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非典”中开发课程

时间:2019-05-13 07:27: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非典”中开发课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非典”中开发课程》。

第一篇:从“非典”中开发课程

刘卫锋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有这样的论述:“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们有必要富有创意地进行课程开发与课程实施。●捕捉情境设计专题最近,非典型肺炎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生活中类似的即时情境中都蕴含着可资利用的课程因素,相对于国家、地方、学校的固定教材,来自生活的现实情境是我们进行课程开发最为鲜活的源泉。德国教育家博尔诺夫就曾指出:“这些事件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它包括有威胁生命的重大危机、突发的对新的更高级生活的向往、使人摆脱无所事事状态的号召和告诫,以及对今后生活起决定性作用的遭遇等。” 合理地利用这些资源,从课程的角度进行开发,并投入实施,会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呈现出鲜活而灵动的生气。基于这些认识,结合我们面临“非典”困扰的现实情境,我设计开发了专题性文化课程《当“非典”袭来的时候„„》。这个专题课程主要由专题文化读本和主题实践活动构成,在内容上侧重引导学生从生命科学的角度,正确认识“非典”及其危害,体验生命的珍贵,感悟人生的意义等。●课程开发寻求统整1.这次专题性文化课程开发首先寻求教材的统整。我与学生一道,围绕“生命科学”开发专题性文化课程资源,我们结合教材(苏教版语文第八册),选择了课文《网上呼救》、《我要报效我的祖国》、《生命的壮歌》,同时补充了《探寻生命科学奥秘的人》一组文章、《抗击“非典”现在进行时》一组图文,形成专题文化课程读本《当“非典”袭来的时候》。选择这些课程资源,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a.现有教材中的三篇文章在内容上分别涉及科技合作对克服危机的重要性(《网上呼救》、《生命的壮歌》)、个人的高尚情操对事业成功的动力作用(《我要报效我的祖国》)。这些文章对我们现在面对“非典”危机有很强的启发意义,并且可以激发学生高尚的道德感。而补充的《探寻生命科学奥秘的人》,向学生介绍了成功研制出“天花”疫苗的金纳,霍乱、狂犬病疫苗的发明者巴斯德,青霉素的发现者弗莱明,消毒法的发明者利斯特等人的事迹,为学生梳理出人类战胜病魔的历史事件,内容侧重于生命科学知识的渗透,使他们对生命的奥秘有了更多科学的认识。而《抗击“非典”现在进行时》则为学生提供了防范“非典”的资讯,以及“抗非”一线涌现出的感人事迹,使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相连、与社会相通。b.这些文章的表达方法各有特色,可以为学生的习作提供有价值的启示,有助于确定学生专项习作能力的培养目标。比如,新闻通讯的写作要点(《网上呼救》)、如何通过具体的事情表现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我要报效我的祖国》)。由此,完成了对课程资源的专题性统整,既有学习内容,又有学习目标。这样,专题性文化课程《当“非典”袭来的时候》就有了教材的依托。2.借助专题性文化课程《当“非典”袭来的时候》统整教育教学目标。除了以上所涉及的习作培养目标之外,参照《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目标》,这个专题还统整了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态度价值观等领域的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生命科学的一般知识,特别是细菌学方面的知识,积累语言材料;学习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能用自己的话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 能用简短的书信进行书面交流;手工制作千纸鹤、贺卡的能力;尝试运用阅读积累的语言资料进行习作。过程与方法:读书看报,留心媒体,在持续关注“非典”中进行专题性的资料收集;在专题实践活动中进行资料的专题处理和利用。态度价值观:在走向生活中,学会珍视生命,关注社会;在专题阅读中,崇尚科学,养成科学的生活习惯;在专题阅读中,感受献身科学、珍爱生命的科学家和医护人员的崇高精神。在统整的教育教学目标里,沟通了学科间的联系,如生命科学、美术、语文、品德与社会等,这样有助于学生在专题性的实施活动中形成综合性学习的能力,为文化素养的生成不断积淀营养。3.统整教育教学手段。为实施此项专题性文化课程,我和学生对专题性文化课程读本采取课堂精读、课余自学等结合的方式进行,并在实践活动中进行专题习作训练,开展主题班会,深化对生命科学的理解和对献身人类精神的感悟。●课程实施 实践提升有了专题性文化课程《当“非典”袭来的时候》,并且有了统整了的教育教学目标,这项课程的实施就有了保障。在实施过程中,我立足于教材课文,着力于学生的语文基础;依据补充课程,丰富学生的感受,扩大学生的视野。为此,通过三种课型及多种活动来完成课程的实施。阅读课上夯实基础根据“危机产生、人们如何应对”的线索,在阅读课上,我和学生对《网上呼救》、《生命的壮歌》、《我要报效我的祖国》分别进行了深入学习,主要领悟文章的主旨,同时,为了使学生能理解课文中人物的献身精神,我们对照学习了《探寻生命科学奥秘的人》、《抗击“非典”现在进行时》一组文章中关于科学家研究新病原,医护人员同“非典”抗争的事迹材料,让学生将课文与现实拉近距离,从历史的追忆和现实生活的感受两方面受到生命科学的教育和奉献精神的熏陶。另外,每篇文章的表达方法也是学习过程中重要的内容,因为这将为后续的学习活动,特别是习作训练奠定基础。班会课上提高升华在阅读课上得来的生命科学知识以及献身于人类崇高事业的精神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使之真正成为学生素养中较稳定的一部分。于是,我选择了班队会,这一课型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可以通过小品、相声、朗诵、舞蹈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进行。班队会上,学生自编自演的抗击“非典”的小品很有感染力,不仅演员入情入境,而且作为观众的其他学生也为之动容。班队会上还开展了“爱心送天使,纸鹤传真情”的活动,学生们通过折叠千纸鹤、做贺卡等形式对奋战在“抗非”一线的医护人员表达了崇高的敬意。通过专题学习所培养起来的积极情感在这里得到尽情的抒发。班队会上的活动为儿童开拓了广阔的创造空间,提升了专题性文化课程教育目标中的情意内涵。习作课上发展创造学生在阅读课、班队会课上的经历同样可以成为写作的源泉,在课堂上创生的课程经验可以再度开发利用,成为新的教学阶段的起点和对象,为学生的创造提供新的契机,这也是充分利用课程资源的一种体现。在专题性文化课程《当“非典”袭来的时候》实施过程中,我们结合课文和资料,进行读写结合、生活和学习结合的习作训练,使学生在延续性的主题活动中得到新的实践机会,实现了在实践中发展能力的目标。我引导学生利用《探寻生命科学奥秘的人》一组资料,进行题为《人类战胜病魔的几个瞬间》的习作训练,旨在培养学生检索、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用叙述性的语言表达历史事件;结合班队会上学生的爱心奉献活动和阅读经验,做题为《致“白衣天使”》、《“白衣天使”,向您致敬》、《致探寻生命科学的人》的书信习作训练,学生因为占有了大量材料,而且有自身的活动经验,加之专题性文化课程的教育熏陶,因而书信写得情感真挚,内容也较翔实。回顾这项专题性文化课程的开发及实施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基于现实即时情境开发与实施专题性文化课程,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回归生活,使他们在广阔而开放的社会背景中感受语言文字的内涵,进行历练、体验、积累、更新,涵育他们的文化精神,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基。《》

第二篇:从乡土地理到地方课程开发

从乡土教育到地方课程的开发

——兼谈《上海市乡土地理》教材的改革

华东师大二附中

陈胜庆

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要建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已深入到课程核心领域,课程结构的多元化将成为我国中小学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笔者自上海市第一轮课改担任《上海乡土地理》教材和地图册的编写任务自今已有十来年。随着课程教材改革的深入,新的课程教材的编写必须以新的理念为指导。本文从地方课程的概念出发,对地方教材的改革问题作一些思考。

一. 乡土教育与地方课程的联系

国家课程是根据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而设计的,体现了国家对各地区、各学校的学生素质的共同的基本的要求,它在三级课程中起主导作用。而所谓地方课程是指国家规定的课程目标指导下,由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当地社会的特殊条件与要求,为学生的发展而开发编制的课程,现规定课时约占全部课时的5%---10%。它在三级课程结构中起着承上启下、前后衔接的地位,使三级课程结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管理权限上分别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承担,如确立课程门类、制订课程标准、编写教材建设以及对课程评价等。

三级课程的概念,并不完全是根据国外课程改革的趋势提出的,同时也是我国近20年来在基础教育领域长期探索改革的必然结果,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教育需求的。

众所周知,我国从五、六十年代起曾全盘学习苏联经验,采取全国统一的课程计划和教材。长期以来,学校和老师只能执行国家课程的教学计划,而教材则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应考的一成不变的“蓝本”。由于我国是地域广阔的多民族国家,各地区的经济文化差异很大,课程与教材的高度统一带来诸多不利的影响。为此,一些有识之士很早就呼吁课程和教材要有地方性特色。毛泽东同志在1957年的一次座谈会上就指出:“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材是否合适?······教材要有地方性,应当增加一些地方乡土教材”。从60年代起,各地陆续编写了一些地理、历史的乡土教材,并在教育部历次修定的教学大纲中规定了课时。

80年代末,国家教委在实行“一纲多本”和“多纲多本”的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时,首先大力推动各地的乡土教材建设,把加强乡土教育作为对当时全国使用一套统编教材的补充和突破。1987年,国家教委召开“全国乡土教材工作会议”,部署了各地要建设乡土教材的任务。1990年,国家教委又召开了第二次乡土教材工作会议,总结了各地的推动乡土教育和教材建设的经验,并且评选了一批优秀乡土教材和表彰了一些教育行政部门。

这一时期的乡土教材建设,不仅涉及到地理、历史、生物、政治等学科领域,也出现了一些反映地方经济文化特点和地区发展规划远景的综合性教材,在挖掘当地教育资源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使教学内容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促使教育更好的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在各地的乡土教学过程中普遍重视开展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程教材的管理上,采取了教育发达的地区以县、市为主,在教育欠发达的地区以省为主灵活而切合实际的方法。

可以说,这一时期的乡土教育是地方课程的雏形。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乡土教育又不完全等同于现在提及的地方课程,这两者的差异主要是教育理念不同所引起的。

二. 地方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是以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为背景,以大力推广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为目标,并且提出了“以人的发展为本”和由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三者构成的基础学力观作为新的教育理念。

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求课程在功能上要有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来完成教育任务。国家课程无疑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功能,而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则更多地具有开发学生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的功能。

开发地方性课程要充分考虑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历史的特定条件,沟通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联系课本的基础知识并通过实践去认识社会中的各种人文和自然想象,树立对当地社会发展的责任感,从而在实践活动中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实际和社会生活的联系是地方课程对学生发展的最重要的职责。

地方课程的特征之一是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它必须以学校所在的地方或社区为基础。区域差异不仅体现在不同地区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还表现在各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也各有迥异,需求的人才结构也不同。因此,各地的社会教育资源不尽相同,地方课程必须是体现地域特色的课程。

地方课程的特征之二是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因为学生生活在当地的社会环境之中,耳闻目染各种社会现象,时刻体验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有强烈的时代感。所以地方课程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把学校和社会密切地沟通起来。

地方课程的特征之三是具有有效的实践性。地方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容易沟通学生的实践活动,比如开展乡土史地考察和社会调查,参观当地博物馆和革命史迹,参与社区服务和社会公益劳动,以及开展一些关于当地社会问题的课题研究等。

地方课程的特征之四是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地方课程不等同于传统的学科课程,不是学科课程的延伸。要认识社会必须从多学科综合的视角出发,例如了解当地的环境问题,则不仅需要一定的理化生地学科知识,还须涉及到道德伦理和法制观念。因此,地方课程并不从属于任何一门学科课程。

地方课程的特征之五是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它的学习方法不单一地采用传授型,而更应该是探究型,有不少社会问题是需要学生通过探究过程来认识的。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各种探究性学习活动,因此地方课程也具有开放性特点,即突破课堂和课时的束搏,让学生在社会和自然界大课堂中去开展研究活动。

三. 对乡土教育中的传统观念的反思

尽管乡土教育在过去的教学改革中起过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教育理念的深化,需要对乡土教育中的一些传统观念予以重新审视。

1. 是以学科为中心,还是以区域为中心?

在地理、历史等学科中历来有乡土教育的传统。例如古今中外许多地理学家都强调学习地理必须从乡土开始。从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制订近代学校课程时,就提出要求学生在他们生长的地方学习地理。18世纪的法国教育家卢梭和瑞士教育家斐斯泰洛齐也都论述过要从认识家乡开始学习地理。我国现代地理学奠基人竺可桢在1929年也提出了“教学地理,开始必须从本土地理开始”。建国以来,我国的地理教学也都强调要加强乡土地理教育。但是,传统的乡土地理基本上是地理学习入门或者是区域地理的一个组成部分,把乡土地理归纳在地理学科体系之内,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它的育人功能。这种现象在其他学科领域都存在。而地方课程强调的是区域性和综合性,在认识当地社会的区域特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史地知识,而且需要各种自然的人文的知识的综合。因此地方课程的建设必须突破学科中心,强调以区域为中心的学科综合。2. 是以传授型学习为主,还是以探索型学习为主?

在进入信息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学生在课堂以外从多种媒体中接受的信息量极大,辨析和甄别信息的有效性、筛选和吸收信息的价值取向成为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方面。传统乡土教材的编写力求尽可能地达到面面俱到,这主要是受到学科中心和传授型教学方式的影响。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的动态变化,任何一本精心编制的乡土教材都不可能包容一切。因此只有从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来适应这种变化,也就是要从建立探究型的学习方式来构造课程框架。课程的内容除了有必要的基本的素材之外,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关心社会获取信息,包括从报刊杂志、电视广播和电脑网络中筛选学习内容,也包括从社会现实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研究社会问题。地方课程应该成为探究型学习的“平台”。

3. 是以学习结果为重点,还是以学习过程为重点?

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形成过程中,传授型学习依然有重要的作用。但是沿袭一二千年之久的单一的传授型学习已成为我国教育的一大弊端。因此必须在地方课程中突出探究型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鉴于这一认识,地方课程的实施应该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即是否具有获取和筛选信息的能力,是否具备关心社会、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是否具有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性,是否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基本方法和技术,是否具有社会的责任心等等。由此产生的是课程评价必须重视过程的评价和态度、情感、责任心的评价。

4. 是以教材建设为目标,还是以课程建设为目标?

教材是课程的知识载体之一,不代表课程全部。课程则包括在一定理念指导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诸多要素。地方课程的建设一定要有明确的理念支撑,有切实的目标取向,有基本内容框架,同时要有教学实施和评价的指导。作为拓展型的地方课程,要强化课程内容的规定性;作为研究型的地方课程,则要突出课程目标的导向性。研究型的地方课程在内容上可以专题形式构成,在研究课题上有很大的选择性,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起指导作用。因此构建课程标准比编写教材更具有重要意义,掌握了课程标准,更容易在教学中发挥师生的创造性才能。

四.《上海乡土地理》的改革思路

地理学科因为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在开发地方课程中可以起重要的作用。同时地理学科具有开展乡土教育的悠久传统,地理教师具备指导野外地理考察和社会调查的能力,都将在开展和实施地方课程中发挥优势。

曾被评为全国优秀乡土教材的《上海市乡土地理》教科书和《上海市中学地理图册》在十余年来,随着上海社会经济的 飞速发展,不断地修改补充新的材料,大的改版和重编达4次。但是由于教科书和地图册的出版周期,几乎每一新版本在 使用时又发现了很多有待更新的内容。随着包括网络在内的信息传媒的普及,上海中学生生活在一个日新月异、充满发展活力的信息化社会中,时时刻刻感受到上海的发展与变化。上海本身就是一本博大精深的教科书。如何更好地改革《上海乡土地理》教材,必须从新的教育理念上作一些思考。

《上海乡土地理》要发展成一门地方课程,必须有课程性质、课程功能、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正确定位。

1.课程性质:作为一门地方课程,要有教育行政部门和专家制定课程标准,有课时的保证,并要给学校在实施课程标准时有一定的弹性和自主权。使学校能更充分地利用所在社区的资源开展各种实践性的教育活动。

2.课程功能:着重培养学生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使学生在探究型的实践活动中获得积极的体验,既深切地了解上海的发展变化是改革开发的结果,又能对上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探索研究的能力。3.课程目标:要利用上海社会发展的各种教育资源,使学生树立强烈的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使学生能密切关注和获取有关上海社会发展的各种信息资料,能运用各种学科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从而树立作为上海公民所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并具有参与社区实践活动的意识和能力。

4.课程内容:不局限于地理学科范畴。在以区域为范围的内容体系中,结合必要的历史、社会、经济学方面的内容,作为基本的传授型学习材料。但课程的主体内容即研究型素材,则以专题形式出现,引导学生通过课题研究或实践活动去获得知识,培养能力。例如,上海的人口构成和社会老老龄化的问题;上海的滩涂开发和土地利用问题;上海建筑风格和中西文化交融问题;上海的市内交通现状和未来远景的问题;上海的气候灾害和对策问题;上海的人文旅游资源和发展旅游业的问题;上海的农村现代化和都市型农业问题;上海苏州河治理和环境保护问题;上海的公民的环保素质和环保道德问题等等都可以确立为专题。以上各类专题可以以不同区域为背景展开,如一区一县,或街道乡镇,或某一居住小区,某一企业单位,甚至于某一家庭。专题研究的成果 可以成为案例,吸纳到课程内容中去。因此,这类课程与教材的建设具有生成性的特点,可以由师生共同参与,不断充实与发展。

总之,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在课程标准的规定下,对《上海市乡土地理》教材进行较大幅度的改革,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第三篇:从非典看我国公共危机管理

从非典看我国公共危机管理

2003年,一场“非典”突然袭来,震惊了国人,也震惊了世界。这一突发性的公共安全卫生事件是对中华民族的一次严峻的考验。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中华民族所表现出来的凝聚力、责任感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令每个炎黄子孙都感到欣慰和自豪。同时,“非典”也暴露出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好好去反省和总结,尤其是在公共危机管理方面。

公共危机管理,也称政府危机管理,是指政府针对公共危机事件的管理,是解决政府对外交往和对内管理中处于危险和困难境地的问题。即政府在公共危机事件产生、发展过程中,为减少、消除危机的危害,根据危机管理计划和程序而对危机直接采取的对策及管理活动。而2003年的非典危机使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制度经受了一次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也充分暴露出了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制度存在的欠缺,我们要正视在公共危机管理方面的不足,不断改善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制度,以提升我国政府应对危机,处理危机的能力。

一.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1.公共危机管理意识比较淡薄。这次 “非典”疫情的扩大,除了受卫生技术条件的制约外,在初发时对“非典”的传染性和可控性认识不足,政府相关部门及普通民众缺乏危机管理意识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2.信息公开力度不大。在我国政府刚涉及非典危机时,信息透明度不够,导致决策层和公众对于危机严重性及其危害性的误判,不仅延误了战机,而且影响了中国的国际声誉。

3.反应能力较为迟钝。在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下,当危机爆发时,对于一些重大事项谁负责、对谁负责的问题是难以明确的,许多事项往往要由中央政府统一下令才能协调一致,导致了地方政府应对危机的反应能力大打折扣。4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律体系尚未健全。我国目前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危机的法律法规,权威性的应急法律保障不足,无 法 满 足 危 机 管 理的法律化及制度化要求。

二.提高我国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的途径

(一)增强政府危机风险意识

对于公共危机管理,我们应该坚持“以防为主”的观念。各级政府部门首先要广泛树立危机风险意识,努力提高发现、捕捉、判断危机信息的能力,将对各种潜在风险的随时评估纳入危机管理的日常工作中。其次,必须不断完善危机发生的预警和监控系统,使相关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时刻做好防范危机的心理和物质准备。

二.建立公共信息公开机制。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政府和媒体的社会责任是向社会及时、准确地提供真实、可靠的公共信息。随着政府推行政策转向依靠其公信力,信息公开将成为建设“阳光政府”的重要利器。应改变某些传统管制方法,允许有关新闻媒体进行新闻采访、报道及评论,并全面开放;通过各种媒体宣传有关危机事件方面的知识,让公众能够迅速掌握、了解真实情况,提高公众对危机的心理承受力,增强对政府控制危机的信心,防止出现因为信息闭塞而导致危机的失控和无谓的恐慌。三.提高政府危机应变能力

我国政府危机应变能力不高在很大程度上由于管理体制不顺畅、行政效率低下所致。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确保政令统一、职责明确、协调一致,以提高政府应变能力。首先,要加强统一指挥和控制,通过缩减不必要的组织层次,适当扩大相应管理幅度,提高行政组织的纵向沟通速度。其次,要加强各级政府,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合作。根据事权的性质来恰当分配职能关系,避免各自为政、部门封锁。最后,要改变权力过于集中于上层的状况,把一部分决策权(如公共安全事务)下放到以块为主的地方政府手中,让它们能在危机发生时能够迅速反应、及时处理。四.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在处理“非典”危机中,政府从采取隔离措施,到追究失职官员的责任,都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作出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也在短短的20天内出台,创下建国以来单项法规出台最快的记录,为政府采取应急措施提供了法律依据。这种转变,对于转型期的中国政府来说,无疑是最大的进步。危机的危害在于其巨大的不确定性,为了将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应当尽快启动《危机事态法》的制定,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动员一切社会资源,克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这样一个危机频发的时代,提高公共危机管理的综合应对能力,构建起有效的危机管理体制,将是中国各级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所必须履行的一个历史使命,也是现代化过程中无法回避的一项战略任务。我国政府应当逐步完善政府危机管理体制,提高应对危机,处理危机的能力,使整个社会都能有效发挥应对危机事件的作用,减少危机事件对国家和社会造成的损失,为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四篇:从“非典”中看中国的公共安全管理

“非典”——中国公共安全管理的警钟

一、我国公共卫生管理现状

第一是我国公共卫生管理面临着巨大压力。作为管理对象的国民的公共卫生知识薄弱甚至缺乏,例如对一些疾病的致病原理和传播途径不太清楚,大多数人遇到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不知怎样有效地配合政府和医疗单位处理,甚至产生排斥和扩大事态的情况。还有对食品安全法律知识淡薄,制造大量不健康的食品,使用大量不符合规定的添加剂,盲目追求利益,无视他人的生命健康等等。第二是我国公共卫生管理者自身也存在不小的问题。作为公共卫生管理的发起者,例如没有严格按照国家相关的公共卫生管理规定执行,执行力不够,甚至存在腐败现象。再者相关部门的监察力度不够,一些危害公共卫生安全的现象依旧存在。还有就是国家出台的政策不够完善和针对对方公共卫生特色管理不够多。

二、“非典”给政府在相关方面管理带来的影响和转变 第一是观念上的影响和转变。“人的安全”的概念和观念得到真正的重视和关注,人的地位、身份在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面前显得没有区别,人人的生命健康都是那么的重要和关键。人们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可怕性、突发性有了深刻的体会和认识,对公共卫生安全意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国家认识到了是不是不应该盲目地追求GDP,而忽视人民的生命健康,是否应该加大对人民生命健康保护的投入,是否不要形成国家的畸形发展等等问题。

第二是国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制定措施、完善措施、增设部门机构的影响和转变。“非典”发生后的两年时间里,中国加速建成应急管理体制。中国的应急管理体制建立在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中。依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以及预案》,我国政府确立了国家应急管理工作体系,它包括领导机构、办事机构、工作机构、地方机构、专家组。

三、如何完善我国医疗体系建设

1加强医疗市场监管,改善就医环境,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目前我国医疗市场仍存在医疗资源浪费、药品回扣及收受红包现象,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制定相应的市场调控政策,加强行政干预和管理,制定严格监督及处罚政策,改善就医环境。这样医疗市场有良好的环境氛围及风气,既有利于我国医学的发展,又使有效的医疗保障资源得到合理充分的利用。使医疗机构在市场经济浪潮中认准航标,全心全意为人们的健康服务,共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摆脱公众信任危机,使医疗市场秩序健康发展,这是市场化初期必须做到的,不然我国的医疗市场会畸形发展。我们应积极宣传医疗技术及优秀医务工作者,宣传良好的医疗服务,使人们重新认识我们人民医院为人民的高尚理念,使人们充分相信和信任医院和医务工作者,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2构建合理医疗教育和人才流动体制

建立健全严格的专科人才培养制度,医师教育必须是正规的5 a以上临床医学培养。实习毕业后进入二级临床医院进行工作锻炼,在较好医术及医德的带教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专科工作训练,全面考察初级医师的综合素质,合格并取得相应专科医师资格后才能独立工作,然后进行优胜劣汰。二级医院定期选送优秀医生进入三级医院进修或帮助工作,采取竞争方式,工作成绩突出并医德良好的,调入三级医院工作,构成人才梯次,增强我国难重病的救治和医疗科研能力。医师工作取消终身制,不能胜任医师工作的实行坚决强制淘汰,不得从事医疗服务工作。由卫生行政部门从二级、三级医院调派医务人员到社区和农村进行服务保障工作,提高其工资及福利待遇,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及发展机会,吸引优秀医务工作者到社区和农村工作,还可以进行定期调换岗位,提高我国整体的保障能力及水平。“流水不腐”这样既能使优秀人才更好的发展,由能提高我国医疗服务的整体保障能力和水平。医院应按需设岗,按岗取酬,公开竞聘,激活人员合理流动。实行对重要管理人才、骨干技术人才实行特别高薪、特殊待遇及岗位津贴制,吸引国内外的高尖人才,使他们发挥主导作用。因为一个骨干人才的工作,可以造就一个高水平的学科、带动一个部门的工作。这样一方面可以更加合理地利用现有的高尖人才;另一方面也可促进、激发今后的人才培养。3构建合理的医院层次及体制制度 我国医院现在实行分等级制度,笔者认为,加强三级甲等医院在医疗科研及技术革新上的投入,紧跟医学前沿,提高疑难杂症的治疗水平;积极展开中小医疗机构,进行常见病的诊治;大范围的开展社区和农村医疗保障,保障人们的基本健康与疾病防控。这样不仅解决难重病的救治,提高了我国的医疗水平,又使常见疾病得到及时治疗,更好的做到疾病防控,有效的阻止黑诊所存在。中国老龄化问题日趋严峻,建立广泛社区卫生服务建设,降低老年人的往返成本,将有助于增加其对医疗服务的利用。卫生行政部门应选拔具有良好经营管理能力的人才来负责医院管理,打破必须是医疗专家才能当院长的固定规律,更好的使人尽其才。目前我国医院院长大多数是从临床一线的医学技术专家中选取,一般没有经过专门的正规的系统的管理学理论培训和学习。且有的院长还参加部分专科业务工作,这种“双肩挑”甚至是“一头沉”的院长既管不好医院,又浪费人才,对国家、对医院简直就是一种损失。

4构建医疗补贴、保险和社会救助相协调的保障制度 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保障水平,必须把握和处理好制度改革与保障投入、加强管理与改善服务的关系,特别是要把改革的进度、保障的程度和财力支撑的可能结合好[5]。国家应制订明确的长远发展规划和详细的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开展农民的医疗保险,使一病致贫和无钱放弃治疗的悲剧消失。政府在规范医院医疗收费的同时,构建平价医院,建立专项基金对特殊疾病患者进行医疗补贴,并建立相应的医疗保险制度及法律来更好的保证人们生命和健康,这是我们政府的责任和义务。应积极发动社会的力量捐助或其他形式帮助那些因没有钱无法得到医治的患者,虽然这只是当前我国经济不够发达的权宜之计,但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社会的力量是巨大的,可以使部分危重贫困患者得到救治。

5构建医疗信息资源共享和疫情预警制度 当前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我们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医疗行业应尽快建立医疗资源的共享机制,使我们有限的医疗资源和技术最大可能的为人类健康服务。让先进医疗信息及医疗技术尽快流通共享,不仅在大的三级医院共享,更应让中小医院及社区、农村医疗系统能够资源共享,提高我国整体医疗水平。我国卫生行政部门要建立制度,要使我国综合性国家大医院应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医学前沿技术的同时,不断创新医学技术来引领全球医疗技术水平,并全国的医院实行资源共享,为我国的卫生事业服务,为人们群众服务。医疗技术虽然不断进步,但并不能阻止一些灾难性的疫情的发生,比如2003年我国“非典”流行,当今禽流感的蔓延态势,都使我国经济和人们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虽然医务工作者在一线工作,但仅仅接触的是就医的患者,我们政府也正在积极探索制定疫情预警制度,积极宣传和发动群众来配合医院和医疗行政部门来更好的完成疫情预警和防御工作。

6构建医疗多元化市场,提倡全民“健康消费”理念

构建医疗多元化市场,提倡健康体检或保健服务,使疾病尽早发现治疗,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提倡”健康消费”理念。加大宣传“健康消费”,使我国群众定期到医院检查、咨询、了解自身健康情况,或进行定期的医疗保健,了解响应的医学保健知识来为自己的健康服务。医院应积极挖掘市场潜力,调整经营策略、改善经营模式,增加服务项目,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和谐病患、顾客与医疗服务的关系。全面品质管理(totadqualitymanagement,TQM)概念最先是应用在制造业,其导向是提高产业的生产力、效率和效益,以提高产品质量、满足顾客、拓展市场、提升竞争力。TQM用于医疗机构,就是希望医院建构一个“以患者为中心的安全有效的医疗环境”,提供全面的、优良的医疗与保健服务,使之满足病患需求,开拓医疗市场,减少成本,提高竞争力。1992年台湾医院自觉引进TQM管理理念,卫生主管也积极推动。TQM推动后,医院不再局限于医疗是医院唯一服务,顾客将医院作为一个与医疗、保健有关的消费场所,享受更有品质、更舒适的特殊医疗服务、保健服务等。总之,我们医疗改革最终目的是更好的保障人们健康,解除患者的病痛。让我们每一个医务工作者积极投身医疗改革事业,为中国的卫生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只要我们不断发展、不断改革、完善自己、提高水平,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会不断进步,医疗市场逐步走上正轨;我们的和谐社会与文明才会不断进步。

四、改革性方向

第一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制定和改革出的医疗体系制度必须满足人民的实际生活需求,突出以人为本。第二是技术更科学、人力物力资源更优化。

第三是加强对公众宣传和教育力度,使公众的卫生医疗知识丰富,有利于医疗机构和体系的建设和快速发展。

第四是政府的执行力度的加强和腐败问题的消除。

第五篇:英语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高职英语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之探索

南充职业技术学院 唐诚 637131

【内容摘要】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音像、电视、书刊杂志、网络信息等是获得丰富教学资源渠道,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有效提高英语水平。

【关键词】高职英语 课程资源 开发和利用

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课程资源包括英语教材以及有利于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其他所有学习材料和辅助设施。英语教学特点之一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从不同渠道、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及语言运用。本文旨在探索英语教学资源的获得渠道、整合利用,更好地为英语教学服务。怎样才能创造性地开发好课程资源,充分发挥课程资源作用呢?

一、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资源

英语教材是英语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要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资源。教材是多种科技文化、人文知识等汇集的“信息场”。其中,不管是显性的还是隐性信息,均可视作塑造学生、使之得到能动发展的很好的资源,如果这种资源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挖掘,它的价值会在创造性使用过程中更加显现。因此,不论是教材的编者,还是教材的使用者,都要以教材为平台在充分开发课程资源方面多下功夫。课堂教材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范本,是学生学习最主要的资源,要达到教材的目标必须注意教材与生活、社会的结合、沟通,让学生对教材这个点的学习能达到涵盖一个学习的面,从而达到盘活教材的目的。

1、注重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

对于同一册的教材,往往都能找到几个相通的“点”,我们就要善于整合各门学科的力量,把学科与学科融会贯通起来,汲取多方面的营养。比如,人教版《新目标》七年级下册教材中,话题有“谈论过去的事情”,“谈论喜欢的音乐”,“订购食物”,等。教学时,我恰当地利用多媒体首先向学生展示世界上著名的国家以及它们独特的风景名胜和标志性建筑物等,让学生感受到世界各地美丽的景色。我带着学生来到了风景如画的夏威夷群岛,让他们在那里度假。让他们讨论那里的风景、天气、食物、人文等。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同时又带着学生去欣赏各种不同风格的音乐,和学生共同讨论喜欢的音乐,歌星等。这样的课,不纯粹是英语课,还是音乐、美术欣赏课,使学生的身心受到洗涤,使课堂活起来。

2、点面结合,以点带面。

课本中有很多精美的主题。由某一个主题引发开去,我们可以生成很多新的“教材”。我们就要立足原教材的点,努力把这个点推向广阔的面。如人教版《新目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主题是学习和了解各种动物。我首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物世界的录象,使学生一下子就被各种动物所吸引。接下来让学生学习各种动物,通过声音猜动物,讨论所喜欢的动物等。紧接着,教师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讲出各种动物的主要栖息地和生活习性,进一步了解和深化知识。这时我又播出一段动物被猎杀的录象,学生顿时被震惊了,我向他们讲明,目前世界上有很多动物正在濒临灭绝,请同学们课后去调查一下你所喜欢的动物的生存情况,然后写一篇报导,并提出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馆等渠道收集信息,学会合作,研究问题。这样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也促进了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从生活中开发源泉

1、抓住每个学生的兴趣点。

过去,我们把课程(其实那时我们所理解的还只是教材而已)看作了“整个世界”,所以,按部就班、准确无误地完成教材任务,是很多课堂教学所追求的唯一目的。但现在,我们应该认识到:“整个世界”都是课程资源,作为教师,就应当善于发现每一个可能会涌流无限生机的“泉眼”,精心的疏通,引流。如人教版《新目标》七年级下册教材的第四单元的主题是谈论工作。课本上介绍的工作种类并不多,当问到孩子们将来长大后想做什么?没想到孩子们的回答竟然是五花八门,有的想当经理,有的想当工程师,有的想当环保卫士,有的想遨游太空,有的喜欢网络┈,事先对职业词汇的准备一下子显得太可怜了,有些职业连我都不懂得说,这时我对学生说,你们课后去查一下你们喜欢的职业,下一节课我们再接着讨论,同时要写清楚选择这一职业的原因。第二天,学生带来了他们不同的职业,又谈了他们对该职业的看法以及选择该职业的原因,从而使学生树立了美好的人生目标,并为之不断努力。

2、活化班级环境资源

《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学校应该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可以组织学生建立班级图书角或图书柜。鼓励学生制作班级小报、墙报,鼓励学生交流学习资源。班级环境蕴涵着丰富的教育价值,是一种独特的课程资源。但如果班级环境的创设不能贴近学生的生活,不能触及学生的心灵,不能和学生进行“对话”,那么,再精致、高雅、现代化的设施设备,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怎样让班级环境充分发挥它“无声胜有声”的育人功能?我们在教室的一角开辟了一个“英语角”,培养他们开口说英语的能力和实践的机会;在另一角开辟一个“图书角”,使学生大量阅读英语书籍,开拓和丰富视野。在学习园地,张贴学生优秀英语作文,让他们享受学习成功的乐趣,促使他们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些作品也可以成为学生口语表达的资料。“词汇擂台”使他们迅速积累词汇,乐学词汇;“个人档案袋”记录了每个学生的作品,记录了他们是如何一步一步成长┈。总之,学生目光所能到达之处,都是一道融美感与诗意于一炉、集欣赏与学习于一体的独特亮丽的风景线,学生在这美丽的课程中成长着。

三、开启社会的百科全书

社会是一所大学校。陶行知说:“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先生,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做一个现代人必须取得现代的知识,学会现代的技能,感觉现代的问题,并以现代的方法发挥我们的力量”。教师要引导学生到社会的熔炉里去实践,去锻炼,去发展,开发利用好社区、家庭等各方面的资源,从而开启社会这一本百科全书。

1、汲取社区资源

闽清山青水秀,有着悠久的历史。合理利用这些丰富的人文、自然、经济等社区资源,一方面,使学生的英语学习充满时代感,充满现实意义和乐趣,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培养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关注、探究的习惯和能力。如在学习《新目标》七年级下册“询问方向和指点方向”后,为让孩子亲历语言的实践的过程,感受交际的功能,我们组织孩子亲自绘制英语地图,写英语路标和英语说明等。他们在社会课堂里学到的东西,要远远多于传统的封闭的课程。

2、挖掘家庭资源

家庭是社会的一分子,家庭生活充满温情和乐趣,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课程资源。这学期,我们进行了一次“牵手”活动,即“父母牵孩子的手”,“牵手”活动中的一个主要项目就是进行“英语口语”大赛。孩子们为了在比赛中获取好成绩,充分利用课余的时间背诵英语,不仅把英语背得滚瓜烂熟,而且还在家长的协助下收集了更广泛的各种英语资料进行背诵。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更亲密了。

四、开辟网络的广阔天地

许多梦寐着想看到、想发现、想了解的东西,通过网络,很容易就获得了。我们坐在教室里,只要轻轻点击鼠标,即时就可以进入“千里眼、顺风耳”的境界,聆听名家的教诲,欣赏经典的画面,感受一种紧密快捷的乐趣。在学习外国传统节日的过程中,我点击网站,让学生欣赏了世界各国的典型节日,并通过网络,了解有关节日的知识,学生的学习就不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彩色的,多维的,互联的。网络资源的丰富是毋庸质疑的,它大大开阔了学习的视野,它对孩子充满了吸引力,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如在课本中出现了拉普音乐后,我引导学生到网络上去搜集相关知识,当一种种音乐出现在学生的面前时,孩子们大开眼界,他们明白了,原来网络上有这么丰富的知识,原来还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学习!而网络资源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的同时,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具备现代人所需要的检索和搜集信息、整理并分析信息的能力。

五、开发教师资源

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需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同时,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他本身也是一种独特的课程资源。他那睿智的谈吐、丰富的社会阅历、广博的文化知识,真诚细致的人文关怀、独到的人生感悟┈都是学生终生受益、用之不竭的精神资源。所以,让我们在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中,也不断地发展我们自己,塑造我们自己,超越我们自己,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迎向开阔的英语天空!

总之,英语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只有我们广大教师用心学习,用心去看,用心去想,定会使多样化的课程资源不断的被开发出来并为我们所用。也只有这样,我们的英语课程才会变得丰富多彩,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充满勃勃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资料:

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朱慕菊:《走进新课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4.3 人民教育出版社

黄远振:《新课程英语教与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

因此,在英语教学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还应该积极利用其他课程资源,特别是广播影视节目、录音、录像资料、直观教具和实物,多媒体光盘资料、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报刊杂志等等。

下载从“非典”中开发课程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非典”中开发课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校本课程开发

    浅谈校本课程开发 摘 要: 我国基础教育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现在,校本课程已成为国家课程计划的一部分,这就使学校担负起开发校本课程的责任,正确理解校本课程......

    课程开发方案

    【课程开发方案 】 课程名称:阅读 课程类型:阅读拓展 授课教师:各语文教师 授课对象:我校各年级段学生 大阅读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一、大阅读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阅读是提高学生语......

    课程开发策划书

    策划书即对某个未来的活动或者事件进行策划,并展现给读者的文本;策划书是目标规划的文字书,是实现目标的指路灯。一份好的策划书往往能够决定您的目标能否有效快速达到。下面是......

    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

    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 在转换角色的同时,我校校本课程开发因为不断试验,大胆创新,使得老师们得到了书本上得不到的知识,取得了较多收获。 1、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得到了......

    浅谈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教师专业发展

    浅谈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教师专业发展 摘 要: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校本课程开发是其中的一个亮点。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教师专业发展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目的。任何课程改革如果忽视......

    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发课程资源的几点体会(定稿)

    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发课程资源的几点体会[摘要]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让学生借助教材这个资源,主动理解和体验,让学生借助教材所涉及的方面领域为自......

    体验式教学在开发课程中的应用[模版]

    体验式教学在开发课程中的应用 舞钢职专姜建明 一、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和场所 教师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深入实际进行调查,如果受条件所限不能实际调查的,鼓励学生通......

    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发课程资源的几点体会

    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发课程资源的几点体会 [摘要]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让学生借助教材这个资源,主动理解和体验,让学生借助教材所涉及的方面领域为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