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配电网技术导则》修订背景和编制原则
0 引言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国家作出了“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深化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等重要部署。电力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电力供应和安全事关国家安全战略,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配电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环节,它直接面向电力用户,承担着电力用户的供电服务,是改善民生、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电力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分布式电源、电动汽车及储能装置快速发展,配电网呈现出愈加复杂的“多源性”特征,终端用电负荷呈现出增长快、变化大、多样化的新趋势,加快配电网建设改造和转型升级的任务更加紧迫。配电网的发展迎来了重要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许多挑战。
2015年11月7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正式发布《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这是我国“十三五”电力发展的行动纲领。“十三五”电力发展规划将“升级改造配电网,推进智能电网建设”作为重要任务,提出加大城乡电网建设改造力度,基本建成城乡统筹、安全可靠、经济高效、技术先进、环境友好、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现代配电网,适应电力系统智能化要求,全面增强电源与用户双向互动,支持高效智能电力系统建设。
为建设结构合理、安全可靠、经济高效的现代配电网,全面提高配电网供电能力,优化网架结构,提升装备水平,增强对分布式电源和多样化负荷的接纳能力,全面适应售电主体多元化和客户用电需求多样化的要求。为适应配电网发展的新形势,原《城市配电网技术导则》(Q/GDW 370—2009)已经不适应目前配电网技术发展要求,需要进行修订补充,以完善配电网标准体系,强化技术标准的指导作用,规范国家电网公司所属各省(区、市)公司35kV及以下配电网规划、设计、建设、改造、运维和检修工作,在国家电网公司运检部的指导下进行了《配电网技术导则》(简称《导则》)的修订。修订后的《配电网技术导则》与《配电网规划设计技术导则》(DL/T 5729-2016)将共同构成配电网顶层技术路线,将在一段时间内全面指导配电网规划设计、建设改造和运维检修工作。为配合配电网的标准化建设,系统地了解现代配电网技术发展路线,本文主要对《导则》修订的背景和目的、修订原则和特点以及主要修订的内容进行介绍。《导则》修编的背景和目的
2015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配电网建设改造工作做出了一系列安排部署。2016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加快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开展农村‘低电压’综合治理”等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工作内容。国务院第122次常务会议作出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的决定,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等部委先后印发了一系列文件,全面部署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作。公司党组高度重视配电网建设改造工作,在2016年国家电网公司的“两会”上首次提出了“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安全可靠、坚固耐用”配电网建设改造十六个字方针,国家电网公司配电网建设改造行动计划提出“十三五”期间配电网总投资将达到1.3万亿元。随着分布式电源、电动汽车与储能等多元化负荷不断涌现和大量接入,配电网的功能和形态正发生显著变化,对配电网的安全运行和供电质量带来严峻挑战,迫切需要提前研判,实现对多元化负荷进行主动监测和优化调控。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将推动配电网建设管理工作的智能化变革,大幅提升配电网建设改造效率效益和智能化管理水平。
本标准依据国家电网公司《关于下达2014年度公司技术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国家电网科〔2014〕64号),对Q/GDW 370—2009《城市配电网技术导则》进行修订。《城市配电网技术导则》于2009年首次发布,而自2009年以来国家电网公司发展策划部、运维检修部、营销部、科技部、物资部、农电工作部和基建部在配电网规划、典型设计、设备选型检测、带电检测、状态检修、不停电作业、防雷接地、配电自动化、运维管理、分布式电源接入及新技术研发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近年来国内外配电网技术亦有很大发展,配电网的管理模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标准已经不适应目前技术现状,迫切需要进行修订补充,以对10(20)kV及以下配电网规划、设计、建设、改造、运维和检修等工作进行规范和导向。国家电网公司运检部从技术标准入手,在广泛调研并充分吸取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组织专家团队,对原《城市配电网技术导则》(Q/GDW 370—2009)进行修订。
为适应国家电网公司对配电网管理的现状,《导则》的范围从城市配电网扩展至城市、城镇农村,涵盖整个配电网;电压等级扩充至35kV配电网;标准名称由“城市配电网技术导则”更改为“配电网技术导则”。
《导则》修订的目的是为建成城乡统筹、安全可靠、经济高效、技术先进、环境友好、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现代配电网,满足智能化要求,以及适应国家电网公司10(20)kV及以下配电网规划、设计、建设、改造、运维和检修等工作的技术要求,对配电网规划、设计、建设、改造、运行、检修、用户及分布式电源接入等各环节提出规范性技术要求,对配电网未来发展信息采集、状态分析进行技术导向,并针对目前配电网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导则》修订的主要原则和特点
《导则》的修订遵循标准化、差异化、系统性、适应性和协调性的编制原则。以“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安全可靠、坚固耐用”为原则,全面推行模块化设计、规范化选型、标准化建设;按照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按照可靠性需求和负荷重要程度,辅以负荷密度,供电区域按A+、A、B、C、D、E六类,差异化的分类制定相应的建设改造、设备选型标准;按照“四个一”工作要求,系统性地细化配电网建设改造项目需求管理。充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用电需求,适应城镇化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配电网的要求,适应分布式电源、多元化负荷接入及未来能源互联的趋势;坚持用电需求与配电网建设、主网与配电网、电网与分布式电源及用户接入、一次网架设备与二次系统相协调。
在《导则》修订过程中,调研了配电网现状,分析了当前配电网技术难题,研究了现代配电网建设发展的技术路线,并充分考虑了配电网的最新发展形势和建设。《导则》的修订工作同时遵循了以下4个原则: 1)贯彻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强制性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2)《导则》的修订落实标准化、差异化要求,形成平滑升级避免大拆大建的配电网技术发展路线。
3)立足于国家电网公司配电网的现状,《导则》对配电网的全过程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实用。
4)《导则》力求与国家电网公司相关技术标准之间,以及与国家、行业标准的协调一致,体现实用化、差异化、前瞻性和引领性。
《导则》对配电网规划、设计、建设、改造、运行、检修、用户及分布式电源接入等各环节提出规范性技术要求,对配电网未来发展信息采集、状态分析进行了技术导向,还针对目前配电网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已经落实到现行规程中的一般性技术内容原则上不在《导则》中重述。
修订的《导则》具有10个特点:
1)《导则》从全面提升配电网专业化水平出发,涵盖了配电网规划、建设、生产、运行和改造的全过程。吸取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对配电网接地故障处理、保护配置、过电压配合、防雷、短路电流水平、开关选型、低压漏电保护配置、分布式电源及电动汽车接入等关键技术难题进行系统性研究。
2)《导则》强调输配电网的相互协调,提高配电网的转供能力,为上级电网提供支撑,以适应城乡发展,满足供电可靠性要求。逐步构建能源互联公共服务平台,促进能源与信息的深度融合。
3)《导则》系统地引导规划和建设中压配电网网架、以保障中压配电网的可靠与坚强。目标是建成具有必备的容量裕度、适当的负荷转移能力、一定的自愈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合理的分布式电源接纳能力的配电网,实现安全、可靠、经济地向用户供电。
4)《导则》从提高供电可靠性出发,要求不断提高线路绝缘化、电缆化的比例,提倡不停电作业(带电作业)、设备状态检测。随着绝缘材料的广泛应用,以及中压架空绝缘线路的推广,可通过线路及设备全绝缘化进一步提高供电可靠性。
5)《导则》强调全面推行模块化设计、规范化选型、标准化建设。落实标准化、差异化要求,形成平滑升级的技术发展路线,避免大拆大建。按照负荷密度,保证电压质量的原则确定线路供电距离;提高线路载荷和转供能力来确定线路分段数、联络点数;按节能、环保、免维护、减少设备规格、适当留有余度的原则进行设备选型;按城市规划,电网与环境和谐的需求选取电缆和架空线;按载荷和转供要求确定线径。
6)《导则》从电网安全运行出发,严格落实反事故措施,建设与环境和谐的配电网。例如中性点接地方式不同的配电网,应避免互带负荷,否则,将会导致不同配电网的继电保护装置误动或拒动。根据近年来各地在公共场合大量安装户外环网箱、箱式变电站,但是有些厂家生产的户外环网箱、箱式变电站,其箱体不具备防内部故障电弧外泄性能,存在安全隐患,以及外壳设计欠美观,《导则》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7)《导则》为积极推进配网智能化,引导配电网一次系统规划建设适应配电网自动化要求。一次网架要结构简洁,并尽量减少结构种类,布局合理,具备转供能力,以利于配电网自动化的实施,以提高故障下快速恢复供电能力和分布电源的接入。同时一次电网的施工考虑通信光缆的敷设,减少实施配电网智能化建设的工程量。
8)《导则》对重要用户提出更加完善的供电保障措施。重要用户除正常供电电源外,应有备用电源和独立于公网的自备应急电源。正常供电电源、备用电源和自备应急电源应与供用电工程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运、同步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未雨绸缪,预控前置,确保社会稳定,建立和谐的供电环境。
9)《导则》适应分布式电源以及电动汽车、储能装置等新型负荷的接入需求,有序建设智能配电网。配电网应满足国家鼓励发展的各类电源及新能源微电网的接入要求,逐步形成能源互联、能源综合利用的体系。
10)《导则》提出在分布式电源接入前,应对接入的配电线路载流量、变压器容量进行校核,并对接入的母线、线路、开关等进行短路电流和热稳定校核,如有必要也可进行动稳定校核。不满足要求时应对配电网进行适应性改造。《导则》主要修订内容
为适应国家电网公司配网管理模式的要求,《导则》适用范围由城市配电网进一步扩展至全部城乡配电网。按照差异化原则,根据供电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按照可靠性需求和负荷重要程度,辅以负荷密度,将供电区域细分为A+、A、B、C、D、E六类,分类制定相应的建设改造和运维标准。按照差异化、可升级原则设定目标网架,按照一步到位原则确定主干线截面、开关等设备选型,较原标准主要变化情况有:
1)进一步明确网架结构,规划A+、A、B、C类供电区域架空线路以“三分段、三联络”为目标网架,D、E类地区可为三分段单辐射、三分段单联络,通过增加联络向目标网架发展过渡;电缆网以单环网、双环网为目标网架,可由双射、对射向双环过渡,架空线入地改造应按电缆网目标网架建设。
2)设备选型一步到位,如:规划A+、A、B类地区,架空线路主干线导线截面选择240mm2或185mm2,C、D类地区主干线导线截面选
择≥120mm2,E类地区主干线导线截面选择≥95mm2;中低压混凝土电杆均按非预应力选择,对于山区等交通不便地区可选用轻型高强度电杆、组装型杆等。3)改进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处理技术原则,20世纪70年代借鉴前苏联经验确定的可运行2h原则,经参考日本、法国等发达国家经验,修改为在躲过瞬时接地故障后,快速就近隔离故障原则,即由“2h运行+接地选线”改为“选段跳闸”。在具备条件的单位按不同技术路线分区域试点后,稳步向公司系统推广。
4)降低短路电流水平,经前期调研发现目前开关开断电流由攀比性增大趋势,参考日本(12.5kA)、美国(10kA以下)等发达国家经
验,将变电站10kV母线短路电流水平由2009版的20、25kA降低至16、20kA,避免因盲目增大短路电流水平带来大量配电网开关设备投资的浪费,同时提出针对性措施降低母线短路电流。
5)增加和修订了对环网柜、环网室、环网箱等术语的定义,规范统一了配电网常用设施设备的名称,有利于进行典型设计、运维管理。
6)增加目标配电网网架的概念,明确不同供电区域目标电网建设及过渡改造方向,确保提高负荷转移能力。
7)增加电能质量关于对电压波动和闪变、电压暂降、三相电压不平衡和谐波的限值、统计及检测等要求。
8)增加运用红外成像测温,高频、暂态地电波、超声波局部放电检测等带电检测技术、OWTS(振荡波)等局部放电检测技术的要求,以及利用配电自动化、用电信息采集等数据进行状态检修技术的要求。
9)增加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接入,适应智能配电网发展要求;修改原5.11节“分布式电源”,扩充为第11章“分布式电源接入”,满足环保绿色能源发展,逐步构建能源互联公共服务平台,促进能源与信息的深度融合。结语
《配电网技术导则》在原《城市配电网技术导则》(Q/GDW 370—2009)基础上,将适用范围从城市配电网扩展覆盖县域配电网,同时增加了目标网架、电能质量、带电检测技术、分布式电源和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接入等内容,体现了《导则》重差异、有突破、易操作的特点。配电网按照供电分区差异化建设和改造,突破了多年的单相接地故障处置规程,修改为在躲过瞬时接地故障后,快速就近隔离故障原则。《导则》吸取了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对配电网接地故障处理、保护配置、过电压配合、防雷、短路电流水平、开关选型、低压漏电保护配置、分布式电源及电动汽车接入等关键技术难题进行了系统性研究,提出了具有操作性的技术措施,为配电网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随着现代配电网技术的发展和工程实践的推进,人们对其认识必将逐步深入和全面,《导则》也将进行修正和完善。
作者简介 侯义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研究领域为配电网规划与运行、分布式电源并网、微电网及智能化相关技术等。
第二篇:地市级供电局配电网通信技术分析
地市级供电局配电网通信技术分析
【摘 要】分析了配网通信承载的业务需求,多维度比较了光纤通信、中低压载波、无线专网、无线公网等多种通信技术,提出了各种业务的承载方式,为配电通信网络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配电通信网;光纤通信;工业以太网
0 概述
配电网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公共基础设施,而我国配用电网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以及自愈和优化运行水平仍未能达到国际水准。随着我国智能配电网系统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选择合适的通信技术作为智能配电网的支撑是需要关注的重点。需求分析
配电通信网需要承载包括配电自动化、计量自动化、汽车充电设施管理、分布式电源管理、配网生产管理等业务。
配电自动化系统通过配电通信网实现开关站、环网柜、柱上开关、配电变压器等设备的信息采集和控制,对业务实时性要求较高,属于生产控制大区。10kV配电自动化单个终端带宽需求在20kb,按典型变电站汇聚带宽为1Mb左右。
计量自动化系统主要实现用户负荷、电量、电压等重要信息的采集和计量装置在线监测,对业务实时性要求较低,属于管理信息大区。单块电表每天上传数据至集中器,数据量约为几百b,单个集中器每天的数据量在10-100kb,按典型变电站汇聚带宽为1Mb左右。未来计量自动化系统将提高采集频度,并增加电压、电流、事件等多项数据,对通信速率的需求将提高。
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分为集中式充/换电站和充电桩两类,主要业务包含用电信息采集、运营管理、充电监控等。集中式充/换电站的通信带宽在10Mb左右,充电桩的通信带宽在20kb左右。分布式电源站点主要包括电能质量监测、分布式电源监测终端信息接入、电费计量等业务。10kV分布式电源站点流量在10kb数量级,0.4kV分布式电源站点流量在1k字节数量级。配网生产管理业务包括配电房视频监控、配电房门禁、配电房环境监测、配电设备在线状态监测等。
具体配电通信网需要承载的业务需求如图1所示:技术分析
为满足配电自动化等业务要求,必须对配电网通信技术进行分析,选择合理的通信技术保障配电网通信的可靠性、安全性和有效性。以下对配网通信可采用的主流技术进行逐一分析。
2.1 光纤通信技术
光纤通信的主要特点是传输容量大、传输距离长、抗干扰性强,可应用于配电房、配电线路等高电压强电磁干扰环境,是目前电力通信中广泛应用的通信方式,光纤通信可以分为多种通信技术:
1)SDH/MSTP组网
使用SDH/MSTP设备与光纤组成的光传输网络,是一种将线路传输及交换功能融为一体的综合信息传送网络。SDH/MSTP技术十分成熟,在电力通信网中广泛应用,缺点是设备庞大,无法满足配网通信的空间需求。
2)商用以太网交换机组网
使用商用以太网交换机与光纤组成IP网络,广泛应用于电网企业的调度数据网与综合数据网。在应用于配电网中,商业以太网交换机不具备在高温、潮湿、电磁干扰的工业环境中长时间连续可靠地传送数据的能力,无法满足配网通信的稳定性要求。
3)工业以太网交换机组网
工业以太网交换机组网方式与商用网络交换机组网方式相同,但组网设备采用的是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性,并且针对工业传输信息长度较短、交换频繁、周期信息较多、非周期信息较少的特点做出了优化。
4)PON光纤通信技术组网
使用PON技术组网的无源光网络包括一个安装于中心控制站的光线路终端(OLT),以及一批安装于用户场所的光网络单元(ONU),在OLT与ONU之间的光配线网(ODN)包含了光纤以及无源分光器或者耦合器。由于配网线路变更比较频繁,采用分光器需跟随变动,且设备性能不稳定,通信可靠性无法得到保证。
基于上述光纤通信组网技术的分析,建议采用工业以太网交换机方式进行组网。
2.2 中低压载波技术
电力线载波通信是电力系统通信的一种方式,其原理是将信号按一定方式调制后,用耦合设备注入输电线,利用现有的输电线传递信息。配电中低压载波通信优点主要有:灵活性大,可以连接任何测控点;成本低,利用输电线作为通信,无需额外架设通信通道。
受限于中压载波技术体制的影响,载波技术并没在在配网通信中大规模的应用,主要的缺点是:可靠性较低,配电载波通道的传输特性较恶劣,速率低可靠性不高;建设较难,中压载波设备主要有注入式和卡接式两种安装方式,前者需要停电、受干扰小、信号好;后者不需要停电,但受干扰大、信号差;运维困难,载波设备在运维管理需要一次专业支持。
2.3 电力无线专网技术
电力无线专网技术是电网公司采用主流无线技术建设的无线专用网络。电力无线宽带专网建设速度快,可很好地覆盖各类终端,实现末端用户的接入。电力无线专用还可以满足电力业务信息安全、实时性以及服务质量的需求,可以作为光纤通信最后一公里的补充。
电力无线专网的主要问题有:站址选择受限,而站点选址不好会导致网络覆盖受限,部分室内或地下室存在无线专网覆盖盲区;无线频率不够理想,且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投资成本较高。
2.4 无线公网技术
无线公网技术是使用运营商提供的GPRS、CDMA 3G和LTE 4G等通信技术来传输配电网的业务。无线公网组网速度快,适合布局在偏远或者零散的终端,应用于对通信速率、时延、中断率、安全性等要求不严格的场景。
无线公网主要缺点是:无线公网技术由于存在资源的竞争性、易受环境因素干扰,一般时延较大;运维困难,电网企业无法监控无线终端、无线链路的运行情况,在运行维护过程中完全依赖运营商,造成故障发现和处理不及时的现象;费用过高,由于配用电终端数量迅速增加,运营商的租赁费用也迅猛增加。
2.5 主要通信技术对比分析
针对以上描述的各种通信技术,图2中进行多维度的简要对比分析:
从表中的分析对比综合得出,光纤通信技术具备传输容量大、传输距离长、抗干扰性强、安全性好、具备保护机制等优势,应以光纤通信技术中的工业以太网交换机组网方式作为配网通信的主用技术,并采用环形拓扑结构形成通道自愈保护环。
对于具体业务,配电自动化智能分布式配电终端与“三遥”终端、大客户负荷管理终端、配变监测终端、低压集抄集中器终端均应优先采用光纤通信方式承载,保证通信可靠接入。配电自动化“一遥”、“二遥”终端、计量自动化终端以无线公网通信为主,已有专网通信覆盖的优先选择专网通信方式。
在光缆无法敷设的区段,配电自动化智能分布式配电终端与“三遥”终端、大客户负荷管理/大客户负荷控制终端、10kV分布式能源站、汽车充电桩管理接入优先采用无线专网方式承载,宜配置一条无线公网通信通道作为备用,不具备专网条件,可采用无线公网通信承载,应配置双网双待无线通信终端。无专网覆盖的配变监测终端、低压集抄集中器终端采用无线公网通信方式,配置一条无线公网通信通道。
不建议大规模电力线载波组网,在光缆、无线通信无法覆盖的业务,可用电力线载波作为补充方式承载业务。已建设无线专网的地区应充分利用无线专网,配网自动化、计量自动化等业务终端逐步调整为无线专网通信方式。结论
智能配电网及相应的配电网通信网络是当前电力行业的重点建设内容,本文从智能配电网业务及通信需求分析出发,解析了配电网通信的主流技术,选择光纤通信为主,无线公网、无线专网为辅的组网技术,为配?通信网络规划、建设提供参考,实现智能配电信息的安全、可靠传输。在接下来的配网通信的规划建设中,应持续关注宽带电力线载波通信与北斗系统在配网通信中的应用。
第三篇:导学案编制流程
导学案编写流程
一、导学案编写程序
(1)分配导学案编写章节给各位任课教师。
(2)导学案的编写前一定要熟读本节教材,教参和新课标考试大纲中对本节的要求,参阅相关教辅,研究知识点的形成过程及学生能力达成的策略和方法。
导学案先由个人编制、修改(一律电子稿);使用前一周,由主备人说课,同头教师集体讨论、修改;后由备课组长定稿。
(3)每个导学案要有编制人、审核人、包科主任签字、日期、编号,有使用指导和对学生的具体要求。每个导学案经过审核、校对之后印刷、提前一天发给学生。
二、导学案编写内容:
导学案分为学习案(预习案和探究案)和训练案(检测案和巩固案)两部分 数学科导学案有两个模板,一是新授课导学案,二是复习课导学案
新授课导学案
1.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2.导学案的使用说明
3.预习案
包括知识链接和新知导学。
(1)知识链接是推导本节知识所用到的已学的知识,为学生新知的获得适时铺垫。
(2)新知导学是将本节所涉及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出现,问题的设置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低到高、螺旋状上升,逐渐接近知识点的过程。
4.探究案
探究案要完成一下三件事:
(1)解决预习案中留下的问题和疑惑,就学生的问题进行探讨交流;
(2)针对本节重点、难点,就教师的问题进行交流;
(3)要及时总结,巩固探究成果。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时,不要忽视教师的作用,(包括在讨论过程中适时的铺垫和帮助,以及在展示过程中及时的纠正和评价)
5.检测案
(1)要针对课上所讲内容设置检测题目,使学生学而有用;设题不宜难,尽量使大多数学生能够答得出,答得对,让他们学而能用。学而有用、学而能用,使学生有成就感,这利于激发其学习兴趣。
(2)因为只有15分钟,设题应当精简,保证在有效时间内充分解决。
6.巩固案
(1)建议分为课内练习和课外拓展两个部分。前者最好是补充课堂内容,后者最好是紧扣重点、难点。比重上,课外最好大一些。
(2)尽量为所设题目分级,使“能者”多劳,大家都能“吃饱”。
(3)根据学生实际,习题要改编,最好是原创。
三、数学导学案在编写上应把握以下五几点。
⑴争取做到备好学生、备好教材、备好课标、备好课堂流程。因为学生的学习层次参差不齐,要立足于中下等基础的学生水平,要有比较明确的引导,要尽量多设台阶,阶差尽量缩小,要给学生指出学习的方向,要体现知识提升的过程,要在学生的最近知识能力发展区设计问题。备好学生是书写导学案如何设计问题探究的层次、探究引导的路子、范例点拨的层次和目标检测选题的基础和关键。即教给谁学、如何去学的引领;备好教材,是吃透教材 1 的重点难点;备好课标,是正确把握对学习的要求,把握教学的深度广度的需要;备好课堂流程,是对教学的一个初步设计设想。
⑵导学案所涉及的课堂内容,争取体现分层探究,体现知识的逐步生成过程,要由低到高,螺旋状上升。探究或学习的内容要清晰明了,每一部分要做什么,必须是能动的,必须是一目了然的,不能含糊不清,不能无从下手,不能雾里看花。各层之间的衔接要自然和谐,即由此可以及彼,由此能够达彼。一般地讲,要做到依托学案并阅读教材,就可以了解概念,推演定理,应用定理,完成典型例题,基本做好目标检测。探究或学习的主题一旦确定,就要精心设计问题,使学习内容在学案引领下,让生知道怎样借助外力,在何处寻求到帮助,完成每一个小问题,从而达到整体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提升。问题以填空的形式出现,必须知道怎样填、填什么。
⑶要对教材进行“二度创作与开发”。对导学案的设计要从教材的编排原则和知识系统出发,把握好对教材的“翻译”、“开发”和“二度创作”。把教材中深奥的、不易理解的、抽象的知识,“翻译”成能读懂的、易接受的、通俗的、具体的知识,帮助学生更易更有效地进行学习。
⑷是紧扣目标抓落实。导学案的编写要围绕单元教学要求和课后练习,每课设置有适宜的学习目标。整个导学案要以学习目标为中心,紧扣学习目标的落实来设置学习问题和学习过程。
⑸是逐级生成讲实效。一节课的好坏,不是学生停留在对课本知识的复制和学会上,更重要的是看课堂上学生的思维碰撞,对问题的质疑,文本的批判,动态的生成。导学案所涉及的课堂内容,要分层探究,有序引导,体现知识的逐步生成过程,要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螺旋状上升。
四、编写数学导学案应做到五个注重。
怎样使数学导学案更具有数学特色,更具有数学性,更适合我们的高效课堂,我认为在编写数学导学案时,除注意一般导学案的普遍要求外,还要做到五个注重。
⑴注重数学知识点、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规律、数学技巧。这是数学学科本身特有的核心内容。
⑵注重与期末考试中招考试接轨。现在的学生还不能摆脱考试,而考试题型又往往是带有综合性,很多题型课本没有,而这些题目往往在学了课本基础知识后,只需稍微点拨即可,就象捅破一层窗户纸那么简单。如果我们平时不让学生见,学生考试时必然盲然失措,成绩低下,导致信心丧失。所以与中考接轨、让学生提前适应考试题型,形成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⑶注重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归一。实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实现高效课堂的大容量。数学高效课堂的大容量不是靠题多、内容多而实现的。而是在一个题目背景下,挖掘出不同的解题方法、实现知识的全方位交汇,激发创新思维,或者通过多题归
一、形成规律、技能来实现的。
⑷注重给学有余力的同学提供发展空间。体现分层教学的目标,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数学发展,体现知识的超市。
第四篇:导学案作用及编制
编写导学案的意义及原则
新课改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学生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并寻找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学生的基本认识能力,提高学生的学力水平;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其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的、宽容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自己的失误;对学生的评价,不再是分等级的“筛子”,而是激发前进的“泵”;不把知识作为“绝对的客观真理”强加给学生,把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真正当作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导学案的作用:教师由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策划者、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所以导学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六个作用:①学生自主学习的路线图,为学生高效地自主学习提供了有效途径;②课堂知识结构体系的呈现表;③学生课堂展示的备份材料;④学生课堂学习的随堂记录本;⑤自我反思小结的文本材料;⑥以后复习巩固使用的学习材料。导学案设计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质量,让学生能够通过教师设计的导学案增长知识、形成能力。因此,编写导学案的第一要求就是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在此前提下寻求一些好方法。
一、导学案与教案的区别
“导学案”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获得能力,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实际上是教师用来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一份好的导学案能体现四个特点:
(一)问题探究是导学案的关键。能起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功效,并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从理论阐述中掌握问题的关键。
(二)知识整理是导学案的重点。初步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三)阅读思考是导学案的特色。
(四)巩固练习是导学案的着力点。在探索整理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进行一些针对性强的巩固练习。
二、导学案的编写模式及编写原则
导学案的组成: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链接、学法指导、学习内容、学习小结、达标检测、学习反思,共设置八个环节。
(一)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目标的制定要明确,具有可检测性,使本节内容的当堂检测题能够与之相对应。
学习目标设置的具体要求:
1、数量以3-4个为宜,不能太多;
2、内容一般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3、可在目标中将学生自学中会涉及的重、难点以及易错、易混、易漏等内容作出标注,以便引起学生高度重视;
4、目标内容应明确具体,而且可操作、能达成。教师需面对所教学生的实际水平,按照预设的教学目标,准确地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定位。学习目标既不能过低,使学生达不到基本的学习要求。又不能过高,造成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也很难达到。如果目标确定的不适度,学生很难实现高效学习。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中不要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语言,要用“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解决”、“问题”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并指出重难点。
(二)知识链接
即课前小测,有的老师命名为:前置测评、诊断检测等。
该环节的作用: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
(三)学习内容
学习内容是导学案的核心,要体现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
学生的自主学习,包括学生自主读书、独立思考、自主操作、自主练习等在内的由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导学案的作用:提出学习要求、划定学习范围、指导学习方法、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等等。
编写导学案的学习内容时应注意的五个原则:
课时化原则;问题化原则;参与化原则;方法化原则;层次化原则; 1.课时化原则。
在每个学科新教材中,一些章节的内容用一课时是不能完成的,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实际的上课安排,分课时编写导学案,使学生的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有计划的完成学习任务,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举例说明)
2.问题化原则是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释,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举例说明)
思考:怎样设计问题? ①问题要能启发学生思维; ②问题不易太多,太碎;
③问题应引导学生阅读并思考;
④问题或者说知识点的呈现要尽量少用一个一个填空的方式,避免学生照课本填空,对号入座,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思维。
⑤问题的叙述语应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如:你认为是怎样的?你判断的依据?你的理由?你的发现:等等。
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让学生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
3、参与化原则。
通过对导学案的使用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热情,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增强人人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这就是所谓的参与性原则。相信学生,敢于放手发动学生,只要教师敢于给学生创设自主互助学习的机会,其学习潜能将会得到更有效的挖掘。
4.方法化原则。
导学案中应体现教师必要的指导和要求。教师指导既有学习内容的指导与要求,又有学习方法的指导。
如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明确、具体地告诉学生看教材哪一页的哪一部分,用多长时间,达到什么要求,自学完成后教师将采取什么形式进行检查等;
(四)学法指导
有两种常见的形式:第一种是本学科的研究方法。如物理教材的各个章节都有意识、有步骤地渗透了物理学的科学研究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和训练,逐步地掌握最基本、最主要的科学方法,达到促进知识学习、培养能力和提高科学素质的目的。物理常见的研究方法有:分析归纳法、等效(替代)法、建立理想模型法、控制变量法、实验推理法、转换法、类比法等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第二种学法是学生平时普遍的学习方法。如:阅读的技巧、做笔记的方法,自主学习的方法、小组合作的技巧等。
在课堂教学中应逐渐渗透各种方法。或在导学案中引导学生领会理解,或者提出明确的要求,也可以口头说明。
在复习课中也能体现学法指导。一章的知识学完后,在复习课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结合典型例题,展开讨论和独立思考,进一步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将零散的知识点串成线、形成面,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除了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巩固所学,拓展知识形成应用能力外,也应该很好的指导、引导学生对本章所运用的科学研究方法进行梳理。
思考:如何指导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指导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掌握和熟识一些基本规则,从而有效的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因此可在最初的导学案中可标明一些要求:如专心听人发言,眼睛注视对方,以微笑点头表示赞同;努力听懂别人的发言,边听边想,记住要点;为保证别人思维的连贯性,在别人发言时不要随便插嘴打断,如有不同意见,要耐心听别人说完后再及时提出等等,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的好办法。
只有经过长期不懈的指导和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随时校正,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方法逐步走向成熟。当然在每节课中都要注意学法指导的基础性、发展性。5.层次化原则。
在编写导学案时将难易不
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认真研究导学案的层次性。学案要有梯度,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认识教材、理解教材。能引领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深入。还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从导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要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五)学习小结,即知识结构整理归纳。
导学案上最后一个问题一定设计为本节知识的体系建构。按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出知识线索,具体的知识点要尽可能留出空由学生来填。与其他章节知识联系紧密的,在归纳出本节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要体现与其他章节等知识的联系。同时还要有引导学生对学习方法进行归纳。
(六)达标检测
达标检测题的编写及使用的具体要求:
1、题型要多样。量要适中,不能太多,以5分钟左右的题量为宜。
2、紧扣考点,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
3、难度适中,即面向全体,又关注差异。建议可设置选做题部分,促进优生成长。
4、规定完成时间,要求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5.注重及时反馈矫正。(出示导学案,说明)
1.每一个学点后面尽量跟上对应的练习。为拓展学生的思路,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能有最大程度的收获,还增加了少量的选做题。
2.课堂教学中,反馈矫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一个重要手段和途径,反馈与矫正的基本要求是“适时反馈,及时矫正;真实反馈,准确矫正”。因此每个知识点后面对应的练习题要扣住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易错、易混、易漏点、中考焦点,巩固本堂课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反馈矫正不仅仅是书面练习、检测,也可以是提问、展示、练习等多种形式。
三、编写、使用导学案还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编写高质量的导学案是一节课成败的基础,它能体现教师的“支架”作用。使用时要求教师语言简练、开门见山、直击要点。作为教师要清楚何时点拨、点拨什么内容(易错知识点、易混知识点、方法、规律、知识结构、注意事项、拓展等)。教师在编制导学案时,必须把握好对教材的“翻译”,把教材严谨的、逻辑性极强的、抽象的知识,翻译成能读懂、易接受的、通俗的、具体的知识,帮助学生确定适当台的学习目标,并给出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好老师要能够深入浅出,设计导学案要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梯次化,梯次渐进化。
教师在编制导学案时,要求在难度、内容和形式上设计分为ABCD四个级别:A级为“识记类内容”,要求学生在课前时间必须解决;B级为“理解级”,要求学生能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和生活挂钩,形成融会贯通的衔接;C级为“应用类”,学以致用,能解决例题和习题;D级为“拓展级”,要求学生能把知识、经验和社会以及最新科研成果挂钩。
“四级要求”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学力自主选择。对于老师而言,导学案则实现了从教师带着书本走向学生,变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书本,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师的转变。
2.导学案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必须从有利于学生学习操作的角度思考创作,要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在导学案可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增加“加油站”“温馨提示”“友情链接”等补充说明、信息提供、方法指导的栏目。
3.应根据不同的课型编制不同的学案,如新授课中的预习性学案、复习课中的检测性学案、专题性学案等。
4.多一些激励的话语。如:
试试你的身手,你最行!
做一做,你一定能过关!
温馨提示:
比比看,哪个小组办法多等等 5.课后反思、不断完善
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解决问题的能力情况。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就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单独解决,如果是大面 上的问题,则下阶段要强化训练此知识点。
②反思教学方法是否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③知识点的训练程度与知识点的难易程度是否匹配;
④某个教学环节失误的原因是重、难点把握力度不当,还是对学生的指导、点拨不到位; ⑤某个教学环节的成功是偶然还是必然等。
总之,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反思型教师,要在不断反思中完善自己。
四、实施导学案的意义
通过“学案导学”这一策略,能够解决“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参与、自主学习为主体地位的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实现两个前置:即学习前置和问题前置。使学生能够在学案的引导之下,通过课前自学、课堂提高、课后链接等环节的调控,降低学习难度。而教师则借助“学案导学”这一策略,能够将教材有机整合,精心设计,合理调控课堂教学中“教”与“学”,从而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反馈,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导学案是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精神、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载体。导学案是用于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方向盘、指南针。
学生拿到导学案,即开始了学习,实现了学习的前置;编制学案时要求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一课一案实现了问题的前置。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反馈,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导学案编写基本要求:
1、容量要求。八开纸,页边距、中缝1.6厘米左右,正面导学,作业全部放在背面。这里所说的作业不是课后作业,是课前预习和课中前段用的。课后作业是下一课的导学案。
2、知识问题化。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内容的结构特点,精心设计问题。问题应明确、坡度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即是完成学习的过程。
3、问题层次化。问题设计分A、B、C、D四个层次,真正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需要。导学案编写基本原则:
1. 主体性原则。学案设计,必须尊重学生,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信任学生,注重留给学生时间,让学生自主发展,做学习的主人。
2. 探究性原则。使用学案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案的编制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学习,从而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导学案编写基本环节:
1.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学生学习后需要了解、掌握、运用的概念、公式、要点等;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学生提升了哪些能力。情感目标:仔细挖掘蕴涵在学习材料中的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和个性发展目标。目标要简洁、清晰、准确、全面。
2. 重点难点。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背景,预测可能出现的难点。根据考纲、课程标准,确定重点。提醒学生要重点掌握的问题,激发学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信心。
3. 知识链接。把本节课内容放在该学科整个高中学习过程中,以往所学哪些知识点为本节打下铺垫,本节为以后的学习作了哪些准备。
4. 学法指导。包括课堂上学生重点要看的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图片等,学习方法、记忆方法、理解角度、理论运用等活动方式的指导及疑难问题的索引、提示等,是对学生自我学习的重要指导。
5. 问题逻辑。学案设计问题要有层次、有逻辑、有内在的关联,解决一个问题同时也是解决下一问题的前奏,学生在解决一个个的问题中,自然解决重点问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逐步教会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6. 学习反思。每学习一个知识点、做一道题后都要进行反思,总结得失。必要时写在学案上。做好这项工作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7. 作业布置。题目设置要分四个层次。A、B级(基础):结合本节课的内容,选编基础性较强的练习题,题目要体现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基础知识、基本规律的理解要求学生独立完成。C级(中等):结合本节课内容,选编有一定终合性的练习题,题目要体现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基础知识、基本规律的运用,学生可以通过合作学习来完成。D级(拓展):结合本节内容,选编一至两道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的终合性习题,体现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并运用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分析和解决问题。
8. 归纳小结。本项内容是对本课所学知识、方法、规律的总结,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后进行,由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完成。
注:一般1、2、3、7项是“显形”的,4、5、6项是“隐形”的“归纳小结”要留下合适的空白。
第五篇:第一章编制依据和背景
第一章编制依据和背景
一、编制依据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巴彦淖尔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意见》(巴政发〔2007〕73号)、《巴彦淖尔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结合“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实际,巴彦淖尔市气象局和市发展改革委联合编制了《巴彦淖尔市气象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二、编制背景
巴彦淖尔市委政府立足发展经济,转变经济模式,由农业主导型城市向工业和服务业主导型城市转型。确立了近期全市发展战略:弘扬“总干”精神;做好“水、绿、文化”三篇文章;打造新型煤化工和氯碱化工循环经济、绿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有色和黑色金属生产加工、清洁能源生产输出和境外资源深加工五个基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自然灾害的损失加重、威胁加大,各级政府对气象防灾减灾更加重视。政府职能转变,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有利于推动气象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同时要求气象工作增强防灾减灾能力,提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支撑和服务。
“十二五”是巴彦淖尔市气象事业高快速发展的五年,各项事业取得辉煌成绩:气象防灾减灾服务能力和效益明显提高,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GDP比重由“十一五”期间的2.3%降
- 1 -
低到2%。高炮防雹保护面积1.1万平方公里,减少损失达5.4亿元;火箭增雨(雪)影响面积3.4万平方公里,增加自然降水2.7亿吨。完成全市风能、太阳能资源精细化评估,完善了全市清洁能源发展规划。气象现代化建设和深化改革取得新成效。市委、政府在“加快推进农牧业现代化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在气象局建立市、县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和防灾减灾应急指挥中心”。市发改委将两个中心建设纳入“十三五”规划。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气象事业发展还存在以下问题:科学的应急指挥体系还不够健全;农村牧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渠道不畅,覆盖面窄;气象灾害监测设施不完善;预警评估能力不足;人工影响天气试验基地亟待建设;气象服务不能满足农村牧区生产生活需求;台站基础设施不能适应现代气象业务发展的需要。
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以“四个全面”、“五大理念”战略布局为指导,坚持需求牵引、服务引领,不断提高公共气象服务的质量和效益。坚持以“党的建设、综合改革、依法行政依法履职”为抓手,努力促进气象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
二、基本原则
- 2 -
(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充分发挥政府推进气象现代化的主导作用,加大公共财政对气象事业发展的保障力度;培育气象服务市场,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社会力量的作用,形成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和完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的合力。
(二)面向需求,体现特色。按照巴彦淖尔市弘扬一种精神,做好三篇文章,打造五个基地,实施九大工程的发展战略和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型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的需求,围绕农牧业、生态、能源建设,构建具有我市特色的气象业务服务体系。
(三)统筹集约,协调推进。坚持全面发展与重点推进并举,坚持软硬并重,以软为主,统筹各部门资源,协调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各项任务的落实。
(四)改革创新,激发活力。深化气象服务、业务、科技、人才、管理等重要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增强气象事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强化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把改革和创新作为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核心驱动力。
三、总体目标
以“三大任务七项重点工程”为主线,到2020年,建成适应巴彦淖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构完善、功能先进、保障有力、社会协调联动的气象现代化体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型事业结构。监测预报的准确性、灾害预警的时效性、气象服务的有效性、防范应对的科学性进一步提高。使气象整体实力达到国内西部地
- 3 -
市级领先水平,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
第三章 主要任务
一、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一)完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
强化农村牧区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旗(县、区)人工影响天气与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的作用,重点推进街道(社区)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建设,按照“多员合一”原则实现气象助理员在苏木乡镇(街道)、气象信息员在嘎查村(社区)的全覆盖,多渠道发展气象灾害防御专家队伍和气象志愿者队伍,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构健全率达95%,乡镇(街道)气象协理员配置到位率98%,嘎查村(社区)气象信息员配置到位率95%。
强化“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政府按照社会集约化的模式,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纳入全社会防灾减灾体系中统筹考虑,建立气象防灾减灾决策机制和投入保障机制,制订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规划,解决气象防灾减灾中的重大问题,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深化部门合作,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防御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和应急响应联动机制,实现部门间信息通报联动、灾害会商联动、灾害应急响应联动,形成防灾减灾合力,气象灾害应急联动部门衔接率达到85%以上,联动部门信息双向共享 - 4 -
率80%以上。健全市、旗(县、区)、苏木乡镇(街道)、嘎查村(社区)四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体系,组织气象灾害应急演练,强化气象灾害预警在灾害应急救助指挥体系中的“消息树”作用,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完备率达到100%。
强化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和隐患排查,建立我市主要气象灾害数据库,编制分灾种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绘制重点区域灾害风险图。加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推进气象灾害保险服务业务。在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基础上,各级政府要优化、整合各类资源,统筹规划防范气象灾害的应急基础工程建设。
加强气象科普工作。在当地科普馆设置气象科普园地,将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国民安全教育体系范畴,提高公众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气象科学知识普及率达到85%以上。
(二)完善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体系
建立市、县两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按照“平战结合”原则,整合部门信息资源和应急预案,建设公共信息与应急减灾服务平台,做到“平时”开展公益信息服务,“战时”进行防灾减灾应急指挥。建立和完善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速发布的“绿色通道”,各级广播、电视、网络和通讯运营商要按照《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1]33号)文件要求,在规定时间内,无偿向灾害影响区域全网发布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气象预警信息社会单元覆盖率97%。
- 5 -
(三)加强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
围绕现代农牧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及重大活动保障的需求,建设以涵盖地空作业能力、作业指挥系统、观测系统、信息传输分析处理、效果评估检验等为主要内容的人工影响天气业务体系,不断提升人工增雨防雹作业指挥能力和效益。人工增雨累计影响面积增加度增加10%,人工防雹保护面积增加度增加5%。
依据《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内蒙古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管理办法》,进一步厘清各级政府、相关部门、作业单位职责任务,建立领导有力、职责明确、监管到位、运转高效的人影运行管理机制。
加强人影业务系统建设。完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条件的综合判别指标,建立科学、实用的作业效果检验和效益评估系统。
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基础设施建设。优化防雹、增雨作业点布局,推进防雹作业点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逐步完善和更新作业装备,提升防雹炮、增雨火箭发射装置的自动化水平。建立河套地区地面高炮防雹试验基地,加强人工影响天气科学试验能力。
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业务队伍建设。强化人影作业人员技能培训,积极探索作业人员社会保障机制,努力提高作业人员待遇。
二、提升现代气象业务能力
(一)提升综合气象观测能力
1.加快区域气象观测网建设步伐。推进农村牧区、气象灾 - 6 -
害易发区、重点防治区的区域气象观测网建设,实现乡镇苏木区域自动气象站全覆盖并向重点嘎查村拓展,增加乌拉特草原区域自动气象站布设密度,建设两部机动性强、全天候的移动气象观测站。全市区域自动气象站山前站间距达到10公里,山后达到20公里,重点地区达到8公里,区域自动站的传输频次由10分钟加密到5分钟。
2.提升灾害性天气监测能力。充分发挥乌拉特中旗713数字雷达与临河新一代天气雷达的作用,提升强对流天气全程跟踪监测、预警能力。针对临河区城市防灾减灾需求,建设城市综合气象监测网。建立社会志愿者参与灾害性天气辅助观测工作机制,提升灾害性天气和气象灾害的监测效率和覆盖范围,覆盖率达到85%。
3.加强农牧业与生态气象观测站网建设。加密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网,在全市重点粮食主产区和生态资源重点保护区域布设17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在套区旗县实现农业气象自动化观测,完成乌梁素海湿地生态观测基地和乌兰布和沙地观测基地建设。生态监测站网完善度达95%。
4.推进专业气象观测站网建设。按照共建共用原则,加强气象、农牧业、林业、水利、环保、地震、交通、旅游等相关单位合作,加快专业气象观测站网建设。选择气象灾害频发路段,在京藏高速公路巴彦淖尔段沿线的乌拉特前旗、五原、临河建设3个交通气象观测站;在雷电灾害易发区,布设大气电场仪3套,- 7 -
闪电观测仪2套;加强旅游气象观测系统建设,在全市10个3A级以上景区布设旅游气象观测站,实现常规气象要素和紫外线、负氧离子等要素的实时监测,在旅游景点醒目位置建观测数据实况显示屏;加强环保气象监测系统建设,与环保部门合作,加快推进大气成分监测站建设,并开展空气污染气象条件等级预报。
5.推进气象数据信息共享。依托电子政务外网实现部门信息互通,建成跨部门气象数据共享平台和信息共享数据库,实现各种天气、气候、气象灾害及其相关信息的共享,信息共享率达90%以上。加强气象资料质量控制,增强多源观测资料综合应用能力,提升部门间共享资料的可用性。
6.增强气象技术装备保障能力建设。完善市、旗(县、区)两级气象装备保障业务,重点加强旗县局技术保障能力建设,逐步形成部门保障与社会化保障相结合的气象装备技术保障工作机制。建设巴彦淖尔市气象计量检定实验室、综合维修测试平台、移动气象计量平台以及旗县气象仪器现场校准平台,建立行业气象观测设备统一标校机制。
7.提高气象信息支撑服务能力。完成巴彦淖尔市气象网络升级工作,达到核心万兆交换、千兆到桌面的设计目标。建设市、旗(县、区)两级高清天气会商/会议视频系统。强化气象信息系统分级分类安全管理,完成市、旗(县、区)气象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建设。
8.加强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各级人民政府要组 - 8 -
织制定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并将其依法纳入城乡总体规划。有关部门在拟定规划、审批建设项目时要征得同级气象主管机构的同意,避免对气象探测环境造成危害。加强国家四项强标宣传贯彻工作,做好《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范地面观测站》等四项强标在规划、建设、国土等部门的备案,气象探测环境综合评分85%,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划完备率90%。
(二)提升气象预测预报水平
1.提高预测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加强数值预报产品解释应用能力,提升中短期、短时临近和精细化预报水平。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提高2%,24小时气温预报准确率提高3%,预报产品空间分辨率达到乡镇一级,强对流天气预警提前量达20分钟,灾害天气预警准确率提升度达5%,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80%。建立集监测、预报、预警、评估、服务等功能齐备的综合业务平台。充分发挥气象卫星、天气雷达、自动站、闪电定位仪等新型气象探测手段在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业务中的作用。重点开展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指标的研究。加强基层台站预报服务能力建设,完善市、县两级集约化预报预警业务流程,建立分工明确、互为支撑、高效联动的新型预报业务格局。
2.加强专业专项气象预报业务。制作适应多样化需求的公众气象服务产品,开展精细化空气质量及空气污染气象条件的预报业务,建立和完善面向水文、交通、电力、环保、采暖、航空等气象高影响行业用户的专业预报业务系统。
- 9 -
3.加强气候预测和评价业务。提高极端性、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的监测、预测能力,重点加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布气候公报和气象灾害公报。
(三)提升公共气象服务水平
1.提升粮食和畜产品安全气象保障能力
强化农业气象服务科技支撑能力。完成农业气象科研试验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巴彦淖尔市农业气象试验站在试验研究、适用技术示范、科研成果推广、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作用。重点完善气象为农牧业服务指标体系,围绕重要农牧事活动,及时做好农牧业全程系列化服务。
推进精细化农牧业气候资源区划。开展干旱、潮塌、霜冻、洪涝、干热风、雪灾、暴风雪等主要农牧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开展小麦、玉米、番茄、向日葵等作物适宜种植气候区划,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挖掘粮食生产潜力提供决策依据。
强化农牧林业定量预报预估。完善不同作物和关键生育期的热量条件(温度、积温)、降水量值、日照时数等气象要素的适宜气象指标体系。建立农作物生长模型,逐步实现定量预报预估。
推进精细化农牧用天气预报业务化。针对播种、施肥、灌溉、喷药、收获等农事活动,接羔保育、抓绒剪毛、牲畜出栏、灭虫撒药等牧事活动,植树造林、飞播作业等林事活动,开展农牧林用天气预报。开展农牧业年景展望、趋势预测、定量预报等业务。开展作物、牧草适宜播种期、收获期与重要发育期预报和重大农 - 10 -
业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条件等级预报。
开展“直通式”气象服务。面向种养殖大户、农牧民合作社、农牧业企业、家庭农牧场、专业化服务组等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建立服务对象基本信息数据库,利用短信、网络、微博、微信等快速发布手段,开展及时、主动、快捷的“直通式”气象服务。充分发挥“直通式”气象服务专家组的作用,提升“直通式”服务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
加强气候变化科学研究,努力探索和掌握气候变化规律。加强气候变化对巴彦淖尔市粮食安全、经济安全、能源安全、水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等方面的影响评估,制定科学的适应应对措施。充分发挥气象在制定和实施地方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科技支撑作用。强化气候变化科普、宣传、教育,营造全民应对气候变化的良好环境。生态监测评估结果决策参考度达到90%。
3.提升气候资源利用能力
进一步做好风能、太阳能、空中云水资源和农业气候资源的监测、预测和评估等工作,合理开发、科学利用和有效保护气候资源。积极开展全市重点区域气候资源普查、气候资源承载能力评估、气候资源综合区划工作,开展重大工程建设和区域经济开发等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证。
4.强化专业专项气象服务
加强部门间业务合作和科技交流,建立规范化、标准化、专
- 11 -
业化、网络化的现代服务模式。进一步强化重污染气象条件预报预警、农业保险、交通、旅游等专业专项气象服务。完善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机制,为重大活动提供优质气象保障服务。按照集约化模式,实现旗县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市局制作、旗县播报。专业气象服务成熟度达90%。
三、增强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能力
(一)强化气象科技创新
加强顶层设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结合气象部门业务发展实际,确定重点研究方向,凝练业务发展的科技问题,建立科研项目库。
建立组织有效、重点突出、持续推进、注重转化的气象科技创新体系,最大程度激发科技人员的创造力。深化科研业务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业务需求牵引、研发经费有效配置的科研立项机制,以创新团队和专家团队建设为依托,提高科研攻关能力。
重点推进数值预报产品检验、灾害性天气预警服务、气象服务指标体系建设等方面的科研攻关,加快重点项目的研发和应用。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机制,加强科技成果的检验应用,提高科研成果业务应用能力。
强化以业务应用为核心的气象科技评价机制,建立对气象业务服务有重大贡献的科技奖励机制。
积极推进气象部门与相关部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间科 - 12 -
研合作,统筹使用部门内外科技力量,联合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
(二)加强气象人才体系建设
进一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和创新,完善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建立以岗位绩效考核为基础的事业单位人员考核评价机制。制定巴彦淖尔市气象部门人才培养规划,按照“用好现有人才,稳定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的原则,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继续完善局校合作、业务科研骨干交流、后备干部上挂下派等实践造就人才的培养方式,完善科研开发和业务建设带动人才培养的气象科技创新团队机制,并在多岗位实践和项目开发、教育培训中培养造就科技人才,形成有利于各类气象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发挥才干的良好机制和环境。
1.健全气象人才保障体系。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建设一支规模适度、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储备充分、梯次接续的人才队伍,进一步提升气象业务、服务和管理的人才保障能力。到2020年全市气象部门本科以上人员比例达90%,大气科学专业人才比例达到50%;硕士达11.3%人、博士达0.7%人;中级职称比例达到70%,高级职称比例达到15%以上。盟市局预报员的比例达14.9%。
2.加强业务队伍建设。培养和打造一支业务全面、技术过硬的公共气象服务队伍,市局建立专职公共气象服务人员队伍,旗
- 13 -
县局有专兼职公共气象服务人员3-5名。加大预报预测业务骨干人才培养力度,市局选拔培养自治区级预报专家2-3名,旗县局培养综合气象业务技术带头人2-3名。加强综合观测队伍、专业保障队伍建设,市局要建立一定规模的专职保障队伍,每个旗县局站要有1-2名技术保障专业人员。
3.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以创新团队建设为依托,以草原英才计划、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和整体素质提升计划为抓手,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市局要重点加强“专业专项”、“预报服务”、“决策服务”、“为农服务”、“信息技术保障”等领域创新团队建设,鼓励县级业务技术人员参与创新团队工作。
4.加强管理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科级领导干部平均年龄达到40岁,大学本科以上比例达到90%。培养选拔一批30岁以下的学历层次较高的旗县局领导干部,动态选拔和培养处级和科级后备干部人选。
第四章 重点工程项目
围绕巴彦淖尔市气象现代化建设要求,根据“十三五”规划任务安排,全力推进气象现代化重点工程项目落实和建设。
一、防灾减灾应急指挥体系建设
工程建设投资匡算4900万元。建设1个市级指挥中心,7个旗县级指挥中心。
建设单位:市局、旗县气象局
- 14 -
二、山洪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工程建设投资匡算980万元。在阴山16条重大沟口山洪流域内,布设80个6要素区域自动气象站、32个视频实景监控系统,研发巴彦淖尔市山洪监测预警系统,提高山洪监测预警服务能力。
建设单位:市局、旗县气象局
三、农村牧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建设
工程建设投资匡算1110万元。建设市局和7个旗县(区)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和覆盖全市59个苏木镇的视频会商系统;在人口密集区安装14个30平米户外LED电子显示屏和100块室内电子显示屏。
建设单位:市气象局、旗县气象局
四、巴彦淖尔气象灾害评估系统建设
工程建设投资匡算800万元。利用地理信息基础数据和遥感资料,结合实地调查建立气象灾害评估系统,开展灾前预评估、灾中评估和灾后影响评估业务。
建设单位:市气象局
五、人工影响天气工程建设
工程建设投资匡算1000万元。建设人工影响天气试验示范基地,提升人影作业的科技含量,提高对冰雹多发区的防雹能力,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空中水资源。
建设单位:市气象局
- 15 -
六、农村牧区服务体系建设
工程建设投资匡算300万元。全力做好农牧业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一要围绕作物播种期、生长期、收获期开展精细化服务。二要继续面向种养大户、农牧业合作社开展点对点气象服务。三是加强霜冻、干旱、潮塌等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四是开展精细化农牧业气候区划。五是加强为农服务指标体系研究和农业气象应用技术的研究。六是加强设施农业技术研究与服务。
建设单位:市气象局、旗县气象局
七、气象台站综合改善工程
工程建设投资匡算2018万元。主要建设内容:气象台站业务用房、附属用房建设;气象台站配套设施建设;业务基础保障设备建设;气象文化建设。
建设单位:市气象局、旗县气象局
第五章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紧紧围绕气象现代化建设目标,成立“十三五”规划编制实施领导小组,明确领导小组成员职责任务,将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列为各级政府“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将规划内容落实在具体项目之中,努力争取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二、强化依法管理
- 16 -
全面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建立完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为主体的配套气象法规体系和气象执法体系,认真梳理气象部门行政权力清单,并纳入政府权力清单内容,保障“十三五”规划的有效实施。
三、推进改革创新
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和事业单位体制改革。重点加强管办分离和中心气象台建设工作,建立统筹协调、分工明确、职责清晰、运行高效的气象业务科技管理机制和权界清晰、分级负责、权责一致、运转高效、法治保障的气象行政管理机构。
深化气象服务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气象服务机制,将公共气象服务纳入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指导目录;组织引导社会资源和力量开展公共气象服务,建立气象服务市场监管体系,实行统一的气象服务市场监管,规范气象服务市场秩序。
四、加大投入力度
充分发挥双重计划财务体制的优势,进一步争取中央财政的大力支持,继续争取各级地方政府的稳定支持,把气象防灾减灾建设、公共气象服务和职工津补贴等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加强统筹集约,提高投资效益。紧密结合地方气象服务需求,积极推进地方与国家重大项目的配套建设。
五、强化监督考核
强化纪检、监察和审计的监督作用,严肃财经纪律,抓好各重点项目分阶段实施工作,做到任务明确、责任清晰、督办有力、- 17 -
执行到位。定期进行监测评估和总结分析,及时发现解决问题,确保各重点项目建设按进度高质量完成。
六、推进气象文化建设
为“十三五”气象现代化的顺利开展,继续弘扬气象人艰苦奋斗、敬业爱岗、严谨求实、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优良作风,同时发扬新时代气象人坚持发展、求实创新、管天为民、争创一流的使命感,将弘扬气象人精神全方位融入气象事业发展与建设中,全面推进气象文化建设。营造团结和谐、开拓进取的良好氛围,形成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文明型的群体,使广大气象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为气象现代化的高效开展创造良好环境。
- 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