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荷兰优势产业调研报告
荷兰优势产业调研报告
文章来源:驻荷兰使馆经商参处http://nl.mofcom.gov.cn/
荷兰地处西北欧地区,国土面积4.15万平方公里(面积约为2.5个北京),奉行自由贸易政策,属外向型经济。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为4671亿欧元,增幅达到2.9%。
荷兰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4%,占就业人数的70%;工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位居第二,占23.4%,占就业人数的25%;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6%,占就业人数的5%。
荷兰不仅有着“海上马车夫”的近代辉煌历史和雄厚基础,而且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继续保持了强大的产业实力和竞争优势。为进一步了解荷兰产业现状,从而推动中荷双边贸易向更高层次发展,我们在此有选择地对农产品、花卉、化工、信息技术、物流等荷兰几大产业部门进行介绍。
一、农业
荷兰农业高度集约化,2005年荷兰农业产值450亿欧元。在农业的构成中,畜牧业占43.8%,园艺业占39.5%,种植业占9.2%,大田作物占7.5%。2005年荷兰农产品和食品出口额超过480亿欧元,仅次于美国、法国,为世界第三大农产品出口国。重要的出口农产品有花卉、肉类、乳制品、蔬菜、土豆等。蘑菇、鲜花、奶酪和土豆种子的出口量居世界第一。
荷兰农业的主要贸易伙伴为欧盟成员国,德国、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是荷兰主要的农产品供应国,2005年约62%的进口来自欧盟;同时出口的80%也针对欧盟内部,主要是德国、法国、比利时、卢森堡、英国和意大利。其中,德国是荷兰最大的农业贸易伙伴,荷兰60%的蔬菜出口德国。
荷兰农业人均耕地在欧盟中最少,仅0.126公顷(约合1.89亩),但其农业劳动生产效率最高,与国内平均劳动生产效率之比达到0.93,明显地高于其他欧盟国家。
二、花卉业
荷兰是世界花卉生产与销售举足轻重的国家。在荷兰,尽管花卉和观赏植物栽培仅占全国园艺种植面积的4%左右,但玻璃温室花卉种植的面积极大。每年花卉产业可创造50亿欧元的价值,约占荷兰园艺总产值的一半。随着规模化经营的逐渐发展和由生产大众市场产品到生产名贵花卉和观赏植物的转变,花卉产值还会进一步增长。目前,荷兰生产的花卉至少有70%用于出口,其花卉插条和种苗遍及世界所有花卉生产国家,并且成为世界花卉交易中心和花卉生产原始材料中心。纵观荷兰花卉产业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专业化 荷兰的花卉和观赏植物多由家庭农场生产,农场主起主导作用。一般说来,种植者自己并不直接销售他们的产品,他们都参加这家或那家花卉拍卖市场,并成为成员。这就使种植者完全解脱出来,集中精力从事生产。这种专业化的生产,细化到专业种植某一种作物或是某一种作物的一个品种。这种专业化生产使生产达到最大优化,个性品种、技术也
得到不断的发展。而另一方面,专业的原始材料及育种公司、玻璃温室公司、运输公司、栽培用土公司,为这些农场主提供非常个性化的服务。
现代化 尽管荷兰的花卉和观赏植物多由家庭农场生产,但生产规模很大,特别是生产花卉的玻璃温室,用以保证作物不受外界天气影响,并有可能对气候进行控制。这些玻璃温室的现代化程度,不仅使气候和光照因素达到最合理的组合,还可实现供热和冷却系统、灌溉系统和气候控制系统自动工作。花卉生产的广泛专业化使生产过程中的很多方面实行机械化。温室内部运输和切花加工在很大程度上已由计算机控制实行机械操作。荷兰的温室系统和设备的开发及生产,领导着世界潮流,如园艺计算机系统、上盆系统、栽种机器人、移动式培育苗床、冷库和分级捆束机等。
市场化 每天都有成吨的鲜花和观赏植物从亚洲、非洲和南美洲运往荷兰的拍卖市场,而由荷兰本地出产的花卉和各种观赏植物也是通过拍卖市场,由荷兰发往世界各地。也就是说世界园艺产品有很大一部分是经荷兰的花卉拍卖市场才到达消费者手中的。良好的市场机制和销售体系,垫定了荷兰作为世界园艺交易、中转枢纽的地位,并使荷兰花卉业在国际花卉市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事实上,拍卖市场是种植者的合作社,种植者是拍卖市场的所有人。参加某一拍卖市场意味着种植者必须将其全部产品经拍实市场销售。
三、化工业
荷兰石油化学工业在世界范围内位列前茅。以营业额计,荷兰的石化工业在欧洲排名第七,在世界上则位列第九,是全球第五大石化产品输出国。荷兰石化工业有大中型公司300余家(从业人员仅占整个工业界的10%),全年总产值约310亿美元,占全国工业总生产的比重约为18%,其产品80%均出口至国外。
荷兰发展石化工业有其先天优势,这些优势包括本地所拥有的充沛天然资源,例如煤、天然气、石油、和海盐。石化工业巨人包括Shell、Akzo和DSM等大公司的出现,令荷兰发展石化工业如虎添翼。除了大型石化品制造商之外,荷兰还拥有一百多家专营石化产品的贸易商,这些公司每年的总销售额约60亿美元,产品项目有从按吨出货的基本化学品,到按公克甚至毫克出售的特殊化学品,真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荷兰的石化产品运输和仓储基础建设十分先进和完善,当地乙烯输送管网路与整个西北欧乙烯输送网相连,输送能量占全欧洲乙烯输送能量40%。此外荷兰还铺设有石油、天然气、和工业气体的输送管线网路,欧洲石化产品非自用储存能量中约有三分之一分布在荷兰境内。
荷兰鹿特丹是欧洲最主要的石化产品运输港之一,由于在地理位置上邻近欧洲各主要工业中心,因此从这里上岸的石化产品都能很快运送到汽车业、电子业和包装业等重要客户的手中。
四、信息技术
荷兰正迅速成为全球有线网络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是电子商务、通信和外包领域的一支新生力量。十多年来,荷兰在高速互联网、有线电视和数字通信系统领域的投资,以及先进的电脑和移动电话技术的快速应用,使其成为那些期待通过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寻求发展的公司的理想基地。
经济学人信息部(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出版的电子化程度排名报告称,荷兰、瑞典和德国的宽带发展显示出了较高的领先水平。荷兰消费者的互联网访问量在西欧地区是最高的。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互联网基础设施一直是荷兰引以为豪的事情。阿姆斯特丹的互联网交换中心(AMS_IX)在欧洲大陆上同类设施中规模最大,受到荷兰和国际互联网服务供应商(ISP)群体的最大关注。荷兰政府还与SURFnet、思科(Cisco)和BT Ignite等公司合作,建设宽带千兆港项目(Gigaport Project)是世界上最快的互联网网络之一。
由于荷兰较早应用互联网,加上其作为主要传输中心的地位,该国已成为欧洲电子商务世界中最强大的一员。欧元推出后,汇率风险的消失,以及完善的传输网络令荷兰成为开展跨国电子交易的理想之地。此外,由于电子数据交换(EDI)广泛而成功的部署,荷兰公司在从事企业对企业(B2B)的电子商务时,较欧洲对手更具领先优势。他们在商务电子化方面已有数年经验。与此同时,荷兰也是世界上最能接受新技术的发达市场之一,为企业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安全平台。思科系统、仁科和惠普等众多公司已经开始利用这些优势。
五、物流业
荷兰是西欧小国,但通过实施转口贸易战略,长期保持世界贸大国地位。2006年荷外贸总额6032亿欧元,居全球第七。其中转口贸易占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在欧洲名列前茅。究其原因,荷高度发达的现代会物流业功不可没。目前,荷物流业产值已超过其国内生产总值的30%,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欧洲70%的物流分拨中心落户荷兰,美国和亚洲企业在欧洲一半以上的第三方物流业务由荷兰包揽。荷当之无愧的成为欧洲物流中心。
荷兰物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有一下几点:
1、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
2、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扶持。
3、提高科技水平,走专业化发展道路。
4、发达的金融服务,完善的配套产业。
当前,全球物流业发展方兴未艾,被称为继劳动力、自然资源之后的“第三利润源”,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我物流业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末期,近年取得了快速发展,上海港年吞吐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但我物流业在信息技术应用、全程服务、航空货运等方面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荷政府促进物流产业发展的有关措施及相关管理、运营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驻荷兰使馆经商参处
二零零七年五月
第二篇:荷兰优势产业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简介
荷兰经济发展情况简介
一、基本情况
荷兰地处西北欧地区,国土面积4.15万平方公里(约为山东省的四分之一),奉行自由贸易政策,属外向型经济。2010年荷兰国内生产总值为4776.22亿欧元(约合40857.31亿人民币,略高于山东省),同比增长1.7%。
荷兰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4%,占就业人数的70%;工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位居第二,占23.4%,占就业人数的25%;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6%,占就业人数的5%。
二、优势产业
荷兰不仅有着“海上马车夫”的近代辉煌历史和雄厚基础,而且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继续保持了强大的产业实力和竞争优势。
(一)农业。荷兰农业高度集约化,在农业的构成中,畜牧业占43.8%,园艺业占39.5%,种植业占9.2%,大田作物占7.5%。2005年荷兰农产品和食品出口额超过480亿欧元,仅次于美国、法国,为世界第三大农产品出口国。重要的出口农产品有花卉、肉类、乳制品、蔬菜、土豆等。蘑菇、鲜花、奶酪和土豆种子的出口量居世界第一。荷兰是世界花卉生产与销售举足轻重的国家。在荷兰,尽管花卉和观赏植物栽培仅占全国园艺种植面积的4%左右,但玻璃温室花卉种植的面积极大。每年花卉产业可创造50亿欧元的价值,约占荷兰园艺总产值的一半。
(二)化工业。荷兰石油化学工业在世界范围内位列前茅。以营业额计,荷兰的石化工业在欧洲排名第七,在世界上则位列第九,是全球第五大石化产品输出国。荷兰石化工业有大中型公司300余家(从业人员仅占整个工业界的10%),全年总产值约310亿美元,占全国工业总生产的比重约为18%,其产品80%均出口至国外。
(三)信息技术。荷兰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互联网基础设施,成为全球有线网络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是电子商务、通信和外包领域的一支新生力量。阿姆斯特丹的互联网交换中心(AMS_IX)在欧洲大陆上同类设施中规模最大,受到荷兰和国际互联网服务供应商(ISP)群体的最大关注。荷兰政府还与SURFnet、思科(Cisco)和BT Ignite等公司合作,建设宽带千兆港项目(Gigaport Project)是世界上最快的互联网网络之一。由于荷兰较早应用互联网,加上其作为主要传输中心的地位,该国已成为欧洲电子商务世界中最强大的一员。
(四)物流业。荷兰是西欧小国,但通过实施转口贸易战略,长期保持世界贸大国地位。2010年荷外贸总额约为6000亿欧元,居全球前十位。其中转口贸易占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在欧洲名列前茅。究其原因,荷高度发达的现代会物流业功不可没。目前,荷物流业产值已超过其国内生产总值的30%,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欧洲70%的物流分拨中心落户荷兰,美国和亚洲企业在欧洲一半以上的第三方物流业务由荷兰包揽。荷兰已成为欧洲的物流中心。
三、与中国的合作情况
荷兰是欧盟国家中对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主要原因在于荷兰有着中国产品进入欧洲市场的战略性地理位置、先进的基础设施和物流体系、高素质的劳动力和自由贸易传统。另外,荷兰政府和人民对中国产品的支持和欢迎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荷兰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前沿的科技和创新理念、以及提高产品附加值的能力,正吸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以荷兰为战略基地开拓整个欧洲市场。比亚迪、华为、海尔等百余家迅速长成的中国企业已先后在荷兰建立了欧洲运营机构。这些企业在那里不仅享受了国民待遇,而且还得到了荷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荷兰外商投资局(NFIA)在荷兰政府驻北京、上海、广州及香港的使领馆内均设立了专门为中国企业投资荷兰提供免费政府支持的办事机构。荷兰外商投资局了解如何利用荷兰的资源网络,为计划赴荷兰开展业务的中国企业提供注重实效的信息资讯和专业建议,并协助企业执行投资计划,以便其顺利进入欧洲市场。荷兰外商投资局中国代表处曾发布报告,公布了中国企业在2009年赴荷兰投资的基本情况,其中广东、福建、上海成为投资荷兰的中国企业分布最广的地区;而主要的行业则集中在电子、化工、机械三大领域。具体情况如下:
投资荷兰的中国企业地区分布排名:广东、福建、上海﹑浙江、香港﹑山东、江苏、北京、湖南、天津。
中国企业对荷投资的主要行业:电子、化工、机械、信息技术、纺织、仓储/零售/贸易、医疗器械、能源、食品与营养、物流。
第三篇:一村一品优势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实施“一村一品”工程是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创新经济增长方式,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榆次区自2002年提出并倡导以来,把实施“一村一品”工程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有效地促进了全区特色产业基地的形成及农民收入的增加。在当前新的形势下,发展“一村一品”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举措,是加快建设
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手段,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重要动力。今年以来,我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发展环境,完善发展机制,提高发展质量,拓展发展空间,促进“一村一品”向纵深发展,推动产业富村、科技兴村、企业带村、生态建村、人才强村新格局的尽快形成,夯实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下面就我区发展“一村一品”的基本情况、经验体会、问题困难及发展意见等,报告如下:
一、我区发展“一村一品”的主要成效
从2002年开始,在省、市的直接关怀、支持和帮助下,我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绿色农业特色经济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战略定位,按照“平川蔬菜上设施、丘陵红枣加果仁、畜牧特色抓奶牛、水果科技增效益”的结构调整思路,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取得了可喜成效。据统计,从2002年实施“一村一品”以来,全区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0余家,形成有产业特色的专业村近100个(其中蔬菜专业村21个,水果专业村10个),带动近3万农户从事“一村一品”生产,农民从中获得纯收入占家庭年经营收入的60%以上。农业产业化进程进程加快,蔬菜、红枣、养殖、农产品加工四大基地建设规模壮大,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步入速度最快、效益最好的区间。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3年开始,增长速度连续四年保持在10以上,打破了1997年以来增长幅度在5左右低水平徘徊的落后局面,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先后被授予省级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试点县(区)、省级增加农民收入先进县(区)称号。
一是发挥比较优势培育特色产业,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03年以来,我区把发展“一村一品”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育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壮大规模农业的重要手段,改变以往适应性调整的路子,着力建设区域化、规模化的生产基地,以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品种做纽带,重新布局产业,充分发掘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我区农业的竞争力不断得到提升。粮食种植突出优质玉米、传统小杂粮(谷子)等,玉米从2001年前的16万亩左右,猛增至34万亩左右。瓜菜突出延秋茄果类蔬菜、温室大棚菜的蔬菜瓜果类基地,蔬菜种植面积达到了34万亩,其中温室大棚种植达5.1万亩,年总产各类蔬菜达到11.63亿公斤,商品率达85,仅此一项农民人均收入达1245元,占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4.4;在布局上,建成了8个万亩特色蔬菜开发带、9个5000亩蔬菜连片区、10个千亩温室大棚规模片。林果业上,突出抓好红枣的规模扩张,由2001年的6万亩猛增到目前的30万亩,建成了三个3万亩的红枣示范园区,两个5000亩标准化红枣园区;目前挂果面积11万亩,产量2万吨,全部进入盛果期,红枣总产量可达6.64万吨,产值1.2亿元,农民人均可增收460元。畜牧业上,先后建成了省级良种瘦肉型猪、优质肉禽生产、无公害产品等8大养殖基地,养殖小区120多个,综合养殖园区8个;肉蛋奶年总产量达到4万吨左右,总产值3.5亿元;突出抓好奶牛养殖基地,奶牛养殖从微到大,规模达到7649头,正在建设张庆、修文、郭家堡万头奶牛养殖基地。
二是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农业增收潜力得到进一步挖掘。2003年以来,我区农业结构调整由过去主要抓产业和产品为主,转向突出抓“一村一品”布局的调整和优化,加速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产业化经营的格局。按照《晋中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提出的建设“两区三带”特色产业总体框架,重点培育12种优势农产品。规划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效益。共规划实施蔬菜面积34万亩,形成了“三线四片”优势区域,即,108国道沿线18万亩、榆长公路沿线10万亩、太旧高速公路沿线6万亩,茄果类蔬菜优势区15万亩、结球叶菜类蔬菜优势区5万亩、根茎类蔬菜优势区5万亩、设施类蔬菜优势区5万亩。规划实施红枣面积30万亩,其中优势区面积达到25万亩,有11万亩进入挂果期。
三是扶持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链条得到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向特色资源、主导产业靠拢,带动了“一村一品”工程的发展,同时,“一村一品”也为龙头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优质农产品。经过几年的努力,使我区形成了与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相适应的加工布局,真正意义上的龙形架构已初步形成。一方面,利用榆次工业园的品牌优势,不遗余力地引进能够消化当地农产品的加工企业。目前已有河南正龙、江苏恒顺老陈醋、娃哈哈、紫晨醋爽等9家的农副产品
加工企业,总投资3.7亿元,年产值可达16亿元。白象方便面12万吨项目,年消耗面粉就达8万吨。紫晨醋爽苹果汁、葡萄汁、红枣汁加工项目,可带动红枣等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丰元枣业、绿源枣业、博瑞乳业、华玉荣香椿、德御小米、海玉饼干等一批围绕枣、菜、乳等主导产业的加工企业迅速崛起。去年引进的山西威特食品有限公司,是全国最大的核桃仁出口
企业之一,是山西农产品创汇第一大户。其榆次直属分厂食品加工项目,年产值可达1000万元,将会成为晋中规模较大的干果、干鲜蔬菜出口创汇企业,对推动我区蔬菜、红枣、核桃产业的上档升级起到积极作用。
四是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农业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针对我区十年九旱、生态脆弱、投资缺乏的实际,我区采取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过股份合作、拍卖转让、租赁承包、个人自办等方法,尽一切可能吸纳社会各类资金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10万亩节水工程全面铺开,圆满完成了国家级“九五”计划井渠结合灌溉类型区农业高效用水与产业化示范项目,去年新发展达标节水面积6.5万亩,被水利部列为全国重点节水示范区。根据立地条件,采取公路集雨、修建集雨场集雨等形式发展丘陵山区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旱作示范园一户一井一菜园,户均年收入2000元,探索出了一条山区兴水富民的成功经验,成为我省乃至华北旱垣地区发展高效旱作农业的示范工程。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总投资1080万元,可改造东阳镇25000多亩土地。水土保持生态流域工程建起什贴镇十里沟流域综合治理万亩精品工程。耕地保护和开发工程先后铺开乌金山镇聂店村等1500亩高效田造地工程和3000亩土地复垦工程。去年开工建设的乌金山黑河滩涂土地开发项目,总面积1210亩,是我区有史以来投入最多、规模最大、质量最好、标准最高、配套最全的土地开发项目。
五是建设农业科技园区,园区示范带动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在“一村一品”主导产业的成长过程中,我区十分重视本地资源与现代科技进行有效嫁接,高度重视科技推广和应用。市政府提出的以108国道为轴线,打造“绿色科技园区”的规划,我区利用得天独厚的条件,重点建设好1个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也就是榆次区东阳镇无公害蔬菜及观光农业示范区,目前前期规划已经制定。张庆乡利用怀仁醋业品牌资源打造醋业园区,现已迈出实质性步伐,在去年成立怀仁醋业协会的基础上,又组建了怀仁酿醋集团公司,力争年新增醋产量2万吨,形成8万吨的生产规模。此外,根据市政府“兴办10件实事”、建设60个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的安排,我区重点建设12个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包括蔬菜1个,红枣4个,养殖6个,粮食作物1个。目前,示范园区处于整体推进,全面建设阶段,对提升我区农业标准化生产发挥了越来越大的典型示范作用。北田镇张胡温室蔬菜示范园区,由于菜农在生产中注重新科技、新品种的应用,温室西红柿效益位居全区前列,先后被定为国家级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山西农大农科教示范基地。根据晋中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园区建设安排,今年我区新增4个科技示范园区(东赵乡石羊坂温室蔬菜示范园区、东阳镇彭村无公害农业示范园区、张庆优质玉米示范区、什贴优质谷子示范区),总数累计达到了16个。在东阳镇东阳、彭村建立了5000亩蔬菜病虫无害化生态控制示范区,辐射带动区10000亩。在6月份山西省蔬菜病虫无害化生态控制示范现场会上,全省11个市20多个重点县农业植保部门近百名专家参观了该示范区,一致认为我区无公害蔬菜病虫无害化建设全省领先,值得全省各市推广和借鉴。石羊坂温室园区去年种出了百余年来第一荐蔬菜,实现棚均收入1万元以上,纯收入比种粮翻番50倍以上,尝到甜头的石羊坂人更坚定了发展致富产业的信心,今年在原有31套温室的基础上,又上马了29套温室。
六是粮经兼顾,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进一步保护和提高。2004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达44.6万亩,比2003年增加10.6万亩,增长31,被市政府授予粮食生产先进县第一名的荣誉称号。2005年粮食种植面积继续扩大,总播种面积48.12万亩,比去年增加3.52万亩,增7.8。
七是开展科技培训,农民科技素质得到进一步增强。区委、区政府对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工作一向抓在手上,十分重视,每年举办多类形式、多个方面、多种层次的科技服务活动。如2003年的“双千双万”工程大培训、2004年的全区乡镇技术骨干综合培训、今年组织的“送政策、送科技、送农资、送信息,进百村、入千户”服务活动、“20万人农技培训工程”、“289培训工程”、“万户农民网上行工程”、“十乡廿村农业信息网络推广示范培训活动”、“农业科技110信息服务工程”等系列活动。仅近三年来就培训农民达58万余人次。同时组织科技骨干“走出去”,外出学习参观,更新观念,开阔视野,提高素质。去年5月,我区组织6个乡镇和重点村参观了永济核桃和扁桃基地。以前我区农民对种植核桃有误解,认为“桃三杏四梨五年,核桃要等十五年”,通过参观速生核桃(三年生),农民发展核桃、扁桃的热情明显高涨,计划用三年时间发展扁桃、核桃3万亩。通过常年培训,农民的技术素质和科技人员创新能力普遍得到了提高。
八是推行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我们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作为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来抓,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安全监督检测体系和安全执法体系,把更多的优质农产品推向市场,成为全国55家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之一。2005年我区争取到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整体推进项目,是全省6个整体推进试点县之一。截至目前,全区新认定产地23万亩,累计达到35万亩,使无公害产地认定面积达到食用农产品耕地面积的71.8;新认证番茄、黄瓜、苹果、梨、枣、小米等产品21个,累计达到38个。标准化生产规程得到推广应用,已制定红枣、蔬菜、水果、畜牧等行业标准化规程。《榆次区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已编写完成,将向全区广大农户免费发放1万册,进一步规范我区农业标准化生产。
实践证明,发展“一村一品”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发挥本地优势,培养具有鲜明特色和竞争力的支柱产业;有利于跳出农业抓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小生产、小产品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有利于跳出农村抓发展,推进产业富村,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抓手;有利于转变思想观念,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做强做大县域经济。
二、我区发展“一村一品”的几点体会
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加快推进“一村一品”工作,关键在于抓好“四个重点”。
1、关键在于领导的重视和决心。
“一村一品”工作能否有效地推进,首先取决于领导认识的高度和工作推进的力度。我区一开始学习推广“一村一品”经验,区委、区政府领导就高度重视,坚持把这项工作作为“执政为民、富裕农民”的重大举措来抓。由于领导的高度重视和高位推动,“一村一品”工作专项列入了我区“十一五”规划。实践证明,没有主要领导的重视和决心,没有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发展“一村一品”就难以取得明显成效。
2、关键在于培育、引进、壮大一批能够把“一村一品”经验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并努力付诸实践的带头人(企业)。
我们围绕培育壮大“一村一品”带头人队伍,着重抓了三项工作:
一是通过培训村支部书记,带动农民实施“一村一品”。今年2月,在由榆次区委组织部、区农委联合举办农村“两委”主干培训班,对全区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进行集中培训,使刚刚换届的新一届“两委”主干能够迅速进入角色,当好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领头雁,适应新时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省委党校教授范俊彦、山西农大教授王文昌等领导学者进行了专业授课,使全区500余名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耳目一新,思想政治素质有了很大提高。石羊坂村支书边旭东,舍小家顾大家,卖掉自家70多只羊,克服重重困难,带头发展温室蔬菜;石羊坂集体收入匮乏,两委干部把仅有的转移支付工资1.5万元全部拿出来支援温室建设,成为群众打心底里信任的领头人、贴心人。
二是支持本区农产品企业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实施“一村一品”。晋中顺康养牛合作社是榆次区修文镇农民在原来修文镇奶牛养殖协会基础上改造而成的。合作社为推进奶牛产业快速发展,与我区博瑞乳业公司合作,争取政府支持建设了奶牛养殖示范园,这项工程目前已基本完成,奶牛已全部入园生产。整个园区工程投资240万元,建成饲养房22套,无菌挤奶台一栋,兽医站及合作社办公室一栋,沼气池40个,建有消毒室两个,消毒池一个。目前,园区奶牛已达400多头。
三是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外来农工商企业,带动农民实施“一村一品”。2005年,我区为弥补某些地区不宜种植红枣的空白,发挥当年新引进的威特食品公司的龙头带动作用,栽植美国大杏仁及核桃5000余亩,22000株,新栽植规模排全省第一。今年我区又把美国大杏仁和核桃种植加工作为一项特色产业来抓,新增树生果仁面积1万亩,力争通过三年时间使全区大杏仁和核桃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
3、关键在于着力解决市场、技术、信贷等发展难题,不断创新服务体系。
发展“一村一品”,必须要有市场、信息、技术、人才、信贷等服务体系作支撑。我们为此主要抓了三项工作:
一是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有效开展互帮互助。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可以有效提高信贷担保能力,协调规范产品市场价格,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增强开拓市场能力,从而促进“一村一品”健康快速发展。实践证明,这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灵活务实有效,对破解发展中的技术、资金、市场等方面的难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深受农民欢迎。榆次区张庆乡怀仁村具有悠久的酿醋历史,在全体醋农的推动下,山西四眼井酿造实业有限公司、榆次怀仁春润酿造厂等5家企业牵头于2002年成立了山西榆次怀仁醋业协会,发展会员单位11个,会员120名。2004年开始筹备成立醋业合作社,2005年11月份正式注册成立了“山西榆次怀仁醋业合作社”。目前,醋业合作社已有社员单位5个,社员50个,有230个加工户参与合作。2006年以来,我区大力推进股权科学、管理民主、运行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户、企业和市场之间的产业化链条,目前合作组织总数已达到94个,其中规范化发展5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迅猛发展,目前在市工商局正式登记的已达13个,正在筹备成立准备登记的10个。
二是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市场准入水平。乌金山镇在温室规模发展的同时,按照“旧棚调结构,新棚上档次,旧点扩规模,新点求突破”的发展思路,不断加大科技含量投入。2005年,总投资50万元,规划建成北胡、南胡、峪头三村250亩水肥一体化示范区。该项目是农业部推广的新技术,为全市第一家,采用新技术后,每棚均可节本增效1000元。张胡温室园区全面实行标准化生产模式,引进高效抗老化eva新型塑料膜150亩、示范防虫网50亩、生物肥料、生物农药150亩,自动卷帘机42套,新品种对比试验20亩,营养模块育苗20亩等。在新品种试验推广应用方面,大面积推广了产量高、抗病性强、品质佳、耐贮运、商品性好的卡依洛、抗基因003、法国利玛、红皇后2号、韩国大红、金宝皇、东胜3号、红师等。推广应用了二氧化碳发生器、臭氧杀菌器、高效育苗模块等新技术。园区农户石瑞玲采用西红柿落蔓换头延秋新技术,一次定植,二次收获,亩产量达到2.5万公斤,亩收入达到3.6万元。此外,园区还积极调整棚内种植结构,现已建起山东无核早红葡萄温室9套、台湾洋香瓜温室8套。温室西红柿百米单棚平均纯收入达2.9万元,占全村人均纯收入的75。园区典型示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辐射全区10个乡镇、4万亩蔬菜基地建设。
三是开展部门定点挂钩服务,帮扶“一村一品”发展。区直农业部门和单位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围绕产业指导、市场开拓、资金扶持、银行贷款、引资引智、税收优惠、品牌质量、科技服务等,上下同心协力,拧成一股绳,支持“一村一品”发展。石羊坂村2004年11月拉开了建设温室蔬菜的帷幕,对于这个贫困村来说,资金不足是影响建温室的关键问题。为帮助农民尽快建起温室,区、乡及各部门领导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关注。副区长宁山岗专门召开了农口部门协调会;水利局帮助打旱井、建水塔,解决了水的问题;农业中心负责帮助建沼气、滴灌;蔬菜中心抽出专人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科技局为农民培训棚面集雨技术,并解决了高压电;乡政府帮助村民办贷款,每户贷给8000元;结对子单位贝斯特公司捐助了3万元;驻村扶贫单位晋中建设局的刘巨荣个人捐助4000元。园区一期工程100万元投入中,就有30万元来自四面八方的支援,使这个贫困村的31户农民在去年10月建起了温室。
4、关键在于推进“公司 基地 农户”的经营形式,始终将致富农民作为根本出发点。
发展“一村一品”,目的是为了致富农民,关键是龙头企业的带动和突破,要害是产品与市场的对接、农户与公司的对接。我们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因地制宜选择项目、确定产品、培育产业,着重采取“公司 基地 农户”的形式,通过公司、基地带动农户搞特色经营,推动“一村一品”的实施。该基地由晋中市富通绿色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建立,是一个集农业技术推广、试验、示范为一体的新型农业服务基地。该公司采取“公司 基地 农户”的利益经营方式,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依托,引进国内外100多个新品种,经营户辐射榆次10个乡镇和太谷、平遥等周边县市,种苗推广面积达到36000多亩,产品行销8个省市。在果品销售上,实行品牌战略,统一生产、统一回收、统一品牌、统一投放市场的营销战略。在代理“魏榆”牌商标的同时,注册了自己的无公害商标“悦田”。在山东寿光、威海、北京、天津、石家庄、呼市、大连等25个销售网点均设立了办事处。年蔬菜交易量达5000万公斤。该基地建立三年多来,带动周边农户1200余户,为农民增收150万余元,解决农村闲散劳动力近千人,同时有效拉动了当地运输业、销售业的发展。修文万亩芦笋基地完成合众社改制,注册成立绿野芦笋开发公司,新增基地2200亩,实行定单生产,预计亩收入2400元以上。
三、我区发展“一村一品”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我区“一村一品”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和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制约因素。
1、最大的困难是资金问题。建设“一村一品”,必然需要大量的投入,尤其是资金的投入,但从调查的情况分析,资金上的短缺严重制约“一村一品”建设。这集中体现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方面。近年来,尽管我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业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但总体来看,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尤其是水利建设落后,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石羊坂温室园区供水能力目前仅能勉强维持一期工程31个温室,二期工程建成后,园区温室总数将达到60个,供水矛盾相当严重。张胡村有一眼120米深井,但位置在村北,而温室园区却在村南,温室发展也受到很大影响。北田镇西祁村去年建成内径120米的温室6套,每棚收入在3万元以上,农民建棚积极性很高,今年一下子又报了20户,但水利条件跟不上,发展受到影响。即使是平川乡镇,水利问题也很严重。修文镇3.5万亩土地,只有50眼井,平均每眼井要供应700亩地用水。
2、农产品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东阳村90以上的村民还停留在大田式粗放型蔬菜种植上,农业生产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在走访东阳村种菜户刘利发时,发现他还不知道本镇蔬菜注册了“晋一鲜”商标。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东长寿村支书丁福友的福大蔬菜加工项目搁置多年没有开工建设。郭村芦笋种植面积近千亩,正在打造以郭村为龙头的修文万亩芦笋基地,但加工方面还是零,托盘保鲜膜包装项目尚处于意向阶段。此外,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合同不规范,订单屡约率较低。
3、农村政策还不够宽松。人们反映最集中的政策问题是农村土地政策。演武村养殖业发展,由于受去年国土部五不准政策限制,养殖园区扩建、改建受到影响。
4、劳动力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调研统计数字表明,农民受教育平均年限只有6.3年。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新科技的能力。石羊坂村种植温室蔬菜积极性非常高,但农民第一次种菜,技术还不过关,农户收入差距明显,收入最高的已达12000元,而低的只有4000元。村民边有才自己动手,建起了园区第一个手动卷帘机,但由于技术原因,现在停用了。
5、市场建设缓慢,综合性农业市场缺乏。山西串串红农业综合市场项目(串串红农贸),虽与省委后勤中心达成共建协议,但由于由于资金等问题,目前尚处于筹建阶段。
四、今后发展“一村一品”的意见建议
1、强化领导体系。继续把发展“一村一品”工作摆在“三农”工作的重要位置来抓,进一步加强领导,建立强有力的推进协调机制,真正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合力抓,形成省市县乡四级联动、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完善督查制度,建立“一村一品”工作评优考核机制,通过定期考核,鼓励先进,鞭策后进。
2、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把培养、吸引、使用“一村一品”人才列入省、市、区(县)“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建议省、市每年拿出一定资金用于技能培训和基地建设,每年为每个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下拨一定经费着重用于干部培训及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等。进一步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开辟人才培养、引进和配置的“绿色通道”。
3、完善发展规划。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制定全市乃至全省的“一村一品”发展规划,形成省、市、县和示范点完整的规划体系,从而进一步明确“一村一品”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
4、抓好招商引资。按照“市场需要、项目可谈、近期可建”的要求,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组织“一村一品”示范点精心准备一批招商项目,进行推介洽谈。利用省、市搭建的招商引资平台,有针对性地向客商进行推介,力争引进一批有市场、有资金、有技术的实业型企业来榆发展“一村一品”。
5、集中抓好典型宣传。建议省、市、区(县)宣传部门将“一村一品”先进典型列入全年宣传工作重要内容,组织电视、报纸等媒体对在发展“一村一品”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典型事例、好的经验,进行大力宣传,使“一村一品”更加深入人心,使推广支持“一村一品”发展的氛围更加浓厚。定期召开“一村一品”现场交流会,通过总结交流,从中发现好的典型,推广好的做法,从而达到互相交流、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的目的。
第四篇:一村一品优势产业发展调研报告[范文]
实施“一村一品”工程是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创新经济增长方式,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榆次区自2002年提出并倡导以来,把实施“一村一品”工程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有效地促进了全区特色产业基地的形成及农民收入的增加。在当前新的形势下,发展“一村一品”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举措,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手段,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重要动力。今年以来,我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发展环境,完善发展机制,提高发展质量,拓展发展空间,促进“一村一品”向纵深发展,推动产业富村、科技兴村、企业带村、生态建村、人才强村新格局的尽快形成,夯实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下面就我区发展“一村一品”的基本情况、经验体会、问题困难及发展意见等,报告如下:
一、我区发展“一村一品”的主要成效
从2002年开始,在省、市的直接关怀、支持和帮助下,我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绿色农业特色经济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战略定位,按照“平川蔬菜上设施、丘陵红枣加果仁、畜牧特色抓奶牛、水果科技增效益”的结构调整思路,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取得了可喜成效。据统计,从2002年实施“一村一品”以来,全区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0余家,形成有产业特色的专业村近100个(其中蔬菜专业村21个,水果专业村10个),带动近3万农户从事“一村一品”生产,农民从中获得纯收入占家庭年经营收入的60%以上。农业产业化进程进程加快,蔬菜、红枣、养殖、农产品加工四大基地建设规模壮大,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步入速度最快、效益最好的区间。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3年开始,增长速度连续四年保持在10%以上,打破了1997年以来增长幅度在5%左右低水平徘徊的落后局面,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先后被授予省级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试点县(区)、省级增加农民收入先进县(区)称号。
一是发挥比较优势培育特色产业,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03年以来,我区把发展“一村一品”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育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壮大规模农业的重要手段,改变以往适应性调整的路子,着力建设区域化、规模化的生产基地,以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品种做纽带,重新布局产业,充分发掘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我区农业的竞争力不断得到提升。粮食种植突出优质玉米、传统小杂粮(谷子)等,玉米从2001年前的16万亩左右,猛增至34万亩左右。瓜菜突出延秋茄果类蔬菜、温室大棚菜的蔬菜瓜果类基地,蔬菜种植面积达到了34万亩,其中温室大棚种植达5.1万亩,年总产各类蔬菜达到11.63亿公斤,商品率达85%,仅此一项农民人均收入达1245元,占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4.4%;在布局上,建成了8个万亩特色蔬菜开发带、9个5000亩蔬菜连片区、10个千亩温室大棚规模片。林果业上,突出抓好红枣的规模扩张,由2001年的6万亩猛增到目前的30万亩,建成了三个3万亩的红枣示范园区,两个5000亩标准化红枣园区;目前挂果面积11万亩,产量2万吨,全部进入盛果期,红枣总产量可达6.64万吨,产值1.2亿元,农民人均可增收460元。畜牧业上,先后建成了省级良种瘦肉型猪、优质肉禽生产、无公害产品等8大养殖基地,养殖小区120多个,综合养殖园区8个;肉蛋奶年总产量达到4万吨左右,总产值3.5亿元;突出抓好奶牛养殖基地,奶牛养殖从微到大,规模达到7649头,正在建设张庆、修文、郭家堡万头奶牛养殖基地。
二是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农业增收潜力得到进一步挖掘。2003年以来,我区农业结构调整由过去主要抓产业和产品为主,转向突出抓“一村一品”布局的调整和优化,加速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产业化经营的格局。按照《晋中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提出的建设“两区三带”特色产业总体框架,重点培育12种优势农产品。规划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效益。共规划实施蔬菜面积34万亩,形成了“三线四片”优势区域,即,108国道沿线18万亩、榆长公路沿线10万亩、太旧高速公路沿线6万亩,茄果类蔬菜优势区15万亩、结球叶菜类蔬菜优势区5万亩、根茎类蔬菜优势区5万亩、设施类蔬菜优势区5万亩。规划实施红枣面积30万亩,其中优势区面积达到25万亩,有11万亩进入挂果期。
三是扶持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链条得到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向特色资源、主导产业靠拢,带动了“一村一品”工程的发展,同时,“一村一品”也为龙头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优质农产品。经过几年的努力,使我区形成了与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相适应的加工布局,真正意义上的龙形架构已初步形成。一方面,利用榆次工业园的品牌优势,不遗余力地引进能够消化当地农产品的加工企业。目前已有河南正龙、江苏恒顺老陈醋、娃哈哈、紫晨醋爽等9家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总投资3.7亿元,年产值可达16亿元。白象方便面12万吨项目,年消耗面粉就达8万吨。紫晨醋爽苹果汁、葡萄汁、红枣汁加工项目,可带动红枣等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丰元枣业、绿源枣业、博瑞乳业、华玉荣香椿、德御小米、海玉饼干等一批围绕枣、菜、乳等主导产业的加工企业迅速崛起。去年引进的山西威特食品有限公司,是全国最大的核桃仁出口企业之一,是山西农产品创汇第一大户。其榆次直属分厂食品加工项目,年产值可达1000万元,将会成为晋中规模较大的干果、干鲜蔬菜出口创汇企业,对推动我区蔬菜、红枣、核桃产业的上档升级起到积极作用。
二、我区发展“一村一品”的几点体会
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加快推进“一村一品”工作,关键在于抓好“四个重点”。
1、关键在于领导的重视和决心。
“一村一品”工作能否有效地推进,首先取决于领导认识的高度和工作推进的力度。我区一开始学习推广“一村一品”经验,区委、区政府领导就高度重视,坚持把这项工作作为“执政为民、富裕农民”的重大举措来抓。由于领导的高度重视和高位推动,“一村一品”工作专项列入了我区“十一五”规划。实践证明,没有主要领导的重视和决心,没有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发展“一村一品”就难以取得明显成效。
2、关键在于培育、引进、壮大一批能够把“一村一品”经验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并努力付诸实践的带头人(企业)。
我们围绕培育壮大“一村一品”带头人队伍,着重抓了三项工作:
一是通过培训村支部书记,带动农民实施“一村一品”。今年2月,在由榆次区委组织部、区农委联合举办农村“两委”主干培训班,对全区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进行集中培训,使刚刚换届的新一届“两委”主干能够迅速进入角色,当好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领头雁,适应新时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省委党校教授范俊彦、山西农大教授王文昌等领导学者进行了专业授课,使全区500余名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耳目一新,思想政治素质有了很大提高。石羊坂村支书边旭东,舍小家顾大家,卖掉自家70多只羊,克服重重困难,带头发展温室蔬菜;石羊坂集体收入匮乏,两委干部把仅有的转移支付工资1.5万元全部拿出来支援温室建设,成为群众打心底里信任的领头人、贴心人。
二是支持本区农产品企业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实施“一村一品”。晋中顺康养牛合作社是榆次区修文镇农民在原来修文镇奶牛养殖协会基础上改造而成的。合作社为推进奶牛产业快速发展,与我区博瑞乳业公司合作,争取政府支持建设了奶牛养殖示范园,这项工程目前已基本完成,奶牛已全部入园生产。整个园区工程投资240万元,建成饲养房22套,无菌挤奶台一栋,兽医站及合作社办公室一栋,沼气池40个,建有消毒室两个,消毒池一个。目前,园区奶牛已达400多头。
三是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外来农工商企业,带动农民实施“一村一品”。2005年,我区为弥补某些地区不宜种植红枣的空白,发挥当年新引进的威特食品公司的龙头带动作用,栽植美国大杏仁及核桃5000余亩,22000株,新栽植规模排全省第一。今年我区又把美国大杏仁和核桃种植加工作为一项特色产业来抓,新增树生果仁面积1万亩,力争通过三年时间使全区大杏仁和核桃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
3、关键在于着力解决市场、技术、信贷等发展难题,不断创新服务体系。
发展“一村一品”,必须要有市场、信息、技术、人才、信贷等服务体系作支撑。我们为此主要抓了三项工作:
一是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有效开展互帮互助。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可以有效提高信贷担保能力,协调规范产品市场价格,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增强开拓市场能力,从而促进“一村一品”健康快速发展。实践证明,这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灵活务实有效,对破解发展中的技术、资金、市场等方面的难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深受农民欢迎。榆次区张庆乡怀仁村具有悠久的酿醋历史,在全体醋农的推动下,山西四眼井酿造实业有限公司、榆次怀仁春润酿造厂等5家企业牵头于2002年成立了山西榆次怀仁醋业协会,发展会员单位11个,会员120名。2004年开始筹备成立醋业合作社,2005年11月份正式注册成立了“山西榆次怀仁醋业合作社”。目前,醋业合作社已有社员单位5个,社员50个,有230个加工户参与合作。2006年以来,我区大力推进股权科学、管理民主、运行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户、企业和市场之间的产业化链条,目前合作组织总数已达到94个,其中规范化发展5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迅猛发展,目前在市工商局正式登记的已达13个,正在筹备成立准备登记的10个。
二是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市场准入水平。乌金山镇在温室规模发展的同时,按照“旧棚调结构,新棚上档次,旧点扩规模,新点求突破”的发展思路,不断加大科技含量投入。2005年,总投资50万元,规划建成北胡、南胡、峪头三村250亩水肥一体化示范区。该项目是农业部推广的新技术,为全市第一家,采用新技术后,每棚均可节本增效1000元。张胡温室园区全面实行标准化生产模式,引进高效抗老化eva新型塑料膜150亩、示范防虫网50亩、生物肥料、生物农药150亩,自动卷帘机42套,新品种对比试验20亩,营养模块育苗20亩等。在新品种试验推广应用方面,大面积推广了产量高、抗病性强、品质佳、耐贮运、商品性好的卡依洛、抗基因003、法国利玛、红皇后2号、韩国大红、金宝皇、东胜3号、红师等。推广应用了二氧化碳发生器、臭氧杀菌器、高效育苗模块等新技术。园区农户石瑞玲采用西红柿落蔓换头延秋新技术,一次定植,二次收获,亩产量达到2.5万公斤,亩收入达到3.6万元。此外,园区还积极调整棚内种植结构,现已建起山东无核早红葡萄温室9套、台湾洋香瓜温室8套。温室西红柿百米单棚平均纯收入达2.9万元,占全村人均纯收入的75%。园区典型示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辐射全区10个乡镇、4万亩蔬菜基地建设。
三是开展部门定点挂钩服务,帮扶“一村一品”发展。区直农业部门和单位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围绕产业指导、市场开拓、资金扶持、银行贷款、引资引智、税收
机制。把培养、吸引、使用“一村一品”人才列入省、市、区(县)“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建议省、市每年拿出一定资金用于技能培训和基地建设,每年为每个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下拨一定经费着重用于干部培训及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等。进一步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开辟人才培养、引进和配置的“绿色通道”。
3、完善发展规划。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制定全市乃至全省的“一村一品”发展规划,形成省、市、县和示范点完整的规划体系,从而进一步明确“一村一品”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
4、抓好招商引资。按照“市场需要、项目可谈、近期可建”的要求,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组织“一村一品”示范点精心准备一批招商项目,进行推介洽谈。利用省、市搭建的招商引资平台,有针对性地向客商进行推介,力争引进一批有市场、有资金、有技术的实业型企业来榆发展“一村一品”。
5、集中抓好典型宣传。建议省、市、区(县)宣传部门将“一村一品”先进典型列入全年宣传工作重要内容,组织电视、报纸等媒体对在发展“一村一品”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典型事例、好的经验,进行大力宣传,使“一村一品”更加深入人心,使推广支持“一村一品”发展的氛围更加浓厚。定期召开“一村一品”现场交流会,通过总结交流,从中发现好的典型,推广好的做法,从而达到互相交流、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的目的。
第五篇:发展优势产业促农增收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粮食稳定增产,生猪养殖、食用菌、蜂蜜产业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县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为巩固和发展这种来之不易的好形势,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实现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近对全县的生猪、食用菌、养蜂产业化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产业发展现状
1、生猪:全县有那一世小说网 http://www.xiexiebang.com养猪户6122户,生猪饲养量15370头,存栏9640头,出栏5710头。其中:能繁母猪84头,种公猪34头。10头以上大户80户,50头以上4户。
2、食用菌:全县食用菌代料栽培75万袋,食用菌干品年产量160多吨,产值800多万元,食用菌生产是我县农村经济的特色支柱产业,其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20%。
3、养蜂:全县养蜂9761箱,养蜂大户67户。使养蜂户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蜂蜜以质量好、营养丰富、无污染、药用价值高的特点迎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好评。
二、资源和区位优势
1生猪:猪肉是山区群众肉食消费的主要品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改善,群众对猪肉的消费需求日益旺盛。并且生猪养殖收入占农民家庭收入的三成多。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畜牧业发展,生猪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2、食用菌:我县森林覆盖率95%,植被茂盛,空气清新,无任何污染,适宜发展食用菌生产,发展袋料食用菌栽培,可充分利用农作物挤秸秆、果树和林木枝丫、杂草等废弃物变废为宝,既保护了森林资源,又增加了农业收入,其经济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3、养蜂:一是我县位于亚热带和暖温气候交接处,植被繁茂,种类繁多,大宗蜜源植物和零星蜜源植物交替生长,花期及流蜜期长,一年当中就有八个月的花期,为蜜蜂越冬提供了蜜粉源。二是由于山区地形复杂,高低差异大,形成许多小气候,蜜粉源植物分阴坡、阳坡、低山、中、高山先后交替开花,秦岭山区成为天然的蜜库。三是我县山大林深,地广人稀,农药、化肥用量少,为发展养蜂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存在问题
(一)生猪:
1、规模化程度低,科技含量低,商品率低。养猪户占农户的90%以上,但养猪大户仅占养殖户的 1 %。大多数农户仍在沿用传统的“吊架子”方式饲养,平均饲养周期10 个月左右,商品率仅占 30 %。
2、生猪市场价格波动大,养殖户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生猪产业缺乏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使养殖户经不起市场低潮的冲击。传统的生猪养殖方式,不能预测和适应市场的变化,无法承受市场价格波动所带来的风险,面对市场的变化,只能被动应付,一旦因为行情变化而亏损,便丧失了养猪的积极性。
3、疫病形势严峻,防控难度大。复杂多变的疫病形势与传统分散饲养方式,加之基层动物防疫体系有待完善,给疫病防控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会不同程度造成动物疫病风险增大,影响养殖户补栏的积极性。
4是动物防疫体系亟待完善。工作经费匮乏、村级动物防疫队伍断层、疫苗运输、保管条件达不到要求,使用无效苗的情况发生、防疫过程中免疫程序不到位、基层防疫员总体业务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等问题。
5、生猪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由于地理交通等因素所限,我县母猪饲养量总体较少,加上市场行情和疫病等影响,母猪饲养量持续下降,自繁自养能力减小。而外调的仔猪抗病能力较弱,疫病风险较高,损失较大,导致仔猪成本和疫病传入可能增加。多年来,我县在生猪品种改良上作了大量的工作,但因投资少,品种改良规模小,加之我县生猪饲养以农村散养为主,没有形成完善的科学饲养管理体系,疫病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养猪的积极性。
(二)食用菌
1、在资源保护上和利用上的片面性。栎类资源是传通的周期永续利用的资源,周期性合理采伐利用,有利于调动广大菌农保护栎类资源的积极性,过分强调,不允许周期采伐利用,只会挫伤菌农的积极性。
2、龙头加工企业少,缺乏专业市场的引导。
3、品种单一,质量不高。县内现有规模生产的产品都属香菇类,品种单一,导致市场受限,难以满足多样性需要,一部分农户栽培技术不熟练,技术标准不一,导致同一菌种,质量差别却很大。
4、品牌意识差。产品质量好、包装不规范,产品档次低,市场竞争力低,价格上不去。
(三)养蜂:
1、养殖技术落后,产量效益低。我县的中蜂生产以传统的老式圆桶为主,占整个蜂箱的70%以上,养殖方式具有较大的历史惯性,养殖技术落后,平均每箱产量5公斤,产值仅100元,产值只有新法饲养的1/4。中蜂活框新法饲养每箱产量15-20公斤,产值400元
魔盗 黑血 寄宿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www.xiexiebang.com
左右,只占整个饲养比例的20-30%。
2、养蜂人员素质不高,家庭收入低下,影响了养蜂业的发展。我县养蜂人员中高中以上的人员只占调查总数的6%,养蜂人员素质低下,养蜂技术难以推广。同时,很多养蜂人员家庭收入低,生活困难,制作蜂箱、蜂具都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更谈不上进行养蜂技术的培训,从而影响了我县养蜂业的健康发展那一世小说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3、蜂蜜掺杂使假,影响我区蜂蜜的品牌形象。
我县蜂蜜远近闻名,产量相对较少,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但一些小商小贩和蜜农开始掺杂使假,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掺杂使假行为比较普遍,严重影响了我县蜂蜜的品牌形象。
四、发展建议
(一)生猪:
1、切实加强对畜牧业生产的组织领导。把加快发展畜牧业生产作为推动“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和内容,并结合新农村建设,把加快发展畜牧业生产纳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强政府引导,完善细化政策措施,及时研究解决畜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把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纳入政府的目标管理。充分发挥畜牧业在新农村建设和脱贫致富奔小康中的重要作用。
2、加大对畜牧业生产投入力度。要把动物疫病防控、畜产品安全监管经费和畜牧兽医技术部门的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依托财政支农资金和涉农部门支农资金,搭建发展畜牧业生产的融资平台,确保畜牧业生产发展的资金来源。
3、强化科技支撑,提高畜牧业生产的科技含量。通过科技培训,示范带动等形式,大力推广畜禽适度规模养殖技术、优质畜禽生产综合配套技术、动物疫病综合防控技术、高产优质牧草栽培技术、快速育肥技术。加大畜牧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建立畜牧科技推广绩效考核和奖励机制,重奖有突出贡献的技术人员,强化科技支撑,强力推进畜牧业生产发展。
4、抓好畜牧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要结合新农村建设,按照“人畜分离、独立建圈、沼气配套、循环利用、标准化建设”的原则建立圈舍,大力推广绿色无污染养殖技术,努力改变传统养殖业脏、乱、差的状况。
5、强化网络信息,发展畜牧专业合作组织。一是建立健全畜牧业信息平台,利用乡、村信息网点,及时采集和发布畜牧业生产、销售信息。二是引导和支持养殖户积极发展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其桥梁和纽带作用。
6、狠抓良种繁育工程,着力提高生产性能。重点扶持和奖励引进良种繁育的养殖户,在实现良种母猪饲养总量及仔猪生产总量满足县域需要的前提下,达到我县生猪饲养总量的扩张。
7、强化动物疫病防控,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各级领导要牢固树立“抓防疫就是抓生产,就是抓公共卫生安全”的观念,加大动物疫病防控力度,强化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力度,确保公共卫生安全和畜牧业生产的健康发展。
(二)食用菌:
1、重新认识和估价食用菌生产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一是食用菌是真正营养丰富的健康食品和绿色食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意识增强,人均销量增加,市场潜力很大。二是有丰富的农作物秸秆和山区大量的栎类资源及清林丫材,为木类菌类提供了充足的营养源。三是有广大菌农积累的比较丰富的生产经验。四是只要各级政府认识到位、加强领导、资金扶持、政策引导、服务跟上,把食用菌当作产业来开发,食用菌生产必定会出现一个新的局面。
2、健全服务体系。食用菌生产涉及农业、林业等多个部门。要积极做好开发、科技公关、信息传递、技术培训与指导,真正为农户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促进食用菌生产健康发展。
3、规范菌种生产程序,坚持食用菌质量标准。质检和农业部门要按照规范性的技术要求,抓好检查落实,保证菌种质量,为食用菌发展保驾护航。
4、合理利用资源。栎类资源丰富的地方,林业部门部门应按采伐周期有计划的批准菌农合理采伐利用,点种食用菌,提高木生菌品质量和效益,调动菌农保护林木的积极性。同时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修林后的枝梗和木材加工后的木屑等农林废弃资源进行袋料生产,变废为宝实行生态良性利用,实现资源节约、生态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5、开发利用名贵珍稀菌种。我县山地菌种资源丰富,在海拔800-1200米 的松栎混交林是松茸、鸡油菌、牛肝菌、白灵菇和竹荪等珍贵菌种的适生区,这些菌类香味特殊、营养丰富、出口价值很高,应当积极开发利用,同时加以有效保护。
(三)养蜂:我县虽然有较好的自然资源,蜂蜜品质优良,养蜂发展空间大,市场前景好,但也有许多突出的问题,要发展养蜂业,壮大养蜂业,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科学规划,加强培训,强化领导,增加投入,建立试验示范基地,强化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打造独具特色的蜂蜜品牌,促进养蜂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一是按照《畜牧法》,加强养蜂业的领导,做好全县养蜂业的各种规划、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养蜂人员的技术培训、养蜂产前、产中、产后的配套服务。二是强化养蜂协会职能。养蜂协会由专业人员和养蜂大户人员组成,主要负责养蜂的技术交流,增强养蜂业生产的科学化,减少和杜绝养蜂业生产的盲目性,促进养蜂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地发展。
2、加强培训,提高养蜂人员和技术人员的素质。在人才培训上,要有计划的轮训和培训,利用请进来和送出去的方式,强化养蜂技术人员和蜂农的培训,提高养蜂技术人员和养蜂农户的素质,提高其饲养、生产、加工、销售的技术水平,造就一批既懂得养蜂技术,又懂得经济管理的新世纪养蜂业人才,促进我县养蜂业的大发展。
3、建立示范样板户和示范场,加快新技术的应用。在全县养蜂比较多、开展比较好、条件比较成熟的地方选择一定的农户,大力培植示范户、示范场,在“专”字上做文章,以点促面,通过示范户和示范场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中蜂改良技术。养蜂技术普及率达到80%以上,全部农户掌握四季管理技术,特别是冬季补饲、春季奖饲、过箱操作、养群蜂养大群夺高产的养蜂技术,60%以上农户掌握基本的病虫害防治技术,促进我县养蜂业的全面发展。
4、强化品牌意识,加强品牌开发。我县林草覆盖率高,植物品种繁多,药材品种齐全,境内无任何污染,空气洁净,生态环境保护好,蜜粉源植物丰富,适合养蜂业的发展。我们要充分利用这种资源优势,发展无污染的养蜂业基地,努力生产绿色蜂蜜产品,培育蜂业产品基地,培育蜂业生产、加工的龙头企业,增加科技含量,加强品牌开发,树立本地的特色品牌,加大蜂产品的深加工,大力开展蜂蜜、蜂蜡、蜂王浆、蜂花粉、蜂毒和蜂胶的开发,大打我县绿色品牌,强化品牌保护意识,做到以开发促发展。
5、加强部门配合,强化市场监管。一是强化外来蜂种引进的管理。二是密切与工商、公安和质量监督部门的配合,加强蜂产品市场的管理,实行严格的检测和准入制度,净化我县蜂产品市场,杜绝假冒伪劣蜂产品,切实保护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确保养蜂业的健康发展。三是农户发展养蜂制作蜂箱所需木材,林业部门按照有关政策大力支持,给予适当倾斜
6、强化养蜂业与其它产业的有机配合。特别是要加强养蜂业与有机农业、生态农业、退耕还林工程和旅游业发展的有机结合。首先,养蜂业需要丰富的无任何污染的蜜粉源植物,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如药材基地、高山反季节蔬菜基地,既可以发展高质量的生态和有机食品,又可以为蜜蜂养殖提供大量优质的蜜粉源植物。其次是充分利用退耕还林工程,大力发展优质的蜜粉源植物,为养蜂业的发展提供优质的蜜粉源植物基地。第三是充分利用我县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旅游资源,把我县蜂蜜产品做大、做强、做响亮,使之成为我县走俏的一个旅游产品,促进我县旅游业的发展。
7、加强投入,建立养蜂业发展的扶持政策。要多方面筹措资金,努力增加投入。一是实行以奖代补的方式增加投入,对于发展达到一定规模的农户实行一定额度的奖励,提高农户养殖的积极性;二是实行银行优惠贷款和政府贴息的方式,加强投入。对于想发展却没有资金的农户,可以实行小额贷款和政府贴息方式鼓励他们发展;三是将养蜂技术培训、新技术引进、推广、试验、示范的经费和基本办公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魔盗 黑血 寄宿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www.xiexieb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