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年秋奥鹏会计职业道德期末作业及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
《会计职业道德》
满分100分
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阶级、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都有不同的道德标准,因此,人类没有共同的道德。(错)
2.专业人员通常是具备专门学识、承担一定责任、恪守一定信条、关注公众利益的人。(对)3.我国的会计法对违法会计行为的制约,缺乏强制性和操作性,会计人员抵制违法会计行为时,缺乏法律保障。(对)
4.发生自然灾害时,或高级管理人员卷入经济案件时,企业也很可能粉饰财务报表。(对)5.我国目前法律比较健全,主要是执行不力,整个社会的法制意识淡薄。要加大对会计造假的惩戒力度,加大会计造假的成本。(对)6.自律通过他律起作用。(对)
7.会计的他律和自律是提高会计职业道德的两大基石。(对)
8.建立道德行为档案,对在各种财政、审计、税务检查中,提供虚假会计信息,违反会计职业道德人员进行量化记分,但是不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错)
9.会计师为社会提供服务时,必须担当起服务社会的责任。(对)
10.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主要有环境论、利益论、体制论、成本效益论等。(对)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会计监督
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会计监督也指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它是指会计人员对特定主体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所进行的审查,这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属于我国经济监督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的会计监督还包括对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再监督,即外部监督,主要由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2.行政处罚
是指特定的行政主体基于一般行政管理职权,对其认为违反行政法上的强制性义务,违反行政管理相对人所实施的一种行政制裁措施。3.金融法的基本原则
是金融立法的指导思想,是调整整个金融关系,从事金融监督管理活动和金融业务活动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
4.会计职业道德
是指会计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60分)
1.潘序伦先生倡导的立信会计精神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大胆革新精神、艰苦创业精神、实事求是精神和敬业守信精神。2.我国现阶段会计职业道德状况如何?
答:长期以来,我国会计职业界对会计职业道德一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无论是在会计职业道德的现实推行,还是在会计职业道德理论研究上都是如此。但我国绝大多数会计人员在会计职业工作中都能以共产主义道德为准绳,严格履行党和国家交付的重要责任,尽职尽责,勤奋工作,重视荣誉,保持节操,默默无闻,任劳任怨地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3.会计职业道德八项要求。答:恪尽职守,爱岗敬业
当好参谋,参与管理 如实反映,正确核算 遵纪守法,严格监督 公私分明,勤俭理财 保守秘密,内外协调 大胆改革,讲究效益 坚持准则,不做假账 4.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责?
答:(1)发布与履行其职责有关的命令和规章
(2)依法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
(3)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
(4)监督管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
(5)实施外汇管理,监督管理银行间外汇市场
(6)监督管理黄金市场
(7)持有、管理、经营国家外汇储备、黄金储备;
(8)经理国库
(9)维护支付、清算系统的正常运行
(10)指导、部署金融业反洗钱工作,负责反洗钱的资金监测
(11)负责金融业的统计、调查、分析和预测
(12)作为国家的中央银行,从事有关的国际金融活动
(13)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职责 5.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 答:(1)职业道德观念教育(2)职业道德规范教育(3)职业道德警示教育
(4)其他与会计职业道德相关的教育 6.简述会计工作交接人员的责任。
答:移交人员对移交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的合法性、真实性承担法律责任。这就是说会计资料移交后,如发现是在原移交人员经办工作期间所发生的问题,由原移交人负责,即使接替人员在交接时因疏忽没有发现所接会计资料在合法性、真实性方面的问题,如事后发现,也应由原移交人负责。如果所发现的会计资料真实性、合法性方面的问题不在原移交人员经办期间发生,而是其后,应由接管人员承担。
第二篇:2018秋奥鹏期末作业考核 德育原理
期末作业考核
《德育原理》
满分100分
一、判断下列问题并说明理由(每题10分,共40分)
1、加强学校德育,就要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
答:正确
2、德育是对人思想品德给予多方面培养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总称。
答:正确
3、品德是人的心性(心理因素活动)和社会规范价值系统相互作用内生而成的“合金”。
答:正确
4、德育的社会价值就是维护和发展社会关系,而不是社会生产。
答:错误,因为德育的社会价值,就是德育对社会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二、问题分析(每题10分,共20分)
1、现实教育中,有的教师那种对学生“宁给好心不给好脸”等做法,实质是伦理观念上的误区。请你谈谈这其中的道理。
答:教育受实践应有的理性把握就是要坚持和体现它的人道性、引导性、广泛性、理智性和纯洁性、爱与严的结合性。教育爱的人道性不仅指教育目的上对学生良好人性发展的追求及其制度化保证,而且还 包括在教育过程中对人的生命极其价值的重视,对人的人格、尊严和应有权利的尊重,对人 的尊重、关心和爱护,以及对人的合法权益的维护性。对教师而言,就应在教育过程中自然 体现这些。但如何体现?却是不能没有理性把握的,这种理性就是要理解把握教育爱内在的 人道规定性。我们看待和评价教育爱之所以要坚持人道性的标准,是因为在实践中并不是教 育爱的所有言行都具有人道性。那些“宁给好心不给好脸”的行为,那些“恨铁不成钢”的粗暴行为,那些信奉“打是疼骂是爱”的行为等等,极易导致学生对教育爱的回应的消极性或“过激反应”,有时还会导致非人道的现象发生,使教育爱走向它的反面。我们不否认,在现实教育中,有些教师对学生“宁给好心不给好脸”,有着内在的对学生关爱的良好动机,也确实是为学生负责,也有着使学生成材的良苦用心。因此,要保持教育爱对学生人性健康 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就必须要保持教育爱的人道性。这在实践上意味着:教育爱必须要建立在对学生人格及其尊严尊重的基础之上,体现出人格地位的平等性。这样的批评或处分才是具有人道性的道德表现;在履行教育职责中,要充分认识学生合法权益的不可侵犯性,不能损害学生的合法权益,体现出对学生合法权益的尊重和自觉维护。教育爱内含的人道性规定是不可违背的,违背了人道性,爱也会变成鞭挞人性,摧残人性甚至是残害人性的凶手,这已是许多事实所证明了的。
2、教育(德育)有法(方法),但无定法。为什么是这样?请你谈谈自己的理解。
答:德育有法,但无定法,一劳永逸的方法是不存在的,任何一种德育方法都会因时间、地点、条件和操作方式的不同而此时有效,彼时无效,或此时无效彼时有效。这便需要从实际出发,灵活而富有机智地选用德育方法,并不断探究新的德育方法。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在教 育过程中对各种意外的意想不到的事件,能够恰当判断灵活处理的一种能力。教育机智对德育方法取得良好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正如乌申斯基所说:“无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学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能成为一个优良的教育实践者。”教师在千变万化的教育情境中,对事物敏锐的感觉和恰到好处的判断,采用因地、因时、因人而宜的德育方法,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还有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同时有助于提高德育实效。教育机智主要指的是教师的一种应变能力,具体表现在:冷静理智的自制力,灵活机智的解惑力,随机应变的变通力,及时果断的调控力以及细致的观察力。这些能力的形成与教师的教育素养密不可分,即第一,教师必须首先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教师发自内心地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是教育机智形成的前提;第二,教师还需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教师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只有沉着冷静,才能灵活地处理好各种事件;第三,教师应具备渊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时产生教育机智的源泉。
三、案例分析(共20分)
1、在某地召开的德育工作会议上,与会的一位负责德育工作的校领导抱怨学校不重视德育工作,说“学校整天上课补课,我们搞德育连时间都没有”。请分析:在学校搞德育连时间都没有,除了有“不重视德育”这一原因外,还说明了德育自身一种怎样的观念?你认为应怎样解决好“连时间都没有”的问题”
答:还说明了把德育理解成为是一种独立的工作。解决好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改变错误的德育观念,德育不是独立于整体教育之外而单独进行的,有效的德育是渗透于各育之中的,每一堂课都是很好的“德育课”,所以德育并不缺少时间,而是缺少正确的观念,缺少又实效的德育方式和方法。
四、联系实际论述(共20分)
1、多元化社会生活条件下学校德育应如何看待和把握好“一元”和“多元”的关系问题。
答:
一、多元化社会现实及其对德育的挑战
1、多元化:学校德育不可回避的社会现实
多元化并不是当今社会特有的现象,但它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表现得如此强烈,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开放国家在谋求现代化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背景和因素。多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一体化、信息全球化和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
第一,改革取代保守,开放取代封闭,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而带来的思想解放,使多元价值生存空间逐渐生成、迅速扩大。第二,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变革旧的体制和确立新体制的过程中,导致人们思维视角的转换。思维视角的历史转换,又必然带来价值观的巨大变化。第三,改革开放使社会结构和单一的所有制关系得到了改变,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利益主体,他们在社会市场经济和生活方面都具有同等的权利和自由,都有不同的价值取向。第四,改革开放使中国融入了世界一体化、全球化的洪流之中。在广泛地与世界交往与合作之中,各种思想、价值观念、文化等大量涌入。正是上述原因,使当代中国无论在价值取向上还是在观念上,无论在生活方式还是在思维方式上,无论在评价标准上还是在经济发展上,都呈现出一个多样化的现实世界,成为人们无法回避的现实。学校德育也是如此。
2、多元化社会现实中德育面临的挑战
在多元化的社会现实中,多元的碰撞与互补,使学校德育既面临着使自身焕发活力的新机遇,又面临巨大的困惑和挑战。首先,是多样化价值观的存在对以往“一元化”的价值取向提出了挑战。其次,是多样化的社会现实对以往的学校德育观念提出了挑战。再次,是多元化社会现实对学校德育工作方式提出了挑战。最后,是多元化社会现实导致德育环境的复杂化。
二、多元化社会现实学校德育内容建构的基本选择
多元化是学校德育不可逾越的社会现实,回避不了。正视多元化的社会现实及其所具有的利弊影响,面对多元化社会对学校德育的种种挑战,学校德育必须主动地调整改革以往的观念、价值体系和教育的方式。其中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要在自身运行中,体现“一元”主导,多元并存。
1、坚持一元主导,多元并存
“一元化”的德育是历史上一切落后、封闭、专制式社会的主要特征。它在帮助社会确立统一的价值导向,整齐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方面确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在绵延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精神或保持价值观方面功不可没。但它在历史的进程中往往过分强调对“一元”的服从或信仰,有时也表现出一定的僵化、保守,甚至漠视人的个性,这种教育是值得反思和批判的。所谓“一元”主导,就是要坚持把能够有效凝聚民族精神、体现民族或国家切身利益和良好人性品质的价值体系摆在教育的主导地位,当作施之以教的主体内容。也就是说,要以能够支撑起一个国家民族精神脊梁和志气、培养良好人性的思想价值体系作为德育的核心,使其在人的培养中起主导作用。在当前社会多元化的条件下,不能抛弃“一元”,必须坚持“一元”的主导地位。
坚持“一元”的主导地位,并不是无视多元的存在。“一元”主导不是一元唯一。“实际上,只有在文化上是多元的,才可能是可行的:一致性在人类领域里可能像在自然领域一样是极其有害的”。因为,在实际的社会发展中,一元化的观念体系不可能完全地、完整地、毫无遗漏地把握人类和自然的无限存在,解决所有的问题。“一元”主导,多元并存,意味着承认“一元”以外的多元存在包含一定的合理性,含有一定的积极价值,它们在社会的某一方面或生活的某一方面有其不可代替的作用,具有它存在的价值。
当然,不能否认在“一元”主导、多元并存的状态中,“一元”与多元之间难免会有一定的矛盾和冲突。但这并不意味“一元”与多元完全没有并存的可能性。在“一元”与多元之间,除有相互矛盾和相互冲突的可能性外,还存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可能性。
2、一元主导应有的品性
坚持“一元”为主导,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无疑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不应把这里的“一元”视为僵化的,更不应把它看成是封闭的。我们现在强调“一元”主导必须赋予它新的品质:一是“一元”要有容纳性。既保持与其它各元的共存,同时又能不断从多元存在中吸收借鉴有益的因素,这是一元得以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重要机制所在。
二是“一元”要有开放性。只有坚持开放性,才会不断增强“一元”的容纳性,实现与其它各元的互补互换,更好地走向世界。
三是“一元”应具有普适性,就是说,所确立的“一元”,它所含有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以及各种准则和规范应具有普遍的社会适应性,体现对社会所有成员的最基本的要求。如果“一元”不具有普适性,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难以承担起主导性的使命。
总之,在“一元”和多元关系上,必须要打破他们相互对立的思维模式,改变二者完全对立的偏见。一方面,“一元”主导不应僵化保守,要具有普适性。另一方面,在看到“一元”与多元存在难以消除的矛盾的同时,也要看到他们之间互补共生的一面,使多元成为“一元”不断丰富发展的源泉。“不同文化的人所信奉的许多不同观点和观念,只要互不对抗,就能使当代世界增添丰富的活力。”
第三篇:2014年奥鹏春季 期末作业现代教育答案
2014年春季 期末作业考核《现代教育技术》
姓名:王晓慧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网络教室
答:网络教室教室网是指在一个物理教室范围内的计算机局域网,主要服务于课堂教学,通常又称网络教室。
2、电子邮件
答:子邮件(E-mail:Electronic mail)是一种通过计算机网络与其他用户进行联系的现代化通信手段。它是Internet上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服务,是Internet最重要、最基本的应用
3、研究性学习
答: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研究性学习指的是一种学习方式,它不但可以在研究型课程中运用,也可以在基础型课程与拓展型课程中运用;狭义的研究性学习单指研究型课程,指“围绕一个主题或问题,以小组学习为主要形式,学生自主进行的探索性、实践性、开放性课程”。
4、教育技术
答: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5、教学媒体
答:教学媒体包括教与学两方面的媒体,它是在教/学活动中,传递、承载和控制教育、教学信息的载体或中介,是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
分。
6、文件传送协议FTP
答:文件传送协议FTP文件传送协议FTP是Internet传统的服务之一,它也是Internet的一种标准协议。这一协议使用户能在联网的计算机之间传送文件,使用FTP几乎可以传送任何类型的正文文件、二进制文件、图像文件、声音文件、数据压缩文件等,因此FTP文件传输已成为Internet上传递文件的最主要方法。目前FTP软件很多,常用的有Leapftp,Cuteftp等。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电视的制式是如何划分的?我国采用什么制式?
答:电视制式是指信号的发送和接收方式,世界上主要有
pal,ntsc,secam三种制式,我国为帕制式,现我国生产的都为全制式电视,全兼容,频道容量不少于200个
2、我国的教育类网站有哪几类?
答;从教育网站的功能不同,可以将教育网站划分为学历类高等教育网站、外活动类教育网站、教育服务类网站五一长假除了旅游 还能做什么?辅导补习美容养颜 家庭家务 加班须知
3、协作学习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答:通常由4个基本要素组成,协作小组、成员、辅导教师和协作学习环境
4、简述电视教材的开发过程?
答:电视教材的开发过程:选题、设计、编写稿本、制作、评价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论述多媒体教室的功能。
答:微格教室的功能(1)教室内除授课的教师和学生外,没有其他摄制和听课人员,整套工作是通过安装在墙上的摄像机及高灵敏拾音器完成的,上课人员感觉不到任何干扰;(2)控制人员可对教室内教师的教态、语态、板书以及学生活动进行全方位拍摄和录像;(3)控制人员可控制电台云台、多倍变焦镜头对教师动作、学生回答、板书内容拍摄特写镜头;(4)可对教室内的声音进行同期录音;(5)控制人员通过操作录像机制作成品教学录像带,课后教师本人和教学管理人员通过成品带进行对比、提高。
2、简要论述加涅对学习结果的分类。
答:加涅根据学习结果的不同特点,概括出五种学习结果: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和动作技能。
第四篇:2014年奥鹏春季 期末作业现代教育答案
2014年春季 期末作业考核
《德育原理》
姓名:王晓慧 满分100分
一、判断下列问题并说明理由(每题10分,共40分)
1、加强学校德育,就要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
答:正确
2、德育是对人思想品德给予多方面培养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总称。
答:正确
3、品德是人的心性(心理因素活动)和社会规范价值系统相互作用内生而成的“合金”。
答:正确
4、德育的社会价值就是维护和发展社会关系,而不是社会生产。
答:错误,因为德育的社会价值,就是德育对社会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二、问题分析(每题10分,共20分)
1、现实教育中,有的教师那种对学生“宁给好心不给好脸”等做法,实质是伦理观念上的误区。请你谈谈这其中的道理。
答: 教育受实践应有的理性把握就是要坚持和体现它的人道性、引导性、广泛性、理智性和纯洁性、爱与严的结合性。教育爱的人道性不仅指教育目的上对学生良好人性发展的追求及其制度化保证,而且还 包括在教育过程中对人的生命极其价值的重视,对人的人格、尊严和应有权利的尊重,对人 的尊重、关心和爱护,以及对人的合法权益的维护性。对教师而言,就应在教育过程中自然 体现这些。但如何体现?却是不能没有理性把握的,这种理性就是要理解把握教育爱内在的 人道规定性。我们看待和评价教育爱之所以要坚持人道性的标准,是因为在实践中并不是教 育爱的所有言行都具有人道性。那些“宁给好心不给好脸”的行为,那些“恨铁不成钢”的 粗暴行为,那些信奉“打是疼骂是爱”的行为等等,极易导致学生对教育爱的回应的消极性 或“过激反应”,有时还会导致非人道的现象发生,使教育爱走向它的反面。我们不否认,在现实教育中,有些教师对学生“宁给好心不给好脸”,有着内在的对学生关爱的良好动机,也确实是为学生负责,也有着使学生成材的良苦用心。因此,要保持教育爱对学生人性健康 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就必须要保持教育爱的人道性。这在实践上意味着:教育爱必须要建立在对学生人格及其尊严尊重的基础之上,体现出 人格地
位的平等性。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坚持和体现尊重关爱学生的人道性要求,并不是反 对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过错给予必要的批评甚至是必要的处分。在教育过程中,对学 9 生的过错行为是需要一定的批评甚至处分来加以制止和纠正的。要把对学生必要的批评或处 罚建立在尊重关爱的基础上,体现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不侮辱学生的人格,不损伤学生的自 尊,不伤害学生的情感,体现出对学生的真诚和希望,使学生认识到过错的不合理性,受到 深刻的教育。这样的批评或处分才是具有人道性的道德表现;在履行教育职责中,要充分认 识学生合法权益的不可侵犯性,不能损害学生的合法权益,体现出对学生合法权益的尊重和 自觉维护。教育爱内含的人道性规定是不可违背的,违背了人道性,爱也会变成鞭挞人性,摧残人性甚至是残害人性的凶手,这已是许多事实所证明了的。
2、教育(德育)有法(方法),但无定法。为什么是这样?请你谈谈自己的理解。
答:德育有法,但无定法,一劳永逸的方法是不存在的,任何一种德育方法都会因时间、地 点、条件和操作方式的不同而此时有效,彼时无效,或此时无效彼时有效。这便需要从实际 出发,灵活而富有机智地选用德育方法,并不断探究新的德育方法。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在教 育过程中对各种意外的意想不到的事件,能够恰当判断灵活处理的一种能力。教育机智对德育方法取得良好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正如乌申斯基所说:“无论教育者怎 样地研究了教育学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能成为一个优良的教育实践者。”教 师在千变万化的教育情境中,对事物敏锐的感觉和恰到好处的判断,采用因地、因时、因人 而宜的德育方法,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还有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同时有 助于提高德育实效。教育机智主要指的是教师的一种应变能力,具体表现在:冷静理智的自制力,灵活机智 的解惑力,随机应变的变通力,及时果断的调控力以及细致的观察力。这些能力的形成与教 师的教育素养密不可分,即第一,教师必须首先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教师发自内心地热爱 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是教育机智形成的前提;第二,教师还需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善于 控制自己的情绪。教师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只有沉着冷静,才能灵活地处理好各种事件;第 三,教师应具备渊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时产生教育机智的源泉。
三、案例分析(共20分)
1、在某地召开的德育工作会议上,与会的一位负责德育工作的校领导抱怨学校不重视德育工作,说“学校整天上课补课,我们搞德育连时间都没有”。请分析:在学校搞德育连时间都没有,除了有“不重视德育”这一原因外,还说明了德育自身一种怎样的观念?你认为应怎样解决好“连时间都没有”的问题”
答:还说明了把德育理解成为是一种独立的工作。解决好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改变错误的德育观念,德育不是独立于整体教育之外而单独进行的,有效的德育是渗透于各育之中的,每一堂课都是很好的“德育课”,所以德育并不缺少时间,而是缺少正确的观念,缺少又实效的德育方式和方法
四、联系实际论述(共20分)
1、多元化社会生活条件下学校德育应如何看待和把握好“一元”和“多元”的关系问题。
答:一)多元化社会现实及其对德育的挑战
1、多元化:学校德育不可回避的社会现实
多元化并不是当今社会特有的现象,但它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表现得如此强烈,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开放国家在谋求现代化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背景和因素。多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一体化、信息全球化和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
第一,改革取代保守,开放取代封闭,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而带来的思想解放,使多元价值生存空间逐渐生成、迅速扩大。第二,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变革旧的体制和确立新体制的过程中,导致人们思维视角的转换。思维视角的历史转换,又必然带来价值观的巨大变化。第三,改革开放使社会结构和单一的所有制关系得到了改变,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利益主体,他们在社会市场经济和生活方面都具有同等的权利和自由,都有不同的价值取向。第四,改革开放使中国融入了世界一体化、全球化的洪流之中。在广泛地与世界交往与合作之中,各种思想、价值观念、文化等大量涌入。正是上述原因,使当代中国无论在价值取向上还是在观念上,无论在生活方式还是在思维方式上,无论在评价标准上还是在经济发展上,都呈现出一个多样化的现实世界,成为人们无法回避的现实。学校德育也是如此。
2、多元化社会现实中德育面临的挑战
在多元化的社会现实中,多元的碰撞与互补,使学校德育既面临着使自身焕发活力的新机遇,又面临巨大的困惑和挑战。首先,是多样化价值观的存在对以往“一元化”的价值取向提出了挑战。其次,是多样化的社会现实对以往的学校德育观念提出了挑战。再次,是多元化社会现实对学校德育工作方式提出了挑战。最后,是多元化社会现实导致德育环境的复杂化。
(二)多元化社会现实学校德育内容建构的基本选择
多元化是学校德育不可逾越的社会现实,回避不了。正视多元化的社会现实及其所具有的利弊影响,面对多元化社会对学校德育的种种挑战,学校德育必须主动地调整改革以往的观念、价值体系和教育的方式。其中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要在自身运行中,体现“一元”主导,多元并存。
1、坚持一元主导,多元并存
“一元化”的德育是历史上一切落后、封闭、专制式社会的主要特征。它在帮助社会确立统一的价值导向,整齐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方面确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在绵延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精神或保持价值观方面功不可没。但它在历史的进程中往往过分强调对“一元”的服从或信仰,有时也表现出一定的僵化、保守,甚至漠视人的个性,这种教育是值得反思和批判的。所谓“一元”主导,就是要坚持把能够有效凝聚民族精神、体现民族或国家切身利益和良好人性品质的价值体系摆在教育的主导地位,当作施之以教的主体内容。也就是说,要以能够支撑起一个国家民族精神脊梁和志气、培养良好人性的思想价值体系作为德育的核心,使其在人的培养中起主导作用。在当前社会多元化的条件下,不能抛弃“一元”,必须坚持“一元”的主导地位。
坚持“一元”的主导地位,并不是无视多元的存在。“一元”主导不是一元唯一。“实际上,只有在文化上是多元的,才可能是可行的:一致性在人类领域里可能像在自然领域一样是极其有害的”。因为,在实际的社会发展中,一元化的观念体系不可能完全地、完整地、毫无遗漏地把握人类和自然的无限存在,解决所有的问题。“一元”主导,多元并存,意味着承认“一元”以外的多元存在包含一定的合理性,含有一定的积极价值,它们在社会的某一方面或生活的某一方面有其不可代替的作用,具有它存在的价值。
当然,不能否认在“一元”主导、多元并存的状态中,“一元”与多元之间难免会有一定的矛盾和冲突。但这并不意味“一元”与多元完全没有并存的可能性。在“一元”与多元之间,除有相互矛盾和相互冲突的可能性外,还存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可能性。
2、一元主导应有的品性
坚持“一元”为主导,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无疑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不应把这里的“一元”
视为僵化的,更不应把它看成是封闭的。我们现在强调“一元”主导必须赋予它新的品质:一是“一元”要有容纳性。既保持与其它各元的共存,同时又能不断从多元存在中吸收借鉴有益的因素,这是一元得以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重要机制所在。
二是“一元”要有开放性。只有坚持开放性,才会不断增强“一元”的容纳性,实现与其它各元的互补互换,更好地走向世界。
三是“一元”应具有普适性,就是说,所确立的“一元”,它所含有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以及各种准则和规范应具有普遍的社会适应性,体现对社会所有成员的最基本的要求。如果“一元”不具有普适性,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难以承担起主导性的使命。
总之,在“一元”和多元关系上,必须要打破他们相互对立的思维模式,改变二者完全对立的偏见。一方面,“一元”主导不应僵化保守,要具有普适性。另一方面,在看到“一元”与多元存在难以消除的矛盾的同时,也要看到他们之间互补共生的一面,使多元成为“一元”不断丰富发展的源泉。“不同文化的人所信奉的许多不同观点和观念,只要互不对抗,就能使当代世界增添丰富的活力。”
第五篇:2013奥鹏《中国古代诗歌》作业答案
第1次作业(参考答案)
1、《春望》“国破山河在”产生的时代是
A:春秋
B:南朝
C:唐代
D:宋代 正确答案:C
2、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A:《离骚》
B:《尔雅》
C:《易经》
D:《诗经》 正确答案:D
3、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的作者
A:杨炯
B:王昌龄
C:王勃
D:骆宾王
正确答案:C 4、稼轩长短句》是哪位词人的词集名
A:李清照
B:苏轼
C:周邦彦
D:辛弃疾 正确答案:D
5、《书愤》”早岁哪知世事艰”产生的年代是
A:北宋 B:南宋
C:元代
D:清代
正确答案:B
6、“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这首词产生的时代
A:北宋
B:南宋
C:中唐
D:晚清
正确答案:A
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作者
A:王维
B:杨炯
C:李白
D:杜甫
正确答案:D
8、《诗经》的最后成书时间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正确
9、《沧浪诗话》的作者是严羽。正确
10、崔颢的诗作《黄鹤楼》有”唐人七律第一”之称。正确
11、创立近体诗格律的是“沈宋体”。正确
12、在诗论方面袁枚主张”性灵”说。正确
第2次作业(参考答案)
1、“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作者(C)
A:周邦彦 B:温庭筠 C:李煜 D:晏殊
2、有“七绝圣手”之称的诗人(C)
A:王维 B:杜甫 C:王昌龄 D:李白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作者(A)A:岑参 B:高适 C:王昌龄 D:李颀
4、与《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的作品(B)A:《西洲曲》 B:《孔雀东南飞》 C:《陌上桑》 D:《敕勒歌》
5、著名的咏蝉之作《在狱咏蝉》的作者(A)
A:骆宾王 B:虞世南 C:王维 D:卢照邻
6、“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作者
A:李白
B:孟浩然
C:柳永
D:秦观
正确答案:C
7、《遣悲怀》“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的作者(C)A:白居易 B:韦应物 C:元稹 D:戴叔伦
8、《离骚》开创了浪漫主义的文学传统的先河。正确
9、李商隐和杜牧有“小李杜”之称。正确
10、“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的作者是南宋的辛弃疾。错误
11、”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出自李清照的《武陵春》 正确
12、《花间集》收录的是唐五代的词。正确
第3次作业(参考答案)
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出自杜甫的哪篇作品
A:登高
B:春夜喜雨
C:望岳
D:石壕吏 正确答案:A
2、“三吏”“三别”的作者(B)
A:李白 B:杜甫 C:李商隐 D:岑参
3、“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指的是(A)A:关汉卿 B:白朴 C:马致远 D:王实甫
4、“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作者(D)
A:王维 B:张若虚 C:杜甫 D:孟浩然
5、”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出自白居易(A)
A:《长恨歌》 B:《琵琶行》 C:《锦瑟》 D:《行宫》
6、《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体裁(A)
A:绝句 B:律诗 C:散曲 D:古体诗
7、“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作者(B)A:李清照 B:晏殊 C:贺铸 D:欧阳修
8、“初唐四杰”有王勃、杨炯、骆宾王和卢照邻。正确
9、王维有“诗佛”之称 正确
10、王昌龄的《出塞》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正确
1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作者是元代散曲作家马致远。正确
12、“苏门四学士”中没有秦观 错误
第4次作业(参考答案)
1、“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出自
A:《春江花月夜》 B:《代悲白头翁》 C:《长安古意》正确答案:A
2、《孔雀东南飞》产生的时代
A:南朝 B:汉代 C:北朝 D:唐代 正确答案:B
3、”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作者 A:杜甫 B:辛弃疾 C:苏东坡
D:王维
正确答案:D
4、“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作者
A:李白 B:高适 C:孟浩然 D:王昌龄 正确答案:B
5、“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作者 A:岑参 B:苏轼 C:辛弃疾 D:陆游
正确答案:B
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作者
A:辛弃疾 B:杜甫 C:陆游 D:文天祥 正确答案:D
7、有“诗史”和“诗圣”之称的诗人
A:白居易 B:李白 C:杜甫 D:贺知章 正确答案:C
8、”不为五斗米折腰”说的是诗人陶潜。正确答案:正确
9、“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作者是杜甫。
10、岑参因出任过嘉州刺史,所以世称“岑嘉州” 正确
11、词可以押平声韵,可以押仄声韵,但不能平仄通押 错误
12、浙西词派的代表人物是朱彝尊 正确
:《在狱咏蝉》错误 D
第5次作业讨论
一、简答题
1、《诗经》对后世的影响? 答:《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 优良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我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一、《诗经》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从《诗经》开始,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的 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二、《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 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屈原《离骚》、汉乐府诗、建安诗人都是这种精神的直接继承。后世诗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如陈子昂、杜甫、白居易和新乐府诸家,都是”风雅”精神的体现。
三、比兴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诗经》中触物动情,运用形象思维的比兴,塑造鲜明的艺 术形象,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汉乐府民歌、古诗十九首,明显是对《诗经》起兴手法的继承。比兴的运用,形成了我国古代诗 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
四、《诗经》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也有深广的影响。曹 操、嵇康、陶渊明等人的四言诗创作直接继承《诗经》的四言句式。后世箴、铭、诵、赞等 文体的四方言句和辞赋、骈文以四六句为基本句式,也可以追溯到《诗经》。总 之,《诗经》牢笼千载,衣被后世,不愧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
屈赋的艺术成就对后世也有着巨大的影响。鲁迅说屈原的作品“逸响伟辞,卓绝一世”,楚辞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极其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2、韩愈诗歌的特点?
答:人们常以”奇崛险怪“来评价韩愈及其周围诗人的诗风。
一是”驱驾气势,若掀雷挟电,奋腾于天地之间”(《题柳柳州集后》),简单地说,就是以气势见长。
二是有意避开前代的烂熟套数,语言和意象力求奇特、新颖,甚至不避生涩拗口、突兀怪诞。三是把过去逐渐变得规范整齐、追求节奏和谐、句式工稳的诗歌外在形式加以破坏,使之松动变形。
3、辛弃疾词在思想内容方面的体现?
答:(1)坚持抗金,抒发统一中国的伟大理想。(2)登临怀古,借景抒愤。
(3)通过相思离别的传统题材和手法,抒发忧国忧民之情。(4)描写自然景色和农村风光。
4、元代散曲的分类及特点?
答: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
其特点是: 第一,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 第二,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第三,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
二、名词解释
1、乐府
答:乐府原指音乐机关。汉乐府即是汉代的乐府诗。根据宋代郭茂倩所遍《乐府诗集》的分类,汉乐府大抵保存在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之中,总计百来篇,当然遗佚不少。汉乐府民歌是汉乐府的精华。
汉乐府继承了《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叙事性是其基本艺术特色。形式上打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开创了五言格式。后来经过文人加工,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2、古文运动
答: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运动。因同时涉及文 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除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
3、江西诗派
答:南宋初,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将黄庭坚、陈师道等二十余人列为江西诗派。江西诗派是在黄庭坚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他们的创作具有与黄庭坚类似的众多特点,讲究用典,生新瘦硬,是宋代一个影响深远的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有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他们后来又被称为这个诗派的“三宗”。这个诗派最主要的特征是在语言技巧方面”以故为新”,讲求“点铁成金”、”夺胎换骨”,去摹古、变古,追求奇险硬涩的风格。
4、“三吏””三别”
答:三吏三别是杜甫的经典代表作品,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这些写出了老百姓的困苦和对老百姓的同情和战争对老百姓的残酷。
三、论述题。
1、杜甫诗歌的内涵和影响。
(一)反映民生疾苦,表现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二)忧国悯时,表现深挚的爱国感情。三)揭露统治阶级荒淫腐朽,表现强烈的憎恨感情。
(四)歌咏自然景物,抒写亲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杜甫的诗歌是博大浩瀚的思想内容和高度完美的艺术形式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反映生活高度概括,抒发感情爱憎分明。诗人善于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人或事,加以艺术的概括,反映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揭示生活的本质,表现了诗人鲜明的爱憎。
(二)描写事物真实细腻。对客观现实作真实而又具体的描写,是杜甫诗歌,特别是其叙事诗的重要艺术特色。
(三)寓主观倾向于客观叙事之中。诗人善于把主观的思想感情融化在对客观事实的描述之中,让人物和事实本身说话。如《石壕吏》,全诗除“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外,其余都是客观的白描,但诗人的强烈爱憎,对事件的主观评价,都在白描中有所流露。
(四)高度凝炼与丰富多彩的语言。杜诗在语言运用上是极其成功的,杜诗语言的主要特点可概括为十六个字:慨括性强,精炼准确,丰富多彩,通俗自然。
(五)杜诗完善了多种诗歌体式。杜甫诗几乎每一种体式都有名篇,并且由于他的运用和创造性的努力,使各种诗体在他的创作中都有所发展,如乐府诗由过去多用古题写古事发展为”即事名篇”的新题乐府;
五、七言古诗由过去的篇幅较短发展为长篇巨制;
五、七律写得格律精严,对仗工稳,音调和谐,意境沉雄,使律诗得到长足的发展。绝句在杜诗中数量较少,但题材领域大为扩展;特别是《戏为六绝句》,开创了以诗论诗的先例。
总之,杜诗达到了古典诗歌艺术现实主义的发展高峰,并形成了诗人独特的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一)杜甫在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发展史上占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他继承《诗经》、汉魏乐府及初唐陈子昂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拓宽和加深了诗歌的题材范围和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使诗歌的艺术形式和风格技巧更加丰富多彩,把现实主义诗歌推向新的高峰。
(二)杜甫诗歌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1、杜诗的现实主义精神影响着一代代诗人,如元、白的新乐府,晚唐的聂夷中、杜荀鹤、皮日休,宋代的陆游、文天祥,直至清末的黄遵宪等都受到杜诗的影响。
2、杜甫忧国忧民思想和爱国主义精神在后世的爱国诗人(如文天样等)以及广大人民中引起广泛的共鸣。
3、杜诗在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法渚方面为后世诗人提供了丰富的艺术借鉴。
2、李清照词“别是一家”的词论
答:”别是一家” 即是李清照对于词的认知,对于词的观点以及其对于词与诗的界定与区分,“别是一家”更是李清照的词情境界。李清照在其论述中,描绘及叙述了词的源流演变,总结以前诸家创作的优缺点,指出了词体的特点及创作的标准。我们可以从《词论》中可以寻出三个要点:即;词的雅俗问题;词的音律问题;词的”别是一家”。其实,在《词论》中,词的雅俗和音律都是为了论证第三点即词的“别是一家”出现的,因而,我们可以说,”别是一家”是整个论述的核心,而“别是一家”也正代表了李清照的词情观。
据历史考证,李清照的《词论》写在”靖康之难”之前,那个时候的李清照,做为礼部员外郎的千金,同时又是状元王拱辰的重孙女,家学渊博深厚。做为从小生长在这种学术气息浓厚的家庭环境里的李清照来说,环境对于她后来在文学上的成就,不能不说有很大的帮助。而在其嫁给赵明诚之后,由於兴趣相投,把整个生活都建立在艺术的基础上。
《词论》的出处大约就是在这一个阶段。当然,李清照的才情必然是高的,这点即使是清代大学时纪昀都是非常首肯的。而作为词来说,她更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认知,因而我们不能不说其词情是高远的。任何的文学表现或者是评论,总是要站在一个大的历史环境下来看。往往在人生或者历史的转折点,会有更多动人心魄的文章或者诗词。
在这样的环境中,李清照很清晰的系统的论述了词体特点,总结了词的发展,更对词坛的名宿做了相应的评述。对于在那个时代的一个女人来说,这是非常难得的。而对于其评述的系统性理论性和时代性,我们更可以看出李清照在词情方面的体悟。她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文化艺术。
这些,都成为她词情的一部分,在早期的作品《一剪梅》中,全篇充满了一个小女人的温婉,文字雅致同时又充满了音乐的律动感。恰恰符合她所做《词论》中对词相关框架结构的描述。可惜不久之后,宋朝遭受“靖康之难”,金人的兵火,毁灭了他们美满的家庭生活和艺术空气。钦宗、徽宗被掳回金国,宋室也南迁了。他们不得不把收集的历代金石书画抛弃了大部分,只带了最精要的一小部分,匆匆的逃难到江南。而赵明诚就在旅途中罹患热病而死,留下李清照孤单一人。
昔日的神仙眷侣,到头来只剩孤雁单飞,李清照心中所受的打击和悲痛,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加以战火日渐迫近,社会一片离乱,几乎不容许她落泪伤心。她只好带著一颗破碎的心,无依无靠的生活在贫困悲苦的环境中,东飘西泊,不知流浪过多少地方,却始终找不到一个安身之所。她就这样遥望著沦陷的故乡,思念著死去的丈夫。《声声慢》就出自那个时期。同样充满了韵律感的一首感怀之词,同样能体会出”别是一家”,但这个时候李清照的词情确是充满了回忆和幽怨。无论是李清照美满快乐的前期生活抑或是国破家亡后流浪时悲苦的后期间,从其作品中,那种独特的别是一家的词情观无处不在、韵律、节奏、情绪和自己那种始终的特色。
李清照依据这些要求,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主张分别诗词畛域,对两种不同形式的文学应该做出不同的对待。就这方面说也许是合理的。因为各种文体的艺术特征,应该有它相对性、固定的形态、发展规律和创作方法。李清照对那些既疏于音律,又毫无词境的制作提出批评,或许是为了救敝补偏,矫正词风。虽然故有的词家认为,她提出词”别是一家”的主张,就是针对苏轼“以诗为词”的倾向而发的,是不无道理的。但我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李清照的《词论》来源于她对于词,词情以及词情观的认知和体会。可以知道,李清照的论文虽然只表示她个人的主张,但是她的主张基本上代表了那个时代多数人认为词应该以婉约为正宗的看法。实际上,从宋至清的整个词坛的情况来看,词的内容是以婉约风格为主的。李清照提出词”别是一家”,必须有别于诗,较正统地反映了历代人们对于词的看法,从整个词史上看,是符合词的发展实际的。当然,这其中更多的是李清照自己对词以及词的韵律架构的一种体会和认同。
3、苏轼对词坛的贡献
答:苏轼对宋代文学乃至对中国文学的贡献主要在词。因在诗文领域里,苏轼以前已有显著成绩。而在词的领域里,至苏轼才在前人基础上有一个大的提高。因此,对苏轼成就的认识主要不是就其个人而言,而是着眼于整个文学史的意义的。他为推动词这种文体的自身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从他开始,词开始与诗有大致相同的文学史地位与功用,这是柳永所没有做到的。概括地说,苏轼在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提高了对词的认识与评价。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创作主张。他一再将词与诗相提并论,“新词,此古人长短句诗也”。从而为沟通诗词提供了条件。为了提高词学的美学品格,他提出了词须”别是一家”的主张,其内涵主要是壮观,即追求壮美的风格与阔大的意境。在作法上,他大力开拓词境,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第二,采用了"以诗为词”的手法进行创作,表现在用题序和用典两个方面。用题序,一方面是交代创作缘起与动机,一方面是在内容上与词本文形成互补。用典既是一种浓缩式的叙事方式,又是一种曲折的抒情方式,对于增加词的内涵与历史感,丰富词的表现手法是有作业的。总之,这些手法使词摆脱了对音乐的依赖,成长为一种**的文体。即苏词主要是供人阅读的,而非求人演唱,故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而不为音律所拘。
苏轼是两宋词风转变过程中的关键人物。强化词的文学性,弱化词对音乐的依附性,就是苏轼为后人指出的向上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