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际金融监管的新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写写帮推荐)
国际金融监管的新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2010-08-16 17:19:58来源:中国日报网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金融体系乃至整个经济遭受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创伤。本次金融危机证明了“最少的监管并不是最好的监管”。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监管不足和不力。在此背景下,国际金
融监管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特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国际金融监管的新趋势
1,更严格和更大范围的监管
G20伦敦峰会联合公报明确提出,所有金融机构、市场和工具都必须接受适度监督和管理。这一共识在美国和欧盟的金融监管改革方案中得到了落实。奥巴马政府2009年6月正式提出金融监管改革法案,经参众两院通过后,奥巴马总统于2010年7月21日签署,法案说明美国正在建立一个更为完整严密的监管体系,依据该法案,监管触角几乎伸到金融领域各个角落,从金融机构的运作、并购、抵押贷款的发放到信用评级、衍生品的交易等,都纳入了监管行列;在法案中,美联储的监管角色有了全新定位,其监管范围被空前扩大,监管范围不再局限于银行,还覆盖到所有可能对金融稳定形成威胁的企业,如对冲基金、保险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为配合美联储进行监管,法案规定新设两家机构—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和消费者金融保护局,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负责监测处理系统风险,消费者金融保护局则对提供信用卡、房贷等消费者金融产品及服务的金融机构实施监管,以保护消费者利益。监管新法将限制大金融机构的投机性交易,尤其是加强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
银行在市场上的跨业经营将受到严格限制。美国还要求达到特定规模的对冲
基金必须在证卷交易委员会注册,以加强对对冲基金的监管。
欧盟委员会认为,今后需要强化对银行的风险控制,加强对信用评级公司的监管。
2,从规则监管到原则监管
长期以来,欧美国家金融监管基本奉行规则监管模式,监管部门制定明确而细致的规则,金融机构在规则之内照章办事,法不禁止则通常可行。但金融危机历史表明,市场环境的变化常常领先于监管机构的行动,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总是沿着“创新—监管—再创新—再监管”的轨迹演进,监管缺少必要的灵活性,落后于创新的步伐,而当二者距离过大时,就容易产生危机。
由于规则监管的种种不足,原则监管的理念得到更多的重视。近来,英国开始推行以原则为基础的监管改革。相对于规则监管以规则和标准为中心,重视过程、产品而言,原则监管是一种以原则为导向、重视结果的监管方式。原则监管的模式帮助英国维持了金融系统稳定。目前,很多国家都开始考虑
将原则监管吸纳到本国体系中。
3,加强宏观审慎性监管,减少系统性风险
金融体系通常存在系统性风险,即使单个机构力图控制自身的风险程度,但整体风险却可能超过安全范围。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某一机构的风险外溢,就会颠覆金融业整体。从本次金融危机看,原有金融监管方式只注重微观监
管,忽视了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宏观审慎监管通常将众多金融机构看作一个整体,并以实际GDP为尺度衡量整个金融系统的风险,从而避免金融机构之间负面作用的冲击所带来的整个金融系统的不稳定。美国增强宏观审慎性监管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加强对能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大型金融机构的监管。欧盟则成立了欧盟系统风险委员会作为宏观监管部门,识别、监控、预
警整个金融体系内的系统风险。
此次金融危机前欧美国家的监管趋势是央行和监管机构分离,这就造成熟悉宏观经济形势的央行没有监管权;而有监管权的机构又不了解宏观经济情况,这种情况很不利于宏观审慎性监管。因此,增强央行监管地位,加强央行和监管机构的沟通、合作,成为新的监管趋势。欧盟系统风险委员会一个重要的职能就是加强央行和各监管机构之间的联系。
4,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和协调
国际金融危机凸显国际金融监管合作的必要性。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间贸易和资本流动更加自由;电子交易系统的引入,改变了传统的交易模式。但全球化在加速资源优化配置的同时,也扩大了危机的传播范围,加速了危机的传导速度。目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强调要加强政府金融监管部门间的协调;欧盟已着手加强成员国监管机构的合作;国际上,原金融稳定论坛升级为“金融稳定委员会”,体现了世界向国际统一监管方向努力。一些大型跨境金融机构还采取了监管团制度:金融机构母国监管者为主导者,联合其他东道国监管机构共同监管。
二、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启示
1,加强宏观系统性监管
我国目前缺少监测、防范宏观系统性风险的专门机构。参考国际经验,未来可以采用两种方法改进宏观监管不足:一是一定程度上恢复央行的监管职能,但界定清楚央行和专门监管机构的权限差别;当某些大型金融机构产生系统性风险的时候,央行有权干预;二是成立新的专门机构监管系统性风险,协
调央行和监管机构的合作。
2,适度引入原则监管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看,应更多注意的是完善规则监管。但鉴于市场的快速发展,金融创新和衍生品的不断引入,在一时难以设立明确规则、监管程序的地方,可适度参考原则监管的方法,赋予监管机构在遵循基本监管原则的情
况下更大的自由监管的权力。
3,扩展国际监管合作的范围和水平
具体而言,可以从三个层次展开:一是积极融入全球性监管体系的建设,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G20框架下的监管合作,与此同时,维护我国和发展中国家的相关利益;二是在地区性合作中,结合我国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发挥区域监管合作的领导作用,特别是在东亚范围内,在借助、推进人民币亚洲化的同时,构建东亚金融监管的协调机制;三是与金融市场发达国家共
建双边的监管合作及共同应对危机的联合应急机制。
第二篇:国际基础教育改革趋势及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范文]
国际基础教育改革趋势及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
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实践活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对各级教育的改革也随之越来越普遍,其中对基础教育的改革也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基础教育如何改革,已成为大家所关心的问题。纵观近年国内教育改革,基础教育改革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改革模式,也收到了一些积极的效果。但是,其中的一些改革还处在局部与表层,教育改革是社会变迁的结果,它必须适合外部社会环境的变化,通过不断调整自身的结构及发展速度和价值观念,从而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和未来社会的需要。本文从国外主要一些国家的基础教育改革出发重点探讨国外基础教育改革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提出了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就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和趋势。
一、国际基础教育的改革趋势
(一)美国的基础教育改革
美国80年代基础教育改革首先从抓课程结构的调整入手。改革后的中学课程加强了必修课程,减少了选修课程,在保证一定的必修课的前提下,又给学生留有选课的余地和自由!这一措施对改革美国中等教育长期以来在课程设置和选课自由化的不良倾向上起到了很好的扭转作用,对保证美国基础教育的质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美国计入21世纪之后对基础教育改革非常重视,主要有;
1.美国重视学校与家长和学生关系
美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中有一项“重建教育结构运动”,它的基本内容之一就是“授权学生家长对学校的发言权”,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就是建立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络机构,已经成为了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大新特色。在学校里确定家长听课日、家长访问日,邀请家长来学校听课、查阅学生作业、帮助教师批改学生作业、参与学校教育活动、参与学校有关会议等。在班级里还建有“家长顾问组”,学校设立了“家长中心”以借助广大家长的学识资源、发挥家长特殊才能。学校由此还建立向家长“报告制度”,报告的主要内容有:学校计划、学校工作、学生情况等等。
2.美国实施创新教育方法
美国学学校是十分注重创新教育的。因此教学上实行开放式的教学。主要有三方面:(1)班级的开放。由于学校非常注意因材施教,实行同步与异步、集体与个别教学相结合。通常班级由同龄、同程度学生组成,学习统一课程、教材,得到相对同步的发展。小学,常是一位主教授班级的多种课程与学生管理,每班法定一般不超20人,教师与学生同在一个教室办公、上课。(2)课程的开放。课程结构决定学生的素质结构,以学生发展和社会需要为目标的现代化课程体系决 1 定现代化学生素质,因此,课程体系居于教育体系的核心,学校每学年向中学生提供开设的全部课表,课表包括中学毕业总学分要求、年级学分要求、课程及编号、内容、难度等。(3)教法的开放。教师重视创设学生愉悦、自主的学习情境,鼓励课堂上学生提问、发表见解,重视师与生、学生之间的多向信息传输,重视教学与学生生活、与社会实践的联系,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与动手实践能力。
(二)日本的基础教育改革
日本政府于年成立了临时教育审议会,专门讨论教育改革问题。该审议会的出现标志着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的开始。第三次教育改革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变单轨制为多轨制;(2)将初、高中分立改为一贯制中学(初高中一体化),取消初中升高中的考试;(3)扩大学生择校的选择,实行了教育的自由化和市场化;(4)改革过去单一的课程安排,实现课程的多样化;(5)增加高中类型;(6)缩短学时,变六天制为五天制。进入九十年代,随着第三次教育改革的深入,文部省经多方论证,1998年再次修订了中小学 《学习指导纲要》,这一纲要的颁布,标志着日本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开始。随着21世纪的到来,日本的教育改革又出现了新动向。日本文部省于2001年制定了 《21世纪教育新生行动计划》,该计划的提出为日本今后的教育改革提出了明确的方向。日本基础教育改革有以下几个特点: 注重学生个性培养;注重道德品质培养;注重感性教育;注重学力的培养;注重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生存能力的培养。
(三)芬兰的基础教育改革
芬兰经过几十年深入持久的改革,已经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为提高全民素质服务的教育制度,其基础教育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综观 20 世纪 90 年代的教育发展,呈现以下趋势。(1)以终身教育为原则的教育发展观。80 年代以来芬兰继续教育委员会发表了进一步发展教育的报告,主张全面发展终身学习,促进全民素质的提高。(2)以知识经济为导向的课程观。1994 年,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了重组,强调课程以知识经济为导向,着重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自信心及自我管理能力。(3)全面严格的教育评估制度在芬兰,学生从综合学校毕业后,不经过考试就可以直接进入高中或是职业学校继续学习; 另外,国家教育部门将教育权下放给地方教育当局,教育者和教育机构可以根据法律规定的教育目标独立地制定课程和教学方法。(4)基础教育国际化,重视外国语言学习。芬兰是一个双语国家,历来重视语言的学习,除了学习本民族的语言外,还必须掌握一门外语和另一门国语。
二、对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的启示
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有自己的实际情况,应该根据自己具体的实际制定具体改革措施,本文通过对国外部分国家的基础教育改革经验和一些学者提 2 出的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些措施然后针对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的情况提出以下具体的措施:(一)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国的应试教育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重新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因此,基础教育改革应该重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学校就成为了学生创造力培养的重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要从课程下手。首先,开设思维技法课,使学生正确运用思维方法,发展思维能力。其次,开设创造技法课,通过开设此类课程,引发学生创造性设想的连锁反应,产生众多的创造性设想。最后,开设创造性活动课,在这种课上,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创造性活动。
(二)改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目前我国的考试是以应试教育为主,教育学者也一直在提倡学校应该实行素质教育,由于各种原因素质教育一直没有实施起来。素质教育就是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的的教育,以注重学生的“三发展”即“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个性发展”。学校和相关教育机构就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基础上,应该将应试教育逐渐实施起来。根据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加德纳的智力多元化理论:个体之间的认知水平是有差异的。而应试教育只注重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所以,应该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
(三)提高教师素质,重建教师队伍
教育改革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教师没有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教育质量就不可能提高,随意,师资问题就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提高教师素质,重建教师队伍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从工资和奖励制度上,保证教师待遇
目前,我国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工资待遇普遍不高,因此,在普遍提高教师工资待遇的同时,实行奖励制度,即奖励优秀的、鼓励一般的、提高较差的、解雇不称职的。还可以成立优秀教师奖励委员会,根据教师的工作量和教学质量发给奖金。
2.在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上下功夫
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就要从根本上抓起。首先,从提高师范生的质量抓起,向教师队伍输送新的有生力量。应该积极地采取措施提高师范生的入学要求和严格发放教师资格证书,要延长师范生的实习期,规定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有一次教育实习,实习期间由学校进行不间断的检查与指导。其次,加强教师的职前培训,提高教师的从业能力。随之科技的进步,教材内容的不断更新,教师的教学方法也需要进步,有些教师习惯用过去的教学方法处理新教材,有些教师对 3 信教材理解不够,所以,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格外重要。地方可以建立教师培训中心,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学校或者学区可以开展讲座,聘请一些教育专家或是教授来对教师进行指导。
(四)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基础教育改革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主张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获取知识, 而不是只注重书本教学。现在的学校虽然开设的课程较多, 但并没有出现学生负担过重的现象, 相反, 学生学习压力小, 学习兴趣得到保护, 没有厌学情绪, 潜力可进一步挖掘。学校和教师根据地方特点及学生兴趣来安排形式多样有特色的教育实践活动, 手工课、音乐、美术艺术等在学校课程中也备受重视,主要是通过动手实践将书本上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 同时在此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 适应社会。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虽然也有一些实践课程或活动,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以考试分数为标尺衡量教育质量的优劣, 从而形成了重智育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的状况。我国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在老师和家长的压力下埋头苦读, 把升入重点高中和大学作为人生奋斗目标。这不仅损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也在未来发展上表现为后劲不足。因此,要注重基础教育改革中对实践能力的培养。
(五)注重道德品质培养
学生道德品质对于学生是学生一生的重要财富,应该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提高家庭和孩子的道德品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家庭成员的社会竞争和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使家庭教育出现了许多问题,也让许多孩子出现了道德偏差,其中诚信缺失成为突出的问题。不但要让学生在学校里培养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而且也要在家庭里开展道德教育,让学生能时刻伴着道德成长,对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和培养孩子形成诚信正直、有社会责任心的良好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篇:浅论美国金融监管体系改革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
浅论美国金融监管体系改革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
摘要:自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在金融监管的方面存在的弊端日益显现,此次危机体现出了微观审慎监管对全面控制金融体系稳定运行存在的缺陷,还有各个金融监管机构相互竞争,所采取措施无法合理协调,面对紧急情况不能及时作出反应等问题。我国的金融管理体制与美国的监管体系有一定的相似性,也存在较大弊端。文章以金融危机为分界点,探讨了美国在金融监管制度方面的变革,并结合我国在金融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提出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深化改革的启示。
关键词:金融监管;美国经验;启示借鉴
一、美国当前金融监管体系概述
在经济危机出现以后,美国颁布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明确了分业经营这种体系在美国本地的法律基底,同时也为美国金融业分类监管模式的确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渐渐开始对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产生依靠、把中央银行作为中心、各个专业的金融监管机构作为个体而组成的监控体系,也就是双层多头金融监管体系,相对于以前的监管体系而言更加完善和细致。在1999 年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中混业经营再次回到了大众的视线之中,但是该法案并没有对金融分业监管体系进行系统的更改,未做到与其相适应。
而且监管的自主权掌握在各金融监管机构自己的手里,在各州或者联邦机构注册时能够更多的进行自主选择,与此同时也需要受到来自所注册机构的审查。可是,在当时的情况下,金融监管机构所需的费用要由监管对象来进行预判和支付,也就是说监管机构要想获得更多的行动经费就需要增加监管对象,不断扩大监管规模。而且在各种利益冲突下,监管机构很可能被利诱。这种不完善的监管体使过度竞争在监管机构弥漫开来,为了占据市场,增多了和监管机构之间的联系,建立起了纽带关系,相互粘连,“柠檬市场”的现象在监管机构之间扩散,优良的机构得不到机会,反而被制度不完善的机构抢占先机,监管力度整体下降,市场出现了各种风险。
二、美国的监管体制存在的弊端分析
(一)多头监管,监管出现重复
多头监管容易出现各监管区域重复,问题不断在监管者和被监管者之间涌现,例如:成本过度消耗、监管效率下降。也由于金融监管机构所有的权利过于分散,没有权威的法律条文来保证金融市场的运行稳定。众所周知,混业经营是美国金融机构目前的经营阶段,许多金融产品之间有着各种联系,据分析,金融控股公司要想做到全方位的发展。可需要最少九家机构的控制与监管,但是这些机构没有统一的监管标准,对金融机构做出的要求各不相同,这就导致被监管机构缺少主动权。通常情况下他们想要顾及到各个监管机构提出的不同标准需在一定程度上牺牲部分资源的优化以及合理配置,这一举措在无形之中降低了金融机构的收益。当然对监管者也提出了较高的标准。他们应该将各个金融监管机构的不同业务进行合理调控与整合,这就需要相关人员对法律,审计信息等相关知识多多了解。美国的金融监管成本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由此而生,灵活机动性也因此而失。简而言之,在面对跨行业服务以及新兴业务时这种多头监管的模式使得金融系统出现了较大的漏洞,监管视角较为狭小,市场在出现风险时容易失去控制,易造成金融市场的失控。
(二)混业经营,高成本管理
混业经营在管理方面存在较大难度、成本高,金融风险在不同业务之间互相传递的可能性增大,容易出现道德方面的问题,例如不能诚实守信的问题。在监督管理方面,混业经营具有许多的不确定因素,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混业经营自己就存在着诸多弊端,应得到改进与完善。
需要注意的是,美国金融监管体系逐渐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过度,是由于在全球化进程中出现了创新大潮,监管模式的改变以及金融监管相互斗争的出现。在新一轮的经济危机中,监管机构之间存在相互竞争与监管机构之间相互套利,造成了美国监管机构拥有较低的对外竞争力,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有所下降。不同个体在金融市场中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使得他们对于自身的利益有各种要求,这也导致了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之间存在很多的利益纠缠,而监管机构也会想出各种办法用最宽松的监管制度来约束自己,来获得更多的属于自己的利益。监管机构和监管者之间在面对不同目标出现意见不统一的时候,能被双方都接受的解决方法大部分为采取拖延政策,解决问题的效率十分低下,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别人们所认知的就是美国的监管体系比较落后,欧洲比美国领先两年执行了巴塞尔协定。同时美国的监管体系繁琐复杂,有很多细则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造成金融机构新产品和新服务的推出越来越难,在全球化的进程中适应能力越来越低,增加了监管者和金融机构的对抗与冲突,而大幅减少了合作。
三、次贷危机后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主要内容
(一)建立保?o消费者的金融机构
使消费者在使用信用卡以及其他金融产品时,避免模糊带有欺骗性质的条款出现能够获得更多的准确完善的信息,切实维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使得消费者能够更加放心的消费,增加了市场上货币的流通量,带动了经济的增长,为国家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促进其可持续发展。该署设立在美联储下,由总统直接任命署长以保持其独立的监管权力。其监管的范围涵盖各类银行和非银行机构,特别是该机构可以自己独立制定相应的监管政策,拥有高度自主权,增加了权利的集中性,提高了监管效率。
(二)对企业高管的高薪进行监督与管理
降低了金融市场的风险性,也阻碍了高管对高薪的过度非法追求。美联储被法案授予足够的权利对企业的发展进行调控,实现经济的公平性;社会各界人士组成了薪酬委员会,对董事会负责;金融机构产生的不完善,缺乏细节的薪酬方案可以被直接制止,美国证监会也以对此次行为追查和索问,降低了对市场的危害性,同时也为股东提供了更多的发言权尤其是对待企业高管的薪酬问题上,例如可以对管理层提出合理化建议,拥有了实权,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空间。
(三)监管体制最优化模式的建立
在2008年3月美国财政部公布了 现代金融监管架构改革蓝图》,《蓝图》颁布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议,被称为“自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以后规模最大的金融监管体系改革计划”,该法案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主要是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对象、监管基本要求、监管所拥有的权利等,而在这之上,又提出了三个不同方面的改革意见,也就是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短中期发展方向,长期的最优化监管体系框架的建立,主要在于推动美国的经济创新的发展与进步、增加金融业的竞争能力,并为其增添了诸多充满活力的因素。
(四)由功能性监管向目标导向性监管的转变――2010年《金融监管改革法案》
美国的《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在2010 年 7 月底发挥了作用,奥巴马的就职演讲中明确指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新自由主义已经失去了立足之地,要坚决抵制和调控,而这一想法逐渐由空想变为了现实,这与金融监管法案的颁布也有密切联系,自此之后美国政府对金融监管的宽松政策出现了巨大改变终结了利润对美国政府经济发展的主导,对金融监管组织的发展做出了调解,政府被赋予监督管理金融公司的权力,进而建立政府系统协调金融市场的体制,具有历史性的重大意义。
四、我国金融监管体系改革从中获得的启示
(一)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与美国有很大的相似方面
在时代变迁中形成了中央进行统一管理调控的金融管理方式。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金融机构体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中央和地管不统一,风险分担机制模糊,造成中央偏重风险防控,地方“重发展、轻监管”;二是中央分业监管体制下,交叉性金融业务和创新金融领域监管政策和综合统计需要增强,监管机制堵塞,不同金融业态监管成本落差明显,形成巨大监利空间;三是地方政府对金融机构干预过繁,造成金融监管环境的不同。结果,一方面,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增持续加,地方金融活动过度繁荣,降低了中央调控的有效性,给经济发展带了很大的风险在面对以上问题时,我国在推动经济发展过程中增强中央政府的管理与监督,也能够对政府的行为起到监管作用,降低风险。
(二)美国金融危机后的金融监管方案有两大特色
一方面加强了系统监管的完善性,另一方面加强对金融消费者起到了良好的保护作用。这两个方面所做出的革新只得我国借鉴。首先,把协调性加强,提高对系统风险性的重视程度。当今社会混业经营的情况已在各地金融公司中出现,各金融集团开始进行综合化经营,在某种程度承认了混业经营的存在。在金融危机中这些集团会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会出现更多的风险。金融风险未必全由大企业造成,多个小规模的企业组合在一起也可引发风险。某一金融机构为了将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而出售一定的资产也是合理的,这也是微观审慎管理的一种做法,但是如果许多金融机构同时进行这种选择,则会导致风险最终的爆发。
(三)我国目前还处于较为初步的开放以及创新阶段
随着我国不断发展金融业,我国渐渐出现了混业经营发展的金融集团,像平安,中信等。混业经营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发展潮流鉴于此,我国要深化对金融监管的改革,与金融发展相适应,降低风险的产生。我们可以从美国的监管体制改革中寻找经验适当学习。颁布法律法规来控制金融监管,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寻,依法办事。当前我国的混业经营模式不断发展,我国也应该建立一些权力集中的监管机构,对此负责。依照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模式,可以将中国人民银行设立为最高监管机构。一方面人民银行对我国金融市场进行过统一监管,有足够的经验;另一方面人民银行得到国家的支持,有高素质人才和高端的机构设置。这样,在维护金融分业监管的框架下也能对其进行统一协调,提高监管效率,将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与国情结合,从实际出发,切实维护公民的合法经济权益,做到经济发展与时代相适应。
五、结语
由次贷危机引发的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促使美国政府推出了一个新的金融监管改革法案。新法案对美国原来的双重多方金融管理体系存在的监管重复,监管真空,监管效率低下,监管存在漏洞并最?K导致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的缺陷进行了反思,作出了重大变革。总体来说,金融监管体制必须与金融发展水平相适应。本文以金融危机的发生为分界点,探讨了美国在金融监管制度方面的变革与创新,并概述了我国在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漏洞,为我国的体制创新改革提出了建议:首先,增强中央和地方政府间的协调性,重视系统风险;其次,借鉴美国对金融控股公司采取的监管措施,对我国的金融控股公司合理监管;最后,强化对金融业混业经营的监管,建议将中国人民银行设立为最高监管机构,统筹协调各监管机构对金融创新展开有效监管。
参考文献:
[1]赵静梅.美国金融监管结构的转型及对我国的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07(12).[2]王自力.道德风险与监管缺失:美国金融危机的深层原因[J].中国金融,2008(02).[3]尹继志.美国金融监管体系改革评析[J].金融发展研究,2009(02).(作者单位:唐山一中)
第四篇:国际经济与环境保护的新发展对我国环境法制建设的启示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国际经济与环境保护的新发展对我国环境法制建设的启示 吕中行 , 谢俊英
关键词: 国际经济 国际环境 环境意识
内容提要: 本文在介绍全球经济发展与国际环境保护二者关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现状,指出了中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面临的严峻挑战,并进一步对如何完善我国环境法制建设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一、全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传统的经济发展几乎都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贸易的日益自由化与开放化使人们将眼光更多地投向贸易所得利润,许多发达国家利用自由贸易掠夺战略资源,以各种方式取得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造成这些国家境内生态环境的严重失调;而且,一味地扩大贸易、追求资金积累,工业化的大规模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也造成全球环境的迅速恶化。另外,环境标准的制订与统一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各国的经济水平、历史条件、现实国情的不同,各国的环境标准也有差异,究竟由谁来制订关于环境污染的标准呢?是由各国政府各行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其是,还是由国际社会通过协议来制订一个为大多数国家都能接受的标准?还有人担心,国际统一标准将可能成为最低标准的代名词,而由各国制订各自的环境标准,则会引起一系列问题。环境标准是影响商品环境成本的重要因素,在各国有权制订自己环境标准的前提下,不同的环境标准会影响一国的比较优势。简单而言,高环境标准国家的产品,其环境成本高,价格就贵,这就会影响到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但实践证明,经济发展应当同环境保护互相结合,共同提高。这一思想在1972年斯德哥尔摩会议以后逐渐得到国际社会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普遍接受。会议强调,为了今代和后世而保护、维护和改善环境,是所有国家的责任。所有国家都应根据此项责任制订他们自己的环境和发展政策。[1]正是基于此,一些国际组织包括世界贸易组织已制订了一些国际环境条约,规定以贸易限制作为实现其环境目标的手段。并且,一些国内实施的环境保护措施或标准,往往会对该国或其他国家的进出口贸易产生影响。如1991年美国和墨西哥之间的“金枪鱼——海豚争端案”就是体现国际贸易自由和国际环境保护冲突的著名案例。[2]随着国际社会对环境危机的科学认识日益加深和国际环境保护的不断发展,发展中国家也从最初存有顾虑转为认识到世界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普遍性,逐渐接受了环境保护为各国承担的义务这一观念。第一,为了保护全球性的环境资源,少数几个国家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的努力是无法奏效的,发展中国家的参与对国际环境保护的成功是必不可少的;第二,世界环境质量的退化,对发展中国家同样有不利的影响,环境污染对他们所造成的损害往往会比对发达国家更为严重。第三,保护和改善环境从长远来说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预防污染的成本通常要大大低于治理污染的费用;第四,由于发展中国家实施较低的环境标准,一些发达国家的公司、企业常常把在他们本国境内受到禁止的带有高度污染性质的产业、技术和物质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给发展中国家的环境和人民的福利造成严重的后果。现在,发展中国家原则上都已接受了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国际义务,但同时也要求国际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应当反映和满足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利益和需要。[3]
二、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现状
(一)经济发展水平低,城市化进程缓慢
改革开放以来,地区经济虽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整体水平仍然不高、传统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仍占有较大比重,不具备大规模整治环境所需的物质基础,也就制约着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大量技术水平落后、管理水平低下的乡镇企业,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大多对生态伦理缺乏认识,选择了一条资源一产品一废物的线性经济发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展模式,采用了粗放型的资源开采方式,从而导致了生态自然的严重破坏。
(二)环境资源问题严重
首先,生态环境质量日益下降。我国的环境问题出现较晚,但是呈现急剧恶化的趋势。特别是在一些发达区域中,呈现出工业污染一农业污染一第三产业污染的线性污染局面,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出来的废水、废气、废渣,不仅造成周围的生活环境的严重污染,也使农业生产环境急剧恶化,农产品大量地减产甚至绝收。其次,气候变化问题是当前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一个重大环境问题。为防止全球气候发生不可逆转的恶化,《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已对我国生效)把控制和削减人为温室气体的排放作为首要的目标。而我国的气候呈现日益恶化的趋势,干旱、沙尘暴和洪水的频频发生,使得治理我国的气候环境资源已成了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
(三)绿色壁垒对我国贸易的影响
1.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我国一些食品的出口常因农药残留量和其它有害物质超标问题而受到严重影响,如不采取措施,中国的食品出口竞争力会严重受挫,食品出口将面临危机。此外,我国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也面临挑战。由于经济落后,产品科技含量低,我国工业制成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足够的竞争优势,再加上发达国家制定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一系列过高的工业安全标准、防污标准、技术标准,必将大大增加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的难度。为保护野生动物资源和保护生态平衡,按照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生物多样化国际化公约》,我国原先用来出口创汇的许多产品如穿山甲、果子狸等已不允许捕杀和出口。
2.对出口经营效益的影响。为贯彻实施环境标准制度,今后越来越多的产品将接受各种检验、测试、认证和技术鉴定等,并且在包装、标签、广告等方面做出更多适应性调整,这必将导致出口产品的各种中间费用和附加费用的增加,使我国出口产品的价值优势减弱,从而大大影响产品的竞争力,使我国出口经营效益下降。
3.对我国进口贸易的影响。发达国家在设置绿色贸易壁垒的同时,正将污染产业和产品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我国在进口贸易中也出现了该问题。
三、完善我国环境法制建设的建议
首先,在国际上,我国应关注并积极参与国际经济与环境领域的国际合作,继续积极参加联合国有关机构组织的有关贸易与环境的讨论,积极参与诸如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商会等非政府间组织的有关活动,并力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我国参与此类活动与谈判,有利于扩大我国在一些国际环境立法和贸易立法方面的影响,防止一切滥用环保法规、贸易条款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的企图;同时,还可以表明我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国保护环境的立场,为我国争取公正合理的地位;通过与其他国家充分交流信息和意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在处理全球环境事务上,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以完善我国的环境——贸易法规体系和管理体制。
其次,在国内环境法制建设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完善环境立法机制
1.转变环境立法观念。我国政府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后,制定了环境与发展所要采取的十大对策,明确提出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然而,现行的《环境保护法》没有明确将可持续发展作为环境立法的指导思想。其第1条规定:“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护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制定本法。”显然,这种环境指导思想与当前经济发展是不相适应的,因此必须转变立法观念,以可持续思想作为当前和今后环境立法的指导思想。[4]
2.加快地方环境法规的制定工作。(1)弥补地方环境法律法规的空白。当前环境立法工作应该本着大方针不变,具体灵活的法律立法思想,即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根据地方环境的实际情况,加快地方环境法规的立法工作。随着一些新型的污染问题的出现。诸如餐桌污染、信息污染、电磁和其他污染等环境问题的出现,现行的环境法规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难以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鉴于此,地方环境立法部门应加快制定娱乐服务企业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等环保法规。(2)加快弥补程序法的空白。在环境法律体系中,实体法律大多规范了环境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但是仅有实体法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相应的程序法与之配套。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必要加快地方环境法律的程序立法。我国一般诉讼立法是比较完备的,已经制定的《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使环境诉讼已基本上有章可循。但是,从整个环境法体系的程序立法来讲仍比较欠缺。加快地方环境法律的程序立法是当前地方环境法制建设面临的重要任务。
(二)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法律观念
环境意识作为国民素质的一部分,指的是社会成员,群众或个体的环境意识的总和,它反映出整个社会环境意识的总体情况,也反映出社会各个群体和个体的环境意识的特点。
当前,社会环境法律知识欠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群众环境法律知识欠缺;二是有关企业甚至现代科技含量很高的一些企业管理者、经营者、从业者对于业务所涉及环境资源方面所需要的环境法律知识欠缺;三是政府领导者环境法律知识欠缺;四是环境执法者环境法律知识欠缺。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对于公众的法律知识欠缺,以及环境教育对象的多层次性,我们应该采取多样化的教育形式。第一,对于普通群众的环境法律教育,可以采用一些比较通俗、易于接受的方式。例如,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手段增强他们的环境法律知识。第二,对于企业业主来讲,利润最大化是每个企业管理者最关心的问题。由于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影响,一部分企业管理者置法律于不顾,一味追求经济的发展,却给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因此,有必要采用专门学习的方式对他们进行环境法律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环境法律意识。第三,对于政府领导而言,由于他们特殊的领导地位,会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或是先污染后治理),因此对于领导干部的环境法律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采用培训和专题讲座的方式,让他们系统地学习环境法律知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第四,对于环境执法者来讲,他们的业务素质和环境法律知识直接与环境执法紧密联系。对于他们的教育可以采用岗位培训的方式,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
(三)完善法律监督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初步形成了环境法律体系,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以往环境问题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局面。但是由于缺乏环境法律监督体系,有些地方还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扰乱了市场经济的公平交易。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方面: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1)环保部门的设置尚未健全。各部门权责不明确,缺乏必要的执法措施,严重地阻碍了环保部门有效地行使环境监督管理职能。(2)政府行为的失职。政府在环境管理过程中缺乏监督机制。在有些地方,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政府对于环境污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环境法律监督职能得不到切实的履行。(3)环保部门缺乏权威。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加快经济的发展,完善环境法律监督机制,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明确职能分工,理顺环境保护的机构设置。各部门应该系统分析本地区的环境现状,研究环境问题发展的趋势,从整体出发,设置环境保护机构,不能简单从行政区域划分环境管理职权。(2)政府应该在环境法律监督中发挥领导作用。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性和社会性很强的公益事业,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政府部门应该强化对本地区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在宏观调控的指导下,真正发挥环境法律监督的职能。(3)树立环境保护部门的权威。政府部门在行使宏观调控职能的同时,应授予环境保护部门更多的环境监督权限。同时,政府部门应积极为环保部门的环境监督创造条件,使环保部门能够有效地参与环境综合决策,更好地履行环境监督职能。
(四)加强对国际环境法案例的研究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国际环境法案例不仅在国际环境法的历史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通过解决案例形成的判例还是国际环境法的重要渊源之一。因此,对国际环境法案例进行研究,将有利于追踪到国际环境法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将有助于我国吸取经验教训、完善国内立法,妥善处理在国际政治经济交往中处理与其他国家发生的环境争端。另外,案例研究还有助于国际环境法学的教学与研究,加深对国际环境法理论和法律规则的理解。该领域的研究应选择以下方面的典型案例展开:国际司法机关(主要是国际常设法院和国际法院)处理的案例;国际仲裁机关处理的案例;国际专门的争端解决组织(如国际海洋法庭)处理的案例;全球或区域经济组织(如世贸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处理的与环境有关的案例;主要的全球环境公约争端解决机制处理的案例;其他重要的国际环境法案例等等。
总之,环境保护是最近30年来才逐步受到国际和各国重视的一个新的议题,它是国际社会为了应对环境问题对人类生存的挑战而在经济和政治领域的最新发展,因此,各国政府和法学家对这些问题应予以高度的重视。我们要集中精力首先解决我国的环境问题,而这一任务还任重而道远。
注释: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作者简介:吕中行(1973—),男,汉族,湖北武穴人,河北经贸大学法学院讲师。谢俊英(1972—),女,汉族,四川乐山人,河北经贸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河北经贸大学法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61
[1]王铁崖:《国际法》,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452—453页。
[2]金枪鱼——海豚案的案由是:墨西哥在西太平洋上用传统方法捕捞金枪鱼时往往会误伤海豚,所以美国就以保护动物资源为由颁布了一个法令,即禁止墨西哥的任何金枪鱼产品出口到美国市场上,由此产生争端。
[3]王铁崖:《国际法》,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454页。
[4]夏业良:《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http://www.xiexiebang.com/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27736。
第五篇:国际电子银行监管对我国的启示
国际电子银行监管对我国的启示
《中国金融》2007年第21期
国际电子银行监管的现状分析
在电子银行领域,风险管理的基本步骤和原理同一般银行业务是一样的,但是,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监管机构会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出不同的电子银行风险管理要求。目前,许多国家都接受巴塞尔委员会电子银行风险管理的步骤,并加以本土化,针对本国银行的特点,制定出本国电子银行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巴塞尔委员会的风险管理原则和新资本协议
2001年5月,巴塞尔委员会出台了《电子银行业务的风险管理原则》,这一文件反映了当时对电子银行监管的最前沿的研究成果。该文件明确了对电子银行的监管中董事会和管理层的重要性,并主张电子银行风险控制应纳入银行整体风险控制策略中,注重电子银行服务的持续性、法律和信誉风险的管理和电子银行第三方的管理。
当前影响全球金融界最为深刻的风险管理原则,当属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巴塞尔委员会把电子银行风险管理分为三个步骤:评估风险、管理和控制风险、监控风险。评估风险实际包含了风险识别过程,不过,识别风险只是一个最基础的步骤,识别之后,还需要将风险尽可能地量化。经过量化以后,银行的管理层就能够知道银行所面临的风险究竟有多大,对银行会有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风险发生的概率有多大等等。在此基础上,银行的管理层要确定本银行究竟能够忍受多大程度的风险。管理和控制风险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各种各样相应的控制措施、制度的采用。监控风险是在系统投入运行、各种措施相继采用之后,通过机器设备的监控,以及人员的内部或者外部稽核,来检测、监控上述措施是否有效,并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加以解决。
美国电子银行监管现状
目前,美国的三大主要银行业监管机构——联邦储备银行(FRB)、货币监理署(OCC)和存款保险公司(FDIC)都把对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技术的监管作为全面风险监管的重要组成内容。
在电子银行方面,美国有如下监管措施:第一,制定了《计算机安全法》、《数字隐私法》、《电子商务加强法》和《银行用户身份认证体系》等法规,实施了ISO/IEC15408-1999和IS017799-2000等信息安全国际标准。第二,监管内容制度化、规范化。美国联邦金融机构检查委员会(FFIEC)颁布了一整套信息技术检查手册,共涉及12个方面的内容,对监管者、银行机构和信息技术提供商应关注的风险,及如何识别、分析、预警和控制,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第三,银行业监管信息化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信息化同步推进,并做到监管机构之间信息共享。第四,监管方式多样化,包括现场检查、非现场分析和评级、技术提供商准入管理、发布IT技术规章和指导、推动外部评级和审计、IT风险信息披露等多种手段。
如其他国家的做法一样,美国也将巴塞尔委员会电子银行风险管理本土化,并制定出基本程序。如美国货币监理署负责监管美国的国民银行,随着大量国民银行采用各种各样的电子技术向客户提供电子银行服务,国民银行将与技术有关的风险管理分成了计划、实施、检测与监控三个步骤。
欧洲电子银行监管现状
欧盟对电子银行的监管主要目标有二:第一,提供清晰、透明的法律环境;
第二,坚持适度审慎和保护消费者的原则。与电子银行有关的法律法规包括《电子商务指导》、《远程销售金融服务指导》、《布鲁塞尔公约》和《罗马公约》等。欧盟各国国内的监管机构负责监管统一标准的实施。它要求成员国对网上银行业务的监管保持一致,承担认可电子交易合同的义务,并将建立在“注册国和业务发生国”基础上的监管规则,替换为“起始国”规则,以达到增强监管合作、提高监管效率和适时监控网络银行风险的目的。
欧洲对电子银行监管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区域问题,包括银行业的合并与联合、跨境交易活动等;二是安全问题,包括错误操作和数据处理产生的风险、网络被攻击等;三是服务的技术能力;四是随着业务数量和范围扩大而增加的信誉与法律风险。
在具体的规则上,英国金融服务局(FSA)的观点较有代表性。FSA认为:第一,金融监管的基本准则不能随金融服务方式的改变而改变,电子银行虽然改变了银行业务的媒介方式,但并不意味着过去传统的金融监管基本准则会发生改变,资本充足率和适当的管理层要求,依然适用;第二,保护消费者利益是金融监管的根本所在,但监管机构不能因担心电子银行的安全问题而限制或阻碍电子银行的创新与发展;第三,在网络时代,监管当局应努力保持监管的透明度和一致性;第四,监管当局的合作应当加强,以促进信息共享;第五,金融服务媒介仍可能发生变化,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应留有余地并可进行相应调整。国际电子银行监管对我国的启示
由于欧美的法律制度、市场文化等迥异,其具体的监管措施和模式有一定的不同。尽管如此,电子银行业务的根本属性决定了这些不同的监管措施中又体现一定的相同之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电子银行的安全性和运营的稳定性是电子银行监管的首要目标
由于电子银行交易的虚拟化、交易方式非人格化、运行环境开放等特点,使得电子银行极易受到黑客、病毒等的攻击,而电子银行的系统一旦出现差错,导致交易无法进行,对银行的信誉造成的损害是无法估量的。而电子银行迅速的交易方式又可能造成银行短期内的流动性危机。在现代信息时代,各银行的网络若相互连通的话,这一风险将以极快的速度传染出去,造成整个金融交易系统的瘫痪。银行开展网上银行业务,需要设计一套完整的安全框架。为了能够安全地开展网上银行业务,必须采取不同的安全技术规范来保证系统的安全性能。强调银行董事会和高管对电子银行监管的重要性
电子银行具有标准化运营的特点,往往是整个银行都使用同一套电子银行的操作系统。这种整体性和惟一性的特点,造成了银行董事会和管理层在电子银行运营中的极端重要性。错误的电子银行发展战略、不当的风险控制策略、存有隐患的安全策略、不完善的内部控制程序、失误的专利标准选择,对银行来说,可能都是灾难性的。
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负责制定银行的业务战略,在开始提供电子银行交易服务之前,应该对是否希望银行提供此类服务作出明确的战略决策。特别要提出,董事会应该确保电子银行计划与公司战略目标明确地结合起来。并对拟开展的电子银行业务进行风险分析,对已识别的风险建立适当的风险缓释和监控程序,以及按照银行的业务计划和目标不断检查评估电子银行业务的成果。
保护消费者利益的原则
尽管在网络时代,消费者获得信息的成本大大降低,但是相比较金融机构而言,仍然处于信息的不完备方。同时,在电子银行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备的情况下,金融机构有动机利用法律漏洞为自己谋利益。因此,保护消费者的合法利益就成为金融监管中的一条重要原则。
正是因为此,美国才推行所谓的“100美元原则”,即消费者若无明显不当的行为导致其账户发生损失,他最多承担100美元的损失,其余的损失由金融机构承担。
强调对第三方的监管
电子银行的业务延展性较大,业务范围较广,涉及的第三方较多,例如,网络运营商、证券交易商、保险经纪人、网络设备运营商、系统开发商等。而这些第三方如果存在不当行为,也可能给银行带来较大的损失。
由于银行日益依赖合伙方和第三方提供服务来履行关键的电子银行职能,银行管理层的直接控制能力有所下降。因此,为了管理业务外包和其他对第三方依赖所带来的风险,银行必须制定全面的管理程序,此程序应该涵盖合伙人和服务供应商的第三方的业务,其中包括可能对银行产生重大影响的外包业务的分包合同。
注重对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的管理
声誉风险的直接表现是:外界对银行的未经证实的负面消息导致客户流失、收入减少或被拖入费用高昂的诉讼。总的来说,市场的传言和公众对网上银行的认识都是决定此种风险大小的重要因素。在互联网时代,便捷、迅速的交易方式将无限放大银行的声誉风险,因此对银行来说,管理声誉风险是十分重要的。而法律风险多是由于电子银行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形式,其业务特点、交易方式都与传统银行不同,且其市场交易模式还不成熟。现有法律必然在规范上留下了空白。例如,如果恶意第三方假冒客户名义进行网上银行交易,导致客户利益受损失,银行须承担何种法律责任?如果系统外包商将其他银行的系统出售给本银行,造成本银行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侵权时,如何依法处理版权问题?当网上银行跨境提供产品和服务,应遵守母国还是服务发生地的法律?这些问题都反映了网上银行业务的法律风险,即因为合约不履行、诉讼或不利判决导致银行经营受负面影响的风险。
跨国监管
电子银行可以轻易地突破地域限制,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对外国银行或者分支机构的电子银行进行监管,就成为了一个重要问题。一般有两种做法,一种是由本国监管当局对在本国设立的外国银行分支机构实施监管,即按“国民对待”的原则,一种是按照“所属国原则”,由母银行所在国的监管当局负责对设在国外的分支机构进行监管。(田强上海银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