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人民政府批转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分配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做好

时间:2019-05-14 17:28: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河北省人民政府批转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分配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做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河北省人民政府批转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分配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做好》。

第一篇:河北省人民政府批转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分配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做好

【发布单位】河北省 【发布文号】冀政(1999)3号 【发布日期】1999-01-19 【生效日期】1999-01-1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河北省人民政府批转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分配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做好 1999年大中专毕业生和毕业研究生就业分配工作意见报告的通知

(冀政(1999)3号)

省政府同意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分配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做好1999年大中 专毕业生和毕业研究生就业分配工作意见的报告》,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为做好1999年全省大中专毕业生和毕业研究生(以下简称毕业生)就业分 配工作,根据党的十五大精神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强调以下几点:

一、切实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分配工作的领导。毕业生就业分配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是一项既关系经济和社会发展,又关系社会稳定的重要工作。各级政府 和各有关部门一定要从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毕业生就业分配工作的重要性,把毕业生就业分配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抓紧抓好。党政主 要领导要亲自过问,主管领导和职能部门要精心研究,认真组织,周密制定方案,扎扎实实做好这项工作。要进一步深化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积极探索通过市场机 制合理配置毕业生资源的新路子。

二、严格执行毕业生就业分配各项政策。省毕业生就业分配工作领导小组是代 表省政府行使毕业生就业分配工作管理职能的领导机构,凡涉及毕业生就业分配的 方针、政策,必须由省毕业生就业分配工作领导小组决定,各地、各部门要严格执 行毕业生就业分配的各项政策,不得违反国家和省政府的规定,擅自出台不利于毕 业生就业的文件。各地、各部门要严格执行省下达的调配计划(含调整计划)和省 毕业生调配部门转发的国家部委向所属驻冀单位下达的计划。各地公安、粮食部门 要凭省、自治区、直辖市毕业生调配部门签发的报到证和毕业生调配部门出具的落 户介绍信及时为毕业生办理户粮关系,不再使用“人口迁入许可证”。到驻石中、省 直单位就业的毕业生,由省毕业生调配部门出具落户介绍信;到驻其他市中、省直 单位就业的毕业生,由省授权当地毕业生调配部门出具落户介绍信。调整改派毕业 生的户粮关系,也按上述规定办理。

三、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各市、县和各大中专院校要建立健全毕业 生就业指导机构,切实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要通过多种形式,深入细致地做 好应届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教育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和新的就业观,正确处理国家需要与个人志愿的关系,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去,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各级新闻单位要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分配的宣传 工作,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毕业生就业分配工作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关于做好1999年大中专毕业生和毕业研究生就业分配工作意见的报告

省人民政府:

大中专毕业生和毕业研究生(以下简称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实施“科 教兴冀”发展战略、实现我省跨世纪发展目标的重要力量。今年全省毕业生达13 万人,安排使用好这批毕业生,对于缓解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才短缺的矛盾,为 建设经济强省和现代化河北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科技支撑,促进全省经济社会 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为切实做好今年的毕业生就业 分配工作,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1999年我省毕业生就业分配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 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从促进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维护稳定的大局出发,为实施“科教兴冀”战略,建设经济强省和现代化河北提供 人才保证。继续贯彻“统筹安排,合理使用,加强重点,兼顾一般和面向基层,充 实生产、科研、教学第一线以及学以致用,人尽其才,优生优配”的原则,积极稳 妥地推进毕业生就业分配制度的改革,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毕业 生就业机制。

二、加强宏观调控,合理把握流向

实行招生并轨的毕业生和河北工业大学公助毕业生,在国家就业政策指导下在 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1999年12月31日前落实就业单位的,予以分批派遣; 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派回生源市,在生源地范围内自主择业。截至2000年6月 30日前落实就业单位的,由各地毕业生调配部门予以派遣;仍未落实就业单位的,非师范类毕业生档案移交县以上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交流机构推荐就业,户粮关系(保留非农业户口)转至家庭所在地;师范类毕业生由生源所在市、县教育部门负 责安排就业单位。享受国家和单位专项或定向奖学金的,按合同就业。

未实行招生并轨的公助生和国家计划内招收的自费生,原则上由国家在一定范 围内安排就业。定向生原则上在定向行业或地区内就业,委培生原则上按合同就业。

非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范围是:

毕业研究生,原则上在党政机关、学校、科研、文化、卫生等公益事业单位和 国有企业就业。鼓励部分研究生到国家产业政策确定要优先发展的非公有制单位就 业。

教育部直属高校来我省的毕业生,原则上在全省范围内就业;其他部委属高校 来我省的毕业生,原则上在本系统、本行业就业;部委驻冀高校本科专业应完成地 方留成计划,其毕业生就业原则上不受行业限制;省属高校和外省(市、区)高校 为我省培养的毕业生,原则上在省内就业;市属高校毕业生,原则上在市以下单位 就业。

省(部)属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原则上在本系统、本行业基层和生产第一线 就业,首先由行业主管部门及其直属单位安排,确需回生源地二次分配的,应按专 业适当控制。市属中等专业学校和县职教中心普通中专班毕业生,原则上在市、县 属单位就业。

本、专科委培、定向生和中专毕业生在市、县属单位的就业政策,由各市根据 国家有关规定和人才需求状况确定。

大中专毕业生可安排在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或生产岗位,在什么岗位享受 什么待遇。

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范围是:

毕业研究生原则上面向省、市属教育系统就业。

省外高校来我省的毕业生和省属高校毕业生在全省教育系统内就业。市属高校 毕业生,除省统一调剂部分外,在本市教育系统就业。

部(委)属中师毕业生,由对口厅局负责安排就业,安排有困难的,由对口厅 局同各地协商解决。市、县属中师毕业生,原则上在市、县属单位就业。

三、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优生优配”

为贯彻“优生优配”的原则,建立平等竞争的就业机制,对省、市属学校和部 委驻冀学校为我省培养的毕业生,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德、智、体综合测评,测评结果作为界定择业范围的依据。

非师范类公助、委培、定向、自费和并轨毕业生综合测评名次排在各专业前5 0%的本科生、前25%(电大普通班各市分校、市属高校前20%)的专科生、前10%的省(部)属中专生、河北工业大学的公助生,以及经批准顺延的特殊专 业毕业生(委培、定向生改变就业单位须征得原协议单位及主管毕业生调配部门的 同意),可在全省范围内择业;其余的毕业生在市、县属单位择业,也可在驻生源市(指市区生源)及驻县的中、省直单位择业(张家口、承德生源的毕业生可在张、承两地范围内择业)。对通过双向选择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研究生、全国重点大学 本科生和省属高校综合测评为前1%的本科生,由省毕业生调配部门本着专业适应、学以致用的原则,指定有关市或市中、省直单位接收安排。

为确保我省“两基”工程所需师资,根据各市、县师资需求,本着兼顾中、省 直单位(含省外协作单位)的原则,列入中、省直计划的本、专科师范生不超过2 0%,中师生不超过5%。综合测评名次排在前50%的本、专科师范生和前15 %的中师生,可在全省范围内择业,其余的毕业生在市、县属单位择业。张家口、承德两市生源的省内院校毕业生,只要所学专业是当地需要的,原则上都回本地择 业。省、校级三好学生可在全省范围内择业。

四、努力拓展就业领域,为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条件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毕业生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各级毕业生调配部门要会 同人才交流机构及有条件的学校积极举办不同层次、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毕业生 就业市场,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双向选 择和信息交流创造条件。

动员各类企业积极接收毕业生。各类企业要从长远发展出发,积极吸纳毕业生,大力储备人才。为满足省内百家优势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对其实行优惠政策,优先 调剂部属高校毕业生,并保证企业对符合择业范围的省属学校毕业生的需求。鼓励 毕业生到股份制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外资企业就业。企业应按规定为毕业生缴纳社会保险费用,解决好毕业生的档案管理、户粮关系、职称考试、转正定级等,解除毕业生的后顾之忧。无主管部门的单位接收毕业生,可由县以上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交流机构进行人事代理。师范类毕业生到非国办学 校工作的,其档案、粮户关系由接收学校所在地教育部门代理。要加强对非国有单 位接收毕业生的管理,进一步规范非国有单位接收毕业生的程序。毕业生与用人单 位签订就业协议时,要签订聘用合同,按规定履行合同鉴证,以保护毕业生和非国 有单位双方的合法权益。

省、市机关原则上不安排接收毕业生计划,县、乡机关要在编制限额和增人计 划内,按照录用国家公务员的有关规定接收少量毕业生。各类事业单位要在编制限 额和增人计划内优先接收高层次毕业生,鼓励财政补贴事业单位在不增加财政拨款 的前提下接收毕业生;经费自筹事业单位根据需要予以满足。事业单位接收毕业研 究生、全国重点大学本科毕业生和省属高校综合测评为前1%的本科毕业生,增人 计划不足的,可向人事部门申报追加。

各地、各部门要结合清理混岗人员后缺编的实际,优先安排毕业生。鼓励毕业 生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建功立业。乡镇农业技术服务组织和计划生育工作站主要安排 非师范类毕业生;中小学除安排师范类毕业生外,还要按置换代课教师总数10% 左右的比例,安排非师范类毕业生。为提高师资合格率,教育行政部门要负责对其 进行教育基础理论的岗前培训,未经培训的不得上岗。

由省统一接收的三峡库区本、专科毕业生,由省毕业生调配部门下达指令性计 划,有关市要妥善安排好他们的工作和生活。

对按政策规定由国家负责安排就业的毕业生,通过双向选择未落实就业单位的,由生源市、县政府(含华北石油管理局)在2000年6月30日前负责全部落实 就业单位。

要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引进我省急需的本科以上毕业生。对来我省就业的毕业 研究生和急需的本科毕业生,要敞开大门积极接收,在安排层次和区域上要给予一 定照顾。严格控制非河北生源的专科生、中专生来我省(含中直驻冀单位)就业,特别急需的必须报省审批。

为有效解决师范类专科生就业难的问题,要继续选拔优秀专科毕业生进入本科 阶段学习,公安、粮食部门负责办理有关粮食、户口关系。

五、加强管理,规范毕业生就业秩序

用人单位应根据岗位需要和毕业生资源合理确定学历层次,不要一味追求高学 历,搞人才使用上的超前消费。同时,不得作出有性别歧视的规定。各地、各部门 须按时报送毕业生需求信息。

各学校要把毕业生就业分配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 地帮助毕业生就业。毕业生分配结束后,由省毕业生调配部门按规定定期向社会公 布各学校的签约和各市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并以此作为制定各学校招生计划和各市 招生来源计划的重要依据。

各地、各部门要凭报到证和毕业证接收毕业生,不得拒收或退回。否则,各级 人事、劳动部门要按有关规定限制其补充其他人员。对只出具接收证明,实际上不 安排工作的做法,要坚决予以纠正,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毕业生报到后,用人单位应根据工作需要和毕业生所学专业及时安排工作。对 因疾病不能坚持正常工作或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纠纷的,按在职人员有关规定处理。

要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分配收费的管理。认真贯彻国务院和财政部、国家发展计 划委员会、教育部的有关规定,不得以任何理由向毕业生收取城市增容费、教育补 偿费、上岗押金等。属于国家定向培训和委托培养的毕业生,如因本人原因不到定 向、委培单位就业的,应向学校缴纳相应的培养费。享受师范、农林、民族、体育 等国家专业奖学金及享受艰苦行业、地区或特殊岗位定向奖学金的毕业生,不服从 学校派遣自谋职业的,应补缴在校学习期间普通专业的学费并返还定向奖学金、专 业奖学金。具体办法由省物价局会同省财政厅、省人事厅、省教委另行制定。

六、加强宣传教育,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要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毕业生就业分配的有关政策和就业形势,加强就业指 导工作,使广大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和新的就业观念。明确 不论在何种所有制的单位工作,只要人尽其才、合理使用即为就业。教育广大毕业 生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从青年知识分子健康成长的需要出发,服从国 家需要,愉快走上工作岗位。要大力宣传表彰在边远地区、艰苦行业和基层生产第 一线做出突出成绩的往届毕业生先进事迹,鼓励和引导应届毕业生到边疆去,到基 层去,到生产第一线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各级毕业生调配部门、学校和用人单位,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 想,认真贯彻国家有关方针政策,不断提高政策水平,自觉抵制不正之风,切实做 到毕业生就业安排的公平、公开、公正,确保毕业生就业分配工作顺利完成。

以上意见如无不妥,请批转各地、各部门执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03年大中专毕业生和毕业研究生就业工作%9A

【发布单位】河北省

【发布文号】冀政〔2003〕1号 【发布日期】2003-01-08 【生效日期】2003-01-0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03年

大中专毕业生和毕业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冀政〔2003〕1号)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2003年我省大中专毕业生和毕业研究生(以下简称毕业生)共19.78万人,其中非师范类毕业生15.55万人,师范类毕业生4.23万人。为切实做好今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特作如下通知: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2003年全省毕业生就业工作既面临大好机遇,又面临新的挑战。一是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社会的人才意识、竞争意识进一步增强,对人才的总体需求进一步加大;二是北京申奥成功,我省制定了发挥地缘优势,发展奥运经济的战略,这必将为我省毕业生就业带来新的契机;三是2002年我省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运行质量稳步提高,为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但也应当看到,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2003年全省毕业生人数比上年增加5万人,毕业生就业的任务将更加艰巨。因此,做好2003年我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对于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进一步调整和改善我省人才队伍结构,尽快适应我国加入WTO后的人才需求,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各地、各部门、各学校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充分认识当前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因势利导,克服困难,切实把毕业生就业工作做好、做细、抓紧、抓实。

二、深化改革,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毕业生就业机制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2〕19号)和《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切实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02〕16号)精神,建立和完善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毕业生就业机制。

毕业研究生就业服务的范围是:由国家拨款的学校、全民所有制科研单位、国家重点企业,由财政拨款的文化、医药、卫生等公益事业单位、党和国家机关以及人民解放军所属单位。根据我省实际,鼓励部分毕业研究生到国家产业政策确定优先发展的非公有制单位就业。

高校毕业生和省、部属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原则上在全省范围择业,市属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可以跨市择业,职教中心普通班毕业生可以跨县(市、区)择业。师范类毕业生原则上面向省内教育系统就业,专接本毕业生原则上在市属以下单位就业,以充实中学师资为主。中师毕业生的就业办法由各市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在确保毕业研究生和紧缺专业本科生能够满足省内急需情况下,放开毕业生择业区域的限制,允许其出省就业。支持毕业生到军队工作,投身国防建设。

取消张家口、承德两市生源统招毕业生必须回生源所在地就业的政策限制。定向生、委培生、保送生原则上按协议就业。因特殊原因改变就业单位的,以及市属中等专业学校(含职教中心普通班)毕业生跨市就业的,须报省毕业生调配部门审核同意后再办理有关手续。

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与普通院校同等学历毕业生实行同一就业政策。

毕业生可以在毕业后两年内按毕业生的就业渠道选择就业单位。毕业生在毕业的当年内落实就业单位的由学校按月分批办理就业手续,并根据就业手续及时办理转移档案及户口关系。当年内未落实就业单位的,外省生源毕业生一律回生源地报到,其档案、户口一并转出。河北生源非师范类毕业生,其档案按管理权限分别移交省市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免费托管,户口关系(保留非农业户口)迁至家庭所在地。在择业期内落实就业单位的按管理权限分别由省或市毕业生调配部门及时办理就业手续,凭就业报到证及时办理档案和户口转迁。毕业生在两年内未能够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档案由省、市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移交县以上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交流机构。河北生源师范类毕业生,毕业离校时未落实就业单位的,两年以内可根据本人意愿,由学校、各市教育局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为其提供档案免费保管服务;其户口可继续保留在原就读学校,也可迁移至入学前户籍所在地,待落实就业单位后,再将户口迁至工作单位所在地。超过两年仍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由学校或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将其档案和户口关系迁至其入学前户籍所在地,保留非农业户口。未就业毕业生的档案、户口继续保留学校期间,不再具有本校学籍,不享受任何在校生待遇。学校可继续为其提供就业指导、需求信息等相关服务,允许参加本校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并负责为其办理有关就业手续。

三、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优生优荐和优生优用

各学校要对毕业生的德、智、体进行综合测评。对省属院校综合测评为前1%的本科生,由学校和省毕业生就业办公室共同颁发德、智、体综合表现特优学生证书。学校要严格按测评名次向用人单位推荐,用人单位选择毕业生要坚持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做到“优生优荐”、“优生优用”。

对在择业期内通过“双向选择”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研究生、全国重点大学本科生,如本人服从安排,由省毕业生调配部门指定有关市或中、省直单位接收安排。

四、努力拓展就业领域,创新就业方式,为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条件

机关、事业单位要在编制限额内按增人计划和有关规定接收毕业生。鼓励财政补贴事业单位在不增加财政拨款的前提下多接收毕业生,对于经费自筹事业单位根据需要予以满足。事业单位接收毕业研究生、全国重点大学本科生和省属高校综合测评为前1%的本科生,增人计划不足的,可向人事部门申报追加计划。

鼓励毕业生到基层第一线建功立业。2003年将继续选拔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培养锻炼,各学校要积极配合,做好工作。各地要认真抓好农村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吸纳农林院校毕业生,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采取有力措施,做好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定编和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坚决清退不合格教师和代课教师,及时吸纳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各种人员进入教师队伍,学历必须达标且持有教师资格证书。师范类院校毕业生领取毕业证的同时,按教师资格制度有关规定认定核发教师资格证书。教育部门在编制内接收安置师范类毕业生,人事、财政部门要及时办理增人、增资手续,不得在有编制和岗位的情况下,以财政困难为由拒绝吸纳师范类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对于到边远、贫困地方就业的师范类毕业生,人事档案和户口关系可留在县城,工作满三年,优先调动工作和解决住房困难。

为了方便企业接收毕业生,对各类较大的、人事管理比较规范的企业接收毕业生可实行计划单列。鼓励毕业生到个体、私营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就业或自主创业。对到个体、私营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就业和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可以以个人委托的方式,通过政府人事行政部门认可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办理人事代理手续。

要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引进我省急需的本科以上毕业生。对来我省就业的毕业研究生和本科毕业生要敞开大门积极接收,并提供一定的优惠条件,解决其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严格控制非河北生源的专科、中专生来我省(含中直驻冀单位)就业,特殊需要的必须报省审批。

积极培育以高校为基础、以政府为主导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各级毕业生调配部门要积极会同人才交流机构及有条件的学校举办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双向选择和信息交流创造条件。各地各部门要认真组织用人单位参加相关的毕业生就业市场。

五、加强管理,规范毕业生就业秩序

为了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各地各部门要按要求及时收集并向毕业生调配部门报送毕业生需求信息。省直和驻石中直单位接收毕业生,由省毕业生调配部门根据各单位的需求情况足额发放毕业生接收函。建立师范类毕业生就业需求信息报送制度,做好数据录入和分类汇总,确保信息真实有效。各市教育局要负责所辖县(市、区)师范类毕业生就业需求信息的征集、汇总、上报和发布工作。中省直有关单位及省外协作单位师范类毕业生需求信息直接报送省教育厅,按时报送需求信息者,视情况足额发给《中省直单位接收师范类毕业生就业指标卡》;逾期未报者,不补发指标卡,制定师范类毕业生就业方案时不予考虑。用人单位应根据岗位要求和毕业生资源情况合理确定接收毕业生的学历层次,不要过分追求高学历。除特殊岗位外,用人单位接收毕业生不得提出性别要求。用人单位到学校进行招聘活动,必须经学校毕业生就业部门同意,并服从学校有关安排和管理。招聘毕业生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自愿和男女平等的原则。各学校要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帮助。对于用人单位未经学校同意或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各种招聘活动,学校有权制止。

省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是代表省政府行使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职能的领导机构,负责制定全省毕业生就业的方针、政策。各地、各部门要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毕业生就业的各项规定,不得擅自出台不利于毕业生就业的文件和规定。

毕业生就业方案(含调整方案)下发后,各地、各部门要严格执行,不得拒收或退回。否则,各级人事、劳动部门要按有关规定限制其补充其他人员。列入就业方案的毕业生,如出现违约问题,按有关规定处理。已落实就业单位并领取报到证的毕业生超过3个月不报到,按有关规定取消其按毕业生就业渠道就业的资格。各学校要对毕业生进行认真体检,对体检不合格的,按有关规定办理。对毕业生报到后不能坚持正常工作或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纠纷的,按在职人员有关规定处理。

毕业生就业报到证是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凭证,各级毕业生调配部门不得以任何理由扣留、换发教育部和省统一印制的就业报到证。各地公安部门要凭省、自治区、直辖市毕业生调配部门签发的报到证和毕业生调配部门出具的落户通知书,为毕业生办理户口关系。要进一步放宽师范类毕业生就业落户规定,简化有关手续。在规定的择业期限内到中省直单位就业的毕业生,报到后凭《毕业证书》、省级毕业生调配部门签发的《毕业生就业报到证》办理落户手续;到设区市属及其以下单位就业的毕业生,其《毕业生就业报到证》须到本市毕业生就业调配部门签证。

取消出省费、出系统费和其他不合法、不合理的收费项目。定向(含师范类专接本)、委培、保送毕业生超出服务范围或不按原协议就业的,有关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严格按国家和省政府有关规定及省物价局、财政厅、教育厅、人事厅联合印发的冀价行费〔1999〕18号文件执行。各市、县政府及有关部门,不得以任何理由巧立名目,自定政策,向毕业生收取教育赞助费、上岗费、上编费等。

六、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思想教育工作,积极为毕业生就业搞好服务

各级毕业生就业部门要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在场地、人员、经费方面给予保证。要为广大毕业生就业提供政策咨询、信息服务、推荐就业等各项服务。各院校要进一步加大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力度,并从学生交纳的学费中按一定的比例提取经费,用于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逐步实现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要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毕业生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大力宣传临时就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和到基层就业、到边远地区就业、到艰苦行业就业的典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广大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和新的就业观。明确不论在何种所有制的单位工作,不论以何种方式就业,只要通过劳动依法获取报酬即为就业。

省毕业生调配部门要定期通过新闻媒介向社会公布各学校签约情况。

各级毕业生调配部门、学校和用人单位,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认真贯彻国家有关方针政策,不断提高政策水平,自觉抵制不正之风,切实做到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确保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进行。

2003年1月8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01年大中专毕业生和毕业研究生就业工作%9A

【发布单位】河北省 【发布文号】冀政[2001]1号 【发布日期】2001-01-09 【生效日期】2001-01-0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河北省人民政府

关于做好2001年大中专毕业生和毕业研究生就业工作的意见

(冀政[2001]1号)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2001年我省大中专毕业生和毕业研究生(以下简称毕业生)共12.94万人,其中非师范类毕业生9.27万人,师范类毕业生3.67万人。为切实做好今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国家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毕业生就业机制,努力做好新形势下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加快“科教兴冀”战略的实施,迎接新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二、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宏观调控,优化毕业生资源配置

2001年我省的毕业生除少量属于定向生、委培生、保送生外,均属招生并轨毕业生,按照国家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要求,并轨毕业生应在国家就业政策指导下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除特殊需要外,国家不再安排就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努力实现毕业生资源的优化配置。

继续实行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双向选择”的就业办法。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经学校审核同意后列入毕业生建议就业方案。中省直单位接收省外院校毕业生,要将协议书和接收毕业生名单及时报省毕业生调配部门签章备案。各市接收省外院校毕业生要将接收名单报省毕业生调配部门备案。

进一步放宽毕业生面向全省择业的时限。根据国家规定,办理毕业生第一批就业手续的时间为2001年7月1日,未列入首批就业方案的毕业生,其档案由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代管。在2001年12月31日前落实就业单位的,按月分批报毕业生调配部门办理就业手续。截至2001年12月31日仍未落实就业单位的,外省生源毕业生一律回生源地报到,其档案及户、粮关系等一并转出;河北生源毕业生的档案按管理权限分别移交省市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代管,户、粮关系(保留非农业户口)迁至家庭所在地。到2002年12月31日前落实就业单位的,按管理权限分别由省或市毕业生调配部门及时办理就业手续,凭就业报到证办理户、粮迁移;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档案由省、市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移交县以上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交流机构。毕业生的参加工作时间从到用人单位报到之日起开始计算。师范类专业高校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书、经学校审查汇总后,列入毕业生就业建议方案;未签定就业协议书的研究生和本科毕业生按待分列入就业建议方案,专科毕业生按生源市列入就业建议方案。待分毕业生的档案、户粮关系暂留学校,9月30日前落实就业单位的,由学校分批办理就业手续;未落实就业单位的,回生源市就业。未落实就业单位的专科毕业生的档案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或已成立的人才市场教育分市场代管,户粮关系转至家庭所在地(保留非农业户口),2002年12月31日前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调配部门及时办理就业报到手续;未落实就业单位的,不再按应届毕业生办理有关就业手续,直接纳入社会教育流动人才体系管理。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检查监督。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本着有利于毕业生最大限度地就业,有利于留住本省人才、保障我省重点单位和部门对人才的需求,有利于毕业生更好地发挥作用的原则,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宏观调控和检查监督,控制毕业研究生和急需专业本科毕业生外流,优化毕业生资源配置,确保毕业生就业工作健康顺利进行。

毕业研究生就业服务的范围是:由国家拨款的学校、全民所有制科研单位、国家重点企业,由财政拨款的文化、医药、卫生等公益事业单位、党和国家机关以及人民解放军所属单位。根据我省实际,鼓励部分毕业研究生到国家产业政策确定优先发展的非公有制单位就业。

教育部直属高校来我省的毕业生,原则上在全省范围内就业;其他部委属高校来我省的毕业生,原则上在本系统、本行业就业;部委驻冀高校应按专业完成本科毕业生地方留成计划,其毕业生原则上不受行业限制;省属高校和外省(直辖市、自治区)高校为我省培养的毕业生,原则上在省内就业;市属高校毕业生,原则上在市以下单位就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与普通院校同等学历毕业生实行同一就业政策。三峡库区本、专科毕业生,按国家库区智力移民政策由省毕业生调配部门下达指令性计划,有关市和单位要妥善安排好他们的工作和生活。

省(部)属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原则上在本系统、本行业基层和生产第一线就业。市属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原则上在市、县属单位就业。职教中心普通班毕业生,除市区生源外,全部在生源县就业。

定向生原则上在定向地区或行业就业,委培生原则上按合同就业。因特殊原因改变就业单位的,须报省审批。

师范类毕业生面向教育系统就业。毕业研究生以充实高校师资为主(同一学校毕业到同一单位的,除留校外,原则上不得超过5人),本科毕业生以充实高中段教育所需师资为主,在全省范围内就业。专科毕业生以充实中小学师资为主,省属高校毕业生面向全省范围就业;市属高校原则上面向本市范围就业(超出生源市范围就业的,必须经用人单位所在市或县毕业生调配部门同意)。中师毕业生(含职教中心师资班毕业生)原则上回生源市、县就业,具体就业办法由各市教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自行确定。省外院校回省就业的师范类毕业生,面向全省教育系统就业。定向生、委培生、保送(推荐)生按原协议就业。专接本毕业生原则上回生源所在市就业。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非国办学校工作,其人事、户粮关系由接收学校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或成立的人才市场教育分市场代为管理。

省内院校张家口、承德两市生源的毕业生,所学专业是当地急需的,原则上回本市就业。被评为省、校级三好学生的师范类毕业生,可在全省范围内择业。

毕业生落实就业单位后,因岗位不适应和家庭、身体等原因,需调整就业单位的,按规定报毕业生调配部门审批。根据驻石中、省直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由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分配工作领导小组确定驻石中、省直单位接收毕业生的总量,由省毕业生调配部门在毕业生签定协议前根据用人单位具体需求情况,向接收毕业生的单位核发“驻石中、省直单位毕业生接收函”,各用人单位按接收函数量接收毕业生。中、省直单位接收师范类毕业生,要在省教育厅指导计划之内,凭《中、省直单位接收师范类毕业生指标卡》同毕业生签定就业协议书。

三、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优生优荐”、“优生优用”

各学校要对毕业生的德、智、体进行综合测评。对省属院校综合测评为前1%的本科生,由学校和省毕业生分配办公室共同颁发德、智、体综合表现特优学生证书。学校要严格按测评名次向用人单位推荐,用人单位选择毕业生要坚持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做到“优生优荐”、“优生优用”。

对通过“双向选择”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研究生、全国重点大学本科生和省属院校特优生,如本人服从安排,由省毕业生调配部门本着专业适应的原则,指定有关市或中、省直单位接收安排。

四、努力拓展就业领域,吸纳人才,为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条件

积极发挥有形市场在毕业生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各级毕业生调配部门要积极会同人才交流机构及有条件的学校举办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毕业生就业市场,继续搞好以政府为主导,以高校为基础的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市场,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双向选择和信息交流创造条件。

各类企业要从长远发展出发,积极创造条件吸纳毕业生,大力储备人才。为了满足我省大型支柱性企业集团以及省级机构改革后部分企业的实际需要,对部分企业实行计划单列,省、市毕业生调配部门要调剂优秀高校毕业生满足企业的需求。鼓励毕业生到股份制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外资企业就业。上述企业要与毕业生签订聘用合同,按规定履行合同鉴证。人才交流机构要积极做好代理工作,并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监督,以保护毕业生和单位双方的合法权益。

机关、事业单位要在编制限额和增人计划内接收毕业生。各级机关可视机构改革情况,按照录用国家公务员的有关规定接收少量高层次、高学历毕业生,以调整单位人才结构。事业单位要根据人事制度改革的要求,优先接收高层次毕业生,鼓励财政补贴事业单位在不增加财政拨款的前提下多接收毕业生,对于经费自筹事业单位根据需要予以满足。事业单位接收毕业研究生、全国重点大学本科生和省属高校综合测评为前1%的本科生,增人计划不足的,可向人事部门申报追加计划。

鼓励毕业生到基层生产第一线建功立业。2001年将继续选拔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培养锻炼,各学校要积极配合,做好工作。各地、各部门的基层单位要积极吸纳毕业生,乡镇农业农技服务组织和计划生育工作站要优先接收大中专毕业生。各市县教育主管部门要从确保普及高中段教育师资需求的高度出发,于2001年年底之前,妥善落实本科以上毕业生就业单位,并积极推荐、帮助专科毕业生联系就业单位,坚决置换代课教师和不达标师资。中小学除安排师范类毕业生外,还要吸纳部分非师范类本科毕业生充实高中段教育师资,吸纳部分非师范类专科毕业生进入初中、小学任教,为保证师资质量,教育行政部门要负责对其进行教育基础理论的岗前培训。

要尽快建立健全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体系,适时对全省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由省毕业生调配部门按规定通过新闻媒介定期向社会公布各学校签约和各市毕业生就业情况,并以此作为制定各学校招生计划和各市招生来源计划以及评选、表彰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的重要依据。

要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引进我省急需的本科以上毕业生。对来我省就业的毕业研究生和本科生要敞开大门积极接收,并提供一定的优惠条件,解决其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严格控制非河北生源的专科生、中专生来我省(含中直驻冀单位)就业,特别急需的必须报省审批。

五、加强管理,规范毕业生就业秩序

为了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各地各部门要按要求及时收集并向毕业生调配部门报送毕业生需求信息。用人单位应根据岗位需要和毕业生资源情况合理确定接收毕业生的学历层次,不要过分追求高学历,搞人才使用上的超前消费。除特殊岗位外,用人单位接收毕业生不得提出性别要求。用人单位到学校进行招聘活动,必须经学校毕业生就业部门同意,并服从学校有关安排和管理。招聘毕业生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自愿和男女平等的原则。各学校要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帮助。对于用人单位未经学校同意或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各种招聘活动,学校有权制止。

省毕业生就业分配工作领导小组是代表省政府行使毕业生就业分配工作管理职能的领导机构,负责制定全省毕业生就业的方针、政策。各地、各部门要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毕业生就业的各项规定,不得擅自出台不利于毕业生就业的文件和规定。

毕业生就业方案(含调整方案)下达后,各地、各部门要严格执行,不得拒收或退回。否则,各级人事、劳动部门要按有关规定限制其补充其他人员。列入就业方案的毕业生,如出现违约问题,按有关规定处理。已领取报到证的毕业生超过3个月不报到的,按有关规定取消其按毕业生就业渠道就业的资格。对用人单位只出具接收证明,实际上不安排工作的做法,要坚决予以纠正,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各学校要对毕业生进行认真体检,对体检不合格的,按有关规定办理。对毕业生报到后不能坚持正常工作或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纠纷的,按在职人员有关规定处理。各级调配部门不得以任何理由扣留、换发教育部和省统一印制的就业报到证。各地计划、公安、粮食部门要凭省、自治区、直辖市毕业生调配部门签发的报到证和毕业生调配部门出具的落户通知书,无条件及时为毕业生办理户粮关系。到驻石中、省直单位就业的毕业生,由省毕业生调配部门出具落户通知书。到驻其他市中、省直单位就业的毕业生,省授权当地毕业生调配部门出具落户通知书。调整就业单位毕业生的户粮关系,也按上述规定办理。

要加强对毕业生就业收费的管理。有关收费项目要严格按国家和省政府有关规定及省物价局、财政厅、教委、人事厅联合印发的冀价行费〔1999〕18号文件有关规定执行。

六、大力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思想教育工作,积极为毕业生就业搞好服务

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已成为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各级毕业生就业部门要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2001年要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机构或教育人才交流中心,以适应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新形势的需要,为广大毕业生就业提供政策咨询、信息服务、推荐就业和人事代理等各项服务。2001年各高校也要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专门机构,要确保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场所、经费和设备需要,注重就业指导人员的管理和培训,逐步实现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要开设就业指导课,对毕业生进行就业观念、择业方法、就业信息、应聘心理等多方面的指导。要做好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调查,为毕业生就业、学校教育和学科专业建设等工作及时反馈信息。

要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毕业生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广大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和就业观。明确不论在何种所有制的单位工作,只要通过劳动依法获取报酬即为就业。要大力宣传表彰在边远地区、艰苦行业和生产第一线做出突出成绩的往届毕业生的先进事迹,教育广大毕业生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从青年知识分子健康成长的需要出发,自觉服从国家需要。各级毕业生调配部门、学校和用人单位,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认真贯彻国家有关方针政策,不断提高政策水平,自觉抵制不正之风,切实做到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公平、公开、公正,确保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一年一月九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

认清形势拓宽思路

扎实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

大中专毕业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是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生力军。积极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充分就业,是党和政府执政为民、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人才强州战略,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改善结构,推动我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州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趋于稳定,但形势依然严峻,大中专毕业生已成为城镇新成长劳动力的最大群体。安置、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新增岗位有限,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农业富余劳动力(农民工)转移就业“三峰叠加”、相互交织,求职“就业难”、企业“招工难”“用工荒”等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正在凸显。因此,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拓宽思路,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

一、充分发挥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作用,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工作

(一)要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必须逐步全面完善州、市(县)、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就业指导和服务机制,履行好协调、管理、服务职能,落实场所、人员、编制、1办公设备等,确保基层劳动保障专干队伍稳定,逐步按照制度化、专业化、全程化、信息化、网络化的要求,提升就业指导服务水平。

(二)要加快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利用劳动保障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网络,建立岗位信息库、高校毕业生人才信息库。以“资源共享、优化配置”的原则,尽快建立和完善互通互联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络以及供求信息发布制度,为学校、用人单位和大中专毕业生搭建覆盖广泛、信息通畅、快捷高效、服务优质的网络平台,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搭建快速通道。

(三)要组织开展好专题公共就业服务活动。在开展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援助月”、“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服务周”活动的基础上,增加面向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服务系列活动。免费提供职业介绍、政策咨询、职业指导等服务。建立和完善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登记制度,对登记失业的毕业生,纳入当地失业人员扶持政策体系。对就业困难的毕业生和零就业家庭的毕业生,实施一对一职业指导、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公益性岗位安置等帮扶措施,按规定落实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等就业援助政策。

(四)要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设立快速服务通道。州、市(县)两级人才市场、人力资源市场要开设大中专毕业生服务的专门窗口,为大中专毕业生提供专项就业服务,实现大中专毕业生失业登记、求职登记、就业推荐、就业指导、政策宣传、人事档案托管等综合服务。

二、落实就业优惠政策,保障大中专毕业生就业

(一)落实好各项补贴政策,鼓励企业吸纳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企业就业。充分发挥政府投资重大项目和国有企业带动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的作用,工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创业园区等各类产业聚集园区要成为吸纳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的主力。同时,督促对口支援省市援疆项目和引进企业积极招聘本地大中专毕业生。

(二)继续实施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赴对口支援省(市)培养计划。从2011年起,通过考核选拔,组织历、应届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对口支援省(市)参加一定期限的培训、见习和培养锻炼,参加学习期满返回后直接安排机关事业单位就业。

(三)完善支持大中专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政策,全面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加快创业型县(市)建设,精心打造创业孵化基地,要把有创业愿望和具备条件的大中专毕业生纳入创业孵化园区和创业示范基地服务范围。实行税收优惠政策,放宽小额担保贷款,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小额贷款、开业指导、跟踪辅导的“一条龙”服务,鼓励和支持大中专毕业生自主创业,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对以自由职业、短期职业、个体经营等方式灵活就业的毕业生,提供必要的人事、劳动保障代理

服务,在户籍管理、劳动关系形式、社会保险缴纳和保险关系接续等方面提供保障。各大中专院校同时加强学生创业意识教育,适时开展创业典型宣讲报告,提高大学生创业激情,努力使更多的大中专毕业生成为创业者。

(四)加大职业培训,增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能力。坚持“以培训促就业、以培训促发展”的方针,实施大中专毕业生免费职业培训计划,建立城乡统一开放的培训市场,大力发展适应自治州特色产业发展需要的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大校企合作力度,通过订单、定向培训,强化技能培训,有计划的加快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后备技能人才。要积极组织开展就业观念和就业政策引导性培训、就业技能培训,并落实好相关补贴政策,保障大中专毕业生基本生活。要加强职业培训机构基础建设,为适应大规模职业培训工作的需要,逐步构建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布局合理、竞争有序的职业培训机构体系。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提高办学质量,加强职业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具有高级以上职业资格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拓宽就业渠道,多形式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

(一)引导毕业生转变择业观念,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继续组织实施“三支一扶”工程,“村村都有大学生工程”、“社区都有大学生工程”等就业帮扶工程,吸纳本地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并适当扩大规模,努力实现每个社区至少有2至3名大学生,每个村有1名大学生的目标,充实基层

一线管理、农业、卫生等工作。同时落实相应薪酬、生活补贴、社会保险等配套机制稳定就业。

(二)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竞争机制。各级机关特别是乡镇、街道基层一线新补充工作人员,要增加从大中专毕业生中考录的数量。建立和完善从基层培养、选拔、使用人才的长效机制,形成从基层选拔优秀干部的政策导向。国有企事业单位补充新增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主要面向大中专毕业生,通过公开考试择优聘用。政府组织的各类重点建设工程和项目,所需人员要优先录用大中专毕业生。

(三)继续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公益性岗位是由政府、社区开发,通过政策扶持或社会筹资,以实现公共利益和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为主要目的非营利性公共管理和社会公益性服务岗位。要大力开发劳动保障、公共交通、工会、民政、社会治安、城市管理、卫生监督、环境保护、人口计生等部门提供的协助管理性岗位,在解决零就业家庭等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基础上,拿出部分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特别是历届毕业生就业,并按规定落实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政策。

四、强化政府部门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的宏观调控职能

一是各级政府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通过积极发展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开发和创造更多适合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岗位,鼓励各行各业多吸纳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向重点工程项目、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集聚区、社会公益性岗位等输送更多的大中专毕业生。

二是继续强化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和制度建设,大力推进毕业生就业校企合作机制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大中专院校与企业定期联席会议制度,了解企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和人才队伍建设情况,与教育部门互动共商,优化大中专院校专业和课程设置。

三是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在有规模企业中,继续为大中专毕业生建立就业见习试岗基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培训和实践的机会,帮助其提高工作技能和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并给予生活补助,鼓励见习单位提前招用见习毕业生。

四是面向困难对象,实施重点帮扶。依托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将生活困难家庭、单亲家庭、“零就业家庭”、就业困难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中登记失业的毕业生、对愿意就业和已就业的贫困应届毕业生纳入重点帮扶范围,实行动态管理帮助其尽快实现就业。

第五篇:河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意见报告

河北省人民政府批转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分配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做好2000年大中专毕业生和毕业研究生就业工作意见报告的通知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省政府同意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分配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做好2000年大中专毕业生和毕业研究生就业工作意见的报告》,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00年1月11日

河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分配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做好2000年大中专毕业生和毕业研究生就业工作意见的报告

省人民政府:

今年我省大中专毕业生和毕业研究生(以下简称毕业生)达13.2万人,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对于缓解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才短缺的矛盾,推进“科教兴冀”战略的实施,加快建设经济强省和现代化河北的步伐,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切实做好今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今年我省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及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全国技术创新大会精神,从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促进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加快“科教兴冀”战略的实施,建设经济强省和现代化河北提供人才保证和科技支撑。积极稳妥地推进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毕业生就业新机制。

二、加强宏观调控,优化毕业生资源配置

实行招生并轨的毕业生,在国家就业政策指导下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2000年12月31日前落实单位的,省毕业生调配部门分批办理就业手续;未落实就业单位的,回生源地择业,落实就业单位后,由各地毕业生调配部门办理就业手续;2001年12月31日前还未落实单位的,档案移交县以上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机构,户粮关系(保留非农业户口)落在家庭所在地。享受国家和单位专项或定向奖学金的,按合同就业。毕业生的工作年限从到用人单位报到之日起开始计算。师范类本专科毕业生2000年6月底以前仍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按生源市列入就业方案。各市、县教育部门要积极帮助推荐联系就业单位;要从确保普及高

中段教育师资需求的高度出发,2000年年底之前,妥善落实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单位。师范类专科毕业生办理就业报到手续的期限延长至2001年12月31日,档案、户粮关系由各市教委代理,在此期间何时落实就业单位,各市教委何时办理就业报到手续。2001年12月31日以后,仍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档案、户粮关系转回生源所在地,原发就业报到证同时失效。未实行招生并轨的毕业生,通过双向选择落实就业单位,选择不到接收单位的,由国家在一定范围内安排就业。

毕业研究生,原则上在党政机关、学校、科研、文化、卫生等公益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就业。鼓励部分研究生到国家产业政策确定优先发展的非公有制单位就业。

教育部直属高校来我省的毕业生,原则上在全省范围内就业;其他部委属高校来我省的毕业生,原则上在本系统、本行业就业;部委驻冀高校应按专业完成本科毕业生地方留成计划,其毕业生就业原则上不受行业限制;省属高校和外省(市、区)高校为我省培养的毕业生,原则上在省内就业;市属高校毕业生,原则上在市以下单位就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与其他学校毕业生实行同一就业政策。三峡库区本、专科毕业生,由省毕业生调配部门下达指令性计划,有关市要妥善安排好他们的工作和生活。

省(部)属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原则上在本系统、本行业基层和生产第一线就业,首先由行业主管部门及其直属单位安排,需回生源地就业的,应按专业适当控制。市属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原则上在市、县属单位就业。职教中心普通班毕业生,除市区生源外,全部在生源县就业。来源于张家口、承德的毕业生,所学专业是当地需要的,原则上回本地就业(其中师范类毕业生为省校级三好学生的可在全省范围内择业)。

师范类毕业研究生原则上面向全省教育系统,以充实高校师资为主要方向,通过双向选择的方法落实就业单位。

师范类本专科毕业生,自觉接受国家就业方针政策的指导,省属和省外回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在全省教育系统内就业,市属高校毕业生原则上在本市教育系统范围内就业(超出生源市范围就业的,只要接收单位所在市教委同意即可)。通过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方法落实就业单位。

中师毕业生(含职教中心师资班毕业生)原则上回生源市、县就业,具体就业办法由各市教委自行确定。凡到中省直单位就业的须经省教委同意并办理有关手续。

师范类走向生、委培生、保送生按原协议就业。允许毕业生到非国办学校工作,其档案、户粮关系由接收学校所在地教育部门代为管理。对于要求出省就业的研究生、本科生,要严格控制,凡是我省急需的短线专业,不允许出省就业。中、省直单位招纳师范类毕业生,必须在省教委的指导计划之内进行。

三、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优生优配”

为贯彻“优生优配”的原则,建立平等竞争的就业机制,各学校要对毕业生进行德、智、体综合测评,实事求是地作出评价。综合测评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严防不正之

风。学校要严格按测评名次顺序向用人单位推荐,用人单位可以自行组织考试、考核,也可委托人事部门组织考试考核。

对通过双向选择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研究生、全国重点大学本科生和省属高校综合测评为前l%的本科生,由省毕业生调配部门本着专业适应的原则,指定有关市或中、省直单位接收安排。

四、努力拓展就业领域,吸纳入才,为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条件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毕业生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各级毕业生调配部门要积极会同人才交流机构及有条件的学校举办不同层次、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双向选择和信息交流创造条件。各市教委要建立人才市场教育分市场,为师范类毕业生就业提供相关服务。

动员各类企业积极接收毕业生。各类企业要从长远发展出发,积极吸纳毕业生,大力储备人才。为了满足我省大型支柱性企业集团对人才的需求,实行计划单列,省、市毕业生调配部门要调剂优秀高校毕业生,保证企业的需求。鼓励毕业生到股份制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外资企业就业。企业应按规定为毕业生缴纳社会保险费用,以解除毕业生的后顾之忧。由县以上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交流机构进行人事代理的单位要与毕业生签订聘用合同,按规定履行合同鉴证,以保护毕业生和单位双方的合法权益。

机关、事业单位要在编制限额和增人计划内接收毕业生。各级机关可视机构改革情况,按照录用国家公务员的有关规定接收少量高层次、高学历的优秀毕业生。事业单位要优先接收高层次毕业生,经费自筹事业单位根据需要予以满足。事业单位接收毕业研究生、全国重点大学本科生和省属高校综合测评为前l%的本科生,增人计划不足的,可向人事部门申报追加计划。

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双清”工作,把腾出的岗位优先安排毕业生。鼓励毕业生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建功立业。要选派一批优秀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乡镇农业技术服务组织和计划生育工作站要优先安排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中小学除安排师范类毕业生外,还要安排一定数量的非师范类毕业生充实教学第一线。教育行政部门要负责对其进行教育基础理论的岗前培训,未经培训的不得上岗。

要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引进我省急需的本科以上毕业生。对来我省就业的毕业研究生和急需的本科毕业生,要敞开大门积极接收,并提供一定的优惠条件,解决好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严格控制非河北生源的专科生、中专生来我省(含中直驻冀单位)就业,特别急需的必须报省毕业生调配部门审批。

五、加强管理,规范毕业生就业秩序

用人单位应根据岗位需要和毕业生资源合理确定学历层次,不要一味追求高学历,搞人才使用上的超前消费。同时,不得作出有性别歧视的规定。各地、各部门须按时报送毕业生需求信息。用人单位到学校进行招聘活动,必须经学校毕业生就业部门同意,并服从学校有关安排。招聘毕业生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自愿和男女平等的原则。各学校要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充分发挥学校的作用,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帮助毕业生就业。学校要加强管理,规范各种招聘活动,有权制止用人单位私下或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

序的各种招聘活动。

为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尽快建立健全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体系,适时对全省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毕业生就业方案下达后,由省毕业生调配部门按规定向社会公布各学校的签约和各市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并以此作为制定各学校招生计划和各市招生来源计划的重要依据。

已领取报到证的毕业生要按时到单位报到,超过三个月不报到的,按有关规定取消其毕业生就业资格。

根据教育部教学[1999]20号文件精神,停止使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派遣报到证》和《全国毕业研究生就业派遣报到证》,启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报到证》和《全国毕业研究生就业报到证》。各级调配部门不得以任何理由扣留或换发教育部统一印制的就业报到证。各地、各部门要凭报到证和毕业证接收毕业生,不得拒收或退回,否则,各级人事、劳动部门要按有关规定限制其补充其他人员。对只出具接收证明,实际上不安排工作的做法,要坚决予以纠正,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各地公安、粮食部门要凭省、自治区、直辖市毕业生调配部门签发的报到证和毕业生调配部门出具的户粮介绍信及时为毕业生办理户粮关系。为控制省会人口机械增长,根据驻石中、省直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由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分配工作领导小组确定驻石中、省直单位接收毕业生的数量,由省毕业生调配部门在签定协议前向接收毕业生的单位发放“驻石中、省直单位毕业生接收函”,各用人单位根据接收函接收毕业生。到驻其他市中、省直单位就业的毕业生,省授权当地毕业生调配部门出具户粮介绍信。调整改派毕业生的户粮关系,也按上述规定办理。

毕业生报到后,用人单位应根据工作需要和毕业生所学专业及时安排工作。对因病不能坚持正常工作或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纠纷的,按在职人员有关规定处理。

要加强对毕业生就业收费的管理。认真贯彻国务院和财政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教育部的有关规定,不得以任何理由向毕业生收取城市增容费、教育补偿费、上岗押金等。有关收费项目严格按国家和我省物价局、财政厅、教委、人事厅联合印发的冀价行费[1999]18号文件的有关规定执行。

河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分配工作领导小组

二○○○年一月五日

下载河北省人民政府批转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分配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做好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河北省人民政府批转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分配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做好.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