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新材料、化工、医药三大优势产业

时间:2019-05-13 06:02: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快发展新材料、化工、医药三大优势产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快发展新材料、化工、医药三大优势产业》。

第一篇:加快发展新材料、化工、医药三大优势产业

第一条:为了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吸引外来投资者到我区投资兴业,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优惠政策。

第二条:本优惠政策适用于外来投资者(包括驻区中央、省属单位),在我区行政区域内投资兴建的符合我区产业发展方向,在地方缴纳流转税和所得税的独立核算企业,以及投资建设的地方基础设施、农业和社会事业项目。

第三条:财政扶持政策

(一)新办生产性的外来企业经营期在十年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在3000万元以上的,自投产之日起,前两年由地方政府按企业实际上缴增值税地方分成部分,采用先缴后返的形式全额返回,作为政府无偿扶持企业资金,后三年按50%返回作为政府无偿扶持企业资金;固定资产投资在1000—3000万元的,自投产之日起,前两年按企业实际上缴增值税地方分成部分的75%返回,作为政府无偿扶持企业资金,后三年按25%返回阼为政府无偿扶持企业资金,固定资产投资在500—1000万元的,自投产之日起,前两年按企业实际上缴增值税地方分成部分的60%返回,作为政府无偿扶持企业资金;固定资产投资在500万元以下的,自投产之日起,三年内按企业实际上缴增值税地方分成部分的50%返回,作为政府无偿扶持企业资金。

(二)新办生产性企业,自盈利之日起,前三年由地方政府按企业实际上缴所得税,采用先缴后返的形式全额返回,作为政府无偿扶持企业资金,后两年按50%返回作为政府无偿扶持企业资金。

(三)投资改造工业企业的,扣除原企业上年上缴税收基数后,按新增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外来投资基数的比例,享受(一)(二)款规定的优惠政策。

(四)新办旅游业、商业和饮食服务业的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在300万元以上的,自盈利之日起,第一年由地方政府按企业实际上缴所得税,采用先缴后返的形式全额返回,作为政府无偿扶持企业资金,后三年按50%返回作为政府无偿扶持企业资金。

(五)投资建设水利、交通、城市公用设施的,从获利年度起,前三年由地方政府按企业实际上缴所得税,采用先缴后返的形式全额返回,作为政府无偿扶持企业资金。后五年按50%返回作为政府无偿扶持企业资金。

(六)投资从事农、林、牧、渔业的,由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在三至五年内,按从事经营者实际上缴农业税、农林特产税的数额,采用先缴后返的形式全额返回,作为政府无偿扶持企业的资金。

(七)全额收购亏损企业可享受前列条款规定的政府无偿扶持企业资金的优惠政策。

第四条:收费优惠政策(一)投资新建项目,办理相关手续时,各种证照除收工本费和代省收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外,免收其它行政事业性收费。免予收费项目:办理建设项目审批,不收费;办理验资,免收验资费;办理建设项目环保审批,免收手续费;办理营业执照、纳税登记,免收登记费、工本费;到金融机构开立帐户和办理贷款证、支现证,免收——切有关费用;办理房屋产权登记,免收产权登记费;办理卫生许可证,免收登记费、审查费、办证费、工本费、监测费;要求卫生防疫检疫,免收防疫检疫费;要求动植物检疫,免收检疫费;办理暂住证,免收暂住费;除商业、饮食、服务、修理、娱乐业外,申请广播、刊载、播放广告,30日内免收广告费;进行金融、环保、卫生、价格、法律等咨询,免收咨询费。

(二)兴办外来投资企业,自投产之日起,三年内除水资源费、环保排污费、超标排污费以及代省收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外,享受(一)款“免予收费项目”。经营服务性收费,按物价部门核准的最低标准执行。

(三)对所有涉及外来投资企业的收费项目,除国家、省有明确规定和前列条款有规定的均按低限征收。第五条:用地优惠政策

(一)外来企业用地,可以通过出让、租赁、入股、划拨等方式获得土地使用权,土地审批手续由地方政府部门负责办理。土地出让期可按国家规定的最高期限办理。在取得土地使用权期限内,经土地管理部门批准并办理相关手续后,允许依法转让、出租、抵押、赠予和继承,也可作为合资、合作条件,也可视为投资作价入股。使用期满后,使用者可优先续期,并办理续期相关手续。(二)新建工业项目,符合国家颁布的高新技术产品目录的,土地出让金除上缴国家和省里的部分外,地方政府受益部分按比例先缴后返,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以上(含1000万元)的全部返还,1000万元以下的返还80%,作为政府扶持企业资金。(三)利用区内企业场地投资兴办企业的,如原企业场地属行政划拨的,补办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时,在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收益部分中可采用先缴后返的形式,返回80%,作为政府扶持企业资金。

(四)土地出让金可采用分期缴纳的办法,一次缴纳的可再优惠。

(五)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事业项目的,农、林、牧、渔开发性项目,开发利用滩涂或者改造利用废弃土地的项目,开发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教育、文化、科学技术、卫生、环境保护、体育等项目,可采取行政划拨的方式提供用地。

(六)对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项目,地方政府要本着以资源换资本,大引进促进大开发的原则,积极办理审批手续,为企业提供快捷高效的服务。

第六条:引进人才优惠政策

(一)引进我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方面急需的高等学校本科以上毕业生(不含后续学历)来区内工作的,直接执行定级工资标准;硕士生(纳入国民教育以内)来本区内工作的,其档案工资可以向上浮动2级;博士生、博士后来区内工作的,其档案工资可以向上浮动4级。工作满五年后,浮动工资转为固定工资。

(二)引进人才到本区内企业工作的,实际的工资福利待遇,参照沿海开放城市同类人员的报酬水平,由双方商定。

(三)各类人才来本区创办、领办非私营企业,使企业连续2年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由受益企业给予奖励;贡献特别突出的受益企业给予重奖。创办私营企业并取得显著经济效益者,由政府负责返还该企业当年上缴所得税留成部分的50%作为奖励。

(四)对于调入本区内企业工作的专业技术学科带头人或者携带重要科技成果的急需人才,由用人单位优先提供住房和足够的安家费,并自主给予优厚待遇。

第七条:引进技术优惠政策

对于引进高新科技项目或具有明显推广利用价值的专利技术项目者,由主管部门认定,从项目投产获利年度起,地方政府连续三年按企业每年新增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用先缴后返的形式全额返回企业,用于对项目引进人或企业的奖励。

第八条:户管优惠政策

(一)凡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到位100万元以上的投资者,经本人申请,可为本人、配偶、子女和父母一次性办理城镇居民户口,除工本费外免收其它费用。

(二)凡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到位100万元以上的外来企业所雇的大专以上或中级以上职称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可享受上一款优惠政策。

第九条:金融优惠政策

(一)外来投资企业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只要符合国家信贷政策和贷款条件,在金融机构资金允许的条件下,及时给予处理。

(二)外来投资企业在开立帐户的金融机构提取现金,只要用途合理,如实进行报备,给予方便。第十条:其他优惠政策

(一)外来投资者兴办的各类企业,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可以自行决定用工方式、职工工资福利待遇。

(二)外来投资者兴办企业的固定资产,经有关部门批准可实行加速折旧。(三)外来投资企业聘用的当地大专以上或中级职称以上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可保留原身份、工资、待遇、编制,三年后愿意回单位工作的,可返回继续工作。

(四)外来投资者的子女在就业方面与本地居民享受同等待遇,在入托、就学等方面尊重投资者的选择,及时予以安排。

(五)外来投资企业所需的水、电、气、热、运输、通讯条件等,有关部门优先安排,收费标准按本地企业的最低标准执行。

第十一条:提供优质服务

(一)项目审批,凡前期资料手续齐备的,在收到符合条件文件、资料后,一般要求在三天内批复。,(二)对环保审批、用地及建设规划手续、工商登记、税务登记等,在收到企业报送的符合要求的文件、资料之日起,所有手续三天以内办理。

(三)对需报省、中央有关部门审批的,由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积极协同项目投资者申报。

(四)对本区经济发展有较大影响的,规模大、投资多的项目,可根据实际需要一事一议、特事特办。

第十二条:有关政策兑现程序

地方财政扶持政策的兑现,由纳税人申报,税务部门出具证明,地方政府招商办认定,财政部门审核办理;收费政策的兑现,由地方政府招商办出具证明,有关部门负责办理;户管政策的兑现由地方政府招商办出具证明,公安部门负责办理有关手续;人才、技术、政策的兑现,由地区招商办会同地县(市)两级人事、科技等有关部门共同考核认定,招商办出具证明,有关部门办理手续。第十三条:为了鼓励外来投资者和引进人及地方政府招商部门的招商引资积极性,地方政府财政将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和招商引资经费并列入年度预算。

第十四条:本政策有关条款涉及到的地方政府是指吕梁地区行政公署、县(市)人民政府。

第十五条:本政策由吕梁地区招商引资工作领导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十六条:本政策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为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吸引更多的国内外资金、技术开发建设光山,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上级招商引资政策,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如下优惠政策:

一、土地优惠政策

1、凡来我县投资开发的国内外客商,使用各类建设项目用地,按照“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原则,可在国家有关土地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优先安排使用存量土地。

2、凡来我县投资兴建大型或较大型标志性建筑,且符合城市建设规划的,可采取特殊政策,在指定地点无偿提供相应的土地。

3、凡来我县投资兴办商贸、旅游和土地连片开发的,免交土地出让金。

4、凡来我县全部捐资从事文化、教育、医院、公路和其它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社会公益事业,按行政划拨方式优先安排使用相应的土地;部分捐资、合资的,享受土地优惠价格。

5、凡来我县投资从事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以及高新技术项目(省级以上),按照土地审批权限经批准后,采用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可执行最低地价,一次性支付全部出让金有困难的,可先付总额的40%,其余部分可在2年内分期付完;也可采取短期或逐年租赁的办法使用土地。

二、税收优惠政策

6、国外客商和港、澳、台胞兴办的生产性企业,经营期在10年以上的,自开始获利年度起,前2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3年至第5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属于先进技术的企业,依照税法规定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期满后,仍为先进技术企业的,可以按税法规定的税率延长3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第3年至第5年地方财政所得部分等额奖励给投资方;第6年至第10年地方财政秘得部分减半奖励给投资方。固定资产投资在100万元人民币以上,经营期10年以上,年纳税15万元人民币以上的生产性企业,增值税依率计征,地方所得部分,前3年等额奖励给该企业用于扩大再生产。

7、国内客商固定资产投资在100万元人民币以上,经营期10年以上,年纳税15万元人民币以上的生产性企业,自开始获利年度起,企业所得税依率计征,地方所得部分,前2年全额奖励,第3年至第5年减半奖励给该企业用于扩大再生产。

8、国外客商和港、澳、台胞将其在我县所办企业获取的利润在提取前直接再投资该企业,作为增加注册资本,或在提取后作为资本开办其它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期在5年以上(含5年),经投资者申请,税务机关批准,可将再投资部分已缴纳企业所得税税款的40%退还投资方(地方所得税不在退税之列);再投资兴办、扩建出口创汇企业或先进技术企业(省级以上),经营期不少于5年的,经投资者申请,税务机关批准,全部退还期再投资部分已缴纳的企业所得税税款。再投资不满5年撤出的,应当补缴已退还的税款。

9、国内外客商在我县投资兴建的企业,年实现税金在5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地方所得税部分前2年全部奖励给该企业,第3年至第5年减半奖励给该企业。

10、国内外客商在我县投资的生产性企业,免缴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城市房地产税自落成的月份起免征3年;年船使用牌照税前3年实行先征后奖励。

11、国内外客商投资兴办的独立核算的从事咨询、信息、技术服务的企业或经营单位,自开业之日起,前2年免征所得税;对新办的独立核算的从事公共事业、商业、物资、对外贸易、旅游、仓储、社会服务、饮食、教育文化事业、卫生事业的企业或经营单位,自开业之日起,报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可免征所得税一年。单位和个人举办的学校、医院、诊所、幼儿园、托儿所本身使用的土地,免缴土地使用税和耕地占用税。用于办公、教学、医疗、科研的土地、房屋,免征契税,并可给予投资者冠名权和广告权。

12、国内外客商投资生产性项目,经营期在10年以上,外方投资额在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符合我县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重大工业项目和国家指导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中鼓励类项目,县政府可以专题研究,一事一议,给予特殊优惠。

三、基础设施配套优惠政策

13、凡来我县投资兴办企业,生产经营所需道路、电力、通讯、供水、排水等基础设施优先安排,其基础设施配套费或者安装费按规定的下限征收。

四、行政事业收费优惠政策

14、国内外客商来我县投资兴办高新技术企业,免收应由地方收取和支配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

15、国内外客商来我县投资建设能源、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兴办教育、卫生等公益事业和产品出口企业的,其应由地方收取和支配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比照县内标准减半收取。

16、国内外客商来我县投资兴办一般生产性企业,其应由地方收取和支配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比照县内标准按60%优惠收取。

17、国内外客商投资兴建的基本建设设施,免征城市配套费、绿化费、占道费、文物钻探费、环境影响评价费、审计费,排污费按优惠价格收取,水资源费按最低标准收取。

五、资产出让优惠政策

18、国内外投资者嫁接改造、管理我县亏损、停产、半停产企业的,税后利润部分2年内全部归投资方,2年后税后利润按合作各方所签合同执行。买断上述企业者,由双方共同进行资产评估,经有关部门审定后,按评估价的80%出让,且不负担原企业债权、债务、职工安置及离退休人员生活费用。

六、优质高效服务

19、对国内外客商来我县投资兴办企业,实行“一站式”联合审批制度。由县招商办公室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办理审批手续。审批单位自接到符合要求的全套申报材料之日起,按照从简从快的原则,按程序7日内予以审批、转报或明确答复。

20、国内外客商来我县投资兴办的企业,投资额在1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县政府给予重点保护,实行封闭式挂牌管理和检查许可制度。凡需到外来企业检查的行政执法单位(税务等部门依法检查除外),必须报县招商办公室审核,经县政府同意后方可实施检查,否则,企业有权拒绝,并可向县政府主管部门举报。

21、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各收费部门的收费实行“明白本”制度,由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委员会以书面形式通知。除此之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名义向外来企业摊派或收取其它费用。对投资在5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合作项目,由县级领导分包落实封闭管理责任制。

七、招商引资奖励办法

22、对引进国内外客商来我县投资兴办企业或开发项目的,经县招商办公室核准后,视引资规模,按到位资金的5‰—25‰给予奖励,将金由受益单位支付。属各级政府委托招商的独资项目,引资奖金由同级财政负担。招商引资的前期费用,由招商项目单位负责。

23、凡通过正当途径引进国内外无偿捐赠资金的,按引进资金总额的10%一次性奖励;引进国家、省、市有关部门计划外无偿拨款的,按引资总额的5%给予一次性奖励;有偿无息引资使用期限在3年以上的,按引资总额的2%给予奖励;从国内外引进借贷资金,使用期在1年以上,年利率低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按到位借贷资金的1%—2%给予奖励。上述奖金由受益单位支付。

24、对引荐买断县内国有各类企业的,按引资额的2%一次性奖给引荐人。奖金从买断资金中支付。

八、其它

25、在招商引资工作中的违纪行为,依据信阳市监察局信监〔2003〕6号文件和有关规定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6、本政策未涉及的有关事宜,在具体投资中可以协商议定,实行一事一议。

27、本政策所称国内外客商包括港、澳、台地区投资者。县内投资者参照执行。

28、本政策由县政府负责解释。

29、本政策自发布之日起生效,此前,县政府有关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与本政策不一致的,按此优惠政策执行。

一、税收优惠政策

(一)凡在我县投资的企业和兴办的公益事业、第三产业,县财政奖励企业扶持发展资金。

1、对落地的国家鼓励类产业项目(兴办旅游业、交通运输业、娱乐业和仓储物流业等服务性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在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自项目投产之日起,前三年奖励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的100%,后三年奖励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的50%。

2、凡兴办教育、文化、体育、卫生、康复等社会福利事业或其它公益事业,投资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前三年奖励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的100%,后四年奖励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的50%。

(二)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投资额在1000万元以上项目,项目按照合同规定的期限开工建设的,奖励企业建设基金。奖励比例为企业上缴土地使用税的100%,奖励期限为三年。

(三)对于重大项目,实行一事一议、特事特办。

二、土地优惠政策

经营性用地采用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的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凡来我县投资的企业(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和兴办的公用、公益事业均可享受由县财政补贴的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费。

(一)位于城市规划区内:

1、投资额度在1000万—3000万元人民币的项目,参照土地出让金的15%给予配套;对投资在3000万—5000万元人民币的项目,参照土地出让金的25%给予配套;投资在5000万——1亿元的,参照土地出让金的35%给予配套;1亿元以上的,参照土地出让金的45%给予配套。

2、兴办国家鼓励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费参照土地出让金的45%给予配套。

3、商业、服务业用地,投资额在1000万——3000万元人民币的,参照土地出让金的20%给予配套;投资在3000万——5000万元人民币的,参照土地出让金的30%给予配套;投资在5000万——1亿元人民币以上的,参照土地出让金的40%给予配套;1亿元以上的,参照土地出让金的50%给予配套。

4、对投资额度在1000万元以下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吸纳就业岗位多的劳动密集型项目,参照土地出让金的15%给予配套。

(二)项目用地位于城市规划区之外,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费补贴比例在上述基础上增加5%。

(三)凡在工业园区和新城区内投资兴办的国家鼓励类产业项目和公用、公益事业,属经营性用地在以上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再参照土地出让金的5—10%给予配套。

(四)投资者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后,根据合同规定,按时进行建设。合同没有规定的,在一年内不开工建设的,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并加收土地闲置费。

第一条

为了促进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鼓励外来投资者在我市投资兴业,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优惠政策。第二条

本优惠政策适用于我市行政区域外的投资者,在我市行政区域内投资建设的符合国家鼓励类发展产业目录并且流转税和所得税留成部分属地方财政收入的独立核算企业,以及投资建设的地方基础设施、农业和社会事业项目。第三条财政扶持政策

(一)在国家、省批准的经济开发区内建设的外来投资在5000万元(按外来投资形成的固定资产计算,境外投资额按即时汇率折算,下同)以上的新办工业企业,按照下列条款享受财政奖励资金,并作为本企业节能减排、科研开发、技术改造资金使用:

1、自投产之日起两年内,外来投资在1亿元以上的,由地方政府按企业实际上缴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给予奖励;外来投资在5000万元—1亿元的,按企业实际上缴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的50%给予奖励。

2、自盈利之日起五年内,符合国家颁布的最新高新技术产品目录的,或外来投资在1亿元以上的,由地方政府按企业实际上缴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给予奖励;外来投资在5000万元—1亿元的企业,前三年由地方政府按企业实际上缴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给予奖励,后两年按50%给予奖励。

(二)新办服务业企业,享受下列优惠政策:

1、外来投资在2000万元以上的(房地产开发项目除外),自盈利之日起五年内,前三年由地方政府按企业实际上缴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给予奖励,后两年按50%给予奖励。

2、投资技术研发、创意产业等服务业态的,不受投资规模限制,享受以上规定的政策优惠。

(三)投资从事农、林、牧、渔业生产的,由区县政府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在一定期限内按上缴增值税、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给予一定的奖励。

(四)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股权并购和上市融资。以股权并购方式投资现有企业、且实际到位外来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的,扣除原企业上年税收基数后,按新增税收部分享受本条第(一)至

(三)项规定的优惠政策。现有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的,按照《淄博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企业上市工作的意见》(淄政发[2007]20号)执行。第四条土地供应政策

(一)外来投资项目需新征建设用地的,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供地政策的前提下,按照市政府的统一调配,国土资源部门要优先安排用地指标,优先办理用地手续。土地出让年限可以按国家规定的最高期限办理,使用期满后,除根据社会公共利益需要收回土地使用权的,使用者可以优先续期。

(二)盘活利用存量土地投资项目,如原存量土地属行政划拨,在补办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时,按照规定和程序加快速度,十个工作日内办结。第五条收费政策

(一)外来投资新建项目,办理相关手续时,在我市办理各种证照除收取工本费和代国家、省收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以外,免收其他行政性收费。

(二)对所有涉及外来投资企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除国家、省有明确规定和我市有特殊规定的,均按低限征收。第六条 户籍政策

(一)投资50万元以上的外来投资者,本人及直系亲属可在城区或城镇落户。

(二)外来投资企业聘用的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本人及直系亲属可在工作所在地落户。第七条 其他政策

(一)外来投资者子女入学和我市学生享受同等待遇,不超标准收费,外籍学生可选择经省教育厅审核确定的有接受外籍学生资格的学校入学。

(二)外来投资企业所需的水、电、气、热、运输、通讯条件等,有关部门优先安排,收费标准按本地企业标准执行。第八条

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明显带动作用的重大项目,可实行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的政策。第九条

优惠政策的兑现,由市招商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组织认定后提出意见,由相关部门按规定负责办理。第十条

外来投资企业存在以下情况之一者,不享受本政策:

(一)未按规定进行节能评估和审查或节能评估和审查未达到规定要求的;

(二)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或环评不达标的;

(三)有其他违反国家、省和我市有关政策规定的。

第十一条本政策由淄博市招商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解释。第十二条本政策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原《淄博市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淄政发[2004]19号)同时废止。淄博市招商引资奖励暂行办法(淄政发〔2004〕20号)第一条

为鼓励社会各界积极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招商引资,特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奖励对象是指从市外为我市引进项目和资金的市内外自然人、单位和个人(以下统称为引荐人)。第三条 奖励范围:(一)引荐人从市外引进的,符合我市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目录,流转税和所得税留成部分属地方财政收入的独立核算企业,以及投资建设的地方基础设施、农业和社会事业项目,并且外来投资超过500万元的(按外来投资形成的固定资产计算,下同);(二)引荐人从境外引进投资的(按外资形成的固定资产计算,下同)。第四条 奖励原则:(一)对引进项目、资金的引荐人,按照“谁受益,谁奖励”的原则,由政府或有关单位按照本办法给予一次性资金或实物奖励;(二)引进独资项目的,由同级财政出资奖励;引进合资、合作项目的,由本市合作方出资奖励;(三)给予引荐人的奖励资金,属企业单位的可以列支生产成本,属事业单位的可以列支事业费或收入提成。第五条 奖励标准:(一)引进外来投资在500万元以上的,或引进境外资金的,按照外来投资形成固定资产的0.5%—1%给予奖励。

(二)引进符合国家颁布的高新技术产品目录的项目,或对地方经济结构优化拉动作用大的项目,或投资规模较大的项目,或增加较多就业岗位的项目,可以实行一事一议,给予更高的奖励。第六条

引进项目建成投产或营业后,按照项目的管理权限,由引荐人向市或区县招商主管部门申报,并提供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验资报告、引荐人身份证明、固定资产所有权及价值证明,合资、合作项目提供合资、合作合同书(章程),高新技术项目还需提供国家或省科技部门的鉴定证书等材料(原件及复印件)。市或区县招商主管部门审核确认,并经市或区县政府批准后,奖励资金和实物由同级财政和受益单位在3个月之内兑现。第七条

按本办法奖励的资金或实物,由受奖励的引荐人自行缴纳个人所得税。第八条

违反本办法弄虚作假的,由招商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追回全部奖金,并提请有关部门追究直接责任人员和有关人员的行政、法律责任。第九条

本办法自2004年2月12日起施行,原《淄博市招商引资奖励暂行办法》(淄政发[2001]66号)同时废止。投资重点

1、建设三大产业基地 以高分子材料、陶瓷新材料、新型耐火及节能材料等为重点的新材料产业化基地。以精细化工、现代医药、机电装备、高档建材和纺织服装等为重点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以物流企业和物流园区为载体的区域性现代物流集散基地。

2、产业调整方向

加快发展新材料、化工、医药三大优势产业。

改造提升机械、冶金、建材、纺织服装四大传统产业。

3、行业发展重点 工业

新材料:发展高分子材料、陶瓷新材料、新型耐火及节能材料等。

化学工业:扩大乙烯等基本有机原料生产规模,发展三大合成材料、苯酐、增塑剂、环氧丙烷、聚醚、氟化学品、氯碱等主导产品。发挥原材料优势,发展精细化工、化工深加工产品。医药工业:发展化学新药、生物医药、现代中药、新技术医疗设备和器械、药用包装材料等。机械工业:发展大容量高防护电机,大型专用泵类产品,轻型载货汽车、特种车及汽车零配件,水泥机械、造纸机械、玻璃机械、农业机械、环保设备等。

建材工业:发展日产4000吨以上新型干法水泥,高档建筑陶瓷产品,高档玻璃及深加工产品,新型建材等。

纺织服装工业:发展化学纤维原料,高档色织布及服装,高附加值新型牛仔布及服装,家用纺织品,针织布及服装,新型真丝制品等。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新型电子类整机、新型电子元器件,各类分析、检测仪器,高性能电池、视频及网络用相关产品,软件业等。

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生物农药,生物药品,黄原胶、生物素、氨基酸、核苷酸等生物工程制品。

环保及综合利用:发展煤矸石利用产品、粉煤灰利用产品、污水处理设备、消烟脱硫除尘设备等。农业

农产品基地建设。

特色农产品加工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服务业

商贸流通业:加强中心城区商业设施建设,发展大型现代化专业批发市场,引进国内外大型连锁企业。建设大型综合物流产业带、陶瓷物流基地、化工塑料专业物流园区和现代医药物流园区。

旅游业:开发齐文化、聊斋文化等特色文化旅游。建设南部生态旅游区、沿黄观光旅游和水乡特色的民俗风情旅游区。

其他服务业:加快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设施建设,发展社区服务业、房地产、金融、保险、信息、中介等服务业。城市基础设施

淄博新区建设:在中心城区张店西部,规划建设52平方公里的淄博新区,基础设施建设,生活居住区、商务区开发建设。

中心城区老城区改造:实施老城区内企业的搬迁改造,重点区域和地段的功能转换和改造建设。

周边城区的改造与建设。

城市垃圾处理、污水处理设施等。

第二篇:巧家县关于加快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巧家县关于加快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特别是牛栏江水电梯级开发及白鹤滩巨型电站的即将动工,作为后勤物资保障基地的巧家而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尤显迫切。加快农业优势产业发展,促进巧家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推进我县农业的市场化、社会化进程,是巧家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切入点,是解决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这一矛盾的突破口,是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为进一步加快我县农业优势产业的发展,建立好白鹤滩电站建设后勤物资保障基地,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效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我局积极组织业务骨干于2007年5月16—18日到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相对较好的乡镇、龙头企业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实地查看、个别走访、开座谈会等方式对我县农业优势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较为详细的了解。现经整理汇总,形成调研报告于后,仅供参考。

一、全县农业优势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我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县委、政府始终把农业摆在全县经济工作首位,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培育优势农业产业为突破口,围绕农民增收、财政增长这个目标,按照“依托资源,依靠科技,面向市场,政策扶持,龙头带动”的原则,实行“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套政策,一套班子,一套实施办法”五位一体的特色农业发展模式,下大力气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初步形成了群体支柱产业体系的格局,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优势产业基地建设初见成效

近年来,特别是“十五”以来,县委、政府切实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各项政策,勇于实践,敢于探索,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不断总结经验,深化对农业产业结构内在规律认识,确定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即稳定粮食,巩固蔗糖,做精烤烟,做大桑畜,培育果蔬的思路,坚持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夯实基础增强内驱力,切实加快优势产业发展步伐。我县在农业产业布局中,突出主体气候特点,按最适宜地区来规划各优势产业布局,逐渐形成了蚕桑、蔗糖、反季蔬菜产业以江边河谷地区为主;烤烟、经济林果产业以二半山区为主;畜牧业以高寒山区为主的优势产业布局。在白鹤难、金塘等11个乡镇29个村建立了蚕桑基地乡和基地村;在白鹤滩、金塘、蒙姑等3个乡镇建立了蔗糖产业基地;在白鹤滩、金塘、大寨、马树、六合、蒙姑等7个乡镇建立了反季蔬菜基地;在白鹤滩、蒙姑、金塘、大寨、茂租、东坪、红山、小河、六合、新店、包谷垴、老店等11个乡镇建立了以花椒、核桃、膏桐为主的经济林果基地;在马树、崇溪、药山、红山、白鹤滩、东坪、炉房、大寨、老店等9个乡镇建立了以猪、牛、羊为主的畜牧业基地。通过优势产业区域规划布局和产业基地乡和基地村的建设,我县优势产业已初具区域化、规模化,并逐步向产业化发展。

烤烟产业:2006年烤烟种植面积29596.8亩,收购烤烟7.3万担,总产值3736.4万元;收入2万元以上的大户84户,大户烤烟收入占家庭经济收入的80%以上;到2012年实现烤烟轮作种植面积3万亩,产量8.5万担,农民收入3230万元。通过走科技兴烟、质量强烟的发展路子,烤烟产业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蚕桑产业:2006年蚕桑种植乡镇达11个,实存桑园面积7万亩,投产桑园近5万亩,养蚕3.8万张,收购鲜茧1410吨,农民售茧收入达2538万元;29个蚕桑基地村的蚕农收入占全县蚕农总收入的80%;到2012年全县栽桑面积达8万亩,其中丰产桑园3万亩,全年养蚕12万张,产鲜茧4000吨,实现农民收入4000万元。通过提高科技含量,增加桑园面积,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改善养蚕环境,提高管理水平,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发展潜力巨大,蚕桑产业将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又一主导产业。

甘蔗产业:种植乡镇3个,2005/2006榨季,全县入榨甘蔗5.02万吨,蔗农收入1040万元,实现销售收入2532元,企业上缴税金418万元,实现利润215万元。

经济林果业:花椒、板栗、核桃、油桐、木漆等种植总面积达43.19万亩,产值达6000万元以上,其中,尤以花椒、核桃较成规模,花椒8万亩,核桃10.12万亩,同时建立果园3750亩,产量3738.5吨,其中

苹果园270亩、梨园75亩、柑桔园345亩、香蕉园1380亩、芒果园1185亩、石榴园300亩、桃园150亩、葡萄园15亩;计划2010年建成无公害水果基地3万亩,实现农民收入6000万元。

以反季蔬菜为主的冬季农业:我县现已在蒙姑、金塘、白鹤滩核心基地,建立群众性蔬菜产业发展协会3个,初步形成了“协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2006年发展反季蔬菜5.5万亩,收入7000万元;完成晚秋作物种植28.55万亩,小春作物种植12.513万亩;冬早作物种植12.6万亩,其中冬早马铃薯4.54万亩,冬早蔬菜5.03万亩,冬早大豆0.52万亩,冬早玉米1.51万亩,冬季种草1万亩,迅速发展成为我县特色优势产业。特别是我县2006年获得无公害马铃薯基地产地认证和无公害蔬菜基地产地认证,给我县优势农产品进入外地大市场奠定了基础。全县沿金沙江、牛栏江流域低海拔河谷区域均适宜种植反季蔬菜,冬季农业发展潜力巨大。计划到2012年建成冬早马铃薯6万亩,冬玉米2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8万亩。畜牧产业:畜牧业是我县传统优势产业,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投入,以生猪和黄牛冻改为主的畜牧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壮大。2006年全县实现大牲畜存栏7.3434万头(匹),出栏1.2149万头;生猪存栏27.8106万头;出栏25.0544万头;山绵羊存栏11.5925万只;肉羊出栏4.6324万只;家禽存栏38.12万羽;出笼肉禽27.76万羽;肉蛋奶总产达25166.4吨;实现畜牧业产值2.61亿元。到2012年实现存栏猪31.6万头,大牲畜10.3万头匹,山羊7.05万只,绵羊6.25万只,禽49.1万羽。出栏肥猪49万头,大牲畜2.1万头(匹),山羊4.2万只,绵羊1.5万只,禽46.9万羽,实现肉蛋总产3.58万吨,畜牧业产值3.15亿元。

(二)初步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优势产业发展的格局

县委、政府强化“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业”的思想,强力推进“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模式,着力培植优势产业的龙头企业,逐步形成龙头企业带动优势产业发展的格局。目前,全县有年缫丝能力为2400绪和产生丝达200吨、年收烘鲜茧能力达3000吨的昭通市长江丝绸有限公司。该公司成立于1994年,2003年由巧家县桑蚕丝总公司整体出让,改制为昭通市长江丝绸有限公司,所生产的生丝质量由原来的2A、3A提高到3A、4A为主,有少量5A,生丝质量大幅提高。2006年生产生丝170吨,实现工业产值4000万元,实现利润500万元以上,上缴税收350万元,其中生产扶持费费153万元。首次实现了生丝对国外的出口,创外汇34万美元。2006年又投资300万元进行了技改,并投资1900万元建设了新的丝绸园区,预计2007年5月底将建成投入使用。有日处理甘蔗1000吨的白鹤滩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成立于1966年,2002年12月通过整体收购原国有Ⅱ型企业巧家糖厂改制组建而成,是全市唯一的机制白砂糖企业,05/06榨季入榨量5万吨,产糖5344吨;酒精438吨,实现了销售收入2532万元,实现税利634万元;有经营反季蔬菜、热区水果等优势产业的营销大户及协会。龙头企业在优势产业发展中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

(三)龙头企业扶持及优势产业发展政策进一步完善

为加快我县优势产业发展步伐,推进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的大提高、大跨越、大发展,县委、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决定》、《关于加快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从事农业产业开发的意见》、《关于搞活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实施意见》和《关于鼓励治理开发农村“四荒”资源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从营造环境、税收优惠、土地优惠、优质服务、市场准入、资金扶持、金融支持、挂牌保护、招商引资等方面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切实加大发展农业优势产业力度,为优势产业的培育、加工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我县对具有一定规模的非公有制企业实行县级领导挂钩联系。去年以来,县委、政府确定了建设“十大农业示范园”即生产优质烤烟示范园、吨糖田示范园、无公害蔬菜示范园、高产优质蚕茧示范园、无公害马铃薯科技示范园、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粮食生产示范园、科技养羊示范园、科技养牛示范园、优质高产青椒示范园、优质水果示范园的思路,将有力促进我县农产品基地建设,辐射带动优势产业的发展。

(四)产业化扶贫效益逐步凸现

县委、政府始终把产业化扶贫作为扶贫工作的重点之一,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既注重对贫困山区“输血”,更注重培养贫困山区的“造血”功能,坚持以提高贫困地区生产力发展为根本目的,坚持走开发式扶贫道路,用发展的扶贫方式增强地区自我发展能力。重点扶持贫困地区发展优势产业,实

现可持续发展。如实施蚕桑科技扶贫,建设统防统消中心服务站,并在基地村配消毒器、防毒面具,切实加强蚕房建设,推广纸板方格簇,使用优质良桑条嫁接桑树,搞好技术等工作,促进了蚕桑产业的发展。2006年我县以整村推进为扶贫重点,把畜牧业、渔业、蚕桑、烤烟、甘蔗、林果等产业扶贫列为重中之中加以扶持,切实开展了扶贫项目生猪示范养殖等优势产业的培育,逐步形成了养殖科学化、多元化、规模化、规范化发展的良好势头。烤烟、蚕桑、反季蔬菜等产业又上新台阶,取得新突破,优势特色产业成为农民增收新亮点,很多贫困农户通过扶持发展特色产业脱了贫致了富。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一是明确一把手负责制。县委、政府始终把发展农业优势产业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每个优势产业都成立了以县长任组长,县委、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其它相关单位为成员的领导机构。在工作中,书记、县长亲自主持各类会议,亲自听取汇报,亲自参加研究,亲自拟定工作措施,统一安排部署,统一督促落实。同时明确各有关部门和相关乡镇一把手对优势产业发展工作负总责,亲自抓。二是层层落实责任制。县委、政府将发展农业优势产业纳入各级干部任期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县、乡、村层层签订责任状,层层落实责任制,做到责任明确,任务到人。三是严格考核。为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提高责任意识,真正把农业优势产业发展工作落实到实处,我县把优势产业发展工作纳入县委对各乡镇、各部门“争先创优”进行考核,严格奖惩。四是实行部门挂钩制度。各部门挂钩发展农业优势产业,年初扣取干部职工10%的风险金,完成任务的部门退还风险金,并给予奖励,完不成任务的部门10%的风险金不予退还,用作发展农业优势产业,充分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

(二)明确目标,强化责任

为确保农业优势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县政府每年都与各乡镇、各部门签订目标责任状,明确烟、糖、桑、生猪、蔬菜等产业发展的目标。同时,对农业部门技术人员实行划片包干,分片负责,全程现场跟踪服务,做到宣传发动到农户,技术指导到地块,使优势产业的发展纵抓到底,横抓到边,任务明确,责任到人,达到县有部署,乡有计划,村有任务,组有落实,户有行动,在全县形成了齐心协力抓优势农业产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突出重点,全面推进

我县始终围绕突出重点,扩大规模,加大投入,依靠科技,狠抓示范的工作思路抓好优势产业的发展。我县始终把适用技术推广作为抓好优势产业的重中之重,加大科技推广投入,依靠科技增收。如在畜牧业生产中,主要以小区建设、畜种改良、科学饲养等为重点,加强基础建设,依靠科技增收。2006年,引进优良种公猪45头;引进二杂良种母猪1182头,全县能繁母猪达2.03万头,同比增19.6%;完成生猪改良2.3万窝,绵羊改良2.03万窝,山羊改良624窝;黄牛冻改5354头,同比增长37%。通过科技推广,大大提高了科技在畜牧业中的贡献率。在烤烟生产中,全部采用漂浮育苗、提垄栽培。在反季蔬菜发展中,采取良种良法,强化科技培训,提高科技含量。走示范带动的路子,实施了养牛、生猪、蔬菜、蚕桑、经济林果等十大农业示范园。通过各项措施的推广运用,为促进农业优势产业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四)整合资金,加大投入

要做大做强农业优势产业,投入是关键。根据我县财政十分困难的实际,在坚持农业优势产业专项资金投入主渠道作用的前提下,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对优势产业发展的投入。我县按照“集中投入,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记其功”的原则,各种资金只要与发展农业优势产业有关的,都尽量集中使用,投入农业优势产业发展中,以充分发挥其效益,把“蛋糕”做圆、做大、做好,真正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今年,我县在用好农业专项资金的同时,还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对生猪生产、示范园建设等的投入,加大对烟、糖、桑等优势产业的扶持。同时,积极协调金融部门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为农业优势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对优势产业的投入,用于发展农业、畜牧业、蚕桑、烤烟等产业的资金将达到1000万元以上,其中,县级投入530万元。今年,在我县财力十分匮乏的情况下,县政府仍从财政预算内安排600余万元资金用于扶持粮食生产和烤烟、蚕桑、畜牧等产

业的发展。同时,积极协调金融部门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发放生猪养殖贴息贷款400万元,其它支农贷款1 6 9 0万元。通过加大投入,确保农业优势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产业基础条件仍显脆弱。我县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条件,从纵向看,有了较大改变,但从横向比,尚有较大差距。如我县蚕桑产业桑园面积到今年可达7万亩,但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桑水配套工程差,导致成活率低,每年补植补造数量大;嫁接成活率低,特别是今年遭受严重干旱,蚕桑受灾面积达70%以上,春、夏茧损失达40%以上;蚕房建设滞后,人蚕共居现象突出,导致发病率高,降低了效益。蔗糖产业由于蔗区公路投入不足,等级差,晴通雨阴,运输困难,新区道路无力投入,扩展新区运输难。反季蔬菜产业因受水利设施建设的限制,仅发展到5万亩,实际面积可达10万亩以上。畜牧业产业由于厩舍建设差,很多农户仍然存在放野猪、野牛的现象,养殖效益差。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严重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二是产业投入不足。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投入严重不足,成为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最大瓶颈。如蚕桑产业,2006年需蚕房建设、科技推广与培训等补助经费500万元以上,因财政困难投入不到300万元;反季蔬菜产业、蔗糖产业近年来上级几乎没有投入;水产养殖仅投入20万元;畜牧业产业2006年仅投入248.77余万元,其中,还有109.1余万元是县上自筹,远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

三是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到目前为止,全县畜牧、反季蔬菜、经济林果等产业上还没有形成一家集生产基地、加工、包装、冷藏、运输、销售于一体的企业。糖、桑产业的龙头企业效益不佳,存在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拉动力弱,缺乏全方位开拓市场的能力,技术服务、信息服务、生产销售等不能满足优势产业发展需要,严重制约各农业优势产业上规模、上档次。

四、加快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的建议

为加快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必须按照依托资源、面向市场,找准优势、打造精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龙头带动、建立基地,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化进程,提升产业效益,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进一步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1、成立优势产业建设领导组。由县长任组长,联系农业农村工作的县委副书记和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主要负责产业的宏观决策和协调工作,负责项目建设的组织实施、资金筹措、人员调度、解决项目建设的具体问题。每一个产业设立一个办公室,组织一套工作班子具体抓落实,继续实行“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套政策,一套班子,一套实施办法”的五位一体的生产、加工及经营模式,克服条块分割,部门制约的体制障碍。下设技术实施小组由县、乡技术干部及村、组干部组成,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制定操作规程、技术指导与把关、督查质量,保证项目实施按质按量完成。

2、建立县级领导挂钩联系发展产业责任制

在已实施的县级领导联系乡镇工作责任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完善,建立县级领导挂钩联系发展产业的责任制,使每一个优势产业都有县级领导负责主抓,综合协调各方面的工作,及时处理和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二)突出基地建设,加快产业发展

坚持突出基地,以基地带动大面的原则。每个产业规划建立40个左右基地村,基地村的建设要明确标准,指标要细化、具体,要明确种植的规模大小,连片种植的规格高低,规范化种植的要求以及达到的目标、产量、产值、效益等。然后选择一些群众积极性高、气候最适宜、基础条件好、辐射影响大的村作为重点建设对象,从技术、资金、物资给予重点扶持,培育示范样板,以此影响、说服教育群众,带动发展。

(三)健全运作机制,推进产业发展

配套建立并不断完善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企业、个人等积极参与发展产业,对项目实行承包责任制,包奖金、包技术、包工作,分项承包到人。同时采取灵活的运行机制,鼓励科技行政人员带薪、脱产到农村与农户联办创办,承包技术指导。对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栽培成功和完成承包

任务的给予奖励。引导广大科技人员、党员干部创办各类产业示范基地,采取技术入股、资金入股、技术承包等形式带领农民发展产业。

(四)建立奖惩制度,保证产业发展

1、建立和完善乡镇生产目标责任制。制定生产目标、任务、责任和要求,实行责任金制度,年终按任务完成情况严格兑现奖惩。对完成任务的,退还责任金;未完成任务的,扣取的责任金划作产业生产扶持基金;超额完成任务的予以奖励。

2、建立和完善县直部门挂钩乡镇生产目标责任制。明确生产目标和任务。分每月从部门全部工资总额中扣取一定比例的生产责任金,年终考核兑现奖惩。完成任务的,退还责任金;未宬任务的,所扣责任金划作产业生产扶持基金;超额完成任务的予以奖励。

(五)扶持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

对白鹤滩镇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昭通市长江丝绸有限公司、烟草公司等龙头企业,进一步引导和扶持实施技术改造,促进改造升级,有计划地扩大加工规模,以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坚持开放活县,引导合理布局,大力扶持建立畜牧、林果、蔬菜等产品的非公有制加工、贮藏、保鲜、营销企业。帮助企业协调贷款、扩大融资渠道、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规范产品征购经营管理、理顺企业与农民利益分配关系,力争实现每个优势产业都有一个龙头企业带动发展的格局。

(六)强化科技措施,增强产业效益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发展壮大优势产业,提高产品品质和效益,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强化科技措施的推广应用。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试和推广应用,不断提高优势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使产品上档次、出品牌、出效益,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要对科技知识、科学技术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多渠道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推进科学技术的普及运用,增强优势产业效益。

(七)突出特色,促进产业发展

农业的产业品牌培育开发单靠质量还难以形成市场优势,还需要在特色上下功夫、找路子,对“人有我优,人无我有”的发展思路,重点在“人无我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依托自然条件及气候特点,走发展特色经济的路子。如畜牧业重点发展牛、羊养殖,目前云南半细毛羊在省内除永善县的马楠外,只有巧家有比较好的大规模生产条件,具有特色开发的潜力;林果产业以发展核桃、花椒为重点;甘蔗、蚕桑依托充足的光热资源,提高产糖量和产桑量;充分利用“天然温室”的气候特色发展反季蔬菜。

(八)制定保护价,统筹农民与企业利益

坚持企业与农民利益兼顾的原则。既要照顾企业的效益和壮大,又有效的消除农民的生产顾虑,激发和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支持并配合发展产业。烟、糖、桑三个产业由政府制定保护价;畜牧、林果、蔬菜三个产业的价格全面实行市场化。规范市场经营管理。同时根据市场行情,确定的具体收购价格与周边毗邻相比略偏高。

(九)加大投入,夯实基础

多方宣传,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资金投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确保产业发展的必要投入。在资金的投入方向上,以基地建设为重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加强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产业基础,增强发展后劲。

第三篇:加快推进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

加快推进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

阿里巴巴农业2013-02-18来源:新农村商网专题:农业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以全面推进“两区”建设为契机,按照“一优三高”农业发展总体要求,进一步创新产业扶持机制,调整优化农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推进我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升级,努力打造一批优质农产品产业带、一批加工销售龙头企业、一批知名品牌,把我区建成全国重要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示范基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特提出以下政策意见。

一、着力推进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增效

建立自治区与市县协调推进工作机制,对全区分布范围广、发展潜力大、品牌优势明显,在农业农村经济所占比重高的优质粮食、园艺、马铃薯、清真牛羊肉、奶产业、枸杞、葡萄、适水产业、优质牧草产业和农作物种业,由自治区整体规划、统筹布局、政策引导,区市县共同推进,重点扶持。红枣、苹果、中药材、压砂瓜、鸡、生猪、西芹等地方特色产业和产品,充分发挥市县的自主作用,由已形成一定优势的相关市县,结合实际制定发展规划,自治区定向支持,促其发展。

(一)优质粮食产业。

提升主要粮食作物良种化水平,支持有品种权、具备原种生产条件的科研单位、企业建设稻麦原种扩繁基地,按照区内原种销售量,每公斤补助1元;支持制种企业购买原种,建设集中连片1000亩以上的优质水稻、小麦良种生产基地,按照区内良种销售量,每吨补助100元。补助后原、良种实行限价销售,让利于农民。

促进粮食作物大面积均衡增产,按照“三覆盖,五统一”(良种覆盖、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专控防治达到100%,统一品种、统一播种、统一水肥管理、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机械作业)的要求,开展粮油高产创建活动,支持县(市、区)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工企业,引导带动农民建设小麦、玉米、水稻、马铃薯、小杂粮和油料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每年100个,其中农业部安排下达80个、自治区配套创建20个,每亩补助16元,重点支持配方肥应用、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综合配套技术推广,实行示范片补助政策公示制度,接受群众监督。

支持中南部地区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在中南部地区推广覆膜保墒集雨补灌旱作节水农业技术200万亩,其中:秋季全膜120万亩、秋季半膜40万亩、早春全膜40万亩。按照“村申报、乡实施、县验收、区抽查”的方式组织实施,每亩地膜补助50%,农民自筹50%。

(二)园艺(瓜、菜、花卉、设施水果)产业。

扩大设施园艺规模效益,以农民为主体,重点支持千家万户扩大规模,推进设施园艺规模扩张和旧棚改造。新建日光温室每亩补助5000元;新建大中拱棚每亩补助2000元;改造日光温室每亩补助2000元。鼓励设施园艺生产经营企业与农民实行联合,建设基地,向农民提供种苗、农资、产品营销等社会化服务,带动农民共同致富。企业自建日光温室超过50亩的,原则上不再补助;空棚率超过10%的县(市、区),设施园艺整体上不予支持。

推进工厂化集中育苗,支持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育苗大户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化、商品化集中育苗。对年育苗能力500万株以上、90%以上供应当地农户的育苗中心,主推品种每推广销售1万株补助500元,主要用于配套育苗床架、喷灌等设施。补助后种苗实行限价销售,让利于农民。

推广提质增效关键技术,重点支持日光温室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示范推广,以园区为单位整体推进,每年推广实施1万栋,每栋补助200元,主要用于统一采购菌种。

建设高标准外销蔬菜基地,支持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建设高标准外销蔬菜基地,新建集中连片1000亩以上,与农民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配备喷灌、1 滴灌等节水灌溉设施,实行统一品种、统一购药、统一标准、统一检测、统一标识、统一销售,每亩一次性补助100元,主要用于配套杀虫灯等设施设备、品牌创建保护等。

建设高标准花卉、设施水果基地,支持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专业大户新建集中连片200亩以上的高标准花卉、设施水果基地,配备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设施,花卉基地每亩一次性补助1000元,设施水果基地每亩一次性补助500元,主要用于种球、种苗引进、病虫害防治、配套相应设施设备等。

(三)马铃薯产业。

提升种薯繁育能力,加快一级种薯示范推广。在继续执行中央马铃薯脱毒种薯三级繁育体系建设项目的基础上,采取政府与企业双向投资机制,强化市场引导,逐步推行马铃薯种薯企业自繁自育,农民自选自购。支持马铃薯种薯繁育单位(企业)繁育马铃薯原原种,2013年每粒补助0.2元,2014年每粒补助0.1元,2015年不再补助,全面推向市场。加强种薯质量监管,严格建档立卡,鼓励种薯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马铃薯原种、一级种生产基地,支持马铃薯一级种薯示范推广。每年一级种薯整村推进200个,到2015年一级种薯整村推进村达到600个,按平均每亩用种薯100公斤计,每公斤补助种薯生产企业0.4元,补助后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生产的一级种薯实行限价销售,让利于农民。

(四)清真牛羊肉产业。

滩羊:加快滩羊品种提纯复壮,以滩羊养殖专业村、规模养殖场为重点,支持存栏滩羊母羊30只以上的养殖户(场)繁育推广周岁龄滩羊种公羊,每只一次性补助800元;在盐池、同心、海原、红寺堡等滩羊养殖核心区建立二级以上优质滩羊种母羊群,支持存栏滩羊母羊30只以上的养殖户(场)开展滩羊保种选育,每只种母羊一次性补助100元,实行整村推进,整场优化,建档立卡、在线管理。加强滩羊规模养殖场(园区)建设,支持企业、农民联户新建规模养殖场(园区),棚圈面积达到1500平方米以上,符合《宁夏标准化羊场建设规范》(DB64/T749-2012),按照棚圈建设面积,每平方米一次性补助100元,主要用于水电路、防疫、饲草料调制等基础设施配套。支持规模养殖户改善饲喂条件,转变饲喂方式,对新建棚圈面积达到150平方米以上,滩羊母羊存栏100只以上,按棚圈建设面积,每平方米一次性补助100元。支持龙头企业开拓滩羊肉高端市场,对有稳定的外销市场,有与农户联合建立的养殖基地或自建基地,通过分割加工、品牌营销,面向高端市场,年销售滩羊肉200吨以上的龙头企业,销售价格高于市场价15%以上,年销售量每增加10吨,以奖代补2万元。

肉牛:加快肉牛品种改良,每冷配1头,补助冻精、液氮等18元。加强良种繁育推广,支持饲养基础母牛5头以上的养殖户(场),每繁育1头犊牛一次性补助500元,实行建档立卡,在线管理。发展中南部肉牛养殖专业村,采取整村推进,对农户新建棚圈60平方米以上,青贮池30立方米以上,肉牛存栏达到5头以上,按棚圈建设面积,每平方米一次性补助100元。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支持企业、农民联户新建保准化规模养殖场(园区),新建棚圈面积达到2000平方米以上,存栏肉牛200头以上(基础母牛存栏40%以上),符合《宁夏标准化肉牛场建设规范》(DB64/T756-2012),按照棚圈建设面积,每平方米一次性补助100元,主要用于水电路、防疫、饲草料调制等基础设施配套。推进高档肉牛生产,支持养殖,加工企业建立高档肉牛生产基地,完善繁殖、育肥和加工销售生产体系,对年销售高档牛肉50吨以上的龙头企业,销售价格高于普通牛肉价格一倍以上,年销售量每增加10吨,以奖代补2万元。

(五)奶产业。

加快奶牛“出户入场”,支持企业、农户新建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并通过收购、托管、租凭、入股等方式接纳散养奶牛入场,完善企农利益联结机制,实行“统一管理、统一饲养、统一繁育、统一防疫、统一检测、统一销售”。棚圈面积达到2500平方米以上,存栏奶牛 2 200头以上,符合《宁夏标准化奶牛场建设规范》(DB64/T759-2012),按照棚圈建设面积,每平方米一次性补助200元,主要用于水电路、挤奶设施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高产种子母牛繁育基地,支持标准化奶牛养殖场,引进国外高质量冻精,实施性控胚胎移植,开展智能化精准养殖,打造种子奶牛(成母牛年均单产9000公斤以上)繁育基地。对种子母牛存栏达到300头以上的奶牛场,每场一次性补助10万元。开展乳肉兼用牛新品种养殖示范,支持扬黄灌区、奶业新发展区规模肉牛养殖场,开展乳肉兼用牛新品种养殖示范,对新建的乳肉兼用牛新品种示范场,基础母牛存栏达到200头以上,每个示范场一次性补助20万元,主要用于引进乳肉兼用牛种公牛冻精、配套挤奶设备、完善基础设施等。

(六)优质牧草产业。

加快中南部地区苜蓿更新种植,实施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每年支持中南部地区退化苜蓿更新复种114万亩,每亩良种补助50元。建设优质饲草料基地,实施国家退牧还草工程,加快盐池、同心、海原等中南部地区优质人工饲草基地建设,对集中连片1000亩以上的,每亩一次性补助160元;实施国家奶牛苜蓿推进计划,支持草业公司、养殖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有灌溉条件的区域,对选用适宜品种,推行根瘤菌接种,精量播种、测土施肥、适时机械收获等适用技术,集中连片3000亩以上,并建立稳定产加销经营模式的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基地,每亩一次性补助600元。推进牧草产业化经营,支持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专业大户面向农户开展适时机械收割、订单收购、包膜加工。对组建牧草联合机收服务队,年收割农民苜蓿5000亩以上,每亩补助30元;对订单收购农民苜蓿草(折干物质)3000吨以上,每吨补助30元;对生产包膜青贮2000吨以上,每吨补助30元。

(七)农作物种业。

加强种业能力建设,在不同农业生态类型区域,每年建设100亩以上的农作物新品种展示推广园区15个,每个补助20万元。鼓励种子企业、科研院所开展新品种选育,对通过自治区审定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每个品种补助3万元-5万元;对自主选育并通过审定,3年内推广面积达到20万亩以上的主要农作物优新品种,每个品种补助50万元。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鼓励种子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及股份制改造,做大做强,对取得自治区核发生产经营许可证,在本区工商部门注册,注册资本3000万元以上,种子繁育基地1万亩以上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每个一次性补助100万元;对取得农业部核发生产经营许可证,在本区工商部门注册,注册资本1亿元以上、种子繁育基地3万亩以上并建设大型现代化种子加工中心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每个一次性补助400万元。补助资金主要用于加工设备、仓储设施升级改造、检验检测仪器设备配套及质量追溯体系建设。

(八)道地中药材产业。

加强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鼓励草原承包大户等培育野生甘草采种基地,对集中连片2000亩以上的野生甘草采种基地,每亩补助20元;支持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建设集中连片100亩以上的甘草、黄芪、黄芩、板蓝根、银柴胡等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出苗率达到70%以上,推广育苗新技术,每亩一次性补助100元。加强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支持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建设集中连片500亩以上的甘草、黄芪、黄芩等中药材种植基地,重点示范推广规范化种植技术,每亩一次性补助100元。

(九)地方特色产品。

按照“优势互补,全面提升”的原则,对于具有一定规模、在县域经济占有一定比例的鸡、生猪、小杂粮、小茴香、西芹、辣椒、红葱、黄花菜、苗木等地方特色产品,实行“市县申报、专家评审、竞争立项、自治区确定”的工作机制,项目资金打捆整合,由自治区农牧厅、林业局、财政厅直接分配,切块到县,重点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品牌培育和市场体 3 系建设等。每年对产业发展情况、项目执行情况、资金使用情况等进行综合考核,作为下一项目资金分配的重要依据。

二、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优先将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纳入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重点培育,对在宁夏依法工商注册和税务登记,进入辅导期拟上市的龙头企业,一次性奖励50万元;对成功挂牌上市的龙头企业,按照《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鼓励和扶持企业上市工作的若干意见》(宁政办法【2008】180号)执行。加大招商引资,支持引进国内外大型企业,开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享受自治区招商引资有关优惠政策。

支持龙头企业改造升级,对龙头企业开展技术改造、产品研发、固定资产投资等,扩大生产规模,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川区贷款800万元以上、中南部地区贷款300万元以上,根据金融机构贷款凭证,给予贴息补助。单个企业年贴息总额不超过100万元。

支持龙头企业建设种养基地,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采取“企业十合作组织十农户”模式建设原料生产基地,当年流转土地1000亩以上,与农户签订正式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吸收40%以上流转区农民以产业工人身份优先进入企业或基地务工,每亩补助50元。对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当地农户签订稳定的农产品购销合同,当年订单收购初级农产品达到1000万元以上,辐射带动农户1000户以上,每个一次性补助30万元。对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承贷承还、信贷担保等形式支持农户建设标准化种养基地(原料基地)500万元以上,根据金融机构贷款凭证,给予贴息补助。单个企业年贴息总额不超过100万元。

支持龙头企业开拓市场,对龙头企业在国内大中城市新建宁夏特色农产品直销店、外销窗户,年销售额在1000万元以上,每个一次性补助20万元(枸杞、葡萄酒外销窗口按照枸杞和葡萄产业政策执行)。对龙头企业建设鲜活农产品运储初加工冷链体系,年销售蔬菜1500吨以上、肉禽蛋奶鱼1000吨以上的,每个一次性补助30万元,重点用于冷链车辆、预冷库、冷藏库补助。对龙头企业参加自治区组织的区内外各类农产品展示展销会,根据参加次数和参展规模,适当补助摊位费、广告费等。对龙头企业参加自治区组织的国外展会,其费用范围及标准按《中国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对新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农产品,纳入自治区商标战略奖励政策。

支持龙头企业提升自身素质,对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创建农产品加工、开发、贮藏、保鲜等科技研发中心,经考核验收达标的,每个一次性补助10万元。对龙头企业引进吸收再创新国内外先进技术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并发挥效益的,每项一次性补助10万元。对龙头企业科技投入200万元以上,按照基准利率上浮3个点,给予贷款贴息补助,单个企业年贴息总额不超过100万元。支持龙头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培训,每年选择100名国家和自治区级龙头企业经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法人,集中参加国内外企业管理专题培训,每年补助培训经费100万元。加强龙头企业运行监测,动态管理,能进能出,优胜劣汰,对优秀龙头企业,给予适当奖励。

支持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加快发展,坚持依法有偿自愿,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流转,培育各种类型的专业大户、家庭农(牧、林)场,对专业大户、家庭农(牧、林)场流转土地200亩以上,连续三年每亩给予50元的补助。按照“积极发展、逐步规范、强化扶持、提升素质”的要求,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创建活动,对入社农户100户以上,开展统一新品种引进、投入品购销、生产技术推广、病虫害防治、产品分级包装、收购销售等服务,经考核验收,认定为自治区示范合作社,每个一次性补助10万元。

支持休闲农业发展,围绕黄河金岸、贺兰山沿线、生态六盘,支持引导以农民为主体发展休闲农业,拓展农业功能,促进农民增收和城乡统筹发展。对符合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布局合理、特色突出、经济效益显著,经营面积达到100亩以上,在金融部门贷款30万元―200万元的休闲农业场点,根据金融机构贷款凭证,给予贴息补助。

三、加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科技支撑

加强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完善13个特色优势产业技术支撑体系,优化专家团队结构,竞争确定首席专家,任期三年,通过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吸纳多方技术人员参与。专业服务团队负责制定产业发展技术规划,遴选产业主推技术、主导品种,指导龙头企业、示范基地开展产前产中产后关键技术集成推广,根据服务企业、示范基地的数量、成效和实际蹲点服务的天数及考核结果,安排专家团队科技服务工作经费10万元―20万元。针对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瓶颈,择优确定专家团队,竞争承担自治区农牧、林业等部门及特色优势产业指导组确定的特色产业关键技术研发项目,对完成项目任务的,每个专家团队补助20万元―30万元。

开展重大农业技术推广,围绕13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支撑体系为依托,以自治区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为载体,由自治区农牧、林业、财政等部门及产业专家团队,分产业制定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三年规划和实施方案,打破行业和区域界线,面向全区农技推广单位、科研院校、龙头企业、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农技人员,公开招标,竞争立项,经自治区农牧、林业主管部门专家评审后下达项目目标任务,对考核验收合格的,按照项目计划每个补助50万元―100万元。

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模式,充分调动农技人员积极性,支持农技人员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创办和领办经营性农业科技服务

组织(专业合作组织),或到示范园区承包经营设施种养业50亩以上(水产200亩以上),为农户提供技术培训、种子种苗供给、病虫害防治、农机化作业、农产品销售等服务,辐射带动农户100户以上,经考核完成工作任务的,每个补助10万元。

加强新型农民培训,整合各类培训项目,由自治区农牧、财政等部门,分产业分提出培训计划,面向社会公开招标,择优确定培训机构。筛选具有一定文化程度和产业基础的职业农民3万人,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每年集中脱产理论培训5天,现场实训5天,连续培训三年。每年通过技术人员入户现场指导、组织农民到周边示范基地观摩学习、科技文化赶集等方式,普及性培训农民5万人,受训3天(次)以上;每年筛选文化素质较高的优秀青年农民300人,开展农产品加工、运销等创业培训,集中脱产培训10天以上,通过创业带动其他农户发展。

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支持全区现有7个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每个市场补助资金20万元,用于购置快速检测设备12台;支持每个县(市、区)选择1个综合批发市场,每个市场补助资金10万元,用于购置快速检测设备6台;由农牧部门下达检测任务,检测数据联网监督,实现检测、处置、执法联动。加强乡镇农产品监测体系建设,每年支持63个乡镇,每个乡镇补助资金2万元,用于购置快速检测设备1套。配合中小学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支持中南部市、县(区)农牧部门加强初级农产品检测,每县(区)每年补助检测费5万元,每市每年补助检测费10万元。

推进“三品一标”认证,以县(市、区)为单位,每年建设全国绿色有机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2个,集中连片种植同一种作物不少于10万亩(蔬菜不少于3万亩),每个补助15万元;当年认证“三品一标”数量达到10个以上,其中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不少于3个,根据具体认证数量,每县补助10万元―20万元。

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开展“绿剑护农”行动,按照统一标识,统一进货、统一配送、统一明码标价、统一台账制度、统一服务规范的要求,每年创建农资经营示范店30个,每个一次性补助2万元。

五、加快提高现代化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

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继续执行国家补贴不超过机具价格30%的补贴比例,且单机补贴额最高不超过5万元。10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高性能青饲料收获机、大型免耕播种机、挤奶机械、大型联合收割机、水稻大型浸种催芽程控设备、烘干机单机补贴限额可提高到12万元;200马力以上拖拉机单机补贴额可提高到20万元。利用自治区财政资金对马铃薯生产机具、玉米收获机具、牧草收获和包膜机具,在国家补贴的基础上再累加补贴10%-20%。调研制度全价购机、定额补贴试点方案,先行试点积累经验后,在全区逐步推行。

推进特色产业全程机械化生产,全区建设2000亩以上玉米、马铃薯、水稻、苜蓿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园区,每个补助10万元,重点开展机械化收获、育插秧、高效植保等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推广。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支持建设农机作业公司、农机维修站(点),投资150万元以上的,每个补助30万元-40万元;继续推行农机免费管理,提高农机安全监管水平,补助资金500万元。

六、加快推进生态移民村特色产业发展

促进生态移民村特色产业发展,生态移民村日光温室、大中拱棚、养殖棚圈等基础设施建设按照自治区生态移民补助政策执行。从2013年开始,按照“项目支撑、示范带动、整村推进”的原则,以农业技术部门、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主体,每个生态移民村成立一个产业发展技术指导服务组,技术人员驻村包户指导、蹲点帮扶,一定三年不变。技术指导服务组根据帮扶村实际,制定生态移民村特色产业发展项目规划和实施方案,建设产业示范基地,普及推广节水灌溉、覆膜保墒、设施种养、病虫害防治等先进适用技术,报经自治区农牧、林业等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评审后,下达目标任务和项目计划,对考核验收合格的,按照项目计划每个补助50万元―100万元,重点用于技术培训、种苗、滴管设施、饲草料青贮、动物疫病防控等物化技术配套和先进适用技术示范推广等。补助资金不得用于生产性补助和基础设施补助。建立主管部门、服务对象监督考核机制、根据生态移民村特色产业发展项目规划,经考核完成任务的技术指导服务组,给予适当奖励。

七、强化现代农业激励保障能力建设

(一)开展创建自治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示范县创先争优活动。创新扶持方式,鼓励各县(市、区)发展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开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示范县创建活动。从2013年起,按照“县区申报、专家评审、自治区确定”的原则,每年根据各地产业规模效益、科技水平、经营机制、产业链条、市场开拓、资金投入、农民收入等指标,进行综合考核,择优评选,特等奖1个,以奖代补200万元;一等奖2个,其中川山区各1个,每个以奖代补150万元;二等奖5个,其中川区3个、山区2个,每个以奖代补100万元;三等奖5个,其中川区3个、山区2个,每个以奖代补50万元。对于达到自治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示范县创建标准的县(市、区),予以挂牌命名。奖励资金主要用于下一当地农业产业发展。

(二)开展金融担保贷款。各类金融机构对农村信贷要降低门槛,放宽政策,支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建立农业产业化担保风险补偿机制和农业政策性担保保证金规模持续增长机制,自治区财政安排1000万元,搭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大户融资担保平台,按照1:5的比例通过银行放大贷款,滚动使用,发展特色产业。

(三)推行农业保险补贴。实行农业保险保费补贴,鼓励农户、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参加农业保险,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种植业和林果业,小麦、水稻、玉米、葵花保费中央财政补贴40%,自治区财政补贴40%,投保人缴纳20%;其他品种自治区财政补贴50%,6 市县财政补贴30%,投保人缴纳20%。养殖业、奶牛保费中央财政补贴50%,自治区财政补贴35%,市县财政补贴5%,投保人缴纳10%;能繁母猪保费中央财政补贴50%,自治区财政补贴30%,投保人缴纳20%;肉牛基础母牛、肉羊种羊、基础母羊保费自治区财政补贴50%,市县财政补贴25%,投保人缴纳25%。

(四)规范资金拨付机制。各市、县(区)组织申报项目,自治区农牧厅、林业局等会同自治区财政厅审查后下达项目确认计划,并先期预拨50%-70%项目资金,其余待验收合格后予以拨付,各县(市、区)财政、农牧、林业等部门对于验收合格的项目,应及时拨付项目资金,不得延误。未完成任务的项目,扣回先期预拨资金。稻麦原良种、水稻秧苗、马铃薯一级种薯、园艺作物种苗、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建设种养基地、承贷承还贴息等补贴农户资金,通过企业兑付。

(五)完善财政支农正向激励机制。按照“目标统一、渠道不变、合理分工、管理有序”原则,加强部门协调和涉农项目资金整合,集中力量、形成合力,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坚持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不支持,依据项目执行情况、资金使用情况、产业发展情况等考评结果,作为下一产业化项目安排、资金分配的主要依据,形式以考评结果为导向的资金分配机制。加强对特色优势产业带和产业大县扶持力度,补助资金重点向专业大户、家庭农牧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要优化安排生态移民村、妇女创业小额贷款从事的特色产业项目,到户补贴资金要向产业扶贫示范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少生快富户倾斜。建立自治区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原则上不低于上财政收入法定增长比例。

(六)加强项目监督检查。自治区农牧厅、林业局、财政厅根据政策意见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和检查验收办法。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农业产业发展的组织协调和指导服务,落实好项目实施及资金监督管理,项目确认计划、检查验收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确保项目实施公正透明、优质高效;确保项目资金及时落实到位,专款专用,不得截留、挪用。如发现挤占挪用、虚报冒领等违纪违规行为的,将依照《国务院财政资金监督管理办法》(国务院427号令)、《宁夏回族自治区专项资金监督管理办法》(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令第69号)和自治区《关于专项资金管理使用中违纪违规行为党纪政纪处分规定》(宁党办【2006】54号)等相关法规制度严肃查处。

(责任编辑:leonlee07)

第四篇:关于加快优势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

关于加快优势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

长发[2005]21号文件

2009-01-15 08:08长沙工业网

发展产业集群,办好工业园区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经济运行质量的有效途径;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选择;是发挥区域性品牌效应,拓展国内外市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必由之路。为加快我市优势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力实施“兴工强市”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培育我市具有竞争优势的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促进长沙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2、目标任务:各工业园区“十一五”期间工业总值年均增幅高于全市规模工业增幅3―5个百分点。产业集群方面,到2007年初步形成工程机械、汽车、家电三大优势产业集群。三大产业集群工业总产值达到500亿元,三大产业集群龙头企业本地配套率达到40%以上。到2010年三大产业集群工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三大产业集群龙头企业本地配套率达到50%以上。基本实现“资源利用高效,产业环境良好,配套服务完善,龙头带动有力,品牌价值扩大,竞争力明显提升”的目标。

3、基本原则: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部门支持”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坚持改革创新,大力招商引资,充分发挥战略投资者带动作用;坚持整合资源,分工协作,走专业化道路;坚持分类指导,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基地。

二、突出发展重点

4、大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十大标志性工程企业为龙头,大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力争经过3年的努力,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形成产业集群核心。当前发展重点是以中联重科、三一重工等企业为核心的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以长丰集团、北汽福田等企业为核心的汽车产业集群;以LG、远大空调、伊莱克斯为核心的家电产业集群。

5、大力提高中小企业配套能力。加大中小企业技术改造的力度,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改变中小企业在产品工艺、内部管理、信息沟通等方面存在的缺陷,促进企业在质量控制能力、生产管理水平、技术工艺等方面上台阶,达到为大企业配套的要求。重点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过5亿元的配套企业,实施一批重点配套项目,围绕主机企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配套协作。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按照社会化分工、专业化协作的要求,加速构建“小而精、小而专、小而优”的配套协作新型企业群体。

6、大力推进合资合作。创新招商方式,拓展引资渠道,搞好引进配套。要加大对零部

件制造业的引入力度,着力拉长上下游产业链,注重引进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采购中心、销售中心,争取跨国公司在长沙设立总部,吸引战略投资者。对进口依赖度高的配套产品,要着力引进国外知名厂家来长投资设立生产基地,或者以合资合股的形式创办生产专用部件的分支公司。注重吸引与本市产业有关联的国内外高技术、高增值企业来长沙落户。

7、加快建设专业化协作配套中心。充分利用现有企业的优势,逐步建立铸造中心、模具设计制造中心、电镀中心和热处理中心等,走专业化道理,形成独具特色的专业化协作服务中心,促使有比较优势的配套企业形成专业化、大批量生产和模块化供货能力。

8、着力打造“配套产业园”。建立园区产业配套体系,提升园区产业配套能力,引导产业集群发展。在工业园区内设立园中园,支持配套产业园搞好水、电、路等公共设施方面的建设,降低配套企业入园成本,逐步形成一批专业化特色明显、产业链体系完整、中小企业集聚的区域性产业集群。各工业园区要根据园区产业特点,制定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的协作产业发展规划。

9、着力消除产业集群发展的体制障碍。全面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不断优化各类产业的股权结构,以产权的有序流转促进产业的有效集聚;以机制创新为动力,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上来,为产业集群发展创造宽松的社会环境和低成本的配套环境;积极发展独立公正、规范运作的市场中介组织,规范和发展各类行业协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

三、加大发展产业集群的支持力度

10、加大对工业园区的财政支持力度。市政府每年从工业发展资金中分别安排2000万元以上,用于工业园区建设贴息和扶持产业集群的发展。对进入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工业项目用地实行低门槛政策。对新进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重点工业项目以及对我市就业、税收、出口和经济结构调整有突出贡献的重大项目,其投资总额超过3000万美元,年实现税金1000万人民币以上,从当年起3―5年内,返还其缴纳的土地出让金的30%―100%,其返还按所得税收比例,由市区两级财政分别承担;对经营期在10年以上,符合“安排本市就业人数1000人以上、投资次年纳税总额(不含关税和海关环节代征的其它各项税收)1000万元以上、年出口结汇1000万美元以上、对促进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具有牵动作用的重大项目”条件之一的,经市政府批准,在土地使用、地方奖励等方面给予特别扶持。符合上述条件的投资项目,根据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约定,可分期交付土地出让金;在其投资达到总投资的50%以上时,土地部门即可办理土地证书。对新进工业园区的工业项目,凡市规定的行政性收费实行零费率,经营性收费减半收取。

11、加大配套专业园区建设扶持力度。凡新建的三大产业配套的专业园区或基地、专业化协作配套中心,基础设施每投入1亿元,给予100万元产业集群配套专项资金补助。

12、加大三大产业企业投入支持力度。鼓励优势企业收购、兼并、重组我市三大产业及相关产业的企业,免缴其股权、产权转让的全部契税,用于发展产业、安置职工。凡在长沙地区注册的三大产业工业配套企业,新项目投资额在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且设备投资不低于50%,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本地区产业发展规划的配套项目,设备投资部份按5%,分或工作进度进行贴息或补助。县(市)区、开发区企业的项目,市里按上述标准的50%

安排贴息或补助,各县(市)区、开发区按1:1的比例安排配套贴息资金或补助。

凡为三大产业配套的工业企业的更新改造项目和新建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含土地购置款)达到每亩150万元以上或每亩地产出达250万元以上,从项目投产的下起,由受益财政的同级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按当年实际上缴的增值税和所得税,地方财政受益部分的30%奖励给企业,用于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发展生产,时间为连续三年。需新建车间和生产辅助建筑(不含办公楼、宿舍和其他商业性用房),属市、县(市)有权减免的建设规费,经批准,其固定资产投资额在3000万元至1亿元人民币(外资按同期汇率折算)的,减免50%;1亿元以上(含1亿元)2亿元以下的,减免80%;2亿元以上(含2亿元)的,予以全免。

13、鼓励专业配套园区和企业做大做强。凡专业配套园或基地、专业化协作配套中心年配套产值达到5亿元以上(含5亿元),市政府一次性奖励50万元,年配套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含10亿元),市政府一次性奖励100万元。凡三大产业的主机企业采购本地配套企业的产品,比上年每新增1000万元奖励3万元。凡三大产业中配套企业(注册地须在长沙)连续三年在国内同行业中综合实力进入前十位或单个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进入前三位的,市政府一次性给予50万元奖励。

14、鼓励企业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强化品牌意识,对新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的企业,一次性奖励50万元。对新评为国家级新产品和省级、市级优秀新产品的企业,每个新产品一次性奖励企业及其有功人员3万元、2万元、1万元。各级、各部门要加大力度保护名牌产品,质量技术监督和工商等部门要加大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力度,切实维护本地知名品牌产品的合法权益。

15、加大工业园区用地的支持力度。对工业园区的建设用地,可成片征用,逐步开发;允许农村集体以土地使用权入股或联营兴办各类企业;允许采取异地交换,只租不征等形式开发建设。拥有土地使用权的单位和个人,可以将土地拆成股份,在企业参股、入股或与企业联营。对进入工业园区的优势产业集群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配套工业企业建设用地,给予保证。对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和新进区的工业项目用地,免交新菜地开发建设基础、免收征地不可预见费。经批准的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基地内,需新建车间和生产辅助(不含办公楼、宿舍和其他商业性用房)缴纳的土地出让金,按财政收支两条线,先征后返,扣除中央、省有关费用后,剩余部分由财政返还园区和产业基地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16、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各类金融机构要积极主动支持产业集群发展,努力改善中小配套企业的融资环境。进一步加大长沙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扶持力度,担保机构从注册之日起经税务部门批准免征3年营业税。市财政从2003年起连续五年每年安排1000万元充实长沙市信用担保基金,主要用于根据担保机构每年对税收级次在本市的中小企业一年期累计担保金额(担保期不足一年的,按具体担保期限折算)进行1%补贴,具体补贴数额由长沙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监督管理委员会根据《长沙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财政补贴实施办法》核定。积极建设区域性资本市场、培育拟上市公司、开发新的资本产品和营造和谐的金融证券生态环境。积极推行票据融资,扩大抵押和质押贷款范围,大胆探索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信贷产品创新和金融服务创新。

17、加大科技和人才的支持力度。鼓励三大产业集群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和开发核心技术,对新建立国家级、省级技术中心的企业,一次性分别奖励企业20万元、10万元。三大产业集群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比上年实际发生额增幅达到10%以上(含10%)的,其当年实际发生的费用按规定据实扣除外,再按实际发生额的50%直接抵扣当年应纳所得税额,年终报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创新人才制度,加紧培训各种技能型人才,帮助企业引进紧缺人才,对有利于发展产业集群的高新技术人才、高级专门人才,采取柔性流动、项目合作等多种形式,为配套企业引进各类急需人才特别是优秀人才提供便利和服务。

18、加大对生产要素的协调力度。促进工业发展要素向工业园区聚集。切实抓好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总体规划,进一步做好城区基础设施与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的衔接,优先规划和建设连接开发区、工业园区的主干道(网)。政府拟出台的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政策措施,可在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先行试点。今后凡是新建属于竞争性领域的重大生产性项目必须进入开发区或工业园区。市区老企业搬迁、扩建等原则上优先进区,并享受外来投资企业同等优惠政策。加大对煤、电、油、运、水以及制约三大产业集群发展的大宗原材料的调控力度,对三大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和配套企业实行倾斜政策,由市经委不定期组织召开调度会,帮助企业协调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生产要素配置问题。

四、切实加强对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的组织领导

19、加强对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建设发展工作的领导。把打造产业集群、发展配套产业、加快园区建设摆在工业发展的重要位置。实行市主要领导对三大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和重点配套企业项目现场办公工作机制,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市工业协调领导小组设立发展产业集群办公室(办公室设市经委),负责指导、协调各区、县(市)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产业集群发展思路,定期研究解决产业集群和园区建设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负责督促、协调推进有关决策和工作任务的落实。

20、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服务。市政府每年组织1-2次全市性的配套洽谈会和分行业、专题性的洽谈活动。建立三大产业集群的配套信息网,加强主机厂和配套企业的信息沟通。各级政府部门要围绕发展产业集群积极推进产业协作配套,加强信息、技术、管理、物流、环保等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积极探索新的服务方式和手段,协调解决中小企业与跨国公司、大企业集团配套协作中遇到的问题,使更多企业的产品进入跨国公司、大企业的产业链或采购系统,为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配套合作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与支持。

21、加大宣传支持力度。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加大对三大产业集群和园区的宣传力度。电台、电视台对三大产业集群和配套产业发展要进行专题报道,报社要开辟产业集群和配套产业发展专栏,加大对工程机械、汽车、家电三大产业集群建设及重大项目的宣传报道力度。

22、制定长沙市发展产业集群规划。高起点、高水平制定产业集群发展中长期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定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督查。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产业集群和配套协作工作,力争通过3-5年形成中南地区最具优势和影响的三大产业集群。

以上政策措施所涉及的奖励,均由市工业协调领导小组审定后实施。奖励如与其他文件中有重复的,不重复计奖,但可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实施。本意见由市经济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五篇: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

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

3月5日上午9时,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

温家宝介绍,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落实五项重点工作。

继续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今年要把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和新农合的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120元,比上年增长50%,并适当提高个人缴费标准。开展农村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医疗保障试点,尽力为这些不幸的儿童和家庭提供更多帮助。在60%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其他医疗机构也要优先选用基本药物。推进基本药物集中采购和统一配送。基本完成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规划,大规模开展适宜人才培养和培训。

进一步完善支持村卫生室建设和乡村医生发展的政策措施。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落实岗位绩效工资。开展社区首诊试点,推动形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院功能区分合理、协作配合、互相转诊的服务体系。

切实加强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和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防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坚持基本医疗的公益性方向,创新体制机制,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提高服务质量,控制医疗费用,改善医患关系。

大力支持社会资本兴办医疗卫生机构,在服务准入、医保定点等方面一视同仁。扶持和促进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发展。

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关系人民身体健康和家庭幸福,我们要克服一切困难,把这个世界性难题解决好。

下载加快发展新材料、化工、医药三大优势产业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快发展新材料、化工、医药三大优势产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巧家县关于加快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精选5篇)

    巧家县关于加快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特别是牛栏江水电梯级开发及白鹤滩巨型电站的即将动工,作为后勤物资保障基地的巧家而言,农村产业......

    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编辑。一、四川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概况 十年来,我省产业结构趋于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1999年的25.4:37.0:37.6调整为2008年的18.9:46.3:34.8,初步形成了以特色农业、重大装备、高新技......

    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一、四川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概况十年来,我省产业结构趋于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1999年的25.4:37.0:37.6调整为2008年的18.9:46.3:34.8,初步形成了以特色农业、重大装备、高新技术、清洁......

    医药化工产业发展办公室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汇报

    医药化工产业发展办公室党风廉政 工作汇报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三大措施

    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三大措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推动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推行清洁生产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传统的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

    如何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大全5篇)

    2010年要继续落实中央确定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五项重点工作。 一、加快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一是扩大覆盖面。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参保人数比2009年增加200......

    山西新天源医药化工有限公司 实习报告

    太原科技大学 实习报告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学 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实习类别:生产实习实习单位:山西新天源医药化工有限公司 专 业: 班 级: 学 号: 姓 名: 目录 一、实习简述......

    围绕农民增收发展优势产业

    精选范文:围绕农民增收发展优势产业(共2篇)围绕农民增收 发展优势产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求突破 ——2004年工作回顾及2005年的工作部署 王区长: 你好。下面我就aa区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