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局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3 07:02: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业局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业局调研报告》。

第一篇:农业局调研报告

农村实用人才调研报告

按照市农业局的要求,我们对全镇农村实用人才进行了认真的调研,对全镇49个行政村的农村实用人才进行了全面普查和重点调查。现将调研结果汇报如下:

总人口

万人,农村劳动力

万个。土地面积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万亩,山场面积达

平方公里。

一、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基本现状

通过本次普查,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基本现状是:

1、农村实用人才总量

。全镇现有各类农村实用人才

名,占全镇农村人口的,平均每个行政村

个。

2、农村实用人才结构。

一是从业结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中,生产能手比例最大,共有

名,占总量的 %,其中养殖能手

名、种植能手

名、加工能手 名,分别占生产能手的 ;农民经纪人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共

名,占总量的;具有农民职称的技能型带动人才

名,占总量的。

二是年龄结构:以35周岁以上最多约占总量的 66.6%;

三是性别结构:农村实用人才中女性占的比例较少,共有女性人才320名,占总量的9.8%;女性人才中以家庭养殖和种植能手为主。

3、农村实用人才布局。经济基础较好、交通条件便利的乡村,实用人才比例较高,而相对于较偏僻的村庄,实用人才较少,多以养殖、种植为主。

4、农村实用人才成才渠道。

农村实用人才中,高学历人才较少,实用人才主要通过家庭传授、自学成才为主,而具备专业职称的极少数人多以自学成才和机构辅道为主。

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

目前我镇在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激励、投入等方面已基本形成党委政府主导,农业、科技等有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能,发挥各自优势,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农村实用人才日渐壮大。我们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1、领导重视加强舆论宣传。营造成才氛围。我镇十分重视农村实用人才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通过树立典型、邀请农业专家进村入户指导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多种途径加强对农村实用知识的宣传,营造农村实用人才成长和成才的良好氛围。一是利用发放明白纸、宣传栏、广播等各种形式宣传农村实用人才建设的重要意义,使农民认识到农村实用人才对农村发展的重要性,在农村也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事业。二是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通过宣传种植、养殖能手的典型事例,推荐其成功经验,并引导其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带领其他村民一起致福,并借以激发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立志成才的积极性共建新农村。三是通过各种途径有效激发农村实用人才发挥作用。政府各部门在安排科技项目、推荐评审职称、信贷服务、选拔干部、参加重点项目决策等方面,对农村实用人才实行优先安排,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

2、通过远程教育构建农村实用人才技术学习网络。近几年,我们从加强远程教育建设入手,努力为农民提供多渠道的培训体系。近年来党和政府支农、惠农力度的不断加大,农业知识教育日益受到重视。我镇农业相关部门发挥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作用,面向农民开展林木、畜牧业以及经济作物实用技术培训。林业站、农机站结合农时、结合生产需要采取林业种植的短期培训、现场培训、下乡指导等方式对农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

三、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人才总量偏少。从调查数据来看,全镇实用人才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低,农村所急需的技术人才,包括农民高级技师、农民技师、农民助理技师、农技人员等都有较大的人才总量缺口,严重影响了农村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延缓了农村经济建设的步伐。

2、文化程度偏低。在统计出来的实用人才中,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仅占总数的16.3%;受过技术培训的占总数的41.5 %,多数是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自学成才的。农村实用人才这种整体文化素质不高,专业培训较少的情况,既影响了农民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也影响实用人才示范作用的发挥,制约着现代农业的深度发展。

3、人才流失严重。

农村是一个发展严重滞后的区域,现有的农村教育,从根本上讲,是在为城市培训高素质的人才,现在通过职业技术学校培训的青年学生都选择了到外地打工。

4、人才结构失衡。一是行业结构失衡。生产技能性人才最多,而对于农业生产质量,促进农村快速发展,提升农民素质的经营人才和能工巧匠,比例较小。二是性别结构失衡。女性实用人才仅占总数的9.8%,女性潜在的创造了未能达到充分体现。三是年龄结构尚待优化。全县40岁以上的实用人才总数为2185,占总数的66.6 %,偏大的年龄构成,影响了实用人才作用的持续发挥,也不利于对其进行的再培训,再提高。

5、社会重视不够。一方面各级政府没有对农村实用人才的作用给与充分重视,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组织、人员、经费保障不力。另一方面,农民对待人才,特别是那些稀缺的技术人才,缺乏风险共担意识,有利则皆大欢喜,失败则要科技人员独担风险,缺乏培养本地实用人才的土壤,致使实用人才的积极性不断削弱。

6、资金投入不足。一是各级政府用于实用人才开发培养的经费有限。二是对实用人才的开发缺乏配套的政策扶持。许多前景看好的项目因缺乏资金而搁浅。

7、机制滞后。一是管理机制后。人才管理机制滞后。农村实用人才比较分散,他们有各自的经济利益,既是合作主体又是竞争对手,人员思想比较保守,观念比较落后,组织协调难,对其管理的思路、办法、方式严重滞后;二是激励机制滞后。群众对农村实用人才资源开发工作参与积极性不高。虽然农村实用人才是农村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新的技术推广应用及农业产业化调整工作的主要载体和主力军,但因缺乏配套的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激励机制,无法调动其积极性、能动性。

四、分析原因。

1、重视程度不够,观念相对落后,对农村实用人才的理解还不够。很多人只是片面的认为只有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是人才,只有在经济领域领先的才是人才,认为农村是有人无才,忽视了对农村人才的教育培训,致使农村需要的对农村熟悉,掌握农业实践技术的人才严重缺乏。

2、渠道狭窄,对农村人才培训不力。目前,在农村实用人才的成长过程中,通过上学、参加各类培训成才的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大多数农村实用人才多数是靠自学成才的,而对于一些具有实用性的的项目学习,培训费用也相对较高。对于那些尚处在生存阶段的农民来说,是一项很大的负担,很多人无法承受。

3、对农村实用人才宣传力度不够;对农村实用人才和人才工作的先进典型扶持力度不够;对农村工作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不够,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氛围不够浓厚。

四、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1、转变观念,提高思想认识。对人才我们要善于从农村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更新观念,打破传统的人才开发理念,在立足本土,用好现有人才,又要面向外界,吸引外来人才,切实把开发农村使用人才资源作为人才工作及农村经济服务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加大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力度,培养造就“永久性”农村实用人才,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

2、加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通过宣传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带头作用的先进人物,宣传实用人才在促进农业开发、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农民致富奔小康中的巨大作用。通过宣传使人们更加认识到人才对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作用,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心、爱护和重视,从而使他们扎下根来,尽展其能,为当地的农业发展和经济建设再创佳绩;农村实用人才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是带领农民科技致富奔小康,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要力量。

3、加大资金投入,促进人才就业。实用人才的培养成长,离不开政府的资金扶持。一是政府应建立起农村实用人才发展的专项资金,继续加大农村实用人才教育培训的投入,保证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建设,积极筹集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实用人才的开发,通过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完善农民远程教育培训网络,拓展信息传递渠道支持农村实用人才的成长和发展;二是积极帮助那些掌握先进技术的外出人员筹集资金,解决困难,兴办经济实体,开发农业示范项目,为他们创造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供服务,鼓励社会各界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和农业龙头企业投资参与农村实用人才的开发和培养。

4、加强管理,用好农村实用人才,对于培养出来的农村实用人才,我门要不拘一格的用好农村实用人才,把农村实用人才例入农村干部、入党积极份子,进行重点培养,努力营造有利于农村实用人才脱盈而出的环境。从调查情况看,农村实用人才以男性为主,年龄结构以36岁至45岁这个年龄段为主,生产能手在实用人才中占第一位,文化程度以初中学历为主。目前,实用人才大多是自然成长起来的“土专家”、“田秀才”,靠的是几年、十几年的实践积累,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但都没有具有专业技术职称,并且从事专业杂乱,农村实用人才作用发挥有待加强。由于农村实用人才观念落后,普遍存在有小农经济思想,等、靠、要思想,影响着实用人才整体作用的发挥。

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是一个地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力量,他们熟悉本地区经济发展情况,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能较好地适应本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领头雁”,是实施科技兴农的带头人。因此,加强农村实用型人才队伍建设,必须在管理、培养、激励上下功夫。完善管理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强化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在管理。要成立农村实用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切实把农村实用人才纳入全市人才队伍的管理之中。加强制度管理,坚持和完善建档造册、走访联系、交心座谈等制度,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逐步走上制度化轨道。

农村实用人才土生土长,受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知识水平、技术水准、业务素质等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影响着实用人才的持续发展。因此,要把工作重点放在以提高农村实用人才整体素质为主的服务上,将实用人才的培育纳入农村党员干部整体培训规划之中,以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的阵地作用,大力推进农村科技信息“村村通”工程,定期组织实用人才集中培训,进行政策、实用科技知识的理论辅导,提高素养;有针对性、有目的、有计划组织实用人才走出家门与外界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到发达地区和先进企业参观学习,开阔视野;积极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组织各类专家上门服务、辅导,适时传播新技术、新知识;围绕产业基地建设,采取多种形式在农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机制,使农村实用人才不断更新、充实和深化,进一步提高农村实用人才整体素质。

完善激励机制,增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活力。一是政治上激励。鼓励农村实用人才投身“双争双创”活动,在生产信息、生产用地、生产资金、生产品种、生产技术等方面给予政策、资金和技术倾斜和扶持,为农村实用人才的发展解决后顾之忧,帮助农村实用人才把产业做大做强,对那些年纪轻、技术素质较高的农村实用人才,重点培养,符合条件的及时吸收加入党组织,并优先选拔、充实到村组干部队伍之中,使其由个人带头致富向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转变,提高村组班子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为农村实用人才作用的发挥搭建平台,提供用武之地。二是荣誉上激励。在农村实用人才中开展“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农村党员科技经营示范户”等创评活动,树立好典型,大张旗鼓地宣传农村实用型人才的先进事迹和成功经验,加大对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的奖励、表彰力度,扩大农村实用人才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增强其荣誉感,使他们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爱护和重视,激发农村实用人才报效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

一、农村实用人才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一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种养能手、能工巧匠、农村经纪人、农民企业家以及服务于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土专家”、“田秀才”,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崭露头角。但目前我区农村实用人才数量严重不足,大多数农村实用人才没受过系统全面的教育,知识面比较窄,视野不够开阔,总体素质不高,发展后劲不足。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人才总量严重偏少,据统计,全区农村实用人才801人,占全区劳动力总数0.0026%。二是农村人才结构不平衡。农村实用人才中,农民专业技术人员364人,能工巧匠77人,经营能人104人,师带徒66人,生产能手119人,其中养殖能手70人,种植能手49人,获得中专以上学历的农民591人。三是产业结构人才配置不合理。随着城镇化建设不断深入,三次产业比例渐趋合理,但产业结构人才配置不够合理,第一产业人才配置相对薄弱,文化程度高的比例偏低。由于农村人口多,耕地少,农业效益比较低,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年龄偏高,女性偏多,文化素质偏低。而文化素质较高、年龄轻或有一技之长的人多转向从事二、三产业。四是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十多年来,全区共招收农函大、农广校学员400多人,但真正掌握和拥有专业技术的职称的不多。由于传统农业、农民文化素质低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现有的技术人员已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需要。种植业专业技术人员年龄老化,对农业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差,推广难度大,规范化种植或种植大户少,技术力量不够。比如,笏石镇是一个禽畜养殖大镇,虽然全镇有兽医员50多人,但笏石养殖户多,数量大,上规模养殖的就有20多户,因此兽医防疫技术力量还应加强。其它如豆制品、花生油、粮食加工等产品,缺乏农产品生产、加工、研究人才。五是高技能、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紧缺。随着市场经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加入世贸组织后与国际市场接轨,对农产品生产、加工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高技能、高层次经营管理以及复合型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多。现有人才资源就显得更为紧缺。

二、农村发展实用人才作用情况

近年来,我区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把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工作放在解决“三农”问题的突出位置,不断加大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培养、教育、管理力度,逐步建设了一支以乡村服务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有一技之长的能工巧匠、能带领群众致富的村干部、能带领一方经济发展的生产专业户为骨干的懂科学、会技术、善经营、能管理的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队伍,他们长年奔波在田间地头,在农业生产第一线摸爬滚打,带领当地农民致富奔小康,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实用人才和新型农民。他们大多参加过农函大、农广校学习而成才的,从专业分布来看,涉及到果树专业、作物专业、蔬菜专业、海产养殖专业、农村企业财会专业、农村企业经营专业、市场营销专业、服装加工专业、家电维修专业、农村实用电工专业,人尽其才,成为行业的领航人或带头人,在农村社会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建议

(一)加强领导。建议成立区分管领导任组长的农村人才队伍建设领导小组,出台一系列规范性配套文件,由区财政安排专项工作经费,各乡镇建立农村人才服务站。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分别结合自身如何为农村人才资源开发服务,制定创新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强的工作计划。建议区委、区政府把乡土人才开发工作目标下达给乡镇,要求各乡镇每年培养20—30名技术员以上职称的农村人才,区级各部门挂钩联系1个村的乡土人才开发工作。

(二)加强培训。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结合我区农业生产的具体情况,不断创新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的新途径,进一步整合农村教育培训资源,优化培训结构,提高培训效果,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一是整合培训资源,创新培训形式,优化结构,把农业大中专院校作为高素质农村实用人才的教育培训基地,把农村各类职业学校和农业广播学校作为向种养能手、能工巧匠、农商业者传播技术、传授技能的培训基地,把农业科技示范场、科技园区作为农村实用人才的实践基地,使这些基地成为培养各类农村实用人才的摇篮。充分发挥农校、农函大、农广校、农村科普示范基地等的主渠道作用,采取重点培训和经常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和个人自学相结合,课堂培训与现场培训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等办法灵活多样地进行培训,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的能力。二是丰富培训内容,提高培训效果。紧密结合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突出重点,注重实效,改变单纯传播知识和技能的做法,注重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训,从传授单一技术、技能扩展到市场经济、现代农业科技等多个领域,使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真正切合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做到学为所需、学以致用、通俗易懂、注重实效。三是制定继续教育培训规划。各乡镇、各部门要结合实际搞好培训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要定期组织市、区专家进村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从科技培训和技术培训两方面入手,主要依托“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程”和“绿色证书工程”的实施,以农村青年党团员、村干部、青年妇女、复转军人、生产经营大户为重点对象,特别是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要加强培训,加快他们知识更新的步伐,培养出一大批觉悟高、懂技术、会管理的产业化生产经营和科技致富带头人。

(三)加大资金投入。缺少资金,是制约农村实用人才发展的瓶颈。解决这一问题,各级财政应将每年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培养经费纳入部门预算,保证支付给承担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培养任务的机构。政府应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继续加大农村实用人才教育培训的投入,对已经实施的绿色证书、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等工程项目,争取逐年增加投资。积极筹集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实用人才的开发。通过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力度,切实改善办学条件,完善农民远程教育培训网络,拓展信息传递渠道。按照投资、收益和承担风险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鼓励、支持和带动农村实用人才在创业中发挥作用。畅通渠道,及时把各类项目和先进技术优先传递给农村实用人才,扶持农村实用人才优先参与由政府资金支持的农业项目。支持农村实用人才领办或创办经济实体,开发农业示范项目。要鼓励社会各界,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和外商投资参与农村实用人才的开发培养。(四)建立各类示范基地。引导农村实用人才大胆创立示范基地,探索尝试运用新技术,科学生产,增创效益,发挥其示范推动作用。

(五)营造政策环境。要认真研究和制定扶持农村实用人才的优惠政策,使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发展的政策环境越来越宽松。各级政府要通过制定有利于农村实用人才施展身手的优惠政策,鼓励他们创办经济实体,组建专业化劳务队伍,推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在土地使用方面,认真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长期稳定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土地有序流转和向种养大户集中,提高土地规模化经营水平;鼓励他们兴办流通合作组织和中介机构,解决农民“卖难问题”,带领更多的农民发家致富。要给他们一定的地位,创造更好的环境,提供更好的政策,鼓励农村实用人才放开手脚,施展抱负,在更高的层面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只有这样,才会有更多的人去争当农村实用人才,也才会有更多优秀的人才不断涌现。建议由市政府规定乡土人才可免费进入人才库,免费参加人才交流会,免费参加区、乡实用技术培训,优先获得农业项目贷款,对乡土人才创建的农业产业园区,实行挂牌保护,享受招商引资的税收、工商规费相关优惠政策。可优先承包、租赁乡镇企业,优先享有农业项目开发经营权。

(六)搞好人才使用。在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出来之后,要不遗余力地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不拘一格地使用农村实用人才,努力营造有利于农村实用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提高全社会对农村实用人才的认识。把农村乡土人才列入农村干部、入党积极份子进行双向培养,达到3—5年内农村基层干部、党员均从乡土人才中选拔和发展,积极支持、引导符合条件的乡土人才参加相应技术职称评定。

(七)重激励。当前和今后,农村实用人才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不能仅仅把农村实用人才看作是个懂一点技术的“匠人”或“技术员”。要建立并完善有利于培养、选拔、使用农村实用人才的各种机制,努力激励农村实用人才健康成长。要逐步开展农民技术员、乡镇企业技术员等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工作,国家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评聘工作应该继续向基层倾斜。选拔评定优秀乡土人才,营造选人、育人、用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农村发展大计,实用人才为本。因此,我们一定要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努力培养一大批活跃在农村、带领农民致富的“能人”,推动我区从“农业大区”到“农业强区”的转变。

第二篇:农业局公务员管理工作调研报告

农业局公务员管理工作调研报告

州人事局:

根据州人事局《关于自治州公务员管理工作情况进行调研的通知》要求,我局认真开展调研活动,实行逐项对照,摸清实情,找准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意见,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组织机构

局领导对调研工作高度重视,召开了专题会议,亲自部署调研工作,提出了调研方向和具体要求,抽调办公室、计财科、纪检监察室等科室工作人员成立调研小组,要求在工作中,严密组织、注重实效,确保调研工作质量进一步推进我局公务员管理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二、我局公务员队伍基本情况

我局现有行政编制数26名,其中工勤编制2名,实有在职人数共27人(兵地交流超编一名副县级干部)。其中:处级干部11名,科级干部11名,科员、办事员3名,工勤人员2名。按年龄分,31-40岁4名,41-50岁19名,51-55岁3名;按学历分,大学本科14名,专科9名,中专3名;按照性别分,18名男性,8名女性。

三、调研发现的问题及意见和建议

(一)行政工作人员招聘。我局招聘工作人员是在规定

1的编制限额内,并有相应的职位空缺的前提下,向州人事局报招考计划并注明招聘的职位、名额、报考资格条件。由于我局编制一直属于满额,2006年以来没有招考新参加工作人员。我局现有科室及编制数较少,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工作需要,不利于发展。

(二)行政工作人员考核。我局对工作人员的考核,按照管理权限,全面考核工作人员的德、能、勤、绩、重点考核工作实绩。年终考核的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档次。将考核的结果作为调整工作人员职务、级别、工资以及工作人员奖励、培训、辞退的依据。2006年以来无不合格人员。

针对借调人员为体现考核的公正性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1、为实事求是评价借调工作人员工作成绩,不影响到个人工作的积极性和个人成长与发展。我们建议全州各局委办在借调单位工作一年以上的人员。由州人事局参照州委组织部挂职干部和下派干部年终考核办发,按照百分比例定优秀指数,由各局委办自行推荐上报人事局,对借调人员进行评优评先,确保推荐工作的严肃性,逐步完善借调人员考核工作。

2、借调人员不得参与借调单位的考核表决。因为州上给予的评优指数是按照单位实有人数分配的,如果借调人员

参与借调单位在职人员评优评先工作,从一定程度上对在职干部考核得票权产生影响。

(三)公务员管理。我们贴紧农业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贴紧公务员队伍建设的新要求,更新理念、创新思路、积极探索、稳步推进,着力建立规范、管用的队伍建设机制。在完成公务员法实施入轨运行的基础上,全面推行了机关事业单位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并对新任的中层干部全部进行了任职培训;建立了一般干部轮岗交流制度,对多名机关干部赴乡镇挂职锻炼。工作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对公务员队伍建设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机制,规范管理,激发活力,着力建设一支“结构优、素质高、能力强、活力足”的干部队伍,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支撑。2006年以来,我局没有公务员退出、纪律惩戒及公务员申诉等情况。

(四)公务员培训工作。我局有公务员26人,除组织

参加自治州各类公务员培训外,局党组根据工作实际,不定期办班培训,并将培训情况、学习成绩作为公务员考核的内容和任职、晋升的依据。年底培训考核不合格的,考核不得确定为优秀等次。自治州应加大对公务员培训力度,对于公务员更新知识的专项培训班基本没有开办,为了适应发展,应该采取多种形式对全州各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进行专项培训。

(五)公务员纪律惩戒和申诉控告情况。我局坚持考核与行政奖惩相结合,与干部使用相结合,对考核优秀的人员予以精神奖励及物质奖励,并把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基础好的人员列入后备干部队伍;对考核排序靠后的人员实行组织谈话制度,进行提醒和诫勉。由于现行工资制度都实行财政统一发放,对于公务员违反规章制度等情况没有适当的惩戒权限,因此对公务员的惩戒权限应适当下放。

三、以调研为契机,推进我局公务员管理工作有序发展

(一)要进一步加强对贯彻公务员法的学习。要把贯彻实施公务员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经常研究,切实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到思想认识、组织领导、监督检查、保障措施“四到位”。

(二)要抓重点,强化中层管理。抓好中层干部管理,是推进干部队伍建设的关键。进一步完善中层干部任前目标、任职监督和考核制度。重点抓好中层干部的评议监督,并根据评议情况分别落实提醒、函询、谈话、诫勉等措施;任职期满,对中层干部履职尽责情况进行全面考核,依据工作实绩确定任职期间考核档次,作为参与新一轮竞争上岗的重要条件。

(三)要抓考核,提高工作效能。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把责任目标考核做为队伍建设的总抓手。一是突出重点分类考核。围绕发展、稳定和队伍建设三个重点,根据不同岗位、不同职位干部所履行的职责,确定考核内容和指标。进一步扩大镇街公务员同职位考核排序范围。二是扩大监督多元考核。实施开放式考核,扩大民主测评范围,启动服务对象满意度定性考核,由服务对象对公务员员履行职责、服务效能、服务态度等情况进行评价。实施动态考核,落实日常台帐和主要领导阶段性评价,将平时考核、阶段性考核与年终考核结合起来,客观公正地确定干部的考核等次。三是注重考核结果运用。坚持考核与行政奖惩相结合,与干部使用相结合,对考核优秀的人员予以精神奖励及物质奖励,并把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基础好的人员列入后备干部队伍;对考核排序靠后的人员实行组织谈话制度,进行提醒和诫勉

第三篇:农业局质量安全调研报告

近年来,市按照“标准化生产创品牌、产地准出保质量、市场准入促管理、体系建设强基础”的思路,全面加强产地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突出专项整治和安全体系建设,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逐步提高、监管体系逐步健全、监测能力逐步增强、质量安全水平逐步提升。

一、基本情况

市位于西南部,辖2乡7镇和1个街道办事处,123个村85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9.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8.9万人。地理概貌为“七山一水两分田”,全市耕地面积33.65万亩,基本农田23.37万亩。2012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58.15亿元,农业增加值35.1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415元。全市粮食面积37.75万亩,总产量11.03万吨;柑桔面积31.07万为亩,总产量55.2万吨;茶叶面积9.58万亩,总产量1.22万吨;蔬菜面积7.1万亩,总产量19.7万吨。农产品种植业专业合作社162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75家。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整体较高。多年来没有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2012年本市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等农产品农药残留监测合格率达到99.3%;2013年1-8月已抽检农产品样品1000个,合格率为99.6%。全省2012年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会议、2013年农产品质量安全荆楚行采访团在我市参观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及农安监测点。

(二)监管体系基本建立。成立了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局,全额拨款副科级事业单位,在编8人,负责对全市农安工作协调及监测监管;成立了市农业执法大队,在编9人,负责全市农业投入品管理;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站,仪器设备113台套,负责全市农产品检测工作。全局农安工作专职人员17人,拥有农残监测车、执法车各一辆。乡镇农技服务中心加挂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的牌子,明确两名工作人员专职开展工作。

(三)农业标准化建设不断推进。在全省率先开展以质量安全管理为核心的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活动,被列为全国柑桔标准化示范县市,2013年被农业部纳入农业标准化实施示范(农产品质量安全)项目,有力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水平。

(四)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稳步实施。制定了《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准现及市场准入实施方案》。在土老憨果蔬公司、共发专业合作社、三江蔬菜专业合作社、亮亭生态柑桔专业合作社建立农产品产地准出及质量溯源示范点,实行农产品产地准出管理。按照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要求,严格查验农产品入市材料,主要农产品超市、农贸市场、农产品销售单位建立农安检测室,每日检测,在显著位置挂农产品公示牌。

三、主要工作

(一)全面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责。我市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市政府下发了《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实施方案》。市政府定期召开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会,与各乡镇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签定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状;市农业局召开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暨农安检测培训会,与各乡镇农安监管站签定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状,各大超市、农贸市场、蔬菜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企业签定了质量承诺书。

(二)不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教育。不断创新宣传活动载体,利用新闻媒体、科技人员进村入户活动、网络平台、专题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深入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田间、社区等地进行法律宣传;开展以“实施主推技术、推广主导品种、农民主体培训和标准化生产”为主要内容的“三主一化”培训,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到户,管理手册到户,生产技术培训到户。今年以来,共开展各类培训活动82场次,发放宣传资料3.5万份,对1.24万人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使用投入品等安全知识的培训。

(三)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制定了“蜜柑”和“天然富锌茶”地方标准,编制并实施了柑桔、茶叶、蔬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加快发展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为内容的“三品一标”产业,不断提升农业品牌知名度,强力推进标准化基地建设,积极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认证申报,全市有效使用的农业“三品”已达到42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37个、绿色食品1个、有机食品4个),农产品地理标志1个。形成了蜜柑、天然富锌茶、宜红工夫茶、土老憨食品、天峡鲟等一批精品名牌,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个。全市建立柑桔标准园30万亩、茶叶标准园10万亩。

(四)实施产地准出制度。在土老憨果蔬公司、共发茶叶专业合作社、三江蔬菜专业合作社、亮亭生态柑桔专业合作社等18家农产品生产单位建立农产品产地准出及质量溯源示范点,生产的农产品做到有标准化生产记录、有农产品自检合格证明、有包装、有标识,实行农产品产地准出管理。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三品”生产基地为重点,推行建立以标准化生产记录、产品质量检验检测证明以及包装、标识为门槛的产地准出制度。土老憨生态农业集团建立了以信息系统为核心的组织体系、生产体系、管理体系、监测体系等四大体系的质量可追溯体系,对种植户严格执行编码追溯责任制,实现了柑桔精品果追溯到户。

(五)实施农产品市场准入管理。督促全市农贸市场、超市、农产品销售单位建立质量检测室,逐步健全检测体系,严格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督促各农产品经营企业建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配备质量安全管理人员、检测设备和技术人员,初步建立以建购销台账、查证验票、自律性检测以及检测结果公示为主要内容的市场准入制度,质量安全意识明显增强。

(六)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监管。今年来已开展农产品质量例行监测27期,抽取样品1000个,在电视台发布农产品监测公告27期。督促农产品生产、销售企业自检样品13900个。制定了农业投入品台账及农产品生产记录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全市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重点加强对国家禁限用农药排查,加大对假冒伪劣农资、高毒农药及农药中违法添加成分监管力度。对全市380家农资经营门店、25家渔药、渔饲料经营店进行了拉网式排查和重点抽查,今年已抽检农药样品18个、种子样63个、肥料品种7个、水样4个、鱼样5个、渔饲料样20个,责令改正违法行为24起,立案查处12起。全市农业投入品监测合格率99.5%,监测发现的不合格农产品追溯率达到100%,农产品量安全投诉受理率、执法查处率均达到100%。

四、存在问题及工作建议

全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虽然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部分生产经营者行业自律意识不强。由于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仍然较低,生产经营方式落后,存在一些农产品生产单位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认识不到位,生产投入随意性、无记录、质量无法溯源,“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比较普遍。少数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科学认知水平不高,对于质量安全、有毒有害等科学知识,缺乏常识和判断。

(二)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落实不够。一些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殖大户的生产记录不够规范,多数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没有建立检测室,无检测人员。合作社对社员的管理、服务不到位,生产过程完全由社员自行管理,社员自行购买投入品、无发票、字据、记录,无统防统治制度,无统一的技术服务或生产模式,收购农产品未检测,大多上市销售的农产品无包装和标识。农贸市场及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在农残检测方面缺乏主动性,人员、经费、设备无保障。

(三)监管能力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表现在农产品检测中心缺经费、缺专业检测人员,市场监管人员缺装备、缺少办案经费的制度性保障。目前检测中心运行经费还未纳入财政预算,现有人员年龄老化,难以操作大型精密仪器,造成部分设备闲置,迫切需引进年青的专业检测人员;农业执法人员执法装备差、执法经费无保障、没有参公管理职称评定又无解决途径,造成工作不安心,影响监管工作的开展。

(四)监管体系建设需完善。乡镇监管站的人员编制及经费未落实,各村及农产品生产、销售企业的网格化管理要完善。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建议如下:一是各级政府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及相关知识的宣传普及力度;二是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检测、执法工作经费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三是不断引进年轻的专业检测人员;四是解决执法人员的参公管理、执法着装、执法装备等问题;五是解决乡镇农安监管人员编制及经费。

五、下一步工作措施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细化措施,强化监管,把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实施农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作为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点,不断提升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和监管机制;建设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及农产品监测监督管理体系;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培育农产品精品名牌;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模式;建立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

第四篇:区农业局关于推进农业现代化调研报告

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四大基地建设——区推进农业现代化调研报告根据区政府《关于开展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加快结构调整调研活动方案》的文件精神,区农业局成立专题调研组,于2005年7月3日至15日对我区“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蔬菜、红枣、畜牧、农副产品加工四大基地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就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情况区

地处盆地东北部,地域面积1327平方公里,由东向西依次为基岩山区(32)、黄土丘陵区(36)、冲积平原(32)三个地貌单元。气候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是水资源严重缺乏型县区。耕地面积65.61万亩,农业人口人均耕地2.49亩。其中水浇地38.71万亩,占总耕地59。有6个山区丘陵乡镇,4个平川乡镇,289个村民委员会,410个自然村,总人口53.73万人,农业人口26.62万人,农户8.16万户。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28元。

(一)基地建设初具规模我区农业遵循区委“提升竞争力,再创新优势,全力打造现代晋商中心区”的发展战略目标,围绕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特色经济,主抓蔬菜、红枣、奶牛等特色产业,蔬菜、红枣、养殖、加工基地已初具规模:蔬菜产业占据半壁江山。我区蔬菜产业全年播种面积达到34万亩,其中温室大棚6万亩(新建1万亩),年总产量达到12亿公斤,产值达6亿元以上。建成了8个万亩特色蔬菜开发带,9个5000亩蔬菜连片区,10个千亩温室大棚规模片。蔬菜生产连续12年夺得全省之冠,“魏榆”牌蔬菜在全国市场独领风骚,畅销全国60多个大中城市。榆次已列入全国55家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是我国南方淡季市场的茄果类蔬菜生产基地。红枣产业蓄势待发。全区红枣面积由2002年的8万亩,猛增到2004年的30万亩,面积居全市第一、全省前列,形成南起乌金山镇、北到北田镇的百村百公里红枣经济林带,建成乌金山镇罕山等5个双万亩红枣生态园,红枣开发大户达到150多户,产量达到1000多万公斤,产值5000万元,进入丰产期,仅红枣一项收入可达到3.5亿元以上,年为农民人均增收千元以上。奶牛养殖异军突起。以奶牛为代表的畜牧养殖得到了快速的推进。全年肉蛋奶总产量达到4万吨左右,总产值3.5亿元。先后建成了省级良种瘦肉型猪、优质肉禽生产、无公害产品等8大养殖基地,养殖小区120多个,综合养殖园区8个。奶牛养殖从微到大,规模达到6879头,正在建设张庆、修文、郭家堡万头奶牛养殖基地,今年目标实现8000头。特别是我国首家也是唯一一家从国外引进的羊驼养殖落户榆次后,成为我国特种养殖的一个亮点,填补了我国养殖羊驼的空白。优势农产品发展框架初步搭建。在全区选定绿色蔬菜、优质果品、绿色畜禽、传统杂粮4大主导产业、12种优势农产品进行了科学的区域布局和规划,包括种植产品4个(蔬菜、专用玉米、谷子和专用高粱),畜禽产品4个(奶牛、商品瘦肉型猪、肉羊、禽蛋),林产品4个(红枣、苹果、梨、核桃)。规划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效益。共规划实施蔬菜面积34万亩,总产量12亿公斤,以东阳、张庆、北田、修文、长凝5乡镇为中心建成了10.9万亩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规划实施红枣面积30万亩,其中有11万亩进入挂果期。奶牛发展势头迅猛,存栏达到6879头。规划实施优势玉米种植面积15万亩,实际完成播种面积30.9万亩,增幅翻一番以上。苹果面积达到10.7万亩,梨达到1.6万亩。

(二)农产品加工能力明显增强丰元枣业、绿源枣业、博瑞乳业、华玉荣香椿、福大绿色食品等一批围绕枣、菜、乳等主导产业的加工企业迅速崛起。红枣产业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带动产业档次逐步升级,由单一种植向保鲜、加工、营销综合发展,全区各类枣业公司、企业、大户达到100多户,年加工、保鲜红枣100多万公斤,销售200多万公斤,出现了丰元、绿源、贵仁等红枣加工品牌。加工企业生产能力逐年增强,如丰元公司从当初的年加工能力2万公斤发展到现在的50万公斤,产品行销北京、上海、香港等15个省市,是“山西省AA级信用企业”,产品正在申报山西省驰名商标。绿源公司加工能力从3万公斤提高到20万公斤,在榆次及周边县市开了数家连锁店,在北京、天津等地也开了专营店。贵仁红枣基地利用烤窑加工生产的大红枣,个头、口感堪称全省之最,过年可卖到40—50元/斤,比一般公司的红枣加工效益还高。博瑞乳品公司是我区乳业生产的老字号,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生产,但企业规模一直很小,2002年以来,借我区“万头奶牛”工程的东风,博瑞乳品公司迅速壮大,年加工鲜奶达到1800余吨,通过了ISO9001:2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和QS食品安全认证。为应对乳品加工行业的巨大市场需求,今年我区又新上了晋宏、晋佳等加工项目。山西榆次晋宏乳品厂,投资135万元引进温州全套生产线,设计产量1吨/小时,目前处于试生产阶段。榆

第五篇:区农业局关于推进农业现代化调研报告

推进农业现代化 加快四大基地建设——区推进农业现代化调研报告根据区政府《关于开展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加快结构调整调研活动方案》的文件精神,区农业局成立专题调研组,于2005年7月3日至15日对我区“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蔬菜、红枣、畜牧、农副产品加工四大基地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就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情况区地处盆地东北部,地域面积1327平方公里,由东向西依次为基岩山区(32%)、黄土丘陵区(36%)、冲积平原(32%)三个地貌单元。气候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是水资源严重缺乏型县区。耕地面积65.61万亩,农业人口人均耕地2.49亩。其中水浇地38.71万亩,占总耕地59%。有6个山区丘陵乡镇,4个平川乡镇,289个村民委员会,410个自然村,总人口53.73万人,农业人口26.62万人,农户8.16万户。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28元。

(一)基地建设初具规模我区农业遵循区委“提升竞争力,再创新优势,全力打造现代晋商中心区”的发展战略目标,围绕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特色经济,主抓蔬菜、红枣、奶牛等特色产业,蔬菜、红枣、养殖、加工基地已初具规模:蔬菜产业占据半壁江山。我区蔬菜产业全年播种面积达到34万亩,其中温室大棚6万亩(新建1万亩),年总产量达到12亿公斤,产值达6亿元以上。建成了8个万亩特色蔬菜开发带,9个5000亩蔬菜连片区,10个千亩温室大棚规模片。蔬菜生产连续12年夺得全省之冠,“魏榆”牌蔬菜在全国市场独领风骚,畅销全国60多个大中城市。榆次已列入全国55家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是我国南方淡季市场的茄果类蔬菜生产基地。红枣产业蓄势待发。全区红枣面积由2002年的8万亩,猛增到2004年的30万亩,面积居全市第一、全省前列,形成南起乌金山镇、北到北田镇的百村百公里红枣经济林带,建成乌金山镇罕山等5个双万亩红枣生态园,红枣开发大户达到150多户,产量达到1000多万公斤,产值5000万元,进入丰产期,仅红枣一项收入可达到3.5亿元以上,年为农民人均增收千元以上。奶牛养殖异军突起。以奶牛为代表的畜牧养殖得到了快速的推进。全年肉蛋奶总产量达到4万吨左右,总产值3.5亿元。先后建成了省级良种瘦肉型猪、优质肉禽生产、无公害产品等8大养殖基地,养殖小区120多个,综合养殖园区8个。奶牛养殖从微到大,规模达到6879头,正在建设张庆、修文、郭家堡万头奶牛养殖基地,今年目标实现8000头。特别是我国首家也是唯一一家从国外引进的羊驼养殖落户榆次后,成为我国特种养殖的一个亮点,填补了我国养殖羊驼的空白。优势农产品发展框架初步搭建。在全区选定绿色蔬菜、优质果品、绿色畜禽、传统杂粮4大主导产业、12种优势农产品进行了科学的区域布局和规划,包括种植产品4个(蔬菜、专用玉米、谷子和专用高粱),畜禽产品4个(奶牛、商品瘦肉型猪、肉羊、禽蛋),林产品4个(红枣、苹果、梨、核桃)。规划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效益。共规划实施蔬菜面积34万亩,总产量12亿公斤,以东阳、张庆、北田、修文、长凝5乡镇为中心建成了10.9万亩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规划实施红枣面积30万亩,其中有11万亩进入挂果期。奶牛发展势头迅猛,存栏达到6879头。规划实施优势玉米种植面积15万亩,实际完成播种面积30.9万亩,增幅翻一番以上。苹果面积达到10.7万亩,梨达到1.6万亩。

(二)农产品加工能力明显增强丰元枣业、绿源枣业、博瑞乳业、华玉荣香椿、福大绿色食品等一批围绕枣、菜、乳等主导产业的加工企业迅速崛起。红枣产业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带动产业档次逐步升级,由单一种植向保鲜、加工、营销综合发展,全区各类枣业公司、企业、大户达到100多户,年加工、保鲜红枣100多万公斤,销售200多万公斤,出现了丰元、绿源、贵仁等红枣加工品牌。加工企业生产能力逐年增强,如丰元公司从当初的年加工能力2万公斤发展到现在的50万公斤,产品行销北京、上海、香港等15个省市,是“山西省AA级信用企业”,产品正在申报山西省驰名商标。绿源公司加工能力从3万公斤提高到20万公斤,在榆次及周边县市开了数家连锁店,在北京、天津等地也开了专营店。贵仁红枣基地利用烤窑加工生产的大红枣,个头、口感堪称全省之最,过年可卖到40—50元/斤,比一般公司的红枣加工效益还高。博瑞乳品公司是我区乳业生产的老字号,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生产,但企业规模一直很小,2002年以来,借我区“万头奶牛”工程的东风,博瑞乳品公司迅速壮大,年加工鲜奶达到1800余吨,通过了ISO9001:2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和QS食品安全认证。为应对乳品加工行业的巨大市场需求,今年我区又新上了晋宏、晋佳等加工项目。山西榆次晋宏乳品厂,投资135万元引进温州全套生产线,设计产量1吨/小时,目前处于试生产阶段。榆次晋佳食品有限公司扩建工程,预算总投资1020万元,建筑生产、消毒车间3300平方米,工程投产后,可生产3大系列、18个品种的鲜牛奶、饮料奶系列7560吨,带动农户饲养奶牛1000头,增加就业机会200个,目前工程已进入实质建设阶段。蔬菜产业培育了华玉荣香椿特色蔬菜加工、福大冷冻蔬菜等项目。华玉荣香椿、福大蔬菜2个建设工程均被列入市“双百”项目,总投资达2868万元。华玉荣香椿公司拥有全国最大的香椿种植基地,全国最大的无土栽培香椿种植基地也将在今年秋季建成,产品远销京、津、沪等大江南北,年产值达到300万元。今年计划投资84万元,新建保鲜库,续建加工车间,继续扩大规模,研制新产品。福大冷冻蔬菜公司由于资金问题,进展较缓。今年我区还引进了山西威特食品有限公司,该公司是全国最大的核桃仁出口企业之一,是山西农产品创汇第一大户。其榆次直属分厂食品加工项目,总投资400万元,生产、加工、销售干果、食用菌、速冻蔬菜等食品。工程建成后,将实现年产值1000万元。工程达效后,会成为晋中规模较大的干果、干鲜蔬菜出口创汇企业,对推动我区蔬菜、红枣、核桃产业的上档升级起到积极作用。

(三)科技园区建设迈开大步我区重点扶持建设金贝植物园、中华羊驼养殖、金威航天育种项目和12个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以园区建设带动发展高效农业。山西金贝植物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是全省

最大的苗木生产企业,金贝植物园为公司的苗木组培生产基地,总投资6000万元,占地1500余亩。该园区以“植物克隆”技术为专利产品,主要从事高档观赏型林木及普及型蔬菜、花卉、饲草和经济型绿化树苗的培育、推广,成为集科研、开发、生产、苗木示范、经销为一体的公园式科技型现代化农业园区,被晋中市列为“双百项目工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4强之一。中华羊驼养殖是国家农业部“948”科研引进项目,由山西阿帕克有限公司负责实施,主要从事羊驼的引进、试验、推广、普及工作。羊驼养殖开发填补了我国空白,促进榆次养殖业向生态型、特色型发展,具有极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航天育种是航天专家和农业遗传育种专家协作探索的育种新途径,是21世纪农业发展新领域。金威航天育种基地,占地1000亩,由山西金威航天育种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投资1460余万元建成,是以专业开发、试验示范、培育精品为特点的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该基地主要是利用太空环境诱变技术、地面遗传育种技术,培育各种粮食、蔬菜、花卉、苗木、瓜果种子。符合农业技术转变的发展方向,对改进我区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业种植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具有积极意义,将为我区新技术和农业发展的有机结合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我区重点建设12个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其中蔬菜1个,红枣4个,养殖6个,粮食作物1个。目前,示范园区处于整体推进,全面建设阶段。在北田镇张胡村建成150亩的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红枣建成乌金山镇宏大红枣科技示范园300亩、北田镇杜堡中昌农业示范园区500亩、北田镇贵仁红枣科技示范园100亩、长凝仙枣果品公司基地2000亩。养殖建成陈侃奶牛园区,今年重点扩建二期工程,新建10户;北胡乔奶牛园区,今年重点是完善园区内的公共设施;演武蛋鸡养殖园区,今年重点是鸡舍的续建以及配套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完善;演武瘦肉型猪养殖园区,今年主要推广瘦肉型猪生产配套技术;长凝众旺肉羊养殖园区,今年推广的技术主要是肉羊标准化生产和人工授精、胚胎移植技术;乌金山西沛霖肉羊养殖园区,主要是肉羊标准化生产和人工授精、胚胎移植技术,建设人工授精站。粮食,张庆玉米示范园区种植饲用玉米500亩。

(四)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榆次在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工作中,以工带农、以工兴农,延伸了产业链,提高了区域经济竞争力,建起了全省最好、全国较好的精品工业园区。其中,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形成了以河南白象、江苏恒顺老陈醋、紫晨醋爽、成信油脂、古船面粉、绿叶食品、陈世家酿、强大饲料等8家企业为代表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群体,总投资3.7亿元,全部达产达效后,预计年产值可达16亿元,年利税突破1.6亿元。如白象方便面12万吨项目投产后,年消耗面粉达8万吨;古船面粉有国际一流的意大利生产设备,日处理小麦500吨,可生产不同等级20个品种规格的小麦粉,是山西境内最大的小麦粉加工企业,“古船牌”面粉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陈世家酿拥有先进的防沉淀过滤设备,年产5000吨醋,大大提升了我区酿醋生产水平;紫晨醋爽苹果汁、葡萄汁、红枣汁加工项目,可带动红枣等产业的发展;江苏恒顺醋业和山西成信油脂,通过采取“公司+农户”、“订单农业”等多种经营方式,带动农户进行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生产。本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也蓬勃发展,方兴未艾。民信屠宰有限公司是省政府定点屠宰企业,年屠宰生猪15万头以上,收入达到1个亿,利润800万元,是晋中市“双百”项目之一,对延伸农业产业链,促进我区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有很大作用。今年又投资200万元,新建冷库和熟肉制品加工线,开设了三个冷鲜肉经销点,日销量在36吨以上,“泽榆”冷鲜肉已得到消费者的普遍认同,打破了“双汇”对冷鲜肉市场的独家垄断局面。杂粮加工实现零的突破——德御公司小米产品已占领太原29家超市,今年又打入了天津23家超市。今年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投资6万元,无偿为农户提供晋谷

29、晋谷21种子,发展谷子订单6000亩。上半年销售额达到200万元,今年力争实现500万元。山西海玉食品有限公司拥有3条自动化饼干生产线,年生产能力1万余吨,公司在意大利“卡夫拉缇”配方的基础上研发的“开心食点”系列产品140多个品种,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远销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在去年北京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会上,签订订单3000余万元。今年上半年产量达到3500吨,比上年同期增长40%,计划占地80亩,总投资4000万元,新上6条流水生产线,投产后加工能力达到3.6万吨,可转化粮食2.5万吨,带动7万亩的粮食基地生产。怀仁醋业向集团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在去年怀仁醋业协会的基础上,今年联合6家酿醋企业,组建榆次怀仁四眼井酿造集团公司,研发出最先进的灭菌新工艺,建设大型晒醋场,初步与北京的实力投资商杨军达成引资协议,力争年新增醋产量2万吨,形成8万吨的生产规模。

(五)农业服务体系初步构建我区在农业和农村工作中,从标准化、市场、信息网络、畜牧防疫和农业执法五个方面构建农业服务网络:

1、标准化体系建设。截至2004年,全区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面积近达到12万亩,是全国55家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之一,2003、2004年连续两年被农业部验收为优秀。今年我区又争取到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整体推进项目,是全省5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整体推进试点县之一。在原有基础上,新认证23万亩无公害农产品,使全区认证面积达到35万亩,占到全区食用农产品种植面积的71.8%。绿色食品认证上实现大的突破,目前已有华玉荣香椿、中晶梨枣取得绿色食品认证,丰元枣业目前正在申报绿色食品认证。标准化生产规程得到推广应用。我区已制定红枣、蔬菜、水果、畜牧等行业的标准化生产规程。《榆次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规程》正在紧张制定中,预计年内制定出全区统一的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规程,进一步规范我区农业标准化生产。

2、市场体系建设。一是各类农产品市场建设。我区目前已有东阳蔬菜批发市场、北田果蔬批发市场、什贴葵花批发市场、郭家堡粮油批发市场等。投资80万元,占地7500平方米的什贴葵花市场已基本完工,并组建了葵花服务中心。东阳蔬菜批发市场通过改制吸纳11名销售大户,投资90万元建设500平米冷库5座,启动了无公害检测设备,进一步使蔬菜市场成为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规模较大的蔬菜

销售市场,上半年批销量达到4000万公斤左右。榆次串串红农业综合市场经过努力,目前进展顺利,已经由省计委立项。市场选址在原榆次区苗圃,一期工程占地43亩。张庆乡演武禽蛋交易市场也在积极酝酿之中。庄子乡计划筹建庄子牛羊交易市场和紫坑瓜果交易市场。东阳镇新上农机销售市场项目、晋中市农化种籽综合批发市场项目。二是指导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随着我区农业产业化推进中主导产业的健康发展,自发组建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也如雨后春笋般脱颖而出。据农经部门统计,围绕蔬菜、红枣、奶牛养殖、醋业等主导产业成立的农民合作组织已达39个,会员3209名。今年年初,在榆次供销社、120余名农民经纪人及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区农民经纪人协会也正式成立并启动运行。农资连锁经营健康发展,通过生产资料公司晋中分公司招聘农资代理员(农资经纪人)96名,规范了农资经纪人队伍。三是完善农业综合服务超市体系。去年普家乐农村连锁经营服务体系完成了25个连锁店和100个村级服务站定点工作,农产品营销市场体系已基本构建。今年我区投资570万元,建设普家乐超市6000平方米物流配送中心、10个农村连锁超市、10个村级农资服务站,初步形成辐射全区农村的销售网络。目前已有6个连锁超市、15个乡村农资便民服务站投入运营。

3、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建设。从现代化农业的要求出发,我们积极推广“三电合一”的信息服务建设,实施“万户农民网上行”工程。截止6月底,全区上网农户已达到4900余户,17个乡镇、企业和大户注册了“一站通”,20名农村信息员向农业部进行了资格申报认证。乌金山镇海底岭村、施家洼村和北田镇张胡村等电视上网示范村建设正在实施中。

4、畜牧防疫体系建设。我区总投资113万元,整合原有的10个乡镇畜牧兽医站资源,建设5座高标准乡镇畜牧兽医中心站,总建筑面积1506平方米。目前乌金山、修文、北田、长凝四个中心站已竣工。修文兽医站524平方米,在全省都是一流。在5个畜牧兽医中心站建立乡镇疫情测报点,村级防疫员队伍健全率达到了100%,形成完整的动物疫情测报网络。

5、农业执法体系建设。由于我区尚未农业综合执法队伍,目前农业执法一般为多部门联合行动,集中整顿农资市场。如3月10日至4月10日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农资打假下乡”集中行动月活动。区农业局与质监局稽查队深入城区农资销售市场、网点进行检查,与物价局联合对农资价格进行专项检查。区工商局也开展了“红盾护农”行动。农业综合执法队伍正在加紧筹建,尽快建成完善高效的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做大农业,做“少”农民,将农民从第一产业转移到二、三产业,增加农民非农收入,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我区乡村劳动力总数129431人,其中18—45岁农村劳动力人数102282人。全区从事农牧业生产实际需要的劳动力人数为60081人,农村富余劳动力人数55664人。农村劳动力已转移43761 人,还有富余劳动力11903人需要转移。已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按区域分布划分,区内转移的劳动力35999人,占转移总数的82%;转移到省内区外的6070人,占转移总数的14%;转移到省外的1692人,占转移总数的4%。从近年我区农民收入的构成来看,工资性收入是增长的主动力。以2004年为例,全区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为人均1064元,比上年增加115.52元,增长29.6%,贡献率为26.6%。

二、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从总体上看,我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确迈出了新的步伐,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榆次农业在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面临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山西能源和重化工基地建设、晋中最具活力经济带和城市群规划及榆次现代晋商中心区奋斗目标的历史机遇与挑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农业生产目标已从主要追求农产品数量向稳定总量、优化品种质量转变,但“资源型、原料型、趋同性”的状况还未根本改变;生产方式已从小农生产向产业化生产转变,但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生产经营格局还未根本改变;增长方式已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逐步转变,但农业综合素质低、总体效益差的状况还未根本改变;资源开发方式已从掠夺型逐步向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可持续发展转变,但农业基础设施脆弱、生态环境仍不容乐观、人口增长对经济和环境的压力继续增大的状况还未根本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仍然存在,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滞后的状况还未根本改变。主要表现在:一是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还不够突出,品种结构和生产布局还没有大的变化,农业的质量和效益提高不大。我区虽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但在调整过程中重视面积和数量的扩张,一定程度上对提高农业质量,培育品牌,增加农产品附加效益有所忽视;对一些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华玉荣香椿特色蔬菜、仙枣1、2、3号特优红枣、“软黄金”羊驼等优质、珍稀、特色农产品扶持开发不够,形不成规模经济;优势农产品品种多达12个,点多面广,形不成优势拳头产品;对农业结构调整的认识还不够全面,还没有从根本上跳出就农业调农业的小圈子,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仍不合理。二是农业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条件总体水平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比较滞后,特别是信息和技术服务还不能满足广大农民调整结构的需要。我区自从2000年以来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土地综合开发等农田基本建设,农田基础条件得到了一定改善,土地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目前仍有50%以上的农田属中低产田,这部分农田仍处于“靠天吃饭”的现状,特别是山区丘陵旱垣地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更弱,基本上处于“雨养农业”的状况。另外,我区虽已形成以农业中心等5个中心牵头,乡镇农技站等服务站为载体,科技示范户为触点的农业服务体系,但在服务过程中仍于产中指导为主,对产前的市场预测和产后的流通指导较少,无法提供给农民超前市场信息,农户难于围绕市场需求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信息网络普及率低下,70%以上的村庄还看不上有线电视节目,电脑、机顶盒等普及率更低,户占有率不到6%。三是农村市场发育不全,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滞后,农产品流通渠道仍不顺畅。我区虽着力建设了一批农村集贸市场,但这些市场布局分散,规模较小,设施简陋,功能落后,多

数无信息服务网络,大部分农产品仍在露天下交易;缺乏贮藏、冷冻、周转条件,交易完全处于自然成交。据调查,我区70%左右的农产品无固定的交易场所,均为地头销售、占道经营或市场外零星交易,已无法适应当前大市场、大流通的需要,致使农产品转化成商品率较低。由于市场体系建设不适应当前结构调整需要,对农民起不到引导的作用。四是农民科技素质较低,农业科技推广力度不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据调查,全区农民劳动力按文化程度划分,大专以上的占0.8%;高中中专占17%;初中占64.2%;小学文盲占18%。初中文化程度以下占82.2%,对新科技、新技术的接受能力有限,阻碍了农业科技推广的进程;农技部门行政人员多,农技人员,尤其农技专家少,农业科技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的0.16%,同时现有的农业科技人员中,大部分属于产中服务型人才,缺乏综合性、多学科方面的知识,难于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技服务机构设备简陋,服务手段落后,特别是乡镇农科部门的办公条件和服务手段更为简陋和落后,难于适应新时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五是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亟须提高,品牌尚未确立。2002年以来,我区着力实施“无公害行动计划”,但农民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业主认识不到位,仍以增加农产品产量为重点,忽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同时,由于群众消费观念尚未改变、消费水平低度徘徊,优质优价难于体现,致使农产品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农业的质量和效益提高不大。农产品质量标准监测体系和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滞后。我区的“魏榆”、“串串红”等品牌一真没有做起来,可以说还是“默默无闻”的状态。六是涉农龙头企业数量不多,规模不大,市场开拓能力和带动能力弱。我区在酿造、饲料加工等方面有一些加工亮点,也有如白象方便面、恒顺醋等全国知名品牌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但都与我区的蔬菜、红枣、畜牧养殖三大特色产业的发展联系不紧,带动示范能力不强。我区虽扶持建设了一批如丰元、博瑞、福大、华玉荣、绿野、德御等与蔬菜、红枣、畜牧养殖特色产业联系紧密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但这些企业多数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由于规模较小,资金短缺,设备简陋,生产技术落后,市场开拓能力较弱,无法有效拉动农业产业的发展。七是农业投融资体制不畅,结构调整的资金不足。农业结构调整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引进优良品种、发展名优特新产品、农产品加工业和开拓农产品市场等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特别是一些种养加大户资金短缺的问题比较突出。我区2005年支农资金预算比上年增长42.9%以上,绝对额增长90万元,但即使这样,总额也仅有300万元,农民人均投入不足11元。北田镇张胡村是我区温室蔬菜标准化示范园区,今年通过农机补贴计划发展自动卷帘机,农户一下就报了50多户,但只能补助13户。北田、庄子等乡镇群众发展沼气的热情非常高,只要政府扶一把,至少能新上20多个沼气村,但资金就是解决不了。榆社县今年拿出400万元用于 “两贴一补”,其中100万元贴息用于扶持肉牛养殖,100万元贴息贷款扶持农业龙头企业,200万元补贴特色种植、养殖业。左权、灵石、榆社、太谷、平遥都制定了对优势农产品开发的补贴办法。左权县对饲养规模在80头以上的养牛户,每头补助购牛款800元,对新建一个日光温室补助3000元。太谷县出台了每建一座日光温室尤其是L1028型大拱棚,县政府帮助解决5000元小额贷款并补贴200元,另外乡政府、村委对温室、拱棚建设每亩补贴1000─3000元。与兄弟县市相比,我区农业还停留在“口头农业”上,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这与我区是经济大区、经济强区的地位很不相称。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水平低。我区农村劳动力转移虽已达4万多人,但多属于季节性务工,农民工在城镇务工“留不住”,技术少、工种差、工资低,就业、医疗、养老、劳保、子女入学等配套机制尚未健全,城乡差别仍然很大。我区耕地相对分散,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充分转移,使得农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成为阻碍农业现代化的关键问题之一。

三、今后农业现代化的对策和措施

(一)进一步认识农业现代化的深刻内涵我们认为,对农业现代化建设有必要进行客观的分析,获得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第一,提出我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非常及时和必要。为了实现“提升竞争力、再创新优势,打造现代现代晋商中心区”的战略目标,应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世界经济一体化带来的世界市场和发达国家农业的压力,农业不能拖后腿,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必须加快。第二、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农业发展过程,对农业现代化的内涵理解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我们认为农业现代化是指:具有发达的基础设施、先进的科学技术、高效的组织方式和完善的服务体系,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均较高的一种生产发达、农民富裕、环境优美的具有一定国际可比性的先进农业发展状态。农业现代化应有三大总目标:农业生产目标、农民收入目标和农村环境目标。第三、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其它国民经济部门的现代化。可以说,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其它各个部门的基础,而国民经济其它部门的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因为,农业现代化需要高质量、低价格的各种装备和生产要素的支撑,需要高效率的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部门的支撑,需要高收入非农业消费者市场需求的支撑,等等。此外,可能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农业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大量减少农业劳动力,大力降低农业劳动力在社会总就业中的比重。而所有这一切,都依赖非农业产业的发展。在时间上,可不可以说,是其它国民经济部门带动农业实现现代化,是其它部门而不是农业率先实现现代化?纵观世界,农业发达的国家都是非农业高度发达的国家。没有哪一个国民经济总体不发达的国家的农业是发达的。即:农业不可能率先实现现代化。这与“工业是先导”的道理是一致的。在某种意义上,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的关系,是农业现代化和非农业部门现代化关系的一种反映,是互为依存、不可分开的。认识这一点对正确地推动我区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第四、制定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应当从实际出发,兼顾激励性和可能性。我国提出到2050年基本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而农业又不可能领先于工业等非农业部门

实现现代化。因此,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一个较为长远的目标,是需要坚持不懈地做几十年努力才有可能实现的目标。我区2003年被省确定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试点县(区)之一,建议区委、区政府尽快出台《关于推进榆次区农业现代化的实施意见(规划)》,规划应当切合实际,做到长短结合、远近结合,既有科学性,又有可行性。在具体提法上,可以划分出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阶段。

(二)今后我区农业现代化的方向和工作重点工作思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抓住国家中部崛起战略机遇期,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人才、品牌、科技、工业等优势,走“农业强区”之路,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发展农村经济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调优、调特、调名、调强为突破口,以工业化的理念、产业化的思路、市场化的思维、科技化的手段、城镇化的战略为出发点,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进一步巩固蔬菜、红枣、奶牛三大特色产业,提升水果、畜牧两大支柱产业,培植扁桃、核桃、杂粮等新兴后续产业。扶优扶强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突破加工业,打造品牌,完善服务体系,增加投入,努力把我区建成绿色农业特色经济强区和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确保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步伐。

一、改革投融资体制,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从长远来看,农业发展的资金应该主要来自政府和农民、农企业的自我积累,所以,增加对农业的投入,首先要加大本级财政的投入并尽力争取上级的支持。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综合国力进一步提升,国家对农业的财政扶持将会逐步加大,这些扶持主要体现在基础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上,我们要把握这一态势,做好项目前期工作,争取上级更多的农业扶持资金。同时,要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农业,特别要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提高农业的效益,以此吸引更多的金融投资,形成投资多元化。总结我区并借鉴一些发达地区的经验,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建立财政支农周转金制度,取消对农业生产的直接拨款制度。二是利用匹配投资法,引导农民及社会资金进行生产投入,即以政府资金为引导,按一定比例由集体、农民和社会资金匹配投入,组成对特定建设项目投资的整体。三是实行以奖代补,鼓励多元化投资。四是以优惠政策、优势农业项目、优质服务吸引社会融资,对优势、龙头、骨干涉农项目择重优先扶持,稳住投资者;行政部门改善服务态度,提高速度和效率。五是要采取有力措施,构建农村良好的信用环境。要通过以上措施,形成政府、集体、农民、社会资金等多层次的投入机制。建议农业信贷由支持农业向支持现代农业转变,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储运保鲜、流通等多样化的市场主体转变,向支持无公害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转变。通过信贷杠杆作用引导龙头企业走专业化、深加工、大流通、外向型的发展路子。优先支持农企业在季节收购、技术改造、市场营销和环境保护方面的资金需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有偿无偿资金,扶贫开发项目中的财政资金和工业发展资金等重点投入和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议区财政加大农业补贴力度,每年再安排30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引导资金,调整补贴重点,按照适当集中,突出重点,扶优扶强、扶成长项目的原则,主要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贷款贴息;用于以良种为主的重大科技推广和新技术开发;用于优质和专用原料基地建设;用于受冲击较大的敏感性农产品、专用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用于市场信息等体系建设。区级各部门要多渠道争取项目资金扶持农业。各乡镇也要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本乡的农业现代化建设。

二、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搞活农产品流通。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农业现代化的客观需要。一是统一规划,加强立项管理,逐步在全区形成布局合理、产销结合、公平竞争、统一开放的农产品市场体系。重点培育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如北田、庄子果品批发市场、东阳蔬菜批发市场、什贴葵花(杂粮)批发市场、张庆演武畜禽批发市场、榆次串串红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等。二是要扶持市场进一步发挥服务功能,重点支持市场的冷冻、冷藏、仓储、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系统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要推行电子统一结算管理系统,提高交易和管理效率;鼓励探索竞价拍卖、直供配送和网上交易等现代交易方式。引导优质、有品牌的农产品直接进入超市,鼓励有条件的农产品进入沃尔玛等大型连锁超市,将我区农产品销售纳入世界物流体系。发挥市场的信息发布窗口作用,建立多元化的市场价格、供求信息采集、整理和发布系统,为农民、经营户、管理部门提供信息服务。三是逐步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促进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发展。重点以果菜等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为窗口,建立市场准入制度,从加强管理着手,配置检测设备,规范检测手段,对不符合要求的不予进场交易。在加强农业产前、产中管理的基础上,加大农产品产后流通环节的抽检力度,促进农产品质量提高。四是加强市场开拓。加大农产品贩销大户、经纪人队伍培育,以市场为依托,通过壮大农民经纪人协会的途径,提高农产品经营户的组织化程度。引导贩销大户与基地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以市场为中介,通过举办农产品展销会,牵头与大中城市市场建立业务关系等多种途径,扩大当地农产品对外宣传,提高“魏榆”蔬菜、“北田”苹果、“涂河”大蒜等市场知名度,使更多的农产品走向国内外市场。

三、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人才培训步伐。一要创新农技推广体制。逐步探索完善以政府推广机构为主体,科研机构和农村科技人才多方参与,平等竞争的推广机制。每年由乡村调查农民需解决的技术难题,推广机构进行针对性研究,上门为农户提供技术服务,或由农户选择服务对象,然后政府按照农户提供的推广面积和实施效果将科技推广经费下拨推广主体,解决农业科技“推而不广”和“推需分离”的问题。二要以培养农村科技带头人、农业科技示范户和农业科技致富能手为重点,大力选拔培育“土专家”、“田秀才”。采用科技培训、经验传授、基地示范、政策激励等方式,大力培养造就能掌握农村实用技术、致富技术的乡土人才,使他们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实施科技致富的带头人。三要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

和示范的窗口及种子种苗繁育中心。区农业局二○○五年八月三日

下载农业局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业局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区农业局关于推进农业现代化调研报告

    推进农业现代化 加快四大基地建设——区推进农业现代化调研报告根据区政府《关于开展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加快结构调整调研活动方案》的文件精神,区农业局成立专题调研......

    区农业局关于推进农业现代化调研报告

    区农业局关于推进农业现代化调研报告 区农业局关于推进农业现代化调研报告 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四大基地建设 ——区推进农业现代化调研报告 根据区政府《关于开展改善投资环......

    xx县农业局樱桃调研报告

    XX县农业局 关于XX县樱桃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市一村一品办: 按照市局通知精神,我局抽调工作人员于5月28日至30日,对全县樱桃生产现状、存在问题等进行了详细调查,并对其发展......

    乡镇农业局2021年编制调研报告(5篇材料)

    乡镇农业局2021年编制调研报告本年度报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规定,由xx县农业局编制。本报告包括基本情况,具体推进情况,主动公开政府信息......

    曲靖市农业局关于天麻种植调研报告(精选5篇)

    曲靖市农业局关于天麻种植情况调研报告尊敬的岳市长:您好!根据您批示的陆良县沙林天麻科技开发公司舒曦、周鸿彩反映《发挥比较优势 发展曲靖天麻特色产业》的信件已转市农业......

    区农业局关于推进农业现代化调研报告 (5篇可选)

    推进农业现代化 加快四大基地建设——区推进农业现代化调研报告根据区政府《关于开展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加快结构调整调研活动方案》的文件精神,区农业局成立专题调研......

    县农业局关于返乡农民工情况的调研报告

    近期,**县农业局组织有关人员,深入全县劳务输出大乡,就**县返乡农民工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具体情况如下。一、农民工返乡基本情况 2008年9月以来,全县农民工提前返乡人数逐月增......

    镇远县农业局土肥站不同蓄水方式调研报告

    镇远县不同蓄水方式 对水资源利用情况的调研 根据省、州土肥站的安排和要求,经局领导统一部署派我站及乡镇站农推站人员共15人,历经半个月时间,在全县十二个乡镇对不同蓄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