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北区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拆迁安置社区的物业管理探讨
江北区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拆迁安置小区的
物业管理探讨
近年来,随着江北区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拆迁安臵小区不断涌现,由于该类小区情况特殊,数量众多,在物业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较为突出,在不远的将来极有可能成为我区城市社区管理的难点和盲点,是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的一大社会问题。在对江北区拆迁安臵小区的物业管理状况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本文着重剖析了此类小区物业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并从完善体制、机制、政策和措施的角度,提出加强拆迁安臵小区的社区管理的思路和建议。
一、拆迁安置小区的概况
拆迁安臵小区是个新概念,在世界范围里并没有相对应的实践、理论和研究,这是我国快速城市化和特殊国情结合的创新产物,随着城市化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拆迁安臵小区越来越多地从农村转变为城市转型融入到城市之中。我区自2001第一个安臵小区在洪塘开建,拆迁安臵小区呈现以下四个特征:
一是建设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全区征地拆迁加快推进,各街道撤村建居和城中村改造工作不断提速,全区110个行政村有12个已完成撤村建居工作,今年计划再完成5个行政村,预计今后5年撤村建居的行政村超过总数的30%。自2001年洪塘建设第一个安臵小区——姚江花园以来,全区已建的安臵小区达到10个,建筑面积超过80万平方米。今年在建拆迁安臵小区20个,建筑面积近192万平方米,2011年新建安臵房项目9个,新增建筑面积134万平方米。二是建造品质不断提高。拆迁安臵房早期以多层住宅为主,近年来又加大了小高层、高层的比重,安臵房的结构、设施配套和小区环境已不亚于商品房小区。从最早的姚江花园,到现在在建的湾头安臵房,拆迁安臵小区的建设水平、建造质量和品质在不断提升。以甬江街道为例,柏树桥、湾头等安臵房的品质完全不亚于一些较好的商品房项目。
三是安置地段位置佳。我区拆迁安臵小区基本上都是原拆原建或者在交通便利区域集中建造,如永红柏树桥、2、3号地块安臵房、姚江花园等,十分方便生活出行。目前投入使用的拆迁安臵小区一部分是一个村整体拆迁、整体安臵,如甬江街道永红的柏树桥安臵小区,安臵对象是永红柏树桥自然村村民;也有是两个以上村的居民安臵在一起,如慈城镇的慈湖人家、庄桥的丽园西苑等。
四是房屋出租比例高。由于拆迁安臵小区基本上实行50——120平方米的标准户型配售,一般农村房屋平均面积较大,三口之家可按优惠政策及价格分到2套以上安臵房,除一套自住外,其余大多用于出租,少部分出售,因此拆迁安臵小区内的房屋出租比例高,也是区别于其它住宅小区的一大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给物业管理增加了复杂性。
二、拆迁安置小区物业管理的重要性、现状及问题
1、拆迁安置小区物业管理的重要性。拆迁安臵小区是被拆迁群众的安身之所,是政府拆迁行为按市场价值交易给被拆迁群众的商品,物业管理就好比是交易行为的售后服务,物业管理是否到位既决定了拆迁安臵小区的社区管理水平,又决定了被拆迁群众对安臵的满意程度。因此,抓好拆迁安臵小区的物业管理,就抓住了安臵小区社区管理的关 键。
2、拆迁安置小区物业管理的模式。目前,我区拆迁安臵小区基本采取的物业管理模式基本都是专业化物业管理模式。即拆迁安臵小区所在街道对外公开招投标,聘请有资质的物业服务企业进行管理,采用此种模式的优点是标准化、规范化和市场化,物业管理职责明确,物业服务项目覆盖面广,并且有具体的服务标准加以规范。一般来说,专业化物业管理模式提供的服务水平较高,且与社区居委会职能分离,有助于为农转非居民提供稳定而优质的物业管理服务。
3、拆迁安置小区物业管理的收费标准。目前全区各街道物业费缴纳方式没有统一标准,自从洪塘街道在姚江社区实行被拆迁群众每月缴纳0.2元/平方米其余由街道补贴的方式之后,慈城、庄桥也参照类似方式。物业费标准大致是多层0.45元,小高层和高层1.2元左右,其中被拆迁群众每月缴纳0.2元/平方米,其余由各街道财政负担。
4、拆迁安置小区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一是物业费筹集难。若采取有关街道现行的方案,那今后物业管理费将成为各街道一笔沉重的负担,以甬江街道为例,目前该街道在建安臵房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若这批安臵房投入使用,每年补贴的费用超过1500万元。同时,被拆迁群众应缴纳的物业费收缴率也不高,从全区来看,居民物业收缴率不超过80%,政府对物业公司的补贴也总有期限,承诺期之后物业管理资金来源将成问题。二是小区综合管理难。被拆迁群众长年生活在农村,农村自由散漫的生活意识始终难以转换,不少外表光鲜安臵小区里出现了草坪圈鸡圈、绿地变菜 地,房屋随意改结构对外出租,破墙开店,跨门营业,占道堆放等情况,与物业矛盾冲突较大,物业管理难度大。三是物业管理整体水平不高。物业价格定价较低,中标的物业公司营业利润薄,物业公司投入人力和物力相对较少,物业管理水平与预期有差距。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
针对当前拆迁安臵小区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缺乏统一的政策法规支持。到目前为止,我市并未专门针对拆迁安臵小区出台相应的物业管理条例及办法,现行的办法基本是依照有关政策“靠着”执行,由各县市区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定夺,比如海曙区对拆迁安臵小区托管十年,十年后再向被拆迁群众收取物业费;我区对中标物业公司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给予拆迁安臵小区经营用房8%的使用权用于资金平衡。各地政策较多,但是缺乏统一的政策条例,都是按照实际情况自行而为,在政策和资金上缺乏保障,长此以往,政策的不统一性必然会引发新的问题。
2、维系盈利能力得不到保障。政府给予统包的承诺有时限,随着安臵小区的不断增多以及物业管理价格的持续上涨,若由街道财政支付压力大,街道缺乏积极性,拆迁安臵小区的管理难以跟上;而从拆迁村集体经济考虑,从我区拆迁村集体经济的实际情况来看,村集体经济随时可能“坐吃山空”,且村集体和村民对物业费由自身承担较为排斥;从现有的政策来看,中标物业公司的资金来源除了能从被拆迁群众那里收取的物业管理费之外,就只能从政策倾斜的拆迁安臵小区商业用房使用权出租收益中获得,但目前物业管理 费收缴难是个老大难问题,以庄桥费市家苑为例,因为居民基本不缴费,物业公司吃不消已经换了第二家,此外我区现已投入使用的拆迁安臵小区周边商业圈多未形成,原本给予物业公司的实惠还体现不出优势,使得物业公司尽量减少开支,被迫降低服务水平。
3、社区管理体制不到位。一般拆迁安臵小区社区居委会是由拆迁村村委会转型,村干部分流成为社区干部,社区居委会虽便于与被拆迁群众打交道,但毕竟不能代替物业公司的管理职能,而全区已投入使用的10个拆迁安臵小区至今还未曾有一个成立业主委员会,被拆迁群众与物业公司之间的沟通渠道并未建立,使得物业管理存在不少的错位和失位现象。
4、拆迁安置居民的观念定势。不少被拆迁群众的意识始终停留在农村的居住模式和习惯中,对于门前的绿地、草坪、公共场地没有公共的概念,能用则用,于是产生不少怪异的现象,并不断与物业公司产生矛盾;还有不少被拆迁群众认为是政府对他们进行拆迁,拆迁之后的所有成本应由政府承担,认为物业管理费个人理所当然不应承担,抵制缴纳物业费,与物业公司冲突的事情时有发生。
四、改善拆迁安置小区物业管理的对策
从郊区村落到城市社区是深刻的社会转型。失地后农民领到城市户口,住进新建的小区,跨入城市的门槛以后,及时健全拆迁安臵小区的物业管理体制和综合协调管理机制,改进社区管理工作思路、方法手段和运行机制,既是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的迫切要求,也是给予他们广泛社会认同和更多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随着拆迁安臵小区规模的扩 大,将安臵小区逐步纳入城市住宅小区规范物业管理的时机已经成熟。从对宁波市江北区的实际情况看,拆迁安臵小区物业管理改善的重点也在建章立制、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上。因此,加强拆迁安臵小区的物业管理,必须以“便民、利民、为民、安民”为主旨,符合顺应被安臵居民的要求,建设好社会和谐、安居乐业的城市安臵小区,而不是混乱的“城市低洼地”。
1、制定统一政策。建议区里向市里建议,尽早出台拆迁安臵小区的物业管理扶持政策,从目前看各区自行操作还未产生问题,但时间一久,潜在的问题集聚后极有可能爆发。统一政策有助于构建公平的社会局面,同时政策条例要明确资金的保障、部门的协调、管理的跟进、人员的配备、组织的完善等内容及措施。各县市区可根据自身实际,在政策框架下做相应的调整。
2、健全管理体制。一要建立安臵小区综合物业管理制度,明确区、街道和撤村建居村的职能,将物业管理作为社区管理的重要内容;二要强化基层组织的社区管理职能,必须逐个成立业主委员会,抓好社区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的选举和管理,建立起一整套的业主委员会组织管理体系;三要加强物业的监督,可由成立的业主委员会和社区居委会联合监督,街道统筹把关,引进推出和竞争机制,对物业公司实行优胜劣汰。
3、拓展资金渠道。可以肯定的是,由区或街道财政承担的方式是难以为继的,必须要摆脱现有模式,从市场化角度去拓展拆迁安臵小区的物业管理资金。一是优化拆迁村集体股份经济结构。引进公司化和职业经理人管理模式,促进 拆迁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村级集体经济有实力,拆迁安臵小区的社区管理(包括物业管理)的资金就有了很很大的余地。二是给予物业公司更大优惠政策。目前物业公司可获得最多8‰的拆迁安臵小区经营用房使用权,可以大胆放宽使用权比例到10‰以上,同时对物业管理费用进行精细化核算,考虑到目前拆迁安臵房小高层和高层已渐成主体,应适当提高物业管理费缴纳额度,这样做目的是让街道脱离财政负担,同时又能使物业公司有利可图。三是设臵物业管理专项资金。区里可设立物业管理专项资金,可从土地出让金中按一定比例预留。目的是对于那些资金难以平衡的安臵房项目提供后续的管理费用。
4、发挥村级作用。拆迁安臵小区或为一个拆迁村转型,或为多个拆迁村合并形成,原先各村组织和村干部的影响力和作用并未因为撤村建居而消失,不少优秀的村干部分流留在了拆迁安臵小区的社区居委会里。应充分发挥村干部作用,强化拆迁安臵小区的社区居委会职能,加强安臵小区的矛盾纠纷调处能力,在物业公司和被拆迁群众之间建立起顺畅的沟通渠道。
5、做好思想引导。固有的思想和意识难以在短时间里做出改变,但是难以改变并不代表无法改变,应通过持久的宣传引导,着重加强拆迁安臵小区的居民教育,逐渐转变农村居住的意识,想办法培养被拆迁群众的城市公共居住文明责任和意识。
第二篇:城市化进程中社区管理体系建设研究
目录
摘要........................................................................................................2 关键词....................................................................................................2
一、当前城市社区组织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弊端.......................2
(一)从体制结构的设置来看——专业性欠缺。............................................................3
二、当前社区建设面临的困难.........................................................3
(一)社区居委会的办公及活动用房问题。.....................................................................3
(二)社区基础设施相对还比较薄弱,与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有一定差距。.......................................................................................................................................3
(三)资金短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社区建设的发展................................................4
(四)社区专职工作者专业化水平不高,整体素质需进一步提高.....................................4
(五)社区居委会成立时间短,对城市社区资源的整合力度还须加强..............................4
(六)社区管理模式比较单一,需要大胆突破和创新.......................................................4
(七)政府部门与社区居委会的过多工作对接导致居委会负担过重..................................4
三、城市化进程中社区管理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和建议..........4
(一)合理规划,实现社区整合。...................................................................................4
(二)加强管理,完善社区功能,明确社区职责内容.......................................................5
(三)提高素质,优化管理人员,引入社区人员的竞争机制............................................5
(四)领导重视,体现资源共享,完善社区投入机制。...................................................5
(五)贴近群众,营造良好氛围,创新社区运作机制.......................................................5
(六)明确方向、发扬基层民主,界定社区自治权限.......................................................5
(七)强化社区党建,发挥党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6
(八)提高社区居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6
(九)发展社区服务,满足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需要.......................................................6
(十)大力推进社区教育,开拓城市化进程中社区管理领域............................................7
四、城市化进程中社区管理体系建设的意义................................7 参考文献................................................................................................8
城市化进程中社区管理体系建设研究
摘要: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社区逐渐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空间单元,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社区管理体系建设已成为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关键所在。然而目前作为城市基层组织的社区在管理体制上存在很多弊端,无法满足城市化进程及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的需求。本文通过对城市化进程中社区管理体系建设的研究,分析当前城市社区组织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弊端、当前社区建设面临的困难,从而提出对城市化进程中社区管理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和建议,并总结城市化进程中社区管理体系建设的意义。
Summary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gradually become a harmonious community's strategy of space, urbanization of becoming an important link.urbanization process of accelerated and community management system construction has become of the key to management level.however, the city of grass-roots organizations in the management structure of the community are many problems to satisfy urbanization and the masses demand for the quality of life.The text of urbanization in the community management system for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in urban communities of the main weakness, the current community building the difficulties facing and thus proposed to urbanization, community management system of thinking and some suggestions, and in summing up urbanization of the building of community management system.关键词: 城市化 社区 管理体系
Keywords: the urbanization community management system
当前,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已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呈现社会结构整体转型的鲜明特征,特别是在快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中,社区作为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成为承载社会变迁的主要载体,成为各种社会群体的聚集区。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管理问题需迫切解决。社区建设作为经济体制转轨的重要承接点,已在解决新形势下所产生的新矛盾、新问题,提高社会整合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满足群众物质文化需要,优化城市发展环境,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做好城市化进程中的社区管理体系建设,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
一、当前城市社区组织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弊端
社区,是指城市中居民集中居住生活的地域共同体,是城市的细胞。进行社区建设,就是进行城市基层社会管理。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城市人口急剧增加,社区建设作为经济体制转轨的重要承接点,在促进经济发展,满足群众物质文化需要,优化城市发展环境,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社区建设是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前提基础,社区建设的落后,必将阻碍城市化进
程的推进。近几年来,我区在社区建设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与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相比较,仍然存在很多不相适应。虽然作为城市基层组织的社区,名称已是几经变动,但管理模式却是几十年没有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日益显示出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及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相适应,暴露出众多的缺陷和不足:
(一)从体制结构的设置来看——专业性欠缺。
基层社区组织管理一直实行的是居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党支部 “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机构设置,履行的是偏重管理的“准行政机关”工作模式和以完成街道布置任务为主的“被动式”工作方式。除居委会以外,其它社会团体和中介性社会组织不仅数量有限,发育不足,而且缺乏专业性和自主性,没有形成社区特色。
(二)从管理职能的分配上看——政社不分。
政府部门对社区工作大包大揽,除了指导、管理和监督,还管了许多自己不该管也管不了的事,造成“条块分割”和角色错位。社区居委会除了《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的日常工作外,还要承担街道、政府机关单位或部门交办的各种名目繁多的行政性任务。居委会实际上成为一级准行政组织,使得其根本无法履行法律赋予的自治功能。
(三)从管理目标的设定来看——不够合理。
社区管理的工作目标主要应是社会(社区)发展、人的发展包括文化、教育水准提高等。而以往我们却把社会发展等同于经济发展来规划,过分注重硬件设施的建设,从而忽略了人的建设,导致辖区居民的互助精神不够,认同感、归属感、参与感不强。
(四)从运行体制上看——尚不健全。
社区工作到底怎样运行,社区职责内容如何界定,目前,相当一部分社区对自身的职责范围没有制订明确的规章制度,从而造成管理的随意性和服务的不到位。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社会事务,条线因力量有限而管不到底,处在第一线的社区由于缺乏相应的职权而管不到边,使一些社会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
二、当前社区建设面临的困难
(一)社区居委会的办公及活动用房问题。这也是社区建设中一个关键的问题。老旧小区问题更为突出。如笔者所在的街道已成立社区居委会的社区中还有几个社区居委会只解决了办公用房,活动用房还待落实;有的社区居委会的办公用房暂时以租赁方式解决,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二)社区基础设施相对还比较薄弱,与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有一定差距。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人口老龄化、居民素质的不断提高等因素与现阶段城市社区的基础设施不协调。一些社区中基本上都没有社区卫生服务站,看病求医不方便;大部分小区在开发的时候都没有配备相应的健身场所、设施,社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方式比较单一;还有部分小区没有物业公司,小区的卫生环境、水、电、供暖没有保障,这些问题都将影响永顺镇城市社区建设的推进速度。
(三)资金短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社区建设的发展。资金短缺是整个北京市社区普遍面临的问题,城市社区的涌现速度远远高于市、区政府财政支持的增加速度。这也是今后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社区办公条件的改善、基础设施的改善、各项政府服务功能的延伸都离不开资金支持,但资金的短缺致使“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四)社区专职工作者专业化水平不高,整体素质需进一步提高。社区工作者队伍薄弱,素质较差,不能完全胜任工作专业化的要求,尤其是社区一线的居委工作人员,多数存在年龄偏大,学历、能力和工作效率偏低的情况,很多人还是沿用行政管理手段从事社区管理,难以胜任社区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五)社区居委会成立时间短,对城市社区资源的整合力度还须加强。由于成立时间较短,一些社区专职工作者的工作能力得不到完全的发挥;社区居民及社区单位对社区居委会的认知度还不高,这就导致目前这些社区不能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及社区单位的积极性参与到城市社区建设之中,这也是今后社区工作中非常关键一部分,是创造和谐社区的必经途径。
(六)社区管理模式比较单一,需要大胆突破和创新。现阶段全市大部分社区还停留在政府倡导和推动阶段,社区居民与社区中的单位参与意识薄弱,社区缺乏自制主体与机制。政府全能主义和居民对自己单位的依赖性导致社区居民对居住地缺乏归属感,无法形成社区意识。
(七)政府部门与社区居委会的过多工作对接导致居委会负担过重,导致社区工作者无法集中精力搞社区建设。在政府主导的社区建设中,政府部门大量具体工作落到了社区居委会身上,人口普查、房屋普查、经济普查、居民收入普查、居民生活会平普查这一系列工作下放到社区后,居委会的工作人员的工作负严重超负荷,他们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到这些工作上,对提高社区公共服务水平,推进社区建设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同时造成了社区工作者感到工作压力较大,积极性受挫。
三、城市化进程中社区管理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作为城市的基层组织——社区,其自身整体建设日益成为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关键所在。自80年代城市社区开始萌生,人们就逐渐被社区简捷、便民的服务方式所凝聚。随着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社区建设也必须逐步朝着集居民管理、服务与教育功能为一体,实现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目标推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迫切需要建立一整套与市场经济接轨的社区管理体系,社区作为社会管理的基本单位,义不容辞地将成为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居民素质的有效载体。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对社区服务、居住环境、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方面的需要日趋多样化,社区将成为城市承担居住生活功能、为城市居民谋求切身利益的重要场所,解决城市居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随着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推进,社区将成为加强城市基层政权建设、充分发扬基层民主和提高群众性自治组织管理水平的有效形式,成为传播和繁荣先进文化,促进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阵地。
(一)合理规划,实现社区整合。
新型社区的建设应合理规划,按照管辖区域适当、区划界线清楚、资源配置合理、功能相对齐全的原则,对原有的居民区进行调整,建立适宜的社区规模,尤其对撤乡镇改街道、撤村建居的新建社区进行整合,社区的住户以1000—2000户为宜。社区的组织体系应由社区党组织、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构社区居委员会、社区工作站组成,明确划分为领导层、决策议事层和执行层。社区党组织为领导层,是核心。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的常设机构)为决策议事层。社区工作站是决策议事层的执行机构。试行“办事”与“执 4
事”分离,把原来居委会的“执事”职能分离出来,由社区工作站聘用的专职人员来从事分类管理。居委会则着重突出发挥“议事”职能,从而初步建立起“社工站执事、居委会议事”的管理新体制。
(二)加强管理,完善社区功能,明确社区职责内容。
社区作为自主运转的自治组织,必须具备其固有的基本功能。根据现行实践,社区应做如下七项功能定位:(1)管理协调功能。即在党的领导下,社区基层党组织实现对社区事务的管理和协调。(2)社会保障服务功能。即面向社区离退休人员、残疾人、老年人、优抚对象和失业职工等困难群众开展社会保障服务。(3)社会服务功能。即面向社区成员开展福利服务、便民利民服务,面向属地单位开展社会化服务。(4)环境管理功能。即对社区公共卫生的维护、绿化养护、环境保护等。(5)医疗保健服务功能。即满足社区成员的初级医疗保健和计划生育等需求。(6)安全稳定功能。即对社区内的治安保卫、民事调解、法制宣教、消防安全等社会治安工作进行综合治理。(7)文教体育功能。即开展各种群众性文化、体育、教育、科普活动及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三)提高素质,优化管理人员,引入社区人员的竞争机制。
针对社区目前管理人员年龄层次老化,文化素质偏低的特点,应逐步拓宽社区工作人员来源渠道,引入公开招聘、择优录用等竞争机制,提高社区管理人员素质。未来的社区居民组织常设机构需要两种人,一种是居民的代言人,一种是服务人员。代言人应当本地化,服务人员应当社会化。居民自治组织的决策机构要向社区中具有政治参与水平的在职人员开放,执行机构则要向社会的全体居民开放。这无疑会提高社区组织的服务能力。社区则会真正成为居民生活的“娘家”,下岗职工的“婆家”和社区事业发展的“好当家”。
(四)领导重视,体现资源共享,完善社区投入机制。
社区管理是一项专业性的工作,要把城市社区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通过财政支持、社会资助、有偿服务等多元化渠道筹措社区建设资金,完善一套社区软硬件建设经费的来源机制。一是社区居委会的办公经费和福利,应统一确定标准,由街道财政全额承担。二是市政府可建立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用于社区重点建设项目。三是充分发挥社区的力量,采取社区周边资源开放、共建共享、募捐资助、智力投入等多种形式避免现有人才资源的埋没和设置的闲置,政府还可以出台一些扶持政策,使政府行为、政策优惠、社会资源、财力物力形成合力,推动城市社区的建设。
(五)贴近群众,营造良好氛围,创新社区运作机制。
社区建设,旨在服务于居民,巩固基层政权,从而更好地提高基层群众的整体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这种共识下,社区必须从实际出发,设计诸如广场文化、庭院文化等务实的载体,积极为城市建设和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一是注重“以人为本”,提高基层建设的广泛参与性。二是内容和方法的创新。根据基层实际,建立各类专业性的服务组织,开展系列的主题教育,内容上更体现时代性、感召力、实用性,体现一种良性循环的工作运行方式。
(六)明确方向、发扬基层民主,界定社区自治权限
城市基层组织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实现社区民主自治。社区居民委员会是完全的群众自治组织,有权对社区的发展规划、管理规章和关乎社区居民的重大事情做出自主决定。在依据“小政府、大社会”的原则指导下,应保障社区拥有以下自治权:
1、公共事务的决策权。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可以根据《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原则,自主决定本社区的中的重大问题。
2、日常事务的管理权。包括:社区硬件设施的建设、管理和维护权、社区设置的医疗服务机构管理权、社区自办的服务网点管理权、社区民间纠纷调解权等。
3、社区人员的聘用权。社区成员代表由社区成员通过一定的民主程序选举产生,再由社区代表选举产生社区居民委员会。
4、社区财产的自主权。社区的财产和财物必须按有关规定自主筹建,并接受成员的民主监督。社区在兴办公共、公益事业时,可以向共建单位申请资金援助,亦可以通过民主自愿方式,向受益的社区成员筹集资金;社区居委会有权拒绝任何不合理的摊派。
5、一定的检举监督权。社区具有对政府各部门如对水、电、电信、邮政等部门对社区的服务管理工作实施监督的权力。
(七)强化社区党建,发挥党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要严格相应的责任制,明确党建工作的责任体系,将责任量化到单位、甚至个人,对涉及到社区建设的人、财、物以及政策衔接问题,要做到保障到位、解释到位。对出现的相互推诿的现象,要严加查处,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社区党组织必须实现在领导方式、领导理念、工作内容的全面转换,以巩固自己在社区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在领导方式方面,要注意协调与社区自治组织、经济组织和驻区单位的关系,消除事无具细,大权独揽的思想,把领导重心转到对社区的发展方向进行把握、对居民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引导,对重大问题和重要环节进行把关上来。明确相互之间的职责分工,做到责、权、利分明。根据社区党建的总体思路,社区各组织应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各司其职。社区党总支是社区各种组织、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对社区内的总体事务起宏观指导作用。居委会是群众性居民自治组织,在社区党总支的领导下,负有行政管理职能,承担社会事务和公益性服务。物业管理公司是社区内以社区为服务对象的经济组织,主要为居民提供经营性有偿服务。在领导理念方面,要从以往的单独抓党务工作转向抓社区的全方位建设,从抓直接管理的党员队伍教育转向抓社区内所有党员和党组织的教育管理,从抓管理为主转向管理服务一起抓。要充分支持社区自治组织行使职权,教育引导社区党员和居民,将党的政策、意图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八)提高社区居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城市化不只是让居民换“牌子”转“户口”,而需要换“观念”富“脑袋”,全面提高城市化社区居民素质必须促进居民内在精神层面文明程度的提升。广州市在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把以人为本、提升居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城市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在全国率先实施村民素质教育工程,从1998年开始,仅天河区就投入2千多万元对1.2万名未达到高中文化的40岁以下中青年村民实施包括文化、法律技能等内容的综合素质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生力军。二是积极创建学习型组织,完善区、街道、居委会三级社区教育网络,大力实施青年学业、就业、创业工程,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引导青年树立自强、敬业、开拓的进取意识,市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对取得“跨世纪青年居民科技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按每人500元标准给予补贴。三是加强现代文明意识教育,实现从“洗脚上田”向“洗脑进城”转变。在各社区基本建成以社区党校、市民学校、法制学校、科普学校、家长学校、老年学校等“六校”和党员活动室、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健身室、室外活动场等“四室一场”为主体的社区教育阵地网络,大力加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宣传教育,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通过举办书法、摄影展览等活动,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广泛传播现代文明,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大力开展“广州人精神”大讨论等活动,构建新的价值体系,形成科学理性的行为方式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注意整合社区各方面力量和资源,大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创办“小手拉大手”共创文明活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社区未成年人年思想教育新模式。
(九)发展社区服务,满足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需要
社区服务是体现以人为本原则、建设和谐社区的基础性工程。广州市根据城市化社区的特点,坚持“以人为本、便民利民、因地制宜、资源共享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推动社区服务向社会化、产业化、网络化方向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城市居民的福利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一方面,广州市坚持把市场机制运用于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寻找社区服务与市场机制的契合点。积极鼓励社会服务企业进入社区,实行市场化运作、实体化经营、产业化发展;注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结合,形成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社区服务不仅包含福利性服务、公益性服务、志愿者服务,还包括市场经营的商业服务,企业经营的便民服务和社区团体运作的中介服务,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社区服务新格局。另一方面,广州市从群众最关心、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入手,着力构建面向特殊群体和特困群体的社会福利服务、面向
全体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和行政事务服务、面向失业职工的就业保障和其他社会保障服务,各区、各街道都建立了“一站式”服务窗口,发展以党员、团员为骨干的社区服务志愿者队伍,大力拓展面向老年人、残疾人和弱势人群的关爱服务,面向广大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和医疗卫生服务,面向辖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慈善互助超市、“手拉手”爱心援助等新型服务业态和服务品牌脱颖而出,特别是社区志愿者服务和邻里间互助性服务的发展,不仅大大方便了居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而且如春风化雨,融洽了邻里关系。
(十)大力推进社区教育,开拓城市化进程中社区管理领域
社区教育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社区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创业培训。伴随着城镇化的建设,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拓宽了社区就业的新领域。因此,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采取上挂(上挂高等院校、现代大型培训机构)、横联(当地的各种培训机构)的措施,可为剩余劳动力创造多种就业、创业的机会。近年来,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已为此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发展社区教育还有利于促进居民社会角色的转变。由于社区集中了一批教育、文化资源,通过社区教育的整合、优化,可以形成完全不同于居住分散村落的特有的思想氛围、道德氛围、文化氛围,可以把昔日的农民培养成道德良好、举止文明、身心健康的新市民。各种社区教育资源的开放,社区内各类人才志愿为社区服务,有利于社区孩子享受更为优质的社区教育资源,有利于进一步打破封闭,开阔孩子们的眼界,有效弥补社区家庭教育的缺陷,也能更好地推进学校、家庭、社会的结合,营造青少年素质教育的社会环境,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发展。许多村民为照顾子女,到城镇买房、建房,加快了居民居住向城镇集中的步伐。而社区新型城镇的崛起,又激发了城市居民到城镇买房居住的热情,这在昔日的城郊结合部尤为明显,从而推进了城乡的融合。
四、城市化进程中社区管理体系建设的意义
城市化是工业化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进步的具体体现。但是城市化不可避免地会打破原有的社会利益格局,引起很多新的社会矛盾,从而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妨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整体构建。在城市化进程中大力开展谐社区建设管理体系的研究,既适应了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又紧紧抓住城市化进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通过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对我们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整体构建,具有一定的理论启示。
城市化并不简单地等于城市摊子的扩张,也不简单地等于城市常住人口的增长。城市化归根到底是社会结构变迁的组成部分,它意味着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新的公共生活、新的人际关系及新的精神生态。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所指出的,推进城市化的当务之急是要使“居民真正融入城市和社会”。广州市在城市化进程中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实践,正是抓住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使居民真正融入城市和社会这一问题的关键,凭借社区建设这一平台,在实现居民市民化问题上从政策、体制的改革与调整,到政府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以战略的观念进行统筹规划;对处于城市化进程中的社区居民从身份、价值观念到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向城市市民转化这一经济社会过程,以综合有效的措施进行整体联动,消除了造成处于社会变迁中的居民与城市、社区社区与城市社区隔阂的法律与政策壁垒,为处于城市化进程中的“准市民”学习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民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促使传统居民以自身居住的社区为平台脱胎换骨地走向现代文明。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城市化进程中社区管理体系建设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作指导,必须注重处理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城市化与人的全面发展等多重关系,探索出一条城市化的新路子,把以人为本、提升居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城市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按照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要求转换社区管理方式、加强社区管理,突出城市化社区服务居民功能,通过建设社区基础设施、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注重以社会效益为主,推广“有偿、低偿、无偿”的服务管理模式,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社区服务中的
作用,探索出了社区服务的社会化和产业化之路;通过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在城市化过程中重视构建稳定和谐的社会关系,建设形成了一批社会秩序稳定、社会保障充分、生活环境舒适、公共服务完善、各种社会群体和谐相处的现代和谐社区,为建成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费维照.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新型社区管理[J].浦东开发,2001,(05):2-3 张以年.关于推进城市化进程与加强社区建设关系的探讨[J].2003,(02):10-13 郎晓波.论城市化进程中农村集体经济改制的社区整合意义[J].2009,(05):15-16
第三篇: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住房保障问题研究
社会保障政策实施与解读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住房保障问题研究
【摘要】:农民工是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重大社会现象,他们包舍诸多的亟待解决的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农民工的住房问题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所在。正确认识和高度重视解决农民工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一个重大的历史性课题。近些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民工问题,已制定了一系列保障农民工权益和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的政策措施,但是农民工面临的问题仍十分突出,并在社会上造成一定的影响。一直以来,由于对农民工住房性质的定位和认识,以及相应配套和保障政策的缺乏,导致农民工住房问题无法根本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热点,而且受到国家、政府的关注。我们也有必要加以研究和探讨,以期农民工住房问题能早日得到较圆满的解决。
【关键词】 城市化
农民工
住房保障
配套制度 前言
农民工问题是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突出问题。农民工是城市中外来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农民工也逐渐成为城市劳动力大军的主体。然而,与农民工对城市发展的巨大的和不可或缺的贡献相比 ,他们在城市中的生活状况和居住条件已形成相当大的反差。这种状况不仅不利于农民工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也最终会影响到城市、乃至城乡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随着农民工问题的日益严重,各级政府已经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解决包括住房在内的各种问题,并取得一定成效。然而,由于对农民工问题的认识尚存在差异性和片面性 ,加上现行政策的种种缺陷和不足,使政策制定和政策作用效果均存在着局限性。对与农民工相关的住房问题的讨论和认识,对解决问题的结症进行深入探究,并对构建统一的住房保障政策体系进行理论分析是解决农民工住房保障问题的基础。
一.概述
住房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之一,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我们首先应该确立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为了能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保证农民工的基本住房条件,是维护人的最基本的生存权,也是促使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社会,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关键。我们必须让农民工在这个城市中拥有归属感,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互动。
2005年,建设部首次将农民工住房问题列入当年建设部工作重点,在2007年的工作部署中,建设部提出,要将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范围逐步扩大到包括在城市有固定工作的农民工在内的城镇各类就业群体。同时,建设部把如何解决流动人口的住房问题,提高和改善农民工的住房质量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来抓,具体方案正在研究之中。这表明,政府已经开始关注农民工的城市住房问题。
二、关于我国农民工的几点基本认知
(一)农民工的定义
农民工,是指在本地乡镇企业或者进入城镇务工的农业户口人员。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是我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民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农民工包括两部分人,一部分是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劳动力,另外一部分是外出进入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的、离土又离乡的农村劳动力;狭义的农民工主要是指后一部分人。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我国狭义农民工的数量为1.2亿人左右,广义农民工的数量大约为2亿人。本文认为,农民工住房保障问题研究中的“农民工”,应有所特指,它基本是但又不完全是狭义上的农民工。具体可界定为:出乡到乡以外的地区务工、但户籍在农村、家庭户为常住户、其收入主要带回家中、其经济与家庭户连为一体。2006年国务院研究室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农民工在我国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中占58%,在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占52%,占二、三产业过半人数,已成为支撑我国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二)农民工的特点 1.农民工的流动性比较强
我国农民工群体的强流动性与弱稳定性主要表现在:第一,部分农民工主要是利用农闲时间外出务工,按照农业生产规律呈季节性的穿梭于农村与城市之间;第二,部分农民工虽然长期在外务工,但对于目标打工城市的选择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他们经常辗转于不同的城市之间;第三,部分农民工虽然能够相对的固定在某一个城市,但对于合适工作岗位的选择,却存在较大的被动性,他们往往在不同的行业和岗位之间疲于奔波。2.农民工的工资收入比较低
虽然,近年来我国农民工的工资收入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但由于现行的农民工用工制度和工资分配机制还不健全,以及农民工群体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的不足,所以相对于城镇职工而言,其整体工资收入水平还是普遍偏低。3.农民工的就业分布相对集中
农民工广泛分布在城镇各行各业之中,与城镇居民相比虽已不存在就业层次门槛障碍,但我国大多数农民工就业还是相对于集中在工业制造业、建筑业和餐饮服务等行业领域。调查数据表明,按从事工作的行业分,在制造业,建筑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中工作的农民工分别占19.53%、15.12%和14.84%;在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中工作的农民工分别占13.88%、9.75%、8.22%和1.26%。
三、我国农民工城市住房的居住现状
目前,我国农民工城市住房的居住总体情况比较复杂多样,居住质量亟待提高。宏观看来,城市农民工的居住状况主要呈现如下特点。(一)居住分布复杂
城市农民工居住广泛分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大型成熟社区、城中村或城乡结合部、企业(公司)内部的职工宿舍以及建筑工地的工棚等都居住着大量的农民工。近年来,特别是大中城市廉租住房租金已不再“低廉”,农民工租房已不能按照就近原则进行租住,对租房的区位选择只能越来越向城乡结合部和城市边缘区转移。
(二)居住类型多样
城市农民工居住类型多种多样,有的散居在宾馆旅店或市民家中,有的由企业统一安置于单位内部(宿舍、闲置房)或施工现场。而随着外来人口“常住化”的发展,已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以“租赁房屋”居住和寄住“宿舍、工棚”为主。此两类居住类型,是目前我国大中城市农民工住房的主要类型。
(三)居住质量低下
大量的城市农民工居住在现代化城市的“角落”,这些角落往往是处于旧城改造中的“城中村”、“棚户区”,或者是地处城乡结合部甚至近郊区的边缘地带。这些“角落”的公共基础设施、交通出行、环境卫生等外部条件一般较差。由于工资收入比较低,大量的农民工只能选择便宜廉租住房,这些房屋的生活配套设施一般很不到位。他们往往几个人或全家人居住在20~30平方米的房子内,生活空间狭小。近40%的农民工居住在工棚或集体宿舍里,地方狭窄拥挤,室内肮脏零乱,除了被褥衣物,几无他物。
四、现有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的政策特点及缺陷
涉及农民工住房的政策规定 ,一方面是一些地方陆续出台的针对农民工住房的有关政策 ,这类政策目前并不多;另一方面是关于农民工问题、和关于住房规定涉及的农民工住房问题的政策。从整体情况来看 ,关于农民工住房的相关政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和不足: 1.1 地方政府规定多 ,中央政府规定少 ,总体重视不够
至今为止 ,中央政府只是在经济政策中强调解决农民工的问题 ,但尚未出台关于农民工住房的专门政策规定。相反 ,由于农民工问题在城市发展建设中已经成为突出问题 ,近年来各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试图解决这一问题。如 ,2005年 《杭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生活工作的若干意见》(市委[2005 ]23 号),2005 年 《重庆市国土房管局关于进城务工农民住房服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渝国土房管发[2005 ]482号)等。尽管政府 ,特别是地方政府出台了针对农民工的住房解决办法 ,但是与实际对政策需求相比 ,还相差甚远。
1.2 专门的住房规定少 ,一般政策规定多 ,政策作用有限
现行住房政策中与农民工住房有关的政策规定主要涉及: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和住房公积金政策等。我国经济实用住房的政策始于 1994 年。为了解决进城务工农民的住房问题 ,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出台将农民工纳入城市经济适用住房保障体系的规定。2006年河南省政府 《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实施意见》(2006),第二十四条规定:多渠道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加强监管 ,保证农民工居住场所符合基本的卫生和安全条件。逐步把农民工纳入城镇住 房保障体系 ,符合有关规定的 ,可申请购买经济适用住房。2005年 《重庆市国土房管局关于进城务工农民住房服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渝国土房管发[2005 ]482 号)明确:对持有 《重庆市流动人口居住证》 且在主城区居住 5 年以上的农民工家庭可纳入经济适用住房供应对象。我国廉租房政策始于上世纪经济体制改革以后 ,正式提出是 1998 年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目前 ,这一制度已成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的基本保障。但是 ,从目前中央和各地的规定来看 ,是否将农民工纳入廉租房保障对象还没有明确的规定。从以上分析可见 ,由于现行政策本身及执行存在的不足 ,加上农民工群体的特殊性 ,导致政策对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的作用受到限制。1.3 以往出台的政策少 ,新近出台的政策多 ,尚不形成体系
从以上的分析可见 ,除了国家一般性住房保障政策出台于1990年代中后期以外 ,有关农民工住房的专门规定基本是近几年颁布的 ,包括 2007 年出台的国务院 《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分析其原因 ,一是政府对农民工住房问题的认识不够 ,还没有将其纳入城市整体发展的高度考虑;二是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农民工在城市中的住房问题和生活问题日渐突出 ,逐渐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 ,相继纷纷出台相关的解决措施和办法。进城农民工的问题已经不仅仅是农民工自身的问题 ,是涉及城市居民和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 ,探讨建立农民工住房保障政策体系 ,实现 “以居管人”、“以居定人” 将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制约农民工住房问题解决的症结和要害
农民工住房问题是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问题 ,其直接表现出的是住房问题 ,但反映出的是农民工与城市、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利益协调等深层次问题。所以 ,解决农民工的住房问题 ,首要的是要解决农民工的城市定位、及其与既得利益者的关系问题。2.1 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定位和认识问题
农民工现象是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区域差异带来的外来人口(包括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的一种表象 ,也是由于城市发展建设中对劳动力集中需求形成的巨大引力产生的结果之一。农民工的产生是一种必然现象 ,但是对于农民工以及随之而产生问题的认识却有不同观点 ,特别是对农民工的定位问题 ,成为解决相关问题的关键和根本点。就农民工住房问题 ,涉及到政府是否应承担责任 ,政府究竟应当承担多大责任 ,是否可以纳入城市住房体系 ,如 何统一、统筹解决城乡住房等一系列问题。随着城市的发展 ,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已经势 不可挡。2005年南京市户籍人口 58316 万 ,农民工约有113万(含所辖市县),相当于南京市户籍劳动力的1P 2 ,相当于南京市户籍人口的1P 5;截止到2005年5月长沙市区人口约 180万 ,其中来自农村的外来务工人员约 40 万 ,大约占市区总人口的 2212 %;2005年重庆市主城区人口600万 ,农民工约 150 万 ,农民工约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2.2 农民工住房与城市低收入居民住房保障的冲突问题
尽管住房保障是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中心任务之一 ,但是至今城市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问题在很多城市并没有得到完全解决。农民工移民进入城市 ,不论政府主观上是否将其纳入城市住房保障 ,都直接或间接扩大了住房的需求 ,增加了城市政府的负担 ,处理不好也会降低城市居民的福利。可以从两种可能结果来看这个问题:第一 ,将农民工纳入统一的城市住房保障 ,无疑直接增加了住房保障的需求数量 ,对城市产生压力;第二 ,不纳入统一住房保障 ,任其在城乡交接地带、城中村地带、甚至城市一些露天形成集中居住地 ,这种状况无疑形成了城市新的贫民区 ,也会对城市发展产生巨大负面影响。
五、解决农民工城市住房保障问题的策略
(一)建立健全公共住房制度和相关配套制度 切实解决农民工城市住房保障问题,将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住房保障体系,关键是要建立健全城市公共住房制度,并积极完善相关配套制度。现有的公共住房体系中廉租房、经济租赁住房、政府统租房等保障房,由于主要是针对城镇居民而制定的,针对农民工而言还存在着巨大的户籍门槛壁垒。为此,需要建立城乡统筹的农民工城镇住房体制,打破城市国有房地产制度对农民工的制度壁垒;建立健全公共住房制度,扩大农民工住房保障范围,逐步扩大廉租房的保障范围,适当放宽廉租住房申请的户籍限制,政府同时给予一定比例的租金补贴;建立良好的退出机制,当农民工的经济状况达到一定条件时,应该退出公共廉租住房,鼓励其进行市场租赁;健全与农民工城市住房相关的户籍制度、子女入学制度、公共医疗卫生保障制度和社区公共服务管理制度,让农民工能够融入
城市社会生活,享受“市民待遇”,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民工的积极性与认可度。(二)应坚持“分层次、多渠道、按步骤”的原则
就全国各城市的发展实际而言,不宜追求整齐划一、一步到位的农民工住房解决行为模式。由于各城市间的财力水平、外来农民工数量和农民工就业去向等都不尽一致,所以城市政府不能因为简单机械地响应上级政府政策而不顾实际去大力修建农民工公寓,城市政府间更不能在解决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上盲目攀比。欠发达城市、农民工数量聚集不多的城市解决本城市户籍中低收入市民的保障性住房就存在较大困难,如果只是简单而机械地去响应上级政府政策,其结果只能是力不从心的办事,令整个城市的公共住房保障问题更加复杂化、矛盾更加尖锐化。因此,我国政府解决农民工城市住房保障问题,应坚持“分层次、多渠道、按步骤”的原则,先发达省份城市、东部沿海城市、大中城市,后欠发达省份城市、中西部城市、小城镇。政府、企业、社会等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农民工住房保障,在房源的筹措上应拓宽渠道;城市政府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推进农民工住房保障工作,从简便易行且能切实保障农民工住房权益的工作做起,等政策时机和财力条件成熟后再向完全市民化住房保障体系过渡。
(三)实行政府引导、行业自律、企业参与、民工自强相结合
有效解决农民工城市住房保障问题,应该走政府引导、行业自律、企业参与、民工自强相结合之路。仅仅依靠城市政府一己之力,显然背负不起沉重的经济压力。因此,加强行业自律、企业参与、民工自强就成为必须。尤其是农民工就业分布集中的制造业、建筑业、餐饮行业更需要加强行业自律与参与精神。制造业企业可以在政府的引导下,在企业集中区利用支持性土地政策为企业员工建设集体公寓,出租给企业的农民工;对于建筑行业农民工的居住问题,重点是通过制定行业标准,对工棚的质量、配套设施等基本居住条件进行硬性规定,推广使用标准化的活动工房;对于餐饮行业农民工的住房问题,重点是对集体宿舍的条件进行规范,制定集体宿舍的条件和标准,明确安全、居住面积等指标。对于自主租赁住房的农民工,可由用工单位发放住房补贴;而对于从事经商贸易的农民工,相对而言他们是经济条件好、未来潜力大的农民工群体,城市政府可以出台优惠政策,引导他们租房或购房置业。
六、结论
第一,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意义深远,关系到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以及“三农问题”,国家应高度重视,争取早日解决问题。
第二,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应充分考虑农民工自身的特点,以免造成房屋闲置、资源浪费。
第三,我们从政府、企业、农民工个人三个角度分析农民工住房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并期望达到一种“金字塔”式和谐局面。农民工是经济社会转型期一种过渡群体,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实现,农民工将融入工人或者市民队伍中去。农民工这一具有时代特色的群体。最终将退出历史的舞台。
【参考文献】 [1] 李伟.论农民工的基本人权保障[J].人权,2004,(5)
[2] 童颖.骏楼欣.住房公积金,叩开农民进城之门[J].中国房地产,2006,(7)[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1997 [4] [美] 威廉· N· 邓恩.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5] 张金马.公共政策分析.概念 过程 方法[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4 , 620251 [7] 吕萍, 周滔等.农民工住房解决方式与现行土地政策之冲突[J ].中国房地产, 2007(3):49-51.
第四篇:城市化进程中加强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思考
城市化进程中加强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思考
城市化进程中加强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思考
随着我区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社区(特指农村城市化过程中由“村委会”过渡而来的“居委会”)将不断涌现,农村的党员也将逐步进入农村社区,如何面对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社区问题,寻找农村社区党建模式和立足点,是摆在我们面前紧迫而全新的课题。
一、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只有充分认识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才能从思想上真正高度重视,才能把这项工作同步列入各级党组织的议事日程,才能与加快经济发展等中心工作摆到同等位置,统筹考虑。
1.推进城市化进程是发展过程的必然阶段。首先,推进农村城市化是节约利用、严格管理土地资源的需要,是为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集体土地“以租代征”、随意挖掘取土、小产权违法违章建设等问题的新措施、新途径、新模式;其次,推进农村城市化是发挥滨海新区核心区作用的需要。塘沽区作为滨海新区核心区,承担着发展经济、建设宜居生态新城的重要任务和历史责任,通过农村城市化,可为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搭建拓展空间和平台;第三,推进农村城市化是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由于多种原因,农民增收困难,“三农”问题呈增多趋势。通过推进农村城市化,可有效促进农民转户、农业转型、农村转制,实现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管理方式的转变。促进发展现代农业,实现有农业无农村、有农地无农民的目标。
2.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特点。农村社区从性质看,是介于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之间的一种过渡性社区。因此,农村社区党建兼有农村党建封闭性与城市社区党建开放性的一些特征,农村社区的利益格局与原有农村相比,已发生质的变化。农村社区成员的需求也呈现多元化趋势,大量的村(居)民从“村里人”向“社区人”转变,他们的心理、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与城市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不相适应,势必会给农村社区党组织整合社会利益关系增加难度,这对农村社区党组织的服务工作、民主政治工作以及社区文化建设等提出了新的挑战。只有充分认识农村社区党建的固有特点,才能为做好农村社区党建工作打牢基础。
3.农村社区党建工作是加速城市化进程的重要保障。在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必须也只能依靠加强农村和农村社区党的领导,通过开展富有成效的工作予以解决。实践使我们体会到,一些从前可能是小打小闹、不成气候的小矛盾,由于没有及时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来认识处理,现在可能酿成大的社会大问题。农村社区党员、农(居)民、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和外来人口管理等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势必会影响中心工作的推进。要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根本上重视农村社区党建工作,把它纳入全区总体党建范畴,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党组织要不断研究新情况,借鉴成功经验,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积极解决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为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保证。
二、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社区党建工作面临的问题
村委会过渡到农村社区后,其社会组织形态将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对农村社区党组织工作的职能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我区实际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农村基层党组织思想准备不足的问题。个别农村基层党组织认识不到位,思想观念仍然停留在旧框框中,不能正确处理好发展经济与加强组织建设的关系,认为农村社区基层党组织就是农村党支部的简单的翻牌,没有本质区别;个别基层党组织认为经济工作是硬指标,基层组织建设是软任务,只要抓好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其它工作可以少管甚至不管,忘记了自己肩负的职责;个别基层班子不注意自我教育管理,放松经常性的思想作风建设和党员教育管理,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影响力下降,不能很好地发挥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个别基层党组织工作方式简单,习惯于等上级党组织布置任务,对自己所分管的工作缺乏研究和思考,党建工作没有特色和创新,不能根据变化了的新形势任务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
2.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方式上的问题。农村社区形成后,由于其固有的特点,很容易出现弱化党组织功能的现象。如一些党组织对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上不进行及时调整,必然影响工作的开展。主要问题有:一是群众自主意识增强与农村基层组织领导弱化的矛盾。如果农村基层干部仍然沿用过去那种传统的、简单的工作方法,往往是事倍功半,甚至造成干群关系紧张;二是农民群众要求提供服务与实际服务功能弱化的矛盾。农民群众迫切需要农村基层组织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为他们干事、办事创造条件,而实际上农村基层组织因种种因素,在这方面提供的服务是十分有限的;三是农村基层组织与农民群众集体观念普遍淡化之间形成的矛盾。个别农民群众存在实用主义、自由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的思想倾向,“无事不理你、有事就找你、处理不满意就告你”,这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做好新时期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3.农村党员队伍建设上的问题。近年来,通过年中和年终民主评议乡镇、村班子的工作,我区镇村基层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和党员队伍的主体上是好的,是有战斗力的。特别是开展农村党的组织“三级联创”活动和先进性教育活动以来,广大农村党员增强了加快经济发展的意识,为民办实事的成效比较明显,工作作风也有一定的转变,农村党群、干群关系比较融洽。但是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个别党员党性观念不强,理想信念不是很坚定、不思进取,对什么都抱无所谓的态度;二是个别党员发挥作用不够。一些农村党员,特别是部分党员领导干部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表现出不适应性,缺少发展思路、缺少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缺少带领农民群众致富的本领;三是个别党员工作作风不实。个别党员干部与群众感情生疏,把“密切联系群众”变成了“密切联系领导”;四是个别党员形象不佳。个别农村老党员思想观念落后,缺乏大局意识,在城市化过程中,不能起到应有的带头作用。
三、加强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设想
借鉴先进地区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经验,结合我区农村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只有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自身建设和党员的教育管理,才能在农村社区党建这个领域取得新的成效。
1.围绕农村社区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开展党建工作。通过调研我们充分感受到,加强农村社区党建工作,明确农村社区党组织的地位、功能和任务是关键。科学定位党组织的地位,要从巩固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维护社区稳定和推进农村社区健康发展等角度,旗帜鲜明地明确农村社区党组织是农村社区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发挥着领导功能,管理着社区内各项组织。同时,农村社区党建工作是对农村党建工作的深化和发展,适应我区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必须明确农村社区党组织的功能:一是要充分利用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建立维护各方利益的监督协调机制和保障体系,协调各方利益,化解各种矛盾,让村(居)民共享改革开放和城市化的成果,促进全社会的和谐发展;二是发挥党组织的渗透功能,这也是区别于农村党建工作最显著的特点。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农村领域的党建工作面迅速扩大,客观上要求农村基层党建要主动向农村社区党建领域渗透;三是党组织的服务功能,这是农村社区区别纯农村党建,接近城市社区党建最直接的一项功能。
2.围绕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开展党建工作。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市委、市政府对我区农村城市化工作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区委、区政府也提出了举全区之力,加快推进农村城市化建设,并确立了“整体部署、分步实施、建居先行、改制跟进、统筹兼顾、平稳过渡”的工作目标。推进农村城市化,不同于一般的迁村并点,更不同于农村城镇化,全区各级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要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坚持以人为本,整体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要重点解决好农民群众的问题,最大限度地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只有将最大的优惠给农民,最好的保障给农民,最好的配置给农民,最好的管理给农民,着力解决农民群众的安居问题、就业问题、社保问题、致富问题、教育问题,城市化才能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能提体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
3.围绕加强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开展党建工作。新的领域需要新的思路,新的思路需要新的工作方法。适应这种要求,必须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在工作推动上,要实现由以运用行政手段为主向提供服务为主的转变,更加注意采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典型引路的方法;在处理村(居)务上,要实现由封闭向公开的转变,全面推进以财务公开为重点的村(居)务公开,规范公开时间、地点、程序和内容,做到真公开、常公开;在处理矛盾和纠纷上,要更加注意扩大基层民主和运用法律的手段,通过完善和深化村(居)务办事制度,在长期上坚持下功夫,在解决问题上求实效,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要建立以保护和调动村(居)干部积极性为核心的激励约束机制,不断改善(居)干部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和工作环境,为加强农村社区工作奠定基础。
4.围绕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开展党建工作。推进农村城市化建设进程,关键在人、在党员。在具体工作中,各级党组织要切实把解决目前党员队伍存在突出问题作为今后党建工作的重点,以党员素质的提高促进农民素质的提高,以农民素质的提高推动农村城市化建设。一是抓教育,提高党员队伍的思想素质。要突出重点、讲求方法、注重实效,建立以提高针对性、实用性、开放性为重点的教育培训机制,针对不同群体,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要树立一批好典型,用身边的事迹激发和带动身边的人,营造出一个学先进、赶先进、争先进的社会氛围;二是抓培训,加强党员队伍能力建设。培训内容要突出针对性,培训方式要突出多样性,培训领域要突出延伸性;三是抓管理,改善党员队伍形象。党员管理手段要活,针对不同年龄、思想观念有差异的对象,区分层次,进行有重点、有针对性的管理;四是抓发展,优化党员队伍结构。通过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和主动联系外出务工青年等办法,鼓励优秀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企业能人到村(居)工作,为村(居)级干部的储备人才,努力把政治上靠得住、发展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优秀人才选进农村社区领导班子,提高农村社区专业化服务水平。
5.围绕新型农村社区设置形式加强党建工作。根据我区农村城市化工作实施方案,在完成一次性征收农村集体土地后,农民将直接变为城民。在返迁房建设期,适时成立过渡居委会(农村社区),按照城市居委会的要求整体过渡,建立新的社区管理体制。原村级党组织、村委会将直接过渡为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原村党组织、村委会成员将直接过渡为社区党组织、居委会成员,待条件成熟后,将按照《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履行程序,正式成立社区居委会。顺应这种发展趋势,有必要提前调整农村党组织的设置,做到农村社区党组织与社区建制同步设置,党建工作同步开展,党员作用同步发挥。
与以往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相比,农村社区党组织更需要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转变领导方式、改进工作方法。一是促进利益和谐。要大力推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化服务网络建设,从解决农(居)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入手,为困难群众提供救助服务,为流动人员提供维权服务等;二是促进文明和谐。通过开展创建文明和谐社区、特色文化家庭等活动,弘扬文明道德风尚和文化科技知识、法律知识和公民道德知识的学习等形式,营造文明和谐的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三是促进人际和谐。采取“组织救助、社会帮助、家庭互助”相结合等办法,大力开展“一助一”、“党员联系户”等邻里互助、社会帮扶活动,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融洽邻里之间、群众之间互助互爱、和谐共处的关系。
6.建立健全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运行机制。要从健全制度入手,积极探索切实可行、运转灵活的农村社区党建工作运行机制。一要建立综合协调机制。从构建农村社区党建工作协调网络入手,建立健全工作例会制度、重大事项通报制度等,形成运转有力的协调机制,在整合辖区单位资源、组织各方力量参与社区建设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二要建立民主管理机制。从制度建设层面改进领导方法和工作方式,形成农村社区党组织既能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又积极支持社区居委会依法行使权力、开展工作的保障机制,把社区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落到实处;三要建立广泛参与机制。只有社区党组织引导大家积极参与社区建设,才能不断增强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影响力,更大限度地把群众凝聚到社区建设中来。对在职党员,要注重引导他们从“村”走向“社区”并有组织地参与社区建设,为他们发挥特长提供舞台。对流动党员和老党员,要及时掌握思想动态,解决困难,使他们感受到党的温暖,激发他们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四要建立责任落实机制。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区委组织部、街工委抓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责任机制,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班子成员共同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继续完善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工作目标分解督办制度和工作考核制度,切实把农村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村社区党建工作抓实。
第五篇: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作为城市基层社会结构主体的社区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加强党对社区的领导,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成为新形势下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现就我区社区党组织如何发挥作用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争创国家级“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实际,以服务社区居民为核心,以社区党建工作“五个好”为目标,以加强和改进社区党组织建设为重点,以创新社区党建工作机制、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为保证,积极构建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为我区社区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目标任务:力争利用三年时间,通过全区上下共同努力,社区内“两类”党组织应建组建率达到100%,全区建成5个社区党建工作精品示范点,党建品牌30个,发展党员100名,社区党组织达到“五个好”标准,社区党组织要基本达到活动有阵地、办公有经费。真正实现社区党组织政治导向、资源整合、引领风气、社会稳定器的功能定位,使社区党建工作得到健康有序地推进。主要内容是:
1、发挥社区党组织政治导向功能作用。建设一个政治坚定、团结坚强、密切联系群众、熟悉社区建设、奋发有为的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一支以社区干部和居民中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社区志愿者为骨干的高素质的社区党务工作者队伍。
2、发挥社区党组织资源整合功能作用。形成一个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基础,辖区单位党组织共同参与的社区党建工作体制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社区共建的工作协调机制。
3、发挥社区党组织引领风气功能作用。积极开展争创国家级“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活动、改善社会风气,实现创建和谐社区的新发展、新跨越。加强社区办公场所的建设,加强社区党建阵地的建设,完善社区服务中心的服务内容和设施,美化居民生活环境,净化社会风气。
4、发挥社区党组织社会稳定器功能作用。深入群众、了解群众、处理好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建立党员服务中心,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矛盾化解到最前沿,发挥稳定器的功能作用。
三、工作措施
(一)发挥社区党组织作用,提升社区党务工作者的整体素质
1、对党建工作要有新认识。社区党组织是党员和居民密切联系的基本平台和载体,是社区和谐建设的组织保障。要充分认识社区党建的重要性:一是社区党建工作是创建和谐社区建设的需要。经济发展和社区人口的增加,要求党要在社区的各个领域必须取得主导优势,就必须依靠社区各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形成强大的渗透力、影响力和控制力,为和谐社区建设服务。二是社区党建工作是党组织和党员职责的体现。社区作为各单位和党员生活或工作的区域,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就要得到充分体现,各负其责,共同在社区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三是社区党建工作是服务居民群众的需要。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呈现多元化、个性化的特点,社区党组织和党员必须抓住服务居民群众这个中心,使服务成为社区党建工作与和谐社区建设的最佳结合点,形成党对社区的领导核心,把广大人民群众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使党的执政地位日益巩固。
2、有针对性开展培训学习。按照分级分批培训的原则,有计划分层次地对社区党组织成员进行培训,切实提高社区党组织成员的整体素质。一是打牢理论基础。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加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十七大精神、区委八届十次全会精神等重要思想的学习,真正打下过硬的“理论基础”;二是打牢业务基础。通过参加市、区两级培训班,举办社区党建、法律、计生、劳动保障等基础知识培训班,建立西安区党建网站等方式,加强对业务知识的学习,刻苦钻研业务,为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打下“业务基础”;三是打牢政策基础。社区工作者要对上级党组织的相关政策悉心研究,同时,对社区党建各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要掌握大量详实的第一手材料,为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打下娴熟的“政策基础”。
3、有规律性开展党务工作。社区党建工作要有连续性,定期开展活动、部署工作,使党组织凝聚力进一步增强。一是定期开展活动。结合创先争优和社区实际,开展党味浓、群众积极广泛参与的活动。二是定期部署工作。将上级的要求和社区党组织的近期工作有机结合,并及时进行部署和落实。三是定期总结工作。对一段时间的工作,要进行整理总结,查找问题和不足,便于下一步党建工作的开展。
(二)发挥社区党组织作用,建立发挥作用的平台。
1、开展党建品牌创建活动。广泛开展以“一个社区一个特色,一个社区一个品牌”为主要内容的党建特色社区群创建活动。一是精心挖掘培育。认真总结提炼各社区党建工作的好做法、好经验和新成果,把党建工作成效明显、群众满意度高、可塑性强、具有品牌发展潜质的党建典型确定为品牌培育项目。二是公开评比命名。建立党建品牌登记备案制度,对已成熟的品牌项目,填写《党建品牌创建申报登记表》,撰写党建品牌综合材料,按党组织隶属关系,自下而上逐级申报。街道党工委对申报党建品牌进行拉练式考核评比,切实保证党建品牌创建的公开、公平、公正和高质量。三是发挥示范作用。街道党工委要加强对党建品牌创建工作的跟踪督查,指导在社区建立品牌创建工作示范点。有计划地组织党建品牌单位与后进党组织结成共建对子,帮助指导后进党组织在抓好党建基础性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创建党建品牌活动,进一步增强党建品牌的感染力和牵引力。
2、开展创先争优评比活动。一是以“五好五带头”为目标开展好创先争优活动。努力实现“五个好”: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努力做到“五带头”:带头学习提高、带头争创佳绩、带头服务群众、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弘扬正气。二是以争创国家级“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为主题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围绕深化和拓展“创建五有社区,实现六心目标”活动,推行“四权”运行模式,通过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楼院、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等形式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三是评选表彰。街道党工委对社区党组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情况进行考核,对创先争优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进行表彰奖励,表彰要注重工作实绩和社会公认度,听取党员和群众意见。对优秀党组织和表现突出的党员逐级推荐到区、市级进行表彰奖励。
3、开展载体创新活动。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和创建党建品牌活动的同时,针对社区党组织实际情况,以筹划主题鲜明、内容充实、适合社区党组织特点的党建工作活动载体。一是结合街道党工委(社区)实际创新。不断拓宽帮扶的平台,在社区党组织中开展便民服务承诺活动,并在实际工作中建立和完善党员干部帮扶特困群众和工作机制。二是结合区域资源创新。运用区校共建、军地共建、企区共建等多种载体,开展创新活动。建立爱心救助驿站、健身活动驿站、知识陶冶驿站、日间照料驿站、心里沟通驿站、爱心救助超市等载体。三是结合党员特点创新。发挥个人的优点和长处,为社区党建做贡献。创建红色宣传车、党员先锋岗、党员摊位等载体,切实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举办反腐倡廉图片展,使居民群众及广大党员受到教育。
(三)发挥社区党组织作用,努力构建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
一是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将社区党建工作“三级联创”活动与“创先争优”主题活动有机结合,明确目标任务,丰富活动内容,形成区、街道和社区三级联动,“创先争优”的工作局面。二是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多元投入机制,改善社区工作条件,不断优化社区党组织工作环境,将社区办公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建设规划,加快社区办公服务设施建设,以“三有一化”为重点,积极推进社区党组织建设。三是建立关心、关爱机制。社区党组织按照“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激励人”的要求,建立沟通、关爱机制,对社区群众遇到的困难、纠纷、矛盾尽可能的协调解决,形成以党组织为核心,党员、群众为依托的协调运行机制,体贴关爱群众,达到社区内部关系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