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旅一体化典型村调研报告
农旅一体化典型村调研报告
凝神聚力抓提升 聚精会神抓发展
泊头市—灌河村
四营乡灌河村人口560人,130户,耕地1400亩,原本经济基础薄弱、农业设施落后、道路破旧不堪,严重影响了人们生产生活。2014年,在外经商办企业的赵静当选村支部书记后,决心回乡创业造福乡里,改变村里脏、乱、穷的现状,经过积极争取,灌河村成为我市2015年美丽乡村建设精品村。从此,该村在支部书记赵静的号召带领下,从清理垃圾柴草改善村容村貌着手,到筹资修路建广场造景点建设美丽乡村,到村民流转土地入股发展现代农业,再到统筹规划打造农旅一体化发展新模式,开启了该村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该村各项规划建设都已初见成效,巨变中的该村正以一种崭新的风貌和充满激情活力的发展势头给世人们展示。
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集民意汇民智,改善村民居住环境,引爆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气球”
(一)造福乡里,建设美丽乡村
2014年秋天,在外经商办企业的赵静被推选为村支部书记,他面对全村老百姓期盼的目光,面对全村的脏、乱、差的现状,深知责任与任务的重大,他上任第一天就下定决心先从改善村容村貌做起,通过积极争取该村被定为全市2015年的美丽乡村精品村,没有启动资金,他就带头先捐资40万元,从清理村内街道两旁柴草垃圾入手,并带头亲自参与清理街道,打扫卫生,在他的带动与感召下,村民们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大家有的出钱出力,有的出机械设备,在外创业的老板们也都被他为家乡
办事的真诚热心所感动,纷纷回村配合工作做贡献,仅美丽乡村建设这一项,该村累计总投入资金就达260余万元,其中全村自筹资金120余万元,义务出工2500多人次,义务出动机械设备300多车次,完成清理垃圾杂物4000立方,硬化道路1800米,改造村内空闲小广场或绿地游园4个,安装体育健身器材20余套,村内街道两旁和空闲地绿化植被1200株,砌花池12个,绘制文化墙80面,粉刷墙面17000平米,安装路灯69盏,改厕40个,村内主要街道悬挂彩旗30面,修建汉白玉村庄标识牌坊一座,安装大型宣传教育电子屏一块,大街小巷全部实现了硬化,绿化,美化,亮化,村内环境变美了,人们精神也美了,全村环境实现了旧貌换新颜。
(二)凝聚合力,建章立制定规矩
随着村民居住生活环境的改变,也带来了村内村风民风的好转,村民们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两委班子成员相
互之间更加团结,全村向好向善的正能量正在逐步发挥作用。为进一步保持这良好的发展势头,村支书赵静把经营企业的管理方法及理念也用于村的经营管理中。”无规矩不成方圆,团结才能出战斗力,团结才能出成绩”.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遇到事情他都会征求每位成员和村民代表的意见和看法,不搞一言堂,对于村内重大事项的决策和村民关心的重大事情,坚持做到办事公正,处事公平,要事公开。在他的倡导下,村里实行了村务、财务、党务三公开制度,并规范了”三议一行一监督”工作机制,在建设美丽乡村中的各项资金收支,都由村民监督委员会签字审核后再由村会计入账,并定期上榜公布,让村民们都心知肚明,增加了工作透明度,消除了大家的隔阂和疑虑。为保持村内环境卫生长久不变,针对本村实际制定了村规民约,把全村街道划分了6个卫生区,明确专人具体负责,在每个胡同内都推选出一名责任心强、有威望的户进行日常
自我监督,确保了全村环境卫生整洁干净。通过建章立制,规范运作,使村”两委”班子在村民中进一步赢得了信任与支持,更激发了全体村民配合工作的积极性。
(三)打造景点,提升村庄品味
为进一步突出村庄建设特色,找准环境改造的亮点和着眼点,通过参观学习,征求村民意见,决定对村南杂树丛生、垃圾遍地的废弃坑塘进行施工改造。坑塘中有杨树、柳树等400多棵,涉及10几户村民的利益,个别村民思想一时想不通不同意刨树,在推进工作中,村干部还与个别村民发生了摩擦,造成了村干部轻微伤,工作一时陷入僵局,困难面前村支书赵静没有退缩,带头深入到各村民家中,先从外围突破,夜以继日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他们的行动和耐心终于感动了那位村民,使他不但承认了错误,还主动捐款500元,使坑塘改造工程顺利施工。他们对占地10余亩的坑塘改造进
行了高标准的规划设计,坑底铺防渗膜7000平米,周围安装了350米石围栏,配置安装了万盏彩灯,周围铺设绿地草坪1500平米,栽种观赏花卉树木900余株,还建设安装了石拱桥、石板路、湖心亭、水车、假山、地灯、音箱等,仅坑塘改造资金就花费60余万元。街宽了,路平了,树绿了,灯亮了,环境更美了,每当下午夜幕来临之际,人们便来到民心湖赏景游玩,伴随着清脆优美的音乐,孩子们在湖边追逐嬉戏,老人们在凉亭休憩畅谈,健身大妈们也跳起了广场舞,形成了一幅幅农村田园风光的美景。附近及周边村的村民知道后也经常来此游玩欣赏,截止目前,该村已接待游客15000人次。
二、土地规模经营,实现统一管理服务,筑牢经济发展的”支撑点”
(一)统一思想,发展现代农业共同致富
村内的居住环境变美了,变好了,人们生活的幸福指数也提升了,村民们
看到了村里的变化,更看到了未来发展的希望。同时,人们对村两委班子的信任和期盼也就更高了,在这种情况下,村支书赵静的内心压力也更大了。如何把大家的思想都统一起来,带领村民们一起共同致富,寻求一种适宜本村的经济发展新路子又摆在了他面前。”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脑子决定思想,思路决定出路”.他便召集村两委班子和村民代表开始谋画灌河村今后发展蓝图,怎样发展?发展什么?没有经验,就走出去学,没有路子,就走出去探索,在朋友的帮助联系下,他们组织了全村40 余人的参观学习队伍,先后到山东博兴县幸福镇、青岛的中国第一香猪养殖集团、江苏泗阳国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了四天的学习参观,大家边走边看,悉心请教学习,通过学习参观大家开拓了视野,看到了现实,看到了差距,同时更增长了知识,增加了信心,进一步明确了村前进发展的思路与信心,走土地集约化经营,发展现代化农业是该村
突破发展瓶颈的必由之路,改变过去单打独斗现象,走抱团发展,走共同致富道路。为进一步统一思想,集思广益,该村还成立了现代农业发展微信群,几天的时间就有百人入群,大家在一起畅所欲言,全村共同发展致富的心声越来越高。
(二)利润共享,联合经营分策实施
发展现代化农业离不开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必须改变原先一家一户独自承包经营管理的现状。为实现土地规模经营,进行统一管理,结合现在农村正在推行的土地确权政策,村支书赵静同其他村干部一起走访全村各户了解情况,宣讲新政策、新形势,并多次召开村两委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研究协商,在充分酝酿形成共识的基础上,召开了全村第一次全体村民代表大会,决定成立泊头市灌河村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旨在发展本村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带领大家共同致富。全体村民自愿成为
社员,全村1400亩土地入股到合作社。每年合作社对村民保底承诺每亩700元,由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为实现共同致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合作社对土地实行三种经营管理模式:一是立足长远,红利共享型。根据全村规划需求,由合作社投资统一种植一些见效慢的远景农作物等,用于合作社长期发展战略,例如果园、花卉园、生态园、畜牧园等,并实行村民自愿参与,谁入股谁受益的原则,将来按地亩入股比例和投资比例分红享利。二是短期经营,保本盈利型。合作社针对比较偏远的流转土地实行分期规划策略,先经营种植一些当年就收益的普通农作物,以此来补充合作社的运营成本,用于补贴给村民保底租金。通过招商联系,今年合作社与山东鲁花集团签订了合作协议,发展订单农业,已种植花生300余亩,大豆200余亩。三是集约发展,转租经营型。为积极培育农业种养大户,吸纳社会资本,根据全村整体规划,合作社把部分流转土地
再转包给有能力的农业大户或公司自主经营管理,实现了公司+基地(合作社)+种养大户+农民发展的有机结合,对转租承包的土地,实行一包到底风险自负的原则,均价每亩900 元,差额用于合作社日常经营费用和基础建设资金。现该村1400 亩土地全部整合流转,土地入股入社率达100%.为村民们提供了多种谋生就业机会,可在家养老保底收入挣钱,可外出经商打工挣钱,可在家参与合作社雇工挣钱,可自行投资发展现代农业挣钱,多种渠道让村民致富奔小康。
(三)招商引资,借鸡下蛋协同发展
发展现代农业需找准选对路子,更离不开资金的投入扶持。合作社流转了全村1400亩土地,如何把它经营管理好?如何让它效益最大化?如何筹集充足的资金运作?这些都摆在了村支书赵静的面前,对原先只经营工业的他,对发展现代农业还真有点陌生,一度使支书赵静一连几天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在乡党委书记秦兴义的指导下,动员赵静和大家一起再次走出去取经,组织村两委班子、村内种养大户、村民代表组团外出取经,先后参观了山东寿光大棚蔬菜种植、尧阳县大棚菜种植、深县大凌消温室黄瓜大棚蔬菜种植和全国田园风光农业示范村黄骅市小堤柳村,尤其参观聆听了寿光菜农张春良等种植大棚黄瓜和西红柿的种植技术和市场分析,面对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大形势,做京津菜篮子,搞温室大棚蔬菜种植是条捷径出路。发展路子定准了,建设资金还没着落,怎么办?赵静就利用在外经商的人脉资源寻求合作投资商,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当前工业经济放缓的现实下,原与其企业合作多年的石家庄腾飞环保有限公司经理常红亮准备转行投资现代农业发展,经过洽谈协商,由常红亮计划出资3000万元,分期规划建设蔬菜大棚,并聘请寿光蔬菜专家作技术顾问。同时,为调动村民们参与积极性,改变村民自己投资建设资金不足和建设无规
模的现实,村民可根据自己的实力,反租其蔬菜大棚投资搞棚菜种植经营或按统一规划自行投资建设蔬菜大棚种植经营,采取灵活多样的发展经营模式,现全村已有60余户村民参与棚菜种植,合作社用土地控股的形式参与统一协调管理,并按比例提取适当的管理费。现该村一期今年规划投资1200万元400亩的蔬菜大棚已动工建设。
三、高起点谋划未来,大手笔推进建设,搭建农旅一体化”大舞台”
(一)立足资源优势,挖掘休闲观光农业潜力
村庄环境变美变漂亮了,棚菜种植发展起来了,受黄骅东堤柳村发展乡村旅游的感染,一个大的规划设想又在赵静心里酝酿产生了。借助现有的美丽乡村和现代农业资源优势,把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搞活资源,多引进社会资本投入,最终实现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产业发展,实现农旅一体化,这样既能确保资源的长期利用发展,避免浪费,又能增加村民收入,开辟村民致富发展的新渠道。发展乡村旅游,是为满足当今人们对乡村旅游的热衷和需求,也是近几年迅速发展非常火爆的朝阳产业。为筹划做好这项工作,在同大家形成共识后,他们专门从沧州请来专家进行考察规划设计,在充分论证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全村农旅一体化发展的整体规划设计方案,规划建设围绕种植、养殖、旅游、观光、娱乐、休闲等一体,设有农业推广区、精品生产示范区、观光体验区、娱乐休闲区和综合服务区,计划用5年的时间建设完成,届时该村将成为全市农旅一体化全新发展的典型村。
(二)做优特色产业,增强休闲观光农业实力
充分利用全村集体统一流转的土地资源,围绕生态绿色农业,在建设打造上要进一步突出特色,增强休闲观光农业的内在实力。今年,他们本着先易后难,边建设边受益的原则逐步推进,又多方筹措资金500余万元,翻修新建
了村南通往现代农业园区的主干公路,连通了园区到村内民心湖景区的道路,两侧安装了仿古式路灯18盏,修建路边花池20个,栽种花草6000余株,公路两侧栽种了紫薇风景树3000棵,在园区空闲地内补种杨柳绿化树木1600余棵,形成了风景带和观光带,并在园区路口修建了大型景观仿木生态园牌坊,使之与村北主街道汉白玉村庄标识牌坊遥相呼应,增添了乡村旅游的景观氛围。在现代农业园区中已种植完成了100余亩的果园建设,种植大樱桃30亩2500多棵,春雪桃20亩1500棵,各种葡萄苗3000株,各20亩的苹果园和梨园等,并铺设了果园游览观光甬路,现400余亩的蔬菜大棚正在建设中,计划8月份竣工。通过对外招租,由村民赵宾等投资50万元建设的占地10亩的农家乐园已正式对外营业,设有饮食特色烧烤、茶馆、咖啡屋、垂钓台等,集餐饮、休闲、娱乐、于一体。由村民赵志远等计划投资300万元的智能型温室生态园建设也
已动工,届时可为游客提供更加高档的吃、住、玩、赏、购的一条龙服务。另外,筹建的幼儿园、村民俗展馆、花卉园,养殖园、具有乡村文化的购物街等都在筹备中。同时,为改善现代园区的基础设施,计划平整田间路4公里,架线1000米,安装变压器2台,铺设节水管道3000米,引进喷滴灌设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个现代化的农业观光园即将展现在我们面前。
(三)丰富文化内涵,彰显休闲观光农业魅力
休闲农业形式是乡村文化的一种载体,文化内涵是灵魂,两者一脉相承,不可分割。因此休闲观光农业要有生命力,除了拥有生态特色优势明显,功能多样化外,还必须丰富其文化内涵。为此,该村组织专人进行了传统文化的挖掘和搜集工作,走访村内老人和知情人等,挖掘和继承灌河村古老文化,对古有的村西灌河殿和村南灌河寺的传说故事进行系统整理,对现存的有关资料物
件进行收藏保护,计划先把故事和传说配图,制做成画册进行宣传教育,增加灌河村传统文化内涵,给美丽乡村增魅力添光彩,并计划重修灌河殿等。同时,他们为进一步锁乡愁,还搜集了全村以前使用废弃的旧式农耕器具、农用物品、生活器具、娱乐用品和村老式物件等,准备筹建村民俗文化展馆。另外,为丰富村民们的业余精神文化生活,他们还组建了秧歌队、广场舞队、锣鼓队等,并统一购置了器材服装等,定期组织开展村民广场健身舞、秧歌等文艺演出比赛,活跃村民的文化生活,为进一步提升该村知名度他们还邀请了沧州民间艺术团来村演出。用村支书赵静的话来说,经过他们不懈努力,再过两三年,灌河村将成为泊头市第一个集观光旅游、采摘娱乐、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新型农村,届时会吸引更多的人们来此游玩,享受生态美、环境美的田园乐趣。
几点启示
一是选准一个能干的带头人是关
键。一个村建设的好与坏,发展的快与慢,离不开村两委班子的作用发挥,更离不开村支书这个当家人表率带队,他在其中起有关键性的作用。灌河村原先发展建设都比较慢,属于四营乡的后进村,自拓宽视野选用了在外经商办企业的能人赵静后,在他的带动引领下才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他责任心强,年轻能干、敢干、会干,对家乡有深厚的感情,拥有一腔回乡创业的激情;他风格高尚,自己致富后没忘家乡父老乡亲,想千方设百计,不计较个人得失,为家乡亲人做贡献,用实际行动来回报家乡;他办事公正,对处理事务上坚持原则,有魄力敢担当,遇难事阻力,敢于较真碰硬。正是有他的敢作敢为的工作作风才推动了灌河村的进步发展。
二是找准一条适宜的发展路子是前提。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奔小康,光有激情、热情和能力还不够,这毕竟不同于一人经商办企业,它面对的人员情况千差万别,涉及千家万户利益,必须找
准能带动大家共同致富的道路才行。赵静担当村支书后,当时对带领大家一起发家致富也很迷茫,他就用发展企业的眼光和策略问计于民,外出参观取经求变,开拓思想寻求出路。先后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村民代表、党员代表和村知名人士外出参观学习,先后到江苏、山东及河北阜城、饶阳、黄骅等地考察学习,亲身感受外地发展的浓厚氛围,学习外地发展的先进经验,领会外地发展的超前理念,经过大家的考察论证和统一思想,决定走农旅一体化新模式,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使灌河村驶入了发展进步的快车道。
三是完善一套规范的运行管理机制是保障。”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工作的开展都需要制度规矩的约束监督,只有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按制度办事才能促使工作进展顺利,高效运转。赵静在经商办企业的感受深知其道理,他上任后不搞”一言堂”,充分发扬民主,大事难事都集体协商。在他的积极倡导
下,村里实行了”三公开”制度,并规范了”三议一行一监督”工作机制,定期上榜公布,增加了工作透明度,取得了老百姓的信任。同时,他们还定期召开党员大会、村两委班子会、村民代表会,对全村的重大决策和事项都开会研究表决,对建设美丽乡村、土地集体流转、发展现代农业、搞乡村旅游等充分征求全体村民意见,并对研究通过的决议,严格按程序去做,绝不允许任何人私自变通改变,做到说了算、定了干,保证每项工作决议的顺利实施。
第二篇:农旅一体化发展助推脱贫攻坚调研报告
农业与旅游的融合是农业的重要路径,是客观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为深入了解我区农旅一体化发展的现状,找准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一步深化农旅融合,促进乡村振兴。根据2020年区政协工作安排,区政协文化文史和民族与宗教委员会牵头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对全区农旅一体化发展助推脱贫攻坚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深入到瓦屋乡、桐木坪乡、坝黄镇、川硐街道等地的园(坝)区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召开了区直相关部门、乡(镇、街道)、村负责人及政协委员参加的座谈会,听取并收集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农旅一体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全区按照“农业园区化、园区景区化、农旅一体化”发展思路不断推进农旅融合工作,将民族文化、生态文化旅游农产业融为一体,综合运用“公司+旅游+农产业扶贫”“旅游+产业+电商”等模式,成功提升了当地旅游吸引力,通过安排就业、带动当地特色农特产品生产加工、开发农家乐等方式,成功带动周边数万名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打造了铜仁文化旅游扶贫样板。先后评定乡村旅游文旅融合示范点2个、星级农家乐12家、旅游村寨8个,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6个,省级乡村旅游精品客栈1家,川硐街道板栗园村列入首批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生态农庄、农业观光园、采摘篱园、休闲垂钓园、水上乐园、自驾营地等旅游业态齐全,每年10余次乡村旅游节庆活动精彩纷呈,大明边城灯会、路腊樱花节、瓦屋油菜花节、桐木坪李子节、路腊荷花节等独具有民俗特色的活动已凸显品牌效应。2017-2019年全区接待乡村旅游游客19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0亿元,带动困难群众吃上“旅游饭”7800余人,为助推我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和助推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农业园区功能日渐完善,助推农旅同步发展。全区各农业园区按功能划分,建成了和平、坪茶、司前、老麻塘等8个坝区,将坝区作为园区发展的重点,实现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共享,以园区旅游带动坝区增效、以坝区产业促进园区提质。同时,用好用足坝区利好政策,加大园区建设力度,推动农旅一体化发展,全面提升了坝区综合功能。瓦屋探索“园区+企业+合作社(大户)+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园区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文旅农”一体化特色彰显,瓦屋乡“边贸小镇·黔东花海”被被评为“贵州十大最美油菜花农事景观”。
(二)园区景区化全面提升,“农业+旅游”融合推进。从经济、生态、旅游方面着手,以建设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样板达标坝区为目标,万亩油茶基地、白水贡米生产基地、3000亩香菇小镇基地、精品水果基地等建设有序推进。全力开发“农业+旅游”产品组合,不断完善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了农副产品加工、餐饮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相继组织注册“碧江白水贡米”、“聂大姐酸豇豆”等商标,全区农产品市场逐渐走向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同时,通过推行“春赏花、夏体验、秋采果、冬度假”农旅一体化发展模式,更促使农业向二、三产业延伸,实现了农业与旅游业的协同发展。
(三)农旅一体化效益凸现,乡村振兴未来可期。以打造城市后花园为目的,云场坪、漾头、瓦屋、六龙山组团式发展,形成了路腊、茶园山、克兰寨等一批精品旅游村寨。百花渡景区通过产业规划,以景区作为核心,带动周边村寨经过土地流转,大力发展花卉苗木、大棚种植等产业,通过产业升级带动百姓增收。范木溪“树蛙部落”精品民宿的成功打造,极大提升了我区乡村旅游的接待能力和水平;
积极抢抓省“十县百乡千村”乡村振兴示范工程机遇,板栗园村被评为贵州省“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此外,还通过精心组织川硐板栗园村申报中国美丽乡村,滑石白水贡米申报贵州乡村特色产品,成功举办桐木坪桃李采摘节、云场坪樱花节等乡村旅游主题活动,形成了一大批乡村特色旅游产品,吸引城市居民前往旅游消费,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为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提供了保证。
二、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工作统筹不够,缺乏合力推进机制。目前,全区还缺乏统筹推进农旅一体化发展工作机制,组织领导缺位,战略定位不明晰,缺乏农旅融合产业发展规划,政府在规划制定、政策引导方面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充分,部门联动不足,有的乡镇还未能很好地依托自身资源优势,根据总体规划找准定位,科学规划发展旅游项目,推进农旅一体化发展氛围不浓。
(二)发展后劲不足,缺乏主导产业支撑。园区农业生产景观化、产业发展旅游化开发不足,园区“农旅+”产业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各农业项目在开发过程中在特色彰显不够,乡村旅游“农(农业)、俗(民俗)、情(风情)、趣(趣味)、真(自然)”等方面特色体验没有充分体现。同时,各乡镇旅游开发模式单一,基本都是农家乐、农业示范园和生态观光园,总体水平不高,缺乏对各自的历史文化底蕴、自然文化景观等独特性资源的深入开发,农旅一体化发展后劲不足。休闲农业观光点还处于“盆景”状态,规模尚小、开发水平低、景区特色不明显,不能串点成线。
(三)资金投入有限,缺乏配套基础设施。大多数农业园区起初都是从农业的单一角度去进行规划设计,未充分考虑旅游发展需求,以致在园区的功能分区、布局上不合理。由于财政投入不足,资金保障有限,园区路网、游览步道建设不符合旅游要求,等级低、标识标牌不规范。多数园区的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住宿、餐饮、娱乐、路标、厕所等旅游综合服务设施,以及通讯网络、电子商务推广平台等现代化设施不完善,景区管理水平和服务设施建设跟不上产业发展需要。
(四)主体培育不足,缺乏专业人才保障。农旅融合的主体包括农民、企业以及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等,目前我区农民外出打工的比例逐渐提高,留守劳动力数量有所下降,且留守人口年龄普遍较大,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对地方特色、人文风情不够了解,职业素质、职业技能水平和服务理念都亟待提高。同时,具有现代经营管理素质的乡村旅游企业管理人才和优秀旅游服务人员欠缺,普遍缺乏领军式的、有实力的企业带动产业发展,阻碍了农旅融合的进程。
(五)融合程度不高,助推脱贫的潜力亟待挖掘。我区农旅一体化发展对推动产业就业增收、集体经济分红增收、农家乐民宿带收等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带动农民就业、帮助农民增收,实现农村增色、农业增效、生态增优、文化增智方面的潜力,需进一步进行深度的挖掘,从而催生新产业和新业态、实现生态宜居、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乡风文明程度,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积蓄后劲。同时,在旅游推介、宣传营销方面不够,还缺乏有效的宣传信息平台。
三、对策及建议
(一)强化政府统筹,建立农旅融合保障机制。将农旅一体化发展作为惠民利民的一项系统工程,充分发挥政府在规划制定、政策引导方面的主导作用,建立农旅融合工作推进机制,写好大农业+旅游这篇大文章。一是加强统筹协调。成立农旅一体化发展领导组织,建立完善协同工作机制,加强顶层设计,着力抓实农旅产业空间布局、产品开发、业态培育、基础设施、产业融合等方面的整体谋划,加快形成“以旅强农、产业互助、优势互补”的发展新格局。二是强化联动服务。组建农旅融合发展工作专班,推行联席决策服务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农旅融合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设立农旅一体发展项目“绿色通道”,按照“全景式打造、全产业发展、全社会参与、全方位服务、全区域管理”要求,多领域宽范围协同推进农业和旅游的深度融合。三是制定发展规划。根据《中共铜仁市碧江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高标准编制《碧江区农旅一体化发展规划》,出台促进农旅融合发展地方实施意见,落实专项政策措施,为全区农旅一体化发展提供科学的方向和定位,使乡村旅游、农业产业发展步入科学化、标准化的轨道。
(二)立足资源优势,打造农旅融合特色亮点。要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和人文历史,走乡土化、差异化、规范化农旅融合可持续发展之路。一是明晰好路径。坚持“产业打底、旅游增收”的农旅融合发展思路,依托实施全域旅游战略,深入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培育生态游、乡村游、观光游、休闲游、农业体验游等农旅融合产业,促进传统农业提挡升级。二是打造好品牌。着力实施农旅商品品牌提升工程,全面开发农业农村生态资源和乡村民族文化,加强农业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增收链拓宽,打造一批环境优美、宜业宜游、各具特色的生态农旅观光项目,发挥品牌效应。三是实施好试点。立足地方特色,开展试点先行。着力抓香菇小镇、传统村落、农业公园的农旅融合试点,力求以点带面,示范推动国。
(三)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农旅融合配套设施。一是加大农业旅游景区(点)及沿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设立“农旅融合专项基金”,整合美丽乡村、扶贫开发、乡村道路、农田水利等涉农资金项目,推动社会资金、城市工商资本下乡进村发展农旅产业,推动农旅融合的快速发展。二是规划建设一批符合标准要求的旅游交通道路,使沿线景点连成片、串成线、形成一条“珍珠链”着力解决制约旅游业发展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三是完善游客接待中心、供排水系统、电力系统、食宿条件、园区景点内部路网步道、公厕、交通标识、停车场等内部配套设施建设。
(四)抓好人才培育,壮大农旅融合产业队伍。一是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合作社建设。在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引导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夯实产业融合基础。引导和组织农村能人、文化精英、种养大户,牵头创建乡村旅游合作社,促进农旅融合的市场化和产业化。二是加强教育培训,引导农民参与。通过相应的宣传引导以及教育培训,增强农民的主人翁意识,促进其转变观念,积极主动参与乡村旅游的规划、建设以及农旅融合开发,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三是向社会聘请专业的社会人士,组建专业农旅一体化发展研究团队,特别是吸纳企业管理、旅游服务、营销推广等专业工作者参与到农旅一体化发展助推脱贫攻坚工作中。四是拓展人才培养基地,加强职业培训。与铜仁学院、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贵州健康职业学院等本土院校联合,加强农业和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
结合农旅园区发展实际需要,有效推进专业化服务、规模化经营以及集群化发展,推进农旅深度融合。
(五)加强宣传推介,提升农旅融合产业形象。一是强化信息平台建设。加大农旅结合园区景点无线通讯网络覆盖,建立农业和旅游信息平台,定期发布相关信息,增强市场供求信息透明度,引导业主理性经营、客户理性消费。二是加大旅游推介。要坚持“走出去”战略,广泛参加“水博会”“酒博会”“贵洽会”“展销会”等重大开放活动,宣传碧江、推介碧江。以“一带双核”铜仁古城为龙头、精品景区为节点、乡村旅游为支撑的旅游发展新格局。三是通过网络、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和自媒体,凸显地域特色,塑造品牌形象。继续打造“美丽梵净山·铜仁过大年系列活动”、“瓦屋油菜花节”、“路腊樱花节”、“漾头龙抬头”、“桐木坪李子节”等一批节庆品牌,进一步扩大碧江知名度、美誉度。
第三篇:农旅一体化的九华山探索
农旅一体化的九华山探索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
□ 中国旅游报·第一旅游网驻安徽记者 李远峰
安徽九华山风光秀美,素有“莲花佛国”美誉。近年来,旅游成为推动当地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帮助当地老百姓创业致富的主要动力。
打造和谐九华——致力农旅一体化发展
10月初的九华山天高云淡、风清水碧。记者来到山下的代村,看着身边一栋栋带有花园的别致农家小楼和远处层峦叠嶂的群峰,在感慨这清新灵动的环境之余,记者不禁感叹:这里分明就是世外桃源!
“10年前代村是青阳县最穷的村,现在是池州市最富、最美的村之一。”陪同记者采访的代村村长徐苗根介绍,近几年,仅村容村貌建设一项,村里就投入2000多万元,目的是为发展农家乐做准备。
其实,从最穷的村变成最富的村,这样的蓝图,早在10年前就开始描绘。
2001年4月11日,安徽省编委批复设立九华山管委会,为市政府派出机构;同时设立九华山党工委,为市委派出机构,统筹全山的保护、开发、利用和管理。九华山旅游从此掀开了新的一页,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年年创新高:2005年接待游客首次突破100万人次,2007年突破200万人次,2009年突破300万人次,2011年达到490万人次,约是2001年的7倍。10年累计实现旅游收入181亿元,其中 2011年实现48亿元,是2001年的30倍。
2005年12月,九华山标志性建筑99米露天大铜像(九华山大愿文化园)在山下柯村开工建设,拉开了九华山以“山上拆、山下建”为主要内容的二次创业序幕。
但这次二次创业,已不是单纯的旅游业的发展和升级。
2001年,九华山成立管委会后,原属青阳县的九华乡划归风景区管理。至此,九华山风景区辖一乡一镇,常住人口1.6万余人,农业人口就有1.2万人。对九华山风景区来说,二次创业的任务已不仅仅是发展旅游业,解决三农问题是更艰巨、重要的工作,也是考量旅游业带动性的一个重要试金石。
池州市委、市政府和九华山管委会决定,要借助山下大愿文化园建设和九华山管理经营机构下迁契机,进一步放大九华山旅游辐射功能,帮助农民参与到旅游中来,走上一条致富路。池州市委常委、九华山风景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王贵杰说,“我们发展旅游的目的就是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九华山发展旅游的成果必须惠及当地老百姓。”
2005年以来,管委会采取增加财政投入、争取上级扶持、协调农村金融信贷支持等措施,逐年加大新农村建设投入力度。目前当地农村供电、通信、有线电视网络实现全覆盖;实施村村通沥青(水泥)路,80%以上村民组通沥青(水泥)路,旅游乡村公交线路遍布九华山风景区……“十一五”期间仅交通一项,完成景区农村公路建设38.076公里,实施景区重点交通工程建设12.484公里,交通工程总投资达2.398亿元。
推进农民转型——培养新一代农民
在九华乡采访时,大学生村官吴姗姗给记者讲了不少农民从事旅游的故事,其中就有这么一件。
九华乡二圣村狮形村民组是一个地处山坳、闭塞但风景优美的小山村,全村只有20几户人家。2008年,村里选举37岁的陈三九为村民组长。当时,九华山风景区正在宣传推广农家乐,他根据村里的资源条件,认定发展旅游是村里的好出路。但他把这个想法一提出来,立即遭到大部分村民的反对。于是他想了一个点子,让村里每户推荐一个代表,由村民组拿钱,组织大家免费到江苏华西村和无锡大佛周边的农家乐考察。在华西村,他特地安排大家住星级酒店,这是此行村民一生来第一次住这么豪华的酒店,大家激动不已。
这个故事说明,开阔农民眼界、提高农民就业技能、推进农民转型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前提。为此,九华山管委会结合九华新区开发建设,把加强农民转型就业培训作为一件实事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对有需求的农民开展职业技能免费培训。
“培训可管用了,我就是主动要求参加培训的。”在狮形村采访时,村长陈三九说。他还拉来村农家乐旅游公司经理范锡明,指着脚下正在修的山路告诉记者,这是范锡明参加培训的收获。
原来,今年41岁的范锡明之前长期在外做瓦工活。2010年见村里搞起农家乐,认定这是一条致富路,便“弃工从旅”,回到村里加入农家乐旅游公司。去年5月,他参加了管委会社保局举办的为期15天的就业培训班。范锡明说,培训前他以为经营农家乐只要把屋子收拾干净、菜烧好了就可以,培训后才知道路也很重要。于是他自筹5万元,把自家门前通往村主干道的60米长的碎石路修好。
“以前我们是求着农民参加培训,现在是农民主动要求培训。”管委会社保局局长陶能昌说,培训、引导、实践,正推动着九华山农民从田园型向技术型、旅游服务型和景区居民转变。
调整农村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记者从九华山风景区工商局了解到这样一组数据:10年前,九华山风景区有私营企业34户(其中旅行社3户),注册资金1237万元;而截至2012年6月,九华山风景区私营企业已达146户(其中旅行社29户),注册资金43569.94万元。此外,10年前,九华乡有个体工商户124户,而目前已达583户。
从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九华山产业结构10年来所发生的重大调整。尤其是近几年,九华山景区大力实施农业、旅游一体化发展战略,农民生活质量大幅提高,农村经济社会呈现又好又快发展态势。2011年,景区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从10年前的1000多元提升到7450元。
九华乡代村,是九华山重点打造的旅游村。该村共有5个村民组,总人口1120人、310户,是个典型传统农业村。近几年来,他们提出“做强旅游服务业、促进群众收入倍增”的发展思路,并根据旅游需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村委会还牵头组建了农家乐旅游服务中心,逐步引导群众从事发展农家乐、佛事用品加工、旅游商品经营、花卉苗木栽培等新型业态,实现由传统农业向旅游服务业的转变。
代村只是九华乡发展的一个缩影。10年前,九华乡被人们称为“灯下瞎”,即沾不到九华山旅游的光。而如今,这里已换了“模样”:一期工程总投资15亿元的大愿文化园开园在即;全乡饭店和旅馆达160余家,其中4家高星级酒店将于今年底开业;全乡工农业总产值(含第三产业)由2001年的3706.8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1.5亿元。
九华山风景区在调整农村结构的同时,注重推进“原产业”升级,围绕黄精、九华佛茶等农产品,狠抓生态农业基地建设,逐步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茶农+基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以九华镇闵公生态茶叶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成立于2003年,是池州市最早以农村合作社模式成立的企业。2002年以前,本地茶农全部是家庭作坊式经营,产品质量低,产量低、价值低,当时整个闵园区茶叶总产值不到10万元,茶园抛荒面积达40%以上。公司成立后,在政府的帮助下,精心组织各户茶农走联合经营道路,实现了茶叶产业化发展,利用荒地发展新茶园120余亩,年产值已由当初的10万元增加到目前的100余万元,产品供不应求。
据统计,2001年九华镇人均收入为2700元,2011年人均收入1.1万元,累计翻了两番。
二、三产业占全镇经济总量的98%以上。目前,全镇有80%的人员从事旅游或相关产业。
第四篇:城乡一体化试点村调研报告
城乡一体化试点村调研报告
一、基本概况
**位于**市**镇,唐朝宰相裴休故里,北靠孔山,西接莲东,东连休昌,南与**办事处接壤,土地总面积11平方公里。引沁济蟒渠、焦柳铁路、焦克公路将**分为山区、丘陵、平原三种地形,地势北高南低,东二环与**产业集聚区四号线在**形成十字交叉,东与**高速**北出口相距不足两公里,交通十分便利。**现有2个村办企业,13个个体企业,24个居民组,3个党支部,50个村干部,166个党员。全村现有人口5000余人,1230户,其中铁路以北880户,968座房屋,7740间;铁路以南350户,385座房屋,3080间。全村建设用地面积3000余亩,其中村庄占地1400余亩。
二、发展背景
**村庄位于**省级**产业集聚区规划范围内,西邻**,西南为**,东北、西北部为**厂,东部紧临**,处在工业企业环抱之中。企业生产与村民居住格局的不协调,已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与村民的生活环境,厂村矛盾日益突出。为支持产业集聚区项目建设、全力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2010年11月18日,**村两委班子召开全村260多人党代会和全村代表大会,大会经投票一致同意并形成决议,达成
1共识,决定实施全村规划,拓开发展空间,改变村容村貌。
三、发展思路
以“工业化致富农民、城镇化繁荣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的发展思路和“工业向集聚区集中、农民向社区集中、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的要求跳出“三农”发展“三农”,通过实施工业集聚化、农业标准化、村庄社区化、环境生态化、生活市民化,不断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打造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
四、发展规划
科学规划新农村是新农村建设中一个重要部分。经调查,**可以规划为一个集工业、旅游、高效农业、新型社区为一体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村。
**北部可以**自然风光规划休闲、度假旅游圣地;将村庄迁出、企业整合,依托**产业集聚区做好工业布局规划;**路以南平原农业区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打造高产高效、优质特色农业示范区;在东二环东侧、与**街道办事处交界处,规划建设集居住、休闲、购物、娱乐为一体,基础设施全配套的高标准新型农村社区。
五、规划实施
新农村规划建设,资金是关键,但对于目前的**来说,困难重重。为此,建议**新农村建设按照以下方式进行实施。
(一)政府主导
依据**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相关优惠政策和资金安排,市政府召集相关部门对**新型农村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将相关涉农资金进行整合,扶持**新农村建设。
(二)引导企业参与合作
**有四分之一土地在**产业集聚区规划范围之内,其土地价值显而易见,**产业集聚区可引导**周边企业,将该部分土地预购或流转至企业,如**、**或招商引资项目,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先期启动资金。
(三)盘活农村集体存量资产
盘活农村集体存量资产建设新农村,是获取建设资金的一个好途径。如**可以将村集体的荒山荒坡、果园林地、闲臵企业、厂房等集体资产,通过拍卖、入股、租赁、承包等形式使其保值增值,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四)招商引资
在新农村建设中,招商引资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在国家政策范围内,市政府要出台优惠条件,筑巢引凤,招商引资,共同开发。如在贷款、税收、征地等方面给以政策倾斜,使其立住脚,能发展。目前,**新型社区建设已经有客商投资意向,(五)群众自筹
为彻底改变村容村貌、改善居住生活环境,群众自筹资金应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目前,**村民已同意自筹300元/平方米的建设资金。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第五篇:育塘村三农调研报告
育塘村三农调研报告
摘要:三农是指农村、农业和农民。研究三农问题目的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应对三农发展问题,不仅要着眼于三农本身,而更应注重三农之外即各自对立面采取对策。此次调研的育塘村,三农问题较为突出,暨需要解决。
调研对象:农民及村委书记 调查方法:实地观察法、访谈调查法
调查基本情况介绍:大安乡育塘村是一个相对贫穷,比较落后的村庄。农民收入呈两极分化趋势,农业发展极不平衡,农作物主要以水稻为主,经济作物稀少,农村发展缓慢,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外出经商和打工人多,在家务农人少。但近年来,乡村道路逐渐修建,农民迁入城市增多。
调研结果:育塘村较十年前有较大改变,但农民的幸福指数还不高,农村发展还比较缓慢,基础设施还有待提高。
一、农村土地问题该如何解决?新生农民为何得不到土地?
2003年施行的《农村土地承包法》为了稳定人地关系,在条文中贯彻了“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思想,某些农民未获得集体土地经营权,其子女也无法获得集体土地经营权。在当今农村社会保障还不太健全的前提下,土地既是农民的重要生产生活资料,同时也是农民最后的保障,在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土地承包政策的长期不变和稳定人地关系的思想,造成了对新增人口应有权益的剥夺,不利于农村和谐稳定和改革发展。土地与农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要加快土地1制度的改革,各级部门应严格落实中央相关政策,在新一轮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中,村一级要自觉坚持原农民
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单位不得,原已由村委会私下登记为大队所有的,应予公开纠正,以保证
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顺利进行。对于《土地承包法》规定的土地承包年限一直以来没有明确的年限,这给“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原则上确权到户到地”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农民对承包地的面积、质量、区位的要求越多,矛盾越多、难度越大;期限越短则矛盾越小、难度小。在我看来,在新的法律未出台前,仍应以《承包法》为依归,即以《承包法》实施的2003年1月1日为起点,30年不变。30年到期以后,“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已进入后期阶段,人们自有解决土地制度的智慧。
二、农村基础政权问题该如何解决?村干部如何取信于民?当前农村基础政权面 1 曾钦茂、19970805、男、园艺园林学院园艺专业、201541738307 临诸多问题,如执政能力弱化,形式主义泛滥、乡村两级债务沉重、干部作风漂浮、不作为和乱作为并存等等。这样的现象,在育塘村也并不少见。但这些问题都是表面问题,农村基层政权面临的最严重、最危险的问题是信任危机。作为人民政权一部分的农村基层政权正在“失去人民”这绝不是信口开河或危言耸听。在调查中,常听见村干部抱怨农民工作不好做,也听见农民对村干部表示不满,农村基层政权与农民之间的不信任不仅长期存在,而且已经让农村基层政权在工作中付出了代价,并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埋下隐患,给党的执政基础带来风险。如何应对这些危机,这需要我们广大的干部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想人民之所想,做人民之想做,为人民干实事,为百姓谋福祉。不要大搞形式主义,光打雷不下雨或雷声大雨点小。其次,各级干部要以身作则,廉洁奉公,要树立良好的形象,这样百姓才会相信你,只有在人民的信任与支持下,农村政权才能建设好。
三、农业也涌现诸多问题,在只以水稻为主的农作物的育塘村,农民应如何提高收入呢?怎样才能促进农业的发展呢?
当前农村外出打工的人多,农村劳动力严重流失,农村许多良田荒废,双季稻也变成了单季稻,经济作物也比较少,面临这样的问题应该如何去解决呢?首先我认为在当前农村人口较少的情况下,个体户可以承包许多荒废的良田实行大规模生产,机械化操作,引进优良稻种及先进的管理模式,借鉴那些富裕起来村子的经验,村干部应加大对农民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及能力。同时农民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因地制宜,实行自主创业。近年来,由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助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国家于2006年取消农业税,国家还实行农业的补贴政策,尽量或全面避免对三农征税,这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广大的机遇,村民应抓住机遇,脱贫致富。育塘村应该承包一些荒山,种植柑橘或桃树等一些果树,还应加大对鱼塘的建设,使农副产品逐渐丰富起来。
四、农民本身也面临许多问题;为何当下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较差,道德素质有待提高、法制素质普遍较低和农民的卫生素质不容乐观? 一是农民的受教育程度较低文化知识水平不适应,二是农民接受和应用农业新技术、新成果能力的能力较低。农民接受新技术的主动性不强、农村科技力量薄弱,农机推广难度大。在教育方面,虽然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但质量与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加之某些父母的读书无用论及家庭条件,农村孩子的受教育程度远不及同龄城市孩子。在思想道德层面,一是农民感到精神空虚。虽然改革开放之后,农民的物质温饱问题解决了,但精神温饱却未解决。由于农村文化生活单调落后、民俗文化日渐衰落、过去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特色很浓的文娱活动已逐渐消失。为了弥补精神空虚,许多老年人信迷信,年轻人沉迷于赌博打牌。农民精神空虚使他们无法得到真善美的启迪,更谈不上紧跟时代主旋律,建设精神家园,坚实理想信念。二是诚信缺失。守信誉、讲信用、重信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深入,部门农民开始了经商,面临复杂的社会环境,社会经济生活中缺乏诚信的现象,对他们的思想冲击非常大,诚信观念的缺失,不仅会严重影响农村经济的健康的发展,阻碍农民的发展步伐,还会导致人情的冷漠,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在民主法制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农民权利缺乏保护,法律难以得到普遍认同,法律法规呈现明显漏洞,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各项制度还不够完善规范不到位。二是农民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素质较低。不懂得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卫生素质方面,农村的垃圾逐渐增多,农民缺乏基本的卫生常识,农村发病率高健康状况比较差,虽然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但标准与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面临着一系列问题,该如何有效的解决呢?一是国家应该鼓励大学生到农村担任村官,带领村民找到一条适合本村发展的道路,加大扶农力度,从各个层面给予农民支持,开办农民培训学校,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他们的素质。二是农民应响应国家,努力学习相关知识,提高自己的技能,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此次调研让我对育塘村有了一个基本认识,在调研过程中也还存在诸多问题,了解的还不够仔细,在新型农村建设中,我认为每一个农民应充分抓住机会,迎接挑战。
叶昌红:《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经济的飞跃》,中国科技信息,2005,14 温家宝:《解决三农问题是全部工作重中之重》农化新世纪,2005,4 何传新:《增加农民收入途径的探讨.理论月刊》2004,8