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盘锦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2009年全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盘锦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2009年 全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征求意见稿)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深入贯彻落实《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做好稳定就业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辽政发[2009]6号)和《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2009年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辽政办发[2009]34号)精神,现就进一步做好2009年我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通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
(一)就业是民生之本。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不仅关系到毕业生本人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我市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各级政府要强化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将毕业生就业纳入本地区就业总体规划,统筹安排,确定工作目标,实行目标责任制,市、县(区)长是域内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建立市委、市政府经常性联合督导制度,把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对各县(区)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指标考核和督导检查的重要内容,并对具体项目和内容逐一量化。对政策落实不到位、就业工作问题较多、工作不得力的部门,实行市长约谈制度。
(二)要强化各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领导、组织协调的职能和作用,构建完善有效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联动机制。各级人事部门要牵头制定和实施毕业生就业政策;劳动、教育等部门也要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毕业生离校后的各项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财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增加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自主创业、实习见习、技能培训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发展改革、公安、工商、税务、银行等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认真落实省、市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同时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以及社会各界在促进毕业生就业中的积极作用,实现今年毕业生就业率不低于去年,力争好于去年的工作目标。
二、完善和落实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
(三)各县(区)政府和相关部门要认真贯彻国家、省关于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文件精神,全面落实《盘锦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普通高中等学校毕业生就业若干政策的通知》(盘政发[2007]34号)和近年来我市相继出台的各项配套措施。并根据今年国家、省文件的新精神,进一步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全力实施鼓励和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困难家庭毕业生就业援助和开展大学生就业见习等系列就业创业工作。
三、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
(四)继续实行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助学贷款和学费代偿政策。凡是到县属乡(镇)、村工作,且服务期限满2年以上的高校毕业生,其在校期间申领国家助学贷款利息按高校隶属关系由同级财政负担,本金由省、市、县财政按4︰4︰2的比例代为偿还;工作满4年,其学费由政府一次性返还,所需经费由省、市、县财 政按4︰4︰2的比例分担。
(五)提高各级机关录用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人员的比例,市级机关录用的比例要不少于50%,县区和乡镇机关录用的比例要不少于30%。按照辽政办发[2009]34号文件规定,对参加“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辽西北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的服务期满考核合格人员,除原有政策外,在受援地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时,还可享受笔试成绩加分政策,每考一科加2.5分。
(六)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或自主创业并缴纳社会养老保险的高校毕业生和到农村基层志愿服务的高校毕业生,考录或招聘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其缴费年限或志愿服务年限合并计算为工龄。
(七)按照省政府统一部署,2009年我市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与“县以下农村中小学一校一名师范类本科生计划”合并实施,并将范围拓展到市属涉农乡镇,继续公开招聘高校师范类毕业生到农村乡镇中小学任教,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农村义务教育工作。
(八)对各类企业招用外地户籍高校毕业生,一律取消落户限制。对被在农村开办的企业招用的高校毕业生,允许其选择在市区或县城落户。对离校时未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机构对保管其档案免收服务费用。
(九)按照辽政发[2009]6号文件规定,对各类用人单位吸纳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依法缴纳 社会保险费的,按实际吸纳人数给予一次性社会保险补贴。执行期限为2009年之内,劳动合同到期时由用人单位领取补贴,补贴标准为企业实际缴纳数额的50%。对当年新招用高校毕业生达到企业现有在职职工总数30%(超过100人的企业达15%)以上、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根据实际招用人数,合理确定小额担保贷款额度,最高不超过人民币200万元,贷款期限不超过2年,财政部门按贷款基准利率的50%给予贴息,展期不贴息。
四、倡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挖潜增岗促就业
(十)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挖掘我市企业吸纳毕业生就业的潜力,尽可能扩大招用高校毕业生规模。按照省教育厅提供的未就业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在全市范围内挖掘3倍数量的就业岗位,切实促进未就业应届高校毕业生及时就业。市政府将就开展“挖潜增岗”系列活动制定专门的实施方案,并按照生源属地划分原则,将具体岗位挖掘工作分解到各县(区)和市直有关部门,并定期对此项工作进行检查和督导。挖掘岗位数量和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将作为对各县(区)和有关部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五、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积极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
(十一)要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企业创造条件,更多地吸纳有技术专长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各级政府在实施支持困难企业稳定员工队伍的工作中,要引导企业不裁员或少裁员,更多 地保留高校毕业生技术骨干。按照辽政发[2009]6号文件规定,在确保按时足额支付各级失业保险待遇的前提下,可扩大失业保险基金使用范围。对采取在岗培训、轮班工作、协商薪酬等办法稳定员工队伍,并保证不裁员或少裁员的困难企业,使用失业保险基金支付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同一企业只能享受一项补贴。补贴执行期限为2009年之内,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6个月。
(十二)承担国家和我省、市重大科研项目(包括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示范、软科学研究、高新技术产业、863计划、星火计划等项目)的科研机构,要积极聘用优秀高校毕业生参与项目研究。高校毕业生参与项目研究期间,聘用单位应为其缴纳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其户口、档案可存放在项目所在地或入学前家庭所在地人事部门,其劳务费用和有关社会保险费按规定从项目经费中列支。聘用期满,根据工作需要可以续聘或到其他岗位就业,就业后工龄同参与项目研究期间的工作时间合并计算。
六、引导、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十三)各级政府要不断加强对大学生创业工作的引导,按要求足额设立大学生创业资金,人事、劳动、财政、经委等部门要通力协作,认真做好开业指导、创业培训、税费减免、贷款担保、贴息等系列服务。使更多的大学生能够成功创业,实现以创业促进就业的倍增效应。
(十四)要充分利用大学生创业资金为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提供贷款担保、开展创业教育培训和创业项目扶持。财政、银行等部门 要进一步降低申领大学生创业小额担保贷款的门槛,简化担保、贷款、贴息等手续,使更多急需贷款支持的创业大学生能够及时、足额获贷;人事、劳动、经委、共青团等部门要继续开展创业培训、创业带头人选拔、创业经验交流等活动。全年至少办理大学生创业小额贷款50笔,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培训活动4期,扶持大学生创业项目30个。
(十五)盘锦经济开发区要继续发挥“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示范作用,为大学生创业项目孵化、成长提供有效场所。要进一步加大对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硬件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以政府购买、租用等形式确定一批专门用于大学生创业项目孵化的标准厂房、写字间等基础设施,2009年底前要达到一次性接受创业户数15户和从业人员300人以上的规模。要进一步健全孵化基地的管理机构,规范管理和服务,切实做好我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工作。
(十六)要全面落实省及市已定的各项创业扶持政策。按照辽政发[2009]6号文件规定,对政府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无偿提供产权和使用权归政府所有的经营场所(房产、土地),暂定免征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对各类创业园区为创业者提供的经营、办公和生产服务场所,要降低租金、减免水电费,同级财政要据实给予补助。切实落实营业税月营业额5000元的起征点政策。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办企业初期(暂定两年),按每户每年8000元为限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附加和企业所得税。对该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按实际招用人数每人每年4800定额依次扣减 其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附加和企业所得税。减半征收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
(十七)要加快清理和消除阻碍创业的各种行业性、地区性、经营性壁垒。法律、法规未禁止的行业和领域向高校毕业生开放,国家有限制条件和标准的行业及领域平等对待高校毕业生。在法律、法规规定许可的范围内,对高校毕业生初创企业,可按照行业特点,合理设置资金、人员等准入条件,除法律特殊规定之外,允许注册资金分期到位。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程序和合同约定允许高校毕业生将家庭住所、租借房、临时商业用房等作为创业经营场所。
七、强化对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
(十八)各级人事、劳动等部门要对回到生源地的贫困生进行实名制登记,建立贫困生就业援助台帐,为其提供“一对一”就业推荐、就业见习、就业技能培训等服务,并按政策规定足额落实见习、培训补贴。各级机关考录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时,要免收贫困生的报名费和体检费。要在乡(镇)、街道、社区等基层服务部门,以政府统一购买的形式开发一定数量的公益型岗位,为经以上援助后仍未能及时就业的贫困生提供“兜底”安置,期限一般不超过1年。确保在市、县(区)登记的所有返回生源地的贫困生年底前全部就业。
八、积极开展大学生就业见习实践活动
(十九)要继续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以促进就业为目的见习实践活动。要在原有见习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拓展一批具有一定规模、见习条件较好的规模民营企业作为我市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继续按照480元/人月的标准,为见习大学生提供3—6个月的见习补贴,所需经费由同级政府和见习单位各承担50%。对纳入全省“千企万岗”就业见习活动的,见习期最长不超过6个月,见习补贴和人身意外保险按照省政府统一标准发放。
九、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就业创业指导和服务
(二十)要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继续开通毕业生就业服务“绿色通道”,提供便捷、高效的一站式服务。各级人事、劳动部门要在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设立专门的毕业生服务窗口,积极主动为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提供服务。要按照属地化管理的原则,对回到本地的毕业生进行就业登记或失业登记,并为其提供岗位推荐、就业见习、技能培训等后续服务。
(二十一)要进一步增强市场配置毕业生资源和促进就业的基础性作用。各级人才、劳动力市场要精心组织好为毕业生就业开展的各类招聘活动,为毕业生就业搭建有效的求职平台。要规范市场行为,切实维护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合法权益。要加强与外埠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和大型企业的联系,收集其人才需求信息,推荐因专业在本市无需求或其他原因在本市未就业的毕业生到域外就业。同时,要根据我市接续产业发展需要,着力做好重点高校急需人才引进工作。
二○○九年六月
第二篇: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
认清形势拓宽思路
扎实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
大中专毕业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是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生力军。积极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充分就业,是党和政府执政为民、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人才强州战略,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改善结构,推动我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州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趋于稳定,但形势依然严峻,大中专毕业生已成为城镇新成长劳动力的最大群体。安置、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新增岗位有限,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农业富余劳动力(农民工)转移就业“三峰叠加”、相互交织,求职“就业难”、企业“招工难”“用工荒”等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正在凸显。因此,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拓宽思路,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
一、充分发挥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作用,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工作
(一)要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必须逐步全面完善州、市(县)、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就业指导和服务机制,履行好协调、管理、服务职能,落实场所、人员、编制、1办公设备等,确保基层劳动保障专干队伍稳定,逐步按照制度化、专业化、全程化、信息化、网络化的要求,提升就业指导服务水平。
(二)要加快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利用劳动保障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网络,建立岗位信息库、高校毕业生人才信息库。以“资源共享、优化配置”的原则,尽快建立和完善互通互联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络以及供求信息发布制度,为学校、用人单位和大中专毕业生搭建覆盖广泛、信息通畅、快捷高效、服务优质的网络平台,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搭建快速通道。
(三)要组织开展好专题公共就业服务活动。在开展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援助月”、“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服务周”活动的基础上,增加面向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服务系列活动。免费提供职业介绍、政策咨询、职业指导等服务。建立和完善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登记制度,对登记失业的毕业生,纳入当地失业人员扶持政策体系。对就业困难的毕业生和零就业家庭的毕业生,实施一对一职业指导、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公益性岗位安置等帮扶措施,按规定落实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等就业援助政策。
(四)要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设立快速服务通道。州、市(县)两级人才市场、人力资源市场要开设大中专毕业生服务的专门窗口,为大中专毕业生提供专项就业服务,实现大中专毕业生失业登记、求职登记、就业推荐、就业指导、政策宣传、人事档案托管等综合服务。
二、落实就业优惠政策,保障大中专毕业生就业
(一)落实好各项补贴政策,鼓励企业吸纳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企业就业。充分发挥政府投资重大项目和国有企业带动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的作用,工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创业园区等各类产业聚集园区要成为吸纳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的主力。同时,督促对口支援省市援疆项目和引进企业积极招聘本地大中专毕业生。
(二)继续实施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赴对口支援省(市)培养计划。从2011年起,通过考核选拔,组织历、应届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对口支援省(市)参加一定期限的培训、见习和培养锻炼,参加学习期满返回后直接安排机关事业单位就业。
(三)完善支持大中专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政策,全面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加快创业型县(市)建设,精心打造创业孵化基地,要把有创业愿望和具备条件的大中专毕业生纳入创业孵化园区和创业示范基地服务范围。实行税收优惠政策,放宽小额担保贷款,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小额贷款、开业指导、跟踪辅导的“一条龙”服务,鼓励和支持大中专毕业生自主创业,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对以自由职业、短期职业、个体经营等方式灵活就业的毕业生,提供必要的人事、劳动保障代理
服务,在户籍管理、劳动关系形式、社会保险缴纳和保险关系接续等方面提供保障。各大中专院校同时加强学生创业意识教育,适时开展创业典型宣讲报告,提高大学生创业激情,努力使更多的大中专毕业生成为创业者。
(四)加大职业培训,增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能力。坚持“以培训促就业、以培训促发展”的方针,实施大中专毕业生免费职业培训计划,建立城乡统一开放的培训市场,大力发展适应自治州特色产业发展需要的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大校企合作力度,通过订单、定向培训,强化技能培训,有计划的加快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后备技能人才。要积极组织开展就业观念和就业政策引导性培训、就业技能培训,并落实好相关补贴政策,保障大中专毕业生基本生活。要加强职业培训机构基础建设,为适应大规模职业培训工作的需要,逐步构建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布局合理、竞争有序的职业培训机构体系。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提高办学质量,加强职业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具有高级以上职业资格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拓宽就业渠道,多形式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
(一)引导毕业生转变择业观念,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继续组织实施“三支一扶”工程,“村村都有大学生工程”、“社区都有大学生工程”等就业帮扶工程,吸纳本地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并适当扩大规模,努力实现每个社区至少有2至3名大学生,每个村有1名大学生的目标,充实基层
一线管理、农业、卫生等工作。同时落实相应薪酬、生活补贴、社会保险等配套机制稳定就业。
(二)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竞争机制。各级机关特别是乡镇、街道基层一线新补充工作人员,要增加从大中专毕业生中考录的数量。建立和完善从基层培养、选拔、使用人才的长效机制,形成从基层选拔优秀干部的政策导向。国有企事业单位补充新增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主要面向大中专毕业生,通过公开考试择优聘用。政府组织的各类重点建设工程和项目,所需人员要优先录用大中专毕业生。
(三)继续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公益性岗位是由政府、社区开发,通过政策扶持或社会筹资,以实现公共利益和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为主要目的非营利性公共管理和社会公益性服务岗位。要大力开发劳动保障、公共交通、工会、民政、社会治安、城市管理、卫生监督、环境保护、人口计生等部门提供的协助管理性岗位,在解决零就业家庭等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基础上,拿出部分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特别是历届毕业生就业,并按规定落实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政策。
四、强化政府部门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的宏观调控职能
一是各级政府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通过积极发展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开发和创造更多适合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岗位,鼓励各行各业多吸纳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向重点工程项目、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集聚区、社会公益性岗位等输送更多的大中专毕业生。
二是继续强化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和制度建设,大力推进毕业生就业校企合作机制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大中专院校与企业定期联席会议制度,了解企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和人才队伍建设情况,与教育部门互动共商,优化大中专院校专业和课程设置。
三是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在有规模企业中,继续为大中专毕业生建立就业见习试岗基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培训和实践的机会,帮助其提高工作技能和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并给予生活补助,鼓励见习单位提前招用见习毕业生。
四是面向困难对象,实施重点帮扶。依托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将生活困难家庭、单亲家庭、“零就业家庭”、就业困难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中登记失业的毕业生、对愿意就业和已就业的贫困应届毕业生纳入重点帮扶范围,实行动态管理帮助其尽快实现就业。
第三篇:武汉市人民政府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管理办公室
武汉市人民政府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管理办公室
武毕“2004”2号
关于武汉市2004年人才储备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各区人事局,市、区人才服务中心,各普通高等专业学校毕业生就业部门:
为贯彻落实全国、省、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引进储备一批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人才,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全市普通高等和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武政“2004”28号)和《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我市高等和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就业落户工作的通知》(武政办“2004”84号)的精神,‚对尚未落实就业单位并愿意留在我市工作的非武汉生源的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继续采取‘先接收入户,后推荐就业’的市、区两级人才储备办法‛。现就人才储备的范围、条件、办事程序、服务内容等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人才储备的范围及条件:
武汉地区普通高校和教育部全国重点院校尚未落实就业单位并愿意留在我市工作的非武汉生源的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应届毕业生,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均可申请办理人才储备:
(一)博士、硕士毕业的研究生,双学士本科毕业生;
(二)经省、市级有关技术、专利部门认定的有创造发明、技术革新产品专利等成果的;
(三)获得学士学位,属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理学、工学、农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类的专业。
二、人才储备的办事程序:
(一)签订储备协议
符合人才储备条件的毕业生,需先在武汉毕业生就业网上注册并进入‚毕业生‛专区,点击‚人才储备‛,进行人才储备登记。武汉地区院校毕业生,由学校根据储备条件提出推荐意见。
1、需人才储备的毕业生,与市、区人才服务中心签订《人才储备协议书》和《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后,应将其身份证号和上报密码提供给市、区人才服务中心,市、区人才服务中心在就业网‚单位‛专区‚上报储备签约‛。
2、市毕办在网上对已签储备协议的毕业生进行核准,毕业生到市毕办(设在市人才服务中心的毕业生就业服务窗口),领取《武汉市毕业生接收函》,作为回校办理离校手续的依据。
(二)报到程序
1、凡与市、区人才服务中心签订人才储备协议的毕业生,须持省级毕业生就业部门签发的《毕业生就业报到证》、毕业证、学
位证、户口证明、《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及《人才储备协议书》到市毕办设在市人才服务中心的毕业生就业服务窗口办理就业报到手续。
2、毕业生凭市毕办签发的《毕业生就业报到证》、《入户介绍信》、《户口迁移证》及两张一寸黑白相片到拟落户区公安部门办理落户手续。户口可落在签订储备协议的市、区人才服务中心的集体户口上,也可落在亲戚朋友家的户口上。
3、毕业生到签订人才储备协议的市、区人才服务中心填写‚就业求职登记表‛,领取《人才储备证》。属中共党员的储备毕业生凭学校党组织签发的《组织关系介绍信》到市、区人才服务中心办理党组织关系转入手续。
三、人才储备的服务内容:
在人才储备期间,由市、区人才服务中心提供以下服务:
(一)求职服务
1、在武汉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上和中国武汉人才网发布求职信息;
2、加入中国武汉人才市场和各区人才市场人才信息库,在用人单位有需求时及时予以推荐。
(二)户档代理服务
1、办理接收集体户口的落户手续;
2、管理人事档案关系、党组织关系。出具考研证明、出国(境)政审证明、办理转正定级、预备党员转正,储备一年内就业的办理毕业生就业手续,一年后就业的办理干部调动手续。
各区人事局,市、区人才服务中心要高度重视人才储备的工作,严格执行各项政策、规定及工作程序,不得收取除工本费以外的其他费用,同时加强监督管理,切实做好我市人才储备工作。
武汉市人民政府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管理办公室
二○○四年五月二十七日
人才储备通知
共印100份
第四篇: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03年大中专毕业生和毕业研究生就业工作%9A
【发布单位】河北省
【发布文号】冀政〔2003〕1号 【发布日期】2003-01-08 【生效日期】2003-01-0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03年
大中专毕业生和毕业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冀政〔2003〕1号)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2003年我省大中专毕业生和毕业研究生(以下简称毕业生)共19.78万人,其中非师范类毕业生15.55万人,师范类毕业生4.23万人。为切实做好今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特作如下通知: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2003年全省毕业生就业工作既面临大好机遇,又面临新的挑战。一是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社会的人才意识、竞争意识进一步增强,对人才的总体需求进一步加大;二是北京申奥成功,我省制定了发挥地缘优势,发展奥运经济的战略,这必将为我省毕业生就业带来新的契机;三是2002年我省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运行质量稳步提高,为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但也应当看到,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2003年全省毕业生人数比上年增加5万人,毕业生就业的任务将更加艰巨。因此,做好2003年我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对于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进一步调整和改善我省人才队伍结构,尽快适应我国加入WTO后的人才需求,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各地、各部门、各学校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充分认识当前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因势利导,克服困难,切实把毕业生就业工作做好、做细、抓紧、抓实。
二、深化改革,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毕业生就业机制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2〕19号)和《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切实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02〕16号)精神,建立和完善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毕业生就业机制。
毕业研究生就业服务的范围是:由国家拨款的学校、全民所有制科研单位、国家重点企业,由财政拨款的文化、医药、卫生等公益事业单位、党和国家机关以及人民解放军所属单位。根据我省实际,鼓励部分毕业研究生到国家产业政策确定优先发展的非公有制单位就业。
高校毕业生和省、部属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原则上在全省范围择业,市属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可以跨市择业,职教中心普通班毕业生可以跨县(市、区)择业。师范类毕业生原则上面向省内教育系统就业,专接本毕业生原则上在市属以下单位就业,以充实中学师资为主。中师毕业生的就业办法由各市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在确保毕业研究生和紧缺专业本科生能够满足省内急需情况下,放开毕业生择业区域的限制,允许其出省就业。支持毕业生到军队工作,投身国防建设。
取消张家口、承德两市生源统招毕业生必须回生源所在地就业的政策限制。定向生、委培生、保送生原则上按协议就业。因特殊原因改变就业单位的,以及市属中等专业学校(含职教中心普通班)毕业生跨市就业的,须报省毕业生调配部门审核同意后再办理有关手续。
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与普通院校同等学历毕业生实行同一就业政策。
毕业生可以在毕业后两年内按毕业生的就业渠道选择就业单位。毕业生在毕业的当年内落实就业单位的由学校按月分批办理就业手续,并根据就业手续及时办理转移档案及户口关系。当年内未落实就业单位的,外省生源毕业生一律回生源地报到,其档案、户口一并转出。河北生源非师范类毕业生,其档案按管理权限分别移交省市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免费托管,户口关系(保留非农业户口)迁至家庭所在地。在择业期内落实就业单位的按管理权限分别由省或市毕业生调配部门及时办理就业手续,凭就业报到证及时办理档案和户口转迁。毕业生在两年内未能够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档案由省、市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移交县以上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交流机构。河北生源师范类毕业生,毕业离校时未落实就业单位的,两年以内可根据本人意愿,由学校、各市教育局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为其提供档案免费保管服务;其户口可继续保留在原就读学校,也可迁移至入学前户籍所在地,待落实就业单位后,再将户口迁至工作单位所在地。超过两年仍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由学校或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将其档案和户口关系迁至其入学前户籍所在地,保留非农业户口。未就业毕业生的档案、户口继续保留学校期间,不再具有本校学籍,不享受任何在校生待遇。学校可继续为其提供就业指导、需求信息等相关服务,允许参加本校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并负责为其办理有关就业手续。
三、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优生优荐和优生优用
各学校要对毕业生的德、智、体进行综合测评。对省属院校综合测评为前1%的本科生,由学校和省毕业生就业办公室共同颁发德、智、体综合表现特优学生证书。学校要严格按测评名次向用人单位推荐,用人单位选择毕业生要坚持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做到“优生优荐”、“优生优用”。
对在择业期内通过“双向选择”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研究生、全国重点大学本科生,如本人服从安排,由省毕业生调配部门指定有关市或中、省直单位接收安排。
四、努力拓展就业领域,创新就业方式,为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条件
机关、事业单位要在编制限额内按增人计划和有关规定接收毕业生。鼓励财政补贴事业单位在不增加财政拨款的前提下多接收毕业生,对于经费自筹事业单位根据需要予以满足。事业单位接收毕业研究生、全国重点大学本科生和省属高校综合测评为前1%的本科生,增人计划不足的,可向人事部门申报追加计划。
鼓励毕业生到基层第一线建功立业。2003年将继续选拔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培养锻炼,各学校要积极配合,做好工作。各地要认真抓好农村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吸纳农林院校毕业生,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采取有力措施,做好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定编和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坚决清退不合格教师和代课教师,及时吸纳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各种人员进入教师队伍,学历必须达标且持有教师资格证书。师范类院校毕业生领取毕业证的同时,按教师资格制度有关规定认定核发教师资格证书。教育部门在编制内接收安置师范类毕业生,人事、财政部门要及时办理增人、增资手续,不得在有编制和岗位的情况下,以财政困难为由拒绝吸纳师范类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对于到边远、贫困地方就业的师范类毕业生,人事档案和户口关系可留在县城,工作满三年,优先调动工作和解决住房困难。
为了方便企业接收毕业生,对各类较大的、人事管理比较规范的企业接收毕业生可实行计划单列。鼓励毕业生到个体、私营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就业或自主创业。对到个体、私营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就业和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可以以个人委托的方式,通过政府人事行政部门认可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办理人事代理手续。
要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引进我省急需的本科以上毕业生。对来我省就业的毕业研究生和本科毕业生要敞开大门积极接收,并提供一定的优惠条件,解决其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严格控制非河北生源的专科、中专生来我省(含中直驻冀单位)就业,特殊需要的必须报省审批。
积极培育以高校为基础、以政府为主导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各级毕业生调配部门要积极会同人才交流机构及有条件的学校举办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双向选择和信息交流创造条件。各地各部门要认真组织用人单位参加相关的毕业生就业市场。
五、加强管理,规范毕业生就业秩序
为了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各地各部门要按要求及时收集并向毕业生调配部门报送毕业生需求信息。省直和驻石中直单位接收毕业生,由省毕业生调配部门根据各单位的需求情况足额发放毕业生接收函。建立师范类毕业生就业需求信息报送制度,做好数据录入和分类汇总,确保信息真实有效。各市教育局要负责所辖县(市、区)师范类毕业生就业需求信息的征集、汇总、上报和发布工作。中省直有关单位及省外协作单位师范类毕业生需求信息直接报送省教育厅,按时报送需求信息者,视情况足额发给《中省直单位接收师范类毕业生就业指标卡》;逾期未报者,不补发指标卡,制定师范类毕业生就业方案时不予考虑。用人单位应根据岗位要求和毕业生资源情况合理确定接收毕业生的学历层次,不要过分追求高学历。除特殊岗位外,用人单位接收毕业生不得提出性别要求。用人单位到学校进行招聘活动,必须经学校毕业生就业部门同意,并服从学校有关安排和管理。招聘毕业生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自愿和男女平等的原则。各学校要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帮助。对于用人单位未经学校同意或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各种招聘活动,学校有权制止。
省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是代表省政府行使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职能的领导机构,负责制定全省毕业生就业的方针、政策。各地、各部门要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毕业生就业的各项规定,不得擅自出台不利于毕业生就业的文件和规定。
毕业生就业方案(含调整方案)下发后,各地、各部门要严格执行,不得拒收或退回。否则,各级人事、劳动部门要按有关规定限制其补充其他人员。列入就业方案的毕业生,如出现违约问题,按有关规定处理。已落实就业单位并领取报到证的毕业生超过3个月不报到,按有关规定取消其按毕业生就业渠道就业的资格。各学校要对毕业生进行认真体检,对体检不合格的,按有关规定办理。对毕业生报到后不能坚持正常工作或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纠纷的,按在职人员有关规定处理。
毕业生就业报到证是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凭证,各级毕业生调配部门不得以任何理由扣留、换发教育部和省统一印制的就业报到证。各地公安部门要凭省、自治区、直辖市毕业生调配部门签发的报到证和毕业生调配部门出具的落户通知书,为毕业生办理户口关系。要进一步放宽师范类毕业生就业落户规定,简化有关手续。在规定的择业期限内到中省直单位就业的毕业生,报到后凭《毕业证书》、省级毕业生调配部门签发的《毕业生就业报到证》办理落户手续;到设区市属及其以下单位就业的毕业生,其《毕业生就业报到证》须到本市毕业生就业调配部门签证。
取消出省费、出系统费和其他不合法、不合理的收费项目。定向(含师范类专接本)、委培、保送毕业生超出服务范围或不按原协议就业的,有关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严格按国家和省政府有关规定及省物价局、财政厅、教育厅、人事厅联合印发的冀价行费〔1999〕18号文件执行。各市、县政府及有关部门,不得以任何理由巧立名目,自定政策,向毕业生收取教育赞助费、上岗费、上编费等。
六、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思想教育工作,积极为毕业生就业搞好服务
各级毕业生就业部门要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在场地、人员、经费方面给予保证。要为广大毕业生就业提供政策咨询、信息服务、推荐就业等各项服务。各院校要进一步加大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力度,并从学生交纳的学费中按一定的比例提取经费,用于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逐步实现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要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毕业生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大力宣传临时就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和到基层就业、到边远地区就业、到艰苦行业就业的典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广大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和新的就业观。明确不论在何种所有制的单位工作,不论以何种方式就业,只要通过劳动依法获取报酬即为就业。
省毕业生调配部门要定期通过新闻媒介向社会公布各学校签约情况。
各级毕业生调配部门、学校和用人单位,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认真贯彻国家有关方针政策,不断提高政策水平,自觉抵制不正之风,切实做到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确保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进行。
2003年1月8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泉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泉州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任务分解方案的通知
泉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
泉政办„2005‟284号
---------------
泉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
泉州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任务分解方案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管委会,市直各部门,各大中专院校:
为进一步做好我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确保各项政策措施的全面落实,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福建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任务分解方案的通知》(闽政办„2005‟144号)和《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05年非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泉政文„2005‟218号)的要求,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将《泉州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任务分解方案》印发给你们。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把工作抓紧、抓实、抓好。牵头单位要主动负起责任,协办单位要积极配合。市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协调小组将对各项政策措施和工作任务的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二00五年十一月十八日 泉州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任务分解方案
一、加强领导协调方面
(一)进一步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协调机制。市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协调小组成员单位要建立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市人事局、教育局牵头,定期召开会议通报就业工作情况,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重大问题。
主办单位:市人事局、教育局
协办单位:市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协调小组成员单位
(二)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按照中央要求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的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协调小组,切实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及时研究和解决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创造性地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主办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管委会(三)大中专院校要实施“一把手”工程,按照教育部“两个不低于”、“三个到位”和“四化”的要求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把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考核学校教育教学和院校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
主办单位:市教育局、各大中专院校
(四)要动员和组织各方力量千方百计地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各级财政要适当增加投入,加强对人才市场软、硬件建设及推广使用福 建省毕业生就业公共服务网、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建设的投入,对毕业生就业工作予以支持。
主办单位:市财政局、人事局
协办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管委会
二、拓宽就业渠道方面
(一)补充国家公务员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应主要面向高校毕业生公开招考或招聘,择优录用,同时要逐步加大考录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的比例。
主办单位:市委组织部、人事局 协办单位:市委编办
(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艰苦地区工作。在艰苦地区工作满2年,报考研究生的,应优先予以推荐、录取;报考公务员和应聘到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录用。到西部地区和我省山区工作的,实行来去自由的政策,根据本人意愿,户口可迁到工作地,也可迁回原籍,由政府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提供免费人事代理服务。到乡镇农、林、水及卫生防疫等基层事业单位工作的,在见习期即执行定级工资标准,并实行浮动工资。
做好事业单位临时人员及中小学不合格教师的清退工作,吸收高校毕业生充实队伍。
主办单位:市人事局、教育局、公安局
协办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管委会、市直有关部门(三)积极引导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就业,在信息咨询、就业指导、就业推荐、户口迁移、档案寄存等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学校、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和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尽可能提供便利条件和相应服务。要按照有关规定,在工资支付、社会保险、劳动争议等方面维护其合法权益。
主办单位:市人事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公安局、教育局(四)继续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福建省志愿服务八闽贫困地区计划”,共青团、人事、教育、财政等部门要在资金和其他政策上给予支持,各高校也要积极采取措施,鼓励、支持毕业生志愿服务西部和我省、市贫困地区。
主办单位:团市委
协办单位:市教育局、财政局、人事局、有关高校
三、鼓励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方面
(一)凡高校毕业生(毕业后2年内)申请从事个体经营或申办私营企业的,可通过各级工商部门注册大厅“绿色通道”优先登记注册,其经营范围除国家明令禁止的行业和商品外,一律放开核准经营,对限制性、专营性经营项目允许边申请,边补办专项审批手续。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其他工商管理方面的优惠政策按《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闽政办„2003‟82号)规定执行。
主办单位:泉州市工商局
(二)金融机构要加大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贷款支持力度,对于能 提供有效资产抵(质)押或优质客户担保的优先给予信贷支持。对高校毕业生创业贷款,可由高校毕业生为借款主体,担保方可以其家庭或直系亲属家庭成员的稳定收入或有效资产提供相应的联合担保。对于资信良好、还款有保障的,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适当发放信用贷款。要通过简化贷款手续,合理确定授信贷款额度,在一定期限内周转使用。对创业贷款给予一定的优惠利率扶持,视贷款风险度不同,在法定贷款利率基础上可适当下浮或少上浮。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泉州中心支行 协办单位:各商业银行
(三)各级政府要在就业经费预算中安排一定的经费扶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有条件的县(市、区)可参照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管理办法,制定具体措施,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主办单位:市财政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协办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管委会(四)凡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自工商管理部门批准其经营之日起1年内免交税务登记证工本费。新办的城镇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国家规定不能减免的行业除外),当年安置待业人员(含已办理失业登记的高校毕业生,下同)超过企业从业人员总数60%的,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可免征所得税3年。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免税期满后,当年新安置待业人员占企业原从业人员总数30%以上的,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可减半征收所得税2年。
主办单位:泉州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五)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政府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免费为其保管人事档案(包括代办社保、职称、档案工资等有关手续)2年。创办企业自工商部门批准其经营之日起1年内,可在政府人事、劳动保障部门所属的人才、劳动力中介服务机构和公共职业介绍机构的网站免费查询劳动力供求信息,免费发布招聘广告等;参加政府人事、劳动保障部门所属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和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举办的人才集市或人才、劳务交流活动给予适当减免收费。创办企业的毕业生及其所在企业的员工可分别享受一次免费或优惠参加由政府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劳动力中介服务机构举办的培训或测评服务。
主办单位:市人事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协办单位:各人才、劳动力中介服务和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六)劳动保障部门要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的社会保障政策。对高校毕业生从事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的,可在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设立的个人缴费窗口办理社会保险参保手续。
主办单位: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四、加强就业指导方面
(一)各大中专院校要尽快建立健全专门的就业指导和服务机构,在人员、场地和经费方面给予保证,确保工作到位,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活动和思想教育工作。
主办单位:各大中专院校
(二)发挥职能部门、大中专院校、人才中介机构、各类经济组 织和社会团体的各自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帮助大中专院校有针对性地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主办单位:市人事局、教育局、各大中专院校
五、培育规范就业市场方面
(一)坚持“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改革方向,进一步培育毕业生就业市场。各级政府人事和劳动保障部门所属的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和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免费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就业指导等服务,大中专院校、用人单位、各类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毕业生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活动,为毕业生就业牵线搭桥。
主办单位:市人事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协办单位:各大中专院校、各人才中介服务和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二)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相互贯通和资源共享。各级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和公共职业介绍机构都要开辟毕业生就业的专门窗口,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服务、培训和招聘活动
主办单位:市人事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协办单位:各人才中介服务和公共职业介绍机构
(三)加快毕业生就业信息化进程,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要通过各类人才信息网、校园网、报纸等媒介向毕业生适时提供就业信息服务。推广使用毕业生就业公共网,实现三级联网。
主办单位:市人事局 协办单位:各大中专院校、各人才中介机构,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管委会
(四)加强对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监管,保护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合法权益,严禁各种以盈利为目的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活动。各地公安机关要切实做好大中专毕业生落户工作,严禁任何机构和个人利用毕业生户口迁移非法收费。
主办单位:市人事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公安局 协办单位:泉州市工商局
六、援助待就业毕业生方面
(一)市和及各县(市、区)要加大对人才开发的投入,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做好人才储备工作,为待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必要的生活帮助,扩大择业空间,缓解就业压力。政府人事、劳动保障部门所属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和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应根据当地的社会需求对待就业毕业生定期举办培训班,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所需经费由地方财政予以补助。毕业生长期找不到工作的,可根据本人意愿,报名参加社会急需专业的培训。培训费和职业技能鉴定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
主办单位:市财政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管委会
协办单位:市人事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二)政府人事、劳动部门所属的人才中介服务、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应免费为待就业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就业推荐服务。待就业大中专毕业生的档案由生源所在地或学校所在政府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保管,两年内免收档案保管费。
主办单位:市人事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协办单位:各人才中介服务和公共职业介绍机构
(三)要积极推行技术性工种职业准入制度。开展相关职业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帮助学生取得“双证”,增强就业竞争力。对就业困难的应届高职(大专)毕业生,由劳动保障、人事和教育部门共同实施“高职(大专)毕业生职业技能资格培训工程”,对需要培训的应届高职(大专)毕业生由学校统一组织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费由学校承担,职业技能鉴定费适当减免。
主办单位: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有关高校 协办单位:市教育局、人事局
(四)积极帮助待就业毕业生尽快就业,对毕业半年以上经推荐未能就业又要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可到入学前户籍所在地的劳动保障部门办理失业登记。对已进行失业登记的高校毕业生,有条件的地方可组织其参加临时性的社会工作、社会公益活动,或到用人单位见习,给予一定报酬。
主办单位: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协办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管委会(五)对于高校毕业生因患病等原因短期无法工作并确无生活来源者,户口在学校的应迁回家庭所在地,由本人提出申请,当地民政部门进行调查核实,符合条件的,参照当地城市低保标准给予临时生 活困难救助。
主办单位:市民政局
七、人才培养结构调整方面
(一)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加大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规模、专业设置和就业状况的统筹力度。建立高等学校布局结构、发展规划、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办学评估、经费投入、领导班子考核等工作与毕业生就业状况挂钩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将毕业生就业状况列为高职院校评估的核心指标。对就业率低的长线专业,要暂停招生或减少招生。
主办单位:市教育局 协办单位:市发展计划委
(二)组织实施职业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开展“订单式”培养,建立一大批稳定、有效、资源共享的高职实训、实践基地。
主办单位:市教育局、有关大中专院校
(三)进一步推进高职毕业生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高职院校可根据本校的专业特点,成立相应专业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要根据社会需要允许学生调整专业,并适当延长学习期限,可采取毕业后到职业技术学院(校)参加3-6个月的职业技能培训,并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的办法,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培训费和职业技能鉴定费用列入同级财政预算。
主办单位:市教育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各相关大中专院校 协办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管委会
(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评估和公布工作,促进高校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的对接。研究制定科学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评估标准和办法,适时向社会公布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促进高校面向社会需求办学。要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督促检查,重点检查就业工作薄弱学校,对工作不落实、政策不到位的要限期认真整改。
主办单位:市人事局、教育局
主题词:人事 毕业生△ 就业 通知
抄送:市委各部门,市人大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省直驻泉有关机构,市中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在泉各商业银行。
泉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05年11月21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