司名义收取“团体长险保费”计人民币30221万余元,其中仅有60万元缴入公司账户并承保,另从公司承保系统退出资金10519万余元,兑付、退保23035万余元,仍处于公司有效承保状态的金额有4609万余元。调查显示,在2007年-2009年期间,王付荣作案涉及金额共计达3亿元左右。长达6年多的截留和挪用保费造成了巨大的资金窟窿。据保监会通报,案发时该案件资金缺口约达1.89亿元。被告人王某个人占有使用保费计人民币17706万余元。

江苏省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裁定认为,王某某的行为已构成挪用资金罪和集资诈骗罪,数罪并罚,法院最终判处王某某死刑缓期两年执行。

4.江苏乐园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周平、周军等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系列案

6年骗走5万多人34亿元存款

在淮安,江苏乐园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是个大公司,可自2003年起,该公司资金就出现了短缺。董事长王某决定采取“商铺认购”的形式吸收公众存款。乐园公司以高额利润和提成为诱饵,以“认购商铺使用权” 和“内部职工集资”的名义,制定吸收公众存款的方案、政策,变相在淮安市、南京市向社会公众非法吸收存款。除了王某外,公司其他主管人员,也多次参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相关工作。

案发后,22名被告均自动投案,如实供述犯罪事实,并协助公安机关工作。经查,从2003年到2008年12月,乐园公司向5.26万人次非法吸收存款合计33.85亿元,至案发时,已退存款23.92亿元,仍有7000余户的9.93亿元未能兑付,案发后退款3.78亿余元。

最终,淮安市清河区人民法院判处王某有期徒刑六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三十万元,而其他被告也获得了一至六年不等的有期徒刑。

3年内挽回经济损失15亿

自2010年到今年10月,全省法院审结非法集资犯罪一审案件542件,生效判决人数635人,其中审结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一审案件434件,生效判决人数498人;审结集资诈骗罪一审案件108件,生效判决人数137人。全省法院审结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犯罪案件判处罚金共计人民币8125.6万元,判决挽回经济损失人民币15亿余元。

案情简介

2003年三四月间, 阜阳市旺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后更名为安徽阜阳旺达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王某某从某村庄租用4 亩土地, 作为仙人掌种植基地示范园, 又从另一村庄租用土地40余亩作为种植仙人掌生产基地, 从此开始了疯狂集资诈骗、非法经营等犯罪活动。王某某以旺达公司与客户“联合种植”仙人掌的名义, 先后以投资金额30%和50%的高额利息向社会募集资金。截至2006年7月, 旺达公司非法集资6500多万元, 涉及2600余名参与者, 案发时未归还集资户本金2700余万元。为了以更快的速度圈钱, 2005年下半年, 王某某又与申某、马某某商议网上销售产品, 并请谢某某为旺达公司设计了网上销售软件, 以变相传销方式实施销售活动, 由何某某负责销售款项管理。从2006年3月底到6月底, 实现非法销售额1500余万元。

作案手段

1.以“公司+ 客户”联合种植为伎俩。在集资过程中, 王某某等人经常带领群众到仙人掌种植基地参观, 夸大种植基地面积, 宣传种植仙人掌高产利丰, 引诱客户购买公司的仙人掌种片, 并承诺在第一年、第二年以一定价格回收。2003年, 王某某租用了厂房和仓库, 建立了仙人掌加工厂, 将种植基地生产出来的仙人掌和从自种客户手中回收的部分仙人掌加工成仙人掌粉和仙人掌汁, 然后委托一些小型厂家进行再加工, 生产仙人掌面条、仙人掌酒、仙人掌化妆品、仙人掌保健食品等产品, 通过赠送仙人掌系列产品、在网上刊登仙人掌系列产品照片、在每周项目说明会上宣传等方式, 向社会公众展示旺达公司有产品销售, 有能力支付所承诺的高额返利, 进行不实宣传, 骗取信任。事实上, 种植基地只是王某某为进行非法活动制造的一个幌子。2005年以后, 旺达公司就不再对生产基地进行管理, 对于基地生产出来的仙人掌也不再回收。到2006年, 旺达公司干脆就不再种植仙人掌了。经有关部门检验,旺达公司生产的仙健牌仙人掌蜂胶软胶囊、仙人掌酒是不合格产品。截至2006年7月底, 公司账面经营收入只有区区265万元, 而各类费用支出就有1370余万元, 账面累计亏损高达1100余万元。

2.以骗取的“官商”名头为“外衣”。王某某深知社会群众对政府的信任, 故在非法集资过程中, 通过多种手段, 疯狂骗取各类荣誉, 如“2002—2003诚信单位”、“乐善好施单位”、“慈善大使”等, 王某某还成功骗取了阜阳市第三届政协委员称号, 并伪造了以阜阳市人民政府名义授予的“重合同守信用单位”、“优秀企业”等匾牌, 利用各种与有关政府领导接触的机会进行合影。王某某将这些匾牌、证书及与领导的合影通过悬挂在办公室、制作成宣传画册和网络信息、刊登在自办的《旺达报》上等方式向社会公众进行宣传, 制造出旺达公司实力雄厚、科技含量高、已被社会认可的假象, 诱使社会公众向旺达公司投入资金。

案件查处 案发后, 公安部门于2007年初以涉嫌集资诈骗罪、非法经营罪陆续逮捕了王某某、申某、何某某、马某某、谢某某等人, 安徽省阜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于2008年12月18日作出一审判决, 王某某等被告人不服, 上诉至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于2009 年3 月26 日作出终审判决, 认为王某某从事集资活动后期, 在拖欠的集资款越来越多、生产不景气的情况下, 明知公司经营利润不可能兑现投资客户的高额返利, 却依然欺骗客户, 继续大量非法集资, 并任意处置集资款, 诈骗的主观故意明显, 构成集资诈骗罪。而申某、何某某等作为公司后期主要人员, 在明知不可能兑现投资客户高额返利承诺的情况下, 仍然参与公司管理, 骗取集资款, 认定二人系王某某集资诈骗罪的共犯。最终以集资诈骗罪判处王某某无期徒刑, 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罚金40万元, 以非法经营罪判处王某某有期徒刑十年, 并处罚金50万元, 决定执行无期徒刑, 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罚金90万元;以集资诈骗罪和非法经营罪判处申某有期徒刑十九年及罚金50万元;以集资诈骗罪和非法经营罪判处何某某有期徒刑十二年及罚金40万元;以集资诈骗罪、非法经营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等罪名分别判处马某某等人九年至三年有期徒刑不等, 并处罚金若干;以非法经营罪判处谢某某有期徒刑三年, 缓刑四年, 罚金30万。

案件警示

该案又是一出众多非理性投资者被高额收益迷惑双眼而酿成的悲剧。其实犯罪分子的伎俩并不怎么高超, 王某某作为法人代表的旺达公司在集资前几乎没什么经营, 只是到了2005 年1 月, 王某某才从集资款中支付50万元, 将旺达公司注册资本变更为100万元, 后又支付集资款400万元, 将注册资本变更为500万元。所以, 在集资的前期, 旺达公司只是一个没什么实力的小公司,而王某某租地种仙人掌也显然是做做样子, 为从事犯罪活动遮目。但随着集资活动的扩大, 已经没有人在乎王某某宣传的仙人掌项目是否属实, 是否真的赚钱, 而只在乎承诺给自己的回报能否兑现, 包括那些在网上参与传销活动的投资者, 在看不到实体仙人掌的情况下就进行投资, 可谓更加疯狂。所以, 投资者其实已经不是在投资, 而是在赌, 因为只要稍加了解旺达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 就可以了解真相, 但没有人愿意去直面事实。这些集体式的赌徒助长了犯罪, 最终被刺伤的是自己。小小仙人掌, 竟然刺伤了那么多人, 实在令人深思

5.其他案例

2011年4月至2011年5月,泗洪县的张某为牟取非法利益,以高息为诱饵,向社会公众非法吸收存款,合计约人民币5100万元。

2010年8月至2011年6月间,李某等人以沈阳曹台新村住宅楼等项目融资为由,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合计人民币11565万余元。

2009年1月至2010年7月间,泰州人王某以“明丰公司”的名义,采用发布公告、虚构将集资款投资到生产企业、允诺支付高息等手段,骗取311人共计人民币2076万余元。

2006年11月至2009年8月,北京分红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通过招聘的经纪人以高额分红回报为诱饵,吸收参与者资金累计达人民币17821万余元,涉及人数7859人。

2006年至2009年间,海安县华安公司以高息为诱饵,以借款的形式先后吸收资金,合计人民币13196万元,用于公司经营,造成被害人及被害单位经济损失7967万元。

2008年5月至2009年10月间,马某等人以代为收藏普洱茶以及投资款为诱饵,共非法集资人民币1433万余元。

2001年至2008年间,无锡市奥特钢管有限公司因生产经营需要资金,非法吸收存款共计人民币68286万余元。

2005年至2008年间,马某未经批准,自制“全国农村合作社云安代办站凭证”,承诺以银行同期利率结算,非法吸收存款人民币361万余元。

第四篇:非法集资典型案例

防范打击非法集资宣传月专题:选登典型案例之一 草根PE的骗局——上海黄某非法集资案

一名年轻的创投企业发起人、私募股权基金(PE)管理 者,一群以退休职工为主的投资人,融资的别有用心、投资 的盲目轻率,充分暴露出目前草根PE界的混乱现状。

案情简介

当创投企业受热捧时,“80后”的黄某与李某某等人合谋 发起所谓的创投企业吸收社会公众资金。2006年2月至2008 年8月,黄某伙同李某某、王某某等人先后注册成立上海汇 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上海汇义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九家投 资管理公司,以投资者参与公司发起设立可得到无风险的高 额回报为诱饵,向社会公众非法募集资金共计1.3亿佘元。

在私募基金概念炒作如火如荼之际,黄某对其吸引资金 的方式进行了“升级”。2008年4月至2009年4月间,黄某 纠集张某某在上海成立德浩企业,在天津注册设立德厚基金 公司,以招募私勤奋基金的名义,以签订协议、承诺8.4%的 固定年收益为诱饵,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4800佘万元。

至案发,黄某等人所筹集的1.78亿佘元款项除部分返利、归还投资款及投资外,大部分资金被用于炒股、提现、出借 及购置房产和个人消费,并挥霍殆尽,造成参与者经济损失 8500 佘万元。在未经主管部门批准的情况下,2003年7月至2006年 1月间,黄某等人利用租借的办公地点招揽客户,釆用低吸 高抛的方法,非法买卖、转让三家非上市公司的股权,收取 客户资金1944万元,从中非法获利838万元。

作案手段

1、夸大宣传、利益诱惑。公司设立过程中,黄某、李 某某培训公司人员釆用随机拨打电话、向亲友介绍其设立的 创投企业等方式吸引公众投资,还多次在上海、安徽、浙江 等地设立多个招募投资经营点,以开讲座、推介会等形式进 行虚假宣传,承诺支付8%〜10%的回报收益及许诺分红、超 额回购等招揽投资人。对能招来投资的人员给予不同比例的 提成,诱使投资人再向他人进行宣传,以招揽更多不明真相 的人参与。

2、分红派息,抛砖引玉。在明知公司并无盈利的情况

下,黄某等人欺骗、利用其他股东并以“董事会决定”的名义,在上海、安徽等地设立多家无投资价值的公司,还将投资人 的出资款用于支付所谓的“投资分红”,通过借新还旧或挪用 本金等方式向投资者兑现每年10%的分红以及超额回购,制 造公司机构庞大、实力雄厚、业绩良好的假象,以获取投资 人的信任。

3、虚假增资,居心叵测。为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2008 年7月至8月间,黄某指使王某某先后釆取支付高额中介费、提供相关股份投资比例资料和通过向他人借资及关联企业 来回划款增资、验资等方法,为其中两家公司虚报增资,欺 骗公司登记主管部门,取得公司增资注册和股权变更登记,成为公司实际控制人,为其继续从事违法犯罪活动创造条件。

案件查处

根据举报线索,证券监管部门对黄某等人以创投、基金 为名进行非法集资的行为开展了调查,并移送公安机关。

2009年5月10日,黄某被刑事拘留。法院审理认为:黄某 作为汇乐公司等公司企业的实际控制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特别巨大,应依法予以处罚。黄某在未经国家主管部门批准、无证券经营资格的情况下,经营非上市公司股份,从中非法获利,情节特别严重,其行 为构成非法经营罪,也应依法予以处罚。黄某犯两罪,依法 予以两罪并罚。

2010年12月23日,黄某被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以

集资诈骗罪和非法经营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没收财产1000万元。李某某、王某某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 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六年,并处罚金。

案件警示

私募股权基金是向特定人募集资金或者向少于200人的 不特定人募集资金,并以股权投资为运行方式,主要投资于 非上市公司股权,最终通过上市、并购、管理层回购、股权 置换等方式出售持股获利。

黄某牵头成立汇乐公司等多家非实体企业,对外宣称创 投企业,但其实际投资范围却与创业投资毫无关系,只是为 非法集资活动披上股权投资基金的美丽外衣。在业内人士看 来,黄某案恰恰反映了当前草根PE惯用的手法,即在一地 注册基金,在另一地融资,有效逃避了监管。实际上,根据 《公司法》及《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注册为股份制公司的创投企业,投资者人数不应超过200人、单个投资者对创业投资企业的投资不得低于100万元人民币 2009年,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 见》中明确提出“积极发展股权投资基金”,但目前针对股权 投资基金管理的全国性法规尚未出台。

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属高风险行业,广大投资者要 谨慎参与创投企业和私募股权基金的投资,不要被高额回报 蒙住了双眼,特别是对老年人来说,退休金和多年节衣缩食 留下的积蓄是安度晚年的保证,不宜用于高风险的投资,而 银行存款是最安全的投资渠道。因此建议老年人应将积蓄、闲佘资金主要以定期、活期存款形式存放在正规商业银行,也可以适当购买国债、银行理财产品等,通过利息、理财收 益保值增值,为晚年生活提供保障。(选自《打击非法集资 典型案例汇编》)防范打击非法集资宣传月专题:选登典型案例之二 不务正业自食其果浙江宁波某担保公司非法吸收 公众存款案

担保公司的主业是为借款提供担保、收取保费,但宁波 某担保公司却“剑走偏锋”,吸存转贷,赚取利差,公司法定 代表人也因此锒铛入狱,自食其果。

案情简介

李某案发前为宁波某担保公司等十家企业的法定代表 人或实际控制人。当时,该市民间资金借贷异常活跃。2006 年12月至2008年10月,李某以个人或其实际控制企业的 名义,以1.5%〜3%不等的月息,向100佘名不特定个人及 10佘家单位非法吸收存款1.91亿元,支付利息2292万元。在这些个人债权人中,有个体老板、普通职工、医生、律师 等,借款金额从数万元到1000佘万元不等。同时,李某又 以宁波某担保公司等实际控制的企业为这些巨额债务作担 保。李某在向他们借钱时称,只要债权人需要,本金随时可 以提取。由于李某在宁波有一定知名度,很多人争相找上门 来把钱借给他。在非法吸收了巨额公众存款后,李某又以 2%〜7.5%不等的月息,向孙某、徐某等21名个人非法出借资 金3253万元,收取利息541万元;以5%〜8%不等的月息,向27家企业出借资金共2.22亿元,收取利息5780万元。作案手段

1、利用“名人效应”增加可信度。李某出生在宁波,大专 学历,2005年取得了香港居民身份证,获得了香港居留权。之前,他经营着宁波某担保公司、浙江某医用工程有限公司 等十家企业。因为颇有经商头脑,在宁波商界小有名气。正 是凭着“港商”、“名人”身份,他骗取了投资人的信任,以至 于有些人主动找上门,把钱借给李某。

2、通过虚假宣传夸大公司实力。李某通过老婆对外宣 传:“李某开的担保公司规模很大,经营也很不错,而且得到 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李某还经常带着老婆、公司财务和 出纳人员到投资人住处,给他们看企业的财务报表以及他个 人和企业取得的各种荣誉光环等,骗取投资人信任。事实上,公司经营能力并不像他说的那么好,而且财务报表也是虚假 的。李某还通过在报纸上登广告大肆进行虚假宣传,吸引投 资人投资。

3、虚假担保并承诺随时支取本金和利息。李某以 1.5%〜3%的月利息吸收存款,对每一笔借款都用宁波某担保 公司等实际控制的企业作担保,并承诺只要借款人需要,随 时可以提取本金和利息。其实,李某借款数额较大,大大超 出了担保能力,担保早已形同虚设,一旦资金链断裂,承诺 根本无法兑现。

案件查处

让李某想不到的是,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 对国内的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向李某借钱的债务人无法按 时偿还,李某对外出借的最大一笔款项高达5600万元,该 款项最后无法收回。为此,李某曾通过诉讼的形式追索,也 曾到对方企业连坐三天三夜讨债,可惜收效甚微。而李某此 时又面临着众多债权人的追讨,所控制的担保公司资金链因 此断裂。在走投无路之际,李某于2008年10月28日凌晨 到公安机关投案,希望依靠司法机关把钱追回。

李某投案后不但如意算盘没有得逞,反而被公安机关以 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立案侦查,然后移送检察机关提起 公诉。法院经审理认为,李某向不特定的单位和个人非法吸 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数额巨大,应以非法吸收公众 存款罪追究其刑事责任。2009年8月20日,宁波市鄞州区 人民法院作出判决,李某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判处有期 徒刑五年,并处罚金50万元,同时责令退赔被害人及被害 单位的经济损失。

案件警示

1、借款有担保不等于借出的钱就没有风险。借钱给别 人要求借款人找个人或单位提供担保,是保证本金安全的一 项有效措施,但并不等于说有了担保,借出的钱就进了保险 箱。关键要看担保人有没有担保能力,如果担保人超出自身 担保能力,无限度提供贷款担保,那么其提供的担保承诺就 是一纸空文。

2、投资人借钱给别人,一定要了解债务人底细。本案 中,李某向别人借钱时,都是说借款用于公司正常的资金周 转,而隐瞒了把钱贷给别的企业从中赚取利差的事实。吴某 借给了李某1500万元,此前,他和李某素昧平生,对李某 的公司情况一点也不了解,但两人的老婆关系很好,常在一 起搓麻将、旅游。仅凭这一点,吴某就决定借给李某1500 万元,而且办手续那天,李某到他公司来时拿出了一叠空白 的借款合同。吴某应该想到,如果仅仅只是正常的资金周转, 借款次数有限,不会事先准备一叠空白借条,可吴某偏偏忽 视了这一点。事后,吴某在圈内打听了一下,发现李某借了 很多人的钱,但为时已晚,钱已经打入了李某提供的账户,借款到期后,李某只还了 500万元,剩佘的钱全部打了水漂。

(选自《打击非法集资典型案例汇编》)

防范打击非法集资宣传月专题:选登典型案例之三 女赌徒的不归路——广东佛山和某某非法吸储案

一位邮政局的大客户经理,一位疯狂的女赌徒,为了偿 还赌债和敛财,她把手伸向了公款......那一刻,她人生的结 局已经注定。

案情简介

何某某原是佛山市禅城区邮政局大客户部的经理,1999 年至2003年间,她多次到澳门赌博,并为此欠下巨额赌债。为尽快偿还赌债,从2003年9月起,何某某组织、指挥原 佛山市禅城区邮政局澜石支局局长陈某某以及霍某某、陈某 某、梁某某、黎某某等人以澜石支局和龙角支局邮政储蓄的 名义,以高息为诱饵非法吸收近200名储户的存款13亿佘 元,何某某及陈某某将其中的1.59亿元占为己有,用于偿还 赌债和投资,并造成100多名储户5.4亿佘元的损失。

在此期间,何某某还因存款兑付等问题与知情人、储户 产生矛盾,并多次雇凶伤人,致一人重伤、二人轻伤,部分 财物被损。

作案手段

1、高息揽存,愿者上钩。何某某在澳门赌博过程中,经人介绍认识了澳门人林某某等,林某某等人获悉其身份后, 一方面怂恿她豪赌,另一方面游说她高息吸收存款,将资金 投入高回报的项目如购地皮、码头等盈利。

面对赌债压力和巨额回报的诱惑,何某某勾结陈某某,一方面利用其社会关系,以完成邮政储蓄吸存任务为由,以 月息4%。~ 10%。不等的高额利息为诱饵,游说储户通过她们 到澜石支局存款。另外,为了发展更多的储户,何某某、陈 某某二人在社会上散布信息,许诺2%。~3%。的利差作为回报, 让他人为其介绍储户。

2004年,因欠下巨额赌债,在澳门的投资又有去无回,何某某面临的资金压力越来越大,不得不更加疯狂地向社会 吸收资金,许诺的存款利息也不断提高,个别储户月息甚至 高达4%。新吸收的资金用于支付其他到期本息,维持资金 运转,避免资金链断裂。

高额的利息回报吸引了当地数百名储户参与,其中包括 当地部分村集体,累计涉案金额近18亿元。获取的资金除 部分用于偿还赌债、在澳门的投资无法收回外,大量资金被 何某某等人消耗殆尽。

2、公款私存,瞒天过海。为掩人耳目将储户资金占为 己有,2003年初,何某某和陈某某密谋商定,将高息吸存资 金以澜石支局的名义存入该局在农业银行某支行的对公账 户上(因账户尾号为113,以下称为113账户),然后利用 邮政储蓄监管漏洞,由陈某某违规使用“无折取款”、“挂失密 码”的方法,冒充储户提款,将资金从113账户转到自己控制 的账户,用于投资获利。

为掩盖其恶意侵占存款的行为,何某某和陈某某吸存的 资金均按照邮政储蓄正常的存款程序办理,即先由储户在澜 石支局开户,存款按照正常的储蓄程序在邮政储蓄的前台完 成。在资金进入113账户后,陈某某在何某某的指使下,利 用任职澜石支局值班长、支局局长的便利,对掌握储户密码 的存折和存单,违规釆用“无折取款”的方法,用白纸代替存 折放到打印系统,将取款数据打印到白纸上,完成取款手续,冒充储户将资金从113账户中转移出去。对不掌握储户密码 的存折和存单,在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由陈某某和其他邮 政工作人员自己制作申请表,私自挂失储户存折和新设密码, 自己办理并审核,设立新密码。待新设密码生效后,利用新 设密码将资金转移出去。

在此状态下,邮政系统显示的是正常取款业务,此时储 户存折上的金额和邮政系统内的记录不统一,但储户暂时不 知道,而邮政局认为正常。应付的方法是对储户拖延时间,即不让储户正常查询和正常存取款,找机会将储户的真实存 折换成虚假存折,或者用吸存其他储户的资金归还已挪走储 户的资金,使储户金额与邮政系统记录统一,从而控制了该 储户的全部资金。

3、中间账户,偷梁换柱。2004年6月后,因邮政储蓄 系统升级,邮政局加强了对储蓄业务的管理,对公账户的资 金不能转入个人账户,对公账户取款要按照权限逐级审批,这样对何某某、陈某某继续利用113账户吸收存款,并按以 前的方法转移资金造成障碍。于是,何某某、陈某某多次商 量,决定釆用在各大商业银行开设佛山市高明佳达不锈钢制 品有限公司和林积福等多个单位和个人账户作为中间账户 进行操作,用于存储、转移非法吸存的资金。

为了继续获取储户的信任,何某某、陈某某收买澜石、龙角邮政支局的部分员工,釆用白纸覆盖在存折上面打印的 方法套取空白存折和存单,要求储户存款时要事先告知何某 某存款日期、金额等信息,然后用套取的空白存折、存单制 作好存款记录交给前台职员。当储户来前台办理存款手续时, 前台职员假装成按正常的程序办理,让储户填单、输入密码

(事实上这些内容都没进入邮政储蓄系统),趁储户不注意

将已打印好的存折加盖印章,然后将存折交给储户,完成虚 假的存款手续。储户取款时也必须要预约,何某某获取储户 的取款日期、金额等信息后,收回储户的存折,制作取款记 录,然后交给澜石、龙角邮政支局前台职员,由前台职员假 装按正常取款手续打印存折,交给储户,同时将资金转入储 户指定的账户。当储户到邮政储蓄前台查询存款时,邮储工 作人员按照何某某、陈某某的指使,统一口径,称这些高息 的大额存款已经被后台锁定,前台无法查询,以此方法应付 储户。

一般情况下,储户们取款都不很顺利,何某某则以上级 检查、银监会检查、完不成任务为由推脱,说服储户不要取 钱。实在推不掉的就付款,对有些储户不相信她的还款承诺,就打印一些承诺书,写明储户于何时在邮政储蓄存了多少钱, 何时还款,并盖上邮政局公章,以避免犯罪行为被揭露。

4、利益诱惑,团伙作案。在近三年作案过程中,何某 某除与陈某某勾结外,还以每月2000元左右的奖金,拉拢 澜石、龙角邮政支局的部分员工套取空白邮政储蓄存折,配 合办理存取手续,统一口径应付储户质询。以给好处费、发 工资等方式吸引无业人员霍某某、陈某某假冒邮政局人员联 系储户、商谈利息,收取储户的支票、存折、存单,协助储 户办理存取款手续以及在储户提出质疑时向储户出具加盖 邮政局公章的承诺书、证明等。

何某某以支付套现资金0.6%的好处费为诱饵,勾结时 任工商银行某支行主任梁某某为其非法吸存的资金转账、套 现,梁某某指使黎某某在禅城区某农村信用社开设了多个单 位和个人账户,编造单位发放工资、借款给个人等理由,伪 造借款合同,逃避银行对现金业务的监管,将资金从单位账 户转入个人账户,从中收取好处费。

案件查处

2006年8月,何某某因涉嫌故意伤害罪被当地公安机关

刑事拘留,坊间“在何某某处存的钱要不回来”的传言在当地 传播扩散,并引发群体事件,当地纪委、公安司法机关高度 关注,成立专案组查处案件。9月,何某某因涉嫌非法吸收 公众存款罪被检察机关批捕。其他相关人员相继被抓捕归案。

2009年4月24日佛山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何某某犯

贪污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 财产;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并处罚 金人民币50万元;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八年;犯 故意毁坏财物罪,判处有期徒刑二年;决定执行死刑,剥夺 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陈某某犯贪污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决定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 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何某某不服,向广东省高级人 民法院提出上诉。2010年10月26日,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 终审维持原判。其他相关人员亦受到法律的严惩。

案件警示

何某某在佛山邮政系统服务长达20佘年,从基层话务 员、储蓄员成长为支局局长、市局大客户经理,因为业务出 色和好强性格,多次受到各级邮政系统嘉奖,并一度被视为 提拔的骨干。但在2001年迷上赌博后,因欠下巨额赌债,为偿还赌债和敛财,她利用邮政系统制度不健全、监管不到 位的漏洞,用小恩小惠拉拢内部工作人员,疯狂作案,频频 得手,大肆挥霍国家资财,破坏经济法则,扰乱金融秩序,制造了一起令人咂舌的惊天大案,最终也把自己送上不归路。

赌博是社会的毒瘤,更是一种丑恶现象。人民群众特别 是党员干部赌博,坏党风、失民心、生贪欲、毁前程,危害 极大。近几年来因赌博诱发贪污、受贿、挪用公款而落马的 政府官员屡见报端,参赌者不断葬送自己的光明前程,还严 重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广大群众特别是党员干部一 定要从中吸取教训,洁身自好,远离赌博。(选自《打击非 法集资典型案例汇编》)防范打击非法集资宣传月专题:选登典型案例之四 仙人掌的无情剌——安徽阜阳旺达公司集资诈骗案

为骗取投资者资金,王某某建仙人掌产业园为自己造势, 大肆进行不实宣传,制造仙人掌能赚大钱的假象,通过包括 网络在内的各种渠道对外非法吸收资金,无情地刺伤了上千 人的心。

案情简介

2003年三四月间,阜阳市旺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后更 名为安徽阜阳旺达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王某 某从某村庄租用4亩土地,作为仙人掌种植基地示范园,又 从另一村庄租用土地40佘亩作为仙人掌种植基地,从此开 始了疯狂集资诈骗、非法经营等犯罪活动。

王某某以旺达公司与客户“联合种植”仙人掌的名义,先 后以投资金额30%和50%的高额利息向社会募集资金。截至

2006年7月,旺达公司非法集资6500多万元,涉及2600佘 名参与者,案发时未归还集资户本金2700佘万元。

为了以更快的速度圈钱,2005年下半年,王某某又与申 某、马某某商议网上销售产品,并请谢某某为旺达公司设计 了网上销售软件,以变相传销方式实施销售活动,由何某某 负责销售款项管理。从2006年3月底到6月底,实现非法 销售额1500佘万元。

作案手段

1、以“公司+客户”联合种植为伎俩。在集资过程中,王 某某等人经常带领群众到仙人掌种植基地参观,夸大种植基 地面积,宣传种植仙人掌高产利丰,引诱客户购买公司的仙 人掌种片,并承诺在第一年、第二年以一定价格回收。2003 年,王某某租用了厂房和仓库,建立了仙人掌加工厂,将种 植基地生产出来的仙人掌和从自种客户手中回收的部分仙 人掌加工成仙人掌粉和仙人掌汁,然后委托一些小型厂家进 行再加工,生产仙人掌面条、仙人掌酒、仙人掌化妆品、仙 人掌保健食品等产品,通过赠送仙人掌系列产品、在网上刊 登仙人掌系列产品照片、在每周项目说明会上宣传等方式,向社会公众展示旺达公司有产品销售,有能力支付所承诺的 高额返利,进行不实宣传,骗取信任。

事实上,种植基地只是王某某为进行非法活动制造的一 个幌子。2005年以后,旺达公司就不再对生产基地进行管理, 对于基地生产出来的仙人掌也不再回收。到2006年,旺达 公司干脆就不再种植仙人掌了。

2、以骗取的“官商”名头为“外衣”。王某某深知社会群众

对政府的信任,故在非法集资过程中,通过多种手段,疯狂 骗取各类荣誉,如“2002—2003诚信单位”、“乐善好施 单位”、“慈善大使”等,王某某还成功骗取了阜阳市第三届政 协委员称号,并伪造了以阜阳市人民政府名义授予的“重合同 守信用单位”、“优秀企业”等匾牌,利用各种与有关政府领导 接触的机会进行合影。王某某将这些匾牌、证书及与领导的 合影悬挂在办公室、制作成宣传画册和网络信息、刊登在自 办的《旺达报》上,向社会公众进行宣传,制造出旺达公司 实力雄厚、科技含量高、已被社会认可的假象,诱使社会公 众向旺达公司投入资金。

案件警示

该案又是一出众多非理性投资者被高额收益迷惑双眼 而酿成的悲剧。其实犯罪分子的伎俩并不怎么高超,王某某 作为法人代表的旺达公司在集资前几乎没什么经营,只是到 了

2005年1月,王某某才从集资款中支付50万元,将旺达 公司注册资本变更为100万元,后又支付集资款400万元,将注册资本变更为500万元。所以,在集资的前期,旺达公 司只是一个没什么实力的小公司,而王某某租地种仙人掌也 显然是做做样子,为从事犯罪活动遮目。

随着集资活动的扩大,已经没有人在乎王某某宣传的仙 人掌项目是否属实,是否真的赚钱,而只在乎承诺给自己的 回报能否兑现,包括那些在网上参与传销活动的投资者,在 看不到实体仙人掌的情况下就进行投资,可谓更加疯狂。所 以,投资者其实已经不是在投资,而是在赌,因为只要稍加 了解旺达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就可以了解真相,但没有人 愿意去直面事实。这些集体式的赌徒助长了犯罪,最终被刺 伤的是自己。小小仙人掌,竟然刺伤了那么多人,实在令人 深思。(选自《打击非法集资典型案例汇编》)

第五篇:非法集资典型案例

非法集资犯罪在各地均有发生,与其它经济犯罪相比,非法集资犯罪一般都经过宣传造势、募集资金、还本付息、最后崩盘等环节,作案周期普遍较长。非法集资犯罪的这一特点决定了一旦案发容易产生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滋生绑架、暴力逼债等犯罪行为,酿成群体性事件,给社会和谐稳定带来较大压力。省高院公布这十大典型案例,一方面是威慑犯罪分子,另一方面也是提醒市民注意识别和防范此类犯罪。

案例一:潘璐等集资诈骗案

2008年5月,被告人潘璐为骗取他人财物,注册成立南京瑞鼎轩茶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瑞鼎轩公司”),并以公司名义聘用业务员到南京闹市区向不特定的中老年被害人分发传单邀请其到公司免费品尝普洱茶,并使用宣传册、影像资料等对普洱茶的功能及收藏价值等作夸大宣传,虚构公司称可代老百姓免费收藏所购普洱茶,并称将投资款用于公司办茶楼、开设茶叶销售连锁店等,承诺以14%-22%的年利息返还投资款,一年或三年期满后退还本金,诱使被害人签订购销合作协议书,以现金方式一次性支付投资款。2009年4月至5月,为迅速骗取大量资金,被告人潘璐以瑞鼎轩公司名义,先后成立多个分部,分别聘用被告人周睿、袁红、朱鹏飞担任各分部负责人,共同以上述诈骗方法继续非法集资。2008年5月至2009年10月间,非法集资额达人民币1433万余元。非法集资所得款项除用于购买少量普洱茶等,余款均被潘璐、周睿、袁红、朱鹏飞等人瓜分并肆意处分,导致无法归还314名被害人的钱款。

江苏省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于2011年4月依法判处潘璐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判处周睿有期徒刑十五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三十万元;判处袁红有期徒刑十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二十万元;判处朱鹏飞有期徒刑十四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二十五万元。

案例二:无锡市奥特钢管有限公司、潘建萍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

2001年至2008年11月间,被告单位无锡市奥特钢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奥特公司”)因生产经营需要资金,由被告人潘建萍承诺约定支付利息或收承兑汇票按面额还款,先后向张美媛等36人和无锡泰富投资有限公司等30家单位非法吸收存款共计人民币68286万余元,造成未归还损失共计18340万余元,其中个人损失3231万余元,单位损失15108万余元。2009年6月11日,被告人潘建萍向无锡市公安局投案,并如实供述了犯罪事实。

江苏省无锡市北塘区人民法院一审、江苏省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裁定,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判处无锡市奥特钢管有限公司罚金人民币三十万元;判处潘建萍有期徒刑八年六个月。

案例三:吕文明等集资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

2008年底,被告人吕文明在因先前放高利贷无法收回部分款项,造成巨额亏损的情况下,为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于2009年1月注册成立了泰兴市明丰理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明丰公司”)。2009年1月至2010年7月间,被告人吕文明以“明丰公司”名义,采用发布公告、虚构将集资款投资到生产企业、允诺支付高息、“拆东墙补西墙”等手段,骗取卞同生、蔡华芳等311人共计人民币2076万余元,并将所得集资款用于放高利贷、支付集资本息、投入“标会”及豪华装修、购买高档轿车等,致使上述被害人实际被骗1874万余元。2010年7月,被告人吕文明逃至泰州藏匿,并将73万元存至他人名下。

2008年5月至2010年7月,被告人吕文明与被告人陈雪兰计议,以高额回报为诱饵,采用“标会”形式非法吸收他人资金,由被告人吕文明召集“会员”,被告人陈雪兰负责记账和收发“会钱”,以图赚取利差。通过“请会”、“应会”并高息竞标及承诺还本付息等手段,变相非法吸收“会员”资金共计人民币1254万余元。

江苏省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于2011年1月以集资诈骗罪判处吕文明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财产人民币八十万元;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判处其有期徒刑八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三十万元;决定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财产人民币八十万元、罚金人民币三十万元;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判处陈雪兰有期徒刑七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二十五万元。

案例四:王付荣挪用资金、集资诈骗案

2003年6月至2007年4月间,被告人王付荣利用其先后担任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泰州公司(以下简称“泰州公司”)团体部负责人、副总经理的职务之便,从本单位收取的团体长险保费中非法截取5646万余元,其中3400万余元被其投入个人开办的泰州市众诚乳业制品有限公司等单位用于营利活动。

2007年4月至2009年10月间,被告人王付荣为弥补之前挪用资金形成的巨大亏空,在其调入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分公司(以下简称“江苏分公司”)后,明知自己对泰州公司团体部已无管理职能、泰州公司团体部已停止接受团体保险新业务,却擅自使用私刻的“泰州公司保险合同专用章”、另行租赁办公场所,以“发放工资和奖金”等利诱指使泰州公司相关人员继续违规经营团体长险业务,采取“收取保费”、“整单退保”等手段骗取资金。被告人王付荣以泰州公司团体部名义收取“团体长险保费”计人民币30221万余元,其中仅有60万元缴入公司账户并承保,另从公司承保系统退出资金10519万余元,兑付、退保计23035万余元,仍处于公司有效承保状态的金额计4609万余元。被告人王付荣个人占有使用保费计人民币17706万余元,其中4920万余元被用于兑付、退保2007年4月9日前挪用的资金,其余被用于个人办企业、挥霍、随意处置等。

2009年10月9日,被告人王付荣在无法兑付投保人到期保费的情况下,向江苏分公司主动说明情况,并退还本人所购房产、车辆、所办企业等资产,价值计人民币3500万余元。

案发后,公安机关依法追回赃款计人民币800.7万元、价值280万元的汽车7辆、价值71万余元的南通志诚网吧等,并已发还给江苏分公司。

江苏省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裁定,于2012年3月以挪用资金罪判处王付荣有期徒刑八年;以集资诈骗罪判处其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决定执行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案例五:华安公司、黄应龙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

被告单位华安公司于2004年9月登记成立,被告人黄应龙担任该公司法定代表人。因经营煤炭需要资金周转,被告单位华安公司于2006年至2009年间,以高息为诱饵,通过被告人黄应龙及其他人的介绍,以借款的形式先后向钱俊锋、顾进、海阳公司等单位和个人吸收资金,合计人民币13196万元,用于该公司经营煤炭,造成被害人及被害单位的经济损失7967万元。

2009年7月28日,被告人黄应龙主动到公安机关投案,交代了主要犯罪事实。公安机关共追回赃款合计人民币418万余元。

江苏省海安县人民法院于2010年6月依法判处华安公司罚金人民币四十九万元;判处黄应龙有期徒刑九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四十五万元。

案例六:李广盛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

2005年至2008年间,被告人李广盛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自制“全国农村合作社云安代办站凭证”,承诺以银行同期利息结算,先后向附近群众非法吸收存款1029人次,共计人民币361万余元。至案发时尚有376人次共计人民币148万余元未兑付。案发后被告人李广盛及其家人退赃计人民币82万余元,用物品给群众折款11万元,实际造成损失人民币55万余元。

江苏省射阳县人民法院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于2012年2月依法判处李广盛有期徒刑四年,并处罚金人民币十万元。

案例七:江苏乐园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周平、周军等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系列案

自2003年起,江苏乐园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乐园”公司)因开发项目多,通过低价取得土地使用权、购买物业用于储备、增值,致资金短缺。2003年, 董事长周平决定并形成决策,采取“商铺认购”的形式吸收公众存款。乐园公司遂以高额利率和高额提成为诱饵,以“认购商铺使用权” 和“内部职工集资”的名义,制定吸收公众存款的方案、政策,变相在淮安市、南京市向社会公众非法吸收存款,经审计,自2003年至2008年12月,乐园公司向社会公众5.26万人次变相非法吸收存款合计33.85亿元,至案发时,已退存款23.92亿元,有7000余户9.93亿元未兑付。案发后退款3.78亿余元。

2003年至2008年12月,乐园公司其他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被告人叶从清、吕秀华、邵念德、丁宏盛、衡兴亚、杨文俊、杨桂春等7人,在明知乐园公司进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情况下,先后多次参与乐园公司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相关方案、政策的研究、制定和修改,并积极组织实施。被告人沈洪友、徐西玲、黄国英、刘建丽、李志祥、汤美玲、韩爱涛、孙德红、童丽娟、骆公梅、夏艳燕、吴士俊、徐梅等13人,在乐园公司工作期间,为获取手续费报酬,积极执行、实施乐园公司相关规定,向社会公众变相吸收存款。上述各被告人分别积极为乐园公司非法吸收264万余元至6160万余元不等数额的存款。

被告单位乐园公司及全部22名被告人均能在案发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犯罪事实。被告人吕秀华协助侦查机关清理账册、查封冻结资产、审计等工作。被告人吕秀华、丁宏盛、黄国英、刘建丽、李志祥、韩爱涛、孙德红、夏艳燕、吴士俊等9人分别退缴了2万至22万元不等的非法所得,共计93.6万元。

江苏省淮安市清河区人民法院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追究刑事责任,于2011年7月依法判处被告单位江苏乐园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罚金人民币四十五万元;判处周军有期徒刑五年,并处罚金人民币十五万元。分别于2012年7月、11月,2012年7月、8月依法判处叶从清、吕秀华等20人一至六年不等的有期徒刑,并处人民币二万至二十万元不等的罚金;对犯罪情节较轻,符合缓刑适用条件的吴士俊、徐梅两被告人依法予以适用缓刑。

案例八:石军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

2011年4月至2011年5月,被告人石军为牟取非法利益,以高息为诱饵,采取口口相传的方式,向社会公众非法吸收存款,合计约人民币5100万元。被告人石军将非法吸收的资金放贷给他人,造成大部分非法吸收的存款无法返还。案发后,被告人石军于2011年7月22日主动到公安机关投案,并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

江苏省泗洪县人民法院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于2012年1月判处石军有期徒刑六年,并处罚金五十万元。

案例九:李庆玲、吴兆顺等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

2010年8月至2011年6月间,被告人李庆玲、吴兆顺、凌绍民、张桂英、张茂权、薛美未经有关部门批准,以沈阳颐和轩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及沈阳颐和轩投资担保有限公司开发沈阳曹台新村住宅楼、砂山老年生态城等项目融资为由,向社会公众公开宣传,许以月息6%、每三个月为还款周期的高额利息,并提前扣除三个月18%的利息收取本金的方式,向社会公众吸收资金,先后在徐州地区与796名投资人签订了1618份合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合计人民币11565万余元。其中被告人李庆玲、吴兆顺共同吸收9035万余元,被告人凌绍民吸收1966万余元,被告人张桂英吸收1124万余元,被告人张茂权、薛美共同吸收1224万余元。

2011年8月26日,被告人李庆玲到公安机关投案自首,其余被告人均被公安机关抓获,并能够如实供述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实。案发前后,通过银行转账或现金方式,被告人李庆玲返还1067万余元,被告人吴兆顺返还0.84万元,被告人凌绍民返还544万余元,被告人张桂英返还391万余元,被告人张茂权返还人民币189万余元,被告人薛美返还3万余元。

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人民法院以非法吸收公共存款罪,于2012年9月依法判处李庆玲有期徒刑七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三十万元;判处吴兆顺有期徒刑四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二十万元;判处凌绍民有期徒刑四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二十万元;判处张桂英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二十万元;判处张茂权有期徒刑四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二十万元;判处薛美有期徒刑二年,并处罚金二十万元。

案例十:北京分红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刘苏等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

2006年11月至2009年8月,北京分红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分红公司)在经营“分红广告招商网”期间,为了达到推销该网站上的网络广告位、提高网站知名度的目的,将网站的页面分割成不同区域的广告位,并设定相应的价位。分红公司先后在江苏、浙江等七个省、直辖市设立了34个市县级直属机构及代理办事处,通过招聘的经纪人以高额分红回报为诱饵,以宣传册等方式向社会公众公开宣传“一年投资几万元,每年回报几十万元”,诱使社会公众与该公司签订“广告位代理招商合同”,并以交纳“广告位代理订金”的名义购买公司广告位,从而成为该公司的“广告位代理商”。北京分红公司为了支付“广告位代理商”到期的高额分红回报,维持公司的正常运行,不断地收取“广告位代理商”的代理订金,并以收取后期参与者的“广告位代理订金”,支付前期参与者的到期分红及给予办事处、经纪人一定比例的业务提成等方式,吸收参与者资金累计达人民币17821万余元,涉及人数7859人。截止2009年8月,仍处于分红期间的集资金额为11952万余元,其中已分红金额4975万余元。至案发时,尚有6976万余元未兑付,涉及参与者多达5100人。

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浦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江苏省连云港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裁定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于2011年4月依法判处北京分红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罚金人民币五十万元;判处刘苏有期徒刑六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三十万元;判处吴护通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十万元。

下载江苏省法院发布非法集资类犯罪十大典型案例(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江苏省法院发布非法集资类犯罪十大典型案例(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