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创新德育教育形式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创新德育教育形式 ——五原四小德育工作创新成果报告
学校概况:
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第四小学是一所具有光荣办学传统和深厚文化内涵的小学。学校始建于1979年,是集幼儿园、小学为一体的全日制学校,占地面积11625平方米,建筑面积8113平方米。现有有27个教学班,1467名学生,教职工91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12人,小学高级教师44人,大专以上学历教师占教师总数的95%。学校在“依法治校,以德立校,科研兴校,办特色化的学校,走可持续化发展道路,”办学理念的指导下,“特色引领、全面提高”的德育特色指导下,第四小学通过多年来不懈的努力,奋进图强,学校的办学规模日益扩大,办学水平明显提高,全校教职工齐心协力不断进取,学校先后被上级部门授予市文明单位,一类甲级花园式学校、自治区电化教育示范学校、自治区红旗大队、自治区少先队建设规范化学校,县家长学校示范校,县交通安全示范校,县先进职工之家,2005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绿色学校,同年又被命为我市唯一的一所国家级英语实验小学,2008年荣获自治区文明礼仪示范校先进单位同年又被命为自治区级语言文字示范校。
几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形成了以素质为教育位宗旨、德育教育为主线、学科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的综合教育模式,扎实中求创新,每个学生都活泼主动地得到了全面发展,为高一级的学校 输送了一批批合格的毕业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小学生是未成年人的主体,学校是培养和造就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学校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承担作义不容辞的责任。
未成年人特别是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事关我们党、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大事,是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战略性任务。为了更好地贯彻和落实此项任务,我校领导班子多次召开会议讨论研究工作的方案,结合学习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组织教职工学习《意见》精神,切实提高教师对《意见》精神的认识、领会、真正理解、掌握《意见》精神。成立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有效措施,组织和领导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把学校德育工作落到实处,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
二、加强教师管理,发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其思想意识和教育理念直接决定着学校教育工作的成败。为了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纯净高尚的教育思想武装教师的头脑,我校以“师德建设”为主干线,积极开展了怎样做一个人民满意的教师”的大讨论,集中整治教师师德问题,通过 学习有关教育的法规文件,进行了教师自查互查,学生及家长给教师、学校提建议等方式,整顿教师作风,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在社会上也树立了良好形象。树立以王俊珍等老师为典型,他们教学成绩突出,治学严谨,能够积极圆满地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这正是高尚师德的体现,像这种无怨无悔献身教育的精神在我校已经蔚然成风。
为了科学规范地进行师资管理,学校严格执行《教师考评细则》,量化评价每一位教师的工作,做到“公正、公平、公开”,严抓考勤,并对体罚、收费等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做出了硬性规定,本学期我校杜绝了体罚与变相体罚现象,师生关系融洽,涌现出一批学生的良师益友。
三、抓住两个阵地,加强学生管理。
学生是受教育者,他们虽然在教育过程中占主体地位,但由于其年龄所限,其心理和行为都很幼稚,有必要对其严格管理。在对学生管理中我校注重抓好班主任管理和少先队管理这两块阵地。
班级管理中,着重加强学生的常规管理,贯彻落实好《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分管老师组织纠查小组,每天随查随记,一周一评比,一月一总结,总结学生的思想动向,制定相应的教育措施,班级设计了各具特色的评比台,规范学生的行为。
少先队方面,学校充分利用队组织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特别是利用每周的国旗下讲话进行教育,并利用“心系奥运,爱我中华,爱长驻、和长存、天长蓝”等演讲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才能的空间。
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促进学校德育建设
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而学校是文化传播的主要场所。近年来,第四小学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为了全面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制定了《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方案》,提出了传统文化教育新思路。“弘扬传统文化,涵养人文情怀,塑造文化人格,提升人格境界”;学校领导站在了教育教学的制高点,统观我校素质教育现状,进行了科学、系统的分析,明确了办学目标,办学宗旨,认真的做出了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分析报告,拟定了学校发展长远规划,以及工作计划,确立了“特色引领,全面提高”的德育教育特色,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我校办学特色,全力打造自己的品牌,根据不同年级段、年龄段,确立了不同内容、计划,让“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成为德育教育主线,引领学生各方面全面提高,让进入我校的每一位学生经过六年的学习,成为传承中华文明的使者,并将其发扬光大,这是我们的目标,所以在各科教学中都分别渗入“传统文化”内容,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校本教材。
1、音乐特色
音乐课中,我们把古典诗文歌曲,加在了音乐课堂中作为校本教材,在音乐课上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2009年县艺术 节上我校音乐教师编排的大型歌舞《唐诗.宋词.古韵》荣获优胜节目奖。同时我们正在鼓励音乐造诣较深的教师,为唐诗、宋词,谱曲形成一套更加丰富的属于自己的校本教材,传承下去。
2008年市运会时我们排练了大型团体操---舞狮。经过二个月的精心排练,在市运会开幕式上,孩子们精湛的舞狮表演和为之配乐的威风锣鼓赢得了参加市运会所有领导和运动员的一致好评。现在我们每年在五、六年级的学生中选拔舞狮队员进行训练,力求把我校的舞狮表演传承下去并成为我校一大特色。
为了在传统乐器这一块能有更大的突破,我们最近探讨了这样一种模式:组建校级古筝队,由学校提供古筝和聘请教师。来给我们的孩子提供一个更好的学习条件。
为了从小让学生能有一技之长,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我们大范围的开设了巴乌课、口风琴课和笛子课。学生的学习效果良好,积极性很高。
2、经典诗文诵读
我们把精美的诗文背诵,引入教育教学活动中,一方面让学生积累优美诗文,另一方面,从背诵过程中知理、学会做人。
一年级以养成教育为主的《弟子规》的背诵,通过背诵从小让学生知道待人接物的道理和做法。规范自己的行为,使得德育工作有了具体的载体,二年级以拓展学生知识面和养成教育兼容的《三字经》为主。三年级背诵《名贤集》,四年级背诵《千字文》,五年级《声律启 蒙》,六年级背诵《五原赋》。
同时在各个年级精选了经典诗词添加在背诵内容里,既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又能接受中华优秀文化的浸润,努力培养出思想高尚,行为儒雅的优秀少年。
六年来积累这么多的中华优秀文化,不仅是传统知识的积累,沉淀。也是品质修养的提升过程。现在我们按年级段已形成了自己的校本教材。
3、美术特色
我们把“弘扬传统文化”这一项工作落实在了每一节课中,其中也是分年级段给内容进行教学,具体安排如下:
一二年级剪纸,三四年级布艺剪贴,五六年级脸谱制作,把这些内容按课时分配在每学期的教学中,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让1——6年级的学习过程都经过传统文化的熏陶。目前,我们正在编写自己的校本教材。
同时我们聘请了县文化馆优秀的画家李少飞老师上美术课。我们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来提高孩子们的艺术修养。4.语言文学工作
“书法“教育教学成为我们力抓不懈的一项特色工程,我们邀请国家级书法大赛金奖获得者,全国书法协会理事,郝志诚老师来我校执教,以专家引领书法教学,并提升书法教学水平。通过不断的努力,形成了我校的特色——以写促学,塑造自我。同时也形成了我校一套完整的书法系列校本教材,并获市级科研成果二等奖,在这个过程中 积累了大量的过程性资料和成果性资料,最可喜的是全体师生的书法水平得以整体提高,我们还将继续探索,把这一特色,发展下去,让学校真正成为“书香校园”墨香千里,真正把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神韵展现出来,发扬光大。5.体育特色
为进一步突显学校“体育”特色,继续加强了体育特色课外小组的训练工作,开设了柔力球、乒乓球、田径等课外小组,在各项体育活动中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校乒乓球女队在刚刚结束的县小学生乒乓球比赛中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我校运动员在五十多岁的王树林老师的带领下,每年都能荣获全县总分第一名或第二名的好成绩。学校的阳光体育运动更是开展得如火如荼,每天的大课间操后,各班同学拿起跳绳、毽子、呼啦圈、柔力球、滑板、乒乓球、羽毛球开始活动,欢呼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连全体老师都不由自主地参与到其中。
为了教师和学生的健康,我们让“太极”和武术走进校园。学校聘请专业人士教授老师“太极拳”和教授学生《弟子规》武术操。“太极拳”让老师在烦杂的工作中进入到入静的意境,体会那一分宁静的享受。《弟子规》武术操让学生生龙活虎、虎虎生威,同时也感受到中华传统武术的独特魅力。
在训练和比赛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学校的特色氛围初具雏形。
学校的特色化德育教育,与各学科特色,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使得学校教育更加丰实,形成了第四小学,独有的办学特色,扣住了开放的办学理念,构建科学的,富有底蕴的学校文化,不断提升学校“内涵”,使学校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发展型、学习型、研究型、开放型的和谐校园,书香校园,积淀一种特有的属于第四小学的文化,也能在以后的发展中传承下去。特色文化的建设引领着校园形成一种“比、学、赶、帮”的良性循环局面,学生和教师在“特色引领、全面提高”的浓郁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师德师风和学生德育建设得到升华。
五、团队活动丰富多彩,德育建设初显活力
少队活动是学生德育建设的重要途径。为此,我校充分挖掘潜力,广泛运用教育资源,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
1、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主题班队会。
根据新时期少年心理特点和目前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我校创设了主题班队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感恩教育、安全教育、绿色教育、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教育。有时还邀请家长参加,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关爱每个孩子,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班主任工作面对着每个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既有来自幸福家庭的,也 有不少单亲、无亲家庭的孩子。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的班主任就会更加倾注心血去关爱孩子。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已成为我校德育教育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得到了家长、社会的肯定。
2、国旗下的讲话,庄严的正面教育。
坚持每周一的升旗制度,是我校传统的一种德育教育模式。升旗仪式一般由四个环节组成:出旗、升旗、奏国歌唱国歌、国旗下讲话。五六年级轮流主持升旗仪式,全体教师都必须参加,做到按时、认真、严肃;面向国旗立正行注目礼;和学生一起唱国歌。值周领导的讲话主要是针对上周的情况进行总结,并颁发流动红旗。对本周的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每一次的讲话都记录在我校值周记录上,话语虽不多但非常注重实效。在庄严的国旗下,严肃的氛围中,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国旗下的讲话已成为我校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的、高效的渠道。
3、发挥媒体的作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我们充分利用好广播、橱窗、黑板报等校园文化设施,充分发挥其宣传作用,努力营造正确的舆论氛围,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学校红领巾广播站每天广播时间10分钟,全校各班积极来稿轮流争当播音员。播音内容分为美文欣赏(学生自已写的和摘录的文章)、校园动态(表扬好的方面或通知之类),英语之声、安全教育、文明礼仪、环保教育等。这些板块,大大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橱窗、黑板报也 9 成为学校专题教育的宣传窗口,学校和社会的重大事件、评论及学生对专题教育的体会都能够在校内橱窗和黑板报中得到直接的体现。有力地配合了学校工作,提高了教育效果。
4、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搭建个性发展平台。
坚持开展德育系列活动。合理安排《第四小学学校行事历》,形成体系。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充分利用“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九一八”国耻纪念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依托德育教育基地(烈士陵园、敬老院),设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了解祖国传统文化和革命历史,弘扬传统美德。我们每年都要组织学生去烈士陵园、敬老院、“川井”社会实践基地、星源社区、隆镇大街等地方去参加活动。在烈士碑下宣誓入队;到敬老院里演出、打扫卫生、慰问孤寡老人;去“川井”体会和学校不一样的劳动锻炼、自理能力培养;到社区、街道参加演出、宣传、打扫卫生、社会调查;在我们的劳动基地—学校花坛参加劳动实践。通过“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将民族精神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和一系列实践活动逐步形成爱国,爱党,爱家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学生独立的、健全的人格。
5、扎实抓好品行养成教育
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是德育工作中最基础的部分,也是德 10 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反映学校德育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志。加强养成教育。我校始终把养成教育作为德育的突破口,以礼仪教育为载体,按“在家是个好孩子,在校是个好学生,在社会是个好公民”的要求,根据小学生不同年龄特点和不同的知识结构,提出不同的要求。积极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将养成教育转化为活动,落实到课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让师生的文明言行成为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营造出了和谐融洽的校园氛围。同时通过《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的学习结合学校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安全教育、环保教育等。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加强学生行为习惯,积极开展“新三好”“十佳少年”“安全小卫士”评选活动、感恩教育活动、“爱心与责任”主题教育与实践活动等等,强化学生的行为规范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养成良好习惯。加强学生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采取辅导讲座、报告会、实地参观、亲自参与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法律法规知识教育;做好学生心理咨询、心理按摩和心理矫正工作,帮助学生形成健康人格。通过广泛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进一步净化了校园文化,抵制了消极、腐朽思想的渗透,抑制了低级、庸俗的文化趣味和非理性文化倾向,引导了校园文化向健康高雅的方向发展,可以说也推动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6积极组织多彩的学科活动。
每学期定期开展作文竞赛、科技制作比赛、演讲比赛,安全、环 保征文、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小组、组织老师、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征文、演讲比赛等活动,这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开阔了学生视野。
7、校园“艺术节”、“读书节”活动。
学校每年定期组织安排校园“艺术节”、“读书节”。我校的艺术节活动不限定在几天或一周时间内,而是将各种综合艺术活动统筹安排,做到月月有活动,季季有赛事,学期有小结,学年总展示,展示结合表彰、总结。如今学校所指“艺术节”,其实就是展示表彰阶段的安排。但更多活动是在平时,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系列艺术教育活动中得到熏陶。现学校“三独比赛”、“英语艺术节”、“学生才艺表演”、小书法家轮展、自编小报轮展、读书、征文活动等,已成为学校传统活动,吸引众多的学生参加。定期开展每年一度的学校运动会、科技节、读书节、“精彩你我,精彩校园”师生自主发展成果展示活动等学校传统系列活动,组织学生全员参与,让学生在这些文体活动中思想得以净化,灵魂得以升华,身心得以健康。
深入开展校园读书活动。由教导处、大队部、音乐组协助指导的“品读诗文经典,营造书香校园”书香校园系列读书活动,形成了“读——诵——演——写——评”一系列活动,提高师生文化品味;在教室建立班级图书角,集中优秀图书方便学生随时阅读;学校广播站开辟读书专栏;图书室设立了师生图书借阅登记册;专为学生设计了“课外阅读积累本”;并由教导处和少先队大队部组织开展“我是 朗读小明星”、“读书之星”、“书香班级”“温馨教室”等评比活动。
8、坚持开展社团兴趣活动。充分发挥共青团和少先队等团队组织的作用,利用学校师资优势,组织学生开展社团活动及写作、书法、绘画、舞蹈、乒乓球、柔力球、巴乌、古筝、朗读、作文、数学、英语等各种兴趣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特长,挖掘学生潜能,给予学生一展身手的舞台。兴趣小组活动要做到“六定”,定辅导老师,定活动地点,定活动时间,定活动内容,定参加人员,定成果展览。
9、人人动手,美化环境
为了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优美环境的好处,学校少先队大队部号召各班成立“义务清扫队”,对校园的清洁卫生天天坚持清扫,让学生人人参与义务清扫,人人分享劳动成果,人人从劳动中受到教育,人人都不忍破坏自己亲手创造的环境,人人都不允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劳动成果。使维护环境卫生,成为自己的事。同时,学校大队部还实行了教室卫生、过道卫生、公共卫生各班责任包干的办法,各班负责清扫、维护、保洁。除红领巾监督岗每天两次检查外,大队辅导员还每周不定期突击检查,发现问题取消本周卫生流动红旗。
10、坚持开展休闲文化活动。组织引导学生合理利用好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等休息时间,参加文明高雅、健康有益的休闲文化活动,自觉养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
今后,我们要继续坚持“若干意见”精神,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方法,克服弊端,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巩固现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采取更扎实的措施,努力开创我校德育建设工作的新局面。我们将继续抓好每一项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师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五原县第四小学
2010.04.22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创新德育教育形式
五原县第四小学2010.04.22
第二篇:弘扬传统文化__创新德育教育
弘扬传统文化 创新德育教育
几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形成了以素质教育为宗旨、德育教育为主线、学科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的综合教育模式,扎实中求创新,每个学生都活泼主动地得到了全面发展。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小学生是未成年人的主体,学校是培养和造就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学校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未成年人特别是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事关我们党、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大事,是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战略性任务。为了更好地贯彻和落实此项任务,学校领导班子多次召开会议讨论研究工作的方案,切实提高教师的认识、领会、真正理解。成立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有效措施,组织和领导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把学校德育工作落到实处,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
二、加强教师管理,发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其思想意识和教育理念直接决定着学校教育工作的成败。为了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纯净高尚的教育思想武装教师的头脑,学校以“师德建设”为主干线,积极开展了怎 样做一个人民满意的教师”的大讨论,集中整治教师师德问题,进行了教师自查互查,学生及家长给教师、学校提建议等方式,整顿教师作风,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在社会上也树立了良好形象。
为了科学规范地进行师资管理,学校严格执行《教师考评细则》,量化评价每一位教师的工作,做到“公正、公平、公开”,严抓考勤,并对体罚、收费等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做出了硬性规定,师生关系融洽,涌现出一批学生的良师益友。
三、抓住两个阵地,加强学生管理。
学生是受教育者,他们虽然在教育过程中占主体地位,但由于其年龄所限,其心理和行为都很幼稚,有必要对其严格管理。在对学生管理中我校注重抓好班主任管理和少先队管理这两块阵地。
班级管理中,着重加强学生的常规管理,贯彻落实好《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分管老师组织纠查小组,每天随查随记,一周一评比,一月一总结,总结学生的思想动向,制定相应的教育措施,班级设计了各具特色的评比台,规范学生的行为。
少先队方面,学校充分利用队组织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特别是利用每周的国旗下讲话进行教育,同时积极举办传统文化演讲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才能的空间。
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促进学校德育建设
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而学校是文化传播的主要场所。近年来,学校为了全面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制定了《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方案》,提出了传统文化教育新思路。“弘扬传统文化,涵养人文情怀,塑造文化人格,提升人格境界”;学校领导站在了教育教学的制高点,统观我校素质教育现状,进行了科学、系统的分析,明确了办学目标,办学宗旨,认真的做出了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分析报告,拟定了学校发展长远规划,以及工作计划,确立了“特色引领,全面提高”的德育教育特色,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学校办学特色,全力打造自己的品牌,根据不同年级段、年龄段,确立了不同内容、计划,让“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成为德育教育主线,引领学生各方面全面提高,让进入我校的每一位学生经过六年的学习,成为传承中华文明的使者,并将其发扬光大,这是我们的目标,所以在各科教学中都分别渗入“传统文化”内容,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校本教材。
1、经典诗文诵读
我们把精美的诗文背诵,引入教育教学活动中,以养成教育为主的《弟子规》的背诵,从小让学生知道待人接物的道理和做法。规范自己的行为,使得德育工作有了具体的载体,一方面让学生积累优美诗文,另一方面,从背诵过程中知理、学会做人。
同时在各个年级精选了经典诗词添加在背诵内容里,既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又能接受中华优秀文化的浸润,努力培养出思想高尚,行为儒雅的优秀少年。2.语言文学工作 “书法“教育教学成为我们力抓不懈的一项特色工程,我们邀请老教师、校外辅导员来学校执教,以专家引领书法教学,并提升书法教学水平。通过不断的努力,形成了我校的特色——以写促学,塑造自我。同时也形成了学校一套完整的书法系列校本教材,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过程性资料和成果性资料,最可喜的是全体师生的书法水平得以整体提高,我们还将继续探索,把这一特色,发展下去,让学校真正成为“书香校园”墨香千里,真正把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神韵展现出来,发扬光大。3体育特色
为进一步突显学校“体育”特色,继续加强了体育特色课外小组的训练工作,开设了乒乓球、田径等课外小组,在各项体育活动中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我校运动员在五十多岁的岳玉杰老师的带领下,每年都能取得好成绩。学校的阳光体育运动更是开展得如火如荼,每天的大课间操后,各班同学拿起跳绳、毽子、呼啦圈、乒乓球、羽毛球开始活动,欢呼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连全体老师都不由自主地参与到其中。
学校的特色化德育教育,与各学科特色,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使得学校教育更加丰实,形成了七庄小学,独有的办学特色,扣住了开放的办学理念,构建科学的,富有底蕴的学校文化,不断提升学校“内涵”,使学校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发展型、学习型、研究型、开放型的和谐校园,书香校园,积淀一种特有的属于七庄小学的文化,也能在以后的发展中传承下去。特色文化的建设引领着校园形成一种“比、学、赶、帮”的良性循环局面,学生和教师在“特色引领、全面提高”的浓郁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师德师风和学生德育建设得到升华。
4、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搭建个性发展平台。
坚持开展德育系列活动,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充分利用“六一”儿童节,“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九一八”国耻纪念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了解祖国传统文化和革命历史,弘扬传统美德。我们组织学生去慰问孤寡老人;参加植树活动,浏览家乡的大好河山,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和一系列实践活动逐步形成爱国,爱党,爱家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学生独立的、健全的人格。
5、人人动手,美化环境
为了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优美环境的好处,学校少先队大队部号召各班成立“义务清扫队”,对校园的清洁卫生天天坚持清扫,让学生人人参与义务清扫,人人分享劳动成果,人人从劳动中受到教育,人人都不忍破坏自己亲手创造的环境,人人都不允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劳动成果。使维护环境卫生,成为自己的事。同时,学校大队部还实行了教室卫生、校园卫生、公共卫生各班责任包干的办法,各班负责 5 清扫、维护、保洁。除红领巾监督岗每天两次检查外,大队辅导员还每周不定期突击检查,发现问题取消本周卫生流动红旗。
我们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方法,克服弊端,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巩固现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采取更扎实的措施,努力开创学校德育建设工作的新局面,继续抓好每一项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师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七庄小学 2015、5、12 6
第三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生态校园文化
一.比赛时间:2011年12月20日 20:00 二.地点:体育馆二楼
三.主办方: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四.承办方:院广 五.活动背景:
校园文化被视为大学文化的风骨,校园精神文化不仅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也是校园文化建设所要营造的最高目标。构建学校精神文化不仅仅体现在对内创设出一个积极健康、团结向上、影响校内成员价值取向、人格塑造、思维方式、精神风貌、道德情感等关系学校的教育环境和组织氛围;更重要的是,它对外体现了学校的价值观念和目标追求,学校的精神风貌、个性特色和社会魅力。北大始终坚持着“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文化传统,以“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为总特征,所形成的氛围是令人神往的!清华大学坚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文化传统,所形成的校园校风是令人钦佩的。牛津,哈佛,剑桥也都以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而著称于世。中外各校之所以魅力经久不衰,就在于他们能始终坚持和弘扬自己优秀文化传统,经过历史的积淀、选择、凝聚、形成一种更高境界的精神文化——校园精神,并由此透射其独特的感染力、凝聚力和震憾力,陶冶和启示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以“正德强技,爱国荣校”为校训,以“勤俭勤奋,至善至朴”为校风,校园规划自然韵致,建筑恢宏大气,环境优美流畅,形成了一所生态型、园林式的美丽校园,它成为广大师生读书、治学的理想之地。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往往能站在时代前沿,引领潮流,很快的接受新兴事物,然而,中国的传统古文化亦不应丢弃,当代大学生应秉承中国传统文化,做到古今结合,让人们都能体会到艺术的真正魅力,感受到中华文化浓郁的文化气息和历史内涵。六.活动目的:
1.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生态文明校园”为主题,突显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的文化特色,体现学校的价值观念与目标追求。
2.让学生通过演讲比赛,更加热爱自己的校园,拉近学校与学生的感情距离,增加大家对校园的热爱。
3.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转化与拓展,比较客观地重新认识、评价自我,逐渐摆正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人民群众的位置。
4.秉承中国传统文化,深入了解中国优秀文化。
七.活动意义: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学生自身素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学院举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生态文明校园”为主题的演讲比赛,重在构建良好的精神文化环境,感受传统文化对文明生态校园的建设作用。八.活动安排:
12月15日通知参加决赛的比赛人员(由传媒部负责)12月16日联系评委老师。(由办公室负责)12月17日张贴宣传海报(由宣传部负责)
12月20日5:45体育馆二楼,院广全体成员集合,布置会场。12月20日8:00活动开始
由XX主持,XX计分,XX计算平均分。活动结束后打扫会场 九.注意事项:
1.评委老师2-5名,学生评委3名。邀请时注意礼貌问题。2.布置会场注意安全。3.评分规则:
⑴仪表、礼貌、语速、感情、普通话、演讲稿内容......多方面评比。⑵总分100分,由每位评委斟酌给分,计算最后得分。4.名次及奖励:
第一名1位;第二名2位;第三名3位。颁发获奖证书,通报表扬。
第四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品德教育
黄剑鸣
目前,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青少年的品德教育问题形势-相当严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新旧观念的碰撞,网络问题的出现等,社会上青少年中的品德缺失、网瘾问题、心理问题以及犯罪问题也日见严重,品德教育可谓任重道远。
我们职业学校也不例外,学生的品德素质问题也不断增多,当前职业学校除要加强以提高职业技能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外,加强、改进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也刻不容缓。现在许多企业及用人单位对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的技能素质意见倒不是很大,而对他们品德素质却意见颇多。近年来许多职业学校的学生考试不合格率不断上升,其原因可以说大多并非是智力问题,而是缺乏上进心、懒惰、贪图安逸、逃避困难等品德方面的非智力因素问题。
我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一切行动的指南,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当今人类最先进的意识形态,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和理想。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我们头脑的同时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既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品德教育,也有助于我国的全民道德建设。
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在世界上有广泛的影响除当今中国的国力不断增强外,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重要的因素。以儒、道等学派为精华的传统文化是我国乃至全人类宝贵的精神遗产,有极高的人文价值,它们当中流传下来的许多篇章如《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礼记》、《大学》、《中庸》、《孝经》、《三字经》、《朱子家训》、《弟子规》,等等。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中有些内容已成为历史的糟粕,但许多精髓无论时代怎样变迁仍闪耀着文明的光辉。
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平时或简称“国学”)博大精深,当中许多学问都是关乎为人处世的哲理,并高度体现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其特征是特别注重对人的品德修养,如孔子的名言“不学礼,无以应。不知礼,无以立。”孟子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礼记》上说“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弟子规》对人怎样做到有礼、有孝、有上进心,并即怎样做一个遵纪守法、懂礼仪廉耻、品行端正的人作出了许多详细的规范。而且要求人们的品德修养是循序渐进,从生活的小事做,如《论语》里《学而第一》中有:“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弟子规》中的第一句是“父母呼,应勿缓”等。
学习根植于本土的传统文化,有利于振兴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并在全社会范围内重视对青少年以及全体人民的品德教育与修养。当前,我国民间出现了一股很可贵的力量,有一批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并热心公益的人士,出来义务地为我国广大的家长、学生作以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讲座,他们的足迹已遍及祖国的大江南北,给我国当前的青少年品德教育注入了一股春风。他们在全
国各地建立了一些基地,如“海口市孝廉国学中心”等,广州的教学点在惠福路大佛寺,开办的是“少儿诵读传统经典文化学习班”(免费)。这些学习班的效果很好,许多受过学习的家长、学生纷纷感到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有极大的帮助。受其影响,有些中小学的德育工作尝试加入这方面的元素,如上海有些中小学就尝试开展体验母亲怀孕辛劳的感恩教育、孝的教育等,据闻效果很好。我国目前还出现一些专门教授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的民办学校,如上海的“孟母堂”等。虽然他们在办学模式和内容上还有许多争议,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他们办学的出发点和用意还是值得赞许的。广州电视台最近有则新闻说,西班牙某媒体报道:我国政府正在考虑恢复儒、道等的传统文化教育。这则新闻的真实性虽然还未得到证实,我本人认为这是一则绝好的消息。目前我国已悄然地出现了一股恢复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如北京师范大学的于丹教授就是因为出版了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论语〉心得》和《〈庄子〉心得》而成为当今著名的文化名人。
当今我国中央政府许多大政方针就很符合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精神,如“构建和谐社会”、“关注弱势群体”等举措可以说就是孔儒所倡导的“仁”和“仁政”的体现。我们国家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南是马克思主义,这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并没有本质矛盾,适当吸收这方面的元素有利于改进德育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国学”)研究与传播近年来在一些著名大学如清华、北大、中大等已举办了适合社会精英们研读的学习班,“国学”如能广泛深入地进入中小学的课堂,甚至让普罗大众都加以学习,有利于全社会的公民道德建设。因此,我们倡议在中小学的品德教育中应适当恢复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元素,以促进学生的品德教育。当然,除了学习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教育他们在行动中加以落实,而不是空谈,可让他们从一点一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礼貌、个人卫生、行为习惯等等做起,一步一步地向品德高尚迈进。
当然,对于学生的教育,除十分重要的品德教育外,作为职业学校,如何通过改革,建设有专业特色与吸引力的职业教育课程,也是十分重要的。这方面一是应加强探讨如何建设有专业特色与吸引力的品德、文化基础课。改革中重点是如何加入职业教育的元素,形成鲜明的、有别于普通中小学的职业教育特色。如品德课中的职业道德教育,语文、英语课中的对与职业教育相关的文章学习等,使从普通教育转到职业教育的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受,激发他们学习职业技能的热情与兴趣。当然,这在实际操作中会有许多困难,如教材的更新,备课工作的增加等,如同样是教语文、英语,老师对着不同的专业班要进行不同的备课,从而实施因材施教,其工作量是非常大的。学校方面应考虑对这样的备课工作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以调动教师因材施教的积极性。二是建设符合社会需要的职业技能课程,使从职业学校毕业出来的学生能尽快地胜任所从事的职业岗位工作,并具备一定的可持续提高的职业发展能力。三是增加以实操为主的教学方法,促进职业教学改革的全面提高。通过改革,使职业学校的教育办出水平,办出特色,从而才能为社会培养出符合需要的合格人才。
第五篇: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内容提要]:文化魅力是文化软实力的前提和不竭源泉,一个民族的复兴,必须有文化的复兴作后盾。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时代浪潮,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它与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相结合,成为推动当代社会发展的强劲力量。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必须将文化建设作为我国全面发展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个战略性目标,努力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当代的国际大环境下,对全面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
软实力
Abstract: In today’s world, culture, the premise and source of a nation’s soft power, serves as an indispensable backup force in its peaceful rejuvenation.With the coming of the era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multi-polar world, cultural soft power has become a necessary part of a nation’s comprehensive strength, which, combined with its hard power in economy and military, works as a strong forc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society.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cultural soft power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stage.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its long history and countless brilliant achievements, works a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improving China’s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in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Therefore, brillia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must be utilized as a strategic tool in our country’s overall development.Key words: brilliant traditional culture;China;soft power
引言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孟宪实曾经说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挖掘我国传统文化的软实力之源,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1‛。我国传统文化具有五千多年漫长悠久的历史,孕育了辉煌灿烂、独树一帜的中华文明,是全人类文化宝库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化形态。在以往的漫长岁月中,传统文化经过历代优秀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的阐发和完善,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性格和气质中不可替代的文化传统,并且深深地融汇于全球华人的精神血脉之中。中国上下五千年的许多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道德伦理和社会风俗的基本准则,在今天现代化的社会经济发展中任然发挥着积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传统儒家文化进步的社会历史观,以人为本的政治观,维护社会秩序的道德伦理道德观、教育观等等,不仅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昌盛做出了积极贡献,对今天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这一点,更是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1 988年全世界荣获诺贝尔奖的七十五位科学家在巴黎聚会,讨论新世纪世界的前途时说:‚二十一世纪人类如果要过和平幸福的生活,就应该回到两千五百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2‛。
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以文化为标志的软实力作用日益凸显 传统文化是文化中最具稳定性和影响力的因素,并成为识别一个国家的重要标识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人几千年来延续至今并不断发展丰富起来的维系整个社会的共同理念精神状态思维生存方式和价值追求的精神成果的总和它是各种文化的融合和汇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社会潜文化经典文化等方面 因此,大力 12 孟宪实,‚传统文化:中国文化软实力之源‛
许渊冲。中国文化与全球化。费孝通,德里达等人,人文讲演录:中国文化与全球化。江苏教育出版社,003:63. 弘扬和培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吐故纳新的传统文化并赋予其新的时代精神内涵,将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华民族的聚合力中华文明对外的感染力和中国的综合国力,而且也有助于向世界提供具有感召力的中国制造的思想价值观话语体系,从而在国际社会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软实力的界定
中国应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传统文化经过历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的传承与发展,逐渐沉淀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性格和气质中不可替代的文化传统,而且深深地融汇于全球华人的精神血脉之中。长期潜移默化的渗透,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和风俗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设计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的理论基础作用,融入当代价值当中。
我国是一个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的额国家,素以文敏之邦著称。历史悠久的文明进程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培育了崇高的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宝贵的财富。它是中华民族奋发图强、富国强民、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更是未来发展路途上中国人民薪火相传、继往开来、永不枯竭的思想源泉。
传统文化由‚传统‛和‚文化”这两个概念组合而成。汉语中的‚传统‛两字有继承的意思。文化的继承从来都不是全盘继承,而是一个有所选择、有所取舍、推陈出新的过程。‚文化‛一次,从古到今,从中到西,从泰勒到任继愈,大约有两百多种界定。广义‚文化‛包括人类创造出来的全部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涵义则侧重其精神层面。现代汉语语境中的文化则代表一定民族特点的,反映其理论思维性质的精神风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产品的总和。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具有相当丰富内涵的范畴,它指涉的是中国人从古延续至今的一切行为范式及确立各种范式的相关信仰。有学者认为,从内容上看,中古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以道家文化、佛家文化为辅并涵盖各种文化形态如法家、墨家、名家等各种思想体系、集各种民间信仰、知识、习俗等而形成的一种文化,从主旨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重人伦重道德重人世重实用的人伦道德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曾经对中国甚至世界的发展繁荣做出过巨大贡献。可以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构建‚文化软实力‛的基础。
1989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S,奈(Joseph S Nye,Jr)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他在《制定领导》(Bound to Lead)一书中明确指出:‚美国不仅是军事上和经济上首屈一指的强国,而且在第三个层面上,即在 ‘软实力’上也无人与之匹敌‛。这样,约瑟夫〃S,奈首次提出了‚soft power‛一词,即‚软实力‛。
2005年,我国出版了约瑟夫〃S,奈的论文《硬实力与软实力》,约瑟夫〃S,奈为自己的论文集撰写了引论。在引论中,他对‚软实力‛这个概念做出了这样的一个说明:‚一个国家达到骑在世界政治中所期望的结果,可能因为其他国家希望追随他、羡慕其价值观、以其为榜样,渴望达到其繁荣和开放的水平等。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实现世界政治目标的方式,......,有吸引力的文化、政治价值观和政治制度与通过威胁、运用军事或经济武器迫使他们改变同样重要。软实力吸引民众,而不是迫使他们改变。‛
我们所说的‚软实力‛是建立在中国人民利益和世界人民利根本一致的基础之上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当今世界的主题仍然是和平与发展,但不平稳不确定因素在增多,新挑战新威胁在增加,通过对话而消除国家之间的分歧,通过合作来应对共同面临的挑战,日益成为各国人民的主流民意。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不仅需要客服自然的屏障和隔阂,而且需要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更需要客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意识形态、社会形态、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应该成为人类文明交流的障碍,更不能成为相互对抗的理由。我们应该积极维护世界文敏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融,相互借鉴,使人类更加和睦幸福,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软实力价值
传统文化的‚软实力‛有助于中户民族凝聚力的增强。任何文化都首先是民族文化,其总是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和民族区域产生和演变,反映着该民族对世界的认同和感受,凝聚着该民族更深层的精神追求。共同的文化传统塑造了该民族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心理倾向、精神结构以及行为模式,并最终形成了该民族的文化认同。古作为民族灵魂和标志的文化,即使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力量,优势民族和国家认同的内在基础,还是民族凝聚力和创新力的原动力,因为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根本体现。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与文化认同作为国家认同基础的传统。五千多年的历史积淀,成就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与民族性格,并深深融入到民族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记忆,也成为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强打精神支柱和共有精神家园,因而是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精神纽带。因而,我们应该充分发掘其中蕴藏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理想追求和精神气质,形成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根基和牢固的精神纽带,并结合新的实践发扬光大其凝聚作用、激励作用、引导作用、整合作用,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得以薪火相传,始终成为凝聚人心、促进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铸成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的根基,形成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并最终是中国‚软实力‛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推动力。
传统文化的‚软实力‛有助于中华民族亲和力的提升。亲和力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发展国家软实力,关键在于要更加自觉,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增强文化的吸引力和亲和力。而只有当中国文化的精髓引导人类文化前进时,世界历史才找到真正的归属。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体现了当今全人类的普遍价值观念,极富现代意蕴。这些内容,即使民族的,又是全人类的;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我们把这些内容用国际社会容易理解的形式对外宣传,比较容易得到认同,从而哟租户余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亲和力,提升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软实力3。实践也证明,在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的今天,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正以其独特的魅力为全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族所感知,众多颇具世界影响的文化符号和元素的存在,是中国作为文明古国的独特魅力得以充分彰显。
面对全球化与本土化、传统伦理一现代文明的冲突,只要我们充分发掘民族文化资源,寻找与现代文化的契合点,就一定能够创造出具有曲琼魅力和普世价值的文化精品,从而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独特贡献,亦为中国软实力的提升提供有利条件。因为在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我们不仅要注意挖掘继承那些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优秀思想资源,而且要注意弘扬和推介那些具有普世价值的精神智慧,尤其是像‚和谐‛、‚仁爱‛、‚自然‛等几种提心个人、家庭、国家乃至人类社会理想的文化价值观,既 3 宋莎莎.国家软实力建构中的传媒角色 是建设社会I注意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文化资源,优势推进中华文化不断发展、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的精神力量,还是弥补西方现代化弊病、解决西方文明困境的有效资源,把民族文化传播到世界,一次增强中户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和号召力。
传统文化的软实力有主意和谐社会的当代建构。党的十七大柏高明确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4。‛无论就理论依据还是价值取向而言,中国的‚软实力‛内涵与约瑟夫〃S,奈的大为不同。约瑟夫〃S,奈的文化理论是为了维护美国文化在世界的主导地位,而中国提出的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是为了‚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5‛。而且,中国的软实力建设绝不以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冲击、消解、侵蚀其他文明的文化价值观,因为绝不会构成对其他文明的文化价值观的威胁,文化霸权主义、文化帝国主义、文化殖民主义在意和谐为主要特征的中华文明中没有存在的土壤。
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和谐‛思想与‚大同‛理念其实我们:文敏冲突既不是人类的发展趋势,也不是人类发展的不经之路。世界不同文明之间,尽管有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差别,但构建和谐世界是全球共同的心愿,而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共生理念,必将对和谐世界的当代构建提供极为重要的思想资源和实践基础,赢得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认同与支持。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三、中国优秀文化的现代化转化---国家文化软实力
如何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何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转换为文化软实力?要加大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整理、开发,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自觉实现民族文化现代化的转换,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要综合归纳儒、道、释的精华,使其互相补充,取长补短。要从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入手,加强青少年民族文化的教育,树立国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传统成为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一、必须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创新与转型。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文化大国,民族文化中有许多精华,在软实力竞争中具有一定的优势,是我们提升软实力开发不尽的宝藏。然而,将传统文化的丰厚资源转化为现实的影响力,需要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身价值和魅力要想在多元并存的文化格局中显现,就必须要能够为解决当今世界各种问题提供思想资源,为世界的未来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其关键就在于文化创新和文化转型。首先,中国文化的创新是对外文化传播的基础。没有文化创新.缺乏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对外文化传播就只能是无源之水。在文化软实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形势下,中国文化要做到有外壳、有载体。更要有内核、有神韵地展现在世界舞台上,就必须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的精神。作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莱布尼茨说过:‚然而有谁过去曾经想到,地球上还存在着这么一个民族,它比我们这个自以为在所有方面都教养有素的民族更加具有道德修养?自从我认识中国人之后,便在他们身上发现了这点。‛‛31中华民族曾经让西方人顶礼膜拜的良好价值形象是中国迈向世界的重要资源。‚中国文化的内在魅力.已经为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中华文化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是与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等跨越时空的文化交流分不开的。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中国文化只有具备充分的世界性,才能真正拥有时代性与先进性‛6。其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与思想理念还需要增加与时俱进的时代内涵和时代价值,才能满足现代人类精神需要,解决当代社会所面临的危机和冲突,才能获得普遍的国际认同与接受。因此,传统文化的创新与转型,意味着传统文化与时代的对接,传统文化的内核需要进一步挖掘和阐释,传统文化的形式需要不断推陈出新,使之符合现代的价值观,审美观。
第二、实现儒、道、释互补,整合传统文化软实力。中国拥有自己独特的软实力资源,中国文化是儒、道、释三位一体形成的精神结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贵和‛。在世界三个比较突出的文明中,西方文明崇尚自由,伊斯兰文明崇尚公平,中华文明则崇尚包容,并由此形成了和谐至上的价值观7。‛文化是人类共同构建的第二自然,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普遍和谐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质。知天、知人、知已之道,是中国文化精神内涵的集中体现。中国古代思想家关注天人关系,追求天人和谐的公共愿望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点。在处理三者的关系上,儒、道、佛各有侧重,儒家着重处理人与人的关系,道家着重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佛家着重处理人与自我的关系。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在《论语》中讲‚仁‛有104次之多。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论语〃学而》)。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第三十三章)。‛佛教突出 6 李仁质.加强文化交流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中央社会主义科学院学报 7 叶小文。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一个‚善‛字,要求佛教徒已生恶令永断,未生人文研究恶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得生。儒、道、佛各有侧重点,其中儒家主要用于治国平天下,道家主要用于军政谋略及修身养性,佛家主要用于修心向善。然而,要真正地做到全面提升社会文化,完善中华文化价值,做到传统与时代结合,三者缺一不可。一个国家的文化包涵普世价值观,该国的政策才能得到他国认同,相反,狭隘的价值观和民粹文化就无法产生影响他国的软实力。儒、道、释互补的优秀而厚重传统文化具有为国际社会认同的普世的价值:在国际矛盾日趋尖锐化的今天,这种注重‚和谐‛、‚和而不同‛的思想更能体现出合作、说服等竞争优势,更能够发挥独特的协调、平衡和包容的作用。中华民族文化传统顺应时代要求,迎来了提升自身文化软实力的契机。‚和‛的思想是事物的普遍规律,要使中国独具魅力的‚和‛文化成为化解人类面l临危机与冲突的新智慧,只有综合儒、道、释的精华,使其互相补充,取长补短,做到时俱进,才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一种承认和尊重,成为一种文化吸引力。
第三、加强对青少年传统文化的教育,促进软实力的提升。文化是民族精神家园和民族创造力源泉,中国文化在迈向世界的步伐中,既肩负着自身的革新也面临着其他文化的侵蚀与渗透。当代青少年肩负着中国文化未来传承与发扬的重担,要使青少年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在自信与尊严中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必须从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入手,加强青少年民族文化的教育,树立国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学校义务教育期间应以多种形式对青少年进行共同的理想信念教育,促进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立足于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学生和公民的爱国精神:加强民族历史和传统的教育,增强青少年对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自觉传承优秀历史传统文化。同时,文化软实力的地位和价值对青少年有着重要影响,青少年是文化产业的主流消费者,天天都在跟各种流行文化元素打交道,要使中国传统文化转换为文化软实力,也不能忽视对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只有关心青少年的快乐和兴趣,才能引导青少年热爱传统文化,关注和接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软实力元素在青少年引导中的作用,应该通过渗透而不是生硬说教,应该紧跟时代变化和信息技术变革的步伐,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与青少年身心发展相匹配的方式和活动与他们交流互动,把传统文化的习得融入青少年日常学习和生活当中,将传统文化内化青少年一代所具备的为文化软实力。
结语:
文化软实力是当今世界颇受瞩目的外教理念,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迎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同时都在提升文化的力量。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在今天已经被国际社会所接受。
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构建,需要借助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因为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对构建文化软实力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应该承认,儒家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由于历史悠久,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今时代的需求,应当创新。但是,儒家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在未来还有没有存在价值?这是一个不言自明的问题。
我们一定要站在文化多远的角度,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儒家的定义无论多宽,它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有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流派。另外,儒家的定义无论多窄,它的指涉有超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因为他即使中国的,也是日本的、朝鲜的、将来也有可能是美国的、欧洲的、澳洲的、非洲的、甚至全世界的。
我们一定要站在自我批判的角度,条论这个传统。在今天,中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