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护理部需建立的材料
一、护理管理组织体系
1.医院护理体系各层人员结构及分布 2.护理管理组织结构图
3.护理部主任、副主任、科护士长、护士长任职资格 4.护理部人员职责界定及分工 5.护理部人员、护士长职位说明书
6.落实管理岗位职责、管理目标、考核记录 7.护理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痕迹资料 8.护理工作五年发展规划 9.医院优质护理实施方案 10.年度护理工作目标计划
11.年度优质护理工作计划目标(PDCA)12.季度护理工作安排、月工作重点(PDCA)13.年度护理工作总结
14.对规划与计划的落实追踪分析、改进记录 15.护理垂直管理体系工作方案 16.三级护理管理体系有效运行资料
17.护理部与职能部门联席会议与协调机制 18.对执行《护士条例》监督追踪改进记录 19.护理人员分层原则与管理制度
20.医院责任制整体护理管理方案
21.各岗位护士工作职责(职位说明书)22.护理人员分级管理档案 23.护理工作规范(印刷本)
24.护士长定期检查岗位护士工作质量、分析、整改资料 25.护理部对分级管理及护理规范监管、改进成效记录 26.医院护理管理目标及制度规范(册)27.疾病护理常规、专科护理常规 28.护理操作规范
29.新业务新技术专科护理常规及补充资料
30.《临床护理操作实践指南》
31.科室护士长落实管理目标培训管理资料 32.修订制度、职责、常规等文件规定及程序
33.护理部对护理管理目标、护理标准、修订后执行检查、追踪、改进效果记录 34.科室落实、监督、改进效果记录
35.各种资料、文件
卫生部《三级医院评审标准及细则(2011版)》 卫生部各种护理文件信息资料
《住院患者基础护理服务规范》
《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 卫生部表格式护理文书书写文件 本省护理工作规范 《护士条例》 《护士守则》
二、护理人力资源管理
1.全院护理人员岗位设置名录及人员分布表、护理人力资源与调配信息库 2.各级护理人员资质审核、管理规定及程序 3.各护理岗位准人标准与岗位职责(职位说明书)4.各护理岗位 职目标及工作标准
5.聘用护理人员资质、岗位技术能力 职规定 6.聘用护理人员薪酬及相关规定执行方案
7.医院护理人员同薪同酬、福利待遇及人员信息
8.特殊护理岗位职业防护制度及保健规定 9.护理人员管理追踪、评价、改进效果资料 10.对护理人员资质审核问题追踪、改进记录
11.聘用人员资质、技术能力、薪酬制度执行、满意度资料 12.护理单元人力配置、能级管理制度 13.各级护理人力调配规定及实施方案
14.护理人力储备库名单及管理规定
15.依据能级及专业特点调配人员原始记录
16.护理人员紧急调配培训与考核、演练、改进记录 17.全院护理人员技术档案及管理制度
18.护理人员年度培训及专业能力考核成绩资料
19.护理人员与床位使用率、护士技术职称配置规定及配置比例资料 20.护士专业技术职称聘任管理规定与资料 21.主要护理岗位说明书
22.保障护理人力弹性调配实施方案
23.临床护士配置及动态调整、合理配置及效果记录 24.优质护理服务绩效考核方案
25.各科室、各岗位护理人员考评标准
26.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区护理人员绩效考核评价标准 27.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奖励基金分配暂行规定 28.绩效考核方案沟通、修定制度
29.护理人员绩效考核实施与满意度资料 30.护理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与考评制度
31.护理继续教育专科护士培训人员准入与职责
32.年度护理人员分层培训计划及目标
33.护理培训经费、设施管理制度与年度预算使用记录 34.专科护士培训方案及年度培训计划 35.专科护士培训基地批准与运行资料 36.继续教育培训、进修、考核资料
37.护士继续教育培训效果实施、追踪、改进记录 38.各岗位护士培训、评价标准
三、临床护理质量管理与改进
1.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实施方案等 2.医院护理质量与病人安全管理方案
3.基础护理、危重病人、专项护理等质量评价标准 4.常用临床护理工作流程、管理流程
5.医院护理质量监测指标及年度实际指标管理 6.护理部质量管理组分工、职责、工作制度 7.科、护理单元质量组分工、职责、工作制度 8.各级护理质量组监管、活动计划及目标 9.护理部、科室细化的分级护理管理制度
10.优质护理服务目标、内涵、规划及实施方案 11.推进优质护理服务保障制度与考评方案
12.护理部、科室分级护理检查、分析、整改记录 13.听取医护人员建议,改进优质护理措施 14.优质护理科室、检查、评估、改进记录 15.患者与医护人员满意度分析、改进资料 16.医院责任制整体护理实施方案 17.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计划模版
18.各级护士危重病人护理能力、培训考核、准入规定 19.危重病人风险评估、上报与安全防范措施 20.危重患者护理常规及技术规范 21.危重患者抢救流程与应急预案
22.各专科病人护理质量监测、评价指标 23.危重、疑难患者护理会诊管理制度
24.科室、护理部对整体护理检查、反馈、整改资料
25.各级护士危重患者护理理论、抢救技能培训、考核资料 26.各级护士掌握观察、评估、应急处理危重患者能力考核资料 27.护理部对各项护理监测指标监管、反馈、改进资料 28.各项围手术期护理常规、评估制度、处置流程 29.各病人手术病人术前、术后教育规范及模版
30.护理部对围手术期护理评价、监管、改进制度 31.医嘱查对、医嘱核对制度与处理流程 32.患者用药观察与反应的处理流程
33.科室及护理部对规范用药培训、检查、整改记录 34.医院输血护理管理规范
35.输血反应处理、报告制度与流程
36.输血过程、输血质量监控、评价、改进记录 37.保障仪器、设备操作规范、意外处理预案
38.科室及护理部对抢救设备使用方法的培训、考核资料 39.护理部对急救、设备使用检查、评价、改进记录 40.患者心理与健康指导护理服务规范 41.临床科室患者心理与健康指导资料 42.临床路径与单病种护理规范与模版 43.单病种护理质量控制制度、流程
44.护理文件书写规范、质量考核标准 45.护理文件管理制度
46.护理查房、护理会诊、疑难病例管理制度 47.护理查房、会诊、病例讨论流程及规范
48.护理部对以上各项工作检查、评价、改进记录
四、护理安全管理
1.医院病人护理安全监测指标及目标
2.护理质量(安全)管理人员准入、职责、考核记录 3.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及相关规定
4.护理安全问题反馈、检查、实施资料 5.非惩罚性护理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6.不良事件成因分析、讨论、警示、督查资料
7.护理风险管理制度与防范措施(含各种评估、上报表)8.患者跌倒、坠床、压疮、管理滑脱、高危药品风险评估方案
9.患者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报告制度、处理预案与工作流程、护理规范
10.高危、易混淆、麻醉、精神、放射、毒性等特殊管理药品的使用与管理规范 11.静脉用药调配、使用操作规范及输液反应应急预案
12.药品安全性监测制度,严重、群发不良事件报告及应急预案 13.患者风范防范监管、评价、问题分析、改进效果记录 14.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15.年度护士分层培训、考核技术操作计划目标
16.护理部对“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的培训、监管、评价与持续改进记录
17.护理部对安全管理、重点环节应急预案培训,演练,改进记录
18.护理人员配制化疗药、锐器处理、为隔离患者实施治疗与护理时的防护措施
五、特殊科室质量管理
1.手术室区域划分、工作流程图
2.手术室管理制度、工作制度、岗位职责 3.手术室各项护理操作常规
4.手术室各类护理人员配置原则、数量、资质 5.手术室各类人员准入资质与岗位能力要求 6.手术室护理人员培训方案、分层培训计划目标 7.新入职护士、各级护士培训考核、资料 8.手术患者交接制度、手术安全检查制度
9.手术中安全用药服务制度、特殊药品管理制度 10.手术患者标本管理制度及流程
11.手术物品清点制度、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12.手术室感染预防与控制管理制度及质量控制标准
13.手术室、各种物品消毒存放规定 14.医疗废物管理制度
15.医护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16.手术室质量评价标准
17.手术室各项规范、标准、制度、培训、落实、监测、监管、改进记录资料 18.消毒供应中心区域划分、工作流程图
19.消毒供应中心人员资质、技能要求与配置原则 20.消毒供应中心各种设备操作流程、维护保养资料
21.根据CSSD制定的中心消毒供应中心区域流程、通道管理制度 22.消毒供应中心集中管理功能及质量目标
23.科室及护理部对人员培训、感染控制、质量控制监管改进记录 24.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各级人员考核评价标准,考核资料 25.保证消毒供应中心正常运行、故障处理协调机制 26.消毒供应中心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应急预案
27.消毒供应中心服务于临床的方案,科室对供应室人员的满意度 28.清洗、消毒、灭菌监测制度与记录
29.监管部门对监测制度与成效监管、改进资料
30.体现消毒供应中心特色的岗位培训计划、知识更新资料 31.消毒供应中心护理质量评价标准 32.新生儿室工作制度、岗位职责 33.新生儿护理常规、操作技术规范
34.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患儿病情变化的处理流程
35.各级护理人员职业规范、应急能力监管、演练、改进资料 36.新生儿责任制整体护理服务规范
37.新生儿护理人力配置、准入资质、评价改进制度 38.新生儿各层级护士专科能力要求及培训计划目标 39.年度各级护士能力培训考核记录 40.新生儿室各项护理质量评价标准
41.新生儿室专项护理质量监管、评价、改进记录 42.新生儿室医务人员洗手规范、培训依从性监管记录 43.暖箱、奶瓶、奶嘴清洁消毒规范、监管记录 44.传染病患儿消毒隔离制度及实施记录 45.新生儿室护理质量评价标准
46.科室、护理部质量检查、评价、反馈、改进资料
第六节 护士长管理资料目录
一、护理管理组织、目标体系 1.医院护理工作五年发展规划 2.本医院护理质量管理方案
3.科室护理质量管理计划目标
4.护理部年、季度护理工作目标计划
5.科室依据护理部目标安排的月工作重点(PDCA)6.科室年度、半年护理工作总结
7.对规划与计划学习、落实追踪分析、改进记录 8.护士长手册
9.护士长管理考核评价标准 10.护士长职位说明书
11.医院护理工作制度与人员职责 12.本护理单元工作制度
13.本护理单元岗位职责,周、日程 14.护理人员分层聘用原则与管理制度
15.科室优质护理实施计划目标(含责任制整体护理)16.科室各岗位护士工作职责(职位说明书)17.护理工作服务规范(印刷本)18.护士长定期检查护士工作质量、分析、整改资料
19.护理部对分级管理及护理规范监管反馈、整改资料 20.科室护士长落实管理目标培训管理资料
21.科室依据上级规范对制度、职责、常规修订、细化痕迹
22.对各级护理管理目标、护理标准、修订后落实、检查、追踪、改进效果记录 23.医院护理管理目标及制度规范 24.本专科疾病护理常规、专科护理常规 25.护理操作规范与服务规范 26.本科疾病护理常规及质量标准
27.疾病健康指导
28.新业务新技术专科护理常规及补充资料 29.临床护理操作实践指南
30.各项护理与病人意外、紧急情况应急预案与处理流程 31.不良事件防范与管理、处理方案
32.卫生部三级医院评审标准及细则与本科有关部分卫生部各种护理文件信息资料
《住院患者基础护理服务规范》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与处理规范 卫生部表格式护理文书书写文件 本省护理工作规范
《护士条例》 《护士守则》(本部分科室也应备有相关部分)
二、护理人力资源管理
1.科室护理人员岗位设置名录及人员结构(护理人员资源与近三年变动信息)2.科室护理人员、护士长资质资料(复印件)3.科室各护理岗位能力要求与岗位职责(职位说明书)
4.护理人员岗位管理实施方案(含各岗位护士履职目标及评价标准)5.聘用护理人员资质、岗位技术能力履职规定 6.聘用护理人员薪酬及相关规定执行情况
7.特殊护理岗位职业防护制度及落实情况 8.护理人员年度培训及专业能力考核成绩资料 9.本科室各级病人、岗位与护士资质能力配置规定
10.依据能级及病人特点动态调配人员原始记录(排班表)11.科室人力临时支援与紧急调配规定与联系网络 12.护理人力紧急调配培训与考核、演练、改进记录
13.科室本年度月平均病人数、床位使用率、护士能级及数量配置资料 14.护理部优质护理服务绩效考核方案 15.本科室各岗位护理人员考评标准
16.优质试点病区护理人员绩效考核评价标准
17.优质试点病区奖励基金使用情况
18.护理人员绩效考核、满意度、沟通、修订资料 19.本科室护理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与考评安排
20.科室护理人员继续教育、专科护士培训计划及实施记录 21.科室继续教育培训、进修、考核、讲义资料 22.岗位护士专科岗位能力提升效果跟踪记录 23.各岗位护士能力要求及培训、评价标准
24.对新护士、各年资护士专科能力培训,评价资料
三、临床护理质量管理与改进
医院护理质量管理文件:
1.护理部质量管理组织及运行流程 2.科室护理质量管理组织及运行流程 3.护理部护理质量目标管理及实施方案 4.科室护理质量管理目标及实施方案
5.护理部护理质量管理组分工、职责、工作制度 6.护理质量督导追溯、协调、改进机制
7.科室护理质量(安全)组分工、职责、工作制度 8.群众性质量活动组(QC)运行机制及流程 9.基础护理、护理技能、病人护理标准 10.各护理岗位工作质量评价标准 11.危重病人护理及操作评价标准 12.护理单元护理管理质量评价标准 13.护理书写质量评价标准
14.常用临床护理工作流程、管理流程 15.本科室相关护理质量监测指标 16.优质护理质量单元评价标准 17.优质护理责任护士评价标准
18.各级别护士专业能力及工作质量评价标准
19.临床护士工作质量自我评价标准 20.各专科及特殊科室护理监测评价指标 21.本专科特色的细化的分级护理制度 22.本科室病人数量、级别动态信息
23.科室优质护理服务目标、内涵及实施计划
24.科室护理质量控制记录:包括以下(不仅限于)深化优质护理服务保障措施与评价改进记录单元护理质量组活动计划及目标、实施记录听取医护人员等建议、改进优质护理措施资料优质护理科室、检查、评估、改进资料患者与医护人员满意度调研分析、改进资料
25.医院责任制整体护理实施方案(可含在优质方案中)26.护理部责任到排班、动态调整规定 27.以病人为中心制定护理计划规范及模版
28.各级护士危重护理能力、培训考核、准入规定 29.危重病人风险评估、上报与安全防范措施 30.为重患者抢救流程与应急预案
31.危重、疑难患者护理会诊制度与实施记录
32.科室、护理部对责任制整体护理检查、反馈、整改资料
33.各级护士掌握观察、评估、应急处理危重患者能力、指导考核资料
34.本专科危重病人护理指引(含护理、紧急处理、用药、健康指导)35.对本科室各项护理监测指标反馈、改进资料 36.本科室责任制管理及实际排班、考评资料 37.对专科围术期护理常规、评估制度、处置流程 38.本科各病种手术病人术前、术后教育规范及模版
39.本科室及护理部对围术期护理反馈、监管、改进记录 40.医嘱查对、医嘱核对制度与处理流程 41.患者用药观察与反应服务制度与流程 42.科室输血护理规范与操作流程 43.输血反应处理、报告制度与流程
44.输血过程、输血质量监控、评价、改进记录 45.保障仪器设备、抢救物品管理制度与流程 46.常用仪器设备操作、维护规范、意外处理预案 47.科室及护理部对人员抢救设备培训、考核资料
48.科室对围术期护理、输血、急救、规范用药、设备使用、反馈、改进记录 49.病区患者心理与健康指导护理服务规范及病种模版 50.本科室危重及特殊患者心理与健康指导资料 51.本科开展的临床路径与单病种护理规范与模版 52.护理查房、会诊、病例讨论流程及规范 53.以上各项工作专项质量改进、讨论分析记录
54.健康指导、临床路径、护理文书、护理查房培训指导资料、检查、改进、效果记录
四、护理安全管理
1.医院、本科室病人护理安全检测指标及目标
2.科室病人安全与意外情况处理流程、应急预案规定 3.科室各项病人安全警示与紧急情况请求援助规定
4.科室护理质量(安全)管理组准入、职责、工作安排(注:可与质量组合)5.护理效果(安全)评价与在改进管理(含科室质量与安全月讨论、护理部月反馈、传达记录)
6.科室关键环节、关键时间、关键病人交接流程管理规定及检查改进记录 7.非惩罚性护理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及激励制度与渠道 8.不良事件成因分析、讨论、修订完善、警示、督查资料 9.护理风险管理制度与防范措施(含各种评估、上报表)10.患者跌倒、坠床、压疮、管理滑脱、高危药品风险评估资料
11.患者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报告制度、处理预案与工作流程、护理规范 12.高危、易混淆、麻醉、精神、放射、毒性等特殊管理药品的使用与管理规范 13.静脉用药调配、使用操作规范及输液反应应急预案
14.药品安全性监测制度,严重、群发不良事件报告及应急预案
15.风险防范监管、评价、问题分析、改进效果记录
16.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腕带”使用查对制度 17.手术安全检查制度与工作流程
18.危急值报告、登记制度与报告处理流程
19.压疮风险评估与报告制度及压疮诊疗及护理规范 20.科室常见护理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措施流程
21.护理人员配置化疗药、锐器处理、为隔离患者实施治疗与护理时防护措施 22.科室对“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培训、监管、评价与持续改进记录
第七节 优质护理示范病房验收需提供的资料
一、护理部应建立的文件资料
1.医院优质护理领导小组的文件
2.查阅院领导专项研究优质护理工作的情况及效果,医院有关会议记录。
3.院领导定期行政查房(针对优质护理服务),协调相关部门解决问题的情况。4.查阅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方案,是否切合实际,可操作性。
5.查阅优质护理服务在不同阶段的推进计划,进度安排,落实情况。6.护理管理人员和护理骨干的培训制度,培训方案或计划、实施记录。7.培训实施记录,含进修、外出学习记录。8.医院护理绩效考核制度,调动护士工作积极性的情况。绩效考核是否侧重工作量、工作质量、技术难度、满意度相结合。
9.绩效考核与护士的收入、职称晋升、学习进修、奖励评优的情况、体现多劳多得的情况。
10.护理质量考核标准。11.护理管理组织结构图。
12.医院护理发展规划及年度工作计划。
13.护理部分工情况、职责、贴近临床的措施。14.护理部对临床优质护理工作的检查考核资料。
二、优质护理护士长应建立的文件资料 1.护士长考核内容。
2.医院护理规章制度、服务规范、标准,是否体现持续改进。
3.医院疾病护理常规。
4.护士分层级管理制度。根据工作能力、技术水平、工作年限、职称和学历等要素,对护士分层管理,依法执业。对每一层级的划分标准、能力要求和工作职责。5.护士分层及培养培训的情况。
6.护士按岗位管理的情况。各级各类护士岗位职责、工作标准和工作流程。7.各级各类护士按岗位的护理质量考核标准。8.临床一线护士占全院护士的比例。9.申报科室床护比、ICU床护比、手术室护士与手术间之比、新生儿床护比、NICU、PICU床护比(所有数据为验收前6个月的数据)。
10.护理部动态调配人力资源方案或措施。科护士长动态调配科内人力资源情况。11.机动护士资源库和应急护理小组,调配方案。12.医院护理文件书写规范。
13.护理部对全院护理文书质量控制的资料。
14.医院护理员管理制度。岗位职责,培训情况、考核和调配。15.医院针对科室优质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调查情况。16.合同护士同工同酬的情况。
17.对从事直接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有感染传染病危险工作的护士,按照国家规定给予津贴的情况。
18.加强护士的职业防护,保障职业安全举措。
19.护士收入分配、职称晋升、学习进修、奖励评优等向临床一线倾斜的情况。20.护士的收入较展开优质护理服务之前有明显增加。21.改善护士工作的条件。
22.医院消毒供应中心下收下送的情况。23.静脉用药、口服药下送到病房的情况。24.陪检、送标本的情况。25.护理用具配备情况。
第二篇:整治吃拿卡要需建立长效机制
整治吃拿卡要需建立长效机制
山西省纪委召开整治“吃拿卡要”问题创优发展环境第二次新闻发布称,截止目前,山西881名官员因利用职权“吃拿卡要”、谋取私利问题受处分,并对外公布了18起典型案件。
“吃拿卡要”问题屡禁不止,一直是政府部门的顽疾。一些公务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对人民群众吃、拿、卡、要,破坏了党和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
创优发展环境行动开始后,各级各部门积极行动,采取有效措施查找不足和漏洞,动真格、硬碰硬进行整治,效果显著,发展环境得到了优化。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要彻底杜绝吃拿卡要行为,仅靠集中整治是不现实的。唯有立足于科学长效的制度构建与执行。健全长效机制,加强思想教育是前提。各级干部特别是关键环节和岗位上的公职人员一方面要摒弃私心杂念;另一方面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用好权、管好手。各级各部门要不断完善思想教育制度,积极挖掘和树立正面典型,推动全体干部思想觉醒、行动自觉;努力提高干部做事做人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切实增强杜绝“吃拿卡要”的自觉性,真正做到高效、为民、务实、清廉。健全长效机制,推进“阳光政务”是关键。“吃拿卡要”是顽症,但非不治之症,最有效的“药方”是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消弭“吃拿卡要”的可操作空间。向社会公布所有行政审批流程和具体办事程序,实现“阳光示权”。要健全完善限时办结、服务承诺、一次性告知、离岗告示、绩效考核等制度,使各项制度行得通、管得住、用得好。
健全长效机制,完善监督严厉惩处是保证。各级各部门要健全完善首问负责、过错道歉、效能约谈、责任追究等制度,实现“问责督督”。建立行政效能日常监督检查机制,开展定期巡查和不定期抽查暗访,坚决遏制“吃拿卡要”等现象的发生
只要政府下决心整治“吃拿卡要”,人民群众积极监督,相信这些现象一定会杜绝。只要以科学、系统、完善的长效机制作保障,杜绝“吃拿卡要”现象只是时间问题。只有当权力依法依规行使、监督有效实施成为常态时,“吃拿卡要”等破坏发展环境者才能无处遁形。
第三篇:各单位需建立的党建工作制度.doc
附件:4 所属各单位需建立的党建工作制度
一、党委工作部方面(13个)1.党委议事规则 2.中心组学习制度 3.宣传报道管理办法
4.“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 5.党委书记办公会议制度 6.思想政治工作条例 7.精神文明建设五年规划 8.新闻事件处置预案制度 9.保密工作制度 10.政工例会制度 11.党委工作督查办法 12.党建“五个一”工作机制
13.进一步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实施方案
二、组织部(干部部)方面(12个)14.中层干部请销假管理办法 15.党支部“三会一课”制度 16.党支部考核实施细则 17.党员目标管理考核实施细则
18.党务人员及党员教育培训制度 19.中层干部选拔管理办法 20.后备干部管理办法
21.组织部门对中层干部进行提醒、函询和诫勉的实施细则 22.中层干部档案管理办法 23.党费收缴、使用和管理办法 24.创建“五好领导班子”工作制度 25.党员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
三、检查审计部方面(8个)26.惩防体系建设规划
27.党员、干部廉洁从业警示教育制度 28.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办法 29.中层干部廉洁自律约谈制度 30.全体党员廉政档案管理实施办法 31.“一岗双责”管理办法 32.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清单
33.纪委(纪检组)、监察部门受理信访举报处理程序规定
四、工会方面(7个)34.厂务公开制度
35.女工专项权益保护制度 36.工会委员会议事规则 37.职工代表大会操作规程
38.工会财务管理办法
39.安康杯竞赛活动考核管理办法 40.工会工作目标责任考核管理办法
五、共青团方面(6个)41.团委议事规则 42.团员发展细则
43.团委推荐优秀团员入党工作制度 44.团支部、团干部工作考核的办法 45.团员管理及团籍注册制度 46.团费收缴管理制度
第四篇:一般企业需建立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识别、获取、评审、更新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管理制度,安全目标管理制度,安全生产责任制管理制度,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管理制度,安全生产投入保障制度,文件和档案管理制度,风险评估和控制管理制度,安全教育培训管理制度,特种作业人员管理制度,设备设施安全管理制度,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管理制度,生产设备设施验收管理制度,生产设备设施报废管理制度,施工和检(维)修安全管理制度,危险物品及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作业安全管理制度,领导干部带班制度,相关方及外用工(单位)管理制度;劳动防护用品(具)和保健品管理制度,安全检查及隐患治理制度,应急管理制度,事故管理制度,安全绩效评定管理制度,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班组岗位达标制度,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制度,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包括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度、职业病危害警示语告知制度、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制度、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培训制度、职业病防护设施维护检修制度、职业病防治危害检测及评价管理制度、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管理制度、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及其档案管理制度),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安全制度等。
第五篇:垃圾分类需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垃圾分类需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周传斌 邓俊 徐琬莹 来源:中国环境报第2版 发表时间:2013-06-12
我国城市垃圾产量逐年上升,垃圾围城成为各大城市急需解决的问题。城市生活垃圾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而且伴随着二恶英、渗滤液、恶臭等二次污染风险。
历史经验表明,单纯依靠填埋场、焚烧厂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跟不上垃圾增长的速度。我国固废法明确提出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三原则和优先次序。减量化是缓解垃圾围城、解决末端处置土地紧缺难题的首要任务。从社区开始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可从源头减少垃圾产生、提高废弃物利用率、减少垃圾收运成本、降低末端处置难度、提高堆肥产品品质,应是垃圾减量化的重中之重。
早在2000年,北京、上海等城市成为首批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期间,各城市试图探索适宜的垃圾分类收集管理模式。但10多年时间过去,我国垃圾分类收集的执行情况仍不容乐观。通过分析北京市垃圾分类收集的现状及问题,笔者试图找到影响垃圾分类的症结,给出建立和维护垃圾分类收集长效管理机制的建议。
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管理的现存问题
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管理存在以下问题和困难:
居民知晓程度低,正确分类和投放成问题。2010年底,通过对北京市600个试点社区进行垃圾分类现状调查发现,垃圾分类实施虽然已经过了1年,但分类知晓率(非常了解分类)只有15.5%,社区约60.1%的居民对于垃圾分类知晓程度只停留在初步知晓阶段,分类类别标准及如何操作等知晓情况较差。而24.4%的居民不知道垃圾分类,其中9.5%的居民完全不清楚。在分类收集操作实践的测试中,总体上仅有6.7%的居民能够对日常可回收垃圾进行正确的分类,厨余垃圾正确分类率仅有2.5%。2012年底,对北京市第一批分类试点600个社区中抽样60个进行回访调查,通过厨余垃圾分类选择测试,只有24%的受访者能够完全回答正确。
宣传普及力度不够,形式单一,受众有限。2012年调查得知,13%的居民表示参加过社区宣传活动,39%的居民表示没有看到和参加过任何宣传活动。宣传活动大多以发垃圾桶、讲座,拉横幅海报的形式开展,缺乏创新。此外,2010年调查得知,社区居民获取垃圾分类信息渠道主要为电视、入户宣传、政府资料3个渠道,约占68.1%,其中电视最高为25.4%。分类收集知识的普及不能持续进行,这也是推广分类的关键问题。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在推广垃圾分类收集时往往更注重宣教工作覆盖面,而持久、反复的宣教活动开展得还不够。
居民垃圾分类行动力差,没有形成自觉分类行为。垃圾分类个人习惯养成需要6个月持续、不间断的督促,集体习惯养成需要2~3年,而整个社会最少需要8~10年。日本进行了10年持续的全民教育后,才逐步养成居民自觉分类行为。而在国内,很多社区垃圾分类工作开展都是虎头蛇尾。开始是非常积极热情,但随着资金、人事变动、其他等因素影响,垃圾分类又逐渐变成了过眼云烟。此外,居民自律还需要运用行政管理手段来辅助,有必要建立适当的激励和惩罚制度和监管制度。2010年在针对600个社区的调查中,认为应加强垃圾分类正确投放监督的比例高达35.4%,也有18.8%的居民认为应加强社区垃圾分类管理。
社区垃圾排放时间随意,监督管理难度大。在2010年600个试点社区中,全部是定点、非定时排放,部分分类指导员不得不转变为职业二次分拣工,指导、教育和监督的职能无法兑现。因此,2010年北京市生活垃圾日产生量降低,转为负增长,这归功于垃圾分类指导员和保洁员的二次分拣,而正确实践垃圾分类及投放的居民较少。2012年的回访调查中,这种现象仍然没有改善,而且很多任务是由物业保洁承担。
分类运输管理不到位,各环节衔接不明晰。2010年北京市垃圾分类试点社区有600个,2012年增至2400个。在2012年调查的48个社区中,有42个小区完善了厨余垃圾单独运输制度,覆盖率达到88%。但在有厨余垃圾分类运输的社区里,只有38%的居民明确知道自己的社区有分类运输,其他的均表示不清楚,或者认为没有分类运输。与2010年的47.7%相比,下降近10%。这说明政府虽然增加了在硬件上的投入,但由于社区宣传不到位、分类运输时间、分类运输措施等因素,导致部分居民认为垃圾仍在混合运输,影响居民主动分类意愿。
软件和硬件投入比例失衡,工作重心尚在末端治理。北京市仅有5%的垃圾处理经费用于垃圾源头减量,同国外发达国家60%以上的源头减量投入相差甚远。2009年北京市安排的100亿元垃圾处理专项资金中,有95%用于新建、改建40余座垃圾处理设施,工作重心依旧放在垃圾处理末端。北京市虽然开展了垃圾减量日活动和2400个社区垃圾分类试点,但对于“促减量”的重视程度以及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仍然相对不足。2012年调查中,1%的试点社区因为资金不到位,停止了社区垃圾分类指导工作。此外,社区分类绩效考核也多侧重设施、人员、操作规范等硬件指标,居民知晓率、垃圾正确分类率和投放率等软件指标在考核中仅占20分。
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长效管理建议
要加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长效管理,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加大宣传力度和深度,提高全民知晓率和操作能力。加大媒体和社区宣传力度,将重心转移到分类方法和操作指导上,提高居民垃圾分类知晓深度和正确实践操作能力,并根据不同知晓程度,决定不同宣传频率和有效持续时间。提高对电视宣传公益片的投入,以电视为媒介,将垃圾细分方法及操作步骤用简单通俗的方式持续、不间断宣传。社区管理者和分类指导员应增加宣传的互动性、持续性,将发放资料、现场指导、入户指导等结合,使公众亲身参与到垃圾分类中来。此外,学校应增加垃圾分类等环保课程,引导孩子自觉进行垃圾分类,并以“小手拉大手”模式,促进成人垃圾分类意识提升。
社区探索多种促进机制,适当增加激励或惩罚措施。分阶段实施激励和惩罚措施,采用垃圾排放计量收费、厨余垃圾按量退费、分类积分换物、垃圾不落地等多形式激励机制。因地因时制宜,考虑是否增加惩罚措施,如公布分类黑榜、混合垃圾加倍收费、强制参加分类课程等。此外,在社区管理中应采用激励和惩罚措施,对优秀的监管者进行物质或精神奖励。
制定定时定点投放制,建立长期持续监管措施。日本、瑞士、德国等国已实行定时定点进行垃圾投放。我国也应尽快建立定时定点投放制,将指导和监督融于社区分类管理中,投放时进行现场指导,督促居民自觉进行分类。
构建垃圾分类软硬评价指标体系,将垃圾分类纳入管理考核。目前的社区垃圾分类收集考核主要在分类设施完好率等硬件指标上。对垃圾分类收集的软件建设也应重视,应构建一个包括硬件设施和软件意识评价在内的垃圾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将垃圾分类纳入社区管理者的日常工作考核中。
逐步完善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推进分类工作信息平台建设。在垃圾分类试点社区,增加信息公开提示牌,让居民了解垃圾运输方式、去向及处理方式。政府部门应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公开信息平台,定期公布生活垃圾分类目前出台的措施和办法、分类社区检查情况等信息。
由单一末端处理向系统管理转变,加大源头减量资金投入。垃圾分类与包装减量、净菜进城、旧货交易、废品回收和文明点餐并重,加大生活垃圾源头减量资金投入。搭建社区与回收企业、民间组织、学校社团联系桥梁,鼓励企业、NGO和学校参与到社区垃圾分类工作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