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色列农业的主要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以色列农业的主要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2013-05-15 11:23:25
来源:《吉林农业》2012年9期
以色列位于亚洲西部,自然资源贫瘠,山区和沙漠占国土面积的23.以色列自然条件恶劣,沙漠化、干旱严重,全国淡水资源只有20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300立方米,远低于国际公认严重缺水水平。年降雨量在400~550毫米,降雨主要集中在冬季的12月至次年3月,降雨量分布不均,从北往南雨量递减,50%的国土面积年降雨量少于150毫米。耕地面积40多万公顷,人均不足1亩地。以色列全国人口700余万人,农业人口仅占总人口的5%,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约为2%,农产品自给率达95%.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柑桔、葡萄、蔬菜和花卉,其果蔬、花卉大量出口,占领了欧洲40%的市场份额,有“欧洲冬季厨房”之称。棉花单产世界第一,水果和蔬菜单产水平位居世界前列。
1.以色列农业的主要特点
1.1完善的农业服务体系
以色列农业增产的96%靠科技,其高度发达和集约化的农业是以强大的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体系作为后盾和支柱的。政府每年用于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方面的经费高达数亿美元,占GDP的比例位居世界前列。目前,以色列已建立一整套由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农民合作组织紧密配合的农业研究和推广体系。他们的科研项目直接来自于生产一线,并由生产部门提供部分科研经费及试验基地,由农业部下属的农业研究组织来承担。一旦取得成功,通过农技推广服务站举办培训班,建立示范点,进行实地推广。所创利益由生产部门和科研部门双方分成。以色列支持鼓励科研人员和推广人员结合自身的专业特长,开办或联办私人示范农场、科技型开发企业、推广型的培训示范基地,很直观地传播新技术、新品种。因此,以色列每一项农业新成果、新技术都能以最快的速度得到应用和普及。
以色列农业生产者大多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现在基布兹里的农民,有一半多受过高等教育。以色列特别重视对农业人才的培训,国际农业培训中心每年都免费进行培训教育,由农业专家亲自授课,讲授水利、气象、农产品储藏加工等方面的知识。
在农产品销售服务上,有专业的内、外销组织,它们是独立核算的企业。全国农产品内销组织“努瓦”有职工7000多人,全国70%以上农产品通过该组织购销。它是非盈利性组织,通过收取7%~12%的手续费维持运行,年收入超过20亿美元。以色列农产品出口组织是一个非盈利的半官方公司,现有员工300多人,在国外设有8个办事处,主要任务是组织货源和批销产品以及收集市场信息。政府不负担费用,靠收取5%的手续费维持运行,年底农户参与利润分成。此外,农户还成立了一些跨地区的专业组织,例如花卉组织、蔬菜组织和畜牧组织等。这些组织组成了利益共享的联合体,配套地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种服务。
1.2高效节水的灌溉系统
以色列全国处于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境内鲜见大小河流,淡水资源极为匮乏。因此,以色列人把水称之为“蓝色的金子”。农作物、果园、蔬菜的灌水,由最为节水的滴灌来解决,即:利用一系列口径不同的塑料管道,将水和溶于水中的肥料、农药通过压力管道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水、肥、农药均按需由电脑控制定时、定量供给。目前,以色列90%以上的农田、100%的果园、绿化区(含城市街道行道树、公园和房前屋后的绿化等)和蔬菜种植均采用滴灌技术进行灌溉,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节水滴灌王国。滴灌比漫灌节水13~12,可有效防止土壤盐碱化和土壤板结。滴灌技术的普遍应用,使以色列建国至今,农业用水总量30年来一直稳定在13亿立方米,而农业产出却翻了5番。以色列注重用经济手段和市场机制保护资源、环境,实行用水许可证、配额制及鼓励节水的有偿用水制度,推广节水技术。农业用水执行配额奖惩,超过配额加价3倍。此外,以色列在污水回收利用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全国污水利用率达90%,占农业用水的20%,是世界上污水回收灌溉最成功的国家。
1.3高科技的广泛应用
以色列是世界农业科技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农业的科技贡献率达96%.把高科技普遍应用于农业生产,是以色列农业的一大亮点,也是以色列农业具有强劲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源泉。他们利用高科技手段提升农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十分重视新品种的选育。利用生物技术和其他手段,不断培育出品质优良、抗病虫,适应当地气候和地力条件的作物种子、种苗,以先进的栽培技术指导农民种植优良品种。二是努力提高农业机械化和化学化水平。近年来,以色列科研人员以高新技术发展农用机械,主要农机都实现了更新换代,将先进的电子技术应用到农机上,发明了装有计算机和自动装置的拖拉机,能高效地完成从犁地、种植到收割的全套田间作业。化肥不仅充分保证国内需求,还大量出口。各种杀虫剂、除草剂也广泛使用,大大提高了单产。三是注重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如计算机出现以后,广泛应用于滴灌、温室、种子、育苗、栽培、植保、收割、加工、储藏、保鲜等环节,实行计算机控制,使农业成为一个具有高度社会化分工的知识密集型产业。以色列科学家对不同植物所需的光照、水分、养分、温度、湿度、栽培管理方法和预期产量都做了系统的研究,为农民开好了科学种田的“处方”,农民只需根据“处方”,用计算机对灌溉、施肥、湿度和温度等进行控制和管理。
2.对我国农业的思考与启示
2.1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坚定农业产业化发展信心 传统农业是自给自足和以家庭为单元的经营方式,现代农业则通过产业链把农户同市场联系起来。农业的现代化不仅体现在生产资料的现代化,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生产经营形式的现代化上。加入WTO后,我国农业面临的竞争对手是规模化、组织化程度很高的大农场及其组成的合作社联盟、跨国公司,甚至是由农产品出口国组成的国际性垄断组织。单靠农户经营难以完成我国农业与国外大市场的对接,难以抵御进口农产品的强势竞争。需要培育全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发展壮大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是个较好的选择,以色列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了成功的典范。他们除了基布兹、莫沙夫这种地域性农业组织外,还建立了农业劳动者联合组织和农产品合作销售组织等专业组织,这种农业地域性组织与专业组织相结合的集体与合作经营被视作农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我们要加大农村经营体制的组织和制度创新,鼓励通过租赁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增强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和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出台政策鼓励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金融资本投向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参与农业产业化技术创新和品牌培植工作,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加速发展。
2.2着力构建完善的农业服务体系,增强科技对农业的支撑能力 科研、推广和服务是以色列农业高度发达的源动力。以色列的农业有着非常完善的服务体系:一是国家提供的免费服务;二是联合组织及其所属机构和相关企业提供的有偿服务;三是集体农庄和合作社内部提供的服务。这些服务有两大特点:一是非常专业;二是能覆盖整个产业。目前我国的农业服务体系仍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队伍不稳、保障不足、功能不清等问题,哪些应由政府提供无偿服务,哪些应由企业、合作社或其他组织提供有偿服务两者混淆。结合实际,我们应提高农业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集中力量建设属于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部分,要明晰职能,组织科研人员对农业产业化建设中的许多问题,集中力量进行技术改关,大力推广新的技术成果,把科技服务机构、科技人员同农业企业、合作社、农民联结起来,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而对那些应由企业、合作社或社会组织提供的商业性有偿服务,应在市场规划引导下进行,政府不可大包大揽。
2.3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城镇化不仅是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调整城乡和区域结构、增加基础设施投资的过程,而且是优化人口素质结构、提高农村人均资源占用量的过程。我国许多地方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应以推进城镇化带动区域协调发展,当前重点要加快中心镇建设步伐,增强中心镇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在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统筹城乡发展,增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能力,做到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统筹发展。
2.4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教育,着力提高农民素质 以色列农民中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占47%,其他至少是高中文化程度。高素质的农业劳动力为学习、运用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技术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同时也使农民乐于接受新生事物,采用新品种、新技术,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鉴此我国应进一步加大农民培训工作力度,提升培训教育质量,多层次举办农民专业技能培训班,切实提高农民的专业技能和敬业素养,为现代农业发展打下基础。
第二篇:以色列设施园艺业的特点及对我们的启示
以色列设施园艺业的特点及对我们的启示
石河子大学,郑群
2011年2月20日至3月13日,由国家外专局资助,我们一行七人到以色列进行了“园艺产品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 培训。通过三周的听报告、讲座、考察等,对以色列的园艺产品标准化生产特别是
设施园艺业的状况有了一定的了解。以色列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注重生态效益,积极发展特色农业,走出了一条设施农业发展的新路子。新疆自治区特别是南疆地区的自然条件与以色列具有诸多相似之处,因此,在我区发展设施农业,以色列的许多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一、以色列设施园艺业的特点
1.设施园艺生产的集约化、专业化和现代化程度高。以色列的园艺设施主要集中在约旦河谷和以色列中南部的沙漠边缘,这些地区的光热资源丰富,但土地贫瘠,在这些地区建立温室不但不占用良田,还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沙石进行无土栽培。在这些设施内的生产经营全部实行订单生产,从生产到销售统一组织,绝大园艺产品出口到欧美各国。在每个“基布茨”(全国有270个,成员总体有12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2%,平均每个基布茨有450名成员,拥有500公顷的土地。在基布,所有的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所有收入包括其成员个人收入全部归集体所有,基布茨给每个农民按月发给生活津贴,生活必需品一律实行供给制,其余收入、积累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基布茨内部实行民主管理,民主理财。每2年改选一次管理委员会,对基布茨内部事务进行民主管理。)和“莫沙夫”(是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元的农业定居点。全国450个,占全国人口的3.1%,平均每个莫沙夫有60-120个独立的家庭农场。它是一种农业合作组织,既是一个行政村又是合作社,具有社会服务和经济管理的双重功能。莫沙夫的土地和水资源所有权归属国家,但经营权属家庭个人;其他生产资料及收入均归农户;教育、医疗、文化、产品供销等统一由集体提供服务。)也有一定规模的园艺设施,其产品主要供当地市场。
在以色列,园艺设施的建设集中成片,单栋设施的占地面积小者半公顷到一公顷,大者数公顷到数十公顷。除了叶菜类蔬菜,单栋设施绝不可能同时种植多种作物,甚至整个片区就种植一种蔬菜或果树。这样不仅有利于设施环境的调控和管理,也有利于园艺生产的组织、产品质量的控制和园艺产品的销售。
设施内的管理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土壤耕作、栽植、采收等都有专用机械;设施蔬菜和花卉的水肥管理和环境控制实现了电脑控制,人工主要从事植株调整。
2.国家、企业和协会组织对科研的投入大。
以色列的农业部不仅具有管理的职能,同时还具有类似我国农科院和农业推广总站的功能。我们参观了Volcani中心,发现有很多从事蔬菜、花卉、果树等新品种选育、生理生态、病虫害生物防治、产品加工等研究部门。
我们在哈泽林(Hazerim)基布兹参观了闻名世界的纳塔菲姆(Netafim)滴灌设备公司总部。让我们感到惊讶的是其总部办公楼是一栋占地几百平米的小二楼,管理人员也就三十多位。但是,在公司总部附近是大量的厂房和大片的实验温室。他们不仅研究和制造各种滴灌设备和控制系统,他们更是把大量的人员和资金用在研究不同设施条件下、不同园艺植物、不同发育阶段对水肥的需求上。
不论是“基布茨”还是“莫沙夫”都会拿出部分资金从事设施园艺生产的研究和推广工作。
3.科技推广体系健全,技术落实到位。
在以色列,农业研究机构也是农业技术的推广机构,农业研究的目的明确。农业研究机构致力于建立并维持与生产者之间的互动,这样,根据种植者们提出的实际生产中的问题,确定研究所的实验方向,明确亟待解决的问题。之后,将研究所的研究结果及时向农民反馈,形成良好的科研向实际生产力的转化。我们在学习和考察中发现,在以色列的设施园艺生产中,并没有什么高新技术,专家所讲的和我们参观中所见的技术都是我们国内书本上所讲的和我们生产中所使用的技术。所不同的是,在以色列,技术的落实非常到位,不会出现偷懒、走样和“创新”的情况。
4.从业人员素质高、敬业精神强,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以色列,“岗位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工作没有贵贱之分”为普遍共识,农业生产的第一线集中了大批的高中级技术人员,我们参观的几个点,一线的技术人员都具有硕士学位,有些人甚至具有博士学位,即使是一般农民也都受过高等教育。这些人不仅文化层次高,更重要的是技术水平高、敬业精神强,能够保证各项技术落实到位。无论是在上课时,还是在参观考察中;无论是农业部的专家,还是一般的技术推广人员,以色列的科技人员给我们的映像都是实事求是和注重创新。比如,当我们问到某种作物在整个以色列的播种面积、产量或者销售收入时,得到的回答多数是“我不知道,我可以回去后给你查,查好后给你发电子邮件”。还可以从一些小事上看到以色列人的敬业精神,我们在参观约旦河谷的葡萄园时,Oren Chaim博士是负责全国葡萄、无花果和椰枣技术推广的专家,当他给我们介绍:葡萄开花后,可以将花序节以下的叶片全部打掉,打掉的叶片可以拿到市场上去销售,每公顷可产鲜叶片4吨左右,这些叶片主要可以用做凉拌菜或作类似春卷的菜肴。当我们询问他,叶片应在开水中焯多长时间时,他说家里的菜肴都是他妻子准备的,具体的时间和方法他不是很清楚,于是他立即打电话给他的妻子,他妻子驱车几十公里赶来给我们详细介绍用鲜葡萄叶片做菜肴的方法。同时,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员和农户,不断探索和使用新技术和新方法,我们在参观过程发现:不论是设施果树还是设施蔬菜,有一些植株调整方式让我们耳目一新。
二、以色列设施园艺业对我们的启示 1.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
在以色列,绝大多数设施建在光热资源好、不适宜耕作的地区或土地上,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并节约耕地,同时又可以充分发挥微滴灌的技术优势。我区的设施园艺的发展也应充分利用我区的光热资源优势,在南疆的喀什、和田、吐鲁番等地区建立越冬蔬菜和花卉的设施生产基地;利用不同颜色和透光率的抗紫外线网,在南疆地区建立鲜食葡萄、无花果、大枣等果树的设施生产基地;在北疆地区主要建立春提早和秋延晚的蔬菜设施生产基地。我区的水资源状况也类似于以色列,因此,在这些设施内也应采用节水灌溉技术。
2.加强和健全科研、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科研、推广和服务是以色列农业高度发达的源动力,科研开发是后盾,推广和服务体系是动脉,以色列国家建立一套由政府部门(农业部等)的科研机构和社区(基布茨、莫沙夫)及社会科研机构相结合的科研、开发体系。每个科研机构都定期将研究的成果推广用于农业生产,使这些科研成果很快就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色列每个农业科研人员都是某一方面的专家,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技术指导、咨询和培训。他们还是科技推广者和技术承包的实践者,与农户签订服务合同,从而使农民获得了更大的经济效益。
3.执行订单农业,提高园艺产品的质量和效益。
以色列农业的生产经营特点一是订单生产,二是农业生产与国际市场联系紧密。基布茨的农业生产直接与国际市场连结,从生产、加工、包装、销售基本是一体化的经营。莫沙夫中的农户直接与国内的公司签订购销合同或者直接上网销售,从而使农产品进入国内、国际市场。还有一种方式是公司与农户建立股份制关系,由公司为农户提供资金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并负责农户产品的收购,再从每年付给农户的贷款中分成或逐年回收投资。由于以色列的农业相当发达,人民科学文化水平也很高,农民可以直接从因特网上了解到农副产品的市场行情,因此,公司与农户在签订购销合同中利益分配比较合理,从而形成了公司与农户的良好互动机制。
4.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
以色列的教育非常发达,国民受教育程度很高。农民中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占到47%,其他至少是高中文化程度。高素质的农业劳动力为学习、运用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技术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同时也使农民更乐于接受新生事物,采用新品种、新技术,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插了腾飞的翅膀。
第三篇:日本企业文化的特点及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Aaron Jiang作品QQ:723722960
摘要: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民族文化差异、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都会影响各国企业文化的形成。日本企业受东西方文化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极大推动了公司的发展,成为日本企业和经济高速发展的动力,本文通过分析日本企业文化特点,旨在借鉴日本企业文化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逐步构建起富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从而振兴我国的经济。
企业文化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以及社会文化在经济领域的特殊组合。企业文化决定于民族文化,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应以中华民族文化为根基,同时也应借鉴别国文化,尤其是经济发达国家的文化。日本企业文化将西方科学文化和东方儒家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实用主义的特点,并在企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一、日本企业文化的主要特点有:
(一)重视履行社会责任,将企业使命与社会责任相统一
日本公司往往追求经济效益和报效国家的两重目标,积极倡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把企业使命与社会责任统一起来。当企业利益与民族利益发展冲突时,注重后者而不是前者,群体价值观念鲜明。这在公司的发展远景和经营理念中都有所体现。
日本的松下公司这样表述自己的企业文化和价值目标:“讲究经济效益,重视生存意志。遵守产业人的本分,鼓励进步和社会生活的改善,致力于世界文明的进步。”由此看出,日本企业在追求经营理念的同时,也强调通过优良的产品、周到的服务来回报和服务社会,进而赢得社会好评,使企业生命得于延续。松下电器作为从社会调用人才、物品、金钱来经营事业的企业,通过其活动为社会做出贡献就是它的使命。可见,日本企业的发展目标与西方企业仅仅追求利润的奋斗目标不同,而是将追求效益的企业使命和报效国家的社会责任有效地结合起来、将个人的历史使命和企业的历史使命定位在一个高水平上,最大限度发挥个人的潜能。
当前,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市场竞争加剧,履行社会责任的状况日益成为衡量企业优劣的重要标准。日本企业文化的这一特点显得尤为明显。在具体履行社会责任过程中,企业切实做到实现股东和员工的利益;为社会公众提供最好的商品服务;最大限度地促进所在地区和国家的社会繁荣;遵纪守法,保证经营的公开和透明性;把企业发展同造福人类、保护环境、建立循环型社会统一起来。也正是由于日本企业这种定位,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更好地促进了企业的长期发展。
(二)日本企业提倡以人为本,以企为“家”的全员团结协作精神
日本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很好地把企业以人为本与员工以企为“家”有效地结合起来,灌输企业的命运就是员工命运的意识,建立起共同的价值理念,人企合一,实现了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推行一种“家”的企业文化。
日本民族受中国儒家文化影响颇深,具有较强的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他们把这种团队精神也渗透到企业文化和管理方法上,在实际工作中从各方面切实做到肯定、认可、关心、支持员工,激发员工的忠效觉悟;同时员工与企业间保持着较为深厚的类似“家人”与“家”之间的关系,使员工对企业坚守忠诚、信奉规则,同事有着很强的归属感。也正是这种企业“家”文化精神的渗透力、感染力和激励力,使日本企业成为生机勃勃的活力整体。
现代化背景下,日本企业为了保持员工队伍的稳定和企业的凝聚力,除了传统的“终身雇用制”、“年功序列制”的制度保障外,还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不断优化员工的生产生活环境,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在家的氛围下,员工能有良好和睦的工作环境,能更好的沟通,对公司产生感情上的依赖,从而对公司忠心耿耿,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与西方企业的组织机械化相比,日本企业和员工结成的这种同舟共济关系更具有勃勃的生机和创造力。
(三)日本企业以不断创新为目标,培养激发员工的共同创新能力
基于生存危机的忧患意识,日本民族形成了特别善于学习和借鉴其它民族的成功经验。公元7世纪,日本曾全力模仿和学习中国唐代文化。1853年美国舰队轰开当时落后的、尚闭关锁国的日本,使日本人猛然惊醒,转而自觉学习欧美工业化文明文化,为1867年明治维新实行资本主义“文明开发”改革奠定基础。日本人的学习和借鉴总是与本民族的实际结合起来,为我所用。体现在企业上则是兼收并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以创新求求生存。
松下电器成立于1918年,至今已有91年的历史。而其他很多企业从出现到消失只有短短几十年甚或几年,探究这些企业能长盛不衰的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他们在不断开发适合当前环境的新产品、占领市场的同时,十分重视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既使企业发展根基于厚重的民族文化传统之中,又能紧随时代不断适应其变化。
另外,员工作为企业的主体,是创新的主体。对其进行创新精神的熏陶和培养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日本企业通常都开设员工培训中心、人才培养基地等培训机构,并建立资料馆、纪念馆、展览馆等文化设施,同时还营造人性关怀的文化氛围,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激发其创新意识,做到全员创新构建企业文化。由此,日本企业上下最终真正实现了所有员工的创新意识,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创新动力。
二、日本企业文化给我国企业的启示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企业的组织和机构必然面临变革,中国的企业也正处在这一激烈变革之中。尤其是加入WTO后,国内企业界越来越多地关注企业文化建设的巨大作用。如何借鉴日本企业文化中的精华,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使我们值得注意的问题。日本企业文化中值得我们借鉴的有:
(一)培养企业员工的社会责任意识
为了使企业切实维护员工的利益,就必须从培养我国企业员工的社会责任意识开始。员工的积极参与,是包括企业在内的全社会责任意识提升的重要标志;员工的广泛监督,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最有力的保证。政府可以通过教育、宣传等方式,培育企业员工对自己、对他人和对社会的责任意识,使之学会利用劳动保障的权利,来为自己和广大劳动者争取合法的权益,学会借助于法律并利用社会舆论来有效约束和正确引导企业行为。
(二)坚持以人为中心的经营模式,重视培养团队精神
我国社会主义企业的性质决定了企业劳动者是企业的主人,因而国内企业从客观上说有其深厚的群众基础,具有企业文化扎根生长的土壤。但在实际工作中,我国企业的领导人却忽略了人的作用,疏忽了团队精神的培养,以为只有靠科学先进的管理方法、管理制度,企业才能走向辉煌。殊不知,这些所谓的管理方法只是搞好企业建设的外壳,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企业的员工。
日本企业上世纪获得巨大成功,一方面就体现在他们倡导的家族意识和团队精神。将企业和员工的利益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形成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企业精神。我国企业应该不断增强对企业人才的关心与重用,努力做到充分尊重、信任、理解员工,关心每一位员工的成长,使员工意识到企业在关心着他们,使其有归属感,这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三)提高员工素质,大力推行创新
日本企业非常重视人才的开发,把人放在企业组成要素的第一位,人就是财产,培养优秀的人就是增加企业的资产。并且下大力开设培训中心、建立资料馆,努力创造文
化氛围,从内部提高员工自身素质、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为企业带来了不小的效益与活力。这一成功经验对我国企业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目前,我国企业在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充分。企业恶性循环,不讲职业道德,信用水平整体下降;企业内部普遍缺乏人文关怀意识,企业员工队伍的素质不高。为了推动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不断前进,一方面大力提高职工内在素质,用严格的管理来规范职工的思想和行为,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还要大力提升职工的技术文化素质,通过专门技术培训、资料补充等手段全面提高其文化修养和知识水平。另一方面,加强职工的生活文化建设,激励员工进行创新,不断探索出新的管理经营模式,从而实现企业的总体创新。
(四)加强对企业文化的重视。
日本企业非常注重培养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多流于表面,未真正渗入每个员工心中。所以无法形成认同感、归属感,无法用企业精神指导人的行动。企业要想得到长远发展,必须要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并通过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使其渗入到每个员工心中并指导其行为。
三、结论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文化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中国要实现自己21世纪经济的腾飞,就应学习和借鉴包括日本企业在内的其他发达国家企业文化中的精华,将其有机融合在我国的企业管理中,逐渐建立起富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更好的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罗长海.陈小明.企业文化建设个案评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2]张德.潘文君.企业文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3]刘雪梅:转折点上的企业文化创新当代经理人,2004年第1期
[4]华瑶.企业文化与评价[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5]王东.现代美日企业制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6]李智.日本企业文化对我国企业文化创新的几点启示[J].清华同方数据库.[7]金雄:中日企业文化之比较延边大学学报,2005年3月第1期
[8]王成.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现状与决策[J].延安大学学报.2005,(5):72~73
第四篇:日本企业文化的特点及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Aaron Jiang作品QQ:723722960
一、日本企业文化的主要特点有:
(一)重视履行社会责任,将企业使命与社会责任相统一
日本公司往往追求经济效益和报效国家的两重目标,积极倡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把企业使命与社会责任统一起来。当企业利益与民族利益发展冲突时,注重后者而不是前者,群体价值观念鲜明。这在公司的发展远景和经营理念中都有所体现。
日本的松下公司这样表述自己的企业文化和价值目标:“讲究经济效益,重视生存意志。遵守产业人的本分,鼓励进步和社会生活的改善,致力于世界文明的进步。”由此看出,日本企业在追求经营理念的同时,也强调通过优良的产品、周到的服务来回报和服务社会,进而赢得社会好评,使企业生命得于延续。松下电器作为从社会调用人才、物品、金钱来经营事业的企业,通过其活动为社会做出贡献就是它的使命。可见,日本企业的发展目标与西方企业仅仅追求利润的奋斗目标不同,而是将追求效益的企业使命和报效国家的社会责任有效地结合起来、将个人的历史使命和企业的历史使命定位在一个高水平上,最大限度发挥个人的潜能。
当前,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市场竞争加剧,履行社会责任的状况日益成为衡量企业优劣的重要标准。日本企业文化的这一特点显得尤为明显。在具体履行社会责任过程中,企业切实做到实现股东和员工的利益;为社会公众提供最好的商品服务;最大限度地促进所在地区和国家的社会繁荣;遵纪守法,保证经营的公开和透明性;把企业发展同造福人类、保护环境、建立循环型社会统一起来。也正是由于日本企业这种定位,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更好地促进了企业的长期发展。
(二)日本企业提倡以人为本,以企为“家”的全员团结协作精神
日本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很好地把企业以人为本与员工以企为“家”有效地结合起来,灌输企业的命运就是员工命运的意识,建立起共同的价值理念,人企合一,实现了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推行一种“家”的企业文化。
日本民族受中国儒家文化影响颇深,具有较强的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他们把这种团队精神也渗透到企业文化和管理方法上,在实际工作中从各方面切实做到肯定、认可、关心、支持员工,激发员工的忠效觉悟;同时员工与企业间保持着较为深厚的类似“家人”与“家”之间的关系,使员工对企业坚守忠诚、信奉规则,同事有着很强的归属感。也正是这种企业“家”文化精神的渗透力、感染力和激励力,使日本企业成为生机勃勃的活力整体。
现代化背景下,日本企业为了保持员工队伍的稳定和企业的凝聚力,除了传统的“终身雇用制”、“年功序列制”的制度保障外,还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不断优化员工的生产生活环境,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在家的氛围下,员工能有良好和睦的工作环境,能更好的沟通,对公司产生感情上的依赖,从而对公司忠心耿耿,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与西方企业的组织机械化相比,日本企业和员工结成的这种同舟共济关系更具有勃勃的生机和创造力。
(三)日本企业以不断创新为目标,培养激发员工的共同创新能力
基于生存危机的忧患意识,日本民族形成了特别善于学习和借鉴其它民族的成功经验。公元7世纪,日本曾全力模仿和学习中国唐代文化。1853年美国舰队轰开当时落后的、尚闭关锁国的日本,使日本人猛然惊醒,转而自觉学习欧美工业化文明文化,为1867年明治维新实行资本主义“文明开发”改革奠定基础。日本人的学习和借鉴总是与本民族的实际结合起来,为我所用。体现在企业上则是兼收并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以创新求求生存。
松下电器成立于1918年,至今已有91年的历史。而其他很多企业从出现到消失只有短短几十年甚或几年,探究这些企业能长盛不衰的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他们在不断开发适合当前环境的新产品、占领市场的同时,十分重视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既使企业发展根基于厚重的民族文化传统之中,又能紧随时代不断适应其变化。
另外,员工作为企业的主体,是创新的主体。对其进行创新精神的熏陶和培养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日本企业通常都开设员工培训中心、人才培养基地等培训机构,并建立资料馆、纪念馆、展览馆等文化设施,同时还营造人性关怀的文化氛围,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激发其创新意识,做到全员创新构建企业文化。由此,日本企业上下最终真正实现了所有员工的创新意识,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创新动力。
二、日本企业文化给我国企业的启示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企业的组织和机构必然面临变革,中国的企业也正处在这一激烈变革之中。尤其是加入WTO后,国内企业界越来越多地关注企业文化建设的巨大作用。如何借鉴日本企业文化中的精华,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使我们值得注意的问题。日本企业文化中值得我们借鉴的有:
(一)培养企业员工的社会责任意识
为了使企业切实维护员工的利益,就必须从培养我国企业员工的社会责任意识开始。员工的积极参与,是包括企业在内的全社会责任意识提升的重要标志;员工的广泛监督,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最有力的保证。政府可以通过教育、宣传等方式,培育企业员工对自己、对他人和对社会的责任意识,使之学会利用劳动保障的权利,来为自己和广大劳动者争取合法的权益,学会借助于法律并利用社会舆论来有效约束和正确引导企业行为。
(二)坚持以人为中心的经营模式,重视培养团队精神
我国社会主义企业的性质决定了企业劳动者是企业的主人,因而国内企业从客观上说有其深厚的群众基础,具有企业文化扎根生长的土壤。但在实际工作中,我国企业的领导人却忽略了人的作用,疏忽了团队精神的培养,以为只有靠科学先进的管理方法、管理制度,企业才能走向辉煌。殊不知,这些所谓的管理方法只是搞好企业建设的外壳,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企业的员工。
日本企业上世纪获得巨大成功,一方面就体现在他们倡导的家族意识和团队精神。将企业和员工的利益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形成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企业精神。我国企业应该不断增强对企业人才的关心与重用,努力做到充分尊重、信任、理解员工,关心每一位员工的成长,使员工意识到企业在关心着他们,使其有归属感,这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三)提高员工素质,大力推行创新
日本企业非常重视人才的开发,把人放在企业组成要素的第一位,人就是财产,培养优秀的人就是增加企业的资产。并且下大力开设培训中心、建立资料馆,努力创造文化氛围,从内部提高员工自身素质、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为企业带来了不小的效益与活力。这一成功经验对我国企业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目前,我国企业在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充分。企业恶性循环,不讲职业道德,信用水平整体下降;企业内部普遍缺乏人文关怀意识,企业员工队伍的素质不高。为了推动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不断前进,一方面大力提高职工内在素质,用严格的管理来规范职工的思想和行为,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还要大力提升职工的技术文化素质,通过专门技术培训、资料补充等手段全面提高其文化修养和知识水平。另一方面,加强职工的生活文化建设,激励员工进行创新,不断探索出新的管理经营模式,从而实现企业的总体创
新。
(四)加强对企业文化的重视。
日本企业非常注重培养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多流于表面,未真正渗入每个员工心中。所以无法形成认同感、归属感,无法用企业精神指导人的行动。企业要想得到长远发展,必须要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并通过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使其渗入到每个员工心中并指导其行为。
三、结论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文化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中国要实现自己21世纪经济的腾飞,就应学习和借鉴包括日本企业在内的其他发达国家企业文化中的精华,将其有机融合在我国的企业管理中,逐渐建立起富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更好的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五篇:澳大利亚农业发展对我国农业的启示
澳大利亚农业发展对我国农业的启示
作者:张页维
澳大利亚是个幅员辽阔、资源丰富而人口稀少的国家,其农牧业生产较为发达。但由于其自然环境、社会制度、经济与技术、劳动力等条件,以及国际大环境的影响,澳大利亚农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
一、澳大利亚农业发展的特色
??? 1.粗放与集约并存,土地单产较低,劳动生产率较高
????澳大利亚是个人少地多,高度城市化的国家,发展农业不是靠人力投入的增加,而是靠土地的增加和现代技术的应用及科学管理。澳大利亚每个农业劳动力负担的土地面积,2在农业发达国家中名列前茅,农牧场规模比较大。牧场平均规模约3万hm,每个农牧业劳
2动力负担土地约有1200多hm。在农业用地中,90%左右是粗放的天然牧场经营。因此,与
世界其他农业发达国家相比,澳大利亚农业平均单位面积产量和载畜量都比较低(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较低的土地产出率却造就了较高的劳动生产率。生产的专业化也是澳大利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2001—2002,澳大利亚每个农业劳动力人均生产小麦65.0t、大麦34.0t、高粱148.0t、大米3.3t、油料7.8t、糖原料13.0t;全国农业劳动力人均GDP高达63150澳元,劳动生产率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2.农业商品率高、外向化程度高,农业受国际市场和自然条件影响较大
????由于澳大利亚人口少、国内消费市场容量小,而农产品的种类多,产量高,因此不得不主要依赖出口,国际市场成为澳大利亚农产品竞争的主要目标。澳大利亚常年农产品出口量约占农产品产量的75%。2001—2002 农产品出口总值占当年农业总产值的81.5%。因此,澳大利亚农业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外向型。近年来,澳大利亚越来越重视开发市场,出口产品的重点已从传统的欧洲市场转向近邻的亚洲市场。同时,澳大利亚农业受国际市场影响很大。当国际市场需求量大、价格好时,澳大利亚农业生产上升幅度就大,否则相反。????3.农业信息化程度高
???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电脑网络普及率最高的几个国家之一。网络电子市场为农民提供市场价格、需求量、产品种类等信息。自从有了远程网络,越来越多的农民直接做起“出口生意”,减少流通环节,使自己的产品在国际上更具有竞争力。澳大利亚的网络咨询业比较发达,不仅能够提供较为准确的信息,也为自己的咨询服务承担法律赔偿责任。??? 4.家庭农场占多数,呈现向大农场化发展趋势
???? 澳大利亚的农场按其经营模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农场主及其家庭成员为主从事生产的农场,称为“家庭农场”;另一类是由农场主雇工从事生产的农场,大多数农场为家庭农场。家庭农场一般都拥有现代化的生产手段,并得到社会服务体系的支持,而且经营也比较灵活。在澳大利亚,按农场的生产规模可分为三种类型:(1)小型农场,经营土地较
22少,一般为150—200hm。(2)中型农场,经营土地一般在300—800hm。(3)大型农场,2经营土地规模在1000hm 或数千公顷,甚至数万公顷。虽然大型农场的比重很小,但占农场
数3%的大农场却占农业用地的3/4。小型农场与中、大型农场相比,相对耗费大、生产成本高、承受风险能力低。为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政府利用财政补贴、优惠贷款和减免税收等办法,鼓励前景不佳的小型农场主放弃土地,改行谋生,以加速农业劳动力转移。所以,几十年来,澳大利亚的农场逐步呈现出向大农场化集中的趋势。
????5.农业经营由混合向专业化发展,专业地带明显
????澳大利亚农业发展在相当长时期内一直为混合农业发展模式。随着农业生产发展和农业用具规模扩大,农业高度商品化促进了高度专业化,出现了某些工艺专业化,即一个生产单位只完成产品生产全过程的某一个环节。这种专业化的出现与自然条件的影响、产品国际化有着密切联系,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与此同时,澳大利亚在地域上也出现了某些特定的作物带和畜牧带,如昆州沿岸的甘蔗带、塔州的苹果带、东南部的小麦带,以及绵羊南移、肉牛北迁的集中趋势。
????6.农业由畜牧业为主向畜牧业、种植业并举发展
????以前,在澳大利亚的农业中,畜牧业长期占主要地位,畜牧业与种植业的比例多年来保持在6∶4的结构水平,个别年份甚至高达到7∶3。但近30 年来,种植业生产中的小麦,作为农牧业单项产品的总产值和出口值,都超过了以前长期分别居第一、第二位的羊毛和牛肉的总产值和出口值。
??? 7.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但农业的产量、产值和效益在提高
??? 澳大利亚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农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主体地位。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1970—1971 的7.0%下降到2001—2002 的3.1%。从就业结构变化来看,农业部门所占社会就业比重也持续下降,1970—1971 下降到8.2%,2001—2002 仅为4.8%。在农产品出口占全国出口总值的比重上,1979—1980 为40.2%,2001—2002 下降到22.1%。另一方面,尽管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及就业总数中所占比重大幅度下降,但农业本身仍有很大发展,农业的产量、产值、效益在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出口也在不断增加,2001—2002 比1980—1981 ,澳大利亚农业总产值增长了2.14 倍,农民人均劳动生产率提高了6.89 倍,农产品出口增长3.88 倍, 比
1969—1970 增长15.66 倍。这就说明,澳大利亚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并不是由于农业部门的衰落,而是由于其他产业部门发展更快。澳大利亚许多农产品的产量(特别是其出口量)在世界上一直占据显著地位。因此,农业至今仍然是澳大利亚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
二、澳大利亚促进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澳大利亚农业发展的成就,不仅取决于其丰富的农业资源条件,更重要的是与其政府采取卓有成效的农业促进政策和措施分不开的。
??? 1.适应国际竞争,改革农业管理体系
??? 十几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特别是国际贸易自由化,农产品出口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澳大利亚农业生产和出口面临新的压力。一方面,澳大利亚出口的农产品大都集中
于传统产业和初级产品,附加值不高;另一方面,进口国对进口农产品的检疫、食品安全、质量标准等方面要求得越来越严格,加上欧美等国农业对世界农业出口市场份额的争夺,对澳大利亚农业发展提出了越来越大的挑战。为了有效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澳大利亚进行了农业管理体制改革,其基本方向是:面向市场、减少干预、优化服务。市场能运作好的全都交给市场,市场运作不好的政府来做好。
????1996 年,澳大利亚将初级产业与能源部调整为农渔林业部。新成立的农渔林业部,统一协调对农、牧、渔、林业的综合管理,并根据国内外市场变化情况以及促进农产品出口的需要,强化和增加了农产品加工、食品安全、农产品质量标准制定和动植物检疫、农产品贸易以及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管理职能。改革后的农业管理体制有两个基本特点:
(1)注意形成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管理体制,避免管理职能的交叉、分散、重叠,从体制上确保其农业的竞争力;(2)强化了农产品的质量管理,注重可持续发展、注重提高农业效益,面向全球市场。既减少政府对农业的干预,又保护本国农业、服务好农民,努力保持农业的竞争优势,不断扩大在全球市场的销售份额,是澳大利亚政府关注的焦点。??? 2.不断加强农业的科研、开发和应用
??? 澳大利亚拥有较为完整的农业科研服务体系,内容包括从品种选育到疾病防治、检疫监测及其产品保鲜供应等方面。农业科研机构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多单位、多部门协同合作,形成了科学研究、农业生产、食品工业、市场营销为一体的农业科学研究网络。澳大利亚的旱作农业、育种、畜产品加工等技术居世界领先水平。先进的农业科研网络和健全的推广体系,对澳大利亚农业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澳大利亚的农业科研开发工作,主要由州政府承担,约占50%,接下来依次是联邦政府(约占26%)、高等院校(约占14%)和商业企业(约占10%)。这些研究开发工作中有大约30%是受农村研究公司的委托开展的。值得注意的是,澳大利亚早在20 世纪90 年代,就在全国各地建立了50 多个有不同的层次和类型的科研机构共同享用的联合研究中心(CRCS),这些联合研究中心的项目由联邦政府、州府、企业联合资助,由不同的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的研究机构共同承担,科研人员依托中心的大型研究设施和现代化仪器设备,密切联合、协作攻关,体现了人、财、物的优势集成、功能互补和高效利用,很具有活力。
??? 3.充分重视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工作
??? 澳大利亚较高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得益于重视农民的职业教育培训,它使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目前,在澳大利亚,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农业科技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的31%。
??? 澳大利亚农渔林业部的一大职能,就是对农民的教育培训。澳大利亚的农业教育分为三大类:高等农业教育、中等农业教育和农业职业培训。国立、州立农学院通过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对农机推广人员及农业从业者进行培训。除此之外,政府还通过市场机制,根据农业发展需要,委托不同院校的培训机构对农民进行多种形式和内容的培训。
???由于农业区域非常广、农民居住十分分散,澳大利亚非常重视农业的远程教育。目前,澳大利亚的远程教育具有如下特点:规模大、层次多、范围广,满足了不同教育层次的需求;
办学形式灵活,服务功能齐全,开放程度高,适应个性学习需要;贴近社会需求,注重能力培养,突出职业性和实用性。澳大利亚各级政府对远程教育非常支持,在各方面尤其是资金和基本建设方面的投入相当大,使澳大利亚的远程教育能够充分利用现代通讯技术的最新成果,不断改善教学手段。
??? 4.建立和完善农业标准体系
??? 澳大利亚政府把产品质量视为其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重要法宝。为了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促进农业发展,澳大利亚建立了较完善的农业标准体系,包括产品品种、质量等级、生产技术规程、运输储存等方面的标准。
????澳大利亚的农业标准分为强制类标准和非强制类标准。强制类标准实际上就是政府管理部门颁布的技术法规,它是在国家法律的框架下,由政府部门制定的技术要求规范。非强制类标准是由政府委托的或自律性行业协会制定和管理的,并普遍得到社会承认的技术性和管理要求规范,它是澳大利亚农业标准体系的主体。
????澳大利亚农业标准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标准中的各项技术指标力求量化,有利于准确的检验和测试。由于澳大利亚的农业是外向型农业,其出口的农产品必须达到国际市场规定的标准要求,因此,澳大利亚力求使本国的农业标准与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保持一致。其农业标准的实施与监督管理,由政府有关部门分工负责。
??? 5.发挥农协等中介组织的作用,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 社会化服务是市场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澳大利亚作为一个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它的社会化服务组织非常健全,不仅政府在科技、教育等许多方面对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服务,而且全国的各级协会(学会)以及行业组织也为农业发展提供各种社会化服务。澳大利亚农协的宗旨,就是代表、保护和提高其成员的利益,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游说政府制定有利于农民利益的政策。总之,在澳大利亚,为农民提供技术、信息、贸易等服务的组织呈多元化发展趋势。
??? 6.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 多年来,澳大利亚一直致力于推动本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防止土地沙漠化、盐碱化和酸性,减少水土流失,土壤侵蚀,提高土地肥力,保持生态平衡,促进植被优化和提高;加强资源管理,包括加强土地、水、矿产、森林和其他生态资源的管理。澳大利亚还运用价格杠杆促进节约用水,其灌溉水的价格正在稳步提高。澳大利亚赋予农渔林业部以资源管理职能,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保护和改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资源基础;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高农业竞争力。
????7.充分利用WTO 框架下保护农业的空间
????由于澳大利亚农产品大部分需要出口海外,所以,澳大利亚长期以来积极倡导国际贸易自由化,主张公平贸易和反对各种形式的不正当竞争。另一方面,澳大利亚为了保持本国农业的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充分利用WTO框架下对农业的保护空间,积极保护和扶植本国的农业发展。在国内支持方面,澳大利亚也采取了很多措施,除联邦政府的支持外,各州
都有各自对农业的保护和支持计划,并安排有必要的资金。另外,澳大利亚对有些产品实施生产补贴,有的产品生产补贴相当高。
???
三、澳大利亚农业发展对我国农业的启示
????1.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推动农业发展和提高农业竞争力的主题
????澳大利亚农业发展的经验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在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要不断深化体制改革,不断加大开放力度。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我们必须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发展的长期战略,不断优化政府管理农业的职能和政策,建立灵活的农业市场调节机制,在减少政府直接干预的同时,不断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在市场准入方面,探索既不违反世界贸易组织基本原则,又能最大限度进行自我保护的有效途径。确保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逐步提升我国农业在全球的竞争力。
??? 2.不断加大对农业的科研投入和开发,加快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 农业的科技创新和科技推广,是优化农业结构和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钥匙。澳大利亚不断增加科研投入,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对农业科研及推广的作用,推动科研成果尽快商业化的做法,值得借鉴。我国农业科研体制改革方向,应是政府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确保基础研究在重要领域的优势,对一般应用性开发研究要大胆推向社会,形成多元化的科研推广体系;在健全有关法律、规章的前提下,支持民营企业投资于农业科技领域,参与农业科研成果的开发利用,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和应用率,满足农业发展多样化的需求。??? 3.建立和推广农业生产标准化体系
??? 澳大利亚农业标准化的实践,使我们进一步体会到:推行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尤其是绿色食品标准体系,是引导农民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业特色品种和调整农业结构的主要手段,是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措施。随着我国农业由传统自然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化,农业生产从工艺流程到最终产品都需要标准化,农业企业在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加品种规格、提高质量档次、实现优质优价方面,都迫切需要相应的高水平的农业标准化。我们要围绕农业产业化发展,尽快健全相应的农业标准化推广体系,并逐步实现我国农业标准体系与国际接轨。
??? 4.形成和完善与国际接轨的农业信息网络
??? 澳大利亚农业发展经验提示我们:信息网络化对农业的发展非常重要。尤其是我国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很分散、农民的整体素质不高,完善的农业信息网络对农业发展更显得重要。同时,市场经济要求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改进政府工作方法,要由直接干预转变到对市场信息的分析和传递上。政府必须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强化各级农业部门对市场信息的服务功能,尽快形成与国际接轨的高效畅通的农业信息网络,多渠道传递农业科技信息、市场供求信息、相关政策法律信息,并及时准确地提供给每个农户,引导农民优化农业结构,开拓国内外市场。
??? 5.加快城市化进程,推动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集约化
????澳大利亚农业劳动生产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业经营的规模化。这不仅由于澳大利亚人均农用土地等农业资源比较丰富,而且是澳大利亚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必然结果。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我国“三农”问题突现的根本原因,就是人多地少、农业成本高。所以,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长远出路在于城市化,而推进城市化的关键在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并且在城镇其他产业实现稳定就业,从而不断减少农民,逐步推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加快城市二、三产业的发展。在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要注重保护农民利益,大力扶持农业,努力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发展的相互协调。
??? 6.充分重视教育对农业发展和城市化的作用
??? 澳大利亚农业发达与其农民拥有良好的素质密不可分,农民的良好素质归结于其充分重视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农业的深度开发以及农民进城实现就业,主要取决于农民自身的素质和技能。我国的现实充分说明,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其文化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转移人数的多少与其文化程度的高低成正比。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较低,是造成农业欠发达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较慢的主要原因。因此,重视农民素质的提高,尤其是加强对农村青少年的教育和农民的职业培训,直接关系到城市化的成效,关系到农村的经济发展。政府应该从战略高度重视这一问题。
??? 7.不断加强环境保护,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 澳大利亚在生态环保上,一是政府重视,全民参与;二是法制健全,协调有力;三是长期坚持,效果明显。他们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澳大利亚是个地广人稀、资源丰富的国家,但澳大利亚人并没有因此而随意浪费资源,而是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资源。这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贫乏的国家更应如此。在我国,减少对农村的污染,防止土地的沙漠化、贫瘠化、盐碱化,有效治理水土流失,保持生态平衡、促进植被的恢复和提高,加强农产品和食品进口的检验、检疫,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资源合理配置、生态良性循环的环境,不仅对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而且对我国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并且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