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五篇范文]

时间:2021-02-11 07:20: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

第一篇: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

各市(含定州、辛集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雄安新区管委会,省政府各部门:

实现比较充分和高质量的就业,是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是全面提高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根本保障。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国发〔2017〕28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加快结构调整,发展经济拉动就业

(一)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各级政府要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制定促进就业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在对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进行重大调整时,把就业作为优先目标予以重点考虑。安排政府投资和重大建设项目时,要把就业岗位增加和人力资源配置作为重要内容,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计划,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和农村转移劳动力等群体就业。(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等负责。列第一位者为牵头单位,下同)

(二)调整产业结构扩大稳定就业。着力支持高端装备制造、现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数字创意共享等新兴产业,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示范基地,拓展就业新空间。结合建设全国产业转型升级实验区,有针对性地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第三产业,支持各类企业转型升级,推进传统产业绿色改造,挖掘就业潜力。突出“聚焦三大任务、推动两翼发展”战略重点,引导劳动者到重点地区、重大项目、重要领域就业。有效激活潜在消费需求,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重点领域投入力度,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商务厅、省文化厅、省卫生计生委、省旅游发展委等负责)

(三)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吸纳就业。完善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体系,提供政策、信息、技术咨询等专项服务。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向小微企业转移科技成果,开放共享一批基础性专利或购买一批技术资源支持小微企业协同创新。建立全省科技创新平台和大型科研仪器设备资源开放共享服务平台,加大科研基础设施向小微企业开放力度。培育一批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指导小微企业改善用工管理,落实小微企业税收、吸纳就业补贴、房租物业补贴等优惠政策。(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国税局、省地税局、省知识产权局等负责)

二、拓展新兴就业领域,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

(一)支持新兴业态加快发展。应用河北省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实施企业投资项目负面清单制度,对政府核准目录以外的项目,一律实行备案制。对未纳入负面清单管理的行业、领域、业务等,各类市场主体均可依法平等进入。放宽新兴业态市场主体登记条件,允许使用表明企业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的各类新兴行业用语作为行业表述。对《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未包含的经营项目,凡法律、法规和政策未禁止的,可根据企业申请,灵活核定体现行业和服务特点的经营范围。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大对新兴业态企业的支持力度。(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省商务厅、省工商局、人行石家庄中心支行等负责)

(二)支持劳动者通过新就业形态实现多元化就业。经工商登记注册的共享经济、网络电商等新兴业态企业和商户从业人员同等享受各项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符合条件的企业,可按规定享受企业吸纳就业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和贷款政策。未进行工商登记的新兴业态从业人员,可认定为灵活就业人员,享受相应灵活就业人员扶持政策。指导新兴业态企业改善用工管理,提供岗前培训、技能提升服务和补贴。(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等负责)

(三)完善适应新就业形态特点的社保制度。从业者与新兴业态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企业要依法为其参加职工社会保险。其他从业者可按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加养老、医疗保险和缴纳住房公积金,探索适应灵活就业人员的失业、工伤保险保障方式。加快建设“网上社保”,为新就业形态从业者参保及办理转移接续手续提供便利。建立全省住房公积金异地转移接续平台,为跨地区就业的缴存职工提供异地转移接续服务。(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等负责)

三、优化创业环境,扩大创业带动就业效应

(一)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面落实商事制度改革,实施企业“多证合一、一照一码”,推进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简化审批事项,规范审批行为。加强事中事后监管,2017年底实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提升政府监管效能。实行职业资格目录清单管理,清单之外的职业资格一律不得开展许可认定,清单之内除准入类职业资格外一律不得与就业创业挂钩。指导各地结合实际整合市场监管职能和执法力量,推进市场监管领域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着力解决重复检查、多头执法等问题。(省发展改革委、省编委办、省工商局、省法制办等负责)

(二)提供创业服务。加快推动众创空间、创业孵化基地、返乡创业园建设,为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创业服务,为入驻企业和创业项目提供3年的房租物业补贴,对发展前景好、带动就业多的入驻企业和创业项目,可延长孵化期限1年。省创业扶持资金对省级示范性创业就业孵化基地和众创空间给予一定奖补。发挥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各类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吸引社会和民间资本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市通过财政出资设立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引导基金,可与省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引导基金对接,共同联合社会资本,设立子基金,为毕业生创业提供股权投资、融资担保等服务。(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财政厅、河北银监局、河北证监局等负责)

(三)强化政策扶持。继续实施支持和促进重点群体创业就业的税收政策。未就业的贫困家庭子女、毕业学年高校毕业生、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创业3年内的小微企业主参加创业培训,可按每人最高1200元标准给予创业培训补贴。符合条件的个人创业可申请最高1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合伙创业或组织起来就业的贷款额度最高60万元,小微企业新招用符合条件人员达到规定比例的贷款额度最高200万元。创办小微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并正常经营半年以上的毕业5年内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可给予5000元的一次性创业补助。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初次创办的小微企业,创办3年内租用经营场地或店铺的,给予不超过3年、每年最高5000元的租金补贴。毕业5年内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去产能企业职工初次创业,给予不超过3年的社会保险补贴。(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国税局、省地税局等负责)

四、分类施策,抓好重点群体就业

(一)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小微企业就业,拓展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职务晋升、专业发展空间,提高待遇保障水平,完善顺畅流动机制。实施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行实名制管理服务,依托基层就业服务平台,逐一开展就业创业帮扶,确保2017年底前实现就业创业或参与到就业准备活动中。中小微企业、社会组织吸纳毕业2年内高校毕业生,按规定给予1000元吸纳就业补贴。应征入伍的大学生家庭优待金,按全省当年平均最低工资标准的150%计发,到西藏和新疆艰苦地区服役的按200%计发,各地现行标准高于省定标准的继续执行。加大对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帮扶力度,将求职补贴范围扩展到贫困残疾人家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和特困人员中的高校毕业生。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规模,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给予见习补贴,国家和省级贫困县及少数民族县可将就业见习对象范围扩大到离校2年内未就业中职学校毕业生,见习后留用率超过50%的,见习补贴可提高10%。(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民政厅、团省委、省残联等负责)

(二)积极稳妥安置去产能企业职工。支持去产能企业通过内部挖潜,组织职工转岗就业,落实技能培训、转岗培训和创业培训补贴,对积极稳定就业岗位的运用援企稳岗政策给予支持。对依法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人员,及时进行失业登记,按规定支付失业保险金待遇,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帮扶,落实各项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各类企业吸纳去产能分流职工,且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每人1000元标准给予企业吸纳就业补贴。自主创业的,优先安排入驻创业孵化基地。符合就业困难人员条件的,可通过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确保不出现零就业家庭。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人员实现再就业的,督促新就业单位为其办理参保缴费和社会保险关系接续手续。各级财政要统筹安排使用去产能专项奖补、就业补助等资金,为去产能企业职工安置工作提供资金保障。(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省国资委、省总工会等负责)

(三)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大力发展特色县域经济、魅力小镇、乡村旅游和农村服务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加强农村劳动力输出输入地劳务对接,对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劳务经纪人等开展有组织劳务输出的,给予就业创业服务补贴,具体补贴办法和标准由各地确定。深入实施就业创业精准脱贫工程,对依法办理工商登记注册的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生产经营主体,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且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给予1000元吸纳就业补贴。鼓励有技术、有资金、有创业经验的城乡劳动者根据市场需求到农村就业创业,从省级创业扶持资金中每年安排一定数量资金,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园建设。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工作,有针对性地提供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农业厅、省扶贫办、省旅游发展委等负责)

(四)促进其他群体就业。大力扶持自主择业X队转业干部就业,开展就业服务、职业培训、创业孵化等服务,按规定落实相关扶持政策。加大退役士兵安置工作力度,对符合政府安排工作条件的,实施“阳光安置”。垂直管理部门不得对下级单位接收退役士兵设限,不得以劳务派遣等形式代替接收安置。对自主就业的,要强化教育培训、落实优惠政策,提高就业创业成功率。对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人员、去产能企业失业人员和下岗(失业)X队退役人员,通过市场渠道确实无法实现就业的,可开发公益性岗位进行安置,公益岗位补贴标准参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由各地确定。对实现就业的低保对象,在核算其家庭收入时可扣减必要的就业成本,增强其就业意愿和就业稳定性。落实用人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政策,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应当带头招录和安置残疾人就业,建立用人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情况公示制度,促使更多的用人单位选择安排残疾人就业。(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残联等负责)

五、强化职业培训,提升就业创业服务能力

(一)全面提高职业培训质量。建设一批省、市级综合实训基地和县级特色产业实训基地、推进职业培训精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健全技能人才多元化评价机制,完善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政策并做好与职业资格制度的衔接,建立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与相应职称比照认定制度,用人单位聘用的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可比照相应层级工程技术人员享受同等待遇。就业技能培训补贴标准每人最高不超过2200元,紧缺急需职业(工种)培训补贴标准每人最高不超过2500元,具体职业(工种)的培训课时和课时补贴标准由各地确定。依法参加失业保险并缴费3年以上的企业职工,取得初、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给予1000元-2000元的技能提升补贴,紧缺急需职业(工种)补贴标准可提高10%。(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等负责)

(二)加强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按照覆盖城乡、普遍享有原则,合理布局服务网点,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实行“一站式”“一柜式”服务,推动各类常住人口都能享受同等的基本公共就业服务。推进“充分就业社区”建设,落实帮扶措施,广开就业渠道。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运用就业创业服务补贴政策,支持就业创业服务机构和高校开展招聘活动和创业服务。坚持省级集中、业务协同、信息共享,健全“互联网+”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和河北公共招聘网,推广服务项目、政策补贴申领等网上办理,推进社会保障卡与就业创业证“卡证合一”,为企业和劳动者提供线上线下一体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等负责)

(三)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残疾等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加强对招聘活动特别是互联网招聘活动的监管,严厉打击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以及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展职业介绍过程中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简化劳动者求职手续,各市、县要确定一所以上医院为入职体检定点医院,体检结果全省互认,避免重复体检。(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公安厅、省卫生计生委、省工商局、省妇联、省残联等负责)

六、搞好统筹协调,加强组织实施

(一)强化责任,统筹推进。各地要切实履行政府促进就业责任,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本地就业工作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负总责。健全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做到责任硬化、任务量化、指标细化,纳入政府工作实绩考核。发挥各级就业工作协调机制作用,及时解决工作落实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强化管理服务保障,加大就业资金、人员队伍、基层平台投入和保障力度,确保工作有序推进。(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等负责)

(二)狠抓落实,务求实效。健全政策落实和工作推进机制,加大就业创业政策宣传力度,加强政策落实情况评估,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强化督促检查,对落实不力的进行批评整改,情况严重的依纪依法严肃问责。(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监察厅、省财政厅等负责)

(三)积极防控,化解风险。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增强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做好应对重大就业风险和挑战的政策储备。充分运用大数据、宏观经济数据、行业经营数据、市场调查数据等研判就业形势,按照分级预警、分层响应、分类施策的原则,制定应对规模性失业风险预案,及时采取措施,有效化解风险。(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农业厅、省商务厅、省工商局、省统计局、人行石家庄中心支行等负责)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进一步细化政策措施,抓好贯彻落实。

河北省人民政府

2017年9月27日

(本文来源于河北省人民政府官方网站)

第二篇:青年创业就业工作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提升农村青年职业技能、提高农村青年致富能力为着力点,以服务农村青年创业就业为载体,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组织领导

农业局联合成立农村青年创业就业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局党组书记张述华任组长,负责全面工作。局相关部门参与,负责组织协调各项工作开展。

三、主要内容

(一)农村青年创业培训工作

紧紧围绕县域经济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依托农业部门阳光工程、绿色证书、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等,大力开展创业就业培训。全县5年推选15名优秀农村青年到认定的培训机构接受创业培训。

(二)农业科学技术普及工作

1、建设认定全国青少年农业科普示范基地。在“十二五期间”建1个农业科普示范基地。

2、开展农业和农村科普活动。每年至少开展2次农业科普活动和乡村青年文化活动。

(三)青年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工作

立足实际,着眼于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科技支农力度,以青年科研人员为主,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研究领域处于科技前沿和产业高端、能够领导学科发展的农业科研领军人才。

(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活动

1、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工作。围绕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建设,以农村环境整治活动为抓手,重点建设1个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

2、培育农村青年沼气和环境建设带头人,扶持建立共青团沼气服务网点,引导沼气物业化管理与服务。五年培育15名农村青年沼气和环境建设带头人,扶持建立2个共青团沼气服务网点。

(五)支持农村青年领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

1、培训农民专业合作社青年专业人才。5年培训15名农民专业合作社青年专业人才。

2、创建农民专业合作社青年示范社。创建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青年示范社。

3、力争到“十二五”末实现符合建团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建团率达到100%。

四、相关要求

1、高度重视,精心组织。

2、加强配合,合力推进。

3、加强宣传,树立典型。

4、积极探索,建立机制。

第三篇:礼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

礼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省、市驻礼各单位: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切实做好全县就业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全县社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根据《陇南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意见》(陇政发„2009‟23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明确目标任务

(一)重要意义。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富民之基。做好促进就业工作是构建和谐礼县、推进我县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新时期维护社会稳定、减轻金融危机对我县经济影响的重要保证,是实施积极就业政策的具体行动。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全面落实任务,进一步强化措施,掀起全社会关注就业、促进就业的热潮,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二)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方针,坚持促进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相结合,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强化就业服务,鼓励和支持自主创业,优化创业环境,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努力实现更加充分的社会就业目标。

(三)目标任务。今后5年努力实现全县城镇新增就业7000人以上,就业再就业培训5500人,创业培训28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乡劳务每年新增3500人,劳务收入年增长15%以上,劳动力转移培训年增长10%,到2012年,全县劳务输转规模达到13.3万人,劳务收入达到11亿元。

二、明确工作责任,努力促进就业

(一)促进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相协调。各乡镇、各单位要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纳入本乡镇、本部门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制定出促进就业的中长期规划和工作计划。在发展经济和调整产业结构、统筹城乡就业、创业带动就业、发展劳务经济、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完善就业服务、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开展就业援助等方面制定具体措施,努力扩大社会就业。

(二)完善和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要通过实施有利于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促进民营经济和第三产业有序快速发展,增加就业总量,拓宽就业领域。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拓宽就业门路。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失业人员就业工作。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第二、三产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业和转移就业。完善和落实城乡劳务市场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引导城乡劳动力异地转移就业。鼓励和规范灵活就业,提高灵活就业的稳定性。

(三)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各乡镇、各单位要从市场准入,企业设立、投资融资等方面加大对创业实体的支持力度,鼓励有创业愿望的劳动者实现创业。落实劳动者创业的财政、金融、工商、场地等方面的政策措施,落实好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各项扶持政策。建立健全政策扶持、创业服务、创业培训三位一体的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机制,积极开展全民创业和回乡创业活动。

(四)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人事、劳动保障部门要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纳入就业工作的总体部署,明确目标,落实责任,进一步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公共就业服务,广泛开展技能培训和就业见习,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引导他们面向基层就业和创业,并利用礼县人力资源网站的网络视频平台,鼓励帮助他们去异地就业,去企业就业。

(五)努力减少失业。劳动保障部门要建立失业预警制度,制定预案和相应措施,综合运用法律的、经济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集中出现和社会影响较大的失业现象及时进行调控,缓解失业引发的各种矛盾。在安排政府投资和确定重大建设项目时,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处理好宏观调控与增加就业岗位的关系,妥善做好相关人员的安臵工作。定期对失业状况进行分析,寻找差距,研究对策,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确保就业局势稳定。

(六)完善就业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要把城镇新增就业、控制城镇登记失业率、失业人员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及减少有劳动能力的长期失业者、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作为就业工作的重要指标。今后要将统筹城乡就业,建立劳动保障与促进就业联动机制纳入政府就业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范围。政府每年将按照目标责任制度的要求,定期或不定期地依法对劳动保障系统的各个部门进行考核、检查和监督。

三、完善就业政策体系,落实社保补贴

(一)加大政策扶持,鼓励劳动者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今后对登记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或创办企业的,可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符合有关残疾人就业优惠条件的,可以享受国家对残疾人实行的税收优惠政策。登记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职业学校毕业生和残疾人从事个体经营的,除国家限制行业外,按规定免收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国家鼓励劳动者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政策扶持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

(二)完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创新小额担保贷款管理模式。

1、持《就业失业登记证》的城镇就业转失业人员、城镇其他失业人员、未就业的城镇复员转业退役军人、大中专毕业生、职业学校毕业生、回乡创业带头人、有创业愿望的城乡妇女可申请小额担保贷款。贷款额度一般是2万元。

2、进一步加大对符合条件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贷款贴息支持力度,鼓励利用小额贷款担保基金为劳动密集性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服务。在新增岗位招用持《再就业优惠证》和《就业失业登记证》人员达到现有职工总数的30%以上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可申请贷款,贷款额度由企业、担保机构,承办金融机构商定。

3、创业成功、按期偿还贷款诚信度高的借款人和吸纳就业人员多、按期还款、有偿还能力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可再次申请贷款。贷款期限一般为3年。

4、经办银行可将小额担保贷款利率在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基准利率的基础上上浮3个百分点,其中微利项目增加的利息由财政负担。

5、鼓励经办金融机构在贷款担保基金银行存款余款的3倍范围内,加大小额担保贷款发放力度。

6、小额贷款担保基金由县财政安排,建立和完善贷款担保基金的持续补充机制。推动信用社区和经办银行加强合作,鼓励担保机构降低反担保门槛或取消反担保。

7、小额担保贷款具体工作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有关政策执行。对2007年底前核准的小额担保贷款项目仍按原政策执行。

(三)落实社会保险补贴,扶持就业困难人员就业

1、对各类企业招用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在相应期限内给予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补贴。

2、政府投资开发的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符合岗位要求的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并视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情况,在相应的期限内给予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补贴以及适当的岗位补贴。

3、对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后申报就业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给予一定数额的社会保险补贴。

4、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期限,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人员可延长至退休,其余人员最长不超过3年。

5、对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的各项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继续执行,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审批截止到2008年底。

四、完善创业政策,强化创业服务

(一)用政策扶持创业。鼓励支持城镇失业人员、城镇退伍军人、城镇残疾人、城镇零就业家庭成员、高校毕业生、职业学校毕业生、失地农民、农村富余劳动力等社会群体充分利用创业扶持政策自主创业。从开拓市场、健全服务入手,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包括环境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小区绿化、清洁卫生、文化娱乐、卫生保健、家政服务等,开发创业项目。以发展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资源开发型、服务商贸型等中小企业,提高中小企业创业带动就业的能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打造知名品牌。引导支持广大农民发展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非农产业致富。积极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地方行业协会。鼓励支持各类经营型、管理型、科技型人才创办经济实体、企业和社会中介组织。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帮助残疾人就业。

(二)强化创业服务。进一步完善创业项目、创业培训、职业指导、小额贷款、企业孵化、跟踪服务相结合的创业服务体系,将创业服务工作延伸到社区、乡镇,为各类创业人员提供一站式服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快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发挥社会各类创业服务中介机构服务组织的作用,构筑支持创业的服务平台。要采取各种方式,根据劳动者的培训需求制定培训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加强创业意识教育,转变就业观念,营造鼓励自主创业、支持创业、服务创业、和谐创业的社会环境。

(三)积极参与,认真开展“创业甘肃”主题活动。积极参与省、市组织举办的“创业项目博览会”、“创业校园行”“回乡带头人和创业明星”评选、全民创业先进事迹报告宣讲等活动,营造创业氛围,促进全民创业。

五、增加资金投入,促进就业工作

县财政部门要根据就业状况和就业工作目标,加大资金投入,在财政预算中安排就业专项资金用于促进就业工作。就业专项资金用于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创业培训、公益性岗位、职业技能鉴定、特定就业政策、社会保险等补贴和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微利项目的小额担保贷款贴息,以及公共就业服务等。财政、劳动保障部门要按照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陇南市启动六大行动促进农民增收实施方案的通知》(市委办发[2008]43号)要求,落实好城乡劳动者职业培训计划,落实城乡统筹就业资金,从就业专项资金中安排10%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经费。同时,要根据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性质、人员、编制和收费情况,将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经费纳入预算,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向劳动者免费服务提供资金保证。对微利项目的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由承办银行按季向担保机构核对,经劳动保障部门审核后,向财政部门申请,财政部门按规定据实贴息。失业保险基金用于促进就业的支出,按有关规定执行。

六、加强就业服务管理,建立健全各项制度

(一)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劳动保障部门要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综合性场所,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一站式”的就业服务。社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设立服务窗口,开展公共就业服务。规范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服务流程和标准,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二)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管理。按照建立统一开发、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的要求,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完善管理制度,维护人力资源市场的良好秩序。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网络及相关设施建设,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完善市场信息发布制度。鼓励社会各方面依法开展就业服务活动,加强对职业中介机构的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对为登记失业人员提供就业服务并实现就业的各类职业中介机构,按规定给予职业介绍补贴。

(三)建立健全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支持各类职业学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依法开展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鼓励全体劳动者积极参加培训。

1、对失业人员、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初高中毕业生和大中专毕业生及技校毕业生未就业已参加失业登记并参加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的,按规定对培训机构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和创业培训补贴。

2、完善职业培训补贴办法,根据职业培训的实际需要,合理确定补贴标准。建立健全职业培训补贴与培训质量、促进就业效果挂钩机制,提高劳动者参加培训和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提供培训的积极性。探索职业培训项目化运作模式,将补贴资金与项目运作紧密结合起来,提高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对就业困难人员、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通过初次技能鉴定(限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制度的特殊工种),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对鉴定机构给予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四)加大职业培训力度。增加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投入,在扩大职业学校招生规模的同时,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职业培训制度,有针对性地与各类企业签订协议,对青壮年有组织地开展订单式培训。采取多种培训方式,使“两后生”参加基本职业技能培训。围绕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和层次,把建立妇女、农民工和家政服务、保安、保绿、保洁等人员培训基地和劳务就业基地结合起来,抓好农民的技能培训。在农民工春节返乡期间和初高中毕业后组织开展技能培训。鼓励和利用学校教育、在职培训、远程教育等多种方式进行人力资源开发。

(五)建立健全就业登记和失业登记制度。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负责为劳动者免费办理就业登记和失业登记,并做好登记统计工作。登记失业人员应当积极求职,参加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安排的就业服务活动,并定期向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报告就业失业状况。《就业失业登记证》向登记失业人员免费发放,并注明可享受的扶持政策。登记失业人员凭《就业失业登记证》在省内享受公共就业服务和就业扶持政策,对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成员在登记证上予以注明。

(六)加强高校毕业生、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组织开展各类招聘和专项服务活动,办好人力资源网站,利用网络视频等手段,着力解决就业供求信息不对接、技能不适应岗位等问题。落实好各项政策,畅通大学生面向企业、面向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流动就业的渠道。认真做好家庭困难和进行失业登记的高校毕业生、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工作。

七、完善就业援助,建立长效机制

(一)建立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制定就业援助专项活动计划,积极帮助和扶持有就业愿望和就业能力,且积极求职的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通过公益性岗位援助等多种途径,对所有就业困难人员实行优先扶持和重点帮助。就业困难人员一般指大龄、身体有残疾、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连续失业1年以上,以及因失去土地等原因难以实现就业的人员。

(二)加强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进一步完善零就业家庭申报认定制度,规范审核认定程序,建立专门台帐,及时接受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申请。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提供有针对性的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等就业服务和公益性岗位援助,通过多种形式帮扶零就业家庭成员实现就业。对城镇公共场所保洁人员、保绿人员、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交通协管员、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及时兑现各项扶持政策。建立动态管理、动态援助的长效工作机制,确保城镇有就业需求的家庭至少有1人就业。

(三)建立完善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联动机制。劳动保障、财政、民政等部门要密切协作,促进失业保险、社会救助与全民创业、促进就业工作的有机结合。规范失业保险业务流程,实行全市统一的《职工失业保险手册》。完善失业保险基金市级统筹,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作用。完善失业保险和社会救助制度,形成促进就业的激励约束机制。严格失业保险金、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申领条件和程序,在准确区分申请人员有无劳动能力的基础上,将申领条件与接受职业介绍、职业培训以及参加公益性劳动情况挂钩,逐步形成促进就业的良好政策导向,组织享受失业保险待遇人员和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愿望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积极参与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公益性劳动和创业等活动,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和引导他们积极就业。

(四)鼓励引导劳动者转移就业。对因企业停产或者经济结构调整等原因造成就业困难人员集中的地方,政府给予必要的扶持和帮助,积极支持发展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接续产业,引导转移就业。

(五)积极帮助受灾劳动者实现就业。建立危机灾害情况下的就业促进应急机制,认真做好就业援助工作。要把促进就业工作与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实施就业援助。今后要将卫生防疫、环境清理、物资搬运、治安维护等按规定纳入公益性岗位认定范围,安排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鼓励受灾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和组织起来就业。对受灾劳动者及时给予小额担保贷款扶持。优先保证零就业家庭至少有1人就业。对有技能培训需求的城乡劳动者,开展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并按规定享受培训补贴和技能鉴定补贴政策。

八、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

(一)建立健全促进就业工作协调机制。进一步强化统一领导、分工协作的促进就业工作机制。县就业领导小组要制定工作要点、分解工作计划。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认真履行职能,加强协调配合,及时交流情况,研究解决问题。要加强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保证必要的工作经费和人员,提供相关设备设施和工作场所。进一步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的作用,共同做好就业再就业的工作。

(二)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深入做好就业宣传工作。大力宣传国家促进就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促进就业的好做法,宣传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和用人单位承担社会责任、促进就业以及创业带动就业的典型经验。要对在促进就业和创业带动就业、农民工就业培训等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为就业工作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三)加强对就业促进工作的监督检查。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就业促进法》实施情况和就业再就业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各有关部门要对促进就业工作情况进行监督,建立举报制度,受理投诉并及时予以处理。

第四篇:解读《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

解读《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

业工作的实施意见》

来源: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2015-09-02 15:16:00 打印页面

为着力培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引擎,把创业和就业结合起来,大力推进创业带动就业,确保全省就业局势的稳定,8月3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云政发〔2015〕53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实施意见》分为重大意义和目标任务、激发创业创新活力、加大创业扶持、提升创业者技能素质、加大就业重点群体帮扶和强化组织保障等6个板块30条意见,通过完善创业政策,搭建创业平台,优化创业环境,培育创业文化,全力开创我省环境更加开放、服务更加完善、制度建设更具活力的创业创新工作局面。《实施意见》在贯彻落实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的基础上,结合我省就业创业工作实际,提出了10个方面具有云南特色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措施。

——就业创业工作总体目标更加明确

实施“创业带动就业促进计划”,到2017年,全省通过“贷免扶补”创业担保贷款、“两个10万元”微型企业培育工程、创业园区扶持等措施,扶持60万个以上创业主体,通过鼓励创业带动150万以上城乡劳动者就业;实施“创业园区建设计划”,到2017年,全省建成60个扶持各类创业群体的州市(滇中产业新区)、县市区创业园,60个服务各类园区创业企业的园区众创空间,100个服务各类大中专学校、技工院校学生的校园创业平台;实施“技能扶贫专项行动”,到2020年,帮助100万以上贫困人口实现就业摆脱贫困。

——创业园区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

在现有的“省级青年创业示范园”建设基础上,整合项目和资金,大力实施“创业园区建设计划”,加快创业园区建设步伐。

鼓励和支持各地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前提下,整合土地资源,盘活闲置场地、厂房和其他设施建设州市(滇中产业新区)、县市区创业园;对经评审认定的州市(滇中产业新区)、县市区创业园,由省财政给予100万元一次性资金补助。

充分利用全省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资源,建设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园区众创空间;对经评审认定的园区众创空间,由省财政给予80万元一次性资金补助。

大中专学校和技工院校要整合和利用各类研究基地、创业实验室和创业训练中心等资源,加快推进校园创业平台建设。对经评审认定的校园创业平台,由省财政给予50万元一次性资金补助。

——政府扶持创业服务模式得到创新

创新政府职能部门扶持创业的服务模式,加快发展“互联网+创业创新”众创网络服务平台,为创业者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一站式创业服务。

——创业担保贷款支持更加有力

进一步完善我省“贷免扶补”和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将贷款最高额度统一为10万元,对个人发放的“贷免扶补”、创业担保贷款,按规定由财政给予贴息。加大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贷款扶持力度。把科技型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贷款额度由10万元提高到20万元,并按规定由财政给予贴息。

——农民工返乡创业和专业技术人员创业扶持政策进一步细化

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依托在全省建设的州市(滇中产业新区)、县市区创业园,打造一批区域化、专业化、特色化、便利化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优先给予创业担保贷款。将返乡创业农民工纳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范围。

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创业。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在职创业,对离岗创业的,经原单位同意,可在3年内保留人事关系,与原单位其他在岗人员同等享有参加职称评聘、岗位等级晋升和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权利。允许省内高校、科研院所专业技术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和不损害本单位利益的前提下,征得单位同意后在职创业,其收入在依法纳税后归个人所有。

——“技能扶贫专项行动”全面实施

为坚定不移打赢扶贫攻坚战,大力推进我省技能扶贫工作,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扶贫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实施“技能扶贫专项行动”,重点抓好“四个一批”:依托当地龙头企业培养一批适应当地产业发展的劳动者;依托各类定点培训机构,培养并转移输送一批技能劳动者实现异地就业;依托技工院校、职业院校培养一批我省产业发展急需的技能人才;依托各类创业基地,扶持一批劳动者实现创业就业。到2020年底前,力争使有就业愿望的贫困人口都能接受1次以上的就业技能培训,为每个有适龄人口的贫困家庭培养1名技能人才。——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帮扶政策覆盖面进一步拓宽

进一步减轻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求职创业负担。将求职创业补贴对象范围扩展到已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毕业高校毕业生。

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生活补贴标准得到提高。对见习期满留用率达到50%以上的用人单位,从2016年起将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生活补贴费标准由每月600元提高到700元。

技师学院高级工班、预备技师班和特殊教育院校职技班毕业生可参照高校毕业生享受相关就业创业补贴政策:一是可以同等享受就业见习生活补贴政策;二是可以同等享受就业培训、创业培训补贴政策;三是小微企业新招用上述人员,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可以享受1年的社会保险补贴。

增加大学生自主创业经营实体无偿资助数量。将每年评审认定资助的大学生自主创业经营实体数量从100个增加到200个,每个给予3至5万元无偿资助。

——失业保险援企稳岗作用更加突出

降低失业保险缴费费率。把失业保险缴费费率从3%下调为2%,进一步减轻企业发展负担。

充分发挥失业保险援企稳岗作用。将失业保险基金支持企业稳岗政策由兼并重组、化解产能过剩及淘汰落后产能等三类企业扩大到符合条件的所有参保企业。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和期满后的特困失业人员社保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可从失业保险基金中支出。对因较大地震自然灾害造成生产经营困难的企业,在灾后恢复重建期间,允许降低企业缴费费率、向相关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免缴当年应征的省级调剂金。切实发挥失业保险稳定岗位、促进就业作用。

——创业就业奖励机制更加完善

省政府设立“云南省大众创业奖”,从2016年开始,每2年开展1次评选活动,对创业带动就业成效显著的优秀创业者、创业指导工作成绩突出的创业导师、出色完成就业创业工作目标任务的单位和在就业创业工作中表现优异的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组织保障更加有力

健全完善全省各级政府就业创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强化职能部门协调联动工作机制的顺畅运转。

统筹各职能部门出台的创业创新扶持政策,畅通部门协调联系渠道,统筹各部门资源,打破部门利益化、政策碎片化的传统工作格局。

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在创业就业工作中的作用,支持群团组织结合自身职责特点,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创业辅导、终端对接、服务项目等帮助,引导广大群众就业创业。

为着力培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引擎,把创业和就业结合起来,大力推进创业带动就业,确保全省就业局势的稳定,8月3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云政发〔2015〕53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实施意见》分为重大意义和目标任务、激发创业创新活力、加大创业扶持、提升创业者技能素质、加大就业重点群体帮扶和强化组织保障等6个板块30条意见,通过完善创业政策,搭建创业平台,优化创业环境,培育创业文化,全力开创我省环境更加开放、服务更加完善、制度建设更具活力的创业创新工作局面。《实施意见》在贯彻落实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的基础上,结合我省就业创业工作实际,提出了10个方面具有云南特色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措施。

——明确主要目标任务

实施“创业带动就业促进计划”,到2017年,全省通过“贷免扶补”创业担保贷款、“两个10万元”微型企业培育工程、创业园区扶持等措施,扶持60万个以上创业主体,通过鼓励创业带动150万以上城乡劳动者就业;实施“创业园区建设计划”,到2017年,全省建成60个扶持各类创业群体的州市(滇中产业新区)、县市区创业园,60个服务各类园区创业企业的园区众创空间,100个服务各类大中专学校、技工院校学生的校园创业平台;实施“技能扶贫专项行动”,到2020年,帮助100万以上贫困人口实现就业摆脱贫困。

——实施“创业园区建设计划”

在现有的“省级青年创业示范园”建设基础上,整合项目和资金,大力实施“创业园区建设计划”,加快全省创业园区建设步伐。

鼓励和支持各地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前提下,整合土地资源,盘活闲置场地、厂房和其他设施建设州市(滇中产业新区)、县市区创业园;对经评审认定的州市(滇中产业新区)、县市区创业园,由省财政给予100万元一次性资金补助。

充分利用全省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资源,建设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园区众创空间;对经评审认定的园区众创空间,由省财政给予80万元一次性资金补助。

大中专学校和技工院校要整合和利用各类研究基地、创业实验室和创业训练中心等资源,加快推进校园创业平台建设。对经评审认定的校园创业平台,由省财政给予50万元一次性资金补助。

——打造“互联网+创业创新”服务新模式

创新政府职能部门扶持创业的服务模式,加快发展“互联网+创业创新”众创网络服务平台,为创业者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一站式创业服务。

——提高创业担保贷款的额度

进一步完善我省“贷免扶补”和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将贷款最高额度统一为10万元,对个人发放的“贷免扶补”、创业担保贷款,按规定由财政给予贴息。

加大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贷款扶持力度。把科技型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贷款额度由10万元提高到20万元,并按规定由财政给予贴息。

——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和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创业

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依托在全省建设的州市(滇中产业新区)、县市区创业园,打造一批区域化、专业化、特色化、便利化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优先给予创业担保贷款。将返乡创业农民工纳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范围。

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创业。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在职创业,对离岗创业的,经原单位同意,可在3年内保留人事关系,与原单位其他在岗人员同等享有参加职称评聘、岗位等级晋升和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权利。允许省内高校、科研院所专业技术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和不损害本单位利益的前提下,征得单位同意后在职创业,其收入在依法纳税后归个人所有。

——开展“技能扶贫专项行动”

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扶贫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实施“技能扶贫专项行动”,重点抓好“四个一批”:依托当地龙头企业培养一批适应当地产业发展的劳动者;依托各类定点培训机构,培养并转移输送一批技能劳动者实现异地就业;依托技工院校、职业院校培养一批我省产业发展急需的技能人才;依托各类创业基地,扶持一批劳动者实现创业就业。到2020年底前,力争使有就业愿望的贫困人口都能接受1次以上的就业技能培训,为每个有适龄人口的贫困家庭培养1名技能人才。

——开展“技能扶贫专项行动”

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扶贫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实施“技能扶贫专项行动”,重点抓好“四个一批”:依托当地龙头企业培养一批适应当地产业发展的劳动者;依托各类定点培训机构,培养并转移输送一批技能劳动者实现异地就业;依托技工院校、职业院校培养一批我省产业发展急需的技能人才;依托各类创业基地,扶持一批劳动者实现创业就业。到2020年底前,力争使有就业愿望的贫困人口都能接受1次以上的就业技能培训,为每个有适龄人口的贫困家庭培养1名技能人才。

——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帮扶政策

进一步减轻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求职创业负担。将求职创业补贴对象范围扩展到已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毕业高校毕业生。

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生活补贴标准得到提高。对见习期满留用率达到50%以上的用人单位,从2016年起将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生活补贴费标准由每月600元提高到700元。技师学院高级工班、预备技师班和特殊教育院校职技班毕业生可参照高校毕业生享受相关就业创业补贴政策:一是可以同等享受就业见习生活补贴政策;二是可以同等享受就业培训、创业培训补贴政策;三是小微企业新招用上述人员,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可以享受1年的社会保险补贴。

增加大学生自主创业经营实体无偿资助数量。将每年评审认定资助的大学生自主创业经营实体数量从100个增加到200个,每个给予3至5万元无偿资助。

——发挥失业保险援企稳岗作用

降低失业保险缴费费率。把失业保险缴费费率从3%下调为2%,进一步减轻企业发展负担。充分发挥失业保险援企稳岗作用。将失业保险基金支持企业稳岗政策由兼并重组、化解产能过剩及淘汰落后产能等三类企业扩大到符合条件的所有参保企业。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和期满后的特困失业人员社保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可从失业保险基金中支出。对因较大地震自然灾害造成生产经营困难的企业,在灾后恢复重建期间,允许降低企业缴费费率、向相关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免缴当年应征的省级调剂金。

——建立创业就业奖励机制

省政府设立“云南省大众创业奖”,从2016年开始,每2年开展1次评选活动,对创业带动就业成效显著的优秀创业者、创业指导工作成绩突出的创业导师、出色完成就业创业工作目标任务的单位和在就业创业工作中表现优异的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强化组织保障,形成工作合力

健全完善全省各级政府就业创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强化职能部门协调联动工作机制的顺畅运转。

统筹各职能部门出台的创业创新扶持政策,畅通部门协调联系渠道,统筹各部门资源,打破部门利益化、政策碎片化的传统工作格局。

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在创业就业工作中的作用,支持群团组织结合自身职责特点,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创业辅导、终端对接、服务项目等帮助,引导广大群众就业创业。

第五篇:解析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意见

【法规名称】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意见

【颁布单位】河北省人民政府

【颁布文号】冀政〔2010〕79号

【颁布日期】二○一○年六月十三日

【实施日期】二○一○年六月十三日

【正文】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意见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积极推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发展壮大劳务经济,是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民生、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进一步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根据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劳务经济摆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位置,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坚持市场就业与政府促进相结合、开发就业与劳务输出相结合、扩大就业与提高素质相结合、强化服务与体制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与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城镇化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相协调,走出一条符合我省实际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路子。

(二)目标任务。逐步健全完善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五个体系”,即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工作和组织体系,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体系,城乡统一、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市场引导、政府促进、社会参与的培训体系,广覆盖、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到2015年底,全省转移农村劳动力达到1842万人,比2009年底增加600万人。其中,就地就近转移和省内劳务输出400万人,省外劳务输出200万人。农村劳务收入达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5%以上。

二、多渠道多层次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一)拓展农村就业空间。坚持“突出特色、做强畜牧、提高菜果”,加快实施新一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大力发展牛奶、肉类、粮油、蔬菜、果品五大加工业,推进农业产加销一体化。依托区位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加快县域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发展农村服务业,因地制宜发展各类综合性和专业性商品批发市场,加快农村金融、农林牧渔、综合技术等服务体系建设,合理开发旅游等特色资源。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发展。通过以上措施,吸纳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

(二)加快城镇化发展,使之成为集中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重要载体。中心城市要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中小城市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开发型城市要重视发展后续产业,加快养老服务、社区服务、家政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拓宽就业渠道。借助推进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工作,提高县城和中心镇规划建设水平,更好地发挥联结城乡、扩大就业的重要作用。

(三)支持农村中小企业发展。放宽市场准入,按照“非禁即入”原则,凡法律法规未禁入的所有行业和领域,一律对农村中小企业开放。申办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的,取消最低注册资本金限制,且无需审验注册资本金。

(四)强化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劳务输出地要主动与劳务输入地加强信息沟通、政策协调和工作配合,抓好劳务基地建设,建立定向招聘、定向培训、定向服务、定向输出的劳务协作机制。把京津地区作为我省劳务输出的主要市场,扩大与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的劳务合作,拓展国际劳务市场。根据人文、历史和已经形成的就业优势等特点,面向主要劳务输入地市场需求,打造一批经得起市场检验、能够在区域乃至全国叫得响的劳务品牌。特别要围绕当前京津劳务市场需求量大的家政、保安、物流等服务领域,有针对性地培育劳务输出品牌。扩大劳务输出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对有组织输出劳务的职业中介机构和劳务派遣企业,按照县外省内输出每人100元、省外输出每人200元、境外输出每人500元的标准给予劳务输出补贴。

(五)鼓励农村劳动力创业和返乡创业。各级政府要为农村劳动力创业提供税费减免、小额贷款、技术服务、信息咨询及用地、用电、用水等方面的政策支持。持《就业失业登记证》的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从事个体经营的(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自取得营业执照3年内免收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从事个体经营自有资金不足的,可申请最高不超过5万元(符合条件的妇女8万元)、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的小额担保贷款。农村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当年新招收持《就业失业登记证》人员达到规定比例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可申请不超过200万元、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的小额贷款。对有发展前景、增加就业、还贷及时的,经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门审核,可适当增加贷款额度或给予二次贷款。各级政府要支持返乡创业人员投资兴办科技型、外向型、农产品加工型等创业项目,将其纳入本地招商引资范围,享受与外地客商同等优惠政策。各地要加快农村劳动力创业园区建设,为有创业愿望和创业项目的返乡创业人员提供创业扶持。村庄整理节约的土地,调剂为建设用地的,纳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实施计划,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内选址,主要用于农村劳动力创业基地建设和产业聚集发展。

(六)加大小额担保贷款推进力度。各市、县(市、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会同财政部门统一与商业银行进行协商,根据当地担保基金筹集情况,以协议方式按照不低于担保基金3倍的规模确定小额担保贷款额度。担保机构负责审核贷款人资格条件,并承担贷款回收责任;商业银行负责按协议发放贷款。各市、县(市、区)要根据工作需要及时补充担保基金,省级财政根据小额担保贷款发放、回收情况对各地担保基金和贴息资金适当给予补助。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门要建立小额担保贷款担保基金代偿评估核销机制,定期对担保基金代偿金额进行审核核销。

三、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力度

(一)各地要从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培训资源实际出发,认真编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中长期规划和培训计划。凡在法定年龄内有就业愿望的农村劳动力都要纳入培训范围,使有培训需求的农村劳动力都能得到一次以上的技能培训,掌握一项适应就业需要的实用技能。各地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作为推进党员“双育工程”的重要内容,统筹安排,整体推进。

(二)充分利用社会各类培训资源,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和规定的条件、程序,通过招投标方式,面向全社会选择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定点培训机构,并向社会发布。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基础好、规模大、有特色的职业培训院校,使之成为承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骨干力量。

(三)统一补贴标准,对尚未就业的城乡劳动力开展免费就业培训。就业培训的主要形式包括技能储备培训、订单定向培训、在岗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全省统一确定培训补贴标准:创业培训补贴标准每人不超过1000元;其他三种培训补贴标准每人每课时4元,补贴数额最高不超过1600元。每人每年只能享受一次就业培训补贴,不得重复享受。培训补贴采取政府购买培训成果与就业挂钩的申领办法。采取个人申领有困难的,可以由定点培训机构与参加培训人员签订协议并垫付培训费,按规定申请培训补贴,经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后,由财政部门将资金拨付培训机构。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初次通过技能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按规定享受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四)各地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的全程监管。建立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就业台账,对培训对象实行实名制管理。严格补贴对象审核和资金拨付程序,按照政府信息公开的有关规定,向社会公开就业培训工作情况,接受监察、审计部门和社会的监督。制定农村劳动力培训质量效益评估指标体系,积极探索第三方监督机制,委托有资质的社会中介组织对定点培训机构的培训质量及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评估。

(五)扩大城乡技能就业扶助计划实施规模。省财政逐步加大技能就业扶助的资金支持力度,各地也要相应增加配套资金,让更多符合条件的城乡困难家庭子女免费就读技工学校,毕业后推荐就业,实现“就业一人、脱困一户”的目标。

四、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

(一)各地要统筹规划,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乡一体化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加强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及相关设施建设,完善职业供求、劳动力价格等信息发布平台,实现网络到乡、信息到村、服务到人的精细化管理,为农村劳动力就近查询用工信息和开展网上职业介绍提供方便。

省发展改革部门会同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省财政部门认真抓好国家基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试点工作,根据试点情况,给予必要的补助。

(二)县级以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设立创业指导机构,具体负责创业咨询、创业指导、项目收集发布、师资培训、创业培训和创业实习等创业服务的具体工作。省可用就业专项资金支持各市、县(市、区)创业服务工作。

(三)各地要加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充实人员、落实待遇,确保队伍稳定。按照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规定要求,乡镇(街道)劳动保障事务站要配备专职工作人员,落实编制,列为财政基本保证事业单位。各乡镇(街道)、社区聘用劳动保障协理员原则上不少于2人,工资待遇按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确定,并逐年适当增长,缴纳社会保险费。乡镇(街道)、社区聘用的劳动保障协理员的人员和工作经费由当地财政安排(具体办法由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省财政部门另行制定)。各行政村要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重要工作职责,由村两委主要负责人担任信息员,负责本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动态管理等基础工作。

(四)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服务制度,农村进城求职劳动者与城镇失业人员享受同等就业服务。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重点落实好面向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免费服务制度、专项服务制度及信息服务制度。做好岗位信息的收集、整理、发布工作,组织开展招聘洽谈和“送岗位、送政策、送服务”下乡活动,为用人单位和农村劳动力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将每年春节后第二个工作周作为“农村劳动力输出服务周”,结合“春风行动”,统一组织开展劳务输出对接洽谈活动。鼓励社会力量依法开办职业中介机构,促使其规范运作、合法经营。开展职业中介机构信用等级评定工作,每年向社会公布一批“放心职业中介机构”名单。

(五)做好农村劳动力资源管理基础性工作。统计部门要把农村劳动力的现状、结构等指标纳入统计范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依托基层就业服务平台,对农村劳动力管理实行统一台账、统一报表,建立农村劳动力数据库和劳务输出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切实掌握劳动力资源底数、外出去向和收入报酬等情况。

五、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权益保障工作

(一)各级各部门不得对农村劳动力就业设置专门的登记项目和职业工种限制,不得设置针对农村劳动力的收费项目。进一步清理和规范涉及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的行政审批事项,简化立项、审批和办证手续。

(二)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确保农村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期不变,不得在承包期内收回或调整农村转移就业人员的承包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必须在农户自愿、有偿的前提下依法进行。

(三)认真落实《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冀政〔2009〕88号),进一步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

(四)凡是招用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用人单位必须依法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引导不具备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条件的农村劳动力在户籍所在地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认真执行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将与企业建立稳定劳动关系的农村劳动力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其他农村劳动力根据实际情况,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做好农村劳动力基本医疗保险关系接续、异地就医和费用结算服务工作。重点推动高风险行业、餐饮等服务行业和乡镇企业参加工伤保险。

(五)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企业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工资储备金和群体性事件应急工作机制,督促企业依法支付农民工工资。教育部门要将农村转移就业人员子女纳入当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范围,落实以公办学校为主、输入地为主的农村劳动力子女入学相关政策;卫生部门要进一步改善农村劳动力就医条件,加强职业病防治和农民工健康服务;人口计生部门要做好农村外出就业人员及家属的计划生育工作,推动建立以输入地为主、输出地和输入地协调配合的农村外出就业人员计划生育管理体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认真做好农村劳动力权益维护工作。

六、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组织领导

(一)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促进就业工作的协作机制。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纳入当地就业总体规划,作为政府考核目标,严格进行考核。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分工,切实履行职责,落实责任,解决实际问题。要充分发挥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社会团体作用,加强协调,统筹推进,形成合力,确保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任务和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二)政府驻外办事机构要承担劳务输出服务的职能,把调查当地劳务信息,加强对农村转移就业人员的管理服务、维护权益作为重要工作,加强与驻地有关单位、企业的交流协作,帮助解决农村转移就业人员的实际困难。

(三)各级工会、共青团组织要按照“因地制宜、灵活设置、便于管理”的原则,在劳务输入地建立相应的工会、共青团组织,协助党组织做好农村转移就业人员的思想教育和权益维护工作。各级工会维权服务机构要将农村转移就业人员纳入维权工作范围,配合驻外劳务服务机构和工会、共青团组织做好维权工作。

(四)建立表彰奖励制度,开展“52111”劳务经济争先创优活动。省政府每年表彰5个发展劳务经济先进设区市、20个县(市、区)、100个单位(机构)、100个劳务经济带头人、1000个外出务工致富能手。各地也要开展表彰活动,推动全省劳务经济大发展。

(五)各地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方针政策、经验做法和先进单位、优秀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成功者的优秀事迹,将创业致富光荣的思想宣传到村、深入到户,扩大宣传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良好氛围。

二0一0年六月十三日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免费法律咨询,就上中顾法律网)

下载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

    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济政发〔2011〕45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为进一步做好我市生源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以下简称高校毕......

    百万妇女创业就业实施意见

    晴隆县妇联关于 开展百万妇女创业就业活动的介绍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妇联密切联系妇女群众的重要作用和独特优势,更好地团结......

    滨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

    滨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 滨政办发〔2009〕44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事业单位,市属各大企业,各高等院......

    丽水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

    丽水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 丽政发(2011)66号(2011-10-08)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为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以下......

    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强我院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一、 充分认识经济危机下就业形势的严峻性,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 1、“一把手工程”和“全员工程”; 2、就业工作分类考核量表; 3、进......

    做好爱国卫生工作实施意见

    为搞好我市爱国卫生工作,促进我市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断改善环境卫生条件,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根据《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爱国卫生工作的意见》(内政字[]28......

    关于做好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意见

    关于做好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意见(烟发[2009]9号) (2009年3月6日)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根据国家和省关于促进......

    国务院关于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

    国务院关于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 国发[2015]2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就业事关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大局。党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