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做好2014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意见
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关于做好2014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意见
增院学字〔2013〕14号
我院2010级本科学生共有2950人,到2014年6月底,他们毕业并将走上工作岗位。自2010级学生入学以来,我院通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大力加强能力训练与就业指导等措施,使该年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具备了从业的素质和能力。但是,由于受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全社会宏观就业压力增大、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量持续增加和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等因素的制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复杂严峻,工作任务艰巨繁重。为了做好2014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最大程度地帮助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确保毕业生安全、文明离校,根据上级领导机关的要求,结合本院实际,现就如何做好2014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以下意见,请各系部处和有关单位认真贯彻执行。
一、明确工作目标,增强工作责任感和自觉性
(一)明确就业工作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2014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指导思想: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切实落实国务院、教育部、广东省政府和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要求,坚持以生为本、统筹安排、规范管理、公平公正、学以致用、人尽其才、择优推荐的原则,采取切实措施,努力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积极促进高层次就业,大力鼓励自主创业,重点扶助困难群体就业。
2014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目标:加强和规范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管理,构建和完善规范化运行、程序化操作、制度化约束、科学化实施、便捷化服务、现代化办公六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努力提高就业指导服务的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专业化水平,努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毕业生对就业工作的满意度。其中:到2014年7月1日止,毕业生就业率超过75%;到2014年9月1日止,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超过85%;到2014年12月10日省教育厅统计总体就业率时,最终就业率超过96%;全体毕业生文明离校,毕业生对院、系和毕业班辅导员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滿意度分别超过80%。
(二)增强就业工作责任感和自觉性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努力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就业乃民生之本,稳定之基,安国之策。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质量与水平,直接反映一个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尤其是作为直接反映高校教育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认可程度的毕业生就业率,备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并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准。各级领导和全体教职员工必须高度认识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和自觉性,迎难而上,全力以赴,扎实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千方百计帮助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
(三)落实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
各系应当坚持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切实落实就业工作目标负责制,把帮助毕业生实现就业作为本学年的重点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列入领导班子议事日程,创新工作思路,采取有效措施,紧密结合不同专业毕业生和不同诉求毕业生的特点,进一步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力度,动员和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努力帮助毕业生实现就业。
二、落实就业工作措施,确保毕业生充分就业
(一)扎实抓好毕业生的就业观教育
各系应当通过各种有效途径,紧密结合毕业生的思想实际和当前的就业形势开展就业指导,教育和引导毕业生正确判断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增强立足基层意识和先就业后择业、先安置后发展的意识,进行正确的就业定位,帮助未签约毕业生尽快落实就业单位。
(二)广泛收集岗位需求信息
改变“等人上门”的工作状态和工作方式,实施“主动出击战术”。各系和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应当通过加强与用人单位或实习单位的沟通联系、发动教师和校友等途径广泛收集岗位需求信息,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务和择业机会。
(三)精心组织供需见面活动
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和各系应当精心组织安排好各种供需见面活动,为毕业生搭建供需见面活动平台。各系应当结合专业特点,积极联系并且引入不少于5家用人单位进校园举行专场供需见面活动。
(四)积极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鼓励毕业生多渠道、多形式就业,拓展毕业生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就业渠道,引导毕业生面向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和城市社区服务的就业新项目,鼓励毕业生到各类中小微企业、社会养老服务业等岗位就业。
(五)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加强基层就业的宣传和引导,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小企业、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扎实做好“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和农村从教等项目的宣传发动和与此有关的服务工作。认真做好毕业生入伍预征宣传发动工作,鼓励和支持毕业生到部队建功立业。
(六)加强就业弱势群体的就业指导与就业援助
对经济有困难、成绩不理想、生理有缺陷、竞争能力弱的毕业生,各系和学生工作处,特别是毕业班辅导员应当了解掌握其家庭背景、学业与表现、就业意向与困难等情况,给予重点关注和帮扶。各系应制订切实可行的、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主动为就业弱势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岗位
推荐、技能培训和心理辅导,努力帮助他们顺利就业。
(七)建立和完善未就业毕业生就业促进制度
关心关注离校后未就业毕业生的择业进展状况,各系和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应当通过电话、网络等有效形式,为离校后未就业毕业生提供“三个一”专项服务,即提供一次电话访问、一次就业指导、一次岗位推荐,力争每一位有就业意愿的毕业生在2014年年底前实现就业。
三、深入细致地做好毕业生的思想工作
(一)组织毕业生学习贯彻习近平五四讲话精神
各系可通过主题班会、党团支部专题组织生活会、宣讲或座谈会等形式,组织全体毕业生学习总书记2013年5月4日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发表的重要讲话,引导毕业生深刻理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增强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责任感、使命感;深刻理解实现中国梦是青年成长成才的最好舞台,自觉把个人成才发展之梦汇入中国梦的伟大进程,共同支撑、共同见证、共同享有中国梦。
(二)切实加强诚信教育
各系应当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强化毕业生的诚信观念,引导毕业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求职择业、履行就业协议、填写《毕业生登记表》、进行毕业鉴定、还款还贷和办理离校手续过程中坚持诚信原则,自觉做到诚实为人、正当竞争、守信践约。对申请了国家助学贷款的同学要专门安排一次以诚信教育为主题的恳谈会。
(三)重视榜样示范教育
按照择优评选、客观公正、民主公开的原则和严格的程序,认真做好优秀毕业生的评选工作。善于运用毕业生中的先进典型,通过广泛宣传优秀毕业生的先进事迹、组织优秀毕业生与非毕业班同学进行经验交流等形式,积极开展榜样示范教育和朋辈教育,激励广大学生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
(四)着力加强角色转换与艰苦创业教育
通过举行党团支部专题组织生活会、邀请校友或教师做专题讲座、领导与毕业生恳谈、毕业生畅谈青春梦与中国梦等形式,对全体毕业生进行角色转换、就业适应和艰苦创业教育,引导毕业生正确认识学生角色与职业角色、学校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差异,正确认识和对待各种社会现实问题,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矛盾以及环境与成才的关系,树立立足基层、艰苦创业、竞争进取、开拓创新的观念。
(五)强化个别教育和个性化教育
学生政工干部应当善于结合学生的实际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努力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转变粗放式教育模式,坚持精细化教育理念,加大个别教育辅导和个性化教育辅
导的工作力度,毕业班辅导员与每位毕业生的沟通交流不少于一次。对于经济有困难、成绩不理想、生理有缺陷、心理有困扰、竞争能力弱的毕业生,务必给予重点关注并落实具体的帮扶措施。
四、认真做好毕业生的毕业总结和毕业鉴定工作
(一)认真做好毕业总结工作
各系应当按照《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规定》(增院学字〔2013〕8号)第八章有关规定的要求,组织全体毕业生认真做好毕业总结。要求毕业生完成以下三件工作:第一,写好一份书面总结。每位毕业生对自己大学四年的成长发展情况做一个全面的、客观的总结,总结的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本人大学期间成长发展的基本情况,包括对理论学习、道德修养、专业学习、社会工作和社会实践、遵守法纪、能力培养和素质拓展所持的态度和所取得的成绩;二是本人大学期间成长发展的主要经验和体会;三是本人大学期间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努力的方向;四是对系和学院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第二,填好毕业生登记表。每位毕业生应当严格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登记表》设定的栏目和要求,认真填写好毕业生登记表中有关栏目的内容。第三,开好总结交流会。以小组或者班为单位,召开一次毕业总结交流会,每位毕业生都应就自己大学期间成长发展的基本情况、主要成绩和存在的不足进行汇报,其他同学提出意见和建议。在毕业总结过程中,要引导毕业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既要充分肯定成绩,也要看到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二)认真做好毕业生的毕业鉴定工作
各系应当按照《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规定》(增院学字〔2013〕8号)第八章有关规定的要求,实事求是地对毕业生做出组织鉴定。
系对毕业生的鉴定内容包括:政治态度与政治表现,思想道德修养和遵纪守法的表现,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担任学生干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以及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获奖情况,参加科技科研、学科与技能竞赛、创新与创业等活动的情况以及取得的成果或成绩,坚持体育锻炼、参加文体活动的情况以及所取得的成绩,个人的特长和特点。
系对毕业生的鉴定由毕业班辅导员起草,经党总支书记审查修改后再填入《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登记表》。
毕业鉴定涉及对毕业生大学四年现实表现的综合评价,是用人单位了解毕业生情况的重要材料之一,各系在为毕业生做鉴定时,务必坚持客观公正、评价准确、反映个性的原则,力戒敷衍了事、用词空洞、千篇一律。
(三)认真做好毕业生档案的清点、整理和归档工作
各系和所有就业工作人员必须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和一丝不苟的态度,认真做好毕业生档案材料的清点、整理、归档和转移工作,确保毕业生档案材料的归档和转移准确无误、无遗漏。
毕业总结、毕业鉴定以及毕业生档案整理、归档和转移等工作的具体安排由学生工作处另行确定和公布。
五、扎实抓好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
(一)加强法纪教育、安全教育和日常管理
各系应当切实加强毕业班的法纪教育、安全教育和和日常管理,着力引导毕业生增强法纪观念和安全意识,自觉遵守法律规范和学院的各种规章制度,自觉维护学校的教学、管理和生活秩序,自觉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预防各种事故发生。要求毕业生做到“八不”:不在宿舍墙壁上写字画画,不在宿舍区内烧废纸杂物,不损坏学生公寓和校园内的设施和设备,不往学生公寓楼下扔东西,不酗酒,不干扰别人正常的学习、工作与休息,不拖欠学费、住宿费、水电费和图书馆的书籍,不做违法与违反社会公德的事。
(二)加强学校认同与弘扬增院精神教育
各系应当利用各种方式,加强毕业生的学校认同教育,引导毕业生增强“爱校如家、尊师如父”和“站好最后一班岗”的观念,继承和发扬增城学院的优良传统和校风,保持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在毕业前和离校时做到“四留下”:给母校留下优良的作风,给师弟师妹留下良好的榜样,给老师留下欣慰,给同学留下友谊与温暖,自觉文明离校。
(三)开展“我为增院添光彩”为主题的文明离校活动
引导毕业生通过各种形式为母校作贡献。提倡毕业生以集体的名义,诸如年级、专业、班、党(团)支部等,在离校前为母校做一件有意义的事,以特殊的方式回报母校。“我为增院添光彩” 文明离校活动方案以及为母校做贡献的具体形式由各个系自行策划和确定。
(四)精心组织好毕业典礼
按照隆重、热烈、简朴、深刻的原则,精心策划和组织好毕业典礼活动,给毕业生上好大学最后一堂课,为毕业生奔赴工作单位、投身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伟大进程而鼓劲给力。
(五)认真做好离校手续办理和文明离校评比工作
认真做好毕业生公物归还、欠费清还和证件回收工作。所有毕业生在办理离校手续之前,必须还清所借图书资料、体育器材、网络设备和其它公物,缴清学费、住宿费、教材费、水电费等费用,上缴学生证和胸卡。
毕业生办理离校手续的要求、具体安排和毕业生文明离校评比工作方案由有关职能部门确定和公布。
(六)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和学生骨干在文明离校工作中的作用
各系应当重视和调动各级各类学生组织和学生骨干在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中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和作用。切实加强毕业班党员的教育与管理,充
分发挥毕业班党支部在学生事务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毕业教育、文明离校等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六、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率统计和就业工作总结等工作
(一)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率统计与上报工作
各系应当认真、持续地做好未就业毕业生的信息跟踪与就业率统计工作。在2014年3月1日至6月30日期间,各系须在每周星期五十点以前通过大学生就业系统上报就业进展情况;在2014年7月1日至12月10日期间,各系每隔半个月通过大学生就业系统上报一次毕业生就业率,经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审核后再上报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
(二)认真做好与毕业生就业有关的调研工作
各系应当积极配合学院就业指导中心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意向问卷调查、毕业生对院系和毕业班辅导员就业工作满意度问卷调查、毕业生对岗位工作满意度调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调查等调查研究工作,为改进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促进就业工作科学化提供数据信息。
(三)认真做好就业工作材料撰写与收集工作
收集和编印就业指导工作案例、毕业生择业创业案件和优秀毕业生事迹,积累就业指导教学资料。在2014年8月31日以前,毕业班辅导员须按规定格式向学院就业指导中心提供1篇就业指导工作案例、不少于5篇毕业生择业创业案件、不少于10篇优秀毕业生事迹。
(四)认真做好毕业生毕业以后联系方式的收集和编辑工作
以系为单位、按毕业生工作地域编印2014届毕业生通讯录。该通讯录的要素包括:毕业生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生源地,所学专业,家庭电话,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手机号码,QQ号码,电子邮箱。
各系可引导在同一地区工作的毕业生通过民主方式推举1-3名责任心强、亲和力与沟通协调能力强、公信度高的毕业生作为校友活动联系人,以方便今后开展校友联谊活动。
各系毕业生通讯录的电子版与纸质版,于2014年12月下旬上报学院就业指导中心。
(五)认真做好就业工作总结
各系和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应当按照《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规定》(增院学字〔2013〕8号)第十章有关规定的要求,结合就业工作实践,认真做好本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就业工作总结的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本届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二是做好本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基本经验;三是本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四是加强和改进就业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与建议。上交就业工作总结截止的时间为2014年8月31日。学院将在合适时间召开就业工作总结会议,对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
七、坚持以生为本,努力为毕业生提供优质服务
(一)强化生本理念和服务意识
全院教职员工必须坚持以生为本的工作理念,不仅心中装有学生,而且把学生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使学生成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诚心诚意为学生的成才发展服务。尤其是在一线从事就业工作的学生政工干部,必须认真践行诚心诚意为学生成才发展服务的工作宗旨,不断强化生本理念和服务意识,注意端正工作态度,改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切实做到想毕业生之所需,急毕业生之所求,分毕业生之所忧,解毕业生之所困,一丝不苟地、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让每位毕业生感受到老师对其的关心,体会到学院、系和党组织给他(她)的温暖。
(二)强化大局观念和协作意识
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院一盘棋。各个职能部门、各个系以及就业工作人员和与办理毕业生离校手续工作有关的一切人员,必须牢固树立大局观念,坚持团结协作,不仅认真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而且主动配合有关部门或有关工作人员做好与毕业生就业有关的工作。
(三)为毕业生就业和办理离校手续提供热情周到、方便快捷的服务
就业服务和办理离校手续等工作是为学生服务的重要窗口,服务能力的强弱和服务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学院的声誉,直接影响毕业生对学院的认可度。因此,各个职能部门、各个系以及就业工作人员和与办理毕业生离校手续工作有关的一切人员,应当带着对学生深厚的感情,本着对学生和学院高度负责的态度,努力为学生提供热情周到、方便快捷的服务,努力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用优质的服务赢得毕业生对母校的认同、眷恋和热爱。
各系应当根据本实施意见的工作部署和要求,紧密结合本系实际制定具体的毕业生教育与文明离校工作方案,并按规定时间上报学院就业指导中心。
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 二○一三年十月十八日
第二篇:关于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
关于做好我市***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
我市年共有普通高校、中专学校毕业生人,其中本科毕业生人(),专科毕业生人(),中专毕业生人()。今年是高校扩招后毕业生就业的第一年,毕业生人数比上年增长%,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根据人事部《关于做好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接收工作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市实际,为做好全市年高校、中专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方针和指导思想
年我市高校、中专学校毕业生就业仍然坚持“统筹安排,合理使用,加强重点,面向基层,充实生产、科研、教学第一线和学以致用,人尽其才”的方针,实行“国家宏观调控,各级政府和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今年是高校扩招以来的第一个就业高峰年,毕业生数量大幅度上升,就业压力很大。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全市各级政府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相应成立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把毕业生就业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的有关文件精神,转变观念,深化改革,制订切实有效的措施,扎扎实实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施办法
(一)进一步健全毕业生就业接收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人才市场在毕业生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我市生源及愿意来梧工作的外地生源的大中专毕业生进入我市各级人才市场,与用人单位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用人单位吸纳毕业生可以进入人才市场,公开招聘,公平选人。
(二)积极引进高层次、紧缺专业毕业生。鼓励和支持用人单位采取优惠措施吸引博士生、硕士生和大学本科毕业生到我市工作,对愿意来梧工作暂未落实单位的本科以上学历毕业生,采取“先接收后就业”的办法。重点满足我市支柱产业、重点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对毕业生引进需求,优先保证我市各类外来投资企业、民营企业对毕业生的吸纳需求。
(三)我市党政机关录用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新增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应主要面向高校毕业生,实行公开招考或招聘,择优录用。为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素质,各县(市)、乡(镇)机关,特别是基层公安、司法等执法部门新增人员,也应优先从高校毕业生中考试录用。
(四)根据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有关文件精神,从2003年开始,我市事业单位接收高校、中专学校毕业生按照“新人新办法”原则,全部实行聘用制。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签订《****事业单位聘用合同书》,并到人事部门办理合同鉴证手续。
(五)我市国有企事业单位引进紧缺、对口专业的非本市生源专科、中专毕业生,仍采取“先聘用3年”的办法。毕业生的人事关系在聘用期间由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代理,毕业生在聘用单位服务满3年而单位继续留用的,可办理正式调(转)入手续。
(六)鼓励、支持毕业生到我市各类非公有制单位就业,引导和帮助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支持毕业生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毕业生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自主创业、参军入伍、继续读书以及被国有企事业单位聘用的,应在生源地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申请办理人事代理。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为其提供人事代理的有关服务如政策咨询、接转人事关系和党、团组织关系、管理人事档案、保留干部身份、计算工龄、转正定级定职、考核、出国(境)政审、代办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申报手续、代收代缴养老医疗保险金等。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政府有关部门要简化审批手续,积极给予支持。
(七)鼓励和支持毕业生到农村基层锻炼,并做好到农村基层锻炼毕业生的管理和使用工作。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参加社区、街道工作人员的公开招聘,以适应社区发展的新需要,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八)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在编制范围内优先接收安排师范类毕业生。鼓励师范类毕业生到各类民办学校工作。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师范类饱和专业的毕业生可以跨行业就业或自主择业。
(九)妥善安置本市生源特困家庭毕业生的就业。全市各企事业单位有责任、有义务关心和安置特困家庭毕业生,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就业主管部门可根据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按专业对口的原则下达指令性就业计划。各县(市)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采取积极措施,解决本地特困家庭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十)对回到生源地尚未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由生源地人事局出具证明,先予办理户口迁入手续,当地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免费为其保管档案2年。其间,该类毕业生进入人才市场择业,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免费为其提供求职登记、职业指导、政策咨询等服务,并帮助推荐就业,办理人事代理。
(十一)毕业生办理报到和人事代理的具体程序,按《高校、中专学校毕业生报到须知》和《毕业生办理人事代理须知》执行。经批准到我市工作的非本市生源毕业生,还须按有关规定办理调整、改派手续。
(十二)毕业生符合《***城市人口准入暂行办法》规定的,按此办法办理落户手续。
三、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有关要求
(一)各部门、各单位应准确掌握本单位的人才需要情况,按要求及时上报大中专毕业生需求信息,大力支持和配合由人事部门主办的各类双向选择洽谈会。吸纳毕业生要采用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办法。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不能以赢利为目的,不得以任何理由向毕业生收取不合理费用。各主管部门要加强所属用人单位接收毕业生工作的领导和监督,加强廉政建设,在选录毕业生的过程中增加透明度,防止以权谋私、“暗箱操作”现象的发生,为毕业生创造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择业环境。
(二)充分发挥人才市场服务功能,为毕业生就业接收提供全面、优质服务。要引导毕业生转变择业观念,主动进入人才市场,与用人单位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要积极动员、组织用人单位到人才市场摆摊设点,按照公开、公平的原则招聘毕业生,真正做到就业市场“两个主体”到位。要全面掌握全市的毕业生需求信息,并通过报刊、网站等媒体公开发布,做好用人需求预测分析。要发动、组织各类专场招聘会和人才交流大会,为供求双方提供更多的供需见面机会,努力提高成功率。要进一步完善服务手段,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积极为毕业生提供政策咨询、就业指导、求职登记、就业推荐以及人事档案管理、代办保险等“一条龙”服务。
(三)努力开拓有利于毕业生就业的各项新业务,为毕业生挖掘更多的就业门路。要与外省经济较发达、人才吸纳量较大的地区加强联系,了解人才及劳力需求,通过开展人才输出、劳务输出等业务,鼓励和推荐在本地未能就业的毕业生到外省就业。
(四)鼓励和引导毕业生转变择业观念,多渠道、多层次就业。对于到农村基层、国有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及重点工程项目做出突出贡献的毕业生先进典型,要对其事迹进行大力宣传。对于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典型,也要通过媒体宣传其创业之路,努力营造有利于毕业生就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五)、各县(市)可根据本工作意见,结合县(市)的实际情况,提出实施办法,报县(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三篇: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
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
(济政发〔2011〕45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为进一步做好我市生源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以下简称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发〔2011〕16号文件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鲁政发〔2011〕41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市各级各部门认真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十二五”时期,高校毕业生数量仍将持续增长,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任务依然十分繁重。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生力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意义,继续将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首位,大力实施我市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0531”就业推进工程(保持特困家庭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动态消零”,积极实施五项计划推进高校毕业生尽快就业,通过实施“三支一扶”等服务项目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实现一个总体就业率达85%以上的目标),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切实加强就业服务,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二、实施“0531”就业推进工程,大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一)保持特困家庭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动态消零”。将我市未就业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城市“零就业家庭”和“农村零转移就业家庭”高校毕业生列为援助对象。依托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平台,摸清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情况,纳入当地就业援助体系,全面掌握数量、结构、家庭经济状况、就业意向和培训需求等基本信息。按照“重点关注、重点推荐、重点服务”的原则,根据特困家庭高校毕业生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方案,有针对性地进行帮扶。省外院校我市生源回济未就业特困家庭应届高校毕业生求职者,可申领一次性求职补贴500元。失业登记后符合就业困难人员规定,灵活就业并按灵活就业形式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可按规定申请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社保补贴。要综合运用各种就业援助政策和举措,对帮扶对象实现应援尽援,帮助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尽快尽早实现就业。
(二)积极实施五项计划推进高校毕业生尽快就业。
上传者知盟网 http://
1.实施“岗位拓展计划”,大力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充分考虑扩大就业的需要,着力发展既具有较高科技含量又具有较强吸纳就业能力的智力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等产业,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努力扩大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规模。积极支持和鼓励高校毕业生投身现代农业建设,鼓励农业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发挥我市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优势,建立多层次服务外包企业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对接体系,落实相关优惠政策,鼓励服务外包企业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进一步畅通高
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渠道,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小型微型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将落实中小企业扶持政策与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相结合,鼓励企业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对吸纳持有《就业失业登记证》高校毕业生的商贸企业、服务型企业,符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财税〔2010〕84号文件规定并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在3年内根据实际招用人数,按照每人每年4800元的标准依次扣减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对当年新招用高校毕业生占企业职工总人数30%以上的中小企业,地方财政应优先考虑安排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资金,并优先提供技术改造贷款贴息。对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当年新招收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经办金融机构可根据实际吸纳人数,按每人最高10万元标准、期限最长2年、最高不超过200万元额度贷款;对符合小额担保贷款规定条件的,财政部门按现行规定给予相应贷款贴息。对招收符合就业困难人员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并与其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企业,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的,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科研项目经费申请、科研成果或荣誉称号申报等方面,享受与国有企事业单位同类人员同等待遇。
2.实施“创业引领计划”,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面向我市普通高校在校应届毕业生和毕业5年期内的高校毕业生,至少建立1处具有一定规模的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基地)。要把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园区建设作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的重要载体,努力提高创业成功率。鼓励大学生多形式多元化创业,开拓网上创业就业新渠道。对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可在创业地按规定申请额度不超过10万元、期限最长2年的小额担保贷款。对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可根据实际需要适当提高贷款额度。对申请小额担保贷款从事微利项目的,由财政据实全额贴息。经县(市)、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认定为成功创业的,按规定可享受一次性创业补贴和一次性岗位开发补贴。对持有《就业失业登记证》的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内(指毕业所在自然年,即1月1日至12月31日)从事个体经营的,经认定符合自主创业标准的,3年内按每户每年8000元为限额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对高校毕业生创办的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3万元(含3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3.实施“就业见习计划”,大力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各县(市)、区要结合实际,逐步建立县(市)区级就业见习基地,健全完善就业见习管理办法,不断规范就业见习活动。要按规定为见习人员提供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见习基本生活补助,并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合理确定并及时调整基本生活补助标准,所需经费由见习单位和当地财政各按50%承担,财政承担部分从见习基地当地财政有关资金(含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见习单位应加强见习场所的安全管理,并为参加见习的高校毕业生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见习单位支出的见习补贴相关费用,不计入社会保险缴费基数,但符合税收法律法规规定的,可以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对提供见习岗位多、录(聘)用见习毕业生比例高、见习效果好的省级、市级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示范基地,有关部门应给予表彰奖励。
4.实施“就业培训计划”,不断实现创业培训模式创新。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组织有培训需求的高校毕业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帮助其提高就业能力。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培训服务体系,定期举办大学生创业咨询师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对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内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未颁布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职业应取得专项职业能力证书或培训合格证书)或就业情况,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对初次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的,按规定给予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补贴标准参照失业人员鉴定、考核标准发放)。对企业新招收毕业高校毕业生,在6个月之内开展岗前培训的,按规定给予企业定额培训补贴。积极推广成熟的创业培训模式,鼓励大学生参加创业培训和实训,按规定给予创业培训补贴。
5.实施“就业服务计划”,健全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与教育部门和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机构要加强毕业生离校前后管理服务工作的衔接,努力实现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信息市县与高校共享。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创新就业服务模式,完善服务措施,采取组织企业进校园、召开专场招聘会和供求洽谈会、开展网络招聘等活动,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方便、快捷、有效的就业服务。各级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机构要根据大学生特点和需求,组织开展政策咨询、信息服务、项目开发、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创业服务。全面落实为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免费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人事档案托管等服务政策。鼓励各类职业中介机构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对为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提供服务并符合条件的给予职业介绍补贴。对申报灵活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各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要按规定提供人事、劳动保障代理等服务,做好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工作。切实做好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积极做好征集高校毕业生入伍服义务兵役工作。
(三)大力推进“三支一扶”等基层服务项目。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努力构建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要按照统一征集岗位、统一发布公告、统一组织考试、统一服务管理的原则,统筹实施“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全科医师培训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做好各类项目之间的政策衔接,进一步落实对服务期满考核合格人员的就业政策措施。大力开发社会管理和公共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领域服务岗位,把街道(乡镇)、社区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服务、人口与计划生育服务、残疾人服务、妇女儿童服务、社区矫正等纳入公益性岗位,多渠道筹集资金,解决好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重点安置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重点解决好他们在工资待遇、社会保障、人员编制、户口档案、职称评定、教育培训、人员流动、资金支持等方面的实际问题。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特别是城市社区和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科技等基层岗位工作。自2012年起,市级以下机关特别是县乡机关招录公务员,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吸引优秀应届高校毕业生报考,录用计划应主要用于招收应届高校毕业生。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结合国家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需要开展研究,并按照公开、自愿、双向选择的原则,在所承担的项目实施过程中,聘用优秀高校毕业生作为研究助理或辅助人员参与研究工作。在承担的民口科技重大专项、“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重点项目实施过程中,聘用高校毕业生的劳务性费用和有关社会保险费补助可按规定从项目经费中列支。聘用期满,根据工作需要可以续聘或到其他岗位就业,就业后工龄与参与研究期间的工作时间合并计算,社会保险实际缴费年限合并计算。
(四)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基础工作。强化就业服务、失业登记等基础工作,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切实维护高校毕业生公平就业的权利。要加强人力资源市场需求预测,完善职业供求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引导高校毕业生理性求职、用人单位积极招聘、高校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和就业观念。各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要按照《就业促进法》和《山东省就业促进条例》等有关规定,对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可按规定办理失业登记,并纳入户籍所在地失业人员统一管理,落实相关就业扶持政策。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教育部门和各高校要加强合作,进一步完善以实名制为基础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制度,做好高校毕业生毕业前后的信息衔接和服务接续。从2012年起应届高校毕业生在办理就业手续时同时进行就业失业登记。在济就业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可按有关规定办理落户
手续,并按规定享受就业创业相关扶持政策。按照《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公务员法》等的要求,进一步深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简化高校毕业生就业程序。对到各类用人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其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社会保险办理、工龄确定等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高校毕业生从企业、社会团体到机关事业单位就业的,其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合并计算为工龄。要加大对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劳动用工、缴纳社会保险费等方面的劳动监察力度,切实维护高校毕业生的合法权益。要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大力开展人力资源市场清理整顿工作,严厉打击非法职业中介和招聘过程中的各类欺诈行为,鼓励和促进中介机构守法经营、诚信服务。要认真执行残疾人就业条例的有关规定,保障残疾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权益。要切实落实就业体检中取消乙肝检测项目的有关规定,防止各类就业歧视,维护高校毕业生公平就业权利。
三、努力开创齐抓共管促进就业工作的新局面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将其纳入实施人才战略的重要部署,统筹规划,创新方法,强化措施,狠抓落实。要坚持政府促进、社会支持、市场导向、自主创业的原则,采取一系列鼓励、引导和扶持措施,努力实现高校毕业生稳定就业。
(二)强化协调配合。市就业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和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结合实际建立相应工作机制,制定具体落实方案,细化工作责任,加强协调配合,统筹协调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努力形成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
(三)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类新闻媒体,广泛宣传中央、省、市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政策措施,宣传我市在基层创业成才的高校毕业生典型,宣传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企事业单位、高校、基层政府的先进经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营造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良好氛围和舆论环境。
济南市人民政府
二o一一年十二月十四日
第四篇:关于做好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
关于做好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
龙政综〔2009〕87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中央、省、市属各企事业单位:
为做好2009年我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贯彻落实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的通知(闽委办〔2005〕75号)以及省政府《关于做好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闽政〔2009〕3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提出意见如下:
一、深刻认识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
2009年,我市高校毕业生生源数为19790人,比2008年增加1370人,其中本科以上毕业生9320人,专科毕业生10470人。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企事业等用人单位吸纳高校毕业生能力暂时减弱,沿海城市和外地用人单位对我市生源高校毕业生需求锐减,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减少,预计回龙岩就业的人数约占本市生源数的40%左右,加上往年未就业的毕业生,今年共需在岩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总量约1万人以上,比去年增加近50%。从近期我市组织的几场招聘会情况来看,参加招聘的单位数和单位提供的岗位数明显减少,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更大压力和困难。
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保证,是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迫切需要,是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要职责。各县(市、区)政府、各部门、各高校要深刻认识做好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增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扎实工作,调整思路,创新机制,努力促进毕业生多就业、高就业。
二、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和生产一线就业
(一)继续实施大学生就业项目拓展计划
2009年,我市市级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在原招募计划的基础上增加35%,共计100人。市级“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享受生活补贴(含交通补贴)1200元/月,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住院医疗保险350元/年,其他有关待遇按省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执行。其生活补贴按照分级管理的财政体制,由市财政和毕业生服务所在县(市、区)财政各承担50%,其他部分由市财政支付。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将在派遣工作结束后,由市“三支一扶”办根据实际派遣人数统一到确定的保险公司办理。
(二)实施紧缺人才储备计划
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中央、省、市属各企事业单位要主动采取措施,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促进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要在完成省下达招聘农村中小学紧缺学科教师、农村乡镇卫生院临床医学类医生和县、乡农技推广人才等专项计划的同时,积极储备专业对口的应届高校毕业生。今年,市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中介机构要在往年人才储备基础上,增加50名应届本科以上学历毕业生作为储备对象,享受政府提供的生活补贴及相关待遇。
(三)实施企业就业毕业生加分措施
在不违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情况下,凡到我市各类企业就业满2年以上且符合报考条件的大中专毕业生,参加市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笔试总分加3分,参加县(市、区)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笔试总分加5分。
(四)落实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政策
重点落实好助学贷款代偿、生活补贴、工龄计算、户口迁移、档案接转、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权益保障、创业扶持,以及为参加研究生考试、公务员考试和事业单位补充人员考试的毕业生加分等政策,为服务期满毕业生提供周到的就业服务。在公务员考录和事业单位招考时,安排专门职位招收服务期满的高校毕业生。市直党政机关招考公务员应安排70%的职位招录具有2年以上(含2年)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市直属事业单位招考工作人员时,应主要面向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不得违法设置未就业或其他带有歧视性的限制条款。
(五)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乡镇、艰苦地区工作
对到乡镇(含乡镇、不含县城所在乡镇)以下卫生事业单位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可按闽人发〔2007〕59号文的规定提前转正定级,转正定级时薪级工资高定1级,转正定级后可向上浮动1级薪级工资;对到乡镇(含乡镇、不含县城所在乡镇)以下中小学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可按闽人发〔2007〕92号的规定直接转正定级,转正定级时薪级工资高定1级。
(六)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
各级各部门要为到中小企业、基层和生产一线就业的毕业生,在落户和人事代理等方面提供方便。对企业招用非本地户籍高校毕业生,需取消落户限制。企业吸纳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可享受相关就业扶持政策。采取优惠措施,鼓励和扶持新兴服务业吸纳高校毕业生。继续实施鼓励本科以上学历毕业生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就业的优惠政策。按照分级管理的财政体制,由市、县(市、区)财政各自承担同级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本科以上学历在岗毕业生生活补贴经费。其中,市直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岗的普通高校本科以上毕业生,由市财政给予3年内每人每月300元的生活补贴。
三、鼓励和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一)继续落实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扶持政策
1、对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符合条件的,免除行政事业性收费,落实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和贴息等扶持政策。毕业2年以内的普通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自其在工商部门首次注册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收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对于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各级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中介机构3年内免费办理人事代理,提供落户服务。
2、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可享受小额担保贷款和其他形式小额贷款贴息政策,贴息贷款额度最高不超过5万元,并由当地财政按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贷款基准利率上浮3个百分点以内给予全额贴息。
(二)落实大学生“十百千万”创业助力计划
根据省政府规划,争取在我市建立1?-2个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基地,扶持5个高校毕业生创业项目,为100名有创业意向的高校毕业生提供系统的创业辅导,组织1000名高校毕业生参加创业培训,为毕业生提供创业培训的服务机构,由财政给予适当的经费补助。
(三)积极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加强普通高校和职业学校的创业课程设置和师资配备,建设完善1-2个大学生(或留学人员)创业园,在用地、用房、办理营业证照等方面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提供支助服务。
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工作
(一)实施大学生就业见习计划
各级政府要发动企事业单位建立见习基地和提供见习岗位,组织毕业后未就业的毕业生参加见习活动。各级财政相应安排专项经费,为见习毕业生提供基本生活补贴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龙岩生源高校毕业生在经批准设立的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中见习的,可以享受政府提供的基本生活补贴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见习补贴标准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补贴费用由见习单位负责50%,其余部分按隶属关系由市、县(区)政府负责支付。2009年我市省、市两级示范性见习基地争取达到12家,建立1所高校见习基地,组织1000名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活动。每年在市属企事业单位和非公有制企业中征集300个见习岗位,县(市、区)各征集100个见习岗位,组织毕业生开展就业见习活动。
(二)实施大学生就业援助计划
积极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并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工作。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已出台的就业援助办法,优先安排“双困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优先招募“双困毕业生”到公益性岗位就业。各级政府要对回原籍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将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纳入当地失业人员扶持政策体系,给予重点帮扶。各级人事、劳动保障部门要为“双困毕业生”建立专门台账,开展“一对一”就业服务,落实好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培训补贴、鉴定补贴等援助政策。各级政府所属人才中介机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免费为“双困毕业生”全程提供就业援助。各高校要建立“双困毕业生”就业援助机制,并给予“双困毕业生”适当的求职补助。
(三)实施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计划
各高校要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式培训等多种培训模式,确保毕业生在离校前都能参加学习实践活动。组织专业技能不适应社会需求的毕业生到各类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进行相关职业技能培训,参加培训的毕业生可按规定向劳动保障部门申请职业培训补贴。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实施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各级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中介机构要积极配合各高校组织毕业生参加各类就业培训活动,由同级财政给予适当补助。
(四)实施毕业生就业公共服务计划
为促进毕业生多就业、高就业,今年市级人才市场应在7、8、9三个月组织举办“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开展毕业生就业的求职服务、见习服务、指导服务和援助服务等活动和举办大中专毕业生专场招聘会等;龙岩学院、闽西职业技术学院要举办1-2场大型的毕业生校园供需见面会。
五、充分挖掘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
(一)发挥政府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
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重大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在安排政府投资和确定重大建设项目时,把增加毕业生就业岗位作为重要内容统筹考虑,保护和支持企业发展,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1、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支持困难企业保留大学生技术骨干。国有企事业单位在接收人员时,应优先考虑吸纳毕业生。
2、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的单位和高校要积极聘用优秀毕业生,高校的科研专项可吸收毕业生参与研究,其劳务性费用和有关社会保险费从项目经费中列支。各高校可安排科研助手岗位,聘用就业困难的应届毕业生,费用可从经费、科研项目经费等列支。
(二)开展“就业岗位大征集”活动
市直各部门、各单位要充分发挥各类行业协会和民间社团的作用,广泛挖掘和收集就业岗位信息;各级人事、劳动保障部门要大力挖掘毕业生就业岗位;各高校要把收集岗位信息作为当前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点,收集各行各业的岗位需求信息、就业信息,并及时汇总至市人事局,统一向社会发布。
六、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
(一)加大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力度
积极推进人才市场“四个一”工程项目建设,扩大现有市级人才市场(毕业生就业市场)服务场所规模。
(二)广泛开展就业服务活动
多渠道、多形式举办专场招聘会、网络招聘会和校园招聘会,继续办好春季、夏季全市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和行业性、区域性公益专场招聘会和网络招聘会,加大招聘会举办频率,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信息。2009年开始,政府部门所属的人才中介机构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举办的各类面向毕业生的招聘活动,全部实行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免费入场,并为待就业2年内的毕业生提供免费档案保管和转递服务。各级财政对为待就业毕业生免费提供公共服务的人才中介机构给予专项补贴。
(三)加强就业信息化建设
加快实现县、市之间、高校间和校企间招聘求职信息共享。各级政府部门、人才中介机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高校举办的各类招聘会的岗位需求信息和各项就业政策,要通过福建省毕业生就业公共网应用系统及时汇总,由福建省毕业生就业公共网和龙岩人才网对外统一发布。各级人事、劳动保障部门和人才中介机构、各高校要统一就业信息数据标准,实现毕业生就业信息共享,提高就业信息服务水平。
(四)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优质服务
各级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中介机构要在办公场所设立专门面向毕业生的就业服务窗口,组建专门的就业推荐队伍为毕业生收集就业岗位信息,提供就业推荐服务和后续的人事代理服务。汇编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使每位高校毕业生了解最新就业政策。各高校要认真落实“一把手”工程,确保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人员和经费“三到位”,努力实现就业指导“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加强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各级共青团组织要进一步推进YBC(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青年创业见习基地等活动,切实服务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将毕业生就业工作服务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保障人事部门向大中专毕业生提供免费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
七、做好教育引导和安全稳定工作
(一)营造促进就业的良好氛围
各级教育、人事等有关部门和各高校要加强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对毕业生就业的重视和关心,发动社会各界关注就业,关爱毕业生,帮助毕业生树立就业信心。各高校要积极开展以当前就业形势教育为重点的就业教育活动,加强学生心理辅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密切关注毕业生的思想动态,引导学生理性客观地认清就业形势,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
(二)开展就业创业政策宣讲活动
由团市委牵头,市人事、教育、劳动保障和市人民银行等相关部门组成市级就业创业政策宣讲团,赴市属各高校进行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宣讲。
(三)高度重视就业安全稳定工作
各地、各高校在预防群体性事件、保证招聘会安全、防范招聘欺诈和传销陷阱、预防和处置突发性事件等方面,要制订具体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及时排查并消除就业安全隐患,确保就业安全和校园稳定。
(四)加强就业形势研判与工作督查
2009年,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实行月报制度。各县(市、区)、各高校要在每月底前将本地、本校毕业生基本情况、用人需求情况、签约情况、招聘情况、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就业状况预测和分析等报送市人事局汇总。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根据省、市政府关于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部署,结合本意见精神,制订具体贯彻意见,并认真抓好落实。
龙岩市人民政府 二○○九年三月三十日
|关闭本窗口|
第五篇:中山大学2008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意见
中大就业〔2009〕1号
关于印发《中山大学2009年毕业生就业工作
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有关部、处、室,各学院,直属系,各毕业生培养单位:
为做好我校2009年毕业生就业工作,现将〘中山大学2009年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将本文件精神和相关规定及时向毕业生宣传讲解,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〇九年二月二十三日
—1— 中山大学2009年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意见
2009年我校预计共有应届本科毕业生7346名,应届毕业研究生4848名,毕业生总数为12194名,比2008年增长12.6%。在我校毕业生人数大幅增加的情况下,我们既要看到形势的严峻性,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认识就业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又要看到积极因素,坚定信心,抓住机遇,推动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效。为此,根据中央及广东省有关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提出2009年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一)高度重视,靠前指挥,逐级落实责任
就业指导中心、各相关部门、各毕业生培养单位要抓紧研判形势,提出应对措施,强化部门协作,迅速动员部署,明确责任要求。要继续落实“一把手”责任制,继续把就业工作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职能部门和毕业生培养单位的目标责任制,积极推进二级化管理,建立院系就业评估体系,加强人员配备和条件保障。各毕业生培养单位负责同志要深入班级进行具体指导,辅导员、班主任要深入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真正明确、落实到每一个毕业生。要以“非常时期、非常责任、非常决心”来对待和做好今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2009年我校就业工作的目标是:实现就业率水平基本稳定,努力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
—2—
(二)广泛动员,主动出击,千方百计收集用人单位需求信息,拓展就业渠道
面对当前就业形势,就业指导中心、各相关部门、各毕业生培养单位要把大力收集岗位信息作为当前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带着对学生深厚的感情,以对学生负责的态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调动全校力量特别是职能部门、毕业生培养单位以及班主任、辅导员、专业教师的力量积极为学生寻找就业岗位。要深入各行各业挖信息、找岗位,针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岗位需求潜力较大的行业、地区、单位收集需求信息。要着重对受经济形势影响较大专业的毕业生提供岗位信息,引导他们扩大就业视野,调整就业预期。
要注重就业市场的拓展工作,采取大型校园招聘会和分层次、分专业、分区域的多场中小型招聘会相结合的模式,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充分的职位信息。积极做好教育厅安排的招聘会的承办工作,稳步开展各类区域性、行业性的招聘会,全力支持与各院系合作开展的各专业招聘会,继续举办 “全球500强精英学子见面会”、“校友专场招聘会”、“实习生专场招聘会”等招聘会,不断开拓思路,形成我校校园招聘会品牌,一如既往地为在校大学生创造就业、创业、实习的优质平台。要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广泛联系并吸引用人单位进校招聘,热情周到地为用人单位提供服务,确保招聘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场次和规模多于往年。
要加强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建设,丰富和完善就业网服务功
—3— 能,拓展网络招聘服务,力争在校园招聘形式的创新等方面有所突破。
(三)进一步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扎实推进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
积极引导、大力推进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自主创业。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鼓励广大青年学生走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成长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发〔2005〕18号文件、〘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的通知〙(中组发〔2005〕5号)和〘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粤办发〔2006〕28号)等文件精神,积极落实我校〘关于做好和鼓励我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和西部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中大就业〔2006〕4号),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等项目,大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和边远地区、艰苦行业以及人才短缺的行业就业,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和中小企业就业、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积极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服务,调整好毕业生的择业定位,缩小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
—4— 鼓励毕业生走艰苦创业、自主创业的成才之路,采取灵活形式就业。要加大创业工作力度,实现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明显增加。要积极整合学校教务、科研、就业、学生工作、学生社团等系统的优势,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普遍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四)加强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
要继续健全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按照〘中山大学关于加强就业指导和设臵就业指导课等有关事项的通知〙(中大就业〔2003〕3号)的要求,将就业指导课纳入各教学单位的课程体系。积极探索本科及研究生各个年级不同层面的活泼多样、内容相宜的就业指导课程,推动就业实习基地的建设。要针对目前就业形势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为毕业生排忧解难。
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和各毕业生培养单位要抓好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师资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相对稳定、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要不断加强对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老师的培训,鼓励和支持其参加各级职业指导师资格考试并获取证书;要积极邀请校内外职业、就业指导方面的专家担任就业讲座嘉宾,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讲座;进一步完善学校就业指导个体咨询,为毕业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五)加强就业服务的针对性,重点帮扶就业困难群体 要继续做好毕业生毕业教育和离校工作。要对毕业生离校工
—5— 作的各个环节做出细致的安排和规定,要在各个校区分别组织离校手续办理“一条龙”服务,让毕业生心情舒畅离校,高高兴兴走向社会。要加强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使毕业生树立交费上学、自主择业、勇于创业、终身学习的观念,树立根据社会需要就业和积极及时就业的思想。在毕业生中要加强诚信教育,要把毕业生的解约问题放在个人诚信、社会影响、学校声誉和学校长远利益等角度来考虑。
要着力解决毕业生中弱势群体的就业困难,大力帮扶残疾学生的就业,通过和用人单位、残联等机构的沟通和推荐,切实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对于贫困毕业生,做好对他们的帮助工作,思想上解惑、情感上关怀,帮助他们顺利走向社会。
做好就业政策宣传和咨询工作,让毕业生及时、全面地了解国家和地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帮助毕业生用好政策;要根据行业需求和专业特点,加强分类指导,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要在切实摸清每一个毕业生具体情况的基础上,针对学生自身特点,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服务;要重视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汶川地震灾区生源毕业生等困难群体的就业帮扶工作,建立就业帮扶机制,通过专项培训、重点指导、优先推荐,实施“一对一”的就业服务,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经济上、心理上和求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帮助他们顺利就业。
(六)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为建设和谐校园创造良好氛围
—6— 就业是毕业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重要一步,越是就业形势严峻的时候,越是要加强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各有关单位要积极开展以当前就业形势教育为重点的校园就业指导服务活动,加强学生心理辅导和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学生客观、理性、辩证地认识就业形势,帮助毕业生解疑释惑,稳定毕业生心态;要引导学生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积极主动地就业。各有关单位要在工作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大作用,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做到毕业生的心上,帮助学生既要认清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又要树立坚定的信心。另外,要确保就业安全和就业稳定,特别要注重防范招聘欺诈和传销陷阱,在招聘会安全、预防和处臵突发性事件等方面,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及时排查并消除安全隐患,确保就业安全和校园稳定。
二、若干具体规定
(一)主要就业政策
1.积极配合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及国家重点单位对毕业生的基本需求,鼓励来自广西、云南、贵州、四川、重庆、陕西、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新疆、西藏等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毕业生回生源地就业。
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精心组织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等项目。学校对于到西部和基层就业的毕业生给予各方面政策上的优惠和奖励。
—7— 贯彻落实我校〘关于做好和鼓励我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和西部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中大就业〔2006〕4号)。
2.鼓励毕业生到我省韶关、河源、梅州、汕尾、阳江、湛江、茂名、肇庆、清远、潮州、揭阳、云浮十二个山区市就业。到广东省十六个贫困县(陆河、清新、连山、连南、阳山、乳源、新丰、揭西、连平、和平、东源、龙川、紫金、大埔、丰顺、五华)就业的毕业生,按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3.学校积极向用人单位优先推荐优秀毕业生,并优先向设立奖学金、助学金以及赠送设备、提供实习条件等资助我校教育事业的用人单位推荐优秀毕业生。
4.到各种非公有制经济性质的企事业单位就业、采取劳务派遣方式就业的毕业生,其人事档案关系应当挂靠在政府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服务机构,经挂靠的人才机构盖章同意接收后方可办理有关就业手续。毕业生在毕业离校时其党、团组织关系应及时转入用人单位或人才机构的党、团组织。
具备人事档案管理权限的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的人事档案挂靠人才服务机构的,参照上述规定办理有关就业手续。
5.被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的毕业生,学校原则上不再将其列入就业方案,不发放就业协议书。如本人因特殊原因放弃就读本校研究生资格,须在5月10日前由院系签署意见后报送研究生院审核,按有关规定办理不就读手续。鉴于教育部关于研究生录取工作时间方面的要求,学校不再受理5月10日后提出放弃免试 —8— 入读研究生资格的申请。如放弃就读外校的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原则上应于5月10日前提出申请,及时与相关院校联系办理不就读手续,并由所在院系签署意见并经教务处或医教处审核,方可办理就业手续。5月10日前放弃就读研究生资格的毕业生,凭院系和研究生院或教务部门的有关批准证明报送就业指导中心审批,方可列入就业方案。5月10日后放弃读研资格的,自行将户档转回生源地。
报考硕士、博士或有意向自费出国留学的毕业生,凡联系用人单位的,应将有关可预见的事宜告知用人单位。否则,毕业生因录取为硕士生、博士生或出国留学而与用人单位发生解约行为的,由其本人承担解约责任。
6.民族生通过双向选择,要求异地就业的,经生源地级及以上市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参加国家和地方基层项目的除外)同意,符合派遣条件的,可以异地就业。毕业时未落实就业岗位或不符合派遣条件的民族生须按照学校的规定按时离校,回生源地报到,不得申请暂缓就业。在校期间享受了国家专项奖学金的民族生还须经过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和毕业学校的同意,方可异地就业。(粤毕联办〔2008〕4号〘关于进一步做好广东省普通高校民族生就业工作的意见〙)。
委培、定向和在职的毕业研究生按协议及有关规定回原委培、定向、在职单位工作。
生源地为港、澳、台地区的毕业生,如选择在中国内地就业,—9— 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直接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无须签订就业协议书,毕业后凭劳动合同或其他协议到用人单位报到。
7.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因未取得毕业生资格,原则上不列入就业方案,学校将其户口、档案转回生源地。研究生在5月31日前落实工作单位的,学校予以列入就业方案,并在报到证上注明“结业生”等字样,若用人单位因此不予接收,学校则重新将该生的户口、档案转回生源所在地。根据有关规定,结业的本科生原则上不予发放报到证,通过补考取得毕业生资格的,可在取得毕业证后的三个月内申请派遣。
8.经研究生院审批同意提前毕业的三年制研究生可以列为2009年毕业研究生就业方案。
经研究生院批准的延期答辩的毕业研究生,可以列入答辩当年的暑期就业方案或当年秋季、次年春季就业方案。经教务部门批准的推迟毕业的本科毕业生,可以列入下一就业方案。
延期毕业学生自毕业之日算起,原则上半年之内到校就业指导中心办理派遣手续。如毕业时间超过半年,又不办理相关派遣手续的,则不给予办理去用人单位派遣手续,毕业生户口、档案回生源地。每年3月、5月、10月、12月,就业指导中心为延期毕业学生打印报到证。延期毕业学生须将相关材料于当月15号之前交到就业指导中心,就业指导中心统一为毕业生办理报到证。毕业生拿到报到证后到所在校区保卫办办理户口迁出手续。
9.毕业生应按协议书列明的条款严格履行各项义务。用人单 —10— 位单方解约的,毕业生应及时求助学校与用人单位协商处理。
在一般情况下,根据社会诚信原则,毕业生应在用人单位在协议书签字盖章后及时到所在院系进行鉴证。未按规定和约定及时进行鉴证的,学校将不受理其日后可能因个人特殊缘故提出的暂缓就业申请和解约申请。
10.学校在4月20日前制定初步就业方案,5月20日前核定上报就业方案。在5月20日后落实就业单位的,学校不能保证为其在6月底前办好就业报到证。
11.对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后的解约申请采取严格的审批程序,非因特殊原因和充分理由,原则上不批准解约申请。如属用人单位单方面解约,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在取得相应的书面证明后,为毕业生发放新协议书。
12.就业方案上报并进入派遣程序后,毕业生不宜申请改变就业方案。6月20日后,毕业生提出解约申请的,学校原则上不予受理;6月20日后,在已落实就业单位、升学、出国、回生源地等四个去向之间进行调整的,学校原则上不予办理。
13.因准备出国或去港、澳、台而不参加学校派遣就业的毕业生,毕业时学校将其户口、档案迁回生源所在地;毕业生也可直接联系政府部门指定的专门人才服务机构托管人事关系。已出国或已去港、澳、台的毕业生及已将就业方案列为出国但毕业后未能出国的毕业生,其户口、档案应迁回生源地。
因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等原因不参加学校派遣就业的毕业
—11— 生,毕业时可根据其本人的意愿将其户口、档案迁回生源所在地,或按国家现行有关规定执行。
14.毕业前因病不能正常参加就业的毕业生,应回家休养,并可办理暂缓就业手续;满二年仍未痊愈或已痊愈但未能落实就业单位的,户口、档案迁回生源所在地。
15.毕业生到用人单位报到后,因病或其他原因不宜正常工作的,应按有关劳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与用人单位协商解决,但毕业生的户口、档案不能转回学校。
16.毕业生已到用人单位报到后,因个人的原因请求用人单位和人事等有关部门将户口、档案退回学校的,学校不予接收且不作任何就业调整改派。如果毕业生已经由用人单位将户口、档案转回学校的,学校将户口、档案直接转回生源所在地。
17.毕业生已到用人单位报到后,在试用期内因违反双方约定、法律法规、用人单位的纪律等原因而被用人单位辞退的,学校不予办理调整改派手续,应到当地有关部门请求解决有关就业的问题。
18.除已签订〘就业协议书〙和校内升学的毕业生外,其他去向的毕业生包括暂缓就业、出国、校外升学、自主创业、回生源地二次就业的毕业生,均须在学校规定的时间提出相应的申请并进行登记。
对自己的去向不作任何表示的,视为同意学校将其就业方案列回生源地。已办理解约手续,但在6月5日前不能完善就业协 —12— 议的,应办理暂缓就业手续。
19.凭就业报到证到用人单位就业的毕业生,其户口迁往地以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户口迁移方案为依据。户口迁往地应与用人单位所在地一致,另有规定的除外。
20.毕业生的档案交寄以毕业生的就业方案为依据。因特殊原因需将档案暂时保管在学校的,应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提供书面意见。6月20日至7月10日为就业派遣、整理毕业生个人档案的时间,在这期间不办理档案交寄方案的变更手续。
21.毕业时未落实离校之后的去向又有就业要求的毕业生,应当进行待就业统计登记。
(二)就业协议
1.毕业生应合理地使用用人单位信息资源,并应照顾到大多数同学的求职机会。对已被用人单位录用的毕业生,应及时向用人单位做出是否接受的说明。
2.毕业生被用人单位录用后,需签订由学校统一发放的〘就业协议书〙。〘就业协议书〙是毕业生落实就业的重要凭证,具有约束力,毕业生及签约者诸方应信守诺言,自觉维护毕业生的就业秩序。
〘就业协议书〙原则上由各院系集中管理,使用时发放。毕业生在用人单位主管部门签章后10个工作日内到院系进行鉴证。如在10个工作日内无法签约或等待签约的,毕业生应及时向所在院系说明情况或交回〘就业协议书〙。
—13— 如果用人单位已在协议书上做出了明确的接收意见,而毕业生不在10个工作日内到院系进行鉴证的,就业指导中心将不受理日后的暂缓就业、解约等申请。
3.落实了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应及时与就业单位签订就业协议。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后,首先通过中山大学就业管理系统填报相关资料,并及时交院系就业工作负责人审核、鉴证。各院系须按规定时间统一上交毕业生三方协议第三联,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进行审核。签订就业协议的手续完善后,学校在毕业生离校时发放〘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报到证〙或〘全国毕业研究生就业报到证〙。
4.毕业生应对本人的协议书谨慎保管。互相借用、复印、涂改、伪造的协议书无效。协议书毁损的,应凭原件和院系的书面意见到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换取新协议书。因特殊原因不慎丢失协议书而要求补发的,应由本人向所在院系提交申请和相应证明材料,经院系审核同意后,方可上报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审批补发。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在就业网上公示10个工作日无异议后予以答复。补发的协议书上注明“补发”字样。
5.毕业生应维护〘就业协议书〙的严肃性。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后,原则上不得变动,不得单方面解约。因特殊原因确需重新签约的,必须报就业指导中心核准后,方可向用人单位提出解约的意见。
(1)在就业指导中心网站上下载〘解约申请表〙;
—14—(2)院系主管领导签署意见;(3)就业指导中心每个星期三(节假日除外)接收相关申请;(4)就业指导中心将在10个工作日内开会讨论;
(5)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审核通过后,毕业生可与用人单位办理解除协议的手续;
(6)完成上述手续后,向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出具原接收单位退函、新接收单位的接收函并交回原已签署的协议书一式三份;
(7)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签署同意变更就业方案批准意见;
(8)领取新的协议书,办理新的签约手续。
前款所称的“特殊原因”是指国家和学校鼓励的就业流向、升学深造、出国等情形。
6.已落实就业单位并签订〘就业协议书〙的毕业生,若因出国、被录取为硕士生、博士生而放弃就业的,应向学校交回〘就业协议书〙、〘就业推荐表〙。
(三)暂缓就业
1.暂缓就业是国家为缓解当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而为毕业离校前尚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制定的一项政策。
毕业生在毕业前应积极努力获取各种招聘信息,力争在离校前落实就业单位。在办理暂缓就业手续后应及时向学校提出明确的就业意向并在离校后尽快实现就业。
—15— 2.在学校上报就业方案时尚未落实就业单位又有就业要求的应届毕业生,可以向学校提出申请,与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签订〘暂缓就业协议书〙,期限为二年。暂缓就业毕业生的户口和党团组织关系保留在学校,档案由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免费保管。办理暂缓就业手续的毕业生应在中山大学就业管理系统相应栏目内提出申请,并经各院系及就业指导中心审核。审核通过后的毕业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签署暂缓就业协议书。
对于不积极寻找就业信息,不能提供曾经联络过的用人单位信息,且经过核查属不努力寻找就业机会的毕业生,视为在校期间没有就业意向,学校不为其办理暂缓就业手续,并将其就业方案列回生源地。
毕业生应及时按规定的时间办理暂缓就业手续,过期不予补办。
3.〘暂缓就业协议书〙是证明毕业生暂缓就业的依据,毕业生应当注意保管并按协议的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毕业生应在协议到期前,自行到学校和有关部门办理户口、档案迁出手续。若逾期不办理又不与学校联系,由此产生的后果由毕业生本人负责。
4.暂缓就业的毕业生,可以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类招聘活动和供需见面会,获取用人单位信息以及学校提供的其他就业服务。一旦落实了就业单位,应及时到学校和有关部门办理〘就业报到证〙及户口、档案迁出手续。
—16— 5.暂缓就业毕业生在二年期限内,凭〘暂缓就业协议书〙到各校区就业指导中心和有关部门开具有关身份、报考研究生、报考公务员等证明。在暂缓协议规定的期限内,因结婚、生育、出国(出境)等需要开具证明的,应由毕业生提前到学校办理将户口、档案迁至生源所在地的相关手续,并向当地有关部门申请办理。学校不为毕业生开具不属于就业手续范围的、与国内升学无关的相关材料和证明。
6.学校不受理结业和肄业学生的暂缓就业和保留户口、档案的申请。
7.暂缓就业协议到期后仍未办理派遣手续的,学校为其开具回生源地报到证,将档案、户口、党团组织关系一并迁回生源地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
(四)对违反规定的处理
1.毕业生应当遵纪守法,参加校园内外的招聘活动和供需见面会时,应当维护学校及个人的声誉和形象。在择业过程中,因毕业生解约、违法、违规和不道德等行为引起纠纷或需承担法律责任的,由毕业生本人自行承担一切后果。
2.毕业生存在以下情形的,其户口、档案关系转回生源所在地:
(1)无正当理由不向就业单位报到或未按规定时间报到而被用人单位退回的;
(2)因隐瞒事实、弄虚作假而被用人单位退回的;
—17—(3)报到后,因不服从安排或因提出无理要求而被用人单位退回的;
(4)其他违反毕业生就业政策法规规定的。
3.毕业生涂改、伪造、变造就业协议书,或者为获取新的空白协议书而谎报丢失协议书的,毕业生本人应承担相应责任。
三、其他事项
1.在本意见实施过程中,出现与上级主管部门最新规定不一致的情形时,以上级主管部门的规定为准。
2.本实施意见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负责解释。
附件:〘中山大学2009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日程安排〙
主题词:毕业生△
就业△
意见
通知
中山大学校长办公室
2009年2月24日印发
责任校对:岳军
—18— 附件
中山大学2009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日程安排
2008年11月——2009年5月:举办分科类高校毕业生供需见面会
2009年1月——3月:进行2010届毕业生生源校对 2009年3月——6月:举办各类中小型校园供需见面会 2009年3月10日前:进行春季毕业研究生资格审查,并报春季毕业研究生就业方案
2009年3月10日——30日:进行本科毕业生资格审查 2009年3月底前:签发春季毕业研究生就业报到证 2009年4月:第一次商谈各院系毕业生就业建议方案,了解各院系毕业生就业情况
2009年5月:第二次商谈各院系毕业生就业建议方案并通过就业网报送毕业生就业信息
2009年5月:进行暑期毕业研究生资格审查,并报暑期毕业研究生就业方案
2009年6月初:办理应届毕业生暂缓就业手续 2009年6月24日——30日:签发毕业生就业报到证 2009年7月1日——15日:核查毕业生就业信息,集中整理寄送毕业生档案
2009年7月10日——15日:集中移交暂缓本科生档案
—19— 2009年8月16日——25日:各院系第一次进行跟踪调查未落实就业单位毕业生情况;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办理暂缓就业毕业生档案托管手续
2009年8月——10月:每周三(节假日除外)办理毕业生调整派遣手续。由学校集中报送有关材料,经审核同意后予以办理
2009年8月25日前:上报毕业研究生调整补充计划 2009年9月10日——15日:移交暂缓研究生档案
2009年9月中下旬: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公布2008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
2009年10月下旬: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会
2009年12月1日——10日:各院系最后一次进行2008届未落实就业单位毕业生跟踪调查,核查毕业生就业信息
2009年12月:毕业生就业工作调研;收集毕业生需求信息,集中上报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
2009年12月底: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分专业公布2009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