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省经委关于甘肃省墙体材料革新“十一五
【发布单位】甘肃省
【发布文号】甘政办发[2007]39号 【发布日期】2007-04-09 【生效日期】2007-04-0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甘肃省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省经委关于甘肃省墙体材料革新“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甘政办发[2007]39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
省经委制定的《甘肃省墙体材料革新“十一五”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予批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七年四月九日
甘肃省墙体材料革新“十一五”规划
(省经委二○○七年一月十七日)
推进墙体材料革新,逐步淘汰实心粘土砖,发展以工业废渣等为原料的新型墙体材料,积极推广节能建筑,有利于促进墙体材料产品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和建筑业技术进步,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为推进我省墙体材料革新工作在“十一五”期间取得突破性进展,制定本规划。
一、我省墙体材料革新工作的现状
(一)进展情况
“十五”期间,全省新型墙体材料产量持续增长,2005年达到14.95亿块,占墙体材料总量的21.4%。五年累计生产新型墙体材料产品57.85亿块,节约生产能耗35.87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硫废气排放8250吨,节约土地9540亩,利用各种废渣307万吨。全省新型墙体材料建筑年均增长16.6%,2005年的建筑竣工面积达到495万平方米,五年共建成新型墙体材料建筑1757万平方米。兰州市、天水市、陇西县等城市规划区内实现了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以下简称“禁实”)目标。
五年来,全省新增新型墙体材料生产企业57家,改造砖瓦企业67家。全省新型墙体材料生产企业达到197家,生产能力提高了一倍,达到30亿块。嘉峪关市依托酒钢公司建设了年产1亿块粉煤灰页岩砖生产线;兰州甘草环保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利用西班牙政府贷款,建设了30万立方米粉煤灰混凝土砌块生产线,提升了我省新型墙体材料生产企业的档次和水平。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1、有关墙体材料革新的政策法规未能落实到位。《甘肃省新型墙体材料推广应用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未能全面贯彻落实到位,“禁实”计划未能全面按期实施;墙体材料革新专项基金未能在全省范围内征收,征收率(额)下降,在经济调控和支持新型墙体材料发展方面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2、墙体材料革新工作发展不平衡。有些市州仍未健全墙体材料革新工作机构或开展实质性工作,总体工作停滞不前;多数市州墙体材料革新工作人员仍然是兼职,不能全面、准确地掌握和了解当地墙体材料总量、实心粘土砖产量、建筑规模等墙体材料革新工作的基本情况和基础数据,缺乏系统的工作计划和具体的“禁实”措施。有些地方违规建设实心粘土砖厂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墙体材料以实心粘土砖为主的状况尚未改变,毁田占地,大量消耗能源和污染环境的现象仍未得到有效遏制。
3、节能建筑推广应用工作进展缓慢。我省多数新型墙体材料生产企业规模不大,生产技术、产品档次和质量不高,产品结构不合理,非承重材料仍占大多数,替代性新型墙体材料主导产品的发展与建筑市场的需求有较大差距,配套产品不足,在墙体材料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新型墙体材料生产企业的产能发挥不足,制约了新型墙体材料的发展。采用新型墙体材料节能建筑的设计施工技术标准、图集、规程等还不配套,新型墙体材料的使用范围、应用数量受到限制;在立项、设计、施工等环节上推广应用新型墙体材料的力度还不够。
(三)发展的必要性
1、大力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工作是我省资源与环境现状的迫切要求。我省人均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人均水平的一半左右,虽然人均耕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由于耕地质量较差,单产水平低,人地矛盾十分突出。生产能耗高、能源紧缺已成为影响和制约我省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目前,我省墙体材料中实心粘土砖仍然占绝大多数,粘土砖生产企业占地超过5万亩,每年消耗60多万吨标准煤,烧砖取土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危害生态环境。全省每年排放约800万吨的工业固体废弃物(其中,粉煤灰约220余万吨)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不仅占用土地,给资源和能源利用造成很大压力,而且其中所含的有害物质严重污染周围土地、水体和大气环境。因此,加快发展节能、节地、利废的新型墙体材料,推广节能建筑,不仅是实现“十一五”期间工业节能20%目标任务的重要途径,更是发展循环经济,缓解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客观需要。
2、大力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是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和推广节能建筑的要求。“十一五”期间,建筑市场的需求对新型墙体材料在数量、品种、质量和功能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新型墙体材料产品关系到房屋建筑功能和质量的提高、节能达标、建筑功能和住宅功能的改善、人民居住舒适度的提高,以及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实现。因此,大力发展技术先进、功能良好、适合住宅产业现代化、满足建筑节能要求的新型墙体材料,是推进建筑业和建材业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现实需要。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为宗旨,紧紧围绕节能降耗减排治污工作任务,以大力发展节地、节能、利废、保护环境和改善建筑功能的新型墙体材料为主要目标,以“禁实”工作为重点,依法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工作;以推广应用为龙头,大力推进技术进步,促进墙体材料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根本性转变、质量和效益的根本性提高,使墙体材料革新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二)发展目标
1、到2010年,全省新型墙体材料年产量达到35亿块,占墙体材料总量的比重达到50%,其中城镇达到60%,实现“禁实”的城镇规划区内达到90%以上,累计节约土地2万亩,节约生产能耗82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硫等废气排放1.8万吨。
2、到2010年,采用新型墙体材料的建筑竣工面积占城镇建筑竣工面积的60%,实现“禁实”的城镇规划区内达到90%以上;新建节能建筑全部采用新型墙体材料并达到国家节能设计标准。
3、到2010年,实现全省分年度“禁实”计划。
三、重点任务
“十一五”期间,我省新型墙体材料发展的重点在中小城市。住宅建筑中多层砌筑结构占较大比重,要重点发展适用于多层砌筑结构建筑的承重墙体材料,将混凝土多孔砖、粘土多孔砖和承重混凝土空心砌块作为发展的主导产品。河西地区要以保护耕地为重点,充分利用当地水泥、砂石资源丰富的条件,积极发展非粘土承重新型墙体材料;粘土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要积极推进节能、节土的烧结空心制品的生产与应用,并向高强度、高空洞率、高废渣掺量和高保温性能发展;要重点开发满足建筑节能要求,具有保温、隔热、耐候性良好的外墙材料;推动轻质隔墙板向机械化装配式板材发展;积极发展煤矸石、粉煤灰、页岩等利废墙材产品;开发生产与主导产品配套的系列产品。
(一)以分阶段逐步“禁实”工作为重点,加快新型墙体材料的推广应用。各市州、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城镇分年度“禁实”计划,制定逐步淘汰、改造实心粘土砖厂计划,落实责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扎实推进,确保目标任务的完成。已实现“禁实”的城市,要向郊区城镇延伸,并逐步向小城镇和农村延伸。新型墙体材料基本能够满足工程需要的地区,要禁止生产粘土砖。
(二)根据市场需求确定新型墙体材料主导产品,建设成规模、上水平的新型墙体材料生产线。各市州、各有关部门要引导和支持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加快淘汰和改造实心粘土砖生产能力;改变新型墙体材料生产企业规模小、技术装备水平低、产品结构不合理的现状,提高新型墙体材料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三)以建筑应用为龙头带动各项工作。要抓住“禁实”和推进住宅产业化、推广节能建筑的有利时机,使新型墙体材料的推广应用取得显著进展。做好在安居工程和住宅小区成片建筑中大面积推广应用新型墙体材料工作,积极组织解决产品性能、产品配套、应用技术等方面的问题,确保新型墙材的应用逐年增长,满足建筑市场和建筑功能不断革新的需求。
四、主要措施
(一)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的通知》(国办发〔2005〕33号)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的通知》(甘政办发〔2006〕31号)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规定》,依法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工作。各市州、县区市政府要将墙体材料革新工作列入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纳入本行政区域内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建立健全由政府牵头、各相关职能部门参加的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组织制定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加强对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工作的组织协调、规划及管理工作。
各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发展改革部门在制定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中。要从产业结构调整、国土资源开发保护、重点项目建设、技术改造投资、城镇化发展、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加强对墙体材料革新和建筑节能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国土资源部门要严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加强对粘土砖生产用地的监管,严禁向新建、改建、扩建粘土砖生产项目供地,严禁占用耕地建窑或擅自在耕地、林地上取土,违反规定的要依法予以查处;建设部门要依法加强对进入建设工程领域新型墙体材料应用的标准化管理工作,保证建设工程质量;乡镇企业管理部门要加强对乡镇砖瓦企业的监管,制定乡镇实心粘土砖厂分期减产、改造和淘汰的计划并组织实施;财政部门要加强对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征收、返退、上缴及使用的管理和监督;税务部门要积极落实国家有关鼓励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和利用废渣的税收优惠政策和抑制实心粘土砖生产的税收政策;工商部门要依法查处无照生产以及经营、销售国家明令淘汰产品、设备的行为;质监部门要依据有关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严格监督墙体材料生产企业的生产行为,禁止无标生产和质量未达标的墙体材料产品出厂销售;环保部门要加强对墙体材料生产企业的监督,依法查处污染环境的违法违规行为。
(二)把新型墙体材料应用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并积极推广。全省新建、改建、扩建的民用建筑及公共建筑要严格执行节能50%的标准;鼓励有条件的民用建筑项目按65%的节能目标实施,最大限度地采用新型墙体材料。凡财政拨款或补贴的行政机关办公用房、公共建筑、经济适用房、示范建筑小区和国家投资的生产性建设项目等,要率先选用新型墙体材料,并不断扩大应用范围,提高应用比例。
要按照有关规定和“禁实”计划,积极推进规划区域内“禁实”工作进度。建设管理部门要积极抓好新型墙体材料的推广应用工作,组织解决和完善新型墙体材料建筑和外墙保温等施工应用配套技术,编制相应的工程建设标准图集和施工规程规范,将逐步“禁实”、应用新型墙体材料、执行建筑节能标准纳入立项、设计、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及竣工验收备案等各个环节,促进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应用。
(三)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制定的支持新型墙体材料发展的政策法规。要建立健全墙体材料革新工作执法体系,依照《行政处罚法》和《规定》的要求,建设高素质的行政执法队伍。各级墙体材料革新工作部门要坚决贯彻执行《规定》,依照授权全面履行职能,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依法推动墙体材料革新及“禁实”工作。要加强与经济、国土资源、财政、建设、工商、环保等管理部门的协调和配合,对违反《规定》新建、扩建实心粘土砖生产线,在禁止时限、范围内使用实心粘土砖以及违反专项基金使用管理规定的行为依法进行行政处罚和处理。
要加强墙体材料专项基金的征收和使用管理工作,建立激励机制,奖优罚劣。一是任何地方、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任意减、免、缓征墙体材料专项基金;二是对采用了新型墙体材料的建设项目要严格按规定予以返退;三是墙体材料专项基金要专款专用,不得平调、挪用、截留,以充分发挥其导向、调控和支持新型墙体材料发展的作用。对采用新型墙体材料,提高建筑节能并实施好的项目给予一定奖励,以加大新型墙体材料的推广力度。对违反节能规定,达不到建筑节能标准的项目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处罚。
严格贯彻执行国家有关鼓励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和利用废渣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实心粘土砖一律按适用税率征收增值税,不得按简易办法征收。
(四)根据国务院《关于发布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国发〔2005〕40号)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国家发改委第40号令)规定,调整我省墙体材料生产企业及产品结构。对鼓励类投资项目给予资金和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对于限制类新建项目禁止投资,不予审批、核准或备案,对现有生产能力在一定期限内采取有效措施改造升级;对淘汰类项目,要采取有力措施按规定期限淘汰。现有实心粘土砖生产企业要淘汰落后工艺设备,改造转产新型墙体材料。对不按期淘汰落后生产工艺、技术、装备和产品的企业,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责令其停产或予以关闭。充分利用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加大对科技含量高的新型墙体材料产品的支持力度。建成一批有规模、上水平的新型墙材示范骨干企业;在有煤矿、火力发电的地区,积极拓宽粉煤灰、煤矸石等废弃物的利用途径;推动绿色墙体材料、绿色建筑、低能耗建筑的开发,提高墙体材料和节能建筑的技术水平。
(五)加强协作配合,做好基础工作。各级墙体材料革新工作部门要积极与统计、建设、国土资源、乡镇企业管理等部门沟通配合,对本地有关墙体材料革新工作的基本情况(包括墙体材料总量,墙体材料企业数量、规模、技术装备水平、占地情况,能耗、资源、建筑结构体系、建设规模等)进行调查摸底,使制定计划有依据,开展工作有方向,解决问题有目标。要认真负责、实事求是地做好生产、应用和基金使用管理等方面的年度统计工作。努力建立科学、合理的统计指标体系,规范统计程序,杜绝弄虚作假和虚报浮夸。
积极做好墙体材料革新工作人员的学习和培训工作,学习和掌握国家有关墙体材料革新工作的政策法规,了解和熟悉有关新型墙材生产以及相关建筑应用、建筑节能方面的基本专业知识,提高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
(六)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要充分发挥舆论的导向监督作用,广泛宣传国家有关墙体材料革新的政策法规和我省能源、土地、资源现状以及推广应用新型墙体材料的重大意义,科学高效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和土地的成功经验,推广应用新型墙体材料的社会经济效益,使广大住户充分认识新型墙体材料和节能住宅的优越性。同时,对拒不执行有关政策法规,破坏土地,浪费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的现象予以曝光,形成领导重视、部门支持、公众参与、全民行动和社会监督的良好氛围。
附件:全省分年度“禁实”计划
年份禁实城镇2006
兰州市:城关区、七里河区、西固区、安宁区
天水市:秦州区、麦积区
庆阳市:西峰区
定西市:陇西县2007兰州市:红古区、永登县、皋兰县、榆中县
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武山县、清水县、张家川县
白银市:白银区、平川区
金昌市:金川区
定西市:安定区
2008兰州市:所辖各建制镇
嘉峪关市
酒泉市:肃州区
张掖市:甘州区
武威市:凉州区
金昌市:永昌县
白银市:靖远县、景泰县、会宁县
定西市:临洮县
庆阳市:镇原县、宁县、合水县、华池县、环县、庆城县、正宁县
2010酒泉市:敦煌市、玉门市、金塔县
张掖市:山丹县、民乐县、高台县、临泽县
武威市:民勤县、古浪县、天祝县
定西市:岷县
平凉市:崆峒区
临夏州:临夏市
陇南市:武都区
甘南州:合作市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省公安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和
【发布单位】甘肃省
【发布文号】甘政办发〔2005〕17号 【发布日期】2005-02-07 【生效日期】2005-02-0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甘肃省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省公安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工作意见的通知
(甘政办发〔2005〕17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
省公安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予批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五年二月七日
关于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意见
(省公安厅二○○四年十二月十三日)
为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解决好“三农”问题,有效维护社会稳定,现就加强我省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全面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工作。
做好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工作对于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公众利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各地、各部门要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流动人口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把流动人口管理纳入当地城市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指导方针,自觉摒弃带有歧视性和有失公平、公正的各种观念,牢固树立平等意识、人权意识、服务意识和公共意识,积极为他们在城市工作、生活、创业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落实责任,建立健全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机制。
(一)建立属地管理工作机制。各级政府要统一领导本地流动人口管理工作,逐步建立政府指导、社会参与、部门配合、属地管理的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机制。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各乡镇(街道)可以单独成立流动人口管理专职办公室,有条件的村(社区)可以成立外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站,由专人负责日常管理工作。(二)建立部门工作责任制。各部门、各行业要把流动人口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建立目标管理制度,加强部门综合治理工作考核,积极探索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有效机制。
(三)强化社区管理服务职能。管理服务工作要切实向社区延伸,积极开展房屋租赁、委托代理、信息采集、安全咨询、代收税费、调解纠纷、宣传教育以及劳务中介等服务工作。社区原则上按照与流动人口1∶1000的比例,建立协管员队伍,协管员的报酬根据经济发展实际确定,由当地财政统一解决。
(四)建立企事业单位法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责任制。各企事业单位要密切配合公安、人口、劳动保障等部门,积极做好宣传教育和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担负起本单位流动人口在计划生育、权益保障、治安管理等方面的管理责任。
(五)建立流出地乡政府管理责任制。流出地乡政府要加强对外出人员的培训工作,重点加强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择业常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其就业技能和遵纪守法意识。要加强对本地外出人员的登记工作,掌握基本流向,并及时将外出人员身份、计划生育、子女教育等信息向流入地基层政府通报。采取多种形式,建立与用工量大的城市的劳务协作关系,积极开展定向劳务输出,提高人口流动的组织化程度。
(六)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充分发挥流入地基层党组织、群众性自治组织和社团组织的作用,鼓励外出人员参与各类社会志愿者组织,增强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保护的能力。积极支持在流动人口聚居区和用工单位建立各种服务协会。
三、齐抓共管,共同维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
教育部门要逐步建立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经费筹措保障机制,对接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较多的学校加大经费投入。要安排一部分城市教育附加费用于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对以接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为主的民办学校进行清理登记,符合标准的及时予以审批;达不到标准和要求的限期整改,整改后仍达不到标准和要求的,取消其办学资格;依法取缔非法办学机构。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要对符合条件的以接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为主的民办学校在办学场地、办学经费、师资培训、教育教学等方面予以帮助和指导。积极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捐款、捐物,资助家庭困难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学。
劳动保障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和工作部署,进一步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严厉查处企业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继续整顿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严厉打击非法职业中介;加强劳动用工管理,开展劳动合同签订情况专项检查,督促企业依法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严厉查处无用工资格的个人、组织及包工头的非法用工行为,严肃处理和取缔非法用工主体;严禁使用童工。对以非法手段坑害、欺骗求职者、非法使用童工的,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要依法给予处罚。积极向社会公布投诉举报电话,接受农民工投诉,及时立案,限时办结,并逐户检查农民工投诉举报的单位,及时跟踪调查处理。
建设部门要严格执行《甘肃省城市房地产管理条例》,加强对房屋租赁市场的管理,规范房屋租赁行为。建立房屋管理协调机制,采取条块结合形式,实行联席会议制度。有关部门要定期沟通协调,形成管理合力。
民政部门要按照《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和有关规定,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以制度管人管事,推进规范化管理,特别要注意研究解决未成年人和行动不便的人跨省接送难,危重病人、精神病人救治处置难,未成年人和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救助管理难等问题。同时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严厉打击以乞讨为掩护的违法犯罪行为,妥善解决城市乞讨人员增多的问题。要加强对救助管理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宣传,使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正确理解救助管理的宗旨、性质、对象和原则,动员全社会力量做好这项工作。
卫生部门要加强流动人口的计划免疫和健康教育工作,将外来儿童的免疫接种纳入全省儿童计划免疫管理体系,保障流动人口的健康。加强对餐饮、娱乐、食品加工等行业及从业人员的卫生监管工作,保障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人口部门要做好流动人口中育龄妇女的健康检查、计划生育宣传、生殖保健服务等工作,使育龄流动人口普遍受到人口知识、计划生育科学知识和性病、艾滋病防治知识等方面的教育。积极为已婚育龄人口提供国家规定的免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公安部门要继续严格落实流动人口暂住登记制度,积极开展暂住证核查和出租房屋安全检查工作,提高暂住户口和出租房屋登记率,通过暂住登记准确掌握流动人口的底数等情况,及时发现各类可疑人员,落实相应管理措施。加强对出租房屋、中小旅店、建筑工地、集贸市场、车站、娱乐服务等场所的经常性安全检查,坚决打击抢劫、抢夺、盗窃等侵害公民人身和财产权利的犯罪活动。认真研究流动人口违法犯罪的特点和规律,建立打击流窜犯罪、追捕逃犯的工作机制,进一步提高社会治安的防控能力。坚决清理整顿无照经营的歌舞厅、发廊、网吧等,严厉打击卖淫嫖娼,查禁黄、赌、毒,扫除社会丑恶现象。进一步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取缔无照商贩、非法书刊和非法小广告,查处制假贩假等违法行为的工作,维护市场秩序。
各地要严格执行有关行政收费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强对本地区、本部门出台的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进一步取消和清理针对流动人口的歧视性政策,制定有利于流动人口务工、就业和权益保障的政策措施。要取消各种不合理的行政审批、收费,规范办事程序,为外来人员办事、报案、投诉、求助提供方便。依法加大对各种侵犯流动人口合法权益案件、事件的查处力度,指导其提高自我保护能力。要加强协作配合,建立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经常性的信息交换、通报和协作制度,及时沟通情况,共同做好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工作。
四、强化服务,充分发挥暂住证在流动人口管理中的作用。
要把暂住证作为流动人口享受合法权益的有效凭证。今后凡进入我省城市暂住的流动人口,凭暂住证可查询就业、社会保险、卫生防疫等方面的政策信息;可在当地参加社会保险;可参加当地组织的各种劳动技能培训、专业技术资格的任职资格评定或考试;在科技成果申报、认定、奖励、申领机动车驾驶证等方面享受与当地居民同等待遇;可参加当地的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等评选活动;可报名参加当地组织的一切公益性活动,参加当地的工会或其他社团组织;持证人子女可按规定在当地接受义务教育,收费与当地居民子女实行同一标准,随行的16周岁以下子女可享受当地计划免疫和传染病防治服务。
五、保证投入,建立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工作经费保障机制。
根据《财政部劳动保障部公安部教育部人口计生委关于将农民工管理等有关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支出范围有关问题的通知》(财预〔2003〕561号)精神,将涉及流动人口的治安管理、劳动就业、子女教育等有关经费,纳入正常的财政预算支出范围,合理核定各地区、各部门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的支出成本,按照现行财政供给渠道,在预算中予以安排,为有关部门行使职能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确保流动人口各项管理和服务工作顺利开展。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关于深化农垦企业改革实施方案》
农 垦 情 况
第20期
农业部农垦局 2006年7月 日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 《关于深化农垦企业改革实施方案》
为了进一步深化农垦国有企业改革,根据•国务院关于200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发„2005‟9号)中“全面推进垦区集团化改革,加快垦区集团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要求,经省政府同意,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了省农垦集团公司•关于深化农垦企业改革的实施方案‣(甘政办发[2006]24号)。现将主要内容摘登如下:
一、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方针政策和省委、省政府对农垦改革的安排部署,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大力推进产业化、集团化、股份化,转换经营机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新突破,进一步促进农垦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基本原则:坚持分类指导、因企施策的原则;坚持整体规划、有序推进的原则;坚持“抓大放小”、有进有退的原则;坚持加快发展、保持稳定的原则。
二、改革的主要任务
(一)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根据国家和省政府关于政企分开、事企分离的改革方向和要求,依照•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省属及下划工业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甘政办发„2005‟139号)精神,对农垦企业所办中小学和公共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分离并按属地原则移交所在市或县区政府管理。
1、分离范围:农垦企业所属的全日制中小学及公共医疗卫生机构。
2、人员移交:中小学移交人员以2004年12月31日在册教职员工为限,离退休教师和2005年新增人员中符合条件的,一并纳入移交范围。移交地方政府管理单位的职工,属事业单位性质的,执行甘肃省事业单位职工工资福利政策,比照地方同期同类人员套改执行地方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标准,并建立职工个人工资档案。职工套改工资时按照•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三个实施意见的通知‡‣(甘政办发„1994‟15号)规定办理。套改后新工资高于原工资标准的,执行新工资标准;套改后的新工资低于原工资标准的,原工资高出地方工资的差额部分不予保留。移交地方管理的学校在职员工和离退休教师所需经费,原省财政拨付农垦的相应部分事业费随移交人员一并划转,移交后所需费用差额部分由省财政转移支付解决。农垦企业所办公共医疗卫生机构原则上移交所在地政府管理,移交人员的待遇按相关规定由企业与所在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协商确定。
3、分离单位的资产移交:以2004年企业财务决算数为依据,实行成建制移交,移交资产无偿划转,移交前已发生的债务由原企业承担。移交机构的资产、财务、劳动工资、社会保险、人事关系的划转,由省政府国资委、省财政厅、省人事厅、省劳动保障厅、省教育厅、省卫生厅、省国土资源厅、省编办、省农垦事业办等部门和企业与所在市或县区政府按国家、省相关规定协商办理。
4、对所移交的单位要本着先审计,后移交的原则进行。(二)合理利用和盘活农垦土地资产。自1983年以来,农场一直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农场与职工签定了长期承包合同,并向职工发放了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为进一步提高农垦土地资源利用率和产出效益,根据农垦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对农垦土地资产可采取以下方式进行适度调整和盘活。
1、认真贯彻•土地管理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依法确认并保护国有农场的土地使用权。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依法保障农场职工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农垦各农场要严格规范土地对外承包经营行为,合理确定职工承包面积,加强土地管理和规划利用工作,确保合理高效地利用土地。
2、采取多种措施调整耕地。一是在认真核查的基础上,清理清退省外人员违规承包土地;二是区别情况,调整职工承包面积;三是置换职工身份和将符合条件的职工提前内部退养退出承包土地。通过上述几种办法,拟在2006年至2008年3年内从其所属农场中调整出3万亩土地(每年1万亩),主要用于省政府安置移民。原则上调整出的土地要权属清楚、集中连片,属于可直接用于耕作的农田。2006年需调整的1万亩土地要在6月底前划定。因农垦调整土地涉及到职工安置,省政府按每亩耕地不低于2000元的标准予以补助。所需职工安置费由省财政厅和省发改委各承担50%,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封闭运行。划出土地的地面附着物,依据具体情况实地测算、核实后,再按其实际价值予以补偿。
3、采取出让、租赁、作价出资(入股)等方式,盘活农场和工商企业的土地资产。各相关市或县区市政府要将农垦土地资产的收益留归农垦企业,用于解决农垦系统企业改制中职工身份的置换和职工安置补偿及企业发展。
(三)加快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坚持产业化、集团化、股份化的农垦企业改革方向,按照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的总要求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组建甘肃省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批复‣(甘政函„2002‟26号)精神,加快垦区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推进垦区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构建以产权为纽带的集团母子公司体制框架,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市场竞争力的增强。
1、坚持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产权多元化改革。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出售、股份制改造和破产重组等多种形式,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大中型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要拿出部分国有股权,面向国内外公开出售;也可以增资扩股、吸引外商或私营企业参股,通过引进外部战略投资、社会公众投资和吸收内部职工投资,实现垦区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在资产重组、改造、改制的同时,将现有垦区国有企业全部改制为产权多元化的股份制企业。
2、做大做强农垦优势企业。对部分有发展潜力、有竞争力、经济效益显著的企业,要以资产为纽带,以优势产业、拳头产品为基础,把结构调整与企业的改制、改组和资产重组结合起来,采取跨区域产业相近的农场间、农场与地方企业及周边农村之间相互联合、兼并、入股等方式,发展和组建特药、啤酒原料等产业化专业公司,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规模经营,尽快做大做强我省农垦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
3、多种形式改制放活中小型企业。对一些非农垦强势的工商企业,在置换职工身份、妥善安置职工的前提下,实行国有资本有序退出。对资不抵债的工商企业争取列入省里破产计划,实施政策性破产。将地处偏远、布局分散和规模较小、与产业化经营和集团化发展关联度不大的农场和改制形成的民营企业均移交所在地政府,实行属地化管理。
三、实施步骤及组织领导
深化农垦企业改革是省委、省政府今明两年国企改革的重点工程,同时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事关农垦的发展前景和农垦职工的切身利益,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有关部门要大力支持,农垦企业要结合实际制定好改制方案,既要加大改革力度,又要积极稳妥有序地推进,力争在2006年上半年,完成分离办社会职能的移交工作,在2006年内基本完成垦区企业改革任务。
(一)实施步骤
1、宣传动员,思想发动。在实施改革任务前必须召开各类会议,广泛地向职工深入宣传深化农垦企业改革的意义、目的和方法步骤,在反复宣传动员、统一认识的基础上,稳步推进企业改革。
2、拟定方案,规范运作。在清产核资、审计和资产评估的基础上,拟定完善改制方案。方案形成后,经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讨论通过后,按有关规定履行报批手续。
3、搞好试点,逐步实施。省农垦集团公司要选择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改革试点,试点中要注意发现问题,积累经验,完善方案。在试点示范的基础上,各企业按照批准的改制方案,有计划地分步实施,认真组织落实。
4、检查验收,总结提高。企业改制工作任务完成后,农垦集团公司要组织专门人员对改制企业进行检查验收,总结经验,完善措施,保证改革的各项政策落实到位。
(二)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农垦企业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省政府建立农垦改革联席会议制度,负责指导和协调农垦改革工作。省农垦集团公司要组成专门的工作班子,全力以赴抓好企业改革的各项工作。在农垦企业改革中,省农垦集团公司主要领导要为垦区企业改革负全责,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规范运作,稳步推进,确保企业改革顺利进行。同时,要通过改革,促进农垦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为全省经济发展做出新贡献。
----------------------------送:部领导、有关部委和新闻单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农业部有关司局
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垦(农业、农林)局(总局、总公司)----------------------------
第四篇: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2010年全省电子政务工作要点的通知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实现我省电子政务整体推进、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之年。全省电子政务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电子政务工作的总体要求,加强统筹规划、协调指导和服务保障,积极推进电子政务与机关业务工作的融合,努力解决网络建设各自为政的信息孤岛的问题,力争在公共性、基础性、支撑性和战略性重大电子政务项目建设上取得行的突破,为各级政府和部门在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应对和处置公共突发事件、政府信息公开、服务社会和基层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更好地发挥电子政务在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现代化管理中的支撑和保障作用。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深化对电子政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各市州、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做好电子政务工作对于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和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建设服务、透明、效能政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细化电子政务工作的任务和目标,理顺工作体系,创新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电子政务推广和应用的统一标准合规范,加快全省电子政务建设的步伐。
二、做好甘肃省电子政务“十二五”发展规划调研论证
和编制工作。
根据国家电子政务建设有关要求的我省电子政务建设现状发展需要,立足省情,开展甘肃省电子政务“十一五”期间建设情况回顾总结及“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调研论证和编制工作。各市州、各部门要认真组织,分别编制本地区、本部门和本系统电子政务“十二五”发展规划。
三、建立健全全省统一的政务网络体系。
(一)强化甘肃省电子政务专网建设。大力推进覆盖省市
县三级面向各级党政机关的甘肃省政务专网的接入和拓展延伸工作,为部署全省统一的基础性、公共性应用系统以及市州和部门建设城域网和纵向网奠定基础。
(二)加快甘肃省电子政务外网建设步伐。按照评审通过的《甘肃省电子政务外网建设项目(一期)可行性研究报告》,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力争在年底前建成覆盖省市县三级的甘肃省电子政务外网,并争取承载5-10个业务系统。
(三)加强网络应用管理。逐步建设和推广全省统一的网
络管理平台、终端准入平台、应用监控平台,逐步实现对网络和应用的可控可管。
四、积极推进办公应用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推广工作。
省直各部门要在做好本部门办公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和应用工作的基础上,共同推动全省统一的综合办公平台、电子公文传输和交换平台、多媒体信息资源平台、电子邮局、短信平台等基础性和公共性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开发、试点示范和推广工作,为实现跨地区、跨部门、跨系统工作交流、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提供支撑和服务。各市州。各部门要加强基于政务专网开展各种应用。
五、建立高标准电视电话会议运行保障机制
基于甘肃省政务专网的省市县电视电话会议系统和省政府卫星广播系统已成为省市县党委、政府传达政令、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手段和载体,要在全面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信息资源整合力度,在全省乡镇大力推广应用卫星广播系统,逐步实现电视电话会议延伸到乡镇的目标。要围绕建立一支政治可靠、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的保障队伍和一套运转规范的保障机制,建立健全电视电话会议运行管理和服务保障等制度,进一步完善和规范电视电话会议会前申请受理、会中保障和会后加工处理的机制。同时,要全面推进“甘肃省人民政府卫星广播系统”的推广应用工作,在有条件的市州和县市区将卫星广播系统延伸到部分乡村和农牧民家中,为基层和农牧民提供政策宣传、政策解读、信息公开、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服务。
六、加快“中国·甘肃”门户网站升级改造工作。
以“中国·甘肃”门户网站为核心,以各市州各部门网站为依托,建设甘肃政府门户网站集群,增强信息公开、在线办事、互动交流等功能,建立服务社会的公共服务平台,全面提升“中国·甘肃”门户网站服务社会公众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开展全省政府网站的绩效考核、评估、通报工作,促进各市州和省直各部门政府网站的健康发展。
七、扎实推进“甘肃省应急平台体系”建设。
按照国务院应急办的要求,在完成应急平台建设可研报告评审论证的基础上,努力完成省政府应急平台第一期建设任
务,实现与国务院应急平台包括视频图像、信息报送德牧在内的互联互通;逐步实现有各市州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应急平台包括应急通信、值班值守等在内的互联互通。各市州、各部门要以省政府应急平台建设为契机,积极推进市州及县市区政府应急平台的规划和建设工作,共同推进甘肃省应急平台体系建设。
八、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工作。
强化“甘肃省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小组”及其办公室和成员单位的作用,加强全省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联动;充分发挥“甘肃省信息网路测评中心”的作用,加强对基础信息网络的测评与管理,保障信息网络安全运行;加快引进的部署网络与信息安全监控系统,提高对网络违规外联、违规内联、运行故障、病毒侵入、网络攻击的发现和防范能力:加快CA中心的建设,构建网络信任体系,强化网络应用的身份认证、授权管理和审计管理;制定应急预案,完善数据备份,开展系统备份,研究异地备份,加强运行维护管理,提高抗击、抗毁能力,保障重要信息系统和数据安全。
九、加快甘肃省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组建工作。
从我省信息化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出发,紧紧围绕实现我省电子政务“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目标,在省内外特聘与信息化有关的各方面专家,组建甘肃省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发挥专家在我省信息化工作中的专家论证和参谋咨询作用。
十、加强电子政务业务培训工作。
开展不同层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电子政务培训,进一
步提高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电子政务意识、网络与信息安全保密意识和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开展面向各市州、各部门电子政务分管领导、技术骨干的工作交流及有关培训工作,促进电子政务共建工作顺利进行。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0一0年三月九日
第五篇: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甘肃省两基迎国检实施方案》的通知
甘政办发„2011‟51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
现将《甘肃省两基迎国检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一一年三月九日
甘肃省两基迎国检实施方案
为了巩固全省“两基”成果,提高全省义务教育水平,确保我省“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检查验收,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我省“两基”迎国检工作要以落实各级政府教育职责为重点,以全面提升全省义务教育和扫除文盲成果水平、促进义务教育均 1 衡发展为目的,促进全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全面提高我省义务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二、工作重点
(一)普及程度。小学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初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8%以上,初中净入学率达到95%以上;城市流动人口子女都能按时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80%以上。小学在校学生年辍学率控制在1%以下;初中在校学生年辍学率控制在2%以下。15周岁人口初等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5%以上;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0%以上。
(二)教师队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职工编制管理,实施教师资格准入、教师聘任和绩效工资制度,建立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任教服务期制度;全面落实校长公选制度,确保教师数量、结构基本满足教育教学发展需要。积极开展教师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确保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学历合格率达到省定标准。按照“有情辞退、合理安置、适当补偿、择优考录”的原则解决代课人员的问题,并严把入口关,不再产生新的代课人员。
(三)办学条件。按照“四个集中”原则,加快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步伐,实施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等重大项目工程,努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确保生均建筑面积、图书、实验仪器等各项指标达到国家或省级标准。中小学危房比例下降至1%以内,消除D级危房(承重结构 承载力已不能满足正常使用需求,房屋整体出现险情,构成整幢危房)。中小学及校园周边环境无安全隐患。
(四)教育经费。全面落实“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确保本级财政教育经费做到“三个增长”,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2004-2007年分别达到18.50%,19.50%,20.00%,20.50%;2008-2011年达到20.50%以上。加强教育经费管理,建立健全预算、审计和公告制度。确保按时足额发放中小学教师工资,及时发放免费教科书和助学金。确保上级转移支付资金和各类教育专项资金按时足额拨付到位,杜绝截留、挤占和挪用。
(五)教育质量。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依法治校,遵循教育规律,规范办学行为,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科学管理体制。认真落实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制度,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健全教育督导机构和制度,全面开展对中小学的督导评估。努力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六)学校安全管理。重点检查学校(特别是寄宿制学校)校舍与设施的安全,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以及加强对师生的安全教育,建立安全管理责任制和应急机制的情况。
(七)扫盲工作。重点检查扫除青壮年文盲情况和脱盲人员的巩固提高情况。15至50周岁人口中的非文盲(丧失学习能力者除外)率,攻坚县现阶段农村达到95%以上,企事业单位和城 镇达到98%以上;巩固提高县农村达到97%以上,城镇达到99%以上。近三年来,脱盲人员的巩固率达到98%以上。
三、工作步骤
(一)宣传动员阶段(2011年1月—3月)。
1.建立组织领导机构,完善工作制度。省政府已成立“两基”迎国检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并召开全省“两基”迎国检启动大会,部署迎接国检工作。各市州及县市区也要成立两基迎国检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召开迎国检动员会议,制定实施方案,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全面展开迎国检工作。
2.开展宣传工作。各新闻媒体单位广泛宣传“两基”国检的重要意义,宣传全省实施《义务教育法》、《国务院扫除文盲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和“两基”国检的内容、要求,全省迎国检工作举措、实绩、发展动态及巩固“两基”成果情况,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的目标任务、意义,宣传“两基”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自查整改阶段(2011年3月—5月)。
1.各市州及县市区自查。各县市区要按照国检的主要内容逐项排摸核实,找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查漏补缺。各市州在县市区自查的基础上,对所辖县市区 “两基”工作进行跟进式复查,并形成复查报告,于2011年5月底上报省“两基”迎国检领导小组办公室。
2.省级查补调研。由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监察厅、省财政厅、省审计厅等部门组成工作组对各县达标情况进行督查调研,完成调研报告,分析问题,提出意见,查漏补缺。
3.县级整改。根据省级调研报告和市州复查报告提出的意见,有关县市区认真进行整改。
(三)省级抽检阶段(2011年6月—7月)。
1.省级抽查。在各地自查的基础上,邀请国家督导团的部分专家与省上组织的政府督学和有关专家一起对各市、州和部分县、区“两基”工作进行抽查评估,评估结果及进一步整改意见向省“国检”领导小组书面报告。省“国检”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对各县、区、单位查漏补缺情况进行跟踪督办,及时总结工作中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对工作不力、问题较大的县、区、单位予以通报批评并下发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
2.开展对口支援和帮扶活动。发动省直各部门、企事业单位对口帮扶各县市区解决“两基”迎国检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各市州要全面承担对所辖各县市区迎国检工作的指导和帮助,协调县市区及有关部门开展帮扶和支援。
3.做好业务培训。省、市、县按照国检要求分别举办“两基”业务培训班,对迎国检的目标、要求、工作任务、实施方案及档案资料建设工作进行全面培训。
(四)接受国检阶段(2011年8月至国检)。
1.2011年8月,邀请国家教育部和国家教育督导办领导对我省“两基”工作进行指导。
2.2011年8月底,省政府向国家正式呈送国检申请报告。3.抓好各项指标的巩固和提高,做好接受国检的全部准备工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统一思想。要从事关我省教育发展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两基”迎国检工作的重大意义,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要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细化工作措施,狠抓工作落实,全面提高义务教育普及水平。
各市州及县市区要成立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两基”迎国检领导小组,认真落实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履行教育职责的责任,抓好各部门间的统筹协调配合,切实解决“两基”迎国检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二)强化机制,落实责任。建立政府一把手负总责,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有效工作机制。全省“两基”迎国检实行纵横双线四级责任制,即省、市州、县市区与各职能部门签订责任书,各级政府逐级签订责任书。要将“两基”迎国检的各项工作任务认真分解落实,齐心协力做好各项迎检工作。
(三)坚持标准,求真务实。在推进“两基”国检工作中,要坚持标准,求真务实,各项数据和情况要真实可靠,严禁弄虚 6 作假,坚决反对形式主义。要以迎国检为契机,全面推进我省义务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四)广泛宣传,营造氛围。要加大宣传力度,多渠道、多形式、多层面宣传我省“两基”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深入宣传国家关于“两基”的政策法规、目标、内容、要求,使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社会氛围,同时大胆曝光不良现象。
(五)严格问责,靠实责任。建立迎国检刚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对领导不力、措施不落实、工作不到位造成不良后果的,要按照相关规定,对单位主要负责人及有关责任人实行问责。
(六)落实经费,保障工作。各级政府要做好“两基”迎国检的经费保障工作,确保迎国检工作顺利开展。
附件:甘肃省“两基”迎国检工作主要职责分工 甘肃省“两基”迎国检工作主要职责分工
一、省编办
会同教育等相关部门按照国家和省编制标准核定教师编制;督促各地认真落实我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及时审批中小学补充录用新教师的计划;协助教育、财政、人社等部门做好中小学教师招聘录用等工作。
二、省发展改革委
按照教育优先发展的要求,把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计划;指导教育部门编制和完善各类专项建设 规划;协助教育部门做好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积极争取中央资金支持,加大全省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会同教育、财政等部门督查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初中校舍改造等工程的实施,促进农村中小学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育收费管理和监督检查,规范教育收费行为。
三、省教育厅
(1)承担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会同有关部门收集、汇总各项数据、报表和有关资料。
(2)督促各市州、县市区采取积极措施,确保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等有关任务的达标。
(3)负责中小学校管理工作;会同公安、司法、文化、卫生、工商等部门加强对校园及周边环境的治理,确保中小学校不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会同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规范学校收费行为。
(4)负责教育质量各项指标的监控,督促中小学校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依法规范办学行为。调整学校布局,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5)会同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组织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初中校舍改造等工程,进一步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提高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在2011年秋季开学前全部消除中小学D级危房。
8(6)管好用好教育经费,并做好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有关工作。理顺义务教育经费管理使用机制。
(7)会同省编办、省财政厅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全省基础教育发展需求,重新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
四、省民委
帮助民族地区巩固“两基”成果,督促特殊扶持政策的落实,争取国家对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支持。
五、省公安厅
加强户籍管理,协助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做好中小学控辍保学工作;会同有关部门整治学校及周边治安环境,在校园周边复杂地区设立治安岗亭,有针对性地开展治安巡逻,加强对校园周边娱乐场所的治安管理;积极配合做好校园安全管理,加强中小学生自我防护、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和禁毒等方面的教育;选派民警担任中小学法制副校长或法制辅导员。
六、省监察厅
加强对各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教育工作职责落实情况的监察,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督促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对义务教育阶段各项建设工程质量、项目资金投入、使用情况进行监察。
七、省司法厅
把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受教育权纳入法制宣传教育规划,配合教育部门加强对社会、教师、学生及家长的法制宣传教育; 会同有关部门开展青少年维权活动和未成年人保护活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做好有严重不良行为适龄少年的教育工作;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建设,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法治环境。
八、省财政厅
(1)确保省级并督促各市州、县市区落实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即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生均教育费用和生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教职工工资逐步增长;按省规定的用途,将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教育资金落实到位;按规定将征收的城市教育费附加全额拨付教育使用。
(2)负责督促各市、州、县落实省政府在《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责任书中承诺的2004—2007年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比例缺额资金。
(3)督促各地将教职工国标工资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并由财政按时足额统一发放。保障绩效工资的发放。
(4)会同省教育厅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按规定比例落实省级财政应负担的新机制经费;核定并执行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督促各地落实好“两免一补”资金;会同发展改革、教育等部门规范中小学收费行为。
(5)会同省教育厅加强农村义务教育专项经费管理,会同发展改革、教育等部门落实并管好用好各项教育工程的专项资金。
(6)会同教育部门督促各地做好义务教育债务的清理、剥离及化解工作。(7)根据实际需要,做好各项保障工作,确保我省“两基”迎国检工作顺利开展。
九、省人社厅
(1)落实和完善教师管理体制,为教育部门依法履行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定、公开招聘、职务评聘、培养培训、调配交流、档案管理和考核奖惩等职能创造条件。
(2)认真执行国家和省上相关政策,落实教师的工资待遇和政策性津补贴。
(3)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查处非法使用童工的行为,配合教育等相关部门维护适龄少年儿童受教育权利。
(4)依法维护教职工的劳动保障权益,督促检查各地依法落实教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保待遇的情况。
十、省国土资源厅
在土地利用计划上优先保证审批中小学用地,并采取划拨方式供地,确保中小学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在用地审批程序上为中小学建设项目依法简化手续,做好土地确权登记工作。
十一、省建设厅
把中小学建设纳入基础设施建设统一规划,依法落实城镇住房小区配套建设中小学的有关规定;对中小学建设项目优先办理报建手续,并实行优惠政策;加强对中小学建设工程的质量监督;会同教育等部门做好中小学危房的鉴定和改造工作。
十二、省文化厅
加强对校园文化活动的指导和辅导;强化对学校周边文化娱乐市场及网吧的管理,优化、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十三、省卫生厅
督促、检查学校有关卫生工作规定的执行情况,监督、指导学校做好卫生工作;协调承担残疾鉴定的医疗机构,配合教育部门做好对残疾儿童、少年的医学鉴定。
十四、省审计厅
组织各级审计机关审计各级各有关部门教育投入“三个增长”、转移支付情况和教育费附加征收、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经费、各种教育专项资金的拨付及管理使用情况。
十五、省地税局
加大征管力度,依法足额征收城市教育费附加,并及时上缴国库;加大宣传力度,确保有关教育的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到位。
十六、省工商局
配合人社等部门清理打击非法使用童工的行为;加强对学校周边食品市场的整顿,取缔无照经营食品行为。
十七、省统计局
配合教育、财政等部门做好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经费投入的年报统计工作;协助教育行政部门做好“两基”的数据填报工作,为“两基”国检提供经济、社会发展及人口普查等方面的统计资料。
十八、省扶贫办
落实有关扶持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农业科技项目推广和劳务输出的人员培训。
十九、团省委
实施“希望工程”,协助地方政府、配合教育部门和学校做好控辍保学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会同教育等部门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积极发展学生团员;会同有关部门做好青少年学生维权工作。
二十、省妇联
组织实施“春蕾计划”,配合教育部门和学校做好控辍保学和扫除妇女文盲工作;加强家庭教育,协助有关部门做好中小学生家长及监护人的劝学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女学生及女教师的维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