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家县关于加快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精选5篇)

时间:2019-05-14 02:25: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巧家县关于加快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巧家县关于加快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第一篇:巧家县关于加快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巧家县关于加快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特别是牛栏江水电梯级开发及白鹤滩巨型电站的即将动工,作为后勤物资保障基地的巧家而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尤显迫切。加快农业优势产业发展,促进巧家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推进我县农业的市场化、社会化进程,是巧家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切入点,是解决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这一矛盾的突破口,是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

为进一步加快我县农业优势产业的发展,建立好白鹤滩电站建设后勤物资保障基地,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效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我局积极组织业务骨干于2007年5月16—18日到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相对较好的乡镇、龙头企业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实地查看、个别走访、开座谈会等方式对我县农业优势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较为详细的了解。现经整理汇总,形成调研报告于后,仅供参考。

一、全县农业优势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我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县委、政府始终把农业摆在全县经济工作首位,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培育优势农业产业为突破口,围绕农民增收、财政增长这个目标,按照“依托资源,依靠科技,面向市场,政策扶持,龙头带动”的原则,实行“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套政策,一套班子,一套实施办法”五位一体的特色农业发展模式,下大力气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初步形成了群体支柱产业体系的格局,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优势产业基地建设初见成效

近年来,特别是“十五”以来,县委、政府切实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各项政策,勇于实践,敢于探索,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不断总结经验,深化对农业产业结构内在规律认识,确定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即稳定粮食,巩固蔗糖,做精烤烟,做大桑畜,培育果蔬的思路,坚持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夯实基础增强内驱力,切实加快优势产业发展步伐。我县在农业产业布局中,突出主体气候特点,按最适宜地区来规划各优势产业布局,逐渐形成了蚕桑、蔗糖、反季蔬菜产业以江边河谷地区为主;烤烟、经济林果产业以二半山区为主;畜牧业以高寒山区为主的优势产业布局。在白鹤难、金塘等11个乡镇29个村建立了蚕桑基地乡和基地村;在白鹤滩、金塘、蒙姑等3个乡镇建立了蔗糖产业基地;在白鹤滩、金塘、大寨、马树、六合、蒙姑等7个乡镇建立了反季蔬菜基地;在白鹤滩、蒙姑、金塘、大寨、茂租、东坪、红山、小河、六合、新店、包谷垴、老店等11个乡镇建立了以花椒、核桃、膏桐为主的经济林果基地;在马树、崇溪、药山、红山、白鹤滩、东坪、炉房、大寨、老店等9个乡镇建立了以猪、牛、羊为主的畜牧业基地。通过优势产业区域规划布局和产业基地乡和基地村的建设,我县优势产业已初具区域化、规模化,并逐步向产业化发展。

烤烟产业:2006年烤烟种植面积29596.8亩,收购烤烟7.3万担,总产值3736.4万元;收入2万元以上的大户84户,大户烤烟收入占家庭经济收入的80%以上;到2012年实现烤烟轮作种植面积3万亩,产量8.5万担,农民收入3230万元。通过走科技兴烟、质量强烟的发展路子,烤烟产业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蚕桑产业:2006年蚕桑种植乡镇达11个,实存桑园面积7万亩,投产桑园近5万亩,养蚕3.8万张,收购鲜茧1410吨,农民售茧收入达2538万元;29个蚕桑基地村的蚕农收入占全县蚕农总收入的80%;到2012年全县栽桑面积达8万亩,其中丰产桑园3万亩,全年养蚕12万张,产鲜茧4000吨,实现农民收入4000万元。通过提高科技含量,增加桑园面积,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改善养蚕环境,提高管理水平,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发展潜力巨大,蚕桑产业将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又一主导产业。

甘蔗产业:种植乡镇3个,2005/2006榨季,全县入榨甘蔗5.02万吨,蔗农收入1040万元,实现销售收入2532元,企业上缴税金418万元,实现利润215万元。

经济林果业:花椒、板栗、核桃、油桐、木漆等种植总面积达43.19万亩,产值达6000万元以上,其中,尤以花椒、核桃较成规模,花椒8万亩,核桃10.12万亩,同时建立果园3750亩,产量3738.5吨,其中苹果园270亩、梨园75亩、柑桔园345亩、香蕉园1380亩、芒果园1185亩、石榴园300亩、桃园150亩、葡萄园15亩;计划2010年建成无公害水果基地3万亩,实现农民收入6000万元。

以反季蔬菜为主的冬季农业:我县现已在蒙姑、金塘、白鹤滩核心基地,建立群众性蔬菜产业发展协会3个,初步形成了“协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2006年发展反季蔬菜5.5万亩,收入7000万元;完成晚秋作物种植28.55万亩,小春作物种植12.513万亩;冬早作物种植12.6万亩,其中冬早马铃薯4.54万亩,冬早蔬菜5.03万亩,冬早大豆0.52万亩,冬早玉米1.51万亩,冬季种草1万亩,迅速发展成为我县特色优势产业。特别是我县2006年获得无公害马铃薯基地产地认证和无公害蔬菜基地产地认证,给我县优势农产品进入外地大市场奠定了基础。全县沿金沙江、牛栏江流域低海拔河谷区域均适宜种植反季蔬菜,冬季农业发展潜力巨大。计划到2012年建成冬早马铃薯6万亩,冬玉米2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8万亩。

畜牧产业:畜牧业是我县传统优势产业,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投入,以生猪和黄牛冻改为主的畜牧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壮大。2006年全县实现大牲畜存栏7.3434万头(匹),出栏1.2149万头;生猪存栏27.8106万头;出栏25.0544万头;山绵羊存栏11.5925万只;肉羊出栏4.6324万只;家禽存栏38.12万羽;出笼肉禽27.76万羽;肉蛋奶总产达25166.4吨;实现畜牧业产值2.61亿元。到2012年实现存栏猪31.6万头,大牲畜10.3万头匹,山羊7.05万只,绵羊6.25万只,禽49.1万羽。出栏肥猪49万头,大牲畜2.1万头(匹),山羊4.2万只,绵羊1.5万只,禽46.9万羽,实现肉蛋总产3.58万吨,畜牧业产值3.15亿元。

(二)初步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优势产业发展的格局

县委、政府强化“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业”的思想,强力推进“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模式,着力培植优势产业的龙头企业,逐步形成龙头企业带动优势产业发展的格局。目前,全县有年缫丝能力为2400绪和产生丝达200吨、年收烘鲜茧能力达3000吨的昭通市长江丝绸有限公司。该公司成立于1994年,2003年由巧家县桑蚕丝总公司整体出让,改制为昭通市长江丝绸有限公司,所生产的生丝质量由原来的2A、3A提高到3A、4A为主,有少量5A,生丝质量大幅提高。2006年生产生丝170吨,实现工业产值4000万元,实现利润500万元以上,上缴税收350万元,其中生产扶持费费153万元。首次实现了生丝对国外的出口,创外汇34万美元。2006年又投资300万元进行了技改,并投资1900万元建设了新的丝绸园区,预计2007年5月底将建成投入使用。有日处理甘蔗1000吨的白鹤滩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成立于1966年,2002年12月通过整体收购原国有Ⅱ型企业巧家糖厂改制组建而成,是全市唯一的机制白砂糖企业,05/06榨季入榨量5万吨,产糖5344吨;酒精438吨,实现了销售收入2532万元,实现税利634万元;有经营反季蔬菜、热区水果等优势产业的营销大户及协会。龙头企业在优势产业发展中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

(三)龙头企业扶持及优势产业发展政策进一步完善

为加快我县优势产业发展步伐,推进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的大提高、大跨越、大发展,县委、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决定》、《关于加快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从事农业产业开发的意见》、《关于搞活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实施意见》和《关于鼓励治理开发农村“四荒”资源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从营造环境、税收优惠、土地优惠、优质服务、市场准入、资金扶持、金融支持、挂牌保护、招商引资等方面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切实加大发展农业优势产业力度,为优势产业的培育、加工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我县对具有一定规模的非公有制企业实行县级领导挂钩联系。去年以来,县委、政府确定了建设“十大农业示范园”即生产优质烤烟示范园、吨糖田示范园、无公害蔬菜示范园、高产优质蚕茧示范园、无公害马铃薯科技示范园、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粮食生产示范园、科技养羊示范园、科技养牛示范园、优质高产青椒示范园、优质水果示范园的思路,将有力促进我县农产品基地建设,辐射带动优势产业的发展。

(四)产业化扶贫效益逐步凸现

县委、政府始终把产业化扶贫作为扶贫工作的重点之一,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既注重对贫困山区“输血”,更注重培养贫困山区的“造血”功能,坚持以提高贫困地区生产力发展为根本目的,坚持走开发式扶贫道路,用发展的扶贫方式增强地区自我发展能力。重点扶持贫困地区发展优势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如实施蚕桑科技扶贫,建设统防统消中心服务站,并在基地村配消毒器、防毒面具,切实加强蚕房建设,推广纸板方格簇,使用优质良桑条嫁接桑树,搞好技术等工作,促进了蚕桑产业的发展。2006年我县以整村推进为扶贫重点,把畜牧业、渔业、蚕桑、烤烟、甘蔗、林果等产业扶贫列为重中之中加以扶持,切实开展了扶贫项目生猪示范养殖等优势产业的培育,逐步形成了养殖科学化、多元化、规模化、规范化发展的良好势头。烤烟、蚕桑、反季蔬菜等产业又上新台阶,取得新突破,优势特色产业成为农民增收新亮点,很多贫困农户通过扶持发展特色产业脱了贫致了富。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一是明确一把手负责制。县委、政府始终把发展农业优势产业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每个优势产业都成立了以县长任组长,县委、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其它相关单位为成员的领导机构。在工作中,书记、县长亲自主持各类会议,亲自听取汇报,亲自参加研究,亲自拟定工作措施,统一安排部署,统一督促落实。同时明确各有关部门和相关乡镇一把手对优势产业发展工作负总责,亲自抓。二是层层落实责任制。县委、政府将发展农业优势产业纳入各级干部任期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县、乡、村层层签订责任状,层层落实责任制,做到责任明确,任务到人。三是严格考核。为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提高责任意识,真正把农业优势产业发展工作落实到实处,我县把优势产业发展工作纳入县委对各乡镇、各部门“争先创优”进行考核,严格奖惩。四是实行部门挂钩制度。各部门挂钩发展农业优势产业,年初扣取干部职工10%的风险金,完成任务的部门退还风险金,并给予奖励,完不成任务的部门10%的风险金不予退还,用作发展农业优势产业,充分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

(二)明确目标,强化责任

为确保农业优势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县政府每年都与各乡镇、各部门签订目标责任状,明确烟、糖、桑、生猪、蔬菜等产业发展的目标。同时,对农业部门技术人员实行划片包干,分片负责,全程现场跟踪服务,做到宣传发动到农户,技术指导到地块,使优势产业的发展纵抓到底,横抓到边,任务明确,责任到人,达到县有部署,乡有计划,村有任务,组有落实,户有行动,在全县形成了齐心协力抓优势农业产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突出重点,全面推进

我县始终围绕突出重点,扩大规模,加大投入,依靠科技,狠抓示范的工作思路抓好优势产业的发展。我县始终把适用技术推广作为抓好优势产业的重中之重,加大科技推广投入,依靠科技增收。如在畜牧业生产中,主要以小区建设、畜种改良、科学饲养等为重点,加强基础建设,依靠科技增收。2006年,引进优良种公猪45头;引进二杂良种母猪1182头,全县能繁母猪达2.03万头,同比增19.6%;完成生猪改良2.3万窝,绵羊改良2.03万窝,山羊改良624窝;黄牛冻改5354头,同比增长37%。通过科技推广,大大提高了科技在畜牧业中的贡献率。在烤烟生产中,全部采用漂浮育苗、提垄栽培。在反季蔬菜发展中,采取良种良法,强化科技培训,提高科技含量。走示范带动的路子,实施了养牛、生猪、蔬菜、蚕桑、经济林果等十大农业示范园。通过各项措施的推广运用,为促进农业优势产业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四)整合资金,加大投入

要做大做强农业优势产业,投入是关键。根据我县财政十分困难的实际,在坚持农业优势产业专项资金投入主渠道作用的前提下,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对优势产业发展的投入。我县按照“集中投入,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记其功”的原则,各种资金只要与发展农业优势产业有关的,都尽量集中使用,投入农业优势产业发展中,以充分发挥其效益,把“蛋糕”做圆、做大、做好,真正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今年,我县在用好农业专项资金的同时,还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对生猪生产、示范园建设等的投入,加大对烟、糖、桑等优势产业的扶持。同时,积极协调金融部门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为农业优势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对优势产业的投入,用于发展农业、畜牧业、蚕桑、烤烟等产业的资金将达到1000万元以上,其中,县级投入530万元。今年,在我县财力十分匮乏的情况下,县政府仍从财政预算内安排600余万元资金用于扶持粮食生产和烤烟、蚕桑、畜牧等产业的发展。同时,积极协调金融部门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发放生猪养殖贴息贷款400万元,其它支农贷款1 6 9 0万元。通过加大投入,确保农业优势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产业基础条件仍显脆弱。我县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条件,从纵向看,有了较大改变,但从横向比,尚有较大差距。如我县蚕桑产业桑园面积到今年可达7万亩,但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桑水配套工程差,导致成活率低,每年补植补造数量大;嫁接成活率低,特别是今年遭受严重干旱,蚕桑受灾面积达70%以上,春、夏茧损失达40%以上;蚕房建设滞后,人蚕共居现象突出,导致发病率高,降低了效益。蔗糖产业由于蔗区公路投入不足,等级差,晴通雨阴,运输困难,新区道路无力投入,扩展新区运输难。反季蔬菜产业因受水利设施建设的限制,仅发展到5万亩,实际面积可达10万亩以上。畜牧业产业由于厩舍建设差,很多农户仍然存在放野猪、野牛的现象,养殖效益差。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严重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二是产业投入不足。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投入严重不足,成为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最大瓶颈。如蚕桑产业,2006年需蚕房建设、科技推广与培训等补助经费500万元以上,因财政困难投入不到300万元;反季蔬菜产业、蔗糖产业近年来上级几乎没有投入;水产养殖仅投入20万元;畜牧业产业2006年仅投入248.77余万元,其中,还有109.1余万元是县上自筹,远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

三是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到目前为止,全县畜牧、反季蔬菜、经济林果等产业上还没有形成一家集生产基地、加工、包装、冷藏、运输、销售于一体的企业。糖、桑产业的龙头企业效益不佳,存在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拉动力弱,缺乏全方位开拓市场的能力,技术服务、信息服务、生产销售等不能满足优势产业发展需要,严重制约各农业优势产业上规模、上档次。

四、加快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的建议

为加快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必须按照依托资源、面向市场,找准优势、打造精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龙头带动、建立基地,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化进程,提升产业效益,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进一步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1、成立优势产业建设领导组。由县长任组长,联系农业农村工作的县委副书记和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主要负责产业的宏观决策和协调工作,负责项目建设的组织实施、资金筹措、人员调度、解决项目建设的具体问题。每一个产业设立一个办公室,组织一套工作班子具体抓落实,继续实行“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套政策,一套班子,一套实施办法”的五位一体的生产、加工及经营模式,克服条块分割,部门制约的体制障碍。下设技术实施小组由县、乡技术干部及村、组干部组成,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制定操作规程、技术指导与把关、督查质量,保证项目实施按质按量完成。

2、建立县级领导挂钩联系发展产业责任制

在已实施的县级领导联系乡镇工作责任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完善,建立县级领导挂钩联系发展产业的责任制,使每一个优势产业都有县级领导负责主抓,综合协调各方面的工作,及时处理和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二)突出基地建设,加快产业发展

坚持突出基地,以基地带动大面的原则。每个产业规划建立40个左右基地村,基地村的建设要明确标准,指标要细化、具体,要明确种植的规模大小,连片种植的规格高低,规范化种植的要求以及达到的目标、产量、产值、效益等。然后选择一些群众积极性高、气候最适宜、基础条件好、辐射影响大的村作为重点建设对象,从技术、资金、物资给予重点扶持,培育示范样板,以此影响、说服教育群众,带动发展。

(三)健全运作机制,推进产业发展

配套建立并不断完善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企业、个人等积极参与发展产业,对项目实行承包责任制,包奖金、包技术、包工作,分项承包到人。同时采取灵活的运行机制,鼓励科技行政人员带薪、脱产到农村与农户联办创办,承包技术指导。对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栽培成功和完成承包任务的给予奖励。引导广大科技人员、党员干部创办各类产业示范基地,采取技术入股、资金入股、技术承包等形式带领农民发展产业。

(四)建立奖惩制度,保证产业发展

1、建立和完善乡镇生产目标责任制。制定生产目标、任务、责任和要求,实行责任金制度,年终按任务完成情况严格兑现奖惩。对完成任务的,退还责任金;未完成任务的,扣取的责任金划作产业生产扶持基金;超额完成任务的予以奖励。

2、建立和完善县直部门挂钩乡镇生产目标责任制。明确生产目标和任务。分年度每月从部门全部工资总额中扣取一定比例的生产责任金,年终考核兑现奖惩。完成任务的,退还责任金;未宬任务的,所扣责任金划作产业生产扶持基金;超额完成任务的予以奖励。

(五)扶持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

对白鹤滩镇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昭通市长江丝绸有限公司、烟草公司等龙头企业,进一步引导和扶持实施技术改造,促进改造升级,有计划地扩大加工规模,以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坚持开放活县,引导合理布局,大力扶持建立畜牧、林果、蔬菜等产品的非公有制加工、贮藏、保鲜、营销企业。帮助企业协调贷款、扩大融资渠道、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规范产品征购经营管理、理顺企业与农民利益分配关系,力争实现每个优势产业都有一个龙头企业带动发展的格局。

(六)强化科技措施,增强产业效益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发展壮大优势产业,提高产品品质和效益,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强化科技措施的推广应用。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试和推广应用,不断提高优势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使产品上档次、出品牌、出效益,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要对科技知识、科学技术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多渠道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推进科学技术的普及运用,增强优势产业效益。

(七)突出特色,促进产业发展

农业的产业品牌培育开发单靠质量还难以形成市场优势,还需要在特色上下功夫、找路子,对“人有我优,人无我有”的发展思路,重点在“人无我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依托自然条件及气候特点,走发展特色经济的路子。如畜牧业重点发展牛、羊养殖,目前云南半细毛羊在省内除永善县的马楠外,只有巧家有比较好的大规模生产条件,具有特色开发的潜力;林果产业以发展核桃、花椒为重点;甘蔗、蚕桑依托充足的光热资源,提高产糖量和产桑量;充分利用“天然温室”的气候特色发展反季蔬菜。

(八)制定保护价,统筹农民与企业利益

坚持企业与农民利益兼顾的原则。既要照顾企业的效益和壮大,又有效的消除农民的生产顾虑,激发和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支持并配合发展产业。烟、糖、桑三个产业由政府制定保护价;畜牧、林果、蔬菜三个产业的价格全面实行市场化。规范市场经营管理。同时根据市场行情,确定的具体收购价格与周边毗邻相比略偏高。

(九)加大投入,夯实基础

多方宣传,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资金投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确保产业发展的必要投入。在资金的投入方向上,以基地建设为重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加强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产业基础,增强发展后劲。

第二篇:巧家县关于加快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巧家县关于加快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特别是牛栏江水电梯级开发及白鹤滩巨型电站的即将动工,作为后勤物资保障基地的巧家而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尤显迫切。加快农业优势产业发展,促进巧家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推进我县农业的市场化、社会化进程,是巧家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切入点,是解决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这一矛盾的突破口,是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为进一步加快我县农业优势产业的发展,建立好白鹤滩电站建设后勤物资保障基地,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效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我局积极组织业务骨干于2007年5月16—18日到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相对较好的乡镇、龙头企业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实地查看、个别走访、开座谈会等方式对我县农业优势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较为详细的了解。现经整理汇总,形成调研报告于后,仅供参考。

一、全县农业优势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我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县委、政府始终把农业摆在全县经济工作首位,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培育优势农业产业为突破口,围绕农民增收、财政增长这个目标,按照“依托资源,依靠科技,面向市场,政策扶持,龙头带动”的原则,实行“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套政策,一套班子,一套实施办法”五位一体的特色农业发展模式,下大力气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初步形成了群体支柱产业体系的格局,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优势产业基地建设初见成效

近年来,特别是“十五”以来,县委、政府切实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各项政策,勇于实践,敢于探索,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不断总结经验,深化对农业产业结构内在规律认识,确定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即稳定粮食,巩固蔗糖,做精烤烟,做大桑畜,培育果蔬的思路,坚持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夯实基础增强内驱力,切实加快优势产业发展步伐。我县在农业产业布局中,突出主体气候特点,按最适宜地区来规划各优势产业布局,逐渐形成了蚕桑、蔗糖、反季蔬菜产业以江边河谷地区为主;烤烟、经济林果产业以二半山区为主;畜牧业以高寒山区为主的优势产业布局。在白鹤难、金塘等11个乡镇29个村建立了蚕桑基地乡和基地村;在白鹤滩、金塘、蒙姑等3个乡镇建立了蔗糖产业基地;在白鹤滩、金塘、大寨、马树、六合、蒙姑等7个乡镇建立了反季蔬菜基地;在白鹤滩、蒙姑、金塘、大寨、茂租、东坪、红山、小河、六合、新店、包谷垴、老店等11个乡镇建立了以花椒、核桃、膏桐为主的经济林果基地;在马树、崇溪、药山、红山、白鹤滩、东坪、炉房、大寨、老店等9个乡镇建立了以猪、牛、羊为主的畜牧业基地。通过优势产业区域规划布局和产业基地乡和基地村的建设,我县优势产业已初具区域化、规模化,并逐步向产业化发展。

烤烟产业:2006年烤烟种植面积29596.8亩,收购烤烟7.3万担,总产值3736.4万元;收入2万元以上的大户84户,大户烤烟收入占家庭经济收入的80%以上;到2012年实现烤烟轮作种植面积3万亩,产量8.5万担,农民收入3230万元。通过走科技兴烟、质量强烟的发展路子,烤烟产业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蚕桑产业:2006年蚕桑种植乡镇达11个,实存桑园面积7万亩,投产桑园近5万亩,养蚕3.8万张,收购鲜茧1410吨,农民售茧收入达2538万元;29个蚕桑基地村的蚕农收入占全县蚕农总收入的80%;到2012年全县栽桑面积达8万亩,其中丰产桑园3万亩,全年养蚕12万张,产鲜茧4000吨,实现农民收入4000万元。通过提高科技含量,增加桑园面积,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改善养蚕环境,提高管理水平,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发展潜力巨大,蚕桑产业将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又一主导产业。

甘蔗产业:种植乡镇3个,2005/2006榨季,全县入榨甘蔗5.02万吨,蔗农收入1040万元,实现销售收入2532元,企业上缴税金418万元,实现利润215万元。

经济林果业:花椒、板栗、核桃、油桐、木漆等种植总面积达43.19万亩,产值达6000万元以上,其中,尤以花椒、核桃较成规模,花椒8万亩,核桃10.12万亩,同时建立果园3750亩,产量3738.5吨,其中

苹果园270亩、梨园75亩、柑桔园345亩、香蕉园1380亩、芒果园1185亩、石榴园300亩、桃园150亩、葡萄园15亩;计划2010年建成无公害水果基地3万亩,实现农民收入6000万元。

以反季蔬菜为主的冬季农业:我县现已在蒙姑、金塘、白鹤滩核心基地,建立群众性蔬菜产业发展协会3个,初步形成了“协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2006年发展反季蔬菜5.5万亩,收入7000万元;完成晚秋作物种植28.55万亩,小春作物种植12.513万亩;冬早作物种植12.6万亩,其中冬早马铃薯4.54万亩,冬早蔬菜5.03万亩,冬早大豆0.52万亩,冬早玉米1.51万亩,冬季种草1万亩,迅速发展成为我县特色优势产业。特别是我县2006年获得无公害马铃薯基地产地认证和无公害蔬菜基地产地认证,给我县优势农产品进入外地大市场奠定了基础。全县沿金沙江、牛栏江流域低海拔河谷区域均适宜种植反季蔬菜,冬季农业发展潜力巨大。计划到2012年建成冬早马铃薯6万亩,冬玉米2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8万亩。畜牧产业:畜牧业是我县传统优势产业,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投入,以生猪和黄牛冻改为主的畜牧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壮大。2006年全县实现大牲畜存栏7.3434万头(匹),出栏1.2149万头;生猪存栏27.8106万头;出栏25.0544万头;山绵羊存栏11.5925万只;肉羊出栏4.6324万只;家禽存栏38.12万羽;出笼肉禽27.76万羽;肉蛋奶总产达25166.4吨;实现畜牧业产值2.61亿元。到2012年实现存栏猪31.6万头,大牲畜10.3万头匹,山羊7.05万只,绵羊6.25万只,禽49.1万羽。出栏肥猪49万头,大牲畜2.1万头(匹),山羊4.2万只,绵羊1.5万只,禽46.9万羽,实现肉蛋总产3.58万吨,畜牧业产值3.15亿元。

(二)初步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优势产业发展的格局

县委、政府强化“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业”的思想,强力推进“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模式,着力培植优势产业的龙头企业,逐步形成龙头企业带动优势产业发展的格局。目前,全县有年缫丝能力为2400绪和产生丝达200吨、年收烘鲜茧能力达3000吨的昭通市长江丝绸有限公司。该公司成立于1994年,2003年由巧家县桑蚕丝总公司整体出让,改制为昭通市长江丝绸有限公司,所生产的生丝质量由原来的2A、3A提高到3A、4A为主,有少量5A,生丝质量大幅提高。2006年生产生丝170吨,实现工业产值4000万元,实现利润500万元以上,上缴税收350万元,其中生产扶持费费153万元。首次实现了生丝对国外的出口,创外汇34万美元。2006年又投资300万元进行了技改,并投资1900万元建设了新的丝绸园区,预计2007年5月底将建成投入使用。有日处理甘蔗1000吨的白鹤滩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成立于1966年,2002年12月通过整体收购原国有Ⅱ型企业巧家糖厂改制组建而成,是全市唯一的机制白砂糖企业,05/06榨季入榨量5万吨,产糖5344吨;酒精438吨,实现了销售收入2532万元,实现税利634万元;有经营反季蔬菜、热区水果等优势产业的营销大户及协会。龙头企业在优势产业发展中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

(三)龙头企业扶持及优势产业发展政策进一步完善

为加快我县优势产业发展步伐,推进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的大提高、大跨越、大发展,县委、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决定》、《关于加快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从事农业产业开发的意见》、《关于搞活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实施意见》和《关于鼓励治理开发农村“四荒”资源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从营造环境、税收优惠、土地优惠、优质服务、市场准入、资金扶持、金融支持、挂牌保护、招商引资等方面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切实加大发展农业优势产业力度,为优势产业的培育、加工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我县对具有一定规模的非公有制企业实行县级领导挂钩联系。去年以来,县委、政府确定了建设“十大农业示范园”即生产优质烤烟示范园、吨糖田示范园、无公害蔬菜示范园、高产优质蚕茧示范园、无公害马铃薯科技示范园、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粮食生产示范园、科技养羊示范园、科技养牛示范园、优质高产青椒示范园、优质水果示范园的思路,将有力促进我县农产品基地建设,辐射带动优势产业的发展。

(四)产业化扶贫效益逐步凸现

县委、政府始终把产业化扶贫作为扶贫工作的重点之一,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既注重对贫困山区“输血”,更注重培养贫困山区的“造血”功能,坚持以提高贫困地区生产力发展为根本目的,坚持走开发式扶贫道路,用发展的扶贫方式增强地区自我发展能力。重点扶持贫困地区发展优势产业,实

现可持续发展。如实施蚕桑科技扶贫,建设统防统消中心服务站,并在基地村配消毒器、防毒面具,切实加强蚕房建设,推广纸板方格簇,使用优质良桑条嫁接桑树,搞好技术等工作,促进了蚕桑产业的发展。2006年我县以整村推进为扶贫重点,把畜牧业、渔业、蚕桑、烤烟、甘蔗、林果等产业扶贫列为重中之中加以扶持,切实开展了扶贫项目生猪示范养殖等优势产业的培育,逐步形成了养殖科学化、多元化、规模化、规范化发展的良好势头。烤烟、蚕桑、反季蔬菜等产业又上新台阶,取得新突破,优势特色产业成为农民增收新亮点,很多贫困农户通过扶持发展特色产业脱了贫致了富。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一是明确一把手负责制。县委、政府始终把发展农业优势产业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每个优势产业都成立了以县长任组长,县委、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其它相关单位为成员的领导机构。在工作中,书记、县长亲自主持各类会议,亲自听取汇报,亲自参加研究,亲自拟定工作措施,统一安排部署,统一督促落实。同时明确各有关部门和相关乡镇一把手对优势产业发展工作负总责,亲自抓。二是层层落实责任制。县委、政府将发展农业优势产业纳入各级干部任期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县、乡、村层层签订责任状,层层落实责任制,做到责任明确,任务到人。三是严格考核。为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提高责任意识,真正把农业优势产业发展工作落实到实处,我县把优势产业发展工作纳入县委对各乡镇、各部门“争先创优”进行考核,严格奖惩。四是实行部门挂钩制度。各部门挂钩发展农业优势产业,年初扣取干部职工10%的风险金,完成任务的部门退还风险金,并给予奖励,完不成任务的部门10%的风险金不予退还,用作发展农业优势产业,充分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

(二)明确目标,强化责任

为确保农业优势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县政府每年都与各乡镇、各部门签订目标责任状,明确烟、糖、桑、生猪、蔬菜等产业发展的目标。同时,对农业部门技术人员实行划片包干,分片负责,全程现场跟踪服务,做到宣传发动到农户,技术指导到地块,使优势产业的发展纵抓到底,横抓到边,任务明确,责任到人,达到县有部署,乡有计划,村有任务,组有落实,户有行动,在全县形成了齐心协力抓优势农业产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突出重点,全面推进

我县始终围绕突出重点,扩大规模,加大投入,依靠科技,狠抓示范的工作思路抓好优势产业的发展。我县始终把适用技术推广作为抓好优势产业的重中之重,加大科技推广投入,依靠科技增收。如在畜牧业生产中,主要以小区建设、畜种改良、科学饲养等为重点,加强基础建设,依靠科技增收。2006年,引进优良种公猪45头;引进二杂良种母猪1182头,全县能繁母猪达2.03万头,同比增19.6%;完成生猪改良2.3万窝,绵羊改良2.03万窝,山羊改良624窝;黄牛冻改5354头,同比增长37%。通过科技推广,大大提高了科技在畜牧业中的贡献率。在烤烟生产中,全部采用漂浮育苗、提垄栽培。在反季蔬菜发展中,采取良种良法,强化科技培训,提高科技含量。走示范带动的路子,实施了养牛、生猪、蔬菜、蚕桑、经济林果等十大农业示范园。通过各项措施的推广运用,为促进农业优势产业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四)整合资金,加大投入

要做大做强农业优势产业,投入是关键。根据我县财政十分困难的实际,在坚持农业优势产业专项资金投入主渠道作用的前提下,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对优势产业发展的投入。我县按照“集中投入,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记其功”的原则,各种资金只要与发展农业优势产业有关的,都尽量集中使用,投入农业优势产业发展中,以充分发挥其效益,把“蛋糕”做圆、做大、做好,真正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今年,我县在用好农业专项资金的同时,还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对生猪生产、示范园建设等的投入,加大对烟、糖、桑等优势产业的扶持。同时,积极协调金融部门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为农业优势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对优势产业的投入,用于发展农业、畜牧业、蚕桑、烤烟等产业的资金将达到1000万元以上,其中,县级投入530万元。今年,在我县财力十分匮乏的情况下,县政府仍从财政预算内安排600余万元资金用于扶持粮食生产和烤烟、蚕桑、畜牧等产

业的发展。同时,积极协调金融部门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发放生猪养殖贴息贷款400万元,其它支农贷款1 6 9 0万元。通过加大投入,确保农业优势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产业基础条件仍显脆弱。我县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条件,从纵向看,有了较大改变,但从横向比,尚有较大差距。如我县蚕桑产业桑园面积到今年可达7万亩,但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桑水配套工程差,导致成活率低,每年补植补造数量大;嫁接成活率低,特别是今年遭受严重干旱,蚕桑受灾面积达70%以上,春、夏茧损失达40%以上;蚕房建设滞后,人蚕共居现象突出,导致发病率高,降低了效益。蔗糖产业由于蔗区公路投入不足,等级差,晴通雨阴,运输困难,新区道路无力投入,扩展新区运输难。反季蔬菜产业因受水利设施建设的限制,仅发展到5万亩,实际面积可达10万亩以上。畜牧业产业由于厩舍建设差,很多农户仍然存在放野猪、野牛的现象,养殖效益差。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严重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二是产业投入不足。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投入严重不足,成为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最大瓶颈。如蚕桑产业,2006年需蚕房建设、科技推广与培训等补助经费500万元以上,因财政困难投入不到300万元;反季蔬菜产业、蔗糖产业近年来上级几乎没有投入;水产养殖仅投入20万元;畜牧业产业2006年仅投入248.77余万元,其中,还有109.1余万元是县上自筹,远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

三是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到目前为止,全县畜牧、反季蔬菜、经济林果等产业上还没有形成一家集生产基地、加工、包装、冷藏、运输、销售于一体的企业。糖、桑产业的龙头企业效益不佳,存在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拉动力弱,缺乏全方位开拓市场的能力,技术服务、信息服务、生产销售等不能满足优势产业发展需要,严重制约各农业优势产业上规模、上档次。

四、加快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的建议

为加快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必须按照依托资源、面向市场,找准优势、打造精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龙头带动、建立基地,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化进程,提升产业效益,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进一步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1、成立优势产业建设领导组。由县长任组长,联系农业农村工作的县委副书记和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主要负责产业的宏观决策和协调工作,负责项目建设的组织实施、资金筹措、人员调度、解决项目建设的具体问题。每一个产业设立一个办公室,组织一套工作班子具体抓落实,继续实行“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套政策,一套班子,一套实施办法”的五位一体的生产、加工及经营模式,克服条块分割,部门制约的体制障碍。下设技术实施小组由县、乡技术干部及村、组干部组成,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制定操作规程、技术指导与把关、督查质量,保证项目实施按质按量完成。

2、建立县级领导挂钩联系发展产业责任制

在已实施的县级领导联系乡镇工作责任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完善,建立县级领导挂钩联系发展产业的责任制,使每一个优势产业都有县级领导负责主抓,综合协调各方面的工作,及时处理和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二)突出基地建设,加快产业发展

坚持突出基地,以基地带动大面的原则。每个产业规划建立40个左右基地村,基地村的建设要明确标准,指标要细化、具体,要明确种植的规模大小,连片种植的规格高低,规范化种植的要求以及达到的目标、产量、产值、效益等。然后选择一些群众积极性高、气候最适宜、基础条件好、辐射影响大的村作为重点建设对象,从技术、资金、物资给予重点扶持,培育示范样板,以此影响、说服教育群众,带动发展。

(三)健全运作机制,推进产业发展

配套建立并不断完善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企业、个人等积极参与发展产业,对项目实行承包责任制,包奖金、包技术、包工作,分项承包到人。同时采取灵活的运行机制,鼓励科技行政人员带薪、脱产到农村与农户联办创办,承包技术指导。对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栽培成功和完成承包

任务的给予奖励。引导广大科技人员、党员干部创办各类产业示范基地,采取技术入股、资金入股、技术承包等形式带领农民发展产业。

(四)建立奖惩制度,保证产业发展

1、建立和完善乡镇生产目标责任制。制定生产目标、任务、责任和要求,实行责任金制度,年终按任务完成情况严格兑现奖惩。对完成任务的,退还责任金;未完成任务的,扣取的责任金划作产业生产扶持基金;超额完成任务的予以奖励。

2、建立和完善县直部门挂钩乡镇生产目标责任制。明确生产目标和任务。分每月从部门全部工资总额中扣取一定比例的生产责任金,年终考核兑现奖惩。完成任务的,退还责任金;未宬任务的,所扣责任金划作产业生产扶持基金;超额完成任务的予以奖励。

(五)扶持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

对白鹤滩镇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昭通市长江丝绸有限公司、烟草公司等龙头企业,进一步引导和扶持实施技术改造,促进改造升级,有计划地扩大加工规模,以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坚持开放活县,引导合理布局,大力扶持建立畜牧、林果、蔬菜等产品的非公有制加工、贮藏、保鲜、营销企业。帮助企业协调贷款、扩大融资渠道、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规范产品征购经营管理、理顺企业与农民利益分配关系,力争实现每个优势产业都有一个龙头企业带动发展的格局。

(六)强化科技措施,增强产业效益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发展壮大优势产业,提高产品品质和效益,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强化科技措施的推广应用。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试和推广应用,不断提高优势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使产品上档次、出品牌、出效益,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要对科技知识、科学技术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多渠道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推进科学技术的普及运用,增强优势产业效益。

(七)突出特色,促进产业发展

农业的产业品牌培育开发单靠质量还难以形成市场优势,还需要在特色上下功夫、找路子,对“人有我优,人无我有”的发展思路,重点在“人无我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依托自然条件及气候特点,走发展特色经济的路子。如畜牧业重点发展牛、羊养殖,目前云南半细毛羊在省内除永善县的马楠外,只有巧家有比较好的大规模生产条件,具有特色开发的潜力;林果产业以发展核桃、花椒为重点;甘蔗、蚕桑依托充足的光热资源,提高产糖量和产桑量;充分利用“天然温室”的气候特色发展反季蔬菜。

(八)制定保护价,统筹农民与企业利益

坚持企业与农民利益兼顾的原则。既要照顾企业的效益和壮大,又有效的消除农民的生产顾虑,激发和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支持并配合发展产业。烟、糖、桑三个产业由政府制定保护价;畜牧、林果、蔬菜三个产业的价格全面实行市场化。规范市场经营管理。同时根据市场行情,确定的具体收购价格与周边毗邻相比略偏高。

(九)加大投入,夯实基础

多方宣传,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资金投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确保产业发展的必要投入。在资金的投入方向上,以基地建设为重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加强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产业基础,增强发展后劲。

第三篇:宁夏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宁夏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宁夏回族自治区农牧厅

拜四俊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是统筹城乡发展、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重大战略举措,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建设宁夏特色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在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大学习活动中,为了全面掌握我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剖析制约我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问题,理清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宁夏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按照农牧厅党组的统一部署,我们对全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

一、宁夏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现状

2003年以来,围绕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延长产业链条、主攻关键环节,自治区先后制定出台了《宁夏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及发展规划》、《宁夏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龙头企业升级工程》等政策意见和规划措施,分制定发布产业扶持政策及其实施细则,形成了我区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框架体系,推进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升级。

一是特色优势产业带初步形成。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突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区特色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初步形成,呈现出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良好态势。枸杞产业带以中宁为主体、以贺兰山东麓和清水河流域为两翼,目前全区面积达到70万亩,干果总产8万吨。清真牛羊肉产业带由引黄灌区肉牛肉羊杂交改良区、盐—灵—同—海滩羊生产区和六盘山麓肉牛生产区构成,2010年预计,全区肉牛饲养量达到189万头,肉羊饲养量达到1300万只,牛羊肉总产量18.9万吨,占全区肉类总产量的50%以上。奶产业带以吴忠市和银川市为核心区、石嘴山市和中卫市为发展区,产业规模快速扩张,奶牛存栏数41万头,鲜奶总产量110万吨,人均鲜奶占有量178公斤,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马铃薯产业带以南部山区和中部干旱带为主,淀粉加工、鲜食菜用、种薯生产“三驾马车”相互支撑、互为促动,种植面积超过400万亩,年产鲜薯420万吨以上,已成为我区种植面积第一大作物。环香山地区硒砂瓜产业带,种植面积100万亩,总产量120万吨以上。设施农业发展由川及山,目前累计面积达到100万亩,总产量600万吨以上。沿黄河、爱依河淡水鱼产业带养殖水面65万亩,稻田养蟹5.1万亩,水产品总量12万吨,人均水产品占有量16公斤以上,位居西北5省区首位。优质粮食产业带以引黄、扬黄灌区为主,包括水稻、小麦和玉米,播种面积稳定在600万亩,优质粮总产260万吨以上。葡萄产业带主要集中在贺兰山东麓,面积39.7万亩,其中酿酒葡萄28万亩,总产量10万吨。红枣形成了灵武-中宁-红寺堡-同心-海原产业带, 面积达到84.6万亩,总产量5万吨。优质牧草产业带由引黄灌区粮草兼用、中部干旱带旱作草地、南部山区退耕种草构成,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积600万亩,一年生牧草种植面积200万亩,优质青干草总产450万吨。农作物制种包括玉米、瓜菜、马铃薯等作物,面积50万亩,生产种子(种薯)30万吨。苹果形成了以吴忠市利通区、青铜峡市、中宁县为主的产业带,面积76.2万亩,总产50万吨以上。道地中药材形成了以盐池为主的干旱风沙区甘草产业带和六盘山区道地中药材产业带,人工种植面积达到

83万亩,人工甘草63万亩,甘草产量8万吨,野生资源400万亩以上。

特色优势产业的区域化布局,带动了一批产业大县相继建成,中宁、西吉、盐池分别成为中国枸杞、马铃薯和滩羊之乡,中卫市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压砂瓜生产基地和集散中心,利通区奶牛养殖规模和水平在西北居领先水平,兴庆区花卉远销内蒙、陕西、甘肃等周边省区,彭阳县是全区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2009年,全区特色优势产业集中度一般达到82%以上(银川市达到85%),主产区农民人均来自特色优势产业的纯收入一般占到人均纯收入的1/3以上,高的达到一半以上,其中中宁县农民纯收入中枸杞收入人均2000元以上,沙坡头区农民纯收入中硒砂瓜收入人均1500元,西吉县农民从马铃薯种植中人均增收800元以上,利通区农民纯收入中奶产业收入人均2850元,盐池县农民纯收入中盐池滩羊收入人均1100元,切实推进了优势产品向优势基地集中,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聚,形成了区域化、规模化发展格局。

二是农产品加工体系初步构建。按照举龙头、强基地、拓市场、树品牌、带农户的要求,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参与我区农产品精深加工。全区初步形成了以枸杞、清真牛羊肉、乳制品、马铃薯及玉米淀粉、优质粮食、脱水蔬菜、葡萄酒等为主导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格局。2010年,全区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430家,国家级龙头企业13家,自治区龙头企业138家,其中,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达到3家,过5亿元的达到7家,过亿元的达到40家。全区枸杞加工企业138家,规模以上27家,形成了枸杞酒、枸杞籽油、果汁、叶茶等10大类50多种产品,加工转化率近20%。规模以上马铃薯淀粉加工流通企业25家,年可加工鲜薯150万吨,生产精淀粉20万吨、粗淀粉5万吨、糊化淀粉2.5万吨,成为我国重要的马铃薯淀粉生产基地。有乳品加工企业30家,年加工鲜奶能力110万吨。建成规模以上清真牛羊肉加工企业18家,其中7家达到清真肉品屠宰加工国际标准,取得“出口肉品加工企业”资质。葡萄酒生产企业20家,年加工葡萄10万吨,其中,西夏王、御马等龙头企业的酿酒设备及工艺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具备生产高档葡萄酒的条件。建成苹果浓缩汁加工企业5家,年鲜果加工能力40万吨以上,生产优质苹果浓缩汁6万吨以上,全部出口欧美市场。粮食加工能力稻米18万吨、小麦中高档面粉20万吨、玉米淀粉100万吨。2010年,全区农产品加工业整体形势看好,特色加工产品市场需求旺盛,产品销量、价格实现同步增长,蒙牛日产1000吨、伊利日产800吨高端液态奶项目落户银川、吴忠,沃福百瑞引进年产5000吨枸杞原汁和年产1万吨全自动饮料生产线,年消化枸杞鲜果1.23万吨,中航郑飞集团投资3.7亿元在青铜峡发展粮食全价值链产业项目,中粮、汇源、雨润、野娇娇、旺旺、娃哈哈、敦煌种业等国内知名企业相继在宁夏投资建厂,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0%。

三是农产品标准化水平迈上新台阶。大力实施特色优势农产品提质增效行动,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强投入品控制,强化检验监测,推广加贴标识,严格市场准入,初步建立起“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监控体系,显著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大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全区所有市县和29家农产品批发市场、40家超市全面推行市场准入制度,累计认定无公害产地439个,认定无公害农产品1289个,绿色食品

总量达到210个,有10个县(区)的12个基地获得了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证书,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达到200多万亩,覆盖了全区80%的种植面积、85%的畜禽养殖规模和76%的水产养殖面积。宁夏大米、中宁枸杞、中卫硒砂瓜、贺兰山东麓葡萄、盐池滩羊、贺兰螺丝菜等获国家地理标志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发展位居西部各省前列。全区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灌区小麦、水稻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水稻机械化种植水平超过70%,机械收获水平达95%;马铃薯机械化种植、收获水平达到20%以上,玉米机械化收获水平达20%,设施农业机械化快速推进,灵武市被列为全国农机规范化示范市。

四是农业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围绕三大示范区建设,以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为抓手,以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为重点,强化13个特色优势产业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示范,突出产业化经营模式,引领特色优势产业优化升级,推动现代农业上水平。目前,全区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120个,海原红古养牛示范基地引进优质肉牛品种西门塔尔和利木赞等为主推养殖品种,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肉牛养殖技术的提高,推进肉牛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平罗优质水稻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完成水稻旱育稀植规范化栽培示范3160亩、示范以品种宁粳43号为主,开展水稻新品种引进、展示及肥效试验;彭阳县食用菌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以生产珍稀食用菌杏鲍菇为主,选聘科技特派员进驻基地创业、示范,产鲜菇180万公斤,创产值2000万元以上。全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达到128个,各类规模养殖场(小区)达到2470个,规模化养殖占全区养殖总量的65%以上,主要粮食作物优质化率达到80%以上,奶牛成母牛年均产奶量达到6200公斤,位居全国前列。奶牛、肉牛、肉羊、水产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8%、45%、50%、55%。

五是特色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初步建立。大力开展现代农村市场体系建设,重点突出农产品产销市场、冷链储运、农家店物流配送、营销、农超对接5大体系建设,构建农产品“信息网络平台”。宁夏枸杞、果汁、脱水蔬菜等产品出口3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施农产品70%销往周边及南方省区,并成功进入香港、俄罗斯、蒙古、中亚等国家和地区市场,水产品70%以上外销周边省区及西藏等地,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渔业生产基地,中卫硒砂瓜畅销广州、重庆、上海等30多个大中城市,并成功打入“沃尔玛”、“家乐福”等知名连锁超市。灵武市政府与华润万家超市签订500万公斤灵武长红枣销售协议,盐池鑫海清真食品有限公司与广州亚运会组委会签订176吨滩羊肉供应合同,宁夏金福来羊肉获得世博园区“准入证”,2010年宁夏优势特色农产品订货会达成订购合同15个,金额8.4亿元,仅北京新发地农产品公司一家就签下马铃薯订购合同10万吨,金额2.4亿元;第二届中国(宁夏)园艺博览会共落实来宁投资置业、农产品贸易等项目671个,投资贸易总额393.1亿元。深入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灵丹”牌长枣、“杞叶青”牌枸杞清汁饮品、“宁夏红”牌枸杞果酒、“香山”牌硒砂瓜、“盐池滩羊”牌清真羊肉等知名品牌畅销全国各地,第八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塞外香”珍品免淘香米,“兴唐”大米,“沙湖”大鱼头,“碧宝”枸杞,“红色健康”无果枸杞芽茶,“塞北雪”挂面、小麦粉,“沙坡头”番茄等8个产

品获得金奖农产品。目前全区圣雪绒羊绒衫、夏进液态奶、塞北雪挂面、香山露酒4个农产品跻身中国名牌产品行列,5个农产品被批准为国家原产地保护产品,圣雪绒羊绒服装、夏进及图牛奶制品、宁夏红、厚生记、中宁枸杞5个农产品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72个农产品评为宁夏名牌产品,33个农产品评为宁夏著名商标。

六是农业产业化组织稳步发展。积极扶持和引导龙头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专业协会等产业化中介组织发展,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不断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目前,全区产业化组织达到2380家,其中:龙头企业带动型558家、中介组织带动型1121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1750家,带动全区52%的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银川市农民人均收入30%以上来自龙头企业带动,兴庆区积极探索“企业+基地+合作社+市场+金融机构”的组织模式,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中粮公司流转土地种植番茄4.2万亩,中航郑飞集团携手宁夏塞外香米业土地流转3.54万亩,签订订单26.2万亩;灵武兴唐米业、昊王米业等企业同农民签订优质原料农业订单12万亩,带动农业向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七是产业化发展环境日益优化。不断创新产业发展政策引导激励机制,逐步建立以财政支农资金为先导,金融支农资金为主力,社会资金为配合的特色产业融资保障机制。2003年以来,自治区累计整合农业产业化资金近16亿元,拉动社会投资150亿元,按照“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的原则,实行“以奖代补”,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特别是2010年整合产业化资金近5.5亿元,引导社会投资56.8亿元,打破了部门分割,集中力量办大事,极大调动了农民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积极性。同时,积极协调各金融机构充分发挥金融信贷的支持作用,2010年上半年全区新增涉农贷款59亿元,其中惠农区农村信用社投放涉农贷款3.7亿元,同心县金融部门按照三户联保及土地承包经营权和财产抵押信贷模式,共为养殖户落实肉牛养殖贷款2.3亿元,平罗县周家八公司成功运用商标专用权获得了百万元的银行贷款,惠农卡、“融地贷”“融易得”等金融创新产品,为特色产业融资提供了新的模式,切实解决了我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中资金投入不足的瓶颈。

二、宁夏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总体来看,我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沿海发达地区和西部先进省区相比,仍然处在一个较低的层次和水平,既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

一是产业规模总体偏小,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不高,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二是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低,缺乏强势龙头企业的带动,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只能进行简单的初加工,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产业链短,产品加工深度不够,产品研发能力低,新开发产品少,加工转化和增值不高。

三是市场培育不够,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不健全,大流通的格局尚未形成;品牌培育滞后,农产品品牌不少,缺少能带动整个产业发展、在国内外市场叫得响的驰名品牌,靠品牌开拓市场的力度不够;

四是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低,除个别国家及自治区级龙头企业设有研发机构外,绝

大多数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低,科技支撑能力不强;

五是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偏低,多数龙头企业与农户尚未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和稳定的带动关系。各种合作经济组织与协会规模较小、活力不足,未能有机联合农户进入市场。

六是农业投融资渠道单一,信贷资金严重不足,产业发展缺乏必要的金融支持。在我们调研中,龙头企业普遍反映的一个问题是融资比较困难,尤其是中小龙头企业。从企业本身来看,包括大部分区级龙头企业在内,企业总体规模偏小,大多在1000万元以下,抗风险能力较差,有效的抵押物不足,银行信用等级不高,较难获得银行贷款。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看,由于农业投入大,见效慢,受自然灾害影响比较大,银行放贷的风险相对较大,单笔成本也比较高,致使银行对中小龙头企业,特别是信用体系还未完善的企业发放贷款的积极性不高。

三、加快宁夏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对策和措施

产业化经营是提高农业竞争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是,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加快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以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为动力,以农业标准化、基地化建设为保障,通过市场引导、政策扶持,加快培育、发展一批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带动农业优势产业发展,推动农民组织化和农业产加销经营协调化发展,全面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

一是深化产业发展认识。站在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新的历史起点,进一步克服因循守旧、狭隘封闭的观念,增强攻坚克难、敢于突破的意识,不断深化对特色优势产业资源禀赋、发展特征和发展规律的再认识,按照自治区“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套扶持政策、一支研发队伍、若干个龙头企业、一个物流营销平台”的要求,结合农业“十二五”规划编制,进一步细化产业发展的思路,围绕“农业三大示范区”建设,13个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划,“四个百万亩工程”、“黄河金岸现代农业产业带”,突出重点,强化措施,调整产业发展重心,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延伸产业发展链条,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完善农业产业化扶持政策,推进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升级。

二是做大产业发展基地。没有基地,就没有市场,就没有优势。基地规模不够大,仍是当前我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最紧要的问题。进一步组织落实《宁夏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划》目标任务,力争特色优势产业每年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速度。到2015年,枸杞达到100万亩,肉牛250万头,肉羊1600万只,奶牛80万头,马铃薯400万亩,设施农业150万亩,硒砂瓜100万亩,适水产业100万亩,葡萄80万亩,红枣150万亩,苹果100万亩,多年生牧草800万亩,道地中药材170万亩,灌区成功打造九大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初步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区;中部干旱带完成特色产业构建,初步建成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南部山区建成生态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初步建成生态农业示范区。

三是做强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整合资金,用足用活相关政策,积极引进支持各类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重组扩张,形成产业链接紧密、技术装备先进、专业分工合理的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开展大招商、大引资活动,吸引国内外各类企业参与我区现代农业开发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引进促生一批龙头企业,提升我区农业产业化水平。到

2015年,全区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500家,其中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龙头企业达到200家,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10家、超5亿元的20家、超亿元的50家。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5%以上。

四是做活农产品市场。我区地域小,市场小,加快建设现代物流营销平台,走外向型农业之路,是特色优势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障措施。继续推进现代农业市场体系建设,以蔬菜、马铃薯、枸杞、淡水鱼等特色鲜活农产品销售流通为重点,发展连锁经营、直供直销、网上交易等现代市场交易模式,提高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深入实施品牌推进和商标战略行动,大力培育农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力争每个产业打造2-3个强势品牌,使更多绿色、有机农产品和清真食品打入国内外高端市场。

五是增强产业科技水平。推进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增效,科技是决定性因素。按照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高科技支撑、高效益经营的要求,全力打造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三大示范区”。集中力量先抓好100个现代农业标准化示范点,建档案、作比较、看效益,重点扶持,逐步升级,力争培育5-7个国家级示范区。加强示范点与区内外科研机构的有效对接,实行首席专家和技术团队负责制,做到每个特色产业、每个农业类型都有示范点,力争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新技术、新品种到位率达到90%,农机化综合水平70%,科技贡献率70%。

六是加强产业组织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了实现农民增收。积极引导农民按照自愿互利原则兴办专业合作社和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切实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努力规范运行机制,加快推行以“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为主体的经营模式,与农民建立更加紧密、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结成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到2015年,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2500家,力争各类产业化组织联接带动全区60%以上的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其中,合同、合作、股份合作三种较为稳定的利益联结方式所占比重达到90%,从事产业化经营农户的收入有大幅度提高。

七是创新产业发展环境。切实转变服务职能,加快构建推广机构、科研单位、龙头企业、中介组织等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网络。积极探索通过设立村级互助资金、搭建融资平台、成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公司、开发适宜信贷产品、扩大可抵押品范围等途径,为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发展创造良好融资环境。开展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扶持、引导企业积极投保,增强其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对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适度提高进项税率和合理降低销项税率,减免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努力减轻企业税负。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开展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不断增强发展的后劲和活力。窗体顶端窗体底端

第四篇:有关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调研报告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促迚农业结极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一项重大戓略丼措。为从总体上把握和摸清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为领导完善决策部署提供服务,我市财政局农业科走访了县(市、区)一批龙头企业、基地,对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迚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状(一)农业产业化组织发展迅速,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全市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 3 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 19 家,比的 7 家增加了 12 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从的 36 家增加到

家;新增投资 200 万元以上的农业企业 275 家,新建了新湘农、苏仙邦尔泰、义捷粮油、加法果业、广湘食品、玲珑王茶业、济草埻药业、生平米业、坪上菌业等有代表性的产业化项目,东江食品工业园、石盖塘食品工业园初具雏形。不此同时,休闲观光农业方兴未艾,全市投资 50 万元以上的休闲农庄达 216 家,其中由省里评定五星级休闲农庄4 家、四星级休闲农庄 4 家。这些龙头企业以“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组织形式,通过订单、合同、合作、参股等方式,把工农产业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解决了农户生产觃模小、经营分散、组织化程度低、收益低、抗御风险能力弱和公司生产所需原料等矛盾和问题;初步实现了农业生产经营觃模化、与业化、市场化,提高了效益,壮大了觃模,增强了企业竞争能力。同时有力的带劢了农民收入增加,提升了我市农业整体水平,促迚了县域经济发展。

(事)优势主导产业初具觃模,区域化优势得到发挥。全市形成了以苏仙邦尔泰为龙头的油茶产业;以舜华鸭业、朗德鹅业为龙头的水禽养殖业;以裕湘面业、生平米业以及大北农、九鼎、希望饲料为龙头的粮食及饲料加工业;以东江湖渔业为龙头的淡水鱼养殖加工业,以狗脑贡、玲珑王茶为龙头的茶业;以新湘农、欢乐养殖为龙头的生猪养殖业;以万华红提、加法果业、永兴冰糖橙为龙头的果业;以海华

竹木、创兴人造板为龙头的竹木加工业;以太和辣业、三味食品、小徐呱呱为龙头的调味品加工业;以安仁食用菌开发公司为龙头的食用菌产业等 10 大优势产业。这些产业都体现了企业化、品牌化、标准化、觃模化、集约化的特征,形成了“龙头+品牌+标准+基地”的产业化发展模式。

(三)农业生产标准化丌断推迚,农产品质量显著提高。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特色、无公害和绿色为主的农产品生产要求,我市积枀制定农产品生产标准,大力推迚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同时,积枀推广应用农业生产标准,全市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面积达 261 万亩,取得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农产品达 197 项。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配套体系逐步完善,服务水平丌断提高。一是科技服务体系正在形成。我市农业科技单位以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为突破口,积枀服务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劢了我市农业科技创新,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事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丌断完善。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和劢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已全面开展工作,市农业局农产品检测综合楼正在建设,全部县乡劢物防疫站建成幵投入使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工作有序开展。三是农民培训体系和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建立。通过阳光工程、雨露工程、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的实施,农民培训工作已步入正常轨道,农民素质丌断提高。农业信息

服务快速发展,市县两级都建立农业相关网站和电规栏目,及时搜集发布农业信息,初步形成了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生产、技术、市场、供求、价格、迚出口等信息服务的体系。

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

**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不现代农业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从总体上看,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还丌高,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丌足,主要表现在:

(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普遍觃模较小,带劢能力丌强。龙头企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火车头,它的带劢能力的强弱决定了农业产业化的觃模迚程和效益。但现阶段我市的龙头企业大都处二发展的初期,觃模小,产权及产品结极都很单一,吸引的外来资本和社会投入丌多,觃模效益低,带劢能力丌强,带劢面窄,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当有限。龙头企业这种丌大丌强的局面,虽然在推迚农业产业化的初期阶段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无法带劢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发展。而丏少数龙头企业没有建立配套基地,对农户的带劢作用就更小了。

(事)农业产业化发展缺乏统一觃划和管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有统一觃划和指导。农业产业化发展觃划是否科学、合理关系到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和长足发展,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虽然大家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但是却幵没有形成发展觃

划。有些觃划则因缺乏实地调研考察和研究论证,存在纸上谈兵、凭空想象的情况,而真正实施幵达到预期效果的枀少。再则,个别地方热衷上项目,重生产,轻销售,更轻服务,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产品质量、销售市场都没有保证。个别县市丌切实际上项目,盲目发展,结果项目遍地开花,发展丌均衡,虽然近年各级财政投入了大量资金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但真正集中起来做成了大亊的却丌多,反而造成浪费,农民得丌到实惠。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程度丌高。首先,传统产业和优势产品组织化程度仍然丌高。一乡多业、一业多品,区域内集中连片的与业村组和与业大户丌多,靠价格拉劢增收、靠政策扶持致富、小富既安的小农经济意识和有基地无市场、有市场无基地的问题同时幵存,制约了农产品生产和企业觃模效益的提高;其次,加工龙头不生产基地组织结极丌合理。龙头企业重加工、重流通,轻培育、轻服务;基地建设重生产、重数量,轻市场、轻流通,龙头和基地、企业和农户之间还没有真正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享机制和风险共担机制;再次,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机制十分脆弱。一些企业和农民的诚信意识差,各自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供大二求时,产品外销无路而积压,价格暴跌,企业撒手丌管;求大二供时,农户纷纷抬价,企业“等米下锅”,甚至“无米下锅”,致使契约和合同成为一纸空文,成为农企和农民走向市场的重大障碍,直接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面临资金丌足的制约。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特别是龙头企业,普遍觃模较小,自身发展能力弱,抗风险能力较差,有效的抵押丌足,银行信用等级丌高,较难获得银行贷款。从金融机极角度来看,由二农业投入大,见效慢,受自然影响比较大,银行放贷的风险大,单笔成本也相对高,致使银行对中小企业,特别是信用体系还未完善的企业发放贷款的积枀性丌高。此外,各级政府在组建农业产业化资金信贷担保机极工作上力度丌大,劢作缓慢,这些因素都导致银行贷款难,筹资难,资金缺乏已成为制约我市农业产业化迚一步发展的瓶颈。

三、加快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发展好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最大的特点是“公司+基地+农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指以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贸易为主,不农户有机结合,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机制,能带劢农民发展商品生产的企业和企业集团。扶持发展龙头企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因此要紧紧围绕“龙头”做文章,用抓工业的思路抓好农业产业化发展。要认真落实扶持龙头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着力培育加工型、流通型、服务型和基地型等各类龙头企业。政府要对龙头企业的技改

项目、精深加工项目和先迚设备引迚不更新等迚行补劣,对出口创汇大、带劢效应好的龙头企业给予奖励。龙头企业生产所需征用的土地,可依法采用划拨戒有偿使用方式供地,须以有偿使用方式供地的,其有偿使用费可实行优惠征收。

(事)加快发展中介组织。一方面加大对农民与业合作社的培育和发展。农民与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起着丌可估量的作用,它们是联系农户和市场的重要纽带,要选择培育一批发展前景好、带劢能力强的农民与业合作社,支持其开展人员培训、农业技术引迚、信息不经验交流、销售网络极建,引导其由生产、销售初级合作向固定资产、资金高级合作发展,促迚其加强管理,觃范运行,增强发展后劲。通过以上措施,支持农民与业合作社不农户建立自愿平等、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形成紧密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另一方面是培训一批农民经纨人。农民经纨人现已成为沟通产销的重要牵线人和引导农民走向市场的带头人。我市的经纨人队伍存在经营觃模丌大,个体营销的多,分工丌细,缺乏现代化营销手段等问题。因此,要引导和扶持农民经纨人改变发展初期的“单打”模式,鼓励由个体营销逐步走上联合之路,靠分工协作的集体力量开展经营活劢,提高市场竞争力,幵引导农民经纨人不农业龙头企业建立关系,实现单纯从亊农副产品收购向生产、加工、保鲜、贮藏、运输等一体化经营方式转变,把服务内容拓宽到技术

支持、生产指导、产后处理、项目咨询等诸多问题,使农民经纨人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带劢力量。

(三)加快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目前加快农产品加工园建设成为推迚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科学觃划,合理布局,建立生态型农产品加工园区。要充分发挥加工园区发展的“聚集”效应,优先发展条件较好、具有比较优势的区域。农产品加工园区应该选择交流便利、符合环保要求、地段相对独立,不城区觃划相衔接,大宗农产品生产集中的地方。园区内部功能区块划分要科学,蔬菜、果品加工不畜禽类加工要分离,在园区周边应留有足够的区块用二现代农业基地建设,以方便农业龙头企业向周边农村迚行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和推广。事是合理设置龙头企业入园门槛。对龙头企业在投资觃模上的入园门槛应明显低二工业园区。建议入园企业丌以大小衡量,既要发展大中型龙头骨干企业,又要发展有市场、有潜力的不**特色农产品相符的小型企业。三是研究制定幵出台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的优惠政策。为促迚园区健康发展,需认真调查研究,制定一套符合实际幵丏操作性比较强的政策,如财政资金扶持、信贷投入、税收和用电用水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入园投资置业。

(四)落实好促迚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惠政策。切实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制定的一系列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

惠政策,为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对兴办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组织、建立商品基地等给予给予资金、信贷和税收上的支持;鼓励企业引导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参不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企业通过土地流转,扩大基地觃模,使农民转化为产业工人,带领其共同致富。

(五)迚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投入。通过整合各类支农资金幵逐年加大市县财政投入力度,集中用二扶持农业产业化的重点产业、重点项目,改善基地水利、交通等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扶持龙头企业,扶持农产品深加工、农业良种工程、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科技示范等环节;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资农业产业化,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集中投入协调机制。

(六)培育好优质品牌。要高度重规农产品品牌的商标注册工作,强化品牌意识,积枀实施以注册商标为重点的农业品牌戓略。要加快主要农产品特别是优势拳头产品及加工品的生产标准和技术觃程的制订,幵组织实施统一标准、统一品牌戓略,逐步改变目前一些农产品品牌“多、乱、杂”状况,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占有率高、知名度高和经济效益好的名牌农产品。要充分利用电规、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体,扩大名牌农产品的市场和社会影响,提高名牌农产品的知名度。要加强对名牌农产品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定期对名

牌农产品的质量迚行监督管理,定期对名牌农产品的质量迚行跟踪监测,保证和增强我市名牌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第五篇:加快推进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

加快推进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

阿里巴巴农业2013-02-18来源:新农村商网专题:农业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以全面推进“两区”建设为契机,按照“一优三高”农业发展总体要求,进一步创新产业扶持机制,调整优化农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推进我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升级,努力打造一批优质农产品产业带、一批加工销售龙头企业、一批知名品牌,把我区建成全国重要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示范基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特提出以下政策意见。

一、着力推进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增效

建立自治区与市县协调推进工作机制,对全区分布范围广、发展潜力大、品牌优势明显,在农业农村经济所占比重高的优质粮食、园艺、马铃薯、清真牛羊肉、奶产业、枸杞、葡萄、适水产业、优质牧草产业和农作物种业,由自治区整体规划、统筹布局、政策引导,区市县共同推进,重点扶持。红枣、苹果、中药材、压砂瓜、鸡、生猪、西芹等地方特色产业和产品,充分发挥市县的自主作用,由已形成一定优势的相关市县,结合实际制定发展规划,自治区定向支持,促其发展。

(一)优质粮食产业。

提升主要粮食作物良种化水平,支持有品种权、具备原种生产条件的科研单位、企业建设稻麦原种扩繁基地,按照区内原种销售量,每公斤补助1元;支持制种企业购买原种,建设集中连片1000亩以上的优质水稻、小麦良种生产基地,按照区内良种销售量,每吨补助100元。补助后原、良种实行限价销售,让利于农民。

促进粮食作物大面积均衡增产,按照“三覆盖,五统一”(良种覆盖、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专控防治达到100%,统一品种、统一播种、统一水肥管理、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机械作业)的要求,开展粮油高产创建活动,支持县(市、区)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工企业,引导带动农民建设小麦、玉米、水稻、马铃薯、小杂粮和油料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每年100个,其中农业部安排下达80个、自治区配套创建20个,每亩补助16元,重点支持配方肥应用、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综合配套技术推广,实行示范片补助政策公示制度,接受群众监督。

支持中南部地区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在中南部地区推广覆膜保墒集雨补灌旱作节水农业技术200万亩,其中:秋季全膜120万亩、秋季半膜40万亩、早春全膜40万亩。按照“村申报、乡实施、县验收、区抽查”的方式组织实施,每亩地膜补助50%,农民自筹50%。

(二)园艺(瓜、菜、花卉、设施水果)产业。

扩大设施园艺规模效益,以农民为主体,重点支持千家万户扩大规模,推进设施园艺规模扩张和旧棚改造。新建日光温室每亩补助5000元;新建大中拱棚每亩补助2000元;改造日光温室每亩补助2000元。鼓励设施园艺生产经营企业与农民实行联合,建设基地,向农民提供种苗、农资、产品营销等社会化服务,带动农民共同致富。企业自建日光温室超过50亩的,原则上不再补助;空棚率超过10%的县(市、区),设施园艺整体上不予支持。

推进工厂化集中育苗,支持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育苗大户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化、商品化集中育苗。对年育苗能力500万株以上、90%以上供应当地农户的育苗中心,主推品种每推广销售1万株补助500元,主要用于配套育苗床架、喷灌等设施。补助后种苗实行限价销售,让利于农民。

推广提质增效关键技术,重点支持日光温室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示范推广,以园区为单位整体推进,每年推广实施1万栋,每栋补助200元,主要用于统一采购菌种。

建设高标准外销蔬菜基地,支持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建设高标准外销蔬菜基地,新建集中连片1000亩以上,与农民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配备喷灌、1 滴灌等节水灌溉设施,实行统一品种、统一购药、统一标准、统一检测、统一标识、统一销售,每亩一次性补助100元,主要用于配套杀虫灯等设施设备、品牌创建保护等。

建设高标准花卉、设施水果基地,支持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专业大户新建集中连片200亩以上的高标准花卉、设施水果基地,配备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设施,花卉基地每亩一次性补助1000元,设施水果基地每亩一次性补助500元,主要用于种球、种苗引进、病虫害防治、配套相应设施设备等。

(三)马铃薯产业。

提升种薯繁育能力,加快一级种薯示范推广。在继续执行中央马铃薯脱毒种薯三级繁育体系建设项目的基础上,采取政府与企业双向投资机制,强化市场引导,逐步推行马铃薯种薯企业自繁自育,农民自选自购。支持马铃薯种薯繁育单位(企业)繁育马铃薯原原种,2013年每粒补助0.2元,2014年每粒补助0.1元,2015年不再补助,全面推向市场。加强种薯质量监管,严格建档立卡,鼓励种薯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马铃薯原种、一级种生产基地,支持马铃薯一级种薯示范推广。每年一级种薯整村推进200个,到2015年一级种薯整村推进村达到600个,按平均每亩用种薯100公斤计,每公斤补助种薯生产企业0.4元,补助后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生产的一级种薯实行限价销售,让利于农民。

(四)清真牛羊肉产业。

滩羊:加快滩羊品种提纯复壮,以滩羊养殖专业村、规模养殖场为重点,支持存栏滩羊母羊30只以上的养殖户(场)繁育推广周岁龄滩羊种公羊,每只一次性补助800元;在盐池、同心、海原、红寺堡等滩羊养殖核心区建立二级以上优质滩羊种母羊群,支持存栏滩羊母羊30只以上的养殖户(场)开展滩羊保种选育,每只种母羊一次性补助100元,实行整村推进,整场优化,建档立卡、在线管理。加强滩羊规模养殖场(园区)建设,支持企业、农民联户新建规模养殖场(园区),棚圈面积达到1500平方米以上,符合《宁夏标准化羊场建设规范》(DB64/T749-2012),按照棚圈建设面积,每平方米一次性补助100元,主要用于水电路、防疫、饲草料调制等基础设施配套。支持规模养殖户改善饲喂条件,转变饲喂方式,对新建棚圈面积达到150平方米以上,滩羊母羊存栏100只以上,按棚圈建设面积,每平方米一次性补助100元。支持龙头企业开拓滩羊肉高端市场,对有稳定的外销市场,有与农户联合建立的养殖基地或自建基地,通过分割加工、品牌营销,面向高端市场,年销售滩羊肉200吨以上的龙头企业,销售价格高于市场价15%以上,年销售量每增加10吨,以奖代补2万元。

肉牛:加快肉牛品种改良,每冷配1头,补助冻精、液氮等18元。加强良种繁育推广,支持饲养基础母牛5头以上的养殖户(场),每繁育1头犊牛一次性补助500元,实行建档立卡,在线管理。发展中南部肉牛养殖专业村,采取整村推进,对农户新建棚圈60平方米以上,青贮池30立方米以上,肉牛存栏达到5头以上,按棚圈建设面积,每平方米一次性补助100元。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支持企业、农民联户新建保准化规模养殖场(园区),新建棚圈面积达到2000平方米以上,存栏肉牛200头以上(基础母牛存栏40%以上),符合《宁夏标准化肉牛场建设规范》(DB64/T756-2012),按照棚圈建设面积,每平方米一次性补助100元,主要用于水电路、防疫、饲草料调制等基础设施配套。推进高档肉牛生产,支持养殖,加工企业建立高档肉牛生产基地,完善繁殖、育肥和加工销售生产体系,对年销售高档牛肉50吨以上的龙头企业,销售价格高于普通牛肉价格一倍以上,年销售量每增加10吨,以奖代补2万元。

(五)奶产业。

加快奶牛“出户入场”,支持企业、农户新建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并通过收购、托管、租凭、入股等方式接纳散养奶牛入场,完善企农利益联结机制,实行“统一管理、统一饲养、统一繁育、统一防疫、统一检测、统一销售”。棚圈面积达到2500平方米以上,存栏奶牛 2 200头以上,符合《宁夏标准化奶牛场建设规范》(DB64/T759-2012),按照棚圈建设面积,每平方米一次性补助200元,主要用于水电路、挤奶设施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高产种子母牛繁育基地,支持标准化奶牛养殖场,引进国外高质量冻精,实施性控胚胎移植,开展智能化精准养殖,打造种子奶牛(成母牛年均单产9000公斤以上)繁育基地。对种子母牛存栏达到300头以上的奶牛场,每场一次性补助10万元。开展乳肉兼用牛新品种养殖示范,支持扬黄灌区、奶业新发展区规模肉牛养殖场,开展乳肉兼用牛新品种养殖示范,对新建的乳肉兼用牛新品种示范场,基础母牛存栏达到200头以上,每个示范场一次性补助20万元,主要用于引进乳肉兼用牛种公牛冻精、配套挤奶设备、完善基础设施等。

(六)优质牧草产业。

加快中南部地区苜蓿更新种植,实施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每年支持中南部地区退化苜蓿更新复种114万亩,每亩良种补助50元。建设优质饲草料基地,实施国家退牧还草工程,加快盐池、同心、海原等中南部地区优质人工饲草基地建设,对集中连片1000亩以上的,每亩一次性补助160元;实施国家奶牛苜蓿推进计划,支持草业公司、养殖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有灌溉条件的区域,对选用适宜品种,推行根瘤菌接种,精量播种、测土施肥、适时机械收获等适用技术,集中连片3000亩以上,并建立稳定产加销经营模式的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基地,每亩一次性补助600元。推进牧草产业化经营,支持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专业大户面向农户开展适时机械收割、订单收购、包膜加工。对组建牧草联合机收服务队,年收割农民苜蓿5000亩以上,每亩补助30元;对订单收购农民苜蓿草(折干物质)3000吨以上,每吨补助30元;对生产包膜青贮2000吨以上,每吨补助30元。

(七)农作物种业。

加强种业能力建设,在不同农业生态类型区域,每年建设100亩以上的农作物新品种展示推广园区15个,每个补助20万元。鼓励种子企业、科研院所开展新品种选育,对通过自治区审定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每个品种补助3万元-5万元;对自主选育并通过审定,3年内推广面积达到20万亩以上的主要农作物优新品种,每个品种补助50万元。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鼓励种子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及股份制改造,做大做强,对取得自治区核发生产经营许可证,在本区工商部门注册,注册资本3000万元以上,种子繁育基地1万亩以上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每个一次性补助100万元;对取得农业部核发生产经营许可证,在本区工商部门注册,注册资本1亿元以上、种子繁育基地3万亩以上并建设大型现代化种子加工中心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每个一次性补助400万元。补助资金主要用于加工设备、仓储设施升级改造、检验检测仪器设备配套及质量追溯体系建设。

(八)道地中药材产业。

加强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鼓励草原承包大户等培育野生甘草采种基地,对集中连片2000亩以上的野生甘草采种基地,每亩补助20元;支持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建设集中连片100亩以上的甘草、黄芪、黄芩、板蓝根、银柴胡等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出苗率达到70%以上,推广育苗新技术,每亩一次性补助100元。加强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支持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建设集中连片500亩以上的甘草、黄芪、黄芩等中药材种植基地,重点示范推广规范化种植技术,每亩一次性补助100元。

(九)地方特色产品。

按照“优势互补,全面提升”的原则,对于具有一定规模、在县域经济占有一定比例的鸡、生猪、小杂粮、小茴香、西芹、辣椒、红葱、黄花菜、苗木等地方特色产品,实行“市县申报、专家评审、竞争立项、自治区确定”的工作机制,项目资金打捆整合,由自治区农牧厅、林业局、财政厅直接分配,切块到县,重点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品牌培育和市场体 3 系建设等。每年对产业发展情况、项目执行情况、资金使用情况等进行综合考核,作为下一项目资金分配的重要依据。

二、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优先将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纳入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重点培育,对在宁夏依法工商注册和税务登记,进入辅导期拟上市的龙头企业,一次性奖励50万元;对成功挂牌上市的龙头企业,按照《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鼓励和扶持企业上市工作的若干意见》(宁政办法【2008】180号)执行。加大招商引资,支持引进国内外大型企业,开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享受自治区招商引资有关优惠政策。

支持龙头企业改造升级,对龙头企业开展技术改造、产品研发、固定资产投资等,扩大生产规模,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川区贷款800万元以上、中南部地区贷款300万元以上,根据金融机构贷款凭证,给予贴息补助。单个企业年贴息总额不超过100万元。

支持龙头企业建设种养基地,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采取“企业十合作组织十农户”模式建设原料生产基地,当年流转土地1000亩以上,与农户签订正式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吸收40%以上流转区农民以产业工人身份优先进入企业或基地务工,每亩补助50元。对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当地农户签订稳定的农产品购销合同,当年订单收购初级农产品达到1000万元以上,辐射带动农户1000户以上,每个一次性补助30万元。对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承贷承还、信贷担保等形式支持农户建设标准化种养基地(原料基地)500万元以上,根据金融机构贷款凭证,给予贴息补助。单个企业年贴息总额不超过100万元。

支持龙头企业开拓市场,对龙头企业在国内大中城市新建宁夏特色农产品直销店、外销窗户,年销售额在1000万元以上,每个一次性补助20万元(枸杞、葡萄酒外销窗口按照枸杞和葡萄产业政策执行)。对龙头企业建设鲜活农产品运储初加工冷链体系,年销售蔬菜1500吨以上、肉禽蛋奶鱼1000吨以上的,每个一次性补助30万元,重点用于冷链车辆、预冷库、冷藏库补助。对龙头企业参加自治区组织的区内外各类农产品展示展销会,根据参加次数和参展规模,适当补助摊位费、广告费等。对龙头企业参加自治区组织的国外展会,其费用范围及标准按《中国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对新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农产品,纳入自治区商标战略奖励政策。

支持龙头企业提升自身素质,对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创建农产品加工、开发、贮藏、保鲜等科技研发中心,经考核验收达标的,每个一次性补助10万元。对龙头企业引进吸收再创新国内外先进技术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并发挥效益的,每项一次性补助10万元。对龙头企业科技投入200万元以上,按照基准利率上浮3个点,给予贷款贴息补助,单个企业年贴息总额不超过100万元。支持龙头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培训,每年选择100名国家和自治区级龙头企业经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法人,集中参加国内外企业管理专题培训,每年补助培训经费100万元。加强龙头企业运行监测,动态管理,能进能出,优胜劣汰,对优秀龙头企业,给予适当奖励。

支持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加快发展,坚持依法有偿自愿,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流转,培育各种类型的专业大户、家庭农(牧、林)场,对专业大户、家庭农(牧、林)场流转土地200亩以上,连续三年每亩给予50元的补助。按照“积极发展、逐步规范、强化扶持、提升素质”的要求,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创建活动,对入社农户100户以上,开展统一新品种引进、投入品购销、生产技术推广、病虫害防治、产品分级包装、收购销售等服务,经考核验收,认定为自治区示范合作社,每个一次性补助10万元。

支持休闲农业发展,围绕黄河金岸、贺兰山沿线、生态六盘,支持引导以农民为主体发展休闲农业,拓展农业功能,促进农民增收和城乡统筹发展。对符合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布局合理、特色突出、经济效益显著,经营面积达到100亩以上,在金融部门贷款30万元―200万元的休闲农业场点,根据金融机构贷款凭证,给予贴息补助。

三、加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科技支撑

加强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完善13个特色优势产业技术支撑体系,优化专家团队结构,竞争确定首席专家,任期三年,通过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吸纳多方技术人员参与。专业服务团队负责制定产业发展技术规划,遴选产业主推技术、主导品种,指导龙头企业、示范基地开展产前产中产后关键技术集成推广,根据服务企业、示范基地的数量、成效和实际蹲点服务的天数及考核结果,安排专家团队科技服务工作经费10万元―20万元。针对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瓶颈,择优确定专家团队,竞争承担自治区农牧、林业等部门及特色优势产业指导组确定的特色产业关键技术研发项目,对完成项目任务的,每个专家团队补助20万元―30万元。

开展重大农业技术推广,围绕13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支撑体系为依托,以自治区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为载体,由自治区农牧、林业、财政等部门及产业专家团队,分产业制定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三年规划和实施方案,打破行业和区域界线,面向全区农技推广单位、科研院校、龙头企业、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农技人员,公开招标,竞争立项,经自治区农牧、林业主管部门专家评审后下达项目目标任务,对考核验收合格的,按照项目计划每个补助50万元―100万元。

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模式,充分调动农技人员积极性,支持农技人员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创办和领办经营性农业科技服务

组织(专业合作组织),或到示范园区承包经营设施种养业50亩以上(水产200亩以上),为农户提供技术培训、种子种苗供给、病虫害防治、农机化作业、农产品销售等服务,辐射带动农户100户以上,经考核完成工作任务的,每个补助10万元。

加强新型农民培训,整合各类培训项目,由自治区农牧、财政等部门,分产业分提出培训计划,面向社会公开招标,择优确定培训机构。筛选具有一定文化程度和产业基础的职业农民3万人,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每年集中脱产理论培训5天,现场实训5天,连续培训三年。每年通过技术人员入户现场指导、组织农民到周边示范基地观摩学习、科技文化赶集等方式,普及性培训农民5万人,受训3天(次)以上;每年筛选文化素质较高的优秀青年农民300人,开展农产品加工、运销等创业培训,集中脱产培训10天以上,通过创业带动其他农户发展。

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支持全区现有7个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每个市场补助资金20万元,用于购置快速检测设备12台;支持每个县(市、区)选择1个综合批发市场,每个市场补助资金10万元,用于购置快速检测设备6台;由农牧部门下达检测任务,检测数据联网监督,实现检测、处置、执法联动。加强乡镇农产品监测体系建设,每年支持63个乡镇,每个乡镇补助资金2万元,用于购置快速检测设备1套。配合中小学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支持中南部市、县(区)农牧部门加强初级农产品检测,每县(区)每年补助检测费5万元,每市每年补助检测费10万元。

推进“三品一标”认证,以县(市、区)为单位,每年建设全国绿色有机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2个,集中连片种植同一种作物不少于10万亩(蔬菜不少于3万亩),每个补助15万元;当年认证“三品一标”数量达到10个以上,其中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不少于3个,根据具体认证数量,每县补助10万元―20万元。

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开展“绿剑护农”行动,按照统一标识,统一进货、统一配送、统一明码标价、统一台账制度、统一服务规范的要求,每年创建农资经营示范店30个,每个一次性补助2万元。

五、加快提高现代化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

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继续执行国家补贴不超过机具价格30%的补贴比例,且单机补贴额最高不超过5万元。10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高性能青饲料收获机、大型免耕播种机、挤奶机械、大型联合收割机、水稻大型浸种催芽程控设备、烘干机单机补贴限额可提高到12万元;200马力以上拖拉机单机补贴额可提高到20万元。利用自治区财政资金对马铃薯生产机具、玉米收获机具、牧草收获和包膜机具,在国家补贴的基础上再累加补贴10%-20%。调研制度全价购机、定额补贴试点方案,先行试点积累经验后,在全区逐步推行。

推进特色产业全程机械化生产,全区建设2000亩以上玉米、马铃薯、水稻、苜蓿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园区,每个补助10万元,重点开展机械化收获、育插秧、高效植保等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推广。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支持建设农机作业公司、农机维修站(点),投资150万元以上的,每个补助30万元-40万元;继续推行农机免费管理,提高农机安全监管水平,补助资金500万元。

六、加快推进生态移民村特色产业发展

促进生态移民村特色产业发展,生态移民村日光温室、大中拱棚、养殖棚圈等基础设施建设按照自治区生态移民补助政策执行。从2013年开始,按照“项目支撑、示范带动、整村推进”的原则,以农业技术部门、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主体,每个生态移民村成立一个产业发展技术指导服务组,技术人员驻村包户指导、蹲点帮扶,一定三年不变。技术指导服务组根据帮扶村实际,制定生态移民村特色产业发展项目规划和实施方案,建设产业示范基地,普及推广节水灌溉、覆膜保墒、设施种养、病虫害防治等先进适用技术,报经自治区农牧、林业等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评审后,下达目标任务和项目计划,对考核验收合格的,按照项目计划每个补助50万元―100万元,重点用于技术培训、种苗、滴管设施、饲草料青贮、动物疫病防控等物化技术配套和先进适用技术示范推广等。补助资金不得用于生产性补助和基础设施补助。建立主管部门、服务对象监督考核机制、根据生态移民村特色产业发展项目规划,经考核完成任务的技术指导服务组,给予适当奖励。

七、强化现代农业激励保障能力建设

(一)开展创建自治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示范县创先争优活动。创新扶持方式,鼓励各县(市、区)发展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开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示范县创建活动。从2013年起,按照“县区申报、专家评审、自治区确定”的原则,每年根据各地产业规模效益、科技水平、经营机制、产业链条、市场开拓、资金投入、农民收入等指标,进行综合考核,择优评选,特等奖1个,以奖代补200万元;一等奖2个,其中川山区各1个,每个以奖代补150万元;二等奖5个,其中川区3个、山区2个,每个以奖代补100万元;三等奖5个,其中川区3个、山区2个,每个以奖代补50万元。对于达到自治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示范县创建标准的县(市、区),予以挂牌命名。奖励资金主要用于下一当地农业产业发展。

(二)开展金融担保贷款。各类金融机构对农村信贷要降低门槛,放宽政策,支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建立农业产业化担保风险补偿机制和农业政策性担保保证金规模持续增长机制,自治区财政安排1000万元,搭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大户融资担保平台,按照1:5的比例通过银行放大贷款,滚动使用,发展特色产业。

(三)推行农业保险补贴。实行农业保险保费补贴,鼓励农户、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参加农业保险,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种植业和林果业,小麦、水稻、玉米、葵花保费中央财政补贴40%,自治区财政补贴40%,投保人缴纳20%;其他品种自治区财政补贴50%,6 市县财政补贴30%,投保人缴纳20%。养殖业、奶牛保费中央财政补贴50%,自治区财政补贴35%,市县财政补贴5%,投保人缴纳10%;能繁母猪保费中央财政补贴50%,自治区财政补贴30%,投保人缴纳20%;肉牛基础母牛、肉羊种羊、基础母羊保费自治区财政补贴50%,市县财政补贴25%,投保人缴纳25%。

(四)规范资金拨付机制。各市、县(区)组织申报项目,自治区农牧厅、林业局等会同自治区财政厅审查后下达项目确认计划,并先期预拨50%-70%项目资金,其余待验收合格后予以拨付,各县(市、区)财政、农牧、林业等部门对于验收合格的项目,应及时拨付项目资金,不得延误。未完成任务的项目,扣回先期预拨资金。稻麦原良种、水稻秧苗、马铃薯一级种薯、园艺作物种苗、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建设种养基地、承贷承还贴息等补贴农户资金,通过企业兑付。

(五)完善财政支农正向激励机制。按照“目标统一、渠道不变、合理分工、管理有序”原则,加强部门协调和涉农项目资金整合,集中力量、形成合力,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坚持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不支持,依据项目执行情况、资金使用情况、产业发展情况等考评结果,作为下一产业化项目安排、资金分配的主要依据,形式以考评结果为导向的资金分配机制。加强对特色优势产业带和产业大县扶持力度,补助资金重点向专业大户、家庭农牧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要优化安排生态移民村、妇女创业小额贷款从事的特色产业项目,到户补贴资金要向产业扶贫示范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少生快富户倾斜。建立自治区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原则上不低于上财政收入法定增长比例。

(六)加强项目监督检查。自治区农牧厅、林业局、财政厅根据政策意见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和检查验收办法。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农业产业发展的组织协调和指导服务,落实好项目实施及资金监督管理,项目确认计划、检查验收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确保项目实施公正透明、优质高效;确保项目资金及时落实到位,专款专用,不得截留、挪用。如发现挤占挪用、虚报冒领等违纪违规行为的,将依照《国务院财政资金监督管理办法》(国务院427号令)、《宁夏回族自治区专项资金监督管理办法》(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令第69号)和自治区《关于专项资金管理使用中违纪违规行为党纪政纪处分规定》(宁党办【2006】54号)等相关法规制度严肃查处。

(责任编辑:leonlee07)

下载巧家县关于加快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巧家县关于加快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一村一品优势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实施“一村一品”工程是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创新经济增长方式,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榆次区自2002年提出并倡导以来,把实施“一村一品”工......

    一村一品优势产业发展调研报告[范文]

    实施“一村一品”工程是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创新经济增长方式,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榆次区自2002年提出并倡导以来,把实施“一村一品”工......

    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调研报告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为从总体上把握......

    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调研报告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前景调研报告**乡政府团委书记,“农民、农村、农业”问题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为此中央连续几年以中央一号文件的形式,强调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

    荷兰优势产业调研报告

    荷兰优势产业调研报告文章来源:驻荷兰使馆经商参处http://nl.mofcom.gov.cn/荷兰地处西北欧地区,国土面积4.15万平方公里(面积约为2.5个北京),奉行自由贸易政策,属外向型经济。200......

    关于加快湖南省休闲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湖南省休闲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中共湖南省委政研室 湖南省乡镇企业局 2011年8月 去年以来,全国休闲农业发展迅猛。在我国着力扩大内需的背景下,休闲正成为消费升级......

    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调研报告[精选五篇]

    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调研报告作为全国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仹,农业是 XX 的优势和特色产业。习近平总乢记规察 XX 时曾殷切嘱托要“把热带特色现代农业打造成 XX 经济的一张王牌......

    关于加快湖南休闲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湖南休闲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肖 彬 休闲农业是利用自然生态、田园景观,结合农业经营、农村文化、农家生活,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体验“三农”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