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产业型龙头农机大户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产业型龙头农机大户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产业型龙头农机大户建设,推动农机服务向产业化、社会化发展,我局组织人员会同县市区有关人员,对我市产业型龙头农机大户发展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截止2008年底,全市共有各种形式的农机服务组织379个,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规定和要求,已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55个。全市培育发展农机总值10万元以上的农机大户9862个,其中农机总值10-30万元的农机大户7578个,农机总值30-50万元的农机大户1698个,农机总值50-100万元的农机大户453个,农机总值100万元以上的农机大户132个。在各级政府和各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通过各级农机部门的共同努力,全市农业机械化进入了依法促进、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并不断取得新成效,农机社会化服务取得了显著进展。产业型龙头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协会、股份(合作)制农机公司、中介服务组织等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涌现,全市初步形成了以农机作业服务为中心,以农机化技术推广、培训和农机维修、配件供应、信息服务、投诉监督等为支撑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力地支持、促进了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结构及现状
通过对产业型龙头农机大户的培育,产业型龙头农机大户在我市农业生产耕、播、收中的主导地位初步确立。产业型龙头农机大户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基本形成了一个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机协会等中介组织为纽带,以产业型龙头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社为骨干的农机服务网络。
目前全市种植机械原值达到30万元以上的产业型龙头农机大户户数约为2283户,占全市农机大户总户数的23.1%,但技术含量高的农业机械基本分布在产业型龙头农机大户手中。在2283个产业型龙头农机大户中,用于传统农业的生产机械,在数量上基本上能占到60%。部分产业型龙头农机大户逐步走向了联合经营、合作发展的路子,带头成立了农机专业合作社,为更好地扩大作业范围、领域、抵御市场风险奠定的基础。如诸城市相州镇相州一村村民吴军自身拥有各类农机动力机械8台,配套农机具14台套。固定资产213万元,农机总值达到143万元。在各级农机部门的帮助支持下,于2006年12月挂牌成立了相州镇第一个由市经管局注册的合法的农机专业合作组织,2008年lO月合作社规范建设,经工商局认可,改名成立了诸城市富民农机专业合作社,吸收了15个农机大户参股,共有大型拖拉机15台、小麦联合收获机12台、玉米联合收获机8台、推土机4台、挖掘机1台及其配套机具。合作社的成立,使现有机械发挥出更大效能,扩大了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水平,增加了服务收入。
在经营方式上,产业型龙头农机大户主要以户营农机为主;在经营内容上,主要以农业工程及农业生产耕、播、收等传统领域为对象。但就目前我市的产业型龙头农机大户经营现状看,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及农业机械化的目标仍有一定差距,有以下几点:
(一)从农机装备结构上看。产业型龙头农机大户尤其是100万元以上农机大户基本上是靠农业工程机械支撑;农业工程机械与传统农业机械在数量上比例失衡,传统农业机械结构单一,配套机具不足,小型机具多,大中型机具少;普通机具多,科技含量高的机具少,粮食生产机具多,农业生产中的养殖机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设施农业机械少,粮食生产机械,仅从一个产业型龙头农机大户来看,耕、播、种等配套也不齐全。
(二)从服务经营对象上看。由于受机械结构单一限制,除去农业工程机械,在经营服务内容上,经营领域狭窄,仅局限于种植业的耕、播、收,而且在这个领域亦未形成系列化服务,作业环节互不衔接,管收的不管耕,管耕的不管种。种植业的耕播种、畜牧养殖业的种养加、农产品加工工业的产运销等“一条龙”式的产业化服务远未形成
(三)从经营规模上看。一方面农机大户在客观受土地分散经营与农业机械相对要求大规模作业矛盾的制约;另一方面农机大户服务专业化、社会组织化程度还比较低,尤其是粮食生产机械,大多为自购自用或以户营农机为主要经营方式,平均每个农机大户的经营人数约为3人,经营规模和服务范围小,服务手段落后,技术力量薄弱;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对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要求以及农机服务产业化的要求有较大差距。
(四)从经营效益上看。近及年,农民已成为农业机械投资的主体,随着农民追求最大收益率意识的增强,对农业机械的投资更趋理性化。虽然粮食生产机械投资少,回报少,但由于粮食生产机械作业季节性强,作业时间短,利用率较低。达到一定的原始积累之后,受利益驱动,农民更愿意把资金投入到农业工程机械上去,这也是农业工程机械在农机大户中唱主角的主要原因之一。
(五)从大户分布上看。产业型龙头农机大户发展不平衡,地理环境好,农业产业化程度高,产业型龙头农机大户发展快,而经济较落后的山区,经济和自然条件都在制约着产业型龙头农机大户的发展。
三、几点体会
(一)农机大户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主力军。目前全市农机资产总值中,95%以上为农机户所有,而农机大户和产业型龙头农机大户的农机资产达到全市农机资产的70%以上,主要以大中型机械为主。而大中型农业机械技术含量高、作业效率高、作业质量好、经济效益好,受到了广大农民朋友的欢迎、农机手的青睐,特别是随着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的发展,大中型农业机械将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
(二)农机大户肩负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后的农业现代化重任。国家的现代化和农业的现代化都要求最终减少农民,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是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农村主要劳动力离开农业后,农业现代化的重任就必须有操纵着现代化农机的农机大户来承担,以其高效率完成农业生产任务。
(三)农机大户是农业先进技术的传播者。由于农机大户人员既有一定的农机技术和经营头脑,又有较强的市场意识,对农业新技术和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比一般农民群众认识快、使用快,从而成为推动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的普及应用传播者,也带动了广大农民朋友对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的认识,加快农机化发展步伐。在今年落实农机购机补贴政策中,玉米联合收割机主要就是由这些农机大户申请购买的。
(四)农机大户是农机化事业发展的最新动力和农村发家致富的领路人。农机大户具有较新的经营理念、专业化程度高,是市场经济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农机大户的发展和经济利益的驱动,带动了农民群众购机从事农机服务活动,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而也促进了全市农机化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四、几点建议
发展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机化的主题,也是农机化的发展趋势。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着重抓好以下几点:
(一)加强对现有农机合作服务组织的规范化引导。针对全市现有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存在的问题,引导他们通过登记注册、建章立制,进一步规范财务管理、人员管理、经营运作等工作程序,逐步建立起管理规范有序、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贪权关系清晰、运行机制合理、独立财务核算、经营服务合法的农机服务实体。同时引导农机大户、农机专业户,通过服务合作等多种形式,整合现有农机资源,优化农机结构配置,建立更多的农机合作服务组织,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
(二)大力发展农机致富示范大户。进一步加强对农机大户的技术服务、信息服务,引导他们不断拓展服务项目,拉长农机服务链,增加农机大户收入,示范带领其他农机户的快速发展,引导农机户、农机专业户采取向农机大户入股的方式,实现农民间的协作,培植更多的农机致富示范大户和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如昌乐县朱刘镇的农机大户于伯祥,注册成立了“伯祥农机合作社”,合作社一成立,就吸引了村里和邻近村的20多名农机户加入。
(三)构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积极稳妥地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总结新经验、推广好做法,加快农机专业合作服务组织建设步伐,不断壮大农机服务主体,引导农民通过走合作之路推进农机化发展。二是规范培育扶持产业型龙头农机大户。要积极探索各类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共同推进农机化发展的新机制、新模式、新路子。认真组织好“三夏”、“三秋”及冬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多层次、多领域的跨区作业,鼓励、支持、引导农机手组织起来走出去,不断扩大跨区作业范围和规模,提高农业机械的利用率和农机手的经济效益。切实做到“建一个组织,兴一个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片群众”。三是全面推行农机服务进农村社区。农机服务社区化是新形势下基层农机组织建设的新模式。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农村社区建设的要求,把农机服务纳入农村社区建设范围。在乡镇(街道)中心社区设立农机综合服务窗口,以社区人员代办,或乡镇(街道)农机站人员下乡轮流驻社区的形式,为农民提供就近、便捷、系统化的农机服务。通过建设农机合作服务组织以及农机大户,逐步在全市建立起一个以农机合作服务组织为龙头,以农机大户为主体,以农机协会为桥梁的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机管理水平,推动农机化事业的发展。
(四)加大对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的扶持力度
今后,国家、省、市农机购置补贴和将来可能实行的农机作业燃油补贴等,优先用于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农机大户和农机协会的发展;逐步建立政府扶持、群众自筹、银行贷款、集资入股、合作经营等多渠道、多形式的多元投入机制,加快全市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步伐,为全市农机化事业的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第二篇:农机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农业机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加快推进农机产业发展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现实需要。我县从2010年初启动农机产业园项目建设,到2012年底获市政府“重庆市现代农业装备产业基地”授牌,一步一脚印造就了一个农机产业园。目前,正值产业园区建设关键期,或为鼓劲呐喊,或为抛砖引玉,本文将试论其发展之路。
一、粗略看前景,抉择之路乐观
(一)较大的市场蛋糕。近年来,随着农机购置补贴逐年增加,以及市场内在需求的拉动,农机行业行情持续看涨。2012年全国农机工业总产值达3382.4亿元,是2006年的3倍;据预测,2015年将达4000亿元以上。我市正在申报“中国微耕机之都”,现有相关生产企业100家左右,年产量100余万台,2012年实现产值50亿元;按规划,2015年产值将突破500亿元。武陵山区农机化程度普遍较低(如我县虽为国家农业机械化示范县,但2013年底农机综合水平也仅为44.01%)。经调查,我县周边27个市县(重庆市6个、贵州省10个、湖南省8个、湖北省3个)2013年有农业机械约70万台,初步估计5年内市场需求将达100万台以上,市场空白至少在30万台、60亿元以上。此外,本地区规模性农机生产企业、销售企业都较少,区域外企业也尚未有效渗透,2011年地区农机工业产值为10.9亿元,仅占全国的0.38%,可谓一块“处女地”,为本地企业发展留足了成长空间和时间。
(二)难得的发展机遇。随着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村劳动力持续向非农产业转移(每年外出务工人次全国约1.5亿人、我市约700万人、我县约20万人),农村劳动力短缺越演愈烈,农机的大规模使用有其强大的内生动力。同时,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业发展道路已成必然,提升机械化普及率从而提升劳动生产率成为国家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国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对农机具生产、购置、更新等方面的政策补贴和税收减免力度空前,一般情况为每台机器补贴总价的30%(总补贴额不超过5万元)。重庆市作为老工业基地,由摩托车行业拓展而来的农机企业特别是微耕机企业发展较好,明确提出打造全国最大的小型农机装备制造基地和小型农机产品集散中心,极大地刺激了农机市场,也为我县农机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
(三)可贵的区域优势。仅就小范围特别是武陵山区而言,我县在农机产业发展方面的优势比较明显。从交通区位方面看:我县地处渝、鄂、湘、黔4省市边区武陵山中心腹地,500公里半径内有4个省会城市、10多个地级城市和200余个县市;渝怀铁路、渝湘高速及国道319线、326线贯穿县境,是我市东南门户对外开放的桥头堡。从政策支持方面看:武陵山扶贫攻坚和我市关于五大功能分区的战略中,都将机械工业列为区域重点支持产业,农机发展契合政策。同时,我县农机产业园被定位为“重庆现代农业装备产业基地”,其发展得到市政府的认可和大力支持,就县级层面来说这在周边区县是绝无仅有的。另外,我市体制机制优势突出,比如对农机的补贴方面,对相同农机,我市的补贴标准为35%左右、湖南为17%左右、贵州仅为15%左右。从产业基础方面看:我县农机产业在规划、招商引资等方面已顺利起步:就产业规划而言,按“园中园”思路将农机产业园布局于县工业园区内,规划占地1500亩,为武陵山区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就招商引资而言,已正式入驻企业7家、意向入驻企业10余家,其中富福锻压公司将投资20亿元;就基础建设而言,年内将累计完成投入1.25亿元。目前,已投产徐州宋氏车业有限公司电动三轮车等项目12个,农机具交易中心入驻农机经销企业21家、农机品牌22个。
二、冷静析现状,发展之路漫漫
(一)看外部,竞争激烈。表现有二:其一,行业霸主根基已稳,不会轻易割舍一城一池。在优惠政策和市场需求趋动下,国外知名企业都已经进入了我国市场,且其产品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如占据北美50%市场的迪尔公司,已在津、京、豫等地扎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打捆机等销量名列世界前茅的凯斯纽荷兰公司,已在黑、沪等地立足;产品畅销世界140余个国家的爱科公司,已在疆、黑、桂等地站稳。同时,国内大型农机企业加速膨胀发展,鲁、浙等地的农机气候已成。如潍坊被誉为“中国农机城”,现有农机生产企业近500余家、2012年产值达1500亿元,占全国“半壁江山”。其二,行业新军群起夺食,免不了一番激烈竞争。从宏观上看,各省市在国家大政策和产业市场的引导下,纷纷各显神通,积极抢夺农机市场蛋糕;从微观上说,周边湘潭的“湖南农机产业园”、武汉的“中国武汉国际农业装备交易中心”、成都的“四川现代农机产业园”都是各自省份的战略性农机产业基地,我市梁平的农机产业园也风头正劲。这些园区或在技术、物流、投入等支撑,或在区位、交通等条件,较我县有优势,决定了我县农机产业的崛起之路免不了激烈竞争,注定一路荆棘。
(二)看内部,支撑尚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才问题。农机产品更新换代速度较快,对农机产品性能、质量和关键零部件等方面的技术创新要求很高。为此,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专业人才、产业工人等支撑是重中之重,而这方面恰是我们的最大短板。二是物流问题。物流事关生产资料的“进”和生产产品的“出”。目前,我县正加快建设现代物流园区且初显成效,但总体来说仍处于“物聚而不流、物流而不畅”的初始阶段,在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等方面的支撑作用仍然较小。三是配套问题。农机产业涉及到产品研发、零部件生产、机械组装、调试检测、产品展销、售后服务等方面,需要集群式招商或是引进整条产业链方能支撑其发展。但目前,整机生产大企业对落地我县兴趣不够,零散的小企业也持有疑虑,导致我县在项目引进上比较困难,整个产业基础较为薄弱。
三、沉着谋发展,崛起之路可待
(一)抓规划定位,进一步理清思路。简单随意的“无头苍蝇”式发展和反反复复的“折腾”式发展是产业发展的大忌,易浪费资源、耽误时机和挫伤信心。为此,必须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一是建立目标体系。按照短期、中期、长期分别对产业产值规模、发展定位等方面予以明确和细化,到2015年,园区建设形象初显;到2017年,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基本实现产业产值100亿元发展目标;到2020年,基本站稳武陵山区区域市场,初步打开南方丘陵片区市场。二是确立功能分区。按照“功能完善、集约发展、分区布局”的原则,重点打造“一个基地、四个中心”功能分区,即农机产品制造基地和农机展销交易中心、技术研发与成果推广中心、实用人才培养中心、农机售后服务与区域维修中心。三是树立主打产品。农机产品有几千种,就短期而言,应围绕“能适应本区域地形地貌条件、能满足本区域主要经济作物农机化需求”的原则,着重发展小型农机,重点打造中小型微耕机、水稻烘干机、小型农用三轮车等“拳头产品”,拓展金银花烘干、植物油料榨取、蔬菜脱水保存等内销性强的农机产品。
(二)抓项目建设,进一步活跃园区。没有企业生产、毫无活力的园区顶多只是一片厂房。2012年10月,时任副市长童小平在我县《关于建设“重庆市现代农业装备产业基地”的请示》上就指出农机产业基地的关键是“抓到重大项目”。对此,可从三方面着手。一是积极“筑巢”。巢好凤自栖,要迅速完成征地拆迁、土地平整等前期工作,加快完善园区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厂房、公用设施等配套建设,完善园区发展条件,使企业能够“拎包入住”。二是全力“引凤”。以产业化、集群化为目标,大力引进技术先进、竞争实力较强的农机企业。要做好产业转移承接,主动接受农机产业辐射;要真正地“走出去,请进来”,创新项目跟踪落实和服务机制,为重大项目报批、落地、建设、投产提供全方位“一条龙”优质服务,力争大项目、大企业入驻,打造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三是加速“集群”。生产要素配套是产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规模再大、实力再强的企业也需要互助合作。要积极发展协作配套企业,聚集和培育发展关联度高、配套性强、互补性好、产业链长的中小配套企业,加快形成园艺植保、农业机械等优势产业集群,降低物流成本,夯实产业基础。
(三)抓配套完善,进一步强化支撑。产业配套往往决定着产业成败。市上指出我县农机产业到2017年“整个产业要形成100亿级的生产能力,本地零部件配套率超60%”、“全市行业占比达20%以上”。为此,要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是强化人才支撑。整合培训资源,加大新型农机具、农艺种植、经营管理技能知识培训。积极创造条件,引进产品研发、技术创新类高端技术人才。充分发挥县职教中心的作用,为园区发展培养专业性技术人才和“蓝领”工人,实现园区、学校的良性互动和共赢。二是升级服务能力。按照“提高效率、提升质量、降低成本”的要求,以“一个基地、四个中心”为平台,大力培育发展金融、物流、中介等服务业,加快构建农机大市场、大服务、大品牌。以参加品牌展会等方式展示、推荐园区,到2015年,初步形成规模较大、影响较好的区域性农机产业园形象。三是突出技术创新。要加快建成农机产业自主创新平台,推进新产品开发及技术成果转化。创建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初步形成科研开发、主机制造、成套装备供应、技术服务等一体化产业体系。
(四)抓保障强化,进一步增强后劲。政策是产业发展的保障,要从组织领导、税费扶持等方面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围绕把农业制造打造成百亿级支柱产业,咬定青山不放松,组建农机产业园议事协调机构,落实人员,负责园区规划建设的统筹协调、重大问题和重大事项的研究决策。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协调解决园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二是强化政策扶持。从信贷、资金帮扶、税费减免返还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打造投资政策“洼地”,吸引更多“外商”前来投资。创新思路,探索采取“工业地产”模式平衡产业园区资金瓶颈。完善政府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机制,加强银企对接合作平台建设。研究组建主要开展农机融资服务的金融租赁公司。制定农机产品输出物流补贴政策,全力争取将生产的农机纳入国家、市级农机补贴目录。三是抓好向上衔接。我县的农机产业园是得到市级层面认可的,已明确由市经信委、市农委对该基地进行动态管理并评估验收。要主动向上级部门衔接汇报,积极争取政策资金、产业转移等方面的支持,搭上我市“500亿元农机产业”规划和发展的东风,真正把我县产业园打造成“市级基地”。
实事求是地讲,我县的农机产业是“凭空”造就的陌生产业,此前毫无相关产业基础和工作经验,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凡事都需摸着石头过河,加之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其发展壮大之路注定艰辛而漫长。但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将是其发展的机遇期、黄金期,需要全县上下咬定目标不放松,共同努力,培育其发展壮大,最终实现“崛起武陵、走向全国”。
第三篇:某县农机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某县农机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近几年,**县农机产业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县先后被授予“全省农机产业基地”和“全省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但在这些殊荣的背后,仍然存在很多不容忽视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何使**农机产业能进一步做大做强,笔者带着这一课题进行了调查和思考。
一、农机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近
年来,**县着力强化农机服务管理,加快农机新技术开发推广,全力推进农业机械化,促进农机产业整合升级,推动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致富。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农机普及推广速度快。一批高效复式、环保节能的大中型作业机械得到快速推广。,全县新增农机总动力26768台/12.8万千瓦,全县农机总动力达132236台/73.1万千瓦,比同比增长10%;全县机耕面积达93万亩(按二季算);机电排灌面积达72.5万亩;动力植保面积达14万亩;机收面积达60万亩;机插面积近1万亩;水稻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47%;比同比增长4%。
2、农机服务组织发展好。全县农机作业服务组织300余个,作业范围覆盖湖北、安徽、广东、浙江等省。农机作业服务收入达6.1亿元,农机经营服务收入达1.9亿元,农机化为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11.8%,全县农业机械原值达5.4亿元,农业机械化成为了农民致富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3、农机机电产业整合优。全县32家规模企业已兼并重组为7家集团(股份)公司。经整合后,企业逆势突围,走上了康庄大道。如五丰、五金、金三角、正兴等4家农用运输机械生产企业整合成新的**县五丰机械厂,生产各式农用运输车8000多台,产值近亿元;自主研发了农村沼气池抽渣运输车、多用农田作业机等新产品,年上交国家税费逐年增加,纳税88.13万元。湖南省农友机械集团,产值达1.2亿元,上缴国家税费200多万元。
4、农机产业园区引力强。农机产业园区目前已形成规模,现占地有800多亩。已入驻产业园区的有农友、定源、金峰、湘源、神手、韶峰等农机企业15家。还有劲松、灿华、丰彩、永达、家福王牌等企业也提出了入园申请,意在园区征地发展。
5、农机产业发展影响大。自来,我县已连续7年承办了全国(区域性)、全省农机展销会。9月,首次成功举办了湖南**农机机电产品展览会,成功举办了湖南**第二届农机机电产品展览会。还积极组织我县规模农机企业参加全国、全省农机订货会,南宁东盟博览会,昆交会,越南国际贸易展览会等专业会展。由于我县农机出省、出国,1月18日,获得了省经委授予的全省唯一的金字招牌——“湖南省农机产业基地”。
6、农机购机补贴数量多。争取(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了农机购机补贴项目资金260万元,争取了1016.46万元,是的3.91倍,占全市补贴资金的48%。
二、发展农机产业问题重重
**县农机产业在欣欣向荣的景象背后,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农机产业的发展壮大。具体表现在如下七个方面:
1、农机企业小厂多、大厂少。目前,**县有大小农机机电终端产品生产企业36家,其中,通过近两年的组合合并,注册资金上1000万元、产值上亿元的也只有7家,即**县五丰机械厂,湖南省农友机械集团,湖南省湘中兴华机电有限公司,湖南省劲松机械有限公司,湖南省南方农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湖南省银杉机电有限公司,湖南省家福王牌机械有限公司。规模农机企业仅占全县农机企业总数的19.4%,小厂占据了80.6%。
2、农机品牌哑牌多,响牌少。目前,我县各类生产农机机电企业中,终端产品的牌子不少于60个,但真正在消费者心目中有影响力的牌子没有几个。有些企业连对自己的牌子都失去信心,靠冒用外地的牌进行销售。近年来,虽然有4家农机企业获得过省级名牌的称号,但真正能产生名牌效应的不过一两家。
3、农机产品仿制多,研发少。长期以来,我县的农机机电产品,停留在简单的仿制上,对产品无改进和开发能力。许多企业没有研发机构,有研发机构的企业也并没有取得大成果。以小型米机为例,这种产品是我县的发家产品,有近20年的历史,在90年代初,约占全国销量的70%。但一直以来,只对外观作过一些改进,产品的加工性能和操作性能一直未有大的提高。真正属于本土研发出来的产品只有几个品牌。如农友集团的智能柜式米机等。
4、农
机成品产量多,达标少。近几年来,我县农机产业逐步壮大,我县农机机电产值达到了11.3亿元,产品总体质量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在技术指标上仍存在较大差距。以小型组合米机为例,产品的装配质量加工性能仍有50%左右的企业难以达标,又如近三年发展起来的近20家微型电机生产厂家,生产量在40万台以上,产值达1.2亿元,但这些厂家产品退货率
平均达15%,个别厂家达30%。有的厂家的产品已在一些省退出了销售市场。有些企业为了稳住市场,竟采取了假冒上海、浙江等地品牌违法销售。
5、农机资源充数多,作用少。被调查的10家农机机电企业里,人才资源缺乏,生产资源落后,检验资源闲置。仅有一家集团公司有4名大专以上学历的技术人员从事技术和质量管理工作,其他9家几乎没有专业技术人员,有也只是滥竽充数,当南郭先生而已。有4家粉碎机的生产企业的生产设备无法满足其产品的加工精度,销售出的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因粉尘浓度大,造成用户抱怨。2家收割机厂和一家耕整机厂无任何出厂检验设备,8家购置了检验设备的企业中,有3家企业并未利用检验设备对产品进行出厂检验,只用来应付有关部门检查。
6、农机培训呼声多,真干少。无论是农机手还是农机部门,都多次提出要加强农机培训。县政府已开办了农机学校。但由于县财政对农机教育培训投入不够,教学设备陈旧落后,农机教育培训人员自身素质偏低,因而农机培训举步维艰,有组织地培训活动开展得很少。
三、壮大农机产业还须努力
毛泽东同志在50年代末就提出了“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伟人在50年前就看到了农业机械化对于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作用。今天,“要用工业化的思维发展农业”,无疑是对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意义的最好阐释。**已经具备了基础好、来势好的优势,国家对农业、农机的重视,使农机产业前景一片光明。“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农机产业要进一步做大做强,真正成为“全省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享誉中外,务必做到产业规模大,产品名气大,专业队伍大,社会化服务组织影响大,富民强县贡献大。具体来说要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1、加大整合力度,创金字招牌。生产规模化,能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县五丰机械厂是由原五丰、五金、金三角、正兴等4家农用运输机械生产企业整合而成,注册资金1200万元。经过二年多的发展,企业效益日增。共和产各式农用运输车8000多台,产值近亿元,年均增长20%。湖南省农友机械集团,产值达1.2亿元,上缴国家税费200多万元。比整合前的几家企业的总产值和上缴税额要多得多。其他经整合后的企业同样摆脱了金融危机,走上了宽广的发展大道。实践告诉我们,走整合的道路,是**农机规模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农机整合,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溪流汇成大海”,将全县30多家企业逐步整合成数家大集团,实现资金整合、资源整合、技术整合。第二步是“大船变航空母舰”,将数家大集团再次整合,集团实现上市,分厂实现专业化生产。在此基础上,**农机品牌优胜劣汰,集中力量,打造金字招牌,走黑龙江做大牛奶“完达山”品牌的道路。
2、加大研发力度,创实力企业。**农机产品基本属仿制产品,直接导致了产品竞争力弱的现象。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使企业拥有自己的特色,企业要掌握产品的核心技术,只有这样,**农机才谈得上是真正的强者。要拥有核心技术,就必须有自己研制出来的产品,所以就必须加大研发力度。企业要舍得在研发方面的投入,要对技术人才高看一眼,厚看一层。要成立专门的研发机构,创造技术人才良好的研发环境。政府要积极帮助企业引进农机人才,可以帮助企业与农机技术学校建立长期联系,对口引进人才或者合作研发。我县农友集团已经与湖南农大组建了湖南省农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研发了智能柜式米机、谷物加工成套设备等系列新产品,其做法很值得借鉴、推广。
3、加大监管力度,创优质产品。要加强企业内部的质量管理。质量管理是企业持续稳定地生产出合格产品的基本保证,企业一定要从传统的作坊式管理模式中解脱出来,要树立增加短期的质量成本来增加长期的经济效益的观念,积极采用科学先进的现代管理模式,积极创造条件,推行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努力争取通过9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政府质量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监督和服务的职能,在加强对企业的质量监督和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提高方面要充分显示出工作的有效性。上级要积极积极**县质监局成立“湖南省农机检测中心”。
4、加大服务力度,创优良环境。服务水平和服务程度影响农机产业发展的进程。要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强化乡镇农机管理站职能,保障农机宣传推广经费;壮大农机服务组织,提高农机服务水平;加强农机培训,增强农机手素质。要优化发展条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田整理力度,加快机耕道建设,加速农田流转,为普及农机和提高农机耕作水平打下良好基础。
5、加大补贴力度,创富农平台。农机补贴能有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是农民致富的推动器。今年中央决定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规模,我省提出争取10亿元的农机补贴,目前已到位5亿元。**要紧紧抓住这一重要信息,利用**是“全省农机产业基地”和“全省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这一“试金石”,争取更多的补贴资金,全年补贴农机具3万台以上,全面提升全县农机化整体装备水平。同时,要从方便农机户、保证公平公正着手,不断完善补贴机制,如改变补贴下发时间,农用燃油补贴落实到农机户等等。
6、加大教育力度,创强县财源。发展农机产业,要实现三赢局面:群众要富,企业要富,国库要富。农机产业要走出一条阳光大道,就要能创造更多的税收,为全县经济发展输入更多更强的动力。为此,必须加强对企业业主的引导、教育,引导他们合法经营、诚实经营,教育他们遵纪守法,讲求奉献,做到“颗粒归仓”,为全县农机产业发展、全县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第四篇:农机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农业机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加快推进农机产业发展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现实需要。我县从2010年初启动农机产业园项目建设,到2012年底获市政府“重庆市现代农业装备产业基地”授牌,一步一脚印造就了一个农机产业园。目前,正值产业园区建设关键期,或为鼓劲呐喊,或为抛砖引玉,本文将试论其发展之路。
一、粗略看前景,抉择之路乐观
(一)较大的市场蛋糕。近年来,随着农机购置补贴逐年增加,以及市场内在需求的拉动,农机行业行情持续看涨。2012年全国农机工业总产值达3382.4亿元,是2006年的3倍;据预测,2015年将达4000亿元以上。我市正在申报“中国微耕机之都”,现有相关生产企业100家左右,年产量100余万台,2012年实现产值50亿元;按规划,2015年产值将突破500亿元。武陵山区农机化程度普遍较低(如我县虽为国家农业机械化示范县,但2013年底农机综合水平也仅为44.01%)。经调查,我县周边27个市县(重庆市6个、贵州省10个、湖南省8个、湖北省3个)2013年有农业机械约70万台,初步估计5年内市场需求将达100万台以上,市场空白至少在30万台、60亿元以上。此外,本地区规模性农机生产企业、销售企业都较少,区域外企业也尚未有效渗透,2011年地区农机工业产值为10.9亿元,仅占全国的0.38%,可谓一块“处女地”,为本地企业发展留足了成长空间和时间。
(二)难得的发展机遇。随着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村劳动力持续向非农产业转移(每年外出务工人次全国约1.5亿人、我市约700万人、我县约20万人),农村劳动力短缺越演愈烈,农机的大规模使用有其强大的内生动力。同时,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业发展道路已成必然,提升机械化普及率从而提升劳动生产率成为国家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国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对农机具生产、购置、更新等方面的政策补贴和税收减免力度空前,一般情况为每台机器补贴总价的30%(总补贴额不超过5万元)。重庆市作为老工业基地,由摩托车行业拓展而来的农机企业特别是微耕机企业发展较好,明确提出打造全国最大的小型农机装备制造基地和小型农机产品集散中心,极大地刺激了农机市场,也为我县农机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
(三)可贵的区域优势。仅就小范围特别是武陵山区而言,我县在农机产业发展方面的优势比较明显。从交通区位方面看:我县地处渝、鄂、湘、黔4省市边区武陵山中心腹地,500公里半径内有4个省会城市、10多个地级城市和200余个县市;渝怀铁路、渝湘高速及国道319线、326线贯穿县境,是我市东南门户对外开放的桥头堡。从政策支持方面看:武陵山扶贫攻坚和我市关于五大功能分区的战略中,都将机械工业列为区域重点支持产业,农机发展契合政策。同时,我县农机产业园被定位为“重庆现代农业装备产业基地”,其发展得到市政府的认可和大力支持,就县级层面来说这在周边区县是绝无仅有的。另外,我市体制机制优势突出,比如对农机的补贴方面,对相同农机,我市的补贴标准为35%左右、湖南为17%左右、贵州仅为15%左右。从产业基础方面看:我县农机产业在规划、招商引资等方面已顺利起步:就产业规划而言,按“园中园”思路将农机产业园布局于县工业园区内,规划占地1500亩,为武陵山区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就招商引资而言,已正式入驻企业7家、意向入驻企业10余家,其中富福锻压公司将投资20亿元;就基础建设而言,年内将累计完成投入1.25亿元。目前,已投产徐州宋氏车业有限公司电动三轮车等项目12个,农机具交易中心入驻农机经销企业21家、农机品牌22个。
二、冷静析现状,发展之路漫漫
(一)看外部,竞争激烈。表现有二:其一,行业霸主根基已稳,不会轻易割舍一城一池。在优惠政策和市场需求趋动下,国外知名企业都已经进入了我国市场,且其产品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如占据北美50%市场的迪尔公司,已在津、京、豫等地扎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打捆机等销量名列世界前茅的凯斯纽荷兰公司,已在黑、沪等地立足;产品畅销世界140余个国家的爱科公司,已在疆、黑、桂等地站稳。同时,国内大型农机企业加速膨胀发展,鲁、浙等地的农机气候已成。如潍坊被誉为“中国农机城”,现有农机生产企业近500余家、2012年产值达1500亿元,占全国“半壁江山”。其二,行业新军群起夺食,免不了一番激烈竞争。从宏观上看,各省市在国家大政策和产业市场的引导下,纷纷各显神通,积极抢夺农机市场蛋糕;从微观上说,周边湘潭的“湖南农机产业园”、武汉的“中国武汉国际农业装备交易中心”、成都的“四川现代农机产业园”都是各自省份的战略性农机产业基地,我市梁平的农机产业园也风头正劲。这些园区或在技术、物流、投入等支撑,或
第五篇:我县农机机电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我县农机机电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是我省唯一的“省农机产业基地”,农机机电产业纳入了娄底市“十一五”重点培育的十大产业集群、全市6个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并享受全省“十一五”重点发展的50个产业集群的政策支持。全县现有各类农机生产、经营企业(门店)500家,其中农机机电生产企业138家,农机机电产业年产值达10.5亿元,年出口额达500万美元。现就有关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我县农机机电产业优势明显
(一)基础条件较好。全县有138家农机机电生产企业,具备了产业集群基础,经开区规划了1600亩的农机机电产业园区,目前已有10多家企业入驻园区。湘中农机机电大市场连续五年被评为“全国十大农机专业市场”,是中南地区重要的农机机电产品集散中心,市场辐射湘、鄂、川、云、黔、豫、赣、浙、粤、桂等20多个省(区)及缅甸、老挝、越南等国家,年交易额达10多亿元。由于园区和市场的辐射和集聚效应,还吸纳了一些配套的轴承、电机、三角胶带及标准件厂家进驻,兴办了一批铸造厂、冷作件厂、塑件厂等零部件配套企业,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营销网络,拥有一支万余人的农机营销队伍常年活跃在全国各地以及越南、老挝等周边国家和地区,基本实现了产业与市场的有效对接,能够对市场变化作出快速反应。
(二)产品门类全。主要产品有微型组合米机、三轮车、拖拉机、水田耕整机、水稻联合收割机、粉碎机、磨浆机、压面机、水泵、电机、喷雾器、玉米脱粒机、半轴等60多个品种,300多种型号,其中大部分产品是全省的拳头产品,已有27个产品纳入国家和省支持推广的农机产品目录,16个产品纳入国家和省购机补贴目录,获得国家专利产品近200项。去年,我们又与大学、农业大学、日本东星技研所等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科研合作关系,联合在我县设立了农业机械研究开发基地,着力开发市场潜力大、科技含量高、适用范围广的新型农机具。
(三)品牌效应好。农机声名远播,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较大影响。其中微型组合米机占全国绝大部分米机市场,被誉为“全国米机之乡”,拥有4个“名牌”、2个“省著名商标”、38个省农博会金奖,1个产品正在申报国家免检产品。特别是自以来我县连续成功举办6次全国性的农机会展,农机的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四)市场前景广阔。随着购机补贴等政策的连续出台,给我县农机机电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国外市场前景也十分看好,据我们了解,包括印尼、越南在内的东南亚国家农机化水平还相当低,农机产品的需求量相当大,8月,越南、泰国、老挝、柬埔寨、孟加拉国的农业部官员和农机专家对我县农机生产企业及农机机电大市场进行了认真考察,他们对我县生产的耕整机、家用组合米机、小型水稻收割机、喷雾器等小型农机产品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非常欢迎我县的农机产品进入东南亚市场。
二、近年来我县发展农机产业的主要做法
(一)加强引导规范,强化行业自律。一是加强政策引导。针对国家不同时期的产业政策和我县农机产业的发展实际,我们适时出台了相应政策,以规范产业的发展方向。,出台了《关于做大做强农机机电产业若干问题的意见》;,确定了“龙头企业+产业园区+农机大市场+农机会展+自主创新”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明确走标准化、规模化、集团化、系列化、专业化、品牌化的产业发展之路;,制订了《县农机机电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明确了“十一五”期间农机产业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扶持重点及相配套的扶持政策。经过连续这几年的引导、规范以及上述政策措施的落实,我县农机机电产业步入良性互动的集聚发展轨道。二是强化行业监管。,成立了县农机机电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县农机机电产业管理办公室,积极开展了引导企业加强行业自律的工作,并组建了“县农机机电产业协会”,制订了《协会章程》和《竞争公约》;,针对行业内部分工越来越细,又先后组织成立了农机产业协会铸造分会、组合米机分会、电机分会和运输机械分会,并通过了分会章程,选举了分会组织机构,签署了行业公约,缴纳了履约保证金,较好地解决了行业内部恶性竞争的问题,营造了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二)提高创新能力,增强发展后劲。一是加大科技投入。每年从全县推进工业化基金、农机机电产业发展基金和科技三项经费中提取一定的比例,用于产品研发投入。选择1-2个科技项目进行有针对性的科技攻关;对自主开发或引进的新技术、新产品投产后每年生产经济效益达到1000万元以上的农机企业,政府一次性奖励3-5万元。二是加强产学研合作。积极为企业牵线搭桥,进行校企联姻,加快技术改造和升级换代,缩短产品的研发周期,降低产品的研发成本。9月,我们与大学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大学在我县设立第一个县级研发基地;11月,与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就农机产业的从业人员培训达成了长期合作意
向;12月,我县的农友机械公司、湘源科技集团等企业与农业大学工学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3月,湘圆技术有限公司与娄底职业技术学院联合组建了“农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月,省农友机械有限公司与日本东星技研所达成联合开发协议。三是推进标准化生产。,县农机机电产业办与农业大学、省农机鉴定站及我县的部分农机生产企业联合制订了组合米机的省地方标
准;,主导制订的省组合米机地方标准通过技术监督部门的审查,成功上升为国家行业标准,同时对电机、三角皮带、筛片等主要农机配套产品实行了市场准入制度,对质量未达标准的不准进入市场,不得进入企业配套,从源头上确保了农机产品质量的提高。四是实行严格的生产许可证制度。加大了对无证企业的查处力度,坚决制止未取得生产许可证企业从事纳入生产许可证管理的农机机电产品生产,确保产品质量。
(三)打造集约平台,促进聚集发展。一是建设专业园区。率先在县经济开发区设立了全省首个农机机电产业园区,规划占地1600亩,并出台了入园的相关税费、土地等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农机龙头企业进驻农机机电产业园区。目前,农友,湘源、金峰、韶峰等10多家农机生产企业相继入驻农机产业园区,产业园区已初具规模。二是组建农机机电产业集团,搭建出口公共服务平台。充分运用国家农机购机补贴政策的杠杆作用,积极引导企业兼并重组和优化整合,力争通过3年的努力,组建成一家上市股份制公司,并择机整体上市。目前,行业整合和集团组建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9月,我们成功将五丰、金三角、五金、正兴等运输机械企业按股份制组建了运输机械集团五丰机械厂,11月,农友、永旺、白碧、远达、恒昌、兴鑫、良华等七家企业组建成省农友机械集团,今年以来又陆续把14家组合米机企业、2家耕作机械企业和2家铸造企业进行整合,组建了兴华、南方、劲松、金峰等有限公司,目前产业整合工作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三是实行专业化生产。严格控制整机生产企业数量,着力发展配套产品生产企业,实现专业化生产。目前整机生产企业从最高峰时期的138家降到现在的65家,配套企业从原来的63家发展到现在的125家,初步形成了以三塘铺镇、青树坪镇为主的铸件生产基地,以印塘乡为主的冷作件生产基地,以县经开区、永丰镇为主的终端产品生产基地,基本实现了专业化、集约化生产。
(四)突出本地优势,打造特色品牌。一是建好专业市场。1997年,我县建成了湘中农机机电大市场,通过招商引资,投资5000多万元,进行了市场的异地新建,其建筑面积达到5万多平方米,现有商户200多家,市场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其规模、销售收入都比新建前的翻了一番,现已发展成为省有名的农机专业市场,中南地区重要的农机产品集散中心,并连续五年被评为“全国十大农机专业市场”。二是打造农机品牌。从起,连续6年成功举办了全国区域性的农机会展,每年参展客商1000多家,累计成交金额近40亿元。去年,首次以我县的名义举办了农机机电产品展览会,逐步形成了政府支持、协会承办、市场运作的会展举办模式,产生了会展效应,打造了农机品牌。三是提高知名度。积极组织本地农机企业走出去参加全国、全省农机产品订货会及越南国际贸易展览会、东盟博览会等各类专业会展,进一步提升农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五)促进农机产业出口,推动国际经济合作。近三年来,我县先后有湘源、白碧、永旺、金峰、神手等5家企业已办理好自营进出口权手续,扩大了农机机电出口实体,进一步加大了我县农机产品走出国门的步伐,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国内外产品大型展会,大力提高产品知名度。我们先后组织企业参加了第三、四届越南(胡志明市)国际贸易博览会,第三届东盟博览会和第八届中国农机论坛暨第六届亚洲农机峰会等国际性会展,均取得了很好的收效。今年5月28日-31日,我们组织农友、永旺等农机企业参加了在越南河内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部分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国际展览会,展会期间共接待越南、老挝等国家经销商及客户达200多人次,签订合同30多份,预订组合米机台,耕整机1000台,成交额达70多万美元。我县农友机械集团公司还与越南港越合力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联手共同开发东南亚市场,目前已经在越南的河内、海阳、胡志明市等地建立长期销售网点和维修服务部10多个,计划今年下半年起赴老挝、泰国、缅甸、孟加拉国等国家设立4个以上的分公司,建立20多个销售网点,产品出口额届时将达到1000万美元以上,大大提升产品在越南及其周边东南亚国家的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同时,我们还将积极引导金峰、神手等已有自营出口权的农机企业走出去,到境外开拓国际市场,把产品尽快推向国际市场,为今后一段时期“走出去”的高速发展增添了新的平台和有效支撑,目前这两家企业均已与国外客户取得联系,并初步达成合作意向,不久即可实现自营出口实绩。
三、我县农机机电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规模普遍偏小,管理水平落后。骨干企业和龙头企业数量不多,带动能力不强,绝大多数农机生产企业沿用家庭作坊式生产,家族式管理模式,可以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家企业建立和完善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二)资本存量不多,发展后劲不足。前段,我县农机机电产业依靠低资源消耗、低劳动力成本、低原材料价格,走“低价占领市场”之路,随着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产品成本增加,利润空间大幅减少,企业生产经营日益困难。同时,企业融资能力普遍较差,很难在银信部门贷款,“滚雪球”的发展模式,严重制约了农机产业的发展后劲。
(三)技术含量偏低,创新能力不强。农机机电产业的从业人员,虽然一部分是原有集体企业改制下岗再就业的熟练产业工人,但他们大部分没有经过系统专业技术培训,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欠缺,高素质的产品研发人员和市场营销人员引不进、更留不住。由于人才缺乏,企业自主创新开发产品的能力较弱,工艺装备水平低,产品科技含量低。
(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严重滞后,物流成本高。我县的湘中农机机电大市场尚没有配套的货运配送中心和农机会展中心,并没有统一的检测中心、培训中心、创业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物流时间长、成本较高。
(五)外贸人才缺乏。我县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严重缺乏外语和外贸实务人才,特别缺乏既懂外语和国际贸易知识又熟悉生产的复合型人才。
(六)口岸联检机构不全,通关不便捷。由于娄底尚还没有海关和商检的办事处,联系与业务办理都十分不便。加上现在出关都要换海关监管车,既费时,又增加了企业的运输成本。
(七)出口退税不到位。受国家税收政策调整等方面的影响,造成企业退税不能及时到位,一定程度影响企业出口创汇的积极性。
四、下一步工作重点
(一)继续加大行业整合和分工协作力度,走集团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发展道路。
(二)下大力气引进农机产业战略投资者,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省农机产业基地”。
(三)继续加大自主创新和技术产品升级力度,进一步优化我县农机产品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