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基地建设项目申报材料
义务教育阶段初中数学课程基地建设项目
申报材料
一、申报条件
1、师资条件
株洲市十九中数学教研组成立于2006年8月,现有成员18名,教研组倡导:“多干实事、少说空话、团结互助”的教研精神。人人工作勤勤恳恳,个个积极肯干,课堂教学深受学生欢迎,每年中考我校数学成绩名列公办中学前茅,学科竞赛成绩长居市公办中学榜首。教研组成员中施联华老师、赵丽萍老师是株洲市数学学科带头人,万德胜老师是荷塘区数学学科带头人,赵玲老师、吴燕老师是区十佳青年、中年教师。教研组立足课堂、研究课堂,积极探索和构建符合新课程要求且充满活力、个性鲜明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多名教师在区级、市级教学竞赛中获奖,有施联华老师、赵玲老师先后获得省级教学比武和说课竞赛的一等奖。
2、项目基础
(1)数学校本课程开设:为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深度发展,我校长期坚持致力于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在数学学科的校本课程建设工作上,不仅在每个年级组都有数学培优和竞赛辅导,并自主开发了趣味数学、数学与生活等课程,这些课程均有计划、有专题、定时间、定地点的付诸实施。数学史、数学建模、数学初高中衔接、数学实验等课程正在初步研究和开发筹备中。
(2)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我校数学教研组教师有良好的教学研究习惯,长期坚持广泛深入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和课例设计、经验反思等内容的研究和写作,养成了“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的意识。在学校成立之初的2008年即开始了株洲市“十一五”教育科研课题《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并取得优秀研究成果,于2011年顺利结题。现在,数学组又投入到学校省级十二五规划课题的《问题驱动4+X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的课题研究中。近几年来成员撰写的论文参加省、市数学教研会每年进行的论文评比中,获奖人数和层次在全市处于很领先的位臵,教研论文在国家级、省级、市级刊物发表文章共百余篇。由于此,2012年我校数学组获评省级优秀教研组,2013年成功申报以数学、物理、历史为培训科目的湖南省教师培训基地校。
(3)数字化水平建设:2014年我校成功申报株洲市数字校园建设校并验收合格,数字化硬件条件的建设已经比较完善,教师们的数字化应用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并且在数字校园的建设过程中数学组的教师们在各自的教师空间广泛深入的建设了微课视频等在线学习资源、畅通了师生网上学习交流平台。
二、创意水平
1、理论支撑
《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我们应该在在国家数学课程标准规范下,开发与国家课程相对应的补充课程,以数学知识为载体,通过对本校学生数学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在充分利用社会和学校数学资源在基础上,以提升数学课程的本校适应性、延伸学校的办学特色、提高学校数学教师教研水平和学生数学素养。
2、设计创意
(1)弥补课程的单一性:
首先是课程设臵的单一,缺乏选择性,其次是课程目标的单一,忽视了学生的感悟和思考的过程;再次是课程内容的单一,缺少与学生生活经验、社会实际的联系:再有就是评价的单一,忽视了对学生发展的全面考察。(2)提升数学课程的教育价值:
数学课程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而且要使学生具有表达清晰、思考有条理等理性思维的方式,使学生具有求真求实的态度、锲而不舍的精神。但是,我国以往数学课程对这些教育价值重视不够,更多关注的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掌握。
(3)加强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和理解,提升数学的实际应用功能: 我国的数学教育工作者,受“形式主义”学派数学观的影响很大,比较强调数学抽象、演绎、形式化的一面,但是,课程必须反映时代的进步,如何将数学应用的观念整合进中学数学课程,是一项迫切的任务。(4)拓展教研范畴,教研活动活力:
长期以来,数学教师的教研范畴常限于课堂教学研究,对于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教育价值、实际应用价值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我们期待通过丰富数学课程的研究与建设工作,加强教师对数学课程的进一步深入全面了解,促进教研范畴的拓展,提升教研活力。
三、建设内容
1、创设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环境:
围绕育人为本、多样发展、特色建设,加强学科情境、专业特色、课程实施载体的建设,形成充分展现科学思想、学科思维、方法手段和文化品位的特色明显的课程教学环境。
(1)以“课堂问题驱动”为重点,着力培育数学学科教学特色。积极落实“课堂问题驱动”教学要求,努力打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问题驱动课堂”教学模式;并根据新课改、新中考的要求不断调整教学思路,不断加大课改力度。(2)提升全体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数学视野。开发适用学生的和力所能及的数学校本课程和实验操作课和数学研究课。
数学课程基地的培养对象是全体学生,目的是提高全体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数学学习能力,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他们将来进入高一级学校甚至国外求学提供扎实的数学基础。
开发适用学生的和力所能及的数学校本课程和实验操作课和数学研究课,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开发者开设的课程能否正式走向课堂,首先要进行开题,让广大学生来选择。学校对数学校本课程的开题每学期要进行一次。凡是开设数学校本课程的教师每人给15分钟左右的时间向全体学生介绍所要开设课程的主要内容、目的、授课方式等,让学生根据教师的介绍自主选择。教师开题后,学校要把所有开课的教师的课程挂牌,学生摘牌。如果学生选择的人数 不足,这门课程自然取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对课程进行修改,使课程更适应学生和学校的实际。学生参与数学校本课程的选择,既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先进教育理念,又给教师增加了开课的压力,促使教师认真学习,认真开发数学校本课程,不断提高数学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质量。
2、突出核心教学内容的模型建构(1)数学建模: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的今天,数学应用在数学教育实践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呈现方式丰富多彩。注重数学应用意识、突出数学建模思想,且呈现方式丰富多彩;中考命题注重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突出数学建模思想。对于这样的核心教学内容,数学课程基地建设中我们将开发初中数学应用题建模研究。教师转变观念,重视应用题的教学;定位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突出数学建模思想,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丰富、有意义的素材通过多种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以多样化的方式进行学习,并注意建模过程。循序渐进
(2)数学实验操作模式研究:
数学应用以及数学知识考查中常注重数学实验操作类。对于这样的核心内容,数学课程基地建设中我们将开发数学实验操作课。即教师依据具体的实验内容精心设计实验活动,或创设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展开探索、发现、思考、分析、讨论、交流、归纳等思维活动,从中体会知识的生成、总结概念、发现规律、研究性质、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活动.数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主要包括六个环节: 情境创设、实验探索、提出猜想、验证猜想、问题拓展、讨论与交流。中学数学有很多内容,如动态的函数问题、对参考范围的考察问题、轨迹问题,几何问题,数形结合问题等都能用数学实验操作进行教学。如动态的函数问题,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只能通过在黑板上做一些静态的图像描述,很难体现图像的直观性,也体现不出图像形成的过程, 另外一些几何规律容易被掩盖一些普遍性的内容,不能直观的表达。数学实验操作模式研究中教师可通过信息技术的介入,如几何画板,给学生提供了亲自试验操作的平台,改变以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思维定式或静态看待问题, 现代教育技术把数学与图像结合起来,大大激发和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潜能,开拓数学学习的视野,提高数学解决问题能力。数学课程基地建设中开展数学实验操作模式研究,并形成系统的内容。
3、开发丰富而又有特色的课程资源。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大纲和数学教学中,数学史一般作为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的材料,即把数学史作为数学教学的“花絮”.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事实上,数学史不仅具有德育功能,对数学教育本身也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数学课程标准已把数学史作为理解数学的一种有效途径,成为数学教学的一种工具,数学史的资料、知识和研究成果的运用,将有益于数学教育。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提高,数学知识的起源和理解,数学知识面,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和创造性等等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数学课程基地建设中开设数学史课程,并形成系统的课程内容。
数学课程基地建设中我们将开发数学实验操作。即教师依据具体的实验内容精心设计实验活动,并形成实用而又丰富有特色的课程资源以及软件资源。
近年的调查资料显示:一部分学生在小学升入初一或初中升入高一以后,数学成绩很容易出现严重的滑坡,其中数学尖子。部分学生认为:我在数学上已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成绩不升反降。在数学课程基地建设中我们将开发初中数学学习方法的研究,以及初高中数学衔接的研究,并形成系统的课程内容。
4、形成学生实践创新的有效路径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应用数学,应用数学学习的方法和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实现数学与生活的有效结合。帮助形成学生实践创新的有效路径。数学课程基地建设中开设《生活中的数学》课程以及《文学中的数学》课程,并形成系统的课程内容。
5、建设促进自主学习的互动平台 以“学习”为出发点,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设臵个性化学习导航、个人博客、交流论坛等,并且将它们有效的结合起来,使各自的优点凸显出来,优势互补,构建基于学习的网络辅助学习交流网站,网站增强了的教学交动性,记录学习过程,个性化分类学习资料,个性化学习导航,使学习支持服务智能化。营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的环境和氛围,建设一个全方位适应不同学生自主学习需求的资源库,从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6、构建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中心
数学基地课程的开发过程、利用过程和修改再完善过程是教师学习、研究和创新的过程,是教师相互交流,师生相互交流互动的过程。开发数学校本课程是发展数学教师的课程意识和专业水平的需要,但“没有教师发展就没有课程开发“,这个过程也是教师成长的过程,是现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综合提升过程。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无论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对学校整体,对数学课程的开发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数学基地课程的建设构建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中心。
四、预期效能:
1、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更好更全面的成长。
丰富多彩的数学课程,将会培养学生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问题驱动课堂在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内提出“问题系列”,使学生面对适度的学习困难,激发学习兴趣,启发全体学生开展独立思考,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参与度,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数学本质,建立相关知识的联系。
初中数学活动课的内容贴近当今中学生中热点问题,或学生有兴趣的问题,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去主动参与,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并且初中数学活动课的内容有符合初中学生特点的可操作性。让学生只要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2.形成行之有效的问题驱动课堂模式研究以及编制出一系列数学课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推动队伍建设。
通过教师自己去钻研问题驱动课堂模式、数学建模,数学实验操作模式等研究以及开发数学史,数学与生活等数学课程,从材料的选择到模式的有效形成等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教师精心考虑,不断总结,从而也使自身的专业意识、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得到不断的发展和提升。从而形成一种整体的课程观和结构的课程观,形成整体的“课程”意识而不是狭隘的“学科意识”。
数学课程基地的建设,需要数学基本的课程设计的方法和技术,教师要掌握在实践中从事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这些将会鼓励教师的集体学习和集体创造,营造一种互相欣赏、互相尊重的学习氛围,推动队伍建设。
3、深化教学改革:
课程基地的建设不是一两个教师和学生的参与,是全体数学教师以及全体学生主动学习、研究、创造、反思、改进的过程,是一个扎扎实实的深化数学教学改革和的过程,每个参与者都是改革者。
4、形成学校特色。
随着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的正式提出,校本课程的开发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开发过程中的学生资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资源是联系课内资源与课外资源的关键环节,其他资源都要围绕服务学生资源.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就是资源,学生的兴趣、差异也是资源.开发过程的思索、思维碰撞,是师生成长的纽带,开发出的资源是师生成长的见证,将会形成学校的一道亮丽特色。
五、保障水平
为确保数学课程基地建设顺利实施、卓见成效,学校将从六个方面予以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加强对实施的组织领导,根据确定的发展目标,统一安排,落实任务,明确职责,既相互协作,又分工负责,做到“定人、定岗、定目标”。
2、建立工作制度。建立规划实施的过程管理和总结评估制度,规划制定,将以数学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讨论,将吸收教师代表参与论证,以广泛听取教师意见,征求教师建议,并积极征求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社会贤达人士的意见建议。
数学基地建设过程,将成立由学校领导、教师代表、外聘专家组成的评估组,督促检查规划实施情况,及时总结经验和发现问题。每学期召开一次分析总结会议,实施一年半后组织一次中期评估活动,三年期满组织总结性评估。
3、制定实施方案。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或行动计划,对各项工作进行系统思考,具体策划,然后分工负责,分步实施。
4、重视科研引领。根据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重大任务,整合学校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工作,对数学基地建设进行整体规划,全面部署,充分发挥教科教研的引领作用。
5、营造良好环境。坚持全面动员,全员参与,组织全体教师认真研读规划文本和相应的实施方案,帮助全体教师明确目标和任务,引领全体教师达成共识,自觉行动,形成合力。同时向学生宣传,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学校数学基地建设积极性、创造性,从而在校内形成良好的环境氛围。努力构建和谐的建设环境。6.保障项目经费
(1)被确定为市级课程基地建设项目学校,由市教育局提供为期一年3—5万元的经费资助。
(2)课程基地建设项目所在县(市)和学校按市县校三级1:2:1经费保障支持。
第二篇:义务教育阶段地方课程实施方案
义务教育阶段地方课程实施方案
地方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党的教育方针、课程管理政策和《课程计划》的要求,地方课程由省级的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需要而自主开发并管理,由地方、学校实施。为进一步推进我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按照《河北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方案》和《河北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八条规定》的要求,在总结我省课改实验区地方课程实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省教育改革和发展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地方课程的主要目标
1.地方课程开发与管理目标
---全面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整合课程资源,构建和完善我省地方课程体系和管理、开发机制,提高我省基础教育质量。
---加强课程与我省社会生活的联系,充分反映我省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形成课程的地方特色,优化义务教育课程结构,全面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
--加强我省研究、开发基础教育课程的队伍建设,提高我省管理与开发地方课程的能力;
2.地方课程的教育目标
---增强学生对生活背景下的自然、社会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学生热爱河北、振兴河北的责任感、使命感;
---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地方课程设置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人才的要求,将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的实施、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有机结合起来,在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我省的地方课程,整体规划,安排教学内容,初中每生每学年不超过二门。
2.整合性原则。地方课程的突出特点是区域化、本土化,要与综合实践活动、有关专题教育和学校课程进行整合。初中劳动与技术教育、中小学现代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绿证教育、环境教育等主要安排在地方课程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国防教育等专题教育的内容主要渗透在相关学科和活动中进行,也可以利用学校课程开设专题讲座。
3.独立性原则。地方课程具有独立的地位和作用,有自身相对完整的课程体系,它和国家课程、学校课程共同构成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三者相辅相成,不能用国家课程代替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三、我省地方课程设置说明
1.《写字》课程,要求学生书写要规范、端正、整洁,能正确地书写汉字,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并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热爱祖国文字,为学生有效地进行书面交流,学习语文和其他课程,形成一定的终身学习能力奠定基础。
2.《普通话口语训练》课程,通过学讲普通话,树立学生的语言规范意识,养成讲普通话的良好习惯,热爱祖国的民族共同语言,让学生准确、流畅地应用普通话进行表达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为学生应用普通话进行正常的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奠定基础。
3.《实践与创新》课程,按照对课程进行整合的原则,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劳动技术教育、国防教育、“绿色证书”教育,以及环境教育等进行整合。其七---九年级(初中)的主要内容包括:劳动技术教育(特别是“绿证”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环境教育、国防教育、研究性学习等;
4.《道德与法制》课程,将现代道德与法制教育有机整合,着重发展学生适应现代生活的能力,使学生养成依法办事、依法行事及负责任的生活态度,切实提高德育和法制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5.《青春》课程的价值在于使青少年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变化。其课程内容涉及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社会伦理道德、毒品危害和性病艾滋病预防等知识,进而将本课程的探
究技能与方法落实在“认识与思考、咨询与调查、调整与适应、防止与预防、观点与态度”几个方面。着重发展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学会拒绝伤害,帮助学生顺利渡过青春期。
6.《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旨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同时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7.《河北历史与社会》将整合河北历史文化、人文地理以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让学生了解河北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等广泛内容,发展学生的历史意识,培养学生爱家乡以及作为一个现代公民应该具有的人文素质与社会责任感。
四、地方课程开发与管理要求
1.河北省地方课程管理权属于河北省教育厅。省教育厅负责地方课程的规划、立项审批、审定与管理,制定地方课程标准。各市(州)、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落实国家和省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包括由省制发的地方课程设置方案和课程标准),指导学校科学开设学校课程。
2.地方课程教材开发实行立项、核准制度。省教育厅将尽快组织制订并颁发我省的地方课程标准。按照《河北省教育厅河北省新闻出版局关于切实加强全省中小学教材管理的意见》(川教基[2001]69号)要求,各教材编单位和个人须依据地方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按
照有关程序申请编写教材立项,经省教育厅批准立项后方可启动编写;编写的教材通过省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定后在实验区按规定范围试用。
五、地方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1.地方课程的实施
从2006年秋季开始,所有已进入课改年级一律执行方案。随着全省新课程实验的推进,逐年推行至义务教育各年级。为保证课程的系统性,学校可采取讲座等形式让其它年级学生了解掌握地方课程的有关内容。
地方课程是必修课程,各地要将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的实施、学校课程的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教学方式的变革,注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增强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和学校要根据地方课程实施的需要妥善解决师资问题,要鼓励教师承担地方课程的教学工作,加强地方课程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发展和提高教师参与地方课程实施、研究和开发的能力。
2.地方课程的评价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地方课程的评估,督促学校落实地方课程计划,切实开好地方课程;要把地方课程的实施纳入学校办学质量综合评估指标中;将地方课程的教学应纳入教师的工作量,并纳入教师考核、评聘和晋级的内容。
各地要周期性地对地方课程的执行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地方课程的评价应建立以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机制。可采取考试、考查、演示、竞赛、成果展示、论文、档案袋等多种评价方式,评价方法要多样化;要重视对地方课程实施中的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评价,积极探索便于教师普遍使用和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自评和互评的评价方法,提高教育评价的有效性。
六、加强对地方课程的科学研究工作
构建和完善有河北特色的地方课程体系是一项新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以科学精神不断地进行探索、创新。有关师范院校要积极组织力量,进行地方课程的研究、咨询和指导;各级教育科研部门要组织力量与学校、教师一道对实施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发挥专业引领作用。教科研人员要经常深入到课程改革实验区和实验学校,了解课程实验工作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要广泛征求师生对地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为我省地方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提供科学依据。
第三篇: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标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
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标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
说明:
1:表格内为各门课的周课时数,九年总课时按每学年35周上课时间计算。2:“综合实践活动”(自小学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时可分散每周安排也可集中使用
②以融合方式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四大指定领域,合理整合校内课程和校外课程。
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有交叉重合,根据活动内容二者可以打通进行,统一安排。
④除以上指定领域外,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大量非指定领域:如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学生同伴间的交往活动、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等,这些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定领域相结合,也可以单独开设,但课程目标的指向是一致的。
总之,指定领域与非指定领域互为补充,其共同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3:“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中安排:法制教育、文明礼貌教育、安全教育、民族知识教育、人民防空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禁毒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当地历史等课程,由学校根据要求及实际合理分散或集中安排。
4:没有体育课的当天要安排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
第四篇:义务教育阶段督导评估
义务教育阶段督导评估
汇
报
材
料
陡箐乡中心小学
(2013年11月19日)
第五篇: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自查报告
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自查报告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按照《汕头市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方案(试行)》及《汕头市普通中小学常规管理若干意见》等文件的有关要求进行了认真地自查,现就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树立教育质量观
教学管理首先是教学思想的管理,重塑教学质量观,学校为教师减负,让教师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在教学和教研上,经常性地举行教研活动。组织教师学习常规管理办法,形成了全面发展的质量观、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质量观。有了这一教学质量观,教学管理无论在理念上还是操作层面上,我们始终没有偏离这个价值取向。
二、创新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评价各班教学成绩的多个方面,包括平均分、及格人数、及格率、优生人数、优生率、巩固率等全方位的考核体系,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考核方案,加大了教师的紧迫感,提高了教师的积极性。
三、重视教学常规管理,向过程要质量
教学常规是教学工作全程各个环节的规范性具体要求,它包括教学管理常规、教师施教常规、学生学习常规。要建井然规范的教学秩序,向过程要质量,重点做了以下工作。
1、明确教师教学管理要求。根据我校的具体情况,开学初召开教 学管理工作研讨会,讨论、制定我校本学年教学工作思路,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方案和教学质量奖惩制度等。教师人手一份教学常规管理办法,领导、教师清楚明白,工作起来思路清晰准确。
2、严肃教学常规的检查考核课程计划的落实。认真落实课程计划,是实施学生全面发展的最起码的条件。教学环节的考核管理。教导处组织教研组对教师的备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辅导、考试进行评价,对优秀的教师给予表扬,对做差的教师给予帮助、指导。在对教学环节的管理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要大面提高教学质量应切实做到“功夫在课前,着力在课内,弥补在课外”。
3、抓实校本培训工作,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成就学校的关键是教师,成就教师关键是提高教师素质,因此校本培训是教学管理工作的又一重点。开学初制定学校校本培训计划,培训模式是“培训、实践、考核”。培训:本校优秀教师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进行经验交流。根据需要送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组织的教师培训。实践:教研组以课堂教学、教材教法为主的教学研究,通过观摩、说课、评课、教学反思与交流、实例分析、问题会诊、专题研讨等形式,让教师在观念的碰撞与交流中达成新的共识,在实践与探索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考核:考核评价是校本培训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培训要求、内容不同而考核的标准、方式不同。通过实施“培训、实践、考核”的培训模式,引导教师自觉学习教育理论、实践教育理论,提升了教师教书育人的素质。
四、存在的问题:
1、家长不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导致学生不重视读书,没有意识到读书能带来的长远利益。
2、青年教师的成长需要更多的扶持,师资不足是一大难题。
3、没有一批具有自身特色,有一定知名度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五、今后教学设想及对策
1、努力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学校要加强组织教师加强业务学习,继续转变教师观念,鼓励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把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作为主要内容。积极开展岗位练兵,要求教师认真听课、深入评课,相互学习、总结经验。教导处加强随听堂课,使教师克服平时课堂中的随意性,努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2、深入钻研教材,熟悉教学目标和重点
结合每学期教学计划和课程纲要交流,让全体教师学习课程标准对本学段的要求,掌握本册教材的教学总目的要求,熟悉每单元教学要求,单元教学重难点,制定详细单元教学策略。鼓励教师边备课边在书中点批和眉批,注重标注哪部分是重点,哪个知识点怎样落实,采用哪种方法等。
3、因材施教,分层要求,培养优生和辅导后进学生。
课堂教学中,作业批改中,练习设计中,课后辅导中,对两种类型的学生要区别对待。优生侧重挖掘潜力,激发学习探究的兴趣,增强进一步学习的强烈欲望。后进生侧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 训练,语文方面字词要掌握、要求背诵的部分要牢记;数学方面计算能力一定要过关,计算题一定要会做。中间学生侧重鼓励,向优生看齐。学校教研组组织学生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各种的能力,挖掘学生的各种潜力。
4、注意细节,培养习惯,提高质量。
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认真审题的习惯,认真书写的习惯,格式规范的习惯。教育学生要有耐心和细心。
××小学 2017年1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