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商业银行服务“三农”有效途径探索

时间:2019-05-13 07:23: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型商业银行服务“三农”有效途径探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型商业银行服务“三农”有效途径探索》。

第一篇:大型商业银行服务“三农”有效途径探索

金融服务“三农”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各国金融机构都在积极探索。农业银行作为一家发轫于农村的大型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改革的各个阶段,都在为破解这一难题进行不懈努力。农业银行坚决贯彻国家的要求,全面落实服务“三农”市场定位,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转变不适应新时期“三农”客户需求的体制机制,着力破解大型商业银行金融支农难题,深入探索大型商业银行服务“三农”的有效模式和途径,努力为“三农”发展和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建设提供强有力金融支撑。

大型商业银行服务“三农”面临挑战

在传统的体制机制下,大型商业银行服务“王农”,除要面临“三农”客户弱质性、风险多重性等普遍性金融难题外,还受其经营格局、管理理念和运作模式的影响,面临一系列特殊挑战和问题。

城乡二元结构与大型商业银行一体化经营的矛盾。在城乡经济社会二元格局没有根本改变的前提下,大型商业银行为“三农”客户提供贷款,需要投入的成本远远高于城市业务。由于城乡业务收益客观上存在差异,如果完全按照市场规律,资源配置必然流向收益较高的城市业务。因此,大型商业银行要做好服务“三农”工作,要将有限资源在城乡业务间合理摆布,存在很大的挑战和内外部压力。

“三农”客户金融需求特殊性与大型商业银行经营标准化的矛盾。我国“三农”客户财务硬信息少、金融需求“短小频急”,与城市客户相比存在很大差异。大型商业银行以城市客户为基础的标准化流程,无法适应“三农”客户的金融需求,从而产生了“三农”业务门槛高、链条长、贷款难等一系列问题。大型商业银行要做好“三农”金融服务,需要对其内部业务流程进行深度再造,这将是不小的挑战。

“三农”业务分散性与大型商业银行管理集中化的矛盾。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信息相对闭塞,决定了开展“三农”金融服务,需要采取点多面广、分散经营的业务模式。这与大型商业银行正在实施的管理集中化的改革模式存在较大矛盾和冲突。大型商业银行做好“三农”金融服务,需要调整管理集中化的策略,建立更加精细、更加灵敏的统分结合的管理机制。这对大型商业银行的管理能力和风险控制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

农行服务“三农”积极探索

农业银行作为农村金融体系中的骨干和支柱,2007年以来,认真贯彻落实“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股改原则,积极创新适应“三农”业务发展的经营模式,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全行员工的不懈努力下,“三农”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积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加强“三农”业务条线化管理。农业银行在现有体制框架内,设立专司服务“三农”的业务部门,保障“三农”业务“有人做”。设立区别与城市业务的考核体系,对“三农”业务实行单独的核算与考核,并依据考核结果,单独下达经营计划、经济资本、信贷规模、费用配置和固定资产指标,确保“三农”业务发展所需资源,保障“三农”业务“能够做”。针对“三农”客户特点,在准入、评级、授权、授信、担保等方面出台单独的信贷政策,下沉决策重心,简化业务流程,增强县支行经营活力和服务能力,保障“三农”业务“能做好”。

不断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尽力满足“三农”金融需求。农业银行在重庆设立了专门的三农产品研发中心,推出了“金益农”、“三农”金融产品统一品牌,下辖产品已超200种,重造了一套“三农”金融产品体系,基本能够满足各层次、各类型“三农”客户的需要。特别是为农户量身打造了具备多项功能的惠农卡,截至2010年9月7日,已发卡 5109万张,依托惠农卡发放贷款310万户,贷款余额1081亿元,授信户数达540万户,授信余额1561亿元,在全国494县依托惠农卡代理新农保、新农合和其他代理业务,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农户,提高了新农合、新农保资金发放和使用效率。

持续增加信贷投放,加大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农村资金外流一直是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关键问题,也是外界对农村金融指责最多的地方。2007年至今,农业银行不断加大对“三农”和县域的信贷投放,对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明显增强。截至2010年6月底,全行县域贷款余额达到1.4万亿元,比2007年增长64%,高于同期全行贷款增幅10个百分点。2010年上半年,县域新增贷款占新增存款的比例达到65.19%,基本实现了县域组织的资金用于县域,为“三农”和县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大量新鲜“血液”。

全面拓宽“三农”服务渠道,提高“三农”金融服务可获得性。据统计,截至2009年末,全国有2792个乡镇是金融机构空白区,有342个乡镇是金融服务空白区。农业银行在稳定现有农村网点数量,提升网点辐射能力同时,积极创新新型服务渠道,不断提高“三农”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在无农行网点地区,设立“离行式”自助银行,加强与供销社等机构的合作,通过在其网点布放电子支付渠道,为农户提供小额兑付服务,着力完善农村支付结算网络;开展流动服务,使金融服务到村到户,深受广大“三农”客户的欢迎。进一步加大县域地区自助设备投入力度。目前,农业银行在县域地区网点总数达到1.27万个,向县域地区投放ATM机超过1.7万台,转账电话超过80万台,POS机超过11万台。

进一步强化“三农”业务风险控制,提升资产质量。在服务“三农”过程中,农业银行始终将风险管控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在全行风险管理框架下,不断健全“三农”业务风险管控政策制度体系,针对“三农”风险特点,明确相关政策要求。积极探索“三农”风险定价模型,科学合理设置“三农”信贷价格水平,确保收益覆盖风险,提高商业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三农”零售客户风险打分卡、“三包一挂”激励约束机制,不断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探索新方法、新模式,提升风险管控水平。切实加强了风险在线监测,完善了“飞检队”、“神秘人队伍”、“整体移位队伍”等监督检查队伍,通过多种措施保障“三农”不良贷款余额和占比持续双降。

开展金融知识下乡,改善农村多金融生态环境。在服务“三农”实践中,农业银行十分注重对客户信用意识的培养。在全国范围内,与政府广泛合作,开展信用乡镇建设。选择部分地区开展“三农”课堂,为潜在“三农”客户讲解国家金融政策、农行金融产品,以点带面,提高“三农”家中户的金融知识水平,有效促进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

持续推进面向“三农”改革发展工作

经过不懈努力,农业银行已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大型商业银行服务“三农”的新路于,“三农”和县城业务已经成为农行打造城乡联动独特竞争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沪港两地的成功上市掀开了农业银行改革发展的新篇章。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农行将进一步强化“三农”金融服务,深入推进面向“三农”的改革发展工作。

始终坚持服务“三农”不动摇。公开上市后,一方面,服务“三农”是农行义不容辞的责任。另一方面,在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的大背景下,“三农”和县域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蕴藏着巨量的金融需求。积极抢占“三农”和县域金融市场,不断提升“三农”和县域业务商业价值,是农业银行建立独特竞争优势,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农业银行将在践行国家责任的同时,不断提升“三农”业务盈利水平,实现“国家满意、社会满意、股东满意、客户满意、员工满意”的目标。

持续增加“三农”和县域金融供给。紧紧围绕增强农业发展支撑能力、促进农民多渠道就业、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发展等任务,制定专门服务方案,提供针对性的金融服务,不断加大“三农”信贷投放,确保“三农”和县域的新增贷款占其新增存款的比例持续保持在 50%l:2-,贷款增长速度持续高于全行平均水平,逐步实现在县域组织的资金主要用于县域,为“三农”和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进一步提升“三农”金融服务水平。不断增强“三农”金融产品和服务渠道创新能力,完善“三农”金融产品服务体系,提高“三农”客户金融需求的满足度和可获得性。推进内部体制机制改革,保障有专门的组织、机构、人员、资源,专注于服务“三农”,为“三农”业务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下沉经营决策重心,加快县支行改革,不断增强县支行经营活力、服务能力和辐射覆盖面,更好为“三农”客户提供金融服务。进一步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形成完整的、单独的“三农”信贷政策制度体系,简化业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

不断提高“三农”金融服务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推动“三农”业务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优化资源配置,突出做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客户的金融服务,努力提升“三农”业务的盈利能力。大力拓展县域地区中间业务,不断提升“三农”和县域业务综合回报水平。继续加大风险管控力度,在发展中控制风险,在控风险中求发展。在不断满足“三农”客户金融需求的同时,深度挖掘“三农”和县域业务的商业价值,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现阶段,我国不同地区“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水平、金融生态环境差异很大,金融需求呈现多层次、多元化的特征,这就决定了在“三农”金融服务上,任何一家金融机构都不可能包打天下。“三农”金融服务成本高、收益低、风险大的状况短期内难以改变,单靠农村金融机构自身努力很难解决。改善“三农”金融服务,需要各类金融机构的精诚合作,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需要国家给予更多的政策扶持。

农业银行将继续秉承“大行德广、伴您成长”的发展理念,与广大同行一起,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更加饱满的热情,为广大“三农”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为农村金融的改革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第二篇:大型商业银行服务三农新模式探讨研究论文

虽然我国已经多次对农村金融进行局部乃至全局性改革,但目前农村金融体系依然无法满足“三农”对金融服务的巨大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新农村建设。作为中国农村金融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型商业银行应该进行怎样的调整实现自身改革发展与服务“三农”相结合是一个值得研究问题。

一、文献综述

信贷市场上,银行与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产生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随着利率(或抵押)的提高,申请贷款的企业的平均质量会下降,而企业在得到贷款后会选择风险较高的项目。在市场均衡的时候,银行的利率(或抵押)会低于使市场出清的水平。此时,企业对信贷的需求高于银行对信贷的供给,一部分企业的信贷需求得不到满足。这就是所谓的“信贷配给”(creditrationing)现象(Stiglitz,Weiss,1981;Wet-te,1983)。一般而言’中小企业缺乏完善的财务会计制度,也缺乏高质量的抵押品’因此对银行而言,中小企业往往是信息不透明的,是信贷配给的对象。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非常广泛的现象,在国内学术界也有许多研究,比如张杰(2000),林毅夫,李永军(2001),张捷(2002),李志赞(2002),郭斌,刘曼路(2002),王宵,张捷(2003)。而且中小企业很难达到交易型贷款的要求,中小企业融资一般属于关系型贷款的范畴。不少研究发现,相对大银行而言,小银行更倾向于向中小企业放贷,也就是对中小企业融资上存在“小银行优势”。Berger,Udell(1995)和Berger,Kashyap,Scalise(1995)发现中小企业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大银行比小银行低。Haynes,0U,Bemey(1999)发现大银行的这些中小企业客户一般历史较久,财务安全性较高,而且其贷款一般为交易型贷款。Peek,R0sengren(1998),Strahan,Weston(1996,1998)和Berger,Saunders,Scalise,Udell(1998)发现银行合并和并购后,中小企业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会下降。Cole,Goldberg,White(1999)发现大银行更倾向于根据财务比率决定是否给中小企业贷款,也就是更倾向于交易型贷款。Berger,Udell(1996)发现相对小银行的中小企业贷款’大银行的中小企业贷款具有更低的利率和抵押要求,一个解释是大银行的中小企业贷款是更安全的交易型贷款。中小企业融资上的小银行优势在国内学术界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针对目前国内中小企业融资困境,许多学者提出要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其依据就是小银行优势(林毅夫,李永军,2001;张捷,2002;李志赞,2002)。

综合以往研究成果,大型商业银行相对中小银行服务“三农”,存在一定的劣势,即如何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这就需要在组织体制和经营机制进行创新,才能服务中小企业和“三农”。

二、国外大型银行服务“三农”的分析

事实上,一些国外金融机构的成功经验表明,如果采取得当的措施,辅之以适当的政策支持,大型商业银行依然可以实现对农村金融业务的成功经营,如法国农业信贷银行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作为一家起源于1885年,现已成为法国农业金融体系核心机构的大型商业银行,法农贷在促进法国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发挥了极大作用。目前它占据法国农业信贷市场份额的85%,在66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分支机构,业务涵盖了商业银行、金融产品、证券经纪、保险、股票发行、以资产为基础的融资和私人银行等多个方面,已经跻身国际最大全能银行的行列。一百多年来,法农贷结合法国农业的特点和自身的发展情况,探索一种独特的发展模式。从业务性质和发展战略的角度看,发展早期,在政府政策支持下,它是政策性金融与合作金融的统一,也是行政导向与农民需求的统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单一的小额农贷无法确保可持续经营。因此,中上层逐步走向商业银行,实行多元化经营;最终,中上层法人完全商业化和国际化经营,在业务上实施综合经营。从组织结构的角度看,法农贷自下而上建立了金字塔式的三层架构:基层地方信用社、区域银行和农业信贷局。两千多家“基层地方信用社”是集团的基石,具有典型的信用合作性质,不是完全意义的银行,其职责是吸收和管理活期存款及储蓄资金;43家“区域银行”是基层信用社出资成立的真正意义的银行,大部分股权和全部表决权归基层信用社所有,主要负责集中基层信用社的存款并确定向会员发放的贷款数额。区域银行在人、财、物等方面有较大的自主权。在此之上,区域银行又控制着法农贷的股权。而“农业信贷局”是法国政府于1920年建立的官方中央机构,职责是指导监督区域银行的运作和落实农村金融政策。该机构在1926年更名为法国农业信贷银行,成为从区域银行到基层信用社的最高管理机构。法农贷独特的发展模式对于我国大型商业银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一,从“三农”和城市业务的关系看,两者之间既需要有效的风险隔离与独立经营,又需要联动和相互补充,以城市业务支持“三农”业务或者城市业务和“三农”业务协调发展。对于“三农”业务,要由银行自主决定其贏利目标和方式;对于城市业务,要积极推进多元化经营,可以考虑按业务拆分为不同的板块,按照业务条线进行管理。

第二,从组织结构的角度看,可以借鉴“合作制”的思路,以参股的方式参与经营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互助性农业保险基金等地方性、基层性金融机构并保持其合作制。以期在客户和银行之间形成有效沟通,银行的专业人士和当地农村专业人士或有威望的农业专家之间形成良性合作。

第三,从公司治理的角度看,多级控股的思路值得参考。可以考虑将具体控制和决策权按不同的业务种类对一级分行进行适当的下放,实行总行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扁平化管理方式,各级分行特别是一级分行财务独立、自负盈亏、单独纳税、以效益最大化为经营目标,确保“三农”业务的成功经营。

欧洲复兴开发银行是“二战”后由美国、日本及欧洲一些国家和政府发起成立的旨在帮助欧洲战后重建和复兴的银行。从1994年在俄罗斯开办中小企业贷款业务至今,已扩张到22个国家,共发放53.5万笔合计40亿美元的小额贷款,累计贷款回收率达99.5%,是目前国际上进行中小企业贷款比较成功的银行之一。该行通过各国、各地区的代理行发放贷款,该行只在基准利率上加1~1个百分点,允许代理行收取剩下的6~8个百分点,代理行对此业务单独考核、单独记账,加强管理,及时撇除坏账。欧洲复兴开发银行以往的操作为我国大型商业银行服务“三农”及中小企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首先,要建立支持中小型企业发展的专门机构。在我国,可以考虑由有网点优势的大型商业银行独资或与地方政府共同出资建立针对“三农”和中小企业的贷款机构。其次,要在当地选择好的合作银行,针对其设计严格的管理和激励制度,确保其进行项目筛选、贷后管理和风险防控的积极性,并且实行扁平化的决策机制。再次,减少地方政府干涉,增强商业化运作水平。

三、我国大型商业银行服务“三农”的新模式探讨

(一)国内不同类型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优劣势分析

目前我国服务于“三农”的金融机构大体可分为三大类:大型商业银行、以政策性银行和农信社为代表的中型正规金融机构、以农村私人钱庄和资金互助组织为代表的非正规金融机构。下面对三者在服务“三农”方面各自具备的优劣势列表分析如下:

如表1所示,目前农村金融最大的问题在于,虽然各类金融机构在服务“三农”方面均具备各自的优势,但由于缺乏合理的制度框架,各自的优势无法充分发挥,劣势却体现得比较明显。

(二)我国大型商业银行服务“三农”的新模式探讨

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难点决定了现阶段有效解决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思路是:做出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在此制度框架内,能够规范非正规金融机构,使其有条件地被纳人正式金融机构之内,从而形成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使新型金融机构能够兼具上述提及的三大类农村金融机构的优势,并引人竞争机制使各类金融机构之间形成明确的分工和有效的合作,互相弥补业务与能力的缺陷,有效避免各自的不足,从而扩大金融服务的范围。在此思路下,着手建立一套新型的商业银行型金融控股公司就成为新时期下农村金融改革的一种新的模式。

所谓“新模式”,是指新型金融机构的组建方式、业务模式和组织结构有别于以往。由于信贷业务目前仍然占据着农村金融业务相当大的比重,因此新型金融机构的建立可以考虑在强化和完善银行信贷业务的基础上加以实施和完成;同时,由于农业生产方式的特征以及“三农”事业的进步,我国农村金融需求日益多元化,因此也可以功能完善、机构健全为目标推进以金融控股公司为代表的新型金融机构的建立。

模式一,以现有大型商业银行为主导,建立新型的村镇银行,同时完善审批、抵押登记、价值评估、信用评级、权证交易等信贷业务的配套性服务,以贷款发放为核心,同时向上、下游延伸业务链条,拓宽农村金融机构产品的创新空间,实现农村信贷业务的全面和高质量经营,打造新型的农村银行经营平台。事实上,目前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在此方面已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今年8月,中国农业银行作为主发起人分别在内蒙古和湖北设立了克什克腾农银村镇银行和汉川农银村镇银行,开创了大型商业银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先河。

模式二,参考借鉴法农贷的发展思路,保留我国现有大型商业银行一级法人的身份不变,充分利用其较强的资本和资金实力,在农村地区广泛的营业网点以及相对先进的风险管理水平,以合作和参股的方式建立因地制宜、城乡联动、灵活高效的新型金融控股公司,参股仅在总行一级完成,将部分经营和决策权下放至各级分行特别是基层分支机构。

模式三,直接借鉴法农贷的成功经验,尝试采取多级控股的思路新设若干商业银行,同时在总行、省级分行两个层面参股经营包括农业保险公司、农业产业基金、信托公司、农业租赁公司等在内的多种地方性、基层性金融机构。向其派驻董事,合理影响参与其具体项目的运作和整体经营。

上述三种模式新型金融机构所谓的“新”,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组建方式新。传统意义上的金融控股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通常在总公司及较高层次分支机构层面进行,综合经营的优势在总公司层次体现得较为明显,不同类别业务之间的相互联动较为频繁;随着分支机构层次的降低和客户层次的下降,不同类别业务之间的联动不再紧密。与此不同的是,新型金融机构对不同类别新设机构的控股是在总部、省、市分行甚至经济比较发达的县域支行,在多个层面同时展开。另外,它还最大程度地保证了基层组织的合作性质和相对松散的参、控股结构,并将决策权和经营权下放至基层。这种新型的控股模式,一方面可以确保金融控股公司的综合经营的优势,同时还能充分发现中小型金融机构经营灵活、信息充分、对客户需求及其自身情况的变化反映灵敏等上述提及的优势;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调动子公司自主参与经营管理以及开展中小规模业务的积极性。

以村镇银行为例,通过村镇银行的崭新平台,能够将大型商业银行的系统优势与村镇银行贴近农户、经营机制灵活的特点有机结合,从而创新出服务‘三农’的新组织模式,增强大型商业银行对‘三农’事业提供金融服务的针对性。更重要的是,从长远看大型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控股、参股等形式,以相对较少的资金和人力投入,组建一批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搭建服务“三农”的综合性金融平台。而这种由大型商业银行以股权投资的方式出资设立,并以相对松散的方式参与村镇银行经营管理的模式,就是未来新型金融控股公司的一种雏形。

第二,业务模式新。新型金融机构可以重点支持县域有效金融需求,优选重点产业、行业和客户,提供本外币结合、境内外联动的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一揽子金融服务,集中力量发展有坚实基础、有竞争能力、有市场需求的县域业务。广泛参与传统的信贷和非传统的证券、信托、基金等多种业务,并不断推出综合化、集成化、精细化和套餐化的新型金融产品。另外,由于不同区域的“三农”事业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对金融服务种类、数量和形式的要求也是参差不齐,因此可以推行差异化的业务发展思路,在某些相对落后的地区仍然以传统的对公和个人信贷业务为核心,大力发展以小额信贷、互助信贷为代表的新型“三农”信贷业务,探索以支持农民组建专业合作社,向信用合作社发放批发贷款等多元的信贷业务方式,而不仅仅是多元的业务构建新型金融控股公司。

第三,组织结构新。通常而言,金融控股公司是以股权或委托管理权等其他权利为依托,对银行、证券、保险和信托中至少两个行业的金融机构具有绝对控制力,以发挥协同效应的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的集团公司。理论上说,金融控股公司对金融机构具有强大的诱惑力--内部发挥协同效应可以有效提高运营效率;外部则扩大市场势力,通过价格歧视获取垄断利润。总体而言,和其业务划分相一致,目前大多数金融控股公司是以业务条线对内部的组织机构进行设置的。如果金融机构仅仅定位于为城市客户提供服务,这种设置没有问题;如果要同时对“三农”和城市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在组织机构设置上金融机构不得不同时兼顾客户群体的显著差异和不同类别金融业务的风险隔离。这样,不仅使金融控股公司“业务综合、风险隔离”的优势无法体现,还大幅地增加了内部组织机构的数量,降低了决策效率。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必须引人新的制度安排,设计一种新型的金融控股公司的组织结构,使金融机构既能发挥金融控股公司的优势,同时为所有客户提供服务,又要压缩机构和人员数量,防范金融风险,不断提高经营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为了加强对“三农”事业的金融支持,目前一些大型商业银行已经设立了包含“对公”“个人”等多个部门的“三农”板块,各部门从整体上按照“事业部制”的模式运行和管理。应该说,这种设置充分考虑到“三农”事业对金融服务的特殊要求,是一种金融控股公司式改革的积极尝试;但同时它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首先,和商业银行原有“对公”“个人”等部门或有一定的重复;其次,正因为突出了“三农”板块的特殊性和相对独立性,无论是在业务还是客户方面,它与“非三农”板块之间的协调和联动都不可避免地减少了。这样,仍然不能有效发挥金融控股公司特有的内部协同效应和综合经营优势,为“三农”提供更加丰富和高效的金融服务。可供参考的解决办法是,沿袭金融控股公司式改革的思路,打破“三农”与“非三农”板块之间的界限,将现有事业部制的组织结构进行拓展和延伸。近期,建立全行单一的“对公”和“个人”事业部,在不同的事业部内部,根据客户性质的差异选择信贷、保险、租赁、投资银行等不同金融业务加以组合和重点发展,未来,在前期改革的基础上设立独立的“公司金融”和“个人金融”子公司。这样的设置能够确保在总体组织机构数量最少的前提下,既有效地区分并尊重“三农”与“非三农”、“对公”与“个人”等多种客户的差异性,又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金融控股公司“业务综合、风险隔离”的优势。

通过这种控股模式,能够满足金融机构商业化运作“三农”事业的需求,有效地解决大型商业银行面向中小企业客户时的规模经济和比较优势的问题;在整个金融体系中,既坚持了自己的优势,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经营特色,又合理地避免了与同业的过度竞争。

当然,在进行我国服务“三农”金融机构改革时,还需要根据国情对上述三种模式加以选择和灵活运用。现阶段,对于新设金融机构而言,可以参考法农贷的经验和思路,试点多级控股模式;对于已有的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而言,保持目前的一级法人体制,并更多地将控制权和决策权下放,是更有利于发挥银行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优势的现实选择。

四、结论

在金融混业经营趋势不可避免的环境下,为了更好地服务“三农”事业,大型商业银行必须紧密围绕“商业化运做”这个核心,设计出一整套制度、业务体系和组织架构,建立适应“三农”事业发展的金融机构,以新型模式为其提供金融服务。由于中国农村经济问题的复杂性,加之“三农”问题时时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中国农村金融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職而就。未来应该继续不断加强对农村金融问题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不断调整金融体系、创新金融服务模式,以期能够持续不断地为“三农”事业提供强大的金融支持。

第三篇:发挥大型商业银行服务“三农”的骨干作用

发挥大型商业银行服务“三农”的骨干作用

车迎新

2013-5-5 5:55:25 来源:《 光明日报 》(2013年05月04日 07 版)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支撑在农业,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民。“三农”是国之根本,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石。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离不开金融的有效支持。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核心力量,大型商业银行在服务“三农”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必须充分发挥骨干作用。

大型商业银行服务“三农”的机遇

十年“黄金期”为“三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连续十年出台“一号文件”聚焦“三农”,相继推出一系列强农富农惠农政策措施,推动“三农”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过去的十年是我国农业发展最快、农村变化最大、农民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是“三农”发展的一个“黄金期”,为今后“三农”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农”发展已步入历史新阶段。党的十八大提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并对推进“四化同步”、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作出了全面部署。《全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纲要》即将出台。“三农”发展已步入新的历史阶段,发展方向和路径越来越明确,农村市场蕴含的巨大金融需求将为大型商业银行服务“三农”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更多发展新机遇。

技术进步为大型商业银行服务“三农”提供了有利条件。现代科技特别是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可以有效突破服务“三农”的时空限制,有效压缩服务“三农”的成本,同时有利于大幅减轻农村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消极影响,有效管控“三农”风险,为大型商业银行服务“三农”实现均衡、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大型商业银行服务“三农”的问题

从“三农”自身来看,风险大、成本高仍是制约大型商业银行服务“三农”可持续性的根本因素。农业是弱势产业,收成受自然条件的制约较强;我国农业仍以农户经营为主,产业化水平不高,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农业生产经营本身就存在风险高、收益差的特点。加之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滞后,大型商业银行与农村客户信息不对称问题仍较突出,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三农”业务风险。在商业化转型以后,大型商业银行乡镇网点少、服务半径大,加之农村人口居住分散、“三农”业务量多额小,“三农”业务办理成本、管理成本和“三农”服务成本明显偏高。

从大型商业银行来看,还存在诸多不适应农村金融现状和需求变化的因素。大型商业银行在商业化改革进程中,在产品研发、客户准入、业务审查审批等方面,逐渐形成了一套适应城市业务的标准化流程,这套流程还难以完全适应“三农”金融需求。我国已步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城镇化深入推进的历史新时期,农村金融需求正发生显著变化,给新时期服务“三农”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更多新期待。但大型商业银行普遍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在客户细分、产品研发、流程再造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从国家层面来看,金融服务“三农”的政策、市场和法律环境仍不够完善。一是支持“三农”的税率、利率和准备金率优惠政策亟需改进,主要表现在优惠力度小、政策合力差、覆盖面窄、针对性不强等。二是农村企业诚信意识和农民金融风险意识淡薄,农村征信体系建设刚刚起步,信用管理相对滞后,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很不尽如人意,局部还存在恶化问题。三是农村土地为集体所有,产权不完整,土地、房屋以及相关财产无法进入市场,不能抵押,是制约大型商业银行服务“三农”的重要瓶颈。

大型商业银行服务“三农”的对策

突出抓好外部环境培育。重点在财税政策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适度扩大涉农贷款税收优惠覆盖面,以财政贴息等手段扩大支农贷款效果。在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有效控制农村市场利率,在缓解农民利息负担过重的同时,吸引社会资金回流“三农”;进一步下调农村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适度扩大优惠准备金率适用范围,鼓励大型商业银行更好地筹措资金服务“三农”。加快建设农村信息系统,完善信用档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推进信用村、镇创建活动,广泛开展现代金融知识和诚信教育,强化农村企业和农民信用观念。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扎实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林地和海域承包经营权的确权发证工作,着力解决制约“三农”担保难、融资难等瓶颈问题。

有效激发内部活力。深入推进服务“三农”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探索推进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对“三农”业务实行单独核算、单独考核,做实以事业部制为基础的资源和政策保障体系;按照“有利于控制风险、有利于降低成本、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导向,从整体上构建金融服务“三农”的新模式;不断强化产品和服务创新,坚持把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理念与农村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主动适应县域经济社会变迁和“三农”客户需求变化,针对性、前瞻性地开展产品和服务创新,有效满足并积极引导“三农”各类金融需求。

充分发挥党建工作优势。在服务“三农”中应特别注重加强党的建设,自觉把党建优势转化为服务“三农”优势。持续强化基层组织建设,以优良作风保障服务“三农”工作。坚持扩大覆盖面与提升战斗力相结合,着力强化党组织建设;坚持选优与训强相结合,着力抓好带头人队伍建设;坚持规范与创新相结合,着力增强党员队伍活力;坚持基层组织建设与创先争优相结合,充分激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生机活力。要认真落实好中央八项规定,主动深入农村了解“三农”、熟悉“三农”,把农民最真实需求作为服务“三农”的出发点。牢记根本宗旨,牢固树立起“客户至上、始终如一”的服务理念,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服务“三农”的落脚点。

(作者系中国农业银行党委副书记)

第四篇:探索金融服务三农新思路

探索金融服务“三农”新思路

甘肃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2012-08-13 10:00:53来源:《经济日报》2012年8月12日

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其服务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村经济发展的水平。当前,要确保农村改革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迫切需要积极探索金融服务“三农”新思路。

近年来,我国农村地区已经初步形成以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主,范围涵盖保险、证券、担保机构等在内的多层次、广覆盖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这些金融机构的网点已经在融入农村中较好地满足了农户、农业龙头企业及相关农业经济组织在存款、贷款、汇款和保险等方面的金融服务需求;农村金融涉农贷款规模不断扩大,金融创新产品不断涌现,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增强。可以说,针对日益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需求,有关部门大力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努力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农民增收的贷款难、融资难问题。

但我们也要看到,长期以来,农村金融的供求矛盾一直是困扰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一方面,我国已有金融机构3000多家,但大多数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开展金融服务的意愿不强,农村金融资源供给总体不足;另一方面,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广大农村地区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农业生产机械化、信息化、企业化等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涌现出了一大批有知识、懂技能、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传统的存取款服务已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令人欣喜的是,当前中央高度重视农村金融问题,各种破解农村金融难题的政策措施正在频频落地。从“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到“阳光信贷工程”,一系列促进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的重大工程相继实施,有力地健全了农村金融服务网络,为农民更容易地获得贷款,更便捷地办理业务以及享受更优惠的服务费用,创造了条件。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现在的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迫切需要相关地区和部门的共同努力,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以适应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和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变化。

具体来说,应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在农村金融机构扩面提质上下功夫。总的来看,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覆盖面较小,仍是当前破解农村融资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继续完善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明晰产权关系,推动农村信用社加快组建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步伐,改善资本结构,完善法人治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其支农实力和发展后劲,发挥好支农主力军作用;继续发挥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金融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提高政策性银行服务“三农”的水平,扩大政策性业务范围,突出加大对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中长期项目的金融支持,发挥政策性金融服务“三农”的引导和带动作用。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壮大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引导更多金融机构加入“三农”的行列,推进城市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发展。

二是在加强农业风险保障上下功夫。农业保险作为市场化的风险管理和社会管理手段,在防范农业灾害风险、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村金融发展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农业保险,扩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首先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机制和

发展模式,开展在政策支持下保险公司与政府联办、为政府代办以及自营等多种农业保险经营模式。其次要健全农业保险制度,促进农业保险科学发展。要进一步推进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明确保险监管部门、保险经办机构、农户等相关参与主体在推进农业保险发展中的权责,同时建立健全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形成由财政支持的农业巨灾风险转移分担机制,实现农业巨灾风险在全国范围内的分散化解,提高保险业抗御农业巨灾风险的能力。此外,还要加强信息化建设,构建具有高可靠性、高安全性、可扩展性的农业保险信息网络体系,大力提升服务能力,以满足农业保险业务规模和覆盖面快速扩大的服务需求。

三是在农村金融服务创新上下功夫。要主动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新趋势,不断在产品、服务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体系。要大力培育和发展县域担保、评估、公证等中介机构,切实解决县域担保难问题;鼓励金融机构与相关机构加强合作,运用联保、担保基金和风险保证金等联合增信方式,积极探索发展联合信用贷款。这些年,一些地方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比如,为缓解农民抵、质押物缺乏与银行贷款安全性要求之间的矛盾,一些地方做足信用文章,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纳入乡镇一把手考核范围,依托与金融机构共同建立的农户信用信息采集和评价系统构建了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库。又如,一些地方为缓解农业的弱质性特点与涉农金融产品结构不合理之间的矛盾,探索构建银保、银证、银信多方合作的立体服务模式,探索推广“行业协会+联保基金+银行”、“龙头企业+种植基地+行社联合+财政贴息”等信贷模式;引导保险资金进入“企业+基地+农户”、“企业+中介组织+农户”的贷款方式,增强农业龙头企业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大“三农”保险产品创新力度,探索开发“信贷+保险”金融服务新产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保险品种。这些做法有很多都值得我们研究、借鉴。

总之,发展农村金融是一项系统工程,很难一蹴而就。推动农村金融改革发展,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需要政府、金融监管单位、银行机构等各方面形成合力。(执笔:张建军)

第五篇:电子渠道是新时代服务三农有效途径

电子渠道是新时代服务“三农”有效途径

董玉华

服务“三农”是改变农村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途径。面对幅员辽阔、居住分散的中西部地区,如何探索服务“三农”的有效方法,不走过去铺摊子的老路,利用科技的手段,利用现代化电子渠道为农牧民服务,是我们正确的选择。本文联系内蒙古电子渠道服务三农的实践,探讨电子渠道服务“三农”的作用,寻找目前服务“三农”存在的差距,提出更好地服务“三农”的对策。

电子渠道服务“三农”是国内外广泛采用的途径,中西部地区采用电子渠道服务“三农”意义尤为重大

(一)什么是电子渠道服务“三农”?

所谓电子渠道服务“三农”是指依托先进的信息和网络,以特定的自助电子设施,比如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短信通、ATM、POS机、转账电话、惠农卡等,向县域和农村的农牧民及农村中小企业提供的非物理网点提供的自助金融服务。

目前在农村广泛采用的转账电话、ATM机、惠农卡等在服务“三农”方面发挥了主要作用。将成本较低的转账电话布放到人口流动相对较大的专业批发市场、农资公司、专业农户、农村个体工商户等,通过农村的“能人”示范作用,带动广大农民使用现代化的金融服务产品。目前依托转账电话,还可以为农牧民开办小额取现业务,大大节约了农民往返银行物理网点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延伸了电话银行的功能。现在银行发放的小额信贷的取款和还款完全可以通过自助机具来完成,首先可以依附物理网点,建立在行式的自助银行,分流物理网点柜员的压力,今后可以选择一部分地区建立离行式自主银行,达到广覆盖的目的。

除了上述电子渠道外,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也是县域和农村未来发展的方向。在农村的一些商户和中小企业已经开始使用网上银行,一些金融机构发行的用于小额贷款的信用卡绑定在网上银行上面。网上银行还可以用来查询、转账等业务,只要加大培训力度,一旦为农牧民所接受和掌握,就会极大方便农民的结算和资金需求。手机银行未来发展的潜力更大,因为随着手机的普及,利用移动电话来服务农牧民的空间很大。电子商务可以为农村地区的特定商户和支付客户提供电子渠道资金的支付结算、信用中介平台等提供增值服务。农村一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就能极大方便经销客户的支付结算,扩大经销商的规模。

(二)国外电子渠道服务“三农”的做法

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也由于人工成本的增加,充分利用电子化渠道服务中小企业成为国外同业的共同选择。法国农业信贷银行是一家服务法国农业市场的商业银行,其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的信贷业务占该国农业信贷市场份额的85%,针对一些农村地区的就业人口不断减少的现状,批准农村就近的商业店铺设立银行服务网点,替代农村的传统银行网点。印度工业信贷投资银行在广大的农村地区采用设立信息站的方式,在信息基础设施较好的农村安装1到2台电脑,通过卫星、电话或无线连接与互联网相连,有偿为全村农户开展网上银行服务。这些信息站采用商业化运作,并通常由农村高素质的青年农民管理。还有印尼人民

银行在开展服务农民业务方面也有成功的探索,该行注重先进的IT开发和使用,98%的银行网点可以进行实时网上银行业务操作,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服务农村、农业和农民的银行越来越认识到利用科技手段的极端重要性,纷纷采用电子渠道服务农民,当然首先需要使得农民在思想上接受,这关键在于加大对农民培训的力度。对农民的大规模培训是今后推广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的关键所在。银行的工作人员要率先使用手机银行、网上银行,作为对农牧民的义务宣传员。

(三)中西部地区电子渠道服务“三农”的意义何在?

我国中西部地区幅员辽阔、居住分散,利用电子渠道服务“三农”具有现实意义。下面结合内蒙古地区电子渠道服务“三农”的实际,谈谈电子化渠道服务三农的作用和意义。

(1)电子化服务渠道有效助推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内蒙古在西部地区崛起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色资源开发、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等不断推进,民营经济、特色经济、板块经济等多元化经济形式蓬勃发展,将助推县域经济再上新台阶,一大批经营规模大、市场化程度高的中高层次农村经济主体将加速成长,中小企业异军突起并出现“集群化”发展趋势。而且,随着产业转移和城乡经济联动发展,农牧民正在走上致富奔小康的道路,新型农牧民群体也日益扩大。随着县域经济实力的增强,各种客户群体的金融需求日益增多,对多元化金融服务的呼声也更高,对电子渠道服务能力提升的要求也更为迫切。

(2)电子化服务渠道是传统物理网点服务渠道的有力补充和替代。一般认为,服务“三农”就要在农牧区设立物理网点,因为农牧民的金融服务需要载体。贵州等中西部的有些贫困山区没有任何金融服务,是金融服务的空白点。信用社等涉农金融机构就采取设立简易的物理网点,政府免费提供办公场地、公安负责安全保障、电信部门负责线路布放。一个星期上两三天班,与农民赶集日子相吻合。另外,采用流动银行的服务方式。这些为农牧民服务的方式应该短期是有效的,但不是服务“三农”的长效机制。因为简易的网点存在安全隐患,不可持续。而遍地开花设立乡镇物理网点无疑是走老路,成本和效益、投入产出比都不符合现代商业银行的追求盈利最大化的要求。可行的办法就是充分利用电子渠道来满足农牧民的金融需求。利用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和手机银行等,可以有效降低农村金融服务的交易成本,免去物理网点的安全隐患。

内蒙古农牧区人文地理条件较为特殊,地域十分广阔,占到全国土地面积的12.3%,受到蒙古族传统游牧习惯的影响,我区农牧区村落及人员分布很不集中,部分偏远地区交通不便,金融机构物理网点严重不足。农村牧区金融服务网络尚不健全,在相当多的地区乡镇以下金融服务存在“空白”,成为金融服务“三农”的一大难点,也成为制约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农牧民生产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对于内蒙古自治区的农牧区而言,由于电子化服务渠道存在较多物理网点不具备的服务优势,改善农村牧区支付结算环境建设、积极提升电子化渠道服务能力已成为推进农村牧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快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

(3)电子化服务渠道可以提高县域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竞争优势。电子渠道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契机。电子渠道对企业的作用是远期的、战略性的, 在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推动企业产品创新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 ①利用信息技术降低企业的经济活动成本, 从以劳动力要素为基础的低层次的成本优势升级到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高层次的成本优势。②电子渠道能够有效地解决县域企业的市场信息问题, 有利于县域中小企业在国际水平上的产品创新。③电子渠道能帮助县域企业突破时空、经济规模大小上的制约, 中小企业、农村的乡镇企业、个人企业等能够利用价格低廉的、实时的、无地域性约束的虚拟网络进行网络营销和管理。④电子渠道有利于加强企业间的相互联系, 形成产业集群和牢固的供应链伙伴关系。

(4)有利于扩大农村金融的服务范围、提高农牧民的现代金融意识。

电子渠道的最大好处就是利用现代科技,发挥手机、电脑等载体,做到在时间和空间连续服务,实现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现代金融不同于传统银行的存、贷、汇业务,链条更长。通过宣传和培训,让农牧民具有现代金融意识和操作技能,接受信息化时代的金融创新,并主动实践,会提高农民的素质,节约成本、使得农牧民得到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例如采用高考网上报名,农牧民的子女通过网上报名,安全方便快捷。通过银行客户经理的指导,农牧民利用网上银行进行一次操作,就会增加对网上银行等电子化渠道金融知识的认识。

实践证明电子渠道服务“三农”在中西部地区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西部地区幅员辽阔,居民居住分散,在乡镇大量设立物理网点无疑是不现实的。一个可以替代的方案是发展电子银行。究竟是否可行,需要我们来论证。另外,这些年中西部地区的实践就是很好的佐证。

(一)中西部地区发展电子银行服务“三农”的可行性分析

仍然以内蒙古为例,来分析电子渠道服务“三农”的可行性。

一是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为县域电子化渠道建设提供物质保障。近几年,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内蒙古经济总量和工业快步进入全国中等行列,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中走在了西部的前列。内蒙古把县域经济与中心城市作为两大发展战略重点,坚持特色发展思路,突出比较优势,因地制宜,探索出了农业产业化推进型、劳务经济主导型、工业突破型、资源开发型、产业集聚型、都市圈一体化型六种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内蒙古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县域经济发展日趋均衡、协调,辖内各地区经济实力及居民收入水平大幅增强,不但成为了自治区自身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且日益成为西部乃至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亮点。在此基础上,全区不断加大县域地区资源投入、加大电子化渠道硬件建设,为电子渠道更好地运行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是政府及金融机构高度重视、认识水平稳步提高是县域电子渠道发展的前提条件。在自治区政府的领导下,人民银行及涉农金融机构充分认识到加强县域电子渠道建设的重要意义,从强化组织领导、加强基础设施供给、加大非现金结算系统建设、深化电子化金融产品推广、加大宣传力度等方面着手,积极采取切实措施寻求突破口,推进该项工作发展。同时,广大县域企业及居民的认识水平也不断提高,逐步认识到金融机构电子渠道为日常交易和生活带来的诸多好处和便利,不断提高电子渠道的使用频率和效率。内蒙古政府出台扶持农村

电子渠道的政策,在农村安装ATM一次性补贴5万元,安装POS机每台补贴100元,设置流动性银行一次性补贴3万元,这些政策有力调动了金融机构的积极性。

三是科技实力、通讯水平的提升为电子渠道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近年来,我区互联网、手机的广泛普及、3G网络的迅速应用、三网整合、物联网和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都为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信用卡网上支付等电子渠道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二)全面提升县域电子渠道服务能力的有益尝试

一是加强支付结算系统建设,提高农村牧区资金清算效率。内蒙古金融机构高度重视农村牧区支付服务市场的拓展与建设,不断加大对农村牧区营业机构基础设施投入和改造力度,支付清算系统建设不断向农村牧区延伸,支付清算基础设施状况不断得到优化和完善。多年来,内蒙古农行和信用社等涉农金融机构在对基层营业机构的清算网络系统、大小额支付清算系统及网络安全和设备投放方面投入了巨大的财力、物力,在所有营业网点全部开通了大小额支付清算系统、账户管理系统、联网核查系统、同城票据交换系统、支票影像系统,全行县域机构行内系统接入面已达到100%,基层营业机构的结算功能逐步得到增强,确保了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加快了资金汇划速度,极大地提升了农牧区支付服务效率和质量。

二是加大自助机具在农村牧区的投放力度,增强电子支付结算服务水平。结合服务“三农三牧”业务工作的深入开展,进一步加大了对县域及农村牧区自助机具的投放力度,在大型农贸市场延伸离行式自助银行系统;在重点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资销售企业设置支付工具或平台;在粮棉大县和农户业务量较大的县域设置农户流动金融服务工具组合。ATM机、POS机、转账电话等自助设备在全区县域及乡镇的覆盖率进一步扩大。在充分发挥县域及乡镇现有物理网点优势的同时,针对农村牧区的机构不足的现状,积极探索以“无形银行”弥补现有基层营业机构覆盖率不高的缺陷,在农村牧区大力推广电子支付服务。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电子渠道交易量较过去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三是依托电子渠道建设,推动了农牧民的发家致富。结合内蒙古自治区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的趋势,紧紧围绕农牧业产业化和农村牧区城镇化,把支持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有效支持“三农”、带动广大农牧民脱贫致富的重要切入点,围绕自治区乳、肉、绒、粮(油)、薯、草(饲料、沙草)六大主导产业体系和葵花、番茄等特色产业龙头企业,通过先进的电子化服务网络和设备将龙头企业和基地农牧户捆绑在一起。同时,还通过先进的电子化结算网络和设备将产业化龙头企业上下游的中小企业和经销商捆绑在一起,有力地促进了基地农牧户各项农牧业产品的流转速度,推动了农牧民的致富。

四是大力推广惠农卡等电子货币,提高非现金支付服务水平。内蒙古涉农金融机构按照“重点推进、点面结合”的原则,突出抓好县域支行惠农卡和小额农户贷款业务整体推进。通过广泛宣传和舆论引导,充分调动农户办卡积极性,持续扩大惠农卡及小额农户贷款特色服务受理范围。同时,积极探索信用卡透支功能在农村牧区的应用,创造条件,面向农牧区养殖户、种粮大户、个体工商户和个体私营企业主等发放惠农信用卡,以惠农卡及电子支付为主体的非现金支付方式在全区农村牧区得到了较好的推广使用,业务量显著提升,尤其是惠农卡的应用得到了有效普及。为延伸惠农卡服务功能,增强惠农卡的推广效果,提高惠农卡的实用性,十分注重发卡以后卡功能的加载,把惠农卡作为服务农牧户的核心产品,充分发挥惠农卡在结算、理财等方面的品牌优势,进一步加强与政府、财政、社保、农机、供销

社等单位和部门的合作,积极营销基于惠农卡业务的新农保、新农合、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家电(汽车)下乡政策补贴等代理项目,扩大惠农卡特色服务业务的覆盖面。

五是提高创新能力,加快电子支付手段普及应用。近年来,自治区经济快速发展,网络通信等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改善,农牧民对金融支付结算手段的需求进一步提高。例如,进一步做好惠农卡功能加载,做实惠农卡代理功能,提高代理新农保、新农合、农资综合直补、财政补贴等代理项目的覆盖面,使农牧民真正得到实惠;大力发挥“漫游汇款”业务功能,实现“一点汇出,全国通兑”,为农牧民和农村牧区企业异地经商、外出、采购提供方便、安全、快捷的支付结算服务;完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服务功能,代收代缴电费、移动电话费等公用事业费用和其它费用,为农村牧区居民和企事业单位提供省时、方便、快捷的代收代缴服务;依托遍布全国城乡的联行网络和电子汇兑、实时汇兑系统,为农牧区村镇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信用社等100多家同业机构办理银行汇票、汇兑、代理兑付银行汇票、托收承付、委托收款、现金领缴、银行承兑汇票等业务。通过支付结算手段的不断创新,全行支付清算网络在农村牧区得到了进一步延伸,使农村牧区居民和企事业单位享受到了城乡一体的支付结算服务,为全区农村牧区支付服务环境的改善做出了重要贡献。

六是加强渠道建设,改善用卡环境。农牧民用卡难一直是困扰和制约县域银行卡业务快速发展的主要问题。针对农村牧区金融服务能力薄弱、支付手段落后、银行卡使用环境差的实际,内蒙古金融机构与中国银联内蒙古分公司签署了全区农村牧区银行卡支付受理环境建设合作协议,以实现双方资源的有效整合为基础,以建立刷卡无障碍街区及完善银行卡受理渠道为突破口,以解决农牧民日常生产、生活用卡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密结合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选定重点地区和重点领域,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方式开展全方位合作。在旗县政府所在地、较大乡镇和惠农卡普及发行行政村全面开展银行卡受理市场建设。双方将以“三农”类商户、惠农卡受理商户为重点,以商务部万村千乡工程、家电汽车农机下乡工程、旗县供销社物资销售、AAA级旅游景区作为拓展目标,以解决县乡领域粮食和农副产品收购、农用生产资料及农用物资采购与销售、广大农牧民日常用卡等金融支付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农牧民使用习惯、农民工使用特点,不断开发适合农村牧区支付服务发展需要的新产品和新模式。这些措施的出台,将为促进全区农村牧区银行卡支付受理环境的明显改善起到积极的作用。

积极推进电子渠道服务三农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拓展电子渠道在农村地区的辐射范围。继续加大对农村金融科技方面的投入,扩大小额支付等系统在农村的覆盖面。促进农村地区用卡环境的改善,增加收单机构的签约数量,加快农村地区ATM、POS机具的应用。积极拓展金融服务方式,全面发展网上支付、电子支付、手机支付等新兴支付业务,进一步弥补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不足的问题。

2.加速推动与引导,积极推广以农民为中心适销对路的金融产品。结合农村地区不同消费群体,分别推出新型非现金支付工具。例如向经济组织和个体工商户推出以“三票一卡”为主体的支付工具,向农民工普及银行卡为主的支付工具,向公务人员推出以公务卡为主的支付工具,针对广大农民群体,推出以集中账户为载体、赋予农民个人固定账户为模式的“电子钱包”业务。

3.建立现代化支付体系覆盖县域和农牧区的服务网络和支付环境。按照“尊重农村支付习惯、选择操作简便且兼具现金和非现金支付功能的支付工具”的思路,推动支付清算系统向农村延伸。依托银行卡结算账户和惠农账户体系,大力推动电子支付业务的发展。开通农牧区大小额支付清算系统、联网核查系统、同城票据交换系统、支票影像系统、账户管理系统,通过上述系统办理诸如“惠农一卡通”、“富民一卡通”“农民工卡”“邮政绿卡”“农行惠农卡”等特色业务,进一步改善农村牧区的支付服务环境。

4.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建立县域地区电子渠道服务的宣传长效机制。电子渠道服务三农工作的深入发展,离不开自治区政府及各家相关金融机构的大力宣传和引导,电子服务渠道对传统的农牧区而言,毕竟还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还有较多的农牧民和县域企业没有深入了解电子渠道的重大便利和好处。所以提升宣传能力、丰富宣传内容、创新宣传手段尤为重要,农牧民和县域企业的支持和认可,是该项工作持续发展的关键和保证。

5.加大对于农牧民接受和使用现代金融工具的培训力度。要利用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服务农牧民,关键是送知识下乡,大力培训农牧民的金融意识、操作技能,让农民牧民接受并会使用它。所以考虑要与有关部门密切合作,利用开办农民牧民夜校、远程培训等方式,大力提高他们利用现代科技致富的意识和能力。银行要求自己的员工带头使用手机银行,目的是做推广使用手机银行的义务宣传员。特别是在农牧区的农行机构,与农牧民近距离接触,示范效应非常明显。要发挥乡镇和村委干部的作用,先教会他们使用手机银行,进而现身说法发动农牧民使用手机银行。要利用农村青年企业家的作用,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司加农户的链条作用,带动农牧民使用现代化支付工具。在内蒙古这样一个跨度大、幅员辽阔的省份,利用手机比较普遍的优势,大力推广手机银行服务农牧民,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下载大型商业银行服务“三农”有效途径探索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型商业银行服务“三农”有效途径探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服务三农[范文模版]

    所谓“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中国是农业大国,更是个农民大国(70%的人口是农民),因此就有“农业兴、百业兴;农村稳、天下稳;农民富、国家富”的说法。 农业、农村、农......

    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新模式探索研究

    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新模式探索研究 喀旗第十六届金融理论研讨会论文 一、创新和加强农村金融服务的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对......

    太仓农村商业银行服务“三农”对接会(大全5篇)

    太仓农村商业银行服务“三农”对接会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授信签约仪式圆满举行5月16日下午,我行服务“三农”对接会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授信签约仪式在市......

    服务“三农”情况登记表

    信息化“远程教育”服务“三农” 古敢水族乡补掌小学富源县实施“远程教育”以来,在上级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充分利用“远程教育”信息平台,立足优质服务、发挥技术优......

    三农金融服务

    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印发加强农村商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机制建设监管指引的通知 各银监局: 现将《加强农村商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机制建设监管指引》印发给你们,请结实际贯彻执......

    浅谈大学生如何服务三农

    浅谈大学生如何服务“三农”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但农业工业化发展缓慢,严重制约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的农村取得了翻天覆地的......

    服务三农论文

    浅谈如何在“服务三农”上做足文章 邮政物流业务经过五年的发展,邮政分销配送业务已经发展成为邮政新的主营业务,并逐步进入到管理规范化、业务规模化、形象统一化的新的发展......

    创先争优服务三农

    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自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来,玉祁街道农技站在创先争优活动中以“服务三农”为根本出发点,坚持“依靠科技增效益”的方针,全面贯彻执行各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