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论美国金融监管体系改革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
浅论美国金融监管体系改革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
摘要:自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在金融监管的方面存在的弊端日益显现,此次危机体现出了微观审慎监管对全面控制金融体系稳定运行存在的缺陷,还有各个金融监管机构相互竞争,所采取措施无法合理协调,面对紧急情况不能及时作出反应等问题。我国的金融管理体制与美国的监管体系有一定的相似性,也存在较大弊端。文章以金融危机为分界点,探讨了美国在金融监管制度方面的变革,并结合我国在金融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提出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深化改革的启示。
关键词:金融监管;美国经验;启示借鉴
一、美国当前金融监管体系概述
在经济危机出现以后,美国颁布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明确了分业经营这种体系在美国本地的法律基底,同时也为美国金融业分类监管模式的确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渐渐开始对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产生依靠、把中央银行作为中心、各个专业的金融监管机构作为个体而组成的监控体系,也就是双层多头金融监管体系,相对于以前的监管体系而言更加完善和细致。在1999 年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中混业经营再次回到了大众的视线之中,但是该法案并没有对金融分业监管体系进行系统的更改,未做到与其相适应。
而且监管的自主权掌握在各金融监管机构自己的手里,在各州或者联邦机构注册时能够更多的进行自主选择,与此同时也需要受到来自所注册机构的审查。可是,在当时的情况下,金融监管机构所需的费用要由监管对象来进行预判和支付,也就是说监管机构要想获得更多的行动经费就需要增加监管对象,不断扩大监管规模。而且在各种利益冲突下,监管机构很可能被利诱。这种不完善的监管体使过度竞争在监管机构弥漫开来,为了占据市场,增多了和监管机构之间的联系,建立起了纽带关系,相互粘连,“柠檬市场”的现象在监管机构之间扩散,优良的机构得不到机会,反而被制度不完善的机构抢占先机,监管力度整体下降,市场出现了各种风险。
二、美国的监管体制存在的弊端分析
(一)多头监管,监管出现重复
多头监管容易出现各监管区域重复,问题不断在监管者和被监管者之间涌现,例如:成本过度消耗、监管效率下降。也由于金融监管机构所有的权利过于分散,没有权威的法律条文来保证金融市场的运行稳定。众所周知,混业经营是美国金融机构目前的经营阶段,许多金融产品之间有着各种联系,据分析,金融控股公司要想做到全方位的发展。可需要最少九家机构的控制与监管,但是这些机构没有统一的监管标准,对金融机构做出的要求各不相同,这就导致被监管机构缺少主动权。通常情况下他们想要顾及到各个监管机构提出的不同标准需在一定程度上牺牲部分资源的优化以及合理配置,这一举措在无形之中降低了金融机构的收益。当然对监管者也提出了较高的标准。他们应该将各个金融监管机构的不同业务进行合理调控与整合,这就需要相关人员对法律,审计信息等相关知识多多了解。美国的金融监管成本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由此而生,灵活机动性也因此而失。简而言之,在面对跨行业服务以及新兴业务时这种多头监管的模式使得金融系统出现了较大的漏洞,监管视角较为狭小,市场在出现风险时容易失去控制,易造成金融市场的失控。
(二)混业经营,高成本管理
混业经营在管理方面存在较大难度、成本高,金融风险在不同业务之间互相传递的可能性增大,容易出现道德方面的问题,例如不能诚实守信的问题。在监督管理方面,混业经营具有许多的不确定因素,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混业经营自己就存在着诸多弊端,应得到改进与完善。
需要注意的是,美国金融监管体系逐渐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过度,是由于在全球化进程中出现了创新大潮,监管模式的改变以及金融监管相互斗争的出现。在新一轮的经济危机中,监管机构之间存在相互竞争与监管机构之间相互套利,造成了美国监管机构拥有较低的对外竞争力,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有所下降。不同个体在金融市场中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使得他们对于自身的利益有各种要求,这也导致了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之间存在很多的利益纠缠,而监管机构也会想出各种办法用最宽松的监管制度来约束自己,来获得更多的属于自己的利益。监管机构和监管者之间在面对不同目标出现意见不统一的时候,能被双方都接受的解决方法大部分为采取拖延政策,解决问题的效率十分低下,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别人们所认知的就是美国的监管体系比较落后,欧洲比美国领先两年执行了巴塞尔协定。同时美国的监管体系繁琐复杂,有很多细则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造成金融机构新产品和新服务的推出越来越难,在全球化的进程中适应能力越来越低,增加了监管者和金融机构的对抗与冲突,而大幅减少了合作。
三、次贷危机后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主要内容
(一)建立保?o消费者的金融机构
使消费者在使用信用卡以及其他金融产品时,避免模糊带有欺骗性质的条款出现能够获得更多的准确完善的信息,切实维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使得消费者能够更加放心的消费,增加了市场上货币的流通量,带动了经济的增长,为国家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促进其可持续发展。该署设立在美联储下,由总统直接任命署长以保持其独立的监管权力。其监管的范围涵盖各类银行和非银行机构,特别是该机构可以自己独立制定相应的监管政策,拥有高度自主权,增加了权利的集中性,提高了监管效率。
(二)对企业高管的高薪进行监督与管理
降低了金融市场的风险性,也阻碍了高管对高薪的过度非法追求。美联储被法案授予足够的权利对企业的发展进行调控,实现经济的公平性;社会各界人士组成了薪酬委员会,对董事会负责;金融机构产生的不完善,缺乏细节的薪酬方案可以被直接制止,美国证监会也以对此次行为追查和索问,降低了对市场的危害性,同时也为股东提供了更多的发言权尤其是对待企业高管的薪酬问题上,例如可以对管理层提出合理化建议,拥有了实权,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空间。
(三)监管体制最优化模式的建立
在2008年3月美国财政部公布了 现代金融监管架构改革蓝图》,《蓝图》颁布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议,被称为“自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以后规模最大的金融监管体系改革计划”,该法案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主要是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对象、监管基本要求、监管所拥有的权利等,而在这之上,又提出了三个不同方面的改革意见,也就是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短中期发展方向,长期的最优化监管体系框架的建立,主要在于推动美国的经济创新的发展与进步、增加金融业的竞争能力,并为其增添了诸多充满活力的因素。
(四)由功能性监管向目标导向性监管的转变――2010年《金融监管改革法案》
美国的《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在2010 年 7 月底发挥了作用,奥巴马的就职演讲中明确指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新自由主义已经失去了立足之地,要坚决抵制和调控,而这一想法逐渐由空想变为了现实,这与金融监管法案的颁布也有密切联系,自此之后美国政府对金融监管的宽松政策出现了巨大改变终结了利润对美国政府经济发展的主导,对金融监管组织的发展做出了调解,政府被赋予监督管理金融公司的权力,进而建立政府系统协调金融市场的体制,具有历史性的重大意义。
四、我国金融监管体系改革从中获得的启示
(一)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与美国有很大的相似方面
在时代变迁中形成了中央进行统一管理调控的金融管理方式。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金融机构体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中央和地管不统一,风险分担机制模糊,造成中央偏重风险防控,地方“重发展、轻监管”;二是中央分业监管体制下,交叉性金融业务和创新金融领域监管政策和综合统计需要增强,监管机制堵塞,不同金融业态监管成本落差明显,形成巨大监利空间;三是地方政府对金融机构干预过繁,造成金融监管环境的不同。结果,一方面,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增持续加,地方金融活动过度繁荣,降低了中央调控的有效性,给经济发展带了很大的风险在面对以上问题时,我国在推动经济发展过程中增强中央政府的管理与监督,也能够对政府的行为起到监管作用,降低风险。
(二)美国金融危机后的金融监管方案有两大特色
一方面加强了系统监管的完善性,另一方面加强对金融消费者起到了良好的保护作用。这两个方面所做出的革新只得我国借鉴。首先,把协调性加强,提高对系统风险性的重视程度。当今社会混业经营的情况已在各地金融公司中出现,各金融集团开始进行综合化经营,在某种程度承认了混业经营的存在。在金融危机中这些集团会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会出现更多的风险。金融风险未必全由大企业造成,多个小规模的企业组合在一起也可引发风险。某一金融机构为了将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而出售一定的资产也是合理的,这也是微观审慎管理的一种做法,但是如果许多金融机构同时进行这种选择,则会导致风险最终的爆发。
(三)我国目前还处于较为初步的开放以及创新阶段
随着我国不断发展金融业,我国渐渐出现了混业经营发展的金融集团,像平安,中信等。混业经营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发展潮流鉴于此,我国要深化对金融监管的改革,与金融发展相适应,降低风险的产生。我们可以从美国的监管体制改革中寻找经验适当学习。颁布法律法规来控制金融监管,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寻,依法办事。当前我国的混业经营模式不断发展,我国也应该建立一些权力集中的监管机构,对此负责。依照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模式,可以将中国人民银行设立为最高监管机构。一方面人民银行对我国金融市场进行过统一监管,有足够的经验;另一方面人民银行得到国家的支持,有高素质人才和高端的机构设置。这样,在维护金融分业监管的框架下也能对其进行统一协调,提高监管效率,将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与国情结合,从实际出发,切实维护公民的合法经济权益,做到经济发展与时代相适应。
五、结语
由次贷危机引发的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促使美国政府推出了一个新的金融监管改革法案。新法案对美国原来的双重多方金融管理体系存在的监管重复,监管真空,监管效率低下,监管存在漏洞并最?K导致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的缺陷进行了反思,作出了重大变革。总体来说,金融监管体制必须与金融发展水平相适应。本文以金融危机的发生为分界点,探讨了美国在金融监管制度方面的变革与创新,并概述了我国在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漏洞,为我国的体制创新改革提出了建议:首先,增强中央和地方政府间的协调性,重视系统风险;其次,借鉴美国对金融控股公司采取的监管措施,对我国的金融控股公司合理监管;最后,强化对金融业混业经营的监管,建议将中国人民银行设立为最高监管机构,统筹协调各监管机构对金融创新展开有效监管。
参考文献:
[1]赵静梅.美国金融监管结构的转型及对我国的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07(12).[2]王自力.道德风险与监管缺失:美国金融危机的深层原因[J].中国金融,2008(02).[3]尹继志.美国金融监管体系改革评析[J].金融发展研究,2009(02).(作者单位:唐山一中)
第二篇:美国金融监管改革与启示.
2008年第3期总第141 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NAN I N STI T UTE OF F I N ANC I A L MANAGE MENT No.3 2008 Serial NO.141 收稿日期:2008-04-15作者简介:王 寅(1962-,男,江苏淮安人,经济师,财务经营部总经理,主要从事金融业务经营与风险管理研究。
美国金融监管改革与启示 王 寅
(中国农业银行淮安市分行,江苏淮安223001 摘 要: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是多头监管、监管重复和监管空白同时并存,导致了监管部门职能不分、相互扯皮,而且
还存在竞争关系,而控制着庞大资金的对冲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却处于监管的真空区,并且监管部门掌握的信息滞后于金融机构,当采取政策干预时,政策都被市场参与者所了解、预期,达不到预期效果。财政部推出的《金融监管蓝图》的金融监管体系整改方案由于触及银行业多方面改革,引发了美国银行业和地方政府等多方争议。尽管如此,美国版的金融大部制构想对中国金融监管的借鉴意义不可低估。
关键词:美联储;金融市场;金融衍生品;金融监管体系;混业经营与监管;道德风险中图分类号:F830.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7796(200803-0019-03
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2008年3月31日推出一套雄心勃勃的题为《金融监管蓝图》的金融监管体系整改方案,对美国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的金融监管体系作出重要调整,提出了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建议。尽管这项改革计划尚待美国国会批准通过,议案何时能生效难以预料,但由于这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计划触及银行业多方面改革,引发了美国银行业和地方政府等多方争议,监管机构内部也出现分歧,证券交易委员会对此表示赞同,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则反对。
一、美国金融监管“落伍”的原因
随着全球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与发展,特别是近几十年来金融衍生品的爆发式增长使得金融行业之间不断融合,对于金融混业经营实行混业监管也已逐渐成为大势所趋。在大危机之后、1999年之前的60年间,美国金融业实行的是《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在这一方案下,美国监管体制秉承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模式。随着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方案》的通过,美国出现了混业经营潮流。尽管如此,在很大程度上美国依旧延续着分业管理,这造成了类似于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造成了监管的错位与滞后。
一直以来,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是多头监管、监管
重复和监管空白同时并存。一方面,监管部门职能不分、相互扯皮,而且还存在竞争关系。监管部门为了获取更多的监管对象,存在放松监管要求的动机。就银行业来说,当前有多个部门负责银行业的监管。美联储负责对联邦注册银行和跨州银行的监管,受监管的银行必须是会员银行。如果是联邦注册银行或者跨州银行,但不是美联储的会员银行,则由美国货币监理署(OCC 监管。在州一级注册的银行受各州银行监管局监管。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虽然不直接监管银行,但是也有义务和权力对银行资产负债进行管理,对风险管理进行监控。另一方面,控制着庞大资金的对冲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却处于监管的真空区。这些基金是国际资本跨境流动的主要形式,也是投资结构性产品的主力。并且,监管部门掌握的信息滞后于金融机构,当采取政策干预时,政策都被市场参与者所了解、预期,达不到预期效果。
分业监管不适应混业经营、金融创新,削弱了金融机构的竞争力。美国金融监管真的“落伍”了。
二、美联储会否再成官僚
美国将对金融监管体制进行大规模改革,引起了全球经济界的广泛关注。许多人认为美国的这项改革是针对次贷危机的,因为很多经济学家一直认为,次贷危机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落后的监管体制
・ 91・
无法跟上金融创新步伐。当然,也有人对这项改革是否能解开次贷死结持怀疑态度。其实,次贷危机只是这次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导火索,建立新形势下的美国金融监管体制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针对美国目前对商业银行、储蓄和贷款机构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一些重叠甚至相互冲突的监管规定存在的种种弊端,需要一个机构出来平衡调节各监管机构的功能和纷争,使证券、银行、保险业务的独立监管能有效地协调起来,美联储恰好就是担当这个角色的候选机构之一。
扩大中央银行在稳定金融市场中的作用是必要和可行的。现代经济金融体系下虚拟经济的极度发展,使得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虚拟经济的波动对实体经济的稳定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中央银行利用货币政策稳定经济必须考虑金融市场的稳定。在次贷危机中各国中央银行联手采取行动稳定金融市场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稳定经济。两者之间并没有根本冲突。中央银行应该责无旁贷地承担起稳定经济和稳定市场的责任,而且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只有中央银行才能够有效发挥利用经济手段稳定金融市场和稳定经济的主要作用。
作为市场稳定的监管者,美联储必须为金融市场稳定性的大环境负责。美联储仍然需要通过执行货币政策、向金融系统提供流动性这些传统途径来发挥稳定市场 的角色。同时,为了重塑美联储的监管职责,美联储还在金融机构信息收集、披露信息、与其他监管部门合作参与规则制定、必要时采取联合行动等方面拥有特定权力。
保尔森提出的大部制改革提案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美联储将拥有比现在大得多的权力来监管金融市场;二是合并政府一些现有的金融监管部门,其中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和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进行合并。
对于SEC和CFTC这两个金融监管机构的合并,美国内部就形成两种观点相互对立的派别,其中反对声音可谓不绝于耳。特别是保尔森提出的方案本身强化了美联储的领导地位,却没有强化财政部下属部门OCC(货币监理署的职能。美联储除监管商业银行外,还被赋予监管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等其它一切可能给金融体系造成风险的商业机构。因此,在保尔森勾画的蓝图中,有人担心美联储的权力会空前“膨胀”:美联储牵头不一定是最好的方式,有可能形成更加庞大的官僚机构,效率得不到改进。
三、道德风险降临美联储
美联储作为惟一的最后贷款人,决定了只有它才能充当最后埋单者,并且不仅要为储蓄机构埋单,也要为关系到整个金融系统稳定的任何金融机构埋单。
为储蓄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充当最后贷款人是央行成立的最初职能之一。这一点在美联储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当初,各商业银行之所以愿意加入联邦储备系统,就是可以缴纳准备金以便在流动性不足时获得支持。此外,最后贷款人角色显然是与央行货币供应的最终提供者联系在一起的。其它的机构能够提供流动性,但最终的流动性只有一个源头,那就是央行的资产负债表的变动。既然美联储要最终对金融市场的灾难性后果负责,那么扩大其监管职能就理所当然。就贝尔斯登这个案例来说,它接受了美联储的救助,就有义务接受美联储的监管。否则,就会出现责任和权利的不对等,造成道德风险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扩大美联储的监管职能是有合理依据的。
同时,由美联储统领混业监管还是引起了许多的隐忧。隐忧来自央行的道德风险,而不仅是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人们已广泛关注到美联储救市可能会造成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即美联储的救助行动,会鼓励金融机构从事进一步的冒险行为。然而,较少被关注的是,美联储本身也存在道德风险。
美联储的道德风险源自货币政策的动态不一致性。这是因为,美联储放松货币政策在短期通常会是稳定金融市场、刺激经济增长的“强心剂”,但在长期内将不会影响实际产出和就业,只会带来物价上涨。在任的货币政策制定者可以通过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来“制造”繁荣,而将泡沫破灭的痛苦留给他的接任者。这意味着,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可能是现任决策者的最佳选择,但对长期经济稳定却是灾难性的决策。美联储通过各种手段致力于向银行体系注入流动性,实际上是不计成本地向商业银行提供定量贷款;而美联储降低再贴现率,则向银行敞开了以较低成本向央行融资的大门;通过大幅下调基准利率,美联储实际上是在帮助银行相互之间以及银行向社会以较低的成本融资。
这些激进的措施已经引发越来越多的通胀担忧。这意味着美联储正在经历另一轮严重的信用危机,并最终可能再次印证央行的道德风险。将金融监管大权归于美联储无疑将放大发生这种道德风险
・ 2 ・ 的概率。按照这个原理推断,在央行的监管下运作的任何一类金融机构,只要发生危机都可以要求美联储救助,并且美联储将无法拒绝,因为这些危机是在美联储的监管下发生的。
四、“大部制”改革说易行难
就目前来看,保尔森提案的最大亮点在于,力挺美联储统领金融监管体系,以维护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如果此项计划得以实施,美联储的监管权力将大大增强,相应的,金融创新的监管空白将受到有效压缩。但尽管这一方案契合现实金融格局和美联储的独特地位,却未必是一个理想的方案。次贷危机暴露出了美国金融监管体制中积聚已久的弊端,改革势在必行;然而,就如何整合监管职能而言,问题并不像提案所描述的那么明朗。
从金融市场的微观主体来说,由金融衍生品危机引起的其它金融方面的危机是连续性的,从现在次贷危机的发展趋势来看,次贷危机又在通过打包方式扩散到世界其他地区,所以美国政府现在的金融改革是否真正及时,关键还得看改革的力度,能不能从源头遏制次贷危机的进一步扩散。同时,美联储的“扩权”动机首先来自于它的“货币救济”行为,美联储对危急金融机构注入流动性,自然要求取得对这些机构的监管权来保证这种“救济行为”的有效性,这也是权责关系的统一,不过这种“统一”带来的是美联储对权力的重塑与堆积。
再从另一方面来看,虽然此次美国金融部门的改革可能有助于次贷危机向好的方向发展,但对以后的危机并非能够完全预防。纵观近几十年美国预防危机的经验,美国政府不会事先对经济进行干预,只有到事情发生以后,政府才能出台措施。这也是美国这种高度自由市场经济国家的性质所决定的。美国“金融大部制”改革的核心是为美联储“扩权”,而扩权的潜在含义是希望美联储能事先预测并将危机制止在萌芽状态,这实质上是一种对于金融界“全能政府”的幻想。同时,保尔森提出的金融改革方案,在美国大选之前难以成行,因为民主党主导的国会不会同意共和党提出的任何方案。
五、中国金融监管可否借鉴
金融监管大变革无疑将是次贷危机所留下的最重要的制度遗产之一,也体现着精英们的高度反思。虽然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备受争议的金融部门改革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列入我国大部制改革名单,但美国财长保尔森向国会提交的这份长达128页的
金融改革提案,使我们再次看到建立协调机制实行混业监管的趋势所在。我们应当真切地加以关注,借鉴经验,吸取教训。
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两大目的十分明确,一是要增强美国资本市场的竞争力,二是要保护美国消费者利益和维护市场稳定。这与我国金融监管理念基本上是一致的。虽然我国的经济金融环境与美国有很大差异,但金融监管的目标大同小异,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值得中国参考。
与美国相比,我国金融改革基础性问题是制度。美国是一个规则为王的国度,制度一旦确立,就是刚性的,任何人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可能为鲁莽或小聪明之举付出加倍代价。而这一点恰是我们的弱项。我们虽然有系统的金融监管机构和健全的规定,但缺少严格遵守规则、并视规则为王的行为习惯。我们基本的信用体系还没有建立,证券市场还很不健全,如果变通措施可以打破金融监管,使监管规则形同虚设,那么,类似美国次贷危机那样的金融危机,也可能在我们这里上演。中国下一步要想在国际上进行竞争,就必须加快金融以及金融监管的改革。
我国金融业目前实行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分业监管,随着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步提高,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的弊端暴露得越来越明显,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削弱了我国金融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而我国金融业能否尽快实现混业经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金融监管的水平,也就是说取决于监管当局管控混业经营风险的能力。我国目前有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如果实现金融混业监管,必须“三会”合一。现在“三会”之间的政策和业务协调依靠一种协调机制,由于部门利益关系,这种协调机制的效率和效果并不理想。现在全球金融都在自由化,中国在金融管制方面应该逐步加强,企业的筹资自主权、居民的投资自主权、金融机构的运作自主权和创新的自主权都不够。尽管如此,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要比其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更慎重、更稳妥,是否实行“大部制”也值得探讨,但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如果金融监管体制长期滞后,一旦像美国次贷危机这样的风险出现,我们面临的损失就会更大。
(责任编辑:王银枝
・ 1 2 ・
第三篇:美国农业产业化体系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农业产业化体系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经过近百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产前、产中和产后诸环节紧密连结的体系。
美国的农业产业化体系
美国农业产业化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体系,首先是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经营组织体系;其次是100多年来逐步形成的法律法规体系;再次是完善的社会化的服务体系。美国农业产业化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推动了美国农业产业化走在了世界前列,领导了农业一体化的方向。
(一)美国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
美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农工综合企业;二是工商企业;三是农业合作社。美国的食品加工业已是各制造业中规模最大的行业,农产品加工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龙头”。
1、农工综合企业。农工综合体是把农业生产本身同农用生产资料的生产、供应,或农产品的加工、销售过程的若干环节,纳入一个统一的经营体内,融合为一个企业。综合体实行统一核算,形成完全垂直一体化的综合经营。在综合体一体化经营的基础上,几个相互连接的生产环节被置于单一所有权下,由同一个指挥中心管理和协调,实行类似流水作业的工作程序。
2、工商企业。由私人工商企业与农场主签订合同,通过明确双方的责任与义务,以直接的业务往来向农场主提供服务,通过合同建立一种相对稳定的联系,从而把产供销统一起来,原有的工商企业和农场仍保持各自的独立地位不变。合同制在战后成为私人公司与农业结合的一种主导类型,在目前实现了一体化经营的农产品的产值里,合同制部分占75%。
3、农业合作社。美国的农业合作社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单个农民出于自身产销利益的考虑,自发组织起来的互助合作经济组织。美国合作社主要有四
种类型,分别是生产、销售、购买供应和服务合作社。农业合作社在美国农村几乎无处不在,它们在促进美国农业经济增长、提高农民收入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二)美国农业产业化政策体系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美国农业政策转向以提高农民收入为主,通过稳定农产品价格、扩大财政对农业支出、增加对农民补贴等多方面措施,在有效促进美国农业生产长期稳定增长、增强美国农业竞争力的同时,农民收入保持了稳定增长。美国农业支持政策主要有以下内容:
1、生产支持政策。美国联邦政府对多数农产品生产都给予支持,具体支持方式和程度随产品不同而有所差异。法律规定享受政府直接生产补贴和价格支持的农产品,对有些农产品虽没有补贴规定,但如果出现灾害或其他特别情况,也常常会得到政府的支持。
2、对外贸易支持政策。由于美国农产品30%以上都依赖于出口,所以美国农产品出口一开始便着眼于全球市场。2002年的农业法曾要求农业部制订一项农业外贸长期战略,明确美国农产品出口增长的机会,确保不同部门的资源、项目和政策相互协调。
3、农业政策性保险。美国普遍实行国家对农保险提供保费补贴的农业保险支持政策。美国是世界农产品第一大出口国,其农业保险制度也相当发达。美国的农业保险是以农作物保险为主,目前,可保作物种类和参与率都有了很大提高。
(三)美国农业产业化管理体系
美国的农业产业化职能在农业部,它包括农业行政、农业财政、农业金融、农业计划、农业政策、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加工、农产品交易、农产品商业信息、农产品出口。
1、确立农产品市场交易标准。农产品市场交易标准旨在把各种假冒伪劣商品排除在市场交易之外,使农产品运销加工企业能够更好的经营,为农业生产部
门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同时,为了履行其监督执行的职责,农业部不仅在部机关建立了相应的主管机构,而且在全国各地维持了一支庞大的现场工作队伍。
2、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农场主由于力量分散,经济实力弱小,往往成为垄断行为、不公平竞争行为和其他商业欺诈行为的牺牲品。美国国会先后通过若干法律,对垄断行为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并将非股份制、非盈利性的合作社从反托拉斯法中豁免出来。为农产品运销加工企业确立一个公正合理的市场交易环境,为入市交易的经营者规定了经营行为标准,进而保证农产品运销加工活动的有序进行,避免农产品价格的大幅度波动。
3、提供各种服务。美国农业部是美国政府第一大管理机构,它既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参加者,又是协调者。作为参加者,它通过自己的科学研究和信息传播系统向农场主提供多方面的服务。作为协调者,它又利用自己的独特地位与身份从总体上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有序运行提供保障
美国农业产业化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从一个移民国家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农业大国,除了良好的资源条件之外,国家对农业的重视和保护起了重要的作用,有许多好的经验可供借鉴。
(一)必须形成强大的法律保障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立法和制定保护农业的政策,推进农工商一体化。目前,美国国会已经制定了几百部有关农业的法律,使农业在产、供、销各个环节都得到法律的保护,形成了完善的产业化政策体系。二是进行执法监督,联邦政府、州政府、私人企业每年约花费数十亿美元用于农业的执法和监督;三是通过立法稳定农业的投入机制,使对农业的投入有法律保障。
(二)建立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
美国农业立法人员促使美国政府把农业教育、研究、技术推广作为重要职责,形成了极有特色的“三位一体”的体系,成为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许多国家所效仿。这个体系有三个特点:(1)州农业大学同时承担教育、研究和推
广三项任务,使三者结合在一起,互相促进,共同为农业生产服务;(2)推广经费由联邦政府、州政府、县政府以及个人共同负担,其中州政府负担50%左右,教育、推广、科研机构均可申请农业推广经费,每年的研究推广计划由基层向上申请,推广站提供的服务应尽量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3)美国的农业推广体系由农业部、州农业推广中心、县农业推广站组成。推广部门每年印发大量的科技资料,免费提供咨询,上门辅导和解决农民提出的问题。
(三)加强市场化的调控机制
美国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几乎都是采取了市场机制,真正做到了用经济的手段管理经济。政府一般不直接对农场主发号施令,政府所要做的事情是市场解决不了的,如环保、科研、农业生态等涉及全社会共同发展的领域。美国农业的宏观调控有两个特点:一是有专门的政府调控职能机构,政府农业部门对农业的管理非常专一,种子、农药、植保等等都有专门机构、专门的政府官员去专门管理,通过政府部门的严格执法来保护农民的权益不受侵犯;二是有充足的财政支持,政府实行农场主“自愿”的农业计划,并用价格、信贷、补贴等手段予以有力的配合,从而实现用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
(四)实现城乡和谐的发展目标
农业生产向少数大规模农场集中,意味着许多农民及其家庭必须放弃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和谋生,这个基本条件是由乡村城市化所创造的。从美国的经验来看,乡村城市化表现为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乡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农业人口、劳动力和产值的份额都下降到了很低的水平,这就为土地集中创造了条件。如果不是城市化吸纳了大量人口和劳动力,农产品市场需求增长和农业经营规模扩大都会受到限制,农业产业化也无法有效展开。
第四篇:浅析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发展现状
浅析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发展和现状
按照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的承诺,2007年以后中国金融市场要全面对外资开放,尽管进入中国的外资银行受到中国法律的限制,也必须分业经营,但多数外资银行的母行实行的是混业经营,与实行分业经营的中资银行相比具有先天的优势,这对于只能从事银行、证券、保险中某一领域的国内金融机构来说,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带来的挑战是巨大的,它们不得不另辟新径已获得生存和发展。同时,一个重要的现实是:国内很多金融机构事实上已经在进行混业经营,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银行的各种中间业务的迅速发展。这就需要金融监管机构进行有效的监管以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相应的金融监管模式也要进行改进。关键词:金融监管分业监管混业监管
Discuss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financial regulatory system and statusAccording to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commitments, China's financial markets after 2007 to be fully open to foreign investment, although foreign banks into China by Chinese law limits must also be separate operation, but most foreign banks to implement the parent bank Mixed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separate operations of Chinese banks, compared with the inherent advantages, which can only be engaged in banking, securities and insurance in a particular area of domestic financial institutions, foreig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to the challenges is huge, they had to open up new trails have been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At the same time, an important reality: in fact many domestic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re already under universal banking, the most prominent manifestation of this is banks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mediary business.This requires financial regulators to promote effective regulation of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markets, the corresponding model of financial regulation should be improved.Keywords:financial regulatorySeparate supervisionMixed supervision我国金融监管的目标
金融监管的目标就是要就是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和完善和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提出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目标:构建过渡期内监管合作机制;完善我国“最后贷款人”制度;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金融控股集团公司监管体系;加强同全球金融业交流与合作;稳妥推行“原则导向”监管方式。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的发展
2.1 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沿革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改革开放这段期间,中国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那时中国几乎是没有金融市场的,一切的信用都归于银行,而且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只有中国人民银行一家银行,它包揽了商业银行业务和金融监管职能,是一个大一统的银行。
80年代以后的中国金融体系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就是分出或者成立了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也在1983年成为独立行使职能的中央银行。这时中国的金融市场形成不久,并不完善,中国人民银行仍然是集中对中
国的金融体系进行监管。
90年代以后,中国的金融体系发生了更大的变化,首先是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成立,中国的金融市场发展得更快、更完善。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成立,一些外资银行也纷纷进入中国市场,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大量出现,尤其是保险公司,随后证券业也迅猛发展,并且陆续成立了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和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这样就形成了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银监会和保监会分业监管的模式。
2.2 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的发展日趋完善,金融监管的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形成了证监会对证券业进行监管、银监会对银行业进行监管、保监会对保险业进行监管、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监督管理其他金融行业的分业监管格局。2004年,证监会、银监会和保监会共同签署了金融监管分工合作备忘录,明确各自的监管职能和合作监管办法,建立了“监管联席会议机制”,对于重大的与金融业监管相关的重要政策或者事项发生变化,三方要互相通知,对于涉及他方监管职责的政策,应在政策调整或者出台前通过“会签”征询他方意见;对于监管意见发生分歧时也应相互讨论、协调解决。中、美金融监管体系的比较
3.1 美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发展和改革
美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发展包括:20世纪30年代以前基本不受管制的自由竞争时期;
第五篇:读书报告-我国金融监管体系
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
所谓金融监管是指金融主管机关根据法律赋予的权力,依法对金融机构及其运营情况实施监督和管理,以维护正常的金融秩序,保护存款人和投资者的利益,保障金融体系安全、健康、高效运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金融机构依法经营、监管当局依法监管是确保金融体系稳定的前提。金融监管的目的是防范金融风险发生,维护金融秩序稳定,保障金融体系的运行安全,保护资产所有者的利益。
一.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现阶段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实行的分业监管的监管模式专业化优势较为突出,便于分散风险,而这一点亦导致了监管协调中深层次的问题。我国当前的金融监管形成了“一行三会”的局面,确立了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的分业监管格局,金融监管更具专业化,并且在改善监管体制、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我国在金融监管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不足。
(一)分业监管与多头监管并存,监管真空与监管重复并存,监管绩效不够高
首先,我国实行“一行三会”模式下的分业监管体制,在该体制下,以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为主,与其他一些监管部门如主要管理国债市场的财政部、管理企业债券市场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管理外汇的国家外汇管理局等一起.在分业监管的基础上,共同实现对我国金融市场的监管。在当前我国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尚未完全有效建立,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协同配合仍需加强的情况下,行业监管区隔和多头监管的并存,往往导致金融监管真空和监管重复的难以避免,在金融混业经营环境中尤其如此。同时,机械的“分业监管”、“多头监管”对我国金融业的“混业经营严及金融市场的国际化运作有着一定程度的制约作用,不仅易于积聚同质风险,而且也不利于鼓励金融创新、激发金融创新的动力和需求。其次,在金融机构产权监护人功能缺失的情况下,国内金融机构的自律监管作用相对薄弱,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担风险的内控机制难以形成,金融监管当局的风险监管要求未能转化为金融机构自身的风险管理需求,从而使金融监管部门承担了过多的责任,提高了金融监管成本,降低了金融监管效率。再次,我国的金融监管机构本身也存在监管经验不足、监管内容和手段不够规范等共性问题,金融监管信息未能实现共享,监管的准确性、有效性难以保障。而随着我国银行、证券、保险业之间业务合作与跨行业并购的发展,金融业务的综合化已是不争的事实,以分业监管应对混业经营,必将大大降低以金融行业划分为基础的分业监管体制的绩效。
(二)金融监管法制体系不健全,法律监管机制不完善
首先,现有金融监管法制体系不完备、系统性不强。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法制体系主要是由《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征券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国务院各部委、中央银行制定的部门规章等法律形式构成的。一方面,在现有的金融监管法制体系中,缺少针对金融危机的应急处理法律机制设计,在存款保险制度的法律规制方面也是空白,尤其是当前已在金融市场实际运行的私募基金、产业基金,它们还没有取得相应的法律地位,也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或者部门规章对其进行规范。很显然,长期的法外运行,不仅不利于私募基金、产业基金的发展,而且也不利于金融安全和金融稳定;另一方面,在构成现有金融监管法制体系的众多规范性法律文件中,部门规章的比重过大,实施起来缺乏权威性。同时,各规范性法律文件之间的衔接性不强,有的彼此之间甚至存在重复或冲突现象。这些都势必影响到金融监管效率的提高和金融监管行为的公信力。
其次,法律监管机制不完善,法律规范的可操作性不强。在我国现有的金融监管法制体系中,对市场准入、市场稽查、市场退出、谨慎性要求等基本上已经有所涵盖,但大多是原则性的简单规定,缺少相关的实施细则,可操作性不强。以市场退出的法律机制建设为例,尽管2006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为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奠定了法律基础,但由于金融机构的特殊性,该法的相关规定显得过于原则化而使其在现实中操作性较差,常常不得不由政府和中央银行采取行政性手段加以解决,弱化了法律在市场退出过程中的规制作用,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而金融危机的应急处理法律机制、征信机构的法律规制机制、金融市场同业组织及其自律机制的法律设计的缺失更加凸显了我国金融法律监管机制的不完善,反映了政府在一些领域越位的同时,也存在着在另一些领域缺位的现象。
(三)监管目标不够明确
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金融监管目标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是不同的。货币政策目标是宏观目标,借助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以保持币值稳定。而金融监管的目标较为具体,突出强调保护存款人利益和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从《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1986)、《金融机构管理规定》(1994)和《商业银行法》(1995)的内容看,我国的金融监管目标具有多重性和综合性。金融监管既要保障国家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措施的有效实施,又要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护存款人利益,保障平等竞争和金融机构合法权益,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这实际上是将金融监管目标与货币政策目标等同看待,强化了。
(四)金融监管独立性不够
巴塞尔委员会《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规定:促进有效银行监管,必须具备稳健且可持续的宏观经济政策,完善的公共金融基础设施,有效的市场约束,高效率解决银行问题的程序以及提供适当的系统性保护机制等基本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在一个有效的银行监管体系下,参与银行监管的各个机构要有明确的责任和目标,并应享有操作上的自主权和充分的资源。我国银监会作为国务院下属机构,在业务操作、制定和执行政策、履行职责时,较多地服从政府甚至财政部的指令。银监会分支机构在实际监管中很难不受地方政府的制约,当监管机构的监管行为触动地方政府的利益时,地方政府往往对监管机构施加压力,从而弱化了监管作用。
(五)金融监管机构协调性差
从金融监管机构的设置来看,我国基本上属于分业监管模式。但是,这些部门的职责缺乏严格的界定,相互间缺乏协调。因而在实际操作中,常常导致监管过程脱节、多头、分散,使监管环节出现诸多漏洞。
二、建立有效的金融监管组织体系
世界各国金融监管组织体系并没有统一模式,关键是实现金融监管的便利性、协调性和有效性。考虑到目前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还将持续一定时期,因此,我国金融监管组织体系建设应重点突出”三大系统”的建立与完善。(一)完善监管当局的监管控制系统。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当局是由中央银行、证监会、保监会共同构成的。从监管当局的结构状况看,除中央银行的监管资源基本与其监管对象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外,证监会目前只在各省会城市及其他个别城市设立了派出机构,其监管资源状况只能满足于对证券机构的市场准人监管和持续营业机构的非现场监测,还无力顾及到对其监管对象经营合规性、风险性的检查与评估。保监会在全国各地的派出机构更少,没有设立保险监管机构的地区,其对保险业的监管工作主要委托当地人民银行代理,由此造成对保险业的监管责权利脱节,监管质量与效率很低。对此,现阶段完善监管当局监控系统的重点,一是增设证监会、保监会的机构和人员,使其能单独完成或通过聘请中介机构共同完成对其监管对象的监管任务。二是建立中央银行、证监会、保监会的分级联系制度,加强信息交流与技术合作,实现对有关金融机构的业务并表监管。三是各监管当局的总、分支机构之间要明确监管职权,各分支机构要在授权范围内,按统一标准行使监管职能。四是各级金融监管部门要建立完善的金融监管责任制,明确规定监管机构及其人员对监管对象存在的问题应查未查、应查出未查出、查出不报、不依法处罚、执法过错等行为所负的责任,以促使监管机构及其人员提高素质,规范行为。五是各监管当局要实行本外币业务、内外资机构、境内外机构、表内外业务的统一监管,扩大金融监管覆盖面。考虑到加入WTO后,为有效解决混业经营条件下对金融机构的并表监管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革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借鉴世界各国金融监管体制选择的实践,笔者认为,加入WTO后,我国金融监管体制可供选择的改革模式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模式:保持现有金融监管的制度结构,对于不同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交叉,可通过加强不同监管主体之间的协调来解决并表监管问题。在实践中还可以实行以一家监管机构为主的做法,来应付金融业务多样化的监管需要。世界上不少国家目前选择的是此类金融监管模式。
第二种模式:顺应混业经营统一并表监管的需要,成立一家超级金融监管机构,从而独自、全面、有效地对业务广泛的金融机构的整体情况加以监控。这是现阶段金融监管体制选择的新趋势。
第三种模式:打破现有的制度结构,在不成立统一的超级金融监管机构的情况下,按照金融监管的目标设立几个监管部门,各部门从各自的目标出发有权审视各家金融机构,组成矩阵式的监管模式。目前,这种监管模式只是一种理论模型,尚未进人实践阶段。从上述三种模式比较看,第一种缺陷越来越明显。第二种模式虽然有利但对基础设施的要求很高。第三种尚需实践检验。因此,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应分两步走。第一步:考虑到国内的信用评级和外部审计尚未达到一定的水平,金融监管的基础设施等还跟不上,现阶段仍应坚持分业监管的金融监管体制,重点是改善金融监管的基础条件,加强金融监管机构的沟通与合作,以实现综合监管。第二步:根据国际金融新趋势,结合我国加入WTO后金融业混业经营对金融监管的新要求,我国的金融监管应逐步走向“混业经营、统一监管”的金融监管体制。在向“混业”模式的过渡中,待条件成熟时,可将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职能与金融监管职能分离,将人民银行的监管部门、证监会、保监会合并成一个统一的金融监管当局,负责对所有金融机构及其业务的监管,监管当局可按行政区划设立分支机构,各分支机构负责对辖内所有金融机构及其业务的监督管理。
(二)完善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系统。
从国际金融监管制度演变的过程看,金融监管大致经历了行政手段控制为主、标准化指标控制为主、内部模型法控制为主、预先承诺控制为主等几个阶段。随着金融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对金融机构内控机制要求也更加严密。现阶段的重点为,一是合理设置内控机构。各金融机构都要建立与本系统业务发展相适应的内部审计部门或稽核部门,并具有相对独立性、超脱性和权威性。可选择在系统内部设立跨地区的监管分局、稽核中心或特派员办事处,消除或减少被查单位对检查部门及其人员的行为制约。二是充实改善内控设施。金融机构建立内控系统网络和相对集中的数据处理中心,一方面改善内部控制的非现场监测条件,运用系统网络观测各经营机构的财务、资产等业务指标变化情况;另一方面能有效防止或减少基层行乱调帐、乱改账等违规行为的发生。三是修改完善内控制度。内控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一个动态过程,各金融机构都要适时根据其业务发展和环境变化不断修改完善内控制度,以动态适应其业务发展与金融创新对风险控制的需要。
(三)建立金融同业自律控制系统。
从世界各国金融同业自律制度建设的实践看,同业公会(或协会)是适应金融业行业保护、行业协调与行业监管的需要,自发地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结合我国金融业发展的现状,建议:一是在监管当局的鼓励、指导以及社会舆论的倡导下,在自发、自愿的基础上建立金融业同业公会。可根据金融机构的不同类型、不同地区建立不同的金融业同业公会,并提倡在此基础上形成全国金融业同业公会的联系机制。二是赋予金融业同业公会具有行业保护、行业协调、行业监管、行业合作与交流等职能。此外,在金融监管组织体系建设方面,还要重视社会监督力量,充分发挥财政、审计、资信评级、资产评估等机构的监督作用,及时发现与矫正金融业的不当行为,确保金融业安全稳健运行。
三、建立有效的金融监管操作系统
从世界各国金融监管操作系统的建设看,其构成要素大致包括金融监管制度、金融监管设施、金融监管手段、金融监管队伍等内容。从我国的现状看,其完善重点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一)完善金融监管制度体系。
金融监管制度是金融机构行为规范的准则,是金融监管部门及其人员借以判断和约束被监管对象行为的依据和手段。因此,金融监管制度的适用性与完善程度,直接影响金融监管的效果。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我们虽然在金融机构市场准人、持续营业和市场退出各个环节都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但这些制度的建立与执行效果并不理想。其原因,一是部分制度条款不完善,缺乏可操作性;二是制度落实缺乏必要的监督约束机制;三是有关制度的执行,缺乏配套政策。对此,考虑到加入WTO对金融监管提出的新要求,完善我国金融监管制度的重点应突出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金融监管制度。一是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监管指标体系,逐步统一内外资金融机构的监管标准;二是适当提高资本充足标准,建立有效的金融机构资本金补充机制;三是要用法律的形式明确各级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权利、责任和手段;四是要建立与金融机构资产分类相对应的呆坏账准备金制度;五是建立对金融机构统一的资信评估制度;六是建立完备的市场风险控制制度。
(二)构建金融监管信息系统。我国金融监管信息系统尚处于一种分割、低效、失真状态。一是中央银行、证监会、保监会的监管信息系统分割,不能实现监管信息共享;二是监管信息定时报送制度,使得金融监管信息的收集效率很低;三是金融机构报送数据存在人为调整,使得金融监管信息失真。由此造成监管部门不能及时发现是否出现了正常金融机构正在向有问题金融机构转化,是否出现了有问题金融机构向危机金融机构转化,是否出现了危机机构的风险向系统内扩散,从而降低了金融监管的质量和效率。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加快金融监管信息系统的网络化建设,一是要加快各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监管信息的网络化建设,实现系统内部业务发展与监管信息同步反馈。二是加快监管当局的监管信息网络化建设,改善信息传递方式和速度,创造条件实现监管部门与监管对象业务系统的信息联网,使金融机构的原始信息真实反映到监管部门,增强信息的透明度和准确性,以动态观察与分析监管对象经营活动的合规性和风险情况。三是加快监管当局之间的监管信息网络建设,以实现金融监管信息共享,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三)建立金融风险减震机制。
考虑到加入WTO后,随着我国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逐步放开,会增加国际金融风险向国内传导的途径。对此,我们有必要建立缓和国际金融风险冲击的减震机制。(1)保持适度的国际储备标准。借鉴国外经验,我国保持适度的国际储备可依据下列参考标准:一是外汇储备支持外贸进口的时间最低不能少于3个月的进口需求;二是外汇储备与外债总额之比不能低于30%;三是外汇储备与短期债务之比不能低于100%;四是外债与GDP之比不能超过50%;五是经常项目顺差与GDP之比应控制在一5%一0%之间;六是外国直接投资加经常项目盈余与GDP之比应控制在一2.5%一5%之间。(2)适度调整汇率制度。借鉴世界各国汇率制度选择的成功经验,加入WTO后,我国应适当调整,适当加大汇率的浮动幅度,适当放开结售汇限制,避免外汇过多地集中于中央银行,迫使行扩大基础货币投放。随着商业银行、企业、居民持汇量的增加,要逐步培育与发展我国的金融衍生市场,为规避汇率波动风险创造条件。(四)建立金融风险预警系统。
借鉴世界各国金融风险防范的经验,结合中国金融业的风险实情,我国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可分为三个层次建立。一是建立国家宏观金融预警系统。可由国务院牵头,中国人民银行、国家证券监督委员会、国家保险监督委员会、国家统计局、各大金融机构共同参加,按照统一领导、统一指标体系、分级监控的原则,组建国家宏观金融预警组织系统。主要负责全国范围内金融风险的监测和预警,并对全国各区域、各地区预警系统进行组织和指导。同时,负责监测国际金融风险走势,并将各种风险信息和对策措施及时传输到政府各部门和各金融机构中去。二是建立区域金融预警系统。由人行跨省区分行、区域内证券监管部门、保险监管部门和辖内各大金融机构共同组成。主要负责辖内金融风险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将各种风险信息和对策措施传送到辖内各级政府部门和各金融机构中去。三是建立地区金融预警系统。可由人行中心支行或县支行与设在当地的金融机构共同组成。主要负责辖区内金融风险的监测和预警,将各种警情信息及时输送到辖内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中去。(五)培育金融监管人才。
金融监管特别是现场检查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一是要熟练掌握现行的金融法律法规政策制度;二是要熟练掌握金融企业会计原理和账务组织;三是要熟练掌握各类金融业务的操作流程及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四是要广泛了解中外各类金融风险的处置办法;五是要熟练掌握现代办公机具的运用技术等。对此,我们目前的金融监管人员普遍达不到上述要求。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有必要建立金融监管检查官制度,通过制订严格的岗位标准和要求,通过加强对从业人员金融监管理论与技能的培训,通过在全系统实施金融监管定期考试、考核、录用制度,创造一种使监管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六)建立现代化支付清算系统。
清算系统不健全是构成市场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不少国家都建立了即时全额清算系统,使监管当局能及时观察到境内外资金的流动情况,并适时采取有效措施干预市场,防止国际投机资本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冲击。而我国的支付清算系统还停留在分割、定时清算的水平上,这对于及时监管国际资本流动是极其不便的。因此,必须加快我国现代化支付清算体系的建设,以适应我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金融监管需要。(七)建立金融监管合作制度。
从目前我国金融监管的现状出发,建立金融监管合作制度,加强金融监管合作要突出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加强中央银行、保监会、证监会的合作,增强监管当局的政策协调性和对部分机构业务并表监管的有效性。二是加强保监会与代理行的合作,增强代理行监管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三是加强国内金融监管当局与国际及地区金融监管当局的合作与交流,以此提供与获取对跨国金融机构并表监管的必要信息,同时学习和借鉴外国金融监管的经验,不断提高我国的金融监管水平。
四、培育有效金融监管的条件
有效的金融监管不完全取决于监管当局的主观意愿,它需要有一系列的先决条件。因此,为提高我国金融监管的有效性,我们必须加速培育有效金融监管的条件。
1.培育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与环境。
其主要内容是:(1)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防止经济大起大落,避免由此导致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的形成;(2)加快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改善金融机构稳健经营的经济基础,消除企业逃废银行贷款的无约束行为;(3)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实行政企分开,消除各级政府部门对银行贷款的行政干预;(4)妥善处理各类金融机构在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大量不良资产,以全面实现内资金融机构的重组与再生。
2.培育完善的公共金融基础设施。
其主要内容是:(1)建立完善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要依据国内金融业发展的现状、加入WTO后内外资金融机构监管并轨的需要、国际金融监管变化的新趋势,及时修订与完善各类金融法律法规。对于没有法律约束的金融领域,要尽快制订相应的法律法规;对于不适用或不完善的法律法规,要尽快予以修订完善;对于缺乏实施细则的法律法规,要尽快出台实施细则;对于监管人员执法行为不规范,要尽快建立执法行为约束机制。(2)制订和实施与国际接轨的会计准则,以使投资者、存款人和监管当局能据此评价和监测银行及贷款企业的财务能力和风险状况;(3)培育一批具有较高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的金融监管专家、律师和法官队伍,以提高金融监管的效率。3.培育有效的市场约束机制。
其主要内容是:(1)建立适当的信息披露制度,及时向社会公众披露有关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和财务成果,增加市场透明度,发挥社会公众对金融机构经营行为的市场约束;(2)完善国内金融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强化投资者——金融机构的股东对金融机构经营行为的市场约束,以有效督促金融机构加强内控制度建设。
4.培育完善的系统性保护机制。其主要内容是:
(1)建立与完善最后贷款人制度,以便对遇到临时性支付困难的金融机构实施资金救助,防止某些失真的信息改变公众预期,引发对金融机构的挤提,进而造成不应有的金融**;(2)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以增强与稳定社会公众对金融机构的信心,保护金融机构体系的安全运行,防止有问题金融机构的风险向其他健康的金融机构扩散,并将市场信号和约束的扭曲降到最低限度。5.培育金融机构问题的高效处理机制。其主要内容是:
(1)制订金融机构问题的分类指导原则,明确可救助与应关闭金融机构的条件与范围;(2)明确各类金融机构的救助主体与职责,减少决策环节,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对有问题金融机构的处置效率;(3)建立对有问题金融机构的救助制度,包括央行救助制度、存款保险救助制度、金融机构联合救助制度等,增强处理金融机构问题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王方敏 著《国际金融监管和发展与我国金融监管完善》 王娜玉 著《论我国的金融风险及其监管体系》 贺君 著《论我国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